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5 17:37:10

影视艺术教育

影视艺术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影视艺术教育普及国民素质创作水平对策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艺术素质教育的价值愈来愈被人们看重,艺术教育的范围也远比过去扩大,除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教育之外,我们已经无法回避影视艺术教育的迫切问题。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看待艺术教育,就不能不谈影视艺术教育。

一、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是快速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捷径

影视作为一种视听语言艺术及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绘画、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相比,其受众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占绝对第一,公众的接受性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望其项背的。西方曾有实验证明:没有电视,人们几乎无法生活下去,人们对于电视的依赖已达到很深的地步,其实质是电视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但是广大受众的影视鉴赏水平还有待提高。人们只是肤浅片面地对剧情进行理解,对深层次的主题表达理解不到位,使优秀文化不能准确传播和吸收,而一些糟粕文化却乘虚而入。有些影视语言的表达手法使受众只是门外看热闹。这么庞大的、每天都在欣赏影视艺术的受众群体,影视艺术鉴赏水平亟需提高。

绘画、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教育在中小学及全社会都已经普及,而最具有大众化生活化且集成了绘画、音乐、三维技术、化装、表演、文学、摄影、灯光、编辑等众多门类的影视艺术,却还没有普及。要想快速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就一定要普及影视艺术教育。也只有普及了影视艺术教育,人们才能真正准确地吸收影视艺术中的优秀文化,抛弃垃圾文化,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这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社会。

二、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是提高大众影视艺术创作水平的需要

影视艺术是大众容易直接参与创作的视听文化。DV是近年来颇受大众欢迎的一种表达理想、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大学生DV是最具活力和文化理念的新生力量,它有力地带动了社会各阶层民间DV活动的开展。DV使艺术表达更加自由和个性化,散点式的个人写作使得影像产品的数量高速增长。但是中国DV民间活动的兴起和发展是不成熟的,普通DV爱好者无论从拍摄内容还是技术把握上还不得要领,一是选题“另类”。盲流、乞丐、嫖客、同性恋等社会边缘性题材被大量选用。这与中国社会主流生活与发展着的中国现状极不和谐,没有代表当前社会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二是DV制作没有达到公众视觉审美的要求,许多DV作者走向了极端,要么不具备基本的叙事语言的能力,要么故意追求玄虚,让观众无法得到观赏快感。拍摄随意、多变、主观,叙事不求流畅,缺乏逻辑。目前DV的低门槛造成了制作者素养的降低,他们大多只是追求光怪陆离,并没有对于DV美学进行深入的探索。因此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提高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从而提高其影视作品的水平,有利于宣扬文化主旋律,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三、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是影视艺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

有人说电视节目没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这说明影视艺术的创作水平有待提高。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受大众影视艺术鉴赏和创作水平不高所制约。影视首先是一门传播文化,其次才是一门艺术。传播规律要求作品必须能够传播,为了争取更多观众,而迎合大多数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观众的审美趣味,一些媒体就会不自觉地向着通俗化与低俗化蜕变或降级,将一种崇高的审美趣味或纯粹的思想感情与智力活动变为一种幼稚与肤浅的弱智文化。各种娱乐节目和搞笑快餐铺天盖地而来,观众在轻松的笑声中,人们的严肃思考和追问消隐了,理性的认识退化了,崇高的审美趣味解体了。国内外经验证明,高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不仅对开拓广泛的经济市场有益,而且对加大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提高该民族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音乐之都维也纳就是很成功的例子。

影视艺术创作水平是建立在大众影视艺术鉴赏和创作水平基础之上的,只有普及了影视艺术教育,提高了大众影视艺术鉴赏水平,那么水涨船高,高质量的、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影视艺术作品就会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来;反过来又对广大受众进行优秀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熏陶,形成良性循环。

四、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浅探

1.影视教育的价值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到,一方面,影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生活,丰富着人类生活;另一方面,人们又深感不同于书籍文化的被动接受缺憾对人的消极影响。于是,西方不少知识分子家庭反对电视传媒,放弃电视机,中国的家长们也常常用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方式来躲避外界的“祸害”,笔者认为,影视教育在这里负有重要的责任。

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大学的影视教育也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中小学的影视教育多为零散状态,而且社会影视教育的价值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到。建立多层次的影视教育体系是影视艺术教育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早已不是高深的学理研究的领域,它更多地成为了普通百姓生活中自然面对和评点的一种存在对象。影视对生活的影响相当巨大,面向大众的影视教育肯定是综合的、传媒化的。

2.在学校教育中,大学中小学影视教育应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学影视教育应包括影视艺术的鉴赏、创作、文化分析的教育。它含有培养影视专门人才和影视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教育,与对普通大学生进行艺术审美素质教育的两个任务。中小学影视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培养正确的观看习惯和影视艺术鉴赏能力,进行审美情趣的熏陶,提高艺术素养,以及借助影像进行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与道德观。社会影视艺术教育是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它包括对影视创作的社会文化批评、媒介批评和优秀影视作品的宣传,使人们得以接受良好的影视作品。通过各种途径宣扬佳作,贬斥不良倾向,促使创作者认识到与社会民心保持什么样的联系,从而生产出优秀的作品。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在广大DV创作者和DV爱好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意义深远。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中央媒体的这一举措大大地激励了中国DV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也为中国的DV创作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做出了努力。社会影视教育是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场”。

结语

艺术素质教育的价值愈来愈被人们看重,影视艺术教育和音乐、美术教育等一样,是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教育的全面普及,是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捷径,也是提高我国影视艺术创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影视艺术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影视鉴赏;微课;景别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以短小精悍、简明清晰、技术得当、理念创新逐步应用于公共艺术教育中。微课早在2011年便有了一定的概念,2013年被称为“微课元年”。近年来,各大高职高专院校都在倡导微课的发展与应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微课制作的现状同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公共艺术教育缺乏高质量的微课内容,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较为欠缺,除了个别学校制作了一些精品的微课视频之外,大多数微课的质量都较一般,无法起到很好的拓展作用。所以,积极建设适应公共艺术教育微课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要求和精神。江苏省组织了2018年度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的申报工作。进一步提高全省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水平,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笔者申请了此次课题,课题名称为民办高职公共艺术《影视鉴赏》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研究,根据微课的特点对公共艺术《影视鉴赏》课的景别专题进行了设计,下面笔者将简单介绍整个微课的设计过程。

1教学理念与目的

《影视鉴赏》作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之一,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影视鉴赏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进行影视作品鉴赏。景别的划分是影视鉴赏过程中首要学习的概念,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习者了解或掌握影视景别划分的基本知识、景别在影视作品中及实践拍摄中的运用等,丰富学习者的美育知识,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及鉴赏能力,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学内容与重难点

(1)教学内容:选取《影视鉴赏》中《景别》这一专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将学习景别的定义,了解景别的划分,掌握景别的运用等。(2)重难点:充分理解景别的基本内涵;了解景别是如何划分的,可以将影视作品镜头中的不同景别进行区分;在实际拍摄中将各种景别运用到位。

3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环节设计独特:“欣赏、问答、举例、实践、总结、思考”六个环节,从理论(欣赏、问答、举例)到实践,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回归理论思考。(2)学生全员参与度高:本次教学内容可以涉及电影、动画等影视作品的例子,关注度高,能够增加学生艺术知识、提高艺术技能。(3)教学手段资源丰富: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技术手段,有视频、动画、PPT、图片、习题等。学生可以从教师那里受到思想、情感、人格、审美方面的熏陶和感染。(4)理论实践互融互通:既有理论讲解,又注重挖掘影视作品中景别的运用,联系实际,重视应用,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开拓思路。

4微课的具体设计

影视是一门年轻而又极富魅力的艺术,它的历史虽只有百年,但已是艺术大家族中得天独厚的宠儿。与此相适应,影视理论研究也得到了繁荣与发展。影视语言是用以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传递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语言。与一般语言不同,影视语言是一种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的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由不同景别镜头的组接(剪辑)和摄影机的运动或是焦距变化所产生的蒙太奇不仅形成了银幕形象的构成法则,也完善了影视语言的独特语法修辞规律。影视语言的章法,是影片内容的组织和构造的特殊法则,一般由若干场面和段落按照蒙太奇规则相互交织构成。笔者的微课就是根据这一特点,设计了《太阳的后裔》第三集开始时飞机飞过头顶衔接实际俯拍学校全景,女主角跑衔接学生走的镜头,学生走进教室上课衔接教室投影仪正在播放《太阳的后裔》的视频等。《太阳的后裔》的影视时空和微课的现实时空交错出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联想。用《太阳的后裔》的背景音乐衔接上课的打铃声,视觉节奏与听觉节奏有机结合,体现内容的变化,使微课节奏丰富多变,生动自然,产生较强的感染力。通过时空交错蒙太奇的手法引入微课,同时将整个微课设计如下。(1)环节一:欣赏。通过韩国电视剧《太阳的后裔》中的一段视频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案例新颖,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环节二:问答。怎么描述影视画面?怎样划分景别?怎样将景别运用到拍摄中?景别是指由摄像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画面上形象大小的变化。景别通常分为六种: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局部特写。(3)环节三:举例。举例好莱坞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和Mr.Boomba系列Flash作品之一。通过举例分析景别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4)环节四:实践。请同学们用手机拍老师上课的画面。边拍边回顾景别划分的理论知识。举一反三,学完理论,通过练习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巩固。(5)环节五:总结。教师总结本次微课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与课程导入相呼应,再次用韩国电视剧《太阳的后裔》中的那段视频结束课程。(6)环节六:思考。提出问题:景别的功能和作用有哪些?导出下一课,承上启下!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结语

回顾整个设计与制作过程,笔者深深庆幸自己受益于时代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正因为当今的技术,学校快速发展教师们积极使用微课,才有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微课。要注重核心可用资源的收集与开发,要进行整门课程的开发和体系化,重视每一个微课的质量,边实践、边提高,探索适合公共艺术教育影视鉴赏课程特色的微课开发模式;整合系列微课,以达到系列化、专题化的效果。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对待微课,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是否采用微课,更要辩证地利用微课,丰富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丹尼艾尔•阿里洪.电影语言的语法.[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2]杨晓林.影视鉴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3]龚金平.光影之魅:电影鉴赏的方法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4]王晓宁.从美育高度开展学校公共艺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6-10-13.

