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分析论文5篇

时间:2022-02-19 03:24:14

农村经济发展分析论文5篇

第一篇

一、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政府对于农村经济的科技投入不足,一方面,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保障,政府没有专门的技术创新资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政府没有为农民提供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农民自身又没有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指导。

二、技术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生产力

技术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经济中,可以将科学技术、生产实践和生产技能有效的结合起来,将单一化的生产技术,转变为多功能化的生产技术,将单一化的农业生产转变为综合化的农业生产,通过技术创新,对农业生产中的技术进行改革,改变农民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手段,将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力。

(二)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村经济资源利用率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农业生产最大程度的产量组合优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缓解资源紧张的局势,提高有限资源的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过渡消耗,以有限农业资源实现最大的农业经济效益,因此技术创新可以实现合理利用农村经济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三)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在农业经济中创新技术可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一方面,技术创新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创新会改变农民的科技创新意识,使他们真正了解到科学技术创新的价值,促进农民不断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会改变农业生产的实践手段和方式,农民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农业科技的发展。

(四)技术创新可以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技术创新推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劳动手段、生产环境等,推动这些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五)技术创新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科学化、集约化、优质化发展,不以破坏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代价,将农村经济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低、生产效率低的农业产业转变为高科技、高产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六)技术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

农村经济中技术创新可以改变农民的不合理灌溉、过度开发农业资源、滥用农作物化肥农药等不科学生产行为。利用技术创新的科学力量,帮助农民解决土地灌溉问题,合理使用农业资源,正确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民的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为环境污染和破坏提供解决办法,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三、结束语

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技术创新体制不健全,农民技术创新意识淡薄,科技投入不足,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指导的发展现状,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的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生产力,提高农村经济资源利用率,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环境保护。

本文作者:付兴军工作单位:山东省青州市黄楼街道办事处

第二篇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农保制度,是确保中国现代化、城镇化顺利推进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进城务工农民约1亿人,乡镇企业职工1.38亿人,还有被征地农民4000多万人,农民工收入低、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被征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多数难以正规就业,他们面对诸多的社会风险,又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相当多的人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农村土地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下降,务农农民的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功能在弱化,相当多的农村老年人成为特殊的困难群体。

(二)建立农保制度,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缓和社会矛盾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当前中国城乡收入差别过大是一个突出问题,仅仅通过税收对收入进行再分配还不够,必须不运用社会保障措施来进行有效地调节。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应为1.7:1左右,而中国为3.24:1。目前中国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资金比例为24:1,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如果考虑城乡社会保障差异等因素,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约为6:1。这种差距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民权益的保护和全社会的稳定。

(三)建立农保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中国有9亿农民,满足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村的重点难点在于建立健全农保制度。农保制度不仅是重要的利益平衡机制,而且也是市场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还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安全体系。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项制度,这项制度因保障人数最广、保障时间最长、所需资金最多、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最大,而被市场经济国家高度重视。因此,建立农保制度,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制度保证。

二、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已经走进一段艰难的历程,目前依然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问题。首先,有关方面的认识不尽一致。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但至今还在有没有必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上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农民有土地,养老靠儿女,政府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个责任为农民建立养老保险;也有人认为目前城市还保不过来,农村更没有能力去搞这个制度。即便是主张在农村有必要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人,也在“目前能不能搞”和“怎样搞好”这项制度上意见不能统一。其次,必要的配套政策和扶持措施难以落实。作为一项涉及人口最多、保障时间最长、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社会保险制度,政府应该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民政部1992年制定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已经试行了十多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政策法规层次。再次,基金安全增值难度大。在基金运行机制上,由于过去一段时间,中国金融资本市场不够规范,适应个人账户储蓄积累的模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仍然是用管理统筹资金的方式管理个人账户的资金,不仅面临巨大的保值增值压力,还面临较大的风险。还有,目前的管理体制不顺。虽然1998年农村养老保险这部分职能转移到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但是省、地、县、乡,还有相当多还没有转过来。特别是基层,劳动保障部门在多数乡镇没有推广。而农村养老保险的服务主要靠乡镇村组去做工作。在农村目前形成了“三驾马车、五龙治水”的现象: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养老保险,卫生部门负责合作医疗,民政部门负责经济、低保和优抚,还有计划生育部门负责计生对象的奖励扶持,扶贫部门也负责农村扶贫开发等。

