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水利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5:14:04

资源水利论文

资源水利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工程水利资源水利转变

一、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既重要又紧迫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工程水利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等因素对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压力: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人们对水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城市集中供水量骤增,迅速超过地域供水能力的限度,城市缺水严重;三是生活废水、工业污水迅速增长,特别是城市附近水域污染严重,使能够有效利用的水资源量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进一步遭到恶化。但是每一区域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光靠修建水利工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修好的水库可能无水来;打了井、开了渠,有可能提引不到水。这时,人们开始转向水资源,开始重视和研究水资源问题;认识到必须从资源的开发、调配等方面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所以,资源水利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资源水利将逐渐取代工程水利,并逐渐在水利事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关系

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是不是说不再加强水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育了,将不再需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将不再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而只去抓水资源,事实不是这样的。水旱灾害将始终存在。人们要控制水就要开发水利,就需要通过水利工程这一手段来实现水利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自建国以来,我国工程水利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各项水利工程除害兴利的能力还不强,标准也不高,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快速发展。因此,怎样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改善、提高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我们始终要走的道路。我国的科研、教育单位,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单位;对怎样建好、管理好工程,坚决不能放松警惕。我们的行政主管部门,一方面仍然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组织和指导;另一方面,应从建设、管理水利工程转向从规划设计上、政策法规上进行指导,水利工程的具体建设与管理,应该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由水利单位去管理和经营。实现了这—转变后,逐步重视并加强资源水利工作,同时水资源科研、教育与规划设计监测管理和水资源保护也就会逐步得到加强和发展。政府就能公正、合理地分配、调度与管理、保护好水资源;各个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具体单位,如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以及防洪、排水等部门,都会按照统一的规划,通过工程水利而实现众多资源整合,从而达到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

三、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特点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工程水利阶段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水资源的量与质能充分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供给大于需求很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人们要除水害就要兴建水利,只要修建水利工程,即可达到目的。三是水利科研、教育和政府行政管理;都完全是为如何修好工程、管好工程而服务的。而资源水利阶段的特点也很明显:一是水资源供不应求,不能无限制取用,要有计划的合理使用;二是必须站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项工作,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三是政府部门、水利科研与教育单位,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管理,更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教育和发展,并将资源水利与工程水利紧密结合起来,使水利事业的发展科学持久。

四、采取措施,推动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

4.1要广泛开展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学习研讨,提高认识,特别是广大的各级水利工作者。

4.2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促进资源水利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在水资源的质与量的管理上,要实行统一的管理与保护。还必须从法规、机构和体制上作出努力,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4.3要加强和完善水资源机构和队伍建设。首先在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充实业务骨干,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提升水利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以加强对资源水利各项业务工作能力的提高。于此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资源水利的科研与教育以及勘测设计等业务部门,制定这方面的计划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推动资源水利的快速发展。公务员之家

资源水利论文范文篇2

自汪恕诚部长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概念以后,有关“资源水利”的讨论和研究,如雨后春笋,成为水利界及相关学科关注的热门话题。汪部长指出,“资源水利”就是将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具体体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六个方面。本文对“资源水利”进行初步探讨,意在抛砖引玉,不是之处,望有关专家学者指正。

论文正文:

自汪恕诚部长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概念以后,有关“资源水利”的讨论和研究,如雨后春笋,成为水利界及相关学科关注的热门话题。汪部长指出,“资源水利”就是将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具体体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六个方面。本文对“资源水利”进行初步探讨,意在抛砖引玉,不是之处,望有关专家学者指正。

1、“资源水利”是水利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阶段

人类的起源与水休戚相关,正因为如此,“水”字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成为中国的最早文字之一。在我国文献记载中,最早将“水”与“利”两字联合起来成为“水利”的是《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不过此时的“水利”只具有捕鱼、编织、捕鸟等涵义。司马迁最早明确了具有专业性质的“水利”的内涵,他在约公元前104年椆?1年完成的《史记·河渠书》著作中,加以明确,该涵义运用了几千年。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导入,人类不断为“水利”赋予新的内涵。概念逐步演变,蕴含了人类对客观认识的不断深化。

纵观水利发展的历史,经历了许多重要阶段或者模式,由于受知识背景、社会地位以及研究的角度的影响,不同的学者对其划分略有差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由单一目标走向多目标的协同发展,这是由水资源本身的特性、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系列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社会经济环境对水的需求及人类对水资源认识程度共同决定的。人类水资源开发利用,先后经历或正在经历三个阶段,(1)原始水利阶段,以解决人类生活生存为主要目的,这在我国一些地区如老少偏地区依然存在;(2)工程水利阶段,有的学者称为工程经济水利阶段,以兴建水利工程为主要手段,解决人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前,我国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利处于这个阶段;(3)资源水利阶段,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科学管理为标志,强化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结合,强调综合优化配置水资源.

