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3:55

职场心理论文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生涯适应力;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

一、生涯适应力的概念

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因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被视为个体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获得生涯成功的关键能力,是国外近年来生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理论生长点。生涯适应力的界定为“一种心理策略,积极应对在目前和未来的可测或不可测定工作转变、发展和提升自我以及工作挫折的准备程度。”

二、生涯适应力的重要性

近几年,《哈佛商业评论》的多篇文章都提到了“VUCA时代”,VUCA是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的缩写,概括了当今信息时代商业世界的特征。在VUCA时代,信息不断更新迭代,各个领域暂时达成平衡的局面不断被打破,无论是商业组织还是个人,很容易陷入一团乱麻。如今,周而复始的恒常运转正在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快速的变革”与“爆炸式的技术发展”。很多曾经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规范和秩序正在被颠覆,传统的工作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已逐渐变得无所适从,人们在职业生涯中的恐慌感在VUCA时代也愈演愈烈,按部就班的职业规划很可能在时代的洪流中被一招即碎。因此,人们逐渐意识到长远的职业规划不再“长远”,适应才是这个时代核心的命题。生涯适应力作为生涯建构理论的核心概念,已经被大量的研究证实其对个体职业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三、生涯适应力与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

(一)调查研究。以往择业时的“从一而终”“一劳永逸”的思想过时了,学生对就业的恐惧往往来源于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惧,拥有让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生涯的能力才能让人对职业生涯不畏惧。既然生涯适应力对一个人尤其是大学生的未来职场生涯如此重要,那么,现在高校大学生对“生涯适应力”了解的有多少呢?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关于“生涯适应力”相关内容涉及的有多少呢?笔者对吉林市内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做了一次调查,共发放了问卷200份,收回167份有效问卷。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显示:①31.74%的大学生对当前学校的生涯规划课不满意,其中更有7.78%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②对“生涯适应力”这一概念的了解,56.89%的学生表示从没听说过。③对“生涯适应力”的概念的提问,只有13个人作答,而这些答案都与相关论文的论述相差较多。可以说,大部分学生是不了解或只是初步了解生涯适应力。数据如下:学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主要目的:14.97%的人选择“认识自己”,6.59%的人选择“了解职场”,68.26%的人选择“学习规划方法”,4.19%的选择“提高生涯适应力”,5.99%的人选择“快速就业”。对这门课的满意程度:13.17%的人选择“很满意”,55.09%的人选择“满意”,23.95%的人选择“不满意”,7.78%的人选择“很不满意”。对生涯适应力是否了解:43.11%的人选择“听说过”,56.89%的人选择“没听说过”。从何处了解到生涯适应力:22.22%的人选择“从书上了解”,56.94%的人选择“从课堂上了解”,2.78%的人选择“从电视上了解”,18.06%的人选择“从其他地方了解”。(二)现象分析。如以上调查结果所示,高校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课的满意度较低,对这门课的认识也不够清晰,对生涯适应力的概念更是了解甚少。本人经过查阅相关论文,并结合就业指导教师工作经验,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1.重就业指导,轻生涯规划。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然而要加强就业指导并不等同于只加强就业指导课,生涯规划课与就业指导课互为整体同样重要。许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在于对自身职业定位不准确、择业存在被动性、盲目性和从众性等,大学生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自身做出合理的生涯规划,进行充分的生涯准备,避免日后的生涯困境,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生涯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课以及生涯辅导更应该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对于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而言,其工作的中心就是帮助学生做好生涯准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帮助他们自己发展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2.功利急进,追求就业表象。不少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是为就业率服务的,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直接等同起来,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理解出现偏差。为了达到就业指标,把学生“推出去”就业成为首要任务,忽视了人职匹配程度。这种趋势下,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早就业”“好就业”,能写漂亮简历,精通面试规则,深谙职场法则——这是提高就业成功率的关键,生涯适应力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具体受益时间未知的东西,自然很难成为课程重点。然而我们都知道,就业不是短期的一次性的,进入职场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引导学生运用科学量表来加深对自我的认识,运用科学的方法去了解行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四年过程中熟练掌握所学知识,从学业生涯到职业生涯,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最终提高自己在未来职场中的竞争力和适应力。3.教学中没有生涯适应力的理念。相关调查显示,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设置单一且陈旧,没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能单纯地只关注自己所学的专业,不能只包含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预想等内容,还应包括大学生对自身如何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正确认知,也就是我们提到的生涯适应力。然而,当前国家没有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给出具体统一的标准,高校的此类课程多是结合国家相关文件要求自我设计完成,还有一些是通过社会培训机构对教师能力进行提升。由于个人因素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不同,各个高校的此类课程五花八门,例如,有的高校将课程重点放在“就业市场社会调查”等内容;有的高校将课程的重心放在了“学生求职准备与应聘注意事项”等内容上,绝大部分高校都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中关于学生个人生涯适应力培养方面的内容。

四、课程改革

针对上文提出的现象问题,本文仅针对生涯适应力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改革教学大纲,加入提高生涯适应力的方法,观察学生的接受程度,逐步摸索出一个好的关于生涯适应力教学方法。(一)大纲改革。此次课题的目的是要对原有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做出改革,加入“生涯适应力”的内容,以期效果如何。在具体做法上,我们不做全盘推翻,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浓缩一部分,再加入一部分。原有的规划理论学习应予以保留,我们认为,生涯适应力的培养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保障,学会如何调整,如何面对挑战、危机等突发情况,才能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游刃有余地逐步实现或超额实现规划目标。要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加入对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在课堂中学习这个概念,从前文的阐释可以看出,生涯适应力不是一种简单的能力,不是通过背诵或者练习就可以获得的,他是一个人在面对各种变化时的一种心理策略、准备程度。因此,我们认为加入一些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训练,可以增加个人对不同情况的适应体验,并通过教师语言上的引导,让他们关注在不同情境下做出不同反应时内心体验,慢慢摸索出规律,以此来帮助他们完成生涯适应力的提升。(二)具体做法。采取的方法是在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把原来的24课时的规划理论课,改成16课时规划理论课+8课时素养训练课的方式。其中“素养训练课”的具体内容包括时间规划、团队合作、沟通理解等几个方面,也就是为学生创造不同情境,让他们体验自己做出反应时的感受。例如,在时间规划课中,在面临几种不同任务时自己要怎么安排,如何按照紧急重要——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不紧急的顺序,自己学会安排工作。在团队合作中,自己担任领导时如何组织别人,队员是否配合?为什么?自己做队员时是否愿意配合别人,为什么?在沟通过程中,为什么发出一样的指令,大家却做出不一样的结果?问题出在哪里?那如果换你去发出指令,情况会有变化吗?等等这些训练。这种心理上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适应体验。(三)实践效果。因为每个学生都只经历过一次生涯规划课,无法让一个人对改革前后的两种课程设置做出比较,因此,改革后的课程设置,在学期开始时就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明确知道该学期“规划+素养”的分部教学模式,所以在后期做问卷及访问时,都是以这两个部分之间做得比较。此次问卷共发放了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10份(不知道课程分为两个部分,或不知道分为哪两个部分的都视为无效问卷)。数据如下:规划和素养学生更喜欢哪一部分:喜欢规划的107人,占34.52%,喜欢素养的203人,占65.48%。学生认为规划和素养哪一部分更重要:认为规划重要的50人,占16.13%,认为素养重要的260人,占83.87%。是否知道生涯适应力:知道的211人,占68.06%,不知道的99人,占31.94%。学会了哪些提高生涯适应力的方法(此题为多选):学会沟通的301人,学会交流的302人,学会时间管理的271人,学会团队协作的298人,学会其他的4人。学生认为生涯适应力是否重要:认为重要的278人,占89.68%,认为不重要的27人,占8.71%,认为无所谓的5人,占1.61%。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素养部分的教学内容还是比较认可的,在喜欢程度和重视程度都超过了规划部分,可以说此次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的接受度比较高。素养部分就是针对提高学生生涯适应力而分离出来的,通过这种分部教学方式,使得可能原本就存在于教学中的生涯适应力被单独拿出来,从而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喜爱。学生因为了解了生涯适应力、重视了生涯适应力,就有可能去进一步通过学习去提高自己的生涯适应力。

五、结论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毕业设计;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肩负为我国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业学习、实践教学、企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环节都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中毕业实习及论文写作是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专业学习的一次总结和检验,也是提升理论研究的一个尝试[2]。通过毕业实习和论文的完成过程,可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环节分析

(一)毕业实习岗位对口性不强

旅游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进入门槛低、学历层次不高、工作流动性大、岗位工作强度高,行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脆弱性,大多数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采取集中实习的原则,但行业有淡旺季差异,旅游淡季对实习单位的确定有很大的困难,旅游景区或旅行社等企业用人需求量不大,实习单位很难落实,酒店相对旅行社用人需求量较大,因此,旅游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人数比例较高,由于实习岗位不对口,专业技能无法得到提升和锻炼,实习效果欠缺,对就业的推动作用受到一定影响。

(二)毕业实习缺乏针对性指导

毕业实习是学生专业实践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地提升专业技能,为就业做好准备。旅游专业面向的岗位主要在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服务型行业,由于旅游专业的特性,以实践技能为主,属于服务性行业,主要还是以师徒制学习为主,因此学生在企业有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学校有专业指导教师[3]。就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工作看,企业指导量及指导效果都不理想,指导形式单一,指导内容不够专业,由于旅游专业顶岗实习的非确定性,学生在工作中得到的有效指导非常有限,缺少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指导。

(三)毕业设计重理论轻实践

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行业应用型人才,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是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展开,以理论研究为主的毕业论文对职业教育的作用不明显,无法满足高等职业院校育人的目标。职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研究能力相对较弱,学术论文的写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用不突出,由于写作质量不高,学术研究能力不足,毕业设计在整个过程中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职业教育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毕业环节的体现较为欠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创新与尝试。

