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作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1 17:22:07

资本运作管理

资本运作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资本运作;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日趋多元化和创新主体思维的多方位发展,创新逐渐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情况下,资本运作逐渐成为驱动企业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并为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创造了新的契机。然而就整体上来看,资本运作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中的价值并没有充分、有效地发挥,需要借助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来加以良性引导,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长期持续发展。

一、资本运作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中的价值

资本运作是通过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本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保值增值。对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来说,资本的有效管理是一项关乎自身长远发展的事情,而资本运作既能够体现出企业的日常运作能力,同时也能够展现出企业发展的实力。从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角度来看,资本运作所具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资本运作是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企业来说,盈利是经营管理工作追求的重要目标,虽然实现盈利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均有赖于其做掌握的资源,即企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来通过一定的模式获取相应的经营利润。而企业所有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资本,企业只有掌握了足够丰富的资本运作实力,才能够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准确定位和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与策略,从而做出有效的决策、行为。同时,在当前市场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和多变的情况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往往采取量力而行的经营策略,即根据自身的资源综合量来确定发展战略,而资本运作是对企业资本进行管理的一种常规方法,是企业在进行相应战略制定时重点考虑的内容。(二)资本运作是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综合实力中的关键指标。在当前市场开放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如何让资本能够在运作的过程中实现增值,成为企业的赢利点是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考虑的重中之重。资本自身所拥有的属性也决定了其只有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并且在运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丰富,这就要求企业要具备相应的资本运作能力,能够根据市场和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来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无论是金融性企业还是其他企业都将资本运作作为企业经营核心力中的重点,将资本运作人才的吸引和培养视为企业创新力增强中的重要砝码,而一些资本运作能力薄弱企业失败的案例也从实践的层面印证了这一观点。

二、实现资本运作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价值的路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资本运作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是企业综合实力中的主体。而如何充分实现资本运作在经营管理创新方面的价值既是企业管理能力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企业管理艺术的一定展示。具体来说,企业实现资本运作有效价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正视资本运作工作。资本的价值是通过其为企业所创造的实际利润来衡量的,因此,企业要明白资本所具有和应当发挥的价值,避免因为资本观念方面的问题而束缚企业的经营管理创新。在当前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框架下,企业所拥有的机遇与挑战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能够主导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就是创新,企业只有通过将资本作为实现经营管理创新的重要资源来看待,才能够避免因为过分保守或者过分激进所导致的经营失败情况。(二)准确把握市场形势。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情况下,企业的任何决策和行为只有围绕市场这一核心来运转才能够实现发展的目标,而资本所具有的市场性特点也决定了其只有紧跟市场形势的发展才能够持续运作,因此,企业要根据所搜集和掌握的市场信息来对市场发展进行定位与研判,提升资本运作的效率和效果,避免市场波动给企业发展所带来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基于企业经营管理链条的创新工作还是基于资本运作视角的创新工作,企业都要通过资本的视角来审视资本运作的市场形势,提升相关创新工作的有效性。(三)注重资本运作人才的吸收与培养。资本作为一种资源,其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价值的发挥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来实现,换而言之,资本的价值只有通过不同的运作模式来流动才能够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并且资本运作所具有的技巧与手段并非一般性经营管理人员能够驾驭,因此,企业要注重资本运作创新人才的吸收与培养,通过招聘、猎头以及内部培养等方式来打造优秀的资本运作队伍是企业在当前形势下所采取的有效策略。一些企业成功的经营也证明资本运作创新人才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的良好发展提供无限的空间与实力。

三、结束语

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资本运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不仅影响到企业常规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会对企业接下来的经营管理决策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要正视和充分利用资本运作手段来提升经营管理创新的实力和效果。

参考文献:

资本运作管理范文篇2

一、我国中医院资本运作现状

相较于我国大型综合性医院,中医院的发展较为缓慢,在医院规模、收益以及发展前景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中医院想要将我国的中医文化发扬光大,必须从中医院的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医疗改革的具体方针,积极改善财务管理,加强中医院自身对资本运作的管理能力,在我国市场经济大环境中走良性发展之路。资本运作的良性循环在促进整个中医院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中医院的资本运作主要分为资本筹集与资本运营。[1]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医疗改革方案的实施都为我国医院筹资指明了大方向,我国医院仅仅依靠政府拨款就想发展的思路已经行不通。医院想要在新的时代中站稳脚跟,必须要积极优化资本结构,建立多元化的市场融资体系。目前,中医院的运作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商业贷款、社会融资、社会基金以及捐赠,中医院自身处于较被动的地位,想要化被动为主动,中医院必须加快资本筹集,合理优化自身的资本结构,并且加快提升中医院的经济运营效益。受传统中医学的影响,中医院和大型综合型医院相比,除了规模、效益上的不足之外,其在整体技术创新以及市场适应性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此,建立适合时代特点的资本运营模式,突破传统观念的限制、树立市场运营观念,调整中医院本身的发展模式对于中医院的壮大有着重大作用。合理的资本运营方式可以让中医院在资本筹集方面摆脱传统的靠政府扶持的陈旧之路,走上随市场发展规律前行的科学发展道路。

二、中医院的财务管理在资本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资本运作开始在中医院财务管理方面发挥作用,许多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目前中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在资本运作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中医院收支不平衡、市场适应力太差、资本盲目投资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较差等方面。[2]患者康复率是衡量一个医院好坏的首要指标。随着我国现代化医疗设备的引进以及大型综合医院的发展,中医的患者治疗率相对西医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据统计,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的患者治疗率仅在25%左右,住院治疗率更不乐观,这远远低于国家医疗部门对中医治疗率的期望值。[3]中医院治疗率较低直接影响影院的整体收益,限制了中医院提升医疗条件以及引进更多人才的指标,不利于中医院科学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现状,必须加强资本运作的应用,改善中医院的筹资及资本运营模式,切实提高中医院的患者治疗率,促使我国传统中医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持续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资本运作在中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有效实现资本良性运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设以及医药改革的不断跟进,目前中医院正在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通过调整自身的收入结构,逐步实现以中医技术带动医院收益的崭新发展模式。但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中取得新的突破,并且保证中医院的资本运作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针对我国中医院普遍存在的结余率偏低的情况,能够保持多元化的资本筹资以及多维化的资本经营成为了医院发展的一个“瓶颈”。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谋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加强中医院本身的资本运作是保证医院实现收支平衡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医院在处理医院规模扩大以及降低负债的关系上,必须权衡自身财政实力,降低在发展路上可能出现的风险,实现中医院整体平稳发展。

(二)加强对中医特色的投入力度。中医院在现代药品以及现代医学技术方面无法与大型综合医院相比,传统的经营模式又使中医院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不断降低,因此中医院必须加强对自己中医特色专科的投入力度,培养自己的特色,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增添筹码。中医院在进行财务支出时,应该加大对传统中医院校的研发力度,深入学习我国传统中医的精髓,用创新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医院赢得好评,拉动中医院的经济效益。另外,广泛的宣传也是改变中医院目前困境的有效方法。

(三)做好风险预测、评估。医院具有的总资产量也是评判医院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限制着医院规模的扩大程度。[4]随着资本运作在中医院财务管理中逐渐发挥作用,中医院拥有的总资产量在不断上升。目前,我国众多中医院正在通过各种资本筹资方式改善医院的医疗环境、引进先进的医疗器械,这种做法无疑是为了增强中医院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同样避免给医院带来一定的负债风险。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很多中医院财务工作者无法正确评估这些投资所带来的效益,稍有不慎便会导致中医院的财务风险,为医院的可持续健康经营留下了隐患。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产生,从源头上避免这种风险投资,中医院必须在进行大笔投资前对风险做好预测、评估,做好合理的预算管理,避免盲目投资、盲目扩张现象的产生。(四)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中医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走进中医院,致力于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目前,中医院中的技术医师数目不断上升,但是所占的比例却持续走低。[5]由于我国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短暂的大学教育阶段只能让学生对中医学达到入门阶段,倘若不继续深造,很难达到临床实践的水平,很多高等院校中医学毕业生只能进入医院进行基本的服务工作,这就导致了中医院专业人力资源的不足,极大地妨碍了中医院的发展。想要提高中医院的整体水平,人才资源绝对是重中之重。中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加强人力资本运营意识,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积极引进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并且加强对在职人员的义务培养力度,打造一批本医院的核心骨干,增强医院的整体就诊水平。

四、结语

中医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中宝贵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发扬光大先人的智慧。中医院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关乎中医文化能否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完美传承。财务管理的是否得当又是限制中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积极引导资本在中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有效运作。只有不断完善中医院的财务管理机制,才能使中医院实现更稳定、快速的发展。

作者:赵俊平 单位:涉县中医院

参考文献:

[1]张远妮.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模式、风险与路径选择[D].南方医科大学,2015

[2]董杰昌,陈雪清,陈豪,王洪,杜忠东,单继芳,郑鑫,靳清汉.深化医院管理体制多元改革创建我区特色医疗服务体系[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5,6:5~11

[3]高丽娟,唐杭琴,王钟炎.医改后公立中医医院的融资模式探索[J].中国总会计师,2016,6:42~44

资本运作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险资运作;风险管理;资产负债回报率;投资渠道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保险业发展势头良好,保险公司的可运作资金不断累积,因此保险公司需要拓宽保险资金运作的渠道,增加保险资金运作渠道成为保险资金运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起步晚,体制不完善,在资本市场环境的影响下,保险公司资金运作仍存在很多问题,同时也加剧了保险资金运作的风险,因此,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多渠道运作保险资金并且加强风险防范管理非常必要。

