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部位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5:02:42

不同部位范文篇1

【关键词】乌蕨;不同部位;总黄酮;元素

Abstract:[Objective]ComparisonofthecontentofgeneralflavoneandelementsinthedifferentpartsofStenolomachusanum(L.)Ching.[Methods]Totalflavonewasdeterminedbyvisspectrophotometer.Elementsweredeterminedbyinductivelycoupledplasmaatomicemissionspectrometry(ICPAES).[Results]ThecontentsofgeneralflavoneinthedifferentpartsofStenolomachusanum(L.)Chingarerespectively11.89%,4.47%,3.46%and11.75%.Andtherearesomedifferencesinthecontentsofelementsbetweenthedifferentparts.[Conclusion]ThereareabundantelementsandgeneralflavoneinthedifferentpartsofStenolomachusanum(L.)Ching.AstheresultrevealsthatStenolomachusanum(L.)Chingisveryvaluable.

Keywords:Stenolomachusanum(L.)Ching;differentparts;generalFlavonoids;element

乌蕨[Stenolomachusanum(L.)Ching]为鳞始蕨科植物乌蕨的全草,又名野鸡尾、金花草、中华金粉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血的功效[1]。本文就乌蕨全草、根、茎、叶等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和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比较分析,为乌蕨的进一步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1仪器与试药

1.1仪器

WND200A型高速中药粉碎机(上海微型电机厂),BS224S精密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TU1900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IRIS/AP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美国TJA公司),全自动回流消化仪(重庆南岸玻璃仪器厂)。

1.2试药

芦丁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为0080-9705);硝酸、高氯酸均为优级纯,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测微量元素用水为双蒸水。乌蕨药材于2008年10月采于杭州九溪,经熊耀康教授鉴定为乌蕨Stenolomachusanum(L.)Ching的地上部分,阴干,粉碎,备用。

2实验方法与结果

2.1总黄酮含量测定[4]

2.1.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105℃干燥恒重的芦丁对照品16.50mg,加60%乙醇溶解定容于50ml容量瓶,得浓度为0.33mg/ml对照品溶液,备用。

2.1.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定量称取乌蕨干燥粗粉5.0g,加16倍量0.1%HCl-60%乙醇回流提取4h,提取1次,提取液减压浓缩,加60%乙醇定容至2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备用。

2.1.3标准曲线的制作:精密吸取标准品溶液0.5、1.0、1.5、2.0、2.5、3.0ml,分别置25ml容量瓶中,加入5%NaNO21.0ml,摇匀,放置6min后加入10%Al(NO3)31.0ml,摇匀,放置6min后加入4%NaOH10ml,再加60%乙醇稀释至刻度,混匀,静置15min,于510nm处,以相应试剂作空白,测定吸光度,以芦丁浓度为纵坐标,以吸光度值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Y=2.778X-0.0775(r=0.9991),结果表明芦丁在0.016~0.99m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中国论文联盟-2.1.4精密度实验:取芦丁对照品溶液2.0ml,置25ml容量瓶中,按“2.1.3”项操作,平行测定5次,结果其RSD为0.21%,表明精密度良好。

2.1.5重复性实验:取同1份样品溶液5份,分别按“2.1.3”项操作,结果RSD为0.72%。

2.1.6稳定性实验:取1份样品溶液,按上述实验方法在显色完全后0、10、20、30、45、60min分别测定吸光度,结果RSD为1.08%。实验表明:供试品溶液在1.0h内稳定的。

2.1.7加样回收率实验:取已知总黄酮含量的乌蕨样品6份,分别精密添加已知浓度的芦丁对照品适量。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按“2.1.3”项操作,测定总黄酮含量,计算测定回收率,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34%,RSD为1.82%。

2.1.8乌蕨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精密吸取提取液适量,按“2.1.3”项操作,测定吸光度A,结果见表1。表1乌蕨根、茎、叶、全草等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略)

2.2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5]

2.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各取药材约0.5g,精密称定,置50ml凯氏烧瓶,加8.0ml消化液[V(HNO3)∶V(HClO4)=4∶1],静置过夜,加热回流消化至无色透明,冷却后,定量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加超纯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取相同体积的消化液,同法消化,制备空白溶液。

2.2.2混合标准溶液的制备:分别取各重金属元素标准品溶液适量,用5%硝酸溶液制成混合溶液,梯度稀释,作为混合标准品溶液备用。

2.2.3测定方法:仪器工作参数:检测器CID的低波段(<265nm)积分时间:15s;高波段(>265nm)积分时间:5s;进样蠕动泵转速:100r/min;进样雾化器氩气压力:28psi;辅助气流量:1.0L/min;高频发生器功率:1500W;样品冲洗时间:5s;测定波长范围:193.7~407.7nm。

依次将仪器的进样管插入各个浓度的混合标准品溶液中进行测定,以每一浓度测得的3次读数的平均值为纵坐标,相应元素标准溶液浓度为横坐标,作标准曲线,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由各元素的标准曲线计算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结果见表2。表2乌蕨根、茎、全草、叶等不同部位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结果(略)

3讨论

3.1由实验可知,乌蕨全草、根、茎、叶等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分别11.89%、4.47%、3.46%和11.75%,总黄酮含量在叶中较高,而根与茎中总黄酮含量较低。乌蕨富含黄酮类化合物,而黄酮类化合物在临床上具有预防血液类疾病、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抗癌、抗菌、抗衰老、抗糖尿病等作用,食品上作为甜味剂、天然色素等食品添加剂。因此提取乌蕨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不单可以用于临床药物的研究,也可用于食品与工业方面。

3.2元素测定结果表明,乌蕨全草、根、茎、叶等不同部位均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含B、Ca、K、Na、P、S等多种常量元素;此外还含Cu、Fe、Zn、Cr、Co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K、Fe、Ca、Na等元素含量均较高,其次为Mn、Zn、Cu。而有害元素Pb、As、Cu在地上部分含量较低,根中Pb、As、Cu含量都高出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口绿色行业标准》(Hg≤0.2μg/g、Pb≤5.0μg/g、As≤2.0μg/g、Cd≤0.3μg/g和Cu≤20.0μg/g),可能是由于本身的沉积或者土壤受到污染造成。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57158.

不同部位范文篇2

1.1动物昆明种健康小鼠,雌雄皆用,体重18~22g,由四川省实验动物专委会养殖场提供。

1.2药物与试剂

鱼腥草经陈幼竹博士鉴定为三白草科蕺菜属植物蕺菜HouttuyniacordataThunb.。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石油醚、冰醋酸,二甲苯等均为分析纯由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提供,水为蒸馏水。阳性药,阿司匹林,西安博华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050204;地塞米松:成都第一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504004;枸橼酸喷托维林片,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批号040302。用时研细,用蒸馏水配成所需浓度。

1.3仪器

CM-1超声雾化治疗仪,合力医疗器械厂,中国上海;电子天平(BS210S,madebystartorius)。

2方法及结果

2.1供试样品的制备

精密称取适量鱼腥草1.0kg,加水适量煎煮两次,2h/次,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1000ml,依次用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各部位萃取物。将各部位萃取物低温减压回收溶剂石油醚、氯仿部位合并定容于20ml,醋酸乙酯部位定容于200ml、正丁醇萃取定容于100ml,水部位定容于500ml。分别吸取75ml的氯仿部位和醋酸乙酯部位溶液定容于500ml,吸取37.5,187.5ml的正丁醇和水部位的溶液分别定容于500ml,即为高剂量药物浓度。稀释一倍为低剂量。

2.2抗炎药理实验[4]

取雄性小鼠100只,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只,其中阳性对照组为地塞米松。灌胃给药1次/d(0.2ml/10g小鼠重量),连续6d,于末次给药1h后,用鼠耳肿胀法观察抗炎作用。分别于各组小鼠左耳前后涂二甲苯0.05ml/只,右耳不涂作对照,1h后将小鼠颈部脱臼处死,剪下左右耳,用9mm直径打孔器分别在同一部位打下圆耳片,称重,左右耳重量之差作为肿胀度。并计算耳肿抑制率。给药组与生理盐水组对照,结果见表1。表1鱼腥草不同提取物对小鼠耳肿胀抗炎作用观察(略)

由表1可知,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鱼腥草氯仿提取物大剂量组和水提取物大剂量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炎症均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鱼腥草正丁醇提取物大小剂量组、鱼腥草水提取物小剂量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炎症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而鱼腥草氯仿提取物小剂量组、鱼腥草醋酸乙酯大小剂量组均对二甲苯致小鼠耳炎症没有抗炎作用。

抑制率(%)=(对照组平均肿胀值-给药组平均肿胀值)/对照组平均肿胀值×100%

2.3镇咳药理实验[5]

取小鼠10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只,其中阳性对照组为枸橼酸喷托维林片。灌胃给药1次/d(0.2ml/10g小鼠重量),连续6d,于末次给药1h后,用浓氨水诱导法观察镇咳作用。即将小鼠放入玻璃钟罩内,打开通过橡皮管与之相连的超声雾化器,将浓氨水均匀地喷入玻璃钟罩内,喷雾10s,立即取出小鼠,以小鼠腹肌收缩并张大口为咳嗽动作指标,分别观察各组小鼠2min中咳嗽次数。结果见表2。表2鱼腥草不同提取物对小鼠的止咳作用观察(略)

