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下影片价值取向

时间:2022-09-15 10:12:20

后现代主义下影片价值取向

面对工业文明下人的异化,以往的价值观的确在不断的被颠覆,这种颠覆开启了现代主义的进程。人类的怀疑主义精神自古有之,在现代主义之后,角度发生了最大规模的转化,人类开始了向内转的自省。世界由客观真实的存在转变为表象,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表象又被幻觉所取代,而不管是作为表象还幻觉,世界已经不再是客观真实的了,而表象和幻觉之间唯一的差别也不过是一个是可以以直观的方式来接触另一个是混乱的不可琢磨。

尽管如此,现代主义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努力,是在试图在抵制人的异化的同时挽救有可能是普遍美好的事物,这些事物是人还可以成为“人”的希冀所在。尽管现代主义迄今为止没有阻挡住人类异化的脚步,但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思想却因着它在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以宽容的虚假伪装加速了人类的异化。从后现代主义开始,人的异化从外界的驱使转变为自身的认同,但是后现代主义却忘记了自身是被人类异化所导致的恐惧所滋生。后现代主义最初的出发点反而成为了自己的止足点,后现代主义正如其自身的无聊体验一样,带领着它的信徒们兜了一个无聊的圈子。在现代主义无能为力的地方,后现代只是在原地加剧了同一个的无能。

后现代主义兴起之时恰逢消费主义横扫一切的时代,人蜕变为商品消费者,在意义生成的领域里逐步的丧失了表达能力。此时的后现代主义通过张扬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的口号,进一步的模糊了人类对自我权力弱化乃至消失的思考。面对资本的强势进攻,后现代主义通过对以往现代主义自主价值的否认撤掉人们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依托,因势利导的与消费主义结合,以资本利益的思想代言人的身份,来为人类的消费身份的进行自我定位。后现代主义在否定人类社会的线形后,却提供了一个从商品到商品消费的唯一指向性的线形结构,这样的结果使得人类社会相对于人本主义形成了逆转,在文化的资本霸权下,人性最终完全的撤出了社会意义的生产过程。后现代主义对消费主义的迎合无疑会加大电影利益集团的资本利益,电影以刚加商业化的势头冲击其艺术性的可能,电影的功能蜕化为对人的欲求的满足。于是电影在后现代主义者的鼓吹下不再具有理性的理性的光辉和,漠视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变成纵欲和游戏的范本。电影与消费主义搭边是不可避免的,电影具有商品属性,生产制作发行放映的各个环节都在表现出电影作为文化工厂产品的本质属性,即使是独立生产的艺术电影,也是个体经济的实体。

后现代主义的价值主张的实质是对商品价值的塑造,并诱导人们认同这种价值,用消费的快感来抵消人性的危机。后现代主义者是不折不扣的商品拜物教徒,商品市场的准则是其成为商品拜物教徒的构成基础,作为文化商品的电影是其崇拜的物化代表,电影成就了文化资本的神话。在当下中国并非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可以被收归后现代主义的大旗之下,后现代主义完全不缺乏中国电影的形象表达,因为从后现代主义的本质而言,创作出十足的商业电影已经贴切了后现代主义的实质,而当下的中国俨然已经开启了商业大片的时代。那些没有看到中国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有所表现的人们,只是因为后现代主义狡猾的把自己隐藏在了消费主义的背后。后现代主义的消费主义价值取向,会促使着电影义无返顾的成为赚钱的买卖,但在买卖的过程中,电影艺术的可能便逐步的让位于经济利益的得失,丧失掉艺术上的主张,毕竟艺术的追求和商业对大众口味的迎合之间间有着天然的对立,如果艺术等同于大众需求,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责任便被颠覆了。

