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计划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8:05

体能训练计划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篇1

【关键词】体育课堂;体能训练;有效措施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更加关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忽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不重视体育锻炼,而在新时期,体育同样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小学生的身体成长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提高体育锻炼的有效性。

1.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小学是学生身心快速成长的阶段。在实施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发展,选择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方式,提高课堂体能训练效率和质量,促使小学体育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促使学生的体能稳定提升。例如:在走跑项目训练中,教师要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掌握走跑技巧,并能在走跑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正确呼吸;同时,训练中要注意科学摆臂,这对于学生的体能训练和避免训练中受伤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学生的楼梯、操场等环境实施走跑体能训练。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其他体能训练方式,增加训练项目的丰富性,从而增加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兴趣。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中,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从而选择科学的训练项目和训练方式,提高课堂体能训练质量和效率的从而,强化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发展中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2.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

小学体育教师提高课堂体能训练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提高学生参与体能锻炼的热情,使学生乐于参与体能训练,这样才会促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训练中。体能训练与文化学科教学相比,学生的积极性就稍高一些,而教师需要做的是保持住学生对体能训练的热情。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喜欢体能训练的原因,将此作为体能训练的切入点,强化学生对体能训练的热情。小学生的竞争欲望比较强烈,希望得到他人的表扬和认可,若是采用竞技类的体能训练项目,则更能激发出学生的热情。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中,教师可以组织体能比赛活动,促使学生以小组或是个人的方式参与比赛,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好胜心。这样将体能比赛与学生健康结合的有效方式,可提升体能训练效果。

3.完善课堂体能训练的方式

不断完善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方式,是提升其训练效果的重要措施。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或是分层式的教学方式展开课堂体能训练。启发式主要是指教师在体能训练中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发挥出学生在体能训练中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从而使学生在体能训练中不断进步。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方式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能训练观念。例如:在体能训练中,教师需要做好示范,而后在带领学生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进行分解讲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动作要领,了解体能训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最后将学生分组训练,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而分层教学方式则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因素,对学生展开因材施教,以此保证课堂体能训练的有效性。

4.充分利用小学校园的环境

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不仅需要完善的教学计划和合理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有合适的场地。因此,体育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每一所小学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都不同,各有优点和缺点,体育教师则是要利用校园环境,制定合理的体能训练计划,争取做到物尽其用。简单来说,就是在没有良好体能训练设施的环境中,也要努力创造条件,完成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时,教师要注意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制定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需要掌握训练的强度,避免学生受伤。此外,教师要结合校园环境特点,合理设计跑步等体能训练内容。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篇2

(一)体能训练的定义

体能训练是指在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或训练手段和方法,改善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提高有机体的机能水平,增进健康和发展运动素质的一种教育过程[1]。体能是人类生命的动力,所以人体要提高身体素质,就要进行体能训练[2]。

(二)体育选项课的界定

体育选项课是对传统体育教学形式改革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全国各高校全面开展了体育选项课,实现了学生上课的“三自主”教学模式,即自主选项目、自主选教师、自主选时间,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锻炼需求。

(三)体能训练的作用

体能训练能促进人体的各项机能,诸如速度、力量、爆发力以及耐力和柔韧性等方面得以提高。体能训练方式以单向化联系为主,对人体的各部分器官、人体躯干以及组织等进行调节,在提高健康水平的前提下,促进身体均衡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将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相结合,如果仅仅凭借兴趣进行体育训练,很容易导致训练失衡,难以获得全面训练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体能直接影响着体育成果。体育教学内容诸如行走、跑步、跳跃、投球以及支撑、悬垂、攀爬、球类等等,都可以使身体获得锻炼,但要使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就要在提高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要实施必要的体能训练,并且在开课的时候,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身体素质。

二、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实施体能训练教学的必然性

(一)体能训练教学符合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在体育选项课中将体能训练引入到课堂教学,是有关学者与专家从高校体育实践教学中探索出来的。体能训练的教学形式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向了学生。选项课教学中,学生具有体育项目自由选择的空间,并在参与体能训练中有一定的自主权。学生在体能训练中,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体育专长调节体能训练强度,将学生的体育潜能充分挖掘出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数高校都将体能训练融入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中,并设立选项班级,将具有共同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安排在一个班级接受体能训练。在体育选项课教学思想指导下,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主要是针对具有共同运动基础和共同爱好的学生,使体能训练更符合学生的基本需求。

(二)提高学生体能训练技术水平的需要

体育选项课教学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正如心理学家所认为的,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够被激发起来,因此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不仅确保了教师教学质量有所提高,而且还使预期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在体育课中实施必要的体能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自己所擅长的体育训练方式,从而自觉地投入到体育训练中,自主掌握相关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为了提高体能训练效果,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组织小型体育比赛,诸如成立乒乓球协会、旱冰协会、网球协会等,以对体育专项运动爱好者拓展与延伸专项技术活动。学生接受形式多样的体育训练的同时,锻炼了组织能力,树立了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教师体育教学技能的需要

高校实施体育选项课教学,将体能训练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面临着选课竞争压力。为了能够将自己在体育训练中的教学优势展示出来,体育教师需要对选项课教学中所融入的体育训练进行深入研究,积极主动地掌握有关体育训练的新理念,以便更好地把新知识引入到体育教学课堂上。另外,目前高校普遍运用互联网办公以及网上教学,体育教师可以运用视频的方式将体育训练要领向学生展示出来。同时体育教师也要对自身的训练技术水平、教学水平以及体育训练综合素质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以提高学生的体能训练素质[3]。体育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训练素质的同时,还要将学生的业余时间充分运用起来,以业余锻炼的形式不断改善学生的体能训练素质,提高体育专业水平。体育教师要创新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方法,开展新颖的体能训练教学形式,以吸引学生和感染学生,以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可。

三、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影响体能训练的因素

较于其他国家,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能训练的时间较晚,导致实践教学中各项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需求认识不足。特别是高校正相继开展体育选项课程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的体育选项研究,忽视体能训练,因而导致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所下降。

(一)没有制定明确的体能训练教学目标

近年来,高校教育实施系列改革,体育教育开展选项课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倡导体能训练在选项课中实施。但是,多数体育教师对于体能训练仅仅局限在体育技巧训练上,并没有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深层次的意义,因此即便是在体育选项课中增加了体能训练,也仅仅是浮于表面形式,没有实质性意义。体育教师对于专项体育运动项目没有形成认知,就会将体育教学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体育必修课教学模式上。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对于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训练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难以制定规范的教学计划,导致体能训练在教学中难以有效开展。对于其他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师也没有从学生体能的角度出发制定教学计划,而对于体育运动的规范性动作和运动技巧加以强调[4]。缺乏对体能训练的正确认识,就必然会导致其在具体实施中不够重视。

(二)选项课偏向选择运动量较小和室内的体育项目

高校体育教学采用选项课模式,在专项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接受专业技能训练。但是,学生在考虑到自己兴趣爱好的同时,更多地倾向于选择运动量较小且在室内教学的体育项目,特别是日常休闲运动项目,诸如羽毛球、乒乓球、气排球等。这些项目可以在室内进行而且不受风吹雨淋又容易掌握,学生不仅在体育课上接受训练,业余时间也可以作为良好的娱乐活动,加之考核方式简单,因此被大多数学生所选择。由于运动量较小,导致了在课堂教学中体能训练负荷量不够,影响了学生体能的提高和健康水平。

(三)体育选项课教师业务能力有限

在一些体育选项课训练中,体育教师对于自身弱项的体能训练技术掌握不够。在此情况下,体育选项教学中就很难对学生进行专业性指导,因此,一些体育教师会以长跑或者球类训练作为体能训练形式,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训练难以理解,甚至于对千篇一律的体能训练形式产生心理排斥感。

