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调查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4:16

职场调查报告

职场调查报告范文篇1

关键词:操作技能实训;任务驱动;教学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到了关键时期。无论生源背景如何不同,无论教学环境怎样,如果不抓住学生这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需求和兴趣,点燃并利用学习热情,是很难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科学发展观的。同时,现在的高职英语教学既要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ETC),又要进行教学改革以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和职业特色,英语教学处于两难尴尬境地现象尤为明显。

那么如何彰显高职特色,服从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除了培养方向要与专业需求紧密结合(如引入行业英语内容,使英语教学融入职业培养之中),还要加强课堂内外的实训环节,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

一、课堂外的活动形式点燃学习者的学习驱动力

富有成效的语言学习是“浸入式”。仅靠课堂内的有限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多层次、多渠道的第二课堂活动尤为必要。英语角、英语朗诵、演讲比赛、英语征文比赛、唱英语歌、演英语剧、外教讲座、英文电影等等,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作用在于营造语言学习的氛围、点燃学习热情、培养兴趣、享受快乐、体验成功。第二课堂活动可以用选修课的形式,让社团活动的形式固定下来,因为它直接影响课堂学习的成效。可是,如果不重视这一点,而把高职英语教育局限在仅有的180学时之内,无异于“缘木求鱼”、“本末倒置”。

二、课堂内的组织方式造就学习者的职场竞争力

2.1职场素养比职业能力更重要

来自职场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告诉我们,一手漂亮的英文硬笔书法、快捷熟练的英文键盘输入、规范得体的商务信函表达、准确流畅的口语、轻松自信的体态语、抑扬顿挫的音量、礼貌雅致的开场白、公开场合表达的勇气等等,尽管涉及内容不深、范围不广,但是足以赢得潜在雇主的青睐,所谓“够用为度、实用为主”正是这个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规范的英语硬笔书法”、“正确的键盘输入法训练”、“高效的速记策略”等训练手段,可以强化学习动机、端正态度、增强兴趣、提高做事品质,还能对语言的继续深造起正迁移的作用。而且任何一项技能训练到极致,都可以成为谋生手段或者赢得就业竞争优势的砝码。所以,笔者认为,以“职场素养”为方向的技能实训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要任务。

2.2操作技能实训成就职场技能

成功的语言学习者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会问问题、肯尝试错误、愿意听、愿意利用一切机会体验英语、有较好的学习策略。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但更有价值”。因此,英语教师在语言课堂上应当按照成功学习者的标准不断地创设语境、鼓励学习者以不同的互动形式来增强外语学习的动机,通过策略训练来间接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各种“做中学”的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动机、智力、经验、情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潜力,提高用英语“解决问题”(problemssolving)的能力。

英语课堂应该设置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每项问题与文本的学习任务相联系。教师可以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职场急需的学习素材,设置问题和设计教学任务。众所周知,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充盈燃料的火把。点燃火把的是基于文本的学习任务,目标指向特定的操作技能实训。通过技能实训来解决问题,比如,把“听力速记”作为一节课的实训目标,那么听力速记策略输入,涉及某一主题的听力素材速记演练就是活动任务;再如,以“Advertisement”(广告)为主题,则可以把设计相关的“Sologan”(广告词)、“logo”(徽标)、阅读“AdvertisingCampain”(促销活动)文稿作为活动任务,把“促销信函写作”作为该课堂的教学实训项目。

以“主题任务为驱动(途径),操作技能实训项目为导向(目标),基于听、说、读、写、译综合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近年来看好的高职英语课堂组织形式。不仅因为它能够体现职业化的特点,越来越成为高职课堂培养“英语应用能力”的主阵地,而且它对传统教学观进行了根本的挑战。一名应聘者,如果进行了必要的公开演讲举止规范的实训,可以从他的体态语、说话的音量大小、目光方向定位、开启英文话题的方法,体察到他的自信程度、公开场合表达的勇气和演讲的有效性;一名工作人员,如果进行了有效的会面技巧实训,他就具备了在英语背景下如何开启会话,怎么说得体、怎么做才符合目的语言文化习俗;一名同学,如果被告之在一张白纸上怎么布局谋篇、怎么设计眉边,他就不会顶格顶边书写作业;一名毕业生,如果被告之标准规范的调查报告写法,被告之商务便条、备忘录、会议纪要、电话记录、总结以及报告等在行文用词方面的要求,他们就不会随意盲目;一名面试者,如果正确使用口语小品词、适当表达“ideas”(内容观点),那么就不至于在职场门口失足。所以,英语课堂的组织方式改变了以往“人才质量观”,直接造就学生未来职场竞争力,这一点毫不夸张。

2.3操作技能实训的核心环节是“做中学”

正确领会操作技能实训的实质,关键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用英语中学会英语”,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乏规范性地操作说明和指导),以达到“输入(input)——处理(proces)——输出(output)”的自然效果。教师应该始终牢记“Teachstudentstousethelanguageinsteadofteachingtheusageofthelanguage”,还要牢记操作技能实训活动要达到“四个真实性”,即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语言自身的真实性、语言环境的真实性和学生情感的真实性,使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真实地体验、感受和运用语言。

三、操作技能实训的课堂组织理念引发英语教育观的变革

3.1教学观的变革

以“主题任务驱动、操作技能实训项目为导向”的组织形式,要求传统的“词汇讲解、语法分析、篇章翻译”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为“技能项目定位、主题任务定位、教材内容选择”的“导向型”教学模式。从实践环节上挑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交际”、“重教学轻学习”、“重结果轻过程”、“重语言轻文化”和“重书本轻实战”教育教学质量观,教师要坚持“一个中心能力、两个基本原则点”,即以“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中心;以“体现优先发展听说能力的教学原则”和“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3.2教材观的变革

“填鸭式”向“导向型”模式的转变,自然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而非教教材”。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观点下,教师对教材的依赖度决定着他的敬业度,进而决定影响教学效度。“一纲多本”的教材观要求我们加强操作技能实训,解决长期困扰高职学生英语基本操作技能不足的问题。

3.3人才观的变革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正确的态度动机”、“持久的兴趣热情”是点燃语言学习,提升应用能力的“引擎”。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还要从兴趣与动机、情感与态度角度入手,衡量学生行为的品质和做事能力,以此来反观教学实践和实施教学评价。公务员之家:

3.4评价观的变革

操作技能实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态度、情感投入、交际策略、自我评估等“表现性评价”指标,重视“发展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因为职场素养和英语技能是无法用终结性的评价得分来衡量的。

