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汇报材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6:30

文献汇报材料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篇1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PBL;传统教学模式

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生命信息传递与调控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许多疾病的发病机理都可以用医学生物化学的理论从分子或基因的水平上加以解释。另外,许多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也可以用医学生物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加以解决。可见,医学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已经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作为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掌握医学生物化学的相关知识,可以更好的认识生命、研究生命和探索生命,更好的适应临床医学的需要。然而,医学生物化学的知识面覆盖广,并具有微观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再加上理论课时的大幅减少,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起来更加吃力,导致不及格率较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什么是PBL教学法

PBL是problem-basedlearning的简称,也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通常不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在PBL教学中,学生通常以小组(7~8人)为单位进行集体学习,并由小组长对每个组员进行任务分工、分头查阅资料,并充分讨论交流,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拓性,还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解决实际问题、自主学习、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等,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PBL教学法由神经学教授Barrows首创,并于1969年成功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此后,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学教育中。1986年,第二军医大学和原西安医科大学首先引进了PBL模式,此后许多高校都引入了这种教学模式。2000年,中国大陆主要医科大学的代表赴香港大学交流、学习PBL教学经验,因此可以认为PBL教学模式将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二、PBL教学法的实际应用过程

笔者以本校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授课对象,践行了PBL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教师在不同的阶段担任不同的角色。1.病案准备:病案选择是整个教学的关键所在,案例中疾病的发病机制,既要可以用医学生物化学的理论解释,又要真实、合理、有效,还不能超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范围。问题的设置也要难度适中,案例中提供的数据应能启发、帮助学生,使学生通过努力查阅文献就能完成,以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我们讨论制定了一个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例,并给出了病人体征检测、ICU检测、血液检测和尿液检测的检测报告,并设置了两个情景,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给出最佳治疗建议。该案例中的疾病发病机制,既和医学生物化学中的糖代谢、脂代谢等有关,又可用到病理生理的内容,综合性较强。2.学习材料,提出问题:学习材料之前,需要将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每组6~8人,每组设置一个小组长(职责是组织大家学习材料和任务分工)和一个记录员(职责是记录学习过程中大家所提出的一切问题)。可采用朗读材料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每位同学的学习进度可保持一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所有能够想到的问题,并由记录员记录下来。简单的问题,可以当场讨论解答。复杂的问题,可查阅文献后,再作讨论。3.查阅文献阶段:该阶段,组长负责对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分工,然后各自查阅文献,独立思考,寻找问题对应的答案。由于大多数学生查阅文献的手段就是“百度搜索”,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如何查阅期刊文献。4.集体讨论得出最佳治疗方案:该阶段是最为关键,也是学生讨论最为激烈的阶段。每位同学将自己所查的答案叙述给大家,并集体讨论答案的正确性。待所有问题都解决以后,要回归案例,得出最佳的治疗方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表现之外,还应该对错误性的结论进行提醒,但不要给出具体答案。5.学生总结汇报和教师点评:学生将讨论的结果和最佳治疗方案以PPT的形式向老师进行汇报,且应要求每位同学都要汇报。为了避免不同同学汇报同一内容,组长应做好分工、合理安排。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PPT汇报内容的逻辑性、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打分。学生汇报结束以后,教师还应对汇报进行点评,学生使用不恰当的知识点、遗漏的知识点或者是治疗方案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或提醒。

三、PBL教学效果反馈

根据学生反馈,学生喜欢并乐于参与PBL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以小组模式围绕案例进行学习、主动提问、查阅文献、分工合作、集体讨论、分析总结,最后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学习、语言表达、解决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巩固了医学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

四、小结

PBL教学方法可以将微观的、抽象的医学生物化学知识具体化、实用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将会更好的提高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诒森,侯筱宇.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03).

[2]慕景强.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3):170-173.

[3]吴升华.论PBL医学教育模式[J].医学与哲学,2000,21(12):48-49.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篇2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材料学学科;措施;成效

近些年,由于学生人数增加和就业压力增大等多种原因,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着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质量泡沫等问题[1],甚至出现“走过场,搞形式”、“抄袭注水,几天时间完成毕业论文”等现象。究其原因,首先是论文实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学生态度不端正,基本素质不高。导师精力不够,不满于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以及迫于就业率和考研率等压力;其次是论文评价主体的评价客观性不强。评价老师打太极拳,打人情分;再次是论文管理主体的保障适应性欠缺。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不合理,管理制度不严,激励措施不够,保障条件不足。针对以上情况,有些人认为应该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以免浪费人力、财力、时间,甚至还造成了一些学术不端的行[2]。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也明确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水平是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有突出位置。因此,多数人认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不能取消,认为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任何课程学习都无法替代的。在这种形势下,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在深入研究他人改革的基础上,通过与材料学学科的学生和老师的访谈和调查,结合学校及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对本专业的毕业论文改革提出了新的思想,针对性地采取了新的措施,将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鸡肋”变成了“美味”,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改革成效[2]。