(四)没有将体能训练与专项运动相结合

高校体育选项课所涉及的项目较多,诸如球类、游泳以及目前较为时尚的健美操以及跆拳道等。有些体育教师普遍从经验的角度开展教学,没有根据学生所选体育项目特点与运动规律开展专项体能训练与教学,也没有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违背了在体育选项课中加强学生体能训练的宗旨,导致了学生体能状况被忽视。因此,在体育选项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项课的项目特点,制定相应的体能训练计划,在课堂中对学生施予专门的体能训练才能达到体能训练的目的。

四、高校体育选项课中有效开展体能训练的策略

(一)从学生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优化体能训练

项目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引入体能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将学生的体育训练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出来,就要把体能训练的教学指导思想与现代素质教学理念相结合,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从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入手,调整和完善体能训练项目,促进传统体育训练与新兴体育训练的结合。要积极把社会上流行的健身类项目引入体育选项课中,包括学生所热衷的滑雪、街舞、攀岩以及高尔夫球等,都可以融入到传统体育训练中,以实施创新式的体能训练。创建多种形式的体能训练教学形式,以深化学生对于体育精神的理解。开展健康保健课程,实施人文体育、生物体育教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运动的涵义,进而了解到体育训练对人的身体机能的重要性,因此乐于接受体育,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去。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能训练技能

高校实施体育选项课教学,教师在校园网络体育教学平台上挂牌竞争上岗,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课。体育教师面对学生选课,要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体能训练专业技能,具有广泛的体能训练理论知识,并能够吸收最前卫的体能训练方式。在选项课的教学方法上,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对体能训练不断创新。体育教师要做到一专多能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而改变,积极引进先进的体育训练方式,提升体育教师的技术能力,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和谐发展[5]。

(三)不断完善高校体育体能训练制度

在体育选项课的体能训练教学中,将课程教学中的体能训练项目的目标制定出来,结合专项运动训练展开,可以提高高校体育选项课体能训练效率。根据教学实际,将体能训练课程的实施制度以及相应的评价机制制定出来,促进体能训练目的与体能训练评价相结合,以推动高校体育选项课中体能训练的顺利开展。

五、结语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篇3

关键词:体育舞蹈;体能训练;原则;内容

体育舞蹈是竞技类体育项目中的难美项目,以往传统体育舞蹈多是以提升选手自身技能作为训练目标,而随着体育舞蹈竞争的白热化,使得竞技成绩不单单是由选手自身技能水品来决定的,成绩的好坏取决于选手自身综合竞技水平高低,因此这也就对选手的体能水平有了更高程度的要求,所以加强对体能训练的研究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一、体育舞蹈体能训练所要遵循的原则分析

(一)以实战为根本的原则。众所周知,体能训练中包含了两个部分,即一般性的体能训练以及专项体能训练。所以在对训练内容等方面确认时,一定要满足体育比赛的实际需求,要将体育舞蹈的套路分解成相应的单个动作,按照不同动作需要不同要素来进行训练,然后将这些要素有效融合,使相互联系的动作进行串联,进而构建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动作训练。此外,不仅要对个人进行训练,还要对舞伴间的配合等方面进行训练,确保搭档之间的力量传递融为整体,竞技过程中看不出停顿或者是用力等情况,确保体育舞蹈的浑然天成[1]。(二)按部就班原则。在进行体育舞蹈体能训练期间,一定要遵循按部就班的原则进行体能训练,而动作安排、训练量、训练强度、训练时间等都要由简到难,这样才能够使选手的综合技能水平稳定、可靠的提升。因此这种训练原则不仅要在长期的训练计划中应用,还要在周期性的训练中进行充分体现。(三)体能与技能的融合原则。不管是哪一种体育项目的体能训练都和项目技术是不可分割的。虽然在开始训练时,可能会存在体能训练没有与专项技术进行有效融合的情况,而随着体能训练的深化,专项技能水平的提升,使得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会逐渐紧密,确保这一项目技能达到最佳,因此,只有选手体能符合专项技能的实际需求,才能有效推动选手对专项技术的掌握,也只有将体能与技能进行有效融合,才能进一步实现体能训练的目标。(四)系统性原则。众所周知,体育舞蹈竞技选手的各项能力以及运动素质是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而逐渐提升的,因此他们必须要进行长期且系统的体能训练才能达到这一标准。所以在进行体能训练期间一定要有效、科学、合理的调节训练时间、周期、内容等,保证体能训练始终贯穿在体育舞蹈训练周期内,只有这样才能为选手自身综合技能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2]。(五)差异性原则。在对体育舞蹈的选手进行体能训练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不同选手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尽可能的按照其自身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确保其选择的训练方式、负荷等科学、精准,最大限度的激发选手自身潜能,使选手能够在比赛期间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以及优势,进而使其获得较好的竞技成绩。(六)反馈原则。在对选手进行体能训练时,相关教练员一定要有效掌握选手的真实信息,假如不能及时且准确的活动选手的反馈信息,那么就有可能会导致对选手体能训练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想要全面有效的提升选手自身体能水平,就要进一步确保反馈信息的完整性以及及时性。同时还需注意的就是不仅要对日常训练情况进行掌握,还要对后期恢复以及选手成长等多方面进行管控和反馈,进而为选手体能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舞蹈体能训练内容的理论简析

(一)体能组成要点。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再结合体育舞蹈自身的特点、所要遵循的体能训练原则以及体能训练概念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总结出体能训练的主要组成要点,如图1所示。(二)训练内容分析1、一般性训练内容。通常情况下,选手的一般性训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即力量训练、耐力训练、柔韧训练、速度训练、协调性训练以及灵敏性训练等,而进行一般性体能训练时,还要充分重视选手自身素质水平提升的敏感期,只有这时对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够受到良好的训练效果。2、专项训练内容。体能专项训练中不仅包含了对选手单个动作能力的训练、配套动作能力的训练,还包括了选手与舞伴之间的有效配合能力训练,以及竞技比赛过程中所要展示的能力训练等。所以只有提升这几部分水平以及能力,才能保证体育舞蹈比赛能够获得良好的成绩。首先,体育舞蹈力量训练。在对体育舞蹈进行训练时,不仅要打破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阻力,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选手自身的阻力影响。因为体育舞蹈不同与其他体育项目,它特别重视选手对力量的控制能力,在竞技过程中不仅要对力量进行控制,还要和音乐、舞蹈等进行融合,因此就需要对体育舞蹈选手进行力量的训练。其次,柔韧性的训练。在体育舞蹈竞技过程中,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想要保证动态柔韧素质和水平的良好,就一定要有静态的柔韧素质作为基础。在加上体育舞蹈是由男女选手共同配合、协调来完成的一种运动,它会将舞蹈本身的动态性以及选手的柔韧性表现得十分强烈,因此就需要选手具有极好的柔韧素质。再次,耐力训练。体育舞蹈的完成需要选手双方具有良好的耐力,不仅要对身体耐力进行训练,还要提升心理耐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选手在竞技过程中,推动选手舞蹈动作的完成,进而获得良好的成绩[3]。最后,与舞伴之间的配合。不管是哪一种舞种都会有相应的既定套路,而舞蹈表现力的展示是以完整的舞蹈动作作为基础和载体,因此选手自身表情以及和舞伴间的配合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而使用核心稳定性对其双方进行训练就能有效提升他们之间的配合效果,进而提升竞技成绩。3、体能恢复策略。首先,运动性方式进行恢复,简单来说就是在运功结束以后通过变换动作以及活动方式来进一步降低选手疲劳感,同时还可以进行相应的整理活动确保选手身体机能得到恢复。其次,睡眠恢复。在训练结束以后保证睡眠质量,能够有效提升机体代谢自身的同化作用,降低异化作用的影响,进而使选手体能得到恢复。再次,物理方式恢复。体育舞蹈选手在完成较大强度的训练时,可以采用理疗、针灸或者是按摩等物理方式进行恢复,这样能够降低选手自身的疲劳度,促使选手体能得到有效恢复。第四,营养方式恢复。在运功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体能,这时就可以补充一定的营养,推进体能恢复速度。例如,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最后,心理方式恢复。在运动以后可以通过向其灌输信念,对其思想进行激励,有效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调节等方式,来使选手的体能得到恢复。

