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路径

时间:2022-04-24 10:35:35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路径

【提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的立身之本。文章先界定“立德树人”的内涵,接着从以德育理论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条件、引导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源性路径、课程思政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育人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及在校园德育文化育人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这六方面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进行阐析,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涵;实现路径

“立德树人”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确立为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德育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立德树人”当然既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又是高校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的立身之本。德育教育既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宗旨,也是引领高校教育工作者明确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标杆,这正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探索的问题。如何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是我国德育教育面临的必要课题。文章先界定“立德树人”的内涵,接着从以德育理论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条件、引导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源性路径、课程思政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育人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及在校园德育文化育人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这六方面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进行阐析。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国要兴,须树德;人要立,须修德。大学之道、教育之本、教育者之职及师生之觉悟,皆为“立德树人”。“立德”和“树人”蕴意着两大深层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德”,有三个丰富层面:作为自身道德品质的个人之德、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公德、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及关心人类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大爱之德;要树的“人”,则是能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建设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恢弘蓝图、符合祖国、人民和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目标和根本任务,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稳定、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石。“立德”重点强调的是“立”,即要付诸于行动,心存“德性”意识,外化为“德性”行为。坚持教育德为先,通过正面、积极和主动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感化和激励学生;树人,就是坚持以大学生为本,通过因材施教来塑造学生的人格、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家国情怀,培养和发展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更是具备人格完整、心智健全、品格高尚和有道德修养的人才。“立德树人”就是要充分地培育学生自内生发敬畏、尊重与珍视大生命的意识、观念与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思想政治觉悟,使学生自然而有效地养成正确的道德意识、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为中华民族之腾飞提供源源不竭的道德正能量和精神食粮。

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

(一)师德师风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条件

教书育人德为先,高校应当先立师树己进行师德师风建设,此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条件。高校教师是高校德育的典范实施者,要身正为范,要以自身的职业道德情操、高尚的品行、积极正面的形象和人格魅力为楷模,对大学生的言谈举止起着十分重要的典范作用。德高威望、学高为师,教师要以自身修养、人格魅力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思想上拥有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以身作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于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与知识水平,恪守敬业的爱岗精神,坚守职业道德观念,并且有所省、不断完善自我,以自身的道德行为言传身教,深化大学生对道德修养本质与内涵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处处以身作则,以不断地修养品行、丰富知识为己任。教师要将德育教育和课程思政目标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要提炼和完善课程知识点,将德育、思政教育与专业教材知识巧妙融合,挖掘课本中能结合德育与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点,或提炼与德育和思政教育主题相关的题材进行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融合教育的良好效果。

(二)引导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是实现“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的本源性路径大学生刚步入成年,血气方刚,心智性情未成熟,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也较欠缺,其道德观、生命观、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均有待完善和健全,思想和品行尚不稳定。高校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生源大学生的本真特点,追踪他们的热点话题或关注的问题,把握其思想动态,遵循因人因事而教、以时而进及顺势而为的原则对他们开展德育和思政的教育,尽最大程度做到针对性和亲和力,以满足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多样性心理需求和期待,并将自我德育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定期举办德育教育讲座,让学生受到高尚德育思想的熏陶,促进他们的德性修养;开展以爱国和思政为主题的演讲大赛,使学生自信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感;用道德理念和道德行为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内在而自发地用道德理念和道德行为净化自己的心灵。要把大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的自我道德化育者,要培育以情感为核心的和谐德育环境,引导他们开展自我德育教育。教师要深入到广大学生的内心家园,在与他们交心交友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将德育理论与道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让大学校园成为互帮互学、互敬互爱的德育大环境,从而提升“立德树人”工作的精神境界及高效性。毋庸置疑,“立德树人”教育的本源性路径是引导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

(四)在实践育人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

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亲身投入到社会各基层和广大农村去接受教育,了解国情、热爱农村、体察民情、身心体会、主动操作、积极探究及反省提升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积极主动成为社会和人民的奉献者和服务者。打造“下乡”社会实践平台,每逢寒暑假,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带领学生到革命红区和边远山区实地参观、调研和考察,推进农、科、研相结合,实行高校教育和社会实践协同的德育育人方式。搭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选派师生志愿者积极主动到师资匮乏的边远山区支教,关爱渴望知识的贫困孩子,担当起真正脱贫先育人的社会责任,在艰苦的社会实践中接受身心修为。建设公益爱心组织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如爱心捐款、敬老院志愿者等公益社团成为新生入校军训期间的自觉行动,从中体验关爱他人的高尚情感,引导新生养成优良的道德品格和深入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将青春、激情和理想融入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将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融合。积极创建实践育人途径,努力提升“立德树人”工作成效。

(五)在校园德育文化育人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

高校将德育教育理念和德育思想与校史、校训及校歌等所蕴涵的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建成独具风格的校园德育文化育人大环境,展示独一无二的自身校园德育文化要素。例如,南通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创建校史纪念馆、农业博物馆和刘瑞龙文化广场等一系列校园精品文化,提升师生德育境界,增强师生的存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把校园建设成为师生以校为家、以校为荣的精神乐园。定期组织季节性的节日联欢会、社团活动等文化育人活动;师生积极主办多种媒体如校报、校园之声、德育教育论坛等平台熏陶、感染与感化师生。通过课堂德育教育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数字网络化、泛在化、个性化、终身学习化的德育平台,把“立德树人”融入到人人皆学、时时处处可学的育人校园服务中。在国庆、校庆、新生入校、毕业典礼等重要时节,开展具有新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的德育文化活动和学术报告,加强中华优秀德育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通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融合建设等,形成良好的校园德育育人环境。以高校德育教育为主导,融合打造高校-社会-家庭混合智慧型德育文化教育网,构建三全德育文化育人的氛围和大环境,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立德树人”成效。

三、结语

以德育理论强化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育人观内化为高校师生员工自身的道德意识、道德理念和道德行为;师德师风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条件;引导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将德育意识转化为自发的道德行为和准则,为“立德树人”的教育提供本源性路径支持;课程思政育人为“立德树人”提供重要途径;在实践育人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校园德育文化育人为“立德树人”的教育打造精神乐园。总之,贯彻落实党中央全员、全程、全方位“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高校形成党委统一挂帅,各部门、各方面全面配合的育人工作大局,有效保证思政育人工作的协调性和步调一致性,使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作者:王慧英 余盛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