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十篇

时间:2023-05-05 18:16:04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篇1

1)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

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 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⒈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⒋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

3)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

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文献综述范文2: 农村中学学生自学方法研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 ...,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 ...,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有超级学习法,查、问、读、记、复习法、暗示法等。

2.国内的研究状况

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自学方法的研究,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同志首先提出“自学辅导教学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主张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来提高学习效率... ...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文献综述范文2看,该课题综述列举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关于自学方法方面的论述和做法,并对部分内容的优点进行了概述。在选好了大的研究方向后,在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之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研究情况,有助于研究者通过比较、分析,根据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的兴趣和能力等方面限定研究内容,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更好地驾驭和把握课题。但是,文献综述对每位专家、学者所持理论和做法的优点与不足所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不够,特别是缺少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提炼与分析。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

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

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文献综述范文3: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实验研究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99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强调“健康的定义... ...”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起人是美国的C.比尔斯。...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费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论”;奥尔特提出了“成熟者的理论”... ...

美国是最早开设心理辅导的国家,... ...将“心理辅导”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前苏联教育部1984年颁布“苏联普通学校心理辅导条例”;日本也积极从美国引进心理辅导... ...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起步了... ...,中小学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1997年 6 月 7 日公布了结果,引起了国人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 ...

1988年中共中央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益公约》,... ... 199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

导... ...”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上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1994年上海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并出版了有关教材。但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北京市西城区成了“心育中心”丁榕老师一马当先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是把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

着较大不同,但至今没有人提出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成型经验。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文献综述范文3中可以看出,课题组成员翻阅了大量资料。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综述不多;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的分析也不多。“农村”的特点不清,“方法途径”不知道新不新。这样会给后面的研究方向和设计带来麻烦。

文献综述篇2

1文献的概念及其分类

文献是通过载体记录的知识,载体是文字语言附着物,是物质形态。从古至今,载体有竹简、纸张、磁带、磁盘、光盘等。科技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科学知识和思想的一切著作的总称。其分类包括:①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②二次文献。在一次文献基础上加工而成,常称为“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摘要等。③三次文献。通过检索工具(二次文献)收集原始资料(一次文献),加工整理成的综合性文献资料,如综述、述评、年评、指南等。④零次文献。

未成文的口头传递的信息,或手稿之类的资料,即还没有传播载体。

从上可以看出,综述既不同于原始论文,不属一次文献,也不是论文的摘要、索引或书目,不属二次文献,而是一次文献高度浓缩的产物,是把多篇相关文献综合加工而写成的三次文献。因此,综述包容的信息量大、反映学术动态快,是获取信息、促进科研、指导实际工作的有效途径。

2文献综述的特点

综述包括现状综述——成就性综述、回顾性综述——动态性综述和专题争鸣性综述三种。其特点如下:①资料来源是拿别人的文章做自己的文章。②研究对象是文献资料,不是人或动物。③内容涉及面广,信息浓缩、精炼。④叙述性的表现手法,以事实为基础,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评论。⑤引文多,有很强的参考性。

3撰写文献综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特点如文献数量多、增长快,内容分散,重复交叉,语种增加,知识老化加速,质量下降,时滞严重等,呼唤着护理综述文章的出现,使其显得非常必要。此外,综述是知识再创造的研究(科研分为创造知识、修改知识、综合利用知识),写作综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成熟,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再则,综述提供回溯检索文献线索等,以上说明文献综述的撰写显得非常重要。

4写作步骤

4.1选题

①选取护理工作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②选取位于学科前沿,有一定超前性,能反映新成果、新技术、新动向或矛盾焦点的问题。③选取自己熟悉或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题目。④选题要大小适度。⑤希望在杂志发表的综述,应注意期刊的要求。总之,选题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掌握四个相符:与个人主观条件相符、与自身客观条件相符、与护理进展现实相符、与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相符。

转贴于

4.2收集文献资料

4.2.1对文献数量和质量的要求:①数量要求。>40篇,有人提出初始收集资料最好>100篇。②质量要求。年代分析,文献发表的年代越近越好,近3年最好,至多不超过5年;专业分析,资料来自本专业学术期刊、核心期刊的论著性文章;国别分析,资料来自本课题研究的先进国家、权威机构、有威望的专家;主题分析,引用资料的主题与自己的选题相同或相近。

4.2.2收集方法:①顺查法。顺年查找,由远及近。②逆查法。由近及远,从当前开始,倒查近3年或5年的文献。③追溯法。又称篇后文献检索法,是利用已发表综述后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的方法。

4.2.3检索工具:有目录、索引、文摘等类型。①中文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中国医学文摘》和《国外医学》等。②英文工具。美国《医学索引》(IM)、荷兰《医学文摘》(EM)、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等。③联机与光盘。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联机数据库(MEDLINE)等。④网上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医药信息检索系统网上数据库等。

4.2.4检索途径:①题名途径(主要按书名、刊名检索)。②著者途径(按作者姓名检索)。③分类途径(按文献所属学科类查)。中国图书分类法规定,“R”是医药卫生,如R4为临床医学,R47为护理学,R248为中医护理学,R5为内科学等。④主题途径(按规范化术语即主题词查)。

4.3整理加工文献

①阅读(浏览、粗读、精读;应确定优先阅读的文献)。②整理、分类、筛选。③综合组织(可按主论点、分论点组织论证材料,确定论证方法,安排层次结构)。④拟定提纲,完成全文。

文献综述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 假设

财务学科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先前的理论研究中,对于财务管理假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而财务管理的假设研究的投入不如会计假设或经济假设。本文将梳理学者先前对财务管理假设的研究,对文献进行综述,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一、假设的性质

财务假设理论是整个假设理论的组成部分,探明假设的基本性质和整体性质,也就可以弄清财务管理假设的性质(李沪江,1994)。李沪江在文中认为假设的基本性质为:重要性;公理性,假设是不证自明的,但也应该是符合事实的;适时性,假设会跟随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不合适的假设需要摒弃。而假设作为一个整体需要有如下性质:同一性,假设之间是协调的;贡献性;排中性,假设之间不能矛盾;独立性,假设不能由其他假设推导出。后有学者提出假设的性质需加上简洁性,不过笔者认为简洁性是内涵于李沪江提出的几种性质的。之后的研究中,学者多以此为基础。而财务管理假设就是财务管理学科中的假设,假设同样需要满足一下的性质。

而对于财务管理假设的定义,财务管理假设是指财务管理人员对那些未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和财务现象所做出的一种符合逻辑、情理的估计和推断(王世新,2013)。笔者认为此定义,是对上述假设的一般性质的在财务管理假设中细化。其明确了,假设是对未确切的现象的估计和推断。

二、财务管理假设的发展

财务管理假设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大概为:1989-1994,1995

-2000,2003-2009(朱文莉、郑少锋,2007)。分别为:初创期、发展期、停滞期(创新期)。不过其他学者(吉丽丽,2009),阶段的时间划分有些许不同,不过大体一致,重要的是她将最后一个阶段定义为创新期。不过笔者认为第三阶段虽然文章的数量增长迅速,但就质量而言,并没有提出任何创新的观点,主要还是整理前面两个阶段的观点。

在1989年王广明和刘贵生开创国内财务管理假设研究的历史时,财务管理假设被称为财务假设。在2000年以前,国内学者一般沿用“财务假设”这一名称;而2000之后学者多用“财务管理假设”来表达同一事物(杨旭、熊若岚,2010)。原因在于,学者认为“财务是关于钱财的事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范畴,它本身不存在假设问题”(王化成,1999)。

不过对于具体是该采用“财务管理假设”,或者“财务管理基本假设”,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财务管理假设”应该分为广义和狭义(郭收库,2006)。他认为广义的假设还应该包括财务管理基本假定、财务管理假定和其中衍生出来的财务管理原则。不过笔者认为,这些提法不过是做文字游戏。应该区分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惯例、财管管理原则与财务管理理念,而不应将之混为一谈(王世新,2013)。如果根据最开始的假设的性质以及含义来说,财务管理假设就只是郭收库提出的狭义的财务管理假设。

三、财务管理假设的内容以及体系

在较早的文献中,财务管理假设包括:财务主体假设、资金市场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财务风险假设和管理行为假设(李沪江,1994)。

王棣华(2003)将之分为:独立理性主体假设、资金增值假设、货币时间价值假设、财务风险与收益相关假设、财务关系假设、利益分配假设、环境文化决定假设、财务可管理假设、财务理性人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

其他学者也有提出包括:资金增值假设、成本假设、所得税影响决策假设、现金流量至上假设、财务信息可靠假设等。

财务管理的体系构建和逻辑框架,最开始由张家伦(1995)提出。他将财务假设分为一级假设和二级假设,一级假设包括,财务依据假设、财务主体假设和财务可控性假设。其中,财务依据假设包括二级假设:财务资料可选择性假设、财务关系多重性假设。财务主体假设包含:法人理财主体假设、财务理性人假设。

之后李双(2006)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他的财务管理假设体系。如下所示。

参考文献:

[1]王棣华.财务假设初探[J].财会通讯,1997.