总而言之,想要提升体育舞蹈竞技成绩,就一定要认识到体育舞蹈自身特点,然后根据体能训练原则以及合理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对选手进行体能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体育舞蹈各方面水平的提升,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朱全飞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小芬,唐念.我国体育舞蹈选手身体训练的研究[J].运动,2011(7):36-37.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篇4

关键词:项群理论;武术套路;体能训练;核心力量;专项训练

中国武术是一项深深植根于普通大众的运动项目,其中套路是中国武术的特有表现形式,其独特并非只是形式上的独树一帜,更在于它是对中国武术技击方法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1-2]。武术套路正在向高水平、高难度、创新化方向持续发展,其全新发展趋势使体能训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根据我国运动训练专家田麦久教授及其团队提出的项群理论,武术套路属于难美性项群[3],该项群要求人体具有良好的速度、力量、平衡、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而体能训练是全面提升身体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技术动作正确、高效、美观展示的关键。武术套路是成套的技击和攻防的动作组合,是一项高强度、非持续性的间歇运动,供能方式以无氧特征为主[4]。体能训练能够为高难度武术套路及组合的施展夯实基础,但体能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面向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既要遵循科学、系统的原则,又要兼顾武术套路的难美性项群的运动特点。

1项群理论视域下武术套路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武术套路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体能训练的目标是提高身体机能水平[5]。项群理论认为体能训练中既要采用一般训练理论更加准确而深入地促进健康水平,又要基于专项训练理论升华和提高专项身体素质。

1.1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武术套路考验人的跳、跑、踢、打等各项能力,而武术套路的完美展现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结合项群理论有目的性地对身体机能实行系统性、持久性的训练,促使身体产生适应,进而通过改善身体的各项机能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6]。优秀的体能有助于保持速度、力量、平衡、灵敏、柔韧,只有严格执行项群理论视域下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相结合的体能训练要求,才能使身体素质得到长足的进步,同时避免节奏感、速度、协调等能力的下降。另外,通过项群理论有目的性地进行长时间、大负荷、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能够强化心理素质,达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目的,进而使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1.2难美性项群运动的体能要求

武术套路要求运动员具有快速起动、快速踢打和快速翻转的能力,以表现出武术特有的快速勇猛和节奏鲜明的特点,因而所有的套路完成都要有一定的体能作为支撑。依据项群训练理论中各个项群的分类原则和武术运动的特点,可将武术套路划分到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类运动项目[3]。虽然该项群运动对技术要求较高,但技能与体能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技能训练有助于体能提高,而体能的提高又反过来保证动作完成的规范性、准确性。自身体能训练欠缺,将导致其节奏感、速度、协调能力等的下降。

1.3提高核心力量的重要保障

核心力量能够控制运动员在运动中身体的加速、减速和稳定,以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运动肌肉感知觉,节省运动过程中能量消耗,缓解运动疲劳,减少运动损伤。核心力量是武术套路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套路运动员体能和技术完美发挥的重要前提[7]。武术套路动作形式主要以腰部、骨盆、髋关节为轴心来协调与配合上下肢运动,核心力量就是发力的重要环节,支配四肢工作,整合全身力量,并且达到稳定重心、灵活转换和传导力量的作用[8]。武术套路中难度动作是人体多个关节、上下肢肌群和核心肌群参与的动作组合技术,因此以项群理论为指导提高核心稳定性和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对技术动作的完成极其重要。

2项群理论视域下体能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体能训练重视程度不高

在武术套路训练过程中,体能训练通常以辅助性训练项目进行开展,这表明武术套路教学对体能训练的重要基础作用认识不足,项群理论的实效作用未能得以广泛应用和发挥,这也导致武术教学中体能训练一直比较落后。体能训练往往需要通过机械而重复的长期训练作为主要发展手段,但为了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武术套路,忽视了体能训练并且在缺少有效监管后放任自流,最终导致运用项群理论进行体能训练流于形式。武术套路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考验跳、跑、踢、打等能力,但是对项群理论视域下体能训练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其难以发挥预期效果[9]。此外,没有规划足够的场地与相应的器械,缺乏良好的体训师资力量,进而对体能训练造成影响[10]。在武术套路体能训练中,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不仅要依据项群理论为体能训练赋能,还要为体能训练提供政策性的保障,要将体能训练工作的发展目标列入发展规划中,做好系统性体能工作规划的顶层设计,相关部门对体能训练要从人才、资金和物质等方面给予支持。

2.2教学方式单一,忽视武德培养

武术套路运动动作组合多,路线方向变化多样,其精神面貌表现突出,对身法、手法、步法和眼神之间的配合要求高,是一项既重视内部素养又重视外部表现的运动。但是目前的体能训练无论是在训练方法上还是训练内容上都比较单一,项群理论视域下的武术德育等全方面(忍耐、意志力等)的培养被忽视,进而影响体能训练的综合发展,降低了武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5]。单一的训练方式会使肌肉形成肌肉记忆,导致肌肉的灵活度下降。因此为有效刺激肌肉,需要通过多种类型的器械和训练动作来锻炼同一个部位,使肌肉爆发力得到提升,并且抑制肌肉记忆的形成。在进行体能训练中,要结合项群理论增加体能训练的多样性,加大体能训练方式、环节的创新,要将体能训练和技术训练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够提高训练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又能增强武术技巧和体能训练理论的融合,有效保证体能训练的效率和科学性。同时,积极挖掘武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资源,在训练体能、传授武术技巧的同时加强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11],并且还包括对运动员意志力和心智能力的训练,使体能与品质均衡、协调地发展。二者之间相互联系、彼此渗透,才能真正地改善运动员的机能状况,实现整体竞技水平的提升。

2.3对专项体能训练认识不足

当前武术套路体能训练方案照搬田径项目和力量项目,并未根据武术套路的专项技术特点做出针对性调整。由于很多教练员缺乏体能训练专业知识,对体能训练没有系统科学的认知和理解,直接移植其他项目训练方法的现象较为普遍。武术运动员不仅需要速度和力量,更需要协调、耐力和柔韧等能力,而田径项目和力量项目的训练方式并不适合武术套路运动[12]。虚步、窜、蹦、腾、挪、闪、躲、踢都是武术套路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动作,而这些动作的发力中枢都在腰部,其次由腿部发力。所以,在武术套路的体能训练中应将腰部和腿部训练的比重调大,进行针对性的成套动作项目训练,全面提升体能储备,进一步突出武术运动特点。同时,对体能、技能与心理素质保持高度重视,借助综合性训练刺激运动员的各个身体部位,关注运动员各部位力量、柔韧、耐力等素质的同时突出武术运动的专项要求,在训练过程中实现项群理论应用与技术训练、体能训练的有效融合。

