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课教学现状研究

时间:2022-10-12 09:18:05

高中历史选修课教学现状研究

一、对江苏省历史学科高考试题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内容的分析

在很多中学教师心目中,高考是教学的风向标,面对中学生课业压力非常大的实际情况,教师选择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紧扣“考纲”教学。这种方法不仅让教师的教学方向更加明确,也让学生学得相对轻松和高效。纵观近10年江苏高考历史学科试卷,风格一脉相承。江苏的高考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详见表1)。选择题具体可以表现为材料型单项选择题,要求考生对题干材料理解然后作答,考查范围是必修部分。非选择题主要表现为材料型简答题,每题2~4个材料,材料后面是3~4个设问,考查范围是必修和选修部分,选修部分题目根据所选专题进行作答。总的来说,江苏省历史高考题强调材料理解,减少死记硬背。由于本文着眼点是历史选修课,关注的是材料型简答题。这一部分命题难度远远大于选择题,更体现出命题人的独具匠心和良苦用心。对于材料型简答题的分析如下(见表2)。从选用的材料看,考生对于材料型简单题的作答最基本的就是对于材料的理解,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考生对于题目的理解程度。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采用较多文字性材料,包括古代史料和今人专著,还有信函、演讲稿等形式。除此之外,必修部分材料还选用漫画、表格、地图、折线图等形式,丰富材料的类型。从设问的角度看,必修和选修部分都是三个问或者四个问,题目由具体到抽象,难度由浅到深,平稳过渡,反映出命题人重视对学生史料意识和新史观的考查。而选修部分题目比较常规,更多地依托于课本。从课本涵盖来看,必修部分知识覆盖很广,突出主干,可以说主干知识全覆盖,对于热点问题也暗含其中,体现出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教育目的。选修部分一共六本书,但试卷只考查4道试题,每本书一个专题,缺少《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两个部分试题,对此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二、高中历史选修课的教学现状及原因

1.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选修课设置的初衷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历史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不同步,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中学教学只能向“高考”妥协,因此产生很多问题。(1)学生无选修课自主选择权。所谓的选修课真的是学生在选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为了便于教学和考试,往往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师代替学生进行选课。他们选择的标准是哪个容易得高分就选哪一个,而非学生兴趣。学生要做的就是接受学校教学进度的安排上课。这样做不仅使选修课设立的初衷流于形式,还降低了人们对于课程的信任度,压抑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诉求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2)部分学校学修课课时压缩甚至出现不修。通过对高考题题型的分析可以看出,选择题部分只考必修部分,不考选修。而在非选择题部分,选修部分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书本上知识的识记。这给教师带来一个信号: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必修课本,上课要讲得比较“细”,选修部分可以上得比较“粗”。一些学校甚至不开选修课,只在高三下学期让老师带领学生将选修部分内容划重点。为了应试的做法彻底让选修课失去意义,选修课本成为必修课本的“阅读材料”。(3)理科生远离历史选修课。选修课设置的初衷是针对所有高中生,但高中生基本上在高二进行文理分科,理科生只需要参加“小高考”,但“小高考”不考历史选修,高中“默认”理科生不用学历史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在一定程度上又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功利化”。2.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目前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教师在一个班级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掌握程度极大地取决于教师对于课程的教学安排,决定教师教学思路的不仅是高考这个“指挥棒”,还受其他因素影响。(1)对选修模块不熟悉。高中历史新课程在知识体系、史学观点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特别是新增的选修部分,让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发展受到极大冲击。面对快节奏的课时安排,教师没有时间、精力仔细研究选修课的独到之处,试问,教师都不理解选修课的亮点,又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呢?这样就使选修课的价值大打折扣。(2)教法选择不当。选修课程从课堂教学难度上看应该比必修要大。选修课是一种专题学习,为了突出专题的特色,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果断取舍和重组,激发学生兴趣。选修课应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保证学生学有所获。(3)对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的关系理解不正确。有些教师认为选修部分内容必修都有,直接将选修部分放在必修部分讲,不单独讲必修部分。有些教师认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区别很大,在上选修课的时候一定要建立单独的体系。3.学校是教学的“保障”(1)学校硬件条件的制约。选修课是否能真正有效开设,客观因素是这所学校的硬件是否配备,如图书馆的藏书数量、计算机机房数量。一些学校图书馆只是个空架子,没有多少有质量的书,学生当然没有兴趣读。(2)课时安排的制约。高中三年学生课业负担重,很多学校选择在历史课程设置上照顾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高考科目,相应地减少历史课课时。在历史科目中,考试内容最少的选修课必然受到压缩。

三、解决目前历史选修课现状的建议与措施

1.明确选修课本身的价值。(1)选修课设立的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2)选修课设置的出发点是要与社会进步联系、适应时代需要,同时要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并且能够反映出史学新成果。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过去,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2.适当修改和落实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作为教师教学的依据,作用不言而喻。但课标在选修部分的表述过于宽泛,这给教师带来误导:教学中重视必修。课标表述宽泛在一定程度上是给教师更多的空间,而不是轻视选修课,因此可以对课标进行适当修改,使之更容易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2)落实教学建议。教学建议部分有着丰富的内容,往往被教师所忽略,它要求教师要强调课程计划的灵活性、对学生人格的熏陶、课程内容的完整性、教学中的互动和对学生激励的评价方式,如果选修课能贯彻这些要求,肯定能生动起来。3.加快评价机制改革步伐。(1)丰富高考选修部分题型和角度。高考题对于选修模块的命题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改变“伪选修”的状况,一些在高考必修题出现的题型和设问可以运用于选修部分,如历史写作。可以考查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甚至可以混合其他学科知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完善多种评价机制。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方式。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方案,将学习档案、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方式结合到一起。这样能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到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4.教师要树立新的选修课教学观。(1)教学结论要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传统的教学对于课程的过程关注较少,教师可借助选修课这个平台丰富教学过程,改变“满堂灌”的方式建立开放型课堂,让学生能够从教学过程中得到乐趣。(2)学会与会学相结合。选修课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向能力结构的转变。选修课教学的目的不能仅限于学生接受教师教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会的方法,去发现,去创新,让学生终身受益。5.学校要保障选修课的实施。(1)保证历史选修课课时数量。课时数是学科教学的基础,如果课时不够,教师再如何精心准备都没用,教师想的是加快教学进度,这样既浪费教师时间,也降低教学效果。(2)实行“跑班”上课制度。将大学的“跑班”上课制度引进高中,学生根据选修的科目到不同的班级上课,临时组成班级,安排教师授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选修模块,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模块进行教学。历史选修课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平台,是学生满足兴趣爱好、获得智慧的极佳途径,是教师提升自己专业化水平、获得教育智慧的机遇。虽然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及选修课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却是未来历史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历史教师提供更大的空间,充分开发和展示自己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江卫娇.制约历史选修课有效开展的因素浅析[J].文教资料,2012

[2]王生.历史选修课程实施中的“异化”现象及矫正建议[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

[3]衡辉.浅谈高中历史选修课之教法[J].时代教育,2009

[4]江卫娇.制约历史选修课有效开展的因素浅析[J].文教资料,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林红专.实现高中历史选修课课程目标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

[7]薛建平.历史选修课教学的探索[J].历史教学问题,2000

作者:罗马亚 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