[2]李沪松.财务假设理论初探[J].当代经济科学,1994.

[3]陆建桥.试论财务假设[J].四川会计,1995.

[4]段伟宇.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

[5]王世新.财务管理假设的内容及各种观点的评价[J].财会研究,2007.

[6]隋凤红.财务管理假设及财务管理原则[J].科技资讯,2011.

[7]郭收库.财务管理假设及财务管理原则推演[J].财会月刊,2006.

[8]崔建新,张现芹,冯海侠.财务管理假设理论研究综述及启示[J].会计师,2012.

[9]王棣华.财务管理假设相关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03.

[10]祝元源.财务管理假设研究评述[J].财经纵览,2008.

[11]王宁健,宋坤蓉.财务管理假设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09.

[12]杨旭,熊若岚.财务管理假设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10.

[13]李双.财务管理假设理论研究[J].财会月刊,2006.

[14]侯铁峰,孙祥月.财务管理的基本假设[J].商业经济,2007.

[15]宋华.财务管理假设理论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06.

[16]刘俚燕,陈玉芳.财务管理假设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

[17]曾廷敏.财务管理理论假设研究[J].财会通讯,2010.

[18]宋华.财务假设理论文献综述[J].中国工会才会,2006.

文献综述篇4

[关键词] 应急管理;应急能力;文献综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116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236- 04

2003年在我国大面积爆发的SARS事件,其影响之深远、后果之严重使得应急管理这一领域开始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截至目前,在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已经积累较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对其进行梳理、综述,并进行一定分析。

1 应急管理的概念及发展

目前学术界对应急管理的定义并未有统一,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思考和定义,对其进行梳理如下。在这其中,从政府角度来定义应急管理是研究的热点。

1.1 应急管理概念

多数学者将应急管理定义为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童书元对应急管理的界定是,应急管理就是围绕突发事件展开的预防、处置、恢复重建的管理行为,有效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陈静和周峰认为应急管理就是组织相关力量在监测、预警、干预或控制以及消解危机性事件的生成、演进与影响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1.2 政府应急管理概念

在现有研究成果中,政府应急管理和公共应急管理是两个经常被提起的概念。刘霞和严晓认为,应急管理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讲,指为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在突发事件的减缓、准备、响应及恢复四个时序阶段中,国家和政府针对各个阶段特征,协调各种物资、资金、人力、信息和制度等资源,并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管理活动。狭义上主要指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阶段,对所需的物资、资金、人力、信息和制度等资源,实施以追求效益、效果、效率、公平为目标的动态管理活动。

吴进认为公共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方面进行的公共系统管理。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课题组认为城市应急管理主要包括预防、准备、反应和救治、恢复,其中核心是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救治各种城市灾害和突发事件。

巫广永认为政府应急管理是指政府为了在应对突发危机事件过程中,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危机,最大程度消除社会影响,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基层政府应急管理,是指县(区)以下的镇(乡)级基层政府,所组织进行的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过程。

赵菊认为应急管理是指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组织机构为避免或者减轻突发事件(有时甚至是危机)所带来的严重威胁、重大冲击和巨大损害,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实施管理措施与应对策略的过程。

综上,政府应急管理主要指的是政府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动态管理过程。

2 我国公共应急管理实践研究

政府应急管理中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是重点研究内容,本文着重从基层应急管理方面进行梳理。

2.1 基层组织应急能力重要性

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主要体现在社区方面,社区是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承载体,是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前沿阵地。已有学者从信息搜集与传递及时、救灾行动迅速灵活、应急供应渠道灵活、全面关注弱势群体、灾后群众心理辅导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社区参与应急管理的优势。社区应急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推进社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城市社区和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正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刘万振和陈兴立认为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对于“平安重庆”建设、“和谐重庆”构建、确保重庆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在西部全面实现小康具有重大意义。

2.2 基层组织应急能力存在的问题

现在政府对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不是很重视,问题主要集中在培育公众应急能力上。我国社会公众应急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导致社会公众应急过程中不能及时自救互救,损失严重,后期救治成本高昂。

目前,基层政府应急管理存在职能定位不明、应急管理工作缺位和应急管理执行力乏力等三大问题。在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的实践中,存在着民众忧患意识薄弱、政府人员时间理念缺乏、责任意识不强、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和应急动员能力不足等问题。另外,社区应急管理存在自身管理体制不顺、自治建设薄弱和外部支持不够等问题。

2.3 基层组织应急能力建设途径

文献综述篇5

【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披露 XBRL技术

一、国外文献综述

(一)技术方面的研究

Glen L.Gray,Roger Debreceny(2001)认为财务报告信息很难明了直观的被使用者获取,传统形式的财务报告信息的交互性较低,而XBRL技术的出现能为实现公司与公司之间以及公司的内部之间的信息的检索提供支持,因此他认为XBRL技术的产生为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提供保障。

Bovee(2002)等指出,分类标准本质上存在一定的信息缺失,导致分类标准存在不足,因为分类标准与企业偏好的财务报告信息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Katz(2004)指出XBRL分类标准均必须遵守XBRL技术的相关准则。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必须法规准则。必须既考虑软件技术的兼容,也要满足人们浏览的需要。分类标准应当包含一般的揭露财务数据信息的标记。应尽可能保证XBRL计算链接库的合计关系要正确,减少扩展分类标准的使用标签定义与XBRL属性要正确描述链接库的结构要合适以及标记的位置要正确等等。

Garbellotto(2007)指出SRCD模块可以帮助管理者及使用者的更好的了解财务信息,因为该模能够块更深入细致地描述了XBRL GL与XBRL FR之间的关系。

V.Cortijo,E.Bonson,T.Escobar(2009)等认为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的关于XBRL的分类标准不利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会计信息的的可比性、会计财务信息的循环利用的实现。

Alexander Kogan,Rajendra P.Srivastava(2010)通过对美国对于XBRL技术的使用及推广情况的深入研究,结果发现美国证券交易所无法准确的检测上市公司提交的财务报告信息的有效性,没有充分发挥出XBRL的优势。

(二)XBRL推广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Pinsker(2003)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专业人员对XBRL知识的掌握不足和相关使用XBRL技术的经验比较少,不能保证XBRL所提供的财务报表信息的有效性和精确性,而且,调查发现被调查者者认为XBRL的使用并不能提高财务信息的效率性。

Kennedy and Hodge(2004)调查结果发现,通过使用XBRL技术,使用者能够更好的获取信息,提高了使用者接收信息和整合接收信息的能力,使用者更有可能准确地获取和整合附注中的有效信息。

Chang C.,Jarvenpaa S.(2005)他们建议XBRL国际组织在制定相关准则和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各国的实际情况,做到尽可能的符合每个国家的国情,充分推广使用XBRL。

Dave Henderson(2012)他们建议在宣传和推广XBRL的优点与好处的时候,相关机构和组织应该为企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来消除他们对兼容性和系统复杂性的担忧。

Kristing,Brands(2013)通过研究发现在推广使用XBRL技术的时候许多相关的准则和政策存在很大的偏差,而且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一)技术方面的研究

沈颖玲(2004)分析了XBRL技术的特点,发现国际关于XBRL指定的一些准则不太适合于我国的情况,于是她探讨了如何借助于XBRL技术来推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类体系的建立,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XBRL准则,从而改善不同国家之间会计准则存在的不同,她还探讨了如何推动XBRL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

林琳、潘谈(2007)针对目前XBRL技术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XBRL和Web技术的柔性化的财务报告模式,简称“X―W模式”,来解决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这种解决办法也为XBRL的技术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与思路,充分发挥XBRL的优势。

