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应用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3 11:02:20

业务应用管理

业务应用管理范文篇1

一、管理会计在医院日常业务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医院财务预算能力的提升。在我国,无论医院的规模如何,普遍存在着财务运算中经费预算与财务执行过程相脱节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医院的管理者对财务预算的认识不足,认为其只是属于财务部门负责即可,而忽略了财务预算是涉及到医院日常业务的方方面面,需要多方协调配合才能完成的。管理会计恰好能够解决这一矛盾,它强调部门中整体与局部的配合,其将医院看做一个整体,将财务管理看做是整体中的一小部分,这个小部分服务于整体,而整体也配合着部分,真正实现了医院与财务管理的协调统一,提高了医院的财务预算能力。(二)有利于医院调节控制能力的提升。管理会计通过控制成本与收益的比例来参与到医院的日常经营决策和医疗服务等日常业务中。同时根据医院的经营目标已经在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管理会计能够及时的调整和控制,从而保证了医院的各个经营项目得以实现。(三)有利于医院考核评价能力的提升。管理会计应用到医院的日常业务管理中,能够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形成科学有效的医务人员绩效和评价体系,从而增强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二、管理会计应用于处理医院日常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医疗体制不健全。目前,在我国的医疗体制中主要存在着医院被政府垄断,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同时医院在经营中普遍存在着以药养医的现象,导致医院在日常的业务管理的重点放在药品医疗器材上,而忽略了对医疗成本的管理与控制,此外就是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协调的现状,在大城市的医院收入很高,而小城镇的医院收入则相对很少几近入不敷出的局面了。(二)医院管理者对管理会计不重视。医院管理者多为医术界的专家,对于日常的财会知识了解不多,因此往往会无视医院财务方面管理。因此虽然很多医院将管理会计也应用到了财务管理中,但没有形成完成的管理会计体系使得管理会计形同虚设,使得管理会计无法发挥应有的管理作用。(三)管理会计从业人员能力有待提高。我国现行的考核专业会计人员的机制比较单一,使得培养出的从事会计的人员职业素质偏低,无法满足管理会计对财务、会计、计算机以及管理等多种学科的需求,同时由于医院的业务比较复杂,因此对管理会计人员的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要求度很高,可见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在我国现阶段还有待提高。

三、如何有效地将管理会计应用于医院日常业务

(一)加强医院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我国目前医院的管理层均是医疗界的专家,虽然对财会知识有所了解,但是认识不深,尤其是对管理会计的了解就知之甚少了。因此需要医院的管理层加强多管理会计的认识,可通过定期参加财会相关的培训,或者在医院内部成立专门的财会小组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争取让更多的医务人员了解到管理会计与医院以及每个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二)建立医院的管理会计体系。医院应该学习企业的管理方法,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体系,对医院从经营、决策、预算甚至员工的绩效与评价均进行参与,权衡医院在日常业务中的成本与利益比例,使得医院能够稳步健康的发展。

四、结束语

管理会计在医院的日常业务中的的确确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医疗科技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医院的业务也将越来越多样,而现代化的管理会计必将在医院的日常业务管理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使得医院能够又好又快地经营发展下去。

作者:帕依扎 李燕 单位:新疆民政康复中心

参考文献:

业务应用管理范文篇2

该系统是集中化管理系统,各级营销人员可以实现在线交流,同时能够有效实现与软件维护运行部门的联系,提升系统应用的效率,确保运行稳定性。在实际应用方面,SG186系统能够帮助营销人员通过在线模式提升与客户的交流畅通度,使营销活动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下。在营销过程中,能够使客户需求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营销人员能够更好地据客户实际需求去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的实际水平。为了能够提升SG186电力营销系统的整体应用性,各级营销人员均被设置了管理操作权限,根据各自权限展开日常营销工作。在定期培训及业务交流会议上,企业能够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进而不断总结和创新营销系统,提升营销系统在电力营销业务开展当中的作用。

二、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管理存在的问题

1.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管理专业性不强

虽然就系统本身而言,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的专业性较强,但在实际的管理应用过程中却无法体现出专业性。一方面源于整体的权限分配不够合理,因营销人员相对不固定,按照工号分配权限的方式使得营销业务开展面临诸多的问题,无法真正集中发挥该系统的真正价值。另一方面则是在日常管理维护过程中,没有能够确保持续的专业性,使得系统维护和运行出现脱节现象。在日常维护工作中,该系统虽然由专业公司提供基础性保障服务,但服务的实效性不强,使一些业务模块的应有作用难以发挥,妨碍了系统智能化功能的体现。

2.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在流程考核方面存在不足

虽然目前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已经得到了全方面的推广应用,但由于主客观的多重原因,导致该系统在业务考核方面功能尚未被全面应用,对于营销业务的监管依然停留在线下,而线上的质量控制和监督效能不够明显。

三、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应用展望

1.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需有效实现与电力用户信息采集系统的对接

目前,电力用户用电信息的采集工作是提升用电服务的一个关键点。随着电力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加快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的对接融合,将成为电力营销业务创新的重要举措。在用电信息统计方面,该项业务目前都由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去完成实现,一旦实现系统合并,使用电采集成为SG186的一个模块。那么,电力用电信息的采集不再需要配合通信网络运营商的系统,直接可以实现光纤网络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同步上传,而用电户的异常用电信息能够被加以预警,使营销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相关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不断创新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应用模块功能

在客户关系方面,电力企业要将SG186作为一个关键的客户关系维护平台,积极通过对用户的细化管理,科学客观地对用电客户信用、市场价值、管理风险进行评估,进而降低营销的整体风险,创新营销策略,提升营销服务水平和质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在用电需求调研方面,SG186系统的应用可以使用电企业更好低掌握实际的客户用电需求,对后期市场进行一个有效预测,进而能够持续有序推进电力营销业务开展,有效利用能源资源,优化整体层面的用电结构。在用电高峰期,做好资源配置,确保用电安全和效率。在新能源领域方面,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当中能够加入新的模块,进而创新系统功能,如增加充电管理模式,实现对充电设备的实时监控,提升使用安全。电力工作人员能够登录系统查询到充电电池的分布情况,自动实现充电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结合日常使用情况,进一步做好长期的应用规划,提升效能水平。在智能模块对接方面,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可以加入智能接口模块,实现更加开放化的管理。管理人员根据自身的管理实际需求,优化模块组合,实现系统功能的丰富化,通过有效对接,能够降低管理成本,同时提升效率。

四、结语

业务应用管理范文篇3

一、馆员队伍建设

图书馆馆员队伍的知识管理建设目的是构建知识结构的合理与科学、实现馆员内部的知识创新并提高各馆员的知识水平。由此可以提高图书馆内部人才各方面的知识水平,构建一种新式用人方式,促使人才能各执所能,发掘馆员的潜能。

二、建立馆藏

通过应用知识管理能有效促进相关人员学习业务知识,把显性知识有机地转变为隐性知识,促进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创新。通过学习,对图书馆的馆藏可以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对馆藏书目进行检索会更加方便,提高读者对图书的利用成效。依据对图书馆馆藏图书利用率的调查和定期统计,做细致分析,可以将隐形知识归入馆藏图书的管理体系内。工作中,既可以避开图书馆设定的重重陷阱,又可以通过调查利用率,评估图书馆的图书和服务质量,由此可以及时有效地调整图书馆的建设方向。

