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21:35:54

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范文篇1

阮元对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多有承续,他把清代地理学名家的理论融冶于一炉,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学理论和思想,成为乾嘉道时期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1.着眼于民生实用,体现经世致用精神。明末清初,史家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地理学传统,他们强调研究历史地理要与国家政治、民生相结合,阮元继承了这一传统。阮元撰著的《广东通志》就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尤加重视,进行重点阐释,其中《舆地略》、《山川略》、《关隘略》、《建置略》、《经政略》、《前事略》就达116卷之巨,占全书的比重最大,并延请颇富名望的学者从事撰述,力求反映民生。《舆地略》19卷,含疆域图、晷度、分野、气候、户口、风俗、物产,延请受阮元赏识的番禺人崔弼负责撰写,谢兰生对崔弼的《舆地略》颇有微词,不得不煞费周章订正崔氏的错讹遗漏之处;《建置略》22卷,含城池、廨署、学校、坛庙、津梁,由方东树负责撰写。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记载:“阅方植之所纂《建置略》:《城池》三本、《廨署》一本、《庙坛》一本、《学校》一本、《梁津》一本,此四本俱广、韶、惠三府而已。”[1]嘉庆二十五年一月二十一日由于是名家精心结撰之作,所以方东树负责撰写的《建置略》受到总纂谢兰生的高度评价。总纂谢兰生负责《海防略》、《关隘略》的主纂,并负责对《舆地略》、《前事略》进行校定。

2.历史地理研究特别强调实地调查的重要性。文献资料固然重要,但在历史地理研究中仅靠文献史料远远不够,它需要从实地调查中寻找第一手资料补证文献史料的不足,态度严谨的历史地理学家在治学过程中都比较注意文献资料之外的实地调查。顾炎武在撰著《历代宅京记》时,特别重视实地调查。《历代宅京记》共20卷,阮元在《历代宅京记》卷首叙言中提到:“先生撰《肇域志》未成,其稿本散出四方者,双行夹注,颇难雠校。至《郡国利病书》,流传虽多,然强半为抄手割落,而四库书中又仅列之存目,民间无从是正。唯此本《宅京记》为先生族裔孙顾竹楼所藏,王树畦同年携以示余,厘订修整,具有条理,不似《肇域志》之烦矣。”[2]阮元序该书条理清晰,史料丰富,考证精审,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阮元为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作叙时称:“宁人顾氏,崎岖南北,所考山川、都邑、城郭、宫室,皆出自实践。当先生盛游之时,尝以一骡二马载书自随,所至扼塞,即呼老兵土民,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2]阮元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书评价甚高,指出《历代宅京记》“上起伏羲,下讫于元,仿雍录《长安志》体例,备载其城郭宫室、都邑寺观及建置年月事迹”,“征引详核,考据亦颇精审。盖地理之学,炎武素所长也”(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68)。阮元负责编纂的《广东通志》也特别重视实地调查。《广东通志•金石略》由仪克中和曾钊合作编纂,仪克中负责采访碑刻,曾钊负责考订。《粤东金石略》凡九卷(附《九曜石考》二卷),由乾隆年间翁方纲遍涉岭南,多方稽究,编纂成书,按当时的地域分类,记载金石名称、地点、年代及撰书人名、字径、行数题跋等,是广东历史上第一部金石学著作。该书因是首创之作,在著录粤东金石方面存在很多错谬,“仪墨农、曾勉士订翁覃溪《粤东金石略》,错谬甚多”[1]嘉庆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为此,仪克中多次到粤东实地调查,考订该书的讹误。如《龙龛道场铭》,在罗定州龙岩,《粤东金石略》未著录。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六月十八日,两广总督阮元派仪克中到龙龛岩访古,并拓下石刻,后将该刻收入《广东通志•金石略三》中,可以说正是仪克中的努力,才使此铭为世人所知。它是广东现存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也是岭南年代最早的石刻,并且是广东现存文字最多的一块古碑,是了解唐代历史及文字学研究的珍贵史料。曾钊对仪克中实地勘察的精神极为钦佩:“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今相国仪征公节制两粤,延方闻士修广东志。以君为探访,缒幽跻险,剔苔扪碑,多翁学士《金石略》所未著录者。”[3]567仪克中的实地考察保证了《广东通志•金石略》史料的严谨,再加上曾钊的严密考订,使得《广东通志•金石略》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谢兰生对此极为赞服:“墨农访金石及唐宋石刻甚多,皆前人所未收者,加以勉士考订数次,此志书当以《金石》一门为冠。”

3.重视图表的价值和作用。清朝通志的编纂特别强调地图的重要作用,谢启昆誉修、胡虔主撰的《广西通志》,对地图的作用十分重视,其《叙例》说:“图之为用,视书尤切,文字易传,绘事难效,书存图亡者十之九,而图学相传之法,亦于是遂废。”(谢启昆等《广西通志•叙例》)《广西通志》十分注重郡县沿革的考证,特设郡县沿革表,列于总目之首,博引史志及专家之书,详加辨析考订。阮元亦十分重视图经的价值和作用,他说:“古人不曰志,而曰图经,故图最重。宋王中行等广州图经不可见矣,今则一县一州为一图,沿海洋汛又为长图,按册之,灿然为毕著也。”[4]卷8重修广东通志序阮元的《广东通志》所有绘图均出自番禺人李明澈之手,阮元对其地图学成就非常倾慕,力邀其入志局负责绘图,经其手共绘制舆地图106幅,包括省图1幅,府、直隶州、厅图16幅,散州县图89幅,其中府县地图的绘制对明晰地了解山川水道有重要的作用。《海防略》一门,除了详论广东海事、各路关防要塞、攻防战守诸事,特附海图20幅,海图描绘精细、准确,炮台分布历历在目,又以文字说明各军事要点,这种图、文结合的绘图方法将广东海域的地理、军事形势一览无余地揭示出来,使人一目了然,参考价值极高[5]。阮元对“图说”一门十分重视,他认为,地理以“图说”为先,采用“地图注记式”的方法,说明一邑之内的地理形势,图文并茂,直观生动。“自古史传,人事与地理相为经纬也……《图说》者,以一邑分四乡,以四乡分都图,每一地保所管之地绘为一图,周回径直不过二三里耳。图内为说,曰东西南北至某处有某山,与何处相连,有某水、某路,自某处来,自某处去,所管之地有某村、某桥、某庙、某墓,聚十数地保之图即成一乡,聚四乡即成一邑。一邑之图说,须以数十纸计,而城池、廨宇、街巷更在此外,此所以为图经也。”