朱建国、杨周南(2010)等认为我国在推广XBRL中要重点关注XBRL分标准的认证工作,完善XBRL体系,他们主要从理论知识方面研究了XBRL分类标准的认证工作,并研究出一种更加标准分类标准认证的体系。

林炎滨、潘谈(2012)为了提高应用软件输出的财务信息的质量,他们构建出了评价财务信息报告质量的标准体系,每一层次都设有对实例文档质量的具体要求,从而保证信息质量的准确性。

(二)XBRL推广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杨周南、赵秀云(2005)从现行信息系统的角度研究了XBRL在国际上的发展,然后论述了XBRL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并着重讨论了在现有基础上如何建立符合我国的XBRL分类法。

娄欣轩、刘宇、王学[(2007)根据供相关理论知识分析了XBRL的应用对有关利益者的影响,相关XBRL软件的出现可能降低他们原有的顾客对ERP软件的需求。

李文卿、朱建国(2010)认为应该构建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应该放开对XBRL应用软件的限制,大力推广和宣传对XBRL的使用,激发上市公司参与应用的积极性,而不仅仅由交易所单方面强制推行。

刘永春、罗莉(2012)认为目前我国XBRL的应用远远没有发挥出XBRL所具有的优势,还知识停滞在形成财务报表信息这一环节,他们认为应该将XBRL的发展和应用放到企业财务信息流的各个环节中去。

三、总结

综合国内外对XBRL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的研究情况来看,国外在技术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而且比较深刻、精确、细致,而我国的研究大都是一些描述性的阐述,比较狭窄笼统,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国内和国外基于对财务报告信息的研究大部分有着共同点,都主要集中于研究财务报告的可理解性、有效性、培训、信息的安全性、对审计活动的影响等等;随着互联网的到来,各个国家也逐渐意识到XBRL的优势以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也更加关注XBRL的研究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颖玲.会计全球化的技术视角――利用XBRL构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类体系[J].会计研究,2004.(4):35-36.

[2]潘淡,林琳.公司报告模式再造:基于XBRL与WEB服务的柔性报告模式[J].会计研究,2007.(5):80-87.

[3]王学[,刘宇,娄欣轩.XBRL的需求分析及推广策略[J].商业研究,2007.(11):84-87.

[4]杨周南,朱建国,刘锋,等.XBRL分类标准认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学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2010.(11):10-15.

文献综述篇6

【关键词】针灸  失眠  文献综述

        失眠属于祖国医学的“不寐”范畴,在临床上以经常不得安睡为其主要特征,病情可有轻重之不同,轻者入睡困难,或睡不深熟,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睡,重者可彻夜不眠。长久不愈往往出现头晕、健忘、心悸、困倦等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和身心健康。目前临床上针灸治疗本病方法很多,疗效也是显著可靠的。本文收集了近十年来针灸治疗失眠的有关文献加以归纳整理,现综述如下:

        1  针刺及灸法

        赵淑芹等采用“泻南补北”针刺法,补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泻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治疗失眠30例,痊愈18例,无效4例。高建平、王鸿雁等则以神门为主穴,结合辨证配穴治疗失眠,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2  耳穴疗法

        卢文、王松涛进行了耳压磁珠、王不留行治疗失眠的对照观察,结果发现磁珠耳压组疗效明显优于王不留行耳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很多医者[1]选用体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认为针刺配合耳压有较好的协同作用,能明显提高愈显率,其治愈率达42.86%~84.00%,有效率为94.29%~100.00%。刘卫红、危北海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分析系统(psqi)对纳入的亚健康状态者的睡眠质量进行测评,psqi达12分以上者随机分为两组,耳穴贴压法进行干预,疗程为4周。与对照组比较探讨耳穴贴压疗法对睡眠障碍的干预作用。结果:干预4周后,耳穴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及psqi总分均有明显下降,表明睡眠质量有显著提高。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作者得出结论认为耳穴贴压疗法对睡眠障碍为主的亚健康状态有改善作用。

        3  其他针法

        3.1梅花针  李晓清等采用梅花针分别叩击头正中线及左右旁开1.5cm线,头部颞区,脊柱两侧各旁开1cm、2cm、3cm三线,频率80~100次/分钟,以皮肤充血为度,治疗女性更年期失眠50例,结果发现无论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梅花针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药物对照组。

        3.2电针  郭元琦等将印堂、神庭两穴通以频率为6~8 hz的连续波,并配合辨证取穴治疗失眠106例,结果临床痊愈38例,显效41例,有效16例,无效11例。

        3.3穴位注射  王全权运用刺五加注射液穴位注射申脉、照海,配合电针安眠、太阳,治疗组40例中,痊愈28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7.5%。与西药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3.4腕踝针  王宪平运用腕踝针治疗失眠32例,以腕踝针上一刺激点为主,配合辨证取穴,皮下浅刺后用橡皮膏固定,留针24h,结果治愈16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75%。作者认为腕踝针各刺激点的位置与十二皮部基本一致,浅刺这些部位的皮部可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气,扶正祛邪。

        3.5皮内针  王长来采用背俞穴阳性反应点皮内埋针方法治疗失眠210例,埋针时间最少1次,最多24 次,结果痊愈86例,显效94例,好转22例,无效8例,有效率96.1%。作者认为此法疗效显著,作用持久,特别是对于重症患者疗效肯定。

       3.6腹针  陈秀华采用薄氏腹针对睡眠障碍为主的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治疗后腹针干预组与传统针刺对照组相比,在干预前睡眠质量各项平均分及psqi总分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睡眠障碍程度有可比性;而干预后腹针干预组psqi总分明显下降,结果表明睡眠质量有显著提高。

        3.7头针  李晓艳、刘尔林等[2]应用头针治疗失眠患者35例,取穴为神庭,四神聪,头临泣。进针得气后快速捻转,留针40分钟,每日1次,30日为1疗程。痊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4%。

        4  其他特殊疗法

        4.1低周波治疗仪穴位刺激  陈一、刘萌、宋文革运用低周波治疗仪穴位刺激治疗失眠6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低周波治疗仪进行穴位刺激治疗,对照组予单纯西药氯硝西泮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结果:试验组有效率86.6%,对照组有效率60.0%,试验组疗效优于药物组。作者得出结论为低周波治疗仪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氯硝西泮。

        4.2电刺激小脑顶核  厉苏苏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失眠患者58例,应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评估疗效, 15例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后痊愈2例,显效6例,好转4例,无效3例。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失眠有显著疗效,可延长睡眠时间,使入睡容易。

        4.3超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  陈璐等应用 sg型星状神经节专用照射头,对双侧星状神经节同时照射,输出量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节,一般为60%~90%,照射周期为照射2~3s,停2~5s,照射时间为10min,1次/d,连续照射10次为1个疗程;在第一疗程基础上隔日照射1次,连续5 次为第2个疗程。治疗失眠患者32例,疗效显著,总有效率93.75%。

        纵观报道,传统的体针疗法和耳穴疗法依然是针灸治疗失眠的主要选择,尤其是耳穴贴压具有简单方便、容易接受、疗效肯定以及无副作用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取穴主要以神门、皮质下、脑、心、肝、脾、肾、枕、交感等为主。此外,综合疗法,特别是体针配合耳压疗法的应用亦很普遍并且取得良好的调治作用。在笔者所参阅的文献中发现针灸治疗失眠具有安全、经济、疗效肯定和无副作用等优点,但在临床研究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单纯针刺法因其存在取穴的准确与否,操作手法的不同,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等因素,临床疗效也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倚。

参 考 文 献

文献综述篇7

关键词: 里运河 运河文化 运河旅游资源

一、 原始文献的载录

里运河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历史上它对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及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都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历代正史的河渠志、食货志及地理志中都载录了各时期里运河及其先河河道的变化、水运功能和灌溉作用。历代专史如《扬州水道记》、《广陵通典》都载录了里运河的河槽概况、盐运概况及其对流域内经济的影响。历代地方史志如《扬州府志》、《淮安府志》都详细载录了里运河在历史上对该地区的贡献。这些原始文献的载录是先贤们对里运河的初步研究,主要集中在里运河河道本身,以及里运河对沿岸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现代学者对里运河的研究