2、“资源水利”理论基础

“资源水利”理论基础是什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资源水利”能否在实践中被认可和实施,作者认为,“资源水利”具有具有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点,即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核算理论。

2.1“资源水利”理论基础之一:系统理论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从总的情况来看,水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以,从系统理论来考察水资源开发利用效果,不能仅仅局限于水资源本身或者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且应该着眼于更大的社会经济背景。更具体地说,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应该采取一体化方略。

所谓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一体化,是指将水资源放在社会—经济—环境所组成的复合系统中,以系统理论作为指南,用综合的系统的方法对水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高效管理。其主要思想是,水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是对环境有相当制约的环境资源,他对国民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福利的提高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在此背景条件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不能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而必须采取“动一发而牵全身”的系统方略。

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一体化在客观实施上具有多层次性。如区域水量与水质管理的协调统一,水资源管、供、用和治理协调、水资源利用和湿地保护统一,水资源地表与地下水—降雨联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森林保护相统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承受能力等等。从效益上来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一体化最终目标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必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其效益衡量时空尺度必须较大。如充分利用当地当地的降雨资源,从局部上来考察,可能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从整个流域的角度来认识,假设流域的各个区域皆以留住当地水资源为己任,流域水资源地表径流会发生大的改变,甚至导致大江大河的断流,引起更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是以流域可承受能力为极限,是有条件和限制的。

从“资源水利”内涵来看,它基本包含了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并且将水资源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视野下进行综合开发管理,这是系统理论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实践与应用,“资源水利”是系统理论在水利实践中升华,其所具有的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2.2“资源水利”理论基础之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类面对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等世界性难题,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现实推动力,自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明确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概念后,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大,大大超过起创者意料之外。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是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只有一个地球”、“人与自然平衡”、代际之间具有“平等发展权利”成为持续发展理论主要理念,该理论要求我们:

(1)树立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观,对于地表水资源等可更新的资源开发利用,要限制在其再生产的承载力限度内,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可更新资源的再生产;对于深层地下水等不可更新资源要减少其消耗,提高它的利用效率,积极开辟新的资源途径,并尽可能用可更新资源和其它相对丰富的资源来代替;

(2)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时,不仅仅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还必须兼顾后代人的需求,这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问题,而且关系到人类社会是否永续发展下去的大问题。当代人不应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换取自己的舒适,应该主动采取“财富转移”的政策,为后代人留下宽松的生存空间,让他们同我们一样拥有均等的发展机会。

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层次性,包括资源层次、环境层次、社会层次、技术支撑层次等等多方面,它站在全球或者全社会的高度衡量社会的发展程度,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是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的高效耦合才可能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层次。尽管“资源水利”包括多方面内容,但其核心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其目标是水资源在整体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果结合大空间和大时间跨度,其目标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可以说,“资源水利”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水利工作中的深化与拓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资源水利”支撑点是无可非议的。

2.3“资源水利”理论基础之三:资源核算理论

资源核算理论是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其主要思想是:资源是国民财富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保护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必须将资源环境纳入到核算体系,以消除因不计资源消耗或环境污染而形成的国民经济虚假成分,使管理者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经济发展的过程、效果和潜力,推动资源资产产权的界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加强资源高效管理。

水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水资源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21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首要的资源环境问题,由于水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牵涉面非常广泛,对其进行核算进而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成为管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水资源污染,不仅造成水资源财富本身价值的折损,使水资源贬值,而且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及社会问题,在对其进行治理过程中,也涉及到各个方面,由于国家或地方政府(包括企业)每年的投资额度有限,环境治理投资增加可能减少其他方面的投入,进而影响相应的建设,如果不进行投资治理,所带来的问题包括潜在的威胁也可能严重地影响社会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投资者常常处于一种两难选择之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给开发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所带来的系列环境、社会问题,如地震、生物多样性的消失、河岸的变化、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改变、水资源时空分布的演变、淹没土地所带来的大量移民等,其损失可能超过经济效益,如果将论证的目光仅局限在水利工程的本身,水资源开发利用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就会被掩蔽,很难全面准确地估算水利工程效益;水资源的配置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由于水资源用途的多样性和水资源可多次利用的性质存在,为水资源合理配置增添了许多障碍,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在特定的水资源量情况下,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如何分配牵涉到诸多方面,即便是工业用水内部的分配也复杂多样,如何将有限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使其发挥最佳效益,是水资源合理配置最终目标,配置是否合理的衡量手段极其重要。水资源节约也是全社会的工作,如何选择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的方法,是节水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农业节水为例,节水技术设很多,既有传统的技术,也有喷灌、滴灌等新技术,甚至有分子生物学等高新技术,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选择,是我们必须慎慎处理的大问题。

上述“资源水利”所包含的问题,必须站在大空间、长时间的高度,可以通过资源核算的方法解决,资源核算理论成为“资源水利”理论支柱之一,是一种必然。

资源水利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工程水利资源水利转变

一、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既重要又紧迫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工程水利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等因素对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压力: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人们对水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城市集中供水量骤增,迅速超过地域供水能力的限度,城市缺水严重;三是生活废水、工业污水迅速增长,特别是城市附近水域污染严重,使能够有效利用的水资源量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进一步遭到恶化。但是每一区域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光靠修建水利工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修好的水库可能无水来;打了井、开了渠,有可能提引不到水。这时,人们开始转向水资源,开始重视和研究水资源问题;认识到必须从资源的开发、调配等方面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所以,资源水利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资源水利将逐渐取代工程水利,并逐渐在水利事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关系

