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十篇

时间:2023-09-18 17:59:11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篇1

口腔科临床上制取口腔印模时,经常存在患者发生呕吐反射如恶心、唾液分泌增加甚至呕吐等情况,并往往导致印模不准确,甚至不能取出印模。针对这种情况,医生一般采取取模前安抚患者、取模中令患者大口哈气或者分散患者注意力等措施,但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对3种治疗口腔取模恶心的方法进行了比较,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山东铝业公司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32例经一般取模方法失败的患者,男性96例,女性136例,年龄25~51岁,平均年龄39.2岁。

1.2治疗方法采取一般的处理方法,如果患者自述曾有取模恶心或者平日比较容易恶心,或发现患者比较紧张,在取模前给予一定的言语安慰,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打开诊室音乐,舒缓患者情绪。在患者准备好后,调取稍稠的藻酸盐印模材料。取模过程中,通过言语或让患者做动作分散患者注意力,或让患者大口向外哈气,使软腭紧张,减轻恶心感。同时,放入印模材料后,让患者坐起低头,防止印模材料向后流,防止刺激呕吐反射感受器。对于仍然存在明显呕吐反射、不能准确取模或完全不能取模的患者,随机采取以下3种方法:(1)A组:在采用一般处理方法基础上,采用地卡因涂抹上颌穹窿后部。以麻醉呕吐反射感受器的神经末梢,阻断恶心和呕吐反射。(2)B组:在采用一般处理方法基础上,取模前让护士站立于患者左侧,用双手拇指腹面开始稍轻按压患者位于腕横纹上二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内关穴,使患者有酸、麻、胀感觉即可。在取模时,稍加大按压力度和频率。(3)c组:结合A、B两组的方法,在采用一般处理方法基础上,在患者腭部涂抹地卡因,同时应用内关穴按摩方法。

1.3观察项目及指标良好:患者恶心感消失,软腭没有紧张颤动,能较好配合完成取模。有效:患者仍然有恶心,但比较轻微,能够忍受,软腭动度不大,可以完成取模。失败:患者恶心或呕吐剧烈,软腭动度过大,取模变形;或不能耐受,取模失败。

1.4结果A组的失败率最高,而良好率低于B组和c组;c组良好率+有效率最高(100.0%),见表1。

2 讨论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治疗; 价值观;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2.008

Seligman指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要促成心理学的焦点转向,由关注修复生活中最坏的事物转向同时建设积极的品质。”[1]这一观点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思想:心理学的兴趣和研究焦点不应该仅仅是那些抑郁、苦难、疾病和伤害的体验,还要包括联结、满足、健康和幸福等内容,这些才是对人类的经验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此观点尤其关涉心理治疗领域。对于心理治疗师来说,干预不仅仅是为了减轻痛苦,消除症状,更应该增进来访者的幸福和满足。这是心理治疗本然的目标,同时也可以起到预防、缓冲甚至自愈的功能[2]。积极心理学的这一思想为心理治疗提供了基本的理论预设和方法论指导。

一、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观

积极心理治疗首先是以反消极心理治疗模式的姿态出现的,其对传统消极心理治疗的“反”是从价值观到理论及方法的改变。

如P. Bankart所言,“心理治疗的过程和实质从根本上是由治疗师用来赋予他自身的生命以意义的那套价值观塑造的”[3]。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治疗模式的选择最终基于治疗师对人性的基本理论预设。以人性的优点与美德为出发点的积极心理学家,其心理治疗观必然也是将人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成长潜能作为基本的理论预设。Seligman指出:“治疗师们处理心理疾病时总是在一种修复损伤的'疾病-病患'框架下进行:受损的习惯、受损的驱力、受损的童年、受损的大脑。”[4]4而积极心理治疗则不仅是研究那些受损的部分,而且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和美德;治疗不是修补错的,更是要致力于发掘、培养、建构起那些积极的、正面的力量;通过发挥人类正向或积极的潜能――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流畅感、快乐、生命意义等,以帮助来访者克服障碍。

积极心理学的人性观中其实暗含了一个治疗取向的问题:既然来访者自身具有美德和力量,则其本身即是最好的专家;治疗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发掘自身潜力。因此,Maddux认为,与传统的医学治疗模式相比,积极心理治疗具有四个基本的理论假设:其一,积极临床心理学关注生活中的日常问题,以及积极心理因素在减轻精神症状中的作用;其二,心理疾病与非病态心理问题二者没有类别差异,只是程度不同,心理的疾病到健康是一个连续统;其三,心理疾病不能等同于生理疾病,是与环境交互作用产生的;其四,治疗师的角色是教育者、咨询者、社会活动者,而不是医生,能够为来访者提供援助的也不仅是咨询室或医院[5]。因此,治疗的任务是促进来访者的自我积极品质的发现;治疗的目标不是如何判定来访者症状,寻找痛苦的根源,而是帮助他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演进。提升来访者的幸福感,其实质就是在治疗病症、减轻痛苦;促进他们优秀个性品质的发挥,就是在解决心理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心理治疗师的任务“不仅是在减轻负面因素,更是帮助来访者建立起愉快的、充实的、有意义的生活”[6]634。

这种治疗取向实质上蕴涵并表达了积极心理学的一种元理论观点:人类作为自组织系统,具有朝向成长、发展、和谐的内在倾向。这一倾向是前摄的,并不会自动发生,它需要适合的社会环境。如果缺少环境支持,就可能产生负面结果[7]。因此,心理治疗师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帮助他们发现内在自我的情境和过程。

在这一价值假设下,在方法上,积极心理学认同 “心理治疗是奠基在科学之上的艺术”。科学并不是心理治疗的全景,心理治疗本身是一门艺术,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表达――自身与他者联结的能力,成为完整的人的能力,能够面对存在困境的能力[2]16。因此,积极心理治疗可谓是结合了科学和艺术的治疗体系。一方面,它认同并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将治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但另一方面,它认为在治疗过程中咨-访二者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即治疗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治疗师的价值观和态度表达,这是一种帮助来访者重新理解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艺术,而这是科学所无法实现的。

二、积极心理治疗的方法论

Seligman曾将积极心理学喻为“一把大伞”,借用这一比喻,积极心理治疗技术也可谓是结合了当代各种治疗方法的一把“大伞”。伞柄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价值观,伞骨则是各种为实现积极心理治疗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一) 积极心理治疗的方法论进路

虽遵循同一价值核心框架,积极心理治疗也由于各自的理论取向及研究背景不同而展开了几条不同的方法论进路。

从主流心理学角度出发,Peterson & Seligman建立了一套“积极临床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有着改变的力量,就是美德与人格力量。美德主要有6种,其下有24种人格力量特质。他们对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的病因学提出的假设是:积极的人类美德与力量是对抗心理病理发生的有效的缓冲器,某种美德或力量的缺失可能才是真正的心理失调错乱的根源[8]412。因此,发现、促进、提升个人的积极人格特质与美德是心理预防、干预最重要的途径。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出发,Linley & Joseph坚持将人的“自我实现的内在潜能”作为其元理论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着朝向成长和乐观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自我实现潜能既可能得到社会环境的帮助和促进,也可能在其中受到伤害,这正是心理问题的源头。治疗师的角色和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倾听他们内在的声音,使他们学会从内在的而非外在的角度出发评价自我体验[2]100。

从现象学、跨文化角度出发,德国的Peseschkian也发展出一整套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Peseschkian积极心理治疗的基本观点[9]是: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而发生冲突的结果,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的立足点就在于激发被治疗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但Peseschkian的理论并未得到当前主流积极心理学的认可。有些英美学者认为其观点并非来自于主流积极心理学传统,它的“积极”实质是来源于“实在”一词,即“事实和给定”,“事实和给定之物不一定必然是障碍和紊乱,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种种能力。”这与主流积极心理学对“积极”的理解是不同的。“这是对当代读者的一种误导……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我们认为Peseschkian的积极心理治疗不是积极心理治疗”[2]94。

(二)积极心理治疗的方法与技术

理论进路的不同决定了积极心理治疗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体现出积极的“拿来主义”特点。

Seligman等人的“积极临床心理学”遵从一般的分类描述性科学临床研究,更致力于建构一套与医学治疗模式相对应的分类体系,建立可靠的、稳定的、合理的评估方法,开展前瞻性的纵向研究、经验方法以及干预的有效性研究等等。他们编撰了《性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CSV ),与以临床精神障碍为核心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相对应[8]411-412。CSV 以人类的力量为核心,界定了人类力量与美德的概念,制定了人类美德与人格力量的分类目录,为构建和采纳积极临床心理学模式提供了可操作性基础。同时,Seligman也提出了一些积极临床心理学的心理治疗策略[4]6-7,如有效的心理治疗策略为关注、权威形象、构建和谐关系、言语技巧、付费治疗、信任、鼓励病人自我暴露、为问题命名、语言表达小技巧等等,而深度策略则是灌注希望,构建缓冲力量,以及叙事。这些策略也体现出他对人文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的借鉴和采纳。