2保险资金运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1保险资金运作规模发展迅速

保险资金一直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益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保险业制度的一系列创新和改革,中国保险业获得快速的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12月底,保险资产规模快速增长,达到14.8万亿元,保险资金运作规模达到12.9万亿元,资金实力不断增强。

2.2保险资金运作所占比例差异化较大

从我国保险业发展历程来看,刚开始保险资金的运作渠道只有银行存款和买卖债券,近年来,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环境影响下,保险资金运作的渠道有所拓宽,有银行存款、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和基金等资金运作形式,但是在各渠道保险投资资金所占的比例差异很大,不利于保险资金运作的发展,影响经济效益。

2.3保险资金收益率水平偏低

保险资金投资运作渠道涉及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方面,受市场环境影响大,因为市场环境波动大,也造成保险资金收益率的波动,收益不稳定。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国外的保险公司进驻中国,国内本土的保险公司也越来越多,各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加剧,因此各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缩小,利润空间小,投资渠道狭窄,因此,虽然我国保险市场大,但经济效益小,所以总体来说,我国保险资金收益率水平仍偏低。

2.4险资大规模进入资本市场,发挥稳定器作用,与资本市场互动发展良好

随着保险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保险业务的盈利空间将会逐渐缩小,因此保险公司要求发展,必须要加强资金运作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主要的盈利来源,保险公司盈利扩大,才能为社会提供更为有利的保险保障,这是一个良性发展的过程,也是保险资金运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大规模进入资本市场以后,监管部门要纠正偏激进的投资,守好投资风险的底线,防范投资风险,规范保险行业健康发展,真正发挥保险资金的稳定器作用,促进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3保险资金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资产与负债匹配不合理

与银行类似,保险公司也属于负债经营,而且长期负债的比例很高,并且负债规模大、期限长,因此保险公司需要有收益稳定的长期资产来适应投资主体的资产负债要求。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比较缺乏长期的投资产品,而且在产品期限的结构方面,长期债券的供给量不足,所以保险公司很难通过资产负债匹配来防范利率风险。而且由于我国保险资金投资运作结构不合理,导致多数资金都投资于收益率较低的短期投资,因而更加深了资产与负债不匹配的问题。

3.2缺乏专业投资管理人才

长期以来,保险公司对员工和管理层的考核重点都放在了承保收入方面,也长期将发展保险业务作为公司业务发展的重点,因此保险公司在承保、理赔和内勤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物力,占比非常大,但是却缺乏对险资投资管理人才的重视,内部长期缺乏专业性、技术性的投资管理人才,没能组建一个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团队,因此,公司在保险资金投资方面缺乏专业的分析和指导,影响保险投资的决策和经营管理,加重了投资风险。

3.3外部环境严峻,资产配置和投资风格偏激进,加剧投资风险

保险资金进入市场后面临着严峻的市场外部环境和风险形式,一些保险公司在治理上还存在着很多缺陷,一些保险公司的股权结构复杂且不透明,往往存在着“一股独大”的问题,个别的控股股东把保险公司当作“融资平台”,采取激进的产品设计和销售策略,因此造成了激进的资产配置和投资风格,盲目投资一些不相关的产业,增加了保险公司的投资成本,偏离了审慎稳健的投资理念,不重视因此引起的风险问题,加剧了投资风险。

4保险资金运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4.1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优化保险资金投资结构

有效促进保险资金运作的发展,必须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拓宽投资渠道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投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我国新颁布的保险法已经规定保险资金运作可以用于对不动产的投资,不动产投资是期限长且流动性小的投资手段,符合资产与负债匹配,能够实现分散风险和增加收益的效果。根据国外的投资经验,具有稳定性好,收益性高的贷款投资是一种适合保险公司的投资产品,不仅能够提高资产负债匹配度,还能因此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保险业务发展。从我国国情出发,近年来,我国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而新兴产业的运作时间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是一种非常适合保险投资的一种长期投资产品,而且新兴产业的安全性非常高,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促进保险资金运作长期稳定的发展。

4.2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借助上市融资等方式拓宽筹资渠道

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一直是保险资金运作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实施资产与负债匹配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利率风险。从保险公司内部来说,应当建立起专业的,适合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架构,将负债管理和资产管理相对应,实现资产管理和资产投资部门有效的结合,杜绝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发生,并且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产品的定价、设计及投资策略,能够及时把控投资运用和风险控制情况。2014年,保监会起草了《保险公司资本补充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了普通股、优先股、资本公积、留存收益、债务性资本工具、应急资本、保单责任证券化产品、财务再保险八大类资本补充渠道,打开了保险公司资本工具的创新空间。上市保险公司另有定向及公开增发、发行可转债等方式,境外上市的保险公司还可选择永续次级债等融资工具,进一步丰富了保险公司融资渠道,可以有效控制险资投资风险。

4.3加强专业性、技术性投资人才的培养

保险公司应该调整公司人才战略,加强对专业性、技术性保险投资人才的培养,组建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保险投资团队。专业的人才能够在保险投资方面给予专业的分析和指导,能够有效降低资金运作的成本,能够有效规避投资中的各种风险,使保险资金运作更加高效和安全。并且专业的投资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力,增强人才优势,优化公司内部的人才结构,促进保险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

4.4创新保险监管手段,纠正偏激进投资,促进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要提高保险资金运作监管水平,要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外国先进的发展经验,在加强保险监管手段方面要注重创新,利用和推广先进的技术在保险投资监管方面的运用,不断提高保险监管的效率和水平。在股票投资监管方面,将股票投资分为一般股票投资、重大股票投资和上市公司收购三种情形,并对这三种情形实施层层递进的差别监管,以风险控制为着眼点进行综合监管,防范风险失控阻隔风险蔓延。督促资产配置和投资风格激进的保险公司停止激进业务,内部加快整改,严守风险底线,真正发挥保险的稳定器作用,促进其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5结论

中国的保险市场大,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也很大,为保险公司资产运作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因此,保险公司应着力解决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拓宽投资运作渠道,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投资运作的发展,同时加强保险资金运作的风险管理,实现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协调发展。

作者:王新华 单位:德华安顾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夏天,张楠.我国保险企业资金运用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19).

资本运作管理范文篇4

(一)完善企业治理结构。随着国资国企改革,我国煤炭企业的体制、经营机制和管理流程等还在继续转变。要想让煤炭企业摆脱现有的困境,就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其治理结构。而企业资本运作可以推动其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并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通过实施资本运作,建立现代化的煤炭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其治理结构,才能为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二)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目前,虽然煤炭企业集团都有“做大做强”的战略发展目标,但是其行业竞争性强,国家直接投资在逐步减少,必须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资金投入,这都要依赖企业的资本运作。通过资本运作,企业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筹集大量资金,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实现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最终完成其“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三)有效推动资源整合。通过煤炭企业的资本运作,可以推动其多元化资源整合。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要发挥矿区的资源、技术和管理等优势,推动煤电产业间的强强联合。因此,煤炭企业必须要进行资本运作,运用并购、控股、联营等多种方式,推动其投资的多元化,有效整合其资源效益。(四)是实业经营的必要手段。实业经营是煤炭企业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而实业经营的必要手段就是进行资本运作。要想推动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就要一起把握实业经营和资本运作,并同时进行,这样才能为煤炭企业积累物质财富。

二、国资国企改革下的煤炭企业资本运作问题

(一)融资模式单一。煤炭行业的利润高、投资大,企业运行都需要融资,而且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煤炭资源的减少,使企业的开采成本和运输成本越来越大,很多煤炭企业都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的现象。由于煤炭企业的融资模式单一,只依赖银行借款和其他间接融资已难以与煤炭企业的发展相适应,会制约煤炭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使得其缺乏资本的有效支撑,业务扩展困难,难以开拓市场。(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煤炭企业为了提高其经营效率大多追求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且现在很多煤炭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规模扩大的两面性,使得目前煤炭企业的规模扩张过快,影响企业资本支撑,致使很多企业经常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资本运营不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煤炭企业也没有认识到资本运营和生产经营之间的关系,不重视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使得企业难以发挥其优势互补的作用,只注重扩大经营领域和生产规模,由于企业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导致其生产经营效率较低。(三)效率低、风险大。作为一项复杂的财务管理活动,资本运作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需求和可利用的融资渠道开展综合筹划,要将资源和科学规划相结合。现在煤炭企业大多都扩张过度,使得其资金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矿区煤层加深、新煤层寻找困难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加大了企业资的金需求缺口。现在煤炭企业在银行贷款已经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有些企业还会借入高利息的民间资金,一旦发生资金回收困难,就需要有新的借贷资金偿还旧债,形成恶性循环。由于煤炭企业的盲目经营扩张,使得其资本扩张盲目,不仅影响了资本运营的效率,其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

