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贷配给问题探析

时间:2022-12-08 10:44:53

农村信贷配给问题探析

1理论分析

交易费用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1937年在其重要论文《论企业的性质》中提出来的。科斯认为,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投机主义(Opportunism)、不确定性与复杂性(UncertaintyandComplexity)、少数交易(SmallNumbers)、气氛(Atmosphere)和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Asymmetric),是造成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由于农户和银行本身是有限理性的,二者之间又存在信息不对称,均不能对目前状况和未来发展的变化做出完全的分析和预测,因此需要花费大量的信息收集成本。市场经济具有不确定性,农户和银行双方都会把未来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容纳在合同里,农户为了规避风险,会尽可能降低约定利率,银行为了弥补可能的风险损失,会提高约定利率,导致双方的交易预期被拉大,订立契约的议价成本提升。笔者从交易费用理论出发,以农户和银行2方面的视角,建立了2个参与约束模型,分别去定性分析影响农户和银行参与市场的因素。1.1农户模型设农户的贷款规模为S,贷款利率为r,农户的贷款成本就是rS,同时,农户进入金融市场,需要付出交易费用(包括交通成本、时间成本、以及可能发生的人际成本、寻租品等等),设这一成本为T。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银行为了防止道德风险,通常要求农户提供一定的担保或抵押品,因此,农户就要放弃抵押品的一部分权利从而产生机会成本,将这一成本设为M。农户还面临着不选择贷款,也就是低资本状态下的经营活动可能取得的收益,把这一机会成本设为y。由此,可以得到农户选择借贷产生的成本函数,即:C=rS+T+M+y(1)从收益的角度来看,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外部的不确定性,而且农户本身是有限理性的,因此农户经营成功几率,设为变量p,并且假设农户成功经营能获得的收益为Ys,农户失败经营所能获得的收益为Yf,其中Yf是小于农户的资本投入量的。由此,可以得到农户的收益函数就是W=pYs+(1-p)Yf(2)当W>C的时候农户才会选择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即:pYs+(1-p)Yf>rS+T+M+y(3)式(3)为农户的参与约束模型,由公式可知,农户的贷款风险和贷款成本很高,尤其当T市场的交易成本很高时,农户的借贷欲望会降低。且从现实的角度加以考虑,农户面临的贷款利率中也存在着银行为转嫁风险而设置的高于市场利率水平的成本,农户在比较陡峭的市场需求曲线下,没有议价的权利,只能接受这一风险成本,而且农户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很难提供抵押品。另一方面,当前市场的预期收益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农户在高资本高负债的经营条件下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而在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中,笔者认为农户本身偏向于风险厌恶,因此大部分的农户在利率均衡水平下往往会选择退出。从银行方面考虑,银行本身是有限理性的主体,在贷款申请的审核上,会受到审查人员个人素质以及审查能力的限制,必然会出现审核误差,甚至寻租行为,这就使得农户获得贷款增加了交易成本,假设银行通过申请人申请的概率是v,有(1-v)比例的合格申请者不能够拿到贷款(0<v<1),把这一比例结合在(3)式中,可以得到:v[pYs+(1-p)Yf]>rS+T+M+y(4)即农户本身的收益函数要乘上一个几率v,把方程两边同时除以v,即可得到:pYs+(1-p)Yf>(rS+M+y+T)/v(5)由于审核成功概率v是银行对于农户产生的影响,为农户的外部交易成本,如果农户申请失败,其已付出的交易成本得不到补偿。从以上分析框架可知,农户进入正轨金融市场需要付出很高的交易费用,而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农户经营难度很大,往往预期收益无法覆盖产生的成本,农户主动选择退出正规金融市场,而选择民间借贷。1.2银行模型以银行为主体建设模型,银行在借款给一位农户的同时放弃了借给其他申请者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把这一机会成本设为Mb,银行贷款依然有损失的可能(这里只讨论农户经营失败后的还款能力缺失带来的违约损失),依据上文的假设,设e为农户在经营失败下平均还款水平,可以推导出银行的损失为D(1-p)(1-e),把银行的监督和人力成本设为H,银行的成本函数即:Cb=Mb+D(1-p)(1-e)+H(6)对于银行的收益,假设在本息成功收取时贷款收益为Dr,在农户经营失败的情况下,其所能收回的钱款数为De,其收益函数为:Wb=Dpr-D(1-p)(1-e)(7)当Cb<Wb时银行的才会放贷,银行的供给函数即:Dpr>Mb+2D(1-p)(1-e)+H(8)从(8)式可以看出银行方面也面临着很高的风险,首先银行要对借款农户进行考查,了解农户的还款能力,在信息流动相对缓慢、地理区位较为分散、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收集信息不易,因此银行的人力资本很高。与此同时,如农户经营失败,由于农户无力还款,贷款将变成了不良贷款,银行为了避免损失,更愿意为能提供担保和抵押品的农户进行贷款,也就是模型中e值的水平要足够高;另一方面,如果农户经营失败,那么银行的人力资本和付出的交易费用,机会成本都很难收回,因此银行要寻找的是经营能力强、诚信度水平高的借款人,而为了减少搜寻成本,银行一方面会关注固有资产规模大的农户,另一方面会与有借款经历的借款人建立长期的契约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对于农户经营成功的概率是可以预期并且可以承受的,这就使得正规的农村金融市场变成了少部分人得益的市场,而大部分的农户被拒之门外。