目前,**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英语教研室编写的《高职高专英语操作技能实训手册》操作说明书,落实了鲜明的实训主题,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以实训项目为先导、以主题任务的目标内容为出发点,对一项技能的实训,配有评估指标和具体要求,相关的演示要领、关键步骤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识别良莠、自我检测,是操作技能考核的依据,对解决语言的“素养不足问题”意义重大。实训的主题内容很灵活,可以就地取材于学生所使用的教科书,也可来源于实训的项目,如:英文硬笔书法实训、键盘打字实训、英文听力速记实训、演讲规范实训、朗读规范实训、有效会面实训、信函格式写作、调查报告实训、口语沟通实训、口译表达实训。每一单元都有4个模块:导入说明(Instruction)、图例分析(Illustration)、评估标准(Evaluation)、实战演练(Production)。应该说,这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对于促进英语教改,提升就业竞争力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用)[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詹小丽.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思考高职英语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5)

3刘邦祥.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职教论坛,2006.1:4~8

4普通高等专科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职场调查报告范文篇2

根据台湾一份金融保险业女性就业市场分析报告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金钱不够多是女性金融保险人员最感困扰的事,占了.;其次是工作压力大,占.;再来是感情空白,占.。调查报告也发现,有超过的女性金融从业者平均每周工作时数以小时到小时为多,显见压力真的不小。女性最满意的是工作稳定、职场上的人际关系,而最不满意的部分则有薪资福利、工作上的成就感以及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平衡。

职场调查报告范文篇3

一、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中职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课程教学必须贯彻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对授课学生的认知水平、所面临的思想问题及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和预判。中职生思维发展迅速,形象思维较好,发散性较强,富有创造力,但是逻辑思维较差,归纳概括能力欠缺。应用文行文讲究条理性、格式稳定、内容科学、结构和语言规范,写作时需字斟句酌,前后对应,整体把握。应用文写作教学,可以充分结合学科逻辑性、整体性的特征,通过语言组织和文字运用,提炼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方式,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和敏捷性。应用文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文体,其写作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如调研报告、求职简历等应用文种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结合学生未来发展需求,恰当融入讲诚信、讲规矩等思政元素,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二)推进文化育人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需要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学科,中国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能够感受祖国文字的独特之处,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意识,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三)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提升思政教育效能的需要

中职生专业课程多,顶岗实习任务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时、学分受到限制,无法满足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教育工作需求。因此,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加强新时代学校思政教育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有效举措。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主动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在教学中发挥学科育人的作用,突出育人的价值,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能让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更具深度,课堂氛围更具温度,思政教育更具效能、更有力量。

二、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

将应用文写作教学作为中职生思政教育的载体,就必须尊重课程特点,使学生浸润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课程影响,从而转变思维方式;必须加强学科内部联系,将应用文写作置于语文学科之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育文化自信;必须结合学生专业,深入研究专业育人目标,增强职业意识,融入职场操守,提升职业素养;必须深化教学内容,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巧妙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尊重课程特点,提升思维品质

应用文写作课程主要有内容实用、主题明确、结构条理性强、格式稳定、文字表达准确、材料真实、逻辑严密等特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厘清逻辑关系,搭建完整框架,再组织语言表达出来,既是知识掌握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内化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整体性和逻辑性。教师应尊重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特点,并在写作实践中加以强化,通过课程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加强学科内部联系,培育文化自信

写好应用文需要深厚的文学积累,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变中职应用文写作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探析□广西交通运输学校 金琼贺理论博览·德育论坛换巧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字之差能产生完全相反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语文学科内部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体会中国古人们造字的智慧,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育文化自信。

(三)结合专业特色,强化职业素养

职业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应将知识讲述、能力培养与职业生活联系起来,突出价值取向,有机融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同时,应该结合学生专业,研究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与学生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具有特色的职业素养,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例如,会计专业学生需要结合课程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航海驾驶专业需要培养学生沉着冷静的精神。

(四)深化教学内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合课程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不同文种凝练出对应的思政元素,以知识为载体,深化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知识背后独特的育人功能,在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教学设计,寓德于“文”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要求,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包括拟写单据、会议记录、协议合同、报告、工作日志、通知、欢迎词、策划书、求职简历等日常学习、生活和职场工作需要的相关应用文。在对应用文写作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应用文文种进行归类,分为日常应用类,如便条、单据、倡议书、感谢信等;事务类,如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公务类,如通知、请示、报告等;财商类,如协议书、商品说明书等。每类文种确定一个大的思政主题,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强化。如事务类文种教学可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做事有条理、讲效率、善反思的良好习惯;公务类应用文教学中可侧重培养学生敬业、严谨、按章办事、坚守底线和原则的职场精神。教学中,教师还可巧妙地与应用文整体特点,强调规范格式,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守规则;注意使用尊称,表达对他人的尊重;落款要清晰明确,字字彰显责任与担当;日期不能落,警示学生要珍惜时间、追求效率。还可以有意识地将应用文写作置于语文学科之下,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文字的智慧和巧妙。“请示”和“函”用词选择的教学任务中,笔者曾引入这样一个故事:曾国藩曾多次率领湘军同太平军打仗,可总是打一仗败一仗,皇上对他很不满,在性命受到威胁之时,他向皇上写了一封上疏书,在上疏书里,其中有一句是“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有个幕僚建议改为“屡败屡战”,这一改,果然成效显著,皇上不仅没有责备他屡打败仗,反而还表扬了他。通过这个故事,学生既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也能明白写作中字斟句酌的重要性。

(二)巧借案例,寓德于“境”

