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培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4:53

体能培训总结

体能培训总结范文篇1

一、组织领导

为确保此次警察综合素质教育训练活动取得理想效果,真正做到一把手带头,带头学习,带头做笔记,带头训练,切实发挥示范作用,我科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xxx,xxx,xx

成员:供应科全体干警

二、训练目标

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训练,使全科干警真正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稳定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打牢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真正掌握与监狱工作有关的法律条文并能准确运用,强化法律意识、程序意识、权责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障罪犯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管理监狱的基本能力,提高办文办事能力,提高现代化科技应用能力,提高单兵技能和警务实战能力;真正提高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和心里承受能力,促进警察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警姿警容,达到令行禁止,士气高涨,树立监狱和警察队伍崭新形象的目的。

三、训练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二)法纪观念教育

(三)岗位专业技能训练(四)基本体能和队列训练

四、训练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法纪观念教育

负责领导:xx,xxX

按照监狱规定的学习教育内容和时间安排,学习方式主要采取集体学习,确保时间、人员、内容、效果四落实;确实不能集中学习的,个人自学。笔记记录要详实、整洁,个人心得体会杜绝东抄西摘,拼凑数量,应付了事。确保学习内容学透彻,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工作中做到融会贯通。自觉接受督导组督促、检查、指导。

(二)岗位专业技能训练

负责领导:xxxxxxx

1、组织全体干警积极参加监狱组织的集中教育。包括队列训练、集中学习、体能训练等。

2、开展岗位技能大比武:比执行党委决策能力;比考察供方综合评价能力;比采购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比综合素质提升速度;比业务员之间分工与协作能力;比服务基层能力。

(三)基本体能训练

负责领导:xxxxx

1、训练内容:以身体素质训练为主,主要包括100米跑、1500跑(男)、800米跑(女)、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起坐(女)、立定跳远等项目的训练。

2、训练方式:通过科室组织集体训练、干警自己日常训练,开展干警与干警之间,与战线其他科室之间等形式的体育比赛,加强体能训练。训练告一段落后,逐人接受基本体能测试考核,不达标者,离岗强化培训。

(四)队列训练

负责人:xxxxx

训练内容:警察队列动作单兵训练、队列指挥训练、礼仪规范训练、分列式、阅兵式训练。

1、训练方式:从3月10日起,参加监狱组织的每天17:00至18:00的训练或第二天8:30至10:00的补训外,科室组织利用业余时间增加训练一小时,时间暂时定在每天早上6:30至7:30。

2、对于由于出差、学习或其他不可避免的原因,不能参加训练的,利用每天下午下班后7:30至9:00和周六、周日进行补训。

4、确定队列口号和队列歌曲,以鼓舞士气。

五、时间安排

(一)组织动员阶段:3月10日至3月20日

传达学习《xx监狱警察综合素质教育训练活动实施方案》,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明确目标。

(二)全员教育训练阶段:3月21日至5月31日

按照《xx监狱警察综合素质教育训练活动实施方案》确定的主要内容和要求进行。

(三)强化训练与成果汇报阶段:6月1日至7月31日

高质量完成全狱警察综合素质教育训练活动的内容,总结此次训练的成效,积极参加监狱教育训练成果汇报。

体能培训总结范文篇2

(1)增强体能。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体能是将来从事劳动和技能服务的基础,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所以,职业学校的每节体育课都应该安排与职业相关的体能训练。(2)职业素质。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学习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防范职业病的意识和能力,选择有助于防治职业病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师应安排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认识体育对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赢得学生的认可:职业学校“好”课的最终评价标准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是教师服务的主要对象,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课有最直接的感受,学生的认可能够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当前,职业学校的体育课堂大部分实行“选项”教学,体育教师的课如果得到学生的认可,这位体育教师的“名气”就大,会有更多的学生选择他的课。

2取得成绩——赢得体育同行的认可

取得成绩:就是体育教师在立足教学岗位的基础上,积极参加体育教学竞赛和体育运动竞赛。(1)坚持参加教学竞赛——争取外出学习机会,积极参加教学竞赛。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体育教学竞赛。培训和竞赛是教学业务提高的最佳手段,也只有参加培训和竞赛才可能促使自己研究教学业务。现在,职业学校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比较多,省、市、学校都会组织,特别是在教研组进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更是业务提高的难得机会。如果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能够参加教学竞赛那更是磨炼自己的好机会。江苏省教科院组织的“两课”评比,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是体育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水平的一个良好平台。因为在参赛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要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2)坚持带队训练——名体育教师不能够带好一支运动队,不是一个“名”教师。体育教师教育工作的另外一个主要任务是:做好运动队的训练工作。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不愿意做运动队的训练工作,原因是运动队训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有时候,短时间内的训练是出不了好成绩的。他们恰恰犯了训练学中的常识性错误,那就是训练学中要求的系统性、不间断性原则,对于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来讲,做训练工作确实是对他们考验,而只有经受过这种考验,才能够积累丰富的训练经验,取得更好的体育运动竞赛成绩。江苏省教育厅联合省体育局每年定期举办省职业学校篮球、健美操、田径等传统比赛。在参赛的过程中,是对职业学校体育教师的一次全面的检验,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教师能够获得体育同行的认可和赞誉。赢得体育同行的认可:就是通过自己在教学竞赛和体育运动竞赛中脱颖而出,取得比体育同行更好地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把自己的参赛经验毫无保留的传递给自己的同行,并对体育同行的参赛起到指导作用,带领大家共同进步。

3读书写作——赢得专家的认可

赢得学生、体育同行的认可,是体育教师操作层面的,但是体育教师要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实现由体育教学操作层面向体育教学理论层面这样一个质的飞跃。读书写作:这是实现质的飞跃的基本途径。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好当,但是当好一个有文化的体育教师难当。体育教师在文化学习上的“先天不足”,是阻碍体育教师实现质的飞跃的瓶颈,突破瓶颈的唯一方法是体育教师要坚持读书和写作。原因在于以下方面。首先,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来自于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都是针对普通教育的。但是,进入职业学校以后,面临着许多与普通教育不同的问题,笔者在近几年的“两课”评比中发现,许多的体育教师对职业教育理论知识明显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必须要更新,体育教师必须能够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就要多读书。其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何把这些问题转化为课题。遗憾的是:在第一、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中,我们都没有看到与体育教学相关的课题,甚至在市一级的课题申报中,也罕见体育相关课题。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经验体会,只有在不断的总结中,才会积累起来。因此,做一个“有文化”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学习善于总结,勤于笔耕,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在部级、省级刊物发表高质量的文章。最后,在职业教育领域,体育课程理论、教材建设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理论基本沿袭普通教育的理论,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教材由普通高校的人员编写,按照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编写,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专业的不同性,必然要求运动项目的不同性。因此,根据学生的专业开发体育教材是实现职业学校学生“增强职业体能、防止职业病”目标的必然趋势。赢得专家的认可:在由操作层面向理论层面转换的过程中。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要利用时机,大胆地向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在自己的体育教学领域,针对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理论、教材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理论,职业教育体育教材编写等理论观点。

