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3 08:14:53

医学生教育

医学生教育范文篇1

1.1宏观因素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改革步伐缓慢、经济发展区域失衡、文化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我国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发展。

1.1.1医学教育定位及培养目标偏离,人文医学教育制度不健全目前对医学生的培养往往只重视医疗技术方面,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对医学教育的定位不明确,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医学教育混为一谈,认为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就是开设一些基础性课程,如文史哲、艺术欣赏等,完全背离我国医学教育的实质。

1.1.2我国教育重理轻文,人文医学教育未得到重视长期以来,重理轻文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样虽然培养了医学生的理解、概括、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但忽视了开发医学生的意志、兴趣、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现阶段的医务工作者,既要有过硬的医学技术,又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1.2微观因素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也离不开本身的教育观念、体制、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1.2.1教育观念体制落后调查研究显示,53.03%的学校其人文医学教育的阻力主要是教育部门重视不够、教育观念落后、教育体制改革缓慢;51.62%的认为人文医学教育的最大阻力来自学校决策者;进一步分析发现,53.48%的认为来自学校决策层的阻力,是他们在观念上认为人文医学教育不重要,46.5%的认为他们认为很重要,但认为教育体制改革太麻烦了,不易做到。这些数据说明,教育观念、体制是影响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1.2.2经费投入不足经费的不足使人文医学教师外出进修的机会少,影响着与其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水平的提高与人文医学的发展。

1.2.3师资力量缺乏由于人文医学属于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对教师也有特殊要求,一些院校虽然主观上希望多开设一些课程,但因师资缺乏不得不放弃,师资力量不足是影响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1.2.4医学生自身重视不够现在青年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对社会现象,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新闻媒体的话说得更为严重,如“传统文盲”、“价值认同偏颓”、“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等,导致他们对人文课程缺乏必要的重视。

2必要性分析

2.1强化人文医学教育是医学发展、医学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当前党和国家提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极大地促进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的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医学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发展、医学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2.2强化人文医学教育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迫切要求高等医学院校除了要对医学生进行生物医学教育,使其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外,还要对医学生进行人文医学教育,提高其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2.3强化人文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能力的要求如果医学生仅仅凭借自然科学的理论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往往只重视患者的生物属性,忽略患者的社会学属性,导致医患矛盾的发生。由此我们认识到创新人文医学教育模式,强化人文医学教育,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注重医学生德性和智慧的培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当今医学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强化人文医学教育的路径

3.1转变人文医学教育理念,明确人文医学教育目标医学院校开展人文医学教育,政策导向和观念转变是很重要的,因此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人文医学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使教育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医学生的成长。明确具体的人文医学教育目标,是开展人文医学教育的指引,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所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所强调的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标准(医学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交流技能;具有人群和大卫生观及相应能力;具备信息管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确立我国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具体目标,为顺利开展人文医学教育提供保证。

3.2改革和完善人文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医学课程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大部分组成,人文医学教育要持续贯穿其教学全过程,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文医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主要有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医学社会学等。要求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传授人文医学知识,专业课教师应当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扩展人文医学教育的途径。

3.3改革和完善人文医学教育形式在人文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尽其所能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写作训练甚至是角色扮演等,改变人文医学课程大班授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采取以案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形式,以及交互式、小组讨论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情景分析的能力。将社会实践纳入理论课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医学生的期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认识社会的能力,激发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的使命感。

3.4改革和完善人文医学教育考核机制在考核中贯彻全程化原则,自始至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考核。首先,在考核的时间上实现全程化:即从入校学习的那天起,将考勤、当堂发言、论文撰写、教学活动和期终考试等教学环节都纳入考核范围;其次,在考核的空间上实现全程化: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考核,也包括社会实践场所的考核和平时表现的考核。

医学生教育范文篇2

理想的医学教育课程应该定位于精英培养,课程模式多样,不断推陈出新,重视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积极引进新版教材和学科前沿的参考资料,配备优秀教师主讲八年制的课程,加强远程教育合作,提供交流培养机会。适当增加高技术含量的部分知识内容,如白内障、青光眼等疾病诊疗的发展动态,屈光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发展以及显微手术的应用等。结合国际眼科学教育课程(InternationalCurriculaofOphthalmicEducation),积极借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从基因到社会”课程的设计框架,将整体课程设计与临床实践需要相结合,努力实现医学预科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有机衔接。合理安排临床技能培训与科学研究工作的时间,给予医学生更多参与人生规划、设计的机会,有利于今后顺利完成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角色转换。

2教学方法

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教学模式单一,定位于知识传承,强调医学知识的掌握多于启发,对医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不足,致使医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在医学生的眼科学教学过程中,推广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如临床技能模拟教学、标准化病人教学、网络教学、双语教学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多媒体等形式,开展课堂互动式、讨论式教学,引入并培养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思维,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有利于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中,全面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自学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沟通技能和信息管理能力,使医学生对眼科学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进一步提高。

3教学评价体系

规范、系统的临床培养包括:熟悉临床工作流程、规范化书写医疗文书、各种临床技能的培训、互动型教学查房模式、制度化的实习小讲座、双语教学、课后拓展和出科考核等。理想的考核方法不应仅以分数为依据,而应在关注医学生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知识整合、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估以及情感、思维、能力的评价。在保持传统的理论终末考试的基础上,将临床见习和PBL教学纳入评估范围,引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建立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模式及一定的淘汰制度。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确定统一标准使评估相对公平和公正,并在临床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我们在眼科教学中应整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眼科医学生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提高眼科教学质量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进行初步探索和尝试。

