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知识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8-15 17:28:24

学校知识管理

学校知识管理范文篇1

一、愿景引领———培育核心发展理念

共同愿景是推动学校发展群行动的内在动力,它应该建立在各成员追求个人愿景的基础之上,因为只有追求个人愿景的人才会真正关心共同体的愿景。建立共同体愿景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学校发展群组织者应帮助教师确立通往共同愿景的正确价值观。其二,学校发展群组织者应围绕成员隐性知识管理的主题,帮助他们将隐性知识具体化,并细分成若干个小的可行的目标。其三,学校发展群组织者应该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最终的共同愿景,并促进成员之间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

二、制度保障———完善知识管理机制

学校发展群的是建立在成员教师主动自觉的学习基础上的,但其自觉性并不是自发的,其成长也要经历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配以制度保障是完全必要的。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学校发展群组织者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参与共同体合作交流,并从制度上给予教师一定的时间保证。二是学校发展群组织者应从制度上明确对共同体的要求,如探讨次数、内容结果、呈现方式等,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考核方式和激励措施。

三、环境依托———创设和谐的合作文化氛围

良好的合作文化氛围对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学校发展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有以下三个特征:其一,自愿平等。即学校发展群是自愿组织的,各成员间彼此平等,且以氛围与情感为维系纽带。其二,协助互动性。这种特性可以实现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知识建构、知识共享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其三,归属感。学校发展群组织者要努力提高成员的心理认同程度,彰显人文关怀,让每个成员都能找到“家”的感觉。和而不同,让各种不同的观点、风格共存,必然会使共同体这一文化栖息地更具有先进的文化精神。

四、知识共享———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促使组织内人员提升学习能力的最大利益组织。它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团体,同时个人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应对新的知识和见解。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为教师提供了合作与交流的空间,在这里,新老教师、不同学科的教师以及校领导和教师可以互相切磋技艺、勤学苦练、共同提高。

学校知识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学校文化;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学校愿景

1前言

当下,互联网不断地冲击着教育行业,学校不仅对教师进行现代信息化的培训,在学生方面也积极提升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进行学习的能力。在教育观念上,也越来越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扮演更积极、更主动的角色,也就是逐渐由教师中心的教学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去向,而教师从知识传播者转化为学习的促媒。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不局限于上下课的时间,而这种在非教学时间的交流就形成了互联网时代特有的特征,也是互联网时代学校文化的表象之一。

2学校文化

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学校组织成员为解决组织内部与外在适应问题,对具有象征性的人工制品予以认知,形成共识并内化为成员的价值与假定后,继而作为组织成员所遵循的规范。它是学校组织成员“知”与“行”的结合,而其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每个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并伴随着一系列的仪式、习俗教塑了成员的行为和关系。而学校组织文化的创建与管理是领导者的责任。

3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文化

造成学校文化改变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互联网的诞生,以下将从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观点来探究组织文化的人工制品、共同的价值观与规范、隐含的基本假设三个层面。

3.1人工制品

人工制品是指学校各种关于互联网的设施设备及软硬件。其中网站在组织学习及知识管理中扮演的功能及学校为因应可能需求而进行的组织人力再造。在互联网时代,学校建设网站已经成为必备的信息互动平台。网站具有知识共享的功能,而知识共享为组织学习的重要面向之一。师生可以在网站上的互动及网站内容的更新达成共识。而互联网的使用也使得学校行政、教学及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资讯的储存、网络的互动性。领导可以采用“非正式”的人力调整策略,比如用“第二层领导者”(在某方面有专长者,未必是行政主管),以任务分组的方式,带领一组能成功完成任务的同仁去执行,而校长则以减课、提供资源等行政支持来提升教师前进的动力,形成了组织人力再造的方式。宗旨,整合学校的人力资源,并发展出一个对学校的教学进行整体规划和协助的部门,具有未来导向的性质,而服务的层面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也包括家长。组织学习的目标在于增进组织的“成长力”,知识管理的目的则在于透过知识的创造、分享和使用达成组织学习与永恒发展,传承中的创新对组织知识在传承中创新进而达成组织的永续发展。

3.2共同的价值观与规范

共同的价值观、规范是组织文化的一种基本假设特定。学校的愿景为所有组织成员呈现出希望达成的学校目标,是学校存在的理由和奋斗的目标,是学校在变动的环境中维持不变的核心理念与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持。学校领导除了以书面和口头的方式传达学校的愿景外,将这些愿景挂在网站上,也是一种愿景共构的方式,这是互联网运用的具体例子。就知识管理的观点,也是一种知识共享的学习历程,组织成员则透过这样的耳濡目染,逐渐将这些愿景内涵内化为共同的价值观。在互联网时代团队合作与经验交流似乎成为成功完成任务的必要观念。结合年轻教师的互联网技术加上资深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师各自的优势下,透过团队合作与经验交流让IT融入教学更符合教学需求,除了创新教学之外,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3.3隐含的基本假设隐含的基本假设是基于多年组织文化研究的经验,根据互联网的特质提出的对人们学习的假定:科技引导人们适应;所有人能够也必须学习凡是使用互联网有关的东西;所有人能够也必须学习互联网操作;所有人能够也必须适应互联网科技的界面;人们已经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和管理;人们会利用互联网更方便地达成任务。

4结论

学校知识管理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管理;高校教学

21世纪是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逐步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种新型的市场经济形态下,知识资源正逐渐代替物质资源成为核心要素在市场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伴随着知识资源作用的日益凸现,社会的各种管理活动也将重心转移到对知识资源的管理上来,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的过程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与增值,通过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组织竞争力,实现组织的最终目标。高校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一员,在应用和实施知识管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是知识资源生产,传播、创新、应用的集散地,也是知识管理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如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必将对高校教学改革和未来的生存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高校在开展知识管理活动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和实践都尚未成熟。在此背景下,本文就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并结合高校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些初步探讨。

1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一词最初是由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PeterDruck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知识管理的诞生虽已有二十多年,但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被社会各组织和学术界所关注有关知识管理的概念,目前尚无定论,虽然存在不同的界定,但总结各家学派的观点,还是能从其中找到共同点,比如说: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共享与创新;知识管理关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管理的有效实现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等。本文在借鉴这些共同点的基础上,引用著名的安达信管理咨询公司(ArthurAn-derson)对知识管理的界定,安达信管理咨询公司通过比较通俗化的公式来表述什么是知识管理,如图一所示:

根据公式所表达的意思,知识管理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人与知识充分结合以实现知识分享(共享)的管理过程,分享的深度、广度、速度越大,知识管理所成就的价值就越大。从以上公式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出有关知识管理的几个要点:

(1)知识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公式中“P+K”并非人与知识的简单累加,而应强调人在知识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因为知识来自于人的思维,唯有人才能创造知识,任何组织都无法不藉由人而自行创造知识,因此知识管理的核心应是人,知识只有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2)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这一分类最初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提出的,也就是把人的知识分为能够表达出来且易于传播的那部分和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不易传播的部分。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较难实现的往往是对隐性知识的分享,因此,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是知识管理应用过程中关注的重要内容。

(3)知识管理的有效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公式中的“+”代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与知识的有效结合更多依赖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4)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组织中人对知识的有效分享和创新,提高组织的竞争力,从而实现组织最终管理目标。知识的分享和创新是衡量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志。

2高校教学中知识管理的内容

结合上述知识管理的内涵,高校知识管理应指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造学校各成员充分共享和创新知识的良好环境,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以实现最终教学管理目标的过程。高校知识管理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学活动是典型的知识的传播、获取、积累、共享、创新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应用知识管理能够较好的发挥出知识管理的效用和价值。高校教学中应用知识管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2.1个人知识管理

高校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互动的过程,因此高校教学中知识管理的内容首当其冲应是个人知识管理,即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需要时刻加强自身的知识素养,才能更有效的指导学生。尤其是在高校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能独立思考,具有更高知识渴求的大学生,教师更需要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以达到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标。教与学是相互的,不仅教师个人需要进行知识管理,学生个人也需要进行知识管理。现在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严重弊端—“填鸭式”教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善于积极思考,未能将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在学生中开展知识管理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知识的不良现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2组织知识管理

高校知识管理仅靠个人知识管理还难以实现最终管理目标,还需要从宏观上加强学校组织知识管理。教师和学生作为个体成员需要学校组织为个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知识、管理知识的氛围,为教师和学生个体进行有效知识管理创造良好条件。学校组织知识管理应首先体现在学校领导及各级中层干部对知识管理的认同与支持,领导层对学校的教学改革等政策方针具有重要影响力,而中层干部又较熟悉学校的教学管理具体情况,只有领导层和中层干部先具有强烈的知识管理意识和实施决心,才能真正激发基层教师和学生的热情,促进知识管理的成功。学校组织知识管理还应包括学校各部门知识资源的有效共享,如果各部门都各自为阵,形成知识孤岛或知识垄断,即使部门内部知识管理再强,也很难依靠个别部门来带动整个学校知识管理的发展。只有各部门有效沟通,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整体的知识共享和创新。此外,学校组织知识管理还应包括学校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知识管理。