由表2可知,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鱼腥草氯仿提取物、水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均对浓氨水诱导法引起的咳嗽具有较好的止咳效果,而鱼腥草醋酸乙酯部位则没有止咳作用。

2.4镇痛药理实验[6]

取雄性小鼠100只,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只,其中阳性对照组为阿司匹林。灌胃给药1次/d(0.2ml/10g小鼠重量),连续6d,于末次给药30min后,用冰醋酸扭体法观察镇痛作用,分别给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6%的冰醋酸0.2ml,记录5min内扭体次数,计算抑制率。结果见表3。

抑制率(%)=(空白组扭体反应均数-试药组扭体反应数)/空白组扭体反应均数×100%

由表3可知,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鱼腥草氯仿提取物对由醋酸引起的化学刺激致痛有极显著的镇痛作用(P<0.01),鱼腥草水提取物对由醋酸引起的化学刺激致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P<0.05),而鱼腥草的醋酸乙酯提取物对醋酸引起的化学刺激致痛则没有镇痛作用。表3鱼腥草不同提取物对小鼠的镇痛作用观察(略)

3结论

鱼腥草氯仿提取物、水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炎症,浓氨水诱导法引起的咳嗽,醋酸引起的化学刺激致痛具有显著的抗炎、止咳和镇痛作用,正丁醇提取部位对二甲苯致小鼠耳炎症,浓氨水诱导法引起的咳嗽具有抗炎和止咳作用,其中鱼腥草氯仿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大剂量组抗炎作用最强,氯仿提取部位镇痛作用最强,而醋酸乙酯部位药理作用不明显。这提示氯仿和水提取部位为鱼腥草的主要有效部位,另外正丁醇部位为抗炎和止咳的有效部位。这为鱼腥草的活性成分的化学和药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课题组对鱼腥草的氯仿部位和正丁醇部位采取柱层析化学分离和结构鉴定[7,8],从正丁醇部位分得金丝桃苷、槲皮苷、4-β-D葡萄糖-3-羟基苯甲酸、绿原酸甲酯、3,4-二羟基苯甲酸、芸香苷异、槲皮苷、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槲皮素-3-O-β-D-半乳糖-7-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a-D-鼠李糖-7-O-β-D-葡萄糖苷、4-羟基-4[3′-(β-D-葡萄糖)亚丁基]-3,5,5-三甲基-2-环己稀-1-醇、2-(3,4二羟基)-苯乙基-β-D-葡萄糖苷、对羟基苯乙醇-β-D-葡萄糖苷、硝酸钾等成分。从氯仿部位分得胡椒内酰胺、马兜玲内酰胺B、金线吊乌龟二酮碱B等成分。提示这些化学成分为鱼腥草的活性成分,但其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55.

[2]曹晖,王绍云.鱼腥草的化学成分及开发前景[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23):20.

[3]张倩,万晴姣.鱼腥草水溶性多糖的提取及鉴定[J].食品科学,2000,21(3):49.

[4]徐叔云,卞如濂,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5.

[5]陈英,韦戈.百银镇咳颗粒止咳药理作用的研究[J].广西医学,2004,26(11):1613.

[6]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010.

[7]孟江,董小萍,赵中振,等.鲜鱼腥草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5):6.

[8]孟江,董小萍,赵中振,等.鲜鱼腥草的酚类化合物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9):37.

不同部位范文篇3

1仪器与试药

1.1仪器

WND200A型高速中药粉碎机(上海微型电机厂),BS224S精密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TU1900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IRIS/AP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美国TJA公司),全自动回流消化仪(重庆南岸玻璃仪器厂)。

1.2试药

芦丁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为0080-9705);硝酸、高氯酸均为优级纯,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测微量元素用水为双蒸水。乌蕨药材于2008年10月采于杭州九溪,经熊耀康教授鉴定为乌蕨Stenolomachusanum(L.)Ching的地上部分,阴干,粉碎,备用。

2实验方法与结果

2.1总黄酮含量测定[4]

2.1.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105℃干燥恒重的芦丁对照品16.50mg,加60%乙醇溶解定容于50ml容量瓶,得浓度为0.33mg/ml对照品溶液,备用。

2.1.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定量称取乌蕨干燥粗粉5.0g,加16倍量0.1%HCl-60%乙醇回流提取4h,提取1次,提取液减压浓缩,加60%乙醇定容至2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备用。

2.1.3标准曲线的制作:精密吸取标准品溶液0.5、1.0、1.5、2.0、2.5、3.0ml,分别置25ml容量瓶中,加入5%NaNO21.0ml,摇匀,放置6min后加入10%Al(NO3)31.0ml,摇匀,放置6min后加入4%NaOH10ml,再加60%乙醇稀释至刻度,混匀,静置15min,于510nm处,以相应试剂作空白,测定吸光度,以芦丁浓度为纵坐标,以吸光度值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Y=2.778X-0.0775(r=0.9991),结果表明芦丁在0.016~0.99m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1.4精密度实验:取芦丁对照品溶液2.0ml,置25ml容量瓶中,按“2.1.3”项操作,平行测定5次,结果其RSD为0.21%,表明精密度良好。

2.1.5重复性实验:取同1份样品溶液5份,分别按“2.1.3”项操作,结果RSD为0.72%。

2.1.6稳定性实验:取1份样品溶液,按上述实验方法在显色完全后0、10、20、30、45、60min分别测定吸光度,结果RSD为1.08%。实验表明:供试品溶液在1.0h内稳定的。

2.1.7加样回收率实验:取已知总黄酮含量的乌蕨样品6份,分别精密添加已知浓度的芦丁对照品适量。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按“2.1.3”项操作,测定总黄酮含量,计算测定回收率,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34%,RSD为1.82%。

2.1.8乌蕨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精密吸取提取液适量,按“2.1.3”项操作,测定吸光度A,结果见表1。表1乌蕨根、茎、叶、全草等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略)

2.2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5]

2.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各取药材约0.5g,精密称定,置50ml凯氏烧瓶,加8.0ml消化液[V(HNO3)∶V(HClO4)=4∶1],静置过夜,加热回流消化至无色透明,冷却后,定量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加超纯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取相同体积的消化液,同法消化,制备空白溶液。

2.2.2混合标准溶液的制备:分别取各重金属元素标准品溶液适量,用5%硝酸溶液制成混合溶液,梯度稀释,作为混合标准品溶液备用。

2.2.3测定方法:仪器工作参数:检测器CID的低波段(<265nm)积分时间:15s;高波段(>265nm)积分时间:5s;进样蠕动泵转速:100r/min;进样雾化器氩气压力:28psi;辅助气流量:1.0L/min;高频发生器功率:1500W;样品冲洗时间:5s;测定波长范围:193.7~407.7nm。

依次将仪器的进样管插入各个浓度的混合标准品溶液中进行测定,以每一浓度测得的3次读数的平均值为纵坐标,相应元素标准溶液浓度为横坐标,作标准曲线,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由各元素的标准曲线计算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结果见表2。表2乌蕨根、茎、全草、叶等不同部位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结果(略)

3讨论

3.1由实验可知,乌蕨全草、根、茎、叶等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分别11.89%、4.47%、3.46%和11.75%,总黄酮含量在叶中较高,而根与茎中总黄酮含量较低。乌蕨富含黄酮类化合物,而黄酮类化合物在临床上具有预防血液类疾病、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抗癌、抗菌、抗衰老、抗糖尿病等作用,食品上作为甜味剂、天然色素等食品添加剂。因此提取乌蕨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不单可以用于临床药物的研究,也可用于食品与工业方面。

3.2元素测定结果表明,乌蕨全草、根、茎、叶等不同部位均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含B、Ca、K、Na、P、S等多种常量元素;此外还含Cu、Fe、Zn、Cr、Co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K、Fe、Ca、Na等元素含量均较高,其次为Mn、Zn、Cu。而有害元素Pb、As、Cu在地上部分含量较低,根中Pb、As、Cu含量都高出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口绿色行业标准》(Hg≤0.2μg/g、Pb≤5.0μg/g、As≤2.0μg/g、Cd≤0.3μg/g和Cu≤20.0μg/g),可能是由于本身的沉积或者土壤受到污染造成。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57158.

[2]马莺,王静.功能性食品活性成分测定[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53.

[3]吴巧凤,曾晓艳.苏州荠苧总黄酮与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4,11(9):3437.