体能培训总结范文篇3

按照公安部和市局的会议精神,我局20*年继续开展大练兵活动,按照:“*什么、*什么、*什么、*什么”的原则,结合民警自身的情况,制定具体办法和训练措施,以增强民警的业务基础知识,警务基本技能和基本规范为重点,继续开展大练兵活动,呈现出“知识大学习,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的练兵热潮。以练思想、练作风、练体魄、练技能、练纪律、练意志为主线,务求练兵实效下功夫,制定了措施、计划,狠抓落实,打牢思想政治素质这个基础,练好业务基本功,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全面提高了民警的综合素质,实现了民警人人参与,练兵热情高涨,实现战果显著明显的新局面。针对我所情况做以下总结:

一、组织得力、务求实效根据我所警力不足、工作量大的特点,结合每个民警自身的特点和工作重点,制定了切实有效的练兵计划,掀起了我所的练兵热潮,选出了以体能能手何兴林为体能教官、*副指导员为业务教官,分别为民警们讲授队列、技能知识和业务知识。在抓好共同科目的基础上,瞄准今后的实战需要,着重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广大的民警受益匪浅,做到了在内务上力求实效,方法上力求创新,质量上力求保证,身体、思想素质又上一个新台阶。

二、领导重视、开创形式多样岗位练兵的新局面

科技迅猛发展时代的民警队伍,应由高素质人员、高水平的理论有机构成。而实现这些基本要素的完美结合,促进公安队伍建设和战斗力质的飞跃,就得依靠科技,高素质人员,就必须通过科技练兵加以培养;高水平的理论,必须通过科技练兵的实践加以创新和发展。科技练兵是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的根本途径。为此,我局领导高瞻远瞩,在今年一月,分六期、每期六天,对全局民警进行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通讯知识、公共信息网络、公安信息网违法犯罪等数据查询、计算机病毒、安全监察、信息通信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培训,还通过计算机考试,检验练兵的效果;接着举办了1期的政保民警培训、1期内勤民警培训、1期民警的执法质量培训和对全局民警的射击训练,大大提高了民警各方面的素质。三、以考促学,以考促练

我所政组织业务精的民警,以基本政治理论,把提高民警的业务执法能力作为重要内容。把学习新的《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作为学习的主要科目,在周三的“练兵学习日”中为民警们讲授,还把体能测试标准分发给大家,人手一份,让民警对照标准找出自己的强弱,有针对性的训练;将练兵的内容化整为零,忙中抢学,将《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基本知识200问答》及“第二十公会”的主要内容分解成若干部分,开展每周10题的互问互答的活动。实行了“上班早一点、下班晚一点”的模式,这不仅保证了训练时间,而且妥善解决了工学矛盾。我所领导在每周或每两周不定时的对民警进行体能测试,这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民警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还在全所中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四、认真落实市局的“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促进队伍建设(一)我所今年把大练兵活动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把队伍建设摆在首位来抓,使所内民警在政治上同德、思想上同心、行动上同步,共同创建“三级派出所”。(二)认真接待群众的来信来仿工作,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并设置了意见箱,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创了创“三级派出所”的新局面。(三)将“品牌”派出所发扬光大。我所连续多次被团市委评为“青年文明号”和“青少年维权岗”的光荣称号。我所民警在强化业务高的同时,更加注重警察的“人性化”的培养,以“发案少、社区秩序好、优质的服务,让老百姓满意”为宗旨。在今年的1-6月,我所民警共做好事47次、20件,这有效的增强了广大民警“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在大练兵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我所的大练兵内容较单一,只限于老一套的模式,没有创新;2:个别同志的进步较慢。下一步工作计划:1:开展形式多样的练兵形式,使练兵的内容更丰富;2:继续开展大练兵,以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目前,我们应该以“学长霞、铸警魂、树形象”为契机,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素质强警”的方针,以加强公安机关的“四个能力”建设为目标,以增强民警政治、业务、体能素质为重点,全面推进大练兵的纵深发展,全面推进公安队伍的正规划建设,努力提高队伍的执法水平和整体作战能力,使公安工作又上一个新台阶。

体能培训总结范文篇4

要对准上级公安机关提出的“岗位律例一口清、办公办案网上通、人人专业有强项、各个层面有标兵”的任务目的,为到达6月底前完成网上办公,岁尾前完成网上办案的要求,来组织展开练兵和培训任务,也就是民警的本质教育任务,首要有三个方面:政治本质教育、营业本质教育和体能本质教育。

起初是政治本质教育,它包罗深化展开幻想信心、党的优秀传统教育,情势政策教育,科学开展观,构建社会主义调和社会理论,廉政教育,从警职业品德教育和规律作风养成教育等等,本年要连系“评选庶民身边的好警员”运动,把民警的政治本质,政治醒悟,幻想信心,主旨认识提拔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以此推进民警在法律进程中人道化的效劳和治理,为构建调和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奉献。

第二方面是民警的营业本质教育,首要包罗三块:

一是律例练兵,就是进修《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国度补偿法》、《治安治理处分法》、《公事员法》和《人民警员法》等根本的司法律例,并实时把握新公布的司法律例常识。

二是群众任务练兵,即强化群众观念和做群众任务才能的练习,进步言语沟通、融洽关系才能,教育感染、征得信赖才能,化解矛盾、缓解对立心情才能,进一步亲密警民关系。

三是技艺战术练兵,也是练兵任务的重点,内容包罗纯熟把握《简报》、《总结》、《查询申报》等常用文书的制造;纯熟把握信息录入、上彀查询、网上办案、办公主动化等核算机使用才能;强化手枪使用射击技艺;强化警械运用、徒手攻防、节制与搜身带离等单兵技艺;强化盘查抓捕犯罪嫌疑人,查控犯罪嫌疑车辆等小我和集体战术练习。本年在完成上级规则的15天集中练习的前提下,以岗位练兵为主,以所队练习为主,分局要为所队选定辅佐教官,构成教官团,按期到底层所队去指点练习。分局要按期组织测验审核,并以核算机使用为打破口,凸起对岗位练兵的测验审核。

第三是体能本质练习方面,本年仍以民警自练为主,分局要按期进行测试,

以上是教育培训任务。

二、抓典型任务

为贯彻落实部长在“三基”现场会上的讲话精力,连系分局步队建立实践,年抓典型任务的总体思绪是:深化一线,擅长向底层进修,专心去发现典型,朴拙予以搀扶,精心加以总结,热忱展开宣传,全力进行推行,完成全区局限内,分歧警种、分歧层面、各项任务都有本人的典型,充沛发扬典型的示范带举措用,起劲营建步队开辟、立异、向上、抢先的浓烈气氛,为顺畅完成日益深重的公安任务奠基坚决的根底,供应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详细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对现有典型要加大宣传、推行力度。

