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运营主管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4 22:32:56

业务运营主管工作总结

业务运营主管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办事处 作用

企业财务集中统一管理打破了总公司内部各个营业部及各个部门财务分块管理的旧模式,形成了统一的现金流、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以及适合集团公司特点的现金运营思想和财务管理模式。

企业财务集中统一管理是指对总公司的资金实行统一管理,通过总公司审批制度、资金集中运营和人员统一委派等方法,达到控制和减少总公司财务风险、支持主业发展、提高资金运营效率、降低财务费用等目的。企业财务集中管理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会计的集中核算,将总公司下属各营业部及资金管理部的财务会计数据集中于总公司,使总公司可随时调阅各营业的财务数据,并随时生成总公司汇总合并报表,消除总公司及下属营业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弊端;另一方面通过财务中心将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运作,能够有效地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提高资金的规模使用效率。

证券公司属于金融业,有很好的资金运作人才和资金运作渠道。通过财务集中统一管理更有利于将沉淀资金和闲置资金合理运用起来,充分利用证券公司优势,将资金按日运作起来,加强资金规模使用效率,取得最大收益。要做好财务集中统一管理,资金统一运作,一方面要加强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持及资金管理系统、柜台系统和财务系统的有效配合;另一方面要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提高总部财务人员运作资金的能力,特别是提高下属财务办事处业务处理能力及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在做好下属营业财务核算的同时,提高营业部对资金统一使用的认同度,使营业部能够更好的理解和配合总部的财务集中和资金统一运作。

我认为,财务办事处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才能更好地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一、按照国家财经纪律和公司财务制度做好核算和监督

财务的主要工作是核算和监督,而核算是基础。办事处作为集团财务的延伸,首先要扎实地作好核算。没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就无法保障营业部及公司的安全经营。没有过硬的财务核算能力,就无从谈起节约资金。财务集中后,财务人员虽然变为总公司外派人员,但办事处和各位财务主管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真学习相关文件政策,积极主动地在总公司要求的范围内为营业部服务,做好财务核算,同时要及时对各营业部财务协理人员进行报销流程、资金管理、相关凭证单据审核、票据粘贴等各方面进行了培训和规范。对大到工程票据、合同,小到一张张出租车票,从每一项业务的核算、到每一笔会计分录的处理以及报表的出具,充分运用所学的财税知识和执业判断,认真审核,谨慎做帐,在国家财税政策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考虑总公司的利益、营业部利益。并且透过单据考量营业部业务的规范性,对不规范业务及时提醒,做好监督,对公司负责,对营业部负责。

二、加强作风建设,搞好服务和团结

由于办事处是总公司和营业部的桥梁,所以办事处对总部理念的把握及与营业部的沟通就显得尤其重要。财务主管是公司委派制,但财务主管不能只是眼睛向上看,必须要在遵守公司制度、保障公司的利益同时,争取营业部利益最大化,并对公司的各项政策加强与营业部沟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营业部的积极性,使营业部更好地配合公司的资金运作和管理。

家和万事兴。只有搞好团结才能更好地完成公司的各项任务,更好地服务营业部。首先,办事处要加强内部的团结,以身作责,严于律已,严格按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执行,不计个人得失,以公司利益为重,以办事处整体利益为重。在搞好内部团结的同时,通过及时与营业部经理沟通,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与营业部的团结。公司有新的财经政策,或财务主管学习回来,办事处内部及时学结,并通知财务协理开会传达,结合业务实践,逐条解读,及时提醒。其次,办事处经常就营业部的经营状况及公司最新的政策及时与营业部经理沟通,使营业部经理对公司政策及办事处的工作更加理解;第三,办事处把事后监督延伸到事前提酲,不管是外部审计还是内部稽核之后,办事处都要把所涉及的问题和注意事项整理出来,及时传达到每一个营业部,使各个营业部能及时注意;营业部也经常在发生新业务之前,及时与办事处沟通,由于财务集中后,辖区的几个财务主管在一起办公,这就极大的有利于沟通和协商,有什么新业务,办事处的几个主管一起学习、讨论、协商,确保营业部的业务单据更加规范合理,为营业部的新业务发展保驾护航;最后,虽然财务集中后,财务主管离营业部远了,会造成营业部报销不如原来方便,但由于办事处加强服务意识,通过主动多元化的服务,提高了营业部的满意度。

三、加强财产清查,做好资金预算

在做好基础服务的同时,办事处要参与到营业部的财产清查中,帮助营业部摸清家底,心中有数,并且认真协助营业部做好预算。只有真正深入到营业部中,才能在保障营业部业务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节约资金,合理利用资金,为总部合理有效地运作资金提供保障。可以说没有准确的预算,就没有资金的准确运营和管理,就无法发挥资金集中管理的高效率。

四、加强学习

随着证券行业创新大会的召开,营业部的新业务不断推出,国家的各项财税政策不断完善,公司的各项制度不断推出,财务办事处必须经常抽出时间组织学习与讨论,使大家及时熟悉新业务,掌握新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和要求,这样才能适应营业部对财务人员的要求,完成总部财务的各项期盼。

总之,做为总部财务的前沿触角,必须及时准确地把营业部的资金信息反馈给总部,在做好对营业部的业务、财务监督的同时,通过不断沟通加强营业部对总部政策的认可度,积极调动营业部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配合公司总部合理运作资金。

业务运营主管工作总结篇2

一、商业银行中管理会计所起的作用

1.管理会计是实现决策的有效性的前提。管理会计是银行决策系统的主要内容,通过对银行有关财务方面的信息加工处理,形成了直接的决策系统有效信息。因此,管理会计是企业的重要的内部管理的信息系统。

2.管理会计是效益提高的主要途径。我国银行在不断的深化改革,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进程,采用集约的发展方式,不断更新观念,讲究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提高效益,改变以往的粗线条运营费用的模式,逐项控制利息的支出、运营和服务的费用,并做到分工具体化,责任到人,细分到产品、客户和部门;传统的成本管理还处于维持阶段,把支出的节约、损失的控制作为目标。经过运行管理会计之后,逐步形成低成本的高级阶段。从而实现核算的细化、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的最高目标。

3.管理会计是激励机制的客观需要。如果没有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银行的最终决策将无法执行实施,正确的决策不能执行也是无效的。银行的规模在扩大,经营管理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一旦总行无法实现作为法人对分行各个部门的管理和控制,规模越是扩大,往往越是事与愿违,管理方式的改变也会得不偿失。所以,总行对分行各个部门的控制应体现在银行的改革和发展中,通过科学有效的现代化银行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有效控制银行内部的运行方向,这就需要管理会计通过预算、责任会计和业绩的考评管理等途径提供高效的技术和方法健全激励机制。

二、银行管理会计的主要特征

1.银行管理会计主要是面对银行内部各个责任单位,对它们的日常工作实绩和成果进行科学有效地控制、评价与考核,并结合银行实际,认真考虑各项决策与计划之间的协调配合和综合平衡。

2.商业银行的总行及各个部门的主要业务包括投行的高端业务,资金信托业务以及大型企业集团服务等等。众多的分行主要业务只针对中心企业和个人客户,与总行相比较而言,业务相对单一。这种“大总行,小分行”的经营模式是商业银行普遍采取的模式。是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经营效率,有效控制经营风险的需求。在分行中职能经常会重合,例如在操作“块块管理”的模式时,虽然使全行的专业力量得到有效分散,但却造成成本支出的加大。在“条条管理”的业务管理模式中,不仅使成本节约,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商业银行的“条条管理”经营模式使得会计管理更具集权化。

3.银行总行利用现代化信息和网络系统,把全部的客户信息、单据的审查和账务的处理等各项工作完成后,再经过专业工作人员的集中处理。分行属于前台部门,其主要职能范围是客户的营销,经总行处理过的后台工作,分行不必进行电脑系统的处理和加工。总行负责处理全行的业务集中处理,利用后台工作处理中心地址的选择,降低劳动力成本,降低业务运营成本,提高业务运营效率。

4.通过建立后台业务中心,使业务处理的流程得以改造,一是逐步提高业务处理水平的集约化,提高工作效率;二是逐步降低会计操作风险,缩小工作面,便于监控,增强银行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合理布局和安排前后台的业务结构,非柜面业务和一些需要柜面办理却不用短时间内办理的业务以及各种信用证等操作风险比较高的业务都归入到后台的会计业务处理中心,使业务处理中心的职能逐步扩大。

5.国内商业银行的分支经营机构有五个主要统计指标:本行的个人客户及公司客户存款额、本行对个人客户及公司客户的贷款额、本行的中间业务收费额。这五项统计指标也就是分行的主要考核标准。分支经营单位不具有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这些分支机构形成的是统计表。

三、商业银行大力实施管理会计

1.管理会计提供了综合经营决策分析资料。运用会计分析职能,将特定时间段的银行的经营管理考核资料全部分析并加以综合,在短时间内向上级作出全面反映,有助于领导全面了解银行的发展和业务形势,根据所掌握的基本经营活动状况,总结规律,作出正确决策,选择高效的管理方案,对银行更好的经营和管理,及时协调银行的各个职能部门,从而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

2.为银行经营活动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服务。利用会计分析能在短时间内,对银行各项经营计划的执行情况做到全面了解,给银行的经营活动提供可靠而详细的资料;能迅速掌握银秆资金运用效益的高低,并正确分析变化的原因,准确测定数值和合理的评价,给出正确的举措。

3.良好高效的财务管理能够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对于商业银行竞争力和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能够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商业银行如果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那么就必须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来约束商业银行、强化资金管理,选拔和培训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更有竞争力,才能更好为经济建设服务。

4.商业银行对管理会计的管理工作,要与工作的考核结果相结合,员工的福利分配可参考考核结果,将管理会计和工作考评管理机制有机的整合起来。将员工的工作业绩评定结果作为福利待遇分配的重要依据,是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主动性,达到优化员工激励机制的有效途径。

5.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众多管理方面都有所涉及,在银行内部可以渗透到每个环节、每个层次、每个岗位以及每位职工。这样就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来保证管理会计进行正确、可靠的核算。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会计体系可以增强商业银行员工的主动性。

6.管理会计给商业银行提供了数据整合的可能性,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完善和健全,利用信息系统将前台、中台和后台进行衔接和整理归纳,使信息系统的传递渠道畅通无阻,实现高速、高效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传导机制。要充分考虑系统所包括的范围和内容,资料的质量和类别也要经过筛选,选择合理的传递方式和传递时间,做好管理会计的必要支持工作。

业务运营主管工作总结篇3

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作为政府特设机构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资委正在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中试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其核心是强化董事会职责、实行外派董事制度。