2.3信息技术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特别是互联网的诞生,实现了全球知识共享的格局。现在各高校都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和学生经常使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如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知识交流,利用校园电子数据库搜索和获取知识资源等。学校各部门也都通过信息技术如电子教务系统来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除校园内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有效共享外,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管理是高校知识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学校有效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3如何在高校教学中有效实施知识管理

3.1做好个人知识管理

在这里着重分析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可参考执行。作为教师个人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个人知识管理:

(l)树立知识管理意识。很多教师有主动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意识,但却缺乏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意识,从而导致自身在专业教学上一直停滞不前,未能有新的突破。教师应养成良好的知识管理习惯,对自己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有意识的记录、整理、加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知识体系,进而在教学教研中取得成就。

(2)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管理知识。教师应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管理所获得的知识。如有些教师有写笔记的习惯,就可以通过笔记、日记的途径来管理所获得的知识;有些教师擅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通过网络或各种计算机软件来管理所获得的知识。

(3)善于与他人共享知识。获取知识过程的本身即是知识共享的结果。与人交流,不仅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自身知识管理目的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与同行、与家长和社会的交流,由此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解决好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3.2构建学习型组织

学校应构建学习型组织,为师生教学营造一个和谐上进的学习知识、管理知识的氛围。构建学习型组织首先要求学校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网络化发展。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严重阻碍高校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交流和畅通,容易扼杀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扁平化、网络化组织结构能够提高学校成员对知识的反应和决策速度,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因此学校应坚持撤消一切形式化的组织,减少中层管理阶层,使组织扁平化、网络化。其次是树立共同愿景。学校组织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师生勾画出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将个人目标与组织使命有效结合,调动师生的责任感和认同感,这样师生才能从内心接受并积极参与知识管理的活动。最后学校应为师生知识管理创造有利条件。为促进知识管理建设发展,学校应采取具体措施来满足师生知识管理的需求。如为教师提供定期的业务培训与进修机会,不定期的开展教研室、系部内外的教学思想交流会,邀请校内外优秀教师或专家进行讲座交流等;师生之间可通过建立网络平台进行实时交流,为学生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学习沙龙、头脑风暴等形式的校园活动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师生获取新的知识,促成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3.3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说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围绕知识管理所开展的技术很多,如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技术、搜索引擎技术、文档管理技术等。这些知识管理技术能够帮助组织扩大知识采集范围、提高知识采集速度、降低知识采集成本,高效可靠地存储和积累知识,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简单快捷的通道,扩大知识共享的范围,降低知识传播的成本。学校在对知识进行采集、交流、共享、创新等方面都需要软、硬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信息技术,避免盲目选择错误和不适当的技术,认为越昂贵的软件与硬件就越能解决问题;避免对技术产生过度依赖,视技术为唯一的解决方案。信息技术只是实现知识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技术能否真正发挥效用,关键还是要看人对技术的有效驾驭.因此,学校在开展知识管理技术时还是要回到“以人为本”,为师生知识管理提供服务的轨道上来。

学校知识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高等学校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学校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科技飞速发展、生产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和科技的竞争,这对高等教育在数量、质量、效益、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将高等学校的发展置身于世界范围内,要在这个资源全球配给的世界市场中获得一定数量的优异资源,这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而高等学校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和提高能使高等学校在未来人才和科技市场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增强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促进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

一、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学者哈默尔(G.hma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BusinessReview)上发表《公司核心能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的积累性的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集成的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是来源于知识的。而高等学校正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其基本特征在于:知识是组织运作的核心资源;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是知识;而相应地,组织应将对知识的管理作为其管理活动的焦点。另一方面,衡量高等学校的产出是看其科学研究成果和所培养的人才;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都是知识积累、应用、交流、创新的过程,所以,高等学校应将对知识的管理作为其提高产出的工作重点。因此,在知识日新月异、高等学校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管理日益成为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所谓知识管理,就是组织的管理者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知识资源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的过程。知识管理涉及四个运作过程,它们是知识集约过程、知识应用过程、知识交流过程和知识创新过程。知识集约过程是对现有的知识(包括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管理的过程;知识集约过程通常包含了隐形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综合化这两个模式的知识转化。知识应用过程是利用集约而成的显性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显性知识内部化的过程。知识交流过程指通过交流来扩展系统整体知识储备的过程。知识创新过程指整体的知识储备扩大并由此产生出新概念、新思想、新体系的过程;知识创新过程是前述三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其他组织一样,高等学校中的知识集约过程是任何与知识有关活动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快速推进的时代,如何尽快了解与把握世界上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成果,对于我国的科研与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等学校通过对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其内部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管理,尽快了解各个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跟上学术发展的步伐,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更快地学到前沿知识;同时能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明确学术发展方向,避免重复研究。

知识应用和交流的过程是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和较难实施的环节,但是这两个过程又恰恰是迄今为止高校管理中最为忽略的方面。一方面,科学研究成果绝大多数都不可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需要整个团队的合作才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应用。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现代学科都朝着交叉性和互补性的方向发展,这就对高等学校内部以及高等学校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在发展其核心竞争力的时候,应该认识到学科的多样性和互补性的潜在优势;而且这种潜在的优势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优势,也就不能达到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总之,高等学校的目标就是提高知识价值的发掘和应用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高等学校就能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的毕业生,就能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也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知识创新对于提高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在高等学校中,知识创新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取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追求新发展、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并把它们运用到教学和社会服务中去,以促使高校获得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知识创新是高校长期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广度、深度和方向将最终决定着高等学校的前途和命运。

二、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高等学校中大多数人对知识管理的概念认识不清,不了解知识与信息的本质区别,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混淆在一起。虽然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密不可分,但是知识管理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是信息管理所不能替代的。另一方面,对知识管理重视不够;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人,在知识组织中,人力资本居于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在高等院校中,教师和研究人员应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很多高等学校对待这一主体不如对待金融资本或实物资本那样给予重视,这样无疑不利于知识管理的推进。

2.管理水平低下。高等学校普遍缺乏有利于推行知识管理的组织、制度、文化等软环境,并且,在学校层面缺乏能够对整个学校的知识管理承担责任的部门。目前高等学校院系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普遍,各个院系之间的联系和优势的整合缺乏统一考虑和安排;教职工之间缺乏交流,没有相互学习的氛围;学校主要依赖于少数人的工作,扼杀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多数人只注重个人的奋斗与创新,缺乏师生团队合作猜神。这些都导致知识很难共享,而这与知识管理的目的——促进知识共享是相违背的。

3.缺乏相应的知识管理平台。当今世界,知识增长、创新的速度愈来愈快,致使知识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必须具备对复杂多变的知识环境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持续的知识创新能力,而这一切,都要求高等学校的知识管理体系要具备先进的IT系统,包括各种软件、硬件和网络基础环境。但是,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缺乏健全的知识管理IT系统,导致高等学校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适应性差,以至于造成高等学校工作的低效率和低效益。

4.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应用中流程混乱。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的应用过程应该是—个“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四个环节反复良性循环的过程,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这个过程没有连贯起来,而且,大多数时候,知识应用和知识交流这两个过程都被忽略了。

三、提高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应用的对策分析

1.转变观念。高等学校应该加强有关知识管理的知识培训,一方面让大家认识到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区别在于,知识管理强调的是如何设计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知识创新。另一方面要唤起大家对知识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实施知识管理工程的紧迫感。并且,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培训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最重要的是为教职员工提供一个随时随地的学习培训机会——例如,登陆学校的内部网就可以获取学习资源。

2.在高等学校内部营造—个有利于知识管理的良好环境。由于知识创造、应用、交流的过程是一种无形的活动,因此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于知识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一点。

(1)建立一个对整个学校的知识管理的推广与应用承担责任的专门部门,这有利于整合优势培养高等学校整体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将高等学校学科多样性和互补性的潜在优势转变成为高等学校真正的优势。

(2)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高等学校中急需建立一整套有利于知识交流、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知识管理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人,而不是技术,创新必定是由人来完成的,知识创新也只能发生在人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无论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有多强,也不过是人的一种工具,只有人才能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因此,要在高等学校内部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家相互交流,才能促进知识在高等学校中的顺畅流动,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