(四)缺少专业化的思政教育

“三全育人”理念在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毕业环节作为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除了完成必要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的总结提升外,如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职场心态、抗压能力、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同样是人才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重要内容。旅游业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强调人际沟通能力,旅游作为文化产业,成长教育、人文教育、思政教育等应成为毕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目前,绝大多数职业教育院校,思政教育的开展都以课程为载体,在专业学习中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而在毕业实习环节,面对即将进入的社会,毕业生缺少面向行业的思政教育。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指导方案

(一)明确毕业设计目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毕业设计环节应减少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所选内容应基于毕业实习岗位的实际,有针对性,有实践性,能够符合旅游行业发展、企业需求、能够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育人目标和育人理念,设计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及行业有关,能够让学生在实习环节,通过观察、调研、思考、体验等,将实习成果作为研究内容,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选题突出企业实践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应结合行业发展和实际岗位需求,选题避免假大空,要与自身的工作实践相关,结合专业学习、实践体验、企业经营、行业动态等,可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以企业调研、营销策划、产品设计、岗位分析、创新创意等方式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能够从工作实际出发,真实地了解旅游行业发展的现状,总结行业发展的规律,新的经营理念,前沿的行业资讯,发现存在问题,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实现职业教育产、学、研、用的融通发展。

(三)优化毕业设计指导

毕业设计指导应采取“双导师”制度,即校内任课教师与企业实践导师的双重指导。校内教师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理论构思及研究方法等指导,重点是提升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旅游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总结,指导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4]。企业导师则重点结合工作实际,负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双提升。在教师指导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指导方案,从指导内容、指导方式、指导频率、指导效果等方面,建立全过程深入指导体系,保障实习环节的指导效果。指导过程要留有记录,能够对学生毕业实习的全过程成长有较为清楚的记录和分析,作为学生就业指导的参考文件。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毕业实习环节及毕业论文是专业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毕业环节的考核评价应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和手段,既能公平公正地进行客观评价,也要满足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考核体系的建设可以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三方面改革。评价内容:职业教育的考核应以岗位能力为考核重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重,考核内容以能力和技能为主,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人际沟通、专业技能、工作成果、企业反馈等方面作为评价内容,重视学生实习中的学习过程、参与度、合作意识、人文及道德修养等非专业能力的考核。评价主体:职业教育的评价主体不应只依赖任课教师的评价,尤其是毕业实习阶段,要增加评价的参与者,力求评价结果的客观、科学、合理。首先,建立学生自我评价机制,根据自身实习效果及学习状态建立自我评价制度;其次,建立小组合作的互评机制,将同单位实习或相同行业的实习同学组成实习学习小组,交流学习心得和学习成果,分享经验和实习感受,小组进行互评;再次,教师评价,教师根据指导学生的实习情况及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实习评价;最后,企业导师评价,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工作效果、客户反映等,公平客观地给予评价。评价方式:职业教育的考核方式可以根据专业和学科的特点,企业岗位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常规的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外,旅游产品项目开发、实验设计、项目创作也可作为考核方式。

三高职旅游专业就业教育实践创新设计及效果分析

(一)就业教育活动设计目的

学生毕业阶段,要完成教学计划中的毕业实习和毕业答辩任务,经过一整学期的实习,学生接下来面临的就是进入到工作岗位,转变为从业者,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多的是在毕业论文及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而学生毕业后的从业心理转变及未来职业发展的指导方面则较为缺失,目前各院校开展的教育更多的是体现在就业指导方面,结合本专业的就业教育,也应成为毕业环节的重要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从业、执业,为未来的发展做好指引[5]。

(二)旅游专业就业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1活动对象搞好就业教育,不仅对毕业班的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指导作用,对在校的其他年级学生也能有一定的示范教育意义,因此毕业就业指导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班全体同学、院校主管相关领导、全体任课教师、企业指导教师,新生代表等相关人员。2活动地点结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性及代入感,体现旅游专业的专业特色,毕业教育活动地点选择在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中开展,分别是故宫和颐和园,两处景点不仅是北京地区旅游的代表性景点,也是学生未来工作岗位中接触较多的地点,能体现出旅游专业的专业性。3活动内容为了提升活动的丰富程度,增强教育意义,活动分为“专业最后一课”“毕业寄语赠言”“学生职业发展档案的建立”和“人生第一课”四个环节。第一,专业最后一课:活动过程主要由专业课教师根据景点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要,在故宫为学生讲解专业学习的最后一课,授课内容教师可根据自身的研究领域自拟,通过授课环节,不仅是对相关主要知识的一次回顾,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讲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中,为学生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起到一定的教育目的。第二,毕业寄语赠言:通过参观颐和园益寿堂,感悟共产党人进京“赶考精神”,深入地体验即将面临的就业,活动过程中,院校领导及企业导师分别给予学生寄语和赠言,专业教师结合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学生评价和毕业赠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为就业及未来职业生涯给予指引。第三,学生职业发展档案的建立: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尊重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学生职业成长档案的建立,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变化,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教师给学生进行一定的评价及指导,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进行职业选择。主要包括的部分:个人基本情况介绍、个人气质测评、性格测评、职业兴趣和能力测评、职业价值观测评等,以上作为基础资料,是为了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教师根据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从知识掌握程度、性格特点、优势劣势、专业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第四,人生第一课:专业教师及企业指导教师根据行业的特点及未来岗位需求,以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为主线,为学生讲授人生第一课,内容包含:处事哲学与终身学习、生活艺术与幸福人生、美满婚姻与和睦家庭、自我发展与家国担当等。课程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专业特点、行业特点,以个人未来成长为核心内容,给学生讲解毕业就业的一些指导和建议,为学生未来的人生指引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良好的就业及成长教育目的。4毕业手册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毕业,将就业指导及成长教育可持续化,将毕业教育内容可视化,结合旅游专业特点,在活动中印发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手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项。第一,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锦囊:求职心态;职业生涯“锦囊”;遇到加班怎么办?如何应对加班?社保是什么?有用吗?跳槽需要考虑什么?跳槽的时机?与领导、同事的相处之道;工作中易出现的困难、问题及心态调整。第二,导游服务规范与标准操作流程:迎接服务流程;参观游览服务流程;餐饮与购物导游服务流程。第三,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旅游证件遗失的处理;钱物丢失的处理;旅游者走失的预防与处理;火灾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第四,附录:北京导游带团常用电话;导游带团物品清单。

(三)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教育活动效果分析

就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毕业和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对毕业学生而言,学生通过活动参与,更好地完成了专业的学习总结,也为未来的从业和成长有了一次较为深入的心理感悟。其次,对于大一新生,通过观摩参与整个毕业教育活动,学生可以对专业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再次,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通过专业教师的精心策划,活动内容丰富,手册使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最后,思政教育在整个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就业从业心态、党史学习教育、职业素养提升等方面通过活动的开展都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6]。

四结语

旅游学科与旅游行业本身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强,职业教育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高职旅游教育中毕业环节的改革创新要突出学生的实践及就业能力,就业教育环节的创新开展可以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中的研究内容可以为同类型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中利.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0,(11):23.

[2]马林.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探索—以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为例[J].旅游学刊,2019,(12):19.

[3]丁春文.校企合作框架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构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

[4]刘任熊,杨财根.引进第三方评价: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综合探讨,2018,(25):45.

[5]张丽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篇3

网络畅通,就业信息传达及时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学校通过给用人单位寄发毕业生资源信息册(2013年邮寄了600份、2014年邮寄了700份)、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联络校友、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各专业毕业生需求信息;建立了中国移动信息MAS平台、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招聘信息,另外,通过公共微信平台、QQ群、飞信群、网站、电话通知、校园广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就业信息。学校的就业信息工作做到“三快”:捕捉信息快、处理信息快、信息快。三年来,学校共岗位需求信息近4万个,每年提供工作岗位逾万个,均是当年毕业生总数和相应专业毕业生数的3~4倍,用人单位数据库的数据总量达到1500多家。学校建有功能完善、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设置独立服务器,确保网络畅通,网址为http://jy.hncu.net/,学校就业信息网已嵌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一体化系统,并链接湖南省毕业生就业网,日均校内外信息20条左右,学校就业网及时更新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的网上供需见面会,认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网上双选周活动”。

二、深入研究、完善教学,善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引路人

加强对大学生及时、有效、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设2个学分38课时,根据教学进程由教务处按学期教学安排统一排课;学校成立了由招生就业处、团委、商学院人力资源教研室、各学院部分专业教师组成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招生就业处负责就业工作的副处长担任教研室主任,归口教务处统一管理,服从学校教学研究室管理制度,接受统一检查、考核和评估;制订了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为了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学工作,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学研讨会(2012年6月,2013年7月,2014年9月已举行三次)。经过集思广益,形成了湖南城市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实施方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学校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指导体系日益完善,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大一开展专业教育;大二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设计,考证、考研、考级、考公务员培训指导;大三进行职业基础知识、求职择业技巧、职场中的礼仪、创新创业教育;大四开展就业及面试心理与应对、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材料制作与面试技巧指导。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活动,投资五万元购买了吉讯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规划系统,该产品网络化、自助式的系统操作模式能够辅助80%以上的学生完成自我探索,包括了解自我、职业探索、决策行动、生涯发展蓝图等,更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了解不清楚、人生目标不明确、对职业茫然无知、思想不能转化为行动等问题;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情况,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提升工作效率与专业性。

三、强化实践、引导创业,用心做学生创业指导的探索者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是未来就业工作发展的趋势。学校成立了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就业创业教育工作机构,成立了大学生创业者协会,出台了《大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立项申报规定》《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申报规定》等一系列就业创业的文件,设立了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确保经费足额到位,聘请专兼职工作人员对学生创业项目给予技术、智力扶持。与湖南省益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指导等方面的服务。三年来,学校举办了创业计划、市场调研、职场模拟等赛事,组织创业导师报告会和专题培训约500余场。学校现有大学生社团29个,其中创新创业社团三个,比较有特色的是茶艺社,茶艺社是在学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老师指导下组成的一个集黑茶研发、包装设计、黑茶销售和传播黑茶文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该社团是学校大学生结合专业特色,通过研发创新来创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学校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三楼的“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有八间工作室,占地面积264.6m2,两百多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等项目,采取真题真做的形式参与城乡规划设计项目。