2.4缺乏科学训练理论指导

自从“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提出之后,我国部分教练员已开始结合项群理论特点针对体能训练科学化问题展开积极探讨,但科学化的认识仍然不成熟、不全面[10]。由于武术套路体能训练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以及长期性,阻碍了运动员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体能水平的提升。在武术套路体能训练中,运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训练学理论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和武术项群的特点渗透到武术项群理论发展中,将复杂的武术套路运动形式所造成的体能训练问题简化,推动武术体能的快速提高,更使中华武术套路在训练上由经验训练走向科学化训练。当今武术套路的体能训练中,已经融合了多种学科的知识体系作为科学合理的训练指导,可见武术套路的体能训练逐步走向多元化创新的道路。在项群理论视域下,在有限时间内实现运动员身体素质与技能能力的协同发展是体能训练的关键任务,根据运动员的体能特征与套路强度展开针对性训练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同时,采用高科技设备和器械监控训练过程身体指标变化,重视训练后的恢复,科学合理的项群体能训练能有效保证运动员的超量恢复[13]。

3项群理论视域下武术套路体能训练的路径

3.1遵循项群理论的类似原则

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引用与武术运动相同项群的其他运动练习的方法虽然具有积极效果,但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项群训练理论要遵循相似、类似的原则,同时将同项群中的一般训练特点和武术教学实践的特点有机结合[17]。在选择要利用的同项群中其他项目进行武术教学时,应选择动作结构、技术特点、表现风格、评分标准等相似及类似的运动项目的教学训练方法,同时根据场地、器材合理选取和利用同项群中其他项目的训练方法,以充分利用一切有益的教学场地、器械等更高效地进行体能训练。为完成武术套路的体能目标,在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应根据体能的训练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选取合理的同项群中的训练方法。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纳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建议,科学分析同项群中其他项目的教学、训练方法,在此基础上凝练、创新,制定更合理有效的训练计划来提高体能训练的质量。

3.2发展核心力量水平,做到专项力量化

为了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神经对肌肉的专项化控制能力,应以专项力量训练为突破口,将项群理论和核心力量训练理论运用到专项力量训练之中,从而提高运动员核心力量水平,最终提高武术运动员的运动成绩[7]。核心力量训练是提高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灵活性和协调性的训练手段,已成为运动训练中常用的训练手段。通常认为核心就是以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包含的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项群理论视域下的核心力量就是武术套路中发力的重要环节,不仅起到稳定重心、灵活转换和传导力量的作用,而且能够缓解运动疲劳和减少运动损伤[14]。此外,树立项群理论核心力量训练观是提高专项基本素质有效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武术专项训练中应该准确把握不同武术套路和运动分支的体能需求,有针对性、有目的的来发展运动员的核心力量水平,尽可能做到专项力量化,根据项群动作类型选择最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核心力量训练中,要根据运动员的发展阶段和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套路项目,并依照实际情况调整难度和负荷,只有基于武术项群专项素质训练特点来确定体能训练方法,并切实结合武术项群专项特点进行素质训练,才能有效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体能水平。

3.3注重体能训练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节奏性

基于项群训练理论,武术套路的体能训练包括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等,这些武术套路体能训练方法的特征注重体能训练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节奏性[15]。首先,武术套路本身属于综合类体能技能类运动项目,其在自然身体动作表达、武术文化技击技术展示、动作技术审美追求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整体性要求,而这种整体性要求又对武术运动员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武术套路体能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树立整体性训练基本理念,使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形态、运动素质和机能状态三个方面均衡发展。其次,作为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武术套路,其核心问题是成套动作的创编和完成。体能训练的系统性既要站在创作套路系统性的角度,开展符合创编需求的体能训练方法并付诸实施,以满足创编套路对运动员体能的实际需求;还要考虑难度和成套动作完成的系统性,通过多种系统化体能训练手段进行有计划、系统而长期的训练,以提高创编套路技术完成规格并确保难度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此外,注重武术套路体能训练的节奏性是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的内在要求。武术套路体能训练不仅要科学地计划、安排、部署整体的训练节奏,而且要合理地调整训练节奏。在每个体能训练周期有效转换训练内容、积极调整负荷节奏能够有效地预防伤病,同时要调节好竞技状态和心理状态。因此,只有遵循项群理论实现各运动要素之间的平衡、协调、全面发展,不断弥补在体能训练中的“短板”才能确保武术套路运动员较高的体能水平。

3.4“一般+专项”训练相结合,加强科学化训练

武术套路所属项群的运动供能方式是以无氧供能为主、有氧供能为辅,而动静结合的运动特点要求运动员必须要以一般体能作为基础,才能使套路动作完美呈现。为避免运动员的能力结构不均衡,通过一般体能训练使其运动素质全面发展,以保证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各种能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当一般体能训练达到瓶颈时,进而转化为专项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有助于运动员在进行动作套路转换时精确地分配体能,减少不必要的身体调动时的机能消耗。专项体能与专项训练及特殊的比赛任务紧密联系,是运动员必须具备的特殊体能要求[16]。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转化时注意运动负荷的转变并采取多样的训练手段,避免身体出现不适,使体能训练效果最大化。在进行“一般+专项”体能训练时应该根据运动员的身体指标以及训练目标对运动员的负荷量、运动强度进行定量安排,而不是凭借个人经验及感觉进行盲目的体能训练。通过对运动员的心率、肺活量、血睾酮等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测,确定合理的负荷量;同时应该准确把握不同武术套路和运动分支的体能需求情况,根据运动员身体能量消耗需求科学安排饮食,使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更加完善和科学。

4小结

武术套路在练习过程中秉承着“高”“难”“美”“新”“稳”这五个要求,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也逐步提高。体能训练不仅是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而且是难美性项群运动的体能要求,更是提高运动员核心力量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体能训练存在着重视程度不高,教学方式单一、忽视武德培养,专项体能训练认识不足以及缺乏科学训练理论指导等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武术套路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依据项群训练理探讨体能训练方法,提出在训练中遵循项群理论的类似原则发展核心力量水平,做到专项力量化;注重体能训练的整体性、系统性及节奏性;“一般+专项”训练相结合,加强科学化训练。

参考文献:

[1]李信厚,郑健.文化视域下武术文化的认同与自觉[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5):91-93.

[2]李富刚.中华武术套路的身份考察[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4):456-462.

[3]辜伟.用项群训练理论界定武术套路运动之合理性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5):133-134.

[4]王志杰.体能训练在武术教学中的重要性[J].田径,2019(9):26-27.

[5]杨志勇.探究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性[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6):67-68.

[6]李伟.探究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3):59,61.

[7]魏巍,王卫星,韩春远.“核心力量”在传统武术中的解读与辨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0):111-116.

[8]周竞,李蓓蓓.浅析核心力量对提高武术套路运动竞技水平的影响[J].西部皮革,2017,39(8):166.

