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论文

时间:2022-06-10 04:44:10

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论文

一、巴中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

(一)自然资源丰富

巴中革命老区自然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一些珍稀树木,森林覆盖率54.5%。银耳、木耳、香菇、金银花、核桃、茶叶等特色农产品较为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有天然气、花岗石等50多种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特色旅游资源极具潜力,红色(红军文化)、绿色(自然生态)和特色(溶洞景观)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旅游被列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有光雾山?诺水河国家AAA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4个国家森林公园(巴州天马山、通江空山、南江米仓山、平昌镇龙山)。

(二)自然环境恶劣

巴中属典型的盆周山区,地势北高南低,三级阶梯状构造,由北向南倾斜。北部为深切割中山,中切割中山,中部为中切割低山、浅切割低山;南部为丘陵,沿河两岸及台状山顶有平坝。丘陵、平坝面积约为1243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0%;山地占90%。农民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地质灾害多。巴中市有137万农村人口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北部高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洪水淹没区等不宜人居、生产条件恶劣的环境中;旱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每年因灾返贫约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左右。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了巴中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环境改善。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巴中革命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巴中交通、水利、电力、能源、通讯等方面的建设仍然滞后。在被调查对象中,有75%的农户认为“基础设施薄弱”,表现在:除市、县的主干道外,大量的县道、乡道、村道建设不足,通达深度不够,惠及范围不广,不少地方仍有行路难的问题。2010年,巴中市有1424个村未通沥青(水泥)路,晴通雨阻现象突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薄弱,欠账较多,全市没有一座大型水库,病险水利设施多,农业还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不少乡村农民饮水困难,有103万人饮水不安全。有效灌溉面积75820公顷,仅占耕地的49.6%。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电网改造尚未完成,部分农村通电难。在被调查对象中,有25%的农户认为“通讯信号不好”。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差,是巴中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和瓶颈制约。内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外部资金进不来,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进程。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乏后续资金投入和管护,一些道路因无人管护而损坏,损坏后更无钱修复。如通江用连片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修建的灵山路,因无人管护,路面已经严重损坏,更无修缮的后续项目资金。

(四)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巴中市人才十分缺乏,发展能力不足。在革命战争时期,巴中有12万人参加红军,其中有4万人献出了宝贵生命。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10万人以上,创造的价值留在了外地,全市每年有1万名左右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回本地就业。全市仅有一所高等院校—巴中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2月成立),没有市以上科研院所,现有科技人员仅占总人口的1.2%,科技创新要素严重匮乏。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掌握的农村实用技术较少,知识、技能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5%,掌握专业技能的仅占农村劳动力的23.5%,有55%的外出务工人员是靠从事建筑、采掘等体力劳动挣钱,劳动生产效率低,收入低,依靠打工增收也存在较大难度。留守的大多数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务农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农业收益不高。

(五)农村贫困问题突出

巴中革命老区贫困问题突出,农民收入较低,贫困人口多。1.贫困程度深2012年,巴中革命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387元,为四川、全国平均水平的76.95%和68.04%,并且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呈不断拉大趋势。家庭经营性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26%;家庭经营性收入中农、林、牧业收入占89.77%。农村产业发展薄弱,很多山区没有特色农业,只有传统的种植业,收益较低。在被调查对象中,45.08%的农户选择“当地没有特色产业”。这些农户一般是居住于偏僻山区,当地没有发展特色农业。由于传统的农产品品种单一,品质较差,市场竞争力弱,商品率、加工率、产业化程度较低,很多农户生产的产品多用于自给,对外出售少。部分新农村建设试点地区发展了特色农业,但土地经营规模小,亩产量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养殖业受山区畜种生产周期长的影响和动物疫情威胁,出栏率低、商品率低;经济林木和药材种植总体规模小、质量差、布局分散,短期内难见效益。种养业难以成为增收的主要依托。2.贫困范围大按照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巴中市2012年仍有100万左右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贫困人口散居于四县(区)的各个乡镇,其中有30.89余万户农户居住在土坯房(危旧房)中、5.6万户居住在安全隐患较多的灾害区、2.8万户居住在高寒山区、2.1万户居住在需要搬迁的沿路沿边地区;城镇化率仅为31.3%,分别比全国、全省低20.4、10.9个百分点。

二、巴中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的原则

(一)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是指根据当事人的意愿选择作为或不作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巴中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征得农民同意,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辅以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引导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

(二)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巴中革命老区农村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种植优势、文化资源和区位条件,要根据财政财力、农民承受能力和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建设模式。巴山新居建设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主导产业选择要根据当地传统优势、发展基础、农民的技能等因素,做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保持巴山文化传统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发展原则

发展原则是指选择发展方向、设定发展目标、寻求发展道路、制定发展策略时必须同时考虑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又要考虑农村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用“城乡统筹”、全域扶贫的理念规划巴中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既要符合农民意愿,满足当前需要,又要适度超前,统筹协调,考虑今后的发展,与长远的发展目标相协调。

(四)输血和造血并举原则

巴中是贫困老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每年有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支持。应整合外来扶贫资源和巴中自身资源条件,“输血”和“造血”并举,提高巴中农村自我发展能力。扶贫方式由“授人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把提升农民素质作为扶贫开发的治本之策,实行救助与开发结合、扶贫与扶智并重,既注重“输血”,更注重“造血”,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三、巴中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模式及适用条件