(一)关于里运河历史的研究。

目前还没有研究里运河历史的专著,只是一些专家学者在对运河历史研究的专著中零星涉及里运河,主要集中在河道的开挖、治理及变迁方面。史念海(1988)在其著作中论述了河流走向与沿革;岳国芳(1989)详述了历代运河的沿革;姚汉源(1998)系统地论述了京杭大运河的兴建、发展直至衰败的历史过程,主要论述历代(特别是元明清三代)运河的开挖疏浚及治理;邹宝山(1990)对京杭大运河的开发历史、黄运关系的发展、运河的治理措施等作了全面的论述。有关运河研究的著作还有绍华的《大运河的变迁》,等著的《中国运河史》,张纪成主编的《京杭运河(江苏)史料选编》,庄明辉的《大运河》,徐从法主编的《京杭运河志(苏北段)》,陈璧显主编的《中国大运河史》,江苏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制的《江苏省水利志》,等等。

(二)关于里运河经济的研究。

漕运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它对商业、农业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近年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漕运制度、漕运的功能及漕仓的管理。台湾学者蔡泰彬(1992)运用极为丰富的史料,对明代运河的漕运组织与运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彭云鹤(1995)认为漕运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沿岸城镇的兴起繁荣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鲍彦邦(1995)重点围绕漕粮征收、改折、运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关运河漕运的专著还有李治亭的《中国漕运史》、吴琦的《漕运与中国社会》、李文治的《清代漕运》。此外,还有一系列论文,如陈峰的《试论唐宋时期漕运的沿革与变迁》、《略论北宋的漕粮》、《北宋的漕运水道及其治理》、《北宋漕运押纲人员考述》,高荣盛的《宋代江苏境内漕运工程考述》,王艳的《北宋漕运管理机构考述》,袁一堂的《南宋的供漕体制与总领所制度》,吴宏歧的《略论金代的漕运》,吴琦的《中国历代漕运改革述论》,赵践的《清初漕赋》,等等。

运河交通路线的开辟,促进了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全汉升(1944)对唐宋时期运河与经济关系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考证。傅崇兰(1985)考察了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讨论运河沿岸重要城市的发展历史及他们与运河的关系。张研(1998)指出大运河在清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介绍了里运河对清代扬州城市发展的贡献。涉及里运河经济研究的专著还有扬州史志编委会编的《日落辉煌话扬州》,王瑜、朱正海的《盐商与扬州》。关于此类问题的研究也有一些论文,尤以研究山东段和杭州段的颇多,涉及里运河的论文仅有几篇。如何荣昌的《隋唐运河与长江中下游航运的发展》、许檀的《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林雄威的《京杭运河的复兴与展望》、史念海的《隋唐时期运河和长江流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会》、张楷的《运河之都淮安及其历史地位的形成》。近几年,左建华(2008)[1]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入手,以较为严谨的逻辑推论,解开价值增值的秘密和创新型脑力劳动与价值增值之间的关系,得出运河“申遗”与发展运河经济实质一致的结论。甄峰(2009)[2]从GDP增长率、产业结构变化等方面分析了苏北运河沿河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指出构建苏北运河经济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开发模式、重点产业和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构建苏北运河经济带的设想。学者们普遍认为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造船业的发达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三)关于里运河文化的研究。

运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珍品,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安作璋(2001)全面探讨了中国运河文化发展的全貌和轨迹,其文章《中国的运河与运河文化》强调了运河对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指出促进了东西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接触、融会、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运河文化研究》课题组(1997)认为,京杭大运河畅通与沿岸经济的繁荣,使这个区域吸纳了古今中外文化精华,融会了南北各地的风情民俗、、官民礼仪等,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情民俗文化。王沂(1995)[3]分析了运河交通对戏曲传播发展的作用,认为运河文化具有交融性、开放性、市民性、超前性等特征。于德普(2001)[4]认为运河文化是运河开挖和通航过程中,在运河区域经过长期积淀所形成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建筑艺术、工艺美术、风情民俗、饮食文化、遗迹遗物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我国重要的人文遗产资源。王永波[5](2002)通过对文化定义的阐释,界定了运河文化的理论内涵和表现形式,检讨了运河文化兴衰枯荣的历史进程,揭示了运河文化的运动规律。高建军[6](2001)认为在重整大运河的今天,运河民俗文化为建设“大运河经济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第一手资料和可待弘扬的精神。刘怀玉(2009)[7]认为江苏运河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其要义就是“双轮驱动”,主要表现为三种代表性的模式:无锡土洋结合、扬州水城交融、淮安河湖一体,基本经验为抢抓机遇与真抓实干结合、坚持原真性和完整性结合、坚持草根化和精品化结合。

(四)关于里运河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研究。

里运河旅游资源十分丰厚,既包括运河本身和运河沿岸的自然风光,又包括运河沿线的大量文物、古迹、建筑、街巷、民居、村落、民歌、故事、民谣等。江苏省淮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7)、江苏省扬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7)、周兴俊(1996)、王鸿(2000)、王振世(2002)、赵苇航(2003)等对里运河沿岸的淮安和扬州两市的旅游资源作了介绍,是我们进行里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宝贵的基础资料。张帆[8](1999)从分析运河沿线垄断性旅游资源、市场对运河旅游的感知偏好程度、沿线经济发展和交通改善情况,以及沿线地区对运河不断整治和古运河旅游项目开发的积极性等因素入手,阐明了大运河旅游开发和旅游线路开辟的潜力。黄震方、李芸、王勋[9](2000)分析了京杭大运河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论述了古运河旅游的市场定位与产品体系,提出了旅游开发的措施。赵西君、刘科伟、王利华[10](2003)以京杭大运河这一经济带内选出具有较高管理类别和一定代表性的35处旅游景区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其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空间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该经济带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及对策。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都是以整个运河为研究对象,探讨运河旅游开发和旅游线路开辟的潜力,提出了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与对策。

其他也有以单段运河为研究对象的,但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集中在山东段和杭州段。如董卫[11](2008)从从地理文脉分析入手,根据枣庄沿运河经济带的旅游资源特色与优势等几个方面,对旅游形象进行了初步的策划与设计,并给出枣庄市沿运河经济带旅游形象的定位。吴元芳[12](2009)探讨了运河文化在“好客山东”特色形象的发展和扩散过程中的作用,指出目前“好客山东”旅游形象的策划和营销对山东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季桂起[13](2008)结合德州地域文化研究,开展关于运河文化的系统研究,深入发掘运河文化的内涵、底蕴和特色,为德州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创造条件。做好运河及运河文化开发的整体规划,构建沿德州运河河道过境线的“运河文化风景带”,使运河成为德州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吴建华[14](2009)结合杭州城市发展的特点,分析了杭州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深入挖掘运河文化旅游资源,提升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提出了基本思路和对策。

据以上分析可知专门研究里运河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文章还没有,只是部分专家学者分段研究了里运河单个景观节点案例的开发设计。相西如[15](2000)针对穿越宝应县城的里运河滨河绿化设计,提出了园林景观绿地应以植物造景为主,改善生活质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张楷[16](2006)通过对淮安市两岸里运河流域的用地现状、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沿河建筑及空间形态的研究,将32公里的市区里运河流域按照不同的功能划分为七个分区,重新构建“一水三线九片”的里运河空间形态。李雯婷[17](2006)结合里运河文化长廊的规划,通过建立景观体系、划分景观层次的手段,分解和剖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充分发掘里运河的地域景观特征,整合沿岸景观及文化资源。潘宝明[18](2003)提到随着扬州润扬大桥的建成,宁启铁路、京沪高速建成,南水北调东线的建设,里运河所处的苏北旅游地缘优势正逐渐显现。

当运河申遗的呼声与日俱增之时,不少专家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舒乙[19](2006)倡议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纳入到大运河的发展中,把“申遗”的原则树立起来,提出“大运河保护原则”、“大运河保护的指导思想”、“改善民生五原则”。郭爱民[20](2005)认为寻找和保护历史文化一定要成为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的首要原则。借鉴国外遗产廊道和产权开发等遗产保护模式,提出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建议。专家学者对运河的保护研究为里运河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保护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五)其他涉及里运河的文章主要是对里运河水质、航运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如孙如祝的《京杭运河淮安段码头综合整治的对策与措施》,周凤扬的《淮安市城区段里运河整治工程初探》、郝达平的《改善淮安里运河水环境状况尝试》,汤红亮的《里运河底泥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汪先义的《浅析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等。

从以上论著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里运河旅游资源的专著还没有,虽然运河旅游资源研究不是最新的研究课题,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笼统的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对于指导里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缺乏针对性、参考性。而且试图通过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研究来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文献还没有,没有探讨过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利用运河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机制。

参考文献:

[1]左建华.用创新型脑力劳动激活运河经济――关于京杭大运河申遗工程和运河经济的理论思考[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4):1-7.

