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特色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8-18 17:42:50

乡村特色经济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篇1

关键词:乡村特色;旅游;区域;经济发展

在现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我国的第三产业也在飞速进步,而旅游业是朝阳产业。通过推进旅游业推进经济发展,这种形式已经成为每个经济推进格局的第一方案。与此同时,我国新农村构建进程已经开始,农村经济发展愈发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怎样更好地使用农村地区优势的资源,推进乡村旅游业,以此推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是和都市旅游相互呼应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说的是各种种类的乡村作为背景、把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特色文化以及乡村特色生活作为旅游的吸引地方,把农业以及乡村特色资源作为基本的旅游特色产品,依次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旅游、休闲度假、观察学习、加入到旅游的活动中。说起乡村旅游,它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最早出现在法国,集大成的发展都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旅游这一旅游形式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交通方便、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的周边地区或者景区附近。下文中所提及的川南喀斯特地区就是四川省南部和云贵高原相连接的地区,这个地区含有十分经典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特点,喀斯特自身的旅游资源十分的丰富,同时丰富的旅游资源保存的也十分完整,特别是宜并市的兴文县,能够更好地推进喀斯特地质地貌旅游。所以,讨论如何最大程度的使用地区自身的优势,推进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对加速此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1.推进乡村特色旅游业需要的条件

一是区位条件,二是资源条件。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的前提条件。特色乡村民俗民族文化是乡村旅游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还是提升乡村旅游品位以及充实程度的基本所在。想要更好地推进乡村特色旅游业区位的选取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优良的市场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乡村旅游的进步,是一定要依靠中心城市的支持。此外,发展乡村旅游还需要从乡村的实际出发,突出乡村自身的特色。胡平东分析和总结了我国当前的乡村旅游形式以及特点,他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业从游客的滞留时间以及活动区域来说,大体上是以“一日游+城郊型”为主体,因为我国的乡村度假型旅游区域才刚刚开始发展,自身的部分条件还不够成熟,再加上乡村的旅游热点区域的城市郊区交通区位的优化。所以,当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依旧是一日游为重点,同时这种旅游形式也十分的温和中小程度旅游者空间行为的特点规律。从这一个规律可以得出,那些处于大中小城市,郊区的农村,推进乡村特色旅游含有优良的区位优势。因此,推进乡村旅游一定要具备的条件就是:从实际出发,发展地区的特色旅游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乡村自身的特色;其次就是需要含有丰富充足有价值的可给予开发的旅游资源;最后就是含有一定有利的区位条件。例如,宜宾市筠连县含有十分丰富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古楼坝是川南溶蚀硅地发展中最为经典的地区之一,洼地自身内部地形十分的平稳,其自身周围都被古楼峰丛所围绕,姿态妖娆、优美的石灰岩山千姿百态。古楼坝古楼峰丛都是筠连的八大经典景观之一,其分布于40平方公里,圆锥形山峰就高达200余个,这些山峰是喀斯特的经典地质地貌。古楼峰丛间有200多个溶洞,这200个溶洞中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就是箱子洞以及鸳鸯洞。古楼坝喀斯特的自然景观把石景、山景、洞景完美充分地融合在了一起,含有十分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古楼坝自身含有十分丰富的客斯特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同时自身的区位条件也十分优秀,以此便可以发现此地区的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巨大潜在价值。

2.推进乡村旅游所含有的重要影响

推进乡村特色旅游业对于我国当前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的推进影响大体反映在几个部分:第一,带动相关产业的进步。第二,吸收农村多余劳动力,提升农村自身的经济收入。第三,推进农村自身的文化进步和发展。尹少华等研究了有关资料得出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不单单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影响,还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他们认为推进乡村旅游还可以提升村民的生态意识,推进农业的不断进步,以此来维护生态的平衡。还有学者认为推进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对新农村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和带动帮助,因为推进乡村旅游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的有效手段之一,与此同时还是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推进我国乡村旅游业还可以增加农村的收入来源,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有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推进我国第一产业的进步,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比如,川南喀斯特山区人口数量大、土地面积少、自然生态十分脆弱、人们所摄入的食物量很难满足需求,所以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农民开始在陡坡上进行耕作、开垦原始的草地和森林。这便导致了其地区自身的水土流失以及生态恶化,因此便形成了“生态脆弱——贫困——掠夺式开发——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这样的恶性循环。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发现,因为旅游业每就业一个人就能够带动起有关行业五人的就业,旅游业每多收入一元,有关行业就可以增加收入四元。推动旅游业的进步和发展,不但能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人们对于土地的掠夺性开采,还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恢复。古楼坝,喀斯特的地质地貌是限制其自身发展的屏障,本地的许多人民大部分收入都是来自于外出劳作或者外出经商。最大程度使用丰富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推动自身的特色乡村旅游业,这便会显著的提升古楼的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还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加速当地的新农村构建,还能够保护当地的生态资源环境。

3.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所含有的问题

针对乡村旅游在自身的进步过程中的问题,我国许多的专家和学者在这方面展开了深层次的研究同时还对应的推出相应的解决手段。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通常含有以下问题:第一,模式相同缺少自身的特色。第二,计划开发不够合理和科学,盲目地开发现象十分严重。第三,文化含有量过低。第四,没有组建起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我国还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还有其他的问题:比如乡村旅游景区缺少整体的计划以及指导,再者开发模式十分的少基本上就是一种模式,最后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边致使了客流的可进入性变差,还有乡村自身旅游人才十分的稀少,综合素质总体来说低下,很难适应我国的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乡村旅游业自身的宣传力度不足,行业自身整体缺少系统性的营销方案。推进我国乡村旅游必须推进旅游生态产业,增加生态环境的组建以及宣传,增加人们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对于旅游管制人员和导游人员展开知识培训。提升人们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的保护意识,这是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使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大体上含有的问题都是“缺人才、却特色、缺建设、缺宣传”。所以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对于以上的几个问题都需要十分重要的注视。

推进我国的特色乡村旅游业就一定要含有部分的区位优势。与此同时还需要含有十分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举一个例子:古楼坝位于城市附近的郊区位置,自身交通十分方便,市场也十分宽广,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与此同时,其自身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十分适合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使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推进乡村特色旅游业发展,能够提升乡村人士的就业概率,提升农门自身的收入,推进当地的经济进步,与此同时还可以提升当地农民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对推进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生态影响。但是在其自身开发的历程中一定要注重去对于资源的保护以及资源的正确科学开展,提升乡村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推进自身的乡村特色旅游,并以此来推进农村自身的经济发展格局,这对于我国的乡村特色旅游业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苟安经.乡村旅游的农村经济地位与发展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17(19)

[2]单玉花等.乡村旅游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的基本概况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8(21):212.

[3]牛小泉.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西部新农村建设[J].西部时报,2018(0229)

[4]王时阳,刘德谦.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个重要条件[J].中国旅游报,2017(01):10.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篇2

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必须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必须以推动乡村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区位优势,在利用现有技术、硬件、政策支持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基础上,为乡村的发展和振兴插上翅膀。同时,为了破解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差距问题,特别是城乡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差距现状,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以乡村特有的发展资源为基础,大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挖掘和建设工作,从而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其应有的建设成效。目前推进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未充分发挥先进科技对于特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乡村人才流失等。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对特色产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结合乡村特色优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战略。

二、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

(一)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当前乡村与城镇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且我国整体城镇化发展比其他国家也相对落后,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而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提出并成功落实到实践中去。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包括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具体举措都成为夯实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进而形成推动广大乡村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合力,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在良好的外部大环境下,也隐形地推动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丰富了农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涟漪效应”将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广大乡村地区大有作为。而这一系列现实性的作用,通过内在的传导机制又作用于我国当前乡村振兴工作,又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乡村振兴与乡村现代化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二)激发农村发展优势,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乡村振兴是推进乡村与时俱进、实现乡村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准的关键环节。一方面,乡村振兴在实践中的推行并非一成不变的定式,其最主要的实践应用就是要结合不同乡村的不同特征,以此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大力推动其他惠及人民群众措施配套等相关举措的基础上,瞄准乡村发展的各类优势,包括区位优势、特色产业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以及传统文化优势等一系列利于推进乡村振兴的乡村发展特色优势;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以丰富人民群众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乡村产业体系完善等为建设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将使得所有的发展成果惠及乡村的群众,使得发展的成果,在不断提升乡村发展质量的基础上推动乡村人民生活水平的现代化发展。