三、国资国企改革下的煤炭企业资本运行对策

(一)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一般上市的煤炭企业要通过资本运作发挥其资本优势,而其基础就是需要进行人员机构的准备。因此,可以加强高校、研究机构的课题合作,掌握其中的运行规律,并利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资源进行人才培养和知识更新。同时,也可以利用企业的自身优势,与大型企业结成合作伙伴,通过合作的机会,向其他企业学习发展经验。另外,企业也要向资本运作成熟的企业学习,并探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资本运作道路,并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进行企业资本运作。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发展情况和前景,要制定企业发展的多元化筹资策略,加大资本支持,推进资本积累和集聚,丰富其融资数量和成本。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是依靠银行贷款,但是目前银行贷款审批程序越来越复杂和严格,只依靠银行贷款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而且消耗时间长,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和发展。因此,煤炭企业要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如果其已经上市,可以通过证券市场发行配股向社会募集筹资,快速筹得企业经营需要的资金。而且将资产股份化和证券化,可以提高实物资产的流动性和可分割性,简化交易过程,并降低其交易成本,为企业资本融资提供多元化渠道。(二)优化企业资本规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其规模与其运行效率并不呈正相关的发展规律,而是有一个临界点,如果企业规模没有超过这个临界点,其运行效率就会与企业规模呈正相关的发展,此时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来降低其平均成本。一旦企业规模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其运行成本和规模扩张就会出现负相关的关系,企业运行效率就会下降。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优化其资本规模,不能一味扩大企业规模,还需要注重其与运行效率之间的关系。根据目前煤炭企业的盲目扩大生产的问题,企业自身发展要加强对自身的审视,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将企业的实体产业经营作为基础,推动企业资本的运行。对于规模不大的企业,可以运用多种合作模式增加其规模,并推动规模经济效应的实现,比如合并、重组、战略联盟和商业合作等形式。煤炭企业、上游企业或下游企业,都可以是其合作对象,通过组建价值链发挥其自身优势。而规模较大的煤炭企业,可能会更容易受资金、技术、资源、人才等要素的影响,企业在发展时必须要学会统筹兼顾,推动多元化投资策略的实施,并加强与地方经济的有效结合,推动煤电、煤化工、煤冶金、煤建材等产业的发展。通过多元化的经营模式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吸收外资、多元持股、与下游企业联营等方式,都可以为企业提供发展资金。(三)推动形式灵活发展。煤炭企业的资本运行方式多种多样,必须要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保证最大限度的利用企业的资源。首先,可以运用并购方式,通过横向并购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优化市场方式进行有效的并购,推动小煤窑的关闭。其次,要搞好纵向和混合并购,推动煤炭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纵向一体化延伸企业的产业链,实行资产重组。资产重组有三个内容:一是剥离非生产经营性资产,二是经过重组,推动优势地区、行业、企业、产品间企业资产的流动;三是调整已形成的资产项目,降低财务风险。很多大型的企业都有资本优势,并购、重组、与其他企业合作等方式都可以实现其优势互补,而中小煤炭企业也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与大型企业的合作,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资本运行道路。

四、结语

资本运作管理范文篇5

(一)贴近读者,优化产品

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的良好表现已经成为目前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世界经济的“活跃因素”,从而能刺激文化消费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讲,出版企业的发展要考虑到更为理想的资本运作模式,实现贴近读者需要,优化产品质量的基本目标。贴近读者意味着能够更为广泛地占有出版业市场,实现资本运作的市场占有率的基础;而优化产品及其服务品质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软动力,便于更好地进行资本运作管理。总之,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具体的文化产业市场营销策略以及积极组织各种为阅读客户服务的市场服务活动,来将文化阅读推向更加宽阔的市场上。

(二)区域联合,积极上市

转变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模式、调整新闻出版产业结构的有效果方案是新闻出版企业在完成转企改制的基础上,进行并购重组、上市融资。全国出版传媒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活力。因为地方出版集团在转企改制、股改、上市、兼并重组,多元化经营等方面敢于率先尝试,所以地方出版集团的在中国出版业的竞争格局中居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从2007年起,中部出版高层论坛每年的讨论焦点都是关于如何加强合作。不难受看出,地方出版集团会把发展重点放在通过特色化战略获得市场的主动权。能够预测到中国出版业将在中央与地方出版集团的博弈中获得成功。因此,地方集体和中央的联合发展,比较有利于出版企业股改上市,能够促进出版企业的发展要素,包括资金、资本、品牌以及经营等,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新阶段。

(三)发展新媒体,建设主阵地

从当前传媒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出版企业资本运作必须要考虑到新媒体的重要作用,建设起以新媒体为主要阵地的运作模式。从2010年至今,新传媒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传媒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其表现不仅仅在媒介形态上,还表现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以及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上。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候,传统媒体也在调整思路,努力发展,这就出现了媒介融合的现象:电视中有报纸,网络中有电视,手机中又有报纸和电视。从这个情况来看,新媒体的市场发展情况有着不可阻挡的趋势,出版业必须要抓住这个市场机遇,更快地发展新媒体市场阵地,建立起相应的资本运作体系,以便迎合发展趋势。

(四)国营民营合作,深化竞争

在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民营与国有出版企业合作与竞争进一步深化。在金融危机之前,民营出版业和国有出版社新华书店在发行税收政策方面极不平等,迫使民营出版业采取一些不法的手段来壮大本身,以便与享有退税政策的国有出版发行企业竞争。中国民营出版业职业经理、编辑、策划发行的人才的缺乏,造成各个民营出版业之间人才的恶性竞争,民营出版业的人才频频流动。但是目前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民营出版业都在出版没有授权的人教版教材的配套教辅,经人教社发表维权声明后,个别民营出版业开始与人教社洽谈版权合作。相信两者通过更成熟的合作,教辅书市场会变得规范化。而这种发展趋势在未来几年里必然更为明显。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企业的资本运作方式与指向

(一)企业内部资产整合

资产整合的作用就是要让资源流向最有运作能力的支配者,只有这些这有效率的运作者,才能更好地实施优势互补,充分考虑资源配置的方式,资源的来去舍取和市场竞争及供求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在资本经营中,企业首先要进行优势互补性自我调节,以形成自身优势,才能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对于出版企业资本运作过程中的资产整合要判断集团资产整合、整体上市进程的具体情况,通过承担全部资产、负债的整体吸收合并方式,将要出版企业的资产集中到总公司,实现生产资源集中和优化发挥规模化效应,经营团队的统一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确保出版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有较大提升。

(二)实现企业兼并重组

在企业竞争中,一部分企业因为某些原因无法继续正常运行,考虑到员工等各方面利益,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企业兼并和股权转让,从而实现企业的变型,达到企业重组的目的。作为资本运作最常用的手段,出版企业兼并重组的资本运作手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必然会更进一步地发展。成功地兼并和重组的资产运作模式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三)推行战略投资

中国的出版产业正处于重要的改革和发展关口,通过资本市场打造大型出版上市集团,培育出版战略投资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培育出版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可以推进中国出版业改革的步伐,尤其是通过资本的手段推动出版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战略投资也可以使得出版企业的发展向国际进军,实现市场战略发展的关键性转变。例如:2012年山东鲁信、青岛国信和青岛华通三家战略投资者共同出资2亿元,溢价认购青岛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15%股份,使该公司向上市融资目标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公司组建后,出版发行业务实现快速发展,目前已进入上市辅导期。总之,当前出版企业发展战略投资必须要实现依托战略投资者的资金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进一步推进转型升级、流程再造。

(四)实现上市融资

出版传媒业上市有以下好处:一是可以让企业成为规范化的现代企业,上市之前都要经证监会严格审核并帮助这些企业建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二是大量社会资金可以从股市中获得,成为发展的重要资本,充实了资本实力。三是突破了单一国有制问题,多元化资本来源方式可以改变本来的单一化构成方式。所以,上市对出版业来说已经是大势所趋。很多走在前面的出版传媒企业,基本上都借助股市做大做强。出版企业要形成融合民间资本投资的融资模式,以选题策划、内容提供、项目合作、作为国有出版企业发展的途径,参与科技、财经、教辅、音乐艺术、少儿读物等专业图书出版经营活动。确保民间资本通过国有出版传媒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参与出版经营活动,通过吸收民间资本,实现对民间资本的有序开放。

(五)推行“走出去”的资本运作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出版企业在深入拓展国内出版市场基础上,凭借企业现有资金实力积极布局全球市场,实施海外并购,将有助于扩展海外营收份额,并提升在全球出版产业格局中的话语权。但在并购过程中,企业要注意来自文化差异以及公司整合上的挑战。

(六)尝试委托理财的运作模式

中国出版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上市管理和融资管理等工作可以采用委托理财的模式进行。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保障,而委托理财可以节省部门管理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实现委托理财可以使得上市风险有所降低,合理转移融资风险。目前中国的委托理财业务主要是指证券公司或投资公司接受客户委托,通过证券市场对客户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和运作,在严格遵守客户委托意愿的前提下,在尽可能确保客户委托资产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项业务。当前,江苏、江西等一些出版集团在这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应当引起重视。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企业资本运作对企业经营者的要求

(一)理性认知

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企业资本运作对企业经营者的要求首先就是要形成全面化的理性认识。出版企业的发展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面临很多困境,而市场经济环境的风云变化需要出版企业在进行资本运作的过程中考虑到融资风险、投资风险和上市运作模式等众多问题。管理者要争取学习的机会,补充自己所缺乏的知识;加强实践,勇于实践,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提高自己的能力,使得自己的知识以及认识得到更新。综上所述,经营者必须要有灵活的头脑,实现对资本管理的全面控制,借助多方面的力量壮大企业资本,实现上市融资的程序化处理,确保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风险创业

出版企业的资本运作过程必然会有一定的运作风险,而经营者应该有风险创业的能力,对于企业面对的风险能够及时判断,合理解决。首先,经营者要有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能够善用人才,更为合理地规避风险。例如:出版企业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应该雇用更具才能的管理会计人员,并提升其参与企业决策的地位。其次,经营者要确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稳定,对于具有长远发展目标的创业者来说,其目标不断地发展壮大是因为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终究会被淘汰出局。另外,创业风险的控制要重视资本运作过程中对资金的运营管理,确保资金控制的合理结构模式,避免出现资金链条断开的情况。