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是不是说不再加强水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育了,将不再需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将不再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而只去抓水资源,事实不是这样的。水旱灾害将始终存在。人们要控制水就要开发水利,就需要通过水利工程这一手段来实现水利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自建国以来,我国工程水利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各项水利工程除害兴利的能力还不强,标准也不高,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快速发展。因此,怎样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改善、提高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我们始终要走的道路。我国的科研、教育单位,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单位;对怎样建好、管理好工程,坚决不能放松警惕。我们的行政主管部门,一方面仍然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组织和指导;另一方面,应从建设、管理水利工程转向从规划设计上、政策法规上进行指导,水利工程的具体建设与管理,应该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由水利单位去管理和经营。实现了这—转变后,逐步重视并加强资源水利工作,同时水资源科研、教育与规划设计监测管理和水资源保护也就会逐步得到加强和发展。政府就能公正、合理地分配、调度与管理、保护好水资源;各个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具体单位,如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以及防洪、排水等部门,都会按照统一的规划,通过工程水利而实现众多资源整合,从而达到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

三、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特点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工程水利阶段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水资源的量与质能充分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供给大于需求很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人们要除水害就要兴建水利,只要修建水利工程,即可达到目的。三是水利科研、教育和政府行政管理;都完全是为如何修好工程、管好工程而服务的。而资源水利阶段的特点也很明显:一是水资源供不应求,不能无限制取用,要有计划的合理使用;二是必须站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项工作,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三是政府部门、水利科研与教育单位,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管理,更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教育和发展,并将资源水利与工程水利紧密结合起来,使水利事业的发展科学持久。

四、采取措施,推动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

4.1要广泛开展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学习研讨,提高认识,特别是广大的各级水利工作者。

4.2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促进资源水利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在水资源的质与量的管理上,要实行统一的管理与保护。还必须从法规、机构和体制上作出努力,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4.3要加强和完善水资源机构和队伍建设。首先在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充实业务骨干,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提升水利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以加强对资源水利各项业务工作能力的提高。于此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资源水利的科研与教育以及勘测设计等业务部门,制定这方面的计划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推动资源水利的快速发展。公务员之家

资源水利论文范文篇4

城市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表现形式即为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建设的推进,必将促进我国现代化水平、城市管理水平和国家信息化水平,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数字城市综合利用3S、网络、多媒体和虚拟仿真等技术实现对城市地理、自然环境、规划建设和管理等的动态监测、智能化管理和辅助决策等功能。数字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协同工作,建立和完善数据资源的高效共享机制,其中,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是其战略基础,表现形式为各种比例尺的线划数据、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等,地理空间数据库丰富的基础资源和更新能力为数字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该系统研究基于数字许昌地理空间框架平台进行构建,当前,该市的数据平台已采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NewMap软件构建完成,所有公共数据以网络服务形式向各个部门提供,行业内部保密数据则由对应部门独立存储。

2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该系统是数字城市框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全市的公共地理数据由市级信息中心统一管理,并通过NewMapServer为地图服务,以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模式,通过专门授权供各个职能部门作为地理底图调用。水利行业内部数据采用空间数据引擎ArcSde和SQLServer数据库存储,由局信息中心管理,在部门局域网范围内以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C/S)模式共享。为了保证数据安全,需要对空间数据建立相应的版本控制及多用户并发访问、更新机制,同时,考虑到功能模块的独立性和后续扩展性,系统采用组件式开发思想,将部分模块封装为类库,并采用动态链接库形式调用。系统选用通用的面向对象工具VisualStudio2010作为开发平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分别采用ArcGIS空间数据引擎和SQLServer2008存储,系统专业平台选用ESRI公司的开发组件ArcGISEngine。

3数据库建设

3.1空间数据库建设

空间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水利设施数据和监测数据等。

(1)基础地理数据:包括1:50000航拍图、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交通、线/面状水系和注记等。其中航拍图、交通和注记以金字塔切片形式存储,并以网络地图服务WMS形式提供。

(2)水利设施数据:包括大坝、水库、测井、灌溉井、堤防、河渠和渡槽等,这些属于行业内部数据,需要由专门人员管理,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3)监测数据:包括收集到的地下水位、水质、变形、洪灾、用水量等数据,这些数据与具体的水利设施密切相关,需要设置关联字段以便后续调用。

3.2属性数据库建设

属性数据分为两类,一类是空间数据的描述性信息或附加信息,可通过索引与空间数据保持一致并联动检索,另一类是文本性的统计资料,如日照、降雨量、气温等信息,可用于统计汇总。

4系统功能实现

围绕水利资源普查管理和业务特点,系统主要分为6大功能模块,分别是:数据管理、可视化浏览、水利设施管理、地下水位监测和分析、洪水淹没预测和水文分析,其中水利设施管理、地下水位监测和分析、洪水淹没预测为系统核心功能,其他功能作为辅助。

