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经营国际化原因以及途径抉择

时间:2022-11-30 09:36:00

零售企业经营国际化原因以及途径抉择

一、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不断深入,中国市场上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积极研究我国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提高零售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国际化经营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大型零售企业或集团的重要战略选择。据统计,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零售集团中,有一半以上实行了国际化经营战略。全球第一大零售企业沃尔玛2000年底在全球已拥有3599家分店,其中海外店铺数占25.17%;世界排名第二的家乐福,从1992年开始加快国际化步伐,短短十多年时间先后进入摩纳哥、葡萄牙、意大利、土耳其、马来西亚、墨西哥、中国等近30个国家,其国外销售额达1974亿法郎,占其全球销售总额的40%以上;德国的麦德龙在欧洲、南美、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607家分店,年销售额达875亿马克,其中海外销售额超过40%;西欧的三家大食品销售商——德国的Tenslemann、荷兰的Ahold和比利时的Delhaize,目前国外业务活动带来的销售额和利润均已超过本国市场业务;而瑞典宜家、荷兰万客隆的外销比例更是高达85%以上。在亚洲,零售业国际化倾向也十分明显,日本在国外的零售企业,已占到日本在国外开设企业总数的41%,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零售企业也纷纷实施国际化战略,收效显著。

我国的零售企业也在跨国经营上做了不少尝试:

早在1993年,同仁堂就以品牌无形资产价值作价25%的股份,在香港开设了第一家大陆外合资企业——香港同仁堂药膳有限公司开业。到目前为止,同仁堂已经拥有境内境外两家上市公司、海内外340多家分店(分公司);

2001年8月,中国的“马兰拉面”与法国凯宾斯基饭店集团签约,首批在巴黎等城市开设三家“马兰拉面”分店;

2003年6月,上海联华欧洲公司成立;11月联华与日本Izumiya株式会社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书,在自有品牌开发领域开展合作,率先迈出了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第一步;

2004年上海新天地购物中心在日本投资建店,成为目前中国在日本开设的最大规模的零售商店。据悉,上海新天地还将在东京、横滨、名古屋以及福冈等日本主要城市开设分店,以逐步扩大经营规模;

2004年9月,方正集团北京方正印捷数码技术有限公司与美国环球艺览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协议,11月方正印捷在海外的第一家加盟店——加拿大多伦多店将正式开业,标志着方正印捷数码印刷连锁发展战略大规模向海外扩张的开始;

总的来说,我国零售企业经过10多年的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已经涌现出一大批熟悉国际竞争规则,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正在加速启动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大型零售企业。这些企业的成功探索为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及应对国际化竞争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

1、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经济全球化使零售企业经营诸要素跨国流动的障碍越来越少,零售企业商品购销、资金筹措等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才能最优地实现“贱买贵卖”,获取最佳效益。一个仅在国内配置经营要素的零售企业,面对许多在全球范围内调配经营要素的竞争对手,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因而,经营国际化成为零售企业优化配置、提高效益的必然选择。

2、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途径

零售业进入壁垒低,使之成为竞争最为激烈、平均利润率最低的行业之一。1996年世界上最大500家企业中零售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2.01%,因此零售行业规模效益十分明显,大型零售商庞大的购买力还使得它们在与供应者讨价还价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往往可以较低的价格得到供应者的产品;此外大型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可以依靠雄厚的财力,进行小企业无力从事的广告宣传、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等活动,因而规模化是零售业的必然选择。零售业界普遍认为,要实现零售业持续增长,增强规模竞争优势,就必须突破国内市场饱和的局限性,进行国际化经营。