影视艺术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影视艺术教育普及国民素质创作水平对策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艺术素质教育的价值愈来愈被人们看重,艺术教育的范围也远比过去扩大,除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教育之外,我们已经无法回避影视艺术教育的迫切问题。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看待艺术教育,就不能不谈影视艺术教育。

一、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是快速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捷径

影视作为一种视听语言艺术及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绘画、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相比,其受众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占绝对第一,公众的接受性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望其项背的。西方曾有实验证明:没有电视,人们几乎无法生活下去,人们对于电视的依赖已达到很深的地步,其实质是电视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但是广大受众的影视鉴赏水平还有待提高。人们只是肤浅片面地对剧情进行理解,对深层次的主题表达理解不到位,使优秀文化不能准确传播和吸收,而一些糟粕文化却乘虚而入。有些影视语言的表达手法使受众只是门外看热闹。这么庞大的、每天都在欣赏影视艺术的受众群体,影视艺术鉴赏水平亟需提高。

绘画、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教育在中小学及全社会都已经普及,而最具有大众化生活化且集成了绘画、音乐、三维技术、化装、表演、文学、摄影、灯光、编辑等众多门类的影视艺术,却还没有普及。要想快速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就一定要普及影视艺术教育。也只有普及了影视艺术教育,人们才能真正准确地吸收影视艺术中的优秀文化,抛弃垃圾文化,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这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社会。

二、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是提高大众影视艺术创作水平的需要

影视艺术是大众容易直接参与创作的视听文化。DV是近年来颇受大众欢迎的一种表达理想、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大学生DV是最具活力和文化理念的新生力量,它有力地带动了社会各阶层民间DV活动的开展。DV使艺术表达更加自由和个性化,散点式的个人写作使得影像产品的数量高速增长。但是中国DV民间活动的兴起和发展是不成熟的,普通DV爱好者无论从拍摄内容还是技术把握上还不得要领,一是选题“另类”。盲流、乞丐、嫖客、同性恋等社会边缘性题材被大量选用。这与中国社会主流生活与发展着的中国现状极不和谐,没有代表当前社会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二是DV制作没有达到公众视觉审美的要求,许多DV作者走向了极端,要么不具备基本的叙事语言的能力,要么故意追求玄虚,让观众无法得到观赏快感。拍摄随意、多变、主观,叙事不求流畅,缺乏逻辑。目前DV的低门槛造成了制作者素养的降低,他们大多只是追求光怪陆离,并没有对于DV美学进行深入的探索。因此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提高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从而提高其影视作品的水平,有利于宣扬文化主旋律,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三、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是影视艺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

有人说电视节目没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这说明影视艺术的创作水平有待提高。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受大众影视艺术鉴赏和创作水平不高所制约。影视首先是一门传播文化,其次才是一门艺术。传播规律要求作品必须能够传播,为了争取更多观众,而迎合大多数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观众的审美趣味,一些媒体就会不自觉地向着通俗化与低俗化蜕变或降级,将一种崇高的审美趣味或纯粹的思想感情与智力活动变为一种幼稚与肤浅的弱智文化。各种娱乐节目和搞笑快餐铺天盖地而来,观众在轻松的笑声中,人们的严肃思考和追问消隐了,理性的认识退化了,崇高的审美趣味解体了。国内外经验证明,高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不仅对开拓广泛的经济市场有益,而且对加大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提高该民族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音乐之都维也纳就是很成功的例子。

影视艺术创作水平是建立在大众影视艺术鉴赏和创作水平基础之上的,只有普及了影视艺术教育,提高了大众影视艺术鉴赏水平,那么水涨船高,高质量的、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影视艺术作品就会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来;反过来又对广大受众进行优秀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熏陶,形成良性循环。

四、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浅探

1.影视教育的价值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到,一方面,影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生活,丰富着人类生活;另一方面,人们又深感不同于书籍文化的被动接受缺憾对人的消极影响。于是,西方不少知识分子家庭反对电视传媒,放弃电视机,中国的家长们也常常用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方式来躲避外界的“祸害”,笔者认为,影视教育在这里负有重要的责任。

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大学的影视教育也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中小学的影视教育多为零散状态,而且社会影视教育的价值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到。建立多层次的影视教育体系是影视艺术教育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早已不是高深的学理研究的领域,它更多地成为了普通百姓生活中自然面对和评点的一种存在对象。影视对生活的影响相当巨大,面向大众的影视教育肯定是综合的、传媒化的。

2.在学校教育中,大学中小学影视教育应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学影视教育应包括影视艺术的鉴赏、创作、文化分析的教育。它含有培养影视专门人才和影视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教育,与对普通大学生进行艺术审美素质教育的两个任务。中小学影视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培养正确的观看习惯和影视艺术鉴赏能力,进行审美情趣的熏陶,提高艺术素养,以及借助影像进行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与道德观。社会影视艺术教育是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它包括对影视创作的社会文化批评、媒介批评和优秀影视作品的宣传,使人们得以接受良好的影视作品。通过各种途径宣扬佳作,贬斥不良倾向,促使创作者认识到与社会民心保持什么样的联系,从而生产出优秀的作品。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在广大DV创作者和DV爱好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意义深远。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中央媒体的这一举措大大地激励了中国DV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也为中国的DV创作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做出了努力。社会影视教育是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场”。

结语

艺术素质教育的价值愈来愈被人们看重,影视艺术教育和音乐、美术教育等一样,是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教育的全面普及,是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捷径,也是提高我国影视艺术创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影视艺术教育范文篇4

影视作为一种视听语言艺术及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绘画、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相比,其受众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占绝对第一,公众的接受性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望其项背的。西方曾有实验证明:没有电视,人们几乎无法生活下去,人们对于电视的依赖已达到很深的地步,其实质是电视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但是广大受众的影视鉴赏水平还有待提高。人们只是肤浅片面地对剧情进行理解,对深层次的主题表达理解不到位,使优秀文化不能准确传播和吸收,而一些糟粕文化却乘虚而入。有些影视语言的表达手法使受众只是门外看热闹。这么庞大的、每天都在欣赏影视艺术的受众群体,影视艺术鉴赏水平亟需提高。

绘画、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教育在中小学及全社会都已经普及,而最具有大众化生活化且集成了绘画、音乐、三维技术、化装、表演、文学、摄影、灯光、编辑等众多门类的影视艺术,却还没有普及。要想快速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就一定要普及影视艺术教育。也只有普及了影视艺术教育,人们才能真正准确地吸收影视艺术中的优秀文化,抛弃垃圾文化,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这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社会。

二、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是提高大众影视艺术创作水平的需要

影视艺术是大众容易直接参与创作的视听文化。DV是近年来颇受大众欢迎的一种表达理想、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大学生DV是最具活力和文化理念的新生力量,它有力地带动了社会各阶层民间DV活动的开展。DV使艺术表达更加自由和个性化,散点式的个人写作使得影像产品的数量高速增长。但是中国DV民间活动的兴起和发展是不成熟的,普通DV爱好者无论从拍摄内容还是技术把握上还不得要领,一是选题“另类”。盲流、乞丐、嫖客、同性恋等社会边缘性题材被大量选用。这与中国社会主流生活与发展着的中国现状极不和谐,没有代表当前社会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二是DV制作没有达到公众视觉审美的要求,许多DV作者走向了极端,要么不具备基本的叙事语言的能力,要么故意追求玄虚,让观众无法得到观赏快感。拍摄随意、多变、主观,叙事不求流畅,缺乏逻辑。目前DV的低门槛造成了制作者素养的降低,他们大多只是追求光怪陆离,并没有对于DV美学进行深入的探索。因此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提高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从而提高其影视作品的水平,有利于宣扬文化主旋律,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三、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是影视艺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

有人说电视节目没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这说明影视艺术的创作水平有待提高。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受大众影视艺术鉴赏和创作水平不高所制约。影视首先是一门传播文化,其次才是一门艺术。传播规律要求作品必须能够传播,为了争取更多观众,而迎合大多数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观众的审美趣味,一些媒体就会不自觉地向着通俗化与低俗化蜕变或降级,将一种崇高的审美趣味或纯粹的思想感情与智力活动变为一种幼稚与肤浅的弱智文化。各种娱乐节目和搞笑快餐铺天盖地而来,观众在轻松的笑声中,人们的严肃思考和追问消隐了,理性的认识退化了,崇高的审美趣味解体了。国内外经验证明,高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不仅对开拓广泛的经济市场有益,而且对加大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提高该民族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音乐之都维也纳就是很成功的例子。

影视艺术创作水平是建立在大众影视艺术鉴赏和创作水平基础之上的,只有普及了影视艺术教育,提高了大众影视艺术鉴赏水平,那么水涨船高,高质量的、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影视艺术作品就会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来;反过来又对广大受众进行优秀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熏陶,形成良性循环。

四、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浅探

1.影视教育的价值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到,一方面,影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生活,丰富着人类生活;另一方面,人们又深感不同于书籍文化的被动接受缺憾对人的消极影响。于是,西方不少知识分子家庭反对电视传媒,放弃电视机,中国的家长们也常常用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方式来躲避外界的“祸害”,笔者认为,影视教育在这里负有重要的责任。

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大学的影视教育也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中小学的影视教育多为零散状态,而且社会影视教育的价值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到。建立多层次的影视教育体系是影视艺术教育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早已不是高深的学理研究的领域,它更多地成为了普通百姓生活中自然面对和评点的一种存在对象。影视对生活的影响相当巨大,面向大众的影视教育肯定是综合的、传媒化的。