[2]甄峰.苏北运河经济带构建的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2009,(3):111-116.

[3]王沂.中国戏曲与运河文化[J].艺术百家,1995,(2):22-27.

[4]于德普.运河文化与运河经济的发展[J].人文与自然,2001,(2).

[5]王永波.运河文化的运动规律及其启示[J].东南文化,2002,(3):64-69.

[6]高建军.运河民俗的文化蕴义及其对当代的影响[J].济宁师专学报,2001,(2):7-12.[7]刘怀玉.江苏运河文化产业发展阶段及其模式新探[J].江苏商论,2009,(11):138-140.

[8]张帆.对大运河线旅游开发潜力的思考[J].旅游科学,1999,(2):4-7.

[9]黄震方,李芸,王勋.京杭大运河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及其旅游开发――以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70-72.

[10]赵西君,刘科伟,王利华.浅析运河旅游资源的结构及开发对策[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5-49.

[11]董卫.枣庄市沿运河经济带旅游地形象策划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0):277.

[12]吴元芳.运河文化对“好客山东”品牌的影响刍议[J].江苏商论,2009,(5):88-90.

[13]季桂起.运河及运河文化开发与德州城市发展[J].德州学院学报,2008,(1):38-42.

[14]吴建华.杭州开发运河文化旅游的对策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6):9-12.

[15]相西如.江苏省宝应县运河路滨河绿带设计[J].中国园林,2000,(5):57-59.

[16]张楷.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景观概念规划[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5-10.

[17]李雯婷.里运河地域景观特征的发掘与整合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18]潘宝明.扬州运河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21-26.

[19]舒乙.“重新了解大运河”是保护和“申遗”的关键[J].江南论坛,2006,(7):27-28.

文献综述篇8

关键词:服务创新;理论发展;研究视角;实现途径

一、引言

经济高速发展,服务创新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各创新的主体纷纷从各个层面推进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市场占有率。学术界关于服务创新的研究源自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提出,后经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少后续的理论和研究,人们对服务创新的认识也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加深。文章主要目的就是对服务创新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思路是先从服务创新理论的发展入手,汇总中外关于服务创新的研究,对三个视角方向分别进行概括论述和评价,总结分析国内外目前关于如何实现服务创新的研究,并对将来服务创新方面的研究方向进行简要展望。

二、服务创新理论发展

“创新”理论是由熊彼特提出,该理论提出后,该领域内的主流研究对该问题的探讨实际是一个概念内涵持续收缩的过程,Enos首先对“技术创新”进行定义,他认为技术创新是发明的选择、组织的建立、计划的制定、资本的投入以及工人的招用和市场的开辟这几种行为综合。之后的研究中,Myers和Marquis提出创新是技术变革的集合,Wtterback提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者首次应用,以及Freeman提出的“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根据熊彼特的说法,“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也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前所未有的“新组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创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开发新产品或改良既有产品;使用新生产方法;寻找新的市场;获得新的材料和半成品;创建新的产业组织。在之后的研究中,Howells和Tether把创新分为产品、生产过程以及传递过程三类创新;Djellal和Galbuj在其调查研究中对创新的概念进行可扩展,除了原来的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之外,还纳入了内部组织创新和外部关系创新,也就是把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也纳入到了服务创新的范畴。由此,人们对服务创新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不断地清晰化。

三、基于不同视角对服务创新研究的对比分析

在对服务创新研究分析过程中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视角,分别是技术导向视角、服务导向视角和整合视角。

第一、技术导向视角。其主要观点就是把服务创新等同于技术革新,认为服务业正在演变成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因此要围绕信息技术的应用来研究服务创新。Barras提出的RPC理论是继熊彼特之后提出的第一个服务创新理论。技术创新是服务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为后续服务创新研究打下基础。该视角的缺陷就在于其忽略了服务创新的多面性。

第二,服务导向视角。该视角主要是是要建立适合服务本身的创新理论,其研究对象应该是服务产品,通过对比制造业和服务之间的创新差异,探寻适用于服务创新的产业政策。该视角结合服务创新的特点提出了多种服务创新模式。是服务创新理论的一大发展,并为后来的整合视角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其主要不足在于过于宽泛界定服务创新(Drejer,2004);对于服务创新过分关注从而忽略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创新的共性。

第三,整合视角。经济发展,产业间的融合不断加强,整合视角就是将产业组织和产业演化的理论相结合,创建一种适用于服务业创新和制造业的理论体系。这也比较符合目前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的趋势。学者们综合技术导向和服务导向的视角研究,进行对经济中的创新行为整合研究。

服务创新的研究开始于技术创新,继而发展到关注服务,最后进行两者综合更全面的研究创新行为,是一种不断演化和进步的过程。

那么,目前学术界在各种不同研究视角的指导下,关于如何更好的实现服务创新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研究,以下就对目前针对如何更好的实现服务创新的研究进行总结。

四、如何有效实现服务创新

不同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如何实现创新,如何更好的促进创新,从而也就丰富了实现创新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服务创新,目前很多学者也从几种导向的视角出发,针对一些小的方面加深纵向研究,探索更好地实现服务创新的各种方法。

Lance(2013)等人认为进行服务创新的诀窍在于把工作重点从研究服务方法转移到顾客身上。Lance等人探索了实现服务创新的四步走战略。第一步是确定客户正在试图做哪些工作;第二步是确定客户的工作是否是更大一个项目的一部分;第三步是确定存在哪些机会可以完成这些工作;第四步是确定哪些资源是在价值创造中必须投入的,比如时间、天赋、资源等。同时Brown(2013)等人也认为对于以产品为中心的企业来说,服务创新是取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传统的产品生产企业必须首先意识到顾客的需要是什么,创新的起点不应该是服务创新而是帮助顾客把一项特殊的工作做得更好或者在单位时间完成更多工作,对此Brown等人也提出了三种服务创新的路径:一是帮助顾客完成更多的工作;二是帮助顾客把核心工作完成的更好,三是,帮准顾客完成与产品用途或价值相关的工作。

Ramendra Thakur(2013)等人认为,在服务领域,虽然服务业通过创造了大量财富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关于服务创新方面的投入和使用还缺少完备的检验,专家学者和管理者以及政策的制定者都缺乏对服务创新产出的认识,也不是很了解创新对成功和失败的影响。因此Ramendra Thakur等人通过构建模型,对比分析美国和印度两种有代表性的企业之间服务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总结出服务创新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财政和非财政两个方面。他们主要利用了战略创新范例理论、创新的社会中心理论、S-C-P(框架-行为-绩效)范例等,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创新的成功因素和阻碍因素,其中成功因素主要包括顾客、竞争和知识网络,阻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和公司的内外部因素。其中该研究还关注了服务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由于服务创新在创造竞争优势和提高组织绩效方面有很大的潜在价值,所以引起了很多的关注。为了更好的实现服务创新,HsiuJu Rebecca Yen(2012)等人基于组织转变的文献和“意识-动机-胜任力”的概念,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多维创新准备模型。其认为服务创新准备(SIR)的概念由两部分组成,包括战略导向型服务创新和可能的服务机制创新,这也共同决定了一家公司采纳何种服务创新的组织转变模式。通过收集312家台湾公司数据,验证了SIR与服务创新绩效有正向关系,并运用了吝啬结构建立了SIR理论,有助于刻画研究轮廓-即采取怎样的行动和运用什么样的资源,并且如何对其进行整合才能提高服务创新的绩效。

Daniel Kindstrm(2013)提出用一种动态能力的方法来实现服务创新。其指出产品为中心的企业通过增加服务投资来在市场中进行竞争,如果这些公司要想保持竞争力,必须要求对服务创新更高的关注,从产品为中心到产品和服务为中心的转变,其中一个主要的挑战就是对于服务创新所需要的发现、利用、重新配置能力的管理,这种管理就是为了公司动态能力成功重新组合奠定基础,从而得到一个更好的适于服务创新的活动。