3.建立高质量的知识管理平台。首先,要建立发达的网络系统,鼓励教职员工、学生充分利用Internet与外界交流、更新知识。而建立的学校内部网络资源,也可以为学校内部提供一个畅通的知识共享和交流的途径。在建立这个知识管理平台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分强调技术,而因此忽略了知识管理本身。目前市场上有许多文档管理、数据库之类的产品被他们的供应商称之为“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我们要认识到这是过分强调了信息工具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以知识为中心,以人为本,以信息工具为辅。在建立高质量的知识管理平台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发挥人的活力。

4.理顺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应用的流程。知识管理是“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四个环节反复循环的过程。这四个环节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其中,知识集约是其它三个环节的基础,知识集约为知识应用、知识交流提供应用、交流的对象;同时,知识应用、交流的过程又不断检验知识集约的结果,为知识集约的继续进行提供依据。知识集约是知识创新的来源,同时知识创新也为知识集约提供资源。在这四个环节中,最为重要的是知识创新这个环节,知识创新是这个循环动力的来源;其它几个环节为知识创新提供依据,没有前三个环节,知识创新如无源之水无从谈起。

整个过程可以这样表述:高等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手段对其所处外部环境和其内部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类、管理,将所得到的知识资源整理为有序化的知识,这样可以方便知识使用者很快地找到与自己需求相关的知识,并且从这些知识中,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前沿成果。之后,通过知识应用过程,运用得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科学研究和教学,在科学研究和教学的过程中,检验知识,并从中发现问题,对于有异议的知识直接反馈到知识集约的过程,对于可行的知识,通过知识交流过程在全校范围内交流。在前几个过程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新的发展.创立新的学说,探索新的规律,产生出新的知识。新的知识、新的成果,再经过知识集约这个过程,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四个过程不断地循环往复,为高等学校不断创造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提供了保障。通过知识管理引导并约束这四个环节,促进了知识的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应用中实现了增值,从而达到了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公务员之家

通过对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高等学校培养核心竞争力、维持核心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管理把人、知识、组织有机地协调起来,对于推动和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加内什·纳塔拉詹,桑德娅·谢卡尔.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2).

[2]郁义鸿.知识管理与高校竞争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4).

[3]米靖.论知识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9).

[4]张亦学,张洪慧.论学校知识管理与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7).

[5]张方华,陈劲.知识创造——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

学校知识管理范文篇5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是伴随着知识经济而产生的一个名词,短短的几年时间,却开始从概念走向应用,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管理系统向知识管理方面去发展。

要了解什么是知识管理,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知识。按照知识管理的理论,在信息的增值链上,分布着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四个层次:

每一个层次代表着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要使数据提升为信息,需要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整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而将信息提升为知识,还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对于这个过程的管理就是知识管理,理清信息与知识的概念对学习知识管理非常重要(事实上在许多应用场合又很难区分)。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提出:知识管理是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各种不同的见解都反映出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强调信息向知识价值增值过程。

2、既重视知识增值的技术实现手段,又关注人的信息习惯与素养。

3、承认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也不同于人力资源管理,三者之间又互相联系。

4、知识管理必须建立在信息技术条件基础上。

二、学校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要不要进行知识管理,这是一个很好的命题,需要我们很好地理解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反思教育媒体应用的习惯性思路,关注当前基础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既要从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借鉴些思路和方法,又要深刻认识到学校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特殊性、艰巨性。

正如知识管理没有明确的定义一样,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综合一些国内的专家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既然教育信息化的整个过程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倒底哪些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呢?依笔者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个,它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近几年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另一个先进的教育思想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所提出的信息--知识增值链过程是今后教育信息化的关注焦点,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对人类知识认识的深化,所提出的隐性知识的编码、共享及内化对于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体验教学等教改模式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知识管理所倡导的"积累-交流-共享-创新"思想,是学校的信息环境建设,文化氛围形成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基石,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值得好好地思考和挖掘。

过去,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主要思路还是从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传送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这一角度来进行,今天,面对信息时代,我们还是局限于从教育媒体或教育技术的范畴来探讨教育信息化的问题,认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一定会带来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其实在没有实施知识管理之前,技术还是技术,信息还是信息,教育信息化便成了设备现代化、技术高档化,资源数字化的代名词,其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远远没有体现出来。其实,媒体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技术要素,传递教育信息只是知识运动链条中的一环,网络时代的教育教育信息需要从更基本的要素来研究新时代教育和社会的规律,以便有效地和科学地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知识管理正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我们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深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迪。当然,知识管理不能包含所有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但没有知识管理的教育信息化是缺乏深度与前景的教育信息化。

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这是因为在实现"校校通"以后。我们每一个学校都面临着网络时代全新的情况:一方面是互联网上已累积了五亿以上的网页,数以兆兆计的文字数,可以说是人类有始以来最大的,开放的资料仓库。这些数据、资料、信息如何才能加工、转化为易于存取、可用的知识呢?另一方面是我们各级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准备建设网络资源库、网络课程、远程学习平台等,如何设计、组织、运行、管理这些网络上的教育资源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三,在一些已经开通网络应用的学习,一线教师们提出了许多迫切的应用,如文件分类问题、资源共享问题,知识版权和产权问题、网络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知识转换及知识创新的问题,有需求才会有应用,有应用才会的发展,国外或企业中的关于知识管理的经验与方法为我们解决上述网络时代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学校知识管理的内容

学校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管理应用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典型的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过程,学校办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的文化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人。早在信息技术出现之前,就有知识管理思想的萌芽,广大教育工作者就在研究如何促进教材内容向学生头脑中知识的转化问题,提出了许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随着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对这种知识转化认识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们研究知识管理仍然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知识管理的内容不同于企业中所讲的知识管理,因为学校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组织知识管理,还包括个人知识管理,因为学校的工作重在育人,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培养他们团队精神和信息共享意识,没有个人知识管理不行,不但学生的知识行为需要规范,教师也需要加强其自身的信息素养,养成良好的知识管理行为,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应用活动。当然,针对整个学校的总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的方案,开发知识管理平台,建立知识库,提供良好的搜索引擎和门户入口,编制全校性的知识分类方案,促进全校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这是组织知识管理的内容,只有把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结合起来,整个学校的知识管理局面才会真正形成。

下面列举了一些学校知识管理的内容,由于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工作才刚刚起步,还很难区别什么是信息管理,什么是真正的知识管理:

1、知识的分类

知识分类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没有分类的信息常常一盘散沙,谈不上知识运用,分类不合理,标准不统一,常会限制信息的流通,容易形成知识孤岛。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分类方法,将知识分为:

(1)知道是什么--关于事实的知识;

(2)知识为什么的知识--关于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

(3)知道怎么做--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

(4)知道谁有知识--知道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这种分类对于揭示隐性知识的规律有一定的好处,但在学校具体操作上不易实现,建议学校在考虑知识分类时采用"多重动态分类"观点,按工作性质与工作流程分为学校通知、公告、教案、习题、试卷、课件、论文等,在设计知识分类时要考虑到与上一级管理系统的兼容性。最近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今后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组织以主题方式,分为十八个核心心元素对信息进行描述。其中九个是必需元素,这些规范和标准对于目前比较混乱的教育资源建设状况来说是场及时雨,各学校和教育部门在考虑知识分类时一定要加以研究和吸收。

2、知识的检索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各种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包括关键字检索、全文检索,现在还在研究智能化的搜索引擎,检索的范围也由关系型数据库扩大到一些非关系型的结构,如共享文件夹,邮件、网站、目录等,目的只有一个,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3、门户站点与个性化服务

门户站点建设是当前及今后学校知识管理的一个热点。学校内部的门户站点应该是一个知识的入口,里面应包括一些公用信息和私有信息,如学校的通知、公告、新闻、最近知识库和更新情况都应放在明显的位置,除此外,还应包括邮件、日历、任务、订阅等个性化服务信息。每个用户登录后都有一些个性化的界面,一些订阅的个性化服务内容推到用户面前。此外门户站点还能提供一系列的模版,方便个人或团队创立个人网站,进行沟通与交流。

4、创建知识库,关注知识流

知识库不是资源库,资源库是所有信息的集成,而知识库是学校中最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知识或信息的集成,只有经过消息吸收后的知识再创新,具有收集整理的价值,以便为后来者提供利用。传统的资源库有一个静态的、相对固化的结构,主要是完成信息的不断堆砌,很少考虑使用者的角色,使用行为和习惯,而知识库则是从工作流的角度来认识,他具有动态的、不断深化的结构,关注知识的应用与创新,