三、文献编目

高效的文献编目可以将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快捷、有效地展现给读者。知识管理在文献编目中的应用包括对期刊、图书以及电子资源和分类和主题标引,运用MARC元数据对文献编目。知识管理的核心价值是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编目人员就属于其中。编目人员若经验丰富,在文献编目中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多个有效检索点,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运行效率,使读者能快捷有效且自主地检索到所需的文献资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文献编目工作打破原有的范畴,不再是局限于纸质文献的编目,向着网络资源和电子资源方向延伸。这要求文献编目人员能够结合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推行数字化、网络化的文献编目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地整合纸质文献资源和网络电子资源,方便读者选择。

四、流通借阅

图书馆流通部门的工作不仅是图书资源的借、还,包括与读者直接面对面接触,读者会向馆员进行咨询,由此馆员还应担任导航员。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业务应用中,流通部门所提供的作用和服务更加直接有效。这样能随时应答读者提出的咨询,将显性知识通过隐形知识有逻辑地介绍给读者,让读者获得满意的服务。

五、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咨询服务是运用知识管理可以将隐性知识和现有的显性知识有机结合提供给读者。其内容包括:馆际互借、定题服务和文献传递等。在参考咨询服务中知识管理的应用包括:隐形知识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显性知识相关资源的组织与加工。这些内容恰好符合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中的各项内容。在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中引入知识管理将大力提高咨询服务工作的效率,建立知识交流环境,促进馆员之间的合作,由此可以为图书馆电子网络参考咨询服务的健全提供全新的理念与思路,可以及时且有效地解决图书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六、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图书馆而言,其员工是实现新环境下新思想、新服务、新管理的主体,承载者图书馆结构和发展的驱动力,所以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图书馆运用知识管理最终目标是应用逐步提高的知识创新,实现图书馆资源利用的核心价值——知识的平等共享与自由获取,还要尊重读者的个人隐私、建立健全和谐文化环境等,图书馆馆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此目标的载体。由此可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业务中应用所起到的作用独一无二且无可替代。为此,图书馆应加大人力资源管理。

七、读者管理与服务

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对象,读者是其赖以生存的重要前提条件。读者来自全社会的不同阶层,各自对信息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图书馆在知识管理的应用中,使读者能自行遵守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借鉴部分读者所提出的图书馆建设意见,以可变的服务形式充分调动和运用一些知识工作者的相关智慧与才能,对特定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由此充分运用读者提供的相关数据完善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

八、结束语

业务应用管理范文篇4

在前两讲的基础上,本讲主要介绍了一个完整的开放业务平台的结构和它的基本模型。给人们展现出一个不久可以实现的开放的、多制式自由接入的新的业务平台。

开放业务平台的基本模型

基于对各种开放业务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接口技术的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下一代开放业务环境的基本组成是开放业务平台、应用服务器以及核心网络元素。其中开放业务平台的基本模型主要包括六部分:业务执行环境子系统、业务开发子环境系统、业务管理环境子系统、VHE子系统、业务能力子系统、网络协议适配子系统。如图1所示。

开放业务平台采用OSA体系结构和Par,ay/OSAAP],业务逻辑执行环境(SLEE)采用JAINSLEE规范,业务开发环境子系统(SCE)引入组件技术,提供不同等级的业务开发接口,VHE子系统提供用户个人业务环境。

开放业务环境各组成部分的介绍如下:

(1)业务执行环境子系统(3LEE)

SLEE是各种增值业务和智能业务的业务逻辑的驻留和执行环境,SLEE应该从两个方面简化业务开发,其一是屏蔽底层异构网络及分布式计算细节,其二是为业务开发提供统一的统计、日志、事务、并发处理、负载平衡数据访问等基础设施接口。

(2)业务开发环境子系统(scE)

SCE以SLEE提供的开放API为基础,为业务开发者提供不同能力和抽象层次的业务开发接口(A闯级、组件/框架级和脚本级),以及业务测试、业务仿真和业务验证功能,实现一个支持所见即所得的开发工具包。

(3)业务管理环境子系统(sME)

SME为开放业务平台的其他子系统提供公共的支持服务,包括为部署到业务执行环境中的业务提供了管理:安全接入、QoS管理、计费、日志、告警、负载管理等。SME与SLEE之间通过开放的标准接口来相互通信,相互配合,完成业务的生命周期管理、业务的接入和定购、业务数据和用户数据的管理等。

(4)VHE子系统

VHE子系统,主要包括接入组件、Profile组件、发现组件、会话组件、连接组件、适配组件和计费组件。VHE子系统内部的所有组件都构建在OSA/ParlayAPl之上,支持各种移动业务环境,并为增值业务提供商(vASP)提供标准的VHEAP,,实现高级业务特征,如适配性、持续性、个性化、会话移动性等。

其核心组件包括:

Profile组件,是平台内主要的存储功能实体,是提供VHE功能的关键,它定义了用户的业务环境,主要包括用户偏好、个性化参数设置、网络和终端能力配置、业务细节属性等相关信息。Profile组件与适配组件配合实现业务的个性化。

适配组件,可以适配各种终端,如手机、PDA和普通PC,支持WML、HTML、XTML、VoiceXML等界面表示方式,为不同能力的终端提供适合的业务展现形式。主要支持终端移动性和业务移动性。

(5)业务能力子系统(SC)

sc包括框架服务器(Framework)和业务能力服务器(SCS)。

框架服务器为业务/应用提供管理、发现、集成、认证等一些基本运作机制,使业务应用程序可以利用承载网络的业务能力。框架为应用提供完整性管理、发现网络功能的能力;业务能力特征通过向框架注册,公布其能力。

业务能力服务器是承载网络实体与上层业务/应用之间的桥梁,SCS向下作为核心网络的或网关,执行与核心网络元素的潜在交互的逻辑实体,向上为业务应用程序提供从底层网络功能中抽象出的业务能力特征(SCF:ServiceCapabilityFeature),以接口类及其方法(Parlay/OSAAPl)的形式给出,应用服务器可以通过对这些接口的调用访问SCS所提供的所有基本业务功能,实现不同的业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任何业务能力特征之前,SCF必须向框架注册并通知框架可用,只有这样,应用才能通过框架发现自己需要的SCF。

服务接口是SCF的实现,提供各种业务能力,包括基于内容的计费(ContentBasedCharging)、呼叫控制(Ca,rContr01)、终端能力(TermmaICapabi[ities)、出席及可用性管理(PresenceandAvailabilityManagement)、策略管理(PolicyManagement)、数据会话控制(DaraSes-sionContr01)、计费管理(AccountManagement)、用户交互(UserInteraction)、移动能力(Mobility)、通用消息(GenerlcMessaging)、连通性管理(ConnectivityManagement)等等。

(6)网络协议适配子系统

网络协议适配子系统是业务能力子系统和底层网络资源的协议接口层,完成各种网络协议的汇聚和翻译。应用层各种请求通过Parlay接口定位到与业务能力子系统相对应的业务功能(如呼叫控制、用户交互等)模块,使用统一接口发送给网络协议适配子系统,进行协议参数的转换,最终传送到网络资源,网络资源的信息会通过网络资源适配子系统传送到业务能力子系统,并最终通过回调(caJIback)调用应用对应接口,从而完成应用和底层网络之间的交互。

协议的适配可以包括:业务应用协议(PABLAY、INAP、CAMEL2/CAMELS、MAP、WIN、BADIUS),传输控制协议(丁CP、UDP、SCTP、TCAP/SCCP),媒体控制协议(H.248、SJP、MGCP),其他协议(1MAP/SMTP、SMPP、CMPP、LDAP)。

