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培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8:30

运维培训总结

运维培训总结范文篇1

(1)复杂性随着知识产权事业的高速发展,专利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器设备、存储、网络交换机、数据库、中间件等系统不断增加,IT运维规模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运维的复杂性,另外还涉及不同厂商、不同品牌等,IT环境结构庞大、复杂,各业务系统调用接口众多,从而导致故障定位困难。(2)先兆性IT系统发生故障时,会有一定的先兆性,例如:设备硬件异响、内存、CPU使用率高、监控指标达到预警值等,需要运维人员根据经验、能力敏锐察觉设备故障先兆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定位,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3)突发性IT运维中,也会有一些突发性故障,例如机房停电、漏水、消防火警等,对于这类紧急情况的处理需要按照应急预案进行操作。需要运维人员沉着冷静,正确应对。突发性故障如果不能及时响应,正确应对,造成的危害将是灾难性的。这就要求必须提前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2危机主要表现

(1)服务台故障报修量经过统计近几年服务台故障报修数量(包括桌面客户端、业务系统、服务器、存储、电话、网络、动力环境):2013年8万件,2014年9万件,2015年突破9万,2016年将近10万。如图1所示看出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增长,已进入故障高发期。(2)机房动力环境机房动力环境包括空调、UPS、消防、门禁、新风机等,其中空调故障占87.5%,UPS故障占2.5%,保障占10%。机房动力环境故障主要集中在空调故障,空调故障有可能导致机房高温,造成服务器设备宕机,进而影响业务系统,空调故障危害性大,影响面广,是机房动力环境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3)IT业务系统IT业务系统包括服务器、网络、小机、安全设备、主机、数据库、中间件、存储等。根据IT工作的特点,可以将IT业务系统故障分为两类:硬件和软件。一种是服务器、网络交换机等硬件设备故障,另一种是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故障。IT业务系统故障主要集中在硬件故障,经过统计数据发现,硬件故障占85%,软件故障占15%。其中硬件故障又细分为电源、硬盘、内存、其他几类,分别占45%,35%,3%,17%。在硬件故障中,电源和硬盘为主要故障占80%。

3现有危机管理举措

(1)应急预案根据各自业务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在危机发生时运维人员能够做到有预案可依,正确应对,把危机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例如机房动环部分有停电应急预案、漏水应急预案、消防应急预案,IT系统部分有E系统应急预案、S系统应急预案、存储应急预案、网络应急预案等。另外,针对节假日期间,还制定了非工作时间重大事件处理流程,以方便值班人员在故障发生时,可以遵循相应的规则操作,解决问题。(2)建立联动机制为了更好地应对IT运维服务危机,建立了联动机制,危机发生时,适时启动更好的解决问题。有些故障比较复杂,可能涉及多方面业务,例如网络、存储、应用等,需要协作共同定位排查问题,解决故障。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总值班人制度,由总值班人进行统一沟通、协调、汇报。(3)危机恢复后及时总结当IT运维故障处理完毕后,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找到事发原因,形成分析报告,为今后避免此类情况再发生打下基础。

4危机管理对策改进

引用4R危机管理模型构建一个完整的危机管理架构进行支撑,构建信息中心IT运维服务危机管理体系,包括危机缩减、危机预备、危机反应、危机恢复4个方面。(1)危机缩减在4R模型中,危机缩减是整个危机管理过程的核心,对于组织来说,如果能够将危机风险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阻止危机潜在的诱因继续发展扩大,就能够在危机全面形成前将其控制,把危机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危机缩减主要是未雨绸缪,进行预防,把相关工作布置在危机发生之前,危机缩减在危机管理中是关键的一环,该阶段也是解决危机最有效果的。IT运维服务危机缩减管理主要包括进行风险评估、加强风险缩减。在信息中心日常IT运维中,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机率,根据风险评估表,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法,确保该风险能够降低到组织可以接受的水平。(2)危机预备危机预备是危机管理过程的关键,针对各种危机情况,提前做好预防,在危机来临时,可以进行主动的,有准备的应对,更好地消除危机。所以,在信息中心IT运维服务危机管理时,应重视预防,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IT运维服务危机可以提前进行预防,不管人为因素或突发事件引起的危机,都可以提前制定应急预防,并进行定期演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危机进行防范,最大程度控制危机,减轻危机对组织带来的不利影响。IT运维服务危机预备管理包括4个方面:组建危机管理团队、完善危机预警系统、强化危机管理预案、定期开展容灾演练。(3)危机反应IT运维服务危机反应阶段是指当危机发生后,危机管理团队马上进行评估,确定危机的级别及影响范围、程度,根据相关应急预案进行处置,该阶段是解决危机的重要环节,在IT运维服务危机反应阶段应做到准确、快速、及时、有效,把危机带给组织的冲击降到最低,减轻损失。IT运维服务危机反应管理包括快速识别确认危机、统一权威信息、危机处理与消除危机。在反应管理中,运维人员应急处置能力至关重要,提高运维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在信息中心开展培训活动中,加强对业务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通过培训提高运维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水平。第二,加强容灾演练,通过实战积累经验,提高运维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4)危机恢复IT运维服务危机结束后,需要对危机管理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对原有的应急预案进行完善、优化,为组织进一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IT运维服务危机的恢复管理包括危机恢复、化危机为机遇两部分。信息中心IT运维服务危机恢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对更换下来的故障备件进行妥善处置,例如硬盘进行格式化处理,保证数据不外泄。2)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争取其理解与支持。3)对危机处置效果进行评估,做好相关文档记录,对发现的问题不回避,不隐瞒。信息中心危机管理团队通过分析总结后,审视IT运维服务危机管理的效果,找出问题并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在危机缩减环节,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加强风险管控。在危机预备环节,对危机管理团队的职责进一步界定,优化应急预案,对运维人员加强培训和演练。在危机反应环节,通过总结,完善针对突发事件的响应流程、策略,提高危机管理团队识别、处理危机的能力。另外,利用wiki开发一个危机知识库,对危机处理过程、方法进行总结后按版块进行分类加入知识库,进行经验积累,为日后危机处理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魏华.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现状,趋势和未来方向[J].才智,2016,(8):253.

[2]许雁容.巨变时代的危机管理[J].机器人产业,2016,(2):96-100.

[3][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宋炳辉,金瑛.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13.

[4]科索路咨询.IT服务管理白皮书[M].科索路咨询,2013:13.

[5][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宋炳辉,金瑛.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6]赵平.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人民论坛,2013,(23):56-57.

运维培训总结范文篇2

一、考核对象与原则

考核工作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组织县财政、县城建和交通运输、县农业农村和水利等部门及有关乡镇人员组成考核组进行考核。

考核对象为农村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单位。

考核工作应坚持“完善机制、注重实效”原则。考核结果将作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经费拨付的主要依据。

二、考核内容与标准

考核内容分为管理制度、水质监测、运维情况三部分。考核各项内容均应有备查资料佐证,否则相应项不计分。

(一)管理和制度(25分)

1.建立基础信息档案。①项目信息资料,包括工艺模式、处理规模、设计出水水质、项目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已接入与未接入农户花名册、主管与支管长度、各类检查井数量。②工程建设资料,包括设计文件、施工图纸、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和经审核确认的竣工图;主材和设备合格证和检测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资料、工程变更联系单;进、出水自检水质检测报告。③竣工验收资料,包括竣工验收报告、竣工结算、移交等资料。(3分)

2.制定运行维护手册、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等。(3分)

3.建立运行管理台账,内容包括设施运转情况、设备维护情况、生态养护情况和进出水水质水量情况等,每季度要有运营管护总结。(7分,其中管理台账5分,运营管护总结2分)

4.日常养护、巡查等相关记录完善。(4分)

5.建立污水管网的巡查制度和应急处理预案。(4分)

6.建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岗位作业人员了解安全操作规程,特殊岗位须经专业培训。运行作业人员应持有相应的运营管理和运营操作岗位培训合格证书。(4分)

(二)检测和水质(50分)

1.建立污水处理设施进出水水量和水质的记录、检测制度。(2分)