一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理念与举措

(一)提升毕业论文的重要性。1.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体系。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和能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论文是对其四年学习和实践的综合性知识考核,是其初步研究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反映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对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搞个与发展纲要》要求,结合本科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体系内,以提高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加大规范力度,主动积极地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3]。2.将本科毕业论文要求计入学术不端控制范围。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踏入学术研究的敲门砖、探路灯。学术不容虚假造次,为此,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将本科毕业论文要求计入学术不端控制范围,在本科毕业论文要求上做到严格学术规范,净化学术风气,防范学术浮躁,严惩学术腐败,在本科毕业论文这一柔性基体上控制好其学术应力应变关系。3.将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指导教师考核指标内容。针对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责任心不强、指导任务过重及教师的精力投入不足等问题。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将毕业论文评价情况与教师下年度学生分配指标、评奖评优、年终绩效考核等挂钩,做到奖惩分明,奖罚有度。(二)确保论文布展的适应性。1.时间确保充裕。针对本科毕业论文时间偏少的问题,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后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布置。在大三下学期期末(6月份)就安排毕业论文相关工作。在六月份确定好指导教师和论文选题后,让学生利用暑假假期就开始查阅相关文献,制定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案,九月份开学后就能全面进入实验阶段。这样,到学校统一部署毕业论文工作之时,我们的学生就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论文研究工作。通过提前布置毕业论文,使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时间从原来的不足半年延长到了一年,从而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文献调研,开展系列实验研究,使论文的工作量和质量都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不仅如此,提前进入毕业论文也使得学生在面临考研和就业压力的时候显得更从容、淡定,进而在心理上消除心浮气躁的情绪[4]。2.选题要求适中。针对毕业论文“学生写起来没劲,老师指导起来没劲”的现状,不仅要从管理上采取严格的措施,也要使师生们从内心愿意做好毕业论文,激发师生们的创新创造热情。选题上采取以实践操作为主,注重应用研究,注重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是激发毕业生的研究热情的很好手段。为此,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下功夫。将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同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如论文选题全部是紧紧围绕国家对航空航天材料、生物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微电子材料与器件等的迫切需求。毕业论文中所涉及到的科学问题恰恰是当今国家和社会发展重点关注的问题,是科技领域的前沿问题,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创造热情。如2016届219人中,毕业论文属于应用研究的占59%,理论研究仅占36%。另外,88.5%毕业论文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环节中进行,仅11.5%是理论研究。作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应该是创造知识的小试牛刀,对学生来说让其知道这是新知识的创造,年青的热血必定被点燃。对指导教师来说,如果认识到这是检验老师是否授人以渔的最好机会,他们一定不愿意轻易放弃。本科毕业论文从原来的毫无吸引力变成了“美女”与“野兽”的结合体,强烈地点燃了师生们的征服欲。3.导师合理指导。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安排导师非常重要。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上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一是实行导师负责制。在大三下学期就给每位毕业生配备导师,并实行双选机制,导师为学生指定与专业相关的文献,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文献查阅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导师所研究课题的调查、资料搜集、信息分类、加工整理等工作,并训练学生撰写专题文献综述、小论文;指导学生进行实际试验或社会调研,收集、整理原创性数据和资料;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二是学生人数与指导教师的职称合理匹配。为保证论文的质量,要求讲师最多带2名毕业生,副高职称的最多带3名毕业生,正高职称的最多带5名毕业生。三是要求毕业论文尽量依托导师的课题进行,以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性,并保证毕业论文的经费支持,2016届219项毕业论文中有课题支撑的高达87%。四是对导师的精力进行评估。对外出交流、访问的老师,严格控制毕业生人数,以免指导不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质量[4]。4.引导层出妙方。除了严格的要求,还需要指导教师在引导上出妙方。为了给学生更好的指导,材料学学科的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聊天法,通过聊天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从而制定与之相应的研究课题。通过聊天还可以了解学生考研、找工作的情况,给学生就业和读研提供有益的建议,关心关爱学生。通过聊天还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此外还有举一反三法、“威逼利诱”法、因材施教法、潜移默化法、“九九八十一难”法、论文修改一段法等等[5],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力,点燃学生的自信与成就感。5.条件要求保障。为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基础实验室全部开放,大型设备采取网上开放预约,并给毕业生提供毕业设计专用教室,同时确保毕业论文经费及时到位,按照定额的经费标准用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由学院统一支配。(三)做好论文进展的规范性。1.增加外审环节。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现有的内部导师评审的基础上,仿效研究生论文评审制度,开创性地增加外校专家评审环节。论文在经内审后统一送交1-2名外校专家审阅。一方面从学术角度来说,外审专家更容易发现本院系导师忽略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论文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外审对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能产生一定的压力的督促作用,使他们更加认真对待毕业论文。2.流程严密规范。每一届毕业论文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都要召开动员部署专题会议,要求全体导师和毕业生参加,会后实行导师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后,由导师与毕业生商量,以课题为依托毕业确定论文选题。确定选题后,毕业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并形成开题报告,定期参加导师课题组的组会及每月末的研究汇报。参加院系组织的中期检查,检查不合格要求定期整改。形成系统的研究内容后,导师指导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形成文档论文,导师审核并评审打分,同时送交1-3名其他评阅人评阅打分。毕业论文经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审查通过后,再统一送外审专家评审,外审成绩在良以上方可进入答辩环节。凡是答辩不合格的学生必须进行论文修改、整理,推迟半月进行第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仍未通过的学生,其毕业论文要重新进行,并推迟毕业。成绩评定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严格标准的原则,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敢于评定为不及格,以树立良好的毕业设计评定威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6]。3.管理严格到位。(1)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在管理上要动真格。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严肃性、杜绝学生应付了事,材料学学科成立了包括班主任在内的本科毕业论文专门工作小组,对毕业论文的启动、中间过程的督促、毕业论文的要求、毕业答辩的要求等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安排。最重要的是严格执行这些规定,责任到人。一旦前面的环节没有完成或没有达到要求,就坚决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无法按时按量按质完成的学生就只能推迟答辩。通过严格的要求,迫使学生们对毕业论文重视起来,想尽办法一定要按时按要求完成每一个毕业环节的工作。不仅如此,对于没有按规定完成毕业论文阶段性工作的学生,其指导教师也将给予相应的惩罚,在全院予以通报批评,认定为教学事故,并扣减其带毕业论文的名额和年终津贴等,提高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督促指导教师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和监督。(2)细化毕业论文要求。通过系统研究往年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和执行效果,得出以往之所以存在一些可以“放水”、可以“钻空子”的漏洞,很大程度上在于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多是空而泛,没有细化、没有量化,因而在评定时没有明确、具体的标准。针对这一问题,材料学学科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各项目标做了明确要求,从文献、目标、工作量、PPT制作、论文页数到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有具体的规定。如关于文献,必须看最新、最高级别的文献,精读8-10篇英语文献。要求会查文献,明白文献的创新点,每个公式都要自己会推导,文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实验细节都要看懂,每篇文献能提出3-5个深刻的问题,并能进行分析,展开讨论。再如关于目标,明确知道自己的毕业论文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完成什么样的任务;知道所研究的内容有哪些代表性的科研院所或者企业在进行,有哪些知名教授在做;以一个月为一个阶段,列出阶段性的目标,每月对照阶段性目标进行汇报。除了这些对科研目标的要求之外,甚至还对如何进行口头汇报、需要注意哪些礼仪和礼貌用语都有相应的规范。通过以这样明确、具体的要求来对毕业论文进行规范约束,既使学生们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也让老师们在审查、评定时有可依据的标准,那些没有按要求完成工作的学生就无处遁形了。4.监督严实科学。(1)实行定期检查与汇报制度。学生的兴趣被带动了、激情被点燃了,但这还远远不够。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这么简单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吗?学生遇到难题了怎么办?被困难击倒了怎么办?失去信心了怎么办?老师们因为教学科研任务重、家庭负担重等原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面对这些问题,必需要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和人文的关爱。为此,材料学学科的老师们共同想出了一招:无论是在学生的考研准备期还是假期课题组每周一次的研讨会雷打不动,全系所有的老师和学生每月月底的一次全面进展报告雷打不动,在外地的老师和学生通过视频参加进展报告会。指导老师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指导与建议,学生们和研究生师兄师姐互相讨论,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对于表现差的学生,一个星期后补做进展报告,在下次进展报告时还要重点考查,直到满足要求为止。这种汇报制度不仅能督促学生们毕业论文的进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能提高学生们制作PPT的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频繁的汇报、严格的要求使学生们首先从思想上不得不重视毕业论文,同时从时间和精力上也要认真开展论文研究工作。在这样的要求下,毕业论文的质量必然会整体大幅提高。不但如此,对于指导教师来说,组会使教师们有固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发挥其监督和引导作用。同时全系的月汇报制度也可以很好地发挥团队指导的作用,弥补年青老师经验不足的问题。(2)构建质量评价体系。为科学计算毕业论文成绩,湘潭大学材料学学科构建了质量评价体系,毕业论文评定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即指导教师成绩评定、评阅人成绩评定和毕业答辩成绩评定。通过质量评价体系评定,…2016届219名毕业生的论文中优秀论文占17.8%;良好占66.2%,中等占10.5%;及格占5.4%,比例十分合理。

二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把控的改革成效

(一)论文质量显著提高。通过对材料学学科2016届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总结和分析,所有论文选题紧跟科学前沿,创新性强,数据详实可靠,实验结果分析合理,相关工作量饱满,篇幅均在45页以上,大部分工作可向国内外相关专业期刊投稿,甚至部分学生论文已达到硕士毕业论文的学术水平和要求。如吴文博学生本科毕业论文成果“Correlation…between…Surface…Properties…and…Electronic…Work…Function…in…Biomedical…β…Titanium…Alloys”拟在生物材料顶级期刊《Biomaterials》上投稿;张亚学生提出的一种EB-PVD装置夹持台模拟与仿真方法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等等。经过一年的锻炼,学生们在刚开始的几个月每次进展报告都压力巨大、痛苦不堪,看文献、做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与指导老师讨论、做PPT汇报等等几乎都不会,但几个月后做这些事情却得心应手了。所有学生无论是上班时间还是节假日,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不来实验室就不知道去哪里了,来实验室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二)创造兴趣明显增强。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之前对自己的专业认识模糊,不清楚是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更谈不上对科研有深厚的兴趣了。而进入了课题组进行毕业论文课题研究之后,对专业方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老师的科研课题也产生了好奇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们感到有趣,实验中发现的科学问题吸引着学生一步步探索,通过反复查阅文献、设计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实验验证,最终得出了满意的结果。尤其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英文文献能看懂了,能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了,实验当中碰到的问题能自己想办法解决了,实验得出了漂亮的结果,数据能独自处理和简单分析了,这些都让学生充满了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从对科研一无所知,慢慢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科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激发了学生对科研创造的兴趣。(三)综合素质显著提升。除了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训练,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水平、PPT设计等方面也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不但学会了如何查况和阅读英文文献、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如何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等科学研究方面的技巧,而且学会了在实验遇到困难、设备出现故障时如何求助、如何解决问题继续前行等为人处理方面的诀窍,而不再是一味地等待指导教师的帮助。答辩时学生自信满满地向老师展示精彩的图片、漂亮的模型、非常有规律的图表,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地表达观点,胸有成竹地回答老师刁钻的问题。学生答辩时的那份自信、那种气质全写在脸上,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有了,抑扬顿挫的学术语言也有了。经过本科毕业论文期间的学习,一些平时比较内向、不善于交流的学生,现在变得自信了、开朗了。

三结论和讨论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地位和作用重要而特殊。湘潭大学材料学科将本科论文改革不仅大幅提高了学生的本科论文质量,并且可以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训练和提升,同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术不端的控制以及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与考核都能起到重要作用,真正将本科毕业论文由“鸡肋”变成了“美味”。湘潭大学材料学科对于本科论文的实践探索不仅适用于地方高等院校的工科学科,对于普通高等学校其它专业的本科论文改革均可起到借鉴和启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2]冯永宝,沈春英,丘泰.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70-72.