5、创建学习型组织,形成知识共享环境

技术手段只是实现知识管理的一个方面,知识管理更重要地是营造一具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信息氛围,促进组织内部信息的交流,形成动态的知识流,由个体的知识转化为集体的,由隐性的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创建学校内部的知识地图,避免出现知识孤岛或知识垄断现象。分享和利用知识往往是不自然的行为,知识共享需要知识管理者的推动,要建立一种信息化氛围,明确知识产权,将知识行为纳入到考核机制中去,打破边界森严的组织结构,这样,一种健康向上,充满信息化氛围的局面才会形成。

6、兼容个性化策略,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

学校教育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以隐性知识的方式存在着,由此而成一个学校内在的文化底蕴,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的程度,是衡量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一是编码化策略,即把隐性知识通过编码,转化成显性知识,然后进行共享利用。另一种是个性化策略,即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形成与个体的亲身经历,当时的环境情境密不可分,所以通过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利用。应该承认,编码化策略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对教育这个特殊的行业来讲,所以我们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人与人的语言沟通,通过网上实时通讯进行音像交流,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学术沙龙,开展头脑风暴等形式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

四、知识管理实施的步骤

知识管理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的实施决不仅仅是某个流程的规划管理,而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大到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学校办学目标的确立,小到某一节课都会涉及到知识管理的内容,所以做知识管理决策时必需慎这又慎,决不能轻言知识管理。另外,知识管理也是一个渐进式的变化过程,知识管理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推广和支持,并加以制度化规范化。一般学校知识管理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五、知识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知识管理目标要与学校总的办学目标相关联。

要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目标,要从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学生能力、改进教学模式等方面考察知识管理的价值。

2、应将知识管理作为技术和组织的基础构件。

学校进行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出知识管理的思路和目标,在硬件配置、软件开发、资源建设和组织建设中要符合知识管理的规范与要求。

3、要建立标准的、灵活的知识结构。

学校在可参照有关文件,构建适合学校本身的知识结构,确定好知识传替通道与流程,建立针对不同目标的多重知识传递通道,进行相关的检索技术研究,确保知识库建设好,运用好。

4、要建立尊重知识的文化氛围。

在学校内部要大力提倡知识资源的共享意识,个人要分清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产权分明,同是要加强学校内部的学习风气建设,组建学习团队,倡导隐性知识的交流和显性化。

5、要有学校领导及广大教师的支持。

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态度和观念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中层干部在学校知识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既熟悉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情况,又对新的管理方法模式有着强烈的改革意识,对学校的大政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争取管理的认同与支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大教师与学生既是适应管理的主体,又是知识管理的对象,更是知识管理的最大受益者,只有焕发出他们的极大热情,知识管理才会成功。

参考资料:

1、黎加厚: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上、下)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9期。

学校知识管理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知识管理知识共享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场管理革命,知识管理是近几年来信息学、情报学界的研究热点。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对知识和运用知识进行管理,是通过影响组织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建立起开放和信任的组织内部环境,通过知识共享和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已经深入各社会组织,包括高校。作为知识的生产源和集散地的高校需要实施知识管理,而保障和服务高校各项正常活动的高校行政管理也必须面向知识管理。

1高校行政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的行政管理,是高等学校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而知识管理就是一种人对资源的动态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因而,实施知识管理是高校行政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必然选择。

1.1环境的变化要求高校行政面向知识管理’

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能否善于利用各种知识资源和创新知识成为能否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行政管理要研究如何提高管理效率,保证学校科研教学工作,增强知识持续创新的能力,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而且,今天高校的竞争并非是靠单一的规模和数量,也不是看学校有多少师生,开多少专业,而是看高校能培养多少高质量的人才,靠内涵和质量。为此,高校的行政管理必须围绕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科研水平这一中心任务,面向知识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1.2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推广是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技术平台

高校校同网、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在高校教育中所承担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它已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办公及管理不可缺少的支撑环境。办公自动化是高校自身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和推进办公自动化系统是高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的必然趋势。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实施知识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发展的趋势。

1.3行政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观条件

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队伍已普遍年轻化,绝大部分人员都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意识到要应对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繁重的工作任务,就必须通过学习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知识管理的实施、强化管理队伍信息素质教育、加强信息素质修养才能更好地应对信息社会的各种挑战以及工作巾出现的问题,更好地为高校教育现代化服务。

2阻碍高校行政知识管理的因素分析

国内外企业或其他组织实施知识管理失败的例子很多,因为实施过程需要人员配合,涉及人的组织行为等不可量化控制的因素,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有其独特的特点。结合高校行政管理的现实状况,分析阻碍知识管理实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等级制度森严和官本位思想严重

高校的行政组织与政府部门相同,是高耸的组织结构,多层的管理等级,有一套操作程序来决定报告渠道、权力层次、部门特权。这种传统的组织结构,工作中出现矛盾,可以把问题上交领导,由上级来协调。等级制度的突出缺点是队伍缺乏创造性,工作思维较为偶化,不利于营造学习型组织。

另外,高校的行政组织仍然享受着国家干部的级别待遇,晋升职务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成为事业成功的重要标志。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不利于提高行政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改革和创新。这种官本位思想,也是高校行政实施知识管理的消极因素。

2.2缺乏沟通和共享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一般都是根据工作设置岗位配备人员,定岗定责。各个行政管理部门有着自己独立的职权范围,有着自己的工作职责,各个部门之间互不影响,互不干涉。人员分工较为明确,既能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又有利于管理队伍提高工作效率。但是,这样往往也容易使部门之间相对独立,甚至部门内部人员之间的工作独立,缺乏沟通和资源共享,已不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2.3缺少规范性和制度性

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的职责范嗣、工作程序都是由上级部门决定的,如何进行管理,主要依靠多年的工作经验,这种工作经验主要是上一任传下一任,但如果人员变动,有些优秀的工作经验就会流失,新到岗位的人员就必须自己从头摸索经验。同时各个管理单位优秀的管理经验很少共享,人们在工作巾很难借鉴别人的经验以防止自己工作的失误。

另有一些管理部门缺少必要的工作规范和相关制度,这样容易造成凶人员变换而工作流程不顺畅,工作效率降低。

3推动高校行政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

高校行政实施知识管理的工作变革,需要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营造适官的软环境,双管齐下。知识管理的成功关键在于软环境和组织文化的营造,在工作中形成一个有效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学习型组织。

3.1完善实施知识管理的硬件设施

建立知识库和知识交流平台等,完善实施知识管理的硬件设施。行政管理工作往往出现这样的问题:人员调离后,新员工却要化很长时间重新摸索和熟悉本岗位的工作,而不能充分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智慧,造成不必要的重复,降低工作效牢;行政人员在丁作决策时,总感觉所掌握的信息不很全面,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检索到需要的知识。对知识资源进行管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方法。而建立知识库和知识交流平台等这些硬件设施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

建立知识库。知识库是进行知识管理的基础,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库,应该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部分,性知识易于进行编码、序化、存储和提供,而存在于员丁头脑或组织的结构与文化巾的隐性知识,不易被编码或描述,正是这些隐性知识才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所以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成为知识管理的难点问题。

建立知识检索系统。知识库就是为了方便行政管理人员的学习与运用,方便、快捷的检索系统及运行网络必须能与之相配套。

建立知识交流平台,包括电子公告板、个人留言板、内部E—mail系统、内部BBS等。内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是知识管理最普通的应用。建立知识交流平台,就是为了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要建立内部信息网以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知识交流,利用各种知识数据库、专利数据库存放和积累信息,从而在行政组织内部营造有利于职员生成、交流和验证知识的宽松环境。

配置知识管理专员,负责知识库的管理,协调各部门向知识库提供知识,帮助用户用各种方式检索知识,检查向知识库提供的知识的精确性,以保证知识不受污染,还要保证知识库的安全性。

3.2培育适宜知识管理的软文化

知识管理的实施关键在于软环境和组织文化,从管理层到底层办事员,自上而下地营造适宜知识管理实施的组织环境。实施知识管理,提升管理理念,使管理模式从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通过改进知识流程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竞争力,而不是靠行政命令或权力来达到这一目的,解决依靠经验管理的问题。

首先,需要由高层领导对知识管理有系统的了解,自上而下地推动高校行政实施知识管理,领导方法应从一把手决策向民主决策过渡,强调工作人员人人参与,集体领导。其次,要对行政办公室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强调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聘请知识管理学科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培训,认真解决员工对实施知识管理的疑惑、不安、抵触情绪,深化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最终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从被动培训向主动学习转变,把自己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断地获取知识;注重创造知识和应埘知识,而不仅仅是积累知识,发挥知识团队的整合效应。

3-3激励知识共享

组织文化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A然而然的共享知识的行为环境,是开展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通过加强部门内外的交流、教育和培训,使每位成员都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从而逐渐认识到贡献知识和与人共享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都互利的行为.而且共享的知识越多,挖掘越深,创造的新知识也就越多,获得的增值就越高,也就更有利于自身和学校的发展。