2.定期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进行监测,对日处理能力三十吨及以下的集中处理设施,进出水水质的检测频次每季度不得少于一次;对日处理能力三十吨以上不足二百吨的集中处理设施,进出水水质的检测频次每月不得少于一次;对日处理能力二百吨以上的集中处理设施,每天检测一次进出水水量、水质。(共计20分,每一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质检测频次缺一次扣2分,20分扣完为止)

3.出水水质达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4/726)要求,不得排放不达标污水。(共计6分,超标排放一次扣2分,6分扣完为止)

4.生态环境部门对处理规模在二十吨以上的集中处理设施开展监督性监测,每年不少于两次。(共计20分,每一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监督性检测一次不达标扣10分,20分扣完为止)

5.妥善保存检测原始记录,按照规定的检测频次按县级生态环境部门要求报送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状态和进出水水量、水质等信息。(2分)

(三)运维和实效(25分)

1.在村内适当位置公示运行维护范围、标准、巡查时间、工作人员及联系电话、责任人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2分)

2.池体及周边绿化带内无杂物堆放,做到池体整洁美观。(2分)

3.对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进行日常养护、巡查,至少每周应对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及其相关构筑物进行一次全面的巡视检查。运行中的电气设备每月至少巡视一次,并填写巡视记录,特殊情况应增加巡视次数。(2分)

4.及时处理公共处理设施故障,清理、处置污水处理产生的垃圾和污泥,污水管网中没有漏、坏、堵、溢、露等异常现象,电器设备电缆完好并正常运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行正常。(7分)

5.每年年初向县生态环境部门报告上年度的运营情况,包括处理水量、出水水质、安全生产、污泥处理、设备运行记录等情况,将每个站点运行台帐装订成册予以上报。(6分)

6.无安全生产事故。(6分)

三、考核方法与等次

每年1月底前,对运维单位上年度每个站点运维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站点拨付运维经费的主要依据。

考核等次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档。考核结果分值在90分(含)以上为优秀,分值在80分(含)至89分的为合格,分值在80分至60分(含)为基本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本考核办法是以单个污水处理站为单位进行考核。以每个站考核所得分数确定运维等次,根据考核等次确定拨付运维经费额度。

运维培训总结范文篇3

理体制仍在进一步探索、塑造和完善过程当中其中,安全生产建设工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班组安全管理问题依旧较多,尽管经过多次探索实践,现有管理方式仍难以满足新的发展形作为运维新疆骨干电网的企业,因成立时间较短,发展定位、体量规模、运维模式、管势需要,问题和矛盾仍相对集中,依旧存在区域特点明显、工作任务重、管理压力大、技术落后、人员紧缺等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超特高压电网运维特点,通过开展深人调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查短板、补不足、促提升,针对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准着力点,积极完善现有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管理举措,重点从组织保障、技术强化、监督防范、绩效激励、创新推动、人才培养6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改进和提升,构建了以“六大措施”为核心、多项管理制度为支撑的立体化班组安全生产管理新模式,多角度加强班组安全生产软硬件配备,强化班组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全面促进提高班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尚效提升,有力保障特尚压电网稳定运行,为新疆电网安全运行作出积极贡献

二、创新实施

通过以“六大措施”为核心举措持续强化班组安全生产管理,确保6大方面齐头并进,杜绝出现明显短板,以标准的流程推进公司安全生产,使得班组管理更加切合实际,工作更规范有效,安全更稳定可控,实现电网企业安全生产目标,全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六大措施”各有侧重、互为支撑、缺一不可,共同支撑电网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一)以组织结构为依托,强化基础保障规范完善安全班组建设标准,推进落实安全班组建设责任,形成层级清晰、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班组建设组织机构,将安全管理指标和安全管理责任层层传递,不断加强安全班组建设组织保障公司层面通过编制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分工,全面问题剖析、完善建设标准,强化工作落实、加强监督指导,下发建设通知、落实建设流程,完善管理,打造坚强“指挥部”部门层面通过加强组织协同、及时汇报沟通,细化实施方案、构建长效机制,强化过程管控、实现闭环管理,组织实施,打造有力“助推器”班组层面通过结合班组实际、促进工作落地,及时沟通汇报、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学习交流、增强安全意识,完善班会制度、防范安全隐患,深人实践,打造高效“行动组”(二)以技术升级为核心,巩固管理能力以技术措施为驱动,以标准工作为引领,规范和固化运维工作流程,找准着力点,全面提升班组信息化水平,不断创造价值,巩固管理能力提高班组工作的系统性、计划性、规范化、信息化,着力加强专业管理在应对重大工程、重大创新、重大保电等艰巨挑战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推进PMS系统、智能机器人、微气象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为班组运维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班组安全生产水平提升(三)以监督措施为手段,防范安全风险强化安全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以落实全员安全责任为抓手,健全安全保证和安全监督体系,深化预防机制,坚持“全面评估、先降后控,分级预警、分层管控”原则,全面落实各环节风险管控作业前,严格到岗到位管控,规范现场作业行为,严把操作关,建立管控工作平台,加强小型分散风险管控作业中,落实作业跟踪到位,加强作业过程管控,规范过程记录,加强过程审核,落实作业跟踪到位,严防违规操作作业后,落实闭环管理,实现作业跟踪管控到位(四)以激励机制为引导,规范运维行为根据运维工作实际,细化奖惩条目,优化量化考核方法,建立以量化指标为基础的绩效考评体系,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的绩效薪酬、年终评级、员工发展挂钩,激励员工成长,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五)以创新措施为突破,激发员工活力加大对技术科研项目的扶持力度,聚合更多科技人才力量,切实形成支持技术创新的有效举措,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着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加快公司创新驱动步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从生产问题中对接科研,解决公司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广大员工的创新创效积极性,成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反哺安全生产,提尚设备健康水平成立科技攻坚队,深人开展设备运维技术研究,锻炼员工攻坚力量,依靠科技进步提升运维效率效益,为班组安全运维工作提供支撑为班组每年搭建各类创新成果展示和比赛的平台,班组的成果可通过QC、青年创新创意大赛、工人创新比赛、专利奖评比等平台得到充分的展示,并可与其他行业,其他单位进行成果交流(六)以人力建设为支撑,提升人才素质积极开展班组文化建设,强化正向激励措施,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人物,积极发掘班组员工工作中、生活中的先进事迹,定期评选班组员工创新、奉献、善小等不同维度的先进人物从总结典型人物成长案例人手,深人分析运维工作特点和运维专业人才成长历程,形成“培训+交流+考试+提升”的“四位一体”培训机制,培养运维专业人才通过工作实践的带动和牵引,分层分类培训,促进员工成长成才通过课堂教学、网络学习、自主互动和实操演练等方式,构建培训、实践创新、竞赛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开展创新小组、QC小组等形式开展小改小革等创新活动,不断丰富培训学习形式,为员工提供多元化的成长平台利用日常工作,对班组成员进行现场培训;以新改扩建为契机,开展现场验收培训;利用微信、手机APP等软件拓宽学习渠道,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利用微信建立各班组的“微课堂”,“徒弟上讲台”活动强化班组内部交流

三、效果成绩

(一)班组安全生产水平有力提升践行安全生产班组这一班组管理模式,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本质上提升班组管理,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和精益化运维水平的典型经验(二)公司本质安全建设成效显著通过以“安全生产”为目标的基层班组安全管理创新,将安全生产与班组管理有效融合,全过程监督管理,打破了以往“被动式”接受安全生产规范要求的局面,让员工内化主动安全意识,形成“我要安全”的新局面(三)有力保障国家战略顺利推进通过“安全生产”为目标的班组创新管理建设,广大员工把安全运维大电网作为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在新疆电网建设攻坚、抢险救灾和重大保电关键时刻,积极履行责任,确保了新疆骨干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的电力支撑和保障,为“疆电外送”输电通道沿线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能源保障,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贡献了坚实的力量

四、结语

运维培训总结范文篇4

关键词: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维护;调试

由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很多行业都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弊端,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也不例外。这不仅给正在使用有线电视的用户带来了极差的体验,而且大大地降低了有线电视的市场竞争力。有线电视网络要在“三网融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保证自身的数据传输质量高于其他网络。