[9]刘艳.浅析武术套路训练的基本特征[J].科技信息,2009(20):236.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能训练;一体化;中学生

体能训练就是围绕体能而开展的一系列的系统科学的训练,旨在通过合理的负荷,强化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提升运动水平。它一般包括两个层次,即健康体能训练和竞技运动体能训练,中学生体能训练主要是指健康体能训练。体能训练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它能改善中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目前,学校设置的体育课程常以一般体能训练为主、适量专项体能训练为辅,通过科学地规划训练时间,设定运动负荷,引导学生开展体能训练活动。然而,中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尚存在的“拔苗助长式体能训练”“被动填鸭式体能训练”“顾此失彼式体能训练”等问题,导致中学生所接受的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使中学生难以体会到体能训练的价值所在,进而出现体能训练效果不理想,甚至无益于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问题。对此,本文将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尝试提出体能训练一体化的策略。

一、基本点: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体能训练规律

在体能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综合考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科学制定体能训练计划。[1]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骨骼肌肉等尚处于发育期,还不够成熟,因此,教师对中学生的体能训练应以小负荷徒手训练为主,在不借助训练器材(如哑铃等)的情况下开展。结合体能训练规律,教师可以将体能训练划分为基础期、强化期和冲刺期三个阶段。在基础期,教师应主要开展基础性的协调能力训练,为夯实体能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强化期,教师应强化对运动技能及身体素质的训练;在冲刺期,教师应开展对爆发力、体能耐力的提升和训练。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教师可在相应的阶段开展跑、跳、跨、走、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无器材运动,或模拟运动会、组织趣味训练游戏等开展体能训练。

二、切入点:提高认知水平,激发中学生体能训练动机

体能训练有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对体能训练的系统认识,对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理解不足,从而影响了体能训练动机的形成。动机是个体实施行为的重要内驱力,体能训练动机是影响中学生开展体能训练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体能训练动机能够激发中学生投入体能训练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体能训练的效果和效率。教师可在开展体能训练过程中,将体能训练价值意义的讲授与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搭建综合立体的体能训练教学体系,引领中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体能训练的重要价值。

三、关键点: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遵循体育教学规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总是基于已有的知识来建构新知识,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新旧知识体系重构更新的动态过程。中学生的体能训练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因此,在体能训练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中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基于他们的意愿和需求,给予他们一定的练习自主性,由他们独立开展自己能够胜任的练习任务,使之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要我练”到“我要练”,提升其体能训练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组织体能训练课堂,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体能训练游戏,通过富含新意的游戏环节和丰富多样的训练内容来激发中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2]

四、纵深点:强化素质建设,提升自我体能训练专业水平

教师是体能训练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体能训练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对体能训练的整体认知水平,以及是否科学掌握开展体能训练的方法和形式等直接影响着体能训练的效果。教师是自我学习的主体,任何形式的外部学习都应建立在教师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就要主动参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的赴高等体育院校及体能训练示范校参观学习活动,积极吸收内化理论知识,借鉴他人优秀成果,并努力将之转化为自己的体能训练教学尝试。实际上,一名优秀的体能训练教师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运动能力和教学能力,还应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并能将之应用于体能训练教学中。从这个角度老说,教师还要学习与体能训练相关的体育学、生理学、医学等学科知识,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五、拔高点:开展教育科研,改进体能训练教学方法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学者对体能训练开展了系统深入地研究,有关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业已由单一的训练向多学科融合的方向转变。诸如力量素质的训练、PNF拉伸训练法等体能训练模式便融合了体育学、生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大大提升了训练效果。目前,国内不少学校通过引进国外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来开展学生体能训练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国内自主开展的体能训练方法的创新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国内相关人员,尤其是教师开拓创新,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推进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改进体能训练的方法手段。例如,在训练中学生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时应注重运动技能的训练,通过不断强化和训练运动技能来引领中学生掌握动作规范和要领,在大脑形成明晰的运动记忆和模式。

六、平衡点:协调体能训练与负荷的关系,科学探寻负荷量与负荷强度

体能训练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是影响体能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不足,就难以达到理想水平,如果负荷强度和负荷量过大,就有可能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就应该根据体能训练的规律、中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具体情况,科学设置训练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实际上,运动训练学及生理学等均对体能训练的负荷安排进行了系统科学地分析,这成为教师制定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开展体能训练的重要理论依托。例如,当安排力量性练习时,教师就要坚持时间上的不间断性,在课程安排上保证前后训练内容、强度的关联性,负荷安排要螺旋提升,以此确保中学生在训练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适应性良好变化能够获得长期的积累,使训练水平逐步提高。总之,教师应综合考虑训练项目及中学生身体发育特征来科学合理地安排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从而使中学生体能训练状况得到切实改善。

参考文献:

[1]高炳宏.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J].体育学研究,2019(2):73-81.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篇6

体能,就是指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包含身体形态、机体机能与身体素质三部分。体育活动训练,主要是训练身体素质以达到改善身体形态、提高机体技能的目的,所以,体能训练也可以看成是对身体素质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就必须提高其体能。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各种新型娱乐项目的发展,导致小学生沉迷于电子与网络的游戏世界,缺少在室外进行体能训练的机会;高热量、低营养食品的出现,加速了小学生体质的弱化,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而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制能力较差,再加之家长对孩子文化成绩的关心远大于对体育教育的关心,所以当前的小学教育中,体能训练一直是比较薄弱的一环。以上种种现象的出现,都引发了近代社会的热切思考与讨论,因此学生体能训练的增强也就势在必行。

二、小学体育体能训练与教学实践探析

1.善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体育教师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善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小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引导其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促使其真正乐于体育训练。小学生比较爱听故事,乐于玩游戏,那么教师就可进行相应的教学情境创设,将故事融入体能训练的活动之中,或组织玩游戏的方式,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如: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推小车”的游戏,向下做俯卧撑练习,或往前推“车”走,以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为其讲述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引导其下蹲抓住脚踝前行,以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情境,激发其浓厚的体育训练兴趣与热情,促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进行体能训练,以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的目的。2.体能训练要侧重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正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期,所以,其体能训练教学也必须立足于其年龄特点,讲究训练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侧重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促进小学生体能的强化。在《400米———600米走走跑》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就可在示范讲解后,引导学生掌握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的正确呼吸方式,注重摆臂的重要性;同时,也可利用相关地形,如学校的草坪、球场、花园等,再次尝试400米———600米慢跑,在有效弥补体能训练的枯燥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达到良好体能训练的结果。小学生虽然可进行力量与耐力训练,但必须严格控制训练的时间与强度。因此,教师就应针对这一特性,安排适合小学生身体素质、符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体能训练活动。3.将体能训练教学拓展于课外生活领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关注学生体能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提高之外,更加提倡了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训练意识,将体能训练教学拓展于学生的生活领域,就显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教师可帮助并引导学生依据个人喜好和身体素质的不同,自己制定一份合理的、适合自身特点的课外体育锻炼计划,或在每个寒假、暑假前,提交一份书面体育作业。并通过集体评价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正确指导学生进行体能训练。以课堂体能训练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训练意识,引导其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并及时反馈,不断提升,最终形成自我训练、终身体育训练的精神,不断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篇7

关键词:应用型;体能训练;教育;课程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广东金融学院依托行业发展为立足点,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列为学校存在和发展的首要目标,率先成为广东省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试点学校,完成了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应用型高校转型,并将建设为应用型金融品牌大学列为“十三五”时期的中心工作。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进地区,虽然在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广东省各类高校体能训练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所有高校至今仍没有开设专门的体能训练教育课程。目前全省各类高校大学生的体能训练基本上被融入到专项体育项目训练课程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体能训练教育课程。基于此,结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对体能训练教育课程进行科学设计论证,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服务全民健身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课程理念及相关概念界定

1.1体能。关于体能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界定,不同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释。体能(PhysicalFitness)一词源于美国,在英文文献中指身体对某种事物的适应能力。体能在法国被称为“身体适应性”,在德国被称为“工作能力”,在日本被称为“体力”,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被称为“体适能”。我国1984年的《体育词典》指出,体能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1992年的《教练员训练指南》指出体能是运动员机体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2000年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认为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1.2体能训练。体能训练是一门正在形成中的新学科,关于它的理论与思想,国内外专家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国外一些专家认为体能训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Training,即在运动生理、运动生化和医学等有关原理的指导下所进行的提高机体对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适应能力的训练;二是Coaching,即运用生物力学和专项理论知识所进行的技术、战术训练;三是Conditioning,即应用心理学、营养学和管理学等原理是运动员处于最佳竞技状态。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内学者对体能训练理论进行了探讨,如吴东明(2005)、张英波(2006)、杨世勇(2007)、沈剑威(2008)、李萍美(2009)、王向宏等(2010)等人分别研究了体能训练的理论、方法以及实践。大家总体上认为体能训练是采用各种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运动员的各生理系统的技能和代谢水平,改善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以及发展期运动素质的健康素质,从而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的专门身体训练。1.3体能训练教育课程体能训练教育课程是指在校大学生学习身体训练活动的知识以及接受身体训练理念的教育过程。体能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没有体能就没有人类的生命存在,是个体重要的动力基础。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方面,体能训练就是对这些方面的训练。通过体能训练教育课程的开设,不仅能使在校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而且还能够达到进一步提高生活、工作和学习质量,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目的。