Joseph和Linley等人的积极心理治疗则主要采用并深化了“来访者中心疗法”,但与人本主义不同的是,他们只是在理念上采纳了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基本概念和观点,认为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应尊重来访者的实现潜能,关注其积极品质,创造无条件尊重情境,注重咨-访之间的互动关系。只要是在这一核心理念框架之下,各种技术都是可以采纳的。他们编制了一些测量量表(如幸福感量表、简短抑郁-快乐量表)等运用于心理治疗,将来访者中心疗法与认知行为主义、存在主义,甚至东方的禅修等多种心理治疗方法结合起来,反对宗派主义,提倡治疗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出“问题中心“的方法论取向。

三、积极心理治疗的问题及其思考

有人把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看作是一场拯救心理学的革命,有人认为它不过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作为心理治疗中的新成员,积极心理治疗有必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省和思考。

(一)积极心理治疗向何处去

如Linley所言,积极心理学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积极心理学未来发展会有三种可能性[10]:一是与消极心理学在元心理学层面上的完全合并而彻底消失;二是与消极心理学在元心理学层面上的部分合并,即如同当前状况,研究者们认可两种心理学的观念,但研究焦点和方法依然并驾齐驱;三是积极心理学不能带来大家所期待的整合,而逐渐成为一个边缘化的领域。当前的积极心理治疗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和机遇。如前所述,积极心理学虽然从最初的人性观预设、理论观点就走上了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道路,但在心理治疗领域,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都有着共同的本然目标――帮助来访者减轻痛苦。且不可否认的是,经过数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在这一领域,医学治疗模式已然在理论的成熟度、技术可操作性上更具有优势,对于某些心理病症可能更加有效。因此,要全盘否定或取而代之是不可能的,积极心理治疗要能够获得长久健康的发展,最好的路径就是与之有效整合。

我们认为,二者的整合可以有三条进路:首先是治疗目标的整合。如果说医学治疗模式是让人们从“-5”到“0”,那么积极的治疗模式其目标则更是从“+2”增进到“+6”[11]。从心理连续统来考察,二者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因此心理治疗的目标不仅是为了治愈来访者的心理伤痛,而且可以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它并不是像传统心理治疗一般只关注病症的解决,也不是如积极心理学所认为的不重视症状及其原因,而是一个从解决问题入手帮助来访者走向幸福的历程。

其次是治疗思维的整合。医学模式以心理病理学为焦点,长期受传统概念化训练的治疗师们已经形成较为固定化的思维模式:他们关注的消极的“症状”及其建立在病理学之上的治疗方法,都已经内化为治疗的解决图式。积极的心理治疗以力量为关注点,在心理病理学的术语上,在对于“症状”的解读上,在寻求解决方法的思路上,都与传统的医学模式大为不同。但这两种思维模式其实是可以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治疗师在对来访者进行单维性症状测量的同时,也要测量其力量和积极特质;不仅应作出DSM的症状鉴别判断,也可以根据CSV寻找他的积极因素。

其三是治疗方法的融合。传统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在治疗理念上的不同,并不能拘束二者方法手段的相互借鉴与交融。如Seligman提出的有效的心理治疗策略对于传统心理治疗师而言就并不生疏,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会加以使用;再如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PT),其理论核心就是强调对事物的积极解释,通过改变认知、强化正面行为等行为主义的方法来帮助来访者寻找自身的积极力量,解决心理问题。

其四,对治疗因素的再认识――这里主要指的是来访者的消极的症状因素。消极的心理因素并不意味着其作用也是消极的,从进化论的观点看,消极情绪和经验对人的心理也起着一定的保护和提醒的作用[4]7。虽然早期的积极心理学认为这些不应该是研究的重点,对于心理治疗而言,更重要的是积极的力量和未来的希望。但消极因素并不是没有意义,完全忽略是不应该也不允许的,Peseschkian的研究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如何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才是关键所在。因此,在心理治疗领域,必须把二者综合起来考虑。事实上,积极心理学自身也体现出了这种悄然的转向:早期的积极心理学只关注于积极品质,近五年来更多学者开始致力于人类心理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研究。这种消极――积极――综合的趋势可以给积极心理治疗以新的启示。

(二)经验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整合问题

在积极心理学内部,其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和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两种方法论以其各自背景的不同,体现出了既统一又分裂的割据局面。以人的体验为核心的积极心理学一开始就举起科学的大旗,旗帜鲜明地站在了经验主义的立场之上。Seligman就曾经努力证实“积极心理学就是以良好的经验科学法则为本质特征的”[6]634;“我们,可以毫不脸红地说,首先是科学家。我们努力寻求支持与促进的工作,不是别的,正是可复制的、累积的和客观的”[12]。这一方法论的表述,正是为了与现象学方法的人本主义相区别,以维护积极心理学的创新性和独立性。确实,阅读当代美国心理学的文章可以发现,许多积极心理学的文章是基于数据支撑的。然而在心理治疗领域,有一些问题无法回避,如“美德”、“力量”等这些涉及价值的核心概念是否能以科学的方式测量程度、证明正负?如何在治疗过程中予以恰当的操作性定义并加以运用?Seligman提出的三种深度策略,其意义和方法是直觉的、模糊的。Maddux和 Joseph等人认为这是“无法加以研究、训练和发展的”[2]92。其实,作为重视体验的心理流派,积极心理治疗是无法完全与现象学研究方法、质化的研究方法割裂关系的。

事实上,实证主义方法和人本主义方法是可以恰当结合的。前者关注个人层面的力量和美德,重视科学、量化、客观,是积极心理治疗操作性层面的重要途径;后者强调环境的影响,重视咨-访关系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其中表现出的人文关怀和人本精神,是积极心理治疗价值观层面的重要指导。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核心思想坚持积极心理治疗观,治疗方法兼容并蓄,则积极心理治疗可能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

除了研究方法层面外,从心理治疗的具体层面上说,积极心理治疗一直是在探求一条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治疗之径。的确,临床的心理治疗必须遵从一定的科学规律,心理治疗师首先必须是“科学家”,但他又可以表现出艺术家般灵动、敏感、独具个性和魅力的一面。这也给我们带来更多启示。心理治疗应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其解决途径不仅可以是科学-艺术的,同样也可以是哲学-技术的,宗教-常识的。在理论探索方面,心理治疗应力求科学性、哲学化、常识性,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则应建立综合性心理治疗模型,把握一切可用的、合理的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三)积极心理治疗的普适性问题

毋庸置疑,经过20年的发展和心理学界的大力推动,积极心理学已经由热门成为主流之一,心理治疗领域也出现了众多研究成果。但因为研究主要来自于西方心理学界,其引发了我们这样的思考:这些成果也同样适用于东方人群吗?首先,积极心理学的诸多概念,如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力量特质等,是存在跨文化差异性的,某些在西方被认为重要的概念或特质在东方社会文化中则未必适用。如什么是幸福或不幸福,幸福或不幸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是积极特质,哪些积极特质在治疗中的作用更大等等,这些观念的认识是由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建构的,因此在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中不得不考虑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对于核心概念及方法等,亦需要做出跨文化的考量。

其次,当前积极心理学许多积极特质的量表和积极干预方法的研究中,样本主要来源于西方白人大学生和网络,其结论具有一定的文化局限性,推广性尚值得商榷。因此,在引入或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学量表作为测量工具时,必须持谨慎的态度,要考虑到其间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性及适用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更要考虑是否适用于中国人群。如Seligman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积极疗法”(Positive Psychotherapy,PPT)的有效性[13],但其中的“感恩访问”,即通过写信并亲自登门拜访、将感恩大声朗读出来的形式则未必适用于更为含蓄的东方人,不易为来访者所接受。因此,对西方积极心理学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需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同时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将东方文化的精华融入到积极心理治疗的范式之中,发展出更加适合于东方人的积极心理治疗理论、方法。

积极心理治疗作为心理治疗的“另一支利箭”,为这一领域所带来的,与其说是理论、方法和技术上的改变,勿宁说是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任务。我们也希望,它能够带领当前的心理治疗走向更为宽广而深刻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Seligman E P,Csiksz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Jan 2000,55 (1):2-14.

[2] Joseph S,Linley P A.Positive Therapy:A meta-theory for positive psychological practice[M].London: Routledge,2006.

[3] 班克特. 谈话疗法:东西方心理治疗的历史[M].李宏昀,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6.

[4] Seligman E P.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revention,and Positive Therapy[M]∥Snyder C R,Shane J.Lopez.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5] Maddux J E,Gosselin J T,Winstead B A.Conceptions of psychopathology:A social constructionist perspective[M]∥In Psychopathology: Foundation for a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Mahwah,NJ:Lawrence Erlbaum,2004.