思政教育应尽量避免直接说教,要巧借生活、学习、职场中的案例,做到以事服人。此外,还要利用与学生成长相关联的生活环境、校园环境、职场环境,让学生与不熟悉的文本、抽象的理论、枯燥的说教建立联系。1.寓德于“生活环境”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是体现应用文实用性的必然要求,同时能赋予学生真情实感,做到以情化人。在讲单据中的借条时,笔者采用了“立‘据’为证,以‘凭’为信”这个授课主题,突出借条的作用及背后蕴含的思政元素,引用热点新闻“骗子新绝活,隐形墨水写借条骗得26万元”,告知学生在写借条时要注意使用不易褪色的钢笔或水性笔。案例对学生触动很大,看完后议论纷纷,笔者趁机组织学生讨论应如何避免以上事件的发生。学生讨论后总结,做人要讲诚信,不能使用欺骗的手段;做事要谨慎,多思考、多留意观察。2.寓德于“校园环境”“一枝一叶总关情”,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着独特的影响,尤其是校园中的文化环境,是涵育学生德行情操的沃土。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实现育人功能。笔者所任职的学校,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老牌中专学校,近年来学校坚持“面向人人,人人出彩”的职业教育理念,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线,探索以红色信仰教育、绿色成长教育、蓝色海洋教育“三基色”文化主题教育铸就学生青春底色,致力为学生未来发展构筑信仰之基、生趣之基、职业之基。因此,笔者结合学校文化特色,主动将具有思政育人价值的“三基色”素材融入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红色信仰教育。在学习邀请函的写作时,设置学校60周年庆典需要邀请部分老教师回校参加庆祝活动的项目任务,带领学生写作邀请函的同时,讲述学校发展历程中这些老教师爱国爱党爱校、敬业奉献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传承红色基因。绿色成长教育。学校一名学生在一位老人摔倒无人帮扶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将老人送到医院,并一直陪着老人直到家属来了才离开。笔者利用这一案例,指导学生给这位同学写表扬信,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激励作用。蓝色海洋教育。6月8日世界海洋日到来之际,号召学生加入海洋保护行动中,在应用文写作课堂上进行“海洋生物保护倡议书”写作,强化学生“知海爱海、建海护海”意识。3.寓德于“职场环境”在写作教学中,要立足于创设真实具体的写作情境,设置合适的写作任务,关注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和能力综合提升的长远目标。课堂中,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模拟职场应聘场景。学生从撰写简历到面试准备,再到与面试官交流,亲身经历了整个过程,了解了应聘流程,掌握了写作知识,提高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积极开展课外实践,寓德于“行”

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各类征文比赛,以赛促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永不言败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来源于生活又直接服务于生活。因此,要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必须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在调查报告教学中,布置学生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以宿舍为单位,成立调查小组,对农村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学生兴趣高涨,积极配合完成了问卷设计、发放问卷、回收并统计问卷,教师参与调查问卷的分析,最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成调查报告。社会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社会实践,学生积累了一手写作素材,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意义,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同时加深了对社会的感知力,激发了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总之,“课程思政”是当前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在“三全育人”理念引导下,教师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断探索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建构更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沙媛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实用写作课程”为例[J].科技导刊(电子版),2019(26).

[2]吴开宇.新职场应用文写作与实践的“内胆”:跨界融合—以“职场应用文写作与实践”课程包建设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20(9).

职场调查报告范文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教改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提出的背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下简称“中文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在中国高校中设置时间比较长,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相对深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比较稳定。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3》,对该专业规定开设的13门课程没有什么变化。业界几乎形成一种普遍的认知,中文专业是传统专业中底蕴最丰赡的一个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体系中最稳定的专业之一,有着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及魅力。

可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迫切。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体系化的理论和知识谱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且讲授的知识也就作为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培养能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的人才。

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就业。浙江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毕业生调查,有45.5%的人认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强,需要一年以上才能适应工作环境。社会适应性不够具体表现为动手能力较差,包括无法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对公文的写作不熟悉(18.4%的人在工作困难一栏里选择“应用性文本生疏”)等;书生气足,不懂待人接物的技巧(23.7%的人在工作困难一栏里选择“人际关系难于处理”);在所学转为所用方面存在缺陷。有54.8%的毕业生认为中文专业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实用的技能,似乎是“万金油”,但又缺少实际工作的能力[1]。

作为兴办时间较长的中文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定位为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等专家学者的摇篮。然而,社会对专家、学者的需要毕竟是有限的。当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当中文专业由少数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举办变为更多其他类型学校的新专业以后,就必须面对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问题。也正因如此,许多高校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都不同程度地尝试了对传统中文专业的改造,中文专业招生时树起了“新闻传播”、“涉外文秘”等旗号以吸引考生即是证明。

中文专业越来越无法忽视其当今就业的严峻性和大众质疑的尴尬。在如此情形下,专业应用性改造被普遍地提出来。探索最多的是兴办中文专业较晚的普通理工院校,因为在夹缝中求生存,既不能完全以传统的专业办学模式为依据,也不能照搬理工科办学模式,因此提出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立足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强调人才培养上,不仅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论及高校人才培养时明确指出:“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这是党中央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充分说明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是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理论依据。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自觉,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

1.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2]。

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验证知识,重演知识产生的过程,还可以生成建构新的知识。“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认识这一规律的重要意义在于必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起来。既动脑、又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静听、静观。这是涉及教学观念变革的一项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2]大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中学习,可以有效地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我们不是以主体表象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而是作为行动者来把握、领悟我们借以发现自身的可能性。从表象转向操作,从所知转向能知,并不否认科学有助于揭示周围世界这一种常识性观点。”[2]

2.新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杜威强调“知行统一”和“行”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3]。即通俗的理解:“做中学”,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取向。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往往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不能以正规的形式传递,它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达的知识,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2]。它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是需要亲身参与体验。这一新的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促使我们重新评价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没有实践,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理解其真谛。

三、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应用性改造。

一个专业的改造不能仅仅是修修补补,如果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那就应该根据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作全面的调整。

1.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进行应用性中文专业的定位,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在原来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中文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导向,更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中文专业的应用性定位应该在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在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并使各类型课程科学组合。形成“基础+方向应用模块、非独立实践环节课程+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即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但适当压缩学时,增加应用性的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除了在一些课程内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

除基础课外,专业课程体系相应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自定位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有不同的设置: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讲‘宽口径’,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专业了,学生什么课都选,没有一点专业归宿,恐怕也有问题。弄不好就是‘万金油’,就更是浮躁了。口径过宽,基础就不可能厚。”[4]温儒敏的这段话当然也值得我们深思。

2.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专业改革的关键。要能够按照新形势下的课程设置来开课,对于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从现职教师情况看,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但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对社会于中文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知之不详,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这一局限将成为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颈。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关键所在,而这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主动地适应改革的需要。其次,应采取教师轮训的方式,将教师送到将来学生就业的行业或岗位进行先行培训,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或一些对口用人单位进行“锻炼”或“兼职”,弥补应用性能力差、与社会隔膜的缺陷。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跟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和实践案例,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3.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良。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表述为:合旨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学的重点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来展开:提炼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的理论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的实践内涵,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如前所述,课程体系分别调整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且包含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因此要求教学方式方法相应的进行调整。