一、加强有线电视网络维护与调试的重要性

加强有线电视网络的维护与调试,提升有线电视网络的质量,是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互联网和电信IPTV正在不断侵占有线电视的市场份额,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一是要确保有线电视网络的高质量,二是要提升有线电视网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有线电视网络的年中断时间累计小于53分钟,网络双向业务的可用性达到99.99%,否则就会远远落后于电信网络。

二、有效加强有线电视网络维护与调试的措施

在网络互联互通、智能化、融合化的今天,有线电视网络的维护与调试也面临着新的转型升级,只有提升网络运维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加相应的运维技术手段、增强运维人员的服务意识等,创新运维方式,才能不断适应有线电视行业的发展。同时还要不断研发新型的网络维护支持系统,大力减少网络维护工作中的人工占比,为有线电视网络业务的开展提供优质的网络载体。(一)加强对网络运维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人不是死板的“0”和“1”,而是专业性和灵动性相结合的综合体,运维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与网络维护质量的好坏密切相关。想要打造一支专业化、高质量的运维队伍,就需要定期开展针对运维人员业务技能的专业培训课程,同时分析和总结运维人员维护网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使其能够结合理论与实际,将所学到的业务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的网络维护工作中。(二)完善网络维护与调试的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都离不开完善的服务制度和健全的操作章程。为确保有线电视网络维护与调试工作高效完成,依据网络维护与调试的服务内容和相关要求制定一套合理的、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如《有线电视网络运维人员工作须知》《预防和处置有线电视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有线电视网络运维操作安全规定》等。(三)健全网络维护与调试的相关工作报表。世间万物皆有据可依、有律可循。由于有线电视网络维护与调试工作的复杂性,建立完善的档案不仅是对之前维护工作的总结,也是后期数据分析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前期数据的汇总、分析发现网络发生故障的潜在规律,防患于未然,在故障未发生或未造成重大影响之前就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四)建立运维支撑系统,辅助网络的维护与调试工作随着有线电视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维护与调试涉及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庞大,单一系统已难以妥善处理,因此,应建立一个综合的运维支撑系统,为网络维护与调试工作中的部门及员工提供统一的、专业的协同工作平台,更多地通过技术手段来辅助他们的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提升网络维护与调试工作的质量。比如建立一套网络综合网管监控和调度中心系统,实现故障等级、网络等级和维护资源供应的优化、平衡配置,有效缩短故障发现、分析和修复的时间。(五)有效提升网络维护服务水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线电视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样化,与此同时,广大用户对有线电视网络的运行质量和维护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运营商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比较有用也是用户渴望的措施有两项:一是“即报即修”,即运营商在接到用户的故障报修要求时,要快速响应,并在最短时间内帮用户解决问题;二是主动维护,即运营商要定期实地查看整个网络状况,并对一些长期使用后各种元器件和线路老化严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装置进行更换,使有线电视网络的安全、有效运行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结语

对有线电视网络的使用,施工建设只是起步,随之而来的长期使用更多的是依靠后期的维护与调试,维护与调试工作做到位,才能保证有线电视网络的优质、高效。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有线电视网络面临的压力空前巨大,目前而言,有线电视网络想要在网络技术上超越其他技术还比较困难,只有在网络的维护与调试上多费心思,才能提升用户的使用率,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谭继锋.有线电视网络的维护与调试[J].科技风,2018(3):87.

[2]苏建荣.有线电视干线系统的维护和调试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23):250+252.

[3]高洁.基于SDH的数字电视微波中继传输系统研究与设计[D].山东大学,2015.

运维培训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新形势;电力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

信息化大数据时代冲击着国际市场中的各行各业,因此在电力系统运维管理体系中引入信息化管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市场的发展电力营销业务的规模会逐渐加大,为解决营销业务扩大给管理工作带来的难度,就必须要对传统电力管理系统进行改革。

1.电力营销业务系统的特点

1.1营销范围相对较广。电力营销业务具有较广的服务范围和应用范围,由于电力是各大企业、单位和个人正常进行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电力营销涉及到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中。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的主要盈利业务,其正常运维管理会对制约电力企业方方面面的发展,因此若电力营销系统出现问题,不仅会对相关电力企业产生较大影响,更会对其他相关企业的生产造成严重损失。1.2系统管理难度较大。保持电力营销系统正常运营的技术难度系数较大,相较于其他企业的营销管理系统电力营销系统比较复杂。若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行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客户终端和设备实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出现故障的几率,给系统的管理和维修增添不少难度。并且电力营销系统的客户终端除有些大型企业外,还包括数量较多的个体散户,无论那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该系统的正常运行。1.3系统管理工作强度高。电力营销系统的服务对象是大量的客户群体,因此当客户提出需要时,管理人员要及时进行联系沟通并提供相关材料和信息。由于系统的客户群体巨大,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对营销系统进行及时检查,保证该系统能够做到24小时不间断运行。在保证系统连续运转的同时,还要严格把控系统管理的质量和信息提供的时效性,因此从这方面看电力营销系统的工作强度和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2.传统电力营销系统及管理存在的不足

2.1管理核心思想落后,不能满足当前发展需要。传统核心管理思想与当前经济增长规模脱节,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只有将核心价值从生产转到营销业务,才能实现营销部门业务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2.2营销业务复杂,机构设置分散。一是我国电力企业营销分布面积较广,营销体系复杂且分散,在这种分散的管理模式下企业资源始终得不到优化配置;二是机构数量较多,当前电力企业营销部门为提高业绩和效率,通常会设置一定数量的下属部门为其服务,这就使电力营销机构的数量大量增加,虽然能有效减轻大量电力营销业务带来的压力,但确实是增加了不同部门之间交流的难度。在这种系统特点和机构设置的前提下,管理人员若不能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统一的层次化管理,反而会影响系统运维效率。2.3监控设施不完备,各部门信息不对称。一是我国当前电力企业的监控设施不完备,当系统运维出现问题时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无法对电力运行和系统管理过程实施不间断和全方位的监控;二是信息共享效率低下,部分电力企业营销系统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当出现问题时不能通过网络与各部门进行沟通。这种低效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模式,不仅降低了各部门的办事效率,更是严重影响了有效资源的最优配置。

3.电力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的升级措施

3.1加强各部门间合作,提高系统管理效率。营销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不仅工程量大且任务复杂,由企业内部的任何一个部门单独完成都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为提高系统的管理效率就必须要加强企业内部门间的合作。一是管理人员对工作进行分工和协调,根据不同职能的部门分配相对应性质的工作,通过专业性的解决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二是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能,尤其对服务和技术等内部部门职能的确定,当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找到负责部门,尤其是部门间交接的任务,更要划分好权责主体,防止当问题发生时出现部门间责任推脱的现象;三是严格监督和指导工作,要求管理人员要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并通过建立完备的监控系统,对电力营销系统进行全方位、不间断的监控,及时发现系统处理的安全隐患,并对不尽责的人员进行警告或惩罚。高层人员应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内部部门间的合作,防止技术部门、营销部门和服务部门等独立工作。3.2升级网络服务管理,实现IT运维管理模式。为实现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系统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就要引入IT运维管理。很多管理人员对IT运维管理的职能还停留在网络服务管理层面,但事实上该管理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信息服务管理的能力。除了满足企业日常网络服务需要,还能对营销系统进行监控和信息预测,通过这种模式实现的信息服务功能不仅准确度高且成本较低。企业所能够将营销业务信息与该管理模式结合起来,就能实现使企业日常业务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实现规模效应的递增。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下,IT运维管理可以解决现阶段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能够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管理,通过将营销系统信息化处理能够将各个分散的部门和客户终端连接起来,不仅能够使信息在短时间内传递到各个部门,解决部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能随时满足客户的信息需要。在这种运维管理模式下能够有限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效率。二是能够纠正传统运维管理的核心价值,将营销业务转为管理的核心任务,营销是将企业生产物转化为收益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证企业各项生产活动正常运行的动力,将电力营销作为工作中心才是电力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电力企业必须从多个方面出发加强营销系统和IT运营管理的结合。[1]3.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建立专业系统运维队伍。在系统运维管理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差异较大,业务能力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在这种实际条件的限制下,无论如何升级企业营销管理系统,管理效率都不会得到有效提高,因此提高整体工作人员的素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电力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一是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聘请专业教师对电力企业内部人员培训,内容包括升级后系统的使用和高效处理问题的措施,高层人员不仅要重视培训的内容,还要加强对培训过程和培训结果的考察。要通过不定期考察培训过程加强人员对培训的重视,为提高学习效率还要通过制定考评细则检查效果,对考察结果突出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同时还要对表现不佳的进行批评和警告。二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队伍,企业不仅要将运维管理中的骨干人员集中起来,还要积极聘请社会中的专业人才,从而组建成一批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对运维系统升级后进行前期的运营指导。三是提高员工选拔要求,在员工选拔过程中要对其学历进行严格要求,一般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还要求具有营销运营管理的相关经验,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在问题出现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提高人员要求的同时还行提高电力企业对人才的待遇,这样才能吸引到大量的优秀人才,为电力营销系统管理注入新鲜活力。3.4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在电力营销业务系统引入IT运维管理后,企业营销业务信息就面临着共享、泄露和盗窃等风险,因此企业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防止企业和客户信息产生安全隐患。一是进行信息运输加密处理,防止营销业务信息在上传和输送过程中被盗取;二是对重要信息设置秘钥,只有通过输入密码或认证信息才能获取这部分信息,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易发生密码的盗取,但是能够有效防止信息泄露和无限制传播;三是安装先进风险评估软件,当系统出现安全漏洞时能够及时检测出来,使管理人员能够进行系统维护和漏洞修补,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要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查,使隐患在发生前就能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2]