网络协议适配子系统完成了开放业务平台和各种网元之间的信息交互,如媒体网关、短信网关、WAP网关、GIS服务器、EMAIL服务器、目录服务器、Ps服务器等,从而保障了各种业务应用的实现。

总之,开放业务平台各子系统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为业务开发者方便、快捷地创建高质量的多样灵活的新业务提供支持。每一部分也分别有自己的OAM工具供管理人员统一管理。

(7)核心网络元素

核心网络元素包括网管中心、计费中心、位置注册(HLR)、移动交换中心(Msc)、各种现有网络应用服务器(如MMS、WAP服务器)等。

(8)应用服务器

应用服务器提供网络运营商或第三方(SP/cP)开发的业务应用程序,如WAP业务、多方会议业务、基于定位的业务、Web服务、邮件服务等。

结束语

业务应用管理范文篇5

互动化营业厅的应用系统按专业方向可划分为业务支持、客户服务和监控管理3个专业,各专业包括若干应用系统,各应用系统在功能上相对独立,但相互间需要信息交流、协同配合,以共同完成营业厅运行管理和互动化服务支撑。1.1业务支持业务支持专业为客户业务办理提供信息化手段。业务办理分为柜台办理和自助办理2个功能。营销系统和自助服务设备管理系统可实现以上功能,且已在供电营业厅中得到广泛应用。1)营销系统:用电业务办理的主要支撑系统,包括用电客户档案管理、用电信息管理、业扩报装、费用缴纳等功能;存储营业厅档案、营业员档案、客户用电信息、业务办理记录等重要数据模型,是营业厅运营的基础系统。2)自助服务终端管理系统:连接营业厅自助缴费终端、自助业务办理终端等自助服务终端设备,管理自助服务终端的日常交易和设备运行,存储自助终端设备的档案信息、交易记录和运行状态信息。1.2客户服务客户服务专业旨在改善营业厅服务环境,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以实现营业厅由“业务导向”向“客户导向”转变。支撑该专业的应用系统包括智能排队评价系统、智能身份识别系统和多媒体管理系统。1)智能排队评价系统:实现客户取号、叫号、业务办理、评价的全流程自动化管理[3-4];存储客户等待时间、业务办理时间、客户满意率等反映客户服务质量的重要数据。2)智能身份识别系统:通过扫描客户ID卡自动识别客户身份,实现客户资料自动调取、业务预办理、通知接待、获取客户身份信息等功能。3)多媒体管理系统:管理营业厅多媒体设备,如大屏幕、液晶电视等;负责节目的编辑和播放;获取多媒体设备运行状态信息。1.3监控管理监控管理专业实时监视营业厅的运行状态,包括设备状态、现场视频和服务质量。该专业能够远程控制营业厅设备,为优化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支撑该专业的应用系统包括展厅设备中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营业厅服务管理系统。1)展厅设备中控系统:监视营业厅内的硬件设备,如投影仪、取号机、智能用电体验设备等。其可对设备故障发出告警,可对设备进行远程遥控。2)视频监控系统:通过摄像机、镜头对营业厅主要监控点和重要通道及出入口进行全面监控,可实现实时图像和数据的采集及信号处理,获取并存储营业厅运行视频信息[5]。3)营业厅服务管理系统:营业厅日常服务的综合管理系统。其通过采集营业厅的业务办理和设备运行实时数据,对营业厅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对营业员服务质量进行统计分析,为优化管理提供辅助决策[2]。

2互动化营业厅信息集成需求分析

在互动化营业厅中各个专业应用以上信息系统,可改善营业厅服务环境,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但任一专业仅依靠自身采集的信息无法独立完成工作,例如:客户服务专业需要业务支持专业提供客户档案信息以识别客户身份;监控管理专业需要客户服务和业务支持专业提供设备运行状态,以实现对整个营业厅设备的统一监控。因此,需要在营业厅范围内全面考虑信息交互,实现专业间信息双向流动,互动化营业厅信息流如图1所示。同时,各专业内部应用系统之间也存在信息双向交互。支撑业务支持专业的自助服务设备管理系统和营销系统需交互客户档案和业务办理信息;监控管理专业的视频监控系统、展厅设备中控系统和营业厅服务管理系统需交互设备状态和视频信息等。应用系统之间信息流如图2所示。图1互动化营业厅信息流Fig.1Informationflowofinteractivebusinesshall图2应用系统信息流Fig.2Informationflowofapplicationsystem营业厅需要集成的信息可划分为3类:档案信息、业务信息和工况信息。档案信息包括企业、人员、设备的基本档案;业务信息描述每笔业务具体办理情况,包括办理时间、办理人员、业务类型、评价结果等;工况信息包括营业厅环境工况、设备运行工况和视频监控的现场工况。专业信息集成需求如图3所示。由于各应用系统在营业厅发展的不同阶段面向不同领域开发设计,数据模型和接口标准各不相同。因此,随着系统种类的增多和复杂度的增加,全局范围内的信息交叉重叠和数据孤岛现象凸显。图2中各系统须面向箭头另一端所指向的系统开发专用接口适配器,以完成数据模型的转换,且无法方便地实现营业厅范围内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此外,系统升级改造和数据模型变化会对相关系统产生影响,维护成本巨大。因此,实现系统间信息的有效集成需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数据模型;二是形成有效的信息交互机制。