体能培训总结范文篇5

一、创先争优活动的目的

巩固学习实践专业技能,为了加强党支部和班级的思想政治建设。完善自身各方面素质,使大家得到全面发展。

二、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

强化心理,党支部将深入开展“强大思想。强健体魄,强硬技能”为主题实践活动。党支部的各位党员都要充分认识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做创先争优的表率,不断激发工作和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本次培训学习的效果。

作为公司员工就必须树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工作理念和全新意识,一注重在思想政治上创先争优。随着国家电网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谈创先争优,这样创先争优才有生命力,思想政治工作才有时效性。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变工作手段,推广个性化、差别化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创先争优中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使之成为创先争优的强大动力和思想保障。

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逐步增大,二注重在心理素质上创先争优。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企业发展。关注员工心理健康,营造和谐健康的心态投入工作,成为了提升职工素质的重要工作。作为党员要以身作则,习惯性地掌握一些基本心理学常识与技巧来疏导紧张情绪,提高自控能力、缓解压力,并用此影响他人,让身边的每一位血缘都拥有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强壮的身体对一名配电线路工尤为重要。那么,业余时间里,就应该开展一些体能训练,比如组织大家打篮球,打羽毛球,跑步等等,都是很好的锻炼形式,并经常倡导学员要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三注重在体能上创先争优。电力行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危险、高强度的特点,所以电力企业的职工不仅应具有精深的业务,还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所以。

要时刻铭记我培训最终目标,四注重在专业技能上创先争优。培训期间。那就是练就一身好本领,好技能。因此我必须在学习上下功夫,提高党员素质,全体党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把学习贯彻始终,切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做到认真学习培训的每一项内容,做到技能上创先争优。

三、创先争优活动的载体

定期把活动期间的照片和活动细节都发表在博客上,本次活动将以网络博客为载体。各位党员或者团员都可在博客上讨论活动开展的效果和个人感受。另外,大家也可在博客上评论自己所关心的时事热点新闻;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搜集和发表一篇心理小贴士;分享一篇专业理论和实践文章等等,让支部党员在新的交流模式下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培养支部党员良好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

四、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安排

本次“创先争优”活动分三个阶段:

召开动员大会,一学习动员阶段(2011年11月开始主要是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搞好思想发动。

制定“创先争优,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11月下旬至2012年1月主要是根据本班实际。技能最硬”具体奋斗目标,并建议每名党员在博客上目标栏上写上培训期间奋斗目标。

计划在十一月中旬组织一次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学习,强大思想方面。要求每位党员在活动期间完成一篇四百字以上的学习感想,由支委负责统一收集,并在博客上发表。

以支部理论学习小组为单位,强化心理方面。一周搜集一篇心理小贴士,由组长负责在博客上发表,开放评论,帮助广大党员和班级同学解决培训期间的心理问题。

党支部和班委会共同号召全班学员开展一些体能训练,强健体魄方面。比如组织大家打篮球,打羽毛球,跑步等等活动。

计划在班级内部成立专业技能互助小组,强硬技能方面。形成“一帮一”学习模式,发挥优秀技能学员以点带面的作用。

体能培训总结范文篇6

1.1“少儿田径”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的田径教学以成人化、竞技化和枯燥化影响着目前的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而《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是选项教学,除了《课程标准》规定田径为1个学分的必学项目外,没有学生再进行选学,因为学生根本对其不感兴趣。而“少儿田径”引入高中课堂,其项目的设置符合少儿生心发展规律,具有趣味性、安全性、新颖性、教育性等特点,学生在运动中可以获得快乐、释放身心,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1.2“少儿田径”体现了体育运动的基础作用。学生的体质连续下滑30年,国家领导非常重视,先后颁布了有关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文件,在“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强调要积极推进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项目。田径是运动之母,田径中的走、跑、跳、投是学生运动的基本能力,这对提高学生各种运动水平、培养良好的体育品德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由于成人化的竞技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少儿田径”主要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设计出了一套少儿田径项目和方法,“少儿田径”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对其兴趣,通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跑、跳、投的基本运动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1.3“少儿田径”传承了田径运动文化。“少儿田径”是国际田联针对少儿推向全球的一项运动计划,是田径运动的拓展与延伸,是一种新型的田径运动形式。“少儿田径”不是注重竞技,而是注重新颖、趣味,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参与其中,得到锻炼,得到快乐,得到体育品德的培养,从而使田径文化得到传承。

2如何理解“少儿田径”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的教学

扬州市第一中学由于场地小、器材少,在高中阶段无法实施真正选项教学,是以球类(男生篮球和乒乓球、女生排球和羽毛球)、体操(技巧、操类)、田径以及体能素质课课练来实施高中教学的,而田径几乎是分布在高中的每个学期里,学校的场地、器材基本都与田径比赛相关,学生并不感兴趣,都是被动接受,而“少儿田径”“中学系列”器材是软式趣味器材,已经在我国多地试点学校使用,通过教学实验和教学展示活动,收到了效果。目前“少儿田径”在高中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还不多,使用“少儿田径”“中学系列”器材进行田径课教学,将其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融合,制定实施方案、教学计划、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力求通过实践研究,激发学生对“少儿田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体育课的质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传承田径文化的目的。

3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明白“少儿田径”项目、特点及健身价值,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和热爱体育锻炼的能力,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学生的体能素质和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传承田径文化目的。

4研究的设计

本研究首先查阅了相关资料、研读“少儿田径”的内涵、目的、意义、以及体育教学与“少儿田径”的关系等,加深对“少儿田径”的理解与认识,通过资料收集,归纳梳理等手段,调查分析“少儿田径”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等,通过认真的理论学习、广泛的交流研讨、培训等教研活动,作为可行性研究的坚实理论基础,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原始数据、资料分析等手段,调查分析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状况,拟定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结合课堂教学、校园宣传橱窗、专家讲座、案例、课件等进行探索研究,探究“少儿田径”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有效性,教学中制定合理教学计划、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努力积累有关的资源素材和教学案例,归纳、总结“少儿田径”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质量、学生体能素质的影响,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传承田径文化目的。