4体会

(1)实行阶段导师制。实行阶段导师制是八年制教育的客观需求,对于医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强化临床专业技能、提升临床技能和养成科研思维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此外,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学中,向医学生灌输“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理念,与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息息相关的。在3个培养阶段中,需要建立严格的导师考评和筛选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基础医学教育阶段、临床轮转阶段以及专科实习阶段的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例如安排充足的实验课对医学生进行指导,在见习阶段创造条件带领医学生亲眼观看并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如在掌握眼科必要的裂隙灯、眼底镜等诊断工具的应用后,学习包括取角膜异物、结膜下注射、球后注射、眼睑皮肤清创缝合、霰粒肿手术等。加强导师与医学生的联系和交流,充分调动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提高学习效果。(2)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临床是指在医学教育的早期,为使医学生对临床产生感性认识,给他们的学习提供具体的、综合的临床认知资料,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进行初步整合。眼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理论—再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科研实践,使医学生充分认识眼科临床实习的重要性,早期培养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注重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例如,通过门诊见习,参观手术和治疗操作等,对于常见眼病,既能弥补课堂理论讲授中的某些不足,又能提高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临床医学教育教学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做好准备。(3)早期科研训练。早期科研训练是一种对医学生进行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在带教教师的监督引导和科研训练考查制度下,通过实地训练,开阔了医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医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提高了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医学生深化理解科研原则和要求,开展科研思路设计和科研论文写作。但是,我国的八年制医学生能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的时间各不相同,且缺乏系统的培训课程,在软件和硬件条件方面,不同的实验室之间差距巨大。此外,仍然有部分医学生未意识到科研能力与高级临床医生培养的内在关联,对早期科研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参加科研训练的积极性不够,需要进一步引导。(4)眼科显微手术操作培训。眼科显微手术操作培训是眼科医生临床综合训练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眼科专科医生的必备条件。要想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技术,不仅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眼球结构解剖知识,还需要熟练掌握显微镜下操作技巧并勤加练习。传统的眼科专科医生显微手术训练一般是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在临床实践中学习。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互联网和虚拟教学能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效果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在模拟环境中反复练习的机会,提高了显微操作培训的质量,在眼科显微手术培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医学生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医学生;廉洁教育;现状;对策

近年来,社会中产生了非常多的诚信缺失情况,逐渐凸显信用问题,医疗行业也不能幸免。日益恶化的医患诚信问题,从很大程度上恶化医患关系。高等医学院具备培养高等医学人才的职责,因而医学生廉洁教育十分必要,只有大力提倡廉洁教育才能够为医学生建立医患诚信意识提供帮助。

1医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1医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对医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增强医学生的廉洁意识,加强医学生身处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中分辨对错是非和自觉拒绝不良风气侵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品格,对实现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利,对有效帮助医学生将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1.2有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医疗卫生行业肩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1]。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医学生正被利益冲昏头脑的金钱思想所侵袭,从而直接给医疗事业的良好进步带来影响,威胁社会安稳。医院中的某些医生出现收受贿赂,开出大处方等行为损害患者权益,造成患者的不满,凸显出医患矛盾。医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有效缓解医患矛盾,帮助医疗卫生事业更加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1.3解决医疗腐败,提升医德的重要渠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每个从医者内心所坚持的底线,是最初踏入医学殿堂时的誓言[2]。医学生廉洁教育的开展,可以在医学生尚没有走上工作岗位、尚未有机会腐败的时候树立他们的廉洁观念,从根本上预防医务腐败,帮助医学生树立廉洁价值观念、自觉抵御不正之风同时可以对腐败行为进行检举。医学生廉洁教育的开展,是能够健全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存的惩治和防治腐败的关键内容,同样也是国家提倡反腐倡廉工作现实性的重要研究内容。

2医学生廉洁教育现状

2.1医学生廉洁教育体制尚未建立。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廉洁教育还仅仅停留在依靠廉洁社团,有的高校还并未成立社团,只是进行了比较简单的活动作为医学生廉洁教育的所有内容。对已经开设了医学生廉洁教育课程的学校来讲,广泛存在缺少目的性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规划、教学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不先进以及教育内容层次无法满足医学生成长需要的问题。从全国来看,医学生廉洁教育并没有健全完善的教育体制。2.2廉洁教育形式单调,不具备针对性。医学生廉洁教育主要是依靠医德类的课程,偏重于道德教育,然而反腐倡廉政治观教育和依法治国法制观念教育方面相对涉及不多,教育内容之间缺少总体的关联。教育方法上,大部分表现还是教师的灌输式教育,并未能够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师生互动参与程度不够。同时教师重视灌输并没有关注实践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廉洁教育的现实说服性。另外,直接承载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的组织形式就是教育载体相对单一的表现。仅仅有专题讲座、看反腐倡廉电影等方式,廉洁教育的内容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差距很大,教育意义不强[3]。2.3廉洁教育的环境亟待净化。这些年以来,各部门开始对廉政建设工作十分重视,也给医学生廉洁教育带来极好的发展机遇。但改革开放的影响中,西方价值观念带个当代医学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西方个体本位理念、个人主义思想十分盛行,一度出现了“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和“利欲膨胀”的现象[4],增加了医学生廉洁教育的障碍。生活当中人们的处事方法也同样带给医学生十分不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生病给医生送礼、找关系等带给医学生很多不良的影响。医学生正处于完善三观的主要时期,思维跳跃性强,接受外界知识速度快,对庞大的物质诱惑面前,容易在将来的行医中出现腐败行为。因此,为了进一步增强医学生廉洁教育力度,需要净化廉洁教育的社会环境。

