高校就业指导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24 08:48:13

高校就业指导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就业是民生的基础,为黔东地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解决就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黔东地区就业指导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就业指导现状,分析黔东地区就业服务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黔东地区;就业指导;现状

就业服务一直是社会以及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高等教育从“奢侈品”成为“大众消费品”,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呈现出来。大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将会影响到国家、高校、家庭以及个人的稳定和发展。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号召的提出,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新机遇,同时也给地方高校的就业服务带来了巨大挑战。教育的普及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2022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突破100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2020年以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国际间的快速传播影响金融导致经济不景气,因此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刘铎认为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1]汪丽娟认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经济更为落后的地区更加明显。[2]黔东地区位于中国西南内陆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交通相对闭塞,高校生源以本省的学生为主,文化教育较为落后、科教文卫事业不健全,与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应当从根本上提升黔东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高效、高质量就业;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增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稳定。

一、黔东地区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

(一)就业指导课程缺乏系统化

就业课程设置对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教学非常关键,影响就业指导内容及教育质量。课程讲授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就业指导不同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就业指导大都局限于课程教学、讲座宣传、升学辅导等一般性的服务工作,在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意识、实践方面的指导比较缺乏。杨睿认为就业指导内容偏多缺乏实用性,应从理论向实用转变,在课程设计中最好的方式是帮助学生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适应并进行自我评估。[3]授课内容盲目的侧重理论知识传教,没有因“才”施教,对黔东地区自身特色的就业指导服务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教学相对较弱。黔东地区高校就业指导课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实战演练,学生在大三或毕业时才能接触到一次,实践次数和时间都较少。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对就业需求存在差异,指导内容上缺乏针对性。

(二)就业指导形式缺乏针对性

1908年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在《选择职业》一书中提出了特质因素理论,该理论成为最早出现的就业指导服务中的经典理论,也称“人职匹配理论”。强调个人的个性、能力、兴趣、价值观等生理与心理内在要素在职业过程中的作用。特质因素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个体特质与职业因素相匹配,选择出适合自己而又能够胜任的职业。大学生在探索阶段逐步形成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的抉择,就业指导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和职业的素质要求,明确个人的职业定位。让大学生明确学生可以做什么、哪些该做和具体怎么做。黔东地区大部分生源来自本省,在招考录取分数线上相对重点院校分数线较低,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偏低。黔东地区高校学生在创业、升学上整体比例非常低,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不强,专业的咨询和针对性就业指导对学生非常关键。就业方向、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择业就业过程中正确地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履行自己所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黔东地区高校负责指导教师比较欠缺,应届生在实习、就业宣讲才能接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的整体综合实践性的培养比较欠缺,缺乏思想引导、心理疏导职业观念教育引导。毕业生表现出焦虑、迷茫,在考试和考工作中纠结,对就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参与者大都属于比较优秀、积极的学生,整体学生涉及面较小。考研学生不需要实习,部分同学存在考试是唯一出路的想法,以考试为理由不关注招聘、实习、就业信息。许正荣指出高校就业服务主要考核就业率,对就业质量不太重视。[4]黔东地区高校追求就业率,缺少对学生就业质量和自身情况的考虑,缺乏针对性引导。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高校注重学生的就业结果,片面追求就业率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指导教育。社会活动的要求越精细复杂对职业的划分也就越明显,对个体的要求也存在很大差异。高校在就业服务过程中按照不同性格学生在就业形势、岗位需求、职业要求上的不同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规划。寻找主观条件和岗位需求的匹配点,匹配点越一致,成功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职业成功率越高,学生就业时更容易找的“专业对口”的满意工作。企业也可以减少盲目性,招聘最合适的人才,让员工的才能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就业指导时间上缺乏连续性

就业指导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不应局限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全方位、多渠道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循序渐进。黔东地区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定与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理论》两门课程,授课时间主要集中大一、大二阶段。大一新生刚进入校园对于学习、专业、就业处于迷茫阶段,学习态度和课程认识上存在偏差,对课程不够重视。除了开设两门选修课程之外,大学阶段学生对就业方面的了解几乎属于空白。相对大四学生开课时间太早,准备论文、考研、实习期间,对于就业形势、岗位需求、职业要求上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规划。高校重点关注大四学生就业率注重短期效果,从而忽视就业服务应该循序渐进贯穿大学阶段全过程。

