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2-08-17 03:31:30

金融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脱贫攻坚,提升扶贫金融服务,农商行一直在行动。是第一个库区移民县,24.5区居民需要异地搬迁。如今,农商行又创新金融脱贫新模式,开辟金融扶贫新路径,把精准脱贫作为金融扶贫的支持重点。通过创新“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贫困户”扶贫新模式,将扶持资金精准链接到精准脱贫户,不仅盘活企业资金,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还增强精准脱贫户的内生动力。

一、农商行金融脱贫基本情况

金融脱贫,成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在我们实地调研中,农商行探索“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互联网+贫困户”的模式,助力全县贫困户脱贫致富。农商行坚持点面结合,深入推进定点扶贫工作,在全力满足农村、农户基本生产生活信贷需求的基础上,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据统计,农商行对失去土地的移民,对接实施柳编、特色种植300多个扶贫项目,每个乡镇都有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村都有扶贫就业点,将金融扶贫与特色项目相结合,实现了富了农户乐了企业的双赢效果。

二、主要做法

扶贫工作只有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农商行按照“分类指导、因户施策、精准对接”的工作思路,对精准脱贫户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积极对接建档立卡的精准脱贫户,走访入户调查,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投放力度,着力提升金融扶贫的精准度和覆盖面,通过“输血”和“造血”双管齐下模式,打通金融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一)打造金融扶贫“六大模式”

农商行实施政府增信机制等扶贫“六大模式”,落实信贷规模、费用支持等“七项保障措施”;积极打造“物理网点+自助银行+惠农通工程+互联网金融”四位一体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了信贷资源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扶贫产业的“精准滴灌”,有效解决了金融精准扶贫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的矛盾。在调研中可以看出,想达到更好的市场化、可持续的金融扶贫效果,各级政府要鼓励与各种金融机构加强合作,积极拓展多种业务形式,运用政策性贷款以及扶贫再贷款资金等多样的手段和工具,为符合条件的扶贫龙头企业及其上游产业链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定向支持。企业得到金融扶持进一步发展了,才能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技术帮助,使更多的贫困户融入龙头企业产业链,达到助农增收为可持续脱贫带来更多保障。金融扶贫就是将政府、市场、社会乃至贫困地区的扶贫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以市场化的方式形成扶贫脱贫的合力,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脱贫致富。政府主导,金融参与,同时遵循市场规律是金融精准扶贫突破瓶颈的关键,只有市场化运行才能化解高风险与低覆盖的矛盾;金融扶贫工作也只有符合市场规律,才能可持续发展。

在,由于异地扶贫搬迁的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自然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类型多样、承贷主体千差万别,金融机构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才能积极有效地推动特色产业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农商行在金融创新活动取得了扶贫攻坚的阶段性胜利,让我们看到,创新就有收获,创新就会有成功,扶贫攻坚在创新驱动下才会更加出彩。

(二)激发农户脱贫内生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才能做到扶智又扶志。探索的金融新模式具体操作方式是,农商行为精准脱贫户提供贷款,精准脱贫户可以将贷款各个特色项目基地,有劳动力的精准脱贫户可以到相应基地参与生产,不仅可以享受免费技术培训,还可以获得固定的劳动报酬。精准脱贫户与基地公司签订固定合同,一定保护期后,只要精准脱贫户想退出,在掌握了相应的操作技术后,完全可以自己“造血”,重新创业。农商行着重通过探索搭建“银企农”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金融助力产业发展,从而带动实现收益共享。这种新模式不仅帮助企业盘活资金,更重要的是,真正做到了“输血又造血”。

(三)助力产业更新升级

金融扶贫关键还是要增强产业扶贫能力,着力挖出穷根找出致富路。农商行为此仅仅围绕如何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贫困户”的模式,更好地打通金融扶贫“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商行积极与县农委、金融办、扶贫办、以及全县部分龙头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群策群力,献计献策。他们重点为精准脱贫户给予贷款支持,贷款资金投放企业产业项目生产,企业为贫困户贷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此外,企业还要负责提供种苗、技术、品牌、基础设施等,帮助改变精准脱贫户的经营理念,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传授种植技术,带动更多精准脱贫户增收致富。企业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通过线上、线下渠道为精准脱贫户网销农特产品,提供物流配送等途径,帮助他们解决生产、销售、技术等制约,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这一新的模式,切实满足有贷款意愿、有创业就业潜质和一定还款能力的建档立卡精准脱贫户的有效信贷需求。同时,也盘活了龙头企业的资金,真正做到了收益共享。在他们看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就要激发精准脱贫户的内生动力。产业扶贫,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挖出穷根子,找出富路子,不会再重新返贫。创新金融扶贫新模式,就着重突出“产业扶贫”这一就业之基,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能够帮助精准脱贫户稳定增收、就地脱贫,更重要的改变精准脱贫户的理念,从“输血”向“造血”发展。

(四)彰显金融扶贫的多元性

金融扶贫是一种多样化多元性金融,农商行主要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合作方式,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满意度。他们把产业带动作为金融扶贫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创新多种服务模式,有效带动贫困农户发展致富。金融扶贫不仅要“授人以鱼”,解决融资难题;更要“授人以渔”,助其提高致富能力。贫困农户受自身条件所限,往往缺乏独立发展生产的知识、信息和技术。他们通过建立“三农”金融辅导制度,采取业务同步辅导和集中宣讲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依耗产品推介、农户回访、聘请农科专家宣讲等活动,向农民讲解传播金融知识和致富案例,培育广大农民的金融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为广大贫困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智力支持,得到农民群众普遍欢迎。

