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五保供养若干意见

时间:2022-07-31 07:24:27

农村五保供养若干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五保供养补助资金的管理,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把党和政府对五保对象的关怀落到实处,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管理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五保供养标准,落实供养经费渠道

根据市政府《关于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促进和谐建设的意见》文件规定,我县散居五保户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460元;集中供养五保户纳入当地城镇低保范畴,按照全额低保金标准享受低保,并随着当地低保标准的提高逐步提高。今后,五保供养标准每两年调整一次,并以政府文件形式予以明确。

五保对象生活供养资金渠道: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由省财政补助850元/人年,市财政补助250元/人年,县财政补助360元/人年;集中供养五保对象纳入城镇低保范围后,其供养经费按现行低保金渠道解决(即按省、县1:1比例承担)。省财政补助我县五保对象的供养经费指标不变,在严格进行五保对象审核审批后,对超过省定基数部分的五保户供养经费,由县财政承担,多出指标将用于新增加五保对象的供养经费补助。

二、严格供养资金管理,实行社会化发放

五保供养资金是五保对象的主要生活来源,县财政局设立五保供养资金专户,严格实行专款专用,专人专帐管理。发放实行一卡式,一般分年初和年中两次,打卡发放。县财政安排的五保供养经费要于上级补助资金到达后10日内调入财政专户。县财政专户的收入来源包括:上级财政补助资金、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其他资金(含捐赠款、集体收入补贴、实物折款)和利息收入等。县财政专户的支出包括:发放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的供养经费、转入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机构的供养经费。专户内结余的五保供养资金,将用于五保供养对象的动态管理。对于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供养经费发放,由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集中登记造册,公示后,报县民政部门审核,由县财政部门通过财政涉农资金“一卡式”发放到户。除春节期间专项生活补助外,一般每年分年初和年中两次打卡发放;对于转入城镇低保范围的集中供养五保对象供养经费的发放,要按照城镇低保金管理模式,实行按月发放。

三、建立五保供养对象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

县民政、财政部门要抓住本次提高补助供养标准的契机,在逐村逐户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本人自愿申请—村委会民主评议—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对所有已经保障的五保对象和自愿申请的村民,重新进行一次审核、审批。对符合《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的村民,确定为五保供养对象,建立个人档案和乡镇(区)、村(居)五保供养对象花名册。同时,建立全县五保供养对象数据库。具体安排:2007年1—6月,为重新审核审批阶段;7—8月,为填制发放五保供养证阶段,五保供养证由全省统一印制、统一编号、统一发放;9—10月为省五保供养对象基础信息管理软件使用阶段,建立全县五保供养对象数据库。

实现五保供养对象的动态管理,直接关系到五保供养资金的使用效益。各乡镇(区)和县直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中央和省市有关五保供养工作的规定,切实负起责任。每年至少要开展一次五保供养对象的抽查或普查,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及时核销已经死亡的五保对象,并及时将新增五保对象纳入供养范围,确保应保尽保;对于那些群众有反映的已保对象,要核实到村、到户、到人,对于不符合五保条件的要予以清理;五保对象中已经转为城镇居民,并已经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要及时将其从五保供养对象中核销。所有五保对象的数据变更,均需通过省五保供养对象管理软件,实现逐级汇总上报,每年1月份为数据传输上报阶段。

四、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不断提高五保集中供养和集中居住率

为进一步加快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集中居住的步伐,提高五保对象的生活质量,根据省民政厅有关文件要求和市民政局的具体部署,从2006年起,全市开始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515”工程,即:在“十一五”时期,用5年时间,力争筹资1亿元,加快农村“五保老人之家”和敬老院建设,整体实现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集中居住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515”工程的主要资金来源于省补助资金、市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和福彩公益金、县(区)级财政配套资金及社会捐款。围绕市“515”工程,制定县敬老院新建、改扩建和“五保老人之家”建设五年规划,力争“十一五”期间争取“515”工程建设资金4200万元,到2010年,全县敬老院和“五保老人之家”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

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整合资源,盘活资产,加大投入,加快农村敬老院和五保老人之家建设。在规划选址时,各乡镇(区)要注意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中心集镇建设相结合,与农村草危房改造相结合。同时,敬老院新建或改扩建完成后,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质量,配备精干、高效的管理人员队伍,提高管理人员工资待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贯彻“以民为本,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把敬老院建成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建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五、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实行五保供养工作责任制

加强监督检查,是保证五保供养对象准确、供养资金安全及时发放的有效手段。县民政、财政部门要经常对全县范围内的五保供养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并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对反映较多、问题突出的地方要进行重点检查。各乡镇(区)、县直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对五保供养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实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防止任何部门和单位平调、挤占、挪用、抵扣五保供养资金,确保五保供养资金严格管理,规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