因此,他建议《扬州府志》专立“图说”一门,并亲自绘《雷塘地保图》1幅,刻印了100张送给伊秉绶。他还撰写《云南黑水图考》一文,篇末附图1幅,阮元在图中标明盘江由粤西入南海,礼社江由交址入南海,澜沧江由南掌入南海,三江既入南海,即是黑水,用图标示起到左图右史的效果。阮元重视地图的思想受到戴震的影响,阮元在历史地理撰述中亦重视史表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史表是地理著作之经纬,史表的价值在于可以化繁为简,对复杂的历史记载起到明晰、晓畅的功效。在地志编纂实践中,他主张仿《唐书•宰相世系志》的办法设立《氏族表》,他说:“一县之中,必有大家旧族、新贵儒门,以此为主,而收其族。凡内官翰、詹、科道以上,外官道、府、镇、协以上由科甲出身者,皆以其姓氏立表,首叙先世迁徙之表中详载各房名字,自生员以上皆附见于表,即如江都、甘泉、仪征之耿氏、唐氏、杨氏、常氏、郑氏、秦氏、许氏、阮氏,兴化李氏,高邮王氏,宝应刘氏、乔氏,泰州宫氏等族,各以宰相、九卿、勋爵、督抚等官家自为谱,余皆借而次第辑成表稿。”[4]卷8阮元竭力提倡修氏族表,对地方志而言,谱牒可以为地方志提供重要史料,其见解和章学诚有相通之处。章氏亦认为:“夫比人斯有家,比家斯有国,比国斯有天下。家牒不修,则国之掌故何所资而为之征信耶?”(章学诚《文史通义》卷6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上)这种认识在阮元总纂的《广东通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广东通志》表分郡县沿革表(卷3-卷9)、职官表(卷10-卷62)、选举表(卷63-卷81)、封建表(卷82),其中郡县沿革表、职官表都是延请名家编纂的,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吴兰修(1789—1839),字石华,广东梅县松口人,阮元赏识其才,任命他为“学海堂”第一任学长,曾纂修广东《封开县志》(10卷,道光十五年刻本),梁廷枬在《粤秀书院志》中也有提及:“适开通志局,先生与焉,《沿革》门其手纂也。”[6]252郑灏若,字萱坪,番禺人,拨贡生,著有《榕屋诗抄》、《四书文源流考》等。汤贻汾与吴兰修、郑灏若都有密切往来,在羊城形成岭南文化的交流圈,“公在羊城数年,多文字交,有谢澧浦、张南山、李芸甫、吴石华兰修、仪墨农克中及刘朴石、三山张墨池、磬泉郑萱坪、黄香石、苍压孟华墀、叶云谷、麦南村、马德隅、曾竹屋、陈仲卿诸先生”[7]528。这些人在阮元幕府和广东通志局有着重要的影响。1821年,学海堂冬课题为《四书文源流考》,课后阮文达尝令侯康与周秩卿孝廉,郑萱坪明经,胡稻香茂才同辑四书文话[8]卷7。由郑灏若负责撰写《职官表》,内容最为详尽,密而不猥,疏而不漏,纵横经纬,词约意丰,谢兰生对其评价甚高,日记说:“郑萱坪所撰《职官表》甚佳,不亚石华之《沿革》。”[1]道光二年十月二十九日阮元重视图表的思想受到清代方志学代表人物戴震和章学诚的深刻影响。戴震认为方志的核心在于考察地理沿革,“志之首,沿革也”[9]488。他还十分重视地图、沿革表,“地图及沿革表,志开卷第一事也”[9]489,“县境图表最紧用”[9]486。戴震的这些思想在阮元的地理学思想中都有很明确的体现。阮元总纂的《广东通志》职官表也受到章学诚的志书思想的影响。章学诚对此论述极详:“今为人物列表,其善盖有三焉……今于传删人物,而于表列帝王,则去取皆宜,永为成法。其善一也……兹于古人见史策者,传例苟无可登,列名人物之表,庶几密而不猥,疏而不漏。其善二也……传无可著之实,则文不繁猥;表有特著之名,则义无屈抑。其善三也。凡此三者,皆近志之通病,而作家之所难言。故曰:方志之表人物,将以救方志之弊也。”(章学诚《文史通义》卷7)正是因为设置人物表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他推崇在方志编纂中适当采用人物表,其修志思想对阮元《广东通志》职官表有重要影响。

阮元在历史地理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组织编纂的《云南通志稿》是精心杰作,他对同时代人编纂的历史地理著作的评价体现了他的独到的眼光和认识。1823年,龚自珍为阮元撰《六十寿序》,对阮元的史学成就评价甚高,重点突出他在历史地理学方面的贡献,其文曰:“公(阮元)又谓读史之要,水地实难,宦辙所过,图经在手。以地势迁背,班志、李图不相袭,以目验获者,桑经、郦注不尽从。是以咽喉控制,闭门可以谈兵,脉络毗联,陆地可使则壤,坐见千里,衽接远古,是公之史学。”[10]226龚自珍对阮元学术特色的把握是非常到位的,揭示出阮元衽接远古的史学成就。《云南通志稿》是以阮元为主,组织学士通儒编纂的历史地理学杰作,是地方志中的翘楚。《云南通志稿》上起秦汉,下迄道光朝,卷帙宏富,内容详瞻,全书216卷,总目13,子目68。从总体来看,篇目分类合理,编排有序,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可以说是志书中的上乘之作。该书于1826年延揽王崧为总纂,总理通志之事,一直到1835年修毕,前后共9年修成。在该书的编纂过程中,因为阮元入京述职,云南巡抚伊里布接替阮元出任主修,王崧与分纂黄严和李诚对修志的旨趣和志书的编排意见不合,遂托病辞去总纂之职,关于此事赵联元在《续云南备征志》中有记载:“王乐山先生崧,应总督阮文达公聘总纂《省志》,视旧志为宏富。成书强半矣,文达述职入京。巡抚伊里布公,不学人也,分纂黄岩?李诚,驳杂而坚僻,每与乐山(王崧)龃龉,巡抚复右之。于是乐山托嫁女,辞归,不复来。”[11]136正是因为巡抚和分纂的排挤,王崧辞归,这对《云南通志稿》的修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阮元修撰的《云南通志稿》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其一,他认为,中国古代方志编纂的详近略远原则值得商榷,他说:“详近略远,志书通弊,考志书备一方掌故,若详近略远,考古者不可为典要,何用志为?况四部载籍具在,悉心考订,自不至大有渗漏,蹈详近略远之弊。今自三代以迄本朝,综汇数千载,详加考订,期免漏略,不敢草率塞责,其不可考者仍缺之。”[12]凡例通志编纂的目的是备载一方掌故、典章制度和人物,从存史的角度而言,搜讨古代文献更难,价值也更大。如果采取详近略远的编纂方法,势必会使古代许多重要史事、制度和人物难以载入,由此会使编纂的方志价值大打折扣。《云南通志稿》编纂古今并重,在有关云南地方历史文献方面尤加重视,这也保证了它在云南地方文献方面的重要价值。其二,修志要做到繁简适宜。史书繁简问题是历史编纂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作为地方通史的《云南通志稿》特别注重繁简得宜的编纂原则。

《云南通志稿》的《凡例》就直接提出:“志贵乎繁简得宜……若前明《武功》、《朝邑》诸志,专以简称其意,盖欲效法《五代史》耳。然欧阳修、宋祁分修纪传,删繁就简,称为良史,而后人又有议其略者。近代志书或矫其弊,复失于冗,似于繁简均未得宜也。”[12]凡例关于史书繁简问题,刘知己《史通》提出,史书编纂以简要为美,这种编纂旨趣对欧阳修新《五代史》的编纂有重要影响。明朝胡应麟对史书繁简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史书的“繁”、“简”不是从文字和篇幅来衡量,而是应从编纂宗旨和撰述结构方面来考虑,“简之胜繁,以简之得者论也;繁之逊简,以繁之失者论也,要各有攸当焉。繁之得者遇简之得者,则简胜;简之失者遇繁之得者,则繁胜”[13]129。乾嘉时期,学者的史文繁简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陈元棫认为,“史公之书,自黄帝讫麟趾,备载历代,而卷帙不及《汉书》,似乎简矣,然简人所不能简,亦详人所不能详”[14]卷18。钱大昕提倡编纂史书力求史文繁简得当,他认为:“文有繁有简,繁者不可减之使少,犹之简者不可增之使多。《左氏》之繁,胜于《公》、《谷》之简,《史记》、《汉书》互有繁简。谓文未有繁而能工者,非通论也。”[15]卷33阮元作为乾嘉时期著名的学者,深受乾嘉学者繁简观的影响,所以力主使《云南通志稿》的编纂做到繁简得宜,从通志的类目设置和语言叙述风格方面都能体现作者的这一追求。其三,从云南的地域特色出发,记载云南的经济、民族成为全书的重点和特色所在。全书中,《食货志》比重最大,共有24卷,反映了编纂者关注民生的编纂旨趣;滇志最重要的任务是记载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对云南少数民族的管理,所以有必要将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这也是云南地方志的特色所在。编纂者用19卷的《南蛮志》来反映这方面的情况,正是从云南的地域特色出发的有力佐证。《食货志》专列《盐法》和《矿厂》,并在《凡例》中指出:“盐法、矿厂为滇南大政,尤宜详载。盐法有旧章新法,矿厂在有现采已封,金、银、铜、铁各厂并京铜采买鼓铸诸例,俱不可缺。”[12]凡例明清时期,盐法、矿厂在食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编纂者们将这些内容详加记载,以反映当时云南民生的实况。此后云南省志都将这部分内容独立出来,形成定例,“盐法矿产为滇南大政,顾兵燹以还,盐法有旧章、新章之别,矿产有现采、已封之殊,俱不可略,金银铜锡各厂,并京铜鼓铸诸例,阮《志》皆于课程之外,另列一目。今以现行事例补载备考”(魏光焘《续云南通志稿》凡例)。滇志重要的主题是记载少数民族,故《南蛮志》的设置即是承担此任务的。正如《凡例》所云:“滇属蛮方,诸蛮之事为多,旧志俱杂入各类中,殊未明晰,今另立《南蛮志》一门,又次之其子目五,曰《群蛮》,考诸蛮受中朝封列五等者入封爵,受中朝冠带为群吏者入土司。其不受中朝爵命自相雄长,及未受爵命,以前既叛,以后事迹繁多,类无所归,今为《群蛮》一门,悉隶于是,俾效命者荣膺圭组,叛乱者屏诸远方,于记载中亦微寓旌别之意。”[12]凡例《群蛮》一门,主要申述对中央皇权的历史认同感,这与王崧对本地“历史”的看法、立场大相径庭,若官修的方志代表典范观点,此也突显王崧的方志书写不合典范之处。王崧透过其方志文本及其个人行止,一方面附和并强化云南(特别指滇洱一带)为整体帝国之部分此一社会情境与本相,另一方面,又以本土英雄祖先记忆来维持本土认同,并由此缓解滇洱在整体帝国中的边缘地位,其继任者的编写话语与王崧的诉求可以说是大相径庭[16]115-117。

