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风险与预防措施探讨

时间:2022-02-13 09:24:04

手术室护理风险与预防措施探讨

在腹腔密闭环境下,对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然后将摄像系统导入腹腔内,从而可使电视屏幕上显示出患者腹腔具体情况,通过电视屏幕有助于手术医师人员对患者进行手术操作。在气腹机的作用下,在患者腹腔内冲入二氧化碳(CO2),以便患者腹腔能够在手术操作人员的视野中被充分暴露出来[1]。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对手术器械进行正确使用的同时,手术室的无菌操作也需要护理人员来严格遵守,在对患者进行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观察并了解其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及手术具体情况,对患者采取相应措施有助于护理人员成功完成手术。探讨相应预防措施在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的护理风险所起到的作用,下面内容包含了整个过程中的护理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我们医院收治的8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来讨论,将患者随机均匀分布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在27-79岁,平均(45.23±4.25)岁;观察组男性13例,女性27例,年龄在29-81岁,平均(45.23±4.29)岁。经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结果之间的差异性不明显,这说明不存在临床上的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临床上确实存在对比性的。1.2方法。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相应预防措施。1.2.1护理风险。①对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前,患者的备皮标准不合格,再加上不充分的术前准备,从而使得患者腹腔内出现感染现象;②手术室温度不固定,时高时低,从而诱发术后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现象;③患者的低氧血症可能是由于温度过低而引起的,患者消耗大量自身机体氧量,从而增加CO2,导致患者的肺、心等一些重要器脏的负担得到加重,对患者治愈率产生影响[2]。1.2.2仪器风险。未严格灭菌及清洗腹腔镜器械,在手术过程中会诱发患者发生感染症状,如果手术前护理人员没有清点清楚相关手术用具的数目,可能会导致患者体腔内遗留用具。1.2.3气腹风险。在手术过程中,对于患者腹腔内是否进入穿刺,护理人员不清楚这一点,随后就将高流量的二氧化碳给予患者,会对患者的后续治疗产生一定影响。1.2.4护理风险防范。手术室的温度要保持正常,22-26℃为宜,患者的术前准备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充分做好。1.2.5仪器风险防范。由专业的腹腔镜使用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并对腹腔镜进行调试,一旦出现异常,相关人员需立即对其进行修理并维护,结束使用后,清理干净腹腔镜并消毒。明确手术使用工具的摆放位置,在使用前护理人员需对工具的安全性进行检查[3]。1.2.6气腹风险。医生的临床工作需要巡回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在对患者进行穿刺时,巡回护理人员需要稳定好穿刺器,以防出现意外。对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也要做好工作,可使得患者的手术室护理风险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4]。1.3效果评价。对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进行对比。1.4数据处理。在实验结束之后,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21.0来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s)和(%)表示所有检测数据,采用t和c2检验,如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实验数据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是(P<0.05),那么就说明差异性显著是数据之间的主要特征,这表明统计学意义在临床上是存在的。

2结果

在实验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通过对比和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实验数据之后我们可以知道,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这三个指标上,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患者要可观,差异性显著是数据之间的主要特点,这说明统计学意义在临床上是存在的(P<0.05),详见表1。

3讨论

要想保证患者的手术效果,其中最基本的一项是手术室护理,在手术室工作人员细心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风险因素,因此需对此进行充分了解。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观察组患者采取预防措施后,明显降低患者出现护理风险的总例数;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这三个指标上,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患者要可观。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腹腔镜手术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进行预知,可使手术护理质量和医患满意度得到提高,患者医疗安全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陈琼,王瑾.不同时期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原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5,8(6):215.

[2]宋国英.干预性护理防止腹腔镜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28(5):7-9.

[3]张荣.人性化护理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患者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6,18(27):3724-3725.

[4]廉洁,刘志刚.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6,9(26):134-135.

作者:王红 单位:贵州黔西南州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