如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鼓励老师进行课程应用性探索,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增加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自读、自讲、撰写小论文、专题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充分展现自身,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必须利用实验室或者其他校内外资源,设计实训内容,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导入,学生在自行设计、处理的过程中实现目标。如“应用写作”课程中安排有八个实践课时,对“调查报告写作”一节内容,学生除调查报告写作常识要了解外,更要求从选题到设计调查提纲、设置调查问题、开展调查工作、分析整理调查资料到形成调查报告,全过程进行独立训练。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暴露出若干问题:如选题不当导致无法深入、提纲设计过于机械、问卷设计问题混乱、开展调查时与他人配合困难、材料整理时缺乏统计知识、不会软件操作、调查报告写作中数据使用不当、材料布局不合理、表达形式单一等,待这些问题解决时,学生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调查报告写作知识。独立实践环节课程,如毕业实习,通过带出去的方式,学生分散在各实习基地和自行联系的单位,近距离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流程,边学边用,既开阔了视野,又贴进了职场生活。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并引导学生适当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开列专业和非专业的参考阅读篇目,引导、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各种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紧密联系专业的社团,如文学社、话剧社、影评社等,创办自己的刊物、论坛和活动阵地,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延伸专业学习。

4.加强实习基地、实验室的建设,改变传统汉语言文学培养模式。

应用性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较强的工作能力上,为此,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搭建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使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广泛地接触、了解和认识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能力。

传统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是固定资产投入最小、成本最低的轻骑兵,只要有一批教师,能招进来一批学生即可办此专业。现在适应应用性要求,在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建立固定、便捷、完善的技能实训室,学生在跨出校门前接受比较系统的职业模拟训练显得非常必要。

学科也好,专业也好,其生命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这些改革的尝试仍在继续,但是尝试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使改革少走弯路,而理论的指导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方一新,程若旦,许玲玲“。”后二十年中文系培养毕业生情况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2]张英彦。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探析[J]。科学教育研究,2006(9)。

[3][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3.

[4]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近期的本科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1)。

[5]彭巧燕。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8(24)。

职场调查报告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教改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提出的背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下简称“中文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在中国高校中设置时间比较长,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相对深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比较稳定。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3》,对该专业规定开设的13门课程没有什么变化。业界几乎形成一种普遍的认知,中文专业是传统专业中底蕴最丰赡的一个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体系中最稳定的专业之一,有着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及魅力。

可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迫切。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体系化的理论和知识谱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且讲授的知识也就作为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培养能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的人才。

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就业。浙江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毕业生调查,有45.5%的人认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强,需要一年以上才能适应工作环境。社会适应性不够具体表现为动手能力较差,包括无法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对公文的写作不熟悉(18.4%的人在工作困难一栏里选择“应用性文本生疏”)等;书生气足,不懂待人接物的技巧(23.7%的人在工作困难一栏里选择“人际关系难于处理”);在所学转为所用方面存在缺陷。有54.8%的毕业生认为中文专业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实用的技能,似乎是“万金油”,但又缺少实际工作的能力[1]。

作为兴办时间较长的中文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定位为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等专家学者的摇篮。然而,社会对专家、学者的需要毕竟是有限的。当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当中文专业由少数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举办变为更多其他类型学校的新专业以后,就必须面对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问题。也正因如此,许多高校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都不同程度地尝试了对传统中文专业的改造,中文专业招生时树起了“新闻传播”、“涉外文秘”等旗号以吸引考生即是证明。

中文专业越来越无法忽视其当今就业的严峻性和大众质疑的尴尬。在如此情形下,专业应用性改造被普遍地提出来。探索最多的是兴办中文专业较晚的普通理工院校,因为在夹缝中求生存,既不能完全以传统的专业办学模式为依据,也不能照搬理工科办学模式,因此提出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立足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强调人才培养上,不仅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论及高校人才培养时明确指出:“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这是党中央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充分说明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是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理论依据。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自觉,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

1.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2]。

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验证知识,重演知识产生的过程,还可以生成建构新的知识。“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认识这一规律的重要意义在于必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起来。既动脑、又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静听、静观。这是涉及教学观念变革的一项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2]大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中学习,可以有效地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我们不是以主体表象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而是作为行动者来把握、领悟我们借以发现自身的可能性。从表象转向操作,从所知转向能知,并不否认科学有助于揭示周围世界这一种常识性观点。”[2]

2.新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杜威强调“知行统一”和“行”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3]。即通俗的理解:“做中学”,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取向。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往往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不能以正规的形式传递,它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达的知识,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2]。它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是需要亲身参与体验。这一新的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促使我们重新评价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没有实践,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理解其真谛。

三、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应用性改造。

一个专业的改造不能仅仅是修修补补,如果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那就应该根据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作全面的调整。

1.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进行应用性中文专业的定位,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在原来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中文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导向,更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中文专业的应用性定位应该在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在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并使各类型课程科学组合。形成“基础+方向应用模块、非独立实践环节课程+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即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但适当压缩学时,增加应用性的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除了在一些课程内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

除基础课外,专业课程体系相应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自定位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有不同的设置: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讲‘宽口径’,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专业了,学生什么课都选,没有一点专业归宿,恐怕也有问题。弄不好就是‘万金油’,就更是浮躁了。口径过宽,基础就不可能厚。”[4]温儒敏的这段话当然也值得我们深思。

2.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专业改革的关键。要能够按照新形势下的课程设置来开课,对于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从现职教师情况看,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但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对社会于中文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知之不详,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这一局限将成为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颈。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关键所在,而这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主动地适应改革的需要。其次,应采取教师轮训的方式,将教师送到将来学生就业的行业或岗位进行先行培训,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或一些对口用人单位进行“锻炼”或“兼职”,弥补应用性能力差、与社会隔膜的缺陷。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跟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和实践案例,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3.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良。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表述为:合旨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学的重点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来展开:提炼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的理论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的实践内涵,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如前所述,课程体系分别调整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且包含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因此要求教学方式方法相应的进行调整。

如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鼓励老师进行课程应用性探索,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增加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自读、自讲、撰写小论文、专题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充分展现自身,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务员之家

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必须利用实验室或者其他校内外资源,设计实训内容,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导入,学生在自行设计、处理的过程中实现目标。如“应用写作”课程中安排有八个实践课时,对“调查报告写作”一节内容,学生除调查报告写作常识要了解外,更要求从选题到设计调查提纲、设置调查问题、开展调查工作、分析整理调查资料到形成调查报告,全过程进行独立训练。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暴露出若干问题:如选题不当导致无法深入、提纲设计过于机械、问卷设计问题混乱、开展调查时与他人配合困难、材料整理时缺乏统计知识、不会软件操作、调查报告写作中数据使用不当、材料布局不合理、表达形式单一等,待这些问题解决时,学生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调查报告写作知识。独立实践环节课程,如毕业实习,通过带出去的方式,学生分散在各实习基地和自行联系的单位,近距离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流程,边学边用,既开阔了视野,又贴进了职场生活。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并引导学生适当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开列专业和非专业的参考阅读篇目,引导、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各种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紧密联系专业的社团,如文学社、话剧社、影评社等,创办自己的刊物、论坛和活动阵地,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延伸专业学习。

4.加强实习基地、实验室的建设,改变传统汉语言文学培养模式。

应用性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较强的工作能力上,为此,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搭建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使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广泛地接触、了解和认识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能力。

传统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是固定资产投入最小、成本最低的轻骑兵,只要有一批教师,能招进来一批学生即可办此专业。现在适应应用性要求,在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建立固定、便捷、完善的技能实训室,学生在跨出校门前接受比较系统的职业模拟训练显得非常必要。

学科也好,专业也好,其生命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这些改革的尝试仍在继续,但是尝试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使改革少走弯路,而理论的指导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方一新,程若旦,许玲玲“。”后二十年中文系培养毕业生情况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2]张英彦。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探析[J]。科学教育研究,2006(9)。

[3][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3.