四、勇于担当、开拓创新,全力以赴开拓大学生就业市场

开拓了就业市场,才能有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为做实就业工作提供保障。学校制订年度就业市场整体建设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大力开拓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市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深入各行各业收集信息,为毕业生寻求就业岗位,2013年、2014年先后奔赴杭州、佛山、广州、深圳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杭州电子信息博览会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校企合作洽谈会、大型校企人才合作暨珠三角技能型人才供需对接洽谈会,加深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就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校设立了就业市场开拓专项经费,大力开拓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市场。近年来,学校每年6月份就制作好下年度毕业生信息手册,7月份即寄发给用人单位,每年寄发的毕业生信息手册在600份以上,8、9月份,还登门拜访用人单位,热忱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举行校园招聘会。2013年暑假,招生就业处组织赴北京、天津、武汉、长沙等地分别走访了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中铁五局等18家用人单位,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市场,建立就业基地,2013年学校共有就业基地129个,较2012年新增17个。2014年暑假,先后赴南京、上海、北京、广州、重庆等地拜访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北京紫荆新锐科技有限公司、麦塔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二公司、中铁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昀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其中新开辟了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五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六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重庆分公司、湖南昀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四家就业基地。

五、全员参与、贴心服务,甘当推荐大学生就业的志愿者

深入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才能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动力。学校特别重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教学科研工作联系社会紧密的优势,推荐学生就业。建立健全了相关就业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加强与校友联系,聘请校友担任兼职就业信息员,帮助收集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另外,学校通过召开校园招聘会,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平台。学校2012届毕业生3807人,接待用人单位171家,举行招聘会182场次;2013届毕业生3874人,接待用人单位192家,举行招聘会198场次。学校就业工作人员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宗旨,富有责任心,接待用人单位不怕累,做到热情周到;服务学生不怕累,做到细致周到。学校为了给用人单位提供招聘的便利条件,减少学生外出找工作的麻烦,多年来始终如一的坚持组织专场招聘会,充分考虑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的时间,用人单位周末有时间来招聘,就业工作人员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安排专人接待,提前将招聘室卫生打扫好,多媒体调试好,条幅贴好,宣传海报发放好。用人单位的应聘学生比较多,面试持续到晚上,就业工作人员就服务到晚上,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便利。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就业市场活动,如省教育厅、住建厅、益阳市劳动人事局组织的专场招聘会,为学生外出参加招聘提供便利。近两年,先后组织了九台大巴车,接送300多名毕业生赴长沙市湖南省人才市场参加建筑行业的大型招聘会。

六、沉下心来、潜心研究,提高就业工作理论研究水平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篇4

从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取向来看,大学生就业的目的更加理性地从自身条件出发,人生价值取向更加合理、现实,对于人生的思考渐趋于成熟、多元,但在就业类型选择上,选择“行政事业单位”和外企的最多[2],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多数选择东部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结果是大量毕业生在沿海找工作越来越难,而处于大开发初始阶段的西部却招不到人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进程[3]。从就业市场对大学生需求情况看,就业单位对大学生存在“三高”的要求:第一个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较多的单位招聘越来越多地向学历高的人才倾斜,对学历要求高。第二个是单位在招聘时更多注重考查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办事方法、专业水平等,对大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高。第三个是由于市场竞争及单位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注重考察人才的潜力、发展空间与人才的悟性、学习能力,对人才的潜力、个人发展空间是否能与企业发展步伐的匹配性要求高。

2以大学教育为平台,打牢大学生就业基础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应充分利用大学教育资源,搞好就业教育工作,让学生学得到、用得上。

2.1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发生热门专业工作难找,冷门专业供不应求,大学的专业、课程、学科内容应与经济社会充分接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一是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总结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情况和市场需求,重点加强对新型产业、新型市场、国家扶植产业发展研究,加大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研判,紧盯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二是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大学平时应加强人才储备,引进和培养一批深专细研的专家学者,鼓励教师开展新学科、新领域的研究,为学科设置打牢人才队伍基础。三是研究探索学科、专业设置。对于不合理的专业,应逐步减少师资力量的投入,减少招生规模,更新专业课程,谋求专业转型,对于极不合理的专业,应给予取消或者合并,扩大市场需求较强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的规模,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亮点。

2.2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

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要体现构建和谐校园和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一是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利用学校机构和党团组织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作用,鼓励、引导他们组织开展党团活动、文体运动、社会活动等,提高他们管理事务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二是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和管理个人事务的能力。利用班级、寝室两个学生频繁接触的集体,引导、扩大学生事务自我管理范围,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融入集体,树立他们的团队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三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开展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等活动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研读著作、论文撰写、新闻评论/广播、黑板报出版等工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创新性开展学生课堂(学生当老师)为先机,培养学生的数字、图示表达能力。

2.3分层次、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素养是影响学生是否较快适应工作岗位、按单位标准完成职场工作的关键因素,在学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就业岗位的差别化明显的前提下,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是注重专业课程与实践经验接轨。大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课程内容不应该给学生灌输空洞的理论,其内容应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化,其授课场所也不应太多局限在教室、课堂,应加在大实验室、企业等地的实地作业课程安排,加大重点知识和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确实让学生把专业知识学熟、学精。二是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要求学生找准自己个人特点和就业取向,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利用相关专业课程教育、兴趣小组、成人自考、双学位教育等方式,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为就业选择多元化打下基础。三是改革学生就业实习。就业实习是培养学生适应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而现阶段,不少实习流于形式,学校应根据学期课程设置,经常性开展就业实习,可将就业实习分为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两类,课程实习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可于1-2个学期安排进1次,实习作为1门课程,成绩计入学分。综合实习可在专业课程基本结束、学生毕业前进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尽可能安排教职员工跟踪指导实习,加强实习管理,解答学生疑惑,提高实习质量。

3以服务引导为主线,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场帮助

刚就业和即将就业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离开校园,融入社会的群体,开始总存在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如何顺利引导学生就业,适应社会,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的问题。

3.1拓宽就业服务渠道

高校作为就业市场与就业学生的媒介,应不断发挥信息平台作用,把学生培养好、推出去。一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对接。根据学校专业特征,加强与社会企业交融,培养出企业急需的人才,利用学生实习、现地参观等时机,增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根据企业需要,优先向学生提供招聘。二是努力构建信息交流平台[4]。要建立学校、企业、学生的3方交流平台,除就业网站外,还要建立就业信息手机短信平台、就业QQ群等就业信息收集与渠道,加大就业信息量,提高就业信息的针对性。三是举办招聘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要求,可建设校内人才市场,举办校级工作招聘会,尽可能多得满足在校学生择业要求,同时,可鼓励系、专业举办小型招聘会,满足部分学生愿望。

3.2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应树立学生就业就是学校生存的理念,加强就业方向指导。一是鼓励创业。根据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解决创业时资金、场地、技术等问题,顺利实现创业起步,提供创业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到相关单位和企业学习其管理和经营模式,指导创业经营方向和方式,为创业提供智力支持。二是鼓励学生到国家支持的地方和地区就业。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让学生从基层做起,服务基础、服务群众,积累工作经验,鼓励学生到西部地区发展,为西部地区崛起输送人才,实现学生能力与企业同步发展壮大。三是鼓励学生发挥个人所长。教师与辅导员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分析个人优缺点,建立就业档案,帮助学生排除职业、待遇等偏见,给出最适合他的职业选择建议,努力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3.3加强职场引导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篇5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课件下载┆教学论文┆实用文档┆个人简历┆论文中心┆演讲稿┆考试相关┆党团社会┆职场技巧┆作文园地┆法律文书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文书论文网->语文论文->教学内容退出登录用户管理

赞助商

栏目导航

·语文论文·数学论文

·英语论文·政治论文

·物理论文·化学论文

·历史论文·地理论文

·生物论文·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体育论文

·信息论文·德育论文

·教育法规·课程改革

·家长频道·教育管理

·教程指导·班主任论文

·教育综合

最新推荐

·用反证法解遗传题的几点

·愉快教学法初探_生物论文

·注重初中生物教学,提高

·转基因动物制造的药品被

·转基因羊的诞生_生物论文

·关于新世纪中学生物课程

·关于新编高中生物必修教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吗?