(1)电子地图:主要包含各类GIS图形操作功能,如地图的无级缩放和漫游显示,能够使用户快速以各种比例尺浏览城市的各类水利资源;标注的动态显示,可根据参考比例动态显示各类地图的名称信息,以增加可读性和视觉效果;关键字查询,根据输入的查询关键字从所有图层中过滤符合条件的图形;精确查询,根据设定的图层属性字段值精确查找特定要素;数据编辑,高级管理员可修改ArcSDE中的空间数据及SQL中的属性数据,一经修改,所有用户均可见。

(2)水利基础信息管理:水利基础信息包括历年气温、降水、日照、洪水灾害、各河流水质、地下水位线和城市农村用水量等数据,该模块整理编辑已有数据,并可根据时间段进行报表统计输出,对于新增数据,经检查确认后入库。该类数据以属性记录为主,为了确保与已有空间数据联动,可设置关键字,以期实现空间和属性的互查及符号化动态显示。该功能使当前繁琐厚重的纸质资料电子化,系统化。

(3)水利设施管理:该模块将城市已有的大中型水库、大坝、渡槽、灌溉井、测井、放水洞和溢洪道等集中管理,通过属性链接可直观查看已有设施的各类信息,如分布、库容、坝型、防渗类型、有效灌溉面积、对下游影响、水位和水质等资料,并能实现对各类信息的更新和统计。针对当前水系分布特点和灌溉井分布不均的问题,根据已有灌溉设施计算灌溉保证率,在不能达标区域,结合河网密度,采用叠加最优法科学布置新的灌溉井,以实现位置最优,总体灌溉面积最大。

(4)地下水监测:地下水监测是直接获得地下水水质、水量动态变化的唯一方法而被广泛采用。地下水监测主要针对已有测井历年的采集数据,经克里金插值后转换为地下水位线进行。该功能可按照时间段进行横向或纵向对比,进而分析地下水位变化的趋势和原因,为科学治理提供决策依据。系统可自动计算插值后的水位线和监测值之间的差值,若该值超过一定阈值,则自动推算可能存在误差的测井及其记录,以便修正更新。另外,系统也可根据已有测井分布及监测数据,从减少插值误差的角度计算新测井的布设位置。

(5)水文分析:水文分析是数字高程DEM数据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水流方向、汇集量累积、水流长度、河网提取、等高线提取、流域盆地计算等几个部分,系统根据研究区的DEM数据,经洼地填充后,计算水流方向和汇流累积量,以模拟水流过程,然后叠加上已有的行政区划数据,分析洪水可能经过的区域和淹没深度,为后期的防洪抢险、溃坝分析和河道改扩建等工作提供有益的技术支持。

(6)洪水淹没分析:洪水淹没分析是损失评估的重要环节,系统利用ArcScene建立工作区的三维模型,基于无源淹没分析法模拟洪水的固定抬升和匀速抬升,并计算某时刻的淹没面积、库容和水深,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行政区划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洪水淹没范围和影响,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5结束语

资源水利论文范文篇5

1.完善农田水利法律制度

在资源输入的背景下,应当加快完善我国的农田水利法律制度,借助法律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者进行规范,从而确保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有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作为指导者,主要负责对遵守法律的水利工程投资主体进行补助。虽然水利工程本身属于公共资源,但却并不能无限制地开发,而是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水利灌溉设施,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国家应当颁布实施《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法》,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规范:其一,投资主体。应进一步拓宽水利投资筹资渠道,逐步形成投资多元化,将各方资金汇集到一起,为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其二,水利设施。应以文件政策的形式,制定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关的优惠补贴政策,从而使希望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农民能够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这有助于促进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

2.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补偿机制

为了减轻农民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的经济负担,我国应建立投资补偿机制,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制度。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贷款政策。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应当针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并明确规定何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可以哪些优惠形式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供贷款,而国家则应当给予金融机构相应的补偿,这些内容全部要在政策法规中予以体现。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借此来确保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贷款资金能够获得合理使用。同时,在贷款过程中,要严格对工程项目进行审查,并对贷款人进行资信评级,依据评级结果审批贷款,这样可以降低贷款的风险程度。此外,为进一步提高贷款质量,还应当规定负责贷款的金融机构制定坏账补救措施,若是贷款无法如期收回,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补偿,保障金融机构的利益不受损失。其次,加大财政性补贴力度。在补贴比例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出最为合理的补贴比例。通过对水利设施建设投资者的补贴,能够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这有助于推动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建设发展。

3.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投入更多的建设资金,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首先,整改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通过配套整修、扩容清淤、加固除险等措施,增强水利设施的抗灾减灾能力。尤其要综合整治河道堤防,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建立健全防洪保障体系,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其次,重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逐步实现大型灌区由节水向高效用水转变。再次,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提高农村供水保证率,保障农民饮水安全,从而逐步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4.提高农田水利节能灌溉科技含量