建立知识共享激励制度,从制度的完善来保证知识管理的有效开展。存激励方式上,学校应强调个人激励、队激励和组织激励的有机结合,这样才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激励内容上,可以将为知识共享行为与年终考核、绩效]二资结合,激励组织员T共享知识的行为,也需要重视对员丁成就感、组织的认可、声望、归属感、T作挑战性等内在精神激励。

3-4努力营造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指培养弥漫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力而建立起来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是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组织。

知识获取、共享、创新和应用处处都与学习联系存一起,可以说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对知识不断学习的过程。从知识管理体系的角度看,组织学习是促使高校行政部门形成学习型文化的重要手段,而学习型义化是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环境因素和保障。

4结语

学校知识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对策研究

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从事信息与收集、选择、组织、储存等“知识管理”工作,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但目前许多的高校图书馆在保存档案、文献等依旧以纸质资源为主,对于文献传递系统还是空白,更别说在大数据时代上传属于自己学校的文献数据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图书馆对于高级官员的角色定位模糊,没有让管理员去培训、学习“知识管理”的工作,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图书馆认为利用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是相同类别的工作,只要配备一些技术化人员进行维修就可以了,没有专业的人士为自身高校制定专门的“知识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高校图书馆应该转变策略,将“知识管理”运用到高校图书馆中,更好地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质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特点

知识管理顾名思义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将从各种渠道得到的知识进行分析、获取与利用。知识管理是一门独立的管理思想,有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达文波特提出。在达文波特教授的介绍下,将知识管理”分为四点:一是建立知识库;二是构建知识渠道;三是构建知识环境;四是将知识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管理。在二十一世纪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对人才的竞争,那么人才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并非是他们为人性格、出生学历,而是人才脑海中的知识储备以及知识潜能。知识就是金钱,所以在进行知识管理时,也要按照这一理念进行知识管理,将其作为一种资产。对于知识管理的特点,许多学者有这个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知识社会化的过程,因为我们看到的知识都是能够被看到的知识,而一些隐性的知识却需要通过其他的渠道得来,所以知识管理是一个知识的再创新过程。还有的学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知识共享。在如今大数据时代,不同的高校如果可以实现知识共享,就可以让更多的学子在第一时间看到并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新的体验。

二、高校图书馆运用知识管理思想的必要性

高校是生成人才的场所,学生在高校进行学习时,最需要获得的便是知识的积累,只有让自己知识得以积累,有着充分的储备,才能够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从容应对,而高校学子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便是高校图书馆,所以高校图书馆运用知识管理不仅是时展的必然,也是高校学子的需求,针对高校图书馆运用知识管理思想的必要性可以分为三点:(一)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发展机构,要求运用知识管理思想。高校图书馆本身就是最为重要的知识共享场所,需要为不同的读者解决知识的需求,但在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都采用的是隐性知识准则。什么是隐性知识?指的是这一知识高校明明存在但需要阅读的读者却找不到,读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类知识都是属于隐性知识中。另一方面,当读者需要阅读的知识有着多种多样进行选择时,哪一种才是最适合读者的内容?当科研人员需要查找到研究资料时如果才能够快速获取?种种困扰都阻碍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知识的总库,更需要将知识的资产得到最大幅度的增值。所以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只有努力的运用知识管理思想改善高校图书馆的现状,才可以更好的提升阅读效率,实现知识共享。(二)高校图书馆日益具备IT特征,要求采用知识管理思想。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们在查阅资料时从传统的查阅纸质资料转为上网搜索资料,这是数字化与网络化的象征,也是如今高校学子最常使用的搜索方式。由于高校校园网络的普及率高以及每一位学生都使用的是智能手机。当高校图书馆只能够让学生查阅纸质书稿,在浪费了大量时间的同时还不一定能够有所收获,更多的高校学生会选择上网搜索,久而久之高校图书馆便流于形式。因此,随着图书馆电子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员的工作也要从传统的对纸质书籍的分别别类转化为对知识信息的引导,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管理员不断学习到新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性能,学习到最新的知识管理方法,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让高校学生在查阅资、文献时感到便利,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三)为满足高校图书馆多样化的需求,要求运用知识管理思想。高校图书馆阅读书籍的中坚力量是学校的教师与学生,教师是高校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还承担着科研的任务,教师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查阅出国内外最新的文献、期刊以及教学资料从而掌握国内外针对自己研究方向的进度、报告以及研究成果等等。而学生的需求则是查阅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知识、找到参考资料。那么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知识有着自身不同的渴求,他们都需要积累知识、查阅知识,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因此高校图书馆在传统的知识信息收集、整理下,还要建立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资源库,让不同的高校得以资源共享,这样,当教师需要查找相关资料时,不仅能够查阅到自身学校的研究内容,还可以查阅到其他学校的研究近况,更好的调整研究思路,提高研究效率,对于学生也是如此,当学生查阅资料时更加细致、多样化,学生可以听到更多人的声音,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高校图书馆运用知识管理的对策研究

知识管理的思想与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思想有着很大的偏差,给传统的管理方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让自身高校图书馆可以不断服务于教师与学生,我们针对知识管理的对策可以分为以下四点:(一)确立以“创造性的满足读者需求”为理念。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更多的是馆藏而不是读者,也就是以自身高校图书馆特有的馆藏去吸引学生进行阅读,这样的需求只是满足了小部分学子的阅读欲望,更多想要通过高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的学习却不知从何下手,同时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下,许多学生都会利用手上的智能手机查阅资料,高校图书馆已经不能够满足于读者的需求。因此,运用知识管理思想,高校图书馆要创造新的满足读者的需求,不仅关注到读者的显性需求,也要关注到读者的隐性需求。其次,高校图书馆还有着力于实现资源、知识的共享,紧密的将信息用户、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更好的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像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想要查阅有关的英文原著,那么高校图书馆就可以将不同学校的不同版本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读者筛选出最适合读者的阅读书籍,这样给了读者选择的空间,也为读者做出了最好的推荐选择,实现知识的创造性利用,真正的让知识得以增值,也让更多的高校学子都感受到知识管理下高校图书馆的贴心。(二)构建完善的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模式。创造性的满足读者需求并不是嘴上说说的话语,真正做到让读者满意,高校图书馆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看看本校学子对于高校图书馆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点:一是在问卷中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再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修改,更好的提升读者阅读效率。二是针对性的调整服务对策,注重服务中的智力参与,将高校图书馆每一个馆员的智慧都集中起来,实现知识的增值。(三)创设特色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在管理时不同部门与部门之间都是独立的,无法实现知识共享。在运用知识管理下,高校图书馆要建立属于自身学校特色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到知识发生碰撞下能够产生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共享与整合。当实现知识管理后,高校图书馆的不同部门都有一个总的系统,在这一个系统中进行采购,这样每一个部门都可以看到其他部门采购的数目,实现知识重组与共享,相同的概念也可以运用到各校高校图书馆当中,建立一个不同高校的图书管理库,当本校的资源无法找到答案后,学生与教师可以查阅其他高校的图书馆,找到满意的答案。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让信息部门制作属于本校的图书馆APP,让学生以自己的学号登录,使学生可以更加便携的查阅资料。(四)全面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素质。好的理念、思想需要专业的人才实现,高校图书馆馆员便是实现知识管理的人才。作为知识的管理者,高校要针对高校图书馆馆员定期进行培训,要求高校图书馆馆员具备两点基本素质:一是科学素质,要求高校图书馆管理员有着较好的知识背景,对于互联网有敏锐性,可以很好的贴合高校背景建立好的知识管理模式;二是人文素养。馆员主要是为了不同的读者服务,因此与不同的读者打交道也是素质的必然,不仅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还要可以承受住挫折与委屈,能够与不同的读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好的关系。

四、结语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高校图书馆也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以读者为中心,实现信息化的知识资源共享,满足广大的师生需求。高校图书馆可以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的知识素养、创设特色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构建完善的服务模式。只有这样,才是将知识管理贯彻其中,提高高校图书馆在经济时展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邓新梅.新常态下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管理模式转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96-98.

[2]董玉梅.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探讨[J].山西青年,2016(20):62-63.