[4]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近期的本科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1)。

[5]彭巧燕。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8(24)。

职场调查报告范文篇6

“商务模拟公司”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对现有市场营销课本教学内容的处理、加工和整合,设法引导学生模拟现实市场公司的科学研究方式和探索思路进行市场营销相应主题策划、完成学习报告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模拟公司的创建从模拟公司的组成人员,公司的命名,企业愿景和企业目标,甚至具体到企业形象策划,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口号,标准字、标准色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2营销专题的导入和训练市场营销核心内容可以划分为“市场分析”、“市场选择”和“市场营销组合”三大部分,在每一部分理论讲解结束后进行相应的实训实践,合理安排好理论和实践的穿插讲解,并及时总结,使学生能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具体来说,在市场分析专题中又可分为识别消费者专题、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专题等,在市场选择专题中又可以细化成选择目标市场模式专题、目标市场选择策略专题、市场定位专题;“市场营销组合”又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小专题比如:产品品牌、定价、渠道和促销专题等。3实施具体的模拟实践活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模拟实践活动来有意识的训练学生,比如可以通过创设一个模拟实践情景“模拟公司的国庆促销活动”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模拟公司促销会”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任务中教师要训练和考核学生的接受新任务的能力、前期的市场调研能力;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包括和团队成员中的模拟同事的沟通以及和模拟消费者或是客户的沟通;促销现场的反应和表现情况;促销任务的完成情况等。4训练成果展示和点评一轮的训练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要求学生对训练的成果进行展示汇报和交流,并做相关的评价。这些训练成果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营销策划案,市场调查问卷市场调查报告、市场分析报告等。在这些训练成果展示之后,模拟公司的成员们要要将自己在“训练”中所获得的体验及感悟和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汇报或是交流。最后由实训的教师进行点评并打分计入实训成绩。

2“模拟公司”环境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

一般来讲,大多数的传统实践教学评价一般采用课程考试的形式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和手段,目前很多学校将实践教学部分和理论部分的成绩按照三七或是四六分,考试的结果主要由任课老师一人决定,难以反映学生的真正综合实践能力。国家“十二五”职教发展概要强调要改变“一张试卷”的单一的考核形式,推行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合理的量化评价指标,特别是重视和推行学生在是四核实训过程中的考核,以此来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实施过程考试之前,首先应确定好评估标准,确立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每次学习和训练的具体要求,规范学习行为,并在每次实践结束时就能给出每一阶段的评价结果,在课程结束前还要最终评价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及通用能力的掌握情况,并综合学期间的各项具体训练任务的成绩再给出最终的评价。

3结束语

职场调查报告范文篇7

写作主要是写作者运用语言符号,通过特定的文种类型能动地展示其认知、感情、精神的积淀及思想认识的过程。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还是时代的要求,都需要他们积极表达对社会人生、相关事件的独特看法,但实际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写作兴趣减退,有时候感觉没什么可写,写作积累严重不足;即使写出文章,也是为了应付任务,内容脱离实际。二是写作课程教学缺乏引导带动,教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成不变的写作知识传授、文体文种介绍,收效甚微,很难激起学生向往、悦纳的激情,学生日渐倦怠,教师苦不堪言。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写作能力是日后从事秘书职业的看家本领,但由于写作课程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不会立竿见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乏于练笔,能力得不到提升,在书面语言表达方面未能表现出专业优势,整体职业能力培养状况堪忧。

二、写作课程教学对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对策分析

1.充分认识写作课程教学对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优势。写作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作者充分挖掘自己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将思想物化为语言符号的过程。其中的构思酝酿、意识引领,关涉对写作者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考量。文秘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主要为办文、办会和办事,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即语言表达能力,可谓其显性能力;也需要较强的沟通协调、思维谋划能力,可谓其隐性能力。而写作课程教学充满对发展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优良思维品质的良好空间,可充分挖掘写作课程教学对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优势。针对目前学生写作兴趣不高的现状进行调查,摸清原因,从改革写作教学观念、调整写作教学内容、改变写作教学环节的具体操作方式入手,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养成自觉的写作意识和良好的写作习惯,激发学生写作主体性。针对文秘专业学生写作能力不突出的现状,从写作课程设置和具体写作教学内容的调整上下功夫,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不同工作岗位的写作要求,体现专业优势,在人才市场上增强竞争力。针对写作课程对培养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倾向所具有的可能性,从改革写作教学的环节入手,充分训练文秘专业学生应有的职业能力素质。

2.依据文秘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写作课程教学的规律,加大写作课程教学对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改革。具体做法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写作课程设置上,安排基础写作课程和应用写作课程,视文秘专业学生写作的理论要素和技能培养同等重要。可尝试将办公自动化的部分内容与应用文书写作和文书处理的相关内容有机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办公自动化和网上办公等实际工作能力。二是在教学观念上,教师要大胆创新,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传统写作理论和现作特征的有机融合,变“以文为本”为“以人为本”,变只关注“一成不变的东西——写作模式传授”为处处重视训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东西——写作思维训练”,充分挖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其以后尽快增强职业意识、完成职业角色转换、增强沟通协调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在教学环节上适当改革调整,重视写作教学环节中的阅读训练和思维训练,以写作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狠抓学生的“阅读”环节。一方面,充足的阅读是产生深刻体会和感触的前提,生活中的很多美文佳作都是根据阅读材料思索感悟的结果;另一方面,阅读实践是学生感悟积累写作经验、收集写作资料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可以激起读者旧的生活积累,二者碰撞融合,促使读者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针对阅读材料中存在的疏漏和失误,让学生去发现,引导他们抱着审视、批判的理念,敢于对手头的材料进行质疑。只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才能有更多的思想碰撞和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充满耐心。在教学中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阅读潜质,引领他们到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阅读。阅读的视野打开了,思考的空间拓展了,学生就会在强烈的阅读感受中体验求索发掘的乐趣,产生乐于阅读、勤于思考、善于表达的情感倾向。当然,教师要注意搜集经典的阅读材料来引导激活学生,要根据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接受实际,选定适当的教材、编写有针对性的训练题,或开展深入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具体的教学环节得以实施。四是在实践教学方面举办相应的活动,如以应用性文种为主体的写作比赛、引导学生创办系刊班报、筹办某次活动需要准备相应的文稿、到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实战训练等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提高工作能力,历练综合素质。这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和相关部门的配合。通过适当的奖励来表彰先进,鼓励竞争,形成课内课外、知识实践、专业职业的结合。