三、存在的问题

在扶贫工作中,金融扶贫是其中一个见效快的有力武器。然而金融机构是自负盈亏的单位,积极参与是一种责任担当,但也有一定的风险管控底线。在系列报道中,我们看到了产品创新,也看到了风险管控模式,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也需要时间的检验。金融扶贫想要常态化开展下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管控好风险,这不能仅靠政府背书,更需要民众按期还款意识的提升,需要一个诚信金融环境的营造。

(一)农户对小额贷款的需求较大、金融授信额度偏小。通过对产业扶贫户的走访调查情况来看,一般专业种养殖户对资金的需求为5万元—15万元,家庭农场对资金的需求基本在15万元—30万元的阶段。当前,农户和家庭农场主要通过信用贷款的方式获得资金需求,授信金额平均为3万元—10万元,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信息不对称。农户与政策信息不对称,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户对金融扶贫的认识不够,甚至有很多农户并不知道金融扶贫这项政策方针,对当前金融扶贫有何政策更是知之甚少,以至于出现有很多农户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贷款贴息帮扶,使得良好的政策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农户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户渴望发展,但却不知如何发展,有种养的意愿,却碍于销路问题,不敢尝试。各精准扶贫主体信息不畅通,形成各吹各号,小打小闹的现状,未形成合力。扶贫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信息管理效率较低,成为金融扶贫工作的瓶颈。在数据更新、与金融机构互联互通等方面相对滞后。当前扶贫办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系统与区内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尚未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信息传递效率低下。

(三)金融扶贫信贷风险的分担补偿机制缺位,难以形成合力。财政拨款统一由县政府管理下拨,乡镇政府难以依靠自身财力建立较完善的扶贫贷款担保体系和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基层对信贷的支持主要是对扶贫对象进行补贴利息,对贷款本金无确切保障措施。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造成了支农信贷风险高,支农贷款额度偏小。简单的输血式扶贫,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挂钩对象的贫穷问题,没有撬动金融杠杆,未能形成联动,实现造血式扶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

四、下一步打算

金融扶贫是金融机构的责任和机遇。金融扶贫的核心是为贫困地区造血而非输血,通过金融手段导入要素资源,提升贫困地区工农业生产能力、优化产品结构,只有提高贫困地区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能力,才是金融扶贫的根本出路。其次,金融扶贫重在金融产品创新,因时因地因产设计规范的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贫困地区和落后产业,从脱贫过程中为金融产品中的非公益资本投资人创造合理收益。

(一)银政保联动,形成金融支持合力。一要争取地方政府精准扶贫政策,获取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建立健全精准扶贫贷款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有效降低贫困地区金融信贷风险。二是构建贫困地区信贷风险保障体系。联合保险机构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结合特色农业保险、扶贫小额保险,建立贫困地区农业保险与农信社信贷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三是配套政府扶贫资金,利用倍数放大机制,撬动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形成“信用+担保+保险+风险补偿”联动机制,以全方位支持贫困户融资需求。四是根据不同生产类型创新不同贷款模式和产品。

(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联合政府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名单,建立开阳联社精准扶贫贫困户贷款单独统计数据库,对贫困户实行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实现扶贫资金放大的作用,供其发展,同时利用信贷员对其资金的流量和还款能力进行评估,提供数据支撑,为政府、央行统计金融精准扶贫的成效数据提供帮助,对精准扶贫户实现动态调整,达到精准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据调研,当前实施的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并未实现普及和大范围宣传推广,可配合政府职能部门通过“金融夜校”、金融精准扶贫站广泛宣传扶贫贴息政策,使农户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帮扶。同时为政府发放的扶贫小额贴息贷款作单独统计,设计专项精准扶贫贴息贷款业务,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将政府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与农信社农户贷款数据库进行连接,搭建信息桥梁实现精准扶贫,保证扶贫资金使用精准,扶贫对象帮扶精准。

(三)设立金融精准扶贫服务站。由乡镇分社和政府主导,多方配合组织组建村级精准扶贫服务站,各乡镇分社设分社服务站,指导和管理辖内各村级服务站,组成农商行精准扶贫基层服务站体系;县联社设立精准扶贫服务总站,监督和指导各乡镇分社服务站,组成开阳联社核心服务站体系;由基层服务站和核心服务站组成一套完整的县、乡、村一体的服务站体系,形成信息由下至上汇总、汇报和反馈,指令由上至下统一传递,层层独立管理,总站统筹监管,良性互助的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各服务站建立相应的QQ群、微信群,相关金融信息和政策优惠以及相关产业发展趋势和经验,网络与实体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的助推精准扶贫。一是为了更加精准地识别扶贫对象,着力金融精准扶贫的长期性、持续性和重要性;二是为组织存款和发放贷款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农户创业致富提供金融方面的信息、法规、政策和技术服务;三是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金融精准扶贫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现已进入破解深度贫困的新阶段。作为人口大县和传统农业大县,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既要充分利用外部多元化措施扶贫,发挥增量效益;更要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自我脱贫的信心和意愿,培育提升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并与产业提升、项目扶贫和能力培训相结合。要做好系列宣传和经验推广,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技术能力与发展潜力,增加可持续性。摒弃以往简单地提供资金支持的弊端,而是带来脱贫致富的观念、信息和商机,实现了产品走出去和服务建起来;既拓展了贫困人口的视野,更增强了他们的信心,最重要的是建立金融最需要的信用机制——这是金融扶贫的长远可持续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