Abdul Talib Bon(2013)等人认为在服务组织中全面质量管理对服务创新也会有较大影响。其构建了一种模型用以验证全面质量管理和服务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其模型中,全面质量管理涵盖了领导管理、员工参与、员工授权、信息和分析、培训和教育、以客户为中心以及持续改善等变量和要素,服务创新的内容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三大方面。全面质量管理的每个要素都与服务创新的每个方面分别有着联系。研究结果显示,全面质量管理对创新整体上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五、总结与展望

根据文章总结的中外学者对于服务创新领域的研究,文章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以下建议和展望:

1、服务创新理论的深化研究。目前针对服务创新的理论是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主要是在西方国家的发展比较快速,针对我国国内服务业创新的理论基础较少,所以在研究国外关于服务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合国情的服务创新理论可以成为一个研究方向;

2、现阶段对于服务创新的研究多数为某个行业或领域的纵向研究,文中阐述的服务创新的研究视角的发展深化也是纵向发展的具体体现,对于跨行业或跨产业进行的服务创新研究较少,不同行业之间的服务创新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相互借鉴补充,从而推动行业间的联系,加快整个服务行业的发展;

3、目前国内对于服务创新的研究多数是针对某一产业和行业的研究,比如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业等,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国外对服务创新理论的研究较多,多数为构建模型探索具有普遍性的实现服务创新的途径,所以把中外研究相结合,利用国外的理论和模型解决国内行业的服务创新问题,也许能产生较好作用。(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Faridah,Djellal Faz Gallouj,Ian Miles.Two decades of research on innovation in services:Which place for public service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7(2013)98117

[2]Kevin Granta,Tassos Alefantosb,Martin Meyerc,David Edgard.Capturing and measuring technology based service innovationA case analysis within theory and pract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33(2013)899905

[3]Sandeep Salunke,Jay Weerawardena,Janet peting through service innovation:The role of bricolage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project-orientedrm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6(2013)10851097

[4]Daniel Kindstrm,Christian Kowalkowski,Erik Sandberg Enabling service innovation:A dynamic capabilities approach.[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6(2013)10631073

[5]陈祝平,刘燕斌,袁平.服务创新的特点与政策的非必要性[J].中国软科学,2010(12)

文献综述篇9

关键词:旅游体验;内涵;内容;模型

综观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和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方式,可以归纳为三个递进的旅游发展阶段(李怀兰,2004年)。第一阶段,观光旅游。这是旅游的初级阶段,是社会经济欠发达时期的必然选择,以自然风景区开发为主,旅游消费能力弱,服务意识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第二阶段,休闲旅游。这是旅游消费发展的中级阶段,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第三阶段,体验旅游。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最高旅游状态,是知识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它强调游客对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0世纪60年代,鲍斯汀将旅游体验定义为一种流行的消费行为,一种经过人工设计的大众旅游体验;70年代,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文· 托夫勒在其著作《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首次提出体验经济时代即将到来;1978年艾特森指出旅游体验的获得是由活动与环境组成,不同的活动及环境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体验。90年代派恩和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正式提出旅游体验一词,指出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并为其创造难以忘怀的体验经历,将注重消费者的主观需求,并愿意为基于体验活动的消费者需求变化买单,以使消费者产生一次难忘的记忆。

一、旅游体验的内涵

关于旅游体验的含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Boorstin(1964)认为它是一种时尚消费行为,一种人为的、预先构想的大众旅游体验,是做作的、刻板的。MacCannell(1973)则把旅游体验看成是对现代生活所遭遇的困难的积极响应,他认为旅游者是在寻求“真实”的体验以战胜困难。而Cohen(1979)认为,旅游体验是个体与多种中心之间的关联,在解释这种关联时,体验的意义来自于世界观,对个体来说代表着终极的意义。Graefe and Vaske(1987)认为,旅游体验是一系列特定体验活动的产物,这种特定的体验活动是旅游者在一个特定旅游地花费时间来游览参观所形成的,是由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包括与个人感知、地方印象、所处的情境以及个性等因素有关,甚至还包括沟通能力。Ryan(1991)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对于个体来说旅游体验是一种多功能的休闲活动,包括娱乐或学习或两者兼有。

国内对旅游体验的研究主要是从游客心理感受角度,主要有:

谢彦君(1999,2004)指出旅游是现代人的文化消费活动,是一种寻求文化体验的活动,并指出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体验活动。认为旅游使得人们离开日常居住地和离开日常的工作生活压力,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寻找新感受、新体验,从而减轻日常工作压力。旅游体验的定义是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暂时性的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这种体验是旅游者的内在心理活动与旅游客体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相互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是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方式实现的一个序时过程。

胡燕雯、张朋(2003)也认为游体验实际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感受,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体验的感受来自于整个旅游过程。他们认为游客在旅游活动开始前、旅游活动进行中和旅游活动完成之后的各个阶段中所获得的体验各不相同,正是游客对于三个不同阶段所获体验的综合评价形成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受。因此,宾馆、饭店、景区、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

苏勤(2004)认为旅游过程就是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旅游需要的满足程度,这种满足程度是旅游者动机和类型与旅游地所呈现的景观、旅游设施、服务、主客关系以及产品价格之间相互所用的结果。

吴天香(2009)赞同并采用了苏勤关于旅游体验的定义。并指出旅游体验过程实际上是旅游者的体验过程,因此旅游体验可以等同于游客体验,二者可以通用。

从对以上概念的探讨中可以看出,一是旅游体验的定义都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二是谢彦君、胡燕雯、苏勤、吴天香等都强调了对旅游过程的一种体验,旅游过程实际是旅游者的体验过程,旅游体验实际是旅游者对整个旅游过程的感受;三是关于旅游体验的含义大都限定于对某个景区、餐馆(范秀成,2006)或购物(黄鹂,2009)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给旅游体验进行以下界定:旅游者通过个人主观因素与同游者、企业员工、目的地居民互动的体验以及个人对旅游企业所提供的餐饮、住宿、购物、交通、娱乐、景点的体验所获得的对旅行社提供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感受。

二、旅游体验要素

2004年,李怀兰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旅游体验因素包括旅游者个人因素、与体验相关的其他人、旅行途中的安排、旅游体验产品特性,同时这些体验要素又包含了若干子要素,并利用实证方法对这些因素设置的科学性进行了验证,具体如图2-2所示。她还认为不同的旅游体验至少包含一个客体和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两个主体是旅游者本人和旅游企业人员,一个客体是体验产品。

殷殿格(2008)认为影响景区游客旅游体验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有两方面:一是体验主体方面,即旅游者自身因素,主要包括游客的旅游意愿、游客个人内在因素等。二是体验的客体方面,即旅游景区因素,主要包括景区旅游资源条件、旅游产品特性、旅游氛围、景区旅游服务质量等。

综上可知,旅游者消费旅游产品过程如同舞台表演(LiYiping),舞台表演至少包含三个部分:演员、布景、剧本。在本文中,演员相当于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人员、同游者、目的地居民的互动;布景就是体验场所,包括旅行社前台、乘坐交通工具、餐馆就餐、景点游览、住宿宾馆、购物商店;剧本就是各个体验场所的体验过程;而旅行社就是导演。

三、旅游体验的内容及模型

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1991)描述了一个体验内容的模型框架,他们利用两个最重要的维度对体验的一般内容进行表达,一个是体验者的参与程度,另一个是体验者与环境的关系,如图2-5所示。横轴一端代表消极的参与者,一端代表积极的参与者,交响乐听众和滑雪者分别是这两种体验者的典型代表;纵轴两端分别是“通过心智体验吸引了体验者的注意力”(吸收)和“体验者本身变成体验的一部分”(融入),看电视属于前者,玩游戏属于后者,根据这个框架派恩和吉尔莫将旅游体验分成四种类型: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和审美体验。

谢彦君,吴凯(2000)认为旅游者自身所拥有的技能水平与所面临的挑战水平的结合决定了旅游者的体验感知质量,并提出一个旅游体验质量的交互模型——“技能-挑战模型”,如图2-6所示。图中的OR线可以称之为一般满足线,与此相对的是两个扇形区域OPR和OQR,两个矩形区域Oprq和Oprq-OPRQ,扇形区域刻画了旅游者的满足程度和实现程度,矩形区域刻画了满足水平的差异。Oprq从社会角度看代表了一种低层次的满足,Oprq-OPRQ从社会角度看代表了一种高层次的满足,但对于旅游者而言只要处在一般满足线上都是高水平的满足。扇形OPR,挑战水平高于技能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者往往因某种挑战有很高的成就感,满足度由此大大提高,提高的程度反映在模型中OPA所潜藏的意外满足的机会多于OAR,但获得满足的可能性在两个区域中相反。而在ORQ内由于技能水平高于挑战水平,这时旅游者往往是没有动力去参加旅游。

综上所述,旅游体验的内容强调了旅游者参与的积极程度与旅游企业提供的体验产品相互结合形成的四种体验结果境界,突出显示了体验的最高境界是旅游者主动参与并融入其中的审美体验结果。体验的挑战—技能模型反应了体验产品的挑战水平与旅游者技能水平之间的关系,展示了各种情境下的满足程度及满足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Boorstin,D. J. The image: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M].New York:Harper&Row,1964

[2] Chris Ryan. Recreation Tourism : A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 [M] . Routledge,1991.