(三)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完善

自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且相关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这就为乡村生产的产品往外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再加之当地政府以及一些社会团体的积极支持,利用直播等形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平台,亦使得乡村产业得到新的发展,特别是乡村传统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人民创收的重要途径。长此以往,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效化影响将不仅仅体现在乡村建设方面,还将体现为乡村其他产业的蓬勃发展,进而促进乡村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激发乡村的经济活力,夯实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广大乡村地区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改革发展的成果越来越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当前大部分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乡村建设和振兴的支持力度不断凸显,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在以往乡村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乡村发展的基础设施,从而实现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与时俱进,防止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脱节的情况出现,以全新的姿态积极为乡村产业特别是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发展、壮大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探索构建基础设施配套的长效化机制,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未充分发挥先进科技对于特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当前,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身在当地享有一定的美誉和知名度,因此当地的群众知晓其价值且在一些情况下愿意为这些产品买单。但是必须明白,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局部的振兴,其本身亦具有与时俱进的内涵,要利用先进科技为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科技介入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程度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战略探究还比较低。以农产品为例,在社会倡导健康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当前一些地方乡村农产品培育仍然在纯粹性地依赖经验主义,未将先进的科技融入,必须运用计算机记载农产品的生长历程,以此来最精确地计算其插苗、施肥以及成熟时间,从而实现特色产业的技术化发展;另一方面,特色产业经济与先进互联网技术的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经济,未充分将特色产品与网络直播、物流体系相融合,从而导致其产品出现滞销的情况,这些都是亟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乡村人才流失问题亟待解决

在当前广袤的乡村地区,人才缺乏、人才流失问题依然严峻,从乡村地区走出去的学生很少回到自己的家乡,从而导致乡村产业的发展面临很大的“人才瓶颈”。造成这一现实发展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乡村地区的待遇条件和发展潜力始终是影响相关人才归根的重要因素,且城市地区的诱惑和发展前景优于乡村地区,仅仅依靠乡土情怀来吸引人才收效甚微,最关键的还是要落实人才保障,提高乡村人才的待遇,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优待等一系列利于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配套;二是作为人才群体,其选择扎根农村亦面临家里的阻力,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也是阻碍人才落到乡村的重要因素,必须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改善,将个人价值更好地融入社会价值当中。

四、乡村振兴下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战略

(一)坚持市场导向,发挥特色产业优势

特色产业的发展,在继续发挥其乡土优势的基础之上,必须充分结合市场的需求对其特色产业、特色产品进行设计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以消费端的提质升级作为制定特色产业配套设施、生产策略调整的重要参考,从而使得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始终与市场相协调,使其特色产品始终迎合市场消费者的现实需求,不断扩大特色产业之于乡村振兴、乡村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的巨大优势,激发其发展潜力。对于年轻人来说,喜爱口味独特的食物,所以他们可以开发当地的特色产品;中老年人重视养生,所以可以针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产品的开发的宣传,例如养生枸杞、黄芪等食药品,以市场导向不断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发展壮大。

(二)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乡村特色产业经济长效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实现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大发展就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结合具体乡村地区的区位优势等一系列特征,有计划性地开展配套设施建设工作,若当地的民俗风情较具地方特色与文化底蕴,健全与其相配套的交通、配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能够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繁荣;另一方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体现在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方面,还可以极大地便利、丰富、改善乡村人民的生活质量,使得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总之,若想积极推进乡村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乡村生活的改善就必须加强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夯实乡村振兴的外部环境、硬件基础。

(三)产业融合,延展产业链

乡村的发展,积极探索乡村地区产业融合,延展其产业链是一条重要的道路。产业发展链并不是根据生产加工过程延展,反而是在传统式的生产加工和交易过程上,优化产业布局、优化资源分配,快速发展种植业的同时,还能够快速发展其他具备较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例如手工业等。同时,乡村地区更具备自然区位优势,完全可以借助当地的自然风景,结合当地乡村特色文化景观设计、文化艺术,从历史文化典故中找到乡村发展的文化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而旅游经济的发展又势必会促进其他商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而拓展乡村振兴的产业链条,推动广袤乡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

(四)积极引进人才,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人才问题始终是推进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一方面,完善人才保障制度建设。人才待遇保障制度始终是吸引人才扎根到乡村的重要因素,一定要结合新时代人才的心理特点以及其实际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及保障制度,消除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本村村民的综合素质,掌握更加专业的乡村建设知识。因此在具体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必须重视乡村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开展相应的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使相关人员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素质提升,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五、结语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篇3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通过十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我们的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感受最深的是村村通了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及次是农村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土地流传、农村各种特色经济项目等在积极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阶段。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振兴乡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与生态乡村,即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框架下,如何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如何整合乡村文化、优化乡村文化,并形成地域乡村特色文化来为振兴乡村经济服务?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作为新兴的文旅乡村构想是乡村经济振兴的思路之一,而文旅乡村建设离不开乡村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乡村特色文化应该建立在民间民俗文化、现代农业项目、乡村农耕文化体验和休闲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反过来又为振兴乡村经济助力。怎样才能把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与现代农业产业经济整合做成现代乡村文旅资源,并形成具有观光性、休闲性、体验性和文化性的综合体架构体系,让城市居民在周末或假期到附近的乡村休闲放松,吃吃土菜,感受乡村特色文化,体验农村田园生活,呼吸新鲜空气,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可以钓鱼、赏花、观看民俗节目表演,甚至还可以亲自动手摘果摘菜、炒菜做饭、喂鸡放羊,感受乡风民俗、鸡犬相闻的农耕休闲的乡村特色文化,逐渐把乡村文旅建设创建成乡村周末经济架构体系。大力支持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从而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乡村特色文化现状分析与思考

乡村特色文化不是指单个的某种文化,而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主要是指乡村特色民俗文化、民间艺术、饮食文化、农耕文化、民居建筑、乡规民约、民间故事与田园生态景观等。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核心,代表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部分,是乡村文化的灵魂所在。然而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乡村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民居建筑等都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与传承,有些甚至在慢慢地消失。主要原因是乡村年轻劳动力基本都外出务工,没有心思也没有机会传承,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占据年轻人的时间与空间,然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村青年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2我们要想办法留住年轻人,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把年轻人擅长的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利用到乡村振兴中,共同建设新农村。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现在许多优秀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作为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地方政府也十分重视,加以保护和利用,作为特色文化开发创新,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特色项目。如衡阳县界牌镇的火灯节,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现在每年定期举办,吸引成千上万的城市居民前往观看,逐渐形成地方文化品牌。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的契机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国家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我们的农村将迎来诸多利好,乡村振兴除了政策支持外,地方政府发挥的功能会十分重要,乡村振兴的具体规划与实施很多都要靠地方政府的基层组织来完成,乡镇与村委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广阔的农村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个跨时代的契机面前,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这个有利时机,在建设好乡村基础设施的同时,提升乡村经济、生态与文化建设,乡村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持续发展保障,乡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所在,是乡村软实力的具体表现。传承和发展优秀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是构建乡村特色文化的重中之重,其他文化与之构建整合,对发展乡村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乡村特色文化的范畴甄别与架构创建

乡村特色文化是乡村各种文化的集合体,有优有劣,包罗万象,我们要在众多的乡村文化中筛选和甄别,按乡村经济发展项目的实际需要构建其体系。乡村文化的范围主要有: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乡规民约、宗祠家训、民居建筑、人文古迹、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饮食文化、农耕文化、田园生态景观、自然山水景观等。在这些文化集合中,最难甄别的是民俗文化,优秀的民俗文化具有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对后人的意识、人格、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或具有某一方面的教育意义;低俗或者残酷的民俗文化只所以能够存在,是地域或家族管理的需要,也有些是为满足某部分人的心理需求或碍于面子而长期存在。如农村结婚闹同房,许多地方采取的方式方法十分低俗恶搞;再如农村的职业媒婆,想方设法取悦双方,经常采取夸张或隐瞒事实来促成婚事。在封建社会乃至近代史中,宗族祠堂管理的过程中,族长对家族具有至高无上的处置权,特别是对非正式的男女关系问题处理,可谓残忍来形容,动不动就进猪笼沉塘,杀人变成了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当然,低俗或残忍的民俗习惯或民俗文化,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优秀的社会制度而消亡,但在部分乡村,或多或少还存在着某些低级的负能量的民俗文化,我们要认真甄别,择优传承与发展。