为此,笔者建议在此项改革中,应考虑用财务总监制度取代现行的总会计师制度。

所谓财务总监制度,是指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及多层次管理的治理结构下,由企业所有者在企业内部建立的、旨在保障所有者利益、实现资本保值增值并由特定专业人员、机构、制度和措施等因素组成的财务监督与管理机制的总称。财务总监与总会计师的区别主要有三点:一是设立的基础不同。前者代表出资人,由董事会委派,是董事层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后者代表企业管理当局,是经理级财务管理人员,由总经理任命,对总经理负责。二是职能不同。前者强调监控,更多的是实施企业的外部资本控制,对企业运作则是进行过程控制;后者强调的是企业的日常管理,负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三是工作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价值管理、财务监督、财务审计;后者侧重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一、财务总监制度使出资人意志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得以充分实现

企业活动大致可分为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两部分,与之相对应,企业内部权利也分为经营权和财务控制权。财务控制权既反映出资者对被投资企业的“股权-资本”的控制关系,也反映了资本所有者对管理者的“委托-”的控制关系,还反映了公司内部会计系统对业务系统、会计人员对经理人员的监督与控制关系。

(一)财务总监制度是“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有机统一体

企业的会计系统是唯一的,对会计人员的委托权也因此成了稀缺资源,成为公司各利益关联方争夺公司控制权的焦点。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财务总监制度”与“财务总监主导下的会计委派制度”相结合的出资人财务监管体制,才能真正达到“管人、管事、管资产”的目的。这是因为,财务总监受董事会委派、代表所有者、对上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又是企业管理层成员,为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履职尽责;对下则主导企业的会计及其组织体系,领导会计人员充分发挥管理和监督职责;在公司价值管理活动中,财务总监又是公司财务资源调配的第一把关人,对公司现金及中长期投资握有集中控制权,其工作是相对独立于公司管理层的。

(二)财务总监制度使出资人财务监管职能拓展至事中控制

财务总监制度是为克服和解决现代企业“委托-”关系下,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内部人控制”等现象应运而生的。由此,在公司治理层面出现了一种董事会主导、总经理和财务总监“双轨”运行的格局,所有者监督职责得到大大加强,信息不对称现象得到大大改善。主要表现在:董事会在公司日常运作中的财务知情权得到了保障;董事会决策执行过程中的财务掌控及纠偏成为可能;使多元投资主体下的“委托-”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有可能制止;为解决“财务活动结果的不可挽回性”而可能造成损失的问题,前置了事中控制关。

(三)财务总监制度将价值管理真正置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

一般意义上讲,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股东财富值的最大化。这就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价值管理:把资本投入到收益率高且财务风险小的领域,以尽可能少的消耗换取尽可能多的产出,广辟筹资渠道以充分获取“财务杠杆效应”,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并使之生成有附加价值的财务报告以提升管理效益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与企业会计系统、尤其是会计系统负责人有着紧密联系:企业唯一的会计信息生成源;企业现金循环的检查、监督和把关人;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的实施者;企业资本运作的主力军。财务总监制度的实施,可以使其在董事会上,利用掌握的详尽财务会计信息参与重大决策;可以使其自始至终围绕“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履行职责;可以使其组织和带领全公司会计人员为实现董事会确定的经营战略目标而奋斗。

(四)财务总监制度与出资人外派监事会制度相得益彰

目前实行的出资人向省属国有控股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对于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维护出资人权益、变资产运营的结果检查为过程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行财务总监制度,将会与出资人外派监事会制度相得益彰: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外派监事会的作用,这是因为,相对于企业而言,外派监事会是“外部人”,而财务总监是“内部人”,外派监事会履行职责所需要的大量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会计信息,任何人都不如财务总监清楚;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障财务总监履行所有者监督职责。财务总监所肩负的财务监督、财务审计职责与外派监事会的监督职责是一致的,而同为出资人利益的维护者,外派监事会工作的开展对财务总监职责的履行无疑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财务总监制度能较好地解决公司经营管理中有悖于出资人意志的主要问题

从本质上说,财务总监制度是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必然结果,是公司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质上代表着所有者利益,属于财务监督范畴。财务总监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能较好地解决公司经营管理中有悖于出资人意志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总监制度奠定了企业财会工作独立、客观、公正的体制基础

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财务控制是现代公司财务治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即所有者通过激励和约束来控制经营者,以保障获得最大化的资本收益;经营者通过正确决策和有效经营,获得约定的经济利益。财务总监作为所有者的代表和经营团队中控制资金活动的成员,其地位和身份的相对独立性,奠定了企业财会工作独立、客观、公正的体制基础:能够有效解决会计信息披露不透明的问题;能够有效解决做假账问题;能够有效解决受制于强势经营者而丧失原则、不执行财经政策法规的问题;能够有效解决集团公司多层次管理链条上,可能存在的财会人员工作被不同管理环节经营者干预、束缚甚至胁迫的问题;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能够有效解决重大事项擅自作主、架空出资人的问题。

(二)财务总监制度使企业财会工作对经营者的服务与监督职责融为一体

财务总监制度既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公司治理结构层次,财务总监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主要履行监督职责;而作为企业会计系统的第一领导人,财务总监又必须全面、全过程地参与并主导企业的管理控制系统,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做贡献。在财务总监领导下的会计人员委派制度下,各层次财会负责人员既对经营者履行服务职责,又对上级财务总监履行监督职责。

(三)财务总监制度打通了出资人对企业监管的阻滞环节

在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中,当前存在的主要症结之一就是:在不干涉企业经营自的呼声下,形成了一种董事会软弱、监事会虚挂、经营层“内部人控制”的反常现象。出资人权益得不到保障。财务总监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董事会决策的贯彻执行有了财务监督者、多了财务把关人、设了信息反馈岗,使董事会及时了解、发现并解决出资人关心的问题有了体制保障。

(四)财务总监制度强化了对企业财会人员队伍的集中统一管理

财务总监可以通过集团公司总部财务经理直接领导总部会计人员;可以通过财务中心经理直接领导集团公司全部会计人员;可以对分公司、事业部实行会计委派、会计轮岗和直接任命会计负责人;可以通过子公司董事会任命子公司财务总监。这些都保障了将企业财会人员队伍置于财务总监的有效管理和领导之下。在此基础上,通过会计人员的招募和保有、会计人员的统一培训、会计人员的培养与干部选拔、会计人员的评价与激励等一系列工作,确保企业财会人员队伍按照出资人意志,履行好服务与监督的职责,彻底解决不同管理层次的会计人员各自为政、企业会计系统被肢解扭曲的问题。

三、财务总监职责的充分发挥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关系重大

如前所述,财务总监的职责主要是实施企业的外部资本控制,对企业运作进行过程控制,侧重于企业的价值管理、财务监督和财务审计。所有这些,不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讲,都远重于目前总会计师的职责。财务总监职责的充分发挥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关系重大。

(一)代表所有者的监督职责,对出资人资本安全及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作用至关重要

财务总监受董事会委派、代表出资人行使的监督职责主要包括:对董事会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参与审定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及规定,监督子公司的财务运作和资金收支;与总经理联签限额内的企业经营性、融资性、投资性、固定资产购建支出和境外汇款及担保贷款事项;参与审定公司重大财务决策;发现和制止违法违规及可能造成出资人重大损失的经营行为并向董事会报告;组织公司各项审计工作;审定财会负责人的任免、晋升、调动和奖惩事项等。

(二)身为经营者所承担的价值管理职责,对出资人资本的增值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价值创造过程来看,一般包括决策未来、监控过程、关注结果三个基本环节,而这也正与财务总监工作中的融资投资、控制财务风险、获取利润职责相吻合。财务总监凭借其深厚的财务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对企业经营情况和环境的准确理解,通过实施包括产权管理、营运资本管理、现金流量管理等在内的价值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制订工作中,成为企业价值创造队伍的主导者和重要推动者。

(三)不断完善管理控制系统职责的履行,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企业的正常营运在客观上存在着一个管理控制系统:它以企业资源和环境管理为起点,依次历经战略管理、业务规划、经营计划、预算管理、偏差管理、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环节。正是由于价值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财务总监将公司战略与财务责任融为一体,将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拓展延伸至企业的整个管理控制系统,并结合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完善企业的整个管理控制系统,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四)不断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职责的履行,为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报告系统,即企业内部生成会计信息并编制会计报告的管理系统;二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即在业务控制的基础上,围绕资金运动所设计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三是财务管理体制,即将潜在的、法律上的控股权转化为现实的财务控制权的制度规定。

这些都是企业的基础性“内功”,万丈高楼的平地“基础”。恰恰是这样的“内功”、“基础”,才实实在在地为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四、试行财务总监制度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财务总监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出资人意志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得以充分实现;能较好地解决公司经营管理中有悖于出资人意志的主要问题;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关系重大。因此,财务总监制度势在必行。而试行财务总监制度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健全制度与积极稳妥推进相融并举

财务总监制度在西方国家公司治理中是一种占主流地位的管理体制。我国的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实践,已由一种与国有企业改革相配套的经济监督制度,逐渐演变为公司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财务总监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另一方面也要抓紧制定规范财务总监制度的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据了解,国内一些省市已经或正在制订规范财务总监制度的法规及办法。

(二)处理好所有者监督职责与经营者理财职责的关系

正是由于财务总监所肩负的双重职责,处理好所有者监督职责与经营者理财职责的关系就尤为重要。总经理和财务总监是承担公司价值管理的最重要的两个主角,二者之间的默契与协调是非常重要的。财务总监既要履行出资人的监督职责,又要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而与总经理共同奋斗。

(三)严肃财务总监履职情况的考核和奖惩

为确保财务总监忠于职守、恪职尽责、发挥作用,必须严肃财务总监履职情况的考核和奖惩,尤其要强调财务总监应承担的责任: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总经理共同承担责任;对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决策失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相应责任;对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相应责任;对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

业务运营主管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发电集团;应用集成;信息化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市场与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发电集团的管控模式也在发生改变。单一的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都不能满足发电集团市场和多业态的管理要求。笔者结合当前我国五大发电集团与相关能源企业的管理实践及国际上同行业的先进管理理念,认为战略+运营管控型比较适合我国发电集团现在和未来的需要。

发电集团“战略+运营管控”管控模式下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以应用集成为手段,建立全网互联的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打通企业级流程,实现业务的现跨组织、跨部门、跨系统支撑,以满足现代大型发电集团管理的需求。

1.发电集团“战略+运营管控”管控模式下的信息化总体架构

集团管控的模式,按总部的集、分权程度和业态不同,可分为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运营管控型三种管控模式。三种主要管控模式没有好坏之分,主要是根据企业集团各业务的相似性,是否多业态、管理基础、技术条件、集团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进行选择和调整。三种管控模式综合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三种管控类型综合比较

财务管控型 战略管控型 运营管控型

业务特点 多个非相关业务的独立企业;业务基本不介入,强调财务绩效的实现。 多个相互关联业务的企业战略实施计划以及中长期财务指标的实现。 基本单一业务系统;具体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