4.总结

电力企业应在新形势下主动发现企业发展的不足和营销运维系统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其管理。本文从现阶段电力营销业务的特点出发,对当下业务系统管理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了通过加强与IT运维管理模式结合为主,提高人才、系统安全和部门合作管理为辅的措施,从而实现促进电力企业营销业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丁爽.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6):122.

运维培训总结范文篇6

(一)ITIL简述

1986年英国政府中央计算机和电信局(C—TA,后来并入英国商务部OGC)实施名为“政府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管理方法论(GITMM)”的研究项目,目标是根据各个行业在IT管理方面的最佳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一套规范化的、可量化的IT资源使用的管理方法,以提高IT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项目的最终成果就是ITILv1版。OGC将I-TILv1逐渐扩充成为庞大的ITSM方法论知识体系,并于1999年了ITILv2版。2001年英国标准协会(BSI)正式基于ITIL的ITSM英国国家标准BS15000。2005年1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以BS15000作为蓝本的第一个ITSM国际标准ISO/IEC20000。OGC在整合了v1和v2版的精华并融入了当前ITSM的最佳实践后,于2007年5月正式了ITILv3版。目前应用最成熟的ITILv2版的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包括服务管理、IT服务管理规划和实施、业务管理、应用管理、IT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管理等六大模块。服务管理模块是ITIL的核心模块,它把IT管理活动梳理归纳为服务支持和服务提供两组流程及一些辅助流程。服务支持流程组属于基础性的运营级(或称操作级)管理流程,包括一个服务台职能和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管理5个流程。服务提供流程组属于提高性的战术级管理流程,包括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财务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可用性管理、能力管理5个流程。

(二)运营级的服务支持流程

服务支持流程主要面向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用于规范IT服务的“前端”,负责日常服务工作中对各种故障和问题的处理,侧重于对客户的技术支持和设施维护,目的是使客户有一个稳定运行的IT环境。运营级管理流程把服务台作为与外部联系的单一入口,以配置管理的核心———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为中心把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及管理作为节点构成一个管理闭环。在ITILv2中,“服务请求”是指IT服务提供者与客户前期已经协商好、需要提供给用户的服务,属于标准操作。“事件”是指在某一服务中不属于标准操作且已经导致或可能导致该项服务中断或服务质量下降的任何事情,它往往是临时发生的,具有突发性。“问题”是指导致一起或多起事件的潜在原因。事件是表征,问题才是本质。事件的发生并不一定就表明IT系统存在问题,而问题也不一定要等事件发生后才能发现。服务台是IT服务管理的核心功能,所有服务支持流程都要通过服务台为客户提供单点联系,接受客户服务请求和故障报告、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故障报警,为客户提供一线技术支持,回复客户的相关问题和需求,协调客户与二线或三线支持之间关系,全程监控服务请求和事件处理进展状态并向客户报告。事件管理流程目标是采取应急措施或临时修复方案使被中断或受影响IT服务尽快恢复正常运行,尽量减少对业务的负面影响。它的特点是以尽快解决突发事件为目的,属于“被动”、“治标”行为。若事件反复出现或属于重大事件,则必须提交给问题管理流程。问题管理流程的目标是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提供有效解决方案解决问题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实施主动问题管理,在事件发生前发现和解决问题。它具有“预防”、“主动”、“治本”的特点。配置管理处于服务管理的中心位置,CMDB是实施配置管理的基础,CMDB中最基本的信息单元是配置项,包含了IT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等IT资源所有精确信息。配置管理通过识别和确认配置项,记录和报告配置项的状态、变更情况、版本信息及配置项之间关系信息,控制配置项访问权限,验证配置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等活动为其他管理流程的执行提供支持。变更管理流程使用标准化的变更控制过程处理对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所做的变更,目标是以对服务最小的干扰实现有益的变更。变更控制过程使用标准的方法和步骤:提出变更请求、评估变更的风险和影响以及业务收益、批准或拒绝变更请求、尽快实施已获批准的变更、验证变更是否已正确实施。管理流程负责对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规划、设计、构建、配置、测试,以便为实际运行环境提供一系列的组件,并将新的或变更的组件迁移部署到运行环境中,目标是保证正确的组件被以及运行环境的完整性。变更管理和管理均需要对CMDB的相关配置项进行更新,它们与配置管理是紧密结合的。

(三)战术级的服务提供流程

服务提供流程,主要用于规范IT服务的“后端”,负责定制IT服务,规范IT服务应达到的工作目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目的是解决IT服务的规划、设计、实现、持续性问题,并优化IT服务的成本绩效。服务级别管理主要负责与客户协商就所要提供的IT服务的类型和质量水平,签订服务级别协议(SLA),并确保协议得以执行。此外,IT服务提供商还需与内部人员签订运营级别协议(OLA),与外部供应商签订支持合同(UC)。OLA与UC用来支持实现SLA中的服务级别。服务级别管理还监控并报告服务级别,定期进行评审以便改进,确保服务级别协议的更新和持续有效。IT服务财务管理负责为IT服务提供者对所提供的IT服务编制预算和核算服务运营成本,并向客户收取相应服务费用,目标是如何经济节约地提供IT服务,合理平衡服务质量、成本、客户需求三方关系。主要包括预算编制、会计核算和服务计费三个子流程,产生的预算和核算信息可为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能力管理等流程提供决策依据。IT服务持续性管理负责灾难预防、增强IT基础设施的恢复能力和容错能力,它需要在灾难发生后有足够的技术、资金和管理资源来确保应用系统运行所需的IT基础设施和IT服务在限定时间内得到恢复,保证服务的持续性。能力管理负责在当前和未来的业务需求和运营成本的双重约束下,适时部署相应IT资源,提升服务能力以确保服务品质满足约定的服务级别目标的要求,同时使组织的IT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并与运营需求相匹配,主要包括业务能力管理、服务能力管理、资源能力管理三个子流程。可用性管理是通过前瞻性分析客户的可用性需求,使用适当的资源、技术和方法优化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可用性,设计适当措施将突发事件发生频率降到最低,从而确保以合理的成本达成服务级别协议的可用性目标。(四)ITIL应用的六大要素实施ITIL需要综合人员、流程、技术三大方面因素,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六个要素。1.领导力:主管领导的支持,可在资源投入、组织架构整合、部门间协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负责ITIL运作的执行团队主管和核心骨干能够领导和激励整个团队积极推进工作。2.组织文化:全员参与ITIL培训,培养服务意识,逐渐把“以客户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提供高质量低成本服务”的ITIL理念变成一种组织文化。3.人员组织包括合理设置职能部门的组织架构、人员的角色和职责及技能要求、人员绩效考核标准等。4.流程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目标按照既定的方法进行一系列有序活动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流程包含目标、范围、输入(处理的对象)、输出(期望的结果)、活动(执行的动作)、角色(流程负责人、流程经理、流程执行人)和职责、关键绩效指标KPI、与其他流程之间接口、激活条件等基本元素。5.工具对于实现ITIL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主要包括IT系统运行监控和诊断优化工具、流程自动化工具两类。监控工具的监控对象是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流程化工具是对各项管理流程的电子化实现。6.信息:对ITIL运作中产生和积累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潜在问题,持续改进服务质量和提升客户满意度。