四、乡村特色文化振兴需要创新发展的思路

乡村特色文化不仅需要传承与保护,而且需要创新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家族的长者会墨守成规,拿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办事。但也不是不可改变,改变需要源动力,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外部力量往往是改变老规矩的主要因素。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特色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源动力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启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升乡村经济的综合能力是第一要务,如何来提升乡村经济与挖掘乡村经济潜能?乡村特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可以作为提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乡村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形式之一,通过从合理规划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品牌优势、联动整合资源等方面着手考虑打造能够满足人们对美丽乡村建设日益增长的全面需求的休闲农业。3文旅乡村加绿色生态乡村休闲游,是城市居民周末的理想休闲形式,大力发展文旅乡村周末经济,是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1小时左右路程的乡村是最理想周末经济圈的范围。另外,新的“文化节”的形式出现,也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如“桃花节”“油菜花节”“柑橘节”等都是地方根据特色而设的文化旅游项目,是拉动乡村经济和宣传宣传特色文化的手段之一。曾一度消失的地方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也逐渐被挖掘出来,如衡山县福田铺乡的“皮影戏”、衡阳县界牌镇的“火灯节”、湘西绝技“上刀山下火海”等等成为乡村旅游的传统节目。当然,仅仅靠一两个节目是不能吸引游客的,我们要把乡村诸多的文化整合起来,形成一系列的乡村特色文化体验,让游客在体验乡村生态景观、民居建筑和乡村土菜美食的同时,感受乡村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乡村特色文化的形式内容与乡村旅游相结合

乡村特色文化的形式内容很多,但要加以利用,不然,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会尘封乡村而得不到弘扬。特色乡村文化怎样与乡村旅游项目相结合,形成乡村经济的增长的引擎呢?乡村旅游绝对要摆脱原有的思维,认为城里人到乡下就是为了吃吃土菜和看看风景,这样是留不住游客的,对城市人群的吸引也不够,对经济发展也不可持续。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对文化的需求层次也在提高,乡村周末经济体一定要形成地方特色和含金量,只有把地方乡村特色文化、生态景观、乡村特色餐饮与农耕文化体验融合为一体,才能吸引城市人群,创造乡村周末经济品牌,只有做好品牌,才能立足长久发展。

六、乡村特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振兴乡村经济,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乡村,使农村既富裕又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何况乡村特色文化对广大城市居民喜闻乐见,能唤醒城市居民久违的家园情怀、缓减乡愁,只要加以梳理、创新、整合,完全可以成为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动力源与吸睛点。反过来,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文化的创新与参与,把乡村特色文化建设与乡村经济振兴紧密联系起来,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只要大家重视起来,乡村特色文化一定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添设一道亮丽的色彩。

七、结语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乡村经济发展

上海市金山嘴渔村位于沪杭公路北侧,紧邻杭州湾,与金山三岛相望。海鲜美食为该渔村的最大特色,当地遍布海鲜美食街和渔农客栈,是上海市仅存的原生态渔村。游客可以徜徉于老街,享受悠闲的渔村风光,探寻上海最初的模样。该渔村也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金山区沿海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旅游人数在逐年增长,约有70%的人采取自助旅游的方式,愿意在周末或小长假到城市郊区或邻近县市旅游,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喜受的旅游方式。开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提升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可以更好地体现出金山嘴渔村的海洋自然资源、渔村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打造独具特色的海洋渔村乡村旅游产品。

1海洋渔村文化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1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海洋渔村文化旅游是具有文化创意色彩的乡村旅游模式,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第三产业,可以促进渔村经济转型升级,不再只依赖传统的捕鱼、养殖、渔货加工等传统生产方式,为渔民增产增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信息技术的进步催生了新媒体的发展,可以为海洋渔村文化旅游提供良好的平台,将旅游资源推广到国内外。金山嘴渔村进行旅游文化创新,发展海洋渔村,可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金山嘴海洋渔村文化,将多年形成的海洋渔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打造出具有海洋渔村特色的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1]。乡村旅游应该与所在区域的居民生活和文化息息相关,将乡村生活与人文情怀、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打造出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促使旅游产业不断壮大。1.2有助于农村创意商品化。海洋渔村旅游以渔村历史、民风民俗和海渔文化为基础,注重乡村旅游的文化创意,将乡村旅游与海洋文化创意结合起来,不再采用传统农家乐等固定的旅游模式,而是打造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海洋渔村旅游可以将文化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乡村旅游产品,实现农村创意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海洋渔者旅游景点开发与创意开发,不断培育海洋渔村文化创意,发挥乡村旅游产业链效应,打造海洋渔村旅游名片[2]。农村创意的商品化可以为农户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将传统渔业发展模式转变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为旅游产业增添新的活力,同时提高农民收益。1.3实现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是我国重要战略,是实现城镇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工作。海洋渔村旅游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不再沿用传统的旅游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水准和服务质量,避免污染渔村景区环境,更具有文化创意和生态健康特点,是一种环境友好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开展渔村文化旅游产业,更加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能够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建设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的海洋渔村旅游精品项目,是一种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

2海洋渔村文化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

2.1景点建设引入多元化资本。打造具有特色的海洋渔村文创旅游,需要有充足的建设资金作为保障。在对海洋渔村景区进行开发以前,需要结合渔村的环境,做好前期规划工作,确定景区的建设目标,对景区的设计与发展前景向外界表达清楚,吸引更多民间资金,以利于乡村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展。结合所在区域的环境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当地特色文化传承的表现。多元化的资本投入可以为景点发展提供保障,也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3]。金山嘴渔村正是利用自然优势与资源特色,对景区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与设计,引入多元化资金对金山嘴老街进行修缮,建设了渔村博物馆等文化展馆,向游客介绍渔业的发展史,让游客领略到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此外,当地还打造了海鲜街,将文化创意、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集为一体,与城市沙滩、交通枢纽和金山新城相融合,成为游客观海、探海和品海的最佳选择,将创意文化与旅游较好地进行了结合。2.2结合地域文化色彩打造主题民宿和主题旅游区。每个区域的乡村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色彩,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主题民宿、开发主题旅游区可以拓展旅游资源,形成完善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是建设特色乡村旅游的有效手段[4]。通过与乡村文化进行结合,可以避免旅游景区同质化,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文化魅力;充分利用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主题旅游区和民宿建筑,可以为游客提供更为全面的旅游产品;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通过精心创意与包装,可以打造为重要的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乡村特色品牌旅游区。根据乡村文化特点打造主题民宿,采用极具海洋渔村特色的用品进行点缀,房屋建筑特色体现出渔家文化,这样含有文化主题与气息的民宿可以将游客带入乡村的情境当中,从而成为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实现乡村的振兴与经济发展。2.3以企业带动生态资源利用和旅游文化发展。海洋渔村创意旅游需要引进部分先进企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战略支持,实现乡村与企业共赢。企业的运营机制比较灵活,具有更为丰富的产品包装手段,能够使旅游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因此应以企业作为乡村旅游产品建设的支撑,促使旅游产品实现商品化、市场化。旅游产品的打造离不开专业化的队伍。而引进企业的同时也就带来了更为专业的管理人才,可以对乡村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以企业带动生态资源利用和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渔民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管理经验,实现从渔民到管理人员的转变,促使景区的管理更为规范,吸引更多的游客。2.4以文化创意活动拉动乡村振兴。具有文化创意的乡村旅游会结合乡村区域特色与文化特色,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吸引游客,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文化活动来拓展旅游产业链,可以使旅游产业更为完善,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5]。金山嘴海鲜文化节已经举办多届,通过举办文化节积聚了很多人气,可让外界更好地认识金山嘴海鲜品牌,更加突出海洋渔村的特色。在举办海鲜文化节的同时,金山嘴渔村还积极开展山阳龙舟赛、沙滩音乐节、世界沙滩排球赛等多项文化活动,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通过文化活动带动当地乡村经济发展。2.5构造旅游文化创意营销模式。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做好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活动,利用自媒体手段将乡村旅游品牌介绍给更多的人。可以制作小视频等通过微信、抖音等众多平台向外界展示乡村创意文化;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对乡村旅游景区进行宣传和推广;充分挖掘乡村旅游特色产品,通过媒体直播方式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应用多种营销方式可以更好地向外界展示乡村旅游产品特色,促使乡村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都上升到新的层次,促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3结语

旅游产品对乡村经济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结合区域文化特色打造旅游产品,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区域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是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上海金山嘴渔村打造的特色旅游产业,极大地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将传统的渔村转变为具有海洋文化创意的旅游胜地,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进行消费。此外,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实现了传统渔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对刺激乡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贺美玲.旅游业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5):82-83.

[2]张德平.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0(22):125-127.

[3]李然,徐冬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下赫哲族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分析[J].山西农经,2020(14):59-60.