[3]刘灵芝,陈志刚,肖亦农.本科学位论文质量低下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4):…363-366.

[4]伍汝辉.高校本科、硕士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高等教育学,2008:…5.

[5]吴赞敏.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212-213.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篇3

1.1掌握了读书报告会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读书报告会多由护士长主持,要求全科护士参加。每次报告会之前确定小组成员,主持人和主讲人各1人,2~5个小组成员,制作成PPT,采取以书面材料、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结合汇报者口头讲解的形式进行汇报,内容包括急救技术的新进展、急救药物的临床应用、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思考、存在的困惑或问题,小结或体会[1]。汇报时间为30min,汇报完毕后进行大约十多分钟的讨论,由主持人和护士们相互提问,解答彼此心中的疑惑,相互交流护理经验和体会。再由护士长和督导专家进行点评和指导,最后确立下一期读书报告会的主题。读书报告会每月举行2次,时间大约40min/次左右。科室做好学习记录,督导专家将评价结果送交护理部备存。

1.2创建了一种良好学习氛围,实现资源共享

读书报告会的开展使护士利用业余时间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和交流护理工作经验,相互借鉴,共同提高;要求护士广泛阅读近5年内有关专业知识方面的文献(含书籍、报纸、核心期刊的纸质版或电子版)等并对内容进行总结。使护士经历查找、阅读、分析、总结、汇报、讨论、质疑、解答等一系列学习过程,这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梳理、总结及进一步深化的过程,增进知识的系统性,不仅有助于护士巩固基本的急救理论知识和技术,而且有助于了解国内外最新护理动态与进展,学习并尝试使用新的护理理念与技术,加速知识的更新,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实践,提高急诊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增进彼此的感情和交流,增强科室的凝聚力。实现“一人读书、人人受益、知识共享的”目的,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2]。

1.3激发护士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主动性

由于临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质、承担工作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导致护士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很少关注护理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方向。举行读书报告会以来,通过引导护士思考,设定问题,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核心期刊和文献,使护士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3]。

1.4在知识增长的同时提高了各种能力

读书报告会开展后护士自身能力均较报告会开展前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该方法使护士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不仅掌握了新概念、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护士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而且还提高了护士查找文献、阅读并分析、撰写、制作电子课件、语言表达等能力[4]。教会护士如何查阅期刊和文献以及有效利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阅读各种护理期刊,筛选出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较强的知识,再进行整理、归纳,最后做成PPT,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读书报告[5]。这使护士的检索、阅读、分析、运用文献的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撰写读书报告、制作电子课件及汇报演讲的能力也不断提高。整理读书报告会的内容不仅要反映国内外最前沿的护理进展和动态,还要具有先进性、开创性及实用性。通过这种方式使护士掌握了读书报告会的基本流程、PPT的制作要求、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个人综合素质[6]。

1.5提高了护士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护士进行读书报告会的必备条件,每个人都要经历在报告会上向专家和其他护士进行汇报的过程,因此,每名护士都必须反复练习,充分锻炼自己的口才和演讲能力[7],注意掌握好语音、语速和语调,口齿清晰地将内容展现给大家,并通过与其他护士的交流和讨论,提高了自身的沟通能力。

1.6增加督导专家之间的交流

每月由护理部安排2名护士长作为督导专家到指定的科室进行督导,此过程可增加科室之间的交流和切磋,相互借鉴,共同提升。督导专家在为科室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同时,也吸取了督导科室的专业知识和特色之处,博采众长,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8]。

1.7为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在准备读书报告会的过程中,护士需要进行查阅、收集、分析、归纳、整理成读书报告,这样读书报告具有一定的回顾性、综合性、评述性、逻辑性。文献检索、分析整理、综合归纳和制作PPT的能力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使护士们得到很好地锻炼。另外,文献是刊载、储存和传播护理科研信息和科研方法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了解护理发展动向,获取科研知识和信息,拓宽科研思路的有效途径,为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9]。

2对临床护理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地不断发展、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护理专业的发展也日益专业化和具体化,护理人员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来适应这一新的变化,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与国际接轨。通过读书报告会,护士们受益匪浅,感觉自身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使其能及时了解护理领域的前沿理念和技术,学以致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10]。

3小结

作为一家综合性儿科教学医院,各医护人员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不断对培训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改变传统的培训模式,将多种有效的培训方式应用于临床培训中以提高教学和培训质量,提高科室医护人员的岗位胜任力和整体急救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每例患儿。开展读书报告会为护士创建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资源共享,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多种能力,且为开展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提高了护士的急救技能、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培训方法。

作者:唐淑华 崔妮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急诊室

参考文献

[1]张平,尤渺宁.读书报告会在护士长管理培训中的应用.现代临床护理,2012,11(2):53-55.

[2]杨美华,程传苗,孙亚林,等.读书报告会在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7):688.

[3]杨艳,孙琳,诸葛海鸿,等.利用读书报告会形式提高实习护生综合素质的做法与效果.护理管理杂志,2010,10(3):211-212.

[4]陈亚琼.仪器管理与护士技能培训一体化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7):4064-4065.

[5]肖江琴,王海燕,阿孜古丽•买买提,等.培训评估圈模式用于急诊专业护士实践培训的效果分析.护理研究,2012,26(30):2856-2858.

[6]张巧利,李兴革,贺中云,等.案例分析法在急诊科护士临床沟通能力培训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4):113-114.

[7]南金梅,陈芙蓉.分层培训在急诊科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5):90-92.

[8]崔秋霞,单君,郁红霞,等.同伴教育在急诊科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53-55.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篇4

科研导论课是创新方法类课程,作为本科生自主性的实践课程,是“创新教学环节”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在传统的课程安排中,实践课程主要是为理论课程服务的,实践课程设计的目标一般是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和扩展。因此很多专业往往只重视理论课程而轻视相关的实践课程。在这样的课程导向下,学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内容,导致理论知识充足却不知道如何运用。基于此,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主要目的在于对全体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使学生熟悉科研过程,对科学研究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为学生主动参与科研活动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学生讲授文献查阅与科技论文写作、科学研究方法和程序、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分析仪器的使用等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大学生科研的意义、方法、步骤、环节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并能正确地应用这些知识,分析、思考和解决科研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般问题。该课程在第二学年的下学期(第4学期)开设,共24学时属于课堂教学类课程。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1)科学研究概述[2],2学时,本章着重介绍自然科学体系的分类,掌握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详细讲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科学技术研究的涵义、性质和任务。2)科研课题的选择与确定,3学时,本章介绍选择科研课题的基本线索。重点内容包括有:(1)选题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2)科研选题的一般程序;(3)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特殊要求。3)科学研究的方法,4学时,本章介绍科学研究的系统科学方法的原则和作用,科学抽象的一般步骤,理想模型和理想实验。4)科学研究成果的处理,3学时,本章介绍的方法,在科技期刊上的一般程序;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科研成果的鉴定方法。5)科技论文的撰写,4学时,本章介绍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论文饿写作方法,包括论文的命题,论文的署名,论文的摘要,论文的前言,论文的正文,论文的结束语。6)研究性学习科研,8学时,本章主要介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具体科研实例,包括近红外光吸收与上转换功能材料的课题研究示例,类石墨烯MAX纳米片的制备及应用研究等。教学上采取自主探究:要求学生以4-6人为一组,自主选择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一个课题,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并汇报讨论。

