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金融革新措施

时间:2022-06-13 09:30:2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金融革新措施

摘要: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农业经营者对农村农业金融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金融革新的意义出发,探讨了农业金融体系现状,进而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金融革新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及农业金融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金融;创新发展

农业金融作为农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效益上升以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1]为了能够促进农村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我国应对农村金融进行时代性的整改创新,进而实现振兴乡村的远大目标。

1.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金融革新的意义

一方面,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农村农业金融的创新发展能够为农村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融资服务,有效解决其农业运营的经济问题,帮助各种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在创业阶段获得资金支持,购进设备,以实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增加经济收入,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2]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农业金融的创新改革使得农村经济体制更加现代化,资金流通更加频繁,金融需求更加旺盛,也促进农业生产经营者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得以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产出的稳定性,促进我国农村农业向个性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推动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结构性改革。

2.乡村振兴下农业金融体系现状

由于各机关单位的重视,农村农业金融水平相较以往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与时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首先,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使得农村农业金融的服务机制还不完整。很多农村地区农业金融机构管理者对农业金融发展态势认知不清,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在农业金融领域存在服务窗口短缺、服务内容贫乏等现象,服务质量和效率都较为低下,农村农业金融商业化发展水平较低。[3]其次,很多农村地区农业金融机构所能够提供的有关农业贷款的金融服务较为落后,贷款性金额政策更新不及时,导致农业金融贷款的服务与农业发展不适应,农业贷款额度不科学,服务体制灵活性低,无法满足农村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金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农业的发展,阻碍了乡村振兴的前进脚步。最后,农村农业金融风险管理工作水平低下。金融机构内缺乏专业的市场监测体系,导致机构无法明确掌握市场情况,也就无法对农业金融风险进行准确预测,既无法保证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行、创新性发展,也无法向金融项目的服务用户提供风险信息和较高水平的风险管理项目。[4]

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金融革新措施

3.1健全农业金融体系

农业金融的服务目标就是在市场机制运行的基础上为农业提供产能保证。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农业金融服务能够为其提供资金和风险管理。想要对农业金融进行创新,我们就要对农业金融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转变思维认知,进而健全农业金融服务体系,规范金融系统的流程和操作,提升金融机制的运转效率。农村金融大致上分为三类,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以及合作性金融。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金融的发展离不开这三类金融项目的协同合作。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金融项目都由农村商业银行来完成,但是,农村商业银行能提供的政策性金融项目和商业性金融项目数量较低,且大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种类也比较局限。[5]这是由于很多农业金融机构对乡村农业都存在错误认知,错误地认为乡村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管理工作效果低微,导致很多金融机构忽视农业生产金融风险管理服务的发展,农业金融商业性低下。一方面,金融机构应针对农村地区实际的农业经营情况,提供相应的金融管理服务,为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与金融风险管理。同时,金融机构应将风险管理的渠道拓展开来,形成以服务农业主体为中心的不同形式的金融管理服务模式,健全金融机构的农业金融管理体系,帮助农户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6]不仅如此,金融机构还应健全农业金融项目的价格体系,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各大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机构在各农村地区的实际布局情况,调整各地的网点数量。金融机构应对某些地理位置偏僻、金融设施稀缺的农村地区,适当增加服务网点数量,提高金融机构服务的覆盖率;而对部分交通发达、经济发展程度较优越的地区,也应适当控制服务网点的分布密度,提高其分布均衡性。[7]另外,金融机构在推出各项金融服务时,应针对不同发展地区酌情考虑,缩小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的金融政策差异,并且要为农村地区的金融项目提供更多政策上的便利,支持农村金融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3.2调整农业金融政策

目前,由于我国农业的高速发展,许多农村地区已呈现出多业态化的经营模式,农业经营者对线上贷款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金融机构应对金融政策进行整合升级,提高线上线下金融服务融合度,并制定新的规章制度以应对农村农业经营者的贷款需求。首先,新的贷款的规章制度应明确表明贷款的服务对象和申请贷款服务的条件及申请流程,尽量拓展可申请贷款服务的农户范围,增加支持贷款的农产品种类,规范农村农业经营者的贷款行为。其次,金融机构在进行农村农业贷款服务改革过程中,还应该重点调整农业贷款额度上限。针对一些经营规模较大的农业经营主体,为了迎合其更大的农业金融需求量,金融机构应在已有基础上对其二次贷款额度实施放宽政策,保证其能够获得与其农业生产状况相符的资金支持。最后,金融机构贷款服务部门的管理者应在了解各项农业贷款的实际情况后,对部分收成周期较长的农业贷款项目开通相应的还款延期服务。另外,金融机构还应尽量丰富农村农业贷款的还款方式,推出如分期本金还款附加利息、分期支付利息到期还本以及分期提前还款等服务,为农村农业经营者提供还款服务的便利,减轻农业借贷者的还款负担。

3.3完善农业金融风险机制

农村金融机构想要实现农业金融创新,对于农业金融风险的服务项目也要进行升级改造,尤其要对农业信贷风险管理项目加以改革。首先,农村金融机构应对农业信贷风险机制加以完善,在进行信贷投放之前对信贷服务申请的用户进行审核评估,根据相关信息核定其风险等级,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其次,农村金融机构为应对农业市场波动,应在机构内部建立相应的风险监测系统。为了保证农业市场监控系统的高效运作,金融机构应为其配备一支高素质的风险检测队伍。金融风险检测人员应能够对农业市场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并根据已有的农业市场信息对市场波动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金融机构应该有效掌控农业经营风险,进而提高机构内部金融决策的精准性。不仅如此,金融机构为了能够加强内部员工的风险意识,应为机构员工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培养其对金融风险的认知能力,为其树立法律意识,从而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提高金融风险的管理效率。除此之外,农村金融机构还可以开发农业保险机制,使保险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协同合作,实现对农业金融项目的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最后,农村金融机构还应对农业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转型,在结合机构自身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引入计量统计模式,帮助农业金融风险管理建立评估模型。金融机构还应对模型进行定期检测,以确保金融风险评估模型的实用性。另外,农村金融机构应建立内外风险评价系统,对内进行员工、机制的监督评价,对外进行市场、用户的评价,实现对农业金融风险的全方位、深层次管理把控。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改革背景下,落后的农村农业金融服务水平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越发不相适应。农村金融机构想要完善农村金融建设,就要健全农业金融体系,拓宽农村金融服务渠道,调整农业金融政策,完善农业金融风险机制,从而保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维持稳定上升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徐贺睿.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农业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1,12(04):70-72.

[2]许鹏锴.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金融创新的思考[J].农家参谋,2020(15):14.

[3]张琳.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西省农业金融发展战略研究[J].时代农机,2020,47(04):150-151,153.

[4]徐浩.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和思考[J].金融纵横,2021(06):3-8.

[5]孙任萍.乡村振兴中金融服务乡村路径探析[J].现代商业,2021(16):129-131.

[6]林淑慧,赵海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挑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3):88-90.

[7]张瑾.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比较与思考[J].河北金融,2019(12):59-61,71.

作者:李灵 单位:韶关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