[4]党雪华.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究:以洪湖市为例[J].现代农村科技,2020(7):7-8.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篇5

[关键词]乡村田园景观;特色化;建设;特色田园乡村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业开国的民族,乡村是人类文明起步的地方,也是世世代代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处,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生活之地,还兼具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功能。改革开放40年来,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比,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步伐缓慢,且普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公共服务短缺,乡村产业薄弱,劳动力资源外流,乡土特色淡化等等。国家历来重视农业农村的发展,2004年至今连续十六年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显示了三农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短短十几年,国内乡村治理成效明显,乡村人居环境、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升,但仍存在不足。党的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建设总体要求,努力实现农村强、农村美、农村富的总体目标。江苏省在推动乡村建设发展的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继陆续推进镇村规划、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休闲观光示范村创建、主题创意农园等工作后,201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结合村庄个体差异,围绕乡村特色,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特色田园乡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地方实践,经过两年试点的建设,截止到2019年底,全省共计申报立项136个试点村庄,并已经有19个村庄通过验收被正式命名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乡村现代化、生态化、和谐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乡村景观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组成,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的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现象的综合载体,也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依存、联系的综合体。它不仅具有特定的景观行为、内涵及形成过程,还具有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等“多元价值”。只有立足自身优势,挖掘特色价值,实现差异化建设,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本文是团队基于对乡村振兴多类模式项目的长期关注以及对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成果的实际调研与思考,以为什么打造特色的乡村田园景观为出发点,探究乡村田园景观特色化的建设途径。

1乡村田园景观建设特色化的必要性

特色是某个(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艺术特色。具体于乡村而言,特色是在自然、建筑、产业、文化、空间等方面与其他村庄相比,具有积极的、优势的、可持续的要素,它可以是单一要素,或两个要素组合,也或是全要素的综合,通过适当挖掘、整合、升级,形成村庄独特的吸引力和魅力。为什么要建设特色化的乡村田园景观,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原因。1.1尊重区域自然本底与发展差异的需要。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人文风情不尽相同,加之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发展的不均衡,形成了不同的乡村风貌,如山地景观型、丘陵风光型、平原水乡型、都市风貌型。随着全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设模仿化的问题随之出现,乡村失去了固有的地域观念和人文价值,逐渐缺乏可识别性和创新性,区域之间自然本底与发展差异变得不再明显,因此营造特色化的乡村田园景观刻不容缓。乡村景观只有形成特色,才有生命力和灵魂。如南京市江宁区钱家渡村是典型的江南平原水乡,村内河网纵横、塘田交错,作为“湖熟文化”的发源地,村庄依托本底,不搞大拆大建,秉持环保生态优先的理念,稳固发展以水稻、水八仙、虾蟹为主导的农产品,打造以水为特色的水上田园,整合尚桥生态园、现代农业展示馆、渔趣园等多个旅游资源,加大产业融合,让村庄换发新的活力。特色化乡村田园景观不仅可提高村民的文化和本土自信,还有利于提高游客观赏旅游体验,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1.2区域品牌形象塑造的需要。区域品牌形象是指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和整体形象,是一个地区的符号和象征,具有知其一就知其二的功效。在乡村资源与景观趋于同质化的今天,建立基于地域文化和自然景观构建的区域品牌是彰显地域特色、塑造地域形象的有效手段。在当前全国品牌建设中,有一批成功的经营典型,例如,溧阳市溧城镇礼诗圩村立足生态农业的资源优势,围绕“共享村落,礼诗生活”发展定位,成立江苏礼诗荷韵建设发展公司,打造“礼诗荷韵”商标品牌,吸引了“江苏喝了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金瓜子创意联盟”等企业投资,共同搭建“共享农庄”平台。礼诗圩用品牌提升价值,用创意农业实现农旅相互融合,拓宽经营渠道,走出一条可持续、富民增收的发展新路。毋庸置疑,乡村特色化形象塑造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同时也能有效保护当地特色资源,对区域发展有长远影响,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基础。1.3乡村旅游开发与可持续经营的需要。近几年,乡村旅游业在全国兴起,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不少地方的乡村旅游点因存在项目特色雷同、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开办短短一两年客流骤减,门庭冷落。乡村旅游如果一旦缺乏了特色就会变得空洞浅显,缺失核心竞争力,甚至导致开发失败。因此,乡村旅游应着眼于长期发展,依托稀有的文化旅游资源,走出特色化、差异化道路,才会有市场吸引力,才会可持续,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如泰兴市黄桥镇祁家庄以本土美食文化和特色农业景观为核心吸引物,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被评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该村打造集生态旅游、科普文化、健康娱乐、休闲品尝、青少年社会实践等于一体的小南湖风景区。建立花卉苗木、香荷芋、水产养殖、小杂粮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了“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农家餐饮”一条龙的祁巷特色。此外,还举办千人钓鱼大赛、民俗表演等文化活动,不断增添旅游新项目、新元素、新亮点,给乡村注入新活力。1.4农(牧)产品生产与商品化经营的需要。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为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尤其是特色农业,国家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评选,各省也陆续出台了建设“特色农业强镇”、“农业特色小镇”等相关政策。其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挖掘本地区的资源潜力,发展名特优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保证农民利益。发展特色农业与推进商品化经营对提高产业化水平、开拓产品市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如昆山市张浦镇金华村凭借村民百年制作腊肉的传统经验,重点发展腊肉产业,打造“金华腊肉”品牌,每年销售腊肉3.5万腿,净收入达180多万元。村内成立腊肉协会,推进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重塑包装、打造品牌、促进销售的基础上,以科技为依托,以农教为契机,开发腊肉制作体验、展示、教育及衍生产业,实现一、二、三产有机融合,为年轻人返乡提供广阔平台。

2实现乡村田园景观特色化的途径

2.1立足田园基础,打造特色产业。乡村振兴首要在产业振兴,在江西考察时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把乡村特色产业作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一项重要性基础性工作。面对不同的乡村基础,如何准确把握产业“特色”,选择适宜的产业发展方向?关键在于首先要加大区域经济结构调研,对乡村各类产业进行确认、甄选,对有优势、有潜力、能成长的特色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其次,完善涉农产业体系,发现和提炼“生态+”、“互联网+”等新模式,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此外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职业农民,增加农民获得感。如溧阳市上兴镇牛马塘村充分挖掘和利用村庄富硒土壤优势、村民种植红薯的传统,增加红薯产品附加值,实现“三产”融合。第一产业发展红薯种植特色农业,建立起千亩的红薯基地,为红薯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原料保障。第二产业外延伸相关手工业及加工业,开发出地瓜脆、地瓜奶昔、地瓜酒、地瓜面膜等特色红薯产品。第三产业发展文创及服务业,目前该村打造了薯院、薯粉铺子、垄上观田、牛马塘艺术中心、耕读民宿等多个文化景点,全面展示了牛马塘村的文化传承及特色。此外,无锡市阳山镇前寺舍村有着悠久的种桃历史,“阳山水蜜桃”品牌更是响彻国内外。前寺舍村不仅注重提升水蜜桃产品本身的品质,推行规模化、精品化种植。而且,借助“互联网+营销”和主题旅游策划,延长桃产业链,发展桃相关的手工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提升村庄的区域知名度。并适时推出吃桃大赛、采桃大赛和赏花会等一系列“桃文化”主题活动,为游客量身定做“桃体验游”路线。2.2立足聚落本底,营造特色景观。在乡村振兴建设的关键时期,景观营造应遵循景观传统性与特色性原则,降低人工的干预,注重肌理的延续,注重景观的持续发展和品质建设,根据现有的资源特征,形成时空差异、文化差异。例如溧阳市别桥镇塘马村运用砖瓦、泥土、竹、木、藤等乡土材料结合现代景观设计手法来呈现独特的乡村景观,延续了乡村文化血脉、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再如南京市高淳区垄上村保留老房子原结构的基础上,增加现代设施,因地制宜开办民宿、咖啡馆、茶艺体验区,古朴时尚,延续了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印记。营造乡村田园特色景观,不仅要注重村庄的美化,还需运用系统性思维谋划乡村与田园之间的有机联系。如东台市三仓镇兰址联南官苴三村采用“针灸式”改造、“嵌入式”建设,树立“蔬菜就是绿化”的理念,在家前屋后打造微田园,选择枇杷、垂柳等本土树种和农作物栽植绿化,尊重乡村田园肌理。还有南京市江宁区观音殿村利用村口原有的地形及水塘优势资源,建设高端花卉培育、展示基地,美化观音殿景观环境同时发展观光旅游,带来经济效益。2.3立足山水资源,优化生态特色。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我国大部分乡村都具有自然生态资源的优势基底,如何优化生态特色实现绿色发展是现阶段有待解决一项难题。在这方面苏州吴中区黄墅村和兴化千岛菜花景区东罗村的建设实践可以为众多相似的村庄提供借鉴:苏州市吴中区黄墅村西傍太湖,北依太湖园博园,是环西太湖沿线的一个重要村落,地处太湖生态保护区内,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村域内有白杨林十多万棵,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对太湖生态修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墅村坚持“规划同步、基础同建、环境同治”的理念,树立明确的生态保护观念。而且采用人工微介入的方法,打造水清岸绿田园风光。先后移植、增植绿化2万多m2,完成雨污管网改造,河道清淤整治,垒石驳岸生态修复等建设工作,彻底解决断头浜、水系不通等问题。全面实现化肥、农药的减量化使用,有机肥循环使用。最后,借助森林特色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林下作物种植、森林养生休闲等项目,实现一三产协调发展。兴化市缸顾乡东罗村地处水网密布的里下河湿地保护区,村庄环平旺湖而建,自然环境良好,富有兴化水乡特色。目前有野生动植物400多种,是泰州市生态资源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东罗村从昔日的“问题村”转变成如今的“生态村”,得益于以下几点:发挥自身“水资源”优势,推行河长制和退渔退圩工作,围绕平旺湖畔建设生态环湖走廊,努力重现湖泊旧貌。退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打造高品质乡村旅游,探索人水和谐的生态新路。2.4立足地域文化,强化系列表达。文化振兴是灵魂,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相较于城市,乡村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因此更需要保护其独特的乡村田园景观格局,注重传承乡土文脉,推进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繁荣乡村文化。如溧阳市溧城镇礼诗圩村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数十个国学大儒、文人院士,诗书礼义氛围浓厚。礼诗圩围绕特色文化建设,开展了以下工作:(1)增设物质空间载体,传承特色文化。礼诗圩打造九间房知青点、文化礼堂,成立焦尾琴艺术展馆、虞晓勇书法工作室等,展示溧阳文化,宣传本土文人乡贤,通过文化的链接来激发家乡情、自豪感。(2)挖掘文旅产业,打造文化品牌。礼诗圩塑造“礼文化、诗文化、荷文化”的文旅品牌,撬动农旅融合,拓宽村民收入渠道。(3)深耕文明实践内涵,建设和谐礼诗。开展道德讲堂、文明家庭评选、美丽乡村“五最”评比等多样化的道德宣传活动,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形成了邻里和谐、百姓和乐的新风尚。(4)开展文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举办“水乡荷韵——工笔画作品展”“礼诗荷韵杯”厨娘大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增加邻里互动,提高乡风文明。再如徐州市铜山区倪园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儒家文化、奇石文化和石山文化已传承千年。倪园村采用整治为主,有机更新的建设策略,注重乡村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利用:(1)传承和发展苏北传统院落式民居的建筑特色,在注重统一的基础上,保持原有村内块石道路和墙体的多样性,延续独具地方特色的石山文化。(2)村内营建“孔子观洪”、“春秋古院”、“夫子客栈”、“石碑林”等记忆场所,凸显村庄儒家文化。(3)挖掘当地编织、石刻、印染等传统技艺,增设非遗展示馆、传统手工作坊,文化礼堂和钟楼戏台,塑造和展现当地民俗文化。