2教学方法

该课程属于创新方法类课程,很多教学内容的实施需要结合科研实际,具备科研实践经验,因此教学方法上必须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所区别,不能简单实行讲授教学,在这门课程讲授中,课程教学以课堂教学、课外作业、课程设计、综合讨论、网络以及授课教师的科研项目经验讲授等共同实施,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的内容。课程将按照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式,注重知识性、哲理性和实用性,由浅入深地使本科生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初步掌握科研方法的实践与思维技巧,为其本科阶段参加课题研究、撰写较高水平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做好本科论文(或毕业设计)以及今后从事深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本课程的教学将有机结合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设计分组讨论、互查汇报、网络课堂等多种自主学习方式,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时跟踪、辅导和考核,充分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的案例教学将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取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学术造诣高、科研成绩突出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案例教学,结合自身的科研经验进行讲授。按照教学设计,整个课程的案例主要包括:(1)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制备及研究进展和应用。系统介绍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发展进程,并介绍其文献调研的方法,讲解科研课题的确定以及项目申请书的撰写,传授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究方法以及科研成果的分析总结,进而讲解科技论文的写作和最后论文的发表程序。(2)二维MAX纳米片的制备,介绍了二维MAX纳米片的概念和实现MAX型化合物的剥离方法。通过这些案例的讲授,学生可以系统了解科研的过程,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以后自己从事科研活动奠定基础。除了案例教学外,整个课程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还有最后的自主课程考核。通过系统学习前面的内容以后,在课程考核阶段会将学生分组,3-4人一组,各组自主选择课题,然后自主进行相关文献调研,汇总各课题近期研究进展,撰写汇报文件进行课堂汇报。通过这一考核活动的实施,学生会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前面学到的科研技能,有助于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强化了动手能力。

3教学效果

经过24学时的教学以后,教师详细讲解教学内容,分享科研经验,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实践探讨,本课程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在结课后,学生对本课程评价很高,认为本课程非常重要,在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他们后期科研活动的开展及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教师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也深刻认识到教学科研的互补作用,教学为主,科研为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技能才能更好的传授学生知识。而只有持续进行科学研究,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符合国家和学校的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实现职称的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未来科研导论这门课程的持续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在考核环节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最后的分组课题讨论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发挥作用,应用自己的学习所得,主动思考,利用网络信息检索系统查阅文献并筛选信息,在最后的课堂汇报过程中,每个组的汇报内容详细具体,很好的展现了课题的科研前沿工作,具备了不错的科研素养。可以说,自主学习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也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理论实践相结合,注重自主学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很积极的推进作用。

4结语

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文献查询和筛选技能,了解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有关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很多都进入了教师的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实际中运用学习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艾延龄,章梦琴.材料物理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界,2017(09):74-79.

[2]杨军,石海洋.浅谈《科研导论课》教学内容创新及实践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74-75.

[3]杨巧文,王启宝.科研导论课程教学体会[J].广东化工,2016,43(2):138-141.

[4]施庆乐,许剑光,韩朋德,诸华军.自主学习课程《科研导论》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视界,2015,22:129-129.

[5]杨小平.科研导论课教学改革的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4,27:30-31.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篇5

标准(修订)>的通知》,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评估目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评估目的:加强对我市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促使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重视与支持学校图书馆工作,加强队伍建设,改善办馆条件,加快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

进程,提高图书馆科学管理和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水平,促进全市中小学图书馆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指导思想: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重点评估学校的办馆理念、馆员业务素质、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管理和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水平等内容。

(三)评估原则:坚持科学性、导向性、可行性,坚持标准,严格把关,确保质量。

二、评估对象

市级中小学示范图书馆评估对象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全日制中小学校的图书馆。

三、评估标准组成及分值

由于中小学的情况与要求不同,中学采用《市中学示范图书馆评估标准》,小学采用《市小学示范图书馆评估标准》(以下简称《评估标准》,详见附件1、2)。《评估标准》总分值为110分,由管理体

制与人员建设(15分)、条件保障(35分)、科学管理(25分)、读者工作(35分)四部分组成。

《评估标准》的每一部分均设三级评估指标,下级评估指标各项分值总和是上一级评估指标的分值。例如,三级指标A11为2分、A12为4分、A13为2分,则二级指标A1累计总分为8分;二级评估指标A1为8

分、A2为7分,则一级指标A累计总分为15分。

四、申报条件

城区、县城中小学和乡镇中心学校按I类标准参评,其他中小学按II类标准参评。

(一)市级中学示范图书馆的申报条件

1、图书馆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配备专业规范的文献管理系统,具有采编典流、期刊管理、统计检索等功能。

2、图书馆实行全开架借阅(初中允许半开架)。电子阅览室(区)独立设置,不与计算机网络教室合并使用。

3、生均配备图书标准:Ⅰ类高中50册、Ⅱ类高中35册;Ⅰ类初中40册、Ⅱ类初中30册。

4、人员要求:Ⅰ类高中图书馆专职人员不少于4人(Ⅱ类不少于3人),Ⅰ类初中图书馆专职人员不少于3人(Ⅱ类不少于2人);馆长参加市级以上图书馆业务培训,成绩合格;持有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书

(二)市级小学示范图书馆的申报条件

1、图书馆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配备专业规范的文献管理系统,具有采编典流、期刊管理、统计检索等功能。

2、图书馆实行全开架借阅,允许半开架。

3、生均配备图书标准:Ⅰ类小学30册,Ⅱ类小学20册。

4、人员要求:Ⅰ类小学图书馆专职人员不少于2人(Ⅱ类不少于1人),馆长参加市级以上图书馆业务培训,成绩合格;持有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书。

五、评估程序

(一)学校申报,县区初审

1、学校创建。拟申报学校对照《评估标准》要求开展创建示范图书馆工作,重点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措施,及时整改,加强管理,抓好落实。

2、学校申报。拟申报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照《评估标准》,填写自评分值,认真撰写创建情况报告,填写申报表(详见附件3),由学校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按照隶属关系,于每年9月份向县

区教育局提出申请。创建情况报告一般包括学校图书馆发展概况、创建情况概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今后发展方向等。

3、县区初审。由县区教育局教学仪器站(装备中心)对学校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并结合实地查看指导,对初审总分达90分以上的学校,在示范图书馆评估申报表上签注意见后于每年10月份上报市教育局

。市直相关学校直接报送市教育局。报送市教育局材料应按《评估标准》三级评估指标要求装订成册。

(二)市级验收,综合评估

复审工作由市教育局装备中心组织实施,成立市级核查小组对照《评估标准》对有关材料进行复审,对通过复审的学校进行实地考核评估,具体程序为:

1、听取汇报。市级评估组听取学校示范馆创建情况汇报(含整改情况)和县区教育局初审情况汇报。汇报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2、综合评估。市级评估组根据本《实施方案》,对照《评估标准》,通过查阅材料、现场测评和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对各项评估内容进行评估、逐项计分、综合评议,填写验收评分表,形成评估意

见。

3、意见反馈。市级评估组召开反馈会,将评估意见反馈给学校。

六、评定及表彰

经市级评估验收总分达90分及以上的,确定为市级示范图书馆,由市教育局统一公布,颁发牌匾。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篇6

关键词:新工科;环境工程;教学;创新实践

一、研究背景

新工科建设是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基于新时期国家发展需求、国际竞争形势,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对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这也对高校的工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需推进新兴工科专业的建设,如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另一方面加快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实践能力、整合能力的综合性人才[2]。环境工程是一门典型的工科专业,旨在利用科学手段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环境工程的研究对象复杂,专业的交叉性特征非常鲜明、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高,本科培养环节必须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创新课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以满足能处理复杂问题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科技创新实践课程便是在该背景下开设的,用以对环境工程基础实验进行补充。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验,完成资料搜集,制定实验方案、撰写研究报告以及展示成果等,使其全方位地参与科技创新环节,锻炼综合素质,以培养满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二、传统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

环境工程人才培养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实验教学包括环境工程原理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实验等。实验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实际动手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传统实验课程已无法满足处理当下复杂环境问题的需求,客观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环节,对于培养新工科要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目前传统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实验内容亟待更新