3信息建模及交互方式

IEC61970CIM是对电网元件模型组织处理的方式,其核心思想是面向对象、互操作和即插即用,能够解决输电环节信息集成问题[6-7]。目前,IEC61970CIM应用还未延伸到用电领域。本文参照IEC61970CIM的建模思想[8-10],针对营业厅信息集成需求,将营业厅数据模型以分包的形式进行处理,并将其划分为档案包(Files)、业务包(Businesses)、设备包(Devices)、设施包(Facilities)、量测包(Measure)和字典包(Domain),每个包里定义了具体的对象类,图4描述了各包之间的关系。图4营业厅数据模型间的关系Fig.4Relationsamongdatamodelsofbusinesshall营业厅数据模型的分包内容如下。1)字典包:是数据单位的字典,定义了被其他任何包中任何类使用的属性的数据类型(Data)。2)档案包:建立了营业厅档案模型,包括企业档案类(EnterpriseFile)、营业厅档案类(HallFile)、营业员档案类(AssistantFile)和用电客户档案类(GuestFile)等。档案包是容器包,是其他包的基础,且依赖于字典包。3)业务包:建立了营业厅业务模型,包括业务咨询类(Consultation)、费用缴纳类(Payment)和业务办理类(Management)。用于支持涉及业务的各种应用,如营销系统、服务管理系统。业务包依赖于档案包、量测包和字典包。4)设备包:建立了营业厅的设备模型,包括自助服务设备类(SelfServiceDev)、智能排队设备类(QueueDev)、媒体设备类(ReleaseDev)、视频监控设备类(VideoDev)等。定义设备的基本属性和量测,用于各应用系统对设备的建模。设备包依赖档案包、量测包和字典包。5)设施包:建立了营业厅的设施模型,包括客户设施类(GuestFac)、营业人员设施类(AssistantFac)、展示设施类(ShowFac)、户外设施类(OutdoorFac)等,用于对营业厅设施的信息化管理。设施包依赖于档案包、量测包和字典包。6)量测包:描述了各应用间交换的动态量测数据的数据集合(MeasureSet)。对业务来说是业务量测数据集(BusiMeasureSet),包括时间、金额、满意率等;对设备来说是设备量测数据集(DevMeasureSet),包括状态量、数字量、浮点量等。量测包与业务包、设备包共同完成对业务、设备的动态描述。量测包依赖于字典包。信息与数据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5所示。图5信息与数据模型的对应关系Fig.5Correspondingrelationshipbetweeninformationanddatamodel图4所示的3层层次关系构建出营业厅信息的基础模型框架。营业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型数据对象可按需要添加到对应包中。业务包、设备包和设施包相互关联,且依赖于档案包和量测包,能够使数据对象在交互信息时通过统一接口描述其具有共性的行为,且行为细节被接口内部实现所隐藏,使对象间的信息交互更为方便。而营业厅的数据对象均可由位于上层的业务包、设备包和设施包的基础对象派生得出,并在子对象中丰富个性化属性,完成对模型的完整描述。自助缴费终端模型见图6。图6中,由自助服务设备(SelfServiceDev)派生出自助缴费终端设备(SelfPayDev)子对象,并加入读卡器、验钞机、打印机等自有属性,而自助服务设备本身聚合了档案包中的企业档案对象、营业厅档案对象、用电客户档案对象和业务包中的费用缴纳对象、业务办理对象,以及量测包中的业务量测数据集、设备量测数据集,建立了支持自助缴费终端业务和设备管理的完整信息模型。信息交互时利用工具导入导出信息模型,形成可扩展置标语言(XML)格式的模型信息文件,在营业厅采用面向服务架构(SOA)和基于企业服务总线(ESB)思想的局部信息总线实现各应用之间的信息交互。SOA是具有松耦合特点的组件模型,它从业务操作和工作流程的角度将应用相互联系,通过在应用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及契约,使各应用以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且应用内部的改变和新应用的接入不会对其他应用产生显著影响。例如:实际中,当营销系统的业务流程和数据结构发生变化时,不会对使用用电客户档案、企业档案等数据的自助服务设备管理系统、智能身份识别系统产生影响,有效减少了应用系统升级维护的工作量。ESB是SOA的消息传递架构,可提供事件驱动和文档导向等处理模式,以及分布式运行管理机制。利用基于ESB技术的局部信息总线可实现营业厅应用间不同消息和信息的准确、高效和安全传递。例如:自助服务设备管理系统中,自助服务终端设备的增减以及终端内部结构的变化可通过局部信息总线以消息方式及时通知服务管理系统和营销系统。基于SOA架构和ESB总线技术的信息交互方式如图7所示。

4应用案例

业务应用管理范文篇6

1.1管理思路的转变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是规范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推动企业管理提升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公司信息化管理团队以全局及全价值链的角度去统筹,提升信息化整体应用能力为目地,理顺了信息化管理思路。出台相关“办法”,明确提出聚焦公司战略、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战略目标,规定了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主导地位,从企业制度上保障了有效推进信息系统应用广度与深度的管理环境。1.1.1认识的转变提升信息化管理的站位。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理解信息化不单单是软件的使用、系统的开发,它是业务管理模式变革的工程,可以理解为企业架构的搭建也不为过。要在信息化建设中体现管理思想,应用业务管理流程,开展所管理的业务,最终提升业务管理水平,使信息化与业务实现无缝连接,有效的促进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发展。1.1.2管理职责的转变信息化主导角色的转变。按照公司领导层的信息化业务主导思路,转变了公司整体信息化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部门提纲挈领,紧握公司战略,统筹信息化规划,促进信息化与各业务体系的深度融合,各业务系统需要拓展信息系统的应用,承担起信息化建设的担子,这与之前的信息化管理思路是不一样的,需要各部门主导与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与深入应用,实现“业务主导、信息化引领”的管理原则。1.1.3管理过程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的规范化。以项目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思路,吸收国内外成熟应用的软件成熟度(CMM)管理理念,从项目启动、计划、实施、验收及应用维护的管控,规范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一个工作节点,为公司信息化项目推进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1.2正确处理业务与信息化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业务与信息化的关系,是从操作层面上保证信息化与业务融合过程得以较好实现的关键因素。坚持“规划引领、系统统筹、业务主导、协同融合”的原则,业务主导是“融合”效果的基础,只有业务部门积极主动地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全过程中的主导,才有可能使信息化和业务结合得更加紧密,更能承载业务的需求,保证融合的效果。

2信息化建设推进方法

2.1信息化规划与业务融合

在信息化规划中体现出信息化与业务融合的理念与目标。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理念体现在建立起支持信息化航空的信息化战略愿景。通过信息技术支撑和实现全产业链在组织、流程和技术上的整合,支持企业高效、可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进而加速中航工业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航空制造企业。总的来说就是从源头上奠定“融合”的基础。

2.2信息化管理模式与业务融合

在搭建信息化管理体系时,人才要素是第一位的,专职信息化管理、技术支持岗位的建设和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岗位的建设同步进行,对于优秀人才给予信息化专家岗位。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岗位(人员)虽然受业务部门的领导,但也可以看成是信息化部门在业务部门职能的延伸;业务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岗位(人员)一方面熟悉本部门的业务,是业务需求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特点比较熟悉,能够使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更加符合业务的需要。

2.3信息化建设过程与业务融合

主要体现在信息化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的融合。通过信息化管理办法的规定,采用均衡矩阵式组织管理和职能分工相结合的项目管理推进模式来实施业务信息化项目建设。这种模式强调业务部门对系统的需求、建设、应用全面负责,管理与创新部及数据中心从实现需求的方案、技术实现上予以全力支持。使得信息系统在建设、应用的过程中更具有生命力;同时还便于实现在系统应用架构上的融合,如业务流程融合、数据标准统一、分析口径统一等。

2.4信息化应用过程与业务融合

在公司应用层面上推动信息化与业务深入融合,重点是要推动信息系统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方面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信息化应用层面上进行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时,一定要考虑从专业的角度,必须使用统一的或可扩展、可集成的信息系统;真正解决业务上的需求,支持业务数据分析和生产经营决策;系统要得到业务人员的认同,才能在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3结束语

业务应用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虚拟化;私有云;云管理平台;自动化运维平台

当前,云计算相关技术已经成熟,成为各行各业IT建设的主流。本文对中小银行多年的私有云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并分享笔者对新方向、新课题的探索。

一、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随着农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不断增长,应用系统及设备的数量不断增加、数据中心能耗增加,IT建设面临种种挑战。一是烟囱式的建设造成设备众多、资源利用率低。二是设备占用空间大,用电、制冷等能耗高,无法做到绿色节能。三是IT资源形成孤岛,在业务高峰期,资源无法灵活调配。四是资源从规划到上线,需要3-6个月以上,影响了新业务开发进度。五是高可用性、灾备架构不适应新的需求,建设及改造难度大。六是运维压力大,存在大量“救火式”的重复劳动,运维人员无法提升自我和系统架构,造成了操作性风险大、多部门沟通协作困难等问题。七是各县域法人行社有大量的特色业务,其效率、安全性、隔离性、资源弹性要求较高,无法有效支撑。这些问题造成了运维成本高,阻碍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IT运维部门迫切需要改革,实现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的转变。