不同部位范文篇4

关键词:歌唱呼吸横膈膜支持

歌唱的呼吸方法因歌唱者不同、声部不同及性别不同等会有不同,也会因为歌唱者对相关概念的表述不同及理解差异而产生一些不同的说法。同样是杰出的歌唱家,同为女高音的莉莉·雷蔓和琼·萨瑟兰在歌唱活动中所采用的歌唱“气息支持”的部位就相差甚远。莉莉·雷蔓的呼吸部位偏于上胸部,可算是“胸式呼吸”方法在歌唱领域之中较为杰出的成功典范,尽管“莉莉·雷蔓在成功地唱了二十五年之后竟承认自己的呼吸方法不正确”①,但其杰出的歌唱艺术成就并没有因“呼吸方法不正确”而黯然;而琼·萨瑟兰作为一位声乐艺术富有杰出成就的时代人物,其气息控制及支持又是偏于下腹部的,歌唱起来“好像往下腹部推压一个汽球”,这又是属于“胸腹式呼吸”,或更确切地说是属于“腹式呼吸”。作为教师的声乐教学或歌唱表演者来说,就不同的呼吸支持方法作一些初步探究是确有其必要的,以免造成对不同的说法不理解而无所适从。

一、胸式呼吸

胸式呼吸又可称作肋式呼吸或锁骨肩式呼吸,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肩部、胸部随着呼吸的进行、气息的进出而相应提起、放下(塌下)的一种肩胸部位的明显的起伏动作。吸气时靠的是胸肋部位的扩张及肩部的抬起,此时气息储存部位较高较浅、空间较为狭小而气息容量相对于深部位全胸腹部的呼吸方式来说较小,自然也就需要更加频繁地进行吸气,才能适应歌唱活动之需。稍长一些的乐句用这种方法歌唱起来就显得气不够用,会给人气喘吁吁的印象,人在紧张激动的时候或疲惫不堪的时候就自然也会进入这种急促而浅狭的呼吸状态,这样的结果直观上有损优雅自如的形象。

胸式呼吸的相关部位的活动方式还往往会影响歌唱整体状态的稳定。由于喉颈部肌肉与胸部相连,胸部是提起还是放下,都会相应地牵连到喉颈部相关肌肉。胸部提起时往往会使喉部的肌肉拉紧,使喉部产生一种“深下去、更空地扩张打开”的感觉,而当胸部放下时此种感觉便会随之有所消减。这种方式会使喉部很难有一种稳定地放下、打开、放松的状态,这就会影响歌唱发声腔体的稳定,其结果就是难有稳定、良好的发声状态。此种状态的呼吸方式,与当今普遍要求的喉咙放下、打开、放松地歌唱以求较好地得到相应音量的歌唱效果的要求是难以相适应的。此种呼吸状态下的歌唱,为了要求歌唱状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喉头位置往往只能偏高,以一种高喉位的方式歌唱,这样也可以得到一种纤巧的歌唱效果,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有的女歌手用此种高位呼吸支持的胸式呼吸也能很好地歌唱,而男歌手用这样的方法则几乎行不通的原因所在。这样的方式和状态也就只适用于纤巧灵活的花腔唱法;相反,如果用很深的腹式呼吸方式,呼吸部位偏于下腹部,胸部没有适度、正确地提起或打开,以形成一个稳固的“风箱架子”来支持呼吸及共鸣,这就可能会使喉咙的放下或打开有不良影响,对有些人来讲,灵活性也会因气息支持控制点离喉太远而运转不灵,导致其歌唱能力受到一定损失。

二、胸腹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是极为广泛地应用于歌唱中的一种呼吸方式。目前歌唱领域中所称谓的“腹式呼吸”,与此呼吸方式大致相同,这两种呼吸方式都需要胸部保持稳定的扩张打开状态,只是因呼吸动作控制及支持部位是上腹部(甚至胸腹部)还是下腹部而导致称谓不同。

胸腹式呼吸也就是人在平躺休息时的呼吸方式,类似于练气功或练瑜伽时的呼吸状态,是一种自然平静放松的深呼吸状态。歌唱时的呼吸与气功状态所要求的“气沉丹田”是一样的,“丹田”部位与萨瑟兰所说的“如向下腹部推压一个汽球”所在部位是一致的。正确的呼吸状态首先要有相应正确的身体姿势,全身从头到脚如体操或芭蕾开始表演时的一种兴奋、积极、挺拔而又放松的状态,胸部决不能垮下,要使“胸部像有把撑开的伞一样,目的是使呼吸得到很好的支持,从而使喉头得到解脱,这样喉头就不至于紧张了。”②胸部的抬起打开就如帕瓦罗蒂说的:“胸腔要全面扩张,喉下的胸口有个明显的支点。”③这种“支点”的感觉可以使喉咙正确地打开并排除不必要的错误力量的干扰。胸部正如一个风箱架子,张开了胸部,气息容量空间才能更大,而稳定地张开并保持住容量,其重要性就涉及到喉咙状态的稳定及气息支持控制的稳定,相应地双肩稍往后拉也是必要的。

吸气过程中,“横膈膜向下伸展”似乎是一种更为合理的说法,而不应该是“吸气时下降变平,呼气时上凸复原”。从纯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肌肉自身的收缩放松似乎应该是要求横膈膜“变平复原”的,而横膈膜的下降以及腹部的膨胀都是因为空气使肺部充满涨大而导致的,当然还有胸肋肌的扩张。总体来说,只要有适度而兴奋的“膨胀感”,就会出现如帕瓦罗蒂所说的“吸气时横膈膜的肌肉像一条带子,从前至后围成一圈,非常有劲地扩张”④这样的自然感觉,当然有时难以达到这种状态,那就可以“把气吸到后腰眼部位,同时用此处来保持控制气息”,这样就可以避免“憋一肚子气”而又用不上气和气不够用的情况。歌唱时用口鼻同时进行吸气,吸气感觉要吸到丹田部位(也可以想象吸到后腰眼部位),鼻腔、口咽腔及喉咙要有一种哈气、叹气及打哈欠开始时吸气进去时的几种状态混合的一种兴奋状态的感觉,是一种“贴着后咽壁”往下往里,像一根“气柱”直插下去“坐在横膈膜上”的感觉。在歌唱发声时,鼻、口、咽以及喉头各部位也要继续保持这种吸气时的状态。“贴着咽壁吸着唱”⑤,这一句话讲的就是喉咙状态和气息控制二者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歌唱发声的瞬间,歌唱器官各部位——鼻腔、口咽腔、喉腔、胸腔、腹腔都要同时打开、同时到位,横膈部位有一种向外膨胀的感觉,此时便会产生出如帕瓦罗蒂所说的:“一条声柱往上升起。”⑥这条“声柱”也可以说是“气柱”,自下腹部往上经喉咙一直到“唇以上眉眼以下的面罩部位”,⑦而“歌唱发声就从膈膜部位开始”⑧的这一说法极为奥妙,我们都知道,横膈部位只是气息控制支持的部位而已,它并不能发声,发声部位是喉头、声带,但正因为是声带发声导致歌唱活动之中,时常为了唱得更高更响而去强制声带等喉部各相关部位,用力过头而导致喉音及高音困难等种种问题的产生。因此,帕瓦罗蒂在其杰出的歌唱实践之中所体会到的“声柱”是从横膈部位开始的,并说:“要感觉横膈膜里面的气息往上运动,声带有力闭合,横膈膜不用劲,声带很快就会累”,⑨而气息自横膈膜部位出来经过喉等部位,发声歌唱时是一种“随它去”⑩的状态。通过这样一种气息支持的方式,能使“气”与“声”更好地轻松自如地协调好,气息与声音也才能更加流畅自如地贯穿于整个歌唱活动之中。

有关横膈膜部位是何种状态,我们从多明戈及霍恩所采用的方式中可以知道:在横膈膜部位扎一条系得很紧的弹性腹带,或用腹部顶着钢琴练唱这样的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使气息支持的“对抗”感觉更加明显,从而更好地寻求稳定坚强的气息支持,其状态也正是帕瓦罗蒂所说的:“气息支点主要在横膈膜,吸气时横膈膜的肌肉像一条带子,从前至后地围成一圈,非常有劲地扩张,像武士发功时的状态。”

在歌唱活动中,有的歌者是下腹部位向外顶出,有的是下腹部适当向内收缩,向上托起,上腹部膨出,这些不同的方式会使喉咽部位上下的伸展及向四周的扩张比例有所不同,会使歌唱发声的声音音色等方面产生一些差异,但只要其气息支持总体状态是正确的,可以因各自的声音类型、声部行当及作品的处理需要来选取不同的方式,也可以适当交替使用以丰富音色,还可以使相关发声部位的负担得到适当劳逸调节以便歌唱能力更能持久。

三、练习方式

“谁懂得呼吸谁就懂得唱歌”,可见呼吸在歌唱活动中的重要。呼吸练习的方式一般看来较为浅显,但呼吸训练如果不能与正确合适的喉咙的放下、打开、放松相结合,不能与正确的歌唱状态相协调,不能根据作品的需要以及歌者本人情况不同以取得恰当的“气”与“声”的比例,往往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加剧问题及产生新的问题,所以从始至终气息的训练都要与歌唱发声训练协调配合进行,切不可割裂开来训练。

“如闻花一样吸气”“惊讶地抽一口气”这两种快慢不同的吸气方式的说法都较为通俗易懂,但其后歌唱发声呼气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地体会依旧保持“吸进去”时那种“吸开、打开”喉咙的状态,否则其练习也仅只触及皮毛而已。相对而言更可以采用“狗喘气”特别是在真正困乏之时自然地打哈欠吸气进去之时立即快速地喘气并可以无声——有声交替进行。平时的“狗喘气”练习也就建立在这种方式的状态上,各种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慢呼、快吸快呼的练习都以“狗喘气”结合“哈欠”开始时那种状态,还要注意横膈部位,如帕瓦罗蒂所说的那种感觉状态。建立在“狗喘气”基础之上的训练方式,以气息训练与歌唱训练交替交融进行,这样的练习才不至于“走偏”也才会卓有成效。当然有时也可以弯腰、走动、转体等等,目的都是为了得到有效、有力的气息支持方式,这样才能使歌唱得到较好的“气息支持”。