环境工程专业在我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专业人才境监测课为例,核心实验课程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PM2.5等颗粒物的测定原理和方法等,其中氮氧化物采样采用国家标准(HJ479-2009)《环境空气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这是最新的手工监测技术规范。但在实际环境质量管理工作中,各监测站点(国控站点、省控站点、超级站等)基本已全面采用自动监测技术,而大部分高校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无法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实用性不高,与社会服务、科研、生产第一线的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3]。

(二)最新科研成果未得到充分利用

大部分高校教师都身兼科研与教学双重职责,许多教师优秀的科研成果本应是良好的教学素材,但由于传统实验课程内容的限制,很难将其融入到本科实验教学环节,导致优质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教师授课内容与科研方向出现脱节,也影响到了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既无法保证“科研反哺教学”,又不能满足“教学反哺科研”。

(三)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目前的实验教学虽经过多次改革,但还是未能摆脱“填鸭式”教学的桎梏。目前的授课程序一般包括:课前教师调试好设备、配置好试剂,课堂上先介绍实验原理、讲解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分组按部就班开始实验、记录数据、基于给定的模板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这种验证性实验难度小、自由度也低,导致学生无需经过全面的思考便可完成培养环节[4]。此外,许多高校由于基础条件的限制,无法保证所有学生都有机会独立操作课程要求的大型实验仪器,实验授课变成了“参观现场”,教学效果较差,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四)评价体系需要完善

在传统实验课程中,考试的评分指标一般为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撰写及试卷答题。由于传统实验课程自由度较低,学生实验报告中难以体现对于课程的理解及思考,考察多基于实验态度而非综合能力,导致实验评价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并且难以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无法满足新时代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科技创新实践课程建设实践

针对上述传统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存在的不足,作者探索了创新实践课程思路。通过翻转课堂形式,将课程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背景调研、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及成果展示。科技创新实践课程以课堂授课→实验指导→成果汇报形式展开,在三个环节将分别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获取新知识及规范写作科技文本的能力、实验方案优化及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课程安排见表1所示。

(一)理论讲授

传统实验教学的理论讲授一般基于实验原理展开,学生对于资料调研、实验设计方法、文本撰写规范缺乏系统的学习。科技创新实践课程从基础知识出发,向学生系统讲授文献查阅技巧,科技文献的结构组成,项目申报书、实验研究报告等文本的写作规范、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方法等。在理论课授课后期教师将引导学生确定选题,课程将最大程度以学生为中心,保障学生根据研究兴趣选定主题并分组,实验以小组形式开展,每组3-5人。教师对各组分别进行实验指导,由于小组间实验主题与安排各不相同,能更大程度地保障仪器设备的使用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操作科研设备。

(二)实验指导

创新实验的实施过程与传统实验有很大差别,在各个环节都需要学生自主思考、设计、准备及开展实验,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及时给予相应指导。首先是实验方案的确定,由于本科生未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根据文献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能存在考虑不全面、风险不可控和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教师必须结合学校实验条件以及学生知识水平合理引导学生设计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其次,在实验开展过程中学生需全程参与,从仪器设备的调试,实验试剂的配置、样品的采集到实验数据的测定都要由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应由学生独立思考、商讨,允许学生试错,教师只需简单引导、把关,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即可;最后,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与结果的总结环节,在学生独立处理的原则上教师应该更多的引导,让学生思考数据背后的科学原理,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数据分析,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感受科学研究的魅力与实验的乐趣。由于各实验进度与周期存在差异,课程采取弹性时间,灵活指导,这要求教师能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授课工作。

(三)成果汇报

实验完成后,教师指导小组成员协作完成研究报告。与传统实验报告形式不同,研究报告要求学生以科技论文形式撰写,避免传统的实验报告流于形式,而学生难以从中锻炼创新能力与科技论文写作能力。除纸质研究报告之外,研究成果还需以口头汇报形式展示,汇报内容涵盖实验背景、实验设计、方案实施及结果分析各个环节,考察方式的多样性也将促使小组内分工协作,保证各个成员的参与度。汇报完毕后由其他小组提问,并组织探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图1为学生研究成果展示。(四)课程考核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过程考试,以研究工作的开展过程来评定成绩而不看重研究结果的好坏,允许学生失败,允许学生试错。评价指标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环节。其中,课堂表现占10%,实验方案占30%,实验操作占20%,成果汇报占30%,交流提问占10%。

四、课程预期目标

(一)学生达到的知识目标

掌握文献查阅的方法、掌握项目申报书的写作方法、掌握实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掌握实验研究报告写作方法。

(二)学生达到的能力目标

具有自主查阅文献和获取新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具有正确获取和处理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结果优化实验方案的能力;具有阅读研究文献并规范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具有团队协作及沟通交流的能力。

五、科技创新实践课程的思考

科技创新实践课程的特点在于将课堂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根据学生兴趣追踪环境工程领域国际热点并提出问题,而后设计实验并动手解决问题。其意义在于既能引导学生主动关注专业前沿问题,又能促使学生尝试解决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该实践课程以学生兴趣为主导,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同时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设计、操作与成果展示,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训练的不足。但目前,作者仅进行了一年的创新实践课程探索,学生的实验内容主要关注前沿热点研究,后续作者还将深入研究课程改革,将学生主导实验课程的思路应用于传统专业实验教学,进一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为培养我国环境领域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潘晓亮,谢世坤,高芝,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材料”教学改革[J].机电技术,2021(5):102-104.

[2]张振琳,韩颖,李青松,等.新工科背景下《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分子通报,2021(11):81-84.

[3]关共凑,徐颂,杨富国.新工科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9,22(4):98-102.

[4]岳思羽,宋凤敏,刘智峰,等.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综合实验的设计[J].山东化工,2021,50(1):189+191.

[5]许绿丝,洪俊明,张倩.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J].能源与环境,2021(4):111-112.

[6]马啸,王湖坤,余松林,等.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1):127-130.

[7]许丹丹,白少元,刘辉利,等.新工科背景下案例式教学法在环境工程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7):101-103.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篇7

关键词:模型设计与制作;探究式教学;翻转课堂法;互动

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步推进内涵的发展,提倡“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加强个性化培养,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和学生考核机制”①。三峡大学以此为基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鼓励强化课堂互动。三峡大学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也面临着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转变。在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应用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自主研究和探索的能力,以便应对毕业后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二年级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实践,就是探究式教学可行性的尝试。

一、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探究式教学背景

探究式教学法由杜威提出,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提出事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方法。探究式教学具有研究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经过现代高校的探索、建构,得到了推崇。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需要以学生固有的基础知识和艺术审美为前提,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对建筑模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合作探究课程相关知识点,促使其学习行为更加主动。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在学院常年开设,属于体育艺术类技能课,共32课时,面向人群是环境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通常情况下,往届二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过先修课程建筑设计。但2019年度二年级学生在上该课程之前没有学习建筑设计先修课程,对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缺乏基本了解。因此,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师需针对该年度上课主体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要求,并开展新的教学实践尝试。教师在掌握学生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尊重其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整个课程的探究式教学实践过程中,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积极地带问题参与模型设计与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与同学和教师合作,主动探索教学的相关内容,协同研究作业完成的过程。探究式教学实践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以便承前启后,顺利完成与后续课程的衔接。

二、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探究式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探究式教学实践,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制作实体模型的表达方式,揣摩建筑设计师的平面形式和立体空间设计构想;运用各种材料媒介,以手工制作成品模型的方式,展示大师建筑作品的设计风格和空间气质,结合所掌握的学习资料,品味并理解大师建筑作品历久弥新的魅力。课程的教学实践分为三个部分:教师为主导的课程理论讲授阶段、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建筑设计及案例相关知识的阶段、强调师生互动的模型制作与成果汇报阶段。特别是该课程学习的第二阶段为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学生需付出大量的时间搜集资料并梳理出适用于自己后续学习的脉络。教师在教学进度的第一阶段讲授完毕该课程理论,在学生制作模型实体之前,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任务驱动学生研究建筑设计基础理论,并以某位建筑大师的代表作为例,让学生搜集整理建筑案例的背景资料。搜集资料主要有两个方向:其一为掌握建筑设计相关原理,结合理论课建筑设计史的学习,了解施工材料和工艺,学习建筑平、立、剖面图的制图规范,能够赏析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其二为自选某一建筑大师的优秀作品,搜集作品设计的背景资料、设计概念、来源可靠的尺度数据、设计手法,最好能够绘制空间设计推演的示意图,并以此为基础,在充分熟悉大师建筑设计的背景资料的前提下,准备工具材料制作模型。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探究式教学重视互动,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互助共享,解决学习问题。探究式教学实践的重点集中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互动的重点是通过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学科思维的理解。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积极展现自己,将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教学相融合,以顺利完成建筑模型的制作。