[6] Duckworth A L,Steen T A,Seligman E P.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J].Clinical psychology,2005(1):629-651.

[7] Deci & Vansteenkiste.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basic need satisfaction: Understanding human development in positive psychology[J]. Ricerche dipsicologia:Special issue in positive psychology, 2004(27): 23-40.

[8] Seligman E P,Steen A,Park N,Peterson C.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5(7):410-421.

[9] 佩塞斯基安.积极心理治疗:一种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M].白锡,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

[10] Linley P A,Joseph S etc.Positive psychology: past,present,and (possible) future[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06,1(1):3-16.

[11] Peterson C,Park N,Seligman E P.Greater strength of character and recovery from illness[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06(1):17-26.

[12] Seligman E P,Csikszntmihalyi M.Reply to comments[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1):89-90.

[13] Seligman E P,Rashid T,Parks A C.Positive psychotherapy[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6(11):774-788.

Psychotherapy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LIU Ying1,2,ZHANG Zhang-ran1

(1.School of Philosophy,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Hubei,China;

2.The Second Artillery Force Command Institute,Wuhan 430012, Hubei,China)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篇3

放松治疗的概念

人体疾病的致病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更加突出。每个社会成员,都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紧张的刺激(应激),因此应激引起的心理障碍以及进而引起的疾病发生率日益上升。各种紧张刺激作用于人体,就会引起情绪的变化,并伴之一定的生理反应,如注意力不集中、乏力、食欲减退、烦躁、恐惧、心慌、胸闷、失眠等等。开始这些心理、生理反应是非条件性的,如果这种刺激反复地进行,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人生气后可发生口腔溃疡,溃疡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这说明人的情绪变化可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又如激动时人的血压可能升高,冠心病患者可发生心肌梗塞,也有人可发生脑出血等等。

为了有效地防止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疾病,人们应该增强对自己的认知、情绪和生理反应的控制能力,同时亦不排除种种心理治疗。放松疗法就是一种消除紧张心理状态,缓解心理压力,增强人体应激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所谓放松疗法其本质是一种放松方法学习训练的过程,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在背景音乐氛围中,在导语引导下按一定的要求完成特定的动作及心理体验程序,通过反复的练习,使人们能够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障碍,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机体功能。

放松疗法的治疗程序

为了进行放松疗法保健及治疗,在应用前应该创造必要的人力和物质条件,包括家人条件、必要的设备条件、环境及治疗者的条件等等。

设备及环境要求为了进行放松疗法保健及治疗,首先应该具有相应的放松疗法磁带、放音设备及药物,选择的针对性越强,项目越全面(因心理障碍往往是多种障碍共同存在于一体),效果也就越好。现在已经应用临床的磁带有:放松疗法综合部、学生部、成年部、老年部和心身病的各针对疾病部分,并配有相应的辅助药物。应针对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应用,但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还是综合部。

进行放松疗法治疗要有一个比较安静的治疗环境。治疗应在一个单独与周围隔离的房间中进行,以免受外界干扰,室内应有一个适中而舒适的温度,室内光线应该偏暗,治疗时最好全过程只有被治疗者一个人在房间内,若没有这种条件也应尽量保持安静,减少说话与活动等干扰,如被治疗者能戴耳机进行隔音治疗,其疗效更佳。

病人的心理准备由于放松疗法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因此在治疗前应该使被治疗者有必要的心理准备,被治疗者应详细了解治疗的特点和要求。

1 被治疗者应了解疾病与应激,疾病与自我认识、情绪、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进行治疗的必要性,从而主动积极地进行治疗。

2 被治疗者应明确什么是放松治疗,并充分认识其优越性和安全性,使其对这种方法产生信任,寄予希望。

3 被治疗者应该明确放松疗法治疗主要是一种学习过程,磁带和药物只是一种帮助学习的工具。学习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积极参与及坚持治疗,并正确使用这些工具,以利于塑造一个新的个性及行为模式。

4 被治疗者应认识到治疗必须持之以恒,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需要8周左右),半途而废是没有效果的。且8周后仍需不断强化治疗以巩固新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治疗前被治疗者应该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和影响,在进餐30分钟后才能进行治疗,治疗前不应饮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以免因神经兴奋导致自我感觉不稳定。担心怕忘的事可以记在一张纸条上以减少治疗时杂念的干扰。

治疗方法

1 :在治疗前,首先应解脱一切束缚躯体的物品,如衣领、腰带、胸罩、手套和鞋等。力求舒适,取卧位,手臂平放于身体两侧,枕头高度要根据个人习惯来定;若取半卧位,则头部一定要有所依托,以便放松;若取坐位,要注意椅子要足够宽大,以免臂部不能放松,两手平放于大腿上,两足平放落地,若在治疗中感到身体有明显紧张感或不适感应进行调整后再进行治疗,以保证放松舒适。

2 治疗步骤:第一步强化治疗阶段。一般这一阶段需要10~20天,每天独自重复2~3次,这样做不仅是治疗的要求,而且巩固疗效,同时也是为下一步治疗奠定基础。在治疗过程中应采用被动集中注意的态度,要将注意力完全开放,头脑一片空白,没有思维活动,这种放松时的心理状态类似于睡前的心理状态,是非随意的、漂浮的、自由流动的。刚开始治疗的人此时脑海中常常要出现并非意识要去思索的许多问题,干扰了按导语进行的治疗,这种不断闯入的非治疗要求的思维活动称之为干扰思维。干扰思维的出现是必然的,不必焦虑,也不必强制自己试图去控制它,此时的注意力应尽量集中到去体会导语所要求的感觉中去,并且随着治疗的深入,这种干扰会逐渐减少。在治疗过程中要采用被动集中注意的态度,用心去体验导语所暗示的身体感觉及内心感受,逐渐达到全身放松的目的。经过强化治疗,被治疗者会体会到心情宁静、平稳、舒畅的感觉,但亦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复。完成第一阶段治疗后,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治疗的目的在于使被治疗者在脱离导语、磁带,脱离特定的治疗环境条件下也能得到放松。

随着放松技能的提高,被放松者不仅能在安静的环境下放松,而且要在任何环境中,任何条件下只要意念一导语,在3~5分钟内就能形成导语新暗示的感觉,将这种治疗感觉带到自己整个生活的环境中去体验、应用,达到随意放松的目的。

通过反复地、有意识地治疗,形成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即形成一种固定的、随意的习惯行为。当达到这种境地之后,放松就成了生活中习惯了的反应模式,从而改变了自我原有的急躁、情绪不稳定、心烦、易怒、敏感、多疑等原有的习惯反应,能更好地与环境相适应。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强身、保健、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及抗衰老的目的。

家庭治疗是本疗法的主要手段,也就是说家庭自我治疗的效果是成败的关键,为了做好家庭自我治疗,就需要各方面的配合。首先,

要做好家庭所有成员的工作,使家庭每个人都认识到这种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主动关心、督促被治疗者坚持完成治疗,并努力为其创造治疗环境;其次,是被治疗者应该主动地进行配合治疗,必须在思想上认识到放松疗法的重要性。认识到放松疗法治疗是重新塑造完整自我行为模式的手段,是身体健康和充沛精力的保证,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保证。从而克服时间太紧、太忙、没条件、家人不支持、别人不理解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做到长期坚持,持之以恒,这样就可以塑造一个全新的、健康的自我。虽然放松疗法和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但无数事实证明,放松疗法确实可以从心理、生理、生化、免疫、神经、体液等方面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变化,因而对改善心身健康具有明显的效果。

放松疗法治疗原理

放松疗法治疗原理是通过背景音乐造成治疗氛围。在导语诱导和被治疗者的主动参与下,对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内分泌等生理生化功能进行主动调节,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当前放松疗法已经成功地应用于临床,除了传统的心理治疗对象(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造成的紧张状态、人际关系障碍造成的焦虑症状、书写痉挛、失眠症、紧张性头痛以及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障碍等)之外,也正在应用于某些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高黏血症、支气管哮喘、脑动脉硬化、过敏性疾病、溃疡病等疾病)的治疗中。

此方法可以通过听觉及自我感受力最终通过自己的高级中枢来有意识地科学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生理功能,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放松疗法磁带由于利用音乐造成的治疗氛围,特别是综合中医经络理论、气功理论、日本的坐禅理论、印度的瑜伽术以及近代德国的自身训练和美国的渐进性放松训练法,并结合我国人民的心理、文化特点、文化背景使放松治疗更加科学,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从而提高了放松的效果,如在家自己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而没有放松疗法的引导,则难于使其意念从周围环境转向体内,难以使身体的各部位科学地、有节奏地、依次地得到放松,同时可造成人对放松本身的焦虑,而导致新的心理障碍。放松疗法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得心理治疗这门高难度的技术走出医院,被广大患者自己掌握,并为预防保健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放松疗法治疗与药物疗法