·转基因动物_生物论文

·课件制作技巧略谈_生物论

·CAI课件的编制原则_生物

·“根的形态”一节中多媒

热门文章

·大气温室效应和全球

·保护生物多样性_生物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

·浅谈纳米技术_物理论

·转基因动物_生物论文

·动植物基因工程介绍

·数学家名中英文对照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

·[图文]小学音乐课改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

相关文章

·强化学生美育教育发

·强化学生美育教育,

·中小学创新教育及其

·发挥地理优势渗透美

·通过中学化学教学渗

·[图文]中学物理教育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美

·中学外语课堂教学中

·数学新教材中美育因

·把握数学美的特征发

美育的意义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_语文论文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时间:2006-12-1222:46:28人:yujklj68kfg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作者]李丽

[内容]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审美意识的教育。

中学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其中美育是这个整体的重要组成部份。然而,普遍的情形却是许多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轻视甚至排斥美育,其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或认为无须美育而人自能审美,或认为审美无关宏旨,因而美育无甚意义。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对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加以讨论。

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还是艺术的客观事物,只要具有美的属性,都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但是,人们并非天然地就能进行审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1)]客观存在的美,先天健全的器官,只是审美的客观条件和素质基础,主体不具备审美意识,审美仍无法进行。审美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在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审美教育并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的产物。由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培育形成“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2)]客观美才能成为审美反映的对象,主客体之间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概而言之:人们要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备审美意识,要具备审美意识,美育是必不可少的。

更深入地看,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仍在于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认识与改造世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审美意识是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客观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其属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类要掌握客观世界(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须相应地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审美方式就正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诸种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3)]去认识、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拥有和运用包括审美方式在内的多种方式,才能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亦即恩格斯所说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4)]总之,无论是从掌握世界的角度还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而言,审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既然如此,作为形成人的审美意识的必要条件的美育,当然就绝不应轻忽而应予以高度重视。

美育之重要,还在于它对其它各种教育活动(尤其是德育、智育)有着促进作用。在这里,只侧重谈谈它对德育、智育的促进。

美育的内容是培养审美意识(美的观念),德育的内容是培养道德意识(善的观念),智育的内容是培育科学意识(真的观念),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科学意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育能够对德育、智育产生促进作用。

审美意识中渗透着科学意识。科学意识是求真:以概括、理知的形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审美意识是求美:以感性直观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美的属性。二者是相互区别、相对独立的;但是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着的,求美的审美意识必然是以对真的认识和把握为基础的。从最一般的如形色声动静等观念到人事景物情等理解,都是人们对事物的概括和理知的认识、把握,离开这种认识、把握,客观事物对于主体根本无美可言。我们对高山、大海的审美反映,就绝不只是单纯的感官愉悦,而是渗透着一定的理性因素、具有对“真”的认识的性质的。特别是对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反映,更有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的重要因素,如对,对《红楼梦》的审美反映,其中必包含有对特定社会历史本质规律的认识、了解,如果对此无科学的认识、把握,断不能对它们的重大审美意义产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和深刻的审美理解。

审美意识中积淀着道德意识。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中时,便产生了道德意识(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实践活动是否合乎主观目的、需要的反映、认识,是一种社会功利观念),其后,才从中孕育出审美意识。因而,审美意识在产生之初是等同于道德意识的,客观事物的目的性就是善,也就是美。但是,审美意识一旦产生,就开始逐渐从道德意识中分化出来,相对独立地发展,以自己独特的似乎无功利的形式反作用于客观实践,可以“不顾任何实用的考虑而喜爱美的东西”。[(5)]然而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与之根本无关甚或相反的东西,不可能被感受为美;所以,分化独立出来以后的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尽管可以不与个人当前的实用功利发生直接的联系,在根底里却仍然包含着社会功的利性质,潜隐着比个人直接功利目的远为深广的社会功利目的、需要。总之,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识虽不等于道德意识,却必然包含着道德意识,只不过它有道德意识的内容和效能,是体现、实现于比较曲折间接的形式里而已。

审美意识中含有科学认识因素和伦理功能性质,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同时,当然就能间接地使人也得到一定的科学意识、道德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可见美育确实是不可缺少不容轻视的一种教育。

美育之必要、重要已毋庸置疑,问题的讨论便推进到:中学教育中如何实现美育?总的说来,美育应该且可以广泛地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乃至行政管理工作中,从而得到某种程度某些方面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现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大纲》就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目的应包括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但认识仅止于此,无以理解它为何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对此有透彻的理解、认识,必须对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对语文教学实施、贯穿、强化美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予以探讨。

1.语文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贯穿美育,美育通过语文教学得以实现。

意识是存在的产物。没有审美对象的存在,绝无审美意识的产生。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音乐感觉”,[(6)]“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7)]培养审美意识的美育之实施、实现必须以审美对象为先决条件。而正是在这里,语文教学显示了实施美育的优越条件,为美育提供着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文学性既是语文教育的特征之一,又是语文教育的巨大优势。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80%的课文是中外文学名作佳作。文学是艺术美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现。因此,文学正是绝佳的审美对象。其它非文学的议论文、说明文等,也都有一定的典范性,在思想内容、结构、手法、语言上有着美的品质,不失为审美的对象。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结晶,为美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同时,既然语文教材以美为其本质属性之一,因而语文教学就必须贯穿着美育。必须从审美入手,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作出审美感知,进而作出审美的判断和评析,否则,学生一开始就会被阻隔于艺术形象之外,进入不了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当然也就不能体察作品意蕴和艺术特点,即使是进行主题分析归纳也很难,因为作品的主题是潜藏于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之中的。不作审美启发引导,只作理论性分析,只能是对完整的语文教学的粗暴阉割,至多只能完成一些知识性教学任务,其主题归纳、形象分析、特色指点等都必是隔靴搔痒、抽象空洞、硬性外加的东西,无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文学感染、思想熏陶的功能。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质的统一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乃是势之必然。

2.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优选途径。美育具有多端性,可以选择多种入手处进行美育。引导学生接触多彩多姿的大自然,使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接触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从社会美中去辨别善恶美丑,塑造美的心灵,都是美育的途径。但是,艺术美可以使学生集中地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受到美的教育。在谈到社会生活美和文学艺术美时曾指出:“因为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8)]正因为如此,从艺术美入手去进行美育就能实施更高层次的美育,更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中学美育中,艺术美则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艺术学科的教学则是实施美育的便捷的途径。其中,语文教学以其课时多、内容广博的特点,自然地应成为实施美育的最佳手段和途径。

3.中学美育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能的重要渠道。中学教学的特殊性,中学生年龄、阅历、知识、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中学不宜开设专门的美学理论课(即使是大学,也都是在较高年级才开设美学课程),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便只能交给艺术类学科去完成。音乐与美术当然是美育的基础课,且相当专业化,但是,这两门课程的学时实在太少(大多数高中取消了这两门课程),实难起到完成中学美育任务的主要作用。而语文是学生的主课,是学生接触量最多的学科(其学时占中学全部学科总数的30%),且其内容又集中了深广的美。语文教学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切实而又有效地实施美育。

凡此种种,已足以证明: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语文教学是中学美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根据语文科的特殊性和语文美育的实践经验,可侧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去进行美育。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工业设计;课程设计;实践教育;产品设计

(一)大学教育的职业化传统和责任

城市社会学家LewisMumford在他那本关于城市历史演变的社会文化学巨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谈到,大学的前身大概是行业公会。那些在黑暗中世纪完成初步财富积累的工商业主们以资助学校、建立老年人和孤儿收容所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安定。12世纪时行业公会的名称就是拉丁文universitas,指的是由一些有知识和技艺的人组成的传授技艺的联合体。和行业公会一样,后来出现的大学,目的也是为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准备基础条件,同时制定出这一职业应共同遵从的规则。随着知识的整合与科系的细分,大学的功能上升到文化的贮存、传播、交流、创造、发展高度。即便如此,大学可以脱离直接的社会责任,通过师徒之间的直接交往,对文化遗产重新严格评价,并继承和创新[1]。可见在大学发展伊始,职业培养就是其根本职能,当前国家所倡导的高等院校应用型改革[2],正是大学传统责任在新的社会技术文化背景下之重拾与发展。

(二)工业设计实践教育的师资与资源困境

在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以设计手段增加产品附加值已经成为政府、产业界和学界的共识[3]。在如此环境下,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内各个层次的高校普遍开设,导致很多院校的师资和教学资源都参差不齐。不少专业教师是刚从研究型高校走出来,习惯了论文和实验的硕博士,可能已经远离设计实践有一段时间,却要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即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面对扩招背景下数量众多的学生,往往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

(三)工业设计实践环节与行业需求的脱节滞后

工业设计作为一个紧扣市场潮流和科技前言的行业,从业者对时尚审美和技术更新有较高认同感,于是市面上很多软硬件新产品的创新都为工业设计行业的工作方式带来变革。基于手绘屏手绘板等设备的绘图软件,可以完成草图到三维模型之间无缝过渡;3D打印机的使用,使设计师可以直观看到自己造型构想的空间实物。而学校里由于经费和师资局限,还在用10年前的设计工具和流程组织实践教学,相对滞后。工业设计的工作从纵向看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充分考虑用户需求、风格喜好和技术创新,而现有以设计专业毕业生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势必在教学中回避不熟悉的技术理论,于是设计实践沦为无法实施的社会行为思考。那些习惯以概念和表达技巧为标准的评价体系的学生,在面对实际设计议题时往往会在不切实际和无从下手之间游走。那些初入职场的毕业生,以及在经历过行业实习的高年级学生,往往对学校实践教学的价值产生质疑。实践与行业的脱节,职业技能教育的师徒传统缺失,如何在现有师资和教学资源下思考出路,是工业设计专业在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巨大挑战。为此,本研究通过文献,探讨工业设计毕业生职场状况,并结合蒙氏教育的理论经由教学实验,尝试跨年级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设计行业现状与跨年级教育

(一)工业设计行业能力的经验养成

据美国劳工署统计2012年美国工业设计行业状况,在所的该行业工作手册中标明,工业设计师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9点:1)访谈确定客户需求2)研究产品实际用户及可能的使用方式3)绘制方案构想的草图4)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方案的虚拟模型5)制作方案的原型机6)协调材料及生产成本,确定制造要求7)与其他专业一起评估概念实现的合理性8)评估产品的安全、外观、及功能,以确定设计是否务实9)向客户表述设计方案并展示原型[4]。国内工业设计师的工作内容大致也是如此,只是服务代工企业较多,设计师的工作内容少了些用户调查和原型的制作,更多侧重造型改良。由上可见工业设计师的工作能力需要不断地从实务中累积经验而来,不是大学4年可以完全学会的。韩国学者早在2003就认为,学校的设计教育对于设计师在设计实务上的帮助有限,设计师进入公司之后还需2到3年的再教育[5]。

(二)工业设计毕业生的职场困境及解决手段

基于工业设计行业的能力养成特性,刚毕业缺少实务经验的工业设计师,很难独力完成设计工作[6],导致工业设计毕业生在职场初期备感压力[7],这也是该专业毕业生大量转行的重要原因。工业设计毕业生在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产业和技术知识的欠缺、设计经验的不足、方案表达缺乏说服力或自信、无法独立作业[8]。设计行业往往在方案执行过程中,依靠资深设计师的指导和示范来完成新人的职场培训,通过会议交流、知识分享、师徒制互助、讨论聊天等形式,将实务经验传授给行业新人,这也是实习生和行业新人的主要学习模式[7]。