二、私有云基础架构

虚拟化将物理设备虚拟成虚拟设备,并整合成资源池,分享给使用者。从使用者角度看,这些虚拟设备和物理设备是没有区别的,实现了IT资源的动态分配、灵活调度、跨域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采用虚拟服务器代替物理服务器无须调整应用架构,是运维部门在难以获得其他部门支持时,可独立实施、平滑过渡的方案。实现IT资源的资源池化,应从数据中心全局角度考虑IT基础软硬件的高可用性架构。一是需要从整体考虑资源隔离,虚拟资源池应分布于防水、防火、供电、制冷系统相隔离、具有高可用性的不同机房。二是网络、计算、存储资源充分冗余,计算资源池还应设计30%冗余,满足虚机故障迁移需求。三是用传统高可用性技术在故障发生后恢复应用对外服务,实现应用高可用性,虚拟化技术用于故障发生后迁移故障虚机,恢复应用高可用性。要实现应用系统从物理机到虚拟资源池的平滑、安全、快速迁移。一方面,要利用虚拟化平台提供的P2V工具,实现物理机到虚拟机的迁移;另一方面,为减少系统停机时间,应结合应用高可用架构,进行应用拆半迁移(集群设备逐一停机迁移到虚机),其中采用主备架构应用需要一次不到半个小时的停机窗口,多活集群会造成部分连接中断或延时响应,但不会造成停机。

三、云管理平台及自动化运维平台建设

云计算是将IT资源作为一种服务,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不限设备、不限方式、不限渠道地按需供给用户的模式。因此,私有云需在虚拟化基础上,通过云管理平台(以下简称“云管”)及自动化运维平台建设,落地企业管理理念和云理念。(一)云管理平台建设。云管至少应包含用户管理、资源管理、服务交付及管理、容量及成本管理、运维功能及外部系统集成等模块,并应具有跨地域多数据中心统一管理能力。1.虚拟化资源的共享特性造成了隔离性、安全性、合规性的问题,因此在传统用户管理外,需增加租户管理模块。一是采用多租户技术,遵循一定的规范,实现租户间资源、数据、接口的隔离,租户内共享资源、数据、接口,并使用统一的服务等级(SLA)、资源等级(RLA)管理。二是设置租户管理员,采用配额管理的方式,在配额内,租户管理员可以自行分配、管理资源,实现用户管理的自服务,进一步降低运维压力。2.资源管理是云管对接虚拟化工具提供的接口,实现对网络、存储、计算、安全、负载等资源进行统一自动化的配置、分配、监控、计量、存量纳管等功能,以实现云管的其他模块对资源的交付、展示、管理等。3.服务交付及管理要实现资源按需、定制化、自服务式交付。一是通过资源管理模块实现单一资源的用户定制、自动化生成并交付。二是对多种资源进行服务编排,将多种资源按用户需求有机整合、共同交付。三是将经常使用的服务编排做成应用蓝图。四是将单资源、服务编排、应用蓝图等做成服务目录,在用户门户上,用户可以通过服务目录的“菜单”去“点菜”,实现资源获取的自服务。五是提供SLA,RLA管理、服务期限配置、日志留存、命名规范等合规管理及服务报告等功能。4.容量与成本管理是运维走向运营的重要一步,通过对资源使用情况及趋势进行分析,跟踪、分析、预测容量使用情况,提供容量管理功能,为资源池化管理提供支撑;通过对资源使用进行计量计费,实现对项目及产品的成本控制及收支计量等管理。5.运维提供了工单、流程、监控、配置、容量、报表、日志等管理功能,并提供报表统计、大屏展示等项目,辅助私有云的运维工作。6.外部系统集成对接用户认证系统(SSO)、运维、项目管理和OA系统,使得私有云在管理上和规范上向全行看齐,如图1所示。(二)自动化运维平台建设。一是实现作业调度,实现将开发、运维、测试的脚本、作业等,按照一定条件、顺序和编排在指定的系统中执行,实现自动化运维、巡检、系统备份、业务系统维护等操作。二是实现自动应用部署,按照编写好的事务,自动化地调用私有云接口、系统脚本、应用脚本及相关介质,自动化部署应用。三是实现应用的资源动态、灵活分配,在突发业务高峰中新增应用节点、配置负载均衡,在故障中按既定程序启、停节点,防止业务压力奔溃的“雪崩”效应。四是实现自动化的应急切换、自动恢复高可用性集群,以及自动化的灾备切换等,实现业务连续性。

四、带来的改变

(一)大幅提高资源效率,做到绿色节能。从多年建设情况看,资源使用率提高了6倍,物理机减少85%,空间占用减少了5倍,每年可节约50%的电费。(二)大幅提高效率、灵活性、可用性。实现IT资源的按需获取,资源提供从原3-6个月缩短至2个小时内,实现了灵活、动态分配资源,经受住了多个业务高峰的考验,减轻了运维压力,降低了操作风险,也为法人行社的特色业务开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三)极大地提高了高可用性。一是提供了可用于实现高可用性及灾备的新工具。二是虚拟化与自动化运维相结合,提高了高可用性。三是改善灾备建设方式,信息系统可通过配置数据快速在灾备端恢复。(四)改变了IT资源管理方式。一是原烟囱式建设变成基于容量分析、资源统筹的资源池管理方式。二是需要进行自动化、智能化运维工具建设,辅助人员管理资源、分析问题。三是在监控方面,需要应用、网络、虚拟机与物理机等全方位联合监控、关联分析,否则会出现虚机监控指标正常,但实际物理机资源耗尽、业务失败的情况。(五)改变了开发、运维的关系,迫切需要实现。DevOps一方面,开发需了解运维工具,以及资源的动态、灵活调度、自动化多中心部署等,复用自动化运维工具调整应用架构的实现。另一方面,运维需要前移到开发,需要培训新工具、讨论应用架构、提出系统自动化及智能化运维的功能需求等工作。

五、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金融科技浪潮的进一步冲击需要科技与业务之间进行联合创新来适应新环境。科技部门应利用微服务、中台等新理念新工具,实现业务服务能力的云化,提供快速创新和容错试错的能力。业务服务能力的云化建设,是一个需要从体制机制改革、科技组织配套建设、业务梳理到科技建设的全局性全行级战略的“一把手工程”。一是云化银行客户、数据、存、贷、汇等业务功能。一方面,为前台业务提供可编排、受管理、自动化、自服务、灵活动态的基础服务能力,如客户管理、信用管理、资金管理、贷款管理、支付清算、外联服务、流程管理、检索服务、数据服务、报表服务等一系列公共的基础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服务编排,快速整合成完整的金融服务场景,实现敏捷开发。服务化可以通过以下6步方法论来实现:第一抽象化,定义企业所提供服务的本质,找到核心的业务服务能力;图1 IaaS云架构SDNHypervisor虚拟化层用户管理资源管理服务交付运维功能外部集成安全合规云管理平台物理资源池网络计算和存储安全负载均衡第二虚拟化,通过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技术,改造、改进企业科技架构,建设大平台,使之适合云化的服务供给方式;第三标准化,将服务标准化,降低推广难度、统一服务质量,奠定服务自动化提供的基础;第四资源池化,对服务资源进行集中控制、管理、供给、扩容、回收等;第五自动化,实现自动、高效、可靠、可扩展的服务供给方式;第六服务化,建设管理平台,有机整合资源、贯彻管理理念,提供对业务能力的云化管理,实现通过服务编排、发现及调度,快速定制行业务系统,各业务的资源自动化调度、高可用性、容灾也都作为一种服务,由平台编排、发现及调度,实现业务快速创新。二是以分布式的理念,对业务进行梳理,保障业务的多个子业务按照既定的业务规则并行同方向执行,保障数据一致性,提高系统性能及用户体验。进行业务的梳理分析,整理全行的业务、业务场景及目标客户、业务间的关联关系及业务内部使用到的服务等;对业务每一个环节的一致性、可用性的要求进行分析;基于以上分析结果,结合BASE的方法论,进行业务系统、流程的设计,设计统一的接口、调用及调度标准;结合异步、同步机制,进行分布式服务接口幂等性(同一事务多次执行结果和一次执行相同)、会话、锁、事务、搜索、缓存、消息队列、负载均衡、统一配置中心、存储、数据库分库分表、限流、熔断、降级等设计,最终达到一致性、可靠性、性能、分区容忍性及客户体验的有机统一。三是加强CD/CI及DevOps能力建设,实现在线的测试、验证、部署、回退能力,提供试错容错能力。四是建设贯穿全业务生命周期、自动化、智能化的一体化监控,为故障的自动定位与排除,资源、高可用性及容灾的自动化调度提供支撑。五是建立从科技管理、科技运维到科技运营转变的体系,更好地支撑业务,实现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邓厚.云计算数据中心中的虚机部署优化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2]NengHuang.ConstructionofHigh-AvailabilityBankSysteminVirtualizedEnvironments[C].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datascienceincyberspace,2017:561-568.