历史地理范文篇2

关键词:微信小程序;人文历史;地理信息服务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兴起,各行各业对所属行业的地图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公众对地图产品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为此,本文分别从生态、人文、历史、旅游、美食、诗词等方面建立专题地图,集合形象、直观的图文、图表、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通过与地图交互的方式,设计并实现了以“江苏”为主体的人文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微信小程序依托于微信而存在,它无需下载、触手可及、用完即走,不占用手机内存且开发成本较低,用户只需扫一扫或搜索即可打开应用。自2017年微信小程序正式以来发展迅猛,因其使用方便的优势迅速受到大量微信用户的关注[1-2]。因此,将本系统与微信小程序有机结合,实现更有效的平台推广并增强用户体验感。

1系统架构设计

公众版的系统架构主要由前端应用层、中间网络层和后端数据层组成(如图1所示)。前端应用层即微信小程序应用,负责界面展示和用户事件处理;中间网络层负责数据交互和网络安全控制;后端数据层分为数据处理层和数据应用层。数据处理层实现原始数据采集和标准化处理;数据应用层将处理好的数据分发至存储和Web服务器[3]。

2关键功能实现

2.1专题数据获取

本系统的专题数据主要来自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各专业单位所搜集、整理、的各类信息,以及从互联网、期刊、书籍等资料上搜集的专题信息。利用智慧江苏地名地址匹配系统,通过专题数据的地名、地址信息进行匹配,并进行人工干预检查,从而获取各类数据点的空间位置;搭建数据采集系统,调用专题数据server服务,对数据进行增、删、查、改操作,并添加数据属性信息,包括文字简介、图片、视频、网站链接、全景等,所有数据都存储在oracle数据库中。

2.2专题地图浏览

为提高社会公众的兴趣与喜爱,本系统力求设计直观、生动、艺术感染力强的地图符号,简单却又内涵丰富,并将兴趣点与文字介绍、视频、图片、网站链接等多种形式相融合,开发简单实用的功能页面。其中,由于部分专题数据量过大,在地图上显示时会造成点位密集、压盖、重复等问题,本系统采用聚合算法,在不同的地图缩放级别显示不同数量的点,从而使页面更为美观地展示数据。

2.3兴趣点路线查询

为方便用户能够快速定位并到达目标兴趣点的位置,本系统支持路线查询功能。平台调用国家天地图驾车规划和公交规划服务接口,起点坐标采取点击地图方式获取,终点坐标是用户选择兴趣点的坐标,选择驾车、公交两种出行方式其中之一,进行偏好设置,选定后点击查询即可将路线显示在地图上。

3关键技术

3.1微信小程序技术

微信小程序是基于微信客户端构建开发的一种Web应用程序,可媲美原生APP操作体验,它无须下载,即用即走,用户只需要扫一扫或搜索,即可便捷地获取服务。该平台有其自定义的语言,包括WXML模板文件、WXSS样式文件、JS脚本逻辑文件和JSON配置文件。其中,WXML和WXSS可实现小程序的视图层功能,进行页面搭建;JavaScript可辅助实现业务逻辑,提供视图层与逻辑层之间的数据传输与事件绑定。本系统前端页面搭建采用WXS、WXML与WXSS编写,并使用JavaScript前端业务逻辑。

3.2SpringBoot+Hibernate框架

本系统服务端开发使用了SpringBoot+Hibernate框架来处理后台数据,满足小程序端对数据的需求。SpringBoot是在Spring框架基础上改进的一款应用开发框架,它简化了Spring应用的创建、运行、调试、部署等,不需要像Spring一样考虑版本的兼容性和框架整合,开发者可以运用SpringBoot快速构建JavaWeb应用,用于接收、响应浏览器的请求。Hibernate是一个全自动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轻量化地封装了JDBC底层数据的操作,可自动生成SQL语句,并自动执行[1]。

3.3MapTiler地图切片技术

MapTiler工具支持将任何具备地理配准信息的栅格图像(如TIFF、GeoTIFF、ECW、JPEG、PNG等)转换为交互式地图图层,生成的地图附带一个随时可用的开源查看器,由Leaflet、OpenLayers、ArcGISAPIforJavaScript等提供支持。本系统搜集到南京、泰州两个城市的历史地图集,均为纸质扫描地图,使用MapTiler切图工具将历史地图分级切片,嵌入到系统中,从而提高用户浏览体验感,便于地图管理。

4结束语

微信小程序相比于APP具有低成本、开发难度低、不占内存以及反映迅速等优势,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设计的是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人文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天地图和各类专题数据,通过合理、美观的布局设计,实现专题地图的浏览、专题数据的查看以及兴趣点路线规划导航等功能。本系统的开发,对城市的人文、历史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全省各行业、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了丰富的地理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朱运乔.基于Spring+SpringMVC+hibernate框架的Web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26):72-74.

[2]康天乐,周侗,钱振,等.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啬园智慧景区服务系统[J].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7(3):15-20.