在此我们还要提一下放松疗法和药物疗法对机体影响的区别。药物疗法是外来化学干预因素,它是通过强迫手段来强行改变人体的生理及病理过程的,不管干预程度及后果。而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机体可以产生包括毒性、耐药性等的各种副作用。而放松疗法不是一种外来干预,绝对不会有副作用,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只能增加机体对自我感受能力的优势选择性。因而更能提高人体对生理活动的控制能力,这也是后者的一个突出的优点。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说放松疗法可以用来代替药物疗法,也不是说该疗法可以包治百病,只能是说放松治疗技术大大丰富了治疗学的内容。

放松疗法治疗的适用范围

由于放松疗法可以给人体心理、生理、生化、神经、免疫、体液等各方面带来有益的变化。因此它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临床医学中都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放松疗法治疗技术在预防医学中可以作为修身养心、防病健身的好办法,而且老幼皆宜。在我国,传统的观念认为,保健只是老年人的事,实际上若从幼儿园便开始设立中国放松疗法训练,使他们从小就加强应付现代生活中各种复杂紧张刺激的自我控制能力,那么必然会减少应激的发生,从而可以减少许多与应激有关的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在学校中用放松疗法训练学生,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在降低其考试焦虑、提高学习成绩方面,对不同文化水平的学生都有显著的效果。此外对演员、运动员、海员、飞行员、战士、管理人员、供销人员等各类专业人员进行放松疗法治疗,可以稳定其情绪,加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及应变能力。这样不但可以预防其职业病的发生,还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达到最佳状态。因此,有人认为放松疗法治疗技术用于预防工作可能是今后最有希望、最有潜力的社会及医学操作方法。

放松疗法是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故其对各种心理障碍有特殊的疗效。对焦虑症、恐怖症、失眠症、神经官能症等的治疗以及不良习惯的纠正有满意的效果。

放松疗法是对抗应激的有效方法,它在医学上应用范围之广是其它任何一种治疗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如对内科的紧张性头痛、哮喘、消化道疾病、雷诺氏病、甲亢、植物神经功能失调、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口腔溃疡、月经前紧张综合症、痛经、更年期综合症、过敏性疾病、儿童多动症等,以及对外心身病和麻醉心身病等都有独特的效果。这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药物或其它心理治疗方法配合使用。如果配合得当,可以减少药物用量,既可省钱,缩短疗程,增加疗效,又可免除药物用量的副作用。实践证明,许多难于用药物治疗奏效的疾病,采用放松疗法治疗技术却取得了独特的疗效。

放松疗法治疗技术在康复医学也有广泛的用途,它不仅可以克服由伤残带来的负性情绪和精神创伤,而且能通过治疗使痉挛和紧张的肌肉逐渐放松。如果在放松疗法治疗的同时加用生物反馈治疗,可加强患者对伤残部位生理信息的感知和控制,鼓励患者增加康复的信心,使他们从绝望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理、生理和病理的新的平衡,从而起到使用任何疗法都不能取代的临床效果。

由此可见,放松疗法治疗技术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好处的医疗方法,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当然,这种方法不是万能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有一定的禁忌范围。因为这种方法属于心理治疗,因此不适用于下列情况:严重智力缺陷者、5岁以下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病因不明不能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者、不愿接受放松疗法治疗者。

对于适应症,通过放松疗法治疗,其治疗效果大致有如下4种情况。

1 通过治疗,原有的症状得到改善,放松有效果,自我感觉良好,症状将逐渐减轻以至消失。这种情况占治疗者的大多数,一般可以不再加用其它方法治疗。

2 通过治疗,症状有所减轻,但未达到放松者,这主要是安慰剂的作用,通过进一步的治疗,这些人可以逐步得到放松,症状可以逐渐改善。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篇4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治疗抑郁症的不同治法,探讨多种途径对抑郁症的影响和治疗抑郁症过程点。比较各个治法的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

【关键词】:抑郁症途径

本病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患病率约占总人数的10%左右,而且女性的发病率较男性的明显增高。抑郁症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病种之一。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凡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抑郁症的发生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但主要是由于肝脾心三脏受累以及气血失调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多种伤害因素导致体内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后表现出情感,思想,言语,举止等行为异常。研究认为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性腺,不同的神经递质含量和神经递质受体,免疫功能,不同的脑叶,海马等组织有关系。

多种途径治疗方法:

⒈ 西药疗法治疗抑郁症:西药大部分都具有起效快的特点同时也会出现不良反应,易成瘾性、效果不稳定性或者加重痴呆癫痫等发作,便秘、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症状。

例如部分西药疗效姜厚璧1用吗氯贝胺治疗抑郁症疗效显示痊愈60.52%,显效18,42%,进步18,42%,患者可有副反应症状兴奋,失眠,头晕或者口干等。姜渊敏2采用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结果显示有效率是93,3%.显效率是83,3%,副反应可见胃肠不适和头痛嗜睡以及撒药综合症。

⒉ 音乐疗法治疗抑郁症:自古由来已久根据我国《史记》记载“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而现代医学则刚刚兴起的,音乐疗法属于一门新兴学科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带有干扰性的治疗过程,音乐大师运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这治疗过程作为治疗动力的治疗关系来治疗患者疾病的目的。音乐疗法在应用的同时也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和心理治疗能够起到良好的疗效。韩扬3等在患者口服抗抑郁药的情况下给予患者音乐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疗效比对照组明显。李林4等采用五行音乐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在患者口服抗抑郁中药的情况下给予患者五行音乐疗法收到了一定的疗效。

⒊ 心理学疗法治疗抑郁症:是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了解患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医师通过心理学理论对患者进行行为心理上的指导和暗示,以达到解除抑郁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例如纪红玉5等要求患者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情况下给予患者心理治疗结果显示为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相结合治疗抑郁症比单纯的抗抑郁药效果明显。唐思源等6用心理疗法治疗老年抑郁症,两组均用抗抑郁药,选用心理疗法合并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研究组比单纯用抗抑郁药的对照组效果较明显。

4, 中医治疗抑郁症:包括电针,针刺,耳针,中药,针药结合等治疗手段,中医治疗抑郁症以中医特有的理论和手段为依据,根据病症的病因病机特点给予治疗的一种治病方法。中医治疗抑郁症其优点很明显辩证施治,用药灵活,具体病症具体分析等,方法独特,灵活运用,疗效明显,副作用相对较少,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叶7等发表的中药抗抑郁症研究进展中举例提出中药柴胡银杏叶石菖蒲以及方剂逍遥散半夏厚朴汤等治疗抑郁症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疗效。罗仁瀚8,发表的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中提出取太冲合谷,神门,印堂等穴治疗抑郁症总有效率为80,3%,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5, 探讨:抑郁症属于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医学的发展,学者对抑郁症有了很多的认识和研究,所以列举了部分学者关于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和各医家的文献。

笔者发现各有其特点和疗效。一、西药应用方便,治疗效快,疗效明显但是在西药治疗过程中多数能够给患者带来疗效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副反应的。对患者其他脏器比如肝脏、肾脏损害比较大。二、美妙的音乐能够潜移默化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安抚患者痛苦的思绪,音乐疗法能够给改善患者的心灵状态且没有任何的副反应但存在局限性,音乐疗法可以作为治疗抑郁症的一种辅助手段。三、心理学治疗抑郁症没有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心灵的沟通可调整患者的扭曲思想改变患者的心理崎岖,不同的病人心理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灵活运用心理战术逐步将患者的心灵打开与外界同步交融。但是单一的心理治疗其效果相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借助其他的治疗手段方可达到理想疗效。四、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历史由来已久,无论是中药治疗还是针灸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辩证施治、运用灵活,中医的治法很多如中药、针刺、艾灸、太极拳、中医养生等方法,如果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患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大部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但凡治疗都会选择中医,中医治疗郁证理论来源丰富,中药可调理脏腑平衡阴阳,针灸疏通经络行气开郁,无论是调理调脏腑还是开窍解郁都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医的各种治法整合并用可以长补短互为利用,中医治疗抑郁症是安全的,副反应少,效果明显,是目前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手段。当然各种治疗手段各有其优缺点,所以我们要扬长避短更好的发挥其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厚璧,夏友春 吗氯贝胺治疗抑郁症,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 01

[2] 娄渊敏, 宋百丽等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临床观察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06 

[3] 韩扬,接受式音乐辅助治疗抑郁症病人的效果,齐鲁医学杂志 2010,01

[4] 李林,姜云等五行音乐合中药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观察,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11

[5] 纪红玉, 支持性心理治疗对首发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10

[6] 唐思源等 老年抑郁症门诊心理治疗的疗效观察,中华全科医学 2009,01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篇5