(三)强化知识

目前中国出版企业的经营者拥有的是出版编辑的经营知识和市场营销控制的能力,对于资本运作的相关知识是相对短缺的。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出版企业的上市融资发展是最近几年的情况,出版企业的经营者缺乏必要的融资和资本运用能力。为了转变这样的现状,经营者必须要尽快熟悉资本运营的基本路线和方法,拓展视野,形成完备的知识能力,为企业的融资管理提供正确的决策。

(四)重视合作

资本运作管理范文篇6

一、资本运作的概念和资本运作的方式

资本运作的概念为中国企业界所特有。西方没有资本运作的概念,只有企业的兼并与收购。中国资本运作的概念是指利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或资本的科学运动,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它除了包括西方的企业并购和整合外,还包括上市融资(注:上市融资其实也是零卖企业股权)和企业整体或部分资产出售。

企业资本运作的具体方式可细分为7种:

a、成立新公司;

b、发行股票或债券(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

c、配股、派送红股、增发新股;

d、股权转让、转增股本;

e、股权回购(减少注册资本);

f、企业的合并、托管、收购、兼并、分立;

g、风险投资,等等。

二、我市外商投资企业资本运作的基本形式

近几年泰州市外商投资企业资本运作的形式主要有:外商并购内资企业股权后变更为外资企业;外方收购中方投资者部分股权达到控股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目的;外方收购中方投资者全部股权变合资为独资,达到独享丰厚利润的目的,同一外方投资的多家外资企业在各自定期减免税享受期满后进行合并;税后分得利润再投资转增股本;借壳上市企业股权被境外公司收购等等。

三、加强外商投资企业资本运作管理需要重点研究的法律法规

一是外商投资企业资本运作涉及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方面的规定。每个外商投资企业都须涉及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的概念。投资总额是一个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基本建设资金和生产经营流动资金的总和;注册资本是投资各方认缴的出资额之和,也是投资各方对外商投资企业承担责任的限额。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关系,可简单表示为: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借款。为防止注册资本过少,借款比例过大,风险分担不合理,中国法律规定,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比例须符合下列标准:

投资总额(美元)注册资本(美元)

300万以下占投资总额7/10

300万以上1000万以下占投资总额1/2

(若在420万以下至少210万)

1000万以上3000以上万以下占投资总额2/5

(若在1250万以下至少500万)

3000万以上占投资总额1/3

(若在3600万以下至少1200万)

因此,当收购或重组使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总额或注册资本发生任何改变时,应始终保持它们之间的比例符合相应的法律规定。

根据中外合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企业法及其细则的规定,作为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企业,外方的出资比例至少占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企业注册资本的25%,由此,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企业才可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及其他各种优惠待遇。

二是外商投资企业合并分立、股权重组、资产转让等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分立、股权重组、资产转让等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7]71号),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资本运作涉及的有关营业活动延续性认定、资产计价、税收优惠和亏损结转等税务处理问题进行了统一和规范。通知规定,合并、分立、股权重组后的企业,其内外资股权比例不符合有关外商投资企业法律规定比例的,除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以外,不再继续适用外商投资企业有关的所得税法律、法规,而应按照内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法律、法规进行税务处理。同时,对重组前的企业根据税法第八条规定已享受的定期减免税,应区分以下情况处理:

(一)凡重组前企业的外国投资者持有的股权,在企业重组业务中没有退出,而是已并入或分入合并、分立后的企业或者保留在股权重组后的企业的,不论重组前的企业经营期长短,均不适用税法第八条关于补缴已免征、减征的税款的规定。

(二)凡重组前企业的外国投资者在企业重组业务中,将其持有的股权退出或转让给国内投资者的,重组前的企业实际经营期不满适用定期减免税优惠的规定年限的,应依照税法第八条的规定,补缴已免征、减征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上述两个方面的规定,都从不同的侧面要求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方出资比例不得低于25%这个底线。如果外商投资企业存在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以及不按期缴付注册资本的行为都要纳入工商、税务监管的重点。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在进行资本运作时,若因收购或重组导致外方的出资比例少于25%,则原有的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企业将被视同一个一般的内资企业,将丧失作为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企业可享受的一切优惠待遇,并可能包括补缴以往所享受的所有税收优惠待遇。

若外方要完全撤出其投资而将其在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或外商独资企业中的全部股权转让给中方或其他的中国公司,则原有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或外商独资企业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中国内资企业,正如以上所述它便不能再享受原来所享受的任何优惠待遇。同时,如果是生产性的外商投资企业且经营期在10年以下的,则还须补缴以往所享受的所得税“二(年)免三(年)减半”的优惠及其他任何税收优惠。由于这些规定的存在,使得外国投资者采用股权转让方式撤资在经济上很不划算,因此,有些外国投资者通常谋取以外商投资企业清算解散的方式来撤资。

四、企业资本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涉税风险

一是外商收购资产设立新公司涉及的税收执法风险。外商可通过收购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的资产并成立另一新的外商投资企业,而现有外商投资企业予以解散。这种收购资产的方式,对外商来说,其有利的一面是,外商作为收购方无需承担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的任何债务或责任;其不利的一面是,收购资产一般会涉及多种税负,如增值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预提所得税等。对税务机关而言,无论是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的整体出售,还是新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成立,都涉及到企业所得税的监控管理问题。旧企业财产转让所得如何确认和计量、新企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和处置时对当期所得额的影响等,如果对税收法律法规规定不熟悉、对企业资产转让与受让的时间、交割的价格和过程不掌握,就有可能导致国家税款的流失。

二是外商收购股权变更原公司涉及的税收执法风险。外商也可通过收购现有外商投资企业中方或外方的股权而成为该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一方,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继续经营。这种收购股权的方式,对外商来说,其有利的一面是,相对收购资产的方式,税务问题不多,一般只涉及预提所得税,所以实践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外商均采用收购股权的方式;其不利的一面是,外商作为现有外商投资企业新的投资方,要与其他投资方一样按投资比例承担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的所有债务和责任。所以外商在收购现有外商投资企业中方或外方的股权前,一般都会聘请律师、会计师或审计师、工程师对现有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全面的谨慎的调查,以免掉入陷阱。外商收购股权,通常又有下列两种方式:

1、直接收购。是指外商在中国境内直接收购外商投资企业中方或外方的股权。这种收购方式有利的一面是,外商可以更有效地参与或控制其所收购的外商投资企业,此外,若该外商用其在中国其他外商投资企业所分得的利润收购或投资于一个新的外商投资企业,还可享受再投资部分已缴纳所得税退税40%的优惠待遇;不利的一面是,这种收购须经外商投资企业董事会和各股东方的同意以及原审批机构的批准,将来的再转让还须再经批准,有诸多不便。

2、间接收购。是指外商在中国境外通过收购外商投资企业外方在中国境外公司的股权以达到间接拥有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这种收购方式的有利一面是,纯属中国境外交易,无需经中国任何方面的批准,再转让中国境外公司的股权也很方便,也不用缴中国有关的税负;不利的一面是,外商不易直接参与或控制外商投资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

上述收购股权的方式对税务机关来说,税收监控和管理的责任与风险依然较大。外商在中国境外间接收购企业股权,一般不涉及中国税收监管问题,但是,如果外商直接收购外商投资企业中方或外方的股权,就涉及到股权转让收益的税收监管和外商直接再投资退还企业所得税的监管问题。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转让中国境内企业股权,一般来讲,都要对股权转让收益按照10%的税率征收外国企业所得税。而外商以其在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税后分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新办外商投资企业或增加原企业注册资本可以享受再投资退税优惠。但是如果是用税后分得的利润购买已经存在企业的股权是不可以享受再投资退税待遇的。如果我们对政策不熟悉,对股权转让的价格、成本、收益计算不准确、对股权收购进行再投资的方式不调查清楚,就有可能少征税款或多退税款,造成国家利益的损失。

三是外商投资企业资本运作中注册资本和外方到位注册资本比例变化涉及的税收执法风险。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企业,无论是设立初期还是其后的资本运作,其合同、章程和相关批准证书中,外方的出资比例能够达到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25%,但实际到位资本中,外方的出资比例如何,仍值得关注。从企业方面来说,外商投资企业各方的出资应按法律和合同规定及时到位,包括收购或重组所需投入的资金也应及时到位。否则,外商在其实际缴付的出资额未达到其认缴的全部出资额前,只能按其实际缴付的出资额的比例分配收益。已投入的资本金未达到企业投资各方已到位资本金25%的外商投资企业,不予享受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税收优惠待遇。就税务机关方面而言,如果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后,不及时掌握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比例的变化和外方实际到位注册资本比例的变化,就有可能让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税收优惠,从而导致税收执法风险。

五、关注企业资本运作,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

无论企业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资本运作,税收执法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作为税务机关,无权干预企业资本运作的时机、方式,但有责任对企业资本运作的结果及所涉及的税收问题进行调查、监控和管理,防止因监管不力而导致国家税款的流失。如何有效地防范企业资本运作可能导致的税收执法风险主要方法有四。

一是要积极主动地关注企业资本运作的信息披露。重点解读企业的中期和年度财务会计报表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对企业对外投资、对内增资减资情况、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的构成比例情况进行动态把握。

二是加强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重视对企业具体情况的实地调查和研究,不断促进税制和政策完善。针对税制本身的缺陷和税收政策的漏洞,作为基层税务部门而言,虽然没有修改完善的权力,但可加强这方面的调查研究,积极向上级提出解决完善的对策,进而推动税制和政策的不断完善。

