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称评审标准问题及完善建议

时间:2022-05-31 08:22:45

高校职称评审标准问题及完善建议

2017年我国实行高校职称制度改革后,高校自主制定评审标准,高校职称评审进入评审权下放时代。高校职称评审关系教师个人成长、学校发展、教育大计和国家发展,职称评审标准是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指挥棒,不科学的标准必然对师资队伍建设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重视一些高校职称评审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便我国更好地推进高校职称制度和“放管服”改革。

一、高校职称评审标准存在的问题

(一)职称评审标准差异大

高校分为不同类型,如应用型高校、学术型高校,因此高校职称评审标准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但如果差异太大,甚至大到削弱职称的功能与作用,则是不正常的,将违背职称评审的宗旨和本意,且差异大将衍生出很多问题,小则影响职称的意义,影响教师和学校发展、国家师资队伍建设,大则阻碍人才交流、影响人才强国战略从而制约国家发展。

(二)职称评审标准不稳定

高校职称评审标准不稳定有多种现实原因,如学校自身发展或急需突破困境。高校职称评审下放的初衷是给予学校较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问题的关键在于某些学校只考虑了现实需要,忽略了教师职称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根本,导致职称评审结果与职称本质的割裂。再如某些学校将与科研无关的内容认定为高校教师职称的业绩,其本质也是职称评审与职称本质的割裂。综上,高校职称评审标准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高校忽略了职称的本质,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意识薄弱。

(三)职称评审标准实施不严

高校职称评审标准涉及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理应广泛征询教职工的意见。虽高校职称评审制度的产生,普遍有一到两轮面向教职工征询意见,但一些高校并未落到实处。一是征询意见环节形而上,虽有征求意见但并不重视意见,意见采纳与否是另一回事,也不会有反馈意见。二是一些高校职称评审标准未经多数教职工表决通过,职称评审制度普遍由教代会表决通过,而非广大教职工。如果教师代表品德高尚无私、具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则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否则将影响教代会的作用。

二、高校职称评审标准的完善建议

(一)建立职称评审底线标准

高校职称评审权下放并非放任不管,这条原则同样适用于评审标准,主管部门不能因权力下放而由各高校毫无约束地制定评审标准。高校类型有别,标准不同是自然,但无论何种学校,职称都具有共同的性质、使命和特征。因此,主管部门对高校职称评审标准应有底线思维。针对高校职称标准存在不科学、差异大等特点,建议制订“全国(地区)通用的底线标准+差异化的个体标准相结合”的方案。底线标准是指国家和地区的统一标准,是各校必须遵守的最低标准,带有强制性;个体标准是指各校在底线标准基础上根据各校情况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标准,此标准仅适用于某个或某些高校,对其他学校无约束力。在统一的底线标准下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可维护职称的权威性、通用性和公认性,否则职称不具可比性,不利于在不同单位、区域间互认,更无从谈国际互认和区域发展一体化。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全国(或地区)通用的底线标准和局部适用的个体标准,既充分发挥职称的作用,又维护各校自主办学权力,更好地实现“放管服”改革。

(二)突出职称评审标准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导向

职称是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主要标志,职称评审标准应突出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地位和重要性,而非工作业绩和贡献的数量,即高校职称评审标准应强调“质”而非“量”。虽然业绩和贡献的数量与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有关,但两者不能等同。职称评审不是选劳模,主要考察的不应是工作业绩或贡献在数量上的堆砌,而是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高低,职称评审标准应以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为导向。尤其高校,作为从事科研与教学的单位,其创新能力与水平、创新绩效及教学成效,主要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密切相关,决定创新水平和能力高低的并非业绩的数量,而是业绩的质量。高校职称标准不稳定在于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为导向的意识薄弱,因而高校职称评审应更加突出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标准,重视业绩质量。

(三)完善职称评审标准产生程序

为维护职称评审公正性、公平性,应完善高校职称评审标准产生的程序。首先,高校职称评审标准应始终按合理程序产生,无论是标准的制定还是修订,尤其是修订,都应严格按程序征求意见,经正常的机制产生,不应由修订者直接决定。其次,严格落实高校职称评审标准产生程序。高校均有职称评审标准产生程序,问题在于未完全落实程序。需重视各环节教职工的反馈意见,不应忽视教职工的声音,不应让程序流于形式、走过场。高校职称评审标准应获得多数教职工的认可。评审标准应真正征询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减少对提意见的限制,对提出的意见应反馈结果,制度制定者应与当事人充分沟通,使标准更加合理。最后,完善高校职称评审标准通过机制。职称评审标准应由多数教职工表决通过,涉及全体教职工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审影响面大,仅由教代会少数代表表决通过的做法有失偏颇,学校的职称评审制度产生应采取更有效的方式。

(四)加强对职称评审标准的监管

1.完善主管部门对高校职称评审标准监管模式。人社部门或教育部门应完善高校职称评审标准的监管模式,改变单一的事后监管模式,建立对高校职称评审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模式,提升政府部门的监管成效,从制度上保证高校职称评审标准科学性。事前监管模式,可以结合其他政府监管手段,如结合高校职称评审标准第三方评估机制、备案制等实施,以提高政府对职称评审标准的监管效果。2.完善高校职称监管机制。建立政府对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全过程监管机制。完善专项巡查、随机抽查、复查、倒查及申诉机制。建立事前审查、事中检查、事后复查的职称评审全过程监管机制,包括事前对高等学校职称评审标准进行审查,事中对职称评审标准执行过程随机抽查、巡查,事后对职称评审标准实施情况复查,受理申诉等。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形成政府对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完备监管机制。

三、结语

高校职称评审权下放是“放管服”改革的内容之一,随着我国“放管服”改革的全面推进,政府需要监管的业务量大增,要想提高对高校职称评审标准的监管效率,可考虑改进监管体系。针对高校职称评审标准良莠不齐、差异大等问题,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评审标准进行评估。通过第三方评估机制检视学校的职称评审标准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完善,提高标准的科学性、适用性及通用性。人社部门、教育部门和社会组织可成立与职称评审有关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各校的职称评审标准把关。人社、教育等政府部门参与职称评审标准的评估,本质是对高校职称评审的事前控制,可作为政府部门对高校职称评审权下放的一种管理形式,是政府部门对高校职称评审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的有效办法。

作者:肖建辉 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商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