5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研究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遵循教学原则,循着整体与个案相结合,进行比较、总结、反思、归纳、再总结,充分利用“少儿田径”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和热爱体育锻炼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改善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传承田径文化目的。5.1“少儿田径”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少儿田径”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的实施方案,将“少儿田径”安排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中,与其他教材一样合理安排在教学计划中进行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学策略、组织形式、评价方式等,关注“少儿田径”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中教学情况,通过定期收集数据、分析、总结,对照原始数据和《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分析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达到田径文化的传承。5.2“少儿田径”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的有效教学途径《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要实施选项教学,其中要求田径运动至少必修1学分。结合扬州市第一中学高中课程标准实施情况,按照“少儿田径”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实施方案,制订“少儿田径”教学计划,以2.5个学分有效地安排在高中阶段的每个学期中,使其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融合,注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运动负荷,多开展教学比赛,来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兴趣和爱好,提高体育课的质量,使学生的体能素质和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传承田径文化的目的。5.3“少儿田径”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少儿田径”分为走、跑、跳、投,项目很多,具有新颖、趣味、易操作、安全等特点,结合教学计划,在每节课中,首先让学生明白课的内容练习的健身价值、动作要领、注意事项、规则要求等。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组织形式,可以采用集体练习、分组练习、合作练习,自主练习,采用游戏、竞赛、PK、评比等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定期安排班级、年级个人或集体对抗赛、送赛到校等,并给与及时的奖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少儿田径”当中,达到提高兴趣、拉近与田径运动的距离,在运动中体验到快乐,释放压力,身心得到调节,运动能力和体能素质得到了提高。5.4“少儿田径”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评价的多元化过去的评价属于教师的单一的量性评价,是结果性评价,评价应该考虑差异性。课程标准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特别注重过程的评价,综合、动态的多元评价,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在“少儿田径”教学评价中,除了对学生进行传统的体能素质和运动技能评价外,还注重学生参与“少儿田径”行为、品德表现等的评价,正确、有效地运用多元评价,学生是非常在意的,因此,教师会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形式、评价方法上考虑。综合评价的方法有:过程评价、终结评价、诊断评价、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这些评价不能局限在单独使用,应该合理结合多种评价方法使用,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培养体育品德,学生也会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改进学习行为,最终,达到多元评价的效果。

6“少儿田径”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应注意几个问题

6.1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水平决定了教学质量。“少儿田径”是田径运动的新兴项目,教师首先研修、熟悉“少儿田径”,在教学中应从“新”看“少儿田径”,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外因素,用教材教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驾驭好课堂,起表率作用,师生情感交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少儿田径”,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规则意识。6.2合理安排场地和器材“少儿田径”有其特定的器材,要根据上课的班级数和所教的内容及教学目标合理的布置场地器材,避免班级之间相互影响,影响教学效果。6.3教育学生爱惜“少儿田径”器材“少儿田径”体现安全性特点,很多器材的材质都是塑料或泡沫制成的,器材轻,易拿、易放,学生运动有安全感。但也容易因使用不当或学生随意拿起玩耍而损坏器材,因此,要教育学生“少儿田径”器材是用来锻炼身体的,而不是玩耍的,要规范使用、爱惜“少儿田径”器材,这样才能保证“少儿田径”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的顺利教学。6.4建立学生参与“少儿田径”学习的成长袋在大数据背景下,是以数据说话,因此,建立学生参与“少儿田径”学习的成长袋显得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成长袋检验“少儿田径”的教学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也便于教师根据成长袋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地改进教学,保证学生对“少儿田径”感兴趣,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体能培训总结范文篇7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整个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只有对它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才可以使高校在发现自身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后,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矫正,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评价主体不丰富。只要具备一定的相关评价知识,可以实际参与评价活动的人,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在高校的教学评价过程当中,不仅仅是学校的各位管理人员、老师能够成为评价主体,学生自己也是能够成为评价主体的。现阶段,由于受到教学评价主体需要比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内涵知识,导致有些体育高校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只是以学校的相关管理人员和体育老师作为体育教学评价的主体,学生几乎不参加。学校在制定各种评价机制时只按照传统的教学体系和评价方式,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利益,这就很容易降低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第二,评价内容不广泛。目前,部分体育高校由于受到传统的评价思想以及体育这一特殊学科的影响,导致学校的教学评价内容很不广泛,评价体制中只是涉及学生的成绩以及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等认识因素,但是却忽略了学生们相互之间的沟通能力、各类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等非认识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体育老师只是单一的以提高学生体育专业分数为目的,以“填鸭式”的方法教学授课,却忽略了同学们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不主动去学、不适合去学等主观情感上的心理趋势,这样范围狭窄的、内容不合理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的心理。第三,评价方法不科学。目前,大多数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学评价方法还是相对落后的,只是单独的由体育老师对学生直接进行评价,而缺少学生对老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评价方法。学生们和体育老师之间如果缺乏必要的沟通,就会导致学生们搞不清楚自己在学习体育的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矫正自己的错误。长此下去,不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还会降低对知识的学习效率。这种评价方法终将会被当今体育教育的发展所淘汰。第四,缺乏评价功能的发挥。评价主要有改进、导向、激励和鉴定等功能,但是有些评价功能被忽视了,原因主要是评价的观念和形式的不完整。但是我国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行,评价的功能并不只是对学生分等级或者选择等级,而是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且改善和促使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学习。但是传统的评价一般只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形成性的评价,把评价功能中的激励和改进的功能都给抹杀掉了,我们的评价应该不能只为了分等级和筛选,评价应该做到对问题进行诊断,明确现状并且改进教学效果的形成性评价。

二、如何优化高校体育教学评价

第一,努力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学生作为学校的教学评价主体之一,在学校的教学评价过程中也应该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因此,校方应该让学生和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自己的体育老师共同参与学校的体育教学评价。鼓励学生能够敞开心扉主动地去评价自己体育老师的教学工作、全面地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同时还要与同学们进行相互评价。老师和同学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给自己所提出的意见,及时改善自己。学校的管理人员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监督作用,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进行改正。这样,能够使老师和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进一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院方和老师也应该时常结合当今社会体育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自己的指导方针和教育教学方法,保证学校的体育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第二,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评价。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身和心都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学生的心理趋势对他自身学习体育的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的影响。因此,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时,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把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平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观察各位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并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如若发现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程时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及时沟通辅导。对身体素质比较弱的学生,也不能放弃和埋怨,应该想方设法挖掘他们的潜力,寻找他们身上其他的优点,多鼓励,少批评。引导他们通过发挥自己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弱点,树立自己的自信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能够进一步得到良好发展。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作为我们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人格独立,在对待一些问题和事物的处理上都有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被评价和学习中都有其发言的权利,所以在对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中也要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充分的尊重所有的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对于学校的领导来说,也要做到对倾听老师的想法。除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外还需要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对体育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内容实现完善,并且还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发展性功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受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限制,就对体育教学的水平产生了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进行改进,优化和完善相关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能主动和完全的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作者:金波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1]武文龙.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改进方法[J].知识经济,2015,1(6):129.

[2]杨海林.分析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改进方法[J].时代教育,2017,1(5):162.

