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专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20:32:23

制药专业论文

制药专业论文范文篇1

尽量做到通过该项目的完成使学生能够掌握或熟悉本剂型产品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关键岗位、常用原辅料、质量控制点、生产区域洁净要求及其他相关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其它有关的基础知识。

2教师应按照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

项目任务书应轮廓清晰,工作成果有一定应用价值,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可安排一定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克服在项目工作中的现场问题,并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工作过程知识。项目任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或演示内容;明确学习者复习、预习的要求;提出该项目整体安排以及各模块课时、内容等。按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分组安排以6~8人一组为宜。每组成员可以好、中、差生混合,这样有利于互帮互学体现团队的合作精神;亦可相似水平的编为一组,以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以增加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并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受到尊重与激励。

2.2合理分工,结果整合小组间要体现大体平衡,但在小组内可把任务分成若干块,小组成员各负其责,除了必须完成独立承担的任务外,还必须为小组集体成果负责。这样形成了互帮互学的合作气氛。

2.3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合作学习既追求团队总分,也不放弃个人得分;既发挥了优势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弱势学生的积极性。在小组内必须人人努力,而且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才能取得团体总分上的好成绩。

2.4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学生可根据课题内容轮流担任小组负责人,亦可分担不同任务角色,使每个人都在不同角色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主体,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平等和谐的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不要对学生的意见立即做出评论,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应保持旁观、克制的态度和咨询师的角色,尽量少提供直接答案,而只提供信息来源。激发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4教师应指导学生完整地完成项目

指导学生完整地完成项目,并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其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以质量为本的良好职业道德,操作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互帮互助、团队合作的精神风貌;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

5项目任务书编制案例

5.1教学项目板蓝根颗粒的制造。

5.1.1项目任务制造1000包(规格:含糖5g/包)符合质量要求的板蓝根颗粒。

适用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中专或高职)

学习时间:查阅资料,18课时,生产制造48课时

5.1.2学习目标通过项目学习学生能够绘制颗粒剂的生产流程、写出质量控制点、知道颗粒剂质量要求和相关理论;能够熟练进行各岗位操作、设备操作、工艺计算、检测仪器使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物料、状态、卫生控制等;能防止与排除常见的生产、质量、安全问题,适应车间班组的工作、组织环境;能对产品的半成品和成品做出初步的质量评价;在工作中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以质量为本,操作上严谨细致,并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5.1.3工作任务按GMP人员净化要求,进入相应洁净级别的岗位操作间;用提取浓缩设备制备板蓝根清膏;用粉碎机、分筛机,按工艺要求和SOP熟练将需要粉碎的物料进行粉碎、过筛,得到细度符合工艺规定的粉末;根据批生产指令正确领取合格物料,按工艺规程及配料称量SOP熟练完成物料地称、量、取,使用高效湿法制粒机,按工艺要求和SOP熟练将物料与清膏或润湿剂混合制备湿颗粒,湿颗粒必需符合质量要求;使用热风循环烘箱,按工艺要求和SOP熟练将合格的湿颗粒进行干燥,得到干颗粒,干颗粒必需符合质量要求;使用整粒机、原盘分筛机,按工艺要求和SOP熟练将合格的干颗粒进行整粒分级,并与其它物料混匀,得到符合质量要求的颗粒;根据批生产指令正确领取合格的内包材,使用颗粒包装机,按工艺要求和SOP熟练将合格颗粒进行分装,分装出符合半成品质量要求的板蓝根颗粒;根据批生产指令正确领取合格的外包材,按操作规程熟练进行手工外包装,随时自查、互查外包质量。

6教学实施案例

6.1板蓝根清膏的制备(18课时)

6.1.1学生复习内容板蓝根、板蓝根清膏及板蓝根颗粒的质量要求,煎煮法、酒精沉淀法、减压蒸馏法及相关设备操作。

6.1.2教师演示内容板蓝根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6.1.3学习方式小组式,6~10人一组,好、中、差生混编式。

6.1.4小组讨论或操作要求学生应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问题讨论:本次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制定本组工作计划?本次为何要选用煎煮法,其它还有那些提取方法?各设备操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6.1.5检查评估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小组间相互评估后,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中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6.2蔗糖粉的制备(6课时)

6.2.1学生复习内容辅料、糖粉的质量要求,锤式粉碎机的操作。

6.2.2教师讲授内容出粉率及物料消耗定额。

6.2.3学习方式小组式,6~10人一组,好、中、差混生编式。

6.2.4小组讨论或操作要求学生应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问题讨论:本次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制定本组工作计划?医药生产中常用的粉碎设备有哪些?本次为何要选用锤式粉碎机?讨论并制定蔗糖出粉率。

6.2.5检查评估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小组间相互评估后,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中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6.3板蓝根颗粒的制备(12课时)

6.3.1学生复习内容板蓝根颗粒的质量要求,湿法制粒,湿颗粒干颗粒经验判断法,颗粒机、干燥箱及筛分机的操作。

6.3.2教师演示内容湿颗粒、干颗粒质量的经验判断方法。

6.3.3学习方式小组式,6~10人一组,好、中、差混生编式。

6.3.4小组讨论或操作要求学生应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问题讨论:本次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制定本组工作计划?各设备操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颗粒剂质量控制点有哪些?

6.3.5检查评估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小组间相互评估后,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中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6.4板蓝根颗粒的分装(12课时)

6.4.1学生复习内容颗粒内包材的质量要求,颗粒分装机的操作。药品内包、中包、外包材相关知识。

6.4.2教师讲授内容包材特点及其与药品质量的关系。

6.4.3学习方式小组式,6~10人一组,好、中、差混生编式。

6.4.4小组讨论或操作要求学生应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问题讨论:本次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制定本组工作计划?各设备操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颗粒剂的工艺流程如何绘制?本次产品的出率如何计算?

6.4.5检查评估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小组间相互评估后,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中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制药专业论文范文篇2

新形势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其主要是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之间为更好的实现生存和未来发展,以培养企业需求性的人才作为其根本的目标而产生的合作活动。通过校企合作的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可提高自身自身的专业实践的水平,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性的学生;而企业则通过这种合作,可定向的获取专业性的人才,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而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使得学生和企业都实现了双赢,同时也使得企业和学校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目前,随着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结合自身的特点,其工作的开展正在迈向良性的轨道发展。同时随着不断的合作探索,已经形成了前校后厂、学徒制、订单式培养和工学交替等在内的培养方式。而只是由于在进行合作的时候,在制度上的不完善,从而使得企业的利益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当务之急则是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研究,以此提供高职院校实力。

2制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也获取了不少的经验。但是,在该专业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也发现,还存在着很多的方面需要对校企合作的深入寻找新的突破口,而其主要的表现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校企合作的思想认识。制药专业其自身随着招生比例的增加,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比较大。同时职业院校开展该专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其在很大的程度是为解决学校的就业问题和在资金方面的问题。但是高职院校却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开展制药专业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如药房、药厂等企业,是未来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性人才的关键。同时这种方式也是强化学生制药技能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手段。而正是这种意识的缺乏,使得制药专业和企业在很大程度上的合作缺乏动力,从而使得合作流于形式化。第二,开展制药专业和社会制药企业合作的目的则是达到两者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补,从而达到资源的最大化的利用。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企业都过度的追求效益,而学校也过度追求就业率,从而使得两者在利益层面很难达到共识。如安排进入各大药房的毕业生出现不能忍受工作压力的情况。第三,当前,针对高职院校和企业两者的合作,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和保障。而正是这种没有法律规范的保障,使得企业和高职院校在进行合作的时候流于形式,从而无论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就业率方面,都没有实质性的改善。第四,制药企业的技术更新随时都在变化。技术的变化带来的是对需要不断的去学习。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学习相对来说要落后科技的发展。这就给学生和企业留下了知识和技术衔接的空白,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跟不上企业科技的发展。第五,人才队伍的缺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关键在于一批高质量的教师。而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来自本科生或者是研究生。而这类老师其理论性通常比较强,但是在社会实践方面和对学生心态的把控能力通常都比较弱。同时高职院校以技能型培养为主,因此,在这方面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很大的矛盾。第六,缺乏实践性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的是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