2体能训练教育课程的可行性

2.1体能训练教育课程有利于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普通高校通过开设体能训练教育课程,不仅可以传授大学生体能训练知识,而且还使其树立全民健身的理念与意识,让他们毕业后既能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并影响身边的其他社会成员从事体育活动。教育部文件教体艺〔2014〕4号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由于当前广东省各高校体育课程开设形式不一(虽均为开设专项课,但教学周期时数不同),综合实验地点、内容设计等多方面因素,所以,我们将实验时间拟定为一学年共2个学期。2.2体能训练教育课程有利于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每年一次的在校大学生体能测试,是各级院校培养学生体育素质成果的体现之一,也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举措。它旨在健全并督促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体质。2014年7月,教育部出台的新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规定,大学生需要完成七项测试指标的测试:分别是身高体重指数、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并同时出台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规定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按照相关指标权重至毕业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可准予毕业)。这意味着体测不达标的大学生则无法得到毕业证书。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广东省的大学生体质状况令人堪忧,学生谈“测”色变,测试时出现昏厥、骨折、突发性疾病的情况相当多。以2014年的体测为例,东莞理工学院体育系主任赵全表示反映学生身体素质的跑步、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等方面的素质大幅度下滑。如果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能有一半的学生达标就不错了,有的肥胖学生连1个引体向上都无法完成。广东医学院在女生跑800米时甚至设有专门的救护车及医生,因为女生身体耐力性太差,老师们最害怕的是跑完了出事。而有些班级起码有三分之一的男生引体向上不合格。针对学生在高中集中所有精力学习文化课备战高考而忽视了应有体能训练的现状,我们认为如果广东省各高校在第一学期专门开设体能训练教育课程,指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训练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将十分有利于提高体能测试成绩,全面增强其身体素质。2.3体能训练教育课程有利于广东省在校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总体上看,目前广东省各高校对大学生的体能训练存在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情况,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完全体现:一方面,传统体育教育重技能轻体能的意识非常强大,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中根本没有体能训练教育课程,只有体育专项训练课程。由于体能训练是一个长期漫长过程,短期内不容易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鉴于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生评教、考核评估等教学监督的压力,所以,普遍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自然就回避了困难,一般以专项训练课的形式存在。另一方面,单一的体能训练过程相对枯燥乏味,同时又是一个极为艰苦的过程,对于人的意志品质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目前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在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下长大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水平提高明显,学生成长条件也比较优越,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就相对缺乏。因此,学生对体能训练的畏难情绪影响身体素质的提高,具体的表现就是接近体能测试的时候采取练习测试项目,最为突出的是大三、大四学生平时基本上不练习体能,学生终身参与体育的意识非常薄弱。

3体能训练教育课程指标的构建与实施

3.1体能训练教育课程指标的构建。体能训练教育课程指标的构建的主要包含两大类:一是体能训练指标,二是体能教育指标。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主要分为身体形态类、身体机能类和身体素质类三个方面。因此,本项目将速度、柔韧、耐力和力量作为体能训练的二级指标,而将50米跑、坐位体前屈、1000米跑(男)和800米跑(女)、引体向上(男)和1分钟仰卧起坐(女)以及立定跳远作为相对应的三级指标。另外,考虑到在校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实际教学内容需要,我们将健康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终身体育理念作为体能教育的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3.2体能训练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与保障。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广东省各高校均具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育教学运行制度,保证了体育课程的正常设置,通过体能训练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更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此外,目前广东省各高校已拥有一批相对成熟的体育专业人才队伍,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的背景下,全民健身的理念易于被普通高校大学生及专业体育教师所接受,加上全国体育类专业院校均有体能专项基础理论课程,为普通院校体能训练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体能训练教育课程不仅仅教授学生体能训练的方法,更注重学生体能教育思想的灌输和引导。结合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通过一些具体的训练内容的练习,融入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等教育理念,使在校大学生通过学习身体训练活动知识以及接受身体训练理念的教育过程,促进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就业岗位之前树立终身体育理念、享受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全面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例如,在1000米跑(男)和800米跑(女)项目指标上,我们拟采用3分钟跳绳、变速跑等内容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此外,设置一些游戏组合(追逐跑等)内容,使学生在娱乐身心的同时,提高自身体能,掌握体能训练方法,逐渐树立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理念。

4小结

体能训练教育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传授大学生有关如何通过身体训练活动提高身体素质的知识,而且可以使大学生建立终身进行身体训练活动、提高身体素质的理念,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深化教育改革和贯彻全民健身理念下,应通过多渠道加之推广。如进行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宣传、营造环境;培训普通高校专业体育教师体能训练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积极鼓励专家学者编写体能训练教育的教材;鼓励专业教师对体能训练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王向宏.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3]方进隆.概念导向的体适能教学[M].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朱伟强.基于概念的体能教育课程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08(7):19-22.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篇8

关键词:体能训练;大学体育;课程构建

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体能训练逐渐受到了学生和体育教师的重视。在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之中,大学生体能训练和体育兴趣开发,属于热点话题。近些年来,伴随着体能健康测试的普及,教育部门要求高校重视学生体能训练,着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对大学体育课程构建来说是严峻的考验。因此,对此项课题进行研究的意义十分重大。

1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的切入点

就实际情况而言,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保证学生身体健康,通过体能训练的方式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属于大学生体育课程构建的重要切入点,同时这也是大学体育教师希望达到的教学目的。部分高校在构建大学体育课程的过程中,会将学生体质情况作为依据,对体育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考虑到高校学生深受传统学习观念的影响,所以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必然会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比如:体能训练与正常体育教学相比,较为枯燥乏味,同时会导致学生消耗大量的体力,致使诸多学生不愿训练,不利于学生体育精神和价值观的形成。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在构建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时,应该将体能训练融入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和需求自由选择,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兴趣,使其建立良好的体育习惯,并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1]。

2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是构建大学生体育教学课程的前提基础,但就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在构建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时,虽然能落实体能训练这一基础,但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却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在教学经验和教学设施的限制下,所设置的体育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单一不足。例如,体育教师在设置力量训练科目时,所选择的训练内容包括硬拉负重和哑铃推举,但这两种力量训练方式均没有体现小肌群训练,导致学生力量收缩能力迟迟无法提升,训练效果也因此受限。2.2缺少明确的训练目标。部分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明确的体能训练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案相对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能训练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无法发挥出体能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以某高校体育教师为例,该教师在构建体育教学课程过程中,所采用的体能训练方式主要包括位移速度训练、动作速度训练、反应速度训练等训练方式。这种训练的方式使多数学生速度显著提升,但少数学生的速度提升幅度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身体素质存在差异,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高的学生而言,这种训练方式无法起到良好效果。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会逐渐丧失参加体能训练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2]。