在资源输入背景下,农田水利发展应加大水利技术研究资金投入,积极推广节能灌溉技术,提高节能灌溉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各级水利部门要提高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开展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试点科研工作,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节能灌溉的成效。同时,还应当重视农田水利人才的培养,加大各大院校对水利人才的培养力度,使人才积极投身到农田水利建设中来,改善农田水利节能灌溉落后的现状。

二、结论

资源水利论文范文篇6

从人类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水利建设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工程型水利、资源型水利和环境型水利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但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而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是靠天吃饭,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备水防旱、止水防洪,各项水利工程才应运而生。可以说,中国几千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以工程水利作为物质基础的。因此,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和未来,走向资源型水利与环境型水利发展的不同的时期仍必须依托于工程型水利作为其基础,脱离了工程也就谈不上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但就资源型水利的内涵来讲,它应当包括两个层次,即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方面,从广义上讲,水与各种资源(包括人口、耕地和矿产等各种资源)都有一个优化配置的问题: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水资源自身(包括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水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的多功能与综合利用和水资源区域性的优化配置等问题。因此,从工程型水利转变为资源型水利应当把它看成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如果说,新中国水利建设50年是“第一次革命”,兴修了数以万计的水利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那么,迈向21世纪水利可能进入“第二次革命”,战略的重点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措施的优化组合,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好像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温饱型转变为营养型等,农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也面临一次“新的革命”。同样,我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形成的资源型城市,过去主要是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工矿城市,现在,由于资源渐趋枯竭,或资源开采的收益下降等种种原因,不仅已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而且可能导致城市的衰退。因此,资源型城市如何走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面临着选择和确定新的和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有关人士认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应当由资源型向技术型转变,走一条良性循环整体发展的道路。

目前许多国家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途径上,大体有三种选择,一是对现有的可利用水量进行重新分配,以适应新的需求;二是通过节约用水和水的再利用以提高用水效率;三是通过传统的工程措施来增加可用淡水量的供应。在这三种途径选择上,多数国家已倾向于前两种途径。我国过去的50年水利建设主要是靠传统的工程措施为主,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是,长期以来,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一直存在着“重建轻管,重大轻小,重骨干轻配套,重工程轻实效”的四重四轻问题,但还有一重一轻,就是重兴修工程轻资源配置、管理和保护,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五轻五重”,这种状况导致了水利工程越修越多,水资源却越来越短缺和水环境的不断恶化,更谈不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走一条良性循环整体发展的道路。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在水利发展战略上,从工程型水利转变为资源型水利,主要是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措施的优化组合,最终目标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化,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实践已经表明,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或者说是最重要的支撑条件,没有水,任何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都谈不上高速和高效的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水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我们强调资源型水利,正是基于此目的,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资源型水利与工程型水利,从性质上讲主要是区别于以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以水利工程数量为主体,资源型水利则是在依托水利工程数量的同时,要依托资源的优势,重视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工程的数量,更重视工程的质量;重视工程建设,更重视工程的管理;重视工程措施,更重视非工程措施,建立以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的节约型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和措施优化组合的防洪减灾体系。因为,过去防洪。灌溉和供水量的增长,主要靠传统措施,即水利工程数量的增加来解决,而未来的防洪、灌溉和用水量的增长,已不可能全靠兴修工程来解决,而依靠科技创新将成为战略的重点,要走效益型、科技型、优化型、集约型经济发展的模式,这是世界上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走出水资源短缺困难的根本途径。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水是生存资源、是经济资源、是发展资源、是战略资源。环境与发展的核心在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水,中国水利发展的关键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水。因此,21世纪水利发展战略必须从观念上、思维上、战略上、方法上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迎接未来的挑战,才能为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资源水利论文范文篇7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mm,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中国雨热同步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都给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水土资源的开发也伴随着与水早灾害的斗争。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__论文投稿_发论文权威期刊组织,oA:b^8K1Qy7a?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二是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是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dY5`7m!WMKC,N四是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KJ8Nq}5h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owo[W#KrC(一)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__论文投稿_发论文权威期刊组织L#m8|5o-_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__论文投稿_发论文权威期刊组织l)evjp

3[.q6|,br9m"K(三)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uwV|x0p8x,M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Q)^*tk"CHb0p;s.Z

4FJ4tI3Ic7NNn$f:~(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x#SxN.U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__论文投稿_发论文权威期刊组织;W)nT9a9r%u

]`_n8gA结论

PlZ2g-nw?)D

D(aT%k&bgD''''_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深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QIxF#W;Rc)JMU(L

''''k}-nd1s{(u参考文献

[1]杨向阳.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5.

[2]韦风年.加快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J].中国水利,2005.