3解决制药专业校企合作的建议

针对当前制药专业展开校企合作中所出现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工作和教学经验,本文提出了一下几方面的建议,以此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的开展。

(1)要充分认识到职业院校,特别是针对制药专业来讲,加强校企合作是促进学校发展,提高人才职业素质的等有效途径之一,而这个途径也是突破制药专业就业瓶颈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工作者,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开展学校和企业、专业和企业之间合作的重要性。而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为广大的企业节约成本,获得需要的实用性的人才。

(2)要破除在合作当中所出现的形式化的问题。制药专业和企业要通过沟通和协调,寻找人才培养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点和着力点。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其一方面可通过将工厂直接开到学校,实现学生和企业的零距离的接触;其次是通过建立定点的培养基地,拓展基地建设的渠道资金来源,从而为企业和学校解决资金难题,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再次则是拓展实习范围。制药企业原本属于专业性比较强的就业专业,而制药企业所需要的就业人员小于学校对人才的供应,因此,制药专业不要仅仅的将其局限在制药企业,同时还包括与制药企业相关联的公司。

(3)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一方面高职院校为提高自身教师队伍的素质,开始引入大量的研究生、本科生和博士生。而理论性方面这类学生都比较强,但在社会实践方面则显得稍微较弱。因此,加强对新引进人才的专业培养和实践的指导,是提高高职院校,特别是制药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根本。而要做到上述的要求,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另外鼓励教师到制药企业兼职。(4)加强对实践性人才的引进。为弥补高职院校在实践性差的缺点,则必须大量从制药企业引入专业性的人才,让这些人到学校兼职,从而带动整体教师的实践的技能,提高整体学生的水平,从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4结束语

制药专业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生物制药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改革路径

生物制药专业是一门以药学、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等专业为基础而形成的综合交叉学科,其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专业性。生物制药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充分认识传统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下实验课作为理论课附属、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与衔接性不足、未能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着力提高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力度,力求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构建创新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从而通过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建构完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素质与综合素养的有效发展。

1结合教材实际内容,改进创新教学模式

教材是生物制药专业教学中师生共用的基本教学工具,在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教材内容,一方面,对教材中所包含的理论模块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以此帮助学生打好专业理论学习基础;另一方面,突破单本教材的限制,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各个教学模块有机串联起来,重新设计特色理论教学模块,与此同时,结合生物制药领域的前沿发展,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丰富,以此不断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首先,生物制药专业教师应重视抓好教材绪论部分,通过绪论教学,对“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怎样学”等问题进行回答,促使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标与重点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学习方法[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展开相应思考,如向学生提问“你在生活中接触过哪些药物?”“你知道你所接种过的疫苗属于何种药物吗?”等,通过问题互动式教学,逐步向学生介绍生物制药在药学领域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介绍国内外的知名生物制药公司以及知名产品,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关于生物制药课程相关概念的具体认知,为后续的理论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教师需要综合不同版本的教材,提炼生物制药专业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突破单本教材中章节划分的局限性,重构重点教学模块,以此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增进学生对于重难点知识的理解[2]。比如,在进行“基因工程制药”这一模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这一生物制药实践中的重点内容,整合基因获得、DNA重组体构建、工程菌构建、目的基因的表达及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和检验、基因工程药物研制的新趋势、蛋白质药物的化学修饰等内容,从而深化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最后,教师应提高对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前沿发展的关注,在教学实践中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形成对于教材内容的有机补充与更新,进一步增强理论教学工作的实效性[3]。比如,在进行“抗体制药”这一模块的教学时,对于教材中的内容“单克隆抗体均为鼠源性”,教师应结合生物制药学课的最新发展,告诉学生,目前兔单克隆抗体已实现全面商品化,以此达到纠偏的目的。

2增强教学基础建设,提升实践训练效果

作为一门具备高度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生物制药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4]。为切实改善实践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生物制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深度融合,生物制药专业必须着力增强教学师资、实训基地、实践教材等教学基础的建设工作,以此切实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训练机会,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相关生物制药理论知识、形成良好的专业实践素养与实践能力。首先,生物制药专业应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即培养兼具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综合动手操作能力、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师人才[5]。“双师型”教师兼具教师和工程师双重身份,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切实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开展教师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除对课程教师进行综合培训之外,生物制药专业还应重视对实验教学辅助人员进行相应培训,以此增强实验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为有效开展“双师型”教师建设工作,生物制药专业应重视与生物制药企业达成合作,定期组织教师进入生物制药企业进行考察学习,增进教师对于生物制药生产实践的了解与认知,进一步推动教学工作与生产实践结合。与此同时,生物制药专业应鼓励教师开展生物制药专业教研与科研工作,并促进其将教研与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实践,以此达到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目的。其次,生物制药专业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一方面,生物制药专业应重视建设高水平的校内生物制药实验室,对自身所拥有的生物制药教学与实验资源进行统筹与优化配置,打造兼具基础性与综合性的实验室,以此充分满足教师与学生进行基础性生物制药实验项目与综合性、设计性生物制药实验项目的需求。在校内实验室建设方面,除完善实验条件之外,还应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对实验室开放时间、开放形式和开放内容等进行具体明确;另一方面,生物制药专业应重视与生物制药企业与生物制药研究机构达成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验和实习,进一步改善实训教学效果[6]。最后,生物制药专业应重视根据实践教学的具体需求,开展特色实践教学校本教材编写工作,重视从生物制药的国家标准出发,引入前沿生物制药发展,以项目化的方式展开教材编写,将不同的实验内容设计为具体的实践项目,围绕实验内容设计若干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探究,发挥学生在实验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3融合教学理论实践,完善实践考核内容

传统生物制药专业的实践考核方式,主要依托于具体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考查,存在较强的机械性,难以充分反映学生的真实实践能力。在教学改革进程中,生物制药专业应重视从“理论结合实践”这一原则出发,对实践考核内容进行系统完善,重视在实践考核过程中将“基础导向”和“能力导向”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加以全方位的考查。完善的实践考核体系应包括对实验操作规范、实验仪器使用、实验安全纪律、实验报告撰写、实验设计与执行等内容的考查,以完善的考核体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促使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深化学生对于各项生物制药实验教学内容的掌握。

4丰富课程多元评价,加强实验能力训练

在开展生物制药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丰富和完善,转变过去以单一理论性考试对学生课程学习进行评价的做法,重视在课程评价之中引入交流报告和课程论文等多样化的形式,以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获取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关注和了解生物制药领域前沿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比如,在展开“抗体制药”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人源化抗体的研究进展”作为实践项目,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遵循“成员异质化”原则展开生物制药综合学习小组划分,推动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内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借助中国期刊库等网络资源围绕实践项目展开资料检索和交流讨论,共同撰写关于本项目的前沿交流报告。在课程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小组研讨交流报告的内容与次数,将交流报告的完成情况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之中,如交流报告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30%等,增强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与综合研讨的积极性。从加强实践教学这一目标出发,生物制药专业应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重视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开展综合性实验教学,并在课程评价过程中突出实验能力考查倾向。与此同时,生物制药专业应与生物制药企业达成合作,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将学生的实习情况纳入课程评价标准,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实习。

5实现课程虚拟仿真,提升教学探索能力

虚拟仿真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其对于生物制药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开展生物制药设备实验、生物代谢仪器分析实验,从而将抽象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直观转化,与此同时充分增强实验教学的安全性,提升整体教学探索能力。比如,对于生物制药设备实验,教师可以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实验过程中的基因克隆、载体构建、目的基因转化等环节,以缩短实验周期,同时有效避免毒性实验制剂可能造成的危害,引导学生在虚拟仿真实验环境中展开学习与探究。

6结语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同构成了生物制药专业教学体系,新形势下,生物制药专业应着力推进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工作,着力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础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内容、丰富课程评价体系、引入虚拟仿真训练等一系列路径,进一步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深度融合,着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通过高效实践教学,增进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得以发展,切实改善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与就业市场输送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生物制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英超,任健,李天俊.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生物制药专业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9,26(1):96-98.