[3]夏继东.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3(4):101-102.

[4]张枝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发展走向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5,2(5):210-211.

第二篇: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

体育舞蹈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能够提升个人的气质,同时也可以塑造个人的形象。近几年,在普通高校中越来越受学生们的喜爱。体育舞蹈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的功能,也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学习体育舞蹈,可以让人们的心情愉悦,同时也可以矫正弯腰驼背等一些不良的身体姿态。但是,事物的发展是具有双面性的,在普通高校开展体育舞蹈课程有有益的一面,也会有不利的一面。针对这些不利因素笔者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以促使体育舞蹈在普通院校更加顺利的展开,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一、普通高校舞蹈课程开展现状

(一)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师资情况。一些普通院校的教体育舞蹈的老师并不是从体育舞蹈专业出身的,这个因素可能影响着体育舞蹈在院校中的展开。目前,在一些普通高校中,开展了很多的体育舞蹈课程,但是对于教体育舞蹈的老师并不是从舞蹈专业出身的,仅仅是因为需要通过一些体育舞蹈培训。在这种状况下,一些教体育舞蹈的老师也并不能理解体育舞蹈的内涵。对于教学这个过程可能不会达到专业体育舞蹈老师所传授的水平。这些老师对于体育舞蹈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并没有从体育舞蹈专业出身的老师知道的专业知识多。这种因素影响着体育舞蹈在普通高校中的展开。这些老师的体育舞蹈水平和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二)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设置现状。在一些院校中,开设了体育舞蹈的课程,而且大多数的院校都把体育舞蹈当做选修内容。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只把体育舞蹈课程看作是修满选修分数的一种手段,并不是很认真的学习体育舞蹈课程。在一些院校中,对于体育舞蹈这门课程的课时设计的很少,对于短时间学习体育舞蹈课程并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以及体育舞蹈的内涵。体育舞蹈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种类也比较多,在一些院校中仅仅开设几门体育舞蹈课程,并没有对于体育舞蹈的种类进行很全面的展示出来,以致学习者对于体育舞蹈仅仅只是片面的了解,甚至仅仅只能对于其中的一小部分进行了解和掌握。

二、改善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现状的策略与方法

(一)加强授课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提升教学老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有利于体育舞蹈在普通院校的展开。体育舞蹈的内容复杂,种类繁多,风情各异。每一种体育舞蹈都有不同的背景和故事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普通院校做体育舞蹈老师,必须提升自己对于体育舞蹈的认识和了解,掌握专业的文化知识和一些体育舞蹈的动作要领。高校应该进可能多的选择体育舞蹈专业出身的老师来教学,毕竟体育舞蹈专业出身的教师比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教体育舞蹈更加专业,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了解更多的体育舞蹈背后的文化底蕴和背景故事。在这方面比较,从其他专业出身的老师不如从体育舞蹈专业出身的老师专业。除此之外,院校应该尽可能多的给老师提供学习体育舞蹈的平台,让教学老师们逐渐地完善自我,提高教师自身对于体育舞蹈的领悟。这样可以有效地在普通院校开展体育舞蹈。(二)编制适合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育舞蹈。对于体育舞蹈这门课程,专业院校开设的体育舞蹈课程是体现出专业水平与技术的,在普通院校开设的目的就是能让学生们全面发展,并不是在于精。因为在一些普通院校中,学习体育舞蹈的学生并不是有很扎实的舞蹈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出现一些相对较难的舞蹈动作时,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做到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舞蹈在各个院校开设的进程。对于这种现象的解决方法是减少这种难度较大的动作,让学生们所学的动作比较大众化,以致学生们可以接受。(三)通过一些比赛让学生对于体育舞蹈产生兴趣。在大部分的普通院校中,很多学生对于体育舞蹈这门课程并不是很了解,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体育舞蹈可以采取一些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们观看,对于体育舞蹈进行了解。如果对于体育舞蹈有很浓烈的兴趣,可以通过选修体育舞蹈这门课程来进一步的对体育舞蹈进行了解。而且,体育的本质就是比赛,体育舞蹈作为体育项目之一,可定要服从大的方向。通过竞赛的方式,也可以提升一下自身的对于体育舞蹈的了解,并且检验自己的学习体育舞蹈的成果。由一些专业的老师进行点评,并且知道自身哪些地方还是有欠缺的,进行弥补。除此之外,在比赛的过程中还可以逐渐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这样可以推进体育舞蹈在普通院校的展开进程(四)提高学生的乐感利于体育舞蹈的学习。在普通院校开设音乐方面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们学习体育舞蹈课程。自古以来,音乐和舞蹈都存在着很大的关联与关系。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们了解节奏与韵律,这样在学习体育舞蹈时,可能相对于不掌握节奏与韵律的情况下更容易掌握体育舞蹈的动作要领。

随着普通高校不断加强校园的基础建设,对于体育舞蹈更加重视。为了使普通高校的学生们得到全面的发展,学校也更加重视体育舞蹈在校园的展开。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有利于普通院校的学生们心理的成长,不仅能塑造学习体育舞蹈学生们的形体,也能提高学习者的音乐鉴赏能力。各大院校应该加大对于体育舞蹈的重视,努力的为学生创造更良好的学习体育舞蹈的环境以及更好地营造学习体育舞蹈的学习氛围,还要让学生们意识到体育舞蹈的内在美,让学生们对于美有了新的定义,并且提高学生们向往美的热情。

作者:佟岩 单位:大庆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项前.论体育舞蹈的锻炼价值及在黑龙江省高校的开展情况[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

[2]徐秀华,徐宝轩,等.国际体育舞蹈在中国发展趋势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9,(3):12-14.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改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一、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困局

1.教学理念层面的困局。高考重开之后,大学教育教学开始体系化,高校体育教改也开始进行。然而,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教学的情况入手进行分析,依然有着不少的缺陷。比如,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习惯,生本位观念没有贯彻到底,大学生还是被动学习居多,这其实与教师对体育教改的误解密切相关,而且并未把这部分科目与传统科目对等看待,只把重视点置于大学生是否对体育有需求,这类状况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顺畅进行。因为大学生对室外体育热情不高。所以,如此的高校体改,让大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就等同于体育锻炼,仅在教学中进行学习,让大学生的终身锻炼理念无法有效贯彻。2.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层面的困局。新年代的大学生大部分均是90后,自小受到父母的溺爱,在大学生活里,脱离了对自己关怀有加的双亲,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与高中的学习存在显著差别,学业也较为繁重,而且大部分学生有思想包袱。所以,体育教学是大学生放松心情而存在的,然而假如缺乏优质的课堂布置与有效的教学内容,大学生会认为体育课是可有可无的。假如教师在体育活动中不引导学生,那么大学生解读高校体育课就会出现偏差,对体育锻炼的价值产生怀疑。目前,高校体育教程通常还是以田径、足蓝拍球为核心,这部分教学版块让大学生感觉到乏味,注意力无法集中。而且因为其本身素养参差不齐,学习起来也是困难重重;更别提引导其上好体育课了。