总之,歌唱是一种整体的气息、声带、喉咙、口鼻及心理、心智等各方面都要协调配合好的活动,各方面之间的协调平衡要求得到一种自如的状态。气息支持不好,喉咙就不能正确恰当地打开,声带也就不能极积自如地振动,也难有良好的声音共鸣,正确的声音位置也就不可能得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歌唱也就无从而得。

注释:

①⑩李维勃著《发声训练中的四个“R”》,原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②田玉斌著《与黎信昌谈歌唱》,原载于《人民音乐》,1988年第5期

不同部位范文篇5

关键词:腮腺术后引流

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疾病。根据肿瘤的性质、大小和部位,手术时分别采用腮腺全切、浅叶摘除术及腮腺局部区域切除。以往,切除术后往往另行戳创新建一个引流口,分别采用负压引流、半管或橡皮片引流,术后加压包扎。本文通过对40例腮腺部位手术后的病人分别采用另部位戳创新建引流口和原手术切口部位建立引流的观察。旨在说明腮腺术后在原手术切口部位建立引流是完全可行的,而不必另行戳创引流,徒增加病人的痛苦。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本组资料共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70岁,平均45岁;其中良性33例,恶性3例,炎症、结核及血管畸形者4例。

1.2手术方法

1.2.1切口沿耳屏前的皮肤-耳面沟开始垂直向下,绕过耳垂下,在乳突尖前方经下颌升支后缘后方至下颌角下约2cm处转向前,平行下颌骨下缘向前至嚼肌附着处前1.5cm左右。切开皮肤,电刀分离皮瓣至腮腺前缘,向后翻至胸锁乳突肌前缘,然后从不同的分支解剖出面神经。依据肿瘤的性质分别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或浅叶切除。

1.2.2将肿瘤切除后,皮瓣复位,分层对位分层缝合。19例患者在颌下切口下方约2cm处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另行戳创建立引流。21例患者直接在原手术切口部位下颌角下的切口最低处放置引流。局麻的病人术后可直接加压包扎,全麻的病人放置负压引流。待第二天再使用加压包扎。

2结果

21例直接在原手术切口部位建立引流的病人,其中局部伤口愈合欠佳的2例。1例位于引流口处,1例位于乳突尖处。而另戳创引流的19例患者中,局部伤口愈合欠佳者2例,均位于乳突尖处。两组病人经局部换药后伤口均愈合。局部腮腺积液者各1例,经抽吸后局部加压包扎后消失。在手术切口处原位建立引流的形成腮腺瘘1例,未手术,使用交叉十字绷带加压后治愈,两组病人的伤口愈合、腺瘘的形成方面无明显的差异。

3讨论

3.1腮腺手术是口腔颌面外科十分常见的手术,在行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区域性切除术后会形成一个较大的创面,加之腮腺本身是分泌唾液的器官,残存的腺体会继续分泌大量的液体,造成局部的积液。因此,腮腺术后放置引流是必须的。否则会造成积液的感染,影响伤口的愈合,同时也会形成腺瘘。

3.2以往我们在腮腺手术后,通常放置橡皮条或半管引流,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负压装置,很多地方采用了负压引流,并且不再使用加压包扎。但无论采用何种引流,毫无例外的是放置引流的部位都不是在原手术切口部位,而是另行戳创以避开原手术部位。其可能是考虑引流口处是与外界相通的,易造成细菌的入侵而致伤口感染。另开一个部位建立引流,由于与原切口不在一处,即使引流口处有轻微的感染或愈合欠佳也不会波及原切口造成更大的后果。同时,对于采用负压引流的病人,更易达到好的封闭效果,使术后的创面贴得更密合,更不易造成积液,细菌难以进入。从而使创面达到良好的愈合,避免腺瘘的形成。

3.3而通过本文对40例病人术后随机采用不同的引流部位的对比分析,发现腮腺术后在原手术切口部位建立引流与另戳创引流对伤口的愈合、腺瘘的形成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本质是一样的。由于腮腺术后在原手术切口最低位引流符合低位自然引流的原则,能保持引流通畅不积液,加上手术本身是一个无菌的手术,缝合后完全封闭,造成感染的几率很低。查阅文献腮腺术后严重感染的报道未见。而对于采用负压引流的病人,通过缝合时严密的分层缝合完全可以达到良好的封闭作用,不影响负压装置的使用。两组病人出现伤口愈合欠佳的部位均在乳突的部位,考虑其是皮瓣的最远端的部位血供较差,以及在皮肤切开时因其恰好位于转折处,切得较薄,同时还有缝合的缘故所致。与引流口无关系。因此,腮腺术后完全不必另戳创引流,徒增加病人的痛苦及瘢痕,影响美观。

参考文献

不同部位范文篇6

【摘要】目的研究蒲葵子提取物的各萃取部位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比色法,观察蒲葵子提取物的各萃取部位对肝癌细胞HepG2和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蒲葵子提取物的各萃取部位在体外对肝癌细胞HepG2和白血病细胞HL60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正丁醇部位的半数抑制率分别为7.94和10.72,效果最为显著。结论蒲葵子提取物的各萃取部位能抑制肝癌细胞HepG2和白血病细胞HL60的增殖,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关键词】棕榈科;抗肿瘤药;提取法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anti-tumoreffectoftheextractsofLivistonachinesisinvitro.MethodsThecytotoxiceffectsofthefourkindextractsofLivistonachinesisontwotumorcelllinesculturedinvitroweretestedbyMTTassay.ThetumorcelllineswereHepG2andHL60.ResultsTheextractsofLivistonachinesisinducedsignificantgrowtharrestedintwomalignanttumorcelllineswhichculturedinvitro.IC50ofthesecellsexposedtotheextractsfromN-butanolfor48hoursapproach7.94%and10.72%.ConclusionTheN-butanolextractsofLivistonachinesishadobviousanti-tumoractivityinvitro.

KEYWORDS:Palmaceae;antineoplasticagents;extraction

蒲葵(LivistonachinesisR.Br.)属于棕榈科(TrachycarPusFortinei)常绿乔木,蒲葵子为该植物种子,其性味平、淡,具有败毒抗癌、消瘀止血之功效。民间常用其治疗白血病、鼻咽癌、绒毛膜癌、食管癌,效果显著[1-2]。笔者对福建产蒲葵子进行初步提取和分离,并研究各提取部位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有抗癌活性的提取部位。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试剂

全自动酶标仪(Mod550,美国Bio-Rad公司);二氧化碳培养箱(美国Forma公司);RPMI1640培养基(美国Gibco公司);小牛血清(美国Hyclone公司);胎牛血清(澳大利亚Maverick公司);四甲基偶氮唑盐(MTT,美国Amresco);胰蛋白酶(美国Difco公司);噻唑蓝(华美生物工程公司北京分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1.2药物

采集福建福州地区产蒲葵子,经福建医科大学天然药物学系张永宏教授鉴定为棕榈科植物蒲葵的干燥种子。

1.2方法

1.2.1供试品的制备

蒲葵子粗粉1g用70%乙醇10mL回流提取3次(每次2h),合并提取液,浓缩,冷冻干燥,得到醇浸膏。醇浸膏用水30mL混悬,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分别得到萃取液,浓缩,冷冻干燥,得到各个萃取部位浸膏。分取适量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浸膏,以70%乙醇(最大终浓度5‰)助溶,加RPMI1640培养基,配成2000μg/mL样品准备液。各样品准备液以RPMI1640培养基依次稀释成终浓度为1000,333,111,36,12μg/mL等5个浓度供试液,4℃保存,备用。

1.2.2细胞培养

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由福建医科大学药理研究所冻存提供。HepG2、HL60均培养于含10%小牛血清、青霉素100IU/mL及链霉素100μg/mL的RPMI1640培养基中,每3d换液1次,每5d传代1次。细胞均置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试验。

1.2.3MTT法

取对数生长期HepG2、HL60细胞,以0.25%胰酶-PBS液充分消化后,以RPMI1640培养基稀释成5×104mL-1单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每个浓度复种3孔,每孔180μL。置培养箱温育12h后,药物组每孔加不同浓度供试液20μL,平行设空白对照组(用等体积的RPMI1640培养基代替受试药物),共培养48h。每孔加入1mg/mLMTT溶液50μL,继续培养4h后,吸尽上清液,每孔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150μL,充分溶解MTT还原产物。置酶标仪上于492nm波长处测定各药物组和空白组的光密度(D),按公式计算得到药物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率(IR,%)以及半数抑制浓度(IC50),并对药效进行初步的评价。

IR%=(1-加药组平均D值/对照组平均D值)×100%

2结果

2.1萃取部位对HepG2细胞的细胞毒性

对HepG2细胞作用48h后,各萃取部位不同浓度的抑制率呈量效关系。细胞的毒性大小依次为正丁醇>乙酸乙酯>石油醚>氯仿。其中,正丁醇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IC50仅为7.94μg/mL(IC50<20μg/mL);乙酸乙酯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表1)。表1蒲葵子各萃取部位对HepG2的细胞毒性(略)

2.2萃取部位对HL60细胞的细胞毒性

对HL60细胞作用48h后,采用MTT法比色法,各萃取部位不同浓度的抑制率呈量效关系(表2)。细胞毒性大小依次为正丁醇>乙酸乙酯>石油醚>氯仿。其中,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都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IC50为10.72和17.78μg/mL。表2蒲葵子各萃取部位对HL60的细胞毒性(略)