3结语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问题剖析;策略探究

2017年以来,我国提出了一项重点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即乡村振兴战略,其主要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农村、农民、农业等三农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新的构思。因为,从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呈现腾飞趋势,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地飙升,人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同时也存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态出现。一方面从全国经济发展来看,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借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东风以及本身的地理位置优势,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实现了短时间内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西部以及内陆地区则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经济发展起步较晚,速度相对较慢;而另一方面从地区经济发展来看,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甚至造成城乡经济两极化现象的产生。这两方面都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社会秩序的不稳定,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均衡性和健康性,以至于最终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所以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均衡性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缩减极端化的贫富差距,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中我们所探究的问题是以蓬溪县为例的乡村地区,如何通过旅游等第三产业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先从乡村旅游产业说起,近年来我国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在解决农村、农民、农业等三农问题方面,传遍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实现农村经济振兴的主要策略之一。再从蓬溪县来看,蓬溪县是革命老区,地处我国内陆地区——四川省,虽然历史文化较为悠久,且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出色的旅游资源,DNA就如同我上文中弄个所述,地理位置、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等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随着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蓬溪县为代表的革命老区、农村地区加大政策扶持,而蓬溪县也准确定位旅游资源开发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在经济建设方面把农村和旅游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从而在促进蓬溪县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发展乡村经济,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但从当前蓬溪县乡村旅游发展实践来看也存在很多误区和问题,那么本文中我就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从蓬溪县乡村旅游发展实践出发,剖析误区,并提出几点实际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的误区

对于蓬溪县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来看,大方向上契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并且有一定的发展定位,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心态过急、迎合市场、特色挖掘不够等误区。(一)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破坏了当地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增加乡村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乡村的发展问题并致力与乡村的发展问题,对乡村有极大好处;大力发展乡村经济还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帮助农村的青壮年回流,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对农民也有很多益处;总而言之,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有利影响。但是,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有的乡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认识有限,会进入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了当地环境的误区,这个当地环境,既指的是自然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首先,是自然环境方面。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一方面是许多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对游客的监管不到位。许多游客在乡村旅游的时候,对乡村的秀美环境大为赞叹但却不注意保护乡村的山清水秀,乱扔垃圾,甚至在易燃的场地进行烧烤。旅游过后,游客们所到之地狼藉一片,需要专门安排人员进行清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给村民们增加了很多负担,严重破坏了村民的生活环境。甚至有的游客随手不经意的动作还能引发森林大火,严重破坏了乡村环境,不仅损失巨大还容易让乡村旅游的名誉受损,增加了乡村旅游的开办成本,起不到帮助村民致富的原本目的。其次,是文化环境方面。有的乡村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后,确实让更多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农村经济获得了发展。但在村民的物质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后,如果村民的精神文化水平还没有跟上,那对乡村的文化环境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物质丰富的基础上,如果缺乏对农民精神上的正确引导,反而会很容易造成思想腐败、不事生产,盲目追逐“潮流”的情况,而一旦农村的文化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农村的经济发展可能就会逐渐止步。并且伴随着城市游客和资金流的到来,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不断冲击,城市的种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融入的同时,也会让一些堕落腐败的文化也逐渐流入乡村,乡村原本淳朴、平淡的文化环境可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二)一味迎合游客需求,缺乏当地特色。首先,许多乡村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初衷是为了让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更好地保留本地的乡村文化,但由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方法不够恰当,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的作用。有的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存在盲目跟风的问题,一味迎合游客的需求,追求所谓的“时髦”和“网红”的乡村旅游形式,什么火来什么,如果没有就强行模仿,进而导致旅游产业缺乏创新,反而事倍功半。其次,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定位,没有融入当地特色优势,不接当地的“地气”。进而导致旅游产业形式单一,脱离地方大环境,造成文化和氛围上的“脱轨”。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反而还会因为过多追逐外来文化而失去本地的文化特色,让本地的乡村文化因无人继承而逐渐没落。如果某个地区的乡村旅游形式单一,在这里能看到的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到,而且还不一定出色,游客为何要来参观呢?乡村旅游一定要找好自己本地的文化定位,发展好有自己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要保留好自己本地的乡村文化,不愁没有游客来欣赏和参观。

二、走出乡村旅游误区的策略

对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来说,当前新农村建设虽然有整体目标的规划,但在各地区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出现误区不可避免,我们需要做的是及时发现误区,并有针对性的纠正误区,进而始终保持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一)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发展乡村旅游。在发展蓬溪县的乡村旅游时,既要注意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也要注意保护乡村的文化环境,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村民对自身环境的保护诉求。首先是自然环境,蓬溪县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就要健全对游客的监管策略,在推行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根据乡村旅游的现状改变策略,增减规定。发展乡村旅游,振兴乡村经济决不能以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决不能只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否则之后会付出更多代价。对游客在乡村旅游的行为监管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度”,不要因为害怕对游客的监管过严让游客失去旅游兴趣而放弃对游客的监督,这会让游客因监管不到位而破坏环境;也不要在游客旅游过程中说教太多,监管过严,让游客直接失去旅游的兴趣。其次是文化环境,蓬溪县许多乡村都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绝不能因为发展乡村旅游而破坏了文化环境。拥有一些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的乡村完全可以结合本身具有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既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到逐渐没落的乡村文化,让乡村文化得到更好地保存,也可以给本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但需要尤其注意的是,在发展乡村旅游,帮助村民致富的同时,一定要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水平。可以在乡村经济水平得到一定提高之后,在村里多多开办图书期刊阅览室,在乡村定期宣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鼓励村民发展优秀的乡村文化,不要被过多的物质冲垮了自身的文化底线。(二)丰富乡村旅游形式,形成当地特色。有的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一味迎合游客的需求,跟着游客的需要走,不惜牺牲当地的文化特色,变多样为单一。采取这种方法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好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但长此以往,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一味追随当下的潮流,游客不会次次都来买单。并不是说不应该追求潮流与时俱进,而是应当在保有自我特色的基础上追求与时俱进。例如,蓬溪县是革命老区,有的乡村还留有当年战争过后的痕迹,这些乡村就可以依托革命历史,向游客宣传当年的革命事迹,宣传过后可以安排一些模仿当年战争过程的游戏,让游客既放松又感慨和平来之不易。游戏过后需要安排农家乐餐饮服务,不一定要给游客提供多么精美的菜肴,最好要有地方特色,让游客在别的地方吃不到。农家乐的菜肴准备还可以模仿当年革命过程中战士食用的粗粮、野菜等食物,当然要经过改良,保有地方特色,让游客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革命的不易。这种乡村旅游模式饱含当地特色且寓教于乐,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还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发展小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但从当前蓬溪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存在一些误区,所以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建设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创新,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结合当地特色形成特色产业链,带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新时代振兴农村、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于静.论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J].经济问题,2008(5):91-93.