音乐疗法的作用

生理作用:音乐是由不同的性质的谐振组成从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振动,音乐可以人体内的呼吸、心率、脉搏、心律以及血压等固有的振动频率产生物理上的共振。这种共振主要是指物体固有的频率与外界频率的吻合而产生一种现象,当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和音乐的震动相吻合时,人体内的各种性质的律动将会产生音乐中的共鸣,因此,人体对不同的音乐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音乐中不同旋律、速度以及音色、音调会让人体产生共振,从而使人体内的器官协调一致,不仅可以有治疗的作用,而且通过音乐,也可以提高人体的功能,从而消除或者改变威胁人体的机制。增加人体的免疫力功能1。并且通过国外进行研究证明,音乐可以激发人体内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减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以及皮肤的温度升高、血管增加等等,促进人体内稳态。从而减少人们焦虑、紧张,使身心得到放松。

心理作用:音乐的作用主要是音乐的旋律和节拍的不同或者变化,引起人类精神世界的魅力,音乐与医学之间具有本质的关联,正是由于这种魅力对人体身心的作用和影响,可以调动人们的思维的想象、记忆、等各种因素,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获得宣泄和释放,使人们积极的心情得到强化、从而消除人体内不良的情绪,解除人体心理紧张或者扭曲,从而起到自我治愈的机会。

音乐疗法的临床护理应用

音乐疗法的方式:音乐疗法的治疗方式根据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分为主动性音乐治疗方式和被动性音乐治疗方法2种,主动行音乐治疗方式主要是指患者积极参与到音乐的活动中,如听音乐、唱歌、读歌词或者使用乐器等措施,被动性音乐治疗临床上又被称为感受性音乐治疗方法,感受性音乐治疗主要是让患者以倾听为主,被动性音乐治疗方法是国内外音乐治疗中主要的治疗方式。患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和声以及节奏等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从而起到治疗的效果2。

目前,国内已经在多个临床中使用音乐治疗方法,音乐治疗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改善呼吸: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很多的患者都会伴有呼吸困难的症状,因此,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音乐治疗的护理措施,通过在临床上对患者实施音乐治疗之后,患者治疗后的呼吸情况比治疗前的治疗呼吸困难以及紧张焦虑的症状有明显的改善,通过音乐治疗使患者的呼吸肌得到改善,起到护理的效果。②缓解疼痛:通过在临床上采用音乐治疗的方法,实践证明,音乐对缓解患者的疼痛具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临床实践已经用于多个科室,如儿科、妇产科、外科、牙科等等,特别是在妇产科,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音乐的旋律可以刺激产妇的脑垂体释放内啡肽,从而可以有效起到缓解患者疼痛的效果,并且音乐可以帮助产妇分解疼痛的注意力,从而具有很好的护理效果。③减轻患者在化疗的过程中引起的呕吐、恶心等症状,在临床化疗的过程中,很多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呕吐和恶心等。呕吐、恶心通常会造成患者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从而导致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不得不中止治疗,通过临床护理的过程中,采用音乐配合止吐药治疗患者在化疗的过程中引起的呕吐、恶心现象比单纯的采用止吐药具有显著的效果,音乐疗法是一种配合药物治疗止吐有效的辅助方法。④音乐治疗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通过巴赫音乐对肺感染患者进行治疗,通过进行观察患者在治疗之后的内分泌情况、免疫力功能以及情绪,发现患者的心境状态表、皮质醇、CD4+/CD8+、皮质醇/DHEA等体征有显著的改变3。由此可见,音乐治疗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在临床上对精神病患者采用音乐治疗临床护理的措施,通过实践证明。音乐疗法临床护理对精神病患者精神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有关学者的分析,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对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进行音乐治疗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促进精神恢复。

综上所述,音乐疗法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而且还可以促进患者的机体内器官的变化,对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好的效果,音乐治疗将在临床护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淑,于海波,刘永锋.音乐治疗在临床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7):929-933.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篇6

[关键词]心理咨询;游戏治疗;儿童;游戏治疗理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42-04

心理分析大师S.Freud曾经说过,个体的心理发展深受其早期经验的影响。儿童时期是个体心理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初始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阶段,它对个体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心理问题在学前儿童身上往往不会表现得很突出,所以家长对它的重视程度较低。事实上,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对我国2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2.97%。因此,要改善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让儿童健康成长,在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儿童心理咨询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主要是以语言交流来展开心理咨询的,但是儿童的语言发展尚不完善,他们不能充分而准确地用语言表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不过幸好儿童热爱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他们有丰富而真实的内心表现和行为反应,因此。以游戏为媒介。利用儿童的游戏活动为儿童提供心理援助的“游戏疗法”就成为一种适合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新型而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方法。

一、游戏治疗的定义及分类

从达尔文开始。人们就从不同角度对游戏进行了大量研究,也给游戏下了种种不同的定义。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说法。同时。由于各研究者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不同,以及研究角度和实验对象不同,各种不同的游戏理论相继出现。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游戏的性质、内容和组织形式等持有不同的见解,但大家都同意儿童积极参加游戏活动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认为游戏不仅能促进儿童身体运动技能的发展,而且对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

虽然研究者对游戏的定义没有一致的说法。但是关于游戏治疗的定义几乎一致。他们都认为游戏治疗是以游戏为手段或媒介来进行心理治疗。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游戏治疗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暴露内心存在的问题,治疗师可以借此解除儿童的各种困扰.使其获得发展;有的研究者认为,游戏治疗就是利用游戏的手段来矫治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一种治疗方法。

由于游戏治疗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它被广泛使用。关于游戏治疗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参加治疗人数的多少,可以分为个别游戏疗法(一名治疗师面对一名儿童)和团体游戏疗法(一名治疗师面对五、六名儿童);根据游戏活动的程序化程度,可以分为自由游戏疗法(让儿童随便玩)和限制性游戏疗法(如让儿童在角色游戏中扮演特定角色);根据游戏疗法所依据的心理学理论不同,可以分为精神分析类的游戏疗法、儿童中心游戏疗法、行为主义类的游戏疗法等。

二、游戏治疗的相关理论

1 分析性游戏治疗

分析性游戏治疗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S.Freud,他将其精神分析的理论运用于儿童游戏治疗之中。S.Freud虽然没有系统地论述过儿童的游戏,但是他在论述其心理学观点时曾涉及游戏治疗理论。他认为,游戏受快乐原则的驱使,表现为游戏能够满足儿童的愿望。使儿童受压抑的消极冲动得到发泄。在游戏治疗中,Freud把游戏看作是症状化行为,并很自然地将游戏用于他对儿童的心理分析之中。此后。Freud的女儿Anna和学生Klein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儿童的实际治疗。

A.Freud和Klein最早将游戏引进对儿童情绪困扰的治疗。她们都相信,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游戏可以取代语言式的自由联想。为儿童提供通往潜意识的途径。她们的差异在于.Klein十分强调在游戏中揭示儿童的潜意识。她用游戏和玩具鼓励儿童表达幻想、焦虑,然后根据儿童的表现加以解释,通过解释将儿童的一些无意识的体验变成有意识的体验,从而帮助儿童妥善解决情感上的问题。A.Freud则强调游戏能够帮助儿童与治疗师之间建立正向情感联结,以便治疗师进入儿童的世界。她不直接解释具体的游戏行为,认为不一定每个游戏行为都有象征意义。她只是在与儿童建立友好关系时鼓励儿童说出自己的幻想,然后分析这一想法背后的意义。

2 发泄性游戏治疗

一些学者在A.Freud和Klein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主动式游戏治疗”理论,主张为儿童设计种种不同的游戏,安排儿童进入这些经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场景。1938年,David提出发泄性游戏治疗法。主张设定场景和选定玩具来重新激起儿童焦虑反应的经验,以便儿童发泄痛苦及紧张的情绪。他认为,儿童之所以会产生问题行为,是因为儿童内心有一种动力和能量。这种能量由于社会规范、道德良心而受到压抑。当能量积累到一定限度时,个体便开始出现情绪问题,而当个体通过行为将情绪问题表现出来时,能量便会消失,情绪问题随之得到解决。游戏之所以具有治疗的功能,是因为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可以释放累积起来的能量。因此,治疗师不必探索儿童的潜意识,不需要了解能量是由什么造成的,只需在面对儿童的问题行为时想办法消除儿童累积的能量,即可矫治儿童的行为问题。

发泄性游戏治疗包括主动型治疗和被动型治疗两种类型。提出主动型治疗的学者认为: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媒介,在判断儿童情绪困扰的原因所在后,治疗师可以主动设计游戏方案,引导儿童重新经历产生情绪问题的事件,以主动的姿态宣泄压抑的能量,所以,这种宣泄能量的游戏都有特定的处理对象。主张被动型治疗的学者则认为,以上做法的局限性在于从成人的角度去揣测儿童的想法。无法确定揣测的准确性,因此治疗师应该是被动的,没有必要设计特定的游戏,只需为儿童提供游戏场所和材料,让儿童在游戏中自由表达,自然地宣泄和抒绪。