(四)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化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中指出,“高校必须建立并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办公条件、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对于黔东地区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一把手”工程,应将就业工作重心下移,构建起“学校搭台、院系表演”、层层负责的校专业学院行政班级管理体制。就业创业工作由各专业院长负责,教学和学生管理由副院长作为执行人,班级辅导员为主要桥梁负责所带班级的就业指导工作。负责就业指导专职教师人数少,专职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负责学校就业工作的上传下达,忙于事务性工作,而无暇顾及就业教育和就职前指导,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辅导员和指导老师。就业指导授课老师大多为辅导员或年轻教师,专业学院就业工作与招生、资助、学工、心理指导等其他学生工作一并放在学生科。陈璐认为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教师专业度不高,辅导员队伍相对年轻,在就业指导方面经验参差不齐,无法精准传达就业形势,服务质量有待考量。指导老师承担各项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往往工作落实不到位,对就业指导了解不全面主观性引导较多。[5]

二、黔东地区高校就业指导的改进策略

(一)提升就业认识,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为了推进并保障就业指导工作能够顺利且有效进行,观念的转变、全新认知的树立是首要和关键。从认知上注重并从行动上去构建与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认知。当然,就业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功能特征也应当更具多样性。例如,保障特征,在面向学生就业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特有的保障机制。再如,多方联合趋势,能够确立高校、企业及政府间的有效联合机制,形成对人才市场形式的动态把握,能够掌握产业发展形势、经济格局及就业政策变化对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等。通过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立足于发展形势及学生的差异化就业需求,有效提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教育指导作用。具体来讲,首先,要优化课程规划,对现有课程进行针对性调整,丰富课程教学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实践结合,提升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就业指导不能盲目侧重理论知识传教,应当因“才”施教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就业服务,并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进行创新。[6]注重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大学阶段,把握专业的最新动态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在教学、考研、自主创业、实践上提供针对性指导。其次,要建立就业信息共享平台,以此来丰富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空间。很多毕业班大学生对于专业就业信息掌握不够全面、深入,进而导致可选就业空间较为狭窄。为此,可以构建双向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面向合作企业推送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向学生展示相关企业单位的就业信息等,基于信息的共享与交互来提供就业服务。再次,要深化校企联合,合力共建实训基地,结合企业岗位人才需求来为高校提供教育指导,生成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以及实际技能训练于一体的多元化教育机制,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素养,增加成功就业的砝码。最后,要创新实施差异化的就业服务指导,本着满足大学生差异化的职业发展诉求的目的,整合学生能力表现、特长优势及就业意向等,指导学生确立短期规划与长期发展目标,更好地实现就业对接。

(二)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化、专家化的师资队伍,是确保与提升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效果的关键。为此,就必须要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高校辅导员是接触学生最频繁的岗位,加强辅导员的能力水平,搭建职业指导平台,多元化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具体来讲,首先要确立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化,即在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并高度突出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在提升就业指导课程地位的同时,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设立专项基金等,为师资队伍建设及课程研发等提供必要条件;对就业指导教师在技术职称评定上给予支持,在学科地位及福利待遇上给予提升,鼓励教师参与职业指导资格学习及考证,获取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全面提升业务水平及能力素养。其次,要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就业指导服务的开展涉及诸多领域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及社会学等,伴随时展内容更新也比较快,所以说就业指导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及工作方法。为此,可以通过“内培+外引”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现有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基于系统而有效的就业指导培训,来提升专业水平。同时聘请一些心理学专家、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或政府人事管理部门人员等参与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当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扩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视野,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三)确立“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业指导工作确立市场导向的服务模式,可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应突出多样化,考虑到学生个性化的就业辅导避免模式化,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在就业实习工作中给予针对性引导建议。对此,在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着力于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基于分阶段、分层次、有侧重地设计,循序渐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举例来讲,大一阶段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开展相关基础课程,同时结合“入学教育报告会”以及“学长导航”等活动,在奠定学生对就业基础认知的同时,指导学生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目标;大二阶段就业指导工作,可以把学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作为重点内容,培育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及心理素养;大三阶段就业指导工作,应以适当组织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认证为主,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素养的同时,培育其社会责任感;大四阶段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以国家就业政策分析、就业信息掌握、就业技巧提升等为主要内容,引导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形成正确理性分析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及择业观。

(四)提升就业能力和职业观念教育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组织引导学生多参与实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瓶颈”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学生思想和心理开导,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的就业,从而使学生能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刘铎.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2]汪丽娟.广西高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其服务体系构建[J].科技创业月刊,2019,32(6):73-76.

[3]杨睿.基于就业主体有效参与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33):16-18.

[4]许正荣.建立高校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探索[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4):47-49.

[5]陈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7(5):106-109.

[6]杨哲,林洁.创新创业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质量与市场,2021(21):52-54.

作者:廖世佳 单位:铜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