职场调查报告范文篇8

——"Areyouready"就业调查团队有关女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

前言:

在“深入社会、与人民紧密结合,投身实践、为祖国奉献青春”的主题指引下,按照、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就近就便建立实践服务基地,扩大活动的覆盖面”的要求,重庆邮电学院“AreYouReady”社会就业调查团队在这如火如荼的七月走进了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以重庆市为落脚点、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三下乡”社会就业调查实践活动。本次调查就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深入各企事业单位和各大高校,对西南铝等三家知名国营、民营公司(工厂)进行了实地考察,对群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三个单位采取了电话采访,对重大等四所高校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有喜有优,既看到了未来女大学生就业的曙光,也暴露了女大学生自身和有关部门的诸多问题。

n职场透视:原来都是性别惹的货-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镜头一:

解放碑某人才交流中心:参加招聘的100多家单位中,近50家明确提出了性别限制,“限男性”,“仅招男性”、“男性优先”等字眼屡见不鲜,只有文秘等极少数职位才注明要女性。

镜头二:

“我承认在应聘的毕业生中,不少女生的综合素质确实比较突出。但是,作为女性,她们本身有自己的弱势。比如,一两年工作刚刚上手,就要结婚生孩子,生完孩子重新投入工作时,又要有段时间适应新节奏。这些时间对我们用人单位来说,是很不愿意浪费的。”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如是说。关于“男性优先”这一标准,一家私企人力资源部的经理是这样解释的:“对我们这些小企业来说,招个女职员过不了两三年,她就得怀孕歇产假,到时候解聘吧,违反劳动法;养着吧,对企业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所以现在,我们干脆不招女的。”这位经理说,企业要经营,就得核算各种成本和产出,确保利润最大化。而女职工有一系列的生理问题,如怀孕、生育、哺乳等,势必会影响工作的连贯性,同时在此期间企业还必须支付工资和福利待遇,因此用女职工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这是企业“放弃”女职工的主要原因。“我们宁肯要平庸的男职工,也不太愿意要优秀的女职工,更何况现在求职者这么多,挑一个优秀的男职工一点不难。”“另外许多女性本身存在依赖心理,工作能力不强也是客观条件。”

镜头三:

问卷调查显示,91%的女大学生希望大学毕业后就业,(一下部分数据引自新华网)在就业期望方面:79%的女生希望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男生为61%,而实际签约的女生仅有32%,男生则高达61%;在就业地域方面:希望在沿海城市就业的女生为53%,男生为44%,实际签约女生仅为20%,男生为23%,希望在省会城市就业的女生为44%,男生为23%,实际签约女生为21%,男生为35%。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虽然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但实际就业层次不仅低于期望值,而且低于男生的签约率,而男生期望与实际间的差距却并不明显,同时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也明显低于男生。

案例一:

在我们团队调查的六家企事业单位中,在职员工中男女人数差距十分明显,具体如下表:

公司名称

公司性质

员工总数

男女员工比例

重庆长江轮船航运公司

国营

2216

9:1

西南铝加工厂

国营

3086

5:1

重庆赛力盟电机有限责任公司

国营

2352

6:1

深圳群力科技有限公司

民营

412

3:1

两江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民营

156

4:1

临高工商行政管理局

党政机关

36

3:2

案例二:

2003年西安市某高校的1名女生作为3名男生的“搭配品”被分配到一家事业单位,几经周折后,3名男生得以就业上岗,而那名学业突出的女生却被退回了学校。理由是:“女生麻烦。”某政法学院2001年毕业的一名女生,曾连续两年参加省办公务员考试,笔试成绩虽名列前茅,但每到面试就被莫名其妙地刷下来,至今仍未就业。

案例三:

“求职10次因是女性遭拒,女大学生拍低胸照求职”,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当事人是武汉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徐丽,无奈之举使她成了新闻人物。

案例四:

很多单位不把性别要求摆在明面上,但在淘汰竞争者的过程中首先推女生出局。广州某高校的一范姓同学递交简历无数,但全都是泥牛入海。“我一般先看招聘启事,只有自己的学历、专业、年龄等都符合对方要求时,才会寄出简历。”开始她不明白自己的“短处”何在,就向一些单位打电话追问被拒的缘由,一家主管宣传的地方政府部门答复称:“我们这里的女同志太多了,今年想招一个男生”;另外一家大型企业招聘销售业务人员,他们认为女生不方便经常出差,无法胜任。其他一些单位的理由也大同小异。

职场调查报告范文篇9

关键词:就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在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高校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往往一个企业培养一个自己所需的人才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所以各大企业更喜欢有经验的员工,减少人才培养的时间消耗。这就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说是一个公司要取得长远发展的保障,当今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求很大,而相对专业人才的输出与所需人才能力相差很远,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任务应该由全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相应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提高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增加本身的职业素养,尽量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1实践课程的缺乏

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实践性课程较少,而本身人力资源管理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这是一个极其考验人分析能力,统筹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的过程。而在目前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很少有机会在课堂外实习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有理论知识却不会应用,是刚步入社会的学生共有的问题,主要的原因有三方面:①学校本身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那么学生在大方向下所接受的教育也是实践性课程较少;②学校实验室设置不够完善,实验室的设置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场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应变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加快毕业生适应职场的能力;③校外实习的机会较少,许多学校因为自身的问题很少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对操作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本身专业的知识,对于交际能力,统筹能力的要求也极高,缺乏相应的实习基地,学生对于自己所做工作的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对于工作会遇到的书本上没有平常事件没有了解,无疑会增加自身适应工作的时间,会影响公司对于个人能力的评判,无疑会加大毕业生就业难度。

1.2教师能力的缺乏

与实践基地缺乏相对应的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的缺乏,在学校代课的教师由于自身长期从事教书工作,长期未参与实践性工作,虽然他们的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却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轨的弊端,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分丰富的理论知识教导,但对于实践性教学确实不擅长的,会影响学生实践学习的效果。不能够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对于目前企业发展,人才需要的了解度不够,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生动的教学。