3医学生廉洁教育对策

3.1健全廉洁教育体制。医学生的廉洁教育是全方位渗透性的教育,一定会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当中,不能是某一个部门进行独立承担的,需要建立完善党委统一的指导之下,纪检监察单位组织协调,教务部门以及学生工作单位和有关部门进行负责,广大师生一同主动参与的领导和工作机制,构成一同管理的有利局面,充分将多种资源的作用发挥到廉洁教育当中去。保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前提基础上,确定廉洁教育规划工作,将廉洁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任务和措施确定好,打造具备医学院校特色、符合医学生实际的廉洁教育构架。按照廉洁教育规划,确定行之有效的年度工作规划,将长期和近期的目标综合起来,同时将廉洁教育归入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工体系中去。3.2完善医学生廉洁教育内容。3.2.1注重校园生活廉洁行为的引导。引导医疗从业者的职业观念,不是依赖简短的岗位培训就能够达到的。需要从校园开始就引导医学生的廉洁行为,廉洁教育要打通学生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5]。对医学生在校园当中产生的不廉洁行为指出,并要求学生改正,比如考试作弊、消费攀比等。扩大沟通渠道,建立互动模式[6]。依靠团学工作,寻找榜样力量。给医学生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努力将廉洁渗透到医学生的心中。3.2.2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教育与自我教育紧密结合。以前的廉洁教育当中报告会、培训班、主题班会和知识竞赛等教育模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在现如今信息时代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趋势。所以,我们需要紧跟时展潮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适应新形势的廉洁教育的需求。要紧紧贴近生活实际,利用医学生喜欢参与、容易接受、丰富的形式,将廉洁教育融合到各种有益的活动当中来,如通过积极参加社区义诊、下乡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7]。充分发挥出课堂教育的渠道效果,关注实习基地第二课堂的作用,将教书育人真正结合起来。关注利用身边廉洁典型医学生,发挥出教育者的榜样作用。3.2.3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医学生的责任。综合医学生专业特征,开展志愿活动,以“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倡导文明,倡导互助”为宗旨[8]。例如护理危重患者的实践当中,学生要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从而进一步增强廉洁教育。对校园的腐败行为,要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分清人情以及腐败的界限,要真正认识到哪一些事情不能做。另外,教育单位要增强思想教育,从主观上让学生摒弃腐败思想。同时将有关规定完善,从制度上管理校园腐败。作为一名医学生,接受廉洁教育,将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有利于个人成长。廉洁教育对医学生开拓眼界、思考问题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3.2.4职业生涯廉洁医德的传承。高尚医德体现了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也是医学生廉洁教育的关键点。为了发扬继承职业生涯的廉洁医德,深入对医疗腐败问题进行分析,保证医学生能够对医学的公正以及公益性精准认识。使用辩论赛等活动,指导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对医疗行为准则严格遵照,养成学生按章办事的行为习惯。增强医学生的道德教育,确保医学生能够拒绝道德败坏,防止出现腐败行为。利用班会形式批判医疗腐败,提高医学生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3.3廉洁教育的校园、社会环境的净化。3.3.1营造校园廉洁文化氛围,坚定医学生反腐倡廉的决心。古代医学家的雕塑及其名言,富含廉洁教育思想的文化长廊,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对医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9]。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医疗卫生人员的主要场所,宣传廉洁教育的重要途径主要是依靠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利用举办的反腐倡廉的讲座以及论文竞赛的方式,打造廉洁的校园文化气氛,主动弘扬清廉之风。确保医学生对职业特殊性准确认识,帮助学生实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坚定反腐的决心,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建立清廉的医疗卫生环境。3.3.2优化医学生廉洁教育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作为影响教育的外部无形因素,为培养医学生廉洁意识,培养廉洁品质,提高廉洁素质,养成廉洁处事方式带来十分重要的意义。譬如建设廉政文化长廊、制作廉政警句警示牌,增强廉政文化传播的渗透性和感召性,把廉洁理念渗透在师生中,让人们在移步换景中接受廉政文化熏陶,感受道德教化[10]。只有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够获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打造全方位的廉洁教育环境,实现廉洁教育的目的。因而,加强学生的廉洁教育工作,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净化社会风气,引导价值观念,坚定信念,将社会的不良之风抵御,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培育廉洁价值观念,营造一片廉洁的外部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荣立和,熊忠东.加强医学生廉洁教育树立医患诚信意识[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8):4-6.

[2]熊忠东,荣立和.医患诚信视野下医学生廉洁教育问题的研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71-73.

[3]楚基伟,郭彦魁.医学职业院校廉洁文化教育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0):108-109.

[4]赵飞,高伟民,邵爱婷.探析医学生党员廉洁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4(30):234-235,242.

[5]苏卓.构建医学生廉洁教育平台加强医学生廉洁教育深度[J].才智,2015(22):198.

[6]张明霞.医学生传统医德廉洁思想认同教育探索[J].新西部(理论版),2016(12):131,130.

[7]陆艺.法治视野下的医学生廉洁教育[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1):67-70.

[8]王凤清,陈娟,张景怡.医学生廉洁教育内容与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7):141,194.

[9]龚小兵,李嫣.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初探[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5,26(1):89-90.

医学生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医学生;诚信缺失;诚信教育;思考

诚信是医学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不仅是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还是处理和协调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医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逐渐严重,而医学生时期是医务工作者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改变医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对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医学生的诚信现状

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当今医学生都是经过十多年正规教育,由国家挑选出来的优秀青年,理当具有较高的品德和素质。而事实上,在医学生这个特殊青年群体中,存在部分学生诚信淡化或缺失的情况,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专业学习上失信现象严重

一些医学生平时抄袭别人的作业;考试过程中作弊现象屡禁不止[1];毕业设计、论文剽窃他人的成果;临床实习过程中,杜撰、编造病历或抄袭住院医生的病历,编造各种理由请假,甚至旷工,缺乏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1.2求职履历掺水成风,就业协议当儿戏

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做文章,涂改成绩、制造假证件、虚构经历,绞尽脑汁玩手段,不是尽力充实自己,而是用以上方法夸大事实、自吹自擂[2]。同时,个别毕业生在签订就业协议时“脚踏几只船”,把签订就业合同当作儿戏,一有可能就不惜毁约,另谋他就[3]。

1.3拖欠学费情况严重,助学贷款偿还情况不容乐观

当前,许多医学院校为了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上学,一方面实行了困难学生缓交学费政策,另一方面与银行联系为学生争取国家助学贷款。但现实情况是部分学生由缓交变成了恶意拖欠,助学贷款变成了“无偿赞助”,很多当年得到助学贷款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把过去的承诺抛在脑后,一直不向银行偿还。