[2]张旺倩,张阔,王舒宁.生物制药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17(5):479-483.

[3]吴贤文,向延鸿,李佑稷,等.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10):146-148,194.

[4]陈永富,王忠华,汪财生.“新工科”背景下生物制药专业开放,融合,联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0,10(2):64-68.

[5]王舒宁,张阔,张旺倩.生物制药学实验教学之初探[J].药物生物技术,2018,25(2):157-159.

制药专业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取得了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生物技术应用领域中发展最快的行业[1]。生物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给高校相应人才培养的专业模式提出了最新的要求。高校对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和人口社会问题,而且影响国家长远的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如何通过生物制药专业建设的发展能够持续地为生物制药行业输送合格从业者,是现阶段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首要课题[2]。生物制药专业主要培养未来生物制药行业的从业人员,其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满足未来的市场需求。因此,生物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以实践为基础,其课程设置应该积极发挥实践性的主导作用,通过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来不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对于高校来说,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建立与完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保障体系,落实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根本保障[4]。

1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安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安师大)生物制药专业是在2012年创建“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制药”方向)的基础上,于2016年正式设置为新工科类生物制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具备扎实的生物学和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现代生物制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生物技术制药企业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流程,能够胜任现代生物技术制药企业岗位基本要求,从事生物药物研制、生产与工艺设计、技术创新、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以及生物医药相关产品的生产与应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该培养目标即以“宽口径、厚基础、强化素质”为原则,培养掌握生物制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生物制药综合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基于该目标,生物制药专业本科阶段的学习不仅要为学生以后的择业或继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主要的是要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如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此,实践教学是地方本科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然而,目前与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一样,伴随着近年来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安师大在生物制药专业的办学中也逐渐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导致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不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生物制药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目标也不太明确,因此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机会;②实践教学环境普遍较差,难以带来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③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其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因此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升其实践能力。此外,目前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普遍存在教学的监控盲区,其教学质量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实践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为保障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重要环节的顺利实施,建立适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当前地方高校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2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探索

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必要手段[5]。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文件精神,结合安徽师范大学生物制药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通过对历届毕业生的回访,充分调研药企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通过观念更新和课程扩展,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育、建立适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1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拓宽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生物制药的本质是生物技术制药,随着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日益发展壮大,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因此,随着生物制药行业的迅速发展,给相应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纵观目前地方高校生物制药专业发展现状,如何通过专业建设发展持续地为生物制药产业培养合格从业者,是现阶段的首要课题。安徽师范大学生物制药专业是在原有应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设立的,目前仍沿用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部分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衔接性,仪器利用率低,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诸多不足之处。因此,结合新世纪对人才创新培养的需求,优化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教学大纲,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宽生物制药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围绕本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包括以基本技能为核心的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和以综合分析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实验课程体系。通过分析解读国内外最新的实验技术手段或参考书目,优化实验方案,总结以前实验课程中的相关经验,取长补短,融合最新发展,组织实践课程教师编制了一套富含专业特色的实验教材和讲义,如《药物化学实验指导》、《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指导》等。其次,结合企业的技术及工艺流程,开发一系列培训项目,编写规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习实训教材。教材内容以产品项目或技术问题为选题,把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围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交织综合起来。教材在内容上以实际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少而精。结构上要按实际操作流程安排实习实训步骤,安排一定的思考题并以现行的成熟技能训练为主,增加部分超前性的技术训练等,以进一步地拓宽生物制药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最后,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例如,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实践教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关于实践教学的组织、计划、实施过程等管理质量标准,使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有章可依。此外,根据每门实践课程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考核方法及考核手段,修订现有考核标准。

2.2整合校企合作资源,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然而,目前在很多地方高等院校的生物制药实践教学中,由于学校对实践教学设备资金投入的不足以及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的不够,导致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往往都无法满足现有实践教学的要求。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来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快生物制药专业实习及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结合起来,校内实训基地就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场所,而校外实训基地则是让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训,进入到企业的生物制药车间中,了解一线工人所应用的技术,向有关的技术人员学习一些先进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安师大在生物制药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为培养社会和企业急需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通过借鉴目前国际、国内先进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经验,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基础,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共建“生物制药”专业的新模式。首先,通过优化整合安师大生物学科已有的多个省级教学与科研平台,结合生物制药合作企业所具有的药品研发、检测与生产等技术设备和各种物质资源,努力实现校企合作,打造资源共享的平台。在这些平台的基础之上,按照实习目标、具体的实习方案与内容,整合校企所有平台的资源,为实习教学所共享,使平台的功能达到最大化。其次,通过校企双方合作,优化建立一套层次化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按专业将实训的内容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训练三大模块,然后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的课程,并制定每门实训课程的实训大纲;再根据专业的要求,将每个模块的实习内容分成若干个独立进行的实训项目。在项目设计方面,3个层次各有侧重。基本技能训练强调规范,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专业技能训练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的训练。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训练项目要求有所提高,要求有1项成果(1个设计、1件作品、1个产品、1篇论文等),突出学生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将此部分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衔接,让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工厂内实习实训过程相结合,注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训练。总之,实践教学内容要将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评,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通过制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学生参加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制度,促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制度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搭建一个可操作的平台,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运行的有序化提供保障。此外,对于校外实习实践活动,从考勤、原理掌握、实际操作、任务完成质量及项目创新性等方面来设计测评指标,建立一套实习实践的评价体系。此外,还通过试卷及动手操作等进行考核测评。这样,既保证了实习的质量,又促进学生的主动性。

2.3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替代,因此完善师资队伍也是生物制药专业教学实践改革的必要措施之一。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结构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复合型(集教学型、生产实践型及科研型于一身),使教师总体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实现教师资源一专多能的优化。因此,高等院校应该立足本校,结合企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途径,选择一些在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上都能够胜任的人才,对这些人才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训能力,努力打造一支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两手硬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以提升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近年来,安师大本着工科专业优先建设与发展的原则,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升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生物制药”专业一方面不断积极地从海外引进专业的杰出人才,同时整合本专业最优质的师资队伍,深入到企业参观学习,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训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聘请企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技术顾问,弥补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缺陷,让教师充分胜任生物制药专业的实践教学,从而保证了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及信息反馈体系。例如,对于校内实践课程,根据每门实践课程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考核方法及考核手段,及时更新现有考核标准。同时,通过督导组、教师以及学生的评教活动,监控和评价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学院通过评教活动收集信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反馈给教师,引导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3结语

总之,作为一门具备高度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生物制药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生物制药专业应着力推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工作,重点围绕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力建立和完善生物制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保障体系,落实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措施,切实保障高校生物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文淑美.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6,26(1):92-96.

[2]赵凯,王歆.高校生物制药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5:49-50.