3 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Carl Rogers扩展了关系治疗的一些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非指导性游戏治疗。Virginia Axline则将非指导性游戏治疗运用于实践。他们相信,人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任何人都没有能力改变别人,人是由源自自己内心的力量所改变的。因此,他们并不重视如何安排游戏,而是强调治疗师的工作是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儿童提供一个无条件接纳、无条件包容的环境,让他们发挥内在的自主力量,然后自己作出改变。Axline认为对儿童进行游戏治疗时应坚持八个原则:(1)治疗师必须

和儿童建立友善的关系。(2)治疗师必须接受儿童真实的一面。(3)治疗师在和儿童相处时要具有宽容的态度,让儿童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4)治疗师要能敏锐地辨识出儿童表现出来的感受,并以能够让儿童领悟的方式把这些感受回馈给儿童。(5)治疗师必须尊重儿童,承认儿童拥有能够把握机会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6)治疗师不要企图用某种方法来指导儿童的行动或谈话,而应该是跟随儿童。(7)治疗师要知道治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治疗进度不能太着急。(8)治疗师应该作出一些必要的限制,这些限制的目的是要让儿童知道他在治疗中应该担负的责任。Axline提出的八个原则,除第八条原则外,都是从Rogers提出的治疗师必须具备的无条件正向尊重、同情心和真诚等三个态度衍生而来的。

4 行为取向治疗

行为取向治疗是一种由行为主义理念发展而来的行为矫治方法。与以精神分析理念为基础的游戏治疗不同,提出行动取向治疗的学者认为,行为是由环境塑造的,行为后果对行为本身又有强化作用。关于行为取向治疗没有一个一致性的理论。有的只是在行为基本原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种种技术,例如系统脱敏法、代金券制度、厌恶疗法以及适用于儿童心理治疗的角色游戏扮演技术等。角色游戏扮演是一种很方便的示范技术。治疗师和儿童一起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扮演特定的角色。治疗师扮演儿童或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人。这种方法常常用来帮助儿童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巧。

三、游戏疗法的实施技术

1 游戏治疗室的建立

治疗室面积以25m2~30m2较为适宜。一般不超过40m2。若游戏室太小,儿童在活动时会受到束缚;若游戏室太大,儿童可能会产生恐惧与不安的心理。治疗室内应色彩柔和,不宜太刺激。治疗室设施一般包括一个用于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沙坑,包括沙子、铁锹、小翻车等;一些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发泄攻击性和其他情绪的打击乐器,如鼓、铃等;一些锻炼儿童平衡能力的游戏器具,如滑梯、蹦蹦床等;适合各年龄段儿童的玩具以及用于儿童自我情感表现的绘画工具等。

2 游戏治疗方式的设计

游戏治疗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治疗目的制定。例如,让儿童玩电动火车可以观察儿童的手指协调能力及创造能力;让儿童弹钢琴可以观察儿童的手指、大脑、身体配合的协调性;让儿童玩弹子游戏机可以观察儿童的注意力和操纵能力。每一次治疗中进行什么游戏,每项游戏进行多长时间.治疗师都要预先安排和设计妥当。游戏治疗要有一个严格的时间表,一般每周安排1~2次。刚开始时游戏时间可视情况略为缩短。随着游戏次数的增加,再逐渐延长时间,每次时间以1~1.5小时为宜。游戏时间一旦确定,就要固定下来,不能随便更改或取消。为了保证游戏能顺利进行。游戏治疗中应有一些必要的规则或限制,使儿童明确自己的责任。制定规则时要保证让儿童能有充足的时间充分表现自己,不能因催促或时间不够而使儿童产生焦虑,进而影响游戏的顺利开展。治疗师对儿童在游戏治疗过程中的一切行为、表现都要保密。治疗师应对游戏治疗的过程作连续记录,以观察儿童的发展变化及治疗效果,并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

游戏治疗的成效主要与治疗师对儿童的态度有关,治疗师要无条件地尊重、理解儿童,对他们表现出极大的耐心,这是游戏治疗顺利进行的前提。让儿童进入游戏室,使他产生被许可的感觉。愿意表达他的全部感情及内心体验,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3 观察与记录

进入治疗室之前,治疗师要观察亲子分离的状态,记录儿童的不安程度。在游戏过程中。治疗师要观察儿童是否主动接触玩具。此外。治疗师还要观察游戏过程中儿童的游戏种类及次数、儿童的语言表述是否清楚以及儿童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不同语言表达。

记录的内容主要有十个方面:(1)儿童参加活动的兴趣、动机的强弱变化。(2)亲子分离状况。(3)游戏疗法构造。(4)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高低的变化。(5)儿童与治疗师的关系。(6)攻击性,即儿童破坏玩具的倾向性的高低。(7)治疗师对儿童活动是否有限制及儿童是否理解这些限制。(8)儿童的情感、情绪表现。(9)儿童的自我控制力和注意力。(10)儿童适当的语言表现。

四、游戏疗法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1 游戏为儿童问题行为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

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主要是以语言交流来展开咨询的。然而,受儿童言语发展水平的限制。咨询师通常无法通过儿童的语言去理解儿童的行为及其对应的内在心理状态。但是通过游戏疗法.治疗师能够根据游戏场景去洞察儿童的潜意识。还可以了解儿童的能力、兴趣和特长,比如通过魔方游戏可以了解到儿童精细动作的能力和对事物反应的灵敏度,拼图游戏则能反映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和记忆能力等。另外,儿童的游戏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反映其情绪状态,治疗师发现有些情绪失调儿童的游戏模式往往比较刻板、混乱,在游戏中常常出现偏差。

2 游戏治疗促进了儿童情绪的发展

游戏治疗可以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儿童常常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愉快情绪,将生活中的快乐感受表现出来,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儿童也可以在游戏中把不快的情绪发泄和诉说出来。游戏培养了儿童表达情绪的能力,促进了其情感的发展。在游戏治疗过程中,儿童在每一个游戏中获得的小小的成功都能令他们感到满足和欣喜,这对缓解儿童的紧张心理,改善恐惧、忧虑、害羞、冷漠、退缩、攻击等不良情绪和行为是十分有利的。

3 游戏治疗促进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篇7

【关键词】 胺碘酮;恶性心律失常;效果;给药方式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4.065

心律失常指患者的心脏活动频率和节律紊乱, 恶性心律失常指短时间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 如果不能及时就诊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目前的治疗方法首选药物治疗, 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为胺碘酮, 但是不同给药方式起到的临床效果仍存在诸多争议[1-3]。鉴于此, 本次实验为探讨不同给药方式的临床疗效, 选择本院2015年3月~ 2016年4月收治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62例, 所有患者的疾病均由临床证实。依据给药方式的差异性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 各31例。研究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0∶11;年龄最大72岁, 最小50岁, 平均年龄(62.1±4.6)岁;其中10例患者为激动传导失常, 15例患者为激动起源失常, 6例患者为传导途径异常。参照组患者中男女16∶15;年龄最大75岁, 最小51岁, 平均年龄(63.6±4.2)岁;其中15例患者为激动传导失常, 11例患者为激动起源失常, 5例患者为传导途径异常。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胺碘酮治疗, 研究组患者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与口服联合, 胺碘酮使用剂量为3~5 mg/kg, 将其与20 ml氯化钠溶液稀释, 静脉推注给药, 在此期间, 必须确保在15 min内完成, 而后予以患者口服胺碘酮, 使用剂量为600 mg, 1次/d, 最后依据患者的症状恢复情况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参照组患者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 方法与研究组相同, 而后再次进行微量泵入注射, 剂量为1~2 ml/min, 最后依据患者的症状恢复情况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并发症症状为恶心及震颤等。

1. 4 效果评价标准[2, 3] 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心律经检查后恢复正常参数, 评价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 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心律经检查后接近正常参数, 评价治疗效果有效;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 未达到显效和有效的治疗标准, 评价治疗效果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y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显效18例, 占58.1%, 有效12例, 占38.7%, 无效1例, 占3.2%, 治疗总有效率为96.8%;参照组患者治疗显效19例, 占61.3%, 有效10例, 占32.3%, 无效2例, 占6.5%, 治疗总有效率为93.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03, P>0.05)。

2. 2 两组患者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复发1例, 占3.2%;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主要症状为恶心, 并发症发生率为6.5%。参照组患者复发7例, 占22.6%;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恶心5例、震颤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9.0%;研究组患者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667, 5.4153, P

3 讨论

心律失常的引发因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4, 5]。生理性因素为情绪波动、吸烟以及运动等, 而病理性因素为疾病、药物以及物理等, 心律失常中最严重的为恶性心律失常, 若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与此同时, 治疗方法的选择与治疗效果存在相关性[6-9]。从目前的治疗方法来看, 药物治疗是临床首选, 且应用较广泛的药物为胺碘酮。胺碘酮属于复合型抗心律失常药物, 可以同时阻滞L型钙通道和钾通道[10-12]。该药物的主要原理为将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进行延长, 将折返激动予以消除, 从而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13-15]。但是临床对该药物的给药方式有诸多争议, 给药方式的不同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静脉给药可以充分发挥药理, 尤其对室颤和持续性室速方面具有理想的效果, 与此同时, 可以将动作电位进行延长, 阻断整合电流[16, 17]。结合本次研究可以发现, 研究组患者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联合口服, 参照组患者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 与参照组患者的9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03, P>0.05);研究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2%、6.5%, 均明显低于参照组的22.6%、29.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667, 5.4153, P

综上所述, 胺碘酮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显著, 口服联合静脉注射可以使并发症和复发率得以降低,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生.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53):122, 124.