1.4谎意的恋爱,视爱情为游戏

当今的高等医学院校,学生谈恋爱已经是一件极为寻常的事情,这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绝大多数学生谈恋爱不付出真感情,常常以欺骗的态度相处,毕业之际往往也就是分手之时。近年来,医学生不住学校公寓,在校外私自租房,男女非法同居己是普遍现象,将本来纯真圣洁的感情视为人生游戏,对自己及社会极不负责。

1.5在日常生活中欺骗对方

医学生的诚信淡化与缺失,还表现在与他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说虚话、假话,欺骗对方,包括欺骗同学、朋友、老师,甚至欺骗自己的父母和亲人。

2医学生诚信缺失的基本原因

2.1经济原因

利益失衡,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医学生的诚信观受到了“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攘攘,皆为利往”思想的冲击,表现在医学生盲目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学生学医的目的由“救死扶伤”转变成“挣钱”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医德医风的培养不屑一顾,并且事事都只言利而不言义了。同时,就仅仅在专业学习上,由于受奖学金、就业及其他同学屡试不爽等因素诱使,有些学生便也产生强烈的投机心理,采取了作弊方式,养成失信的行为习惯。

2.2文化原因

传统道德文化失效与西方功利主义的影响。经济原因是医学生诚信缺失的“硬因素”,文化原因则是医学生诚信缺失的“软因素”。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是医学生失信现象加剧的物质动因,而传统道德文化与市场经济道德文化的异质冲突,以及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涌入,则是医学生诚信缺失在文化上的动因。人们鼓吹西方市场经济是“你争我夺”“、自私自利”“、商场如战场”等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不讲道德的经济,是以“发财”“、向钱看”为价值取向的经济。这实质上是一种误解,但这种误解却逐步使得传统的诚信文化失效,促进了医学生对诚信观念的淡化,进而养成失信的行为习惯。

2.3制度原因

缺乏制度规范,法律、制度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对诚信原则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的医学教育、医疗卫生机构都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各种相应的管理制度尚处在健全之中,制度建设的滞后使得教育行为和医疗活动中许多小行为无章可循,许多问题的处理也无法可依,从而为失信行为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可行性。

2.4教育原因

教育弱化与不力,事实上,医学生之所以出现种种失信行为,主要原因还要从对医学生的诚信教育缺失与不足方面去探寻。不管是经济原因、文化原因,或是制度原因,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医学生失信现象,其最基本的过程都是使得医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移位,当这种偏差移位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医学生便会表现出失信现象。然而,教育在一个人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定位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医学生的诚信教育弱化与不力是医学生诚信淡化、诚信缺失形成的主要原因。教育弱化与不力主要表现在对医学生的教育方向错乱,与诚信教育的缺失和不足。

3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各种原因导致的医学生诚信缺失的基本过程都是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移位,而教育在一个人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定位过程中尤其重要,故加强医学院校诚信建设和医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改变医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4]。

3.1树立医学诚信教育理念

新时期进行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育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备良好医学专业知识和优秀医学道德的医学人才。教育理念是学校全部教育教学的精神底蕴,对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起价值导向作用。因此,医学院校诚信教育建设应进一步明确教育目的,积极树立和倡导诚信教育理念。

3.2充实医学诚信教育内容

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诚信教育目标还不很明确,教育内容相对乏味、单调,尚未形成一个内容丰富而充实的诚信教育内容体系。因此,必须不断充实医学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医学诚信教育内容体系。医学诚信教育的内容既要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具有现代价值的诚信思想结晶,增加传统文化底蕴,又要紧跟社会和时代的步伐,使医学诚信教育体现时代特性。

3.3构建医学院校诚信教育制度体系

构建高效、完整的诚信教育制度体系,是广大医学院校诚信教育建设的一项基础性任务,也是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建设的重要对策之一。广大医学院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不仅要在教育管理制度上体现诚信,而且要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将个人诚信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以全面反映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纪律等情况,并将其作为学生学籍档案的重要内容之一[5]。

3.4创新医学诚信教育方式

医学诚信教育是广大医学院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为提高医学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医学诚信教育的使命感时代感,必须创新医学诚信教育方式,充分发掘医学课程医学诚信道德教育资源,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活动中诚信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网络对医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以提高医学生的诚信意识,规范医学生的诚信行为。

3.5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

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为医学院校的诚信缺失起到了极为消极的示范作用。由于行业信用的建立是以整个社会信用的建立为依托的,整个社会信用的建立又是以行业信用的建立为出发点,故医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还要从整个社会中去寻找,而医学生的诚信重建也需要和整个社会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在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构建出诚信的社会氛围,让“一处失信,处处受制”这句话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让全社会都树立起诚信意识,践行诚信行为。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医学生的诚信教育,这是医学生诚信淡化与缺失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所进行的医学诚信教育,无非是道理的说明,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和意义,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改造等。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医学生的诚信重建也是如此。因此,医学生的诚信重建,要摒弃已往那种空谈诚信教育的方式,既要加强医学生的诚信教育,更要让医学生在实践生活中不断锻练和增强自身的诚信意识,做到时时诚信、事事诚信。同时,因医学生的诚信缺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医学生的诚信重建自始至终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人无信则行不远。”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的诚信,关乎生死,至关重要。医学生的诚信重建,意义深远,同时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金波,徐冬冬.从考试作弊视角谈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1):93-94.

[2]寇小宜.关于加强医学生诚信廉洁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6):812-813.

[3]曾爱平,冯泽永.医学生如何走出当前就业困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408-410.

[4]张健,笪宇蓉.医学生诚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5):376-377.