1.3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轨

学校本身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就普遍存在,而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校教材更新速度过慢,而时展却是日新月异的,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与目前的社会需求是脱轨的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学生在进入职场后对于工作的熟悉度较低,无法与所学到知识与真实的工作环境相对应,这对个人能力的表现也会有影响,对于就业难度有直接的影响。

2基于就业导向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策略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而在当今社会需要的不是会读书的学生有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正如李开复先生曾在《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请培养21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中写到“最好的企业需要的人才都是那些既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又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自学和自修,并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提高教学能力,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发展提供优秀的,有能力的能够被社会所承认的真正优秀的人才。所以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合理改革建议以下几点。

2.1学校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

现代化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在于现代化管理更认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所以高校要及时对时展下人才需要进行调查分析,即便对时代的需要做出反应,合理的调整更改自己的教学方案,一味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会耽误同学对于时展,人才需要的了解。改变自己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让学生在互动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会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学校也应当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不仅学校要对实践能力进行重视,也要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需求已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的机会。基于就业导向下,高校应对教学内容加以丰富,组织专业教师来编撰校本教材,将就业因素融入到教材中,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校本教材编写中应将人力资源专业特色保留下来。同时学校应该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设备,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机会有环境对自己所学到知识进行自我的考核检验,同时学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选择性与但当地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校外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职场,了解目前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在工作中运用自己的知识,这些能力是学生不能够从课堂中感受到的,只有通过职场更直观的感受自己能力与先死需要的差距,以调整自己的方向,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2.2对于实践性老师选择

学校应该选择专业的实践课教师对人才管理专业的学生尽心教导,长期处于实践性工作环境的教师更能了解职场的方方面面,也更能知道书本与实战的差距,为学生提供专业有效的实践性课程,弥补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带给学生实践中的经验,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外校,或者是当地企业中经验丰富,授课能力较强的教师结合自身的工作对学生进行专项的教导。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多多增加一些案例教学,学生可以从案例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管理是一个考验各项能力的方面,要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参与工作的能力。可以不定时邀请一些有能力的职场人士进行一些讲座,增加学生对于自己未来所作工作的了解,形成本校的一支有能力有特色全方位教导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教导。

2.3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属于一个新兴专业,教材选用往往数年不变,但人力资源管理却是一个与时代接轨的工作,时代不同对于人才的需要与选拔也不同,所以应该紧跟时展的脚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真正被需要的人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模拟性教学内容,比如招聘会,模拟进行工作内容的考核,或者让学生旁观参与招聘会,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以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效率。

2.4不断改革学生的考核方式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此类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应该改变原有的考核方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从单纯的笔试答题,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考核,并给出奖惩的方案,引起学生的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死记硬背到考核学生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不能以考不考来确定教学内容,以教师的思维来限定学生的思维。“高分低能”现象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传统考试方式所存在的弊端。因此,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应成为学生学习考核的重要内容。笔者在专业课程教学结业考试中,不拘泥于学生靠背功取得多少卷面分数,而注意加大实践环节中学生表现的比重,如《薪酬设计与管理》的考核,笔者采用了让学生分成人的小组,每个小组内部进行分工协作,对某个行业的薪酬水平或某个企业的薪酬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完成从开展调查中问卷的设计安排、组织问卷的发放与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小组派代表进行演示等方面的工作,学生们可以创造性地完成。

有的调查小组为了吸引被调查对象参与调查活动,注意了营造良好的宣传气氛、给参与者发放纪念品或参加抽奖活动等,使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与时代接轨的新兴专业,发展前途是非常光明的,学校应该在就业问题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让学校教育更好地适应当下的人才需要,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全面性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更针对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时代下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雯雯,方昆,冯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参与式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6,(1).

[2]林景行.浅论如何优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8):73+84.

职场调查报告范文篇10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实践教学

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人文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于一体,为培养学生人文综合素质和汉语实践能力服务的公共基础课。“其旨在帮助大学生从审美建构人类灵魂的角度来认识生命价值,从现实生活与社会文化认知的角度来实现自我价值,从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的角度来展示创造价值”[1]。大学语文的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与语言能力并重的思想,教育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在大学语文的日常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觉加强文化修养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成为大学语文教师的重点研究内容。潍坊科技学院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为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达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入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了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小组讨论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实践性教学模式融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一、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析与实践

(一)项目教学的探析与实践。项目化教学的理论来源于建构主义和实用主义,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即将一个或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都由学生完成,教师负责指导、咨询、答疑[3]。潍坊科技学院在2016年启动项目教学改革,目的在于将教学内容融入项目中,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切实学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我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组织了多个不同的项目教学,比如在写作课中,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几个学生一组,写一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巨大变化的调查报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经过深入的调查了解后,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让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讲述根据社会实践写的调查报告和PPT,让学生组成评委评分。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项目,小组成员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对于不明白的调查报告的写作注意事项,学生都会主动通过查阅资料解决。通过亲手撰写报告,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格外扎实,收到了比单纯老师课堂讲解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提升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我们举办了诗词朗诵比赛,教师和学生一起制订评比标准,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自己选诗词,自己选择合适的背景配乐,丰富朗诵的形式,形成每个小组不同的风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参与这个比赛,对诗歌朗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背诵了许多平常学习中不会背诵的诗词,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几项项目化教学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向学生自觉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应用型高校要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项目化教学就非常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项目化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安排和指导,学生为了完成项目,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这样的学习主战场,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二)情境教学的探析与实践。情境创设是教师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刻意营造一种课堂氛围,以达到既丰富体验、陶冶情操,又通过情感参与、感性体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4]。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设置模拟情境,进行换位思考,扮演剧中角色,创设切合课文内容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时,我们主要采用了五种方法,一是创设导语情境,在上课前,引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营造氛围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创设音乐情境,根据所学的课文内容播放适当的音乐,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营造浓厚的音乐情境;三是创设空间情境,在教室黑板报上开辟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专栏,在墙壁上张贴相关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四是创设课件情境,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将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直观有效地呈现出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体会人文精神的内涵;五是创设影像情境,制作大学语文专题教学录像或选择相关的经典影视资料给学生播放,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地感受文学的美妙。比如在《茶馆》的教学中,我们采用模拟创设环境,让学生表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其中,扮演熙熙攘攘的茶客,模仿三教九流的举止,深刻体会老舍先生所说的“大茶馆,小社会”。在课前我们选择了戏剧冲突较为强烈的片段“太监娶老婆”让学生排练,在排练前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每个角色的定位,理解角色的处境和思想,尽量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在课堂表演中学生们不负众望,每一个人都融入角色,表演得非常投入,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戏剧盛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们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有了一个非常直观而深刻的理解。又比如在《品说三国人物》的教学中,配以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主题音乐和经典片段,让学生感悟到鲜活而具体的历史人物形象。再比如在讲述杜甫的《望岳》时,借助音频和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泰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图片,营造良好的氛围,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三)小组讨论教学的探析与实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我们经常进行小组讨论教学,把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就某一问题展开研讨,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小组之间组织辩论,设定正反辩题,让学生分成两方展开辩论,通过思想和语言的交锋、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搜集相关资料,抓住对方的弱点给予反驳,这种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既可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又可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比在课堂上通过听老师宣讲获得的认识深刻得多。比如在上作品赏析课时,拿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的《卜算子•咏梅》进行对比和分析,教师针对这两首词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发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积极创新思维。比如在《论语三则》的学习中,让学生深入讨论《论语》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比如在《兼爱(上)》的学习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讨论对墨家“兼相爱、交相利”思想的理解和看法,深入研讨“兼爱”思想在建设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比如在《关山月》的学习中让学生讨论陆游与辛弃疾在爱国思想方面有哪些共同之处。比如在《懒惰哲学趣话》的学习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辛勤工作与享受人生展开辩论,通过辩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辩论中对文章的观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升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四)案例教学的探析与实践。在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式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的理解更加直观、更加真实,让学生觉得学习的知识有切实的用处,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实际的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写作的教学中,全部采用案例教学,每学习一种文体的写作,都向学生展示真实的作品,特别是应用文写作,向学生展示学校或公司实际印发的文件,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案例分析。比如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指导学生撰写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的请示、通知、各项活动方案,制作成模拟文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应用文写作就在身边,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学习到应用文写作的知识和技能。在普通话知识、说话的学问、演讲与口才、职场口才的教学中,设立引导案例,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直观了解听说基本知识的重要性。比如在演讲与口才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学习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的获奖演讲《作家的孤独巅峰》。这篇演讲虽然语句寥寥,但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全篇语言平实朴素,感情真挚,毫无故作姿态。通过分析这个案例,让学生学习理解演讲的特点和表达艺术。