三、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探究式教学实践

1.教学方法。教师设计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方法时,应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充分考虑教学任务和内容,适应学生现阶段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规律,也要考虑学校的设备条件。可以将几种教学方法配合应用,有主有次,以便完成课程任务并取得教学的最优效果。从教师角度看,可以主要采用课堂内容讲授法、指导法、演示法等实现知识的传递,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可以应用自学法、讨论法、实验法等。理论讲授阶段之后的教学中,可使用翻转课堂法。教师以建筑设计知识为引导方向,指定网络中教学名师公开课视频、参考视频(关于建筑设计、模型制作、匠人手工等),推荐参考教材和优秀作品图集等文献资料,让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内容“先学”,在学生完成课程作业任务的过程中再有针对性地讲授、互动和探究问题,以实现补充内容的“后教”;同时,关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探寻问题答案、组织资料共享并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始终保持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互动,实现认知互通和共同提高,使教学主体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从而共同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探究、推动课程知识的内化与应用。2.教学进度和内容。第一,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的理论讲授。教学的第一阶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建筑模型的用途、种类和特点,教师在课堂上需营造出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设备授课,理论讲授4学时。教师讲授的内容主要有:课程介绍和概述,主要包括建筑模型的用途、特点、类型;工具和材料的选择,包括常用工具、材料和黏合剂;模型设计与制作过程讲解、优秀模型作品赏析与参考资料推荐。第二,资料搜集和材料准备阶段。这是课程中承上启下的引导和启发阶段,也是探究式教学的前期实践部分,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学生要发挥学习自主性,以小组的形式合作互动完成学习。教师运用指导法,给学生提出建议,包括读书指导和学习视频的建议,如网络公共课和优秀纪录片、往届优秀作业成果展示、优秀方案制作过程演示等。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完成建筑设计理论、制图规范等资料文献阅读;搜集整理大师建筑的平面、立面数据;依据比例计算后,准备模型材料和制作工具。此阶段学时分配为4学时。在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理前,教师首先列出参考文献,即有助于现阶段二年级学生学习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经典书目。这些参考书应理论扎实全面、语言通俗易懂,让学生容易结合其他先修课程举一反三。参考书贵精不贵多,从主到次看,首先是关于建筑设计基本理论和建筑制图规范的书目。学生经过探究式学习后,学习效果的最低要求为能够看懂基本的建筑设计图纸,理解平面布局的形式和功能,能够对空间序列进行基本的推演并绘制示意图,了解建筑设计的构思方法。其次是关于大师建筑作品的参考资料和作品图集。要求学生结合建筑设计史的知识点,选择喜爱的建筑大师优秀作品作为模型制作样本,搜集与之有关的背景资料,了解作品在建筑史中的地位,掌握大师作品的空间关系和设计风格。学生应带着赏析和解读大师作品的眼光开展自学和研究,下载高清彩图、细节图和设计图,全面探究大师建筑作品,深切了解其作为大师代表作,如何将建筑设计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怎样充分发挥出建筑的审美价值,对今天的环境设计者有怎样的借鉴意义。学生自由成立2~3人的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共享资料,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最后是关于模型设计与制作的教材。此类教材由学生自主选择,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这有利于强化学生理解建筑模型在方案推敲、设计研究、空间推演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这类教材是将建筑设计构思和模型制作紧密衔接的重要学习资料。在小组探究式互动学习后,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优秀建筑案例的设计师、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建设过程、艺术成就、相关逸事等,发现与建筑模型相关的知识内容,体会到课程的趣味性。第三,补充讲授和下达作业任务书。这是该课程理论讲授的补充阶段。在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后,教师再补充讲解建筑设计理论知识,强调模型制作在建筑设计各阶段的重要性;根据各小组选择的大师建筑作品,如史密斯住宅、萨伏伊别墅、流水别墅、玛利亚别墅、母亲住宅、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等,进行资料共享,交流对建筑作品的理解;补充讲授所选建筑案例的空间形态、比例尺度、肌理与实体效果;对模型的制作细节、工具材料的选择、比例的制定等注意事项进行指导。学生在4个课时的课堂时间外,根据课堂交流结果,继续搜集、准备模型的设计尺寸数据。第四,完成比例数据的计算并进行草模推演。学生根据模型成品的比例,完成建筑尺度的数据计算并检查无误后,选择草图大师或3dMax软件,绘制大师建筑草模,推导建筑空间,确定实体模型主体的制作顺序、底座制作与组装粘接顺序,掌握细节推敲要点并思考灯光设备的组装手法。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理解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在表达建筑设计成果方面的异同。此阶段需要上机操作,学时分配为4学时。第五,模型制作与指导阶段。手工制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营造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模型制作材料特点和相关工具的使用技巧,并掌握建筑模型制作的工艺流程。制作时根据材料特点注意先后顺序:从板材的绘线、切割、粘接再到建筑细节和周边环境的处理。在制作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小组成员之间随时讨论相关步骤,讨论如何处理细节以获得表现效果,如,PVC发泡板的弧面制作,等高线地形和建筑肌理的表现,树木、山石、水体等配景的处理,以及为后续粘接顺利,根据计算好的比例数据预留出的板材厚度,等等,在课堂互动过程中促进知识的联系与融合。对于具体的制作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法展示,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用实验法探寻最佳的处理方式,如建筑内灯光的处理。学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要随时拍摄,记录构思和制作步骤,以便完善成果汇报。这一阶段教学主要采用翻转课堂法,发挥其灵活性,应对不同年度的教学变化,始终以教学目标为纲,学生自主学习后为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条件。上一阶段学生通过文献和视频“先学”后,此时师生针对共性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教师通过讲解、制作演示指导学生,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有侧重地探究,如:建筑空间方面,对形态的表现力、内部的细节和活动式楼层等的处理;建筑外观上的细节刻画等;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组合关系,需注意等高线和环境气氛的仿真处理等。教师对这些问题提供针对性指导意见,再就个别典型问题做一对一的辅导,最终解决学生的难点、疑点。此阶段课堂学时分配为8学时。第六,模型完善和汇报成果文件的制作。此阶段为课程教学的完成与提升阶段。学生需要紧随教学进度完成两个任务,即模型的制作收尾和建筑模型摄影(含后期处理与存档)、作业成果汇报PPT的制作及整理。此阶段学时分配为4学时。第七,模型设计与制作的作业成果汇报。此阶段为上交作业和点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全班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实现了资源集成和经验共享。各小组推选代表上前汇报,汇报方式为“模型实物解说+PPT文件演示”。PPT汇报文件要求图文并茂,具备模型制作的过程记录,包括大师建筑背景介绍、建筑空间分析示意、材料和工具的选择、小组成员分工介绍、制作过程的照片(含工作视频)及文字注解、模型成果照片展示和制作的心得体会等。此阶段学时分配为4学时。学生在每个教学阶段均应把握主动权,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目标、有步骤、有组织,学生对模型制作的全过程有更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其思考与动手之间的衔接就会更紧密、更完善,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够获得实质提升。3.成绩考核。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依据课堂考勤、学习态度和设计交流进行考核;技能成绩按百分比计算综合评价,评价标准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占比20%、模型设计与制作的规范性和表现力占比40%、模型制作的深入程度占比20%、设计成果汇报占比20%。技能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一般为70%,教师可从教学班的实际出发适当调整技能成绩比例。

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探究式教学实践,重点在于师生协力完成探究式教学过程,倡导在任务驱动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知识的理解;教学中目标明确,应用各类教学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学习课程相关知识点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触类旁通和积累知识的能力,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采用探究式教学,学生无论是否先修了建筑设计课程,都能够掌握用模型构思、推敲、研究和表现的方法,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一步推进“双一流”建设、全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探究式教学能够促进高校设计学科的发展,改进专业培养方案,这对于环境设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也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封笑.高校艺术学院美术史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现代交际,2019(6).

