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汉语新词语研究

时间:2022-04-25 15:25:24

20世纪汉语新词语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新词语大量涌现,与新词语相关的研究也随之兴起。本文将对新词语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分为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新世纪以来三个时期,试图厘清对新词语研究的脉络,为今后的新词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词语;词典编纂;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事物和新理念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是新词语的大量涌现。新时期对新词语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飞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在新世纪,对新词语的研究也有了质和量的突破,具体表现如下:

一、20世纪80年代的新词语研究

这一阶段对汉语新词新语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20世纪80年代社会语言学角度下的汉语新词研究。所谓社会语言学,即研究社会跟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在1980年和1983年,陈原相继出版了《语言与社会生活》[1]和《社会语言学》[2],前者通过列举一些语言实例,论证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对语言词汇产生的重大影响;后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观察语言的变化,通过语言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两者都涉及到了新时期社会语言事实的收集和整理,其中不乏对新词语个案进行描写和剖析的尝试。随后,陈原先生在《关于新语条的出现及其社会意义——一个社会语言学者在北京街头所见所感》(1984)一文中进一步提出:“社会语言学家对新语条的出现应当给予极大的关心。即使出现了将来肯定被淘汰的新语条,社会语言学家仍然要付出足够的精力去完集、比较和分析,并评定它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3]作为一个语言学者,他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挖掘这些新语条的社会价值,阐述其社会意义,并将社会语言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运用到新词语的研究中来。在陈原等学者的呼吁下,人们对新词语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新词语各个方面的解说,逐渐成为词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为后世研究新词语积累了经验,开辟了道路。但是,也存在着过度强调新词语的社会作用和文化意义而忽视了语言本体研究的问题。(二)20世纪80年代汉语新词语的本体研究。所谓本体研究,即从语言本体出发,研究新词语在来源、构成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在吕叔湘、陈原等学者的呼吁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新词语,对新词语的研究也逐渐聚集到词汇本身。在新词语概貌的早期研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沈孟璎。她在《新词语词义之概貌》(1986)[4]一文中总结了新词语的特点,同时分析了新等义词义形成的原因以及新义对整个新义系统产生的影响。在1987年沈孟璎又发表了《新词语构成特点纵览》[5]一文,论述了新词语的构成特点。其新词语词义和语素义具有同一性,三音化新词语日益增多等观点对后世学者研究新词语词义具有引导作用。(三)20世纪80年代新词语的规范研究。新词语的规范问题研究是伴随着新词语的产生而产生的。陈原(1987)[6]认为新词语的规范问题是新词语研究的紧要任务。顾设(1987)[7]提出,对待新词新语,应该多点宽容精神,要尊重语言发展的规律。顾设先生的观点后来被许多语言工作者所采纳,成为新词语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四)20世纪80年代汉语新词语词典编纂研究。王德春(1980)[8]最早提出编写新词语词典的想法。吕叔湘于1984年发表《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9]一文,指出现有的词典、字典对新词语的收录不够重视。对于词典编纂中新词语的收录,吕叔湘为新词语词典编纂工作的收词范围树立了一个明确的标杆。在词典编纂上,沈孟璎先生的《新词·新语·新义》[10]收录了331条新词新语,并注明结构类型、词性、语法功能。这本书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词语词典,但它的出版不仅是对现有词典收录词语的查漏补缺,也为新词语词典编纂工作起了引领作用。不足之处是收词范围不够广泛,在几个新词语的词源探究上做得不够详细。由闵家骥等人编写的《汉语新词词典》(1987)[11]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新词语词典。在体例上,它使用汉语拼音注音,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成典,每个词语标注词性,每条词目下有两到三条例证。《汉语新词词典》的出版,为后来新词语编纂工作的日益繁荣奠定了基础,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总之,这一时期的新词语研究不重视语言本体,即使触及到新词语本身也大多停留在概貌式的分析。语料多为个别研究者少量新词的个别经验和个体体验,一般采用总结、归纳的研究方法,整体上仍属于新词语的初创阶段,但其研究成果为后人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20世纪90年代的新词语研究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伴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涌现,对新词语的研究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另外,经过上一时期许多学者的研究积淀,对于新词语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相关论文研究及新词语词典的编纂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20世纪90年代新词语的本体研究。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对于新词语的概貌式研究,学者们将重心转向了对于新词语的专项化探讨,研究层次更加深入,研究视角更加多样。在研究内容上,对新词语的构词法、语音、语义等都有涉及。比如,关于在新词语构词法上,王海棻(1990)[12]对《汉语新词词典》中所收新词语的结构方式进行了全面地分类。有的语言学者重视探索词义和语素义之间的关系,如沈孟璎(1995)[13]从不同方面进行观察,分析新词语词义表面化倾向的问题以及造成这种现象原因。还有的学者从词义色彩的角度研究新词语。如姚汉铭(1992)[14]摘录了二百多个具有个感情色彩的新称说语,并总结这些情感新称说语背后的成因。在语音研究上,对四音节词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热点。沈孟璎(1995)中着重考察了新四字格的特点,即结构的凝固性弱,实际含义与字面义基本一致等。杨晓黎《四音节新词语及其成因》(1996)[15]中通过统计指出四音节词语在新词语中已成为最重要的部分。这些学者或从词汇学的角度出发,或运用修辞学的相关理论,对新词语本体做了更细致的考察。(二)20世纪90年代宏观视角下的新词语研究。20世纪90年代关于新词语的研究已经开始跳出20世纪80年代关于语言演变“共变论”的藩篱,转而从宏观视角探索新词语的显现、推广、预测、隐退、品位等等。如周洪波(1994)[16]从新词和新义两方面入手,对潜在的可能出现的新词语进行预测,根据已经显现的词语来反推那些尚未出现的新词语。这种从动态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方法,对新词语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王铁琨(1999)[17]从不同角度出发归纳了新词语隐退的五种原因,并呼吁语言学者多关注新词语的退隐问题,根据新词语是隐退的原因,总结新词语隐退的规律,弥补了新词语隐退问题研究的空缺。(三)20世纪90年代新词语词典编纂研究。词典是词汇研究成果汇总的一个重要体现。随着新词语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多种不同规模的新词典应运而生,新词语编纂工作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局面。具体体现在: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语委成立了新词新语研究课题组,对新词语进行搜集整理研究,连续出版了四本编年本词典、多本多年本词典,为新词语的研究及新词语词典的编纂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因此,这一时期,新词语词典的出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局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词典有:《汉语新词新义词典》(1991),《现代汉语新词词典》(1994)等。第二,论述新词语词典编纂的论文蜂拥而出。王铁琨的《新词语的判定标准与新词新语词典编纂的原则》(1992)[18]提出了新词语判定的四条标准和新词语词典具体编纂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四个原则,对新词语词典编纂的实际运作起了规范和引领作用。李建国在《新词新语研究与辞书编纂》(1996)[19]一文中批评了新词语词典编纂工作中存在的词典质量多而不优,选词标准和实际操作认识不清,编写词典急功近利等现象。第三,出现了编年体的词典,如《1991汉语新词语》(于根元,1992)[20]成为建立年鉴式新词语档案的有益尝试,填补了我国新词语词典编纂的一项空白。第四,出现了各种流行语词典。如《上海话流行语词典》(阮恒辉、吴继平,1995)[21],广泛收录了当时社会上海话中活跃的流行语。(四)20世纪90年代字母词的整理与研究。1994年刘涌泉在《谈谈字母词》[22]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字母词的概念:“汉语中带外文字母主要是拉丁字母或完全用外文字母表达的词,前者如B超、卡拉OK;后者如CD、UFO。它是一种新形式的外来词”。他按照字母的数量将字母词分为单字母的字母词、双字母的字母词、多字母的字母词三种类型,建议词典编纂者应该把字母词收录进来,为后来的字母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于字母词的词典收录问题,齐鲁书社早在1987年出版的《现代汉语新词词典》[23]就收录了15条字母词,在字母词入典方面做了可贵的较早的探索。《现代汉语词典》[24]修订本1996年版正文后附有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共39条。这是字母词第一次进入部级语言文字权威部门编纂的汉语词典。总之,这一时期新词语的研究视角更加深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都有涉及,新词语词典的编纂工作开始受到普遍关注,各种类型的新词语词典为后世积累了一大批宝贵的语言材料。不足之处是这一时期的研究方法还是以感性地举例和归纳为主,缺少理论和数据支撑。

