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德育工作分析

时间:2022-05-19 15:31:55

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德育工作分析

摘要:如何更好地提升研究生辅导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新时代研究生德育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在分析研究生辅导员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从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能力,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发挥研究生“三自”作用,提升德育工作针对性,以及探索辅导员与导师协作育人模式,形成育人合力等三个方面,探研提升研究生辅导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研究生辅导员;德育工作;实效性;提升策略

一、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涵义

“研究生德育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生德育是指在研究生培养教育阶段,高校德育工作主体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结合研究生特点,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多种教育形式对研究生施加正向影响,帮助研究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认识、意志、品质及行为能力的教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实效性是评价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考量指标,指德育工作主体开展德育活动所取得的反馈效果与预期目标相一致的程度,其间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导向。研究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高低受一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德育工作者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群体的鲜明特点和高素质层次,开展符合研究生德育培养实际的高校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实效性得到充分提升。

二、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分析

德育工作实效性与德育工作困境是德育工作实践中的两个对立面。正是由于当前研究生辅导员在开展德育工作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德育困境,导致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要突破德育困境诸多现状的表象,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才能突破德育困境,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研究生群体具有多元性特征

研究生年纪大部分都在23岁以上,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独立能力,心理发展相对稳定,思想较为成熟;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较于本科生而言更为成熟和完善,更擅长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从培养模式看,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不同,每个人又各自归属在不同课题组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科研,研究领域也相对独立,这样的个体性差异使得研究生培养模式更为分散,开展德育工作不能一概而论;再者,随着自媒体的高速发展,网络充斥着大量非真性、碎片性、娱乐性、低俗性和无序性的信息,网络话语权门槛降低,对主流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研究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他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与体验方式发生着变化,个人内在发展体现的较高精神需求呈多样化多层次趋势。针对不同层次的更高精神需求如何进行针对性德育工作,以期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这是研究生辅导员做好研究生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二)研究生德育工作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承担研究生德育工作任务的主要是与研究生学习科研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研究生辅导员及导师两支队伍。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担负着研究生德育的重要任务,工作内容几乎全面涵盖了研究生德育工作,但因研究生的主要活动范围集中在课题组,学术科研成为研究生生活的主体,导致辅导员的正面教育与研究生实际需要贴合不够紧密,德育活动开展缺乏深度。再者,辅导员年龄层逐渐年轻化,工作资历尚浅,在研究生群体中缺乏认可度,在以导师为中心的研究生课题组中影响力较弱,使得辅导员主导开展的德育活动实效难以保证。而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他们对研究生的德育主要基于自身经验开展,德育内容很多是随兴而发,因势而导,通过日常学习生活的潜移默化、课题组氛围建设等方式渗透于研究生日常生活中,在德育内容系统性和及时性方面缺乏合理的规划。其次,部分导师自身科研和教学任务繁重,很多时候没有足够的精力对学生进行学业以外的指导,无法兼顾学生的德育品行方面的建设。由于辅导员和导师之间在工作职责和分工认识上存在差异,二者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导致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对德育工作主体的认识产生了偏差,没有形成协同育人共识,难以形成育人合力;导师通过教学和科研育人,辅导员通过组织德育活动、管理日常事务与后勤保障服务来开展育人工作,二者未能有效地进行优势互补,所掌握的育人资源尚未合整,未能实现育人资源共享,育人合力没有形成,导致德育工作相脱节,未能有效衔接贯穿研究生生涯发展全过程。

(三)研究生德育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研究生辅导员德育工作内容有待革新。研究生德育是一个庞大且系统性的工作,应当顺应时展,紧密贴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层次,实现德育目标。但在实际开展德育工作中,研究生德育内容与时俱进不强,单方面强调理论性,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研究生的学业发展未能很好契合以满足研究生的生涯发展要求;辅导员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往往流于表面内容灌输,容易陷入模式化思维,没有深入拓展挖掘其中内涵,不能深入透彻地回答研究生提出的新问题和新想法;容易忽视研究生群体的行为特征和思考方式,不能通过谈心谈话挖掘到研究生内心真正的想法,粗放性完成德育任务,工作缺乏针对性;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德育工作任务,辅导员往往泛泛开展德育活动,未能有效结合研究生个体特点去设计德育活动内容,容易忽视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研究生辅导员德育工作方法缺乏创新。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往往站在教师的主导地位上采取“灌输式”方法单向输出,有碍于研究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束缚了研究生发挥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研究生辅导员逐渐运用“两微一端”来开展贴近学生的“接地气”的德育活动,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但有时为了完成规定性的工作,辅导员网络德育工作仅止步于简单的活动通知、信息公告等,在研究生群体真正感兴趣、愿意花时间去沟通与展现的网络平台,研究生辅导员并未站稳脚跟,工作覆盖面有限,深度不够,未能切实发挥自媒体对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有效促进作用。