2.在学校教育中,大学中小学影视教育应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学影视教育应包括影视艺术的鉴赏、创作、文化分析的教育。它含有培养影视专门人才和影视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教育,与对普通大学生进行艺术审美素质教育的两个任务。中小学影视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培养正确的观看习惯和影视艺术鉴赏能力,进行审美情趣的熏陶,提高艺术素养,以及借助影像进行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与道德观。社会影视艺术教育是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它包括对影视创作的社会文化批评、媒介批评和优秀影视作品的宣传,使人们得以接受良好的影视作品。通过各种途径宣扬佳作,贬斥不良倾向,促使创作者认识到与社会民心保持什么样的联系,从而生产出优秀的作品。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在广大DV创作者和DV爱好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意义深远。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中央媒体的这一举措大大地激励了中国DV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也为中国的DV创作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做出了努力。社会影视教育是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场”。

结语

艺术素质教育的价值愈来愈被人们看重,影视艺术教育和音乐、美术教育等一样,是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教育的全面普及,是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捷径,也是提高我国影视艺术创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内容摘要:影视艺术教育和音乐美术教育等一样,是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教育的全面普及,是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捷径,也是提高我国影视艺术创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影视艺术教育普及国民素质创作水平对策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艺术素质教育的价值愈来愈被人们看重,艺术教育的范围也远比过去扩大,除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教育之外,我们已经无法回避影视艺术教育的迫切问题。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看待艺术教育,就不能不谈影视艺术教育。

影视艺术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

影视艺术;教育;综合性;实践性

一、我国影视艺术教育现状

影视艺术是在影视合流的大背景下对电影和电视艺术的合称。但就影视创作的现状而言,影视并未真正合流。笔者认为,影视合流的真正形式是传统的电影制作机构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而电视节目机构也加入电影故事片的生产发行。至今,中国的各级电视台并没有投资电影故事片的生产,据说中央电视台曾经决策每年投资数千万元扶持国产电影,但这个决策的执行并不明晰。国家主管部门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划拨给中央电视台,但这两个电影制片厂没有成为电视台的电影制作机构,而是演变成电视台的两个电视节目制作中心,中央台通过收购节目的方式对其实施经营管理。国家电影事业管理局下辖的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电影频道),虽对外号称中央台六频道,但与中央台没有任何隶属关系,中央台只为其提供播出服务。电影频道成立之初的主要节目是播出各电影制片厂各个时期的电影故事片,随着频道运作的成熟和观众的不断要求,电影频道开始制作一些与电影有关的电视专栏节目。1999年,由于片源日渐萎缩,电影频道开始投资制作电视电影(一种称作专为电视台播放而制作的影片)在电视上播放,同时,电影频道依靠丰厚的广告收入获取了巨额利润,先后参与投资了《春天的狂想》、《我的1919》、《横空出世》等主旋律电影故事片。电影频道的经营可以看作是影视合流的雏形,也许将来会成长为中国电影电视业的巨人,但现阶段由于行业法规不健全、行政手段干预等因素,电影频道还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电视节目制作机构,也没有电影故事片的出品权。

与影视制作分割的体制相适应的电影电视教育体制也呈现一种分割状态。原属于广播电视系统的北京广播学院曾经是中国电视教育的惟一高等学府,原属文化系统的北京电影学院曾经是中国电影教育的惟一高等学府。广播电影电视部成立以后,这两家学院都划到统一的旗下,但是电影电视教育并无任何交流。1995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始酝酿成立电视系,于1996年招收了第一届电视节目制作本科生,1998年,电视系成立的事搁浅,96级电视节目本科班转入导演系学习,明确培养方向为纪录片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负责纪录片教学的孔都副教授认为:“电影学院导演系增设纪录片专业,是顺应影视事业总体格局演变的举措”。据笔者了解,近十年以来,国产电影票房直线下降,各国营电影制片厂的生产日渐萎缩,电影学院毕业生求职的眼光从原来的电影厂转向电视台和一些民间的影视节目制作机构、广告公司等。电影学院希望成立电视系,建立电视教育体系,扩大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是在这种背景下采取的措施。虽然成立电视系的愿望落空,但在电影学院导演系,本科生到三年级后分为三个专业方向,一是传统的故事片导演、二是纪录片导演、三是电视节目编导。应该说,电影学院已经意识到影视合流的大趋势,并顺应这个大趋势在专业教学方面作了相应调整。再看看北京广播学院,这个中国电视人的摇篮,为中国电视事业输送了大量记者、播音员、主持人、摄像、节目编导、制片人。随着电视的普及,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在中国,观众有收看电视剧的传统,电视剧的播出量占整个电视节目播出的五分之一强,但广院电视剧制作人才的培养在这个领域中的影响远不及电视新闻、播音、纪录片、专栏节目。究其原因,虽然广院从1979年就开始招收电视导演专业,但专业培养目标一直不是很明确,凡是与电视有关的导演都纳入培养之列,也没有教师专门研究电视剧导演培养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第二,由于只有导演专业和摄像专业,电视剧制作的其他专业如表演、录音、美术、制片都没有开设,学生在校很难进行系统的电视剧制作练习,同时,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以后,很难以集团军的形式集聚创作力量拍摄有影响力的作品。中国电影第五代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作集体的主要成员都是大学同学,观念容易沟通、创作心态统一,作品也是批量投入社会。与第五代电影导演是同代人的电视剧导演杨阳是广院79级导演专业的毕业生,1998年因执导电视连续剧《牵手》才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可以说她的成名比第五代电影导演晚了大约14年(第五代的开山之作《黄土地》诞生于1984年)。在2000年1月广院电视学院影视艺术技术系成立大会上,作为校友的杨阳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有种单打独斗的感觉,很羡慕电影学院的同行,他们往往都是同学在一起合作,创作之外的精力消耗就少了许多。看来,以集团军的方式为培养目标,使毕业生踏入社会后尽快做出成绩,从而扩大学校的社会声誉,是当前影视教育的一个明智之举。

1998年,北京广播学院启动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研究。在电视导演教学研究的课题项目中,明确了培养电视剧导演和电视纪录片导演两个方向的专门人才。2000年1月,广院电视学院把近两年增设的表演专业、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动画专业合并起来,成立影视艺术技术系。这个系的成立,目标就是要将电影和电视教学结合起来,培养电影电视剧制作的各类专门人才。这是广院从单纯的电视教育迈向影视教育的重要一步。

另外,由于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电视行业成为就业热点,许多大学都纷纷开办影视专业,比如中央戏剧学院新近开设电视艺术系,重庆大学开办电视电影学院,囊括了几乎所有电影电视的专业;较早开设影视专业的大学有上海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实事求是地讲,这些学校目前在影视教育方面都以电影学院和广院为蓝本,不能代表中国影视艺术教育的水平。

二、影视艺术教育的特点

电影和电视是20世纪人类重要的两种大众传播媒介,它们对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电影和电视在形态上都表现为视听媒介,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两种不能互相取代的媒体。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许多理论研究者和影视从业人员的认识都是模糊的。例如,一些电视艺术理论把经典电影理论作为研究电视节目的理论渊源;一些从业人员认为学习过电影制作就能制作电视节目。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提高电视节目水平的误区。这一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在此不赘述。电影,我们通常指的是叙事电影,或者叫电影故事片。电影学院的电影教育是围绕故事片来展开的。电视的内涵就大多了,它包括新闻节目、文艺节目、娱乐节目、杂志性专栏节目、服务节目、教育节目、体育节目、电视剧等等,对于电视节目的分类,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把所有的电视节目都概括其中。与故事电影在特征上比较一致的是电视剧,所以,我们通常讲的影视艺术教育狭义地理解就是电影电视剧教育,也就是培养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的导演、摄影、表演、美术、录音的专门人才。

影视艺术教育和文科教育显然是有区别的。文科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影视艺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强调培养学生利用视听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创造能力,在学生的思维训练中更强调的是艺术想象的合理性而非逻辑性。但是,影视艺术教育和传统的艺术教育如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又不一样。传统的艺术教育强调个人对技能的掌握和发挥,并且与人的生理特征有很明显的关系。传统的艺术教育往往从少儿时期就开始了,艺术教育界把这种情况叫做“童子功”。传统的艺术教育如果没有“童子功”,几乎很难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特别像舞蹈这种青春期艺术,如果不是从小学习,肯定不能成为专业人才。影视艺术教育则不需要“童子功”,它是受教育者进入高等学校后才实施的艺术教育,不过它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这个素质包括艺术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艺术素质指受教育者的艺术修养和想象能力,因为影视艺术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的特征,对这些艺术的了解是必要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想象能力。影视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把一个想象的故事具体视听化的过程。心理素质指受教育者的心理承受力。影视创作是一种集体创作,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既耗精力又耗体力,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则很难承受其中的艰苦,性格内向、心理脆弱的人不适合从事影视工作。影视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传承了社会文化批判的色彩,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所以,接受影视艺术教育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

笔者认为,影视艺术教育有如下两个突出特点:

1、综合性。影视艺术教育根据电影电视剧制作的不同专业设立相应的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等专业,各专业都有自己相应的专业课程。但是,影视创作是集体创作,各专业部门的沟通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各专业部门只有了解彼此的创作技巧和方法,才能进行有效沟通,也才能进行默契的配合。比如,导演懂表演,才能较好地指导演员塑造角色,录音懂摄影,才能与摄影有较好的配合,不至于穿帮而发生矛盾等等。欧美发达国家的影视教育没有像我们国家这样细地划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各个专业的专业课都要学习,至于将来做导演还是摄影,则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机遇来定。我们国家的影视教育沿袭了前苏联模式,这一模式的缺陷就是学生的专业过于单一,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我们想建立欧美国家的模式也不现实。比如北京广播学院本科生的课程结构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五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是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的课程,学科基础课是学院规定的全院学生必修的文学文化类课程,如文学史、写作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才是专业学习必需的课程,也只是专业课教师有权力实施专业教育的部分。在这个课程结构中,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占学生四年课时量的二分之一强。以导演专业为例,公共基础课为1013学时,学科基础课为527学时,专业基础课为1037学时,专业课为442学时,前两者和后两者的学时比为1540:1479。通过对这一课程结构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半以上的课程都被与专业无关的课程挤占,而一个本科大学生在校上课的时间为六个半学期(剩下的一个半学期用于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由此,可想而知现行教育体制之下建立欧美国家的影视教育模式是不现实的。为了尊重影视教育综合性的特点,现在可行的做法是在专业基础课部分设置涉及影视创作各个部门的相关课程,但仅让学生局限在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谈不上深入实践。比如非表演专业学生的表演课程度,达到影视文学作品的片段改编即可,非导演专业学生的导演课只学视听语言,不学导演艺术等等。在专业课部分,再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惟其如此,才可能达到一个合格的影视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水平。

2、实践性。这一特点在许多刚刚开办影视艺术教育的学校认识还不足,以至于教学管理部门按照文科教育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与专业教师产生了很大矛盾。一般来说,文科教育的基本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概念、要义,组织学生讨论,课后布置学生阅读一定的参考书。即使是法律这样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通过现成的案例分析来增强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要求学生去参加大量的办案实践。影视艺术教育则不同,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学习声乐的学生不仅要懂发声的基本原理,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演唱一样,学习导演的同学要根据不同的阶段要求制作不同类型的影片,学习表演的同学要塑造不同类型的人物,学习摄影的同学要拍摄不同影像风格的磁带或胶片作品。实践课是影视艺术教育的灵魂,如果没有实践,影视艺术教育就无从谈起。这就像培养一名厨师,即使学员能记住满汉全席所有菜的做法却从来没有做过哪怕是拍黄瓜这样的菜,学员毕业后能称得上是厨师吗?如果需要跟着师傅从头再学,那他这几年又学到了什么呢?不是白白浪费光阴吗?道理就是这样简单,但是,目前国内一些开办影视艺术教育的大学的教学管理部门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味地强调以讲授为主;在课时安排上细分课时,不利于学生用整段的时间来完成制作实践。因此,实践的观念必须在教育者中深入人心,否则,影视艺术教育无从谈起。

三、对影视艺术教育的一点看法

正当电视进入青春辉煌的时候,电影已是垂暮之年。影视合流,一方面依赖于两者在形态上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得力于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最终将使电影和电视的载体合二为一,电影和电视届时很难有明确的界限。作为影像娱乐的又一支生力军——电子游戏在影像表现上的生动和情节设置上的跌宕起伏以及利用网络进行传输的传播方式,使之将成为与电影电视同样重要的影音媒体。鉴于影视艺术与技术和实践越加紧密结合的趋势,影视艺术教育不能再囿于书斋的教育方式,应该开放办学,教学科研与影音产品的生产结合起来,走一条真正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笔者认为,影视艺术的教育部门既可以是教学研究部门,也可以是创作部门,特别是在实行制播分离的大背景下,影视艺术的教育部门可以发挥人才优势,有效地利用实验设备,把教师的创作实践和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电视台制作较高水准的影视节目,使导、表、摄、录、美各专业的学生在没有走出校门前就已经成为一个能独立操作的专业人员,缩短学生的成才周期。近两年设立的电脑动画专业主要培养电脑动画与电子游戏的设计制作人才。这个专业与软件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计算机软件企业都在开发不同版本的动画软件推向市场,所以,这个专业的教学如果能与动画软件的开发商联手,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获得设备、资金投入,对于软件开发商来说则是在培植未来的客户,并且还可以直接获得使用者对软件修改的建议。

影视艺术教育范文篇6

实际中如何自觉而灵活地运用其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影视艺术教育特点,体现在把握影视艺术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而这两者的根本都体现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之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创造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影视艺术教育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指导意义。从影视艺术教育的实际,反观陶行知的教育理论,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会践行生活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影视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前瞻,更新影视艺术教育的理念,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行业接纳度,成为影视艺术行业符合需求的有用人才。

一、认识和把握“生活教育”的本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艺术创作本身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概括,是体现社会生活本质现象的精神创造活动,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不断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戏剧、电影、电视所表现的内容、手法、形态乃至于流派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无一不验证着这一规律。因此,影视艺术教育过程本身不仅高度契合着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实质,而且教育目的,更需要使学生掌握其方法,运用于毕业之后的社会实践,方能成为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因此,我院在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表演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不断加大观察生活、创新思维的艺术实践环节,随着专业教学的逐步展开,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实践创作。近年来,学生们深入社会,大胆实践,成效显著。

04级学生作品《小路》、《竹篮子》获湖南省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等级奖,应邀参加颁奖晚会;《最美丽的》入围湖南省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奖,并获第五届广州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奖,应邀参加颁奖晚会;05级学生的《看看那石头》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组专业制作片入围奖,并与另二部作品《十六岁的轨迹》、《我被青春撞了》一起获得JVC电影节入围奖;《父亲膝下的儿子》获第二十七届重庆市大学生校园之春DV短片大赛二等奖。

实践证明,深刻认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本质,把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影视艺术教育的质量,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这种做法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也使得我们更加坚定了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信心。

二、践行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不仅在我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地位,而且对于今天正在实施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而规范地实践并运用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在影视艺术教育办学过程中,加以明确和实施。

首先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在广泛深入地了解影视艺术教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行业人才需求趋势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的条件,按照人才市场需求实际,准确给出自己的影视艺术教育办学定位,明确培养层次和目标,方能将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艺术教育的实际。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运用理论的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能够被影视行业接纳的可用之才,实际上就是要明确培养目标,把握好办学定位,进而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我们在2008版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根据影视行业发展需求,较为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群,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大幅度增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训课程环节,增加创新课程(如:电视现场导播、主持人思维等);在培养模式中,我们按照“一业为主、一专多能”的方式,在广播影视领域,为学生打通相关知识和能力环节,实行有益的专业交叉融合。如:为播音主持专业、表演专业学生,适当开设了摄影摄像、编辑制作理论实践课;编导专业学生,适当开设舞台表演、镜头前表演课等,在丰富相关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极大地拓宽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就业适应力和竞争力。初步形成了培养影视艺术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特点,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出现了影视传媒机构一次性接纳我院毕业生6——8人局面,代表性单位如四川米易广播电视台、云南香格里拉电视台等。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育才学院天籁影视艺术学院的学生上手快,好用。其次,要重视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订,剔除过时、陈旧、交叉、重复的内容,增加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实训课时,从而保障“手脑并用”学习效果。

第三,加强督促与检查,以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成效,取决于制度科学性和检验的有效性。在检验环节,我们强化了毕业作品创作的种类和数量。广编专业每生必须完成电视纪实类作品、文艺类作品、故事片(合作)各一件;播音主持专业每生必须完成广播、电视新闻播报、节目主持、话题评述两大类,共六件作品;表演专业每学期按教学进程进行汇报演出,每届学生必须参加毕业大戏的综合排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结合表演专业的毕业大戏,进行舞台美术设计作为毕业作品。此外,我们在每学期期末考试中,对于无纸化考试的专业课程考查,均采取摄影和录像方式,检验备查并且存档,有效提高考查质量,将检验方式,置于可操作和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三年来,我院本科就业率均超过85%,就业范围遍布北京、重庆、广东、江苏、浙江、四川、山东、云南、贵州等地。服务单位包括:央视第七频道、第十频道、北京交通广播台、湖南广电总局、广东南方电视台、浙江日报集团、重庆电视台科各频道、云南香格里拉电视台、贵州黔西南州立电视台等。还有一大批毕业生分别在市、州、县级广电媒体、文化传媒机构从事记者、编辑、播音主持和演艺工作,进一步印证了践行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丰硕成果。

三、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要体现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中西方教育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果。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这在当时,对于传统的、陈腐教育理念和方法,无疑是一种颠覆性的“背叛”,同时也奠定了我国创造教育思想体系。在践行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体系过程中,还应“师陶之方法”,在体制、机制上加以创新。