本文作者:努尔他衣·买孜汉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第三篇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法律环境的概念界定及构成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法律环境是指对农村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法律因素。主要包括与农村经济相关的法律规范,地方政府依法执政的理念,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农民等农村经济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和在农村经济中对于法律的具体应用等内容。农村经济参与者良好的法律意识是构建农村经济发展法律环境的基础,具备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的按照法律规范开展经济活动,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与农村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则是构建农村经济发展法律环境的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能够保证在农村经济经营活动中有法可依。地方政府依法执政的理念则为构建良好的农村经济法律环境提供了合适的外部环境。对于法律的具体应用是运用法律解决农村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的手段,能够确保最大程度的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以上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农村经济律环境,为农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支撑。

二、农村经济法律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农村经济参与群体的法律意识不高,甚至缺乏法律意识

农村经济活动参与的群体广泛,既有企业经营者、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也有广大的农民等劳动生产者。由于这部分人群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触的法律知识更少,所以法律意识并不高。较低的法律意识决定了他们在处理农村经济活动中遇见的问题时缺乏法律思维,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程度较低。

2.与农村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十分健全

我国法制化道路时间并不长,社会整体法制化程度还不是很高,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尤其是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措施,这就造成了农村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更不健全。在农村经济活动中,依据的经常是乡规民约或是彼此之间基因诚信的相互约定,在真正遇到需要依据法律进行解决的问题时,经常会陷入无法可依、于法无据的尴尬境地。

3.地方政府依法执政理念相对欠缺

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的是应该遵循经济规律,而非行政命令,政府应该做的是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为当地经济服务,政府最好的位置应该是服务者和管理者,而非经济参与者。但在我国有些地区,当地政府还存在用不合理的行政手段干预当地经济的行为,这种政府管理行为的越位,外行领导内行,一方面会让企业无所适从,找不准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在市场竞争中丧失先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脱胎鱼计划经济,相当一部分地方领导的思想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二)农村法律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国家法律的强有力的支持与保护,在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法律环境对农村经济具有重大影响;然则,由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尚不健全,所以法律环境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应当分两部分予以看待。

1.当前法律环境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农村土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94.7%。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农村居住的人口数约为6.74亿人,占全国人口的50.32%。农村法律环境之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与我国整个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农业法》等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法的制定,对于完善农村的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效保障了农民的自主权,使得农民能够根据实际经济发展情况自主选择、自由经营,极大的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综合执法行动等行政部门在法律的框架下积极维护市场秩序、打击损害农民或农村集体权益的行为,为规范农村经济市场秩序与社会秩序做出了贡献。在普法运动的大力开展之下,无论是农村基层执法人员还是普通农民的法律素养均有所提高,能够做到知法、守法,且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情形也日益增加。这些都是当今法律环境建设所带来的好处,不但直接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并且对农村的社会秩序也有稳定作用,保障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可能。

2.当前法律环境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

由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因此,对农村经济也产生了许多的不良影响,如相关立法的滞后,不能完全有效的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农业执法部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不文明执法问题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正视这些问题,长此以往将阻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

三、农村经济发展法律环境存在问题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1.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不断提高法律意识

根据农村经济参与群体的特点,大力开展形式丰富的普法宣传活动。如通过庄户剧团,结合农村日常生产生活,编演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法制类小品,丰富农家书屋法律书籍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的法律知识学习,定期组织普法考试。

2.进一步完善与农村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有些与农村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如《种子法》、《粮食法》等,而且制定新法规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各级立法机关要根据实际需要,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特点,不断完善法律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法制政府

一是通过不断的法制教育,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依法执政意识。二是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增强依法执政、依法管理能力。三是加强法律监督,通过专门的职能部门、社会、公众、媒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效监督,来规范政府行为,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结语

作为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的农村经济而言,良好的法律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而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由于可能属于经济学与法学的交叉领域而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正如文章所述,良好的法律环境是能够使农村经济发展焕发生机的良方。重视法律环境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与影响,使良好的法律环境能够成为中国农村经济腾飞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与目标。

本文作者:王辉李小健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第四篇

一、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过低,教育理念缺失,农村的经济发展缺乏文化和科技的推动