3基于体能训练构建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策略

3.1在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中融入科学的体能训练方式。在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过程中融入科学的体能训练方式,可以减轻学生的体能训练压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及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还能为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学课程模式革新中融入科学的体能训练方式,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以最大力量训练为例,肌肉生理横断面和肌肉内协调能力发展和改善,是最大力量提高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后者有助于相对力量的提升。田径、球类和跳跃类等体育课程教师应重视学生最大力量的训练和提升。建议教师在体育教学课程构建过程中融入以下几种训练方法。3.1.1静力性练习。这种练习方式所采取的负荷量相对较大,但负荷并不能一次增加,而是以重量递增的方式进行训练。随着负重量的上升,肌肉感觉神经向达到皮质神经传递的冲动会愈加强烈,最终大脑皮质指挥肌肉活动的神经细胞会逐渐兴奋。如果长期接受这种刺激,兴奋强度会逐渐增加,肌肉纤维参与工作的数量会明显增多,肌肉最大数量也会因此而提升。最大力量的发展会受到总负荷的影响,而负荷重量、练习重复组数、每组持续时间以及停顿时间都会影响总负荷。为此,教师在训练学生最大力量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要求其采用本人最大负荷量的70%进行练习,组数不得超过4组,每组持续时间应少于12s,每组中间的停顿时间约为180s。针对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负荷重量的要求可适当放宽,提升至本人最大负荷量的80%,组数可多于4组,但少于6组,每组持续时间控制在10s内,每组停顿时间不变。体育专业生的负荷量为90%,但组数需少于4组,且持续时间不长于6s,每组之间的停顿时间应延长至240s。3.1.2重复法。负荷量随着肌肉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在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重复次数呈增加的趋势,则表明学生最大力量有所提升,随后增加负荷量即可。由于这种方法较为简单和实用,因此将其作为体能训练的常用方法可以取得良好效果。重复性用力训练的负荷为本人负荷的75%~90%,平均组数为6组,每组重复次数为3~6次,中间的停顿休息时间为3min。3.1.3其他方法除上述方法之外,训练学生最大力量的方式还包括极限强度方法、短促用力方法、极端用力方法等。在学生训练完成后,教师可以使用哈佛台阶试验简易法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评价。这种测量方法的测量仪器包括台阶、秒表和节拍器,其中台阶的高度为0.5m。在测量仪器准备完成后,体育教师应组织学生以节拍器所打的节拍为依据,在台阶上做上下运动,持续运动5min,在测试完成后立即坐下,并测量学生1min的脉搏,然后将其代入公式:哈佛台阶试验指数=的脉率)运动持续时间(5.s035100s××如果测试结果为50以下,则训练效果较差;测试结果超过50,训练效果为中等;测试结果超过80,训练效果较好。总而言之,教师无论采用哪种训练方式,均要将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作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3]。3.2开展俱乐部式的体育教学模式。将俱乐部模式融入大学体育教学之中属于一种创新性尝试,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体育课作为学生锻炼自身体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为此,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开拓体能训练的其他途径,从而主动投身于体能训练,并从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价值和魅力。在参加体育俱乐部后,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了解会进一步加深,在总结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后把握体育活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选择,学生的技术和技巧也会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增强。接下来将以某高校为例,对俱乐部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体育和奥运会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更加紧密,奥运模式的创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调动了广大高校学子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此背景下,教育部门对高校提出了严格要求,采取有效的方式推动现有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某高校在此背景下,积极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同时落实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探索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考虑到教学模式改革需要将教学作为切入点,但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学分制课程设置会影响学生体能训练的积极性,最终决定开展俱乐部式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引入外资,利用闲置场地建立校园商业体育俱乐部的方式,使学生和教师的体育锻炼需求得到满足。在了解后得知,校内师生是俱乐部的经营对象,俱乐部在经营方式上与纯商业体育俱乐部有根本差别,教育成分占比较高。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创建的根本目的是作为体育教学课程的补充,调动学生参加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使其身心全面发展。俱乐部建立之后,在校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调查后得知,全校80%以上的师生都注册成为体育俱乐部的会员,并将少量课余时间和精力投入体育训练,改善了大学生体能训练时间不足的情况,从而实现了对体育教学课程的良性补充。该俱乐部作为体育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业余性质的俱乐部,主要成员均由学生构成,体育运动范围仅包含学校。俱乐部拥有完整的组织机构,各协会的会长均由成员选出。俱乐部主要位于学生生活区,为学生课余锻炼创造有利的条件,加之高校学生无需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每天可以用于锻炼的时间较多,并且体育俱乐部的体育训练内容较多,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结束语

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要重视大学生体育教学课程的构建,在构建课程时需要将体能训练作为目标,同时融入科学的训练方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在校内成立体育俱乐部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

参考文献:

[1]肖乡子.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分析[J].田径,2019(12):28-29.

[2]陆春红,陈雷,孙雅薇.以学生体能训练为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5):119-120.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篇9

关键词:体育教育;篮球专业;体能训练

一、前言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体育教师都是体育专业出身,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体育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以及训练方法的掌握能力直接关系到今后的教学水平,同时还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今后的发展。因此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最为基础的课程之一——篮球,我们一定要采用正确适宜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尤其是体能训练。

二、国内体育教育篮球专业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1、重技术轻体能训练

国内的篮球训练大都比较注重对运动员战术方面的训练,即便是篮球俱乐部当中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配备了专业的体能训练师。同时在体能训练过程中也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时间也比较短,专业的体育院校也未安排与体能训练有关的内容和课程。

2、用技战术训练来代替体能训练

一些教练员在篮球课中存在这样的误区,他们认为对学生进行技战术训练就能够完全代替体能训练。这种理念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治标不治本,让篮球运动员的速度、力量以及耐力等各方面素质都得不到有效提升。

3、训练方法单一

不少教练员在进行体能训练的时候大多是依靠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手法单一,比如力量练习就只是单纯的杠铃操作,没有创新,这样不仅让运动员很容易出现损伤,而且很容易打击运动员训练积极性。

三、提高体育教育篮球专业体能训练方法

1、准备阶段

伸展运动与热身运动是篮球体能训练准备阶段的主要内容,这两项内容又可以具体细分。首先,伸展运动有三种类型:动作比较缓慢的全身性运动,即静力性伸展运动;运动强度和活动幅度都比较大的活动,即动力性伸展运动;在同伴的协助下才能完成的一些关节活动为被动伸展运动。在篮球的专项体能训练的准备阶段当中,热身运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一次完整的热身运动一般需要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完成,包括慢跑、体操活动来让身体达到发热状态的一般性热身运动;对肌肉群进行拉伸的全身性伸展运动;动力性伸展的多项移动训练。

2、力量训练方法

我们在进行篮球专项体能训练当中必须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最大力量训练方法,其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肌肉的收缩力,通过该部分训练内容来提升运动员神经系统对于肌肉工作的指挥能力;遵循速度力量训练方法原则,通过适当的不负重与负重练习来实现最大力量与速度之间最佳的协调点;遵循力量耐力训练方法原则,主要是通过对肌肉的有氧供能进行训练,以此提高运动员的呼吸系统能力。

3、弹跳力训练方法

对于一名篮球运动员来说,其弹跳的高度及远度是要看其腿部蹬伸的爆发力如何,因此在体能训练当中须对运动员的伸踝、伸髋和伸膝能力进行训练。一般我们通过助跑起跳摸高以及原地起跳进行摸高的方式来训练运动员的弹跳能力,此外,要提升篮球运动员的肌肉收缩水平还可以通过负重深蹲训练来实现。合理的跳深训练能够有效训练运动员整个腿部肌肉的拉长;为了提升运动员的腿部肌肉收缩速度则可以通过短距离的冲刺跑训练来达到目的;而比较快速的跳跃训练则能够改善运动员的爆发力与弹跳力。