战略管理 以收购、投资/撤资决策为主,注重资本市场反应。 制定集团战略并指导下属单位运作 具体战略制定和实施。

人力资源 仅审批高层管理人员 确定高级管理人员,制定和协调重要的人事政策。 管理具体的招聘、培训、评级和薪酬等。

业绩管理 监控关键的财务指标。 监控战略分解指标及最终结果,监控关键的财务指标。 详细审阅所有财务和经营表现。

资源及共享服务 无 注重协同效应或经济效益。 集团几乎提供所有服务。

信息共享 各下层企业主要财务信息。 各下层企业的财务信息,与战略相关的分解信息,人力信息,创新指标,成长指标,并要求及时准确。 各下层企业从经营到生产的信息,并要求及时准确。

近几年发电集团规模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资产扩大,与发电相关的产业链延伸,形成多板块多业态,单一的管控型不能适应集团管控的需要,完全采用战略管控不能满足发电管理的需要,完全采用运营管控又不可能对多板块实现同质化管理,战略+运营正好能满足当前发电集团的需求,战略+运营管控的管控类型将适应现在和未来发电集团的管理。战略―+运营管控的发电集团信息化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集团公司以战略分析决策为主,主要是统计、分析、决策,保证全集团按战略目标及战略方向运行。集团也有部分运营管理类系统。二级单位有专业平台类系统,部分运营管理类系统。对同一业务类型的下层企业加强运营监控,对多业态企业通过数据加强战略管理。既能使同业务企业在信息化推动下在同一平台进行管理与绩效评价,减少人为因素,使管理科学化;又能使不同板块企业得到信息化而带来现代化的加强,提高整体集团利益。

2.发电集团“战略+运营管控”管控模式下的应用集成需求

1)企业级流程打通需要

随着发电集团管控的不断深入,对部门之间、集团与下属单位之间协同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各单位现有的信息系统无法有效连接,业务流程无法打通。一些企业级流程需要通过手工录入和接口的方式,在各个业务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当业务发生变化时,就要重新开发相应的接口程序,导致业务系统不能及时灵活的适应企业快捷的管理方式和业务变化。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打通各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的壁垒,实现各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协同工作,有力支持企业的业务活动。

2)信息集成标准建设的需要

图1 发电集团信息化应用总体架构

信息化建设一般都是先从信息系统建设开始,当信息系统的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就需要做信息系统的集成。信息系统的建设,尤其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往往又是以承建单位需求为驱动的,在系统建设时,关注于系统业务与功能的实现而忽略了系统信息的共享与集成,这就给系统集成带来了难度,为了解决系统集成的难题,也就产生了SOA架构的理念。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发电集团的信息化工作,已经到了信息系统集成的阶段。实现信息系统的集成,实现数据的共享,实现业务流程的打通,将是现阶段发电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3)降低接口开发成本加强可持续性的需要

系统间接口方式,需要接口双方进行定制开发实现,现有服务难以复用,导致重复建设,开发成本高,不易IT系统快速演进。需要建立应用集成平台,提高接口的复用性,降低开发成本,加强可持续性。

4)接口服务统一管理的需要

目前发电集团对系统间的接口服务,缺乏集中监控的手段,缺乏统一管理的依据。不能实现对接口服务的性能、质量等进行监控与管理,不能对系统间传输的数据进行稽核,无法对系统间丢单情况进行稽核。需要建立应用集成平台,实现接口服务的统一管理。

5)信息交互安全保障的需要

系统间接口中,采用点对点的传输方式,基本没有安全审核机制,缺乏数据安全保障,无法确保接口传输的可靠传输。需要建立应用集成平台,建立企业服务总线,保障信息交互安全。

图2 应用集成平台总体架构

3.发电集团“战略+运营管控”管控模式下的应用集成架构

“战略+运营管控”的管控模式,以集团总部作为战略决策和投资决策中心,以追求集团公司总体战略控制和协同效应的培育为目标。同时,针对相对单一的业务系统,集团总部又对企业资源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统一和优化。

在“战略+运营管控”模式下,分权与集权相结合,对集团总部及各二级单位的信息流、业务流的统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全网服务能力共享,适应跨组织业务的开协同展,例如煤炭、物流、发电、铝业、贸易的产业链协同。同时还需要具备全网业务模型统一能力,规范横向和纵向数据交换标准,例如:集团下发供应商、物资主数据等。

3.1 总体架构

应用集成平台的总体架构,可简称为“一棵树,一张网,一片森林”的全网服务架构,如图2所示。

一棵树为集团总部平台,作为全网平台的控制中心,通过SCP(服务控制平台)和SRP(服务路由平台)控制全网服务的路由、鉴权信息。

一张网是通过SCP、SRP组成一张应用集成平台网。服务就近接入,全网共享。

一片森林是以应用集成平台网形成的全网服务森林,以平台互联为基础,形成的跨系统、跨组织的业务协同。

3.2 功能架构

应用集成平台的主要功能可分为应用域、管理域、运行域和互联域四个部分。功能架构如图3所示。

图3 应用集成功能架构

运行域为应用集成的基础层,主要实现服务的中介和接入访问的控制。管理域是对服务的注册管理、服务的生命周期管理、访问配置及服务的系统参数配置。应用域是应用集成的展示层,通过对服务的应用、统计、监控及对账重投等,从技术和保障应用集成高效稳定的实现。互联域为全网跨域服务管理、监控、路由的配置。是实现“一棵树,一张网,一片森林”互联架构的关键。

图4 应用集成应用架构

3.3 应用架构

“战略+运营管控”模式下的发电集团的信息系统可分为以人、财、物及项目为主的ERP类系统,和以运营监管、综合管理为主的管控类系统。同时,发电集团多设有财务、工程建设、物流、贸易、采购等专业型经营公司,建有专业平台。

集团及下属单位通过应用集成平台,将部署在集团总部、各下属单位的ERP类、管控类、专业服务类系统实现应用集成。通过集团总部的平台,实现业务服务的全网监控、路由和调度。

业务系统间进行信息交互需要通过系统接口实现。基于SOA理念,系统接口需要通过服务的形式向外提供。业务系统分为服务的提供者和服务的消费者。应用集成平台通过统一的接口规范,将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统一注册到平台上,并通过鉴权和路由,统一分配给服务消费者使用。实现接口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4.应用集成平台的建设方案

发电集团应用集成平台的建设,可分业务接入、集团/二级单位对接、全网运营三个阶段逐步实现。

1)业务接入阶段

以支撑纵横向业务为目标,如集团总部的ERP类系统、管控类系统的业务对接。域内业务通过二级单位的内平台接入,非二级单位内业务(集团内部,集团-二级单位,二级单位-二级单位)通过集团应用平台接入。二级单位平台和集团平台互相孤立。 该阶段结束后,全集团各二级单位内需要完成应用集成平台建设,并进入演进的第二阶段。

图5 第一阶段架构示意图

2)集团/二级单位对接阶段

以实现集团与二级单位平台初步互联为目标,实现服务能力静态路由表共享。实现SRP分离。作为单节点平台孤立运行模式向网络化运营模式转变的一个跳板。实现全网服务能力静态路由表的共享,供各二级单位业务系统直接使用。实现简单方式的静态路由。本阶段完成后,全集团二级单位内平台都要实现与集团平台互联。

图6 第二阶段架构调整示意图

3)全网运营阶段

以实现基于全网服务能力共享与调度的业务需求为目标。实现SCP分离,实现较复杂式的动态路由。该阶段完成后,全集团所有SRP均已和SCP进行对接,初步实现全集团路由层和控制层对接。

图7 第三阶段架构调整示意图

5.结语

应用集成方案解决了发电集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诸如系统应该是大集中还是分布式,下属单位的业务流程集团该如何介入,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已有投资等问题。

本文分析了发电集团管控类型,提出了“战略+运营管控”管控模式下的应用集成架构和应用集成平台建设方案。应用集成平台的建设可实现对系统接口服务的有效监控和管理,拓展企业的IT管理深度和广度,保障系统的安全应用和业务灵活组合,也为信息系统的接口和服务资产管理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宋晓宇.数据集成与应用集成[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齐治昌,谭庆平,宁洪.软件工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付勇,面向服务架构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业务运营主管工作总结篇5

第一条为加强道路运输市场管理,加快道路运输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引导和促进道路运输企业加强管理、保障安全、诚信经营、优质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其配套规章和交通部《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试行)》,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对道路旅客运输企业、道路货物运输企业(以下简称为“企业”)进行质量信誉考核,应当遵守本细则。

本办法所称的质量信誉考核,是指在考核年度内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行为、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并对考核结果良好的企业给予奖励,对考核结果差的企业给予相应惩处的一项管理工作。

本办法所称的道路旅客运输企业,是指从事班车客运、包车客运业务的企业;道路货物运输企业是指从事经营性道路货物运输或从事为本单位服务的非经营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企业。

第三条企业应当自觉遵守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定,加强管理,诚信信用,公平竞争,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运输服务。

第四条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鼓励和支持质量信誉良好的企业发展,对考核结果良好的企业给予奖励,对考核结果差的企业采取惩处措施。

第五条省交通主管部门主管全省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工作。

地市和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含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下同)负责组织领导和具体实施本行政区域的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工作。

第二章质量信誉等级

第六条企业质量信誉等级分为优良、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分别用AAA级、AA级、A级和B级表示。

第七条质量信誉考核指标包括:

(一)运输安全指标:交通责任事故率、交通责任事故死亡率、交通责任事故伤人率;

(二)经营行为指标:经营违章率;

(三)服务质量指标:社会投诉率;

(四)社会责任指标:国家规费缴纳情况、按法律法规规定投保承运人责任险情况、政府指令性运输任务完成情况;

(五)企业管理指标:质量信誉档案建立情况、企业稳定情况、系统管理水平、企业形象、科技设备应用情况、企业经营受表彰情况。

第八条质量信誉考核实行计分制,考核总分为1000分(见附件一之三的《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评分表》),加分为100分。

在考核总分中运输安全指标为300分、经营行为指标为200分、服务质量指标为200分、社会责任指标为150分、企业管理指标为150分。

企业管理指标中的系统管理水平、企业形象、科技设备应用情况、企业经营受表彰情况、社会责任指标中的政府指令性运输任务完成情况以及ISO9000系统认证等为加分项目。

第九条企业质量信誉等级,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按照下列标准进行评定。

(一)考核期内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企业质量信誉考核等级为AAA级:

1、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交通责任事故或特大恶性污染责任事故;

2、未发生一次特大恶质量事件;

3、考核总分不低于850分。

(二)考核期内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企业质量信誉考核等级为AA级:

1、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交通责任事故或特大恶性污染责任事故;

2、未发生一次特大恶质量事件;

3、考核总分在700分及以上。

(三)考核期内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企业质量信誉考核等级为A级:

1、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交通责任事故或特大恶性污染责任事故;

2、未发生一次特大恶质量事件;

3、考核总分在600分至699分之间。

(四)考核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质量信誉等级为B级:

1、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交通责任事故的;

2、发生一次特大恶性污染责任事故的;

3、发生一次特大恶质量事件的;

4、考核总分低于600分的;

5、企业有30%以上子、分公司考核等级为B级的

6、不按要求参加年度质量信誉考核或不按要求报送质量信誉材料,拒不改正的;