(三)跨年级实践教育的理论基础

设计公司里新员工职业养成往往需要依赖资深设计师的指导和提携。可见在设计行业中,对新近毕业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有一定要求,而这也是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工作中适应生存的重要因素。通过跨年级的方式展开实践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相互成长。而这一方法的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蒙特梭利的幼儿教育理念,倡导以混龄的方式,为幼儿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通过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一起生活,让孩子在观察和模仿中习得社会的适应性,掌握生活的自主能力[9]。如果说幼儿的混龄教育有助其获得生活经验,不同层次设计师的共同工作有助于设计经验的传递和养成,那么工业设计课程设计中的跨年级探索就是将产品设计的行业组织形式在实践教学中模拟。通过上述文献讨论,以年级混合方式来组织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在教育理论、学生能力的职业化培养和工业设计的行业实务特点三个方面都有切实基础和依据。

二、产品设计课程设计跨年级尝试

(一)实践教学尝试

以本人所任教的宁波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为对象,所开设的产品设计系列课程设计为内容,实施年级混合的实践教学尝试。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产品设计系列课程是该专业核心教学环节,学生在课程中积累的理论知识及掌握的专业技能是日后就业升学的基础和保障。课程涵盖产品实现相关的功能形式、材料工艺、市场定位、行业法规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系统综合地思考造型语义、行为认知、消费心理、人机工程等优化产品的设计方向;要求学生运用草图构思细化、实物模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手段展现设计概念。与产品设计系列课程教学紧密关联的是该系列课程的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一样,该课程设计分为三次实践,分别在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之后的当学期末完成。课程由多位老师分别承担,依序分别是:产品设计1程序与方法、产品设计2功能与形式、产品设计3整合与创新的课堂教学,该系列课程所对应的实践教学任务分别为课程设计1、2、3。由于课堂教学进程安排原因,课程设计教学会有大三、大四两个年级同时进行,分别完成课程设计1和课程设计3的实践环节。在实际操作中,秋季学期的实践将两个年级混合分组,共同完成。学生在第5学期与高一级同学共同完成一次课程设计,第6学期独立完成一次课程设计,第7学期与低一级同学共同完成一次课程设计,具体进度安排与实施流程如(图1、图2)所示。

(二)教学效果反馈

在已经完成的2014年冬季的课程设计中,11级和12级的同学混合分组,布置一个半开放的实践题目:以“十四面体”为造型基础完成更具体产品的设计方案。以6位同学为一组,大三、大四各3名,各组确定一个主题,每个组员完成一个方案。附录表1是学生完成的设计作业节选。从学生对于实践之后的访谈反馈中了解,如此跨年级的实践模式使学生加强了年级间的联系。低年级的同学在与学长姐沟通中获得了成长,有助于明确之后在表达技巧上训练和在设计知识上的进一步积累,高年级的同学在与学弟妹共处中需要表现出优于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知识储备,会在实践中投入更大的精力,他们尽可能将比低年级同学多一年的学习积累在方案中显现。两个年级同学都已经完成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各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掌握了产品设计必要的专业技能,且对产品设计相关软件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锻炼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形成产品设计相关的能力体系。在实践中经历概念构思、信息整理、草图协调、软件模拟、效果展示、方案表述的产品设计完整流程,以老带新的分组方式完成实际设计项目。在此过程中,除了各项专业知识的整理协调之外,对于学生的概念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版式设计等专业技能有了系统全面的提升。

三、分析讨论

设计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不同人的思维碰撞,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在面对新的团队成员时更容易呈现参与热情,高年级同学在混合团队中对自己有了更高的专业要求,而他们在实习中获取的行业经验及积累的专业知识对于低年级同学也有指导和促进作用。这种基于环境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在有以下3各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知识能力的同龄人传递

通过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可以看到,自己学习上的欠缺和不足,不论是大三还是大四的学生都能在讨论交流中获得有益的专业知识和有用的专业技能,不同年级同学间兄长式的交流氛围,相较于老师不易接近的权威,更易于沟通[10]。从设计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业设计行业的学习机制来看,良好的沟通是在工作岗位能够胜任的重要能力[7]。

(二)教学资源的合理补偿

课程设计期间,教师面对两个年级数名学生,无法在过程中逐一指导,高年级的学生在设计构思和表达技巧上相对于低年级同学有更多积累,可通过互助方式帮助低年级同学展开构思,而大四同学本身在启发别人过程中也能触动自己思考,教师只要对实践的任务布置和成果评价进行把关,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去收集资料、构思创作、相互启发。

(三)学习风气的历届延续

工业设计大四的学生已经有实习的经历,已经对自己的职业也有了一定规划,今后无论是继续求学还是职场就业,都已处在实质的准备阶段。跨年级的实践过程,有助于相关信息的分享交流,也能帮助大三的学生思考他们的学习和规划。结论设计教育横向跨学科已经形成普遍共识,各种要求多专业配置的学科竞赛和设计训练营都在实务上强化学生对工业设计学科交叉性的理解。在工业设计研究生教育中,从事产品设计的实验室一般都有机械、电子、计算机背景的师资和学生一起协作。设计学博士教育中,跨年级开课是节约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纵向链接的常见教学模式。在大学本科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跨年级的探索,旨在训练学生交流互助的协作能力和设计过程的信息沟通技巧,以助于学生更为顺畅地面对职场。

作者:姜超 高晨晖 王波波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中国日报中文网.2015,用应用的方式推进应用型转型[EB/OL].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5-08-05/content_14075185.html,搜索时间:2015年10月13日

[3]林荣泰,王铭显.台湾设计产业发展现况与愿景之探讨[J].艺术学报:表演类(革新版),2008,(82):49-70.

[4]U.S.BureauofLaborStatistics,2012,OccupationalOutlookHandbook,2012-13Edition,IndustrialDesigners[EB/OL].www.bls.gov/ooh/Arts-and-Design/Industrial-designers.htm#tab-2,搜索时间:2015年10月14日

[5]Sohn,J.Y.,Eune,J.H.Studyondevelopingintegratedre-educationprogramfordesignersinindustry[C].InProceedingsofthe6thAsianDesignInternationalConference,Tsukuba,Japan,2003.

[6]许言、张文智、杨耿贤.新进设计师招募方式与工作表现对设计教育的意涵[J].国际艺术教育学刊,2007,5(1):93-109.

[7]游万来,杨敏英,罗士孟.台湾初任工业设计师的工作与适应情形研究[J].设计学报,2014,19(1):43-66.

[8]Yang,M.Y.,You,M.,Guo,C.Y.,&Chou,Y.P.Asurveyofindustrialdesigngraduates’employment[J].DesignPrinciplesandPractices:AnInternationalJournal,2009,3(4):1-14.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工程造价;毕业设计;调研能力;作品意识;过程控制

毕业设计(文章中的毕业设计包涵设计作品和论文作品等形式,以下不做特别区分)是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环节[1],是本科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最具综合性和专业性的一项大型任务作业[2]。通过毕业设计环节才能实现从知识输入到知识输出,从理论教学到理论运用的教育闭环,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特有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毕业设计的水平质量是评定本科生学业成绩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笔者以执教的建筑工程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为例,根据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分析影响毕业设计水平质量的原因,并结合自身长期对该问题的思考,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1造价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建筑工程学院于2014年招收第一批工程造价专业本科生,截至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实践并通过了毕业设计,在此期间本系师生既收获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遇到了各种困难和阻碍。1.1毕业设计参与主体的问题分析。(1)学生方面的问题分析。本系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大四下半学年进行,在这半年时间里学生要同时兼顾实习、就业求职、考研复习或出国留学申请等多项任务压力。造价专业20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统计数据显示,其中94%直接进入就业市场,5%考研及出国留学,剩余参军入伍及其他。对直接就业的单位所属分工类型进行统计,61%为施工企业,21%为非建筑类行业,14%为咨询单位,剩余4%涵盖勘察、设计及开发等相关领域。通过相关系数显示,毕业意向、专业与就业的对接程度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有显著影响,传导途径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上,留学、入伍及跨行业就业的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要求较低、研究深度有限、设计成果完成度不高。考虑到就业率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因素,有时候面对一些情绪敏感脆弱的学生,指导老师和答辩小组会比较谨慎,不敢提严苛的修改意见,这在无形中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损坏了教育和研究的公平原则,这会给后来的学生带来暗示——只要能完成任务,无论优劣都能通过答辩。(2)教师方面的问题分析。近些年,由于院系专业调整、本科专业扩充,教师资源无法满足本科生源的增长需求已经发展成为基本矛盾。目前,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已经超过了标准所规定数目的50%以上。另一方面,由于很多教师面临课题申报、职称评定、教学检查与评估等各方面的压力,大多数教师很难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通常是在选题阶段提出建议,在实施阶段对指导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最后对初稿提出修改意见,缺乏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及研究路径和方法上的指导。很多指导教师长期深耕于教学一线,缺乏实际的工程造价经验,对于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造价问题和应对策略缺乏切身的认识,很难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切入点和认知角度。(3)校方管理部门的问题分析。从学校到学院,再到院系专业,对毕业设计工作都予以高度重视,并实施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以造价专业的毕业设计为例,针对选题,每个学生选择一套“小而全”的建筑工程图纸,根据图纸按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编制清单,运用计量软件计算工程量,关联到造价软件中组价取费,形成一份完整的预算报价书,选题范围单一以及研究专门课题的论文成果形式缺乏。另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缺乏弹性。为了方便过程管理,很多院校要求学生要在指定的教室和机房集中进行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以确保学生有最低限度的准备时间。指导教师每周去机房指导学生,并填写指导检查记录,以确保指导老师履行最低限度的指导义务。虽然这些措施在表面上确保了毕业设计时间投入的底线,但也限制了优秀学生自由发挥的上限,因为这会侵蚀他们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去实习项目发掘真实问题的时间。1.2毕业设计内外部资源环境分析。(1)毕业设计目标与市场需要矛盾。工程造价专业是为建筑行业培养素质优良、知识全面、能力过硬、善于组织协调的工程造价人才。符合新经济新市场要求的造价人员,不仅要有基本的识图算量、组价投标的能力,更要具备成本控制、施工方案对比分析、材料采购及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现有的毕业设计形式并没有将这些能力模块融入其中,还在延续前工业时代的陈旧思想,将造价能力的考察范围限制在“量+价”结合的狭义范畴内。为了达到统一的规范化而牺牲了形式的多元化,如此培养及考评出来的毕业生势必会跟市场对造价人员的实际需求相脱节。(2)软硬件资源配置不足。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设计中,从算量、套价、取费和整套预算书的编制,约有80%~90%的内容需要在计算机上完成。目前,建筑工程学院拥有两间机房,约计100台计算机,大部分上机课程都安排给了教学课程内容,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非常有限。另外,计算机硬件维护更新不足,软件版本更新滞后,学生无法应用最新的软件功能来解决实际问题。(3)校企合作资源利用不充分。目前,学院已与中建二局、中建三局、中建钢构武汉分公司等200余家知名建筑企业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实习就业场所。但在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方面还没有展开全面的合作,一方面表现在二者之间的横向研究课题比较缺乏,另一方面表现在合作企业大多不愿意将项目产生的实际数据交付给实习生作为毕业设计的素材。