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效果评析及改进对策

为了了解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推动实践性教学改革,潍坊科技学院进行了实践性教学改革调查问卷,对实践性教学效果进行评析,提出进一步深化实践性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一)调查时间对象及方式。各二级学院大一至大四在校学生849人,采用网上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发出调查问卷849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849份。(二)调查结果分析。本次问卷共有40个题目,其中39个选择题,1个开放题。认为教师经常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学生占48.65%,各院系比例为:教师教育学院50.91%,化工与环境学院54.84%,工商管理学院40%,外语与旅游学院87.5%,士官学院54.35%,汽车工程学院50%,机械工程学院75%、经济管理学院59.38%,建筑工程学院17.75%,艺术与传媒学院69.41%,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58.33%,贾思勰农学院75%。项目教学满意度:教师教育学院90.91%,化工与环境96.78%,工商管理学院54.81%,外语与旅游学院100%,士官学院68.57%,汽车工程学院81.25%,机械工程学院85%,经济管理学院75%,建筑工程学院43.15%,艺术与传媒学院89.41%,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83.33%,贾思勰农学院75%。认为经常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比例是:教师教育学院74.56%,化工与环境学院89.2%,工商管理学院47.86%,外语与旅游学院86%,士官学院76.72%,汽车工程学院57.5%,机械工程学院89%,经济管理学院67.66%,建筑工程学院45.68%,艺术与传媒学院84.12%,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68.86%,贾思勰农学院63.67%。情境教学满意度:教师教育学院83.82%,化工与环境94.55%,工商管理学院70.74%,外语与旅游学院100%,士官学院88.12%,汽车工程学院86.45%,机械工程学院90%,经济管理学院88.75%,建筑工程学院76.15%,艺术与传媒学院93.34%,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86%,贾思勰农学院80%。认为经常运用小组讨论教学法的比例是:教师教育学院54.55%,化工与环境学院87.1%,工商管理学院37.78%,外语与旅游学院75%,士官学院56.52%,汽车工程学院37.5%,机械工程学院70%,经济管理学院47.66%,建筑工程学院15.38%,艺术与传媒学院74.12%,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38.89%,贾思勰农学院33.33%。小组讨论教学满意度:教师教育学院81.82%、化工与环境93.55%,工商管理学院60.74%,外语与旅游学院100%,士官学院68.12%,汽车工程学院81.25%,机械工程学院90%,经济管理学院68.75%,建筑工程学院46.15%,艺术与传媒学院89.34%,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75%,贾思勰农学院75%。认为经常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比例是:教师教育学院67.27%,化工与环境学院96.77%,工商管理学院49.63%,外语与旅游学院87.5%,士官学院57.25%,汽车工程学院37.5%,机械工程学院75%,经济管理学院62.5%,建筑工程学院20.12%,艺术与传媒学院74.12%,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58.33%,贾思勰农学院50%。案例教学满意度:教师教育学院90.91%,化工与环境100%,工商管理学院59.26%,外语与旅游学院100%,士官学院68.84%,汽车工程学院87.5%,机械工程学院90%,经济管理学院76.57%,建筑工程学院44.38%,艺术与传媒学院90.58%,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86.11%,贾思勰农学院74.98%。对二级学院实践教学氛围,老师和学生都很重视的比例为:教师教育学院87.27%,化工与环境学院96.77%,工商管理学院60%,外语与旅游学院91.67%,士官学院82.61%,汽车工程学院87.5%,机械工程学院85%,经济管理学院76.56%,建筑工程学院60.95%,艺术与传媒学院31.76%,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83.33%,贾思勰农学院91.67%。对所在学院本课程实践教学的满意程度为:教师教育学院89.09%,化工与环境学院93.54%,工商管理学院54.07%,外语与旅游学院91.66%,士官学院68.85%,汽车工程学院87.5%,机械工程学院85%,经济管理学院71.87%,建筑工程学院81.06%,艺术与传媒学院81.18%,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77.78%,贾思勰农学院83.33%。(三)对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改进建议。在开放性问卷中学生们对实践性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提议加大实践性教学改革力度,多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拓展课外知识,老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多增加一些学科类的竞赛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多提供有相关项目实施方面的资料,联系实际情况讲解案例,加强过程指导,注重实践教学质量,多组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开拓课外知识,丰富上课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三、结语

大学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语言文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根据所学课程内容的不同,通过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小组讨论教学和案例教学,增强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应用性,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利于锻炼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步高,丁帆.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李莉.实用大学语文[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顾春花.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探索[J].语文学刊,2016(1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