[3] Cohen,E.A. Phenomenology of Tourist Experiences[J].The 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1979(13):179-201

[4] GraefeA.R.,Vaske.J.J.A framework formanaging quality in the tourist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7.

[5] MacCannell Dean.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 [J].American Journal Sociology,1973,79(3): 589-603.

[6] 范秀成,李建州.顾客餐馆体验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6,(3):56-61.

[7] 胡燕雯,张朋. 试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3):48-51

[8] 黄鹂,李启庚,贾国庆.旅游购物体验要素对顾客价值及其满意和购买意向的影响[J].旅游学刊,2009,(2):41-45.

[9] 李怀兰.旅游体验效用因素分析[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0] 苏勤.旅游者类型及其体验质量研究-以周庄为例[J].地理科学,2004,24(4):507-511.

[11] 吴天香.凤凰古城游客体验质量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2] 谢彦君,吴凯.期望与感受:旅游体验质量的交互模型[J].旅游科学.2000,2.

[13]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14]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一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文献综述篇10

关键词:管理审计 制约因素 受托责任

一、引言

理解管理审计首先要明白受托责任的含义。杨时展(1992)教授认为:受托责任是委托人将资财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或人,受托人或人接受托付后应承担的所托付责任。既是一种普遍的经济关系,又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关系,更是一种支配着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思想。王光远教授 (2004)认为,一般受托责任关系涉及两个当事人。一个是委托人(Principal或the accountee);另一个是受托人 (The accountor)或人(Agent)。委托人将资财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受托人接受托付后即应承但所托付的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受托责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随着民智的开发和民主制度的完善,由于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受托的财务责任及受托管理责任等经济责任关系的出现。管理审计就是对受托管理责任进行审计和鉴证。管理审计是审计体系中的重要子系统,在美国管理协会对管理审计实质和管理审计师职责所作的明确规定中将其定义为“一种系统地检查、分析和评价整体管理业绩的程序和方法,是相对于财务审计的新型的审计模式,是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从1932年英国管理专家、工业顾问罗斯(T.G.Ross)关于管理审计第一部著作《管理审计》(The Management Audit )问世以来,特别是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等职业力量参与推动以来,该学科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以委托责任为出发点的起点理论体系,也形成了以阿伦·塞尔(Allan J.Sayle)、多姆布劳尔(D.Dombrower)、贾纳斯·桑托基(Janusz Santocki)、巴克利(J.W.Buckley)等为代表的内向型管理审计理论体系、以杰克逊·马丁德尔(Jckson Martindll)、约翰·伯顿利奥·赫伯特、科琳·诺加德(Corine T.Norgaard)、查尔斯·史密斯(Charles H. Smith)、拉尼尔(R. W. Lanier)为代表的外向型管理审计和以罗伯特·霍华德·法勒(Rober Howard Farrart)、友杉方正、池口庆一、仓桥宏、久保田晃、松田修一等为代表的综合审计等三大理论派别。由于发展历史较短,而且受以降低成本为宗旨的传统审计概念的束缚,到目前为止,管理审计还没有完全完成从艺术到技术的转换过程,学科体系尚未形成,甚至于相应的理论概念框架尚未构建完善。学科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审计与评价标准、审计方法等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审计方法体系的构建更为欠缺。从委托关系下的企业组织管理者角度看,伴随着社会与经济环境和经营模式、经营观念的不断改变,管理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决策所涉及的要素有:实施判断、决定正确决策的过程、从诸多的方案中进行选择,然后评价成功的可能性。被视为最高管理行动的决策,实际上就是要决定组织的整个过程。其中获得可信赖的信息是实施科学决策的第一要求。因此,对组织发挥作用的方式进行了解和掌握是必要的。不断适应形势变化并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管理者就会找到降低成本核算和增加价值的方法。而判断与诊断企业管理效率的高低、或管理效果好坏的手段就是管理审计,因此,管理审计已正在变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研究新经济形势下的管理审计理论体系、完善管理审计内容和方法体系,正好对应于新经济形势下的审计创新。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已变成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的定位已由原来的监督变成为“管理+效益”。从国家审计的角度看,特别是我国这样行政型的国家审计模式来讲,经济效益的审计和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但由于“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少,实践较薄弱,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管理审计自20世纪30年代出现以来,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起步探索阶段,60年代以后的发展完善阶段。由于其发展历程短,学科体系构架不完善、理论体系不成熟,管理审计诸多方面的研究一直在进行。这些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学术界和职业界对管理审计概念的认识分歧较大。管理审计的概念有三种定义方式:对管理的审计(Audit of management);管理进而审计(Audit for management);双重目的审计(Dual purpose audit)。北美卡莱纳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教授理查德·莱文博士(Richard I.Levin)、约翰·凯里、阿瑟·威特等将其视为为管理进行的审计。而马丁德尔、邱吉尔博士和西尔特博士则认为: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对组织的信息系统、管理程序实施独立的检查,著名的会计大师科勒(E.L.Kohler)在其撰写的《会计师词典》中认可这一观点,指出“管理审计系统指导由外部人员对管理业绩所作出的评估”。如何将上述两种观点合二为一形成一种综合的管理审计,是学术界近年来探讨的问题。法勒将此称为“综合管理审计”(Integrated management audit)。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管理审计不是一种独立的审计类型,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探索、分析和思维的方法。到目前为止,具体为管理审计界定的概念有:业务审计(Operational audit)、业绩审计(Performance audit)、经济业绩审计(Economic performance audit)等20余种。(2)管理审计的发展推动力研究。美国的戴尔·弗莱德(Dale L. Flesher)和斯图尔特·西沃特(Stewart Siewert)教授认为,推动管理审计理论和实务发展有三股力量:政府审计、管理职业界和内部审计,就美国而言,这三股力量是:科尔曼·安德鲁斯(T. Coleman Andrews)领导下的政府审计总署(GAO);杰克逊·马丁德尔(Jckson Martindll)领导下的美国管理协会(AMA);J.B舍斯顿(John B.Thurston)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日本的松田修一教授认为,推动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力量有三股: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和宴请委员会。总的来说,强调四个方面的推动力:管理职业界、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3)管理审计理论的发展研究。管理审计根源在于受托经济责任,按照审计与受托责任的关系,管理审计的研究对象是受托管理责任或结果性受托责任。同时,依据审计主体的不同,管理审计被划分为内向型管理审计、外向型管理审计和综合审计。威廉·伦纳德、威廉·坎普菲尔德、阿伦·塞尔、贾纳斯·桑托基等人认为,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帮助管理当局更好地履行管理责任为目的的审计,其职能是咨询性、建设性的而不是执行性的,并且是一个系统的调查、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外向型管理审计的主张者杰克逊·马丁德尔(Jckson Martindll)、尼尔·邱吉尔德、西尔特、会计大师约翰·伯顿等学者则认为管理审计应由外部的注册会计师执行、以维护股东、债权人的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独立管理鉴证审计、独立管理评价审计、管理陈述审计、管理业绩审计的代名词。其审计对象在于管理业绩,职能首先是鉴证、其次是建设;审计的主体是独立的第三者CPA。综合审计中的综合包括了两重含义:审计主体的综合性,既可以是组织外部的CPA,又可以是组织内部的审计人员;审计内容的综合性,既应鉴证与受托相关的财务信息,又应鉴证与管理相关的业务信息。(4)管理审计的内容框架研究。内向型审计学派认为管理审计是协助受托人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的工作,其审计内容的构建形成了三种观点:一是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对企业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的评价;二是审查组织业务活动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第三个观点综合以上两种观点,认为管理审计的内容既包括对组织控制制度的审计又包括对业务活动的审计,即以审查各职能部门和业务活动的恰当性及有效性为重点。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内容包括:评价组织机构的有效性;评价管理当局确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的过程与程序;评价计划与控制方面管理制度的适当性;评价管理技术、评价员工的技术能力、根据一体化的沟通系统要求,评价管理计划和控制系统信息输出的有效性。外向管理审计者认为管理审计的宗旨是就受托人对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鉴证。内容体系构建上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对公司的管理业绩和管理活动发表意见;二是对公司年报中的管理陈述发表意见。主要的审计内容应包括:组织管理的经济功能分析、企业结构的分析和评价、企业收益真实性的综合分析、为股东进行的专题调查项目、对企业研究和发展的分析、提供董事会的有关分析资料、检查财务政策落实情况、分析研究企业生产效益、进行销售趋势分析、对企业进行总体分析。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 Audit)认为:管理审计一方面进行财务检查(Financial Review)、一方面检查组织定业务的经济性和效率性(Economy and Efficiency Review),即“2E”审计(埃尔斯沃思·莫尔斯(Ellesworth Morse))。