历史地理范文篇3

自然气候指的是历史上气候的变化及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自然气候方面的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如,学习“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内容时,笔者便将此时期历史上的自然气候知识结合起来给学生讲解这一部分的内容:由于希腊地区的自然气候的影响,导致了古希腊的政治、文化等的形成。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海洋面积广大,小岛星罗密布,且此地的气候为“地中海式气候”,具备该气候的典型气候特征:冬季温暖多雨,夏季干燥少雨,这种气候特征非常适合各种经济作物的生长,且优越的航海条件也为该国家发展航海业提供了便利条件,致使从事海外贸易人员众多。如此一来,该国的国家氛围就与此时期其他国家不同,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得古希腊的人们敢于冒险、开拓进取,且他们在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比较平等自由的思想,这些都为“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若是将自然气候知识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掌握知识有极大帮助。高中历史教材中“发达的古代农业”、“开辟新航路”等内容,教师也可以结合自然气候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

二、河流湖泊的变迁等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河流等的治理与建设成为历代君王所特别关注的事项,其不仅影响到百姓的生活,还影响到君王的统治。因此,将历史地理学中的河流胡海等知识与历史知识结合在一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比如,学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内容时,讲到“大禹治水”时,笔者便给学生讲解了关于治水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白河流与农业的关系;讲到“战国时期”的知识时,笔者又给学生灌输了关于“都江堰”的知识:李冰主持修建的这一工程,对于当地农业的灌溉、防洪等都有极大帮助,正是因为这一工程,古时候的四川才会被称为“天府之国”。这对之后学生理解三国时期的知识也有帮助。再比如,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这一内容时,涉及到历史上治理黄河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讲解关于黄河在历史上历次泛滥并被治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治理黄河的重要性:黄河的发源地在青海省,流经黄土高原,该地区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吗,因此,黄河流经此地便会携带大量黄沙,在流经华北平原时,就会使泥沙堆积,从而致使河床上升,形成悬河,这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会严重影响到下游地区农业的发展。鉴于此,历史上关于黄河的治理有大量记载,汉王景治黄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黄河地区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这就为之后北方人民的稳定生活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一知识灌输给学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三、地形土壤与植被等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拥有大量领土,南北跨度较大,气候类型也就因此多种多样,且中国的地形较多,导致土壤类型多样,这就为中国多样的经济提供了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地形土壤与植被等地理知识渗入到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去。比如,学习“古代商业的发展”这一内容时,教材中提到了“茶叶”,茶叶在宋代之后,成为重要的对外经济作物之一,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时,便可以借助地形与土壤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南方地区多山地、丘陵,且该地区的土壤大多数都是红色土壤,黏性极强,非常适合茶叶的生产。因此,南方地区便一直成为我国比较重要的茶叶产地。教师在教学中,将土壤方面的知识渗入到历史知识的讲解中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何我国各地的经济作物不相同这一知识。再比如,学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内容时,笔者给学生讲解了“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为何消失的相关知识:由于人口增多,植被破坏严重,因此,丝绸之路经过的国家逐渐消失,在此地居住的人民也逐渐搬迁,这就说明了植被对经济的发展也有极大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灌输给学生这些地理知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走向,也能促使他们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学生掌握历史地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他们深入理解地理知识极有帮助。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善于将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渗透到课堂中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参考文献:

[1]陆则汶:历史地理知识与历史教学联系重要性一得[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4)

历史地理范文篇4

谭其骧1983年就已经指出:历史地理作为一门学科虽已存在几十年,但迄今尚未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区历史地理研究还基本没有开展起来,因此这门学科无论在纵的方面还是横的方面都还有很多空白无法填补②。朱士光1999年指出:历史地理学理论建设滞后,不仅湮没消蚀了学科固有的理论光芒,还使学科属性与归依问题出现新的模糊认识,并且因学科今后发展的主导方向不明朗而影响到学科整体的顺利发展。有鉴于此,朱士光倡议充分发挥历史地理学科特点,注意吸取有关学科理论原理,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进一步抓好人地关系研究,应将研究对象时间下限延至当今,同时将研究内容扩大到包括对当前环境变迁动态的评估及对今后环境变迁趋势的预测等方面③。下面分四个方面作一初步总结。

一、地理学的观点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规律,这个地理环境既指自然、也包括人文地理环境,所以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是一门地理科学,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就研究所依据的资料和方法而言,它又具有历史学科的属性。所以有人说历史地理学“它是在两个母体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学科”④。

侯仁之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一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他着重说明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本质区别,指出今天的地理不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是从以往不同时代的地理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今天地理上的一切现象都植根在过去的地理中,且有它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存在,因此他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意义,说明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向后延伸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景观的变化,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景观,而且还要探求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景观的形成和特点⑤。

谭其骧、史念海两位对侯仁之阐述的观点均表示赞同。谭其骧承认:“就学科的性质而言,历史地理学并不属于历史学,而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它是一门地理科学,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⑦。史念海则认为:“以前历史地理学还属于历史学的范畴,自然要运用治史的方法进行探索”,“既然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就该兼用地理学的方法从事研究”⑧;曾明确地表示:“中国历史地理学应该是属于地理学的范畴,但也可以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⑨。他在别的论文中,系统而又概括地阐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悠久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充分肯定了历史地理工作者对国家建设所做出的成绩,鼓励大家继续发扬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以期这门学科不断发展和壮大⑩。韩光辉回顾了中国、欧美、俄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全过程,得出全世界历史地理学发展均存在沿革地理研究、近代历史地理和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阶段的结论(11),与侯仁之的观点殊途同归。

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12)。虽然在基本理论问题已取得共识,但面临的新形势对学科理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侯仁之的《再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3)就是对此作出的回答。他认为,历史地理的研究范围,必须扩展到地质史的最后时期,也就是随着人类的活动能力逐渐加强,并开始在自然环境上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以后的时期,指出目前我国地理学正经历着一个重大的变革,而且是极有利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他科学地倡议开展系统的“区域链”研究,对整个历史地理学科都具有指导意义。90年代初,他又高瞻远瞩地指出:“可以用之于研究当前地理问题的现代科技手段,如何引用到过去时代的地理问题的研究中来,正是我国历史地理学今后发展的关键所在”(14)。他的这一系列论文阐明了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一个组成部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为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历史学分支的观点

历史地理学中的沿革地理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沿革地理主要是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地名、水道的因袭与更易,长期以来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它的成果长期被视为给历史学的研究提供一个空间舞台。按过去的四部分类法,地理著作一般都归入史部,沿革地理自然属历史学范畴,历史地理学科从而也属于历史学,所以以前有的学者将它作为治史的四把钥匙之一,但是至今还有学者将历史地理学狭隘地理解为考证古地名方位的(15)。

现在学界多数人赞成侯仁之的意见,历史地理的学科属性是毫无疑问的;但也应该充分注意其他意见中的合理部分,历史地理研究的对象虽然不是历史,但由于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主要依靠历史文献记载,使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更多的是为历史学所利用。地理学本身的研究范围就包括了自然、人文两个主要方面,历史地理学具有一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性是很自然的事。

在1982年召开的全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上,谭其骧作《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文献资料》的学术报告(16)。他针对那种认为研究历史地理只需要多做野外考察、只需要学会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的片面认识,指出就研究方法而言,历史学的方法的重要性至少不下于地理学的方法。事实证明,离开了文献资料,不仅历史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无法研究,就是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也不能取得应有的结果。

历史地理学界以往的研究过于偏重古代,研究时段的下限应该与当代相衔接,这一状况近年虽有所改变,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因而邹逸麟、吴松弟呼吁历史地理工作者“尤其要注重研究与经济建设有关的重大课题”,建议“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历史时代应尽量后移,尤其要加强对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历史地理的研究”,“注意将历史状况与现今状况进行比较,在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找出规律性的东西”(17)。的确,历史地理学在边界谈判、政区改革、地区差异、经济开发、城市规划、生态保护、减灾防灾、人口与移民、民族分布、国土整治等很多方面都能提供决策咨询,可以“古为今用”,所以他们的呼吁是十分中肯的。

三、异彩纷呈的新说

历史地理学属地理学也好、属历史学也好,都有各自的道理。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层出不穷的新说,认为它是边缘学科者有之、认为它是社会学科者有之、认为它是独立学科者有之,有学者还引进、介绍、总结国外的历史地理学理论(18)。