影视艺术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影视艺术;高职生;审美教育

影视艺术是一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艺术,它是集诗歌、音乐、舞蹈三种时间艺术和建筑、绘画、雕塑三种空间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同时融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学科于一体,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对于以“读图”为主的当下高职生而言,求新、求奇是他们的心理特点,审美能力的低下和审美品位的混乱是突出的问题,有效利用影视艺术这扇窗口,让高职学生感知美、感受美,从而树立正确的高品位的审美观,实为改变目前高职学生重技巧轻审美的美育贫困状态的良好方法。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利用影视艺术的形式美,进行审美教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由于高职学生相对而言社会阅历较浅,知识面较窄,其理解能力受囿于有限的感性知识,在阅读、观看时往往会浮光掠影,停留于表面现象,影视艺术审美教育可以利用其视听特点吸引学生。首先可以利用其独特的流动色彩,直观地展现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色彩环境、景色、景物等,通过教师的讲解这些色彩景致对于阅历颇浅的高职学生而言是具有很强吸引力的。著名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对色彩的运用可谓匠心独运、令人难忘。比如红色:“红色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可以代表吉祥、活泼、激情和神圣的权力,同时也可以代表革命、灾害、暴力等,它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象征意义,所以红色是一个矛盾统一的色彩。”[1]《红高粱》运用了红色的嫁衣、花轿、窗贴、高粱、酒、太阳等一系列红色意象表现了中国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反击侵略者的顽强意志;《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的意象却是欲望的象征、对权利的追逐;到了《英雄》中的“赵国,红色。无名讲述”片段中,大片红色的使用兼有激情与暴力的含义。从最初的《红高粱》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到后来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都是色彩运用的经典之作,尤其是《英雄》,延续了张艺谋一贯的电影色彩语言的叙事风格,色彩的运用渗透到各个片段,充分展示了不同环境下的电影语境和人物的特色。比如无名和残剑水上之战,是在著名景点九寨沟拍摄的,蓝色的水及宛如仙境的美景让人流连不已,蓝色本有纯净、美好、安宁之意,纯净的水表达了残剑与飞雪的美好爱情,表现了作为刺客的残剑内心的真情实感。“作为真正的强者就应该向残剑那样,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正所谓是‘水不争而利天下’,与其自取灭亡,倒不如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挽回更多需要帮助的生命”[2]。从色彩入手,以景致诱人,既要理解色彩本身具有的含义,又要了解色彩的表现含义及色彩使用与情感的关系等,这样才能达到视觉审美的目的。去过这些地方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自己拍摄的美景,与片中的段落进行分析比较,与学生一起分享感受,从而拉近学生对艺术与现实的感知距离,打开他们的想象之门,激发他们的情感,丰富他们的视觉感受,引导他们加深祖国山川美景的了解,从这个角度激发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其次,可以利用影视资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影视音乐是通过画面与音乐的结合而创作出的新的音乐形象,本质是审美的。“与其他形式音乐相比,它一般要从视听统一的角度,考虑与剧情、画面结合的关系”[3]。纵观影视发展历程,优秀电视剧除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外,精心制作的音乐同样也会给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甚至会能超越剧情本身而不断流传。比如《阿诗玛》《刘三姐》《柳堡的故事》《上甘岭》《英雄儿女》《少林寺》等影片中的插曲,四大名著电视剧及《大宅门》《上海滩》《霍元甲》中的主题曲等至今仍广为流传,传唱不衰。国外优秀的影视片如《泰坦尼克号》《流浪者》《排球女将》《聪明的一休》中的音乐同样给一代代人留下了记忆,让观众产生了丰富深远的联想,获得了极佳的精神享受。好的影视音乐是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而精心创作出来的,其特殊本质体现在与画面、情节的关系中,学生可以依据音乐与画面、视觉与听觉的关系感受、体会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影视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境遇与情感,丰富想象,体会纯音乐难以达到的审美体验。相反,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有些作品无视影视艺术规律,不仅情节粗制滥造,勉强生硬,其创作的音乐也是喃喃自语,不知所云,甚至与情节毫无挂钩,这样的音乐没有任何传播价值,学生不应该盲目跟风,当坚决摒弃。

二、抓住影视艺术的内容美,进行审美教育

(一)以“人物”塑造心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当下一些高职生由于受大众文化娱乐化、世俗化的影响而追求感官刺激和感性化的审美情趣,但是与生俱来的“英雄情结”却一直深埋在每个人的心中,等待点燃,影视艺术无疑是最好的导火索。我国近年来拍摄的红色谍战剧、战争片等“运用非传统化、非概念化、非脸谱化的表现手法,刻画了生活化而非理想化的英雄群体,凸显了英雄群体之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展现了革命英雄非直线型的英雄之旅”[4]。这些英雄人物更容易得到高职生的认同,会在他们心中引发一定的效应。《恰同学少年》《毕业歌》《东北抗日联军》《潜伏》《暗算》《我的绝密生涯》等影视片深入人心,其中的英雄人物身上所具备的缜密科学的逻辑思维、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敢于承担责任勇于牺牲的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理念,以及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能忍辱负重、坚持信仰的精神一定会深深触及高职生的心灵,促使他们思考自身与这些英雄人物的差距,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克服浮躁、好高骛远、懒散自由的心理,自觉强化抗挫折能力、责任意识、合作意识,更好地提高自制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今企业对高职生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吃苦耐劳、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尤其是责任感,是一个人生存的意义所在,在安全事故频发的当下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高职学生需要培养这些优良品质,光靠一些理论说教、书面案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对影视艺术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审美体验,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二)以情感感染心灵。一些高职生受大环境影响,喜欢将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对亲人、家人很少沟通理解,导致出现情感疏离甚至对抗的情况。一个人对待情感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待亲情的态度,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首先要从亲情入手,许多描写亲情的优秀作品都是很好的审美素材,如《暴走妈妈》《失孤》《亲爱的》等,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暴走妈妈》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一位年过半百的母亲为了割肝救子,拖着虚胖的身躯,每天只吃半个馒头,历经七个月的暴走锻炼,治好了脂肪肝,为儿子赢得了第二次生命。影片中的一句台词令人难以忘怀:“这孩子死不了,她妈在用命救他呢!”这样的亲人之爱有谁不会动容。如果那些犯罪少年能够理解这样的爱,和亲人多交流、沟通而不是回避、对抗,那么许多人伦悲剧就不会发生,只有理解了亲情,心中有着对亲人父母的爱,学生才会有学习和前进的动力。当今社会对物质的追求往往成为一些高职生在恋爱方面的风向标,爱情的功利性、物欲性、随意性等特点日渐明显,“爱情在蜕变,爱情不再是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强烈、稳定、专一的感情,而蜕变成满足情欲的手段,爱情就像一场游戏”[5]。爱情到底是什么?优秀的影视作品给了我们答案。充满浪漫主义的红色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爱好、兴趣、理想、抱负之上的心心相依和两情相悦。《人鬼情未了》《泰坦尼克号》《山楂树之恋》等告诉我们:爱情是付出、是奉献、是牺牲;《归来》《廊桥遗梦》告诉我们爱情是一种责任;《北京遇上西雅图》告诉我们爱情是建立在独立人格之上的情感,爱情绝不是用来交换的工具,更不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踩踏的阶梯。这些优秀的影视片“能够以渗透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爱情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做到自尊、自重、自爱……最终把金钱、性和爱情剥离开来,恢复爱情的本真”[6]。(三)以哲理启迪心灵。蕴含哲理的影视作品,会给学生一些人生的启迪,放飞他们懵懂的心灵。影片《楚门的世界》,讲述了普通人楚门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完全剥夺了自由和隐私,沦为大众娱乐产业的牺牲品,最后终于觉醒,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故事寓意深刻,发人警醒:人们在享受媒介带来的快捷和娱乐的同时,是否会担心自己隐私被泄露?当媒介逐渐成为控制人们生活的权利时,大众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是否依然如故?在习惯被媒介操纵和掌控的“舒适”的空间,心灵还能否保持真正的自由?影片给观众强烈的哲理启迪:“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像楚门一样打破习惯的力量,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不断地与自己的命运进行抗争,直到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做一个属于自己的真的人。”[7]相信,高职生一定会受到启迪,思考人生。高职院学生审美教育是多方面的,影视艺术教育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但作为一种形象、直观的审美教育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只有利用其形式美:以色彩吸引学生,以音乐感染学生;利用其内容美:以人物塑造心灵,以情感触动心灵,以哲理启迪学生,才能春风化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高品位的审美理念,提高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宁,邢夏婕.从色彩设计角度赏析电影《英雄》[J].短篇小说,2013(17):23.

[2]仉雨平.对电影《英雄》中色彩功能的解读[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5):92.

[3]谢征.论影视音乐与高校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电影文学,2008(23):190.

[4][5][6]王建林,谯伟,代艳英.试论红色谍战电视剧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价值[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8,10.

影视艺术教育范文篇8

影视艺术教育中的文化责任是同时涉及影视传媒与艺术教育的交叉概念,是影视传媒的文化责任在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作为特殊精神文化产品的影视传媒作品,尽管已经受到商业化的全面浸染,但其公共利益和文化责任仍然应超越于商业利益之上。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教育则必须肩负起对内培养文化精英、对外推动不同文化与文明相互理解融合这两种相辅相成的文化责任。影视艺术教育中文化责任的特殊性,就是要将影视传媒的文化责任贯穿于整体教学过程中,使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与影视传媒的文化责任融为一体。培养出具有文化责任的高素质影视专业人才,有效提升影视文化产业的品质与品格,并使其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视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教育中文化责任培养与建构的必要性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升级,已经大大改变了媒体的格局与影视艺术教育的状况,技术的力量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文化责任的培养与建构的必要性何在?

1.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前,影视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并且越来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代表。近些年,我国的不少影视作品陆续走出国门,但相对于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如果影视从业者缺乏自觉的文化责任意识,就会造成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版图中的缩减,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有害无益,更不必说提升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了。

2.提升民族文化素质,影视传媒在为受众提供信息资讯、娱乐消遣的同时,还对提高受众的科技、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影视媒体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文化信息的媒介工具,而且其自身就是文化的创造者、生成者和构建者。影视艺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文化责任培养,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宣传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为提升受众的文化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3.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科技的发展使影视传媒行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文化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但是随之出现的泛娱乐化、“三俗”等不良现象产生了不能忽视的负面影响,对其公信力、权威性以及影响力造成了严重削弱。唯有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责任感,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影视传媒行业健康发展。4.助力学生求职就业。高科技的发展使影视传媒行业的生产和传播正趋向智能化,技术操作变得越来越简单,若想成为行业精英,必需从单一的技能操作性人才转向既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应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责任感,惟其如此才能制作出有思想性、艺术性而且符合现实需要的作品。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培养良好的文化责任感,有助于解决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上手快后劲不足”的现象,能使他们具备厚积薄发的文化推动力。

三、影视艺术教育中文化责任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文化责任的培养?