[3]王英超,任健,李天俊.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生物制药专业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J].天津农学学报,2019,26(1):96-98.

[4]王健敏,吴碧漪,刘明贵.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教研研究,2010,17(5):92-93.

制药专业论文范文篇5

由前述研究可知,药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由前期与中药或药学专业相近培养的“方向性”人才,变成现代专业较强的“高级中药师、药师、制药工程师和药剂师专业性人才”[2]。根据国家教育部的中药、药学、制药工程及药物制剂本科专业教育质量标准,结合目前各专业办学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中药、药学、制药工程与药物制剂等专业的培养模式(目标)[1]分别是:①中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药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中药开发、生产、检验、流通与管理等领域从事新药研究、中药材鉴别、中药成分提取、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检验、医药营销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药品开发、生产、检验、流通和管理等领域从事新药研究、药理实验与评价、药物剂型与制剂的设计和制备、药物分析检验、质量鉴定、临床合理用药指导以及医药营销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③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药制药及其工艺工程产业化技术等方面的科学原理、生产工艺技术、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中药制药等领域从事新药研发、新工艺研发、生产工艺工程设计、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改造以及质量控制等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④药物制剂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药物制剂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及制剂技术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2]。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药学知识群结构特征及向化学-生物-社会-创新-药学模式的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

2药学相关专业教育体系的确立和优化

2.1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根据目前社会对药学(本科)相关专业学生人才素质结构要求及教育培养模式变化,考虑各专业药学知识群特点,按“同公共、类基础、别专基、异专业”的原则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1]。①按新世纪化学-生物-社会-创新-药学模式培养高级药学(本科)相关专业人才。“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为基本指导思想,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继承,发展,创新”三者并重,构筑药学(本科)专业的课程教育体系[3]。②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应加强英语、计算机、人文社会素质应用能力的教育[4]。加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学基础教育。专业基础课应加强化学、生命科学知识的教育,可增设专业英语、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中药现代化研究方法学概论、植物成分分类学(或以选修课形式开出)。专业课主要是减少理论课时量,增加实验课时量,实行理论与实验课教学分离,实验课单独考核算成绩,同时根据各专业课的特点增加一些限选课程。③限选课,根据不同专业增加或调整生物科学、化学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与药物制剂科学知识的课程。④选修课,为弥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专业课不足,开设近90门选修课,由学校统一管理,包括人文社会、化学、生物、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医学临床、中医药文化、文献、中药材商品、中药种植、药厂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组成。2.2教材安排。公共课使用全国高等院校理科通用教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使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市科技出版社统编的规划教材;限选课使用统编教材,按各专业特点进行内容调节与修改;选修课教材由各位教师自己指定,大多为全国相应“理、工、医、农、文、史、哲”等本科专业统编教材。2.3教学原则、方法及形式。执行一定学年完成一定学分的指导性学年制,学生原则上在四年内修完所要求的课程和学分,并在修完所要求学分的基础上完成毕业实习及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学士学位。第一、二两年主要安排公共课及部分专业基础课,第三、四年主要安排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及毕业实习。课程教学主要原则是遵循理科(本科)学生的教育基本原则[5-7]:①科学性和经验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对药学(本科)专业学生应加强用现代科学阐述传统经验理论教育;②理论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课时,基础课的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为2∶1,而专业课为1∶1,与专业关系紧密的课程的实验课应单独开设。③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相结合原则,导师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进行教学;④药学专业知识性与其他现代科学相融合性结合原则,特别注重化学、生物学与信息科学对药学专业学生的影响;⑤信息反馈促进教学的形成性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各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习题巩固,实验及实验报告书写,操作演示,实地参观,分组讨论,野外实习,自学等方法,具体方法依各门课程的特点要求而定。教学形式:各课程采用理论课、实验课、CAI式媒体教学,课外作业及辅导,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另外,教学过程应建立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反馈渠道。2.4实习教育。药学类各专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教育,其内容主要为综合和专题实习两部分[8-9]。学生在实习前进行为期2周的强化训练,其内容主要是专业课的具体实际操作训练,然后先分配到指定的实习单位进行综合训练,再选定指导教师进行专题的研究实习,实习单位有湖南中医药大学各教研室、学校各直属和非直属医院药剂科、湖南中医研究院中药所、长沙九芝堂制药有限公司、长沙骜马制药有限公司、湖南省药检所、长沙金沙制药有限公司、长沙市药检所、株洲药检所、湘潭药检所、湘潭制药有限公司、株州千金药业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省内及省外单位。

3新的质量测试方法的确立

根据目前新的课程教育培养模式的要求及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药学(本科)相关专业学生的质量测试方案应按下列原则确立[10]。①质量测试方案要反映药学(本科)专业人才新的素质知识结构及新的培养模式。②质量测试方案以修总学分为基本要求,以年级教师考评,学生互评,实习单位考评及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建立各课程的理论和实验(践)技能考试(查)体系(学校现有题库抽卷考试)为主,毕业考试,实习单位考核,毕业论文,年级综合基本素质评价为辅的全面质量测试方案体系。其中中药专业(本科)学生素质知识结构质量测试方案详见表1;课程考核按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生管理手册执行,总基分,详细考核办法;年级德育考核以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学生处考核办法为准。实习单位考核按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学生的评价表进行考核,由实习单位计分为准,见表2。论文考核以湖南中医药大学毕业论文评分要求为准。③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在现有手工试题抽卷考核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计算机随机出卷网络键盘考核体系,增强防弊性,实行真正的考教分离;限选课及选修课采用随堂考试或小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④跟踪进行实习单位及毕业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能力考核,建立人才教育后期效果的评价体系。

4结语

课程教育是培养本科生的重要环节,通过药学类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育体系的优化,构成和完善了本校的药学(本科)相关专业的课程教育与质量测试体系,可以促进药学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更加鲜明的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贺福元,杨岩涛,唐昱,等.药学类专业设置与课程教育体系关联性研究[J].药学教育,2014,30(4):17-21.

[2]杨凌,蔡绍晖.药学专业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中国药房,2013,(12):1146-1149.

[3]徐华龙.建设“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本科课程教学体系[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化学会,2005,3:647.

[4]卫强,刘金旗.药学专业应用性课程模块化设计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03):24-25.

[5]张振凌,冯卫生,韩燕.中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建设的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08):744-745.

[6]何群,夏新华,雷志钧,等.围绕“3+X”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药药剂学课程体系改革[J].药学教育,2010,26(01):33-35.

[7]谢宝刚,孔祥玉,陈天伟,等.药学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的相关性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05):588-589.

[8]邢茂,王琴,胡雪莲,等.药学专题实习带教方法探讨[J].中国药房,2013,24(32):3071-3072.

[9]于美玲,高华,于欣,等.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带教工作体会[J].中国药房,2013,24(08):762-764.