三、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德育工作实效性提升策略

(一)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能力,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

当前全国各高校研究生辅导员按照1∶200大幅扩招配齐,辅导员群体的年龄层也逐渐年轻化,工作队伍活力和期待感攀升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缺乏工作经验和资历造成的话语权缺失带来的工作挫败感。因此,要加强研究生辅导员在教育教学知识、沟通技巧和专业研究等方面的系统性学习培训如政治理论、教育心理学、管理学、法律学等,让教育者受教育,不断增强辅导员职业意识,提高综合能力水平。同时,研究生辅导员要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内容设计上关注学生主体需要。深刻领悟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内涵,加强引导研究生树立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同时也应关注研究生在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实现个体价值过程中的道德体验;了解学生实际需要,关注重点学生,帮助困难学生,关心特殊学生,通过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业、科研、奖助、就业、心理发展等方面解疑答惑,体现德育工作的人文关怀,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支持;争取多方资源,打造学生感兴趣、有辐射面、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平台,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并形成及时性的反馈机制,不断丰富和改进德育工作内容,使德育工作有温度、有深度、有实效。

(二)发挥研究生“三自”作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做好研究生德育工作要坚持发挥主导性作用和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加强研究生党支部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创新支部学习内容和形式,促进党支部为研究生德育工作提供强大的自主动力。严格研究生党员的发展工作,不断加强研究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充分发挥党员骨干在研究生群体中的先锋模范和引领带头作用;进一步发挥学院团委、研究生会、科研社团等群团组织的引领作用,鼓励学生干部从研究生角度出发创新设计,开展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系列学术活动和提升综合素质的系列文娱活动;发挥朋辈引领和榜样示范作用,挖掘研究生群体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子,形成一批学子访谈录和宣传视频,用生动素材激励研究生实现自我提升。社会实践是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研究生辅导员应通过多途径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并在实践中完善自我。一方面,通过组建研究生科创中心等平台,吸引和培育学生组织与个人开展学术创新实践,充分挖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鼓励研究生发散创新思维,促进带动更多研究生树立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实践;另一方面,引导研究生走出课堂和实验室,参与红色践履、志愿服务、社会公益和勤工俭学,知行合一,在行动中深化思想道德意识,提升德育实效。

(三)寻求探索与导师协作育人模式,形成育人合力

明晰工作职责,转变育人观念。辅导员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二者都担负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导师和辅导员应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和育人动机。在同一工作职责的驱使下,辅导员应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中跳跃出来,主动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面性工作,导师也不局限于单纯的学术科研指导这一桎梏理念,应有意识、主动地将德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实现“从辅导员请求导师协助育人”向“辅导员协助导师共同育人”的转变。健全沟通机制,畅通沟通渠道。辅导员应主动求变,积极利用电话、微信与导师加强即时线上沟通,同时征求学院支持,举办研究生工作联席会、座谈会等,抓住契机与导师面对面研讨研究生培养教育新形势新问题,相互了解研究生最新科研状况和思想动态;在自媒体平台开发导师“育人窗”,邀请研究生导师进驻,扩展导师育人工作覆盖面,与辅导员共同参与网络育人,实现个别指导与普遍指导相结合,解答学涯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以理育人与以文化人相结合。搭建合作平台,实现合力育人。研究生辅导员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主动邀请研究生导师作为共同发起者搭建学术沙龙研讨、学术之星评审、研究生科创竞赛等平台,促进研究生德育工作与学术科研活动相融合,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相融合,让德育工作焕发活力,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育人合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刁承湘.研究生德育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济良.德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朱晓闻.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4]喻芒清,李红丽.把握研究生群体特点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56-57.

[5]张佳,张强军.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1):22-28.

[6]谭林,范志英.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实效性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3,(24):64-65.

[7]郝淑媛,黎晨,林栋.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实效性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3,(2):227-228.

[8]吴婷,李星,蔡琦.自媒体时代下研究生德育困境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8,(23):88-89.

[9]钱烨.自媒体视域下研究生德育困境研究[J].汉字文化,2018,(21):99-100.

[10]张文静.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7.

作者:江琪然 单位: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