1.教学环节的贯彻。影视艺术教育中,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教学与培养学生文化责任理应是相伴相生的同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文化责任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使其文化责任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底色。反映到教学环节的具体操作中,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教师在主观上要将培养学生的文化责任感当做教学的重要内容。有的教师在自身观念中就更加看重技术的教授,认为文化责任感是虚无缥缈之物,既无具体衡量标准,亦不能体现教学成果,因此根本不会在教学过程中提及。如此一来,学生更容易忽视。其次,文化责任感要反映到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影视专业理论知识时,要将知识点放置到社会、时代大背景中,通过对历史或现状的阐述,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白其文化内涵。在选择课堂播放的影视片例时,要注意精心选择,既要符合专业知识的学习需要,又要考虑到片例在文化上对学生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三观”不正确的片例要坚决避免,若实在需要,则必须批判地分析,避免让学生产生价值观上的混乱。再次,影视拍摄实践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选题的思想内容及其文化内涵,避免单纯追求技术的炫酷。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影视专业的学生对特技制作兴趣盎然,对于拍摄内容的深层内涵却毫不关心,对于自己拍摄作品的技巧说得头头是道,被问及主题思想时却茫然不知。这是影视拍摄实践学习中特别突出也格外要注意避免的现象。

2.评价体系的建构。评价体系对于拍摄实践的影响显而易见。如果评价体系中文化责任成为缺失的一环,必然会影响业界的实践方向,对影视艺术的基础教育环节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当前各种各样的评奖活动、学术会议层出不穷,这些活动直接影响着评价体系的建构。评奖活动推崇哪一类的作品,往往就会将此类作品的创作推向一个创作高潮。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是业界的风向标,还应是影视教育的指路牌。正因如此,学界或业界在举办相关评奖活动时,文化责任理应是筛选作品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非仅仅考虑作品的火爆程度,比如票房如何、收视率多少等等。另外,相关研究部门或专业协会应召开以文化责任为出发点的评奖活动或会议,予以深入探讨,以引起重视。更重要的是,这些评奖活动或学术会议不应是小圈子里的封闭式的自说自话,而应走入校园,鼓励学生参与,以拓展其专业视野,并提升其学术素养,让学生们了解当前行业最前沿的信息资讯,知晓最新的行业评价标准,并尝试把它们与自己的理论学习与拍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3.学界与业界的沟通。与其他专业不同,影视传媒专业具有高度的实践性。一方面,影视传媒专业的学生要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培养敏锐的感知力;另一方面,要即时了解本行业最新的前沿动态,用以指导自身的专业学习。这就需要学校提供或个人寻找更多与业界沟通的渠道,如参观、访问、座谈、实习等等。在沟通的过程中,要考察当前影视艺术领域的真实现状,尤其是文化责任缺失等问题,并深入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今后自己步入岗位之后的工作态度与方法,从而通过这些思考调整在学校中的学习内容,以备将来能够承担起作为影视传媒从业者所应担负的文化责任。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尽管高科技已成为当前影视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影视行业要想健康可持续发展,文化责任始终是不可动摇的根基所在。影视艺术教育应既追随影视传媒业的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又充分重视对学生文化责任的培养,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出既具有高度文化责任感、又具备较高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符合当前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需要。

作者:王锟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参考文献:

①钟起惠:《从负责任的观点检视台湾电视台新闻部的例子》,《亚洲传媒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影视艺术教育范文篇9

当前中国及国外之高等艺术教育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专门的、甚至单科的艺术学院,如中国之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西方之美国电影学院、茱莉亚音乐学院等;其二,高等专科学校,如GrenoblAcademyofArtinFrance(法国格勒诺布尔高等艺术学校),此类院校虽多数时并不颁发高级文凭,但其性质亦为高等教育。其三,综合大学之艺术系或学院,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等等。这三类高等艺术教育有相似之处,亦有不同之处。前两种因定位与性质十分接近,只是文凭级别不同,故在我们的讨论中将之归为一类,称为专门艺术院校。由于笔者长期从事电影艺术教育之故,故在此从影视艺术教育,特别是电影艺术教育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第一栏所示之电影类专门艺术教育院校,数量相对较少,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也就一两所,多为国立,为本国提供专业电影创作、理论人才,倾向于高端和专门化。第二栏所示之提供电影专业教育的综合大学,数量非常庞大。仅美国提供专业电影、电视艺术教育的大学就在三百所以上,同时有六百多所大专院校提供影视制作以及相关课程,且此数字还在持续上升中。其他国家的情况也类似,随着电影、电视艺术、技术日益推广,电影教育呈现普及化的趋势。在中国,近年来,由于国家教育委员会大力推广高校艺术教育,导致各大学纷纷设置艺术学院、艺术系,而其中,影视教育因为其鲜明的时代特性而受到青睐,由此高校影视教育得到极大推广。当然,综合大学提供电影教育的广泛和普及,并不意味着教育和研究水平的低下。实际上,以美国为例,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有多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代表如纽约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的电影教育是世界一线水准的,其专业水平非常高,甚至超过了美国电影学院、加州艺术学院这样的专门电影学院,成为全球范围的电影专业的最高学府,其毕业生进入电影工业和学术研究两个领域,且于两方面都有杰出表现;第二个层次,如雪城大学、查普曼大学等,提供相对专业的电影教育,毕业生进入高校和研究系统的较多,进入工业系统的较少;第三个层次是,一般大学开设的专业电影课程,这些专业一般将电影教育作为一种修养,或者提供一种工具。学生毕业后,可以以电影、电视为基础或者研究工具,进行广泛的交叉性学科发展。其他国家,例如中国,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与美国类似,只是尚缺乏第一层次的电影教育,中国较为突出的提供专业电影教育的综合大学,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目前还在提升进展中,如何达到世界一线的电影教育,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二、两种专业教育的历史渊源

专门的电影艺术学院,一般都有较长历史,大部分成立于20世纪的前半期,是随着电影工业和电影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这类院校,依笔者所见,分为三大体系:西欧体系、苏联和东欧体系、美国体系。这三种电影教育体系的形成与三地对电影的认识和定位直接相关。西欧体系以法国为代表,根植于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传统,以应用型技术培训为基础,结合欧洲传统大学的人文理论体系,形成系统化的电影艺术专业教育。西欧体系自电影发展初期,就基本将电影视作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比较倾向于把电影视作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方法体系接近于传统的美术、音乐艺术教育。苏联和东欧体系,主要源自苏联。由于苏联的强大,广泛影响到中国、波兰、捷克等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权极早地认识到了电影在国家宣传上的巨大功效,因此电影教育启动得很早,莫斯科电影学院在1912年就已经成立。苏联体系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化的电影专业教育体系,它将电影视作一种有力的、针对普通民众的宣传工具,在艺术观上比较倾向于现实主义,把电影教育作为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基于与苏联亲密的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基本上承继了苏联电影教育系统。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理念、院系格局、课程设置,基本上与苏联一致。美国在传统上将电影视作工业。早期,由于强大的好莱坞的存在,在其内部自发地形成人才的学徒式阶梯培养模式,因此并无成立专门的电影教育机构的必要。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电影文化的兴起,出于对高级电影理论、评论人才的需要,开始设立专门的电影学院。因此,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代美国大学的电影专业人才才得以出现,并引领了“新好莱坞”电影运动。这三种体系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初衷都是培养电影从业人员,以应用人才为初期培养目标,最后发展到同时培养理论和人文学者。与以上所述专门的电影艺术院校相比,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其初衷并非为电影业培养专门人才,而是将电影视作一个文化、艺术领域,培养掌握此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文学科学者。只有当电影、电视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积累了足以吸引人文、艺术类学者展开研究的足够资源之后,综合大学才有培养电影理论、研究人才的必要性。而随着此种教育的展开,最后发展到同时培养电影从业人员,反哺电影工业。