制药专业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模式;药物化学;教学改革;生物制药专业

生物工程产业计划下的生物制药工程方向是一个以培养从事药物制造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专业[1-2]。生物工程产业计划的培养方案,规定了培养生物制药工程方向的学生,不仅要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系统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的训练,而且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其中最重要是要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实际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精神以及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保障制度,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3]。生物制药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工科专业,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要接受工程教育认证。不仅如此,根据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的有关精神,要求高校能够遵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4]。因此,除了培养方案的明确规定外,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要求,也对生物制药工程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工程教育理念是在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实际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合作能力及在社会和企业环境下的建造能力[5,6]。因此,为了迎合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要求,培养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将CDIO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到生物制药工程的课程教学中是势在必行的。

1药物化学教学现状

药物化学作为生物工程产业计划生物制药工程方向的核心学科之一,是一门以化学为基础,涵盖了生物学、医学、药物学等内容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对生物制药工程方向的学生培养至关重要[6]。然而,在目前的药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相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和实践教学环节缺失等问题,具体归结如下:

1.1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药物化学是一门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课程,但是目前教师的授课内容大多局限于书本,有关药物化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热点很少融入到教学中,导致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受到压抑,很难满足创造性制药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1.2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相脱节

工程能力是生物制药工程专业必备的核心能力,其中强调了提高工程基础知识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学模式的传统,导致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没法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生物制药工程知识体系。

1.3教学方法单一

药物化学的课程教学中需要介绍的药物品种繁多,内容不仅涉及到化学结构、命名、理化性质等,而且涉及药物的制备、构效关系、药理和药物代谢等,知识复杂难懂且枯燥乏味,抽象度很高。但是目前,药物化学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将理论知识平铺直叙地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会让学生慢慢失去对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1.4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药物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一直不足,严重影响了药物化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另外,生物制药工程专业的理论课需要紧紧围绕三大知识板块(药学板块、生物板块和工程板块)进行,然而在目前的生物制药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中,三大知识模块虽然各自开设实验课,也互相融合形成专业大实验,但是知识点零散,没有围绕制药这条主线设置综合型实验。由此可见,药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生物制药工程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改变这些传统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放在首位,运用CDIO理念对教学中的内容、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构思与设计,将理论、实践和创新融为一体,以适应医药行业对制药人才的需求。

2CDIO理念指导下的药物化学教学改革

在生物制药工程专业中,药物化学负责将药学知识与化学知识、生物学知识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建立生物制药知识结构体系,对于培养能够符合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的要求且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要实现创新性制药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从多层面对药物化学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7]。本论文尝试从教学内容的组织、优化及实时更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引入及围绕制药开展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到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中,教学改革总体的框架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2.1教学内容的组织、优化及实时更新

按照“立足专业特点、面向工程实际、注重应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这一设计思想,CDIO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素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思维方式,因此,进行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时,要引导学生面向工程,增加教学内容中的工程因素,将工程案例贯穿到教学的始终,通过对工程案例的分析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譬如:介绍抗生素这一章节时,以红霉素的生产工艺作为工程案例,阐述生产大环类脂内抗生素药物的具体工艺路线(菌种的选育→培养基优化→发酵→提取纯化),展示发酵和提取工艺工段中的设备,介绍常用的提取工艺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查阅文献,探寻工艺路线中可以优化的工艺参数和可以改进的生产工艺[8]。通过这种“以例说理”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制药工艺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工程实践案例的学习兴趣,鼓励了学生探索求知的精神。另外,我国加入WTO后,仿制药的历史已经结束,新药的开发进入到了自主创新阶段。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为了迎合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培养从知识型向创造型的转变,药物化学的教学需要更加广泛、丰富、实时更新的知识体系和内容。因此,还需要将药物化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热点,及时地更新和补充进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对21世纪药物化学的发展趋势有很好的把握,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9]。譬如,在介绍抗病毒药物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引子,引出广谱抗RNA病毒药物法匹拉韦,介绍该药物的发展历程,并围绕着结构改进、制剂设计、制备工艺优化及药物新用途等方面,阐述法匹拉韦药物的研究进展[10]。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外,通过介绍中国科学家在法匹拉韦药物的发展中的卓越贡献,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进行药物研究的自信心。

2.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引入

为了使学生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发挥主体作用,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11],以引导学生对药物化学这一核心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法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当代药学知识的传授,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探究式、翻转课堂等)引入课堂,以提高教学效果。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若干联系实际的小课题,这些课题可以是关键的知识点或综合性的知识,也可以是最新技术进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小组内部进行合作学习,由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等。需要指出的是采用的教学方法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交叉运用的,开展案例式教学时可以穿插启发式教学,同时结合探究式教学[12]。譬如,解释青霉素钠需要制备成粉针的原因时,先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打针的情景,自主发现平时打针使用的青霉素钠是粉针,且保存在医用冰箱中,使用时需要现配水溶液的现象,再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到青霉素钠不稳定的化学性质,最后,提供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课题,让学生通过查找文献、书籍、网络等资料,总结临床上需要制备成粉针再现配现用的药物,并概括制备此剂型的原因。第2,先进教学手段的引入。引入现代化的教育技术,采用不同的表现媒体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可以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资源的局限,以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等先进的教学媒体为药物化学的教学提供支持,由此,使得药物结构形象直观,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使得学生对药物结构增加感性知识,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得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3]。另外,从一些优秀的教学网站中下载一些如flash动画和视频等教学资源,这样,可以通过简短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将药物化学中一些抽象的药理概念剖析透彻,为翻转课堂的开设提供坚实的平台,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譬如,介绍利尿药时,可以采用flash、视频展示尿的形成过程,将如此复杂的药理知识可视化,便于学生理解利尿药促进尿液形成的机理。

2.3尝试围绕制药主线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是CDIO模式下教学环境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研潜质和创新能力[14-15]。本项目拟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基础设施,通过以下方式围绕制药这一主线,开展实践教学:第一,开展专题讲座。以原料、制剂、检验及药理为主线,介绍生产企业的生产线,其中涉及车间设计、设备选型及发酵、检验仪器操作等实际操作;第二,开展开放性实验,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和完成水平,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等实践环节,提供给学生具体的研究项目,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与主动学习,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譬如生物催化生产手性药物),引入具有科研前沿背景和符合工厂实际需求的题目,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平台[15]。第三,推进产、教、研协同育人,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药物化学课程建设。邀请东阳光集团、远大医药等企业的专家作为课程的兼职指导老师,向学生们介绍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及产业化经验。通过真实的新药研究开发案例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药研究开发的过程,而且加强了学生对医药行业的认识[16]。第四,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目前,本专业与东阳光集团、湖北人民制药、远大医药集团等著名企业合作,建立了5个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们可以在实习实训基地里实践药物化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照岗位进行菌种培养、发酵、提取、分离纯化、制剂等操作,了解生物制药车间工艺的流程,掌握设备的型号、结构及工作原理等,在一线的生产岗位上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并通过直面实际药品生产中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培养他们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3结语

制药专业论文范文篇7

(1)构建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具有内容精炼、信息量大、能反映本学科新成果特点的课程内容体系;

(2)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建设课程教学网站,实现课程教学信息化,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3)有机结合各种教学手段,进行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4)改革考试方式和成绩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课程成绩,促进考、教、学之间的互动;

(5)增加实验教学课时,并通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来突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6)采用案例教学,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

2.1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学生的认知状态认真备课,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具有承前启后作用或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适时提问,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相互讨论,让学生大胆发言;接着,教师对答案加以补充或纠正。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章节由教师事先布置,提出重难点,然后由学生上台讲授。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充分利用教学仿真软件和多媒体等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我们从专业的软件公司引进一套制药工程教学仿真软件,结合我们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学习完一章内容后,使用多媒体播放仿真软件中的相关内容,形象生动地将工艺原理以及设备的结构特点动态展现出来,实现教学仿真软件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工艺学教学过程中形成理论知识与形象感受的交叉互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

2.3以综合实验为载体,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是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仅靠课堂理论教学是培养不出来的,必须借助实践教学并且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实验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每个小组按实验教师的整体实验设计写出各小组的实验方案,获得教师同意后,各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实验操作可分为课时内实验和课时外实验。在课时内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某些错误操作,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课时外实验由学生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由实验室助教跟踪实验过程,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2.4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努力做好工学交替

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使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到生物制药相关企业去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期间,除了有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进行指导外,专业教师也跟踪指导、现场授课。经过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锻炼,能够真正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期。通过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可以增加学生对行业和社会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2.5考核方式