7、在质量信誉考核过程中弄虚作假、隐瞒情况或提供虚假情况经查证属实的;

8、未按要求建立质量信誉考核档案,导致质量信誉考核工作无法进行的。

特大恶性污染责任事故是指由于企业原因,造成所承运的货物泄露、丢失、燃烧、爆炸等,对社会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造成国家和社会公众财产重大损失的运输责任事故。

特大恶质量事件是指由于企业原因,对旅客或货主造成严重人身伤害或重大财产损失,或在社会造成恶劣影响,而受到省级以上交通主管部门或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通报批评的服务质量事件。

第三章考核组织和范围

第十条地市和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成立考核组开展质量信誉考核工作。考核结果报市级交通主管部门认定。

(一)班车客运企业资质评定的专家库专家;

(二)专家库以外的交通主管部门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中从事客、货运输管理、运政执法、车辆技术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考核组人数应是5人以上单数。市、县两级考核组的人员可以相互交流进行考核工作。

第十一条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考核范围。

(一)三级以上班车客运企业、自有营运客车20辆以上的包车客运企业及为本单位服务的非经营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由地市交通主管部门组织考核和认定,结果报省交通厅。

企业所在地为县域范围的,由所在地县级交通主管部门组织对企业考核,并上报地市交通主管部门审核认定。

企业所在地为地市市区或无设区地市的,由所在地地市级交通主管部门组织对企业考核认定。

(二)四级以下班车客运企业、无等级班车客运企业(业户)、自有营运客车20辆以下的包车客运企业及自有营运货车10辆以上从事普通货物运输的企业由县级交通主管部门组织考核,并报地市交通主管部门认定,结果报省交通厅。

(三)设有全资、绝对(或相对)控股子公司和分公司的企业,先由子公司注册地和分公司经营地交通主管部门分别对其考核,再由企业注册地交通主管部门对企业进行综合考核。对子、分公司进行考核的交通主管部门要对认定结果负责,并出具书面证明。子公司的质量信誉等级由其所在地交通主管部门单独评定。

上级主管部门可对下级作出的考核结果进行审查或重新考核。

第四章质量信誉考核

第十二条企业、企业所在地县级及地级市交通主管部门应分别建立企业质量信誉档案。质量信誉档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企业名称、法人代表姓名、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工商执照、分公司名称及所在地、从业人员数、营运客车或货车数量、所经营的客运班线;

(二)交通责任事故情况,主要提供自有车辆安全事故年度汇总表及事故责任认定书;

(三)违章经营情况,包括每次违法违章经营的时间、地点、车辆、责任人、违法违章事实、查处机关及行政处罚决定书;

(四)服务质量情况,包括每次服务质量投诉的投诉人、投诉内容、投诉方式、营运车辆车牌号、责任人、受理机关、曝光媒体名称、社会影响及核查处理情况;

(五)国家规费缴纳情况,包括企业应缴运管费、养路费、客货运输附加费的金额和实际缴纳的情况;

(六)企业按法律、法规要求投保承运人责任险情况,包括应投保承运人责任险的车辆数量、应缴保险费用、应投保金额及实际投保的情况、承运人保险单;

(七)完成政府指令性运输任务的情况,包括下达任务的部门和时间、完成任务的时间、投入运力数量、完成运量及是否符合要求情况;

(八)企业稳定情况,包括每次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时间、主要原因、事件经过、参加人数、上访部门、社会影响和处理情况;

(九)企业管理情况,包括使用GPS、行车记录仪等科技设备的营运车辆数量和车牌号,车辆喷涂统一标识和外观、企业服务人员统一服装及ISO9000系统认证情况;

(十)受到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及交通主管部门表彰的情况,需提供书面证明。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加强对质量信誉档案的管理,按照第十条的要求及时将相关内容和材料记入质量信誉档案,并按照所在地县级或市级交通主管部门的要求定期报送相关材料。

第十四条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道路运输市场的监督和检查,认真受理社会投诉举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全面、准确了解掌握运输企业质量信誉的情况,经核实后及时记入交通主管部门的质量信誉档案。

交通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外地营运车辆违法违章经营时,要将违章情况和处理结果抄告车籍所在地县级以上交通主管部门。车籍所在地县级或市级交通主管部门接到抄告后,应及时将违法违章情况记入本单位的质量信誉档案,并定期通报营运车辆所属企业。记入档案的违法违章行为以在本省区域内发生的为主,如外省有通告的也要记入。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通过本单位或指定互联网站公布及时更新的所辖企业的安全事故、违法违章行为、服务质量及车辆技术档案等数据信息,以便企业和社会查核。

第十五条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工作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周期为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考核工作应当在考核周期次年的3月1日至6月30日进行。

第十六条企业应在每年的3月底前,根据本企业的质量信誉考核档案对上年度的质量信誉情况进行总结,向所在地的县级或市级交通主管部门申请考核,并如实报送《*省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质量信誉考核报告》(见附件一)及有关材料。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结合省交通厅互联网站公布的数据信息对运输企业的资料进行初检,并汇总管理部门掌握的有关情况,向考核组提供齐全、有效的资料。

交通主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已经掌握被考核企业质量信誉考核指标情况的,可不再要求企业报送此项指标的相关材料。

第十七条考核组应当根据其掌握的企业质量信誉档案,按照《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评分表》(见附件一之三)及《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有关指标计算及说明》(见附件二)对企业报送的质量信誉情况进行考核初评。发现不一致的,应要求企业进行说明或组织调查。考核结束后将初评结果连同有关资料报授权其考核的交通主管部门审核。

第十八条地市交通主管部门应将辖区所有企业的考核初评结果及各项考核指标数据书面通知被考核企业,并在当地主要媒体或指定互联网站上进行为期15日的公示。公示结束后,地市交通主管部门应对企业的申诉和社会反映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对考核结果进行最终认定。

向交通主管部门及考核组举报企业质量信誉有关情况的单位或个人,应加盖单位公章或如实签署姓名,并附联系方式,否则不予受理。

交通主管部门及考核组应当为举报人保密,不得向其他单位或个人泄漏举报人的单位名称、姓名及有关情况。

第十九条地市交通主管部门于每年6月10日前将辖区内所有企业当年考核结果(含考核分数和质量信誉等级,下同)汇总上报省交通厅。省交通厅于每年6月30日前在指定互联网站上公布上一年度企业质量信誉考核结果。

第二十条企业同时经营道路旅客运输业务和道路货物运输业务的,应分别根据企业从事客运和货运的质量信誉情况来计算客运业务和货运业务的各项考核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分别评定企业的道路客运、道路货运质量信誉等级。

第二十一条组织考核的交通主管部门应根据最后考核结果将质量信誉考核等级记录在企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副本)“检查(考核)记录”栏里(具体为加盖“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等级专用章”,式样见附件三)。

第五章奖惩措施

第二十二条交通主管部门在实施道路客运班线经营权许可时,应参考企业的客运质量信誉考核结果。

(一)两个以上道路客运企业同时申请同一新增道路客运班线经营权,在都符合许可条件的前提下,许可机关应当将经营权许可给上一年度客运质量信誉等级高的企业。上一年度客运质量信誉等级相同的,应逐年比较上一年度之前的客运质量信誉等级,择优许可。如上一年度之前所有的客运质量信誉等级都相同的,则比较上一年度考核分数,分数高的优先许可。

(二)采取服务质量招投标的方式来实施新增道路客运班线经营权许可的,企业的客运质量信誉等级作为评标时重要的评价内容。

(三)道路客运企业原经营的道路客运班线经营期限届满,继续申请经营的,其客运质量信誉等级在该班线经营期限内每年都不低于AA级,且其中两年以上达到AAA级的,在符合交通部《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以下简称“客规”)有关规定的情况下,许可机关可予以许可,并按照有关规定重新办理手续。

(四)道路客运企业原经营的道路客运班线经营期限届满,企业客运质量信誉等级达不到本条第(三)项要求的,许可机关对10%以上到期的道路客运班线经营权不予续期;如果企业客运质量信誉等级在班线经营期限内有一年以上为B级或两年以上为A级的,许可机关对30%以上到期的道路客运班线经营权不予续期。不予续期的道路客运班线经营权不足一条的,按一条计算。到期的道路客运班线,如在经营期限内发生重特大交通责任事故、特大服务质量事故或出现超过180日擅自停班、超过180日无正当理由不进核准站点经营及长期违法违章经营的,不予续期。需要重新分配的,按照客规及本条第(一)、(二)项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道路运输企业上一年度质量信誉等级为B级或上两年度连续考核为A级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责令其进行为期半年的整改。整改期内,暂停办理客运班线新增许可业务。整改结束后,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对整改情况进行验收。

业务运营主管工作总结篇6

许永源

学号:2014220134

摘要

增值税自1954年在法国开征以来,因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销售税的重复征税问题,迅速被世界其他国家采用。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了增值税,征税范围大多覆盖所有货物和劳务。

目前,我国制造业全面采用消费型流转税方式,随着工业制造分工细化,制造行业盈利水平的降低,导致从整体税负率上看,增值税税负相对营业税税负较低,从而造成整体制造业税负水平趋于下降,而服务业税负水平相比趋向于上升的局面。

营业税税负率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的状况,将加剧制造业滞涨和市场消费能力下降的局面,严重失衡的状况下,还将阻碍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阻碍国家通过转型升级、技术革新来改变中国产业结构、实现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的大政策推广。“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也对拉动内需消费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轮“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影响很大,通过税费降低,价格转移的经营成本也随之降低,消费者也从中得到实惠。不过“营改增”在消除重复征税、增强服务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交通运输企业套取进项抵扣发票以及部分企业利用增值税票虚开客户发票的潜在税务风险,需要通过强化增值税发票管理来降低税源管控风险。

关键词:营改增 商业模式 影响

第1章 前言

本文通过对福建最大港资液体化工码头—福建泰山石化仓储发展有限公司在“营改增”实施的前后商业模式分析对比,以及会计利润核算方面的不同,突出展现“营改增”对石化仓储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企业的商业运营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以下,我们将通过对石化仓储企业在‘营改增’政策前后的经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深入到企业经营内部了解税费体制改革带给企业的诸多影响和利弊。

第2章 ‚营改增‛带给石化仓储企业的整体影响

2.1

石化仓储企业介绍

2.2.1 泰山集团介绍:

泰山集团(总部位于新加坡)以及其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泰山石化集团有限公司(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代码1192),是一家致力于为中国和全球客户提供独一无二的综合性能源服务的公司,分别在广州南沙、福建泉州、上海洋山兴建大规模石化产品仓储设施,并开办国际先进的船厂和远洋学校,发挥集团在亚太,尤其是中国地区的优势。业务范围涵盖石油及石化产品的分销、仓储、供应、运输(集团拥有多达35艘的油轮船队,总运力超过375万吨,其中包括13艘超级油轮)。集团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水域之间拥有两座浮动油库,总容量为34万吨。

2.2.2 福建仓储、码头项目介绍:

福建泰山石化仓储发展有限公司是由香港泰山石化集团控股的香港永富联集团有限公司(外方,占股份的95%)与福建省泉州友联投资有限公司(中方,占股份的5%)组建的中外合资企业。2004年4月8日经泉州市泉港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以泉港[2002]17号文批复成立,公司注册资本1200万美元。

福建泰山石化仓储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主要从事码头及仓储设施的经营或出租,为福建泉港石化基地或福建周边地区具有石化原料及产品经营资格的相关企业提供仓储服务,为石化运输船舶及货主提供靠泊、装卸服务。

同时,该公司拥有3000吨级固体码头配有出运滑道,40吨的门吊1座,后方配有10万平方的场地,也是大型水工、钢构件的理想预制场所。

福建泰山石化仓储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公司)主要服务于其在泉州泉港区海岸线周边20公里范围内的大型石化工业项目,目前有福建联合石化、中化炼油厂、中海油液化天然气基地等。

公司为此配备完善的配套设施及高效的管理系统,公司可全日24小时为外轮提供服务。公司享有保税资质,可提供国际转口服务,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油品、石化产品以及化学品的卸载、仓储和调兑服务。公司存放的产品可进保

税库,如不在国内销售,则免收进口关税,并可转运至其他国家。公司也计划成为国内外石油交易所的期货交割库。

公司主营业务为液体化工品和石油产品的装卸、仓储。装卸业务指利用自有码头为货主提供货物的装卸服务,收取装卸费;仓储业务指货物通过连接码头的专用管道输送至储罐,为货主提供货物仓储服务,收取管道运输、仓储、出入库操作费。

仓储的化工品包括醇类、芳香烃、脂类、酸碱类等。石油产品包括汽油、柴油、石脑油、航空煤油等。根据仓储货物特性的要求,公司具备对货物进行加热、冷却和利用氮气保护的仓储条件。 2.2 2.2.1

2012~2014年‘营改增’政策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影响

公司通过‘营改增’前后的商业模式改变,提高经营收入水平

公司原有收入结构格局

2012年和2013年,泰山石化的主营收入是:罐租、码头操作费、管道运输

这三部分组成,三项占比约为:58%、12%、29%。

此外,公司还有一些港口租用费、码头使用费、港口保安费、清罐洗灌费、泊位费、堆存费等收入,这部分金额占比仅1%。 ✓

罐租收入:仓储费:按照存放天数收取仓储费用。目前公司收费标准是:12元/月.立。月为月底盘点库存。 ✓

码头收入:(出入库)装卸费:公司为货主提供液体化工品的出入库操作管理服务,提供计量设备,安排人员记录出入库数量等服务,从而按照出入库吨数收取的操作费用。根据国家交通部、计委《关于严格执行《港口费收规

则》(外贸部分)的通知》(交水发〔1996〕664号)规定,一级危险液体每吨按19.3元计收,散装液体按同类费率的50%计收。根据福建省交通厅、福建省物价委员会《关于调整我省沿海内贸港口费收标准的通知》(闽交运〔1996〕156号)规定,烈性危险液体、原油每吨按8.40元计收,装卸烈性危险品货物按相应货类费率加收100%,

即每吨按16.8元计收。目前公司实际收费标准是:18元/每立方。

✓ 管道收入:管道运输费:营改增之前,适用税率为3%,有单独收费;营改增之后,适用税率为11%,公司不再单独收取,合并计入装卸费结算。

✓ ✓

其他小额收费项目不再一一赘述。

除管道运输费税费为11%以外,其他项目收费税率均为6%。 公司2012年-2014年主要收入构成的变化分析:

如图所示

由图可见,2012年公司有单独显示管道收入,而2014年管道收入归并到码头收入,其目的就是2012年营改增之前,管道运输适用营业税税率为3%,如果单独收费,可以比其他业务收入的营业税5%少交2%;而2013年营改增之后,适用税率为11%,公司如果再单独收取,将比其他业务收入的增值税税率6%高出5%,所以按照合理避税原则,管道运输采取对客户免费的政策,但是加高了码头装卸费的结算收入。

2.2.2 通过‘营改增’进项发票认证,有效降低运营费用

公司原有运营成本分析

2012年和2013年,泰山石化的主营收入是主要有运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部分组成,占比约为:21%、8%、71%。

由图可见,财务费用对于公司费用占比最大,如果一旦银行利息也实施‘营

改增’,将对大型投资项目带来巨大的利好。

公司2012年-2014年主要成本结构变化分析:

运营费用的成本结构变化分析

✓ 由图可见,2013年公司在收入上升的情况下,整体运营费用下降,主要下降

的项目是运营费、水电氮气成本、维护费,这三项费用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后,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从而降低了入账费用金额。 ✓ 此外,我们通过图表也可以发现,‘营改增’实施之后,人工成本是不受到

影响的。随着整体物价水平的提高,M2广义货币与GDP的差距不断拉大,人工成本上升是必然趋势。这是企业经营成本中无法通过‘营改增’来解决的。

运营成本当中涉及‘营改增’政策影响的成本结构分析

2013年开始‘营改增’,运营费用(运输11%,其他17%)、水电氮气成本(水、氮气13%电17%)、维护费(修理17%建筑安装3%)假设都可以拿到增值税专

用发票,且17%发票居多的情况下,相关费用开始降低。如图所示,2013年三项费用环比下降43.9万元,2014年下降62.5万元。 管理费用的成本结构变化分析

由图可见,2012年~2014年9月公司管理费用增幅变动不大,‘营改增’对管理费用影响不大,除了办公用品购买时,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因此,2013年和2014年办公费有所下降。由于金额较少,不做过多阐述。

财务费用的成本结构变化分析

由图可见,2012年~2014年9月公司财务费用增幅变动不大,由于‘营改增’目前尚未涉及金融领域,因此工程建设的项目融资贷款利息费用相对固定,目前‘营改增’对财务费用影响不大。

2.2.3 ✓

通过‘营改增’政策影响,企业利润结构变化分析

由图可见,2012年~2014年9月公司,‘营改增’政策对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影响十分巨大。2013年和2014年总体利润和EBIT&EBITDA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 2013年净利润比2012年提升259.7万元,业务收入影响为140.8万元,‘营改增’导致运营费用下降的影响为118.9万元。

✓ 2013年EBIT&EBITDA业绩指标环比上升317.7万元,而收入环比仅增加140.8万元,‘营改增’政策以及其他影响导致经营业绩提升176.9万元;主要原因是税费结构变化之后,税前收入增加285.3万元。

✓ 2014年9月收入比2013年全年少807.9万元的情况下,EBIT&EBITDA业绩指标仅环比下降522.2万元,主要原因是公司利息费用和折旧及摊销金额过大,全年尚未提足,所以EBIT&EBITDA业绩指标尚未显现真实情况。此外,‘营改增’政策影响继续加大,公司运营开支进一步减少,促进公司提升业绩176.9万元。

2.3

‘营改增’政策对石化仓储企业纳税的影响 2013年综合纳税影响

✓ 如图所示,2013年‘营改增’之后,对公司纳税造成综合纳税影响是增加综

合税负79万元。

✓ 相同收入情况下,如果缴纳营业税,比缴纳增值税,节税71.4万元。 ✓ 相同收入情况下,缴纳营业税,相关附加税费也可节税7.9万元; ✓ 所得税影响方面:缴纳营业税可以所得税前抵扣25%,而增值税只有附加税

费可以所得税前抵扣25%,因此,所得税影响上,缴纳营业税比增值税节税

45万元;(由于公司2013年账面报表亏损,因此没有实际现金影响。) ✓ 由于2013年进项发票可以认证抵扣,减少运营费用开支45.3万元; ✓ 综合纳税金额影响为79万元,由于2013年经营亏损,实际影响为34万元

(=79-45)。

✓ 从税负率上看,2013年实际税负率高于‘营改增’之前,如果公司正常盈利

的情况下,将高出2%。

有关公司实际税负率的说明:目前企业在建设工程期剩余大量工程建设发票,可以三年

内留抵,因此,公司实际情况税负率与‘营改增’比较分析数据无关。由于固定资产可抵扣的政策在‘营改增’政策之前,为排除有关固定资产进项留抵的实际情况,本文在

第3章 ‚营改增‛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3.1 ‘营改增’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营改增’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通过以上企业2012年、2013、2014年9月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结构变化分

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从商业模式上,‘营改增’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首先,公司业务

收入和运营费用出现同比降低,服务价格由原来含税价格,变为价税分离形

式,尽管从总量上降低了企业的业务收入,但是作为增值税专用发票为主体的下游企业得到实惠,也逐一降低了产品成本,有关税费从价外收取,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业务发展;其次,‘营改增’导致公司商业运营思路发生巨大转变,原先2012、2013年收入占比29%的管道运输收入被取消了,相关业务形态转变为码头装卸费,从而企业更注重服务意识,从原有资本设备盈利模式,开始向经营服务提升方向去发展,从而进一步带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 从经营管理上,公司内部的运营部门逐步意识增值税进项税认证对企业利润

影响的重要性。2013年开始‘营改增’,运营费用(运输11%,其他17%)、水电氮气成本(水、氮气13%电17%)、维护费(修理17%建筑安装3%)、办公用品(17%)有关运营费用逐步降低。2013年三项费用环比下降43.9万元,2014年下降62.5万元。

✓ 从股东利益上,‘营改增’政策有效提高了企业现金盈利能力,从而提高了

企业市场估值。根据本文数据分析,‘营改增’促进2013年和2014年公司整体经营业绩提升。2013年和2014年总体利润和EBIT&EBITDA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具体详见公司利润结构变化分析。

3.2 ‘营改增’给企业带来的挑战与应对

‘营改增’政策给企业带来并非全部都是好处。通过以上企业2012年、2013、2014年9月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结构变化分析,其实‘营改增’只是将营业税从财务报表中剥离,并将我们日常经营费用转化为了增值税的一部分,这样财务利润得以提升,实际税负率并没有降低。因此,我们涉税方面开始从营业税转变为增值税,从企业商业模式和经营、财务层面,以下情况值得关注:

✓ 从商业模式上看,石化仓储企业适用服务行业税率,但是国家增值税税法明

确规定管道运输属于运输税率11%的征管范围,尽管公司将管道运输作为无偿提供项目,但实际仍是混业经营收费项目,从税法角度,存在偷税漏税的嫌疑。当然,反面来说,这也是‘营改增’税收优惠政策的一个盲区,值得引起国家的重视。运输业税负过重,由来已久,通过本届政府的税收体制改革,希望能考虑到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进一步降低运输企业的税收负担,同时也考虑到混业经营仓储企业的管道运输税费核算问题。