3讨论

蒲葵子在民间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其中福建民间将蒲葵子与猪肉一同炖至肉熟烂,饮汤吃肉,用于鼻咽癌、食道癌的治疗。国外文献报道,蒲葵子的水提物对肿瘤血管发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该水提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鼠成纤维瘤细胞和人结肠癌细胞(Ht-29)体外抑制作用较强,对成纤维细胞瘤小鼠模型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未观察到毒副作用;蒲葵子的乙醇提取物(0.1g/mL)对人白血病细胞HL60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50为1/50倍的提取液(即2μg/mL)[3-4]。

本研究采用MTT法对蒲葵子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研究,结果表明,蒲葵子粗提物的上述各萃取部位对HepG2和HL60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均在给药后24h内效果明显。乙酸乙酯对HepG2和HL60胞的最大抑制率分别达到99.52%和99.59%,正丁醇最大抑制率分别达到96.77%和97.12%,正丁醇部位的IC50分别为7.94和10.72μg/mL,说明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具有明显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且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本研究为抗肿瘤药物的粗筛,所用的样品为蒲葵子乙醇提取物的各个萃取部位。结果显示,石油醚部位和氯仿部位对HepG2和HL60的作用都不明显。可能是由于石油醚部位和氯仿部位的溶解性稍差,致使有效浓度太低,而其他部位均能达到较好的溶解。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述结果提示,在这两个萃取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中可能存在抗癌作用较强的活性成分,因此,有必要对蒲葵子进行系统的物质基础研究。为寻找到构效关系明确的活性单体成分,笔者拟对蒲葵子的各萃取部位进行进一步的植物化学细分工作,深入研究其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特点,为开发出新的抗癌药物奠定基础,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广州部队后勤部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9:772-773.

[2]赵国平,戴慎,陈仁寿.中药大辞典[M].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59-2460.

不同部位范文篇7

[关键词]静力数值分析;面板堆石坝;和尚沟水电站

1工程背景

拟建中的和尚沟水电站位于辽宁丹东凤城市石城镇境内的爱河上游干流上,是爱河梯级开发的重要规划工程,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具防洪和养殖等综合功能的小型径流式水电站。赵家堡子水电站工程主要由面板堆石坝、溢流坝、引水系统和电站厂房构成,项目所在地区属于长白山系,区内山脉多南北走向,由于受到鸭绿江水系的强烈侵蚀作用,呈现出群峰耸立、山高谷深的地貌景观。从地层岩性来看,基底埋藏较深,沉积盖层主要是泥盆纪、三叠纪至下第三系地层,主要由海相碳酸盐和浅海、滨海碎屑岩构成。总体来看,项目区的地貌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辅以部分溶蚀地貌,为典型的峡谷性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建设与运行过程中的动力特征是大坝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1]。为了有效控制面板堆石坝的堆石体变形,提高其稳定性,对面板堆石坝的体型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探究不同体型堆石坝的应力变形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2.1计算方案。针对和尚沟水电站的工程实际,拟定镶嵌面板堆石坝和普通面板堆石坝两种不同方案进行对比研究[2]。其中,方案一为镶嵌面板堆石坝,设计坝高为150.0m,坝顶宽为10.0m,上游坝坡的坡比为1∶1.4,在大坝的上游坝踵部位设置高度为60.0m,顶宽10.0m的C25钢筋混凝土结构。镶嵌混凝土面板的长度为130.77m,顶部和底部的最大计算厚度分别为0.4m和0.7m,面板采用标号C30混凝土浇筑;方案二为普通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面板的斜面长度为234.10m,底部最大计算厚度为0.85m,其余参数与方案一相同。2.2计算模型。利用设计的面板堆石坝的标准剖面进行ABAQUS有限元模型构建,以沿河方向为X轴,指向下游的方向为正方向;以铅直方向为Y轴方向,以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3]。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模型的建模范围为大坝地基向上下游与深度方向各延伸1.0倍坝高[4]。在模型建模范围确定之后,以平面三角形单元进行模型的网格划分[5]。其中,方案一最终获得4123个计算单元,2346个计算节点;方案二共得到3987个计算单元,2268个计算节点。2.3计算参数。研究过程中,对大坝堆石体所用的材料采用邓肯-张E-B非线性模型,其主要参数见表1[6]。大坝其余部位的材料在模型计算中均按照线2019年第9期东北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性材料处理,其中大坝面板与坝趾的混凝土参数依照工程设计取值,基岩参数依照同类工程经验取值,结果见表2[7]。计算过程中,在坝体施工与蓄水期采取22级逐级加载的方式进行模拟计算,计算模型的大坝基岩底面设置固端约束,在模型的X轴方向设置简支处理,坝踵混凝土结构和基岩按照整体进行考虑[8]。

3计算结果分析

3.1方案一计算结果分析。3.1.1竣工期计算结果分析。利用上节构建的计算模型,对方案一竣工期条件下大坝的位移进行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可知:竣工期大坝在水平位移方面呈现出上游部分向上游平移,下游部分向下游平移的规律。其中,上游向的水平位移最大值为2.88cm,位于约1/4坝高的坝体上游部位,而下游向的最大位移值是11.26cm,位于约1/3坝高的坝体下游部位。从竖向位移来看,竣工期大坝坝体的竖向位移最大值为70.42cm,位于大坝中间约1/2坝高的部位。对方案一条件下竣工期大坝的应力进行计算,由计算结果可知,大坝竣工期的最大和最小主应力均呈现出随高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最大主应力全部表现为压应力,最大应力值为2.55MPa,位于大坝堆石体的底部;最小主压应力为0.52MPa,位于大坝堆石体的底部,最小主拉应力值为0.07MPa,出现的部位是大坝下游面接近坝顶的位置。3.1.2蓄水期计算结果分析。利用计算模型,对方案一条件下蓄水期大坝的位移进行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可知:与竣工期不同,蓄水期大坝在水平位移方面均呈现出向下游平移的规律。其水平位移最大值为27.43cm,位于约1/2坝高的坝体上游部位。从竖向位移来看,蓄水期大坝坝体的竖向位移最大值为72.70cm,出现部位与竣工期相同,位于大坝中间约1/2坝高的部位。对方案一蓄水期条件下大坝应力进行计算,由计算结果可知,大坝竣工期的最大和最小主应力均呈现出随高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最大主应力全部表现为压应力,最大应力值为2.69MPa,位于大坝堆石体的底部;最小主压应力为0.59MPa,位于大坝堆石体的底部,最小主拉应力值为0.39MPa,出现的部位是重盖区顶部。3.1.3面板应力变形计算结果分析。对方案一条件下大坝混凝土面板挠度与应力值进行模型计算,结果见图1。由计算结果可知,面板的主应力表现为顺坡向应力,其中压应力最大值出现在面板斜长1/3的部位,为2.79MPa,最大拉应力出现在面板的底部,为0.11MPa;混凝土面板的挠度为19.36cm,出现的部位是混凝土面板斜长的1/3处。3.2方案二计算结果分析。3.2.1竣工期计算结果分析。利用的计算模型对方案二竣工期条件下大坝的位移进行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可知:竣工期大坝在水平位移方面呈现出上游部分向上游平移,下游部分向下游平移的规律。其中,上游向的水平位移最大值为13.02cm,位于约1/3坝高的坝体上游部位,而下游向的最大位移值是10.01cm,位于约1/3坝高的坝体下游部位。从竖向位移来看,竣工期大坝坝体的竖向位移最大值为83.62cm,位于大坝中间约1/2坝高的部位。对方案二条件下竣工期大坝的应力进行计算,由计算结果可知,大坝竣工期的最大和最小主应力均呈现出随高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最大主应力全部表现为压应力,最大应力值为2.51MPa,位于大坝堆石体的底部;最小主压应力为0.51MPa,位于大坝堆石体的底部,最小主拉应力值为0.08MPa,出现的部位是大坝下游面接近坝顶的位置。3.2.2蓄水期计算结果分析。利用计算模型,对方案二条件下蓄水期大坝的位移进行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可知:与竣工期不同,蓄水期大坝在水平位移方面均呈现出向下游平移的规律。其水平位移最大值为35.58cm,位于约1/2坝高的坝体上游部位。从竖向位移来看,蓄水期大坝坝体的竖向位移最大值为74.76cm,出现部位与竣工期相同,位于大坝中间约1/2坝高的部位。对方案二蓄水期条件下大坝应力进行计算,由计算结果可知,大坝竣工期的最大和最小主应力均呈现出随高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最大主应力全部表现为压应力,最大应力值为2.69MPa,位于大坝堆石体的底部:最小主压应力为0.55MPa,位于大坝堆石体的底部,最小主拉应力值为0.30MPa,出现的部位是重盖区顶部。3.2.3面板应力变形计算结果分析。对方案一条件下大坝混凝土面板挠度与应力值进行模型计算,结果见图2。由计算结果可知,面板的主应力表现为顺坡向应力,其中压应力最大值出现在面板斜长2/3的部位,为6.24MPa,最大拉应力出现在面板的底部,为3.51MPa:混凝土面板的挠度为38.26cm,出现的部位是混凝土面板斜长的1/2处。

4方案的对比与选择

对两种不同设计方案下的面板堆石坝的应力变形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中的结果可知,两种方案相比,无论是竣工期和蓄水期,大坝主应力的计算结果比较接近,但是在方案一的条件下,大坝的沉降幅度大幅减小。对面板应力变形的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采用方案一,也就是镶嵌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型时,大坝面板的顺坡向应力和挠度均有显著改善。结合上述分析,建议在大坝设计时采用镶嵌混凝土堆石坝。