教学考核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期末总评成绩中,笔试成绩50分,平时成绩50分。平时成绩包括实验内容调研与汇报、课后文献综述与专题报告、课堂问题讨论等内容,课程设计单独计算学分。通过完善考核体系,使得综合成绩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学生“平时不来听课、期末搞突击却能得高分”的现象发生。学生在课上课下的学习效果均反映在总评成绩中,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通过上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平时成绩平均达到95分,期末成绩平均达到90分。在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调查,结果采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达98%以上。

4结语

制药专业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毕业论文;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制药

1背景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以地方化为主,以服务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类专业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实践环节,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具有生物产业相关研发、生产、质检等环节高阶性的思维能力。同时本科阶段肩负塑造学生开拓进取、诚实守信精神以及良好科学素养的责任。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注重培养学生扎实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应做好对学生在生物相关产业的延展性思维的引导。此类高校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合乎应用型特点的选题方案,对论文的实施过程中,结合本类型高校的实际做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保障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量、系统性以及创新性三个原则。

2毕业论文选题

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涉及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三个生物类本科专业。依据培养目标,力求使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环节培养学生文献的查阅、论文的撰写、实验的设计以及动手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科学真理的求索精神以及刻苦的专研态度。本科毕业论文阶段是本科生综合性素养的养成的重要环节,力求通过该环节使学生能够身体力行,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以更蓬勃、更具朝气的状态在未来学业和工作中迎接新的挑战。首先,从选题的专业性上看,避免空泛的选题,选择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题目的设置能够使学生有一定的参与感,避免学生有空中楼阁的感觉。如果能在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题目的设计、任务书的下达更合适。如果条件允许,进行面谈非常有必要,在面谈中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了解学生的知识覆盖度,将为毕业论文环节的顺利开展提供充实的保障。总之,论文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作为出发点去设置题目将能起到真正地因材施教。生物类本科论文所涉及的题目主要(1)生物资源的普查及其多样性研究;(2)生物制品工艺的优化;(3)天然产物的提取、活性研究及其生物制品的加工;(4)质检方法的延伸和拓展;(5)生物体遗传转化以及分子改造;(6)生物信息学;(7)工厂的设计等。题目的设计要综合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促使学生有的放矢地根据题目去思考。题目设计的优劣以是否能够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实验为考量的标准。其次,从选题的深度上看,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甚至略微偏难。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阶段,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合理地安排时间,在保证论文工作量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压力促使学生进行开拓性的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环节中会遇到意外状况,例如菌种污染、细胞凋亡、提取率过低、PCR无条带、方法设计不合理等。指导老师要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突发状况,做好合理的补救措施。所以论文的选题设计中要加应对意外的时间阈值,激励学生迎难而上的勇气,开拓和创新的精神。毕业论文的选题要能拔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前提,给学生一个深入的切入点,学生通过努力,通过积极地调配软硬件资源条件可以达到的合理高度。近年来,高校新进博士教师增多,这类人群特点是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教学经验有限,往往以博士期间的想法去设置题目,导致选题过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容易面对过难的论文题目而不知所措,在教师的按部就班的实验设计下草草结题,没有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以及违背了论文环节的初衷。在目前高校背景下,要做好新老教师业务上的匹配互补,做好论文选题工作。再次,选题的系统上来看,生物类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选题的设计要有一个出发点,学生通过科学问题的思考、文献查阅、实验设计、结果呈现到最终结果拿回到文献中进行深度性地总结讨论。从而形成完整的思维闭环。论文的整体篇幅上有层次推进的逻辑性,而不是空泛性的漫谈。论文严谨的思维逻辑性的呈现就需要指导教师能够依托学术背景进行合理毕业论文的框架设计。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性的引导,学生的论文推进是以导师事先设置好的思维导航点进行逐层深入的。学生在论文整个环节中进行文献查阅、思辨,以及进一步的实验实施,和指导教师讨论,最终回归到事先设置的科学问题上。学生在整个环节能够切身体会到科研的严谨性和慎思性。

3毕业论文环节的过程管理

学生始终是高等教育的主题,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挖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毕业论文环节,过程管理是论文工作能否达标的重要质控环节。而过程管理更加注重精细化和细节化。抓好学生的毕业论文环节的过程管理必须在系统性地梳理各个环节的中心工作的基础上实施。结合本校的工作实际,毕业论文环节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推进。第一,任务书下达至开题环节,该环节注重学生对题目的深度性理解。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对题目的正确理解,让学生做好知识体系、心理情绪、时间把控上的准备。学生对题目理解的深入程度直接关系到后续论文的质量和格局。而毕业论文任务书是指导教师在定题后,对题目的任务、要求、进度等方面进行的初步说明。指导教师要严谨而规范地下达任务书,让学生能够较明确地意识论文阶段的开始。基于先入为主的心理学效应,学生对论文的首份正式性文书的感知是比较强烈和概念化的。任务书下达之后,在开题报告完成之前,学生要积极地准备查阅中外文文献,广泛涉猎。学生通过开题报告的写作能较明确地理清课题的背景、社会价值、研究基础以及需要攻克的重点和难点等。开题报告是学生具体实施的依据,是对任务书明晰实施的基础。第二,开题环节至中期环节。在学生完成开题环节后,就进入到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这个阶段需要学生身体力行、高效地利用时间去完成开题报告订立的目标。此阶段导师要对学生更详细的指导,可以定期让学生做论文进展汇报,对照开题报告,把握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实验设计中新的发现。此阶段需要指导教师较深入地跟进,以期及时高效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该阶段学生心理诉求也是必须进行关注和正面性引导的,高年级本科生面临升学考研、就业等问题,情绪上波动较大,时间上容易受到影响。指导教师要关心学生,站到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以给予他们及时和有效的帮助,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帮助他们合理安排,以期高效地投入到论文实施环节。第三,中期环节至实验或设计完成环节。中期环节是学校官方性的论文环节的过程监控。指导教师利用此环节对学生进行正式的阶段性反馈,让学生做好前期的总结以及后期的调整、推进工作。大多学校需要提交中期报告,中期阶段可以对学生具体实施的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同时对已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进行阶段归纳,对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展望。指导教师在此阶段要对学生从开题以来实施的工作进行把脉诊断,同时要衡量学生对论文的理解深度以及后期的方向把控,现有的软硬件条件是否可以满足学生后期的需要,学生时间安排是否需要调整等一系列问题。中期环节是实施和设想之间的一个协调性环节,需要兼顾实施过程中诸多因素对目标达成度的影响,是一个全面调整的阶段。中期检查之后,要引导学生做好论文工作的推进以及收尾工作,此阶段需要学生目的明确的实施既定计划,按照时间进度进行全方位推进。第四,论文的定稿环节,论文写作阶段要对研读文献的概括、实验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写作要基于核心问题的提出、解决这条线索上,而不是空洞的记述、简单的数据罗列。此阶段导师要把握好学生的整体思维,防止片面化的思考,尤其是有些学生会把论文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旁路线索性问题扩大化。论文的整体思维应该基于中外文文献的查阅提出核心待解决问题,然后拟定出合理的研究方案去实施,实施后获得的数据从而得出一个结论用来回复核心问题。论文的整体是一个严密的闭环。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基于一种客观、陈述性语言进行写作,学位论文要体现出严谨、客观的原则。第五,答辩环节,本科阶段论文答辩工作是对论文工作的全面考核,也是对学生科研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在论文定稿后制作演示文稿进行汇报,答辩委员会根据论文中涉及的核心问题、实施方法进行考核。指导教师要在答辩之前对学生进行氛围营造,要让学生意识到答辩环节的重要性,不要轻视、懈怠,也不要惧怕,要认真地准备,做好功课。演示文稿不是简单地把论文进行复制粘贴,而是在论文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化再加工,是论文整体性的凝练。答辩之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预答辩,让学生对语言组织、心理准备等方面有一个初步的适应。

4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类专业毕业论文作为本科生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重要环节,指导教师要立足于自身的学术背景,以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为前提,做好统筹兼顾,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科学性、深度性、系统性三个方面进行科学合理地选题,在毕业论文的实施环节中,要做好过程的管理,从任务书的下达到答辩环节需要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论文质控工作。从而保障毕业论文工作量、系统性、创新性三个原则。

参考文献:

[1]谢朝晖.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大学教育,2019(07):153-155.