二、高校体育教改的策略

1.变更教学理念。教育部是体育改革的执行单位,大学对体改负责。因此,学校依然是体改的重要场所。其一,在教学观念方面,要塑造明确的教育观念,完成对体育设备的更换与基础设施计划或Ian社,为体改顺利进行铺平道路。另外,还应让教师意识到体改的关键性,规避出现文化课取代体育课的情况。为了营造学校的锻炼气氛,除开每一季度组织运动会外,学校或社团还可以发起班级间或学系间的友谊比赛,学校联赛能够刺激学生的肾上腺素,比如蓝足球等都能够作为学校联赛的比赛项目。如此,不但有助于体育教改,也让学校文化得到彰显。2.研究适当的体改模式。当前,高校体育教改依然位于发展期,体改模式还应持续探寻、研讨,最终敲定最合适的方案。体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脚踏实力才能完成,为了探索到更为适宜的体改模式,学校能够使用下列策略:2.1检索材料。教师能够透过书籍、互联网等检索与体改有关的资料。2.2专业人士问询。教师在落实体改操作模式阶段,应虚心接受体育方面专业人士的意见,询问专家,获得完成定向运动的方法。2.3参考经典实例。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始了体改,大部分成功案例值得大学教师借鉴,并吸取当中的经验。通过上述模式,笔者认为能够获得适宜的体改模式与体改经验。3.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体育不但能够强身健体,并且能够让学生形成成熟的心智;体育运动有着比赛性、趣味性、参加度等特征。但是,我国对体育的认知存在误区,多重视比赛性,大部分高校对体改也仅关注成绩,一部分学生因为身体状况等原因,对高强度的训练“折磨”,学生的参加度直线下降。因此在提升学生的体育技巧的同时,学校应丰富教学内容,增添一部分娱乐化的体育科目。而定向体育就是不错的项目,定向运动集比赛性、趣味性、参加度为核心,被普及使用于大学体育课中。4.定时完成体测。体测与期中、年终考核同等关键。期中、年终考核对学生的文化理论的解读状况实施检测,检测学生的文化理论掌握情况。体测能够协助需而生掌握本身的情况、机体功能的状况,对机体的状况实施第一时间的检测,可以解读学校的体育教学的概况,体测的成果可以映射学校体育教学的模式或思路是不是合规合格。当学生的每一项体测成果都无法令人满意的情况出现,学校应开展一定强度、体系化的培训,这也是体改的一大教育内容。5.体改必须让高校与相关教育机构联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体制是体改的核心人物,这不但要让大学生在理念上认同体育教学,而且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高校教师与管理者需要关注大学生体育教程的编排情况,并且应确保体育教程依照规划进行,杜绝任意更改的现象。高校体育教师还要形成与社会接轨的人才观,让高校培育出身体康健、心智成熟的专业人才,确保体育教程的顺利开展。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对体改不应有所抵触,把建群体育教程与变更教学观念相统一。而时空的约束,让体育教学被限制,笔者认为可以把学校的信息网络资源利用起来,让体育理论能够被实践印证。

三、结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体改是目前的核心议题,包含教学理念与高校体育教授层面的呢日用,我国高校体育尽管作出了一些成绩,然而与当代教育的进步关系不大。本文针对问题提出对应策略,包含体育教改的创新、健全高校体育教改的体制等。综上,体育教改是一类系统工程,无论年代与社会发展对专才带来怎样的改变,身体强健、心理成熟才是最为重要的。所以,虽然在高校体育教改阶段,会产生很多难题,然而高校对其进行关注并解决,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作者:段坤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1]杨国华.以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为重点内容的高校体育教改探究[J].青少年体育,2015,(8):68-70.

[2]江新华.以学生主体参与新模式为标志的高校体育教改探究[J].运动精品(学术版),2015,35(6):36-37.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1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1.1与学生体育意识相悖。大学生和高中生、初中生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体育情感、体育意志、体育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形成了基本的体育态度以及意识如:体育一是区域个性化;体育需求日益强烈;体育意识更趋于适用性;体育评价体育日益提升。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这种转变对教学工作进行积极调整。但是,当前体育教学中仍然忽视学生主体需求,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固定技术;忽视了不同学生在体育基础、体育能力、态度以及认识方面的不同,仍旧采取统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导致体育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脱离,使学生难以选择适合自己最自然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式进行体育学习。因此,目前的体育教学和当代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特点是格格不入的。1.2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体育教学中评判体育教学得失,改善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模式比较单一,难以在客观上如实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导致其对教学的知道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从整体上看,高校当前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形成性评价;评价工作重视一般性,忽视学生个性,不利于对学生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重视教师评价,忽视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由于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以上问题,使评价体系缺乏公平性和科学性,为了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必须对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1.3教学设施不健全。在体育教学中,教学设施直接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构成影响,这成为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客观情况来看,由于资金有限,导致体育教学基础设施不健全,这是很多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体育教学设施不健全,对于体育教学中“教”和“学”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体育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加强体育教学设施建设是重要方面。

2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策略分析

2.1转变教育观念,体现学生需求。联合国《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第二条明文规定:“体育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须的终身教育因素”。日本保健体育审议会议提出了“体育不只是在人的发育期作为人的发展手段,而应该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生活内容”。上述观点显示,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树立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的让学生体验人体运动,掌握科学锻炼的理论与方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力和运动能力,并帮助学生数理终身体育的理念。这就要求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体现学生体育学习的特点,满足学生的需要,如此才能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发展。2.2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是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推动教学工作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文章认为建立健全的体育评价体系需要坚持一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体育评价体系当中需要严格遵循差异性原则。针对不同能力、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评价时需要选择不同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其次,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工作要由体育教师、同班同学和学生自己,教学评价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组成,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最后,要实施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体育学习过程评价。除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之外,还应该对学生学习体育的态度、学习体育的能力以及体育活动的参与度等进行评价,保证评价的全面性。2.3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教学设备,完善的教学设施是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保证。高校在体育教学中想要推动教学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教学设备,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以先进的教学设备来替代陈旧的教学设施。先进的体育设施不仅可以使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巨大的提升,同时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高校应当针对本校体育教学设备的具体情形,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体育教学设备。

3结语

随着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对体育教学工作也更加重视。但是,在体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因素严重影响了教学的发展,并导致教学中出现了各种问题。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及时解决,才能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作者:薛彧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甄子会.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0(01).

[2]庄俊涛.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鄂州大学学报,2015(07).