三是加强企业资本运作专题业务的教育培训,提高税务干部的执法水平。建立和完善促进干部学习业务、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水平的教育培训管理机制。鼓励干部报考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将拥有这“两师”资格的干部放在国际税收征管第一线。

资本运作管理范文篇7

(一)盲目扩张失败型:银行信贷资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些有过辉煌经历的集团客户企业家往往有太强的扩张欲望,无往不胜的过往经历,使得他们很容易形成一种自我崇拜和好大喜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和企业的实力。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企业往往会进行盲目扩张,一旦扩张失败,大概有四种结局:一是草率地进入新领域,结果在多元化经营中败下阵来,比如巨人集团;二是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开设多层次的分支机构,最后导致管理失控,比如三株集团;三是过度追求广告的轰动效应,最典型的例子是不顾自身财力争做所谓的“标王”,从而导致经营巨亏,比如秦池酒业;四是挥舞资本大棒、超过自身实际能力进行跨行业大兼并,过度负债形成的巨量短期资金被长期使用,最终资金链不堪重负断裂,导致整个企业帝国轰然倒塌,比如新疆德隆。

(二)资本运作失策型:银行信贷资金陷入资本运作“黑洞”

目前,资本运作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不管是国有企业之间通过资产划拨、股权划转等方式进行的国有资产优化组合,还是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都涉及到资本运作,虽然这些资本运作并不全部由企业本身主导完成,但是企业本身必定要扮演重要角色。二是在企业扩大经营过程中的主观欲望。企业要扩大经营必然伴随资本运作,应该警惕的是,集团客户特别是上市的集团客户陷入资本运作“黑洞”的案例很多,近年来,因资本运作不当而出现经营风险甚至破产倒闭的企业约占总数的30%。曾有资本市场“西南王”之称的朝华集团董事长张良宾因涉嫌金融诈骗、虚增注册资本等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它可能存在的资本运作“黑洞”高达20亿元,其中仅违规担保项就达9.7亿元。目前,朝华集团已被众多债权人包括华夏银行、上海银行、交通银行等7家银行的分支机构诉上法庭,涉诉金额高达8亿元。[1]此案虽然不像德隆那样令人震惊,但给商业银行留下的教训非常深刻,银行贷款必须警惕再度陷入集团资本运作的“黑洞”。

(三)集团管理失当型:银行信贷资金陷入企业的管理风险

企业内部的管理风险,一是来自于资金频繁挪用。在集团企业中,从属企业以自身名义获取的贷款往往被控制企业挪作他用,不仅为违规经营提供了土壤和手段,也难以真正体现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增加了贷款风险。虽然银行有权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但由于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欠缺及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银行在实践中很难对贷款的使用进行真正的监督。二是自于财务虚假。集团企业中存在大量虚假出资行为,重复验资、先出资后抽逃、注册资本不到位等现象严重,造成企业资本和资产不实;合并报表与承贷主体报表不分,编制合并报表未剔除集团关联企业之间的投资与应收应付款项等,夸大了承贷主体的资产、销售收入和利润;母公司财务报告未披露成员单位之间的关联交易、相互担保情况等,形成财务泡沫;一些集团企业为包装上市,往往通过关联交易随意调整集团内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使银行很难准确掌握客户真实的资产负债和效益状况,直接影响了银行贷前调查及贷后管理决策的准确性。三是来自于道德缺失。当前道德缺失的集团企业不乏其数,其往往通过关联交易将成员企业之间的资产、债务进行重组等,蓄意逃废银行债务。常见的形式有:通过破产逃废债务;通过企业分立,将债务留在原企业,悬空债务;抽逃优质资产、资金组建新的企业,将不良资产留给原企业,并由其承担债务,达到“金蝉脱壳”的目的。四是来自于公司治理结构混乱。集团企业领导者往往拥有大部分甚至全部股权,从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如原“健力宝”董事长的张海,上亿交易往往就是一个人就能定了,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样“一言堂”的决策机制下,有所过失也不奇怪。

(四)信用集聚失控型:银行信贷资金陷入信用膨胀等关联风险

这是集团客户出现风险的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一是从审贷形式上看,一般集团企业各成员的贷款金额不是很大,但由于其从属企业受控制企业的支配,从属企业以自己名义获取的贷款经常被控制企业抽调使用,控制企业通过从属企业获得贷款。二是从信贷总量上看,如果将集团企业群体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来看待,则控制企业贷款量往往大大超过其授信额度,形成集团企业整体的信用膨胀。三是从控制关联风险难度上看,集团企业随着业务的发展不断通过投资、参股等形式在各地建立关联企业,银行分支机构很难掌握其复杂的关联关系。目前各商业银行因缺乏一条授信信息完全共享的通道,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同一银行的分支机构与同一集团企业的关联成员之间的交叉贷款、重复贷款现象。[2]由于关联企业之间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具有很大的同质性、关联性,整个债务链十分脆弱,一旦一家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整个集团企业的贷款安全受到影响。

二、商业银行防范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商业银行要按照“防患未然、控住风险、加强协调、高效运作”的原则,从以下六个环节,有效防范、遏制集团信贷风险的发生。

(一)严格准入条件,防止“病从口入”

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集团性客户准入的核心条件,重点评价分析集团性客户主业的稳定性、主营业务现金流量的稳定性、集团成长的稳定性和核心竞争力、集团在投资中的风险偏好以及与银行的合作态度等。对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组织结构清楚、财务制度健全、资金往来规范、符合国家行业产业政策、经营效益又好又快、发展和扩张主要依靠自身积累的集团性客户,应予以支持。对主营业务不突出、财务制度不健全、关联交易不按照市场规则进行或客户不愿意提供关联方信息的集团性客户,应审慎介入。对单纯依靠银行信用膨胀进行规模扩张的家族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混乱、涉足股市期市等高风险市场、资本运作频繁的集团性客户,严格控制其授信额度,并作为重点关注和风险监控对象,建立逐步退出机制。

(二)统一授信,控制授信总量

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要求,对集团客户的授信管理上必须实行统一授信,将集团公司与其所有关联企业作为一个主体来评价。统一授信可以避免其因资本或资产的虚增而导致的银行贷款过度集中和信用膨胀,从而可以防止分散授信情况下集团授信总量的高估,同时由于关联交易只是使有关利益在集团内部进行分配,统一考察集团整体授信承受能力可以消除集团内部控制方式造成的人为影响,降低集团企业的整体信用风险。在深入调查并摸清集团性客户总体情况的前提下,根据集团性客户的真实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模式和财务状况,选择不同的授信模式对集团性客户进行授信。对集团性客户整体授信既要考虑集团的授信空间和整体承贷能力,也要考虑具体用信企业的实际用信需求和承贷能力,具体授信必须落实在核心业务、核心资产和核心项目上,防止多头授信和过度授信。同时,加大对授信工作尽职调查、审查、审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授信业务的健康规范开展。

为此,对在产权上存在控制关系且由母公司合并报表反映经营成果的集团客户,应通过合并报表核定集团最高授信额度,然后根据各下属公司的资产、经营及信用需求情况,进行适当分配,对子公司的授信必须在集团核定的授信额度内掌握;对未合并报表反映经营成果,但在经营权上存在控制关系或主要投资人、关键管理人员、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存在控制关系的集团客户,应以集团内的独立法人为授信对象核定授信额度,在此基础上核定对集团客户的整体授信额度;在集团企业授信额度核定时要综合考虑掌握客户他行融资情况、关联企业担保情况,对客户授信承受能力进行科学分析;结合贷后管理,根据集团客户重大关联交易导致集团内单个企业的资产变动情况以及他行信用注入情况,动态调整集团客户授信额度或集团客户内单个企业的授信额度,切实控制集团客户的用信总量。

(三)优化担保方式,减少关联担保

对集团客户要大力推行最高额资产抵押授信方式。通过以集团核心资产设定抵押,尽最大可能控制由关联企业担保的授信额度;对集团内关联企业相互担保的信贷业务,要从严掌握担保企业的担保能力。同时相应扣减担保企业的授信额度或分配给担保企业的授信额度;选择担保方式要注重物的担保,杜绝担保形式化。选择关联企业融资担保方式时,应当以抵押、质押等物权担保方式为主,避免关联企业互保、联保。不仅要关注设定的担保是否合法,还应当注意担保主体是否具备代偿能力。如果控制公司拥有较多从属公司而且其从属公司股权易于变现,可以要求控制公司为从属公司提供连带责任担保。一旦从属公司违约,银行可以直接要求控制公司履行担保义务。而控制公司作为控股公司,银行在追索其担保责任时可以通过追索控股股东,进而执行控股股东持有的从属公司股权,从而避开股东有限责任的限制,把控制公司和从属公司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实行统一的风险控制。

(四)加强贷后管理,密切关注整个集团客户的经营状况

加强对集团客户信贷资金去向检查。要充分利用信贷管理系统、企业征信系统和会计系统,进一步落实好贷款“三查”制度,加强对大额授信客户信贷资金流向监控,做好客户贷款用途的调查和贷后信贷资金使用的跟踪检查,确保贷款规模与客户生产经营相匹配、资金用途规范;要加强对集团客户资金账户的监控检查,防止企业通过转账混用自有资金和信贷资金,并重点监督集团客户利用资金“打新股”等短期占用行为,对既有信贷资金又参与股票买卖的企业,要实施重点监测并控制好信贷资金规模和用途,严防资金直接或间接进入股(房)市。