资源水利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职称评审;材料准备;问题;建议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1]。职称制度是我国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和个人的薪酬和晋升密切相关。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简称珠江委)是水利部派出的流域管理机构,在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澜沧江以东国际河流(不含澜沧江)、粤桂沿海诸河和海南省区域内依法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责,为具有行政职能的正局级事业单位[3]。珠江委设置有规划计划处等14个内设处室;有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副局级)等单列机构;有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副局级)等6个事业单位;有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副局级)等4个企业。水利部珠江委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高评委)负责上述处室、单位人员的水利工程系列高级工程师(以下简称高工)的职称评审。高评委一般从上述各处室、单位正高级工程师中随机抽取,并接受珠江委纪检部门的全程监督。中国走进新时代,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做统一要求[4]。水利高工评审响应国家的要求,2017年起相应取消了职称英语、计算机理论、专业理论等考试必备条件。符合条件参评高工的人多了许多,如2018年珠江委参评人员达到102人,竞争激烈。2017年1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在部分职称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有关问题的通知》,工程系列增设正高级工程师,各省、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组建正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相应系列正高级职称[5]。2020年12月,水利部下发《水利部关于印发工程、经济、会计系列职称评审条件的通知》,对水利工程正高级工程师评审条件作了新规定;具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权限的部属单位,可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单位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6]。2021年6月,珠江委下发《珠江委关于印发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职称评审条件的通知》[7],对珠江委水利工程高级工程师评审作出规定。针对新的评审条件,参评人员在高工评审中,有哪些容易忽视的问题,有哪些技能技巧值得借鉴,有些什么好的建议,下面作个探讨。

1评审原则及流程

高工评审坚持避嫌原则,即本单位评委专家不能评审本单位人员。评委专家采用随机抽签形式确定。在专家到达评审地后,先召开评审预备会,人事部门在会上介绍评审条件细则,接下来交给专家评审。具体评审采用2名专家独立评审方式进行。2名专家评审分数差距过大,如10分以上,则在高评委主任主持的会上讨论决定。2位评审专家在会上负责解释说明,最后决定该参评人员分数。讨论完毕,取平均分确定每位参评人员分数,再对60分以上人员进行投票,选出符合高工的人选,走相应审批程序后公布。如图1所示。

2评审类别、条件及赋分

新的水利工程高工评审项目不再细分为科学研究、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等4个类别,而是作为全口径项目合并在一起评审,包括科学研究、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管理、水利机械、水利监管、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等[7],只要符合其中一项,就可依据条件赋分。评审条件分为A经历能力、B业绩成果、C论文著作等三大项选拔条件。下面站在规划设计人员角度对高级工程师选拔评审条件进行说明。见表1。A经历能力大项有6项小条件,可分别简略标注说明为A1[基础经历能力]、A2[项目组织能力]、A3[技术创新能力]、A4[应急处置能力]、A5[咨询评价能力]、A6[指导培养能力]。每项折项系数在0~1.5之间。总折项系数在5以上,得满分30分。B业绩成果有7项小条件,分别标注为B1[基础性成果]、B2[专项性成果]、B3[创新性成果]、B4[突破性成果]、B5[代表性成果]、B6[规范性成果]、B7[奖励性成果]。每项折项系数分在0~1.4之间。总折项系数在6以上,得满分50分。C论文著作有3项小条件,分别为C1[工作报告]、C2[]、C3[专著译著]。每项折项系数分在0~3.0之间。总折项系数在6以上,得满分20分。经历能力、业绩成果及论文著作分别为30、50、20分,合计100分。

3几个容易忽视的问题

(1)评审按分数高低实行淘汰制度。得分60分以上人员才能进入专家投票环节。参评人即使得到70分,也不一定能通过高工评审。高工评审一般按照年度总参评人数30%比例淘汰。专家一般按照得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投票,分数越高、排位越靠前,越能通过评审。(2)大项得分不能为零。经历能力、业绩成果及论文著作等三大项,任何一项都不能得零分,否则,该参评者将被一票否决,不能进入下阶段投票环节。每年都有人员因大项得分为零而被一票否决。C大类是最容易被否决的大项。(3)论文需要提前准备。参评高工人员需要在公开发行的专业刊物上发表本专业领域论文不少于2篇。第一作者每篇算1篇,第二作者2篇算1篇,第三作者以后不再折算;核心期刊还有加分。现阶段论文要正式出版的才算,编辑部录用通知不算,而且网上要能检索到。论文往往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发表。有参评人员在需要评职称时才发现论文数量不够,寻找社会上的期刊加急出版论文。结果被人事部门认定为没有刊号的假论文或被专家认定为论文质量不行,导致论文数量不够而否决。(4)对照评审条件,按照格式准备材料。当事人决定参评高工时,应对照评审条件,按要求的格式准备评审材料。现阶段每位评审专家,一天半需要评审约十名人员的材料,时间紧张。专家一般都是对照A1、A2、A3、A4、A5、A6;B1、B2、B3、B4、B5、B6、B7;C1、C2、C3等条件对应评审。参评人员不可以自创格式准备材料。如B大项本来只有7项条件,某参评人员独创二十几项,专家也只能按前面7项对照评审。该参评人员后面十几项材料就没有被利用,导致该大项得分低,总分不够60分,不能进入投票环节而被淘汰。(5)正确理解角色、排名等有关名词与条款的解释。有些参评人员对主持、技术骨干、参加人员等角色,主笔编写、奖项排名等有关名词及条款的解释理解不到位,导致材料准备漏缺某些关键指标,专家依据现有评审材料打不上分。如从事某设计任务需要有本人在设计过程中角色担当等相关文件,光有单位的证明材料不算。排名前二名的报告编写人,才算主笔编写;第二名算半篇。许多人没注意到这条,导致C1报告数量不够3篇。专利、推广证书、规范、奖项等业绩根据个人排名,分成前1/3、中1/3和后1/3三档分别赋分,类似项目主持、技术骨干和参加人员的权重,前档得分比后档分数高。(6)重视职称英语、全国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考试。在过渡期,参加职称英语、全国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考试虽然不作为必备条件,但通过的人有加分。如每一项加2分,3项就有6分。如其他条件相同,通过上述考试的人分数靠前,相应提高了自己的评审通过率。(7)注意业绩取得时间。工程师以前的业绩可列入A项经历能力,但B项业绩成果及C项论文著作则是取得工程师以后的业绩。还有一条是业绩截止时间,如2021年7月评审高工,没有特别说明,则业绩截止时间一般为2020年12月底,2021年的业绩一般不算。