[2]杨音南.对湖南怀化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J].知识经济,2008(7):40-41.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篇7

今天,在此建立几条特色街道,不只是实施乡村改造、环境整治的破题之举,也是特色兴城、文化兴城的一个重要举措。市历来重视乡村综合整治提升,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去年实施的中心城区综合提升工程,提升了乡村服务功能,改善了投资环境,满足了民生需求,使我市承载力又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此基础上,实施特色街建设,将实施乡村环境整治与乡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环境整治水平,彰显城市特色的又一提升举措。

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载体和潜在力,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特色街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将文化与经济融合统一、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独特经济文化现象。市从沁园、济水、天坛、北海、玉泉五个办事处各选一条街建设特色街,寻找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径,要通过特色街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效果,通过特色产业的聚集、优化,通过注入和释放各种文化元素,让城区面貌和居民生活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市区整体形象得到提升,促进商业繁荣,增添乡村魅力,打造乡村特色名片。

要在特色街的建设中注意以下几点:

路灯、垃圾箱、休闲椅、花盆等市政设施配套上,一是注重空间布局合理化。建筑美化亮化、街道铺装配套、店面提升改造、街口形象塑造上。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力争打造一条规范而丰富,兼备而不杂乱的街景容貌。

并将这一主题体现到街区建设的标识、雕塑、小品等诸多细节中,二是突出功能定位主题化。确定街道的内涵所在优势所在提炼主题。增加街道人文元素,充分发挥街区最大凝聚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门店、商铺、市场的功能设计要合理配置、相为补充,三是谋求资源配置最优化。科学处置好交通、市场等之间的关系。将各种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发挥进去,实现利益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篇8

关键词:互联网;乡村特色旅游;乡村振兴

通过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我国节假日多个地区乡村旅游人数都在逐年递增,乡村旅游在完整的旅游体系中逐步成为全新的旅游方式。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互联网新技术和“乡村旅游”开始结合起来,助力乡村振兴,可以推动乡村经济蓬勃发展。同时,互联网对乡村内在文化的空前发掘,也成为乡村振兴的未来着力点,进而涌现出一批借助“互联网+”乡村旅游实现了村庄脱贫致富的新农村。

1“互联网+”乡村特色旅游的优势

1.1助力农村改善市场营销及旅游消费模式。当前乡村特色旅游正助力于国家实现农村地区脱贫攻坚,但是如今的乡村市场与发达的城市经济相比依然存在极大的差距。因此,乡村振兴的发展不能仅依靠单一的旅游业,需要深化改革,特别是需要结合当地特色进行产业调整。“互联网+”乡村特色旅游可以提升和改造乡村落后局面,将二者结合,综合运用互联网优势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是大势所趋。而实施则需要具体结合乡村当地的资源,例如:“风土”乡村特有的地理环境、“风物”乡村特有的景物、“风味”乡村特色(包括地道美食)等,发展乡村互联网连接城市各个群体的受众。相对于传统的B2B、B2C、C2C等传统的互联网经营方式、乡村更适合发展“O2O模式”,即线上消费线下享受的新型模式。1.2帮助农村地区实现互联网治理改革。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且正在快速形成乡村产业。由于城乡之间本身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也使得城市居民对乡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贫困、落后上面。但是互联网却极大地加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也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机会,比如近年来的抖音与快手在线推销农产品成就了大量的乡村网红。当前乡村的发展缺少“互联网+”乡村特色旅游这一方面的政策的引导,特别是优惠政策不够完善和具体。因此,需要针对互联网方面的规则,建立、健全更加高程度的开放化制度,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旅游基地来吸引更多城市游客。

2乡村特色旅游发展分析

2.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目前国内乡村旅游业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和质量在近几年提升较快,并且没有很好地建立一条结合互联网的完整产业体系,因此需要尽快结合“互联网+”整合线上与线下的渠道资源深入推进农村经济改革。2.2乡村旅游发展趋势。(1)地方政府的主导投资力度加大。为了改善乡村民生,政府正在加大支持乡村振兴产业,特别是特色旅游这一方面的投资力度。同时,引进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其进行深度融合,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政策规划文件,将其列入当地发展的重点。(2)投资多元化趋势明显。起初乡村特色旅游一般都是以当地有想法和能力的农户自发组织开展的,既有农民个体户或合伙经营,又有整村集体投资经营;后期一些有实力的公司、集团等城市资本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开发中。(3)乡村旅游逐渐发展出具有集群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产品概念。凡是一个产业发展到后期,都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更多的竞争者中发展特色,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以免被市场淘汰。

3“互联网+”乡村特色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3.1问题。如今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大多数年轻人选择进入城市打工,而留守老人经济条件普遍偏差,导致大多数农村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参与率低。并且劳动力流失,使得原生态农业生产环境保留较为完整的农家风貌这一优势被打破。3.2对策。(1)丰富投资方式。这需要当地政府积极发挥领导作用,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风貌,通过精密筹划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以确保政策扶持的资金到位。政府需要优化调整为具有服务性质的机构,鼓励民间企业对当地进行经济和劳动力上的投资支持,并且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有利于当地发展的多层次信贷产品,适当下调旅游企业贷款的准入门槛,扶持当地农民经营旅游项目。(2)乡村特色旅游的发展需要以农民为主体,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保证农民具有较高的参与激情。需建立并逐步完善一个长期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当地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利益相关者,从而积极参与到旅游建设中。(3)丰富旅游产品,建立多方发展产业链结构。观光休闲旅游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农村旅游形式,可以重点突出“田园情谊”,围绕“田”字来做文章,有土地便是有希望,即希望的田野,可以围绕其做更多的发展,比如建立养殖、种植、水产、林业乃至矿产的综合体,加上农村的餐饮、节气、劳作等文化,形成产业集群,以提升品牌知名度。(4)完善基础设施,引入企业资本。首先,在乡村特色旅游初具规模后,可灵活调整政策优惠制度,以吸引更多的城市资本注入农村发展产业区群,使其做大做强。其次,深度融合互联网与乡村旅游,还需要当地设施(硬件)和线上平台(软件)的双重保障。当地需尽快完善乡村旅游基础条件,建立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网络服务、改善交通条件。并结合当地特色,整合乡村各项地理信息、人文资源信息,建立相应的智慧旅游基础服务系统,引入互联网人才,为发展当地乡村旅游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彭娟.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与分析——以池州市农村电商为例[J].经营与管理,2019(8):127-129.

[2]张玉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成都市农科村的调查[J].大众文艺,2019(10):262-263.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篇9

关键词:城乡规划;美丽乡村;乡村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城乡规划的重要性愈发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其具体表现为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活宽裕、管理民主等方面。乡村建设工作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部分问题,相关执行部门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规划绿色、节能、环保的美丽乡村。

