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教学模式对医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时间:2022-06-22 10:20:44

不同教学模式对医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闽台不同教学模式对医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将与福建某高校合作办学的台湾地区某综合院校(内含医护药专业)的医学生作为研究组,将福建某医学院校的医学生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道德培育情况,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结果:两组学生在总体道德水平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道德情感因子上,研究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传统教学法在医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适当改进教学模式对医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教学;医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1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1研究对象

选择与福建某高校合作办学的台湾地区某综合院校(内含医护药专业)和福建某医学院校两所学校为主体,对医护药专业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研究组为台湾地区某综合院校的医护药专业二、三年级学生,委托台湾地区院校教工发放问卷;对照组为福建某医学院校医护药专业二、三年级学生,委托班级辅导员发放问卷。对照组和研究组各发放150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43份,其中,对照组141份,研究组102份,有效率分别为94%和68%。其中,年龄和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户籍方面,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研究组问卷收集缺失较多有关。见表1。

1.2研究工具

采用刘鹤编制的《医学院校学生道德培育状况调查问卷》,共计28题。该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为1~5分。本次测量中应对效能量表的α系数为0.955。

1.3研究结果

问卷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维度。道德认知是个体对道德观念和规范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意志是个体在道德行为中遇到困难时所体现的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道德行为是指个体在道德意识支配下的行为做法。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结果见表2。调查结果显示,两组大学生道德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对四个维度进行t检验发现,两组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三方面均无差异,而在道德情感方面,研究组的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台湾地区高校教师在课堂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并将社会实践学习活动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素养,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有关。

2讨论

根据问卷调查所反映的情况,随机抽取15名参与问卷调查的福建某医学院校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涉及的问题包括学校是否开设职业道德相关课程、如何看待暴力伤医事件、学校是否对类似事件进行剖析研讨、是否设置临终关怀相关课程、如何授课等。综合两种形式的调查结果,总结分析海峡两岸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上存在的差异。

2.1福建某医学院校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福建某医学院校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表现在医德教育主要从课程着手,能够构建完整的道德体系,教学方法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对过去知识的记忆。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2.1.1道德认知方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6.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今后的道德选择有较大帮助;有61.0%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没有专业课重要,且道德情感较为薄弱,这可能是因为医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尚未做到同向而行。传统的教学方法未能贴近医学生的专业背景,与其学习和生活相脱节,缺乏现实解释力、震撼力和启发性,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积极性[5],最终导致学生道德认知素养缺乏。2.1.2道德意志方面问卷和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显示,部分学生道德意志缺乏,认为道德教育是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实习期间对医院存在的违反医德医风现象见怪不怪,道德迷茫或麻木。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道德问题没有确立正确的评判标准,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认识不足,从而认识上产生偏差。2.1.3道德情感方面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道德情感方面,两组存在明显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多数学校将道德教育课程安排在大一阶段,而此时学生大多对公共课认知不足,故而对主动培养医德情感认同和内化不够。加之不少高校在日后的教育教学中未能对医学生的医德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进行系统的教育与引导[6]。另外,与台湾地区高校的课程共情体验相比,中国其它地区不少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课,如医学伦理课等多由思政课教师承担,授课方式多为灌输式,吸引力不强,缺少社会实践,故而导致医学生道德情感缺乏。2.1.4其他方面调查发现,福建某医学院校传统教学方法还存在思想道德课程考评体系单一。不少院校的道德教育评价方式为提交固定模式作业,这易导致学生生搬硬套、应付了事,不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此外,高校与医院的协调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实习阶段的职业道德实践处于半脱节状态,带教老师未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考评,使得道德教育链条的上下游管理者无法全程、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德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7]。

2.2台湾地区教学模式的优势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台湾地区学生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略高,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专业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台湾地区的医学教学中,教师会扮演标准化病人,开展情境体验式教学,将患者身体上的痛楚和心理上的变化更为直观地表现出来,将“以人为本”融入医患间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与患者建立共情同感,体会自身的专业价值,增强职业自豪感。此外,教师极为重视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通过增设生死教育课程,提高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健康的生死观。②专业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当学生面临道德迷茫和情感麻木等问题时,教师更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对无法自我调节的道德行为和判断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鼓励学生面对不良医德医风时不要盲目跟风,要学会不断进行自我调控和矫正,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和正确的道德判断。③专业与道德课题调研相结合。学校会安排学生进行卫生事业与医患关系的满意度调查等,引导他们从事课题研究[8],促使学生探索道德冲突发生的真正原因和正确的解决途径及适合的解决措施,促进医德养成。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发表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医生这个职业,增进医患信任,缓解医患矛盾。

3建议

中国的医德教育主要从课程着手,而中国台湾地区的医德教育更注重情感及实践等。如果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即在职业道德课程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实践学习、专业的医学心理干预,及时对社会上的医疗负面事件进行正确引导,通过将医学专业与实践、心理及课题调研相结合,更注重医学生的道德养成、能力培养和行为变化,提高医学生的医德情感,树立坚定的医德信念,锻炼坚强的医德意志,则可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良好的医德素养内化为医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

作者:林琼 欧琪雯 单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