3、国际市场的无限商机是国际化经营的最好契机

入世后其他国家同样要对我国开放市场,我国零售企业面临经营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世界各国的文化、产品、服务存在着差异性、需求更加多样化,要求有多样的产品和服务与之相适应,这恰是零售企业经营国际化的契机所在。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国家,生产水平较低,商业发展滞后,市场供应总量、结构都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应当成为我国零售企业海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三、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路径选择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零售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达50年之巨。即我国当前零售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营销方式及服务水平等方面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水平。其主要特征表现在:总体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企业经营业绩普遍较差,国有零售业亏损现象较严重;企业信息能力差,信息化程度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普遍落后,国际化经营水平差;政策法规不完善,宏观调控不到位等等方面。因此,中国零售企业应当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选择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安排的路径。

1、宏观层面给予政策促进引导及管理

从目前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状况看,加快零售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首先需要宏观政策的促进、约束和政府战略规划的引导:

(1)打破内外贸行业分工,简化国际化审批手续

零售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涉及大量进出口业务,目前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内外贸企业分工明确,内外贸业务脱节,外贸企业不具有进行批发、零售业务的专长;内贸企业不熟悉跨国经营业务,两者都难以开展跨国经营。因此必须打破内外贸行业分工,向零售企业下放外贸经营权,同时,简化甚至取消不必要的审批环节,简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程序,为零售企业跨国发展提供便利。

(2)建立健全配套服务措施,加强宏观管理

尽可能地建立健全并逐步完善国际情报信息网络,为零售企业制定跨国经营决策和跨国发展战略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可靠的决策依据;同时加快海外投资立法速度,制定和完善跨国经营政策和法规,形成系统配套的法律保护和支持体系;再者,成立专门部门对零售企业境外投资进行协调,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3)给予政策扶持,鼓励零售企业海外发展

零售企业经营国际化将促进商品出口,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一是尽快出台鼓励零售商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优惠措施,给予尝试跨国经营的零售商业企业以减免税收、降低税率、批准退税的优惠政策。二是给予低息贷款资金扶持,允许零售商业企业创造条件成立融资部或财务公司,并争取到境外融资。

2、微观层面注重零售业的国际化营销策略

大卫•E.贝尔和沃尔特•J.萨蒙认为,零售企业需要更出色的市场营销能力,一是因为顾客需求的显著差异化使得零售商不得不谨慎地选择其希望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二是因为零售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使得竞争分析比以往更为复杂。因此在现实条件下,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中,国际化营销已成为首要问题。

(1)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零售企业要在经营机制、管理技术、营销方式等各方面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积极地吸收、借鉴国外大型零售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高效的经营方法,增强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目前零售市场商品质量竞争完全平等,而价格竞争也接近于极限,但服务手段、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竞争仍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因此,零售企业应当着力于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的改善。

(2)加强联合,扩大规模,培育大型商团

我国零售企业与国外大型零售商的最大差距在于规模,2003年中国零售业排名第一的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的销售额为485亿元,只相当于沃尔玛9天的销售额。因此,组建集团军,壮大企业规模,增加与强手抗衡的能力是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选择。国内零售企业可以通过资产重组、资产并购、强强联合、建立战略联盟、组建企业集团等有效形式,实现资本的快速集中与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优势互补,壮大企业规模与综合实力,也可以加强与外贸企业、生产企业的联合,获得更为强大的综合互补优势,从而最终提升企业群体竞争能力,还可以与海外企业发展不同形式的联合经营,利用合资合作伙伴的国际营销渠道,使中国的零售企业及商品打入国际市场,实现双向交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3)选择适销对路的经营商品,突出中国商品特色

零售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前,要做好市场需求调查,确定适销对路的商品经营范围,突出中国商品特色,特别是可以选取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商品,如民族工艺品、古玩、中药等作为主力经营商品。

(4)正确选择投资目的国,渐次向外扩展

根据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目前的状况,我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的区位选择应主要集中在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低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比一些周边国家走得早,零售企业对处于改革的不同阶段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消费特征认识较深,有利于我国零售企业结合当地情况,针对性地开展经营活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5)建立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战略

零售企业开拓外向经营,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尤为关键。我国零售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存在人才匮乏、起点低、底子薄的劣势。必须成立专门的人才机构,对各类人才进行系统组织、指导协调和综合规划。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战略对零售企业可谓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