严密监控集团客户尤其是控制企业以及还款资金来源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的异常动态;关注各个成员企业之间和与银行有密切关系的成员企业之间各项大额资金往来情况;关注关联企业集团重大资产处置情况、集团经营管理体制(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改制)的变化、面临的诉讼风险;严密监控企业投资人和主要管理人员的诚信状况。

(五)加强相关同业合作,协调经营管理行为

1.建立主办行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制。对系统内整个集团客户的监管要以整体授信核定行作为管理行,负责对集团客户管理的组织和协调;母公司或核心企业所在地经营行作为主办行,具体负责对集团客户整体风险预警,建立统一授信监测台账和监测档案,实行全方位动态监测和;子公司所在地经营行作为协办行,要及时向主办行及管理行通报子公司经营情况、对外融资及重大关联交易情况。通过管理行牵头,建立联系制度,对集团重大事项、资金往来、异地经营状况等及时沟通,共同协商对策,拟定监管方案。集团客户主办行要逐户落实管户主责任人并明确管理职责,管户主责任人要收集客户信息并定期联系客户,监管客户资金账户往来,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及客户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客户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情况及与债权人的合作关系,对外担保等或有负债情况;要按规定进行贷后检查,落实审批内容,了解客户的母公司和主要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资产尤其是核心资产的变动情况,检查信贷资金的流向,发现预警信号,要及时采取措施,防范信贷风险。并将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及时登记到信贷管理系统中。

2.建立金融同业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全方位协作监管。对在多家银行有贷款的集团性客户,要积极提请银监局、人民银行建立集团客户风险管理系统,以集团客户基本账户开户行作为牵头行,完善集团客户重大事项登记信息,实行有效监督;利用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及时查询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用信总量和担保情况;由监管机构牵头,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对集团企业进行全面财务审计(中介费用由各受益行或集团共担),相关审计结论由出资银行共享;各商业银行之间加强协调与合作,避免对单一企业集团过度竞争、重复贷款。

3.对集团客户的日常监管中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司法、经济综合部门的配合与支持。财政部门在规范、完善集团企业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财会监督检查,要求集团企业按《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披露关联方关系及关联交易的有关内容;工商、税务等行政管理部门要在企业兼并、合并、分立等过程中,依法行政,从严审查,规范程序,确保债权人的利益得到落实。海关、商检、评估、审计等部门要对企业投入的资金、设备、技术及商品交易等做好检验、审查和验资工作,确保企业资本的真实性;司法、执法部门要加强司法、执法力度,加强司法控制,保护债权人利益,打击借款人利用关联交易逃债、赖债等行为,尤其是要充分运用《合同法》、《破产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所规定的债权保全制度,防止借款人转移财产等侵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切实维护商业银行等债权人利益。[3]

(六)提高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强化责任追究力度

通过自学、专题培训等形式,增加信贷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并辅以专项的激励措施,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既精通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要求,又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如拥有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等执业资格,能够识别一定层面上财务、市场、技术等风险因素的“专家型”信贷人员,从深层次上提升识别风险、经营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实现由感性、经验型、关系型的信贷从业人员结构向理性、知识型、专家型的结构转变,为控制集团客户的信贷风险提供智力保障;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在信贷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尽职行为且导致信贷资产风险未被及时发现和控制,按照不同的情形和性质,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决不手软,维护执行制度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马晨明,杨德术,冯宗德.警惕贷款客户陷入资本运作“黑洞”[N].金融时报,2006-04-17.

[2]《商业银行关联企业贷款风险新表现值得关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提示,2008年4月.

[3]《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3年第5号、2007第12号]).

资本运作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市值内容;资本市场;电力企业

1市值管理是企业价值管理的战略行为

1.1市值管理的概念。“市值管理”是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创新和发展而出现的概念。资本市场由2005年4月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开始进入了全流通时代,市值成为上市公司各股东财富的共同象征。上市公司需要在股东、股价和股本方面分别进行管理,以促进公司市值的持续稳定增长。市值管理的实质就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且合规的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以创造公司价值最大化、实现价值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1.2“三位一体”的市值管理总体框架。市值管理的核心内涵和立足点是不断扩大和优化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和运营效益,实现全体股东共赢。由于市值管理的直接参考指标是市值,可以将市值做如下分解。市值=总股本×每股盈利(EPS)×市盈率(PE)显而易见,有三种方式可提升市值:其一,外延式管理。即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推动集团资产整体上市、提高证券化比率以有效增加总股本;其二,内生式管理。即上市公司持续稳健经营、提高每股盈利水平(EPS);其三,市盈率管理。即上市公司合理引导与适应投资预期、改善投资者、分析师的关系,以获得相对较高的估值中枢水平,即市盈率的有效提升(PE)。外延、内生和市盈率管理的“三位一体”总架构是市值管理的核心与基础。内生式管理是基础,市值管理在根本上与公司的经营目标一致;外延式管理是手段,通过加大资本运作力度,不断提高证券化率,是顺应国资委要求的应有之义;市盈率管理是关键,是联通企业经营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是国资运营从资产到资本的杠杆跨越。

2电力企业开展市值管理恰逢其时

2.1顺应国企改革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督”,2018年国资委也多次提及国企市值管理。国有上市公司一直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占主导地位,而市值是国有资本最高效的价值体现。加强市值管理可以推进国有资本证券化进程,优化央企资产结构。上市公司借力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可以储备技术、扩大市场、激活存量资产和完善管理结构,最终促进企业竞争力与价值的稳定增长。2.2响应国资委关于央企做好市值管理工作的号召。《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7号)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企业增收节支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评价〔2015〕40号)提出“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推动资产证券化,用好市值管理手段,盘活上市公司资源,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市值管理已上升为央企改革的重要手段和“着力点”。2.3有效借力资本市场、获取发展新动力的有效路径。央企借力资本市场,不断壮大实力,有效解决了高杠杆压力,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形成了宝贵的品牌信用资源。电力企业集团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更离不开市值管理。利用资本运作工具,公司实现了公司市值与内在价值的动态均衡,最终实现了公司的长期良性发展和投资者稳定,获得持久回报。

3电力企业创新开展市值管理的方式

3.1建立股价监测管理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市场机制的核心是包含利率、汇率以及上市公司股价市值等的价格机制。短期市值和基本面出现偏差是正常的,但中长期来看,市值一定是和公司综合素质相贴切的。建立和健全市值管理制度,就是重视经过长期投资者充分换手之后所形成的价格信号,体现对公司战略发展、公司治理、经营发展、企业文化等评价与考核结果。要建立对股价的监测管理机制,跟踪价格异常波动情况,定期沟通主要机构投资者,倾听市场声音、充分解读价格信号背后的市场选择,以顺应资本市场对电力行业发展的脉络趋势;对严重低估或者高估的股价,控股股东要合理引导预期,既不能对价格不闻不问、漠视中小股东的权益诉求,也不能迎合部分投机者,短期炒作,无视央企形象与大股东作用。要充分发挥出控股股东的主导担当职能,合理引导投资者预期和价格在一个与业绩增长匹配的区间里,让市值管理最终服务于集团发展的大局。3.2发挥内部金融机构的金融平台功能,灵活开展增减持工作。资本市场行情错综复杂,股价并不总是围绕着价值在有效波动,因而市值管理中,大股东直接增减持操作成为在极端行情中的重要措施。在2015年7月的股灾中,以央企为首的控股股东积极增持,稳定了市场、提振了信心。财务公司等机构作为服务集团的金融平台可以协助集团切实履行控股股东的担当职能,应充分发挥贴近市场、灵活操作的专业优势,在合法、合规、透明的前提下,在集团公司指导下,逆市场操作,在股价低估、市场恐慌时积极增持;待估值恢复合理或在股价存在短期严重投机泡沫时,适量减持。3.3合理运用资本运作手段,用适宜手段辅助市值管理。交易所、交易商协会、发改委大力鼓励资本创新,层出不穷的金融工具为资金密集型的大型电力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和整合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的良好资信资源,加大融资力度,借助财务公司的金融平台,可以整体性地改善全集团的资金环境。借助合理的财务杠杆提升EPS,以进一步夯实市值管理的基础。第一,借助超短融、公司债+永续债的组合拳,保持资产负债率稳定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直接融资;第二,推进水电、租赁等资产的证券化业务,盘活存量;第三,打通境内外融资平台,利用人民币在岸、离岸远期升贴水的行情,组合内外债融资策略,实现低成本融资;第四,对于集团持股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可溢价发行可交换债,或上市公司自身发行可转换债;第五,集团公司可以在长期持有期内将所持上市公司股票借给证券金融公司,再由证券金融公司出借给证券公司,一方面给市场融券者提供券源,以促进合理价值回归;另一方面股东还可获取相应的租金收益,盘活存量资产。3.4尊重市场主体,做好投资者、分析师关系管理。市值管理方案要坚持维护全体股东利益,绝不能损害上市公司整体利益;妥善处理控股股东和其他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均衡,科学核算归属母公司利益最大化在集团资产注入、资本运作时的有效边界。高度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不断改进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投资者沟通机制,通过稳定的业绩成长和高现金股利的分红政策,吸引社保、保险、年金等长期价值投资者。同时发挥内部金融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同业资源,积极做好投资者、分析师关系管理工作。3.5建立在集团领导下的市值管理分工协作机制。市值管理作为系统工程,不仅是集团或上市公司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涵盖集团决策层对市值管理的明确定位,经营管理,证券监管、投资者、分析师关系管理,信息披露以及增减持操作等的复杂任务,需要集团公司、上市公司、财务公司等内部金融机构以及广大市场中介机构的协力合作。

4结论

当前,市值管理工作已经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国资委等的高度重视。市值管理不是内幕交易、合谋交易、价格操纵,而是依法合规开展的、实现大小股东共赢互利的重要管理举措。基于外延、内生和市盈率管理“三位一体”的市值管理总框架,制定公开透明的市值管理方案,通过对股价的监测、有效适宜的资本运作手段、投资者及分析师的主动管理等方式,使得上市公司成为各股东共赢的长期、优质投资标的。最终在提升管理效益与公司价值的同时,树立起电力企业重视投资者的负责任形象,为电力企业未来的良好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国芳.市值管理应谨防7大误区[J].上海国资,2007(5):30-31.

