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建设考察会领导讲话

时间:2022-05-08 09:46:00

城市化建设考察会领导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又用一天时间进行座谈交流。刚才,大家都作了很好的发言,对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副市长的讲话,思路清晰,观点鲜明。可以看出同志们事先都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和精心地准备。大家的发言使我深受启发,不仅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而且进一步理清了加快我市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思路和方向。结合这次考察和大家的发言,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注意:由于市情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学习考察外地的经验做法,不能照搬照抄,不能搞“拿来主义”。我们要善于从他们成功的背后、经验的实质去求规律、找办法。也就是说,要从我市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引领,突出产业支撑,坚持城乡统筹,突出彰显特色,努力探索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借此机会,我讲三层意思:

一、什么叫新型城市化?

纵观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城市化发展形态无非有两种模式:一是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强调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二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强调的是地区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前者是城市化的初级形态,后者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关于新型城市化的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定义。我认为新型城市化是相对于传统城市化而言的,它至少有三个基本内涵。首先是以人为本、城乡协调、社会和谐。就城市建设城市,是传统的城市化。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现阶段而言,落实到新型城市化,就是要更多地体现以农民为本。因为在当前,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又是人口中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群体,不“以农为本”,不但“小康”无从“全面”,而且现代化也无从“基本”。只有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才能更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村居民绝对数量,促进城乡发展更加协调,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其二是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过去我们搞的城市化,重建设、轻管理,重规模、轻功能,重城市、轻农村,重数量、轻质量,失衡布局、粗放扩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就现阶段而言,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硬制约是土地、水、空气等环境资源。我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其三是破除二元、推进一体、创新发展。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不去改革现有的户籍、就业、住房、社保等制度,城乡二元结构又怎能破除?我想,新型城市化的基本取向是要实现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城乡要素资源,能够依据高效集约利用的原则自由化流动,能够实现包括社会管理在内的政府公共服务,能够依据公平公正的原则均等化提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

二、为什么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

城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象窗口。城市化是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综合性指标,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化浪潮的不断加快,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愈来愈多地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为此,2006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坚定不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去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把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由此可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是大势所趋、规律所在、人心所向。

市委、市政府之所以要在继续坚持“兴工强市”第一战略、第一目标、第一任务的同时,并且在实施“兴工强市”主战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的关键时期,不失时机地将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作为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来谋划部署,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考虑:

1.加快新型城市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要落实到具体实践和工作中。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化发展之路。城市化作为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全市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涉及到产业布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涉及到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城市化建设上,必然要求我们走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城乡一体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如果我们的城市化不走这条道路,城市工作偏离上述要求,科学发展观就不能得到全面落实,这样的城市化也是难以为继的。

2.加快新型城市化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工业化与城市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也就是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支撑,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依托。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都不高,工业化和城市化处于互相促动的关键阶段,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来提升城市化水平,另一方面要以城市化来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两者需要互促互进。

3.加快新型城市化是创建“中国幸福乡村”的必然选择。发展农村、富裕农民、做强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中国幸福乡村”,必须着眼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努力突破城乡界限,切实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为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幸福乡村创造良好条件。

4.加快新型城市化是我市城市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迫切需要。自1987年撤县设市以来,我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城市化水平从1987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45%,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987年的3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18平方公里。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容回避,过去城市发展总体上是走粗放式、外延式扩张的路子,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并且市区交通堵塞、环境变差等问题日益显现。从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看,今后制约我市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发展质量和功能完善问题。为此,我市城市发展必须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注重规模扩张、形态建设转向注重功能提升、内涵发展,这也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题中之义。

总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符合实际,体现了时代特征和城市化内在规律,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中国幸福乡村的客观要求,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大家要准确把握新型城市化的科学内涵,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脚踏实地把我市城市化转入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三、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创”总战略要求,紧紧围绕“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深入实施“兴工强市”主战略,大力提升城市产业,加快完善城市功能,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全面改善城市环境,做精做美城市特色,着力建设浙闽赣三省边际“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新型城市。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确保在周边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质量处于领先地位;构建浙闽赣三省边际发展高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城。

到2015年的具体目标是:

产业高端。加快“4+X”重点产业的培育步伐,着力明确主导产业。以高端化、集群化、生态化为特征的现代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人均生产总值突破7000美元。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层次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三省边际发展高地得到确立,中心城区成为区域高端要素集聚平台和创业创新主战场、主阵地。贺村、峡口中心镇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城市化率达55%以上。

文化繁荣。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培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充实,市民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生态优美。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1.5平方米,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45%以上,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争取成为三省边际最洁净、最绿色、最健康的宜居城市。

特色鲜明。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城市形象显著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高,成为三省边际最具特色的魅力城市。城市形象品牌与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相互促进,初步形成多元化、立体式的城市品牌体系。

社会和谐。城乡发展更加协调,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位居全省及三省边际城市前列,中国幸福乡村创建取得丰硕成果,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殷实、富足、幸福的全面小康生活。

(三)具体举措。推进新型城市化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工作,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重点突破,有序推进。重点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求实效。