[2] 徐向钊, 张冬梅, 刘明舟, 等.胺碘酮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3, 29(9):905-907.

[3] 段晨初, 谷疆蓉, 甄丽娜, 等.心律平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4(5):79-82.

[4] 罗兴文, 史海燕.盐酸胺碘酮片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14):4042-4043.

[5] 王金煌.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12):14-15.

[6] 陈顺平. 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 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26):48-49.

[7] 杨春霓. 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11):22-24.

[8] 万会诗.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临床应用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26):169-170.

[9] 王玲. 胺碘酮静脉给药在急诊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当代医学, 2012, 18(34):135-136.

[10] 葛振忠, 华智强, 王晓兵, 等. 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用胺碘酮治疗的用药方法及临床疗效评价.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4, 35(2):54-56.

[11] 王君芳, 胡玉萍. 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15例应用分析. 当代医学, 2013, 19(22):140.

[12] 孟天宇. 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7):172-173.

[13] 陈裕洁, 黄丽, 林育平. 胺碘酮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治疗效果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13):3070-3071.

[14] 王晓佳. 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 中国医药导刊, 2014(3):467-468.

[15] 刘飞. 急诊科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3(8):153-154.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篇8

【关键词】 心理干预;根治性放疗;宫颈癌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9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44-02

宫颈癌为妇科一种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的疾病,也为医学界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宫颈癌的方式主要为中医中药、生物治疗、放化同步、化疗、放疗、手术等,但是这些方式的整体疗效不尽人意,为了进一步研究治疗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方法及途径[1],以及心理干预护理措施对于宫颈癌患者的影响,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妇科收治的79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妇科收治的79例宫颈癌患者,患者的年龄分布在26-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31±2.15岁;所选取的患者在实施治疗前,均没有对其进行任何治疗以及心理测等。按照患者住院尾号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患者为40例,对照组患者为3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可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模式并不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干预组患者除了实施常规治疗、护理外,还加以综合性心理干预措施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对患者每周实施两次心理辅导。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研究心理干预护理对患者的影响,其中,计量资料之间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检验结果P0.05,证明对比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干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31%,干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几年来,宫颈癌患者依据自身病情可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治疗方式,除了选择手术治疗方式之外,还可以采取放射治疗,且这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同手术治疗的效果可以相媲美。但是不管患者接受哪种治疗方式,患者生理上及心理上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并且患者心理上会存在一定的负面心理情绪[2],如,怀疑、悲伤、抑郁、焦虑等,这会直接导致患者机体的免疫力下降,且不利于疾病的治愈也。依据临床实践证明,采取根治性放疗方式的患者,他们心理上及生理上的压力明显优于采用手术治疗方式的患者。基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在采取根治性放疗基础上给予患者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干预,可以让患者更易接受这种治疗方式的认同及依从,并让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树立康复的信心及相应的意志力,进而增强患者治疗的疗效及作用,最终,促进患者身心方面的康复。这也为医学界所提倡的、最新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3],这一模式认为患者的生理活动同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相应的心理因素不仅会使患者病情加重,还可以有效的治愈疾病。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得出,护理人员对采取根治性放疗方式治愈宫颈癌的患者实施一定的心理干预措施的护理,可以减缓患者心理上的压力,并降低患者心理上的负担,从而可以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护理人员实施心理干预措施的护理,可从不同角度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并且有效的提高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病时、以及进行相应治疗中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疗效等。本次关于护理人员实施的心理干预措施的护理对患者疾病的影响研究,只是简单的进行了一些初步性的探讨及分析,附有权威性的结论研究需通过对大量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因此,我国医学界实施最新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对于研究宫颈癌治疗方式及相应的预防,有一定的指引意义,它可以帮助宫颈癌患者彻底地战胜疾病对于自身生命安全的威胁,使更多的患者获得较多的益处,对于宫颈癌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卜桂兰,程媛,曾海芳,朱海军,李飞舟.心理干预对根治性放疗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2,45(13):152-153.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篇9

   源于中医理论的发展治疗学,是以本土文化为背景,在发展心理学、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基础上,研究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偏移性异常发展与缺失性异常发展而导致疾病的心理活动规律,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在其指导下进行的临床心理治疗则为中医心理发展治疗,其基础理论、治疗技术均渗透着传统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的精髓。1中医心理发展治疗理论基础与传统中医心理基础理论  。

  根据中医整体观、发展观理论,通过20余年的临床积累,我们提出异常发展心理理论,并作为发展治疗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人格的本质是个体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过程中各心理要素发展的结果,人格的形成过程即是个体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过程中各心理要素发展的过程。

1. 1异常发展心理理论与人格体质论  

  异常发展心理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分为正常与异常,异常人格是精神心理疾病的人格基础,当个体具有异常人格这一发病基础,此时一个负性事件作为扳机点对个体产生刺激,则可能发生精神心理疾病,而要治疗其精神心理疾病,不仅要改善其疾病症状,更要着眼于其人格,纠正其异常人格特征,从发病基础进行治疗,做到从根本论治。这符合传统中医心理理论中人格体质论思想,不同的人格与体质具有不同的患病倾向,在治疗中重视因人制宜、治病求本。   

 通过吸收西方心理学人格理论,异常发展心理理论对于传统的人格体质论有独特的创新与发展。传统人格体质论将不同的人格体质分为不同类型,如阴阳五态人、阴阳二十五人等,个体的人格根据其特征隶属于不同的人格类型。而异常发展心理理论是将人格分为各种人格要素,包括胆商、自我、意志力、思维方式、人际关系、性发展、世界观,每个个体的人格都具有以上所有要素,而个体人格的特征通过各个人格要素发展水平的不同体现出来。人格的异常同样体现在各个要素发展水平上,表现为人格要素发展的缺失和偏移,即某一人格要素发展的不足和过度。根据中医中庸思想,不足与有余都是不平和的状态,例如,意志力的缺失使得个体缺乏动力与坚持性,意志力的过强使得个体固执,不知变通。而要调整人格要素的虚实,则需要相应的技术进行人格要素的补泻,人格要素的缺失与偏移,以及对人格要素的补泻,则是对中医的虚实补泻概念的发展。

1. 2异常发展心理理论与三才整体论  

  三才,即天、地、人三才,三才整体论体现了个体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即人不能脱离生存环境独立存在,人与其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在异常发展心理理论中个体的人格发展受到不良生活环境与经历的影响,其中以负性生活事件以及家长所采取的不良教养方式为主。根据中医心理情志所伤理论[00,这些负性经历对个体产生刺激,使个体处于应激状态,并产生不良情绪,负性经历逐渐积累,则对患者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最终导致异常人格的形成。而在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中除了人格基础,通常还需要有刺激性事件作为扳机点,该刺激性事件也属于所处环境的一部分。

2中医心理发展治疗技术与传统中医心理治疗技术    

发展治疗的主体方法主要是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源于中医气功等理论的TIP技术是通过中医气功入静与暗示诱导等方式,将患者诱导至低阻抗状态,在这一状态中,患者可以不加抵抗地接受信息,从而在潜意识层面进行意念导入治疗的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在异常发展心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TIP技术可以深入患者潜意识,对异常人格发展过程进行修正,实现中医心理发展治疗。TIP技术中包括诱导放松、共情、病机分析、再成长、症状处理、行为疗法等技术,蕴含着传统中医心理治疗技术的精髓。

2. 1诱导放松与静心宁神法   

 TIP技术顾名思义是在低阻抗状态下进行的意念导入治疗,低阻抗状态的营造是通过诱导放松来达到的,将中国的导引气功疗法与西方的暗示催眠疗法进行结合,通过言语和行为的诱导,使患者进入从清醒到睡眠过程的中间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患者可以不加抵抗地接受导入内容,治疗内容可以深入患者的元神,从而达到深入治疗的目的。这种状态与中医心理治疗中静心宁神法所达到的神思处于安静宁谧的状态相类似,即排除外界思绪的干扰,正气存内,心身自愈能力增强。