二、基于ITIL的电子政务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

运维管理组织架构和角色及职责设置、运维服务管理流程、运维服务支撑系统、运维服务管理对象(IT资源、IT用户、供应商等)、提供的运维服务等五个要件构成了完整的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在基于ITIL的电子政务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中,IT运维服务提供者与政府客户的IT运维服务管理部门(政府信息化办公室)签署服务级别协议,运维服务团队中各司其职的运维人员通过执行符合ITIL规范的服务管理流程和使用信息化支撑工具为IT用户提供针对电子政务系统(IT资源,包括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运维服务,确保电子政务系统正常稳定、安全可靠、高效经济地运行。根据IT运维服务提供者和政府客户之间是否存在组织上隶属关系,运维服务管理模式有自主模式、完全外包模式和介于前两者之间的混合模式。如果IT运维服务提供者是政府内部IT部门,则属于自主运维;若IT运维服务全部由外部提供商负责,则属于完全外包模式;既有自主也有外包的属于混合模式。我国的政府部门和大多数企业的组织架构一般都是按照职能进行纵向的部门和岗位划分,而在ITIL应用实践却是按照流程进行横向划分,是彻底按照ITIL规范重组还是按照实际情况适度调整,这需要根据运维管理模式、领导支持度等多方面情况综合衡量。这个问题也是ITIL在我国落地应用的难点之一。从IT运维服务提供者的视角看,运维人员在管理流程的角色设置有流程负责人、流程经理、流程执行人。流程负责人对特定的流程负责,权责涵盖了整个流程的生命周期,在流程设计、确定流程目标和关键绩效指标、宏观上监控流程的执行、评估流程实际达到的目标和运行绩效、对流程持续改进优化、与其他流程的协同等方面负起全责,通常由IT运维服务提供者的业务主管担任。流程经理的职责是全程督导、协调和监控流程的执行,确保其正常运转,通常由IT运维服务团队的主管和技术骨干担任。流程执行人的职责是按照既定规范执行预定动作,由具备相应专业技能的运维人员担任,他们可以是来自IT运维服务提供者内部组织,也可以来自软硬件系统供应商、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开发商和集成商等外部组织。IT运维服务支撑系统是开放式集成软件平台,一方面,把IT运维服务提供者制定的符合ITIL规范的服务管理流程实现信息化处理,可以更高效地向IT用户提供高质量IT运维服务,同时实现对整个IT运维服务的监督、评估和绩效考核;另一方面,支撑系统能够对所有IT资源进行管理和实时运行监控。ITIL是IT服务管理的标准框架,它只告诉我们要做些什么(What),而没有告诉如何去做(How)。要真正实现ITIL在电子政务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的落地,首先必须与客户进行现场访谈,分析现状,并与最佳实践进行差距分析,进而确定合理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实施路径,进行人员组织架构、流程、技术支撑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上线运行,持续对每个流程和整个体系的运行绩效进行回顾评审,进而优化改进,这个过程不断循环往复。

三、电子政务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中服务管理流程的具体实现

笔者长期从事电子政务系统运维工作,所在单位是XX市政府电子政务系统的运维外包服务商,逐步分阶段初步构建基于ITILv2的电子政务运维服务管理体系。第一阶段首先实现了服务台职能、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知识管理和对部分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分散监控。第二阶段全部实现了完整的服务支持流程以及运行管理、供应商管理,同时进一步完善、优化、整合管理流程和工具,对重要IT基础设施和核心应用系统实现了集中监控。规划将在第三阶段实现所有的服务提供流程,采用运维服务开放式集成管理平台。笔者曾参与了该外包项目前期规划阶段的客户服务需求捕获、服务管理流程梳理和设计等部分工作,现作为运维团队主管。在不改变原组织架构前提下经单位领导授权,笔者通过角色—职责分配矩阵将原来属于基础设施维护组、应用系统支持组、网络维护组、系统维护组、安全管理支持组等职能部门的人员映射到运维服务管理流程的角色中,并赋予相应责任,同时一些重要角色设置了A、B角。单位分管领导是所有流程的负责人,笔者负责该市政府电子政务系统的日常运维服务管理工作,担任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和变更管理的流程经理,同时兼任变更顾问委员会(CAB)副主管,参与重要变更审批工作。XX市政府与作为外包商的单位通过在电子政务运维服务体系中实施ITIL,大大地提高了运维服务水平,客户满意度获得很大提升,同时降低了运营成本,外包商公司也实现商誉大幅增值,实下面从运维外包商视角论述两个关键的服务支持流程的设计实践。

(一)服务台职能/事件管理流程

所有服务支持流程都通过服务台为客户提供单点联系,服务台设值班经理1名,热线人员2名。服务台人员负责记录并受理客户的服务请求、故障报告、咨询、投诉和技术人员定期巡检发现的系统故障以及运行监控系统报警,回复客户的相关问题,进行初级支持,或派单给合适技术人员为客户提供一线支持服务,在事件升级后协调客户与二线或三线支持之间联系,全程监控服务请求和事件处理进展状态并向客户报告。服务台职能与事件管理流程集成在一起。事件管理流程目标是尽快恢复被中断或受影响IT服务,主要执行活动包括:事件的检测识别、记录、分类、优先级排序、初步支持、事件的调查和诊断、事件的解决和恢复以及事件的关闭。事件管理流程概略设计样例如图6所示。事件管理流程运行阶段的角色设置分为:事件经理:由笔者本人担任,负责全程监控和协调每个事件的执行,特别是事件升级、重大事件处理等与流程运行绩效密切相关的活动,确保服务质量,满足与客户约定的要求;对执行人员实施绩效考核;主持重大事件的事后回顾评审会议,参与定期的流程回顾会议,把流程执行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向事件管理流程负责人报告,以便以后改进优化;定期撰写事件管理分析报告。一线支持人员:包括机房值班人员、部分专业维护组成员,负责日常处理大量相对简单、重复出现的事件和服务请求。二线支持人员:由资深技术专家领衔的专业维护团队组成,负责处理复杂度较高或一线支持无法解决的事件。三线支持人员:由来自软硬件系统供应商、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开发商和集成商的技术人员担任,负责处理与这些供应商产品或服务相关的事件。

(二)问题管理流程

问题管理流程目标是深入分析导致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提供有效解决方案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或是在事件发生前发现和解决问题。执行的主要活动有:问题的识别、记录、分类、优先级排序,问题的调查和诊断、问题的解决以及问题的关闭等活动。问题管理流程概略设计样例如图7所示。问题管理流程运行阶段的角色设置分为:问题经理:由笔者担任,负责协调问题管理活动的日常执行和流程中的工作调度,将提交来的问题进一步识别、审核和分类,根据问题紧迫性和影响程度确定优先级,根据技能和工作负荷把问题分派给合适的问题专家小组处理,并为其调配必要的资源;监控已分派问题队列,特别关注重大问题和需升级问题;监督流程执行确保遵循相应标准和步骤;对执行人员实施绩效考核;主持重大问题的事后回顾评审会议,参与定期的流程回顾会议,把执行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向问题管理流程负责人报告,以利改进优化;定期撰写问题管理统计分析报告。问题专家:由资深技术专家领衔的专业维护团队组成,负责问题的调查和诊断,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或规避措施并实施。