1、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市域空间布局是否科学合理,对区域能否充分发挥要素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要切实加强规划统筹。即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树立“城乡规划一盘棋”理念,实现规划在市域范围内全覆盖,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整体安排市域内城镇、村庄布局,统筹考虑城乡居民生活、产业发展、耕地保护、生态建设及基础设施配套。二要优化重点空间布局。要研究城镇体系的布局,把贺村镇作为小城市、峡口镇作为中心镇来培育,下大决心布局好重点集镇和中心村。要抓好产业、平台布局,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规调整为契机,着力优化完善“一体两翼”工业平台空间布局体系,着力做大做强莲华山工业园。要抓好交通网络布局,重点研究整个市域范围内城市和农村交通网络组织,做到布局合理、出行通畅。三要突出强调空间管制。根据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大空间管治力度,特别对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要非常明确。各类管制空间一经划定,就必须严格依法遵守,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不得随意更改。四要强化规划编制的高品位、规划实施的权威性和规划执法的严肃性。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编制各类规划,切实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执行规划,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提升城市功能。完善的城市功能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城市强不强,既在规模,更在功能。提升城市功能,既要努力做大经济总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功能,也要进一步明确城市特色、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不断提升和突出主导功能。

(1)凝心聚力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内在支撑,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新型城市,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兴工强市”第一战略,巩固“工业经济”第一经济地位,在确保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按照“主攻调整二产、稳定优化一产、提升发展三产”的工作思路,着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并把转型升级作为解决当前经济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的根本之策。一要主攻调整二产。把主攻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改造提升建材、化工、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传统产业,加大技改力度,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培育“4+X”重点产业,加大扶持力度,突出龙头企业培育;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培育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产业。二要提升发展三产。按照“立足、依托、辐射闽赣”的要求,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发展商贸商务业,并注重创意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的培育,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总量扩大、行业集聚和产业提升。三要稳定优化一产。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精品农业,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力争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优化为7:55:38。

(2)千方百计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一要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围绕“新区配套、老城改造”的思路,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做精做特做美城市。新区建设要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以项目为支撑,积极有序推进和实施。老城改造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决策时要注重把握规模、时序、方向。规模上要充分考虑市民的意愿、拆迁安置的能力和财政的实力,既不能贪大求洋,也不能无所作为。时序上要充分考虑市域总体规划要求,严格按照近期建设规划确定的步骤,科学编制年度建设计划,扎实有序推进,既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四处开花。方向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体现人文特色和山水风貌,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注重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二要提高中心镇人口、产业集聚功能。重点研究下山搬迁安置点规划布局,加快农村人口向中心镇(村)集聚;以农房改造和土地流转为载体,加大中心村整治力度。同时,要十分注重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当前,城区当务之急要做到: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着力解决行车难、停车难问题,确保市民出行便捷畅通;努力改善市政设施,加快城市供电、供气、给排水、通信等设施建设和管理,重点改造老城区地下管网等;按照合理布局、综合开发的要求,加强文化、教育、医疗等城市公共社会事业设施的规划建设。

(3)全力以赴增强城市生态环境吸引力。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城区污染企业、危化品企业的关停搬迁力度,提高对污水、废气、垃圾的处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城市市容环境的综合整治,科学实施城市亮化、美化工程。稳步推进危旧建筑、背街小巷改造,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加大城市生态建设力度,科学建设和保护生态功能区,继续搞好城市园林绿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着力打造“林在城中、城在林中”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4)想方设法增强城市文化凝聚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与历史割裂、缺少文化底蕴的城市,不可能是高品位、富有吸引力的城市。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须延续城市的文脉,保留城市的记忆,充分挖掘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严格依法保护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进一步研究提炼新精神,系统规划整个城市形象宣传策划、营销推广。

3、加强城市管理。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是确保城市规划有效实施、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的关键。一要转变城市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一切为了市民、一切方便市民”作为加强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使广大市民从传统的“被管理者”真正成为城市管理的主体。树立市场化理念,坚持城市建设走市场化之路,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凡是能市场化运作的项目就要推向市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政设施维护、市容市貌管理的市场化机制,在政府、企业和投资者之间建立互动、互利、互惠的机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二要拓展城市管理内容。城市管理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市政管理、市容管理、应急管理等各方面。城市管理内容要从传统的市政管理转向规划管理和建设管理。三要理顺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重点研究城市综合执法管理和统分结合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区土地收储和出让制度。四要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在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管理城市的同时,更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城管,逐步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

4、创新发展机制。推进新型城市化,打造三省边际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城,必须破除机制体制障碍,大胆推进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加快新型化进程的体制机制。

(1)进一步深化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改革。要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一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户籍限制,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平等竞争。二要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三要继续完善城乡社保体系,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四要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改造,加快形成能够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土地管理机制。

(2)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资金短缺是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难点,必须以改革的办法加以破解。一要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经营体制机制,完善城市的招商政策,对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要广泛采用招商引资等方式进行建设;整合政府性资源,做大城市投融资平台;不断完善财政投入体制,集中财力办大事。二要发挥银行信贷主渠道的作用,大力引进异地资金,鼓励异地股份制银行来江设点经营,探索设立村镇银行;规范民间市场融资行为,充分激活民间投资。

(3)建立中心镇培育体制机制。有序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扩权强镇改革,逐步赋予贺村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设立中心镇培育专项资金,支持中心镇深化投融资机制体制改革,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