✓ 从经营层面上看,‘营改增’之后,税收筹划问题,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公

司2013年的税负率比2012年高出2%,主要原因是税费从成本费用中剥离,独

立核算,一方面收入基数减少,一方面总税费绝对值增加,存在计算口径变化造成的比值增加,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实际过多负担。然而从税收筹划层面上看,罐租和码头收入增值税率为6%,增值税按原营业税标准折算后税负:1/1.06*0.06=5.66%;运营费用中可抵扣税额(运输费用、安装维修保养费用、氮气、水电、油、备品备件等进项)约占总税额20%,因此总税负率可以抵扣20%:5.66%*80%=4.53%,由此,得出公司增值税整体税负率目前为5.7%(详见2013年综合税费分析),仍有继续下降的管理空间(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留抵情况除外)。

从财务管理上看,增值税的认证体系相对营业税管理体系,相对严格。企业

在实际进项过程中,取得认证发票金额的多少,能够取得多少有抵扣价值的运营发票,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运营费用开支,关系到税收筹划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利润和EBITDA业绩指标。因此,防伪税控的增值税发票开具及认证工作,替代了原先相对简单的营业税发票管理工作,其中的涉税风险问题不言而喻,成为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必须加强学习与实践摸索。‘营改增’企业应该尽早学习与防范相关增值税涉税风险知识。

第4章 结束语

业务运营主管工作总结篇7

一、国有企业经济运行管理工作现状

(一)经营管理模式待转变和经济运行质量待提升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和总量性矛盾将相互交织,从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不断衍生出新问题。我国不少国有企业属于传统行业,缺乏对具有活力的价值创造体系、现代化企业制度以及市场化经营理念的足够认识,创新管理能力和经营效率也尚有继续提升的空间。一些国有企业存在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够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不足、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有时间差、沟通协调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梳理与强化、经费统筹和实时成本监控未能贯穿于项目管理全过程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将或多或少影响企业主体由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管理模式转变的进程。以长远、辩证的眼光来看,我国经济空间庞大、动力强劲、发展持续向好的趋势不会变,国有企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需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丰富管理手段,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路线不动摇,圆满完成维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这项国家和社会同时赋予的使命。

(二)成本核算意识待加强和资金资源利用率待提高成本核算是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工作之一,主要包含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和统计核算三大方面内容,对成本计划的执行、成本的总体控制、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基本要求与任务在于根据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及时而正确地核算产品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从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同时,成本核算工作应当满足内部经营管理和外部市场竞争的特定成本需求,包括但不限于为成本费用控制、产品定价、绩效评价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依据或行为参考。国有企业兼具公共性和服务性,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繁重且错综复杂,目前,某些国有企业缺乏成本核算意识和经费管理经验,在经营活动中未能充分利用所获得的各项资源,对直接人工、采购成本、外协费用等成本的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存在动态成本管理与监测机制不健全、成本核算方法创新性不足、成本核算对象分类不具体、成本信息传递滞后、间接费用分摊方法不够合理等现象。因此,经济运行分析所需的数据材料基础薄弱,财务信息与实体经营信息之间的关联度较弱,无法真实且完整的反映资源消耗情况,浪费现象可谓屡见不鲜,成本费用率常年居高不下,严重时可能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加企业业务风险、或直接导致决策层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数据支持与经营决策依据。与此同时,一些国有企业仍依赖于传统成本会计系统,成本管理层面的创新发展进度缓慢,尚未建立健全信息化程度高的成本管理体系,成本信息处理与传递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从而降低了历史账簿资料的准确性,影响数据资源一体化,为建设成本数据库带来难度。

(三)经济运行分析待深入和业务能力水平待培养目前,仍有部分国有企业认为只要做好财务数据统计和分析即是完成了经济运行管理工作,其实不然。财务信息是企业过去和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客观分析企业经济形势的基础,而经济运行管理工作是一种以各项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针对过去及当前时期的经济运行现象以及经济运行结果进行解读与分析,针对未来的运营风险进行预测评估、针对可能存在的发展问题进行对策研究,其本质在于建立一套包含组织、流程、规则和标准的逻辑模型来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和精细化管理,需要科研、生产、财务、市场等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财务信息和统计数据不能直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经营风险,需由研究人员结合业务实际情况,评价、观察和理解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和破坏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和措施,从而确保阶段性经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但现实情况是,一些负责经济运行管理工作的研究人员缺乏产品和市场方面的专业知识、对项目管理的参与程度较低,与管理经营层面沟通频率不高,对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理解不够透彻,体现到具体工作上,则是对企业的经济形势判断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提出的建议与措施不具备前瞻性、与实际经营活动脱节,无法真正发挥经济运行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获利能力增强、降低经营风险的作用。

二、提升国有企业经济运行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经济运行管理制度第一,将各部门对企业整体经济运行水平的贡献与影响纳入绩效考核,并根据职责分工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强化责任意识,激发全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准确把握影响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薄弱环节与决定性因素,提出有助于提升经济运行水平的指导性意见,组织各部门开展自检自查专项活动,以阶段性经济运行分析结果为依据,发现问题点并提出下一周期的改进措施,及时反馈落实进度,同时做好经验总结工作;第二,规范经济运行管理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将经济运行分析、经济绩效考核等内容融入企业各项日常管理与经营活动之中,有序推进提质增效专项活动,定期对企业的经济运行水平进行评估,及时就重点难点问题及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开展研讨工作,提出解决方案并落实改进措施,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巩固与提升整体经济运行质量;第三,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遵循企业发展路径,完善资源配置方式,营造良好改革环境,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手段,始终致力于改变传统管理理念与发展模式、系统性梳理企业的差异化资源与能力、就内部发展环境和外部竞争环境做深入详细的战略分析,明确不同阶段的定位和经营目标,选择总体发展战略,制定适应性与可行性兼具的经济运行管理制度。

(二)完善优化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第一,充分重视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明确成本控制工作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将原本复杂繁琐的系统化工作分解到企业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中,层层分解指标,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岗位,推动成本管理向目标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聚焦全员、全要素、和包括报价、研发、设计、生产、服务在内的全过程成本管控;第二,充分考虑企业所处市场的行业特点和企业经营目标,将多维度多层次的成本核算对象管理、成本项目设置管理、间接费用分配管理等内容纳入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积极探索金额管理、项目管理、数量管理等多维度控制方法,遵循相关性原则、可靠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进行成本核算,根据自身规模与发展水平,参考企业生产特点和生产组织方式,在选择最利于成本控制的一种或多种成本计算方式的基础上全面反映企业成本核算情况;第三,着力优化原始凭证记录管理制度,强调原始凭证作为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完成的合法书面证明的重要作用,对其基本内容、填制要求、接受传递、保管使用等方面的规范性操作方法作出详细规定,保证成本核算基础环节的有序高效运行;第四,参考以往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过的突出问题,加大企业预算管理力度,将预算作为组织、协调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兼顾企业生产能力,以效益优先、总量平衡、积极稳健为原则,按照先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后财务预算的流程进行全面预算管理,认真组织落实预算计划,尤其是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工作,需结合项目完成情况实施资金跟踪问效。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设置预算管理日常记录簿,详细记录预算额和实际发生额的对比,对于差距较大的情况需具体描述费用变化的原因,并收集证明文件,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第四,将现有财务职能和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重新配置,创建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运营成本,依据不同层级和岗位工作需求,采用权限控制程序实现分等级的财务数据与资料共享。

(三)培养提升岗位人员综合素质第一,运用业务流程完善企业组织架构,明确经济运行管理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与基本要求,培养或引进专业对口和知识面宽的研究人员,为人才梯队建设奠定扎实基础;第二,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拓展岗位人员与时俱进的思维和实践能力,要求岗位人员将国内外经济形势状况解读、产业生态链经济运行水平研究、竞争对手对标分析等内容纳入日常经济运行管理工作中,形成定期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制度,为管理层提供更可靠的决策依据;第三,打造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使经济运行管理工作人员对于企业中长期规划与发展战略、主营业务运营情况、系列产品相关信息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更准确地剖析企业面临的主要经济运行问题和风险点,从而就改善企业运营能力、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意见。

业务运营主管工作总结篇8

(一)邮政公司财务分析的基本概念

邮政公司的财务分析是以邮政公司的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其他与邮政经营相关的信息,对邮政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是邮政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对邮政公司一定期间的财务活动和经营状况的总结,并能为邮政公司进行下一步的财务预算和公司决策提供依据。因此,邮政公司的财务分析在公司的管理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邮政公司财务分析的重要意义

1.可以全面“认识自我”,从而“提升自我”通过财务分析可以有效地评价邮政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以揭示邮政公司财务管理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能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公司日后的财务管理和生产经营提供重要的依据,从而有利于改善邮政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提升经营效益。2.可以帮助改进生产流程,挖掘潜力,为决策提供依据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了解邮政公司不同层面上管理质量和不同环节上的作业流程情况,有助于管理者了解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产周转情况,以便从各方面揭露矛盾、找出差距、寻求措施,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实现良性运行。同时,由于财务分析不仅分析公司的历史业绩水平,还注重分析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它还可以不断地挖掘内部潜力,为公司的投资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3.可以检查公司完成财务计划指标的情况,便于考核工作业绩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了解邮政公司收入完成情况、收支差完成情况、资金回笼情况等对经营管理者的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便可用来评价公司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同时也为公司进行管理薪酬与激励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以及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管理水平。

二、邮政公司财务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邮政公司财务分析内涵及重

要性认识不够目前,邮政公司仅仅把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环节,仅仅是计算加工若干个财务数据或将指标提供给领导等,导致财务分析工作比较片面和狭隘的。原因是一方面单位领导管理层还主要偏重日常生产经营工作,而财务分析工作未能得到领导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单位领导管理层还未认识到财务分析是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还不善于通过财务分析来全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另一方面,邮政公司财务人员由于自身能力或在企业管理中所处的地位不高,缺乏话语权,导致在财务分析时只是片面的运用财务分析方法计算,没有开拓性,不深究其中的内在问题,导致分析的效果不尽人意,很难为公司决策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产品。而实际上财务分析贯穿于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且财务分析绝不单纯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应由财务部门同企业生产经营各部门,对各生产经营部门在经营中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

(二)邮政公司的财务分析体系尚需改进和完善

目前,邮政公司的财务分析内容主要围绕一定时间完成的收入指标、收支差指标以及资金回笼率指标等对领导及管理层的考核指标进行分析,重点分析这些绩效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增长情况,但未能整体地从公司外部和内部发展环境及从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资产管理水平、支付能力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也未能开展各项经营投资项目的事前预测和决策的财务可行性分析,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多维度地分析邮政公司生产经营的状况和财务状况,才能为公司的各项经营投资项目做好科学预测,当好企业的参谋。

(三)邮政公司财务分析结果与实际运用相脱节

目前,邮政公司的财务分析工作主要只是根据数字谈数字,把财务分析变成表格、数字的说明;虽然提出来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措施,但却没有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原因主要还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埋头苦干搞分析,还未能真正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和业务活动,不清楚数字内涵,始终找不到产生结果的驱动因素,更没有涉及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因此还未能透过数据去深入分析邮政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存在的实际问题,未能把财务分析的结果有效地运用去解决邮政公司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资源配置和作业流程,从而导致财务分析结果与实际运用相脱节。遗漏一些非货币性的外部战略性信息,对威胁与机遇的反应较慢;对内仅以财务指标评价,否决事关公司长远发展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业务。