农村的教育方面,无论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教师的师资力量都过于薄弱。乡村教师的待遇过低,教学环境差是农村学校的现状。农村的教师待遇过低,导致农村师资流失严重,尽管有许多义务教育工作者在为农村教育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但这只是杯水车薪。农村的教育意识十分淡薄,甚至有些农民认为上不上学无所谓,上了大学也不好找工作,还不如早些学点手艺或做点买卖,缺乏远见,认识不到知识的重要性。

二、乡、镇政府职能不清,部分官员作风腐败,吃拿卡要的现象严重乡、镇政府职能不清,对于农民的土地问题等常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部分农村干部作风腐败,甚至以权谋私,在当地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不但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还给农村增加了不稳定的因素。

三、农村的经济还在以计划经济为导向,循规蹈矩,价值取向扭曲,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进程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不能遵循市场规律,不能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不能以市场形成价格为机制。着眼于眼下,快速发展的农业却只注重产量,而质量无法获得实质性的保证。农药、化肥使用超标现象严重,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四、农村的整体生活环境较差,生活质量较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已成为我国部分农村生活环境的写照。只着重于发展经济数值,不注重生活质量,是农村发展中较为突出的现象:只为赚钱而赚钱,以追求金钱的数量为当下目标,精神空虚,部分农村麻将之风盛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于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从总体和大局上对农村的政治、经济、科技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解决途径。首先,我们要提高农村的教育数量和质量,从孩子入手,转变观念,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增加农村的资金投入,要从教育做起,这是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大教育为本的宣传力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发展的根本。我们也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利用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达到科技兴农的目的,形成良性循环。其次,我们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划分清晰,严禁不正之风的盛行。要分清政府的职能,使政府真正成为农民服务的机构,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以为农民谋利益为第一责任,成为农民心中的好干部。再次,要以市场形成价格机制为导向,从市场需求出发,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加快农业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提倡绿色经济,从需求出发,让市场成为主导,合理配置资源,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水平的目的。最后,要加强农民自身的环保意识,努力提高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农村污染,点多面广,加之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普遍淡薄,垃圾处理相关配套设施缺乏,治理难度更大。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让人们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环境治理,出台相应的法规和奖惩措施,让人们由最初的强制性管治变为自主性维护,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在愉悦的生活中加快经济步伐。新农村经济建设要以发展农业为基础,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前提下,提高认识、改变观念、更新思路,以人才为动力,以科技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保障,加大投入,合理规划,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使农民有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使农业和农村发展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让新农村建设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本文作者:王淑青工作单位:洮南市万宝镇农经站

第五篇

1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西吉县各族人民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经济快速发展,事业繁荣进步,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形成了马铃薯、草畜、劳务、西芹等优势主导产业,农村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658元,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2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宁夏南部的西吉县,地域偏僻,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受地理地质气候的影响十分强烈,农业生产的效率相对较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是农民群众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财力、物力投入不断加大,县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2.1传统的思想观念落后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及农户“重生产、轻销售”的观念和做法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影响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2.2文化、科技素质低

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制约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1-2]。40岁以上的男女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比例高,并且大部分青壮年多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生活支撑。在广大农村,留在家里的人均为“6789”部队(即儿童、妇女和老弱病残)。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2.3农业生产化程度低

缺乏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农民靠单打独斗,使农业生产和市场联系不密切,农业生产达不到规模,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2.4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经营粗放,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难以推广,机械化普及推广率不高。过去建设的一些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新的设施增加很少,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很少且呈减少趋势,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2.5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村债务多

尽管近年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效益有所提高,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与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相比,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仍然较低[3]。农村债务现象普遍存在,影响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3建议

3.1加大对农村的项目和科技投入

一方面要加大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和资金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用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入[4],加大对农业科技队伍及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管理。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变农民靠天收成的状况,使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潜力、拓宽增收渠道、提高收益、增加收入。

3.3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确保农民增收

改变传统养殖种植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突出一村一品。不断引进新品种,有专业、有规模化生产,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增加农村经济收入。

3.4大力培育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

培养农村亟需的实用型人才,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懂生产、懂市场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一方面是“请进来”,根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聘请省、市有关专家到田间地头针对生产实际举办讲座,不断更新农民的知识,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送出去”,利用淡季或农闲时间,组织有专长、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到农业发达地区进行学习并参加培训,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实用型人才的自身素质,培训农业生产亟需的实用人才队伍[5]。

3.5积极做好村集体债务消化工作

当前村级负债面广、量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消化村级债务。

本文作者:杨军瑞工作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