4、速度训练方法

速度是一名优秀篮球运动员所不可缺少的,包括短距离跑的速度、移动速度以及启动速度。在专项体能训练当中可以通过“递进负荷”,也就是一步一步慢慢的增大运动员训练的内容和强度来进行速度训练。此外,查看一名篮球运动员的灵敏度如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看运动员的速度,所以训练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摆脱防守、变速跑等多种途径来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和灵敏度。

5、耐力训练方法

一场完整的篮球比赛需要的时间相对来说是比较长的,运动员能否完成整个比赛,耐力很关键。专项体能训练当中要训练篮球运动员的耐力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长跑,长跑训练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如重复训练、持续法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训练过程中切不可在短时间内将长跑距离进行大幅度的增加。

6、体能训练后的身体恢复

当篮球运动员在经过大量的专项训练之后,其机体非常疲劳,肌肉紧张,这个时候必须对其进行身体和肌肉恢复,让运动员的身体得以放松,这样才能保持运动员的体能,才能使其体能训练效果有质的提高。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后的身体恢复措施有许多种,比如在训练结束之后开展一些小负荷的运动,最常见的就是慢跑、散步等,以消除运动员身体各部位的疲劳。除了慢跑、散步的恢复方法,科学合理的进食和营养搭配,良好的作息制度等都是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后的恢复手段,这些措施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运动员消除疲劳,加强营养,恢复身体机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在篮球专业的体能训练当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重视度不够,训练方法不合理等。而一名篮球运动员能否在比赛当中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真正的水平与其体能素质有关。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训练当中就需要重视体能方面的训练,及时发现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制定合理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通过对运动员力量、速度、耐力等各方面的体能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及灵敏度,最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篮球运动员。

作者:王振中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萱.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科技展望,2016(13):345.

[2]赵国武.阳光体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J].菏泽学院学报,2016(2):135-138.

体能训练计划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在阐述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的区别的基础上,提出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基本内容主要有力量素质训练、速度素质训练、运动耐力训练及心理机能训练。

目前世界足球发展的趋势是技术越来越全面,战术越来越灵活多变,场上运动员分工越来越不明显,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水平的要求非常高,运动员只有具备非常好的体能才能适应比赛的需要。传统的身体训练主要偏重于对某一运动素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的追求,忽略整体机能潜力的提高和顽强拼搏意志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或叫比赛能力,是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有机结合。其中,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础,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看作为运动素质训练或身体训练。体能与运动素质有密切的联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主要对高校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进行探讨。

一、足球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要进行全面身体训练

身体全面训练的目的,是促进身体全面发展,使各项身体素质得到相当的提高,为最大限度提高专项身体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同时还有效地延长运动员长期从事足球的运动寿命。

(二)要系统地进行训练

体能训练一定要在全面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必须要贯彻在每个训练阶段中,体能训练要结合专项有计划、系统的进行训练,这样才能保证运动员体能不断的巩固与提高,以适应运动比赛的要求。

(三)要进行大运动量训练

运动实践证明,大运动量的训练能迅速提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根据足球运动比赛的时间长、活动量大、拼抢激烈、技术动作难度大等特点,应进行大运动量训练,以最大限度的动员机体潜能,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大运动量训练主要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因素,具体可分为训练时间、练习密度、强度、时间等方面要求,离开这些因素,就不可能保证大运动量。在训练中要使运动员在思想上明确大运动量训练对提高足球运动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调动他们参与运动训练的自觉性,通过大强度运动训练,既能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拔战术水平,也能练思想作风。

(四)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

在体能训练中,专项身体训练是在一般身体训练的基础上结合专项运动的特点和要求来发展专项所必须的身体素质。根据足球运动的特点,运动员应具有迅速的反应能力、良好的速度、高度的灵活性以及良好的耐力能力,这些专项素质一定要通过系统的、长期的专项身体训练才能获得。身体训练要与技术、战术训练相结合,身体训练是为了促进身体全面发展,保证和促进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训练中应该注意身体训练要与技战术训练密切结合起来,使在训练中获得的良好身体素质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来。

二、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

(一)力量素质训练

力量素质是人体运动的基础,足球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快速跑动和长时间大强度奔跑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是足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的重要部分。

1.快速力量的训练,快速力量取决于肌肉的收缩力量和收缩速度,是指肌肉尽快和尽可能地发挥力量,快速克服外界负荷的能力。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所用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则所表现出的速度力量就越大。训练实践中,只有使肌肉力量和肌肉速度两方面都提高,才能取得快速力量训练的最佳效果,科学研究证明,快速力量训练要处理好负荷重量与动作速度的比例关系,使之能与专项运动要求相一致。无论是从不降低动作速度的角度增加力量,还是从不减小负荷的角度提高运动速度,或是同时增大负荷和提高速度来发展快速力量,都要解决好练习负荷与动作速度的优化组合问题。

2.力量耐力的训练,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保证工作肌耗氧和供氧的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机能能力、无氧代谢的机能能力和工作肌群协同有效地共济工作的能力,以及运动员克服自身疲劳的意志品质。此外,力量耐力与最大力量有密切关系,不同运动员在完成同一负重时的次数,主要取决于最大力量。最大力量大,则重复次数多,力量耐力好。运动实践证明,循环训练法是提高力量耐力的主要办法。不同运动项目对力量耐力的需要是不同的,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方式的循环训练:大强度间歇循环训练和低强度间歇循环训练。循环练习要保证一定的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练习中不可安排间歇休息,或没有练习时间限制但必须确定一组或三组循环练习的时间要求;提高训练强度的方法是,重复次数和负荷不变而减少完成每组循环练习的时间、增加负荷或增加重复次数;可以用计算心率的方法对照间歇休息时间。当心率下降到每分钟120次时,即可开始下一次循环练习。足球运动项目力量耐力的提高,必须与心血管系统和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改善相结合进行。在提高运动员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的同时,肌肉力量耐力训练中,应注意培养运动员对抗疲劳反应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足球运动比赛中的各种抢断球、迅速跑位接应等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速度能力。足球运动项目的速度训练主要包括短距离的种种起动跑、冲刺跑、变速跑和速度耐力等练习。起动跑特点是人体在尽快短的时间内由静止状态加速获得高速度。起动跑主要表现在足球比赛的迅速跑位、摆脱防守。起动跑能力主要通过各种起跑来练习。在足球比赛中,快速防守和战术配合等都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冲刺跑和变速跑能力。冲刺跑能力主要通过短距离的快速跑动来练习。

(三)运动耐力训练

体能训练中的运动耐力主要指大强度长时间从事专项活动的能力。强度主要指运动的速度。强度与时间,速度与距离是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运动强度大,运动时间自然短;运动速度快,运动的距离必然短。然而,足球运动项目要求既要运动强度大,又要运动时间长,即要跑得速度快,又要跑得距离长。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运动耐力水平主要取决于:①功能系统的机能能力,即氧债和耐乳酸工作能力、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等;②在比赛中有效地利用机能潜力的能力;③疲劳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四)心理机能的训练

心理机能和意志品质的训练在运动员的整个训练过程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现代激烈竞争的球类运动竞赛中,常常要在落后的情况下,在逆境情况下进行艰苦的对抗,此时运动员的心理机能和意志品质往往成为取胜的关键因素。体能训练中的心理机能主要是指在面临难以忍受的疲劳感时,保持稳定心理状态,使神经系统充分挖掘和动员机能潜力,完成比赛和训练任务的能力。心理机能取决于运动员完成比赛任务的愿望、意志和自我调节对照能力。这其中,愿望是动力,自我调节是方法,意志是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三、小结

体能训练是足球运动员训练的重要部分,必须贯彻在年训练周期的始终。教练员必须深刻理解影响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这是体能训练创新和持续提高的前提与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