5结语

不同部位范文篇8

一、总则

简洁明了地叙述了规程的编制目的,适用范围以及与国家或地方现行规范之间的关系等,课题对红外热像检测方法和锤击法、外观目测法等传统检测方法的适用界限进行研究。

二、外墙红外检测

(一)原理。

粉刷砂浆和墙面砖剥落产生一定的空气层。封闭的空气层有很大的阻挡能力,因此外墙表面和主体之间的剥落层热传导率较低。

墙体结构有很大的热容量,如RC或SRC结构的主体。当外墙的表面温度比主题温度高,热就从外墙表面传到主体中,当外墙的表面温度更低时,热就由里传到外。如果墙体饰面材料有剥落,外墙和主体之间的热传导变小。因此,当外墙表面从日照或外部升温的空气中吸收热量时,有剥落层的部位温度变化比正常情况大。通常,当暴露在太阳光或升温的空气中时,外墙表面的温度升高,剥落部位的温度比正常部位的温度高;相反,当阳光减弱或气温降低,外墙表面温度下降时,剥落部位的温度比正常部位的温度低。由于空气的热导远低于瓷砖、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因此当热流从表面进入建筑物饰面层时,即会在“空鼓”等缺陷部位受到空气阻挡发生“热堆积”,使该处的红外热像呈“热斑”等特征。由红外热像“热斑”出现的部位、持续时间等特征推知存在饰面砖粘结质量的区域范围。

(二)红外热像检测的特长和适用范围。

特长:红外技术应用于无损检测领域,其重要的特点是能远距离测量温度,该方法具有非接触、远距离、实时、快速、全场测量等优点,在这些方面其他的无损检测方法是无法跟它相比的。红外线通过非接触地对外墙饰面进行大面积检测,并可将检测结果以图像的形式直接可看到,热图像可用直接可视的方式进行记录、显示。检测结果通过解析热图像可进行高精度分析。这方面是其他检测方法所不具备的有利的一面。由于是非接触,因此它不需要象锤击那样在建筑场地架设脚手架、吊篮等工具,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的摄影任务,当然现场操作也只需要少量工作人员就行了,工作效率高。

适用范围:从剥离部和正常部产生温差的热源来讲,由于基本上依靠日照、外气温变化这种自然现象,检测结果的图像清晰程度与准确性全受气候的影响,而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检测的,因此说若无日照及外气温变化促使剥离部和正常部之间产生大的温差,也就无法进行检测。另外,象相邻的建筑物、墙面的凹凸、屋檐等原因造成阳光无法均匀地照射到墙面的情况下,照射不到的那部分都是影响检测精确程度的因素。另外墙面和摄影位置之间如果有树木等其他物体遮挡,那个部分也无法检测。

红外线热像检测所面对的建筑物是由RC组成和SRC组成的热容量较大的构筑物。而对墙体热容量较小的构筑物如钢骨架或木结构外墙粘贴的面砖等,因而剥离部和正常部的温差难以体现,也就不能采用红外线热像检测的方法。

红外线热像检测法是受着种种条件制约的检测方法,故需要事先对墙面及周围情况进行了解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才能开展检测。

三、检测仪器

用于外墙检测的红外热像仪一般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探测红外线波长区域在8-13mm的长波机(以下简称LW机),探测红外线波长区域在3-5mm的短波机(以下简称SW机),以及处于LW机和SW机之间的波长区域在5-8mm的中波机(以下简称MW机)。检测时应根据检测对象、环境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型号。完整的红外热像仪应该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红外检测装置、控制面板、显示装置、图像储存装置、图像输出装置、图像处理装置。课题对三种机器的特点和适用情况范围进行了仔细调查。LW机使用的检测红外线元素为碲、镉、水银,冷却方式是依靠液体元素或斯特林电子冷却方式。常温下建筑物的外墙表面释放的长波成分较多,因此LW机适用于对表面反射率低的外墙饰面层进行检测,遇到釉面砖等表面反射率高的饰面材料易将反射的影响摄入,影响检测结果。SW机常用的检测元素是锑、铟,冷却方式主要是依靠斯特林电子冷却。与LW机相比,SW机的画面质量稍差,遇上寒冷天气,其图像质量会大大降低,但该机型受墙面反射的影响比LW机低。MW机使用的检测红外线元素为碲、镉、水银,冷却方式是依靠斯特林电子冷却。虽然MW机几乎不受太阳光线、被测对象周围建筑物放射的红外线及夜间室外灯光反射的影响,但该波长区域受到空气中水蒸汽对红外线吸收的影响,需要缩短被测对象与该类红外热像仪之间的距离,对拍摄位置有相当高的要求,不适应现场检测环境及条件的随机多变性。

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课题对适用于建筑外墙饰面层粘结缺陷检测的仪器的技术参数进行规定,总结出“用于建筑外墙饰面层粘结缺陷检测的红外热像仪宜选用8-13μm波段的长波机。”

红外热像仪采用高灵敏度的红外探测器,为了使避免影响图片质量,须对拍摄环境进行规定。课题通过查阅国内外成熟的红外热像仪的说明手册,结合自身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制定了仪器的使用应在环境温度0-40°C之间;容许湿度RH小于或等于90%,无结露;镜头严禁受阳光直射;测定位置、角度不应对于图像处理的精度产生影响。

四、检测程序

制定了红外热像法检测的程序,以保证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中预调查所需的被检测房屋的权属关系证明和原始工程图纸等资料应由委托人提供,在委托人无法提供以上资料或资料不全的情况下,检测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场调查。在预调查的基础上制订检测方案,选定现场检测日期及现场检测实施方案。制订检测方案后,实施现场检测。根据现场检测记录的数据对红外热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判定被检测对象外墙面的脱粘空鼓部位及程度。红外热像法检测外墙饰面层粘结缺陷项目的参加人员不应少于2人,检测报告应实行技术负责人审核制度,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应由通过相应资格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五、检测方法

主要针对实施检测前期的预调查、检测方案的编制以及实施检测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规定。

实施现场检测时应首先进行预调查,确定图纸与实际建筑物的差异,建筑物的结构形式,被测对象的基本概况、立面朝向、周边环境、外墙面的外观状况及损坏情况、内部环境等情况、其他有关因素。

在预调查的基础上编制检测方案,确定检测时间和天气,确定检测墙面的最佳时间段,确定检测墙面的最佳位置,确定锤击部位。根据全国主要城市夏季红外检测建筑外墙饰面层粘结缺陷最佳时间段表确定检测墙面最佳时间段,以凸显外墙饰面层脱粘空鼓部位与正常部位的温差,取得最佳的检测效果。

按预先编制的检测方案实施现场检测,记录日期、气候状况(如天气、风力、气温、日照等情况);选择适当位置安放仪器,并使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因为实施现场检测时,须使镜头与被检测墙面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及方位。一旦不能确保镜头与被测墙面之间的距离及方位,导致镜头仰角或水平倾角过大,这将影响检测的精度。周边道路、空地、相邻建筑朝向及高度,有无树木、障碍物、阴影遮挡等情况,被检测对象的外墙面是否会受相邻建筑高度及位置的影响,出现墙面受日照不完全、不充足,甚至完全不受日照等现场,这些都需要在预调查阶段加以确认,并在方案中提出解决办法,所以实施现场检测时更应特别注意设置外墙面正常部位基准点。

为使正常部位与空鼓部位产生温差,则需要外墙面温度有足够的变化量,人为产生均匀热源使墙面产生温差比较困难,只有借助于太阳能和自然界的温度变化。因此环境对红外热像法检测的影响极为重要。此外雨天是不能进行检测的,在多云或忽晴忽阴的天气下,虽可以检测,但容易出现误判。降雨过后,由于外墙处于不均匀含水或表面湿润状态,还有雨水从裂缝处浸入空鼓部分,所以在雨水干燥、蒸发过程中也会产生误判。风速较大也对检测结果有影响。

正是由于红外热像检测的特殊性,因此对于采用红外热像仪无法检测的部位,以及在检测中需进行验证的部位,应兼用锤击法等进行补充检测。课题对外观目测法和局部锤击法的检测要求进行了规定,使三者有机结合,提高现场检测的效率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六、外墙饰面层脱粘空鼓判定

整个课题最关键的部分。外墙面红外热像图中往往一张图片上混杂着不同颜色的部分,为了使分析结果直观,需去除与脱粘空鼓无关的温度分布颜色;对脱粘空鼓部位与正常部位之间的交界处,即脱粘空鼓的边界进行修正,以尽可能精确地计算空鼓面积;对图像上倾斜的被检测对象进行视角修正,使其保持正面的状态;有时因为周边条件的限制,拍摄到的红外图像会有很大的仰角,并产生温度梯度,此时的图像在进行空鼓判别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标准温差进行判别,最终将各张根据不同的标准温差进行处理的图像叠加。当墙面有不同材料或者不同颜色的材料时,也必须分块按不同的标准温差进行分析。