医学生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艺术教育;医学生;专业技能;有效对策

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这样,艺术教育也就相应的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一门基本课程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且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还能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

1艺术教育对于医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人们的价值品质。对于医学院校的来说,艺术教育则具有特殊的作用,其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1艺术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能

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控制力与协调力,也正是通过这些医生基本技能的获得使得其在专业上有所提高。同时,医学生通过艺术知识的积累,所掌握的艺术治疗与康复等技能,能够有效应用于临床,对于缓解病患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见,艺术教育能够提升医学生的医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是毫无疑问的。

1.2艺术教育对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具有独特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医学生不仅要有着科学的思维,而且又需要在临床中积累丰富的经验,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而艺术教育强调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能够为医学生拓宽新的工作思路。因此,艺术院校应加强对于学生开展的艺术教育,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得医学与艺术学交叉渗透,最终使得医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所提升。

1.3艺术教育能够陶冶学生情感,提升价值品格

当前,一些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其价值观有所偏差,呈现出注重物质享受、轻视人文精神提高的状态。通过艺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能够使得学生在审美培养中体味到高尚的思想与理念,进而使得自身的道德和情操得到升华。同时,还能够把自身的这种情感体验内化为医学专业上的精神品格,最终成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医生。

2有效开展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2.1统一思想,学校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

教育部在很早之前就要求各大学校应加强学生的艺术教育,以提高个人的文化艺术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最终达到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的医学院校来看,很多院校所开展的艺术教育仅局限于选修课程,或偶尔由团委等部门组织开展的课余艺术活动。针对当前各大学校艺术教育课时数较少,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医学院校应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对于学生开展的艺术教育,合理设置艺术教育课程,规范艺术教育的教学管理形式,加大艺术类教师队伍的建设。医学院校还可以将艺术教学作为常态化的教学模式,制定科学化、合理化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通过通识性教育课程的贯彻执行来切实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艺术品格和人文素养,并努力为学生创造具有艺术底蕴的学习氛围。

2.2依照规律,加快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艺术教育,有着自身独特和完成的教育体系与规律,医学院校在开展艺术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这门学科的规律性,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艺术教育不仅具有感染力,而且还具有启发的作用,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艺术熏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艺术教育能够增加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艺术教育又能把医学生所感悟的艺术体验通过实践活动展现出来。从医学院校的角度来说,应加快艺术课程的改革,夯实学生的艺术理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通过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医学生不仅形成了合理的艺术知识结构,而且他们的艺术素质也逐步提高。值得一体的是,医学生的艺术基础能够与其专业素质相结合,达到了促进医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

2.3突出特点,不断探索艺术教育新模式

普遍来看,医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在专业领域感知艺术的能力。因此,医学院校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专业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艺术教育,使得艺术真正走入医学的殿堂。比如说,可以加强艺术与医学交叉学科的建设,像艺术治疗与康复等课程的设置。专任教师在把艺术与医学相结合的实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医学领域内的审美水平。同时,在开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形式多样化的艺术教学形式,不断地探索艺术教育的新途径,使艺术教育更具实效。值得一体的是,在艺术与医学交叉学科的建设上,应着力重视医学对人类的强大影响,进一步提升交叉学科的实用性与贡献性发展。

作者:石瑞珺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医学生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医学生;思政教育;医患纠纷

众所周知,医生和患者本是同一战壕的盟友,其共同的目标是战胜疾病,恢复身体健康。近年来医患纠纷日益增多,医患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现有的长期存在而又难以化解的重要社会矛盾之一。医学生作为医生的储备力量,如何在当前的医患关系大背景下,具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生开展防范医患纠纷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以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医学生为目标,从预防医患纠纷角度来阐述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论述:1)医患纠纷的现状及社会危害;2)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3)医患纠纷对医学生就业择业观影响;4)医学生思政教育对预防医患纠纷的重要性;5)结合所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

1我国医患纠纷的现状及社会危害

查阅相关数据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医患信任关系正在持续地走下坡路,不断恶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医患纠纷和医闹暴力伤医事件频频发生据统计,2010年,全国发生“医闹”事件共17243起,比上年增加7000多人,同比增长41%。同年,中国医院协会开展了“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医务人员遭受谩骂、殴打、恶性伤医事件的比例是:2008年为47.7%,2012年上升了16个百分比,上升到了63.7%,2015[1]。1.2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的比例不断减少对比2008年、2013年、2017年国家关于卫生服务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满意的比例分别为91%、85.2%、75.5%,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7%、2.6%、7.3%[2],短短的9年时间,不满意的百分比上升了将近6个百分点。

2医患纠纷的原因

排除医疗技术层面的原因,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医患缺乏有效的沟通,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2)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原因。目前我国的很多医学院校在开设医学课程时未把相关医患纠纷的法律知识囊括在内,医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教育,导致参加工作后法律意识淡薄。

3医患纠纷对在校医学生就业的择业观影响

以我校推拿专业学生为例,学生来自于中职推拿院校或是高中,学生选择我们这所高职院校主要希望在原有推拿专业的基础上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在众说纷纭的医患关系大环境下,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到医学生对学医的兴趣。

4高职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据调查,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人文社科课程设置比较贫乏,这些课程的开设也是一些政治理论课,学生只是关心专业课的学习,缺乏对医务人员、患者现实问题、医患信任与纠纷等现实问题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识,学生对于医患纠纷出现后的相关法律问题还是一片空白。

5医学生思政教育对预防医患纠纷的重要性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从预防医患纠纷的角度来加强医学生职业人文精神培养是非常必要的。5.1充分体现了医学的精髓、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精神。“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一名以后从事医疗行业的人员来说,希波克拉底誓言是我们毕生的追求,既要有高超的医术,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医者仁心的人文精神培养。5.2有助于提高医学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许多用人单位对于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非常看重,将医学职业人文精神融入到医学课程的授课,从教学目标、方法着眼于医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求,紧紧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化教学改革,不仅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岗位适应力[3]。

6结合所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

(1)拓宽医学人文教育的形式,运用PBL、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元的教学形式,模拟“病人与医生”的课堂情境教学法。以医学生今后在临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主线,以案例为基础,采用大班授课、讨论课、辩论赛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实施[5-6]。联系医学生见习、实习时所接触的典型实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典型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等不同角度去解决医疗问题[5-8]。在诊疗过程中强化医学生“以人为本”的观念,将人文关怀、职业操守等融入医学专业课教学,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医学专业学习的过程更具有人性化、道德化的特点,具有很好的教育效果。(2)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人文精神教育。在讲授基础课程时,可以运用医德典范的医学家比如孙思邈、李时珍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进入医学的神圣殿堂,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并使之内化,形成高尚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至爱至深的大医精诚的品格,培养医学生在实践中的共情能力,增强职场的胜任力。(3)加强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医学生多读人文艺术类书籍,感受医学这个白色巨塔的魅力,点燃医学生从医的热情与信念[3]。(4)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医患纠纷处理的法律程序以及双方的举证责任,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医学生从步入医学殿堂的第一天起,医学梦便应成为其终身追求。党的中提出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需要贯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人民满意的医生,让学生们在实现医学梦的过程中助力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9):66-68.