四、结语

运维培训总结范文篇7

1.1涉及的领域极多,影响的范围极大

电力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生活生产、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已经全面覆盖社会各界各个领域。电力企业营销系统需要面向全社会提供全面的服务,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果电力企业营销系统服务出现中断或者不稳定情况,会对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1.2覆盖范围极广,保障难度较高

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覆盖范围下有着极为庞大的终端用户群体,而且这部分终端用户群体呈现极为明显的地域分散性,而且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还覆盖了大量采集设备以及越来越多的社会化代收机构(银行、超市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电力企业营销系统的负荷,进而使其保障难度明显升高。

1.3实时性强,业务连续性高

电力企业营销系统中,需要为终端用户提供持续不间断的服务,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终端用户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终端用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而且电力企业与银行联网一般都在夜间进行业务交互,这无疑对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连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技术复杂,维护难度高

电力企业营销系统下辖近二十项业务类别,一百余个业务项目,七百余个业务子项,而且不同项目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衔接、互动关系,彼此制约又相辅相成,如果其中任何一项业务出现了故障或暂停服务,都会对其他业务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电力企业营销系统主机、数据库、语音设备等众多项目涉及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设备、软件极多,以致电力企业营销系统维护难度日益加大。就目前情况分析,电力企业营销系统在运维服务能力与运维管理水平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一现状,电力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紧密联系新形势下对电力企业营销系统的要求,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运维管理框架,依靠完善的服务管理流程满足终端用户的业务需求,将营销系统运维与价值充分结合,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框架的构建

2.1充分了解开发商与营销系统的关系

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的支持者就是系统的开发商,开发商能够为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提供最为专业的支持,进而提高电力企业对终端用户的服务质量,从根本上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且在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种类繁多的设备,相关运维管理人员无法充分满足所有的技术与管理工作要求,必须借助于系统开发商的帮助,寻求自身的发展。而系统开发商通过与电力企业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也能够从根本上促进自身的快速、稳定发展,实现双赢的目标。同时,电力企业需要明确不同部门之间的衔接关系,尤其是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由于这两个部门之间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专业方向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现状,电力企业需要充分明确二者之间的衔接关系,确定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充分发挥不同部门的协调合作能力,为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运维管理团队的建立

为了确保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必须从运维管理团队的建立切入,为运维管理体系输送充足的管理人员,保证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高效、高质的运行。针对运维管理团队的建立,我们首先可以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为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不断注入鲜活的血液,然后再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工作,提升其专业素质与服务管理水平,最后建立人才的使用与激励机制,提升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工作积极性。

2.3安全运维管理

2.3.1系统运维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系统运维风险评估体系主要包括了风险预测、风险识别、安全控制措施三个主要功能模块。通过建立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风险评估体系,能够不断完善系统的安全性能,提高系统的安全系数。

2.3.2安全体系建设方案

为了避免由于制度管理方面漏洞导致的风险问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规范体系,以规范的操作流程降低故障出现的几率,同时,建立严格的制度巡查体系,确保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2.4运维应急管理

应急预案是为了第一时间控制紧急事件发展事态,降低其影响程度,尽快恢复业务持续稳定的运行。在紧急事件发生之前,要做好预防、预警、演练、培训、资源准备等工作,在事情发生时需要及时开启备用资源,采用应急措施进行故障排除,事情解决后需要对该事件进行总结与完善,然后指定相应的措施避免该事件的再次发生。

3.结束语

运维培训总结范文篇8

一、深化改革,进一步理顺职能和明晰岗责

1、建立税源管理权力清单制,全面梳理税源管理事项,取消不适应税收改革和发展要求的管理事项。

2、明确各税源管理事项的管理方式,建立基础事项和风险事项的划分标准。

3、按照完善纳税服务、税源管理、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四大系列的职能分工,重置岗责体系,尤其是机关职能分工和管理定位。

二、强基固本,全面提升征管基础

4、不断完善《征管基础工作后续管理办法》,查找征管“盲点”,逐步增加纳入征管基础管理的事项。

5、按季开展税源和征管状况分析监控,着力提高专业化管理在分类分级税源及其主要税源管理事项方面的作用,为各级深化征管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6、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建立征管基础事项风险监控指标并加强基础工作达标考核。

三、贯彻落实风险管理理念,扩大风险应对效能

7、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好《风险应对管理办法》,分类分级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及时总结风险应对工作经验,对风险应对系统提出完善意见和建议。

8、规范和明确纳入风险管理方式的税源管理事项,建立公平、规范、效能的下户核查(实)制度。

四、贯彻分级分类要求,深化大企业、行业和个体管理

9、总结专业化改革以来的行业管理经验,建立建筑业、银行业基础管理手册和风险防范指引。

10、贯彻省局《定点联系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办法》,建立大企业涉税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和税收风险内控体系。

11、深入研究集团企业内部管理涉税指标,选择1-2个集团公司,集中开展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12、规范个体管理,完善个体零散税收管理体系。实现个体共管户、门临代开以及营改增代开票纳税人全面委托国税。认真组织直管户典型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用于定额指标体系的维护完善。

五、全面实施发票改革,提高信息管税水平

13、全面推广使用网络发票、网络税控机发票和电子发票,全面取消20元以上定额发票。

14、实行新的有奖发票模式,建立引导发票受票方主动查询(反馈)发票信息的激励机制。

15、加强发票风险管理,建立发票风险模型,定期对发票风险户开展实地核查,确保发票使用安全。

六、规范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运维效率

16、规范招投标和采购程序,加强对招标文件与商务合同的合规性审查。

运维培训总结范文篇9

关键词:虚拟化;私有云;云管理平台;自动化运维平台

当前,云计算相关技术已经成熟,成为各行各业IT建设的主流。本文对中小银行多年的私有云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并分享笔者对新方向、新课题的探索。

一、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随着农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不断增长,应用系统及设备的数量不断增加、数据中心能耗增加,IT建设面临种种挑战。一是烟囱式的建设造成设备众多、资源利用率低。二是设备占用空间大,用电、制冷等能耗高,无法做到绿色节能。三是IT资源形成孤岛,在业务高峰期,资源无法灵活调配。四是资源从规划到上线,需要3-6个月以上,影响了新业务开发进度。五是高可用性、灾备架构不适应新的需求,建设及改造难度大。六是运维压力大,存在大量“救火式”的重复劳动,运维人员无法提升自我和系统架构,造成了操作性风险大、多部门沟通协作困难等问题。七是各县域法人行社有大量的特色业务,其效率、安全性、隔离性、资源弹性要求较高,无法有效支撑。这些问题造成了运维成本高,阻碍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IT运维部门迫切需要改革,实现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的转变。

二、私有云基础架构

虚拟化将物理设备虚拟成虚拟设备,并整合成资源池,分享给使用者。从使用者角度看,这些虚拟设备和物理设备是没有区别的,实现了IT资源的动态分配、灵活调度、跨域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采用虚拟服务器代替物理服务器无须调整应用架构,是运维部门在难以获得其他部门支持时,可独立实施、平滑过渡的方案。实现IT资源的资源池化,应从数据中心全局角度考虑IT基础软硬件的高可用性架构。一是需要从整体考虑资源隔离,虚拟资源池应分布于防水、防火、供电、制冷系统相隔离、具有高可用性的不同机房。二是网络、计算、存储资源充分冗余,计算资源池还应设计30%冗余,满足虚机故障迁移需求。三是用传统高可用性技术在故障发生后恢复应用对外服务,实现应用高可用性,虚拟化技术用于故障发生后迁移故障虚机,恢复应用高可用性。要实现应用系统从物理机到虚拟资源池的平滑、安全、快速迁移。一方面,要利用虚拟化平台提供的P2V工具,实现物理机到虚拟机的迁移;另一方面,为减少系统停机时间,应结合应用高可用架构,进行应用拆半迁移(集群设备逐一停机迁移到虚机),其中采用主备架构应用需要一次不到半个小时的停机窗口,多活集群会造成部分连接中断或延时响应,但不会造成停机。