[2]袁芬,杨澜.基于三类MOOCs模式的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4).

[3]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4]黄源.建筑设计与模型制作:用模型推进设计的指导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张玉梅.探究式教学模式述评.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6).

[6]许健松.高校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拓展.中国大学教学,2018(11).

[7]孙淑清,赵永成.探究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汉字文化,2019(14).

[8]郭文良,和学新.翻转课堂:背景、理念与特征.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篇8

关键词:授权制度;合同管理;合同审批制度

一、企业合同管理制度的内容

1.合同审批制度

企业合同的审核内容主要包括:(1)合同签订的根据是否可靠,准备的文件与材料是否齐全;(2)合同涉及的项目条款是否到位,资金是否合理合法;(3)合同之中的相关指标与技术是否与国家规定相符;(4)合同约定之中的费用是否与有关规定相符,是否能够达到合同目的;(5)签约对方是否具备签约资格,如有签约人看其信誉如何;(6)合同中的具体条款中的权利与义务对签约双方是否公平等。

2.授权制度

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是在合同的签订与履行中逐渐树立起来的,对于合同的谈判、签署等都应该有具体的履行、负责人,而且一定要有实际可行的具体规范。根据合同的性质与标准开展权力的划分,明确授权的对象与范围,实现权责统一,确保合同管理的科学性与有序性,有助于对合同开展综合的管理,便于以后追究相关责任。

3.合同报告制度

合同报告制度是有效确保企业健康运行的一个有效方法。合同报告制度主要包括:在企业会议中实施汇报制度;在合同订立阶段,有关部门应根据拟定的合同、具体的职员与相关分配等,在会议中向决策领导予以汇报;在合同起草时期,相关部门应把草拟中出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进行请示与汇报;在合同谈判时期,相关负责部门与工作人员应该对谈判的对象予以主体资格审查并予以汇报。只有建立起报告制度,才可以有效确保企业合同管理的高效性与透明性,有效避免相应的风险问题。

二、企业合同签订要点和履行中的管理

1.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

如果企业合同签订的流程不够规范,签订的合同之中相关约定不够清晰,或者文字的表述不够准确,将会使企业落入合同诈骗的陷阱,导致经济与责任的纠纷,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一定要予以注意。(1)合同签订之前应该由企业风险控制部门草拟合同的范本,然后由合同的主管单位依据实际情况在合同之中填写金额、数量、单价以及费率等信息。(2)由合同谈判以及合同主办部门确认合同内容。如果是重大的合同,则需要风险控制部门相关人员加入到合同谈判之中。合同谈判牵涉到别的部门的情况下,其他部门的人员也应该积极配合。对于已有模板的合同且合同内容与条款和实际业务符合时,则应该由合同的主办部门填写合同,合同一定要通过书面形式确认。

2.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

通过监督管理合同的履行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合同的执行状况及合同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掌握出现的问题,从而为风险控制提供一定的时间,能有效减少甚至避免违约情况的出现。合同履行的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合同签订之后,合同的主管部门应即刻与相关部门联系,准备并履行合同的相关工作;(2)合同在签字、盖章,而且在约定的生效条件实现之前,不可以实际履行。在签订的合同生效之后,合同相关人员应全面履行合同内容;(3)公司任何人员发现当事人不根据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时,应该即刻通知主办部门,然后主办部门应该根据相关法律对当事人进行书面催促或者提出索赔等。在提出催促函或者提出索赔时,都应该经过风险管控部门的审核;(4)各部门或人员在收到对方的催促函与索赔函时,都应该马上交至合同主办部门,然后由风险管控部门协调主办部门予以适当处理。

三、企业合同档案管理的主要环节

1.建立合同档案范围

合同档案管理首先应该确定合同档案的范围,主要包括:合同的正本与附件的原件以及复印件;合同审核材料;资信调查材料;合同谈判、签订一直到履行过程中的信函、电子邮件、传真等;争议处理中产生的和解协议书、决定书、民事谈判书;合同履行中所签订的补充协议等。这些资料都应该以存档的形式保存下来。

2.履行合同档案保管的要求

在企业合同履行完成或者合同的权利与义务终止之后,相关主管部门应及时整理出合同档案,然后根据合同编号,备全合同档案资料,然后向相关行政部门提交一份材料清单,通过行政部门确定之后,由合同的主办部门移交给相关行政部门合同原件,然后由行政部门予以装订保存。

四、结语

现代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已经不是约定、承诺以及签订等简单的内容,其是科学、全方位的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作者:张薇 单位: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张迪妮.基于创新与实践探索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研究[J].江苏商论,2016(33):68-69.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篇9

关键词:新工科;“材料失效分析”;教学改革;教学思考

“新工科”建设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强调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学科的交叉融合[1]。成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作为得到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为更好培养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目标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积极推动专业学科顺应教育现代化的潮流,应该对专业内各主要学科进行系统、持续地教学改革思考和建设[2-3]。“材料失效分析”是成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金属方向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不断发展、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在对基础材料的制备、新材料的设计研发、安全生产培训、事件预防预测、事故责任认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该课程共2学分,32学时。在先修完“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力学性能”“材料测试技术与研究方法”共5门课程后,该课程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课。课程支撑了2个毕业要求,分别是指标点2-3,即能够应用文献研究和专业知识综合分析复杂工程问题和指标点4-2,即能够基于专业知识,针对材料设计与制备、材料应用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其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讲授机械零件常见的失效形式、失效原因及失效分析的思维方法和技术,使学生掌握失效分析的基本知识,掌握应用文献研究和专业知识综合分析与判断失效形式、失效原因,并能够基于专业知识,选择合适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分析解决材料失效复杂工程问题和提出预防措施的初步能力。本文以“材料失效分析”这门课程为例,根据目前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改革目的、教学改革内容以及教学改革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思考[4]。

1“材料失效分析”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材料失效分析”又被称为“金属界的福尔摩斯”,它是经过观察失效现象,根据失效模式,通过分析和验证,模拟重现失效现象,找出失效原因,挖掘失效机理的过程。所以“材料失效分析”的学习不只是单纯的理论学习,更应注重实际案例的解剖分析。然而长期以来,相当多高职院校在处理教学三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时主次不够明确。课堂作为学习场所应,是激起大脑风暴的地方,而实际中的课堂大多沉默寂静,不够活跃,教师过分强调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而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往往不能被足够重视,教师与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有效交流;知识的传授往往局限于教材和教学课件,极少有配套试验和现实分析案例,使学生缺少对这门课程的感性认识,不益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观了解,也不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为重要的一点,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强调自由学习与生活,这里的自由本应指氛围自由、思想发展、敢于批判、超越的一种学习生活状态,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实际表现出的“自由”是行为自由、身体放松的一种享乐状态。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学生在高考前的学习生活中接受教师管束、家长监督,久而久之自身不具备学业规划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传统的考核制度仅限于对一些教材知识的考核,教师讲解和划定考试范围,给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机会,学生更关注的是考试能否通过而不是掌握知识的程度,不能体现出教学效果。这些既存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材料失效分析”这门课程。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为了符合国内高等教育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智慧教育时代下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从本校现有教学条件出发,积极探索专业学科教学改革新出路[5-6]。

2教学改革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教学单位的育人理念。教学目标包括3个维度,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即“什么是值得学习的”或关于“是什么”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即关于“怎样习得特定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意义与价值目标,即“通过此过程习得特定的知识与技能对学生有何意义”的目标。根据“新工科”建设背景的要求,明确教学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结合本校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基础素养,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材料失效与分析”课程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失效分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达到一定的现实运用水平。②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课后实践分析作业为例,通过小组研究讨论,收集、共享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即在课堂学习基础上,通过查询学校图书馆资源、网络平台和专业书籍等途径完成对知识框架的梳理。③意义与价值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兴趣引导、小组合作、具体问题考核等方式,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积极探索、互帮互助、敢于挑战的精神。