三、两种专业教育的理念区别

如前所述,两种专业教育从不同的出发点,都经历了长足发展,向对方延伸和靠拢,在当下形成相互交叉的态势。专门电影艺术学院除了培养导演、编剧、摄影等专业从业人员以外,也培养电影史专家、电影理论学者、电影文化研究者;而综合大学的电影系,除了传统的电影方面的学者型人才,其毕业生也大量从事导演、编剧等专业创作(如斯皮尔伯格、弗朗西斯•科波拉、李安等)。在此状况下,梳理二者教育理念之差异,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所谓教育理念的区别,其本质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这两种专业教育出于不同的出发点,培养不同的人才。而人才模型是由两点造就的,一是起点,二是高度。如果我们粗略地把大学教育的多个学科基础分成四个象限的话,那么各个专业教育的起点就是在这四个象限中寻找自己的落脚点和落脚范围。而高度,则是其毕业生在此平台上所达到的高度。经过总结,我们可以梳理出两种不同的人才模式:柱形人才模型、平台型人才模型。专门的电影艺术学院,倾向于培养的是柱形人才,其底座起点较窄,入点准确集中,在这个起点范围内达到相当的高度,形成柱形结构。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柱形人才模型,是行业需求、教学系统和学生来源三方面作用的结果。从行业需求的角度,对于毕业生的要求是,专业而准确,毕业后即刻可以投入工作岗位,不需要实习和磨合阶段;同时,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由工作岗位塑型,岗位将提供给个人长足的发展空间,不一定需要大师,不一定需要来自个人内部的思想和思考所带来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从教学系统来说,专门的电影艺术学院,其教师多为影视工业的专门人才,所传授的知识内容以专业知识为主,其他知识为辅。从学生来源角度,专门的电影艺术学院的考生多为艺术类考生,文化课知识水平为中等,但在艺术修养和技巧方面有专长。而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则为梯形平台状结构,其底座较宽广,基于综合大学多学科的基础和优势,给予学生坚实而广泛的基础。此类学生,未来的就业、深造、发展的可能性更广泛,有可能形成更为复杂的发展模式。换言之,此类学生的发展倾向于依赖自身内部的思考和欲望,而非外部工作岗位的塑造,就这一点而言,与专门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有明显区别。但是,就国内而言,综合大学毕业的电影专业的学生目前的缺点也是存在的,他们可能达到一定程度的专业性,但其高度不够,很少能够直接满足电影、电视行业的岗位要求,一般需要一定时间段的实习期,或者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从而弥补此短缺。虽然专门电影艺术院校的学生,与综合大学专业电影教育下的学生,二者的区别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个体的特殊性,但从整体角度看,教育理念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塑造作用。总结起来,前者的知识相对单一纯粹,后者丰富多元;前者专业性强,后者专业性稍逊;前者短期发展极其显著,后者要经历一定的积累期;前者专业思想稳固坚定,后者变化较多;前者倾向于在行业内一线搏杀,后者倾向于二线作战;前者重局部流程,后者重整体和系统。但是,如果我们简单地得出结论:称前者更多地成为具体操作者,后者更多地成为领导者;或者说前者更适合动手,后者更适合思考管理,笔者认为这是不合理的。事实上,此种二元比较,并非在我们所讨论的对象中出现,它广泛出现在各个行业之中。各个行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基本上都来自于两个部分,一为本行业的专业学习者,一为外部行业进入的管理者。如金融行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一部分人其专业即为金融专业,且在金融专业一线工作时间较长,此部分人士精通本专业的具体事务,之后扩展其思考而至全局,成为领导者;另一部分人专业并非金融,可是从全局管理出发,逐渐学习精通专业知识而成为领导者。这两种人在领导层所占比例多有变化,很难说后者容易占据领导层地位。它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途径到达相同位置。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两种教育理念各有其优点,亦各有其缺点。那么是否有改良的方法呢?因笔者的学习阶段主要在专门艺术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而工作则长期在综合大学进行专业电影艺术教育,对两种教育系统都有一定了解,因而对此问题保持了长期的思考。因为本职工作的关系,我特别希望从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角度思考,寻找到一种教育理念的改进方案。经过思考,笔者认识到除了前述两种“柱形人才”、“平台型人才”培养模型之外,还可能存在着第三种人才培养模型,即“金字塔型人才”模型。“金字塔型人才”模型适用于综合大学的专业教育,结合了“柱形人才”、“平台型人才”两种模型的优点,它既拥有较为宽广、坚实的基础,又能够达到一定的专业高度。其本质思想,是将平台的四条边棱向上延伸,形成交汇点,既形成专业区域,又形成专业高度。“金字塔型人才”不是除了专业什么也不懂的“怪才”,亦不是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精通的“庸才”;他们能够应对专业领域的问题,亦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周边行业的经验,调动各方资源;他们不是在被行业塑造,而是从内在思考和欲望出发,塑造自身,甚至塑造行业;他们可以是领导者,也可以是创作者,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停止思考,他们永远不会认为行业、岗位的现状是一种必然,他们倾向于成为创新者。实际上,“金字塔型人才”的培养,是结合了专门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艺术教育两种方式之优点的产物,它不是一种灵机一动的理念构想,而是一种经历了自然发展和选择的结果。当下在电影教育领域最为优秀的学院,笔者认为其理念本质就是这种“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型,如纽约大学(TischSchooloftheArtsatNewYorkUniversity)和南加州大学(SchoolofFilmandTelevision,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纽约大学是坐落于纽约心脏地带的名校,所设课程压力不大,但要求甚高,学生称其“nothighpressure,butdemanding”。据《纽约时报大学指南》指出,纽约大学属下的Tisch艺术学院是全美最佳的艺术学院之一,是美国“东岸”电影系统的重要阵地,包括马丁•斯科塞斯、李安、斯派克•李等国际著名导演都毕业于此。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是一所历史悠久、科研教学水平高、有着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的世界知名私立大学。学校现有学生两万八千多名,其中研究生约占一半。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提供的排名,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在全美综合排名位列第27名,其中电影学院全美第一,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西岸派”电影的学术重镇,学生大量进入好莱坞一线的工作领域。这两所大学都是综合大学,而其电影专业教育在全球享有盛誉,远超电影艺术单科院校,这在全球是少见的特例。究其原因,正是其毕业生知识结构的“金字塔型”模式使其保有宽厚的人文知识基础和高度的专业性。当然,这种“金字塔型”模式需要具体的观念和条件来满足。纽约大学当初建校的精神,是提供更高深的学问去激发个人在商学、科学、艺术及至于法律的潜力,同时兼容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理念。这一观念之所以能够被彻底实践,并造福许多纽约大学的学生,其原因是由于纽约大学地处全世界文化及金融中心——纽约市,使得纽约市大部分的资源均能被学校所用。如博物馆、画廊、音乐厅等,提供了学生们实地去印证所学。另外纽约市也提供了许多实习及工作的机会,让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可以得到宝贵的工作经验,发挥学以致用的精神。例如电影、电视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去电视台实习;旅馆管理的同学可以到旅馆去实习;而主修社会工作的学生,更有机会去参与老人或精神病患的服务工作。这种条件是其他一般大学城院校所不具备的。南加州大学的主要特色是:第一,课程持续时间短,因此课程安排很紧凑;第二,教学重点放在一般课程上,强调学生的通识教育;第三,每年邀请全球各地的专业领域知名人士和学者举行几十次专题演讲会;第四,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不多;第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特殊性,校方不以其他文理院系的统一标准来刻板要求;第六,因为与产业界融合程度高,学生毕业后,较容易获得电影工业岗位。如前所述,这两所综合大学为代表的专业电影教育,对我们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目前,在中国的电影教育中,综合大学的专业电影教育因为发展时间较短,还处在道路摸索之中,在专业性方面,与专门艺术院校还有一定距离。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借助于综合大学的规模优势。综合大学从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参与社会活动的数量和规模等多方面,具有专门艺术院校不能比拟的优势,保有“金字塔型”知识模型的基座部分,是不成问题,关键在于向塔尖方向的专业化延伸,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四、两种专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两种专业教育因为有不同的理念,导致了不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这是理念指导下的必然结果,也是现实条件限制的结果。专门艺术院校承袭苏联的模式,专业划分很细,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其本科专业(方向)设置如下:文学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电影剧作、电影理论、电影批评)导演系:导演专业(故事片、纪录片、剪辑)摄影系:摄影专业(故事片摄影、纪录片摄影、科教片摄影、影视照明)美术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广告学专业(影视美术设计、影视美术、影视广告、新媒体艺术、现代绘画、虚拟空间、人物造型、镜头画面设计、影视化妆)录音系:录音专业(录音技术、录音艺术、音乐录音)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影视制片、发行放映、文化经济人)电影学系:(电影研究所)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电影理论、电影批评、影视创作学),同时负责学院的学报出版,学院信息中心的工作和学院网络的工作。影视技术系: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影像工程、数字影视技术、新媒体技术、网络游戏)表演学院:表演专业(表演、配音)摄影学院:摄影专业(图片摄影)动画学院:动画专业(动画、动漫画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三维电脑动画)如此之多的专业设置,这固然与其本身是一所独立学院,有着较大的规模有关,同时与其专业化分工的思想基础有着联系。而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以笔者所在的“北大”艺术学院为例,成立时间不长,规模还比较小。在实际工作中,专业课程设置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目前在本科专业设置上更多地借鉴了前述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的专业设置,单设立“影视编导专业”,把导演、编剧、剪辑、后期制作技术等综合起来,类似美国电影教育中的专业“filmmaking”,给予学生更宽厚的基础和更多的成长空间。在课程设置上,尝试采用了“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四年的教育中,实施一种从较宽的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的过渡方法。在第一年中,主体课程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整个北京大学本科生都必须上的课程,包括英语、体育、政治思想等。第二部分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专门挑选的北京大学其他人文科学的重要课程,例如文学史、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等。我们认为这样可以给予学生较宽和厚重的人文知识基础。第二年中,主体课程仍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专门挑选的其他人文科学的重要课程,与第一年相比,这些课程的选择与其专业具有更多的相关性,如美学、艺术概论等。第二部分是专业基础课程,如影片分析、电影技术概论、视听语言、电影史等。第三年中,主体课程是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如导演课程、编剧课程等。第四年中,主体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作品拍摄、毕业论文写作等。为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做前期准备,提升其专业性。另外,在第二年开始到毕业的三年中,除了学生自己拍摄的作品以外,要求他们每年提交至少一个影视作品。在课程之外,还开设了大量讲座,邀请业界人士进行讲座式课程。综上,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希望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阶梯状发展过程,由宽入窄,由广泛到专业。但是,由于四年时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很多学生存在专业训练不足、缺乏实践等问题,影响了其专业性的发展。于是我们建议这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可以采用保送和报考两种方式,使他们在研究生阶段完成金字塔尖的知识构建。

五、两种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影视艺术教育范文篇10

【摘要题】学术平台

【关键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建构/教学模式

【正文】

影视艺术教育是当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新时期中国高校本科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和缩影。随着高校专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影视艺术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综观中国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其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伴随着“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也越来越显突出,促使影视教育者去分析“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背后所存在的“疾症”,去探寻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和教学规律,去思考影视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未来模式。因为,今天的影视教育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个时期中国影视娱乐和影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直面今日中国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探寻影视教学的规律,建构影视艺术教学模式,是影视艺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现状分析

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在短短的十年之内迅猛发展,影视艺术专业迅速扩容,创办影视专业的院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从重点综合性大学到一般普通院校,从影视专业性院校到大多数院校遍地开花。影视艺术专业已成为各个高校的“香饽饽”。“各级各类学校都借助各种形式介入影视教育的领地,不管原有学校基础如何,特性怎样,都似乎响应时代潮流建设影视专业。”[1]这种格局的出现,与时展的文化潮流、教育管理观念的解放、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这种现象与社会“关联”的背后,有着教育产业化、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功利”性因素驱动。影视艺术专业属应用型学科,进入“门槛”不高、教学设备的投入可大可小、一般基础性师资转型相对较快;同时,开设影视艺术专业生源多、收费高,更多的是迎合办学主体“功利”性的追求和缘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在这种背景下掀起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大潮,必然会出现“经营粗放”、“教学泛化”、“人才档次不高”、“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等弊端。认真分析当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教学的客观现状,其带有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规模,但缺师资