第五篇:高校体育选项课体能训练分析

1体能训练概述

1.1内涵。体能是人身体健康水平、大脑机能状态、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等生理、心理状况的综合反映,同时也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和能力。体能训练主要是指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身体形态进行改变,进而提升运动员的机能水平,提高人体速度、耐力、力量,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一种教育过程。体能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体育教学活动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1.2作用。体能训练能够促进人体各项技能的发展,比如速度、爆发力、耐力、柔韧性等。体能训练的方式主要以单向化的练习为主,能够对人体的各种器官、躯干等进行调节,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人的健康水平,实现人体的均衡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只有将体能训练和体育技术训练进行结合,才能实现体育教学训练的均衡发展,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2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开展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

2.1符合体育课程结构的需要。现阶段我国体育课程的设置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过度重视体育运动技战术教学、缺少综合课程等几方面。体能训练作为一门研究和揭示体能训练一般规律、方法的综合性理论学科,具有学科交叉、应用性强等特点。将其纳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能够有效解决现阶段我国体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实现体育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体能素养,丰富、完善体育课程结构。2.2符合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现代体育教育强调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自主性,体能训练的教学形式将教学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学生具有自由选择体育项目的权利,符合现代体育教育发展要求。在具体的体育活动开展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育运动习惯选择适合的体能训练强度,充分发挥出自身体育运动潜能。在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很多高校将体能训练的内容融入到了高校体育选项课的教学中,并为此安排了相应的选项班级,将体育运动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安排在一个班中。2.3促进学生体能训练技术水平提高。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改善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成绩。通过有效的运动训练实践能够提高学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器官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在长期从事某项运动的时候会因为肌力不平衡出现罗圈腿、脊椎变形等问题,体能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2.4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将体能训练内容融入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对体育教师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挑战。需要教师对融入体育选项课的体能训练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加强对体能训练相关概念、内涵、规律的准确把握,提高自己的理论教学水平。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使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视频的方式将相关体能训练内容展示给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还需不断加强体能训练,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2.5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一,随着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及学生年龄、阅历的增长,学生的思想观念也有可能发生变化。教师通过体能训练课程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现自我,进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比如在跑步为主的体能训练中,能够让学生在训练的时候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重新找回自我价值。第二,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能训练比赛,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了解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进而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对其开展针对性体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第三,体能训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运动系统、呼吸系统,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神经系统的均衡发展。

3现阶段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开展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3.1目标不明确。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在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了体能训练。但是大多数体能训练局限在体能技巧训练方面,没有对体能训练的内涵和深层次内容进行挖掘。虽然在体育选项课中增加了体能训练,但是体能训练的开展流于表面,实质性作用不大。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能运动项目的认识不科学,将体育活动开展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体育必修课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中体能训练目标不明确,体能训练教学计划缺失。3.2项目选择不合适。体能训练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练习内容,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且大多体能运动的选取偏向运动量较小的室内体育项目,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等。由于这些运动项目的运动量小,导致学生在体育选项课教学中的训练负荷量不够,影响了学生体能的储备与提升。3.3体能训练与专项运动项目结合不紧密。高校体育选项课体能训练的教学中,由于体育教师对弱项体能训练技术的掌握不够,导致在体育选项教学中无法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利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学习。另外,高校体育选项课开设的运动项目繁多,包括球类运动、游泳项目、健美操、跆拳道等,有的教师在选择这些项目开展专项教学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人体能情况,造成在实际专项教学中部分学生技术动作掌握不熟练。

4高校体育选项课中体能训练开展的对策与建议

4.1体能训练项目选取要紧贴学生学习需求。高校体育选项课中的体能训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体育教师要将体能训练教学指导思想和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充分融合,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学习与训练的意识。其次,要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入手,对高校体育选项课中的体能训练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完善,将传统体育训练和现代体育训练内容紧密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体育选项课可以引入现代新兴健身运动项目,比如街舞、滑雪、攀岩、高尔夫等,实现对高校选项课体能训练的有益补充。另外,教师还需要对体育选项课中体能训练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从而深化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意义。4.2教学内容要实现人性化发展。高校体育选项课的设计要体现人性化,在体育训练内容的选择上关注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项目。为此,高校体育选项课体能训练的内容要符合学生对体育活动学习的兴趣,结合学生身体素质,开发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体能训练内容。首先,在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问题,以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实现个性化的体能训练。其次,体能训练教学中要加强非竞技运动项目、个人运动项目内容。再次,体能训练内容的选择要尽量和学生日后所从事的职业相联系,突出体能训练的健身性、娱乐性和终身学习性。4.3全面提升教师的训练技能。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引入体能训练项目,学生可自主选课,体育教师面对学生的选课需求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具体表现为教师需要学习更为广泛的体育理论知识,能够应用最新的体能训练方式,并在授课的时候充分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4.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体育选项课体能训练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高校体育选项课体能训练的组织形式也要灵活多样,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班级整体教学组织形式和班内分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现阶段高校体能训练发展需要,对于多数学校应采用班内分组教学方式,通过班内分组形成一个结合教师整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动态组合的教学组织系统。对于小组合作教学和自主化学习的时间可以进行调控,保证教学的灵活多样。另外,还需要对体育选项课体能训练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进,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转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安排体能训练课程。4.5实现全面化的教学评价。4.5.1完善对教师的评价。完善的教学评价对实现体能训练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传统的体育选项课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过分强调客观化和量化评价指标,忽视了不同项目和不同教学要求给学生学习成绩带来的差异化影响,也忽视了评价的激励作用。体能训练要完善对教师的评价,实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4.5.2完善对学生的评价。高校体育选项课体能训练教学的创新还需要对原有的考试形式进行改革,加大理论考试成绩在总考试成绩中的比重,在体能训练教学中融入终身体育的知识,实现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体能训练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同时要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原则。在评价学生体能训练的时候要重视过程评价,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将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等作为一种隐性指标,对学生的体能训练学习进行评价。在体能训练成绩评定的时候,需要对学生实行鼓励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反馈对学生体能学习的作用。

作者:王党生 单位:河南工学院

第六篇:基础训练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应用

摘要:体育舞蹈即国标舞,主要由摩登和拉丁两种形式组成。国标舞对形体的要求较高,基础训练是提高学生身体韧性、修正身型的重要方法。文章结合基础训练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高校体育舞蹈中基础训练的应用。

关键词:基础训练;高校体育;方法

体育舞蹈在我国高校中兴起时间不长,因此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基础训练上,忽视对学生基本形体的塑造,忽视教学内容,并且未树立正确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目标。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舞蹈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一个重要体现,加强基础训练,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理念十分重要。