三、21世纪的新词语研究

进入新世纪,国外语言学先进的理论方法被引进,新词语的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宽,在国内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新词语的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呈现出繁荣局面。(一)21世纪研究方法的转变。尽管我国的新词语研究工作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主观判断性强、语料选取不充分、缺少整体的词汇研究观等问题。在21世纪,许多学者开始尝试在新词语的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思想被运用到新词语的研究中来。上世纪对新词语研究方法主要以简单枚举法为主,到了21世纪,苏新春先生提出只有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揭示词汇本来的面貌,例如他在《新词语的成熟与规范词典的选录标准——谈现代汉语词典年增补本的“附录新词”》(2003)一文中,为了检测《现代汉语词典》2002版增补本中所收新词语的科学性,采用建立大型新词语语料库并两相对照的方法,指出了增补本在新词语收录的实际操作上与理论原则存在出入的问题。(二)21世纪新词语词典编纂研究。21世纪的新词语词典编纂在内容与体例上基本上还是沿袭了上世纪的模式。例如商务印书馆在2003年出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弥补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词语词典编纂的空缺,而且客观地记录和反映社会生活变化和语言的变迁,有较大的意义和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者开始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开发大规模新词语语料库,将新词语词典编纂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如亢世勇在2004年主持完成了《现代汉语新词语信息(电子)词典》的开发,这些语料库不仅可以用于“人读”,而且可以用于“机读”,实现了新词语整理记录的高效化、便捷化,为新词语词典编纂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被誉为词语词典编纂的分水岭。在此基础上又编纂并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新词语大词典》(2003)、《学生新词语词典》(2006)、《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2009)等一系列词典。(三)21世纪字母词的研究。字母词的研究在这一时期逐渐成为热点问题。研究的视角涉及到有关字母词的态度、分类、规范、入典等方方面面。关于对待字母词的态度,上个时期各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在新世纪字母词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例如,沈孟璎在《浅谈字母词的入典问题》(2001)[25]一文中明确了字母词在词汇中的积极作用,认为人们应该承认字母词存在的合理性,词典编纂者在接纳字母词时应该考虑好字母词的条目排列,读音和释义等问题。(四)21世纪流行语、网络用语的研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兴起,流行语、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在网络世界中迅速传播、普及。流行语和网络用语是新词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部语言资源监测中心对流行语、网络用语等进行监测,每年都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蓝皮书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年度流行语、网络用语的情况。总之,在这一时期,新词语研究与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上实现了创新和突破。随着新词语研究不断深入,对其分类更细致,内容更丰富,涉及领域更开阔,研究角度也更立体化。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新词语研究,发展历程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孕育期,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期和新世纪以来的繁荣期。既有对语言社会文化视角分析,又有语言本体的研究;既有定量的调查研究,又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充足的理论支撑;既有对新词语标准的讨论及对新词语显隐的推测,又身体力行地对新词语进行词典编纂,制定语言规范策略。

作者:房体慧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