2造价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2.1毕业设计的分类指导和分工合作模式。针对上文论述的毕业设计选题单一、管理形式固化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学生不同的毕业意向,对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实施方式进行差异化选择和管理。对于实习和毕业设计同时进行的学生,可建议其选择在实习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选题方向。对于考研留学的学生,可以让其选择论文形式对考研二级专业的相关课题进行研究,侧重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对于直接进入职场的学生,可以让其选择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基于中小规模的建造项目,按照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时间轴和不同专业方向的空间轴划分“任务包”,每位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的兴趣或是投票表决的方式来确定自己的任务包,这种任务包模式一方面能确保学生的研究深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分工合作的模式能够培养学生有效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2.2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和作品意识。在实际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笔者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调研能力欠缺,作品意识较弱。调研能力欠缺主要体现在对调研对象的关键词认知不足,不具备基本的搜索技巧,不知道如何鉴别一篇学术论文的优劣,网络文章的价值和数据分析结论的真伪,这就导致学生在做资料收集工作时常常不得要领,深陷网络信息的大海之中。笔者认为在概论前沿课程中向学生讲授专业理论沿革、技术发展流变、最前沿的建筑信息科技,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研究方向等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这能为学生搭建整个行业的认知地图,认识到所学专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使其具备基本的行业观察视角,丰富其毕业设计的选题范围,并能自主寻找线索和答案。为了提升学生的搜索与检索技巧,笔者认为可以将一些专业课的考试测评设置成课程论文的形式,指定数据库与核心期刊,写一篇特定题目的研究综述,既能提前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也能提高学术化表述的写作水平。作品意识较弱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成果表现力不够,缺乏将课程设计成果价值内化的意识。所谓作品意识,就是要将学习工作的成果展示成一个可以传播的作品。笔者认为加强学生的作品意识是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在思想意识上产生根本转变,才能实现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自我驱动。2.3提升指导教师水平,优化校方管理环节指导教师合理充分的指导解惑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确保指导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迭代、与时俱进,就显得尤为紧迫。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校方的精简管理和教师自主学习的有力结合。学校及学院应该精简毕业设计的行政管理环节,赋予指导教师更多的指导自主权,将所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纳入教学绩效考核标准中。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一般分为师生互选、开题检查、中期检查、论文成绩评定、论文质量检查5个重要节点。其中开题和中期检查是控制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环节。校方可以在这些节点上,充分发挥督导组督学、督教及督管的功能,具体措施可以表现为随机抽查已完成阶段性任务的毕业设计、听取现场指导或答辩、约谈师生等方式,对于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师生反馈,并将普遍存在的问题附带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备忘录的形式公开,全面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

3结束语

文章从工程造价本科专业毕业设计的参与主体和内外部环境资源两个维度,分析了影响毕业设计质量水平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学生毕业去向及学风环境对心理具有负反馈效应、指导教师与指导学生比例不协调、校方管理缺乏弹性、毕业设计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软硬件配置不足、校企合作资源利用不充分等方面。针对主体维度从选题分工模式、调研能力与作品意识的培养、过程控制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如何提升软硬件配套设施、深化校企合作、培育设计论文作品竞赛激励的校园文化,笔者将另文作出专门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孙政荣.提高工科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22(2):200-203.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篇8

1概念界定

为阐述此文,首先界定两个模糊概念:第一,“游戏化”概念在1980年由多人在线游戏的创造者理查德•巴特尔首次提出,论证了以游戏化模式开展工作的论点;另外,《游戏化思维》一书则将游戏这样定义“在非游戏情境中使用游戏元素和游戏设计技术”;Zicherman和Cunningham提出在解决问题时,让人们参加的过程中使用游戏的逻辑思维;Wwerbach认为游戏化是一个游戏过程。综上所述,游戏化即利用游戏元素应用于非游戏领域[2]。第二,“新生代”一词本文特指“85后”“90后”群体,这类群体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生主推力量,与“60后”“70后”相比,是互联网时代中成长出来的一代,更看重内在激励以及价值实现。他们追求自由舒适的工作环境,渴望被重视,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等级观念淡薄,自我成就意识强烈[3]。

2理论综述

如今,85后、90后等新生代员工步入职场并逐渐成为各大企业的中坚力量。河海大学的刘航教授在《90后新生代员工游戏化思维管理研究》中提出,90后新生代员工在工作态度、行为、价值观等方面都与以往的70后、80后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追求舒适自由,创新意识强,兴趣至上。(2)自我成就意识强烈,自信程度高,渴望被重视,敢于挑战有难度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可塑性。(3)价值观和心理需求多元化,企业忠诚度低,心理缺乏弹性。(4)注重“软福利”,崇尚自由民主,兼顾工作与生活的平衡[4]。由于新生代员工这些突出的特点,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和以物质激励为主的激励方式遭到质疑,出现了“管理失灵”。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契合新生代员工的特点,满足新生代员工对管理的新需求,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新生代员工的工作绩效。对于“游戏化管理”的研究进行国内外比较,国外在游戏化管理模式探索上已有显著成效,而国内仅有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针对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游戏化管理的主要模式、开发与应用等进行探究。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林新奇和潘寒梅教授在其论文《游戏化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开发与应用》中,对游戏化管理的设计思路,游戏化管理在人力资源各模块中的应用及其在国内企业的初步开发作了阐述与说明,并进一步提出游戏化管理开发应用的若干难点问题。而冯其洪和石金涛教授在《游戏规则中的激励机制研究中》,以盛大集团的“游戏式管理”模式为例,对这一管理模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论证。然而将“游戏化管理”与新生代员工联系,并从科学理论角度出发阐释此种管理模式在提高新生代员工绩效方面作用的研究文献少之又少,对普通企业如何应用此种管理模式当然更是未有成熟的定论。因此,我们的研究有利于填补相关领域的研究缺口,并对游戏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3实践运用——盛大网络公司

作为一家领先的互动娱乐媒体企业,盛大网络公司首先提出“游戏化管理”模式。盛大网络“游戏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像游戏人物一样,通过经验值来记录员工工作业绩和日常表现,员工提升经验值靠一步步“练级”,最终实现加薪和工作晋升。3.1管理系统——经验值。盛大的“游戏化管理”模式是一个全面完整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职场中员工的工作感受与游戏中用户的体验类似。盛大集团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建立经验值管理系统,员工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像游戏中的“打怪”“做任务”,而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也会通过经验值被实时记录,如图1所示。“岗位经验值”和“项目经验值”共同组成了经验值,以游戏作类比,“岗位经验值”就像“打怪”升级,完成日常本职工作,经验值即自然增长;而游戏里的“做任务”等类似“项目经验值”,完成本职工作以外的额外任务就会拿到更多的经验值。盛大集团“明码标价”的项目招标体系使员工有很大的主动性去获取和积累经验值,有能力和意愿额外承担工作的员工可以获得更多额外经验值。“项目经验值”一方面是公司或部门发出的项目,或者员工自己提出,经项目评估委员会评估被公司同意立项的项目,完成这两类项目都可获得经验值;另一方面则是完成其他员工所的求助任务,或者是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同大家分享,如果给很多阅读者带来了有益的帮助,阅读者献出“鲜花”,则也可以获得相应的“项目经验值”。3.2双梯式发展模式。依据经验值管理系统,盛大集团重新制定了相应的职务职级体系,形成了双梯式发展模式——专业岗位序列和管理岗位序列并行。在这个模式中,专业岗位序列和管理岗位序列之间的通道完全开放,类似于游戏晋级,每个序列划分了1~100的SD职级,每个SD职级都对应了一定的经验值。相邻两个SD职级之间的经验值具有一定的差值,随着职级的增高,差值也逐渐增大,得到晋升的难度也逐渐增大,这种员工发展过程类似于人的生长过程。在这一体系中,每个员工都清楚自己的SD职级和相应的经验值,以及晋升到上一个SD职级所需要的差值。基于双梯式发展模式职级体系,盛大集团通过经验值来记录员工在该职级体系上的成长过程,使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企业充分利用员工的才能。3.3薪酬及晋升管理体系。在薪酬及晋升方面,盛大集团采用的是季度考核的制度,员工的经验值一季度一核算并考核,符合标准的自动晋级加薪。而对于一些跨级别的晋升,则由考评委员会把关。同时委员会还会根据晋升员工在技能和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制定培训计划并实行,使晋级员工的缺陷得以弥补并得到晋升。在这套薪酬及晋升体系中,通过员工的自我管理和考评委员会的监督培训,保证了员工晋升的顺利,并使晋升员工具有胜任新岗位的能力。3.4激励机制。盛大集团的“游戏化管理”模式将游戏规则中的激励机制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把游戏规则运用到企业管理中,不仅激励过程充满乐趣,还促进了员工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激励效果。在网络游戏中玩家必须遵守游戏规则,遵守经验值管理、游戏晋级规定等规范。通过借鉴游戏规则中的经验值管理系统,盛大集团的“游戏化管理”模式将员工的激励诱因(奖金、晋升、加薪等)设置为员工的奋斗目标,以此刺激员工需要和期望,强化员工的工作动机,还通过对经验值的量化将目标明晰。员工可以通过经验值的高低,判断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从而控制自我激励和自我成长。总之,“游戏化管理”模式以满足员工的需要或实现员工的期望值为出发点,一步步监控并强化员工的工作行为,最终实现员工的奋斗目标,如图2所示。