制药专业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本科教学;“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

2018年6月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点是“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强调了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1]。专业课程教学是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面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迫切需求,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制药领域的各个方面,生物技术制药已成为现代制药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药研发的重要发展方向[2]。因为“生物技术制药”作为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所以课程组教师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机融合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该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改革。

一、“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主的课堂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教”为主动“学”,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让课程组教师在教学中因地制宜、有机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学习思维导图,明确课程内容逻辑关系

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是一种简单、高效、形象化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可以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3]。“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涵盖的知识范围宽、体系庞杂,课程内容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具有很强的外延性。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难在课堂伊始把本节课的知识与上节课内容紧密衔接起来,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出现思维的“延滞”现象。因此,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思维导图被成功引入各章节的课堂教学中,例如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部分(见图1)。具体实践包括两个步骤:首先,在学习每一章节内容之前,利用教学思维导图简明扼要地让学生清楚本章节要学习哪些主要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知识框架。其次,在每一节上课之初,教师可先用思维导图和学生一起回忆巩固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然后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各章节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也能有效避免每一节课教学之初学生出现的思维“延滞”现象,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授课达到同步。

(二)引入科研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研思维

科研案例提供一种真实具体的情景[4],能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科学研究中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和目标而开展的科研思路、技术方法、结果分析等全过程,它既丰富了相对枯燥的教科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思维能力。但在目前高等院校教材主要包含的理论知识体系中,有一些则缺乏翔实的科研案例。为了弥补上述不足,课程组教师将案例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例如,在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部分可以采用典型的青蒿素药物研发案例。青蒿素本身是一种来源于植物的重要医用抗疟疾药物,但近年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菌(酵母菌)发酵生产青蒿素的前体物质青蒿酸,再用化学半合成的方法就能得到青蒿素[5]。这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典型的生物技术制药研发案例,又可以把基因工程制药的原理和方法等知识点系统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对本章节知识体系的全面掌握。实践证明,案例式教学能有效促使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

(三)小班研讨与大班授课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单一机械授课方式极易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小班研讨课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方式之一,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6]。因此,小班研讨课教学是目前高等院校本科教学的重要改革方向之一。其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以下五个阶段:(1)选题。在开课之前,课程组教师根据课程各章节重点内容分配好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的课时,并拟定本章教学中小班研讨课的讨论范围,指导小组划分和各小组学生选定主题。(2)资料准备。随着大班授课的进行,各小组要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制作PPT。(3)汇报讨论。大班授课结束后,开展小班研讨课,各小组就某一主题和文献查阅情况进行汇报,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质疑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4)报告提交。各小组根据讨论意见补充修改,并按照论文格式撰写报告,在指定日期提交。(5)成绩评定。由学生根据各小组在汇报过程中及质疑阶段综合表现打分,互相评定成绩。小班研讨课和大班授课方式的有机结合,加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7]。

(四)开展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慕课是一种在线开放课程教育,具有资源丰富、内容精辟、学习自主和过程交互等特点。翻转课堂是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教师线下开展互动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相对传统“先教后学”教学流程的一种“翻转”[8]。混合式教学则可以将这两种教学模式进行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课堂面对面探讨的优势[9]。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制订线上学习计划、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在线上进行学习;教师线下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交流,并根据学生线上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难点知识补充讲解。“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的慕课资源已经有不少,但是各个学校的专业内涵及特色差异较大,为了结合农业院校特点,增强教学效果,课程组教师还积极进行校内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将本专业“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标准、教学PPT、各章知识思维导图、每章节重点难点、每章节的习题、文献拓展资料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同时针对重点、难点内容制作短视频资料上传到平台,供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参考和使用。丰富的慕课资源和线上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使得有限的课堂时间和教室空间得到放大和延伸。这种教学模式拓展了大学课堂的内涵和外延,提升了大学课堂的魅力,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突破和发展。

二、创新实验教学,用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生物技术制药”实验课程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操作步骤多而复杂的特点,单个孤立的实验难以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和综合操作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有助于强化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其善于思考和积极动手的能力,提高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以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为契机,以学校本科一流实验课程建设项目为支撑,课程组教师在原有教学实验内容基础上,根据各章节重点内容将相对分散的单个实验整合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单元。学生在开始实验前根据本单元实验内容及目标,自己设计具体实验步骤并亲自动手逐步验证和完成,最终分析数据、总结和反思。此外,为了让学生对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有所了解,教师在实验课教学中还应借助学校和学院的大型公共仪器平台开展部分实验教学内容。

三、课程教学与专业生产实践课程相结合,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尽管给学生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堂和实验室的学习尚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制药行业对人才专业素质的要求。因此,学生还需要到生产一线去实践,比如参加实岗训练等。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就配套开设了总时间为三个月的制药专业综合教学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两门实习课程,此外还有二个月的科研训练。学生上完相关专业课程后,通过深入地方制药企业进行参观和驻厂实习,既能对不同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和生产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又能对毕业后即将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切身体验和认知。

四、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和深化课程学习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10]。为了让学生将专业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在科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课程组教师结合学校每年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积极帮助学生组建科研团队,申报部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校和学院为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创新创业训练的机会,每年还会额外配套充足的经费支持未获省级以上项目资助的团队开展项目训练。学生通过组织团队、查阅文献资料、考察论证、设计项目方案、确定技术路线、完成项目和结题,可以有效地将“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学习的知识与制药领域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激发自身创新精神和培养创业意识。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还能帮助学生尽早树立在科研道路上潜心钻研的专业志向,也有助于高校基于“以本为本”思想培养制药领域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目标的尽早实现。

五、结语

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1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既注重“教的好”,更注重“学得好”,是高等教育的五项原则之一。因此,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基于“以本为本”基本点及时针对高校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探索和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高等院校本科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由于“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专业课,其涵盖知识范围宽、体系庞杂,课程内容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具有很强的外延性。加之,生物技术制药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在当今国际上竞争也十分激烈。因此,“生物技术制药”作为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对其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和改革,基于“以本为本”基本原则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对于提升整体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2018-06-21)[2020-07-25].

[2]姚文兵.生物技术制药概论(第3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4.

[3]张敏,杨凤梅,朱晓红.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4).

[4]王世练,杨力斌,张炜,等.科研成果在案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3).

[5]PaddonC.J.,WestfallP.J.,PiteraD.J.,BenjaminK.,FisherK.,etal.High-levelsemi-syntheticproductionofthepotentantimalarialartemisinin[J].Nature,2013(496).

[6]朱红,马莉萍,熊煜.“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效果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

[7]李永强,董艳玲,冯俊涛.研讨式教学在“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4).

[8]朱丹.MO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设计[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9]冯丽娜.混合教学模式理念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1).

[10]蒋萌蒙,贾彦杰,鲁慧芳,等.双创教育对高职类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8(6).