最早提出历史地理学是边缘学科观点的是黄盛璋。还在20世纪60年代,他对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任务和作用、学科性质、研究方向等问题,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认为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分类说,是地理科学的一部分,就其学科性质说,则既是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又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提出无论从学科的研究规律或学科的研究特点看,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重心都必须放在人类改造自然的问题上(19)。钮仲勋也认为它是一门新的边缘学科(20)。后来黄盛璋发表《论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21),再次强调“历史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一个分支,也是历史科学与地理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盛叙功认为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他在《历史地理刍议》(22)一文中,极力反对把历史地理学分属于自然和社会两个不同科学范畴,他认为研究历史上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只“应属于古地理学或自然史的领域”,而历史地理学应该“是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社会发展阶段上,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发展变化和地区分布的规律和特点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青年学者尹国蔚回顾了中外学者关于历史地理学科性质的历史说、地理说、边缘学科说等各种观点,比较分析了关于这一理论问题中存在的四种矛盾,即二元性论、边缘与非边缘之争、自然与人文之争、历史地理从属于现代地理的自相牴牾,认为时至今日,对历史地理学科性质的认识不应再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同学科出身的人从事这项工作正好说明历史地理学的博大精深,因而他将历史地理学重新定义为:它利用历史学的方法而非历史、利用地理学的方法而非地理,与历史、地理相关而非介于其间或边缘,它是一门关于有史以来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兼包并蓄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23)。李令福也认为,历史地理学今后可能走向独立,成为一门既不属于历史学、也不属于地理学,而是一门关于有史以来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兼包并蓄的综合性独立学科(24)。这个观点正确与否有待于学术界的检验,但这种勇于探索、对传统观点提出挑战的精神则是值得提倡的。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25)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也许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四、学科体系及各分支学科理论的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对历史地理学科理论的探索已不限于学科整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深入到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各个分支领域。

编绘历史地图是历史地理学领域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有讨论(26),《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历史地图集》、《西安历史地图集》分别是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大历史地理学术单位的代表作,因此历史地图编绘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中国历史地图集》除了内容丰富、收罗宏博的特点外,还在科学性、思想性和精确性方面大大超过了其他同类地图集。黄盛璋《编制历史地图的一些理论与方法上初探》对历代疆域、政区、交通、产业分布地图的绘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做法(27)。韩光辉、尹钧科、俞美尔在全面总结《北京历史地图集》方面连续发表三篇论文(28),就历史地图集的编制内容、性质、理论基础、历史地图(集)与读史地图(集)的本质区别等基础理论问题,以及历史地图(集)的总体设计和技术处理的具体细节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这对促进我国城市和区域历史地图(集)的研究编制将有所裨益。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历史地图为国家制定长远规划提供宏观趋势图幅的设想(29)。不过,总体上对这方面的理论性研究还相当缺乏,对已有历史地图的评论也很不够。

若说在编绘的方法上有所新的突破,则要数20世纪末开始的CHGIS项目。葛剑雄认为:理想的数字化历史地图集不仅将基本解决《中国历史地图集》这类印刷地图所难以解决的矛盾,而且汇时间、空间、人类活动的各种信息于一体,成为一套具备各种不同层次的检索手段和链接、完全开放的、具有无限开发潜力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成为各类历史地理信息可靠的空间平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筹备,“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ina''''sHistorical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缩写为CHGIS)项目已于2000年启动(30)。

关于自然环境演变的研究,过去主要局限在有文字记载的近三、四千年的时期以内,极少涉及到“史前”时代。侯仁之指出最近研究的趋势已开始上溯到地质时代最后阶段的全新世,从而与古地理学的研究直接衔接起来,即从未经人类干预的原始地理景观的形成开始,去逐步复原在历史时期内由于人类活动而发生变化的整个过程。这必将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出人类活动如何一步又一步改变了大地的自然面貌,并为进一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31)。张修桂认为:作为全新世环境研究的中坚力量的历史自然地理工作者,除了继续发挥本学科在晚全新世研究的优势、深入发掘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之外,应当努力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并如侯仁之所倡导的拓宽自己的时空研究领域,更好地研究历史自然地理演变的全过程,为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32),并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是历史地理学领域中最具生命力、最为繁荣的一个分支学科”(33)。毛曦从人地关系论、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对象、历史文化发展连续性等方面论证了旧石器时代纳入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34)。朱士光曾预言:“历史自然地理学将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最有生机、最富社会价值的分支之一。历史自然地理学家应更加积极努力,把握当前的大好时机,大力进取,使历史自然地理学得以屹立于当今现代科学之林,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35)。

随着研究工作的继续深入,历史自然地理学逐渐与某些分支学科密切结合起来,从而派生出新的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历史地貌学”。曾昭璇《我国某些历史地貌学问题的刍议》(36),指出历史地貌学主要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貌的变迁,不但复原过去时代地貌情况,并且要寻找地貌变化规律性,说明目前地貌形成的过程和特点。他从理论高度提出独立框架,创建了历史地貌学这一历史自然地理的分支学科,填补了学科的理论空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曾昭璇、曾宪姗合著《历史地貌学浅论》(37)是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第一部专著,书中明确指出:历史地貌学是研究历史时代地貌的变迁即第四纪全新世以来的地貌发育,有两个具体任务:第一个是古代地貌的复原,第二个任务是地貌年代的确定。正是由于历史地貌学可对地貌发育过程的规律性进行科学的研究,人们便可根据其规律提出对生产实践的意见,这就反映了历史地貌学为生产建设服务的重要价值,展示了这个新兴学科发展的光辉前景。张修桂则提出了中国历史地貌学性质、对象、内容、方法等基本问题的构想(38)。历史地貌学的创立,是历史地理学界的一件大事,更是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沙漠化是全球中纬度地带受到的共同威胁,中国的沙漠地貌面积广阔,沙漠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侯仁之开创了历史沙漠地理研究领域,成就斐然。李并成以河西走廊历史上的沙漠化研究为例,探讨了历史沙漠地理的有关理论问题,总结了沙漠化的四种途径(沙漠化发生的地域、沙漠化作用的途径,沙漠化发展的趋势、沙漠化土地的逆转),认为因绿洲水资源的移动和重新分布而导致绿洲的转移过程,并不一定意味着绿洲的缩小或消失,沙漠化土地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逆转的(39)。后来,李并成又探讨了人口因素在沙漠化历史过程中的作用(40)。这是对历史地貌学理论的深化。

沿革地理研究中,历代疆域与政区的研究是传统舆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方法最为完善,但还没发展到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程度。为此,周振鹤在《建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设想》(41)作了系统论述。他认为观察中国古代的政治地理学可以从思想家对于理想政治制度中地理因素的阐述、历史学家或地理学家将地理要素作为政治体制一个组成部分的观点、政治家的利用地理因素解决政治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三方面着眼,指出政治地理学“对国家尺度而言,则有疆域的伸缩、与邻国的地缘关系,有边疆区与核心区的变迁,有首都定位的地缘政治基础等等。对地方尺度而言,重点则是行政区划与行政中心的变迁”。所以在他眼里,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行政区划方面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应该仍以复原疆域政区历史变迁的全过程为目的。第二,应该是就疆域政区本身的要素来进行分解式的以及政治学角度的研究。第三,工作的重点在于研究政治过程对地理区域变迁的影响。作者因此倡议,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从丰富的历史文献中去研究,“从而在历史政治地理研究方面以至政治地理理论建构方面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在不远的将来,“历史政治地理学”有望取代传统的历代疆域与政区研究。

历史城市地理是历史地理学中最为成熟的一个分支。马正林阐述了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认为作为历史地理学一个活跃分支的城市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具有地理实体的城市,所谓地理实体就是指整个城市的地理基础、地理特征和地理价值;其研究任务就是要揭示地理条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规律性,为当前的城市规划、建设服务(42)。李孝聪认为,城市史和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研究不能总局限于单一城市的描述,应从历代区域中心城市入手,阐明区域城市体系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同时,加强历史城市地域结构和文化分异的对比研究,将是多学科方法的引入和开展中、外城市比较研究的一条途径(43)。严艳等探讨了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及其研究内容(44)。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先民的主要生产部门,所以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应该是所有历史地理研究中最为主要的领域,可惜目前重视程度不够。最近20年来,在史念海倡导之下,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王社教探讨了历史农业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认为它是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生产诸要素的地域分布及其相互间作用、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的增减和垦田的盈缩、农作物的构成及其分布、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规律的总结等方面;可划分为区域性历史农业地理、专题性历史农业地理和历史农业地理学理论等多种类型和层次(45)。王社教《关于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几点思考》(46)分析了现有的巨大成绩和在内容、理论、水平三方面的不足,指出了今后应加强对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整体研究、积极开展对西部内陆地区的研究等四个努力方向。同样,李令福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布局及其结构的演变发展过程与规律,具有鲜明的区域差异、时展与结构综合的特性,“时间”、“空间”、“部门”构成了历史农业地理学的三大要素(47)。萧正洪系史念海高足,其专著《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标志着历史农业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历史文化地理是新兴领域,近年的成果很多,但对于其理论探讨稍显不足。雍际春《论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内容及其任务》一文(49),论述了历史文化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指出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科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时期文化的源地、文化传播、文化区域、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以及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并同时提出了六大研究任务。毛曦对历史文化地理学的学科界定、学科属性、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50)。“历史宗教地理学”是介永强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历史宗教地理学是历史文化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历史时期宗教形成、传播和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及其分布变迁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包括理论、部门、区域三大部分,研究内容主要有历史时期宗教源地的形成、宗教传播的途径、宗教景观的分布、宗教的区域性特征以及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与宗教发展的相互关系等,除历史学、地理学方法之外还需要借鉴民族学、文化学、考古学等成果和方法。