三、云管理平台及自动化运维平台建设

云计算是将IT资源作为一种服务,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不限设备、不限方式、不限渠道地按需供给用户的模式。因此,私有云需在虚拟化基础上,通过云管理平台(以下简称“云管”)及自动化运维平台建设,落地企业管理理念和云理念。(一)云管理平台建设。云管至少应包含用户管理、资源管理、服务交付及管理、容量及成本管理、运维功能及外部系统集成等模块,并应具有跨地域多数据中心统一管理能力。1.虚拟化资源的共享特性造成了隔离性、安全性、合规性的问题,因此在传统用户管理外,需增加租户管理模块。一是采用多租户技术,遵循一定的规范,实现租户间资源、数据、接口的隔离,租户内共享资源、数据、接口,并使用统一的服务等级(SLA)、资源等级(RLA)管理。二是设置租户管理员,采用配额管理的方式,在配额内,租户管理员可以自行分配、管理资源,实现用户管理的自服务,进一步降低运维压力。2.资源管理是云管对接虚拟化工具提供的接口,实现对网络、存储、计算、安全、负载等资源进行统一自动化的配置、分配、监控、计量、存量纳管等功能,以实现云管的其他模块对资源的交付、展示、管理等。3.服务交付及管理要实现资源按需、定制化、自服务式交付。一是通过资源管理模块实现单一资源的用户定制、自动化生成并交付。二是对多种资源进行服务编排,将多种资源按用户需求有机整合、共同交付。三是将经常使用的服务编排做成应用蓝图。四是将单资源、服务编排、应用蓝图等做成服务目录,在用户门户上,用户可以通过服务目录的“菜单”去“点菜”,实现资源获取的自服务。五是提供SLA,RLA管理、服务期限配置、日志留存、命名规范等合规管理及服务报告等功能。4.容量与成本管理是运维走向运营的重要一步,通过对资源使用情况及趋势进行分析,跟踪、分析、预测容量使用情况,提供容量管理功能,为资源池化管理提供支撑;通过对资源使用进行计量计费,实现对项目及产品的成本控制及收支计量等管理。5.运维提供了工单、流程、监控、配置、容量、报表、日志等管理功能,并提供报表统计、大屏展示等项目,辅助私有云的运维工作。6.外部系统集成对接用户认证系统(SSO)、运维、项目管理和OA系统,使得私有云在管理上和规范上向全行看齐,如图1所示。(二)自动化运维平台建设。一是实现作业调度,实现将开发、运维、测试的脚本、作业等,按照一定条件、顺序和编排在指定的系统中执行,实现自动化运维、巡检、系统备份、业务系统维护等操作。二是实现自动应用部署,按照编写好的事务,自动化地调用私有云接口、系统脚本、应用脚本及相关介质,自动化部署应用。三是实现应用的资源动态、灵活分配,在突发业务高峰中新增应用节点、配置负载均衡,在故障中按既定程序启、停节点,防止业务压力奔溃的“雪崩”效应。四是实现自动化的应急切换、自动恢复高可用性集群,以及自动化的灾备切换等,实现业务连续性。

四、带来的改变

(一)大幅提高资源效率,做到绿色节能。从多年建设情况看,资源使用率提高了6倍,物理机减少85%,空间占用减少了5倍,每年可节约50%的电费。(二)大幅提高效率、灵活性、可用性。实现IT资源的按需获取,资源提供从原3-6个月缩短至2个小时内,实现了灵活、动态分配资源,经受住了多个业务高峰的考验,减轻了运维压力,降低了操作风险,也为法人行社的特色业务开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三)极大地提高了高可用性。一是提供了可用于实现高可用性及灾备的新工具。二是虚拟化与自动化运维相结合,提高了高可用性。三是改善灾备建设方式,信息系统可通过配置数据快速在灾备端恢复。(四)改变了IT资源管理方式。一是原烟囱式建设变成基于容量分析、资源统筹的资源池管理方式。二是需要进行自动化、智能化运维工具建设,辅助人员管理资源、分析问题。三是在监控方面,需要应用、网络、虚拟机与物理机等全方位联合监控、关联分析,否则会出现虚机监控指标正常,但实际物理机资源耗尽、业务失败的情况。(五)改变了开发、运维的关系,迫切需要实现。DevOps一方面,开发需了解运维工具,以及资源的动态、灵活调度、自动化多中心部署等,复用自动化运维工具调整应用架构的实现。另一方面,运维需要前移到开发,需要培训新工具、讨论应用架构、提出系统自动化及智能化运维的功能需求等工作。

五、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金融科技浪潮的进一步冲击需要科技与业务之间进行联合创新来适应新环境。科技部门应利用微服务、中台等新理念新工具,实现业务服务能力的云化,提供快速创新和容错试错的能力。业务服务能力的云化建设,是一个需要从体制机制改革、科技组织配套建设、业务梳理到科技建设的全局性全行级战略的“一把手工程”。一是云化银行客户、数据、存、贷、汇等业务功能。一方面,为前台业务提供可编排、受管理、自动化、自服务、灵活动态的基础服务能力,如客户管理、信用管理、资金管理、贷款管理、支付清算、外联服务、流程管理、检索服务、数据服务、报表服务等一系列公共的基础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服务编排,快速整合成完整的金融服务场景,实现敏捷开发。服务化可以通过以下6步方法论来实现:第一抽象化,定义企业所提供服务的本质,找到核心的业务服务能力;图1 IaaS云架构SDNHypervisor虚拟化层用户管理资源管理服务交付运维功能外部集成安全合规云管理平台物理资源池网络计算和存储安全负载均衡第二虚拟化,通过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技术,改造、改进企业科技架构,建设大平台,使之适合云化的服务供给方式;第三标准化,将服务标准化,降低推广难度、统一服务质量,奠定服务自动化提供的基础;第四资源池化,对服务资源进行集中控制、管理、供给、扩容、回收等;第五自动化,实现自动、高效、可靠、可扩展的服务供给方式;第六服务化,建设管理平台,有机整合资源、贯彻管理理念,提供对业务能力的云化管理,实现通过服务编排、发现及调度,快速定制行业务系统,各业务的资源自动化调度、高可用性、容灾也都作为一种服务,由平台编排、发现及调度,实现业务快速创新。二是以分布式的理念,对业务进行梳理,保障业务的多个子业务按照既定的业务规则并行同方向执行,保障数据一致性,提高系统性能及用户体验。进行业务的梳理分析,整理全行的业务、业务场景及目标客户、业务间的关联关系及业务内部使用到的服务等;对业务每一个环节的一致性、可用性的要求进行分析;基于以上分析结果,结合BASE的方法论,进行业务系统、流程的设计,设计统一的接口、调用及调度标准;结合异步、同步机制,进行分布式服务接口幂等性(同一事务多次执行结果和一次执行相同)、会话、锁、事务、搜索、缓存、消息队列、负载均衡、统一配置中心、存储、数据库分库分表、限流、熔断、降级等设计,最终达到一致性、可靠性、性能、分区容忍性及客户体验的有机统一。三是加强CD/CI及DevOps能力建设,实现在线的测试、验证、部署、回退能力,提供试错容错能力。四是建设贯穿全业务生命周期、自动化、智能化的一体化监控,为故障的自动定位与排除,资源、高可用性及容灾的自动化调度提供支撑。五是建立从科技管理、科技运维到科技运营转变的体系,更好地支撑业务,实现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邓厚.云计算数据中心中的虚机部署优化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2]NengHuang.ConstructionofHigh-AvailabilityBankSysteminVirtualizedEnvironments[C].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datascienceincyberspace,2017:561-568.