学校知识管理范文篇8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因而,通过组合包括专业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专家、用人单位等要素之间相关联的信息和知识,搭建一个先进、高效、统一的知识管理系统作为学生专业成长培养的平台是有其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本文从知识管理系统及其功能入手,通过对系统需求分析,阐述了学生专业成长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型和工作原理,提出了构建高职学生专业成长平台的设想。

教育的目标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目标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教育部[2000]2号和[2006]16号文件中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因此,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专业成长的培养上,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流程,搭建了包括专业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等要素构成的学生专业成长培养的平台。但是,这一平台各要素之间相关联的信息和知识尚未建立起一个先进、高效、统一的知识管理系统,具体表现为:

1.这一平台各要素的信息和知识十分分散,难以整合;

2.各要素信息、知识模块在不同系统中,查找困难,不利于信息和知识共享;

3.数据分散冗余,数据不一致,没有统一的浏览界面;

4.没有统一规范的知识分类目录,各要素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无法统一归档处理。

笔者以为,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系统的高职学生专业成长的平台有利于解决以上存在问题。通过这一平台,学校可以加大信息采集,加强分析力度,做好职业需求预测分析并据此制定培养目标,继而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设置专业;再根据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涵盖课程设计、教材选定或编写、教师聘任、实训开展、毕业实习等。值得注意的是,从制定培养目标开始,各环节就必须关注用人单位需求及意见。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后,学校还应该跟踪并反馈;用人单位也应该主动反馈毕业生发展状况,以促进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与培养模式等,让学校贴近市场,培养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知识管理系统及其功能

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简称KMS)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平台,负责完成信息到知识的转化、知识的组织和分发,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创造、捕获、整理、传递、共享,进而创造出新的知识的完整的管理系统。整个系统以服务于人为中心,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能将最有效的知识提供给需要的人。

一个功能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整合分散的知识;提供知识采集和自动分类的功能,促进知识的积累。提供知识交流工具,为师生和用人单位的知识共享和交流提供便利的条件,推动师生持续性的学习;可以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提高获取知识资源的效率和学习效率;提供对动态知识的分析和挖掘,从而及时调整和更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在此,我们就学生专业成长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进行分析。

三、高职学生专业成长平台的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的设想

1.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需求分析主要分析本系统的用户分类、数据需求等。

本系统的用户主要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校外专家、毕业生、在校学生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从其与知识的关系上来说可以分为三类:知识消费者、知识生产者、知识管理者。知识消费者的基本诉求是从本系统中获取知识;知识生产者的基本诉求是为本系统提供知识;知识管理者的基本任务在于有效管理知识,保证知识消费者方便地获取知识,知识生产者能够方便地提交知识,本系统主要充当了知识管理者的角色。当然,实际系统中的用户往往是上述三种类型的融合,同时具有不止一项的需求。

数据的需求决定数据的内容,决定数据库的规划与设计。在进行数据规划与设计之前,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数据需求分析,首先确定本系统所管理的知识内容。

(1)用户信息

系统必须包括校外专家、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学生的个人或单位信息,如专家和教师个人联系方式、年龄、学历、职称、毕业学校、专业以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当前的研究兴趣、专业特长、开设的课程和目前承担的研究课题等等;毕业生和学生的专业、联系方式及个人基本信息;用人单位的名称、负责人、联系方式、从事行业、对用人规格的需求等信息。

(2)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学信息

教学资源包括各种教学素材、教学课件、教材资源、图书资料等;教学信息包括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学测试所涉及的各种文字、图像、声音资料等,通过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后形成的教学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信息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于知识管理系统中,成为便于查找的结构化知识,为知识管理提供原始数据。

(3)头脑中的知识

前述的知识和信息主要表现为显性知识,但教学科研活动中大量的隐性知识还存在于专家和教师的头脑中,比如专家的行业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经验,以及对专业培养的合理建议等;教师的教学科研经验等;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和合理化建议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促进和不断提高的螺旋式互动关系:通过各种活动和沟通交流,他们头脑中的一部分隐性知识会以报告、程序等形式转化成为可以推广、保存的显性知识;而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培训等形式吸收了各种显性知识后,又会将其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经过这样的不断互动之后,学校的显性知识不断丰富,师生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不断增多,从而整个学校的知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成长环境得以不断优化。

2.学生专业成长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型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用户的分布式环境和存在的大量异构数据,笔者设计知识管理系统时采用基于web环境下的Browser/serve模式以及网络对象的超链接技术,建立在以网络技术与知识仓库(Knowledgewarehouse)为核心,以XML为描述语言,以Web技术为基础的集成环境之上的信息体系结构。它能够成功地访问各种服务器以及网络数据库和其他文件系统,能够对异构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无缝检索,并通过Web浏览器向用户提供知识。本系统多层结构图如下图1所示。

系统包括用户界面层、应用服务层、数据服务层三个层次。

用户界面层是知识管理系统的门户,主要用于呈现知识,同时是用户访问知识管理系统的统一人口,负责响应用户操作,显示处理结果。具体功能是:与知识管理系统连接,使用户访问所有的知识,集成知识管理软件中的知识地图,集成知识交流平台。个性化定制,用户可定义自己的角色,选择过滤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

数据服务层负责对数据存储的管理,响应应用服务层的请求。构建学生专业成长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地图,其基本原则是以人为主体,以具体应用为导向,对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分类和标注,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包括将具有各种知识的人和组织联系起来),同时构建面向不同应用的知识视图,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

应用服务层负责实现各种知识管理及业务管理的处理逻辑。包括知识采集子系统、知识加工子系统和知识传播子系统。在实际的实现过程中,这些子系统往往融合在一起,这里只是从逻辑上对它做出划分。

(1)知识采集子系统

一般来讲,学校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获取知识:一是对学校内部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和已有的教学资源、教学信息等显性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借助知识采集子系统,可以将这部分显性知识点输入到相应的知识库中,实现共享;另一方面是来自学校内外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捕获。系统根据用户的身份和权限的不同,通过个性化登入界面和相应的WEB页面,实现毕业生反馈信息、企业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校外专家的指导意见的采集;通过知识交流平台动态获取知识;并通过特征标引、自动分类、自动排重模块将相关信息和知识进行处理并人库。实现过程如图2所示。

(2)知识加工子系统

知识加工子系统是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对学校中杂乱无章的知识进行有序化的系统,其中既包括显性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该子系统连接着知识采集与知识传播子系统,其功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后面的知识传播子系统的性能,进而关系到整个知识管理系统的成败与否。本系统实现过程如图3所示。通过知识发现、知识标引和分类导人模块对原有信息和知识再次加工,将之变成结构化、关联化、类别化、全面化的动态知识组合。

(3)知识传播子系统

知识传播子系统是知识管理系统的输出系统,其用户界面是用户最终可见的部分。该系统的作用是将知识采集子系统和知识加工子系统得到的结果综合起来,将经过组织、整序后的相关信息、知识传播给具有不同使用权限的特定用户。公务员之家:

3.学生专业成长知识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

学生专业成长知识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在整个系统中,用户从用户界面登陆到系统中,登陆后,系统自动推送的知识即呈现在用户界面上,用户通过用户界面与系统进行交互。用户与系统的交互主要有四种:一是系统根据用户的行为习惯,自动推送相关的知识;二是用户通过界面呈现的知识地图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三是用户向系统发出知识检索要求,知识检索模块向系统知识库进行搜索,将满足用户要求的知识反馈给用户;四是用户通过系统交流模块与其他在线用户建立联系,在线交流知识。在线交流的知识被记录乍来,存储在数据库中;五是用户通过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也存人数据库中。

学校知识管理范文篇9

(一)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在国外

国外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发端于英国剑桥大学学者哈格维斯(D.H.Hargreaves)1999年在英国教育研究集刊(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Studies)发表的《创造知识的学校》(Theknowledge-creatingschool)一文。[1]这几乎成为日本著名知识管理学者Nonaka1991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传世名作《创造知识的公司》(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8年后在教育领域的一个遥相呼应,因而哈格维斯这篇论文被认为是目前国外研究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最直接而重要的一篇文献。2000年哈格维斯又一篇力作《教师和医师的专业知识之生产、媒传及应用:一项比较分析》(Theproduction,mediationanduseofprofession-alknowledgeamongteachersanddoctors:acomparativeanalysis),首次将研究的视角切入到教师的专业知识管理方面,因而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推动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方面,国际经合组织(OECD)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国际经合组织下属的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2000年出版了《学习社会中的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intheLearningSociety)论文集,该论文集收录了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方面的一些重要研究论文。[2]教育技术专业英文杂志《EducationalTechnology》从一种促进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独特视角密切关注着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从1999年到2003年,一共刊发了3篇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论文(如表1所示)。由于《EducationalTechnology》是一种世界性学术刊物,因而它对于引领全世界广大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积极投身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促进作用。在推动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方面,我们理当特别提到美国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协会(ISKME,InstitutefortheStudyofKnowledgeManagementinEducation),这是一个致力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推广、应用的非赢利性机构。2002年12月,ISKME和另一个美国著名的知识管理研究机构旧金山湾地区和硅谷知识管理论丛(theSanFranciscoBayAreaandSiliconValleyKnowledgeManagementCluster)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成功地举办了全美第一次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高峰会议。