[2]刘丽平.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反馈与反思[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243-245.

[3]黄一瑜.回归经典阅读推进医学人文教育[J].人民论坛,2015(32):136-137.

[4]胡正娟,孙莹炜,焦光源,等.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3):300-303.

[5]陶学梅,朱京慈.MOOC时代医学课程PBL实施路径探新[J].重庆医学,2017,46(4):559-561.

医学生教育范文篇7

1.1调查目的及对象

为进一步了解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本研究将济宁医学院作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管理人员6名(校长及院系主任),教师7名(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本科医学生7名(临床5人、检验1人、预防1人),共计20人作为访谈对象。

1.2调查方法及设计

采用访谈的方式对济宁医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主要从教育管理者、教育实施者和医学生三种角度,直观了解济宁医学院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实施途径,以便调查研究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访谈内容设计具体内容如下:管理员访谈: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是什么?你认为医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有哪些?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施途径具有哪些?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一支怎样的教师队伍?教师访谈: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主要应包括哪些方面?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应开始哪些课程?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你认为医学生要怎样学习才能更好地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医学生访谈: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你认为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才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你认为什么样的管理制度或学习环境才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你认为应设置哪些课程才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

1.3调查结果

采用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首先选取访谈回答中的典型语句,然后从典型语句中提炼关键词;然后归类统计不同关键词出现的频次。

1.4结果分析

根据访谈结果可知,从教育体系构成来看,济宁医学院教育管理者、教育实施者和医学生均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应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理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规范的教育方式和课程内容。从关键词出现频次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教育方式15次、课程设置12次、教育目标7次、教育理念4次、教师队伍2次。出现频次越高表明这方面越存在不足,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目标理念定位不明确,导致教学开展度不够。现阶段大多数医学院校设置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变重专业教育,轻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观。在这种教育观下导致大多数医学院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理念不明确,只是将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将优秀传统文化课只当作通识课程来开。未能如实体现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理念及意义,而教育开展也仅限于表面,未深入到学生内心,无法实现传统文化对医学生的影响,更谈不上培养及提升医学生素质和能力。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导致教学针对性不强。中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如此长的文明史积累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如果医学院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简单地设置成选修课或通识课,将课堂教学内容简单地理解为四书五经,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面对医学生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特殊性,面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面对各专业学科医学生不同文化需求,这种不合理的、针对性不强的课程内容设置,会导致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落实不到位,导致课堂效果难提升。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处于这种变革下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应随着时代变革不断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医学学术教学可以运用灌输式等方法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有多个方面,但由于医学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起步较晚,仍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致使教学方式方法还相对比较单一,落实到位还有待提高,需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落实不到位,必然会导致课堂吸引力不够,课堂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对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结合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现状,下阶段教育工作沉重而又艰巨,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2.1更新教育理念,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教育的目标并非引导学生“学会做事”,还应“学会做人”,因此我们将教育分为学科和文化教育两个方面。只有坚持这两个方面的教育,才能使学科教育与文化教育优势互补,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研究指出: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仅有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够的,必须转变教育理念,需得到社会、学校等各环节的支持,社会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办学思想,方可扎实推进,收到教育效果。在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一定要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更新,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创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径,引导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让医学生全面学习律己修身、勤俭廉正、自强不息、尊道贵德、诚信好礼、以义制利、务实宽厚等传统美德的内涵,全面提升自身文化素质。

2.2渗透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各环节,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培养传统文化思维。孙丽霞等人认为:针对目前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严重西化现象,医学院校应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重视中医学的人文属性,重视中医学的文化属性,文化属性是中医学教育的根,只有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医学人才。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创造性地渗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块,如语言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基础传统社会学科课程,同时也应设置医学哲学、辩证法、社会学与医学学术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还应开设一些经典民歌、民乐、戏剧以及国画、书法等内容的选修课。体育课可增加中国武术等教学内容。另外,各学科还应结合学科特点选择相应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在学习中医四大经时,可以开设四书、周易、唐诗、宋词、汉赋、楚辞、元曲等选修课,在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同时,让学生感悟经典。

2.3整合信息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医学生教育范文篇8

在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研究方面,申正付等认为,女大学生感恩倾向明显高于男生,并对比做了具体分析,与马云献等观点相反,并且还提出了个体的感恩倾向与来源地有关,城市大学生高于农村,这与农村大学生经济压力还有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有关,而且与张海生等对独生子女的担忧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独生子女的感恩倾向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曹冬雷等认为,医学生在“知恩、识恩、感恩、报恩、施恩”5方面存在差异,知行分离现象比较明显。毛磊焱等对免费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免费医学生思想积极向上、内心存有感恩意识,了解一些感恩的意义和价值,但对感恩的内在认识与外在行为不相统一且社会责任感不强。周美等认为当代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流是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只有部分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消极的、错误的。王欣欣等指出了医学生责任感的缺失的主要表现是学医目的趋于功利化、责任道德趋于淡化、社会责任趋于自私化、对待病人趋于淡漠化、自我责任趋于轻视化。造成当今医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可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4个方面分析。院内教育与院外教育的脱节,伊甸园般的院内教育与充满欲望与功利的院外教育相冲击,是造成医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重要原因。而针对高校的感恩教育,许兆峰等指出主要是当今高校的教学目标切入点偏离,忽视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以教学为主的社会责任逐渐淡化。家庭是教育的起点,严光菊提出医学生感恩德性的养成必须夯实家庭的养成教育。从自身的角度,曾海金等认为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护生的道德意识,让护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2医学生感恩教育路径探析