标准温差是判定外墙饰面层脱粘空鼓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但根据标准温差不能对以下这些情况进行判定。在建筑物外墙上容易玷污的位置是窗台下、雨蓬下、空调架下或类似构造的地方,由于玷污后颜色变黑的位置容易吸热,温度会比其他部位高,此时会产生误判。当室内开放暖气时,热量从外墙内表面传递到外墙外表面,即使此时外墙受日照并处于检测的最佳时间段中,但在这种情况下外墙面由于脱粘空鼓产生的高温区域与暖气热传递产生的温度异常区域混杂起来,容易引起误判。建筑物的结构形式也会影响墙面的温度,对于框架结构的建筑,其柱与梁等钢砼构件与填充墙的外表面辐射温度不同,在进行空鼓判定时应分别判定。一般的建筑物都有阴角和阳角,阴角的位置两墙会产生互相热辐射和热堆积现象,影响空鼓判别,阳角的位置会经常受到两面阳光的辐射,温度偏高,影响空鼓判别。建筑物经常有外表面凹凸的墙面,当墙面受日照时,其凸出部分温度往往较高,也会使得误判。

当出现上述这些情况时,仅用一个时刻的红外热像图根据标准温差判别外墙面脱粘空鼓是不够的。须就同一拍摄位置和角度,对同一部位的外墙面拍摄最佳检测时间段的红外热像图和无日照时的红外热像图,将两个时刻的红外热像图相减,即将(最佳时间段拍摄的图像)-(无日照时的图像),这样就去除了上述干扰因素,提高了判定的精度。此外,当进行图像处理有困难时,或室内使用空调时间无规律变动时,也可采用锤击法等其他方法验证局部影响判断的部位。

课题提出了外墙面空鼓率的计算方法,首先统计每个区域的脱粘空鼓部分面积,计算每一个立面外墙面脱粘空鼓面积,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外墙面脱粘空鼓率(%),精确至1%;

—被测外墙面脱粘空鼓总面积(m2),精确至1m2;

—被测外墙净墙面积(m2),精确至1m2;

计算空鼓面积大小时,先确定拍摄对象与实际对象的比例尺时,每幅图片至少取3个参照对象与实际对象进行比较计算比例尺,结果取平均值,然后计算红外热像图上脱粘空鼓部位的面积,最后根据比例尺确定实际脱粘空鼓部位面积。

七、检测报告格式

不同部位范文篇9

关键词:户外服装;热湿舒适性;热湿平衡;开口结构设计;功能性需求;冲锋衣;冲锋裤

目前,对于服装舒适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装材料的保暖、透气、防风、防水等物理性能方面,对于服装开口结构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服装开口结构作为服装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直接对服装的热湿平衡产生很大影响。服装材料的性能往往只能满足人体在户外相对静止状态下的热湿舒适性要求,而不能满足于人体运动产生大量热量和汗液时的状态[1-3]。

1户外运动特点与人体热湿部位

1.1户外运动特点。人体不同部位的肌肉收缩牵引骨骼,从而带动关节形成不同的人体运动,主要体现在颈部、腰部、臀部、肘部、膝部等部位,具体可分为头肩部运动、臂肘部运动、腰腹部运动、臀胯运动、肩关节运动、股关节运动、膝关节运动等。当人体进行一定量的户外运动时,就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与汗液,需要及时散发,否则人体就会感到极度不舒适。户外服装就是为了满足人体在户外不同环境中完成各项运动而设计的服装,除了要穿着舒适、合体、美观之外,更要适应人体活动的需要,能够在人体易产生热湿的部位,通过一定方法与手段进行散热透湿,保持人体热湿平衡[4]。1.2人体主要热湿部位。人体运动后主要部位的热湿分布见图1。根据热湿分布区域可见,人体体表温湿度较高的区域分别为前额部、胸上部、胸腹部、上背部、背沟部、腋下和裆部,也是人体主要发热出汗区域,大腿内侧、后膝窝、前颈和后颈温湿度相对较低。除了头部和胸部散热状况良好之外,腋下、背部和裆部等部位易出汗且不易散发,需要通过材料本身的性能或者结构设计来进行散热透湿。

2户外服装热湿舒适性含义及要求

2.1热湿舒适性含义。人体在持续运动时会产生大量热量,以出汗的形式散发热量,此时服装内部处于高热高湿的状态,如果不能将多余的热量和汗液及时排出体外,人体就会感到极度不舒适。热湿舒适性就是指人体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无论是进行一般运动还是剧烈运动,都借助服装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能量交换,当这种能量交换达到平衡时,人体就会因处于热湿平衡的状态产生舒适感。2.2热湿舒适性要求。由于户外环境复杂多变,户外服装除具有散热与散湿功能外,还应具有保暖和防风防水功能。在寒冷环境下,服装不仅要能够遮风挡雨,保温保湿,而且需要散热透气,保持身体热湿平衡,让着装者舒适。因此,热湿舒适性已成为评价户外服装功能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服装热湿舒适性的因素包括材料性能、服装形态、环境状况、服装结构等,其中服装结构,尤其是开口部位的结构设计,对服装整体热湿舒适性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除了关注服装材料的保暖和透气性能,还必须对关键部位开口结构进行科学设计,以满足服装功能性需求。

3户外服装开口结构设计

服装开口结构,即服装表层能完全或部分遮盖人体体表开合方式,具有方便服装穿脱、遮盖与保护人体体表、防寒保暖、通风透气等作用,使人体达到热湿平衡。户外服装开口结构设计必须结合人体运动中的主要热湿部位和户外运动特点。最关键的是在开口部位对应闭合系统,即需要时随时打开通风透气,不需要时正常闭合防寒保暖,达到服装热湿舒适性要求。户外服装开口结构设计可分为常规与非常规,本文以冲锋衣和冲锋裤为例进行分析。3.1冲锋衣常规开口结构。3.1.1门襟。冲锋衣门襟开口结构包括全门襟和半门襟,一般使用拉链闭合。其中软壳类冲锋衣必须使用防水拉链,硬壳类冲锋衣门襟设计要达到防风、防雨系统的要求,防风系统在于门襟拉链的里外层加装防风面牌和防风里襟条,为双层防风结构;防雨系统分为门襟两层,内层门襟使用防水拉链闭合,外层使用双面牌结构,其中里襟面牌止口巧妙运用回折边设计,当雨水较大时,遇回折边阻挡不能进入内层拉链,会顺回折边往下流淌,门里襟面牌上下以钦扣固定,中间一般以魔术贴闭合,确保门襟闭合后不透风、不漏雨,见图2,主要释放颈胸部及腰腹部区域的热湿能量。3.1.2衣领。冲锋衣衣领开口一般同衣帽相结合,一是方便将衣帽藏匿于衣领之中,二是直接以帽身代替衣领功能,即所谓的帽领结构,见图3。通过衣帽开口代替领口,其闭合系统使用帽身与帽口的绳带将领口与帽口同人体紧密相连,从而达到保护人体头颈部的功能。衣领开口结构设计主要保持人体头颈部的热湿平衡。3.1.3袖口。冲锋衣袖口开口结构是保证人体手臂能顺利通过服装衣袖而设计的,同一般性服装袖口一样,只是其闭合结构的设计方式多样化。专业性较强的冲锋衣使用护腕结构;一般冲锋衣使用松紧或搭袢进行闭合;其他有在袖口加装拉链,增加袖口容量方便穿脱或收紧保暖,在袖口里加装罗纹袖口成为防风袖口,类似于衣身防风裙效果。衣袖开口结构设计能让手臂保持热湿平衡,见图4。3.1.4下摆。冲锋衣下摆一般分为平下摆和曲下摆,大多专业型冲锋衣使用曲线下摆,后摆长于前摆,一般性冲锋衣使用平下摆。下摆闭合方式是通过下摆管道的绳索收紧或加装防风裙,使用过裆部摆带,达到同人体紧密贴合。冲锋衣下摆开口结构设计是实现衣身整体热湿舒适性的关键一环,见图5。3.2冲锋裤常规开口结构。冲锋裤常规开口结构设计包括腰口、门襟、脚口。腰口开口是保证裤身能够裹覆于人体腰部,通常包含裤装门襟开口结构部分,同门襟开口相配合,腰口的开合设计使用松紧带和自带的搭袢进行腰口闭合,专业冲锋裤大多通过加装背带的方法来保证其安全性。冲锋裤的脚口开口结构除达到一般性裤装的要求外,还必须采用类似于冲锋衣袖口开口结构设计,使用松紧、搭袢、拉链、防风裙等方式进行脚口的开口设计,以达到腰腹部、前裆部位以及小腿部位的热湿平衡要求。3.3冲锋衣非常规开口结构。3.3.1肩袖。肩袖开口设计是借助衣身与衣袖在肩部的分割和连接位置而设计,一般使用拉链进行开口与闭合。如分身袖中的肩袖开口,袖身与袖窿用拉链连接,不仅可以散热透气,而且还能使服装一衣多穿。插肩袖结构中的肩袖开口结构设计,是在肩袖同衣身连接处加装拉链进行开合,也可达到上述效果,还可直接在袖身上加装拉链,释放手臂部位热湿能量,形成短袖效果的开口结构,见图6。3.3.2腋下。腋下开口结构设计是目前大多专业户外冲锋衣采用的方法,统称户外服装腋下透气系统,即在人体发热出汗较多的腋窝处,将服装衣袖和侧缝在腋窝处开口,用拉链开合,使用时拉开拉链通风,闭合拉链保暖防寒,见图7。3.3.3后背。后背开口结构是配合整个后身自由翻卷的一种巧妙开口设计方法。两侧加装拉链至后背中上部位置,身体发热出汗且需要尽快透气时,将两侧拉链同时打开,直接将服装后身衣料收卷、吊扎,使整个后背同外界接触达到快速彻底的降温散湿功效,方便快捷。此外,还有一种较简单方法,在后背设置横向分割线,在分割线内加装拉链进行开口结构设计,同样起到散热与透湿效果,见图7。3.3.4侧缝和衣袋。侧缝和衣袋开口结构,即利用衣片相互连接的结构特点,一般为衣身分割线结构,在相应连接部位加装拉链进行设计。使用时打开拉链使身体某一部位同外界接触,通风透气,不用时闭合拉链又可防雨保暖。此类设计,除使用拉链开合外,大多在开口部位里层加装薄型透气网眼布,人体通过网眼布与外界冷热循环交流。这样不仅保持户外服装整体感与完美性,同时又使户外服装开口结构设计符合人性化设计要求,见图8。3.4冲锋裤非常规开口结构。两侧开口是专业冲锋裤常见的设计方法,从裤装两侧的腰头到脚口分别加装一根或两根拉链,形成全开口或半开口设计。此方法增加了冲锋裤穿脱灵活性,可将整个后臀部同外界接触,进行冷热循环交换,遇到局部需要散热透气或伤痛处理,还可快速脱卸。冲锋裤下裆开口是在大腿内侧最易出汗处,加装开口拉链满足冲锋裤的功能要求。裤腿开口结构即在裤腿任意位置加装拉链,拉链半开可通风透气,全开则成为脱卸式裤腿。后膝窝处与前后裆处利用裤装后裤片与前后裆结构线加装拉链,形成开口结构设计,解决后膝窝、大腿内侧、人体裆部的热湿平衡需求,见图9。