来自全美各州的中小学、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4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会后,ISKME主席皮特瑞兹(LisaA.Petrides)将这次会议经验交流的集体智慧撰写成一篇专论-《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范畴的确定》(KnowledgeManagementinEducation:DefiningtheLandscape),这篇专论对中小学、大学如何运用知识管理来提升学校效能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又是众多研究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因而备受人们关注。LisaA.Petrides的其他研究成果还有《知识管理:教育管理者探索学校未来发展的一种生态框架》(KnowledgeManagementforSchoolLeaders:AnEcologicalFrameworkforThinkingSchools),亦有非常大的影响。此外,国外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的文献还有JillindaJ.Kidwell的《如何将公司在实施知识管理的实践经验应用到高等教育中》(ApplyingCorporateKnowledgeManagementPracticesinHigherEducation),J.MichaelSpector的《知识管理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KnowledgeManagementinInstructionalDesign),AdisornNaUbon的《知识管理在在线远程教育中的应用》(KnowledgeManagementinOnlineDistanceEducation),AndreasAusserhofer的《迈向终身化学习社会的知识管理和E-learning》(E-learning&KnowledgeManagementtowardsLife-longEducation),DarrellWoelk的《知识管理和E-learning的整合》(IntegrationofEl-earningandKnowledgeManagement)等5篇论文。

(二)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在我国大陆

从查阅和掌握的文献来看,我国大陆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起始于刘毓1998年在《教育评论》第6期上发表的《学校“知识管理”探微》一文,比国际上起步研究的时间还要稍微早一点。而后相关论述开始不断涌现。从1998年至今,已有研究论文117篇。通过对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根据研究的不同焦点所在,我们将这些研究文献主要归结为三类:

1.从教育技术专业学科角度对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探索研究由于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提升人的素质与组织智慧方面的巨大作用,我国许多教育技术专家(如祝智庭教授、黎加厚博士等)以一种敏锐的专业眼光捕捉到这一理论有可能对我国教育革新与发展、教育技术理论自身的革新与发展赋予新的生命意义,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积极倡导我国广大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致力于这方面的开拓性研究。目前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已成为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我国教育技术专家黎加厚博士2001年在《电化教育研究》上发表的《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上、下)》一文正式揭开了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的序幕。而后到如今,教育技术专业的杂志和网站刊发了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论文14篇(如表2所示)。

2.从图书情报学科专业的视角对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探索研究知识管理是组织和个人创造和分享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与图书情报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图书情报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图书情报专业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从这一专业的独特视角,积极探索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目前形成了较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基于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我国从图书馆专业的视角探索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起始于山东省委党校图书馆的韩莉1999年在《图书馆论坛》第3期发表的《图书馆引进知识管理初探》一文,而后形成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杂志论文89篇。

3.从教育管理或教育组织行为学专业的视角对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的探索研究管理学领域中管理思潮每一次演进与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许多管理新思潮,如全面品质管理(TQM)、学习型组织(LearningOrganization)及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无不给教育事业的经营与管理带来新的思维。[3]知识管理,被人们誉为管理学领域日渐璀璨的一颗明珠,必将给教育事业的经营与管理带来更多的革新启示。因此,近年来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从教育管理这一独特的专业视角积极探索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从教育管理专业学科的视角探索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始于广东江门教育学院刘毓1998年在《教育评论》第6期上发表的《学校“知识管理”探微》一文。最后,我们要提到两件令人欣慰的事,这也是每个关注或致力于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研究方面的人员值得高兴的两件事:第一,我国大陆一些高校的科研机构已经认识到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要性,开始成立了一些关于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研究机构。目前已成立了两个,一为沈阳师范大学的知识科学与知识管理中心,另一个为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主持的知识工程研究中心。当然,由于两个中心成立的时间都比较晚,北师大的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成果方面还非常单薄。第二,2002年,我国大陆有四名研究生首次将有关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主题作为毕业论文来研究。因而,到目前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形成了学位论文研究成果4篇,详细情况如表5所示。

(三)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在我国台湾

从查阅和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台湾地区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起始于台湾实践大学教育学程中心专任助理教授高博铨1999年5月发表在《师友》杂志上的《强化知识管理以提升学校效能》一文,这一开篇之作正式拉开了我国台湾地区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的序幕,从此,滚滚的研究浪潮相继展开。2000年台湾中正大学教育学研究所所长、中正大学知识经济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如哲博士出版了国内外迄今为止惟一的一本有关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的专著《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应用:以教育领域及其革新为例》(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出版)。这本专著直接聚集于教育与学校情境的知识管理,从教育革新的高度来探讨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途径。2001年5月、2001年10月以及2002年10月台湾中正大学教育研究所连续举办了三次全台湾“知识管理与教育革新发展研讨会”,我国台湾许多有关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研究生以及中小学一线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共100多人参加了这三次经验学习和交流的盛会。三次研讨会共计形成了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论文65篇,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台湾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发展。2001年12月台湾师范大学举办了“知识经济与教育发展研讨会”,在研讨会的188篇研究论文成果中,有12篇论文的主题涉及到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的应用与研究。2002年6月,台湾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学系吴明烈教授创办了台湾“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这是一个致力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的研究、应用与推广的学术机构。这一机构在努力探索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同时,积极地对外进行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第一次面向台湾中小学教师开设了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硕士学位课程班。到目前,开班已达5期,培养并倡导了大批一线中小学教师致力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在将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推进到中小学方面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近几年当中,台湾的许多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积极探索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从1999年到现在,台湾各类学术杂志刊发了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论文达94篇,应该说是掀起了一次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的研究浪潮。最后,我们要特别提到台湾的研究生,他们是台湾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队伍中一支十分重要的研究力量。从1999年到现在,台湾有58位研究生(有硕士也有博士)致力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并将这一领域的有关研究主题作为他们毕业论文选题。到目前,形成了学位研究论文成果58篇。

二、探索和研究教师的知识管理应用: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的新使命

(一)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通过以上对国外研究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的研究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初步发展的阶段,文献资料非常有限,仅有10余篇论文资料。对于探索教师知识管理研究的文献更是甚少,只有2篇论文稍有涉及,并没有系统的研究。但可以看出,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是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值得去开拓。

2.国内研究现状从以上对国内文献资料的分析来看,我国大陆在这一领域的探索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从1998后至今,已有研究成果120余篇。不仅起步研究时间要早于国外,取得研究论文成果也要多于国外。应该说我们的研究并没有落后于国外,与国外并没有多大的差距。但另一方面,就国内本身来说,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最资深的研究是我国的台湾地区。无论是从论文成果的数量、研究的主题,还是从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程度等各方面来看,我们大陆的研究与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大陆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的三大主阵地(教育技术、图书情报学、教育管理三个专业)都没有上升到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即从人的层面来探索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特别是缺乏对教育领域中智慧资源的核心,即对教师的知识管理的探索与研究。虽然我们形成了近120篇论文的研究成果,但这120篇成果当中,仅有东北师范大学2002届研究生李灵莉的一篇学位论文对教师的知识管理作了初步的探索,我们认为这是我国大陆近几年阶段性研究过程中最大的局限与不足。这实际上启示着我们,关于教师知识管理的探索与研究必然成为大陆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未来研究的重心和趋势所在。

(二)为什么教育技术专业未来研究的新使命是要重点探索和研究教师的知识管理应用

1.探索和研究教师的知识管理是拓展国内大陆当前的研究局限,从而奠定未来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在这一领域研究的领先地位的必然需要。从以上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走在最前沿的并不是国外,而是在我国的台湾地区。我们大陆的研究与我国台湾地区之间还存着一定差距。(1)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管理中最活跃和最主动的因素。教师理应成为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重心所在,但我们大陆目前的研究非常缺乏对教师的知识管理的关注与重视,这是我们当前研究中存在的最大的不足与局限。(2)台湾本是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前沿,但从我们的分析中发现我们大陆的研究甚少有引用或借鉴台湾的研究成果,甚至不知道或不了解台湾的具体研究现状,非常缺乏对台湾研究资料的吸纳与创新。我们大陆广大研究生缺乏对这类热点研究主题的敏感性,只有4篇这方面的硕士学位论文,而台湾有58篇。我们认为,我们大陆的研究与国外没有多大的差距,因此,应该积极探索和研究以人为主、以人为核心的知识管理应用,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教师的知识管理,甚至是面向学生的知识管理,积极地吸纳和借鉴台湾的研究成果,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的探索与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建构出丰硕的研究成果,从而突破当前的研究局限,消除与台湾地区之间的差距,奠定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在这一领域研究的领先地位。