2样本与设计

2.1样本地区数据收集自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根据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获嘉县人均GDP为22591元,排名是86/108,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30307元/a,排名是106/108,由此可知,获嘉县是一个欠发达县域,其经济发展状况欠佳,较为符合调查目的,笔者研究的主体是个体农户,希望通过调查农户的个体特点和基本情况找到影响贷款可得性与满足度的非价格因素,样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同时意味着其信息流动性差,农户与当地银行机构的交往程度有限,会使得非价格因素引起的信贷配给问题更加严重。2.1.1调查设计为了更准确的调查影响农户进行信贷选择的因素,笔者在问卷设计时着重于问题的全面和完整性,把问卷分为了4个部分,包括农户基本信息、民间借贷情况、正规金融的借贷情况和实际的借贷信息。调查中走访了十余个村落,选择了不同发展水平的村落,在满足一定随机性和调查方面性的前提下进行了集中的走访。笔者在调研时还关注到了不同的主体,包括银行和当地的有关政府部门,了解当地的金融发展现状,从而多角度完善调查设计。2.1.2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1)农户基本信息。大部分农户的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而且初中水平所占比重最高达到了46.24%。受调查农户中50~60岁是比重最大的一组,而且40岁以上的占到了75%,说明目前农村老龄化程度很高,年轻人比较少。2.2实证设计2.2.1变量定义Y为农民是否得到贷款的虚拟变量,1表示得到,0表示未得;根据银行模型的分析,笔者认为银行参与市场时主要考虑借款人的诚信度,信息搜寻成本低以及还款能力的个性特征。由此,变量中选取了是否党员、是否本村大姓2个与诚信度相关的0、1变量,选取受教育水平做为信号传递变量,分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及以上5个等级,家庭富裕程度与还款能力和信贷风险相关,釆用五分量表。笔者对农户获得贷款满足度进行变量设计,在问卷调查中询问了农户3a来从正规金融机构申请的贷款量,以及3a来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实际取得的贷款量,把第i个农户信贷申请额设为Xi,把第i农户的信贷满足额设为Yi,第i个农户的信贷满足度设为Zi,那么计算公式即为:Zi=Yi/Xi,把Zi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与模型1比,模型2增加了是否有多次正规金融贷款经历这一解释变量。2.2.2模型设计这对农户贷款可得性研究,笔者建立了logit回归模型,具体的回归模型为:F(pi)=epi/1+epi(9)E(Yi)=pi=β0+β1×namei+β2×agei+β3×polii+β4×asseti+β5×educi+ui(10)关于农户贷款满足度研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具体模型如下:Zi=β0+β1×namei+β2×agei+β3×polii+β4×asseti+β5×educi+β6×expi+ui(11)2.2.3研究假设假设1:党员和本村大姓的农户代表着更高的诚信度水平,贷款可得性和满足度更高;假设2:农户的教育水平越高,传递出贷款人能力越强的信号,贷款可得性与满足度越高;假设3:家庭富裕程度与还款能力和信贷风险相关,因此对贷款满足度和可得性的影响也应该是正向的。假设4:在正规金融有多次借贷经历的农户,信息不对称程度弱,信贷满足度高。