3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成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金属方向”材料失效分析“课程采用的主要教材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刘瑞堂主编的《机械零件失效分析与实例》一书,补充教材为由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孙智主编的《失效分析基础与运用(第二版)》一书和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胡美些主编的《金属材料失效分析基础与应用》一书。其中,主要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失效与失效学的背景、意义,机械零件失效形式及诊断,材料零件失效原因概述,常见失效形式及特征和诊断,失效分析的思路与方法,裂纹与断口分析,材料、设计、工艺等因素引起的失效等。教材通过失效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常见失效形式的规律、失效判据及诊断技术,失效分析的思路和处理问题的程序、方法及裂纹断口和材料冶金因素的影响,系统地介绍了机械零件的各种失效形式、失效原因及失效分析的思维方法和技术。不足之处是书中虽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和描图实例讲解,但是缺少真实图例,使学生对具体实例的分析缺少直观的认识。同时注意到,本课程共32学时的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的学时为0,这就意味着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完全依赖于教材,这样很难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更不用说运用复杂工程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再者,本教材内容共有8个章节,分配在32学时完成教学,则每个章节只有4学时的教学时间,前面提到失效分析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类学科,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多且杂,教师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教学内容讲解得细致完备,学生也很难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透彻。根据以上几点,提出如下教学内容思路:①侧重点。“材料失效分析”综合性较强,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提供支撑,且教材内容繁杂,理解记忆难度较大。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删减部分教学内容,突出侧重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失效分析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思路与方法。②做实操。实验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实践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相对于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它可以使学生更轻易地掌握教学内容。因此拟对课程内容侧重点进行改变后,增加8学时左右的实验课程。③加实例。对于有些实验,若现有教学条件达不到,可以通过图像、影视、文印等演示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工程作业中的实际案例。

4改革教学方法

4.1分组讨论结合读书指导法

该法是一种具体的、综合性的实施方法,其内在意义是将教学的理论知识链接到小组任务中。学生们分组选题,根据查阅教师推荐的图书、期刊、文献,经过组内讨论研究,最后对具体问题作出汇报或讲解。例如,学生分组讨论“曲轴疲劳断裂失效”这一问题,通过对断裂失效曲轴的案例图片的研究,观察分析断口宏观形貌,对断裂面做出工图描述和应力分析;查阅资料,找到最初裂纹源,分析失效原因,是材质不良还是加工不当引起的失效;针对原因对制件做出改善提案,如何尽可能避免同一问题再次发生以及预防预测其他问题;最后组内选定一名学生进行汇报。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改善传统讲授法教师过分主导课堂教学的局面,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思考中,将教学方式从教师主动“教”向学生主动“学”转变。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和分析能力,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小组课题,经过信息收集、知识梳理、问题分析等过程,既系统地梳理了知识体系,又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多媒体教学法

“材料失效分析”是紧密联系实践的课程。但因现实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没有直接接触工程问题的机会,所以,多媒体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补充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覆盖了高校几乎所有课程,但是如何利用好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个值得仔细思考的事情。多媒体教学不是教学内容的平铺直叙,应意识到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所以教师在制作或选取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应当考虑课件是否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而不是单纯进行理论知识陈述;是否能够图文搭配合理,字体字号协调;是否过分花哨,使学生难集中注意力。同时应当将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结合起来,合理调节教学节奏,避免学生沉迷于课件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件的制作过程和操作过程中,会极大改善课堂效果,学生参与意识空前高涨,对学习到的知识自然会记忆深刻。

4.3网络教学平台法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交流沟通、协同工作、共享资源的重要平台。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全国范围内网络教学兴起,学生可以在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等网络教育平台搜索到大量免费学习资源。由于学生们对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不同,有些学生也不愿意线下请教教师学生,这就可能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可以提前上传教学课件,学生可以提前预习或课后对不懂的问题进行重点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既可以节省搜集学习资料的时间,又可以极大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

5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的手段,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7]。考核方式分为闭卷、开卷、口试、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方式方法。一般必修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加权得分,其中期末成绩是主要部分;选修课程侧重考察平时表现,也有“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模式,其中平时成绩占比例更高。传统的考核方式例如“材料失效分析”的闭卷期末考核,由于学科特性,用于分析的理论知识偏向记忆性,这就给了学生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的机会,他们只需在期末取得高分数就可以通过考试。而这些短期突击记忆得来的内容,浮于表面,达不到教学要求。蔡元培在1917年北大就职演讲中说:“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由此看出,这种平时不学,最后突击的学习方式不是特定时期的问题,它长期存在于各个高校的各个学科。为了改变或者改善这种局面,真正培养学生,除了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革,考核制度的革新也至关重要。以“材料失效分析”课程为例,根据学科特性、教学现状以及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后的预期效果,提出如下改革思路:①调整期末考核内容。期末考核应重点突出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考核内容摒弃对教材内容的直述,出题时紧密结合实际问题。②调整课程考核模式。结合教学内容、方法改革,适当降低期末考核权重。按照“平时+小组汇报+实验操作+期末考核”模式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问答等,占25%;小组汇报占20%,实验操作占25%,期末笔试考核占30%。

6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材料失效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内容的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积极性和参与感,也极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但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还要积极发现问题、提出对策、解决问题,努力推进教学水平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线下实习,产研结合、创新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爱华,杨秋波,郝杰.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7,61.

[2]高晓新.工科背景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课程教学改革:评《化学过程工艺学》[J].中国科技论文,2021,16(5):582.

[3]高吉成,刘晶晶,李大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材料类学科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以《材料科学基础》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8):69-70.

[4]孙红亮,杨康,朱德贵,等.翻转课堂在《材料失效分析》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高校实验室科学技术,2019(2):1-2.

[5]张有凤,孙剑桥,李崇桂,等.《材料失效分析》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初探[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4(2):16-18.

[6]秦镜,齐亮,徐星星,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材料失效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5):176-177.

文献汇报材料范文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模式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学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对于转型试点中的民办高校,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是转型的前提条件,而深化教学改革则是实现转型发展的战略支点。2016年是土木工程学院的改革创新年,我们始终将“应用技术型”作为指导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对思路和做法加以总结,以为引玉之砖。

1培养理念更新———瞄准前沿,顺势而变

BIM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能,正在推动着建筑工程设计、建造、运维管理等多方面的变革,有着越来越大的社会需求,正在成为我国就业中的新亮点。学生是BIM技术未来的生力军,是BIM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所以本学期通过调整培养方案,在2013级开设了三周BIM实训课程。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BIM相关软件的建模流程,锻炼学生对专业图纸的识读能力以及自觉学习的综合能力,分小组学习鲁班土建建模、鲁班钢筋建模的使用方法,创建三维模型;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收集与本题目有关的设计资料,结合BIM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训过程中通过何种方式如何解决的,写出实习报告,且用PPT的形式进行答辩,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2教学模式改革———翻转课堂,学用结合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新开课程,课堂上尝试了翻转课堂的模式,给每位同学分配了题目,让他们自己制作课件,课堂上利用5min的时间分享给大家。参与改革试验的班级召开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学习成果汇报会》,每个班按2人~3人分组,给他们按照绿建标准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室内环境保护,施工管理,运营维护,提高及创新等方面分配各自负责的领域,开了两次彩排预备会,对每位同学的演讲内容、PPT等进行了逐一指导点评,最后汇报会取得了成功。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个人表达能力。

3课程内容灵活———依托学科,面向实用

以《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首先利用有限的学时提炼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保留传统的讲授方式;然后针对发展较快的新型建筑材料及施工方法,由同学们以分小组的形式在课外进行调研,借助班导师在专业学习方面的指导,将调研内容制作成PPT带回课堂进行汇报,由其他组同学和导师进行提问与点评;并在期末举办了“我们要站在施工技术最前沿”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此次改革不仅使学生期末及格率提高了8%,并且充分体现出了班导师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在整个课程学习和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接受新事物、涉猎新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增强信心,增强团队凝聚力。

4结语

通过前边几个教学改革实例可以看到,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锻炼了学生对专业图纸的识读能力以及自觉学习的综合能力,基本实现了我们的初衷,老师和学生反映非常好。

作者:邹建奇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窦艳.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