4模型优化:基于游戏化思维的企业招聘模式推进策略

新生代员工是伴随网络社交和电子游戏成长的一代,“游戏化管理”能够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完成企业的工作目标。但也正是因为新生代员工对游戏过分熟悉,原有的“游戏化管理”可能无法让他们产生持续的工作兴趣和动力。如何针对新生代员工进行“游戏化管理”的优化升级,对企业绩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决定了对他们要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接下来,本文将结合盛大集团的“游戏化管理”模式,针对新生代员工的特点,提出“游戏化管理”模型优化意见。4.1量化内容。“游戏化管理”的绩效考核是考核员工的积分或经验值,通过积分或经验值可以看出员工的工作行为,所以绩效考核不是直接对人的考核而是对数据指标的考察和校准[5]。新生代员工拥有自己的个性,渴望更多的自由,更希望拥有灵活的工作方式、工作时间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在对关键行为要素进行量化的时候,对于某些指标的标准要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应新生代员工的特征,从而更加准确地进行绩效考核。4.2员工参与。提供给员工一定的权力,让员工参与到“游戏化管理”的设计当中。组织成员对决策过程的投入越多,越会更加认可该决策,减少工作过程中的阻力,进而影响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鼓励员工参与到“游戏化管理”的设计中去,征求员工的意见并进行整合分析,将员工的需求融入到“游戏化管理”模型中。在管理过程中,对员工提出的改进意见及时反馈,增强员工的体验感,从而不断开发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4.3激励形式多元化。游戏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工作竞赛+奖励”[6],要细致处理。新生代员工注重自我,自我实现需求高,传统的升职、加薪等激励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其需要,更无法进一步对其起到强化作用。激励形式要多元化发展,注重新生代员工的外在和内在需求、短期需求和长期需求,尤其是内在激励对员工绩效的正向影响。例如给员工发送赞赏邮件、内部证书等,让员工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一员,使员工在激励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价值在一步步地实现,在完成企业任务的同时体会到工作的乐趣。4.4培训自主化。一方面,在“游戏化管理”平台上上传员工所需的各种培训资料,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在规定时间内递交学习报告,学习报告合格后才可以开始新一轮的学习。既可以满足新生代员工自主学习的需求,还可以通过员工自身的提升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另一方面,“游戏化管理”利用积分或经验值来记录员工平时的表现和工作业绩,企业可以通过对每个员工的数据进行分析,生成个性化的建议,让员工及时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同步开通培训通道,加入与提升员工有关的训练任务,帮助员工改进。将自主学习和培训的效果由“游戏化管理”平台直接量化,按照比较折算计入积分或经验值,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

5结语

将游戏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已是创新,而针对新生代员工对传统管理模式提出的挑战,将游戏的原理应用于企业管理模式中,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桎梏,满足新生代员工需求,有利于解决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提高员工绩效,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在理论层面的创新,更对管理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由于管理学界对于游戏化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还非常有限,具体实践也是少之又少,游戏化管理的推行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本文在理论探究的基础上,对游戏与管理结合的盛大集团的“游戏式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究。盛大网络公司的“游戏式管理”以经验值管理系统为核心,同时结合双梯式发展模式、薪酬晋升管理体系及激励机制,借助公司专门搭建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真正实现了游戏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中的应用,让公司从管理的角度做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让员工实现自我快速成长。同时本文也对盛大集团的“游戏式管理”作了进一步的模型优化,针对新生代员工的特点,从量化内容、员工参与、激励形式多元化、培训自主化四方面提出优化建议,促进“游戏式管理”进一步完善。经济环境的变化、新生代员工的发展壮大等因素推动着企业进行必要的管理变革。“游戏式管理”模式适应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客观要求,契合新生代员工的需求,提升了传统激励制度的有效性,必将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忠君,李佳欣.基于游戏化思维的企业招聘模式应用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9,33(02).

[2]张盼.新生代员工内在激励与绩效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7.

[3]冯其洪,石金涛.游戏规则中的激励机制研究——以盛大集团的“游戏式管理”模式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10).

[4]刘航.90后新生代员工游戏化思维管理研究[J].中国商论,2018(26).

[5]林新奇,潘寒梅.游戏化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开发和应用[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3(09).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篇9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仍以知识的积累为主要目标;考试方法重在教室和实训室考试;考试形式常用“理论”和“实作”两种考试模式相结合;考核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在这个“人才饱和”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仍出现了“技工荒”,月薪三千难寻一个“数控技师”局面;打字速度相当快、办公自动化考证获得“优秀”等级,却不能胜任一个机关打字员的工作,因为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知道公文规定格式。

以上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学校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学习局限在校园内,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张扬;教学脱离了职场工作环境,没能很好地与行业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这使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专业课程考的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前景

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就业”就是目标和生命,而受到行业亲睐的是不需要“再培训”就能上岗的学生。针对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机制中的诸多不足,其前景何在?

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国职教工作会的召开,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以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来推动计算机专业全面、深入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让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完成考试任务,以考促教,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作为新时代的职教工作者,我们既要培养“学以致用”型的计算机操作人才,更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1.改革考核内容

尽管中职计算机教材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但相对行业需求来讲,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存在滞后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与行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与发展学生个性相违背,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岗位能力”。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专业基础课统一、核心课程精选,岗位课程放开”。即对专业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经过多年的完善,有一套较成熟的教材体系和管理机制,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所必须的课程,倡导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各个方向的关键,“岗位课程”是指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等课程实行的教学方式,由学校根据不同计算机专业方向来选择,体现专业特色。

“岗位课程”在选择时,要充分注意计算机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要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对行业职位进行细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技能要求,恰当设置岗位课程,渗透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在计算机专业的课时安排上,可以适当减少文化课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时,并对不同计算机专业文化课内容进行改革。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从社会“所需”、学生“想学”的角度,调整课程安排。例如:愿意从事文秘工作的同学主要训练录入速度和排版技巧,学习办公自动化等相关的课程;想从事“广告设计”的同学除了添加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外,还要学习色彩搭配、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手绘等美术相关课程;愿意搞网站建设的学生还要学习外设维修、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网络安全等岗位课程。

2.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传统的“理论”与“实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可以灵活地设置考场和考核方式,让考核的方式多元化、个性化,让考核真正适应学生、适应行业。

(1)岗位能力测试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考试大纲要求,结合行业需要,由计算机专业中心教研组制定、编写出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知识、岗位能力目标,实行模块考核制度。教师在教学、考核时均以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比如,上机实作课,教师应给出本节课要达到的岗位能力目标,对具体操作步骤可不作具体要求,让学生上机探索,以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然后填写上机实验报告单,写出收获、体会和反思等相关内容。教师及时检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与问题所在,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2)分层测试

首先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提出新的要求,制定阶段目标,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当堂考核验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努力的新目标,逐步推进,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阶段性目标。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

师生共同设计好课题,开放考题,规定完成的期限,完成后要写总结汇报材料,比一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比如,给出任务:用VFP设计一个班级管理系统。各小组接到任务后,根据成员自身特长分工协作:收集、整理班级资料;设计主窗口界面,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对窗口背景图片进行加工处理;录入模块设计;查询模块设计和打印模块设计等等。

这种考评方式可以对学生沟通,Photoshop等课程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融入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各小组团队协作精神等。

(4)因人施考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中,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考。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必须考取办公自动化四级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另外根据不同的计算机专业还要选学一些岗位能力课,并进行考证,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

(5)学用结合

我们学校每学期要举行一些大型的活动,并且需要制作一些宣传片。正好我们学校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恰好是他们表现的机会。可以请该班的同学去完成摄影摄像工作,并且进行后期制作,这些作品也能作为学生就业实习的自荐材料。

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解决了实际问题,这种专业自豪感与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这样的成就感最贴近生活、最有用,能让老师、父母替他们高兴。

(6)职场环境测试

走出教室到行业去,在岗位中学习,在职场环境中测试已成为必然,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行业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完全可以在行业里进行,可由学校教师及实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是否形成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比如,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让学生到影视公司去参与现场拍摄、灯光布置、后期制作等;学习Photoshop时,到摄影楼去,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的搭配、色相饱和度的调整、色阶的应用等;学习计算机硬件系统时,让学生去电脑公司硬件当前发展现现状及价格等。这样既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以后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上考核方法,可根据学校、不同计算机专业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

3.改革考核形式

(1)一课一测,夯实基础

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实作课,学生都以每节课的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以书面作业、上机实作等形式,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逐一加以落实,一课一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2)以实战代替考试

每个模块任务的总结性测试,可让学生用程序设计、作品展示、摄影摄像等实战来代替考试,以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以汇报表演代替成绩单。

(3)竞赛促学

举行一年一度的学生技能竞赛,展示学生素质,推动学生对专业的学习。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装、图形设计、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技能比赛,展示学生素质,用行动代替语言推销自己。

(4)传帮带方式考核

充分利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资源优势,在各个班内培养一批专业骨干学生,比如机房的维护维修、校园网的管理等等。大胆启用传帮带的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再分别从教师、学生层面对他们进行考核,合格并有责任心者留用,作为老师的助手,让有计算机专长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优势。