学校知识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知识管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为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保障,但是大量低质重复的信息资源也容易使学习者产生“网络迷航”或“信息沉没”。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积极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使得学习者可以高效利用和管理信息和知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结合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问题,探讨知识管理平台的构建方案,以期对提升教育信息资源由数据信息管理到高效知识管理的层次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

2教育知识管理概述

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对知识的管理,在人类社会不同发展时期,对知识进行管理也相应存在着不同发展阶段,包括农业经济时期的文献管理、工业经济时期的技术管理、信息经济时期的信息资源管理,以及知识经济时期的知识管理。可见,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满足人的实际需求为核心,对知识内容进行管理、组织和重构的管理活动。就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而言,则是管理学领域知识管理的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衍生。国内外相关学者在分析教育知识管理的特征和内涵时,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目前普遍认为,教育知识管理是运用相关技术工具对知识进行数字化处理、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的过程。教育知识管理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信息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更强调从获取信息数据到构建知识的转化,更强调新知识的创新创造和生成共享。因此,信息化教育需要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可以促进信息化教育。

3目前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数字化资源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实践中,当前多数学校的思路和理念依然因循守旧,延续了传统模式下对教育信息的汇集和整理,更多的学校仅仅是将众多的教学课件、案例素材、网络视频等存放在校园服务器或者门户网站上,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者更多关注“量”的堆砌,鲜有关注“质”的评估,缺乏对知识管理在信息时代的新特点新内涵的关注和把握,导致诸多静态资源难以在师生的日常教学实际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对于既有知识的管理,更多的是进行有限的汇集整合,并没有从知识生成、知识迁移、知识转化、知识共享的角度,对知识体系进行与时俱进的扩充和甄别,也缺少与教学的实际应用进行有效融合。如何建设和管理一个优质高效的教育信息资源系统,能够为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是当前面临的现实课题。

4面向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知识管理平台构建方案

4.1知识管理的实施步骤

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以促进信息化教育为目的,考虑内外部环境与资源,选择支持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以及战略规划,并且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与引进各种知识管理的流程。依据安达信咨询公司的知识管理项目的实施方案,具体的实施方案可遵从如下六个步骤:(1)认知管理阶段认知是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统一学校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梳理知识管理对学校整体管理的意义,评估目前的知识管理现状,帮助学校认识是否需要知识管理,并确定通过知识管理进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正确方向。(2)战略规划阶段此阶段的目的是拟定知识管理战略,即知识管理的目标与范围焦点,同时拟定信息技术、组织架构及知识管理流程等方面的战略。具体而言,首先从学校教育信息化战略以及教育教学各个业务流程及岗位等进行知识管理规划;其次制订知识管理相关战略目标与实施策略,并对流程进行合理化改造;另外还需进行知识管理技术的需求分析及规划等。(3)设计阶段此阶段包括以下两个重要工作。先导计划的选定:知识管理项目常会先选择一个对于组织抗拒较小,接受程度较高;能突显效果,以产生回响且较易成功的地方开始,以提高整体信心。因此,在建设面向教育信息资源的知识管理平台时,可先面向教师的教学实际需求,如教学课件、教学素材、网络课程等,进行知识管理的实施,在获得教师的普遍认可后,再继续推进到整个学校层面的信息资源,包括管理类资源、服务类资源、社会性资源等,由此实现循序渐进的建设进程。四大构面的设计:四大构面包括战略规划面、流程面、IT面以及人和组织面,对其设计即对战略阶段所规划出的目标与方向进行具体实施设计,此阶段属于操作导向的设计。例如,在信息技术方面,将针对知识库中的内容、框架、组件、模块、索引和接口的设计;组织架构中各种知识管理流程的活动设计、相关角色的设计、工作环境与接口设计等。(4)原型开发与测试阶段安达信公司主张知识管理项目的引进要以原型即proto-type的方式进行,即先从小部分引进,边做边学,边做边改,通过使用者和各知识管理相关单位不断地沟通,按照“原型开发——原型测试——原型修改——再测试”的循环工作方式,以便学习和扩大延伸知识管理的范围。(5)导入阶段知识管理项目经过原型的循环扩大到使用者认可接受后,就可以进行引进上线的阶段,此时要特别注意教育培训、技术支持、配套服务和维修改错等工作。另外要使广大师生员工了解在变革过程中,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权限,师生员工或多或少会对新的变革产生抗拒心理,而通过明确职责和权力,能提高其配合意愿,确保知识管理平台的顺利实施。(6)评估维护阶段完成知识管理与系统导入工作后,必须对平台系统作出正确评估,并将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回馈,运用到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中。此外,由于环境的改变,知识管理的内容与方法也要随时更新,否则仍利用陈旧的知识就会产生负面效果。因此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必须对既有资源进行全盘清理,对一些效用较低、重复度高的信息资源要及时进行清理和归并,同时要引入最新资源形式和相关研发成果,使得教育信息资源体系始终处在一个较高层次,从而有效推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4.2知识管理实施中的流程规划

在流程规划中,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确认策略性业务循环;第二阶段是找出信息杠杆点;第三阶段是加入人员;第四阶段是确认信息和知识内容。由此绘制而成的知识历程图才会显示出“谁”“何时”需要“什么信息和知识”,可为建设知识管理架构提供行动指南。反映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即对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的分析,对教学模式中涉及到的课程教学的整体流程、其中的关键信息点和知识点,师生双方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实施策略,以及对全篇知识内容体系的整体认知等。

4.3知识管理实施中的技术规划

知识管理平台实施的技术规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标准化,即在知识历程图和知识网络图的基础上,创造通用词汇,制定知识内容类型,为收集、分类、存储和分享建立共同的标准;二是在知识内容标准化的基础上,建立技术解决方案,包括系统功能架构、技术实施方案和策略等。(1)知识内容标准化知识内容标准化就是创造编制通用词汇,为整个平台系统提供一致适用的分类机制,使得散放各处的知识内容,无论是结构化还是非结构化的或是非文字表达的知识内容,都能够遵循一套统一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内容结构开发、知识管理自动化流程设计等工作。因此,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首先要进行数字化知识分类,这些数字化知识包括网络信息、教学课件、电子文档、数字图书、以及相关教学视频、音频素材,也包括网络数据库等。对其进行有效编码和归类,使其更加清晰明了和结构化,从而更易查询、索引和呈现,于此也可促进知识的隐性与显性的转化和利用。(2)确定技术构架在规划知识管理技术方案时,可从以下七个方面确定技术架构,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一是在界面层,建立起全局统一的外观,为各种来源的信息和知识提供一致性的访问界面,建立个性化的统一的浏览方式,采用成熟的门户设计技术及培养称职的界面设计人员。二是在存取层,实现保护信息和安全控制,确定信息和知识存取的权限,评估各种存取方法和成本,慎重选择存取技术,确定安全人员和密钥设置,在存取安全和便利之间寻求平衡。三是在协作智能和过滤层,实现知识的个性化和智能化存取,优先考虑注册、搜索等传统信息访问和过滤技术,同时随着技术发展逐步引进智能技术,如人工智能和智能等。四是在应用层,促进知识交流,创造竞争优势,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确定功能应用,优先考虑导入协作工具以建立知识社区,运用导入内容管理、智能及E-learning等技术。五是在传输层,提供网络连接和传输能力,对网络课程、网络视频、远程交互等功能进行网络通信量及带宽的评估和实施。六是在中间件/集成层,实现知识管理系统的集成化运作,在集成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评估集成对象、设立集成目标和确定集成技术。七是在存储层,实现信息和知识的存储,要清查资料来源,实现来源精准化,建立与存取模式相集成的资料架构等。

5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简单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资源智能化管理的需求,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将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转化为显性或隐性的知识集合,以实现知识的生成、传递、利用和共享。在教学实际应用中,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将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乃至整个网络教学过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义而言,知识管理平台建设方案是符合组织特色的技术体系和实现方式,由于各个组织结构和功能需求不尽相同,因此不存在完全一致的解决方案。本文所探讨的构建方案,也只是为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一个可定制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案规划的参考模型,具体的技术实施方案,还需在学校深入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开发设计。

作者:王馨晨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开际,李志宏,刘勇.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JeremyGalbreath.KnowledgeManagementTechnologyinEdu-cation:AnOverview.EducationalTechnology[J].EducationalTechnol-ogy,2000,40(5):28-33.

[3]黎加厚.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J].电化教育研究,2001(8):23-26.

[4]朱海勇,孙国,刘晓光.知识管理平台几个关键技术的探索与实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2):14-19.

[5]高飞飞.小学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6]王月沂.面向知识管理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源整合的系统集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0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