(一)特色农业带动型模式

特色农业带动型模式是指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区位、种植(养殖)传统优势、市场需求等资源(自然、社会、经济资源)潜力,确定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产品,推进土地流转、业主经营或一家一户生产统一销售,形成规模种植(养殖),种养加、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实现规模效益的农村建设模式。如“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等。这种模式直接带动农村劳务、储运、加工、包装、餐饮等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巴中有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发展的传统和优势,可以根据当地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1)发展特色种植业。巴中具有富硒茶、食用菌、金银花、川明参、核桃、银杏、绿色有机蔬菜种植传统和优势,可以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一乡一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如:通江县可建成富硒茶产业带、食用菌产业带,空山乡以猕猴桃,食用菌,洋芋为主导产业;南江县可建成富硒茶产业带、金银花基地和川明参基地;巴州区建成有机蔬菜产业带;恩阳区关公乡西南村葡萄、蔬菜产业带。(2)发展特色养殖业。巴中有黄羊、黄牛、生猪、土鸡等养殖传统。可以发展以生猪为基础,家禽为优势,草食性牲畜为特色的畜牧业。如:通江县空山乡的黄牛养殖业;南江县的黄羊养殖业;通江县的青峪猪养殖业;巴州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的巴山土鸡养殖业。采用特色农业带动型模式需要一定的条件。第一,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农业基础条件等适宜种植或养殖;第二,要有较长的种植、养殖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三,要规模经营,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第四,要有市场比较优势,交通运输便利,具有明显的质量价格优势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

(二)旅游休闲产业带动型模式

旅游休闲产业带动型模式是指根据乡村地域和旅游资源优势,顺应旅游业发展趋势,规划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具有市场消费潜力的新型旅游休闲项目,带动农村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旅游休闲产业有多种发展方式,如:自然风光观光、田园风貌观光、田园农业休闲体验、农家生活体验、农家大院游览、民俗文化活动体验、红色旅游、特色餐饮等模式。巴中旅游资源丰富,可以概括为“红色、绿色、特色”。“红色”是指以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首府”为代表的红军文化,革命遗迹、旧址遍布全市。“绿色”是以米仓山等4个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绿色旅游资源。“特色”是指以光雾山—诺水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特色旅游资源。巴中可以将旅游发展与扶贫开发、特色农业产业培育紧密结合,开发以秦巴山脉自然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探险等为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培育一批生态天然、民风质朴、文化独特、怡人宜旅的旅游小镇和旅游山村,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带和示范区。同时,推进旅游区内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行业发展和旅游产品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以休闲旅游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采用旅游休闲产业带动型模式需要一定的条件。第一,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独特才具有长久生命力。第二,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乐六大要素齐全,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第三,交通方便快捷,满足游客出行需求。

(三)工业企业带动型模式

工业企业带动型模式是指根据乡村自身的基础和资源条件,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创办工业企业,带动农村发展模式。农民就地进厂务工,获得务工收入。工业企业发展,带动乡村第三产业发展。乡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经济效益快步增长,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巴中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矿产资源加工业,延伸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村积累。(1)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巴中革命老区可以利用优质农业资源,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发展食品、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畜禽等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天然绿色食品和地方特色保健品,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壮大乡村积累。一方面,解决初级农产品销路问题,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另一方面农民就地务工,增加劳务性收入。这就需要扶持培育产业带动力强、示范性广、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业龙头企业,实行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同时,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区域品牌产品,如巴山土鸡、南江黄羊、通江银耳等。(2)发展特色矿产资源加工业。巴中矿产资源丰富,可以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矿产品附加值,增加乡村工业积累,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务工农民收入,带动当地乡村发展。如对煤炭、铁矿和霞石、花岗石、钾长石、石墨等非金属矿等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延长产业链和产品链,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优质玻璃、陶瓷、新型建材等。采用工业企业带动型模式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具有区位优势,适合濒临城市的近郊农村,交通条件便利;第二,当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或农产品资源,满足原料就近供给;第三,有能人或龙头企业,工业企业直接与市场对接,需要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这就需要农村“能人”出现或龙头企业带动。

(四)生态移民新村模式

生态移民新村模式是指对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水淹没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等不宜人居地区的住户进行有序搬迁,分期分批实施易地搬迁:一部分农户迁入生产生活条件好、有足够土地的村或乡镇,从事农业或养殖业;一部分农户迁入就业条件好的中小城镇、工业园区,从事非农产业;一部分农户迁移到适宜人居的区域,建立移民新村。巴中市位于秦巴山区的核心区域,属典型的盆周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地质灾害多。生态移民新村模式是适合巴中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之一。巴中可以选择交通条件便利、地势平坦、生态环境良好的出境通道口、城区周边、公路干线、重大工程拆迁区等区域建设移民新村,规划建设“巴山新居”,配套建设农田水利、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和环境治理;发展现代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对移民进行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实现移民就近就业、转移就业或自主创业,为搬迁移民增收致富和长远发展创造条件。生态移民新村模式适合于生活在生态比较脆弱地区,需要迁移出来的缺乏二、三产业就业技能的农户。新村的选址对土地、水源和交通条件要求较高。移民新村建设,首先,要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提高移民自我发展能力;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居民住房及附属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必要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事业设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解决好移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四、结语

受自然条件、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新农村建设不可能采取整齐划一的模式。具体模式可以灵活多样。根据巴中革命老区的自然、人文环境及其内部差异,可以采取特色农业带动型模式、旅游休闲产业带动型模式、工业企业带动型模式、生态移民新村模式等四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各具体区域可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的原则,选择适合自身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作者:李启宇 何凡 单位:四川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