业务应用管理范文篇8

(1)数据资源建设体系建立与应用层分离的数据采集层,建设和完善覆盖油气田各类勘探生产业务的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实现勘探生产数据的一次采集、统一管理、多业务应用。数据资源建设体系由数据源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如图3所示:现阶段,西南数据资源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有两项:①完成勘探开发专业历史数据整理和加载;②实现各类新产生数据的入库管理。即完成生产、科研、综合管理等各类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的电子化管理和新数据及时入库工作,全面实现对勘探生产数据资产的保护和管理,支持数字化、桌面化应用。(2)数据管理体系数据管理是数据业务的核心,首先要确立数据管理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完成管理体系的规划、实施步骤和实施方法制定。数据管理体系(图4)由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工具组成,数据库包括:主数据库、元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数据管理工具包括:数据集成、数据维护、数据模型维护、数据交换等工具。为支持上层应用及不同数据库(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还需建立公司级数据服务总线。数据管理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公司数据的资产化统一管理和支撑集成化多业务应用。(3)数据应用体系在数据中心业务层面,主要是依托勘探与生产技术数据管理(A1)系统、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A2)系统、数字盆地(A6)系统等开展勘探与生产数据资源综合应用及科研项目支撑环境的建设和完善,全面支撑分公司科研、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生产智能管理与决策支持集成平台应用。数据应用体系由基础服务、应用系统和数据服务与支持系统组成,如图5所示:数据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关键技术就是数据库相关的各类应用技术。油田数据管理层面采用3种数据库类型:主数据库、元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1)主数据库主数据库是基于业务层面的数据库系统,是涵盖勘探开发业务各个专业领域的信息系统后台数据库的集合。主数据库是相对稳定的,其数据实体是异构的、分层次的。数据来源于最基层的各个数据源单位、专业数据库、专业应用软件,通过手工录入或自动导入,把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数据(含图形、图像)收集并统一进行整合,并以企业资产的形式进行存储和备份。因此进入主数据库的数据要确保完整、准确,并要保证相对稳定。目前西南油气田在用主数据库包含管理结构化数据的基于EPDM模型的数据库系统、管理地震和测井大块数据体的PetroBank数据银行系统、管理非结构化数据和文档资料的CDSAO数据库系统。(2)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指的是与地理空间相关的数据集合,是描述空间实体位置、形状、面积、方向及其相互拓扑关系等层次化、图形化特点的数据,这些数据可能是基础地理数据、基础地图数据、基础地质数据等。由于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在空间数据的表示、存储、管理、检索上存在许多缺陷,无法有效的支持复杂对象(如图形、图像),从而形成了空间数据库这一数据库研究领域。空间数据库因为数据量庞大,模型复杂,图形图像数据居多,需要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联合进行数据管理,解决存储和检索等难点问题,利于数据管理与应用层面的软件功能拓展。数据管理与应用层面的软件通过标准接口远程调用公司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系统(GIS)”的基础数据服务,实现基础地理数据、公共地质数据等基本信息的中转/缓冲服务,这些服务包括:空间分析服务,行政区划、道路、河流、油气区块、构造、工区、层位、井轨迹、管线等对象的相互位置关系、开关关系等空间拓扑服务等。(3)元数据库元数据库是描述和管理其他相关数据体系的数据库系统,是为数据资源访问控制提供抽象信息化的管理功能,帮助对各个数据库的集成、维护、共享和综合应用提供基础。所谓元数据是抽象概念,是一类定义数据的数据,它用于描述数据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数据的提供方式等信息,是数据与数据用户之间的桥梁,是一种资源的描述、编目管理和控制信息,也可以是一组独立的关于资源的说明。元数据库是指通过对业务和数据标准模型的抽象形成的数据库系统。元数据库的建设一般是将主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甚至是基层专业数据库和综合项目数据库中全部可管理的资源对象的信息进行抽象、浓缩后进行统一管理,如网络、服务器、用户、数据库、数据文件、数据表及结构关系、数据视图、存储过程、数据业务对象、数据映射关系、数据对象加载过程、应用组件、用户自定义系统等。(4)公司级数据服务总线公司级数据服务总线由企业数据总线和企业服务总线构成,是一套面向企业数据资源整合的解决方案(图6)。当企业内部数据资源海量增长,数据库种类繁多之后,通过这套解决方案,可以集成几乎所有来源的、所有格式的数据,确保有效地存储、管理和应用这些数据资源。图6企业数据服务总线构成示意图目前通常会采用XML格式进行数据提取和交换。比较热门的SOA设计技术,采用面向服务的分解原则,以业务流程为基础、以企业业务/功能为基本模型,结合虚拟化技术,解决企业数据整合问题。