2.2共情与疏神开心法

   根据前文所述发展治疗理论中关于病因病机的分析,绝大部分的心身疾病患者在生活经历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教养方式和负性生活事件,然而因为国人普遍的低调内敛的少阴型性格,很多人在经历负性事件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宣泄。在收集病史时需要通过提纲式作业了解患者的经历,尤其是负性经历,嘱患者在保证隐私的情况下写下生活中伤心痛苦的、害怕的事,难以启齿的性方面经历,以及快乐的事和依赖的人与事物。在了解患者的病史后,需要在低阻抗的状态下对患者的负性经历共情,从而使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宣泄,进一步降低阻抗,促进医患沟通等。中医自古在诊疗方面,尤其是进行中医心理治疗中十分重视共情然而在中医心理治疗传统技术中,并没有共情这一西方心理学传入的概念,与之类似的成为疏神开心法,即对患者以诚相待,对患者的不畅情志进行疏泄,并且在疏泄的同时注重给予同情与关怀。

2.3病机分析与说理开导法

     《横帝内经》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与之以其善,……恶有不听者乎”,这段描述了中医心理传统疗法中的说理开导法,指通过医患沟通,使之明了与疾病相关的道理的治疗方法。开导的内容包括患者疾病的来由,并且告诉患者所能做的努力与不应做的事情,建立信心此技术在发展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了解患者生活经历、发病过程后,根据上述发展治疗基础理论进行病机分析,并且在低阻抗状态下将分析的内容导入给患者,使其了解是其成长过程中的负性经历逐渐导致人格要素方面的缺失或偏移,而这成为其精神心理疾病的人格易感性,在遇到某些刺激性事件后,最终发病。同时告知患者正视负性经历与人格方面的问题,经过正确的治疗与医患的共同努力,是可以完善人格,最终达到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树立信心。另外,病机分析也与狭义的“祝由”概念相似

2. 4再成长与暗示解惑法    

再成长技术是针对异常人格发展中人格要素的缺失、偏移所进行的完善人格的治疗技术,是发展治疗的核心。在低阻抗的状态下,使患者回溯到成长过程的早期阶段,根据患者人格要素的缺失与偏移,导入可以促进该人格要素发展的小故事,通过生动鲜活的叙述,使患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由于在低阻抗的状态下,患者可不加抵抗的接受导入的内容,在潜意识层面对导入的故事内涵进行感受与领悟,从而修正患者人格要素的偏移与缺失,而不是直接告诉患者需要在某一人格要素方面需要加强或削弱。这种通过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心理治疗的技术与传统中医心理治疗中暗示解惑法相似,即通过采用暗示的方式剖析本质,使患者真情感触,以诱导患者在“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意见

2. 5躯体症状处理与移情易性法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合二为一的身心观,以及对心理问题的忌讳,国人的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的l,这些患者往往十分关注躯体症状,甚至己经掩盖了心理问题本身。根据这一特点,TIP技术在低阻抗的状态下指导患者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从关注自己以及自身症状向外转移,从而缓解症状。中医传统心理治疗中的移情易性法,同样是通过转移注意力,派遣情思,达到治疗目的

2. 6行为疗法与志意以绳法

    在中医心理治疗的案例中,很多是通过指导患者行为改变而达到治疗目的,类似于现代心理学的行为疗法。传统中医理论中并无行为疗法这一名称,而志意以绳法可以认为是中医对行为疗法的称呼,指通过一定的方法行为,改变现有的意志,使之从意志到行为恢复常态。发展治疗对意志力的训练十分重视,在低阻抗的状态下,导入意志力训练信息,并且嘱患者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精力,增加活动,改善社会功能,正是志意以绳法的体现。

    此外,TIP技术中还有其他传统中医心理思想的体现,例如,TIP睡眠调控技术中睡眠环境适应技术与习以平惊法类似,再成长技术中的预成长使患者在低阻抗状态下模拟将会发生的一些经历,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的理念。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窝求的角度,论述了图书馆推行“阅读疗法”的客现环境,详细介绍了“阅读疗法”的原理和作用机,探讨了大学图书馆在“阅读疗法”中有所为的做法和白牙的角色定位。

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的极端事件不断出现在媒体的报导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大学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情况却并不如人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都设有正式或非正式的心理咨询机构,但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是业余或兼职教师。而且通常近两万学生也只有一个半心理教育专职人员。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准都难以企及国外的大学。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讲,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对心理咨询师的戒备,如找心理医生怕被当成精神病患者受同学的歧视,向理咨询师倾诉心声又怕被泄密使自己受到伤害等等。使得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机构敬而远之,转而求助于其他途径,通过阅读来自疗就是大学生本能求助的方法。长期以来,可以说人人都白觉地或者不白觉地利用过阅读疗法。通过读书来排遣心中忐忑不安的思绪和焦虑,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自己的意志。通过阅读疗法,大学图书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可以有所为的。

2阅读疗法原理及其作用机理

“阅读疗法”一词由“图书疗法”一词延伸而来。“图书疗法”是英文"bibliotherapy”的汉译,在英语中,"bibliotherapy”的同义词还有“reading healing”、"reading treatment”、"reading therapy", "reading cure"等。翻译为中文有:阅读疗法、阅读治疗、图书疗法、图书治疗、读书疗法、书目疗法等等。《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第三版这样解释阅读疗法:①用有选择的读物辅助医学和精神病学的治疗;②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

阅读可以治病,国外的医务人员和研究者在实际的医治方案或是实验中得到这个结论。如二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在中国,从古到今,也流传了一些读书可以治病的佳话。汉刘向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曹操读陈琳檄文而头痛顿愈,成为阅读疗法史上的著名医案。

阅读疗法是馆员一患者一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在交互过程中,馆员利用专门选择的文献资料而对病人实行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美国精神医学专家高尔特说:“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大学生喜欢到图书馆去找心灵的慰藉。例如大学生在遭遇恋爱烦恼或性的困扰时,求助于图书的多过求助心理医生和辅导员。那么大学图书馆在阅读疗法中能扮演个什么样的角色?

3大学图书馆在阅读疗法中的角色定位

3.1大学图书馆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戴缺

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成长过程与现实环境不适应而导致的心理不平衡。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注重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平衡和倡导修身养性。那么到书籍中寻求心灵的慰藉,通过阅读来修身养性是最简单易行的办法。通过有治疗效果的文献信息的传播,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图书馆是有能力承担这项教育职责的,并且是责无旁贷的。

首先,人学生有这种需求。高校学生的心理辅导的第一阶段,也是最主要的阶段,就是要求学生能提高自我意识,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调节自己,从自我的角度来摆脱心理症状,这是心理自疗阶段。在这个自疗的阶段,大学生们更倾向于获取相关的知识或信息来解决内心的困惑和冲突,而不是马上向朋友倾诉或进行心理咨询。这一点在大学生消除自身的性困惑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其次,图书馆能满足这种需求。由于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就担负着教育的职能,在图书采购和藏书建设中,关于青年心理、生理、心态、理想、交际、道德等人文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料都是非常丰富的,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这一方面的信息需求。并且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服务都是免费的,不必花钱,就可以随时借阅,同时携带方便,这一点对于贫困的大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图书馆是个人人都去的公共场所,到那里进行“阅读治疗”,不怕泄露任何隐私,没有精神压力,不会有伤自尊。因此,通过阅读治疗,图书馆是能够让困惑的大学生们得到心灵的医治的。

3.2大学图书馆在阅读疗法中的角色把握

阅读疗法只能作为一种心理的辅助疗法,起到它相应的疗效。并且这种疗效是不确定的,针对不同的人群与具体的个体都会有不同。因此,图书馆在实施阅读疗法时,可根据阅读对象心理疾患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3.2.1针对大学生群体,图书馆可作为实施者应积极开展阅读疗法

在大学校园里,存在一定心理困惑或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已非几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这是最需要学校关注的一类人,也是容易走上极端的危险人群。图书馆可通过调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或与本校心理咨询机构合作获得相关的大学生方面的心理健康资料,与心理咨询师一道开出对症的阅读书目,作为在流通部门推广的书目。在阅读治疗中,推荐书目的内容应有所针对性和应变性。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心理态势提供相关书目,如抑制烦躁、易怒、敌意的书;抑制兴奋过度的书,调整紊乱思绪、减轻内心焦虑的书;克服精神抑郁的书等等。

在期刊阅览部门,可开辟心理健康一角来陈列相关的阅读材料。首选心理学报刊,如大学生普遍欢迎的《臼理世界》、《臼理医生》、《臼理与健康》等刊物。其次是大学生喜爱的心理问题和人生哲理类图书,如《走出抑郁》、《战胜焦虑》、《克服自卑》等。第三是人文社科知识类的刊物,如《读者》、《青年文摘》、《中国大学生》等休闲读物。第四是图书馆员搜集整理的心理学书刊目、剪报、专题报道等。

3.2.2针对心理障碍较重的学生个体,图书馆可作为合作者推行阅读疗法这一辅助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