在提高医学生感恩意识的方法研究上,张静认为应该创建感恩校园文化,培养感恩意识,开展感恩活动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感恩思想,建立感恩教育保障体系。张维佳等认为在提高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中应该在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下侧重课程设置,并且有临床医生和教师的引导,同时重视网络平台教育。严光菊认为在医学生感恩德性养成上应该提升“核心价值”的文化自觉,增强“孝道”的文化自信,增强“德治”的文化自强,完善感恩文化体系,实现“三自教育”,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培育机制。黄晓丽指出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结合医学生的特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医德教育、爱国和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生命和人文精神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个性化教育中戴启刚等认为应该在儿科学和解剖学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能够明确医学生感恩教育的对象,提高医学生感恩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王兰芝等认为孝亲感教育能够提高新护士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孝亲感恩意识和人文关怀理念。杨显杰等提出了“算账法”,首先制订一份学习投资效益分析表,学生根据此表填写自己每日在各项目上的实际消费数,并以书信形式告诉父母,用此法进行感恩教育可达到很好的巩固效果。胡友根提出了义工服务是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不仅有利于医学生人文与医学的融合与贯通,还有利于他们“三自教育”的内化。

3小结

医学生教育范文篇9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包括思维与心理)并努力使其尽可能保持正常自然状态的科学和技术。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的疾病治疗与预防,医患之间必然形成人与人的情感关系,医学就是“人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也体现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从古今中外医学发展历史来看,生命伦理道德、敬业精神、善良、慈等都必定是医师职业的前提和基础。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医乃仁术,非仁德者不为医”。西医《希波克拉底誓言》说:“医生应当竭力、忠实为病人筹算,严禁对病人的一切毒害与妄为。无论进人谁家,始终以病人的安危为念,远避不善之举,不论男女老少、自由民或奴隶,均戒绝随心所欲的行为和诱惑。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天上之荣耀。我若违誓,天地鬼神共诛之。”当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进入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更强调人文素质在医学生综合技能和素质构建中的作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lIME)在制定面向2l世纪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时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是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在医学生中进行以敬业精神和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圈兰!受经济全球化、市场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影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极大地影响着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构建与提高。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1.医学教育行为的短期化和功利性挤压着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市场经济竞争导致学习评价标准的简单化、短期化和T具性。学校需要通过毕业生就业率来获得信誉和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在短时间内难以准确评价候选者的素质和品行,只能以学科成绩、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作为选人的依据。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增强,使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边缘化的状况。在课程设置上,人文素质课主要包括“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性质为任选课程,教学时数为16学时,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上课。在学分制下,大部分学生不会选修这类课程。据调查,80%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拿到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就能找到好工作;87%的学生认为专业课、英语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占用了90%以上的学习时间,自己不会主动再去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据某高校统计,选修该类课程的医学生不到15%。由此可见,通过课程教学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面临挑战。

2.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面临挑战。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高校的教学形式多媒体化,这种教学形式能给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立体式的感受,但也使教师囿于操作台,难以走到学生中,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少,学生想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领略气质、风度、意志、品行、情感、人格魅力的机会越来越少,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面临挑战。再加上当前高校职称评定过于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教师的教学工作权重越来越小,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劳动与付出难以体现,导致教师在价值追求与行为选择上的功利性,不愿把过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上,这就使得学生难以从教师,特别是自己所敬重的专业课教师身上获得人文精神的启发。

3.网络的大众化和娱乐性减弱了医学生对人文精神探索的兴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上网成了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了解学科专业知识和社会信息,扩大交往范围;另一方面,网络的娱乐化、庸俗化又助长了学生逃避社会现实,不愿意思考人生问题的风气。据统计,医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5小时,上网查专业资料与信息的占10%~15%,玩游戏娱乐的占35%~45%,交友聊天的占30%~40%;85%的学生在面临人生难题时选择上网玩游戏或聊天来解脱。

4.医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难以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要求。据调查,73%的学生认为医术比医德重要,道德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钱最重要,掌握了高超的医术才有自己的幸福;89%的学生选择去大城市与“三甲”医院就业,不愿意去农村和基层T作;34%的学生感觉在人际交往上不适应,难以处理好与舍友之间的关系;当被问到“当你走在街上,看到有个老人摔倒在地昏迷不醒,你会怎样?”时,选择“毫不犹豫去抢救”的为12%,“打120急救电话”的为53%,“悄悄走开”的为31%;85%的学生不了解国家医疗卫生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认为这些知识等T作后再学也不晚。由此可见,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伦理道德意识亟待提高。

三、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与手段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构建与提高,更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精神状态,影响到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正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树立危机意识,科学修订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与手段。

1.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增加人文课程比重,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据统计,国外大学人文类课程比重达20%以上,而我国只占10%,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比重只占8%。因此,应改革医学院校课程结构,增加医学人文课程,将“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由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大学语文”改为“医学与文化”,“艺术欣赏”改为“医学艺术修养”,由任选课改为必选课;增开“医学社会学”和“医学行为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施课程教学质量工程,开展评教、评学活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重视校园育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特别是高等医学院校要对校园育人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在学生聚集区设置文化长廊,在教室、宿舍、运动场、图书馆、活动室、楼道、林荫道等地,悬挂名言、格言、警句标牌,让学生时刻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和人文情怀,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在社团管理和文化艺术活动中彰显人文精神,例如,可选择在华陀、张仲景、李时珍等中医名师纪念日举行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图书馆要增加人文类书籍、报刊杂志的数量,不断满足学生获取人文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在校园网建设上要彰显人文精神,建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网页和论坛,让学生主动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要开设更具有针对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延伸和拓展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和方法,积极营造一个和谐、丰富又有吸引力的校园第3期(总第715期)人文教育环境。