4建议

(1)进一步完善评审机制。公正、独立性是高工评审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人情世故又是人之常情。为保证公正独立性,职称评审如何避免受人情世故的影响,需要在已有的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如扩大高评委专家数量,增强随机性。可参照评标抽取专家的办法,在评审前2d抽取专家,并严格保密。评审过程手机一律封存。2个小组分乘2部车分住2个地方独立评审,在会议讨论前互不联系、互不通气。在评审前,专家及相关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对评审结果严格保密,保证专家独立公正的评审,没有后顾之忧。适当延长评审时间,严格按相同的标准进行评议,优胜劣汰,把真正优秀的人才选送到高工岗位上来。(2)人事部门加大职称评审培训的力度。很多同志对高工评审条件及需注意的事项不清楚。人事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力度,使更多的同志理解评审条件,理解材料准备、整饰相关要求,可有效提升评审通过率。(3)利用现有模板准备材料,请有经验的同志把关材料。准备高工评审材料一般需要花费15d左右的时间。有些同志工作繁忙,可以拿来一位往年评审通过的高工人员的材料作为模板对照准备材料,能够节省不少时间,也能够少走许多弯路。评审人员在材料上交前,请部门总工、高评委专家等有经验的同志把关,能够提升评审通过率。曾有相似工作经历的同一个部门的领导A和员工B参加同一年高工评审,员工B请高评委专家把关过评审材料,结果一次性通过高工评审。领导A材料准备不充分,当年未通过高工评审;2a后,请有经验的同志把关材料后,才通过高工评审,而且分数排名靠前。(4)重视工程项目、标准规范、论文交流业绩。高工评审要求的经历业绩很多,如A2、B2,需要3~5项业绩。这就需要参评者多参加大中型工程项目,并在报告上署名。同一大项不同小项间业绩不能重复。有些参评者反复使用那几项项目业绩,就会给专家造成能力、业绩不够的印象。准备的业绩要有富余度,评审时如某个项目不满足条件,还有多余的项目可以替补上。很少同志拥有参加国家、行业标准业绩,但水利标准主管部门鼓励水利社会团体根据市场需求在其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团体标准编制[8],现阶段应抓住团体标准编制的机会。副局级以上单位编制的标准如企业标准符合B6项业绩标准,很多同志忽视了这一条,导致该项业绩空白。部分同志主笔编写工作报告数量不够,可以通过撰写论文交流来填补。和部门总工及科技部门保持联系,积极撰写论文提交到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大坝学会等省部级学术会议上交流,就能满足C1项业绩要求。(5)重视科研项目、专利、推广证书和奖项的申报。党的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9]。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10]。为响应国家号召,科研项目、专利及推广证书业绩在高工职称评审中占有很大的权重,对应着A3、B5、B3项。这3块业绩是规划设计人员的弱项,评不过科研院所的人员。规划设计人员要重视这几方面业绩的取得,才能在众多评审者中脱颖而出,顺利通过高工评审。部分同志不重视B7奖项申报,导致该项未能得分。部级奖很难获取,但省部级、厅局级奖相对容易些。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勘察设计奖,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属于省部级奖项。省优秀咨询成果一、二等奖和珠江委颁发的科学技术奖属于厅局级奖项。(6)通过在职继续教育取得后续文凭。对中专、大专学历人员,通过在职继续教育,取得后续大专、本科文凭。这对个人参评职称及成长是大有帮助的,符合终身学习的理念,也能跟上时展潮流。

5结论

资源水利论文范文篇9

一、服务三农,积极参加科普集市、送科技下乡活动

水利学会积极配合县科协组织的科普集市、送科技下乡活动,精心准备和送发有关巡堤查险、防汛抗洪、山洪避灾、科学管水、节约用水、渠道防渗、白蚁防治、水土保持、水法宣传等方面的资料四千多份,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广泛传播科技知识,使人们在突发性自然灾害来临时能够从容应对、降低灾害损失;让农民群众掌握较为先进的生产技能,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