现在创办影视艺术教育的大学与院校,很大一部分是从2000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艺术教育和影视教育的大潮应运而生的。泛概念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兼容跨类的新闻、传播专业一起,使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走上了规模发展的快车道,它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进行着规模化的扩展。许多院校把早期的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系和公共基础部的部分专业和师资与影视相嫁接,创办出广播电视新闻、影视广告、影视美术、影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摄影摄像、动画、播音主持、录音艺术、影视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等多种影视专业。影视艺术专业的规模急剧扩张,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很大一部分在边教边学中由大文科专业转向过来,师资队伍的影视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创作积累相对缺乏,部分师资在影视方面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在电视理论的学养和电视创作实践方面的积累)不很丰厚,许多教师在影视专业教学中照本宣科、缺乏时代感和系统性的教材,更缺乏影视专业创作的经验,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甚至没有一个接受过影视艺术学历教育或乏有从事过影视创作实践的教学师资。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大量聘用一线的编导和记者作为影视教学专业课的主要师资,虽然这部分师资往往以经验和体会补充了教学的内容,但缺乏电视的系统性理论基础、很难把体会和经验上升到学理层面,同时在教学时间上也不能给予充分的保证。因此,影视专业的规模和数量的扩展与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尤其是“双师型”师资的奇缺,成为当前影视艺术教育的第一个大问题。

(二)有数量,但缺质量

影视艺术专业旨在培养一批既有学理素养并具有应用技能的创造性人才。影视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有别于理工和文科类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影视专业招生上理应实行定量控制。然而,不少院校被热流般涌起的影视艺术类生源所驱使,不断推出影视艺术专业、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忽视自身的学科实力、专业技术与设备师资条件,不切实际地扩大招生。西南某学院的二级影视学院,在短短几年内其8个影视艺术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规模之大、专业之齐、学生数量之多,在全国独立学院中绝对处于领先地位。学生数量的增多、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必然带来后续教学培养的整体无序性、培养目的不明确、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影视教育的质量。为此,许多院校培养出来的影视专业学生普遍是影视通识性人才,影视理论研究与影视策划能力不强,影视创作思维与创作技能薄弱,同时也存在知识与能力的“撇脚”。诚如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飚所言:“新闻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没有及时跟上快速前进的传媒实践。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不适应传媒的要求。”[2]杨飚虽从新闻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了教学的质量问题,同样也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今影视艺术教学上的质量通病。对影视教育来说,培养一个合格的记者、编导、主持人和制作人才,或是一个媒体策划和影视文化管理者,决不仅是换换课程这么简单;它与专业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和培养理念、课程结构、师资设备等有着相互连动的耦合关系。

(三)有体系,但缺创新

拥有影视艺术专业的院校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在专业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和课程结构等方面都已建立和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各个院校的教学体系在理论上大体一致,都在于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本学科与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了解本学科与本专业前沿成果与发展动态,具备适应宽口径专业或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或就业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信息处理与社会调研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等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完全实现上述的人才体系目标。因此,多年以来形成了相对有区分度的两大类影视艺术教学体系,正如曹廷华概括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影视教育围绕着‘通才’和‘专才’两个方面展开了教育,专业院校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技能化教育,综合型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素质化教育,培养的目标更多的是在文学,中文,新闻,戏剧的基础上进行嫁接或者是升华”[2]。诸多院校影视专业的教学培养体系基本上是沿革这两类。所以当“回过头来看,我们培养的影视专业人才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甚至把西师,川大,川师的学生在一起比较,我们的差异性并不大。把成都,重庆,上海,广州,北京的学生相比较,我们之间的特色并不明显。把全国相当的影视传播专业的学生相对比,除了个体的差异比较明显外,整体的差异比较小。我们预想的竞争实力也没有达到所渴望的期待指数。新闻单位对影视传媒的人才似乎是越来越不重视,受到的批评和争议也越来越多”[2]。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年来不少影视艺术教学还是按照借鉴一般教学的惯性进行影视人才的培养,影视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教学缺乏创新,各院校的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各校应有的特色和“核心产品”,百校一面,十多年不变,压抑了各院校影视艺术教学的创新、桎梏了影视育人教学模式的与时俱变。

(四)有通识,但缺能力

影视艺术院系的确为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和媒体业输送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他们成为中央、省、市各级广播电视媒体的主体力量,成为中国影视界、演艺界和国有及民营影视制作公司的“中流砥柱”。同时,各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传播专业还培养了一大批“种子”,这一大批“种子”正活跃在当今各级各类的影视传媒界,成为支撑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和媒体业的基石。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各院校影视专业的扩招,近几年来,影视艺术和影视传播专业的毕业生不论是出自注重“专业影视技能技巧的艺术院校”、“影视理论人才教育的重点大学”或是“培养影视通识性人才的一般院校”,其影视理论素养、影视策划和影视实践创作能力普遍隐含着下滑的危机和趋势。周星指出:“不少大学在影视专业上丧失大学气象,不切实际地上马播音主持、影视表演,具体到细微程度,并不见得有基础,只是招生有吸引力,但自身学科力量如何却不去考虑。”[1]实际上这类现象在影视艺术教学中普遍存在。例如,我国较早开设影视动画专业的高校有“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同济大学,杭州商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17所大学”[2]。近几年新上马的院校还有中南民族大学、江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湖北工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等。然而,在2005年6月1日到6月5日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国内影视动画专业的学生拿得出手的成型作品少得可怜,优秀的作品数量也是“凤毛麟角”。以影视动画学生的作品数量与全国开办的影视动画专业数量相比,则极不协调。这一事例虽然不能代表影视专业教学的全部,但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学生创作能力之薄弱。正如曹廷华指出:“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学生不适应传媒的需要,一个原因是理念和意识的局限,另一个局限是实践的大量缺乏和技能上的不能更新。”[2]影视艺术专业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水平,影视业不仅需要精通影视业务的通识性人才,同时也需要有实际创作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而我们的影视教学很难满足这两者(尤其是后者)。

(五)有成品,但缺“出口”

近五六年来,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生源火爆,不少高校不断拓展扩张这类专业,正所谓多一个专业就多一个就业机会。但是,招生热门的专业未必就有社会“抢手”和紧俏的就业岗位。在当今的社会里,可供影视艺术毕业生选择的影视艺术工作领域还是比较多的。然而,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影视和媒体专业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虽说影视艺术和影视媒体尚属时展的朝阳产业、从业的专业需求量比较大,但是受目前我国企业体制属性的制约及影视专业就业观念的影响,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工科、文科等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面还比较狭窄,就业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许多影视艺术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漂浮于社会上、游离在各大电视台与社会影视制作公司之间,也有的影视专业毕业生离开了心仪的影视传媒改事其他的职业。影视艺术和传媒专业的成品“出口”瓶颈,直接影响着影视教育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影视教育者必须直面和思考的紧迫现实问题。

二建设思路

我国影视教育和影视专业教学发展所折射的上述问题,既有社会大背景的因素又有影视艺术教育本身的问题。对于影视教育者来讲,如何在众多的影视艺术专业的培养格局中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从教学改革入手创立影视艺术教学的特色,开创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和首要探究的课题。创建影视艺术教学新模式,就是要建立一个影视特色鲜明、以特取胜的人才教学体系,围绕特色着力夯实文学和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这一重要基石;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高效转化的教学创新机制;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一)突出特点、以特取胜

影视艺术专业属于设备、经费投入需要量比较大的专业,而国内许多非影视艺术专业性的高等院校,均是在“穷国办大教育”的状况下开办影视艺术专业的。因而,在有限投入的“校”情下,更应该强调和突出自身的教学特质与专业特色,有选择地建设、有重点地突破,力求独辟蹊径,出奇制胜。要坚持把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作为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基石;要夯实这块基石,就要突出特点、以特取胜,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把特色扎根在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使影视艺术教学体系独树一帜、独步天下。创办影视艺术专业,要兼容艺术院校“专业影视技能技巧”的专业化和重点大学“影视理论人才教育”的学理化特征与优点,从各院校的实际出发,体现自身教学的特色和学校的个性,突出特色。只有坚持影视教学的共性和各院校自身影视教学个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有可能建设成为区域一流的影视院校,争取实现国内一流的发展目标。

(二)师资与学科齐头并进

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机制,是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实施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强盛的师资和学科。当前各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上,大多数院校都完成了量的积累、正从量变“拐”向质的提高阶段。质的提高成为下一轮各影视院校教学竞争的核心。影视艺术的师资有四类,其中三类缺一不可:一类是将帅之才,是既能“文”又能“武”的学科带头人,这类人数量不多,但决定着教学与学科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另一类是“文”将才,是头脑型的研究和策划型学者,是影视前沿的理论与影视策划的研究者,是培养学生影视文化学养和学理的骨干师资,是专业的中坚力量,是院系教学水平的基本保证;还有一类是“武”将才,是专业技能的教学骨干、完成教学能力转化和影视作品创作的基本力量。在强化师资和学科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占领影视艺术专业双语教学的“高地”,注意吸收日趋增多的“海归”人才。这是下阶段打造影视师资和学科特色及教学创新的新亮点,也是影视艺术教学接轨国际的本质体现。

(三)全面整合影视教学资源

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影视教学体系是影视艺术教学模式创新的最终落脚点。要实现学、产、研的一体化,必须全方位地整合影视专业、师资结构、课程结构、知识内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教学等资源内容,必须优化发挥教学资源的整合作用,有效引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学生创作的能动性,从而把教的理论和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影像产品。

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建构影视艺术教学的模式、创建影视艺术教学特色,不仅体现在对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属性的理想理论创新认识上,更要扎根在影视艺术教学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影视艺术教学目标的创新,就在于造就和培,养创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一届又一届具有广博文化素质与影视创作能力、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实践与竞争能力、体现影视与传媒特色及能力突出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