运维培训总结范文篇10

【关键词】物联网;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运维管理体系

1引言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是高速公路服务设施和管理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保障行车安全,为驾乘人员提供良好的出行服务,为道路管理者提供综合管控手段。提升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应用的整体质量,需要充分重视信息化运维管理体系的合理应用,不断提高机电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的应用水平,全面分析运维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解决相关问题,助推我国信息化高速公路的高质量发展。

2信息化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运维管理体系概述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运维管理体系,就是采用物联网、云平台技术开展机电系统运维保障工作,是对以往人工定期巡检管理模式的技术转变,通过对高速公路沿线机电设施设置传感器,基于物联网的网络架构,对所有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故障问题进行实时监控,并向路段管理中心发送详细的故障信息、触发故障与报修流程,促使专业的机电养护部门在第一时间获取故障信息,通过分析相关数据,迅速提出解决办法,以便及时开展维修工作[1]。采取此种运维管理模式,可以实现机电系统故障维修效率与整体机电设备维修质量的提高,对维护步骤进行简化,在某些程度上,减轻员工的工作强度与负担。除此以外,采取此种运维管理模式可以达成整体运维管理机制固定化的效果,确保顺利、准确地开展各个机电养护工作,并通过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评估与分析相关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完善运维管理体系,保障整体运维管理质量。

3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应用基于物联网的运维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主要包含监控系统、收费系统、通信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及隧道机电系统等,机电系统各子系统内的主要设备关系着整体机电系统的良好运行状态、高速公路车辆的有序通行及道路管理者对道路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因此,整体机电系统与机电设备的高效运行对高速公路的质量、稳定性与安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具有系统性强、运行连续性强的特点,很多设备常年处于野外自然环境下,或位于服务区、收费站内,运行状态具有极高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造成机电系统整体缺乏较高的稳定性,极有可能受到冰冻、大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条件的影响,进而导致关键机电设备运行不稳定甚至失效,使某个机电系统瘫痪,影响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和管理。因此,开展基于物联网的运维管理体系研究,掌握实时的机电设备运行状态,对于维持高速公路运营稳定性具有关键的作用。

4物联网技术在高速公路机电运维管理体系中的应用情况

目前,在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与应用的背景下,建设信息化与数字化的高速公路机电运维管理体系可大幅度提升高速公路机电运维管理水平。在高速公路机电设备运维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对物联网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可以实现机电设备在线监测,有利于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具体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同时,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对原有的机电运维体系进行改善,达到主动预测、主动管理、精准决策的管理目标。构建高速公路机电设备运营监测网络能够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在运行维护过程中的相关资料进行数据化管理,促进资源管理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现阶段,在高速公路机电运维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优势,需要对物联网自动检测技术以及智能采集模块进行有效整合,促进相关软、硬件设备的优化和改进,完成高速公路机电运维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的自动检测,从而对机电运维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全面掌握。另外,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高速公路机电维护和检修计划,有利于发现潜在问题并开展预防性养护。特别是充分利用移动客户端或App软件,在发现故障时,可以快速响应并在线处理,能够对整个运维过程进行在线评价与实时监督,从而实现精准化运维[2]。在高速公路机电设备运维体系优化改进过程中,通过在机电设备内部设置传感器及控制器,获取机电设备的具体运行状态,完成控制指令的传送,对设备的实际状态进行远程监控。在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高速公路机电设备运维管理体系时,主要从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3方面出发,保证运维体系架构的完善性:(1)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对机电设备的整体性能进行数据采集,并开展有效的故障诊断工作,对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2)网络层的主要作用是完成数据预处理工作,并将所获取的数据及时传输到相应的控制平台,对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特征数据进行提取;(3)应用层的主要功能是检测特征信号、提取征兆信息,并将相应的操作指令发送到机电设备终端。

5基于物联网的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运维管理体系建设

5.1运维管理系统设计

基于物联网开展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运营管理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运营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标准的作用,确保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在物联网架构设计中需要从以下角度出发:1)要开展运维组织设计。高速公路的网络需求管理跨越的地理区域比较广,在开展机电管理运维体系设计时,需要进行路段归口管理。当运维管理的路线较长、跨度较大时,应保障不同区域管理模式的有效联合,形成系统化、集中化的物联网体系。高速公路一般会设置区域分中心或路段分中心,在某些重要隧道的路段设置隧道管理站,在分中心及隧道管理站均应升级机电运维管理系统。目前,基于3层互联网架构的高速公路机电运维系统较为普遍,有效利用了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促使不同区域的机电系统相互贯通,确保信息传输的稳定性。2)要构建完备、健全的运维人员管理体系。根据高速公路运维人员综合管理系统,可以对不同区域的运维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化管理,将运维人员的相关资料上传到统一的人员管理平台,方便对人员的培训学习、工作交流等进行统一安排。在运维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加强运维人员的安排,特别是要对不同管辖路段的运维管理人员进行合理规划,明确不同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有利于管理运维体系的运行效率。同时,要加强运营维护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运维人员的工IntelligentializeandInformatization智能与信息化作效率和质量,确保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正常运行,充分发挥运维管理系统的作用。

5.2机电系统监控层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运维体系时,需要构建机电系统监控层,这是对整个运维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监督与管理的重要环节。监控层本身是高速公路运维网络建设过程中的重点,是确保机电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机电系统职能的有力保障。在高速公路机电运维系统监控层设计中,需要构建核心单元对相关设备进行集约化管理,形成统一、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监控系统。在构建监控层的同时,对数据传输技术与信息化技术进行应用,确保获取的相关参数能够及时传输到设备执行单元与管理层,务必根据机电设备的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以提高机电设备运维水平。

5.3设备登记入库

操作工号、附件信息、登记时间、使用寿命、出厂日期、设备厂家、设备型号、设备名称、设备编号、设备类型、机构编号、机构类型、资产编号均属于机电设备的入库资料。通过信息系统的运用,可以为每一个设备自动生成条形码,从而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条形码查询机电设备的各类信息。

5.4机电报修管理

当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中的某个子系统或某个设备发生故障时,采用基于物联网的机电报修管理系统,能够及时推送报修工作信息和具体工作量,运维管理部门可以针对新增的报修记录及时予以相应的处理、任务分配。通过机电报修管理系统的运用,能够获取更全面、更具体的报修记录,并能实时查询维护进度,保障安排及分配工作的合理化、科学化、有序化。运维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在信息系统中录入更换的设备(或线缆)、解决方案、机电设备故障问题等关键信息,作为维修记录统计与查询的依据,为后续相关设备的故障解决方案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技术支撑。

5.5智能化应用

采用大数据、物联网、高精度定位等信息技术,能够将机电设备的运维管理质量大幅度提高,有效减少运维管理成本,整体提升运维智慧化管理水平,提供数据、信息支持,做到机电设备运行状态的精准分析和精准决策。例如,运用视频自动故障识别技术,在视频中找寻可能存在的异常画面、异常信号以及异常抖动颜色等异常状况,通过采集监测摄像机的亮度、灵敏度、亮度分辨率和信噪比等数据,判别摄像机是否存在设备异常等情况。近年来,光纤在线监测系统在各个项目中的应用逐渐普及,通过对通信光路由进行状态监测,与参考曲线进行比较,得出光缆衰减曲线,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能精确定位光纤故障点,产生报警信息。该系统能够实时动态检测光网络运行状态,正确提供光网络的故障发生点,分析故障影响区域,提供处理故障的紧急预案。诸如上述光纤在线监测系统,运行其他智能化的自动巡检系统,能够对机电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做出分析,自动生成相应的巡检报告,留档于数据库中,为后期工作人员检查相关机电设备时提供较为全面的检测记录以进行参考,真正实现了机电设备的智能化运维检测[3]。

5.6流程化运维

通过设定并编制相应的标准化管理程序,可以确保机电设备的巡检流程更规范化、科学化和流程化,提高机电设备的维护效率与维护质量。在运维管理体系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提供有效、真实、详细的机电设备维护信息与人员养护记录,为后续其他工作人员考核、总结提供一定的便利性,有利于激发运维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对以往较为烦琐、粗糙的运维管理模式进行革新,争取创造更大的运维管理效益与价值。

6结语

综上所述,必须重视基于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泛在、精准监测,满足在线统一资产信息管理的需求,保障机电系统的正常运行,为下一步建立智能化运维管理云平台提供基础数据,更好地实现公路机电设备与资产的协同发展,助推高速公路机电业务向标准、高效运维管理方向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昊.高速公路联网机电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研究与探讨[J].数据通信,2021(2):52-54.

[2]谢黎.基于信息化的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运维管理体系探析[J].中国交通信息化,2020(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