三、加强邮政公司财务分析的建议

(一)提高邮政公司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通常来说,邮政公司领导管理层受国资委委托,经营邮政公司的国有资产,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和义务,所以,管理者需要努力做好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确保提升国有资产的价值和提升邮政公司的盈利能力。那么,公司管理者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成功完成管理任务,管理者可通过财务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发现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自己在管理上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理性地考察自己的管理质量,以及企业的发展现状等,有利于管理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持续提升。且一个公司经营的好坏,都体现在财务报表上,每个公司负责人都应该掌握财务分析方法。深入的财务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了解公司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这也是经营环境和战略分析的一个组成部分。长江实业集团创始人、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这样谈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家,必须懂财务,通过财务分析马上知道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经营问题,并及时进行经营改进。由此可见,有效的财务分析,能够“侦破”公司存在的经营和发展问题,所以领导管理层必须重视财务分析,并能通过财务分析学会看“公司的家底”、透视“公司的运营玄机”以及警惕“公司的海市蜃楼”。另外,还要提升相关人员对邮政公司财务分析的认识,一方面,公司的财务分析并不只是财务人员的事情,而是整个公司各业务相关部门人员的配合来完成的,这样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公司的整体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公司设置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岗位,并对其进行公司业务和财务的综合性教育和培训,提高财务分析人员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以避免财务分析人员闭门造车,以提高聚财、用财、理财的水平,把分析工作纳入现代管理的轨道,以推进企业运营向集约型、效益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完善邮政公司财务分析基础信息采集工作

邮政公司的财务分析信息基础是财务分析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财务分析的基础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对邮政公司财务分析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注重财务分析的基础信息采集工作,要根据邮政公司业务情况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财务分析基础信息采集系统,以使财务分析工作能全面有效地反映邮政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邮政公司是多元化经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它并不生产实物形态的产品,只是为社会提供实物传递的有益效用以及金融、信息、劳务等业务,其生产过程和营销、消费过程是同时完成的。因此,邮政公司的资金运动,既不同于工业企业供应、生产、销售过程的统一,也有别于流通企业供应、销售过程的统一,而是由营业、内部处理、运输、投递、管理的作业流程组成。并且邮政公司的经营生产活动还具有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特征,这就要求对各地市分邮政分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成本费用承担实行再分配,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各分公司的财务经营成果。由于邮政公司的生产作业流程和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就决定了邮政公司财务分析的信息基础必须要全面准确地反映公司业务发展、专业经营情况,才能满足公司决策的需要。因此,必须建立邮政公司内部财务分析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时有效地提供财务分析所需的基础信息数据。这就要求一方面在会计核算工作组织方面,就要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生产、作业等各部门、专业、环节;在原始信息采集方面,不但需要基础的财务数据,还需要完整、准确的业务量、重量、收寄局、寄达地等信息;在核算流程上,要强调各业务部门的过程参与,因为这项工作绝不是单纯的财务工作,因为其设计到公司各业务部门、各生产环节的数据,因此,各业务部门必须密切配合才能收集到完整准确的信息。这才能为进行科学有效的财务分析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

(三)建立有效的邮政公司财务分析指标

体系完善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有助于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正确评价邮政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因此,邮政公司有必要建立一套全方位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以有效的了解公司的过去,评价公司的现状,预测公司的未来,为领导管理层正确做出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根据邮政公司的生产经营特点(即具有盈利性业务也承担着普遍服务的职能),建立一套全面地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主要从综合盈利能力、专业获利能力、现金创造能力、成本使用效率、网点获利能力以及普遍服务能力这六个方面选取以下一些关键财务指标作为分析的对象,多维度开展财务分析工作。1.通过净现金流指标、净利润指标、经营利润指标、有效收入指标来综合分析评价邮政公司的综合盈利能力。2.通过专业获利能力(金融、函件、报刊、集邮、电商、出租)、专业毛利贡献、战略业务增长情况、专业有效收入(传统函件、集邮、零售报刊)指标来综合分析评价邮政公司的专业获利能力。3.通过经营资金流入(与应缴资金对比)、收入资金欠费、业务资金欠费、在途资金、库存占用指标来综合分析评价邮政公司的现金创造能力。4.通过平台成本增长额与专业毛利增长额对比、人工成本占收入比重、资产成本占收入比重、业务成本占收入比重、网运成本占寄递收入比重、人均人工成本与有效收入劳产率对比、新增人工成本与新增金融收入对比、代办费占邮政业务收入比重、重点监控管理费用变动指标、营业环节成本占总成本比率、内部处理成本占总成本比率、运输成本占总成本比率、投递成本占总成本比率、管理支撑成本占总成本比率来综合分析评价邮政公司的成本使用效率。5.通过网点利润、网点经营资金流入(与应缴资金对比)、网点人工成本与收入对比、网点业务成本与收入对比指标综合分析评价邮政公司的成本使用效率。6.通过普遍服务收入增长率、普遍服务成本增长率、普遍服务利润指标来综合分析评价邮政公司的普遍服务能力。

四、总结

业务运营主管工作总结篇9

2006年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下称“总局”)和所属单位在国务院国资委和总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紧紧围绕总局“一个中心、三个坚持、六个加快”的基本思路和年初确立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力度,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成果。2006年经济运行继续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经营收入和利润同步快速增长;实现了资产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改善和提高;职工收入也在单位经济发展的同时得到了稳步提高。

但问题依然存在,下面笔者就围绕总局系统目前所处改革发展时期及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谈谈煤炭地质单位加快推进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一些思路。

一、煤炭地质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从具体单位分析和与中央企业比较分析看,总局经济运行中存在以下主要困难、问题和不足:1.经济发展不平衡。2006年还有部分企业亏损,亏损额合计达到上千万元。2.盈利水平和资产运营能力偏低。尽管2006年总的盈利水平和资产运营能力有所改善,但净资产收益率仍低于国资委公布的中央企业平均水平。3.资金缺乏,融资能力有待提高。2006年各单位普遍存在生产经营流动资金紧张,设备更新不足,发展资金缺乏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单位生存与发展依赖的主要资金渠道之一――银行借款反而减少了,一些单位出现了集资现象。4.部分单位资产负债率高,经营风险加大。总局所属企事业法人单位中,有为数不少的单位负债率超过了国资委公布的资产负债率的临界(警戒)线(60%),有少数企业甚至超过了100%。个别企业依赖借新债还旧债维持日常运转,随时都面临着资金链条断裂的危机。而负债率高的单位借款又主要是借上级单位的,一旦破产清算其损失主要是内部的。5.企业规模小,管理层次多,管理成本高。企业规模小,而且又是多级法人管理,不符合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实行扁平化管理的要求,不利于专业化发展,造成资质低,竞争力差,各种年检、审计等管理费用高,盈利企业与亏损企业不能统筹纳税、税负高等弊端,严重制约了单位的经济发展质量和管理效率。

以上问题的解决,总的来讲,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改革发展中,进一步贯彻落实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监管要求,遵守市场经济竞争的规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总局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大企业化改革的力度,牢固树立“大市场、大地质”观念,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主业的发展速度,加大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力度,全面提升行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各单位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盈利水平,促进全局经济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施企业管理创新,是地勘单位在企业化改革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及其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龙头”,各项工作的优劣成败都会最终表现为不同的财务成果。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不是以财务机构和财会人员为中心,而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定位,是企业管理以资金、价值为中心,实现利润最大化。要求企业的一切活动要围绕资金和利润最大化动作。财务管理为中心要求从经营管理者到生产人员都在具体工作中体现;经营和管理者要具备起码的财务知识,随时关注本单位的财务状况、资本结构、资产质量,尤其是要注意防范财务风险和债务危机。

总局系统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在长期的事业单位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一套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尽管近几年,总局系统的财务会计工作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按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适应国家对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财务监管工作提出的要求,任劳任怨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主管单位的认可和好评。但是,由于内部经营管理总的还是长期在事业单位、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管理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多级分散分权的管理模式和事业机制下的投融资制度等,目前大家越来越感觉到不能适应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要求,不适应企业快速发展和经营者经营风险防范的需要。新的、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能够促进单位经济发展和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财务管理模式和制度亟待形成。

二、积极推进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尽快实现二级单位的财务集中统一管理

管理模式的选择与构建,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与效果。现在的多级分散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管理要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总局在2006年工作报告中,对2006年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要求中提出了“积极推进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探索省局大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和统一纳税管理模式,加强现金流量和资金链的管理,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努力降低筹资成本;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投融资管理和利润分配制度,杜绝乱集资等违规融资行为;提升各级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能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具体要求。实行二级单位的财务集中统一管理是经济发展、企业化管理的要求,是经营者风险控制的需要。它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规模经济的发展,便于指挥和安排统一的财务政策,降低管理成本;有利于二级单位发挥财务调控功能,实施对下属单位的控制,保证二级单位内部财务目标的一致性,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有利于集中资金,统一调剂资金,保证资金头寸,降低资金成本;有利于发挥单位财务专家的作用,降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根据煤炭地质单位目前经营工作特点、企业化改革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建议应突出建立以下集中管理的内容和中心:

(一)建立资金结算中心

通过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控制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和资金的流动,使其按照各局所确定的发展战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降低资金持有水平,保证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将会为企业地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益处。以宝钢(集团)公司为例,该公司1995、1996两年时间内,将分散于各大银行的账户进行集中整顿,取消不必要的多头开户,并在主办银行分别设立人民币资金结算中心,将所有对外业务集中于结算中心,并在结算中心推行“自动划款零余额管理”。同时,资金管理部门通过电脑联网等方式,从银行获得每日的存款额,以便平衡调度各银行间的资金存量,这样使整个公司的资金沉淀降到最低。1996年,宝钢集团银行日平均存款余额减少了约3亿元,节约利息3000多万元。

资金的集中管理有多种实现方式,如:统收统支方式、拨付备用金方式、设立内部银行方式、财务公司方式等。笔者认为目前比较适合煤炭地质单位的是设立资金结算中心。简便、可行,借助银行为重要客户服务系统,不需要很多的投入,只要建立有关制度就能实施。

资金结算中心的具体工作定位,主要有:统一管理所属单位的银行账户,统一调剂单位内的资金余缺,核定所属单位对外付款的定额:审核预算外付款申请,审核所属单位的内部贷款申请;主持单位内部往来结算管理,组织单位流动资金管理;控制流动资金存量和应收账款总量。

(二)融资管理中心

在二级单位的财务集中统一融资管理模式下,所属单位不得擅自对外举债和吸收外部资本,二级单位集中对外融资管理权,特别利用资金集中管理的优势,加大对银行的融资,确保集团改革发展稳定的资金需求。

融资管理中心应承担的管理职责具体有:提出吸收外部投资和银行融资等重大融资事项的方案,严密监控集团资产负债率和借款风险;制定集团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对所属单位自行融资事项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监督,审核所属单位授权范围内的对外融资申请,审核所属单位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预算,并汇总编制全集团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预算,实施负债总量控制和资本结构调整优化。