1城乡规划中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和问题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三农”工作方针政策,在国家政策、基金的扶持下,全国上下积极开展美丽新农村建设,大力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当前,美丽乡村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地方政府利用自身特色优势,以自身特色产业为基础,农旅融合共同促进发展,打造景区、民宿、特色展区、农家乐一系列服务区,打造新型农村休闲旅游业。加大地方政府特色风貌建设的引导把控,由点到线、由线向面、由村向镇拓展[1]。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委会发挥其自治权利,号召全村上下参与其中,使农村不仅风貌焕然一新,还能有效促进村民收入增长。但目前美丽乡村的建设仍存在一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不到位,需要后期不断调整策略,转变思想。1.1环境污染严重。过分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或者秉持着“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去建设,这种错误思想经常出现在城市和乡村建设过程中。为了加快乡村建设,一些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引进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不仅破坏了乡村水质量、空气质量,还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使得农产值下降,病虫害泛滥。为了防治病虫害,农民又喷洒过量农药,使得作物和土壤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如此恶性循环,不仅经济得不到增长,还污染了环境,影响了农民正常生活。1.2水污染严重。据2016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全年城市与乡村的污水处理率分别是93.4%和22%,城乡之间落差较大,就相关政策而言,最新政策是201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提出了对农村污水,化肥、农药等产品的质量标准和使用标准、畜禽废弃物防治、水产养殖等的要求[2]。农村缺乏饮用水过滤系统,直接饮用地下水,并用其浇灌农作物,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使水资源大量浪费,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如果水流源头遭受了污染,不仅会使农作物产量降低,污染土壤,还会使饮用地下水的农民的身体遭受一定程度的伤害[3]。除此之外,部分农村地区缺乏下水道等排水设施,一些生活用水未经过滤就直接投放至河流中,导致河流内金属含量过高,水草蔓延,水质堪忧。1.3规划不足。在对乡村建设的规划中缺乏“乡愁”、“地域文化”的考虑,为了快速达到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农村的高楼层出不穷,特有的乡村风貌被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没得到传承,在进行乡村建设规划中有些设计人员甚至直接抄袭互联网上的案例,没有结合实际情况,使得实际建设和后期效果脱轨,甚至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4]。究其根本,是因为地方政府对于乡村建设缺乏长远性和整体建设规划,过于追求高速发展,使得“可持续发展”变成了无稽之谈。1.4住宅建设不合理。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乡村建设存在诸多功能设计上的问题,例如为了使建筑造型更加美观,直接将储藏间设置于屋顶,只保证了美观,缺乏实用性考虑。除此之外,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老年人的辅助设施建设不完善,诸多已建成的建筑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质量问题,自身的建筑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1.5可持续性发展后劲不足。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地方政府过于追求产业结构的改变,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然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备,交通不便利,景区建设不完善,缺乏特色,产业水平偏低,后劲不足,农民经营者收入不足,积极性降低,导致资源的浪费,游客体验感差,甚至有些景区出现了建设工程烂尾现象,不仅使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也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进程[5]。

2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2.1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任何规划建设方案,都要从实际角度出发,将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要对农民进行积极引导,保证其能最大化投入乡村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保护自己生产生活的家园。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在对乡村文化进行开发时,要对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打造乡村自然特色的文化理念。2.2科学规划的原则。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不可不追求经济发展,也不可只追求经济发展,只有将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确保乡村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推动乡村特色文化的进程。2.3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向村民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方案,向相关工作人员传递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规划原则,在经济发展和生态规划出现矛盾时,生态优先,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结合现有资源,对农村居住环境进行改造,结合不同项目的发展目标。全方位多层次共同推进现代化进程[6]。2.4将农民作为主导力量。乡村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农民的力量,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不仅可以为城乡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同时还对城乡统筹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就要将农民作为主导力量。密切联系群众,以农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真正做到服务农民,造福农民[7]。

3城乡规划中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3.1生态环境规划策略。在城乡规划大背景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优化,就要求政府始终秉持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去规划乡村建设的生态环境,在推翻旧的建设新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保护原有环境和资源。在开展滴灌、喷灌工程工作时,政府要深入挖掘乡村特有资源,避免类似“千村一面”的无用设计。环境优势是乡村建设中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可浪费,因此要对村民加强环保理念的宣传,引导全体人员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工作中,培养保护资源,节约能源,绿色有机的生活方式[8]。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良好生活方式的提倡不仅需要依靠农民的自觉意识,同时针对一些固执己见,自私自利的行为,要求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如成立专门的环保小组,组织监督各村庄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调动起全民的积极性,共同投身村庄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中,使村容村貌由内而外的焕然一新,从根本上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3.2绿色循环农业规划策略。农村经济的发展,核心产业仍是农业,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工作人员要秉持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村现有的水资源、土壤资源、金属矿业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建设绿色循环型经济体系。例如,针对一些地处山林的乡村,可以引导农民种植一些利于生长的农作物,再通过加大牲畜的养殖,提升土壤的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牲畜的粪便是良好的天然养料,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养分,减少病虫害的危害,形成良好可循环的经济体系,最大化的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3.3环保节能产业规划策略。由于对经济增长的过快追求,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引进外来企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其中不乏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这类企业的引用虽然带来了短时间内的经济增长,却破坏了乡村环境,使得空气遭受污染,水资源破坏,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最终短暂的经济发展终会面临瓶颈,原有的青山绿水变成了穷山恶水,从根本上与可持续发展宗旨相违背。因此,地方政府要引以为戒,在引进外来企业时要严格筛选,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企业,同时对于企业产出的污染物要进行妥善处理,严格控制排放标准。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鼓励农户发展农家乐[9],地方政府要对农户进行技术支持和政策帮扶,针对一些封闭落后的经营方式可以邀请相关专家为农户讲解,建设新的产业链,如建设绿色采摘基地、生态果园、蔬菜大棚,也可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设计出具有乡村特点的民俗旅游项目。城市居民在长期的社会压力下渴望回归乡村,开设这类“回归乡野,怀念乡愁”的特色项目可以让城市游客放松身心,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更加尊重农户的劳动成果,同时还可以设立农村生活体验项目,让游客参与到谷物收割、喂鸡、放鹅等有意义的活动中,对儿童的教育也有良好的帮助。广西国有七坡林场立新森林人家是广西林场利用现有资源建设的特色农家乐体验项目,其内部设立森林美食区、灶台文化区、杨梅采摘园、国外松种子园等特色园区,可以给游客带来全方位的体验。其中森林美食区的房间以森林种质资源命名(图1),房间内部设置以植物命名的简介牌,不仅具有自身特色,还对游客进行了知识科普。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烂尾现象,这就是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长远规划所导致,因此地方政府要对这些烂尾项目进行合理规划,旅游产业要发展,基础设施必须建设完全。首先要发展交通,其次组织专门的学习小组前往美丽乡村进行示范案例的学习交流,学习过后要结合村落的实际情况,创造出乡村改建特色。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引进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农民辛苦种植的农作物统一收购,避免因为市场需要不足或者自然灾害造成的资源浪费,确保了农民的收入,使其更积极的投身农作物的培育过程中。加工后的农产品供销至餐饮行业,农作物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也使城市居民可以吃到天然无公害的农作物。3.4居住环境的规划策略。经过实地考察,不难发现各地区农村的房屋构造结构、道路铺装设置及建筑材质选择都有一定的独特性,这是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保护的重点,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维持其原有的特色,将地域文化传承发扬出去。在对南宁市西乡塘区城郊的居住小区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小区的建设缺乏设计性,将原本旧城区进行彻底翻新,使原有特色建筑和特色邕江文化全部抛弃,所以在房屋改建的过程中应当鼓励村民选用当地特色材料和建筑技术去建设,尽量维持原有建筑造型风格。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完善村中的各项基本设施,如损坏道路的维修,偏远山区通路问题,构建污水处理厂,针对农村垃圾实行合理的垃圾分类处理,健全排水管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3.5地域文化保护策略。地域文化是千百年来沉淀出的文化传统,任何改建重修都不能丢失地域文化,农村的地域文化一般是指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体现,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般主要包括: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族宗教信仰,民间特色建筑、民俗风情等,形式多样。在美丽乡村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求地方政府格外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引导青年一代不忘本,也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通过开设一些乡村文化节,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对一些优秀的文化继承人加以表彰,拍摄相关文化纪录片等方式向外界宣传,引导更多的青年投身于文化传承中。同时政府还可加强地区的文化产业建设,例如在国学文化盛行的今日,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学习政策,开展相关教育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提升村民的个人素养,构建农村新风气,还可以将农村建设成特色文化村,形成良好的文化产业[10]。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目标的提出,为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全员参与其中,为城乡规划中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乡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城乡差距的缩小夯实了基础,为农户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农民收入增长,生活幸福指数提高,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社会动乱的产生。然而,就实际情况而言,我们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要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不足之处,始终秉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目标,长远规划,更好地推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未来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不能止步于此,还应该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广泛征集新颖的设计理念,更好的推动现代化农村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邹宗根.建德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及面临的挑战[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9(05):19-21.

[2]江星涛.乡村水污染防治源头控制政策与技术路径探讨[J].化工管理,2018(23):201-202.

[3]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健全乡村水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湖北政协,2019(02):43-44.

[4]付洪良.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协同关系———乡村振兴视角下浙江湖州的实证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01):8-12,18.

[5]刘冲.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9(24):102-103.

[6]安赛.浅析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与设计[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07):162-163.

[7]莫明勇.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探析[J].居舍,2019(21):7.

[8]李珊珊.美丽乡村视野下特色旅游村镇景观规划的原则与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9(01):61-63.