70年代,“2E”审计发展为“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和项目效果性的审计(Economy,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Review)。到1989年,加拿大的丹尼斯·普瑞斯波尔指出,在综合审计中,除了“3E”以外,还应进行企业的环保性审计(Environment Audit)和政府的公平性审计(Equity Audits),从此,管理审计变成为“5E”审计。(6)管理审计的制约因素分析研究。贾纳斯·桑托基1982年通过调查,发现制约内向管理审计开展的八个因素为(按程度排序):未能清楚地定义和理解管理审计的范围、缺乏客观公认的计量标准来评价管理业绩、管理审计范围不包括在财务会计系统之内、缺乏称职的审计师来履行和报告这种审计、担心履行管理审计会抑制管理积极性、缺乏公认的管理审计准则和管理审计程序、担心扩大企业组织的决策责任和控制责任、现存管理控制制度和决策工作运行良好,因而管理审计是不必要的创新。(7)管理审计方法研究。管理审计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审计准则、审计和审计方法的研究严重滞后。除早期管理审计的鼻祖罗斯建议的“访谈式调查表”(Interview type of questionnaires)、“访谈式证据”(Interview evidence)、“业务控制检查”、一体化审计法(Integrated audit approach)、早期CPA使用的宏观法(Macro approach)、后来的事前审计(Proactive auditing)等CPA审计方法外,也有一些学者利用少量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管理审计方法的探讨,如瑞典国家审计局(NAB)的审计准则中使用了“效果性”审计,其中采用三种系统审计方法:广泛的“结构分析方法(Broad-range Agency analyses)、职能导向审计分析(Function—oriented analyses)、系统导向分析(System- oriented analyses);英国特许公营财务会计协会(CIPFA)在《公共政府中的成本减低》公告中,提出了类似于业绩审计、货币价值审计的新词---成本减低,分析方法有两种:实用法(Pragmatic approach),即建立一个能消除和降低耗费的自动化系统、系统法(Systematic approach),即将预算和预算控制引进目标制定过程的系统方法。McConnell,John H 在《Auditing your 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 : a step-by-step guide》(2001)中,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中的计算杠杆系数法。目前管理审计的标准与方法探讨很少,特别是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新经营模式的管理审计方法几乎没有。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和审计职业界对管理审计的研究仅有十几年的时间,研究成果不多,大多数的探讨还仅仅停留在管理审计必要性的探讨阶段。除此之外,少量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管理审计的概念、构架管理审计的基本理论、建立管理审计的标准等方面。娄尔行主编的教科书《审计学概论》中认为:审计的发展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财务审计;第二层为作业审计;第三层为管理审计。李天民认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审计相应出现了许多新概念,如管理审计”。归润章、王文彬、羡绪门及杨树芝等均写过专门的文章,对管理审计的概念和内容等基本理论要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王光远(1996)在《管理审计理论》中系统全面地分析研究了管理审计的发展沿革和理论构架,是关于管理审计全面发展历史的展现。同时,作者还在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关于管理审计研究的学术论文,探讨了外向型、内向型管理审计的特征,管理审计产生的根本动因—受托责任由财务责任向管理责任转移的结果,管理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等各种理论问题,对我国的管理审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没灭的贡献。邵贤弟(1997)在《论管理审计在中国的发展契机》中阐述了市场经济环境的建立,为管理审计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该作者还在其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关于管理审计相关理论探讨文章。贺松泉、陈作习、宋常、石德胜等学者在各种学术期刊上,探讨管理审计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管理审计在企业集团的发展、管理审计在我国的发展模式、管理审计是企业管理目标评价的主要标准等多个方面的理论问题。近年来,特别多的讨论了管理审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以及管理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关系等命题。程新生(1998)在《管理审计目标评价》文中探讨了管理审计的目标演变,提出管理审计的具体目标应为:有效性、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郑石桥(2001)研究包括:企业管理审计的研究对象,管理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结构及建立模式,战略管理、治理结构、企业组织形式、财务与非财务模式等企业整体管理业绩评价标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供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系统管理等系统管理责任评价标准;岗位责任评价标准等的制定与评价内容。祁怀锦(2001年)指出受托责任的发展是内向型管理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公司治理的目的在于有效评价受托责任,有效制衡委托人(所有人)与受托人(经营人)的利益,管理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实(2002)探讨了审计理论中的分支理论——企业内部审计基本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内部审计的概念体系、假设体系、目标体系、控制体系等。时现(2003)提出: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治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因此,内部审计应该是以针对公司治理的命题。从公司治理审计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内部审计,并进行了两者的融合性探讨,进行了内部治理审计的概念定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公司治理审计的理论框架、功能及逻辑路线分析,并以案例的方式分别讨论了公司治理审计中的各项主要内容。朱荣恩 (2003)指出,内向型管理审计以改善企业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审查企业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等管理职能上的表现。蔡春 (2004)还指出了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重点,对国有企业管理当局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和审查,不仅要求公共资金依法使用,而且要求具有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徐华光、李兰翔(2007年)指出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向服务管理的方向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风向标。并从管理的传统职能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内向型符理审计的内容体系,与管理的职能相对应,包括战略、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徐华光、李兰翔(2007年)指出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向服务管理的方向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风向标。并从管理的传统职能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内容体系,与管理的职能相对应,包括战略、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耿建新、续芹、李跃然(2006年),廖洪、邹冉(2006年)则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开展概况,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及隶属情况对开展管理审计的影响。都新英(2006年),汪福生、焦健(2007年),李惠蓉(2008年)主要分析了我国内向型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实施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制约因素、风险的形成以及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发展机制和对策等。

三、结论及展望

管理审计作为一个新创建学科,未来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值得关注和努力:(1)我国企业界对管理审计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访谈等形式和方法,对我国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和收集我国企业界对管理审计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以及管理审计在企业中的执行主体和运作模式的研究。本部分的研究成果将作为项目后续研究的支撑和准备。(2)我国企业管理审计基本理论构架研究。根据管理审计学科体系尚未形成的特点,进行管理审计(特别是企业管理审计)的基本理论构架研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的经营活动特点,利用理论分析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审计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基本原则、基本准则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等基本理论构架研究。(3)我国企业管理审计的基本内容构架研究。根据现代经济贸易全球化、国际化、社会资源共享化、经营组织虚拟化等新的企业运作环境和模式,运用理论分析法、AHP法、聚类分析和神经网络现代数理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审计内容体系构架研究。(4)公司治理结构的管理审计评价手段研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上市公司伯公开披露信息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的公司的管理审计评价模式探讨。(5)企业管理审计方法体系探讨。在众多的企业管理审计内容体系中,本项目以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的组织构架、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虚拟运作模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出发点,进行企业管理审计的方法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1]祁怀锦:《论国有企业管理审计》,《审计研究》2001年第2期。

[2]程新生:《管理审计目标评析》,《南开管理评论》1998年第1期。

[3]宋常:《管理审计及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审计研究》2002年第6期。

[4]张立民:《审计制建设的理论依据——从”受托经济责任论”到契约经济学》,《审计研究》2002年第5期。

[5]郑石桥:《管理审计评价标准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