中国的古典文学发达,胡阿祥提出了“文学地理”新观念,并对于如何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讨历史时期文学现象的地理分布、组合及变迁,揭示文学与地域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构想(52)。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故历史民族地理研究十分活跃。黄盛璋、孙进己、刘锡畴曾就历史民族地理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53)。李并成在《西北民族历史地理研究刍议》(54)一文中将其归纳为,历史民族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上的民族及其民族群体的起源、发展、迁徙、演变的历史过程及这一过程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并倡议展开西北历史民族地理研究,包括民族分布地域、活动范围的进一步研究、民族迁徙路线的研究、民族城邑聚落的研究、民族古地名研究、民族农牧业土地开发及其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研究等五个方面。提出这些认识,必将促进从地理角度研究有关民族问题。

龚胜生提出了创建历史医学地理学的设想(55)。他认为,历史医学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疾病、健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分布变迁规律的新兴学科。这门学科不仅对地理学、历史学、灾害学等学科理论体系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地方病防治、人口优生优育、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变化、健康预警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其主要研究领域有历史疾病地理、历史健康地理、历史药物地理、历史灾害医学地理、历史医学地理学史、历史医学文化地理、历史环境医学地理、历史军事医学地理等。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文献分析、野外实地考察、医学地理制图等。他还对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疾病地理思想和健康地理思想作了深入探讨(56)。

历史社会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新兴分支,王振忠倡议最早,他的《社会史研究与历史社会地理》阐述了历史社会地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它的研究内容是历史时期各地人群的形成、分布及其变迁,研究地理因素对社会现象的影响,社会风尚的区域特征等,力图汲取社会史、文化史及人类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对各地人群、社会现象及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作地理的透视。主要内容包括:1、历史时期社区的地理研究,研究不同自然地理背景下,经过历史传承积淀而形成的社会文化及其在异地的扩散和传播。2、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地理研究,它包括“区域人群”、风俗地理和社会变迁,以及从事历史社会地理研究的基本史料的发掘和利用等(57)。吴宏岐等撰文《历史社会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58)认为,历史社会地理学来源于历史学、地理学和社会学,即是历史地理学一个带有部门性的综合性分支学科,也是社会地理学一个带时序性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社会,包括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形成过程、空间结构、行为特征、心理差别、社会问题及时空演变系统,研究内容为历史时期的社区研究、不同区域人群兴衰的地理背景、不同区域人群的空间结构及时空演变规律、不同区域人群的社会行为和历史时期社会问题的空间研究。

关于历史科技地理,赵海军《论历史科技地理》(59)在深入分析我国辉煌科技史基础上,阐明了进行历史科技地理研究的必要性,初步构建了历史科技地理学科的轮廓。

现代地理学发展趋势之一是展开区域研究,历史地理学也莫能外。1998年在沈阳召开的历史地理学术会议,主题就是历史区域地理。在历史区域地理学理论上,韩光辉、朱士光、邓辉、侯甬坚、鲁西奇均有建树(60)。侯甬坚探讨了华夏民族在先秦等时代业已形成的划分不同地带的区域观点,以及一整套原则(61)。鲁西奇继发表《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后,又发表了续篇《再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62),深入阐述了建立连续的区域历史地理剖面是历史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思路。

除了上述以外,还有学者呼吁建立其他的学科分支如历史边疆地理、历史灾害地理等(63),因无公开,在此姑妄一提。

五、结语

历史地理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地图;应用

一、历史地图的概述及分类

历史地图作为专题地图中的一种,主要指的是对人类各历史时期的政治、自然、经济、文化等进行反映的一种地图。历史地图主要反映的是与人类有关的空间和地域差异,是有关人员在结合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历史地图通常表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空间下的发展状况,能对历史事件的地点、空间联系及其地理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历史地图,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无论如何,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历史地图所表示的内容,还是遵循着“围绕重大历史事件”这一规律的。历史地图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历史地图中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地图等,就是根据各自代表历史事件的不同而划分的。而形势、路线、疆域地图等,则是根据其要素的不同而划分的。最后,还有依据地图使用方法的不同,而划分的填充地图及教学挂图等。

二、历史地图在日常教学中的主要功能

首先,历史地图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资源来说,不但可以使地图承载的历史信息更加形象化,也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材料。因为中国历史教科书的文本辅助系统结构主要包括图标、课堂总结、文本笔记、文本思维问题、课后练习等。图标包括地图、图片、表格、图表等。其次,历史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历史事实是具有时间和空间两大特殊性的,由此也让其具有了时空顺序的特性。因此,初中生想要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就得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才能真正地对历史事件、人物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否则,混乱的时空观,会直接导致学生们历史现象认知的混乱,以及不清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而作为对历史事件最直观的表达的历史地图,就成为老师教学中提高学生想象力,以及建立学生时空观念的最重要的教辅工具。最后,历史地图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作为重要教学资源的历史地图,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历史认知意识,还能增强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历史学习技能。因为历史地图除了它本身包含的符号、图例、指示、颜色等一些基本元素外,有时候历史地图中,还会隐藏着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等信息。学生只有通过地图,将有效信息提取出来,才能真正地识别及掌握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以及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等。另外,历史地图可以展现很多文字资料无法展现的画面,这对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力,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单纯通过文字资料是无法清晰地认识到形势的变化,也无法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感,而历史地图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得以提升,注意力得以集中,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历史认知能力。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运用

1.通过历史地图能培养学生的古今对照能力。古今对照功能是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之一,它是指历史地图在表示历史内容的同时,也会间接地把与之相对应的当今内容也表现出来。学生们根据熟悉的当今内容,与历史内容相比较,自然就能更高效地理解历史地图所表示的历史内容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西方文明之源》与《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时,就可以通过古今对照的方法,让学生们更加快速、准确地进行历史地图的理解与记忆。通过古今世界地图的对比,就可以更加直接地让学生感受到两个帝国的历史变迁,让学生知道两大帝国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2.通过历史地图能明确学生的历史地理概念。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繁杂,例如在中国古代史中的秦汉时期,其中的西南夷、百越、丝绸之路等相关地理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楼兰、西域等地理概念,只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地图,才能真正讲清楚,才能让学生们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3.通过挖掘历史地图中隐藏的信息,启发学生思维。解读地图是初中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地图教学时的主要教学手段,例如对历史地图的符号标记进行解释,对形势或贸易路线趋向的分析等等。但历史地图中往往会有很多的隐藏信息,会常常被教师忽略,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好教学方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挖掘隐藏信息,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如何提出问题,提出怎样的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多少材料,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开辟怎样的活动空间,为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和表达自我观点创造怎样的氛围,如何在课后延续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些都是老师在课前要考虑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於以传.改进中学历史地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5):65.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0.

