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行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11-27 09:06:33

商业银行流行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一、流动性风险的内涵

银监会印发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中将流动性风险定义为:流动性风险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1.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欠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意识欠缺,导致流动性管理只要求良好的流动性监管指标表现,缺乏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没有重视对流动性管理能力的提高,更没有完善资产管理策略和负债管理策略。另外,公众认为商业银行有政府信用做后盾,认为政府会为银行的一切行为买单,基本没有倒闭的可能性,使得管理层没有流动性危机的担忧,工作人员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此外,信息不对称的使得公众对银行的不良资产缺乏充分地了解,从而当银行经营效益不高或亏损也不会发生挤兑现象,这加剧了商业银行的管理层缺乏流动性风险的危机感。

2.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业是比较特殊的行业,笼统地讲,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核心充足率为8%,也就是说,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在92%以下是一个正常的水平。目前我国个别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高达95%以上。负债经营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最大的特点,但是资产负债率一直较高,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3.不良贷款率偏高。2014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达1.64%,提高了0.15%;商业银行2014年末不良贷款率1.29%,提高了0.29%,2014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创2009年来新高,2013年和2014年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率逐年上升。截止2014年12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同比增长9.6%至117.4万亿元,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3%至86.8万亿元。

4.存贷款业务期限错配。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活跃,我国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资产选择行为和投资偏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改变,并进一步引起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趋势明显,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日益突出。商业银行在追求高收益的驱动下更愿意发放中长期贷款。近些年来,商业银行的贷款项目中,短期贷款的比重趋于下降,而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5.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指标的系统性、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流动性覆盖率、存贷比、流动性比率等流动性监管指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这些指标只是针对个体,对整个银行体系的起不到监管作用。而个体又是存在于整体当中,如果银行整个体系存在隐患,个体商业银行又怎么可能健康稳定的发展。离开整体来看局部,指标的监管作用就大大减弱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应该先从宏观出发,再到个体,整个银行体系发生流动性风险,对个体的商业银行的危害也会很大。其次,当前的流动性风险指标对于实际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导价值非常有限。尽管当前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众多,但是这些指标都是对商业银行某个角度或者方面进行监管,缺少一个科学的体系来全面的分析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对策思考

1.增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培养流动性风险管理文化。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应当引起商业银行管理层和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的不断增强,国家信用的作用已经开始不断的减弱,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地增强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意识,并将之提高到战略管理层面上。同时,还要改变过去被动性管理的方式,提高自觉主动性,在工作的每一个流程中都要把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考察当中。商业银行应当强化流行性风险管理的培训,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2.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商业银行应当学习和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不断提高自身风险识别、风险计量和风险控制的能力,应用统计技术、数理建模技术等来实现科学量化管理,从过去的经验性管理提升为标准化科学化的现代管理。商业银行应当增加对多元化和稳定性融资的管理、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并表和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提高压力测试、应急计划等监管要求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引导银行建设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优化期限错配。商业银行应当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发放规模,加强中长期贷款的审批,并将中长期贷款纳入到相关业务部门的绩效考核当中。其次,银行需要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机制,以风险敞口管理为主线,建立健全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体系。要综合分析各项资产负债对利率、汇率等重要市场变量的敏感性差异和资产负债流动性敞口,根据银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偏好水平,依据对风险因素变动的预期,积极主动地调整各类风险缺口的规模和结构,实现既定的风险控制和收益目标。

4.提高主动负债能力,扩大流动性来源。我国目前的金融脱媒,实际上是金融市场化改革深化带来的资金定价市场化的过程。随着各类直接金融渠道的发展,在存款利率管制尚未解除的状况下,银行存款分流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逐渐改变目前过度依赖存款的被动负债业务策略,更多发展主动负债业务,拓展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直接获取资金的能力。目前我国可供银行选择的主动负债形式日趋多样化,主要包括发行债券、对央行负债、对同业负债和协议存款等。近期,同业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正式推出,进一步丰富了银行的主动负债工具。

5.开发和运用金融衍生品。市场从来都不缺资金,缺少的是合适有效的金融产品。当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合适的金融产品,滞留在商业银行体系内流行性可以得到有效地转移。流动性风险可以通过开发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来进行转移。外国的银行在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和运用上遥遥领先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当前,随着我国对外资银行的开放,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更好在市场竞争中站立脚跟,我国的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大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和运用力度,提高金融衍生品的创新能力。

6.建立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首先,商业银行要在尊崇银行监管层的要求下制订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组建资产负债和流动风险委员会,从各个重要部门的管理层当中选拔成员,委员会要定期地讨论、制订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案,从而能够有效的确保银行流动性在安全的范围内。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和组织框架。由监事会负责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并在其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下设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资产。负债和流动风险委员会要反复讨论和确认影响流动性的因素是否被全面考虑到位,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是否明确,系统能否在第一时间内反映出流行性风险的关键信息。最后,风险管理部分要把监管的过程和结果提炼成有效的报告,即使地反馈给高层管理者和监管部门,便于管理者和监管部门在第一时间把握到关键信息,从而进行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作者:王朝龙 沈西林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