[2]张济建,苗晴.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2010(4):82-88.

资本运作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社会资本;运作;功能

前言

大学生毕业面临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是找工作,谋求新的生存和发展。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引发了学界众多研究,从社会资本角度研究大学生求职亦成为热点。现有研究和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所运作的社会资本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正式社会资本(如在社会机构、学校组织等);另一类是非正式社会资本(如亲戚、朋友、老师关系等)。[1]

本研究着眼于非正式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运作。在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运用了哪些非正式社会资本?这些非正式社会资本又如何运作?其功能又是什么?

本次研究选定媒体行业为例,主要因为,媒体行业作为文化行业,在中国,其用人制度相对缺失生产、服务行业的规范和公正,它有着巨大的适合社会资本运作的空间。其次,也有笔者熟识的因素,这便于调查深入开展。基于以上两点,笔者相信,选择媒体行业为例,能够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本文重点考察大学生求职中所使用的社会资本及其运作方式与功能,并尝试着对其进行文化和制度视角的解释。

一、文献回顾

关于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社会资本的研究有很多,笔者从本研究关联的以下几方面进行归纳。

(一)社会资本的定义

社会资本的研究从布迪厄等人开始,在科尔曼、波茨等人努力下逐步理论化,但并无一个标准定义。国外对这一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界定。

皮埃尔•布尔迪厄[2]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从而获取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中。詹姆斯•科尔曼从功能角度界定社会资本,他指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以社会结构资源为特征的资本财产,它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要素构成,存在于人际关系结构中。[3]林南认为,社会资本嵌入于社会结构中,并可通过目的性行动获得资源。[4]

而普特南的定义[5]——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的资源,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形式,得到了学者们较为一致的认同。尽管对社会资本的界定不同,但也有共识,即社会资本可以产生资源,且这种资源嵌于关系网络中。

国内研究关于社会资本的界定有一点相同,即都是从社会关系网络角度来界定和研究社会资本,不同的只是界定的落脚点,张其仔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关系网络;[6]朱国宏,边燕杰认为社会资本也包括获取社会资本中资源的能力。[7]

(二)大学生社会资本的构成及获得途径

现有研究对大学生社会资本的构成不外乎以下几种:组织社会资本,如学校内部各种组织如社团;关系社会资本,与家人亲朋的关系以及大学生求学中建立起的自己的信息网络、积累的社会资本;专业社会资本,专业影响学生优先获得哪类信息、与哪些群体交往、参与哪些社团,这些都与社会资本获得密切相关;公共社会资本,主要指高校就业指导中心。[8]

关于大学生社会资本获得途径,研究者们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多为提法的不同,实质上主要是以下几种:血缘关系中社会资本的积累;校友资源中社会资本的积累;社会实践中社会资本的积累;非正式组织中社会资本的积累。[9]

有的研究者将大学生资本获得途径归纳为:社会因素,如社会实践中建立起的自己的信息网络,积累起的社会资;学校因素,同学、老师、领导都是大学生潜在的社会资本,以及社团中成员的关系都可能成为社会资本;家庭及亲戚朋友,与家人亲朋的关系也是大学生的一种社会资本。

(三)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功能

学界在探讨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功能上,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有利于优选信息,降低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获取就业机会,增加获得就业机会的可能性;有利于降低就业成本,减少信息传递环节,降低财力投入。当然,也有负功能,如导致大学生消极行为、滋长依赖思想。[10]

综上所述,关于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社会资本研究已充分展开,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有些不足。第一,社会资本概念尚无定论,使得在分析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也相去甚远。第二,关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的功能分析,学界研究呈现出点多面广的特点,有待于加强深入研究和综合研究。第三,关于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如何运作的研究还不足,这点也正是本次研究中将重点探讨的。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社会资本:是指一种存在于人际关系与人际结构中并表现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型资源的资本财产。社会资本可以产生资源,且这种资源镶嵌于社会关系网络中。其核心要素是结构性的社会网络资源,或是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能够接触到并动员的资源。当社会关系被当作地位获得的资源使用时,这种社会关系就成了一种社会资本。

求职:在研究中,笔者将求职前大学生与工作相关的实习也纳入求职。因为,求职时有效运作的社会资本中,不少正是实习期间强化的,这强化前后社会资本的运作颇为微妙,同时也与求职密切相联。据此,笔者将求职前的实习归入求职筹划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提升社会资本运作效率的筹划。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文对大学生毕业求职过程中社会资本的作用进行研究,主要着眼于社会资本的运作。本研究中,笔者的调查对象必须同时符合以下要求:借助社会资本运作成功地在媒体(包括新闻网站、电视、杂志、广播、报纸)找到工作的2007年、2008年(至少已经签订三方就业协议)毕业的本科生。

10位调查对象中,4位是2007年毕业的本科生,6位是2008年毕业的本科生。在媒体就业情况如下:1位是某新闻门户网编辑、1位为某省电视台记者、1位是某杂志记者、其余7位为报社记者。

(三)资料收集和处理方法

资料收集采用深入访谈法,具体为:

研究中涉及的所有访谈资料是通过与访谈对象闲聊,加上长期的接触、了解采集的。访谈并无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多是在平时进行。访谈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求职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社会资本,怎么运作这些社会资本,其效果如何。

访谈资料处理采用编码法,具体为:

个案编码:用“个案”英文单词“CASE”的首字母和访谈先后顺序表示,如个案1为“C1”。话题编码:用关键话题的首个字母表示话题,用N表示运作哪些社会资本,用R表示如何运作社会资本,用G表示运作社会资本的功能。例如“C1-R”表示,个案1(C1)对如何运作社会资本的陈述。

三、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运作

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运作涉及很多方面,该部分主要从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所使用的社会资本的构成及其运作方式与功能展开分析。

(一)求职过程中使用的社会资本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使用的社会资本有很多,为了使分析更有条理,笔者套用社会地位获得因素的分类方式,根据社会资本的来源构成将其分为:先赋性社会资本和自致性社会资本。

1.先赋性社会资本

先赋性社会资本主要是基于血缘联系的家人、亲属之间的关系社会资本。该类型的社会资本具有高稳定性、强意愿性、易交流性等特点,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两个个案就是典型的例子。

工作签在省电视台,新闻记者。是我叔叔(他亲叔叔是省广电总局副局长)安排的,他问我电视台愿不愿意去,我说可以。他让我先过去实习,差不多实习了两个月就把工作签了。(C1-N)

我的工作是我伯父帮我跑关系安排的,我伯父通过朋友(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帮我安排了这份工作。(C8-N)

以上两个个案,在求职过程中,家族中的叔、伯均是社会资本运作中连接的起点,在求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自致性社会资本

在先赋性的社会资本缺乏的情况下,更多的毕业生考虑的是靠自致社会资本来补充,笔者在相关的访谈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1)实习中与单位组织、带教老师、同事和领导建立起来的关系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由社会实践建立起的这类社会资本不容忽视,往往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我找工作时,报社里带我实习的记者(老师)帮了我大忙。毕业前在报社实习时刚好遇上报社招聘,我投了简历。完了我跟老师说了这事,希望她能帮忙打听考试题目,后来她帮我打听到了考题。面试前,她也把我向部门领导推荐。后来就把工作定了。(C6-N)

我的工作是老师帮忙推荐的,实习时和老师相处得愉快,彼此关系是师徒更是好朋友。实习结束后还经常联系,找工作时,她打电话问我的情况,后来有一次她跟我说,她们报社缺人要招两个,让我准备一下,我把资料发给她,她帮我向领导推荐,后来我就进去上班了。(C3-N)

由上述两个个案不难看出,在求职中,曾经的实习带教老师往往起着重大作用。而以下这个案例则更为全面地诠释了,通过实习积累起的社会资本在求职时的重要性。

这个工作老早就只等着我毕业签了,大三我就在报社兼职,每月都有稿费拿。开始进这个报社,是学校新闻社团的朋友介绍的,他给我一个记者的联系方式,我联系了,后来进去实习,一直坚持着做,开始是实习,后来兼职。两年时间,慢慢赢得了同事和领导的信任,毕业了也就把工作定了。(C4-N)

由此可见,大学生通过实习积累而成的关系社会资本,其实构成了求职中可供使用的社会资本的重要部分。

(2)与学校社团成员、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社会资本。大学生在求职中,借助社团成员、老师和同学的关系网络的帮助,从而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类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C6谈到的,我的实习是我的专业老师帮忙介绍的,她曾经的学生现在是报社首席记者。(C6-N)

正如个案C6所示,学生通过专业老师曾经的学生获得了就业的准入资格。可见,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与社团成员、同学、老师建立的关系也是其在求职中所能运作的社会资本的一个也构成部分。