时下中国电影观众普遍的对中国电影产生了失望的情绪,这种情绪的来源可以放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交锋上来。进入新世纪来,中国电影表现出了严重的二元对立,电影创作与电影欣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与这个纠葛纠缠在一起。电影的作者在试图迎合大众的品位,为大众打造喜闻乐见的的消费品,同时却无法割舍掉自身所受的现代主义的影响,而大众则是在无意识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支撑下对电影作品非难不止,同时又用现代主义的理想来试图鞭策电影作者们开启创作精品的觉悟,而无视精品的现代主义内涵。商业大片因为其巨大的影响力在这一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张艺谋的《英雄》,创造性的运用了历史的割裂与断层下意义生成的空间,解构了原有的关于刺秦的叙事,并采用了多维的视角来结构整部影片。但新的刺秦故事仍旧在宣扬历史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天子即天下的政治观点和舍身取义的古典人生观;多维的视角最终的指向一个元概念;仍旧在作着对普世性理念的追寻,并且以权威说教的口吻试图将自身的价值观带给潜在的观众全体,并试图影响观众的世界观;从而形成了一个交织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复杂文本。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纠缠是不可避免的,后现代毕竟是作为对现代性的反动而产生的,《英雄》自身也体现了高尚与反动的混合。影片没有放弃理性思考的努力,没有完全的走向犬儒主义的庸俗化,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其追求而非沦落的态度难能可贵,只是其表达的主旨却指向了陈腐的观念——即使是现代主义,对强权的维护也是不和时宜的。影片在公映之后所遭受的激烈的批评需要审慎的思考。一针见血的戳穿其思想保守主义的倾向是值得肯定的,但作为一般的受众,观影行为以商品消费的形式替代了审美过程,消费的目的又紧紧围绕着欲望的满足,当消费的行为与消费预期相悖后,欲望的失落激发了原始本能的咆哮。他们整体性表现出的非理性力量以践踏他人尊严的方式实践着多数人的暴政,每个人都将自身的经验毫无顾及的投射到对电影的批评中去,其间充斥着血腥和强暴,动物性的欲望以原始野蛮为推动力,将无法被满足的愤怒化为丑陋的文字,直接的导致电影批评庸俗化,现形了后现代主义将文化导向低俗的可怕。陈凯歌的《无极》遭受的空前失败,对那些力主后现代主义者一当头喝棒。“无极即道,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无级》虽然宣扬了中国传统的道家价值观,但其道家虚无主义的立场是对后现代主义中国化的一次主动迎合,其结果却是影片遭致了排山倒海的批评。除去影片的主旨,缺乏逻辑的情节,拼凑的人物关系,平面化的人物形象以及无聊的对白,都符合了后现代主义反逻辑,图解化和反理性的标准,这些非但没有挽救这部后现代主义倾向的作品的命运,反而成为起遭致否定的首要口实。那些曾经以后现代面貌参与以往电影批评的观众此刻又举起了现代主义理性的,分析的,逻辑的旗帜对《无极》大加讨伐,在影片被否定的背后是立场的缺乏和儒主义后现代的登场。面观时下的文艺影片,最受推崇的贾樟柯的作品始终采取了写实主义的手法,却不断得被赞扬其艺术的价值。既然后现代主义否认社会责任的必要性,那么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则成为徒劳无功的事情,徒劳无功的事情被赋予价值是对后现代主义的反动,在后现代主义遭受具体危机的时候,却不见了它另人信服的辩解,否认客观真实的后现代主义进入了“失语”的尴尬。自然后现代主义可以以宣称艺术已经死亡的方式来逃避这种尴尬,但现实中这些影片所具有的价值却使得艺术已经死亡变成了一个虚假的命题,这种垂死挣扎已经没有了意义。

后现代主义在给观众带来刺激和快乐的同时也使观众的智力消耗降低到零,作为当下社会人们的“焦虑”和“无言”的畸形表达,它消解了思想的能动作用,原创和思辩被粘贴,拼凑,诡辩所代替。作为物质发达精神混乱的无奈的一群人的主观反抗的后现代主义,从私人视角出发的动机,逃避了社会责任和公众利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对建构意义的排斥的基础之上,预示一个集体无意义的潜在危险。电影的媒介性质使得它在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载体的同时也在加速这一思潮的传播力度和广度,一味的宏扬后现代主义的电影将成为这个社会加速堕落的帮凶,电影成为一个新的反动的工具。实际上从国外到国内,在后现代主义观念塑造下的电影观念,正从一门独立的艺术向意识形态工具的转变。身体力行的参与到后现代主义实践中去的电影,因为艺术本身的感性思维基础,不具备论证的智力前提和自我辩护的语言能力,极易成为被观念摆布的玩偶。中国电影曾经经历了一个工具论左右的历史事情,这一观念后来成为后来中国电影观念落后的元凶。而第5代拯救中国电影的方式之一就是将电影从这一工具论主导下解脱出来。当下中国电影回到新工具论指导的威慑下,不能不说其会成为一个历史的倒退。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后现代主义至今仍旧无法实现其对现代性的彻底颠覆。在高扬着上帝死了,哲学死了,人死了的大旗声嘶力竭的喧嚣后,后现代主义者发现,教堂里依然有着教徒们虔诚的祈祷,哲学仍旧在前进,人性不断闪烁着另人渴望的光辉,自己却加速着人的异化,疲惫至极的后现代主义不得不宣告自身也死了。在本体虚无,怀疑认知的基础上只强调价值的实用主义,执着于追求利益,有效,实用和实际的后现主义堕落的表现出人类进入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进化误区,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演进后,令万物臣服的人类超凡的大脑,在思维领域开始转变为一个单纯的接受反映装置。后现代主义无力操作这个世界,也无力自我操作,当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旗手们已经宣称后现代死亡的今天,等待后现代主义挽救中国电影的期盼,也许只能换来等待戈多式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