(1)分公司勘探开发数据业务发展目标围绕分公司“十二五”信息化工作目标,勘探与生产数据业务的发展目标是:以勘探与生产数据的建设、管理和应用为核心,以强化组织管理体系、数据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体系、系统运维体系的建设为保障,建立数据资源建设、数据管理、数据应用技术体系,全面实现数据入库正常化、数据管理集中化、数据应用多样化、项目研究协同化,在数据信息业务方面全面支撑分公司勘探开发核心业务的发展,最终支持分公司实现数字化油气田的目标。(2)建设方案为满足分公司勘探开发核心业务生产管理、科研需要的信息化建设需求,勘探与生产数据业务从组织机构建设、数据资源建设、数据管理与应用的业务发展需求出发,根据数据业务技术体系总体架构设计,建设实施项目可分为勘探开发业务管理与应用、综合应用、组织与保障体系3类,项目总体架构如图7所示:(3)总体工作策略结合油气田数据建设、管理与应用需求,完善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建设,开展配套系统及相关项目建设。持续对已建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深化应用,保障集团公司统推系统的实施与推广应用。完成勘探与生产历史数据资源建设,全面建立数据正常化提交和入库流程,建成并完善以专业数据库、主数据库和项目数据库等组成的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分公司层面的勘探开发数据统一集中管理。在数据集中管理的平台上构建完整的勘探开发数据综合应用体系,逐步实现勘探与生产管理业务信息化,建成统一、高效、安全的技术数据应用平台,形成油气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综合研究与协同工作环境,满足西南油气田科研、生产管理和决策的需要。起着统领和导向的作用。数字油气田将实现工作流程数字化、勘探开发一体化研究、生产协同管理、生产与研究融合、地下与地上融合、虚拟现实与智能辅助决策等功能。数字化油田的建设离不开基础数据业务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大量(专业覆盖面宽)、详实(完整、准确)、及时(动态实时数据、最新成果)的数据资源是全面支撑公司主营业务的必要条件,数据业务的完善和发展在当今现代化企业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对企业主营业务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时甚至是革命性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数字油气田已经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主要标志之一是生产、科研、决策的数字化,包括:智能化野外作业现场、实时的油藏监控系统、虚拟现实的辅助决策和控制中心。(1)智能化的野外作业现场将大量的野外、生产现场工作通过自动化设备和人工智能完成。以现场采油气为例,通过自动数据采集系统,将每一口生产井的油气产量实时记录下来,通过卫星等传输系统发送到后方生产数据库中,及时分析、自动调整开采量,达到对生产现场的实时、智能化掌控。(2)实时的油藏监控系统对各个区块或油气田的产量进行实时监控,观察每口井的产量动态变化曲线,实时掌握油气田的开发动态,一旦有某一井或多井产量发生异常,可随时向虚拟现实的辅助决策和控制中心汇报,并发出报警信息,同时可借鉴以往发生类似情况的经验,对该区块的油田开发方案及时进行调整。(3)虚拟现实的辅助决策和控制中心建立虚拟现实的辅助决策和控制中心,在公司层面对各类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先期的辅助决策和实施过程的智能控制。以钻井为例,将某区块的地震、地质、生产、钻井、录井等各种综合信息集中到一起进行分析研究,综合该区块的各个井的产量、地震、地质信息,在专家的辅助下提供新井的部署方案,再根据现有的地表条件和钻井工艺,设计出新井的地面位置、地下目标和井轨迹,随后先期在仿真空间(地表、构造、层位)及时间维度上,模拟出整个钻进、取芯、试油等建井过程,以供领导和专家决策。

在信息化和工业化高速融合的今天,信息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一般3至5年就有一个飞跃,因此,我们现在较难对油气田信息化的未来场景作出准确、详尽的描述,但只要我们重视公司技术数据的建设、管理和应用,努力借鉴国内外先进油田公司的成功经验,紧跟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密切围绕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坚持我们既定的路线和策略,在集团公司、分公司的统一部署和引领下,从“工业化西南油气田”到“数字化西南油气田”再到“智能化西南油气田”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本文作者:刘新张恩莉唐志洁何东溯工作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与生产数据中心

业务应用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业务支撑;管理系统;能力

开放平台理论上来讲,移动互联网业务支撑管理系统的构建,能够有效的对能力开放平台子系统及终端应用程序进行全面地、有效地管理,以便为用户带来很好的用户体验,并且及时检测出应用程序的恶意行为,尽可能的提高移动业务水平。但移动互联网业务支撑管理系统的构建是非常复杂的、繁琐的,在具体构建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系统构建效果不佳。为了尽可能的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应当明确系统需求,进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系统功能框架,之后展开各个部分的设计与构建,为建成可行性较高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支撑管理系统创造条。

1移动互联网业务支撑管理系统的研究

1.1数据库设计。作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库的有效应用可以支持该系统良好运行和维护。基于此,在具体展开数据库设计之际,应当从系统需求出发,合理规划设计数据可概念结构,进而具体设计数据库各个方面。通过对数据库所要存储的数据的特点的分析,认为应当构建关系型数据库,涵盖用户信息基本表、警告信息基本表、权限管理基本表及配置信息基本表。1.2系统总体功能框架。为了使移动互联网业务支撑管理系统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参考相关资料对系统总体功能框架予以规划和设计,确定系统是由OAM子系统和代码检测子系统构成。其中,OAM子系统构建的目的是针对开放平台鉴权子系统的安全模块的管理,这使得其涵盖了告警管理模块、业务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及配置管理模块。而代码检测子系统构建的目的是对开发者上传的应用程序予以管理,这使得其涵盖了任务管理模块、报表管理模块、规则库管理模块及系统管理模块。

2OAM子系统的构建

2.1系统开放环境。总结性分析移动互联网业务支撑管理系统的OAM子系统运行实际情况,可以肯定的是OAM子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频繁的数据库交互过程,这就需要保证计算机内存较高。为此,应当利用J2EE技术的web开发,从而满足J2EE应用程序开发环境。2.2系统功能具体实现。2.2.1告警管理。为了使告警管理能够对有效的获取告警信息,并对其予以有效的管控的,需要对其进行的模块设计有告警显示模块、告警统计模块、告警查询模块及告警采集模块。处于保证各个模块能够有效应用的考虑,需要根据告警管理需求及OAM子系统运行需求,合理设置告警管理机制。2.2.2业务管理。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业务管理所具有的功能有增加业务信息、删除业务信息、查看业务信息、修改业务信息。同样的出于有效操作业务管理模块的考虑,需要制定业务管理实现机制,也就是在数据库配置文件bd.properties中存放多个数据库的连接信息,之后编辑LoadConfig.java来读取文件了内容,最后编辑ConnectionDataBase.java来使getConnection函数调用数据库,创建多个函数,实现数据的灵活应用。

3代码检测子系统的构建

3.1任务管理。因代码检测子系统主要是对应用程序予以管理,找出应用程序的恶意行为,所以需要任务管理能够创建任务、删除任务及查询任务。为此,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编辑任务管理模块,需要编辑TaskAction.java,TaskForm.java,task.jsp。3.2报表管理。报表管理有查询历史报告和查询统计报表组成的。出于保证报告或者表报能够以用户所需的PDF格式呈现,这需要在报表管理程序设计的过程中,编辑report.jsp,reporthtml.jsp,ReportAction.java、ReportForm.java.以便报表管理界面、报表查询结果、报表具体内容能够在计算机上显示出来。3.3案例分析。现代化的今天,各种智能设备的产生与应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但对于中国移动业务来说确实非常大的挑战,这是因为移动用户的增多,价值用户需求不同,这极大程度上增加了移动业务量且=复杂程度,致使移动业务运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差错或者问题,导致用户体验效果降低。对此,中国移动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业务支撑管理系统,对移动业务进行细化,设置了多个业务模块、如管理模块、建设模块、技术模块等等,与此同时所构建的数据库能够分类存储各个模块的相关数据,以便业务运行的过程中能够通过选择模块,之后利用代码检测系统来进行检测有效数据,进而传输数据,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

4结束语

综合分析本文内容,确定在明确移动互联网业务支撑管理系统需求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构建该系统的OAM子系统和代码检测子系统,那么在具体运行该系统的过程中,能够根本实际需求,有效运用OAM子系统和代码检测子系统的管理模块,最终保证移动业务良好展开。

参考文献

[1]魏利军,方来华.基于移动互联网及云服务的安监执法与隐患排查系统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z1):136-140.

[2]陈志刚,王茜.运营商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运营支撑体系建构之探索[J].移动通信,2010(6):18-22.