(5)技能证书考核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求职就业的一个重要筹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职业资格证书又分为初、中、高级等多个层次,考试方案甚至考试题目都预先告诉学生,目标性很强,非常适合中职学生考核。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争取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以考促学,实现学生能力本位的目的。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篇10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课件下载┆教学论文┆实用文档┆个人简历┆论文中心┆演讲稿┆考试相关┆党团社会┆职场技巧┆作文园地┆法律文书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文书论文网->语文论文->教学内容退出登录用户管理

赞助商

栏目导航

·语文论文·数学论文

·英语论文·政治论文

·物理论文·化学论文

·历史论文·地理论文

·生物论文·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体育论文

·信息论文·德育论文

·教育法规·课程改革

·家长频道·教育管理

·教程指导·班主任论文

·教育综合

最新推荐

·小学数学复习五法

·数学课堂激趣艺术三法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

·让艺术之花在语文课堂上

·变“只求甚解”为“好读

·尊重学生个性,构建和谐

·在阅读教学中辨析文章的

·把握规律让识字成为一种

·创新识字教育方法开发儿

·贴近生活,热爱生活——

·用反证法解遗传题的几点

·愉快教学法初探_生物论文

热门文章

·大气温室效应和全球

·保护生物多样性_生物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

·浅谈纳米技术_物理论

·小学作文教学感悟_语

·转基因动物_生物论文

·浅谈三年级起步作文

·动植物基因工程介绍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

·[图文]与概率论

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

·指导学生撰写科技小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生物教学中“巧”用

·初中生物探究型课外

·[图文]运用同化论指

·2002年高考名师指导

·生物教学中“巧”用

·学法指导发挥电教优

·[图文]初中生物研究

指导学生观察四重奏_语文论文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时间:2006-12-1222:18:36人:yujklj68kfg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作者]杨益民

[内容]

(山西临汾一中杨益民)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据视觉心理学的研究,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所接受到的信息有90%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的。而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由此可见,观察对于写作有着多么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呢?

一、明确认识

观察对于写作及整个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方法。但是,如何使学生也认识到这一点,却又是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所以,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作为专题讲解并反复强调。

在讲解中要引经据典,以开启学生心扉,提高认识。例如达尔文的话:“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中人之上。”鲁迅也说:“如要写作,第一须观察。”这些论述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观察的重要性,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

一般来讲,观察对于写记叙文、说明文的作用,学生了解的比较清楚。而对议论文的作用就不然了。因而,要向学生强调指出,写议论文自然离不开学习理论知识,但观察仍是基础。因为只有深入生活,掌握丰富的写作材料,才有可能提炼出有针对性的论点和有说服力的论据。写《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深入农村一个多月;恩格斯为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花21个月时间深入工人之中,并将此书副标题命为“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这些都是典型实例。中学语文教材也不乏其例。《说小》《当说必说》《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错字小议》等,许多议论文,可以说都是深入观察的结晶。

二、把握要领

学生认识到了观察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激起观察的热情和兴趣。而此时,教师指导学生把握观察的要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领如下:

1.观察必须与思考共存。观察不是一般地看一看,而是要有目的地科学地看。既要仔细看又要用心想。没有思考的观察是盲目的、缺少灵魂的。可以说,思考是观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部分。茅盾由白杨而想到北方的抗日军民;杨朔由茶花而看到新中国,这些都是很好的说明。

2.观察要抓事物的特征。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不同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大千世界品类繁多,虽各有所属,却不尽相同。观察就是要抓住这些不同。比如同样是雨,春雨、秋雨、夏雨形态各异,大雨、小雨、雷雨情状不同。同样是人,男女老幼各有特色,三教九流互不雷同。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俯拾即是。同是女人,豆腐西施、祥林嫂、黄淑英等等从外到内差异都是极大的。因而,观察时就必须把握观察对象内、外、动、静、远、近、高、低等各种情态,从而写出客观、具体、逼真、形象的事物。

3.观察要有独到的发现。观察最可贵的是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从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掘出新鲜的东西来。如果观察只停留在回忆、验证前人的看法上那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将这样的内容写进文章也只能是拾人牙慧、难出窠臼。因而,独到的发现是观察的最大任务。“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苏轼登庐山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们都有独到的发现,故而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能够流传千秋。19世纪英国画家透纳第一次将伦敦的雾画成红的,引起了人们的惊讶。人们是用习惯的眼光看雾的颜色的。而透纳却跳出习惯的套子,敏锐地发现因为曼彻斯特林立的烟囱喷出大量有火星的煤烟与其相映照的缘故,使伦敦的雾不是一般的灰色,而是独特的红色,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对伦敦雾的传统看法。这就是发现的意义。

因而,应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去发现。

三、授之以渔

正确的方法会使学生观察的行为更加明确具体,更加容易把握,更加积极主动,从而也更加有效。

1.无意观察与有意观察。

所谓无意观察是指没有明确目的只从兴趣出发随时随地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它也叫随意观察。这是积累知识和素材的重要方法。清人魏禧对这种方法的作用进行了很好的概括:“比之富人之积材,金玉布帛竹头木屑粪土之属,无不预贮,初不必用之,面当其必需,则粪土之用,有时与金石同功。”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让其“留心各样的事情”。

有意观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地选择某一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这种方法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因而在观察时必须专心耐心。《我的父亲》《我最尊敬的老师》《我的同桌》《记一个热情的售货员》《校园晨曲》《我们的教学楼》之类的命题,都需要进行有意观察,否则便难成佳作。

2.整体观察与细节观察。

整体观察即对事物的各个方面逐个进行观察,从而全面了解观察对象。它包括:过程观察,即对事物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前因后果进行观察。例如《景泰蓝的制作》《蝉》就是如此。联系观察,即观察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例如1990年全国高考题,要求以圆的想象物为描写重点,同时又要有陪衬物,完成此文就必须注意其相互联系。

细节观察就是对事物某一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以求对事物透彻的了解。因而必须选取那些能代表整体、揭示本质的典型细节进行观察。例如祥林嫂的眼睛,《背影》中“父亲”的背影、葛朗台临死时抓镀金十字架的动作等等,都是范例,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揣摩。并可布置《老师的眼睛》《妈妈的微笑》《好动的他》之类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明白“管中窥豹”、“一叶知秋”的道理。

3.比较观察与层次观察。

比较观察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加以比较,发现其同异之处,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其特征。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观察方式。它包括同中求异——从相同相似的事物中找出不同点;异中求同——从表面上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其内在联系。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因而,教师应把比较观察作为重点加以介绍。比如,同样写老师,《我的老师们》则既要把握同中之异,更要揭示异中之同,以表现教师的精神品质;而《我的严师》《我的恩师》之类的题目,就主要在于同中求异,突出“这一个”的特点。

层次观察即由表及里的观察方法。对人则是由外貌到性格,对物则是由形式到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观察人更重要些,所以必须使学生明白人的外部特征需要以内在特征为依据,用来说明个性;内在特征需要通过外在特征来显露,用以表现个性。不能说明个性的外部特征,即使再具体生动也无多大意义,而没有外在表现的内心刻画,则会使人感到不着边际。部之,要使学生明白写人必须内外结合,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才能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加强训练

观察能力要在实践中,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地培养起来。训练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是有心人就可以灵活地选用。以下简述几种,以期引玉。

1.结合课文培养观察能力。很多课文都写到山水草木日月风雨等自然景观。这些都是学生常见的,但由于平时观察不细,故而难以写好。所以很有必要借教材这个范例,启发学生观察。学了《春》,可让写《秋》《夏》,学了《荷塘月色》,可让写《花坛月色》《荷塘秋色》,实践证明,有激情、有实践、有样板,就能写出佳作。

2.借助图画培养观察能力。近年高考中考都出现过图画作文。这也是对观察力的一种考查。图画比文字的阅读难度更大,所以,应引起重视,多作训练。例如:漫画《打井》《猪八戒照镜子》;油画《蒙娜丽莎》《父亲》;还有名人头像等都是训练的好材料。让学生通过对画面的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描摹出来,是很好的方式。

3.利用静物培养观察能力。一件器物,一件工艺品,一个文具,都可以做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教材,把它放在讲台集体观察或者教师拿着在教室巡回让学生浏览,然后,展开比赛,看谁写得又快又准又全。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观察的欲望。

4.通过人物培养观察能力。教师、同学、父母等都是学生熟悉的人,因而也是训练的材料和内容。比如,让学生写出班上的一个同学,但不说姓名,文章在班上读后让大家猜是谁,进而评价得失并修改完善。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现的激情。

5.通过场面培养观察能力。运动会、班会、讨论会、升旗仪式、打饭情景等都可以激发起学生观察的兴趣。笔者曾以“校运会上”为总题,让学生写作,一个学生写了以《抢拍的两个镜头》为题的文章,其中写了两个人:一女生跑步时掉了一只鞋,便索性甩掉另一只,赤脚在满是石子的跑道上向前冲:一男生在长跑中因体力不支而跌倒了,但他又顽强地爬起来,艰难地坚持到终点。作者将两个镜头都叫作“拼搏”!由此可见,引导得法,自有佳作。

6.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一个市场、一家商店、一座新的建筑、一个十字路口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教材;春游、秋游、郊游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机会。

7.命题启发。命题的好处就在于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特定的观察对象。命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a.单一性题目,如《爸爸真凶》《调皮的小猫》等。b.比较性题目,如《我的两个同学》《我的两家邻居》等。c.激情性题目,如《春雨》《第一场雪》等。d.假设性命题,如《如果我当了语文老师》《假如我是设计师》等。e.启发性题目,如《暖瓶为什么保温》《钳子为什么比手的劲大》等。

8.命意限制。命意就是只要求一个中心意思或限定一个范围。比如,要求学生写一个农贸市场、写一个老教师、写秋天或春天的景色等。命意比命题灵活性更大,学生也具有更广阔的选择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