医学生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医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对策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是1989年首次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党的十八大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做出了重要部署,指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今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在医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医学生的就业现状。随着高校的扩招,近年来医学生的就业状况日益严峻,各层次医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硕博就业基本持平,本科毕业生供过于求,专科毕业生边疆基层有所需”[1]。①毕业生的增多。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49万,医学类毕业生人数在2012年也已突破50万。由于医生的社会地位等原因,在一些医学类专业相对较强的综合性大学,通过转专业的方式转入医学专业的人也不在少数,以笔者所在的南通大学医学院为例,2015年级总人数为580人,其中转专业进医学院的人数就达145人,占新生总人数的25%,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多半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观点往往偏离自身现实,他们片面地追求规模大、工资高、地理条件优越的单位,将目标定位于三级医院或经济发达地区的二级医院。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从而导致这些地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一个对全国医学生的调查中,城市出来的毕业生基本上都希望留在城市,无人或很少愿意到乡镇农村工作;生源地为乡镇和农村的学生也只有3.2%愿意回去就业[2],这就是目前大部分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③医院入职门槛提高。目前除乡镇及社区医院外,大部分正规医院人员已经超编,现有人员数量饱和,应届本科毕业生要进入较困难,从而使一些医疗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特殊岗位和特别优秀的人才,大医院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即使一些县级医院也出现了不切实际的盲目招聘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现象,造成了人才浪费。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有待调整。医学生对就业形势存在认知偏差,一些医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目标,部分学生通过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家庭背景才是决定就业的关键,因此自身不努力。另外,缺少正确的自我评价,不了解自己在就业中的优、劣势,不清楚自己擅长的领域,不知道自己适合怎样的工作,进而盲目就业。

2.我国医学院校的创业教育现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目标。我国的创业教育是随着创业比赛的开展、创业孵化基地的不断建设而逐步推开的。近年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又大力鼓励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自1999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来,又于2015年举办了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意大赛。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更多地开始关注身心健康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无疑为医学毕业生的创业提供了机遇。但医学院校的创业教育有其特殊性,“由于专业特征和就业方面的限制,实施创业教育尤其显得困难重重”。

二、医学类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原因分

1.医学生创业意识不足,对就业政策不了解。由于医学事业的传统地位,医学生多数对该职业非常向往。多数医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认定将来要做医务工作者,从而把主要精力都用于专业学习,而随着对学习的不断深入,课业负担加重,便更没有时间参与创业教育。据笔者之前所做的一份调查研究显示:在被调查对象中,只有小部分医学生(3%)支持创业,多数医学毕业生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仍以谋得一份稳定的职业作为自己的追求,很少有人想走创业之路。另外,只有3%的医学生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创业教育活动,有82%的医学生不了解创业优惠政策[3]。

2.学校创业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建设落后,缺乏实践指导。高校普遍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但偏重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力度较弱。大多数医学院校未开设创业课程,只是在《大学生职业辅导》课程中加入了创业的章节,有少数学校开设了如《创业学》的公选课,但仅限于对创业知识的简单介绍。医学院校普遍与附属医院在教学、科研方面合作密切,然而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与社会医疗生产企业和机构甚少联系,且缺少亲身体验式创业实践,使创业教育仅局限于纸上谈兵,缺乏体验性和操作性的实践指导。

3.社会传统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还未形成良好的医学生创业氛围,提及创业医学生就自然想到开诊所、推销药品等。创业本身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医学对创业者资历要求较高,如开办诊所需考取执业医师且有5年执业经历以上。资金的投入也较多,需要购买多种设备。创业者无一例外会面临政策、人脉、资金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另外,我国多数人相信“经验医疗”。在选择就医时,往往多数会选择正规医院中有丰富经验的医生。因此,对于刚毕业的医学生而言,自己创业举步维艰。

4.医学专业的学习性质对创业本身的限制。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临床本科五年制来计,在校前四年要修满230个学分的必修课程、10个学分的公选课、8个学分的专业选修课,最后一年要在医院进行一年的临床实习。这与普通本科四年制的180或更少的学分要求和更短的实习时间相比,任务更重。本科阶段的医学教育仅为基础,而培养一个合格的医学生所需要的时间往往更长,并要通过医师规范化培训或再读研或读博,还需在毕业一年后考取医师资格证书,获得处方权,建立自己的人脉和口碑。这都需要时间、知识和人际交往的累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

三、如何增强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创业教育

1.解读政策,激发医学生的创业意识。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方针政策,但医学生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其他事物甚少关注,据调查发现,82%的医学生不了解创业优惠政策[3]。这说明学校对于创业政策的推广和宣传工作还做得不够。因此,医学院校应给予重视,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在平时多宣传国家的政策,并留意对有创业意向的同学重点引导,也可以邀请一些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开设创业讲座,增加医学生创业的意向。

2.培养创业师资队伍,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首先,加强师资建设,以老师的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就业观念。聘用既了解医学行业有具备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任教,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其次,要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并可分不同年级开展不同阶段的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3.依托校园文化,组织各种实践活动。相对于课堂教学,大学生更容易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了解自己。医学院校可以举办相关的创业设计大赛、创业课题研究,培养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深入发掘校友资源中的创业成功典范,邀请他们回母校做创业专业报告;开展创业教育实践和创业孵化基地等活动,激发创业热情。

4.建立平台,提供一定的创业支持。可以设立专门机构,向学生提供与创业教育相关的配套服务;建立SYB创业培训基地示范点,指导学生创办自己的企业;设立创业基金,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支持;依托政府,创建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场地和技术支持;同时,学校创业部门还可以整合各专业创业资源,帮扶组建具有各项专长的创业团队,将创业的风险降到最低。

作者:陶慧 单位:南通大学

参考文献:

[1]卢秀琴.关于医学生创业与就业的思考[J].新疆医学,2009: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