业务应用管理范文篇10

某大型集团企业从集团层面顶层设计,开展全集团范围的HR信息系统建设,根据集团总体战略设计HR信息化规划,共分三期开展建设。一期实现HR基础业务的规范统一,达到“统一业务,落实管控”的目标。开展建设人力资本计划管理,组织机构、员工信息、薪酬社保管理等基础业务应用。二期建立系统性地人才开发机制,达到“以人为本,提升发展”的目标。明确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通过高效高质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将人才管理的选、育、用、留体现在系统的每个环节之中,实现对人才的精细化管理。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提升发展。三期构建HR统计分析平台,达到“实时分析,支持决策”的目标。完整、准确、及时地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状况,为企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战略决策提供支持。

二、制定计划

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较为复杂,经常会出现延期现象。在建设规划的指引下分期制定计划,在每一期建设计划中应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4-5家单位作为试点阶段建设,然后再开展全集团范围的推广阶段建设。每一期计划完成前即可制定下一期计划,计划要具有可执行性,详细测算需要协调、整合的资源,评估工作量和所需时间,明确主要干系人,合理确定关键里程碑节点。可以在一期工作末期迭代执行二期前期工作计划,以缩短建设工期。

三、需求分析

建议借助专业咨询公司对业务需求进行梳理和分析。需求分析的最佳实践是分析和梳理业务流程,通过业务流程梳理厘清所涉及的制度、规范、表单等相应的管理要求,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和系统性能需求。

1.功能性需求

功能性需求主要涉及人力资源具体的业务管理,如:组织岗位、人员信息、干部管理、薪酬社保管理、信息统计与查询等实现方式和所需达到的管理要求。同时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如:员工、HR管理人员,部门负责人、领导人员等实现不同的应用要求。

2.系统性能需求

系统性能需求主要指系统自身运转需要达到的性能要求。具备易用性、可靠性、友好性和安全性,具有日志监控、事故监控和网络安全保密等技术措施。能够长时间、稳定、高效地处理数据,并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具备可扩展性,可随业务的变化扩展相应的应用模块。集团企业管理的人力资源信息量大,需要多维度、大量的数据查询,特别是薪酬计算时需要引用相关模块的数据,在数据库、表结构和表之间的逻辑关系设计方面需要服务于这一应用特点。

四、应用系统选型

应用系统选型首先考虑国产和国外产品的选择。国外应用系统相对成熟,优势主要体现为:具有雄厚的实力,在技术力量的培养、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大力投入,系统设计紧随HR管理理论的发展,其中蕴涵了先进的管理理念。起步早,完整性和成熟度高,开发出了适用于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国产应用系统与之存在一定差距,但是,由于中国企业的特点,以及中西方管理文化,风俗习惯,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诸多差异,特别是在能力结构的测评和分析、干部管理、职业品德与管理能力的分析上,中外差异较大。近几年,我国政府和企业界开始重视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通过不断的实践正逐步使产品日臻完善并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在产品价格、实施费用以及后续软件升级管理费等方面国产软件性价比要远高于国外软件。在具体选择应用系统时,要求各软件供应商和实施商(国产软件基本上和供应商为同一公司)对前期的需求分析进行匹配度分析和实施推演,考察其软件功能和实施水平,选择更加符合业务需求的供应商和实施商。

五、实施过程

1.蓝图设计

(1)总体设计。采用“集中部署、多级应用”的模式,即在集团层面统一设计、建设、管理,各级单位分别应用,服务器部署在集团总部,各单位通过局域网访问系统,也可通过互联网用VPN的方式访问系统,这种形式是集团管控的典型模式。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统一组织、岗位、人员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化、标准化建立,由于大型集团企业各下属企业类型繁多,要兼顾下属单位在独立开展业务经营中所需要依托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发挥各单位在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特色应用。立足于信息的集中管理,充分发挥成员组织之间的业务协同优势,更好的发挥总部在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决策智能,最大程度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信息的利用深度。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发展需求,系统应用平台应具备跨平台、支持多种数据库环境的能力,采用结构化设计方式,易于扩展和维护。整个系统建设划分成IT基础设施层、数据层、业务层、门户层,同时兼有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运维管理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

(2)业务功能设计。业务功能结构划分主要根据系统功能定位和方便易用的原则进行设计。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划分:组织管理、岗位管理、人员信息(档案)管理、合同管理、考勤管理、薪酬社保管理、绩效管理、招聘管理、培训管理、职业生涯管理,配合查询、报表、流程管理,并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侧重及用户的方便易用,为每个模块细分功能节点。系统业务功能框架图如图1所示。

(3)硬件部署设计。当前应用服务器管理均采取虚拟服务器设置,根据负载合理分布WAS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建议数据库服务器单独布置,采用与其他应用系统共享的高端存储服务器。如涉及在互联网上开放的招聘门户等网站,则需要将此类网站的服务器布置的DMZ区,同时数据传输通过统一规定的信息传输平台进行,可以提高安全性。

2.建设实施

系统建设实施必须在蓝图设计范围内开展,并且依据前期的计划结合蓝图设计制定更为详细的月度计划、双周计划、周计划,严格按照执行计划实施,避免需求扩张和随意变动,导致建设目标偏转和建设延期,对新增和变动需求要采用项目变更管理的方式进行统筹规划,防止出现工作反复或无效的现象发生。建设全过程中需要集团抽调有业务代表性单位的HR业务人员专职参与,承担关键用户的角色,在实施商的引导下,共同开展项目建设工作,关键用户的参与人数和参与深度将对整个项目的成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建设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二次开发,系统在设计某项功能的时候已充分考虑的管理行为和相关模块的关联,在全面理解系统运转机理后再开展相应的二次开发。注重系统建设中的风险控制,制定风险管理规划,开展风险识别、定性/量风险分析和风险监控,有效的风险管理会导致问题的减少,并能更多、更便捷的提出风险解决方案。建设过程中各类型的文档是重要的交付件,无论是纸质或电子文档均需要有专人进行管理,每一次会议、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存留相应的文档,这对项目的完整性和最终验收以及运行维护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料。

3.系统测试

系统建设末期需要开展多轮系统测试,一般分为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二大类。功能测试检查业务模块各功能点是否符合业务应用的要求,测试案例的设计是功能测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高质量的案例编制将会高效的测试到每一个功能点及关联关系。功能测试从单个模块的单元测试开始,逐步过渡到整个系统的集成测试。性能测试是为了检测系统在多并发,大数据量的应用时能确保系统运行稳定,一般需要借助第三方工具辅助完成,模拟系统进行高负荷的运转,已达到测试效果。

4.上线应用

(1)数据准备。在系统运行前需要将HR管理的相关数据导入到系统中,进行系统数据初始化。数据准备工作由HR部门工作人员整理,确保业务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可以借助收集和导入数据的软件进行数据校验,避免批量导入系统后需要修改和产生垃圾数据。

(2)应用培训。一般在系统上线前2-4周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主要是系统的应用,应用此系统的人员都要进行全面、系统化的培训,培训时间为3-5个工作日。结合培训内容安排学员进行实际操作和问题解答,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培训讲师最好由关键用户担任,培训教材采用实际业务场景进行编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培训结束后即可开始系统上线正式应用。

六、运维支持

系统正式运行后,需要专职的运营维护人员对系统应用进行支持,解答业务应用问题和修复系统缺陷。在系统从建设期向运行期过渡阶段,注重培养系统运维人员和运维制度建设以及基于ITIL管理体系的流程建设,主要涉及设备运维、业务运维、开发运维三部分,运维体系的建立是确保系统稳定、高效、安全、连续运行的基础保障。

七、应用评价

系统在全集团范围内应用一段时间后,需开展系统应用评价,了解各单位实际应用情况,对每一个业务模块应用情况进行评价,从业务应用深度和应用组织广度二个维度促进系统应用,应用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优化系统。

八、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