制药专业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医药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在其挖掘、继承和发展中起到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的特殊作用,对于社会的安定和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和谐”是指各少数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在彼此尊敬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基础上形成融洽的关系和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全省88个县中有43个为民族自治区域(其中10个自治县,33个自治州辖县),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约1460余万,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达38%。贵州少数民族具有大分散、小集中,或少数民族成片聚居,多个民族交错杂居的特点,人口分布十分广泛,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各民族特别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形成了长期彼此尊敬尊重,在经济上相互促进,在文化上相互交流,在生活上相互往来,在语言上相互沟通,团结合作、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贵州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共同开发了贵州,共同促进了贵州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共同创造了贵州的历史,是贵州安定团结和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大力构建“和谐贵州”,进一步促进民族和谐必然成为构建“和谐贵州”重要的工作内容。

一、深刻认识民族医药文化的发展与促进民族和谐的重要性

文化的涵化过程具有双向性。民族医药文化正是这一相互涵化的典型。事实上,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也不是以一种文化模式去取代另一种文化模式,而是多种文化模式互相协调,保持文化多元化的前提下共同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基础和灵魂,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并十分珍视瑰宝和财富。

贵州是民族文化的百花园。各少数民族大都长期居住在大山之中或边远之地,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经济文化交往中,各自创造了自己的优秀的文学艺术、生产技能、民族医药和传统体育等,特别是存留下来的许多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如医药文化、服饰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建筑文化、节庆文化等,其内容独具特色,颇具匠心,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使贵州的经济、社会具有外延宽广、内涵深厚、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尤其是贵州的民族医药文化,以其“简、便、效、廉、奇”的特殊魅力以及对不少疑难疾病的良好治疗效果受到国内各界的关注,且在民族医药的基础调研、文献整理、理论研究、药物开发和产业发展方面也成绩斐然。全省民族医药工业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7年,全省民族医药工业销售收入达110亿元,占全国中药工业销售的7%,民族医药工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4%,拉动工业增长1.17个百分点。以苗药为主的“黔药”品牌在国内民族医药产业中名列前茅而成为医药界的传奇佳话。贵阳中医学院长期从事民族医药研究,是促进贵州省民族医药发展的重要力量,当我们回眸这一发展历程的时候,深感民族医药的发展对促进民族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力推进现代化的同时,对这种特殊的具有多重价值的民族医药文化应努力加以保护,而发展是最好的保护。

继承和发展民族医药是党和政府一贯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医药保护发展工作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卫生部、国家民委在1982年和1983年先后发出《关于调查民族医药的通知》和《关于继承和发杨民族医药学的意见》中,把发展民族医药提高到“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而且是执行国家大法的问题,是提高民族自尊心、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防都有积极的意义”的高度。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曾三次召开《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讨论、指导和规划民族医药的发展。2005年5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26条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加大对民族医药事业的投入,保护扶持和发展民族医药,提高各民族的健康水平。”而在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中均明确提出“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民族医药作为单独内容提出,足见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特殊的位置和意义。发展民族医药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去认识它,去发展它。

二、民族药产业化发展对促进民族和谐的作用

民族医药文化不仅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价值,在治疗、康复、保健方面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对于各民族的经济发展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自古“民以食为天”,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促进民族和谐的直接方式,而通过民族文化产业化的方式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既保护和弘扬了民族文化,又提高了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无疑是两全齐美发展模式。近年来,民族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生力军在产业发展方面异军突起,苗药和藏药尤为突出,经济效益显著,国内外影响明显而广泛受到各界关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先生曾指出:“民族药产业的发展以藏药和苗药为代表,其中藏药是经方的代表而苗药是验方的代表,藏医药是几个省的多方研究,而苗医药的研究中心在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苗族人口众多,约为全国苗族人口的一半,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药产业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贵州兴起,并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政府、企业、科研部及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形成了年产值达上百亿元,生产企业70多家的新兴产业,而且形成了集研发、生产、营销、种植、药片加工与及保健等相关产品于一体的产业链,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当地的各民族同胞增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例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施秉县是全省最大的GAP药材种植基地,药材的种植都是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进行,使当地少数民族农户的经济收入大大增加。而目前贵州药材种植面积达100多万亩约占全省耕地的10%,足见医药产业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自然就成为了社会安定,民族和谐的重要因素。

三、民族医药调查及文献整理对促进民族和谐的作用

要发展民族医药,首先要做好民族医药的继承工作。而贵州的主要少数民族大多是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其传统的民族医药文化是靠口传心授,口耳相传的方式世代相传,作为一种口传文化在民间广泛流传。然而口传文化其传播范围的局限性和传播知识系统性的严重不足是阻碍民族医药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各民族医药为本地区、本民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健康和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强势冲击,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锐减,而每一位老医生的逝去,都意味着一些医药文代和医药经验的失传。因而,发展民族医药首先要继承,特别是在现正处于快速流失的情况下要采取抢救性的继承方式,这就需要进行广泛的大规模的深入的民族医药调查研究和文献整理工作。

进行民族医药调查必然要组织专业队伍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与他们交流,向他们学习,同时也向他们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授科学知识。原生态的民族医药保持得最完整的地方多是偏僻的,很少有对外界交流的地区,而调查人员的进入是一件很有影响的事情。调查工作的开展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耐心做民族工作的过程,民族医生们往往是经历一次由对陌生者的防范到逐渐信任,再到无话不谈的过程。就我们经历的调查过程来看,调查组离别时民族医生们总是会以各种方式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总会把党和政府对民族医药的重视和关怀珍藏在心中。民族医药调查增加了民族交流,增进了感情和对政府的信任,这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和民族和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民族医药调查的目的是继承,其成果是通过文献整理的方式来实现的,是对于民族医药的系统介绍和总结,是实现民族医药从“口传”到“文传”根本转变,使民族医药的医之灵、药之魂能够长期保存下来,为民族医药向纵深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上,各民族都有对本民族医药文化进行总结和整理的共同愿望,但鉴于此项工作的涉及面广、难度大,如果没有政府的重视、组织和支持是难以实现的。贵阳中医学院数十年来从事民族医药研究和文献整理工作在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苗族医药学》、《水族医药》、《仡佬族医药》、《布依族医药》、《土家族医药》、《中华本草苗药卷》、《中华本草苗药卷彩色图谱》等专著,而每一本专著的出版都受到该民族的广泛欢迎和赞誉。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对于民族医药文献的整理其意义不止是对民族医药的继承性抢救,加强民族医药的影响和促进民族医药学术水平的提高,更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尊重,增强各少数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党的民族政策更加深入人心,从而有利于中华各族人民更加团结,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加安定和谐。

四、民族医药品牌的树立对促进民族和谐的作用

贵州省药材资源丰富,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地之一,自古就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的美誉。尤其是苗药,是苗族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使用、研究和总结并代代相传下来的祖传秘方,具有起源时间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用药独特、疗效显著等特点,是中医药领域的一朵奇葩,以天然、绿色而倍受青睐,因此能在短短十多年内迎得市场获得快速发展。仅贵阳已有74家制药企业,建立起了96个国药准字号民族药(苗药)品牌,547个专利产品,26家制药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2007年完成总产值71.80亿元。全省有25家民族药生产企业获“中国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称号;2005年“贵阳苗药传统中草药”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促进基金会颁发的“促进可持续发展最佳文化和谐实践奖”,展示了贵州民族医药文化对世界的贡献;2007年以苗药“仙灵骨宝胶囊”为拳头产品的苗药生产企业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作为首家中国制药企业在美国上市,展示了贵州民族药走向国际市场的风采。这些都是令贵州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引以为自豪的重大事件,是在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医药的继承、发展、创新的硕果,也是促进民族和谐的催化剂。

五、民族高等医药教育对促进民族和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