4结束语

保持身体热湿平衡是维持人体舒适的基本要求,在户外不同温湿环境下,环境、服装、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服装可调节人体热湿,保持人体着装对舒适性的要求。通过对人体运动产生热湿的主要部位分析,并针对不同部位设计不同功能的开口结构,为户外服装功能性研究提供新思路。如果将户外服装开口结构设计同服装材料性能相结合,必将很好地解决户外服装热湿舒适性问题。这样,在户外环境中服装不仅达到着装的舒适性要求,而且也能确保人体顺利完成户外作业。

参考文献

[1]苑秀明.浅析蒙古袍服结构的"烟囱效应"[J].天津纺织科技,2012(2):38.

[2]张文斌,方方.服装人体功效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崔琳琳.消防服舒适性主观评价研究[J].天津纺织科技,2017(2):,9-13.

不同部位范文篇10

关键词:褶饰;袖型;量感;褶量设计;结构造型

褶饰作为一种材料的立体塑造手法,在服装中应用极为广泛。它通过抽褶、堆积、折叠、错位、扭曲、抽缩等造型手法形成量感,达到雕塑效果,极具强烈的视觉张力,引起消费者的关注[1]。在2019年春夏,量感袖型回归流行的最前沿,成为时尚界的宠儿。那么在服装袖型设计中如何巧妙、合理地运用褶饰,又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1褶饰在袖型设计中产生的部位

衣袖作为服装重要组成部分,在视觉上具有平衡对称的特点,经常被设计师作为设计重点来呈现,其中以褶饰的表现手法居多。在袖型设计时褶饰通常被用于以下三个部位:袖山、袖身、袖口。1.1袖山部位。人体的肩头是个关节曲面,人体自然站立时,手臂呈自然下垂状态,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手臂要不断地进行各个方向的运动,而肩部造型承载着比较大的运动幅度,其中向前运动的频率和幅度最大[2]。袖山作为覆盖肩头的部位,通常在肩部处做处褶饰造型产生视觉的扩张。同时根据肩线的高低位置,又可分为自然型、耸肩型、溜肩型。自然型是肩线正好在肩端点位置的形态方式。(如图1)耸肩型是指肩线往肩部方向移动,属于部分肩部和袖子互借的袖型。在时尚舞台上,耸肩袖这一非常款袖型以其独特的造型反复出现,2009年再次出现并流行至今的耸肩袖造型夸张立体,用特殊的纸样结构方法来构造高高耸起的肩部。(如图2)。溜肩型是指肩线下滑到手臂处的形态方式。(如图3)1.2袖身部位。袖身与手臂贴合,具有保护上肢及美化人体的功能。上肢由上臂、肘关节、前臂、腕关节和手掌等部位组成,这种基本结构决定了人体上肢的活动范围。上肢的运转支柱主要是三个关节,以锁骨与上臂的肱骨相交为辅,支配上肢的上、下、左、右,以及前后的灵活转动。为了适应这种功能的需要,又要表现人体手臂修长的效果,通常在袖肘处设计出褶饰。这个部位的褶饰设计感比较强烈,可以进行分割线设计从而展现褶饰手法,(如图4)也可以直接抽褶产生量感。(如图5)1.3袖口部位。袖口部位的褶饰设计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欧洲的洛可可和巴洛克风格[3],通过对袖口的褶量设计,将波浪褶的装饰性发挥到了极致。这种设计手法一直被人们沿用,直到现在,设计师在设计中运用了矛盾、错位等手法,使袖口部位设计更趋向多元化。

2褶饰在袖型设计中的表现特点

褶饰在设计上有着独特的语言特点,从平面造型看主要表现手法有:点、线、面、体。褶饰结合人体结构造型,运用研究二维平面的构图来达到设计目的,使服装设计更加自然地体现人体美[4]。2.1点。点在造型中有凝聚视觉的作用,它在视觉上具有收缩感,从而形成视觉的焦点与画面的中心。在袖型设计中使用点的表现手法,是从服务于服装整体出发,运用褶饰的装饰性形成聚焦,强调了整体中的局部,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褶饰中点的造型各异,形状有圆型点、方型点、三角型点等。圆点造型给人活泼柔和的感觉,有棱角的造型给人坚定理性的视觉冲击力。(如图7)2.2线。线是点的运动轨迹,在服装中具有位置与长度感、宽度、形状等形态特点,在袖型中褶饰线性条状折叠、重复形成张力,他们排列方向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律动和美感。设计形态也可以分为规则与不规则的褶饰,规则褶饰是指有规律、有方向的褶,例如:顺褶、风箱褶、工字褶等,也包含通过一定工艺设计形成的变化均一的单元线性纹样;不规则的褶饰包括了面料在悬垂时产生的自然线性纹样。褶饰线性方向给人的感官效果也不同,垂直方向:简洁、上升、张力、明确性。水平方向:稳定、扩张、延伸、广阔。(如图8)2.3面。密集的点和线形成了面[5],在袖型褶饰设计中,通过折叠、组合、交叉产生的面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具有秩序感。我们可以将褶饰形成的面运用于整个衣袖造型,也可以用分割手法来呈现面,分割线形成的褶饰面比较自由,可大可小,可规则可不规则。(如图9)2.4体。用褶饰在袖型中表现体的手法主要有层叠、堆积或者缠绕,当这些工艺达到一定厚度和长度时,就形成空间感和厚重感,具有雕塑般的立体造型。他们的表现也可以通过工艺的不同,如抽褶的规律性或者折裥的走向、疏密、层次形成造型设计的变化。如抽缩波浪褶达到一定量产生细腻的感觉,折叠波浪褶达到一定量产生层次丰富的感觉。

3褶饰在袖型中表现的形式美感

褶饰在袖型设计中表现手法具有多样性,可以从其产生的效果划分为重复、均衡、无序等形式美感。3.1重复。有序的循环和折叠褶饰表现出内敛和平静的张力,有规律有方向的褶饰给人以理性感。比如平行走势的褶饰,能产生安详平静的情绪。而渐变的褶饰形成差异,带来了不安定的元素,造成了更强的视觉效果。3.2均衡。均衡属于对称的一种,具有相对平衡的特点,它与对称不同,没有四平八稳的公式感。为了打破视觉的绝对平衡,褶饰在左右袖型中通过位置、面料、色彩、肌理的设计寻找差异。褶饰的成型包括材料因素和工艺因素,面料色彩不同的褶饰产生对比,而同种材料由于成型工艺不同,得到的长短、轻重、起伏视觉扩张感不尽相同,但在视觉上却能达到相呼应的效果。3.3无序。不规则褶饰产生无序性、偶然性和不稳定性。而衣袖本身则是一个左右平衡的设计存在,当设计师通过褶饰将这种平衡打破,甚至将左右差异拉大时,就能在心理上感受到跳跃和不安定情绪[6]。

4结束语

褶饰的运用为袖型设计增添了各种造型,它可以作为画龙点睛的局部设计单独存在,也能围绕服装造型设计全局作为从属地位展开。设计师们通过点线面体的综合语言来进行表达,运用各种形式美法则,将巧妙的设计构思与褶饰的肌理特点相融合,通过对这些设计的创造来发现新的构成形象。

参考文献:

[1]李燕.褶饰造型的创意与实操技法[J].中国制衣,2010(01):54-57.

[2]周悦.衣领结构设计研究[J].丝绸,2012,49(01):45-47.

[3]高夏.洛可可时期法国贵族女子服饰研究[J].设计,2019,32(05):94-96.

[4]张文彬.以点线面结合研究中国服饰文化的轮廓和细部———评《中国服饰文化》[J].纺织导报,2017(08):91-92.

[5]刘静.“面”在服装设计中的构成美[D].四川美术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