[9]黄小婷.城乡规划中美丽乡村建设理论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15):262.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篇10

关键词:独龙江流域;原生性体育;乡村振兴;融通发展

民族体育是形成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不少民族体育大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传承性,这主要得益于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本民族的地理环境、民族性格以及精神信仰。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对我国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背负着传承与变通的双重使命,既要保护民族体育的特色文化底蕴又要面临当代体育的冲击,还要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认识不到位,随着乡村振兴热潮的到来,政策推动以及社会资本的持续注入,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危险,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契机,坚持党和政府的政策引导与主导地位,加强民族体育发展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的实践研究,对于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以及乡村经济的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关于独龙江流域体育保护现状分析

我国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独龙族居住于怒江流域一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重视各民族共同发展,开展“民族识别”工作,独龙族于1952年正式确立,是由“半奴隶制半封建制社会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性跨越”。在“直接过渡”这一时期,其社会变更与经济发展成为了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论题,国家政府大力扶持,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意在解决温饱问题,而对于体育文化的研究知之甚少;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成了现代产业的调整,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独龙江流域的经济也加快了发展步伐,这一时期,人们关注的重点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变更上转移,开始关注民族特色工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走近人们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对于刚刚起步的直过民族,对于教育相关的研究还只停留于原始教育,胡小明为搜集民族传统体育的第一手资料,前往独龙族,看到了当时记录独龙族祖先生活的岩画,打猎、骑马等,这是记录有关“体育运动”最早的文献;“十二五时期”,独龙江流域完成了继“直接跨越”之后的又一重大转折,仅用五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体育的保护与发展也在这一时期飞速发展,宋月国(2015)研究了独龙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特点以及文化理念,以提高政府对传统民族体育的重视,加大保护力度,继续传承优秀传统体育项目;[1]杨文杰,肖渊实(2011)对独龙族体育产生、传承、发展的动因与优势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社会独龙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2]邓开民表述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充分挖掘其发展潜力和发展途径,不仅可以保护传承云南特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带动云南的经济发展;杨文杰(2011)研究了云南贡山独龙族体育文化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影响下,其体育文化的属性有着极大的演变:从宗教祭祀到娱人;从原始的生存方式逐步过渡到现代化;从军事技能向娱乐健身活动变迁,这是独龙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时代的影响下其属性的运动轨迹;[3]曾华,杨庆辞(2012)基于独龙族体育文化的特殊发展起源,为更好开发和发展传统体育,必须号召党和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提出“由娱神向娱人和强身健体方向转变,由民间活动向学校体育转化,由自娱自乐向经济发展”的探索;[4]张成胜(2015)等人对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独龙族体育文化进行研究,发现独龙族体育文化的形成,由来历史已久,其天然的地理环境、原始的社会生产力、落后的通讯以及传统的民族节庆导致独龙族体育文化具有独具特色的宗教民族性、封闭质朴的单线传承性、地道纯正的原始生态性以及相对稳定的自然和谐性;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应构建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体系,建立以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统体育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为主的发展模式,促进本民族对自身的文化认同,保障独龙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不断对外交流交融的基础上健康可持续发展;[5]在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将视线从“经济发展”转变到“民族特色带动经济发展”上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独龙族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独龙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至今为止,独龙族已实现了整族脱贫步入全面小康发展阶段,如何维持当下的小康水平,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以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也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彭琼,孙晓宇(2017)研究了我国云南独龙族特色鲜明的传统体育文化,认为该民族的生活方式较为原始,体育文化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交通条件、民风民俗密切相关。[6]独龙族的体育文化历史由来已久,其体育文化具有彰显民族特色的大众性、沉淀已久的历史性、与自然环境相契合的地域性以及未被社会改造的原生性等特点。为了传播独龙族独特的体育文化,需要建立文化人体机制,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建立专业的文化发展体系,挖掘当地的特色体育文化生态旅游,吸引外来文化的交流,从而更好的传播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

2关于独龙江原生性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原生性体育是指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领域层面,要求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动作形式内容以及表现方式的原生态、原属性;包括人们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过程中所使用到的道具、服饰、语言文字、民族性建筑物、原生态环境等方面。独龙族地处独龙江一代,周围群山环绕,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传统的生存方式、落后的思想教育、原始的交通索道等使得独龙族与外界联系甚少,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也因此受外界文化干扰甚少,保留了其浓厚的文化“原生态”性。刘艾吉(2020)阐述了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有利于提高民族收入,打开民族传统体育的知名度,从而提高人们对于传统原生性体育的认识,提高保护意识;[7]彭琼等也有相似观点;可以利用民族传统体育与经济融合发展,在原生态视域下,独龙族体育文化原生性旅游的开发至关重要。宋月国研究发现当下独龙族传统体育趋向于健身性、娱乐性、学校体育教育、社会经济等方面发展;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取其精华,弃去糟粕,实现了独龙族传统体育的快速发展;杨文杰在独龙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探索新时代社会独龙族民族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动因,得出独龙族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可利用其自身的体育文化特征,依托社会的支持和原生性自生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曾华,杨庆辞研究发现独龙江体育的发展可由娱神向娱人和强身健体方向转变、由民间活动向学校体育转化、由自娱自乐向社会经济发展转化,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原生性传统体育,必须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杨文杰,肖渊实的研究中可知目前独龙江流域原生性体育的发展具有地域性和心理特质相对稳定两大优势,这也是独龙族相对于其他民族对于自身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优势。独龙族传统体育的起源是多方面的,往往和独龙族人民的生活背景和地理环境有着直接性的关联,在独龙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中,更是逐渐的走向娱乐性和竞技性,丰富并推动了我国传统体育发展。在面临传统向现代过渡,在与较高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启发与发展,但是也必然会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冲击。如果自身缺乏原生性,进而没有独立的文化自信,可能会被较高的文化所吞噬。

3关于乡村振兴与体育融通路径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战略之一,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的和模式,大力开发少数民族传统特色体育资源,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出一条“门槛低、见效快、普及广、收益好”的新路径。就目前而言,各界学者倾向于关注的焦点,一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利用民族村落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发展特色体育小镇,其优势在于,首先可以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必然推动民族体育的发展和创新;其次可以体现大国风范,提高民族文化影响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民族凝聚、激发民族创新能力;再者可以有效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提高其知名度,建立特色文化品牌;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阻碍,例如,发展条件不足,传播技术不成熟,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相对落后,且形式不一,形成了各式各样,纷繁复杂的集群现象;基础设施不够完备,缺乏专业人才,要建立特色体育小镇,不仅要耗资前期建设,也需要民族体育人才,由于对此认识不足,培养方式落后,因此相对匮乏。建立体育特色小镇符合时代潮流也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因此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障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及完成与体育融通的不二选择;司景梅(2021)的调查研究中,目前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集群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小镇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存在条件尚不完全成熟、基础设施不完备、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体系和服务平台有待完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等问题。[8]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提供经济、人力、物力支持,遵循市场规律合理规划需要;推出核心体育赛事;推动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体育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激发企业创新能力是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新动能和抓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具体体现,对乡村面貌的优化、城乡各产业的融合、乡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创新“体育+旅游”“体育+特色小镇”等发展新模式,创新以民族体育为核心的多样化产业价值链,让乡村产业借助体育产业发展进行转型。注重塑造小镇特色和农业特色来吸引客流,促进农民再就业;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小镇聚集功能带动体育消费,提高农民经济再收入。王松,张凤彪,毛瑞秋,崔佳琦(2019)以体育特色小镇为载体,基于文化分层理论,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实处境,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弘扬的创新路径。[9]研究结果表明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借助体育特色小镇的吸引力,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知名度,提高民族文化的认识度,增强民族精神的感染力。二是促进乡村经济振兴与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其发展意义在于提升文化传统自信,实现民族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创新基层民族自治,但同样面临专业服务人员缺乏,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民族特色产品开发有限的挑战。但就其发展前景而言,其发展机遇在于可以提升体育活动参与力,增加体育活动吸引力,激发体育活动创新力。据此,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于乡村振兴发展大有裨益。刘若骞,王龙飞,范铜钢(2019)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为研究对象,对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现状、困境与优化策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特色旅游的发展需要探索多样化发展模式,打造专业化平台,合理化布局,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保护民族文化“原生性”、创新创立新型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资源与民族地区体育旅游有效结合,助推特色体育旅游产业振兴发展;[10]顾怡然,代红兵,李晋龙(2021)剖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西南边疆地区民族体育旅游发展困境,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研究认为认识不到位引起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难以形成、民族文化烙印不足造成产品市场吸引力偏弱、人口流失导致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数字化建设落后阻碍市场进一步拓展是民族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应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推进政策落实落地;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烙印的特色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实施引才引智工程,提升发展动力;加快民族体育旅游数字化建设,拓展市场空间等;[11]张建,张敏(2021)提出我国少数民族具备的特色显著,因而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具有极大优势,少数民族中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就是民族体育,其对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业的稳健、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基于此,少数民族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与乡村资源优势相结合,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进而实现乡村经济振兴目的。从研究现状来看,乡村振兴于体育融通不仅能加快体育的生活化,现代化发展,也反推乡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可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提高乡村体育人口数量,激发民族体育热情是发展振兴的路径。

4民族体育保护与乡村振兴融通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