二、评先奖优,鼓励会员开展学术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

我们一直认为,开展学术研究和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是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学技术交流与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同时学术论文也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学术成果,是作者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具体反映。该项活动从学会成立之初到现在长期坚持,从未间断。2004年该项活动得到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共收到会员论文47篇,经学会理事会精心评选,评出一等奖论文3篇,二等奖论文4篇,三等奖论文6篇,学会分别给以了奖励,并推荐3篇向上级科协申报。在今年的优秀论文中,由李正桂、周知辉2人合著的《橡胶坝袋在水渡河水闸中的应用》已在省级专业刊物《湖南水利水电》上公开发表。李小平同志2003年撰写的《我县水利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获市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三、精心组织,学会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1、为让全体会员[本文章属原创,其他网站复制必究法律责任]对我县近连两年来的水利建设成果有一个较为全面了解,同时为会员之间构建一个相互交流、探讨的平台,学会2004年先后两次组织会员对全县新建成和在建的水利工程工地现场参观,并将每处工程的基本情况、有关技术参数打印成书面材料供会员们参考。另外,今年学会还与相关会员单位两次赴外地考察,学习先进的工程技术及管理经验,取人之长为我所用。

2、在科技培训方面,2004年,学会配合县防汛办和局工程科组织举办了两次培训班。一次是组织水利系统骨干技术人员举办了一期堤坝白蚁防治技术培训班,编教材、做示范,聘请白蚁防治专家亲自授课,并配发防治药物,便于学员即学即用,及早消除堤坝白蚁危害隐患。一次是组织基层工程人员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以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学员们掌握了一些适合在我县推广应用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方法,让他们对规范工程建设管理行为的重要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基本掌握了工程建设管理程序、资料收集、整理、归档等方面知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2004年,我们按照学会章程,共收取单位会员、个人会员会费四千多元,并通过技术咨询服务方式收取一部分业务费用,使学会活动能够有声有色地开展。我们根据“源于会员、用于会员、服务社会”的原则,所收会费设专帐管理,全部作为学会的各项活动经费以及提供技术咨询的成本费用。

资源水利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水文随机分析;自回归模型;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基础,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新时代需求和满足水利工程专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摆在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面前的迫切任务。尤其以来,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引领,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机制改革,构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自2010年申请成功之后,一直在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直在探索研究生核心课程的教学体系。目前,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下设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工程三个二级学科,2013版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共设9个研究方向,其中第一个研究方向是水文学与水循环,在这个方向设有现代水文学和水文随机分析两门专业课程。本次选择水文随机分析进行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通过重新编写优化的《水文随机分析》课程大纲,形成完整的《水文随机分析》的课程教案,以复杂水文模型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改革传统的授课模式,编写并出版《水文随机分析》研究生教材,并发表与水文随机分析相关的教改论文,从研究生教材、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专业建设,从而提升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中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高质量并适应时展对研究生高级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水文随机分析》是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专业学位课程,也是水文学及水及水资源二级学科培养方案中主要的水文学方面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处理水文数据信息模型和方法,将随机理论引入到水文时间序列变化规律的研究,而且水文随机分析是一门比较开放的课程,逐步吸收水文随机分析的最新理论、模型和方法,有助于使研究生熟悉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为研究生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为研究生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一种途径。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有关《水文随机分析》的研究生教材还没有,《随机水文学》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本科生教材,但是该教材介绍随机水文学的自回归模型、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内容较为简单基础,不太适合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可以作为学习水文随机分析的参考书和辅助教材,急需编写一本适合水文学及水资源硕士阶段学习水文随机分析的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目前水文随机分析的最新理论、模型和方法。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安排

通过文献检索、国内高校相关课程建设调研、考查学习等途经,开展水文随机分析课程方面的课程建设。首先,查阅水文随机分析相关的国内外相关教材,对前期的自编讲义的内容进行丰富和补充,引入目前水文分析的最新理论、技术方法等,编写水文随机分析教材的大纲目录,搜集相关的素材,包括水文数据资料、图片等,编写《水文随机分析》研究生教材,并与科学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将出版的《水文随机分析》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如PPT)制作出来,并与视频制作公司合作,录制课程教学的视频课程。同时,根据查阅的有关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论文,撰写《水文随机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教改论文。其次,将已录制好的视频课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推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授课为辅助的教学方法改革模式的尝试,以课堂教学讨论,针对水文随机分析模型或非法进行学生准备相关文献材料进行演讲、辩论的形式,来提高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教学手段多样化方面进行改革和实施。另外,在教学考试改革方面,改变传统的闭卷试题考试的方式,采取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以老师统一命题和学生自主选题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查阅相关文献,撰写符合学术论文格式、内容、方法和解决方案的文章,争取能够达到学术期刊发表的水平,以提高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科研和生产任务报告撰写的目的。

四、结语

水文随机分析作为水文学及水资源硕士专业的一门学位课程,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如何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运用所学的水文分析的一些随机模型或方法解决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科学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如何通过模型的编写及应用进而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将科研问题的解决过程以专业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并通过课程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研讨的方式或学生做PPT进行问题解决汇报的形式,来提高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熟悉做科研汇报的基本方式等,进而使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得到专业方面的能力提升,为其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能力和方法论等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