(三)建立财务预算控制中心

财务预算管理是推动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加强企业集团监控力度,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集团整体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总局最近出台了《财务预算管理办法》,各局当前财务预算管理应紧紧抓住效益预算与现金流量预算,不断拓宽财务预算管理的范围,提高预算精度,加大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力度,真正使预算起到刚性约束的作用。

财务预算控制体系的主要工作内容:制订预算编制规程,指导所属单位编制年度财务预算,汇总编制全集团财务预算,检查和监控预算执行过程情况,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提出处理建议:审核所属单位提出的预算目标调整申请;组织内部各单位财务预算完成情况的年度考评工作;提交财务考核与评价报告;审核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外支出申请。

(四)建立税费管理中心

建立税费管理中心,实行税费的统一缴纳和集中管理,有利于集团整体的税负最小化,也有利于改善集团与征缴机关的关系,提高集团统一调度和运作资金的效率。税费管理主要对集团内各种税金、计提的费用等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征缴。其主要工作为:分析研究国家的税法、费用征管规定等管理制度;协调处理好集团公司与税务、社会保障等机构的征缴关系;制定集团税费管理政策及税费筹划方案。

财务管理工作作为生产经营过程的反映与控制,只有在明确目标、形成机制、健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生产经营活动,准确分析和解决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实现科学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强化投资管理工作

国资委于2006年6月18日出台了《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目的是规范中央企业投资活动,加强对投资活动的监督管理。总局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投资管理办法,以规范总局系统的投资活动,提高投资项目的盈利水平。笔者结合总局在“十五”期间投资的结构调整项目情况,对总局投资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总局投资方式

改变过去总局投资按单位搞平衡而忽视投资回报最大化的方式。总局应集中资金加大对主业和重点项目的投资工作,确保总局战略规划的实施和投入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总局在“十五”期间多次讨论过,由于没有集中资金投入,造成总局系统上规模的企业、盈利水平高的企业和可持续发展后劲足的企业寥寥无几。集中资金加大对主业和重点项目的投资,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是总局“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为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改变过去总局所审定的投资项目,按照事业费拨款,年底按负债处理的投入方式。过去总局所审定的投资项目,是按照事业费拨款的形式投入,年底决算时,总局增加国家基金,被投资单位挂负债。这样势必造成被投资项目缺乏资本金来源,总局对项目又形不成产权管理机制,而且加大了财务风险。所以,总局投资的项目,应作为国有法人投资处理,而不应作负债处理。

(二)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研究及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过去在结构调整项目中存在可行性研究不够,定位不准、夸大收益等问题。建立健全投资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实施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和项目跟踪问效制度。

(三)确保投资项目资金预算的落实

以往内部项目投资存在项目投资预算资金不落实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是自筹资金部分到位不足,导致所上项目达不到可行性报告中的设计能力或所上项目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所上投资项目的利润和盈利水平。

四、加强利润分配管理,确保出资人投资回报

根据国资委的要求,总局年初对2005年利润分配提出明确要求,目的是规范各单位利润分配行为,确保投资实现现金回报,改变过去只投资不回报的不良做法,实现投资的良性循环和再投资的动力。2006年将及时出台利润分配意见,明确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的利润分配的管理工作,各局应出台相关考核制度,将现金回报的实现情况与经营者业绩考核挂钩,确保投资回报落到实处,切实维护出资人合法权益,控制投资风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五、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

业务运营主管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高职;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市场需求;专业建设;培养目标;就业岗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40-03

市场分析

从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用蒸汽机车牵引的地下铁道线路在英国伦敦建成通车,至今,轨道交通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由于具有高效、经济、节能、环保等优点,轨道交通日渐成为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近几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世界轨道交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全国城市轨道行业基层岗位急缺城轨运营管理人才 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2010》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我国内地共有13个城市拥有49条投入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运营里程达1425.5公里。据悉,按照规划,这个数字到2020年将猛增至6994公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平均每公里所需员工数为50~80人,按照到2020年规划新增5569公里计算,10年内城市轨道行业所需员工数为28~45万人,每年平均新增从业人数为2.8~4.5万人。其中,运营管理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1/3。由此可以确定,全国城市轨道行业运营管理人员每年的需求约为0.9~1.5万人。根据各城市最新规划,目前我国内地共有47个城市规划了总数超过300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未来总里程将超过1万公里。因此,全国城市轨道行业大量的基层岗位急缺城轨运营管理人才。

未来西安市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缺口大 西安市轨道交通建设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按照《西安市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西安市将加快轨道交通建设进度,地铁二号线已于2011年正式通车运营,一号线2013年通车运营,三号线2015年通车运营,规划新建的地铁四、五、六号三条线路总长为95.7公里,规划年限为2012~2018年。预计到2018年,西安市将建成6条地铁线路,通车里程达到191.7公里,目前正式通车运营的地铁二号线全长仅有20.5公里。按照到2018年规划新增171.2公里计算,到2018年,西安市所需城市轨道行业员工总数为8560~13696人,其中,运营管理人员的需求为2853~4565人。为适应大西安规划发展需要,西安市的远期规划是建设15条地铁线路,总长约550公里。可见未来西安市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缺口较大。

建设现状

虽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人才需求数量大,但同时对轨道交通领域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要求也很高,对城轨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更高。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开办相关专业的学校还不是很多,已开办的专业还不够成熟。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没有形成真正体现高职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开办城轨交通类专业时间不长,没有现成可参考的模式借鉴,所以课程设置体系基本遵循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即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没有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培养目标无法与行业发展相适应。

学校专业教学与职业要求结合不够紧密 城轨交通行业的技术、设备发展更新快,职业标准不统一,课程与就业关联不够,学科课程多,与就业及工作相关的课程少,学校专业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学用不一致,专业课程设置难以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

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城轨交通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的交通行业领域,很多学校的专业教师是由相近的交通运输专业教师转换而来,深入轨道交通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较少,师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水平有限。

学校难以承担专业实训设施设备建设费用 由于轨道交通实训条件投资费用大,学生的实训主要依靠到轨道交通企业现场进行实习参观、培训,或者通过模拟设备培训。轨道交通企业培养学生的收费标准与现行的学费标准有较大差距,学校在实施实训过程中的经费困难较大。

缺乏与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相适应的配套教材 作为新兴的交通方式,轨道交通引进的技术、管理理念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且轨道交通技术发展之快也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在城轨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相适应的教材,没有切合城轨运营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的教材,直接影响到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

培养目标

由于上述原因,应着力解决高职城轨运营管理专业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确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适应轨道交通新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尤为重要。

在充分了解国内高职院校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存在问题的前提下,通过对轨道交通行业、地铁公司及相关企业中高职学生所能胜任的轨道交通工作领域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城轨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掌握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票务管理、站务管理、客运组织及服务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知识、技能、态度:具有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基础的专业英语识读、会话能力;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具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组成、车站设备、牵引供电、车辆的系统知识;具有车站客运服务、客运组织、票务管理的能力;具有行车设备管理、行车安全管理及施工检修作业管理的能力;具有车站运行组织及行车事故先期处置与分析的能力;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具有安全管理和操作环境控制设备的能力。

岗位定位

在明确城轨运营管理专业从业所需技能、知识、素质的基础上,依据城轨运营管理的就业岗位和相应岗位群的需求,充分涵盖行车运营技术与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针对学生发展空间和就业岗位特点,可确定“梯度推进”的三个层次、七个岗位的高职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和相应岗位群。所培养的学生应从站务岗位做起,在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的同时,达到胜任车站值班岗位的目标,最终以行车调度岗位作为可持续发展方向,具体如表1所示。

基于对地铁日常运作过程中各岗位工作任务的总结,可归纳出与站务员、车站值班员、车站值班站长、行车调度员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主要工作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

站务员主要工作职责 (1)售票处售票、检票、处理坏票、补票;(2)从售票机收集票款和更换票盒,从出站检票机收票及更换票盒;(3)站厅和站台等处的站务工作,向需要帮助的乘客提供服务;(4)车站售票设备和其他设备的操作;(5)监视乘客客流情况,巡查出入口、站厅和站台;(6)监控设备的维修情况;(7)处理乘客问询;(8)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车站值班员主要工作职责 (1)车站车票管理、现金管理、台账报表填写;(2)检查车站控制室摆放的客运服务备品是否齐全且状态良好;(3)AFC系统设备状况和票务处情况监控;(4)自动售检票系统操作,出现故障时,配合故障的检查、维修;(5)检查票务备品是否齐全且状态良好;(6)监控车站客流情况、采取措施疏导大客流、及时增设临时售票处;(7)回答乘客询问、乘客事务处理及站台广播;(8)车站施工作业登记、施工安全监控;(9)监控当班员工服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提醒;(10)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车站值班站长主要工作职责 (1)ATC出现故障而联锁正常时的车站组织;(2)联锁出现故障时的车站组织;(3)日常及特殊情况下的票务管理;(4)日常车站客运服务;(5)换乘站、突发大客流客运组织;(6)当班站务员、值班员的管理;(7)处理、记录乘客投诉;(8)消防安全管理;(9)车站相关报表填写;(10)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行车调度员主要工作职责 (1)行车系统运营监控;(2)组织列车投入正线运营、监督列车由入库线回库;(3)调整晚点列车运行方案使列车恢复正点运行;(4)各类列车按照运行图要求,运行终止或完成入库作业;(5)施工计划的审核、施工安全距离的确定、施工实施步骤的制定;(6)核对施工信息,确认各项准备到位;(7)施工令的、施工检修实施过程监控;(8)触网停电、人工点、动车调试、重大施工组织;(9)核对施工检修作业的各项因素,施工现场清除,注销命令号;(10)突发事件处理,恢复按图行车的运行秩序。

高职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研究分析是我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大发展、交通职业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通过分析研究,解决城轨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定位等问题,可以为国内同类院校在开设同类专业时提供指导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顾准.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71-174.

[2]尚伟,黄兆媛,杨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误区[J].现代教育科学,2010(6):152-154.

[3]于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平衡探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11-112.

[4]仲岩.中国与北美国家职业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1(11):154-155.

[5]张晓玲.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与培养改革[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2):12-14.

[6]谢莉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开发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4(32):43-47.

[7]黄元亮,严冬松.系统仿真促进列车牵引供电技术的发展[J].系统仿真学报,2008,20(18):5040.

[8]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2010[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10.

[9]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岗位技能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31-139.

[10]王成涛,张健明.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25):14-16.

[11]Jose A.Some insights on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09,9(2):8.

[12]Rob M P Goverde.Railway timetable stability analysis u-sing max-plus system theor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Part B,2007,41(2):179-201.

作者简介:

薛倩(1978—),女,河南焦作人,硕士,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

卫小伟(1975—),男,西安蓝田人,硕士,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信息工程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交通智能控制。

赵晨(1982—),女,河北辛集人,硕士,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数学与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