(3)通过送礼等媒介即时搭建关系而形成的社会资本。在调查中,笔者就接触了这样一个典型的个案。

四月份签了工作,当时报社的聘用要求是要先实习两个月,两个月后择优聘用,末位淘汰。在这个单位我没什么关系,为此,家里也很为我担心,担心没有关系,被人挤出去。后来,我爸要了我们部门主任的手机,和主任联系了,后来送礼了。最后,主任向领导汇报聘用人员时,头一个推荐的就是我。(C5-N)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使用的社会资本,不外乎上述几种类型。但求职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实际运作,经常表现为几种类型的社会资本配合、交叉使用,而这就是社会资本运作的问题。

(二)求职过程中社会资本的运作

求职过程中的社会资本运作有多种形式,具体到运作的路径、运作方式等也是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通过中间人的“桥梁”作用运作社会资本

与用人单位无法建立直接关系时,通过中间人搭建联系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这种情况并不少。

我应聘的时候,报社嫌我学校不好拒绝了。后来我伯父找他朋友了,报社总编办公室的一个副总编,和我伯父是高中同学,这样我才破格入围初试,但进去只是先实习,实习两个月,结束后择优聘用,末位淘汰。实习快结束的时候,我去人事部门打探消息了,但人家说我还需要再考察,没办法,又找我伯父,让他找副总编帮忙。最后才把工作定了。(C7-R)

找工作时,我伯父帮我做关系的。我伯父做建筑工程的,在老家也算是个头面人物,和本乡的其他头面人物,比如当官的,都有结交,其中有一个就是市委宣传部的领导,直接管理市一级宣传系统,他和我大伯一同包工程,他们经常在一起。当时我大伯就找他了,后来直接安排我进报社了,什么考试都没有。当然了,尽管他和我伯父既是合伙人又是朋友,但多少也该表示一下,前后总共花了几万块吧。(C8-R)

资本运作管理范文篇10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这种资本,就其实体形态来说,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等精神存量的总称。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依附性。这是人力资本的根本的首要属性。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特定的人身上的“人力”,这种资本与其天然的所有者或载体的个人须臾不可分离。人的一切体能和智慧都依附于活生生的人而存在,而且以人具有劳动能力为条件。同时,由于人力资本只有在生产劳动中,与物质资本相结合,通过改变物质资本的形态或运用物质资本,才能将自己的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或使用价值中,并创造出新的价值。所以,人力资本表现出强烈的对物质资本的依赖性。

其次,私有性。正是由于人力资本的依附性特征,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产权的私有性。对于人力资本而言,所有者只能是个人,即人力资本具有私有性。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所有者。”“他必须始终让买者只是在一定期限内暂时支配他的劳动力,使用他的劳动力,就是说:他在让渡自己的劳动力时不放弃自己对它的所有权。”劳动者不仅要始终保持对人力资本的私有权,而且我们也必须承认这种私有权。

再次,可变性。一般而言,机器、设备和厂房等物质资本一旦通过投生产出来,便被定型和凝固化,非到使用终了通常不会发生实质性改变与更新,只会随着不断使用而消耗,减少和贬值。人力资本投资则不然。在人的一生中,其人力资本的形成不是通过一次性投资单独完成的,而是连续不断的多次投资行为的结果。所以随着教育的投入、培训的费用、保健支出的增加和不断的使用(“干中学”),人力资本会不断增加。并且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对人力资本的供求变化,不断地调整投资内容与方向,改变自己的人力资本结构。

第四,层次性。既然人力资本是人们具有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总和,那么人力资本就会因为人的能力、知识的差异,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舒尔茨在论述人力资本时,认为人的能力呈现出以下层次性:学习能力、完成有意义工作的能力、进行各项文娱活动的能力、创造力和应付非均衡的能力。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培训”,说明了改变人力资本层次的途径。

第五,时效性。人力资本是人的附属物,但人有生命周期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本的时效性。只有当人达到一定年龄时,人力资本的形成才会开始;到一定年龄后,人力资本的生产就会停止,如步入老年以后,就不再进行人力资本的生产;而到死亡以后,人力资本又全部消失。人力资本的时效性还表现为:在不同的生产阶段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

最后,流通性。流动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属性之一。人力资本是无形资产,是可开放的资源。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本的流动已打破时空和地域的界限,不仅在地区间流动,而且在国际间流动。与物质资本相似,,人力资本的增殖同样需要流动才能实现。人力资本流动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人力资本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寻找与自己相适宜的有效释放形式,产生价值;其二是人力资本在原有环境条件下不适宜,通过流动打破静态,寻找新合适的机会。

二、人力资本运作

物质资本的增值是通过资本运作在其运动中实现的。根据人力资本的特点,人力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形态,同物质资本一样需要通过资本运作来实现和增加其价值。也即“人力资本运作”,其实现形式有以下两种: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人力资本集中。

首先,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的积累指人力资本的所有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对个体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和积累。也就是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人力资本形成的时间。根据人力资本的依附性、层次性和时效性特点,人力资本的形成是“按时间、分阶段”完成的。

由于人是人力资本的天然载体,,决定了人力资本的形成受人的年龄的限制。只有当人达到一定年龄时,人力资本的形成才会开始;到一定年龄后,人力资本的生产就会停止,如步入老年以后,就不再进行人力资本的生产;而到死亡以后,人力资本又全部消失。人力资本的形成将会根据时间的延续,把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按阶段完成。

(2)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和方法。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和方法可以概括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方面,可以根据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论述概括为以下几点:保健设施与服务;在职训练;初等、中等和高等正规教育;适应就业机会改善的个人与家庭的迁移。“内因”方面,主要是指人力资本的载体在外因的作用下,充分利用外部条件通过其自身付出时间、精力获得和增加人的体能、健康、技术、信息、知识存量的过程,主要是利用外部提供的各种教育、培训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勤奋努力的去学习,积累和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逐步积累。

其次,人力资本的集中。指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了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通过人力资本的流动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本对象并加以合并的过程。人力资本在自然形态上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在社会形态上具有专用性特征。当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自己的人力资本投入特定的企业后,往往形成一种抵押品,形成具有特殊适应性的资产,随意进入一个不适合自己专长的企业,或随意对出一个适合自己专长的企业,都会对人力资本的价值造成损害。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必须去寻找与自己相适宜的能够结合的物质资本,并审慎的选择与自己专长相匹配,利于其发挥作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职位,通过人力资本的集中,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农村人力资本运作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

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因素最终都归结为人力资本的因素。人力资本运作将会使农民学会有效的使用现代化的农业要素,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收入;人力资本运作为农民寻找非农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获得更高的非农收入。因此,通过农村人力资本运作将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农村人力资本的运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完成。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农村人力资本运作做好准备工作。舒尔茨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所以要解决农村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人力资本的开发。这不仅是对广大农民来说要树立这种思想,对各级政府部门及官员来说,也应该树立这种思想。因为人自身的发展及人力资本的积累、扩张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源泉,是完成社会经济增长与各项发展指标的关键。要真正实施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的“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战略,必须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归根结底靠农民自己去努力争取。通过转变观念,农民个人就会努力去正确看待自己知识能力的提高。政府部门要为农民人力资本的提高,构筑外部环境。也即就是为上文所说的人力资本形成途径的“外因”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也就是对农民个人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和积累。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

1、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为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创造“外因”。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足,义务教育基建费在城镇有当地人民政府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财政承担,或通过其他渠道筹措,而在农村主要有乡村负责筹措。但最终有农民集资,致使农民负担了新校建设和危房改造、修缮的大部分支出,政府负担很少。这使本来就落后的农村地区背上了承重的教育负担,使义务教育面临重重困难。在基础教育中,农村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平均经费都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量适龄儿童的辍学,一晃几年又进入文盲半文盲的行列,导致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低,素质不高。无形中给人力资本的积聚造成了影响,也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增收首先要有增收的本领。尤其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具备起码的科学文化,就种不好“市场田”,增收的路子也会越走越窄。因此政府部门应该从一个长远、大局的战略高度,来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与管理。目前,我国确立了以县级管理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但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切实保证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落实。

2、建立新型的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舒尔茨论述的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中。其中的重要一条是,保健设施与服务,广义地说,包括影响人寿命、体力、精力以及活力与生命的一切开支。这是影响人力资本的重要方面,如果没有这些纵然农民受到了再好的教育,人力资本的价值也是零。农民的增收问题便成了空中的浮云。据卫生部统计,199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投入587.2亿元,大部分用在城市,用于农村的只有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家和集体对农村卫生投入在本来不足的情况下愈加减少,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受到严重冲击,农民不再有就医的方便,而且失去了基本的医疗保障,没有医疗保障的农民“小病拖、大病扛”成为普遍现象。在农村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据卫生部2001年4月25日的一份报告,农村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河南为40%,云南和陕西高达50%。因此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保健的投入,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就更为重要。这是解决农民脱贫致富,收入增加的基础。在目前形式下,要积极的探索和建立新型的农村医疗合作制度。

3、积极建立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的有效机制。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1)要加强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和教育,增强农民掌握和运用农业技术的本领整体推进,通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专业技术协会、职业高中和农民夜校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农村科技普及活动,加大“绿色证书工程”。对现有劳动力中文化水平较低,实行以实用技术为主的培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且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中青年劳动者,实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而成为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骨干和致富能手;有较高文化水平且从事专业化生产的中青年劳动者开展继续教育,使他们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支撑当地农业的专业户和中坚农户。(2)依托各类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对外出农民工开展各种培训,高其素质和就业能力。根据不同情况开展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岗位培训。

(三)农村人力资本的集中。也即农村人力资本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本对象并加以合并,以便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和增值。从而增加人力资本所有者——农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