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

时间:2022-12-27 09:30:3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发展阶段的划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本研究所统计的相关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不包括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1979—2015年间,中央政府和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共72项,政策年出台数量分布情况,见图1。如图1所示,最早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出台于1981年;而1988—1997年的10年时间则几乎成为政策出台的“真空阶段”,相关的政策法规仅出台1项;进入21世纪,政策出台数量则明显增多,并呈现出阶段性波动式增长的特征,分别在2002年和2007年达到阶段性高峰。因此,根据图1,结合其内容和特点,将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1979—1997年为农村公共文化政策的肇始阶段;1998—2005年为农村公共文化政策的探索阶段;2006—2015年为农村公共文化政策的深化阶段。

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发展历程

2.1肇始阶段(1979—1997年)

2.1.1政策实施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吸取了文化工作“左”的教训,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方针[11],文化建设回归到正确的轨道。2.1.2政策实施情况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中国农村文化建设从政策层面较少受到关注。1981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要求县图书馆帮助社队办好图书室,并提出“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198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提出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建设目标。此后,针对乡镇文化站隶属不清,管理混乱等问题,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当前农村文化站问题的请示的通知》,明确说明文化站隶属于乡政府、业务上接受上级文化部门指导,文化部则在1992年制定出台了《文化站管理办法》,对乡镇文化站的管理进行系统规定。2.1.3政策的特点及影响该阶段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呈现出出台数量少、内容单一、辐射面小的特点,并且为数不多的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乡镇文化站建设上。受政策的影响,乡镇文化站建设呈现出先扬后抑情况,1979年全国乡镇文化站仅有3264个,1982年迅速发展到32780个,1985年达到53519个,而后1993年减少到46212个,1994年减少到约36054个[12-13],与文化站数量减少对应的是农村文化衰败和文化虚无现象的出现。

2.2探索阶段(1998—2005年)

2.2.1政策实施背景文化事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得到肯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生活质量”开辟专章进行论述。文化建设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公共文化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2.2政策实施情况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为贯彻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同年11月,文化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从8个大方面、23个小方面对新时期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开启了中国农村文化工作的新局面。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阵地,要把文化基础设施建到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推进农村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新,切实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等内容,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被上升到国家高度,这时虽然没有出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概念,但是,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即要通过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简称中央两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与此同时,国家在1998年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2000年启动“西新工程”,2002年启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针对具体的文化工程出台了若干政策法规。2.2.3政策的特点及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出台数量多,在将近10年的时间内,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达20多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思路更为清晰,即要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重点明确,即要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来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提升其服务水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截止2005年年底,建设了21.7万个行政村、修复1.5万个“返盲”行政村的“村村通”建设任务,解决了近1亿农民听广播、看电视问题[14]。

2.3深化阶段(2006—2015年)

2.3.1政策实施背景中央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多年关注农业和农村问题,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2.3.2政策实施情况200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定继续加强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公共文化服务”涉及到的服务网络、服务方式、服务体制、服务机制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论述,这是中国第一个在中央层面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2007年在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3月,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专题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8月,中共两办颁布《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部署了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使其迈入了国家政策的快车道。201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文化建设”内容进行扩充,指出公共文化属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公共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作用得以确立;同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性质定位、服务方式、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和保障措施进行明确说明,以此为标志,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想、理论基本形成。2012年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其内容是对上述决定提出的任务进行量化、项目化和具体化;5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公共文化服务正式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2015年,中央两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制定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七部委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3.3政策的特点及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中央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了大量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既有纲领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又有具体针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规划和指导标准,政策种类齐全、覆盖面广、层次明晰、实际操作性强;同时,政策注重网络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注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十二五”末,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基本实现“户户通”[15],全国建立农村数字电影院线达309条[16]。农家书屋在2012年实现了“村村有”,提前3年完成建设任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2011年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目标,已建成村基层服务点60.2万个、乡基层服务点28595个,累计建设数字资源136.4TB,累计服务群众达11.2亿次[17]。截止2010年,全国新建和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67万个[14]。2011年和2013年启动的首批和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分别为31个(47个)、32个(57个)[18-19]。2013年9月,首批31个创建示范区、45个创建示范项目通过评审验收,其中有关地方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示范区(项目)全部获得良好评价[20]。

3结论与讨论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制定,既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必然举措,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发展与完善,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完善,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雏形在肇始阶段逐渐形成、轮廓在探索阶段逐渐显现、较为系统的体系在深化阶段基本形成。深入研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实施背景、实施情况、实施特点及影响,对于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政策体系,促进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郑满生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