历史地理范文篇6

一、图文结合,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历史地图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象,与文字材料相辅相成,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为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直观的特征,因而学者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也发出了“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的感叹。所以,在历史复习中,我们必须图文结合,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这是提高历史地图分析能力的第一步。比如复习太平天国我们就可以结合《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根据太平军从金田到南京的进军路线,清楚太平军进军南京时主要经过了哪些地区,对太平军北上经过的千难万险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另外通过找出图上出现的几条不同的路线,会清晰地看到定都南京后,太平军又开展了北伐、西征等重大军事行动,从而对太平天国形成军事上的全盛局面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图上显示的两种不同的活动地区,你就会直接感受到农民起义者从拜上帝教直接活动的狭小范围,发展到鼎盛时期控制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这样,我们不仅了解地图的基本内容,对太平天国这段历史知识的认识也更加清晰直观。但是,历史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许多内容有文没图。因此,我们还要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册,它是历史教材的有益补充。在2004年高考广东卷第26题唐长安、北宋东京布局图,教材中没有出现,在历史地图册中就非常详细。

二、史地结合,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历史地图不同于地理地图,后者反映的是立体的地理环境,而历史地图则主要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反映的地理知识相对贫乏。这往往造成学生分析历史地图的困难,不利于提高历史地图分析能力。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我们必须史地结合,适当运用地理知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示意图中,有一些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造船业中心洪洲(今南昌)会孤悬内地?”这里我们只要结合地理知识了解洪洲处于长江的支流赣江沿岸,并且在地图上标出赣江的大体位置,就会很容易理解了。再如《三大战役示意图》,辽沈战役为何首先攻占锦州就能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敌人就不能从绕过锦州与华北联系吗?这一点历史地图中没有能够体现出来。但是如果结合地理地图,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关内外的主要通道是辽西走廊,而锦州则是辽西走廊的咽喉之地。文综考试以来,历史和地理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渗透穿插不断加强,将史、地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地图和历史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会对学生综合学科素质和全面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结合背景,分析地图反映的历史空间状态的原因。

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单纯考查历史地图所表现的基本历史知识的试题正逐步减少,更多的历史地图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分析和运用历史地图能力的考查,如1999年高考第43题。因此,我们应该在掌握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空间状态的基础之上结合背景,分析地图反映的历史空间状态的原因。这是提高历史地图分析能力的关键。对不同的历史地图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对于疆域图可以从国家制度、政策、措施等方面分析。如分析《元朝疆域图》,就要考虑行省制度、宣政院、彭湖巡检司等。对于世界局势图就要从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以及主要外交政策等方面分析。如根据《一战前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分析英国与法俄结盟的原因,就要从英德实力对比、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等方面分析。对于经济形势图则要注意从经济因素、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原因。如根据《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分析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为何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这就要从沿海沿江地区经济基础、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联系、交通、资源等方面分析。另外,还有战争形势图、交通路线图等不一一列举。总之只有真正能够正确分析地图所反映的历史空间状态的背景和原因,才能真正掌握历史地图。

四、综合分析相关历史地图,探究历史规律。

历史学科具有自己的特色——时间性。一幅历史地图反映的只是某一时期的历史现象的空间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时空结合,把不同时期的同类地图的综合分析,探究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历史地图综合题作为历史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重要载体,更加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在2004年高考历史卷中,江苏卷第29题、上海卷第22题、广东卷第26题都包含多幅历史地图。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还要综合分析相关历史地图,探究历史规律。对相关多幅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要注重分析历史地图反映的历史现象空间状态的发展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对于中国古代疆域图的综合分析,应该把主题放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上,着重分析疆域的变化,都城的变迁,地方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演变等。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形势图,主题则是经济重心的南移,着重分析城市分布特征、职能的变化,南北交通的发展等。另外,我们也要重视历史地图的横向比较,也就是同一时期不同空间的比较。可以是同一时期东西方国家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时期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域的比较。比如根据《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综合分析中外反动势力为何会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呢?结合以上地图及教材内容即可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又被迫开放了11个通商口岸,英法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扩大了;从图上可知其中的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四地则处于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地区;而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是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所以在太平天国控制的地区英法侵略者是得不到不平等条约规定的侵略权益的,这样英法对太平天国的作战就不可避免了。

五、关注隐性内容,全面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地理范文篇7

关键词:历史学习;地理知识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一个个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看似是孤立的,但实际上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地理环境中的必然产物,在历史学习中借助地理知识,重现历史事件的场景,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变得形象有趣,有效地实现地理知识为历史学习服务的目的。

一、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是过去某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存在空间的真实反映,它把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抽象历史概念变成了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运用历史地图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现象,对学生学好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历史学习中,要教会他们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历史地图的方法。1.查阅历史地图的标题,清楚地图所标明的主要历史事件。2.学会判断历史地图的方向,熟悉图例,弄清特殊的图例符号,掌握图上注记的含义。3.弄清古今地名的变化。历史上地理环境因素在不断地变化,每个朝代甚至每个不同的历史年代,在历史地图上表示出来的地理事物名称都是不同的,如北京、南京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上称呼不同。4.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专题性历史地图。历史地图中专题性介绍地图占有很大比例,它单独反映了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分析阅读这类地图时,应引导学生纵观全局,把握形势,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读图,透过现象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图时,既要按图说明开辟新航路的国家、两条航路、四次航海历程,又要指出早期航海者的身份,他们既是航海家,又是殖民者,这样通过地理知识的讲解深化了历史知识。

二、让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切非人类创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的,自然界中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有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势、水源、河流、土壤、植被等。它是人类的立足之地和活动场所,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点。例如,古代希腊雅典地处阿提卡半岛,面向大海,星罗棋布的小岛散落在大海当中,地形狭窄,工商业发达,培养了当地人自由、进取、平等的民主精神,形成民主制度,为后来西方国家的民主奠定了基础。而古代中国地处中原,地域平坦,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为了巩固统治,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今天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也曾有繁华的大都市因为地理环境的改变而萧条乃至消失。如我们学习西汉史时,向学生介绍古代楼兰古城消亡的原因,除战争因素外,西北内陆气候等地理环境的变迁不可缺少。所以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让学生领会人文地理因素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人文地理是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从而对人类社会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因此,人文地理因素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如历史上意大利曾经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地区,但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经济中心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沿岸,地处大西洋咽喉位置的英国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很快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1]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是伴随着人文地理要素的改变而变化的,让学生明确这一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有国家政策的实施也会影响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如16世纪初西方殖民国家贩卖奴隶的贸易,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残酷地打击了非洲的经济,严重地影响了非洲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仅促进了本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增长。今天“一带一路”建设的起航,更是让东西方众多国家和人民获利。因此,人文地理因素的变化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领会其内涵。

四、让学生辩证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影响地理环境的变化

人是能动的,人类的活动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同时反过来又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如古代中国依赖于黄河流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植被不断减少,气候逐渐变得干燥,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又直接影响到了这里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以到唐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南移,南方经济发展逐步超过了北方。还有资本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科技的发明,生产的变革,人类历史进入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但同时也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恶化,威胁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总之,在历史学习中地理知识的运用是多方面的。作为历史教师,应善于运用地理知识,打造兴趣盎然的历史课堂,使历史课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历史地理范文篇8

一、新授课时要重视据史读图

即把教材文字叙述中涉及地理空间分布的内容落实到地图上,从而准确地再认再现其空间位置。例如在学习必修一专题三《左宗棠收复新疆》一目时,只有通过地图,学生才能认识新疆北可控南的地形特点及周边的形势,才能充分理解左宗棠采用“先易后难,先北后南”军事战略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只有在地图上认清阿古柏“哲得沙尔国”的侵略图和沙皇俄国侵占伊犁地区的地图形势,才能区分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中两类不同性质的斗争和特点,从而对课程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和掌握。再如,学习必修一专题一《秦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一目时,我们只有让学生认真研究当时秦的统一形势图,才能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当时天下归一的形势和局势;只有通过地图,才能使学生准确掌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的位置以及秦始皇北方大修长城和南方统一越族的雄才大略。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结合课标要求据史读图一般需注意两种情况:

1.凡是高中历史教材上出现的地图,这是《教学说明》中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必须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

2.教材文字叙述涉及到地理分布状况,但相应章节没有的历史地图,这种情况有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借助与材料配套使用的中学历史地图册进行落实;二是利用其他章节的地图落实;三是借助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落实。

一般来讲,掌握中国省级行政区及其简称、省会及重要城市、重要山脉及河流的分布;世界政区、大洲大洋的位置、重要山脉及河流的分布、各国首都及重要城市位置等常识,非常必要,它不仅有利于历史空间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历史知识的掌握。

二、复习课时要重视据图说史

即根据历史地图复习教材内容,借此检查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巩固记忆。这种办法经常用来复习和总结整理知识。

1.根据地图,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全面回顾材料内容。以必修一专题五《蔚蓝色的希腊》地形图为例,既可据图复述古希腊的地理位置,由此回顾希腊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先民的生活方式及民主政治产生的深远影响,又可以对比我国古代《西周分封图》分析东西方两种文明产生的不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城邦政治和帝国政治的不同特点,达到从宏观角度复习掌握专题知识的能力。

2.根据地图,把历史知识系统化。例如,通过对必修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1978-1999年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四幅图的对比分析,学生就能掌握各个时期建设的主要特征,形成完整的体系。

3.根据地图,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对比。例如,学习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和《抗日根据地示意图》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可以很清晰地把握中共不同时期工作中心,斗争方向的变化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矛盾的变化特点等知识。

三、实践中要重视据图分析

历史地理范文篇9

地名源流的研究,是地名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在习惯上被称作地理沿革的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主要运用历史考证的方法,凭借丰富的历史古籍,依靠语源和语义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综合,弄清某地在历史上有过何名,其得名的具体原因何在,而后由于何故发生演变,历史上的地名某位置在现今何地等相关内容。

由于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历史地名往往更换无常。根据地名学的研究,这种影响主要来自政治变动、军事征服、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与意识形态的作用等。如灭元后明成祖将大都改名为北京,太平天国将江宁更名为天京,独立后的刚果将奥波得维尔改名为布拉柴维尔,这些都与政治变动有关;又如殖民扩张中英国占领津巴布韦后将其更名为罗德西亚,军事侵略后沙俄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些都是军事征服引起的变化;再如随着地理知识增长而来的西洋更名,反映了文化进步产生的巨大影响;此外,因避晋愍帝名讳而将建邺改名建康,因朱元璋登基而将集庆改名为应天,因信仰佛教而将逻些改名为拉萨等,则是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所致。

历史地名的演变,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趋于稳定,从而变成一直延续至今的名称。但不可否认,有许多地名由于历史的风风雨雨,都或早或迟地发生了变化,有的变动之快和次数之多是令人惊异的。在这类地名中,如南京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金陵、秣陵、建业、建康、白下、上元、集庆、应天、南京、江宁等名称;又如北京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蓟、幽州、燕京、南京、中都、大都、北京、北平、京师等名称。

总的说来,探索历史地名的起源和演变,弄清今名由来,古名位置和古今地名的对应关系,是掌握历史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所不可缺少的。地名学的探明的有关的地名特征,如地名的词语性、地理性、社会性、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对于史地教学来说,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有利于增加教学实践的真实、趣味和美感,以及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地理原因。具体来说,其教学价值表现为如下方面:

一、从语言学角度看,地名系由语词构成,属于语言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语词,它除了有口头的字音和局部的字形外,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具有一定的词义。地名的语词性特殊,主要体现在它的词义上。其内涵一是表示特定空间位置上的某一处所,一是指它展现出来的某种确定的含义。如作为地名的华盛顿,它标志着美国首都这个独一无二的特定的地方,还表现着这是为纪念华盛顿其人对美国所作贡献而命名的地名。再如我国的尚志市、左权县、志丹县等,也属同类情况。明确了地名词语性的定名所指和依据,就可以从这两方面来讲清地名。如此,则能便史地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充实,而收其真实、趣味和美感之良效。

二、根据地学的理论,地名的地理性殊性,是指它所表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形态而言。从构词角度上看,它是以通名来表示所属类型,以专名来表示相互之间的区别的,即对位于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地理形态的地方,是通过地名的不同称谓来表示的。如果说地名的词语性赋予了它音、形、义的话,那么地名的地理性则使它具有了指位性和分类性的特征。同时,它还以自己的专名部分,反映着被命名地方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特征,构成其标志地理形态的基础。讲解历史地名时尤其应将这两点体现出来,如太平军大败湘军的湖口,就应指名是鄱阳湖汇入长江处的一个狭窄的水道。

三、地名是社会共同创造的产物,它不是某个特定地点本身,而是该地点的代号或指称。一个地名的产生,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最初只是被部分提出来并认可,后来在频繁交往中才得到社会的承认并使用,这样它就按照人们约定俗成的方式传播开来。它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要求简明易记并便于读写,于是又不断向简化方向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利用起名和改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遂对地名的演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情况,无论是在历史教学还是在地理教学中,都是应予注意的,因为象长安、安西、镇南关、绥远、绥化、怀远之类地名是俯首即拾的。

四、地名总是由繁衍生息于当地的居民以其语言定名的,这就赋予了它民族性的特征。因此,地名反映着某些民族历史和称谓的来源,它在历史上迁徙路线以及分布范围,其社会史中经济文化生活的主要情况,特别是政治史上民族关系的变化和一些重大事件的情况等等。如海兰泡、尼满河,萨哈林等皆属满语地名,甚至连黑龙江本身也是满语“萨哈林乌拉”的意译,可见其皆为久居黑龙江流城的满族祖先根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定的地名,说明这一带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实地教学中讲述这类地名时,应当考虑这种特征的重要意义。

历史地理范文篇10

姓名:###籍贯:河南省###市出生年月:###年##月

攻读:硕士专业:历史地理性别:男身高:166CM

政治面貌:党员培养方式:统招研究方向:城市历史地理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学历经历:

1991.9-1993.7在河南淅川县第一高中读高中

1193.9-1997.7在清华大学历史系读本科

1997至今在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历史地理所读研

通讯地址:

清华大学人文科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研究生信箱

邮编:100081

电话:(010)8765####

传呼:191-######192-######

爱好与特长:

新闻写作和编辑策划: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大学生》、《知音》(海外版)、《爱情婚姻家庭》、《年轻人》等报刊杂志发表消息、评论、通讯、纪实、散文、诗歌等体裁文章一百多篇20余万字。在《自然科学》(国家权威期刊待发)、《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5篇,参编《现代家庭知识》七万余字,《北京趣闻》三万余字,《共铸的丰碑-北京军民共建五十年纪实》十余万字。

任职及社会活动:

1994.7-1997.4清华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秘书长兼学生综合学术刊物《北大论坛》副主编

1997.9-1998.9任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副秘书长兼《清华大学研究生报》主编

1997.9至今任北京研究生记者团团长兼《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报》副主编(北大研究生院办)、《北大经纬》报副主编(北大团委办)

任职期间参与组织各项社团活动。尤其读研以来,作为《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报》和《清华大学经纬》副主编,积极采、组、改、编、审稿,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汗水。同时,在担任校研究生会副秘书长和《研究生简报》主编时,经常写、贴海报,积极向校内外媒体投稿,负责对内对外宣传,参与组织北大每年一度的研究生红枫杯辩论赛、各类晚会、讲座等研究生文体活动。本人以热情、勤奋、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受到清华大学师生的好评。

获奖情况:

97-98年度清华大学“优秀研究干部”称号

97-98年度清华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

97-98年度清华大学学术成果甲等奖

98-99年度《清华大学》优秀通讯员

98-99年度清华大学优秀研究生专项奖

98-99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报》优秀编辑

98-99年度清华大学优秀干部奖学金第四届“新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星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等奖(95.8)

97、98年第二学期清华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