3结果与分析

从似然比统计量可以看出,logit模型总体通过了检验。从回归结果来看,只有农户收入水平和农户的教育水平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因此只有假设2,3得到了验证,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就更容易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原因可能有3点,首先,农户收入水平越高,就代表农户的还款能力越强;其次,农户收入水平较高,就更有可能提供抵押品,银行的风险降低,就更有意愿放贷;最后,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本身的经营规模也就越大,资金需求量也就越高,本身借贷的可能性也会提高。同时教育水平与农户的借贷成功率也是正相关的,具体的原因可能有2点,首先,农户的受教育水平与收入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农户的受教育水平越高,收入水平也相应较高,还贷能力较强;其次,农户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对正规金融的认识程度就越高,更有助于其获得贷款。在多元线性回归结果中发现农户家庭财产水平,受教育年限以及是否有贷款经历,这3个变量分别通过了0.01,0.05和0.05的显著性检验,可以得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户的贷款满足度就增加10.1%,农户的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a,农户的贷款满足度就会增加2.16%,同时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经历的农户要比没有贷款经历的农户贷款满足度高12.6%。这3点使得假设2、3、4得到了验证。假设1没有得到验证,原因可能是调研地区是欠发达地区,缺乏规模性的产业组织结构,而且交通网络不健全,信息流动速度慢,农村内部的社会资本信息无法有效的传递,也就无法成为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审核的关键要素。

4结论与建议

(1)生产方式决定了融资需求,农户的家庭相对富裕程度决定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根据分析,农户是否会产生借贷需求起源于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而在欠发达地区,农户的第一选择往往是外出务工而不是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大部分农户以劳动要素参与分配,很少提高自身的资本要素水平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与此同时,银行配置金融资源最看重的因素依然是农户的家庭相对富裕程度,回归结果多次指向于这一变量,说明财富的信号传递效应非常强,银行可以轻易获得这一数据,而且农户的伪装成本非常高(农户的收入情况往往稳定,波动很小),因此这一信息可靠。(2)借贷经历和教育水平有良好的信号传递效应。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借贷经历和教育水平这2个变量都是显著的,借贷经历是农户传递信用水平的直接信息,银行方面可以通过信用记录直接获知农户的信用水平;同时,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对银行业务流程的学习能力和了解层次越高,与银行沟通的主动性也越高,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和银行方面接触的频率,另一方面通过和银行的接触可以传递出正向的信用水平以及还款能力信息。这样的信息传递过程加强了农户和银行的互信,降低了银行方面的信息收集成本,提高了银行对农户贷款需求的接受度。(3)在欠发达地区,由于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政治身份、组织特征对信贷资源的配置不产生影响。在回归结果中,农户的社会资本包括农户宗族姓氏,政治特征等都没有对信贷可得性和满足度水平产生显著性影响,社会资本本身是一种无形资产,农户在缺乏产业组织的情况下,社会资本缺乏具有公信力的量化标准,同时缺乏信号传递机制,这导致了一方面农户相互间的交流网络等社会资本难以衡量,另一方面银行在审核贷款申请时没有渠道接收信息,这一无形资产在很大程度上会被正规金融机构忽略。结合上述研究结论,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加强农户信用评级对于农户信用意识的培养和农村金融市场信贷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作用,信用评级制度可以把农户的信用信息直接形成完整的信用体系,银行省去了大量的交易费用自然会降低信贷配给。借款经历对于农户获得贷款的影响并不显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包含了违约造成的信贷约束,所以提高农民对于信用的重视,提高农户与银行之间的互信非常关键,对此政府和农户个体都要积极参与,一方面,农户要提高诚信意识,遵守道德准则,培养良好的信用习惯;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诚信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2)提升产业组织在农户融资中的作用,产融结合,互动共生。改善农村金融环境还可以积极的推行农户资金互助社,调查发现农村资金互助会在农村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能为社员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比,其扶贫作用更大、效率更高[3],且农村金融互助社应把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结合起来,内部的农户通过集体的分配得到资金,而集体应向外部进行融资,这样既提高了内部效率,又可以打破个体融资的屏障,有效的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3)竞争是提高市场效率的根本方法,加强农村金融领域的竞争是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最重要的一环[4],对此政府一方面要提高监管水平,另一方面着手逐步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对村镇银行等机构放宽限制,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一个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利率对于金融市场供给的导向作用,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结构问题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李晓明,何宗干.传统农区农户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基于安徽省农户借贷行为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6,(6):36-38,80.

[2]张龙耀,江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非价格信贷配给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1,(7):98-113.

[3]张林,冉光和.加入农村资金互助会可以提高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吗?——基于四川7个贫困县的调查[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2):70-76.

[4]程恩江,刘西川.小额信贷缓解农户正规信贷配给了吗?——来自三个非政府小额信贷项目区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0,(12):190-206.

作者: 承前 陈家铮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