一、基础训练的作用

体育舞蹈的基础训练是指舞蹈中的一些基本动作练习,包括学生对于舞蹈因素的选择和理解等。基础训练可以塑造学生的形态,加深学生对于体育舞蹈形式和作用的认识。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通过舞蹈培养学生的素养,而不是强调专业性,因此基础训练往往是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核心内容甚至是全部内容。通过基础训练,使学习舞蹈的学生体型标准,身体协调能力提高。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体节奏感,改变学生的仪态,对其日后生活和工作具有积极作用。另外,体育舞蹈的基础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走上社会后能够积极向上,并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外在的形态往往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而通过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形体训练,使学生认识了美,并且提高了自身的气质,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二、高校体育舞蹈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体育舞蹈与中国的文化结合后形成了一种新的形式,具有自己的特点。要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需正确了解体育舞蹈的特点,推进基础教学。基础教学方面,体育舞蹈的特点体现在音乐和服饰两个方面,其中音乐上体现在多元性,高校目前教学中则仅仅采用了一两种音乐风格。基础训练教学中应体现舞蹈音乐这一特点,采用多种风格的音乐与舞蹈动作相匹配,使舞者的感情表达更充沛。体育舞蹈的类型则主要包括拉丁舞和摩登舞,并且每种舞蹈具有多种类型。在当下的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于不同类型舞蹈之间的差别认识不清,教学混乱,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二是仅仅从某一种舞蹈的教学入手,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所选音乐也不能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不同的舞蹈学习要选择不同的规定服饰,体现舞蹈的美感。但是在高校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对体育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教学中的服饰随意,不能体现出国标舞的美感,从而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事实上,体育舞蹈服饰对于不同性别和不同类型的舞蹈服饰是具有具体的规定的,如在摩登舞中,男性舞者要选择燕尾服,但这一特点在目前的体育舞蹈教学中很难统一,成为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

三、基于训练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一)明确基础训练的内容

基于基础训练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明确基础训练的内容。一般我们认为体育舞蹈基础训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这一点可以通过舞蹈基本动作实现,也可以通过课外体育项目来实现,总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力量和韧性,掌握体育舞蹈的基本功。并且要求高校体育课程中将体育舞蹈进行分类,并且根据学生的身体特征和对音乐类型的喜爱程度进行区别教学。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基础训练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教师讲授体育舞蹈的起源、类型以及舞蹈基本动作,并且结合我国古典元素,对体育舞蹈动作进行改革,使其符合中国学生的特点。注重基础训练的效果,尤其是观察学生在基础训练后的形态变化和心态变化。

(二)注重提高学生的灵活性

基础训练虽然是一些基础的动作,但是高校教师不应采取同样的教师模式,而是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灵活性。要求体育舞蹈教师因材施教,选择适当地音乐,注重学生的音乐律动感培养。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可以将基础动作进行细化,注重每个学生的基本体态和形态变化。针对韧性不好的学生可以多做一些形体上的练习,对于动作不标准的学生则应进行反复练习。总之,基础训练教学要具有灵活性,分清轻重,正视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基础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巩固学生对基础动作的记忆

高校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一般通过表象训练这一基础内容来加深学生对于动作的记忆。表象训练包括完整动作和分解动作,并且包括动作与动作之间的顺序、衔接教学,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回想教师的动作,加上教师在教学之后的提醒,就会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动作。表现训练使得学生的动作更加规范,是初学者的最佳选择。学生在学习舞蹈时,多是从模仿开始的,基础训练使得动作更加直观,基本功更加扎实。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与配合,在音乐的选择上可以参考舞蹈的特征,结合我国民间音乐的特点,使其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这些都是基础训练的基本内容,正确选择音乐并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才能促进体育舞蹈教学。

四、总结

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体育舞蹈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内的基本教学内容之一。体育舞蹈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意志品质和职业能力。当然,要在教学中注重基础教学,保证学生的形态美,在基础训练过程中,尊重形体训练的原则,注重基础训练的针对性和丰富性,注重学生对于动作的掌握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实现东西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促进我国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廖丽琴 谢谊 单位:新余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军,姜贵春.论形体训练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作用[J].通话师范学院学报,2013(30).

[2]高菲.论形态芭蕾练习对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0(3).

第七篇:高校体育体能训练探究

一、体能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作用

1.基本概念。所谓体能就是指一个人的基本运动能力,是在运动过程中通过灵活运用身体而形成的一种良好的技术动作。想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技术动作,就必须要做好体能训练。体育技能的逐渐养成是在正确且大量的体能训练中发展而来,只有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能才能够进行相应训练[2]。当学生在体能下降的情况下训练时,最终无法娴熟掌握技能,此时所学习到的技能也容易发生错误。基于此,必须对学生的体能加以训练。2.基本作用。对于运动员来说,没有体能就意味着获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良好的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要经受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逐渐掌握好相应技能,教练在指导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要不断加大难度,从而取得显著效果。在高强度的比赛中,一旦运动员没有良好的体能,势必很容易在比赛过程中处于劣势,被对手所秒杀。以篮球赛事为例,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的命中率比较高,但是一旦和体能比较好的球队比赛,势必会随着比赛时间的拉长而出现体能跟不上的情况,此时对手体能下降幅度不高的话势必会赢得先机,从而提高命中率。基于此,要充分认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二、高校体育在开展体能训练课程中的基本影响因素

我国高校体育开展体能训练课程的时间比较晚,远远比不上国外发达国家,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均没有清楚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价值。最终,使得体能训练的相关项目被严重忽视,影响到了高校体育的教育教学质量。1.没有明确好教育教学目标。根据相关资料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对于体能训练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点等认识不够充分[3]。尽管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增加了体能训练项目,但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还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必修项目的课程中,对于体能训练科目却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另外,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能训练科目中没有明确好教育教学目标,认为学生上体育课只是玩玩而已,逃课也无所谓,只要能来签到就行。上述种种原因均使得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能训练课程不感兴趣,也无法顺利开展体能训练课程。在开展其他体育训练项目过程中,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重视运动技巧,反而忽视学生的身体状况,所以最终无法起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2.高校体育教师的水平有限。在部分土语选项的课程训练中,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自身都无法掌握其中要领,更何况是要教会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基于此,高校体育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教学,部分教师会以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打排球以及打篮球等球类形式来结束体育课。久而久之,学生普遍认为体能训练不重要,对体能训练也没有任何好感。3.选课内容偏向于运动量比较小的课程。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均采取选课模式,在专项体育教师的教育下,学生接受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学生一方面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另外一方面更注重考虑一些运动量比较小且容易且容易掌握的运动课程,尤其是羽毛球、健美操、乒乓球和篮球等运动。上述项目可以在室内进行,不用受风吹雨淋,在业余时间学生也可以照常进行此类活动[4]。除此之外,上述体育项目的考核比较简单,不会有很大的运动负荷量,所以最终会影响到体能训练选修课程,出现无人选择的情况。4.高校体育教师未将专项运动与体能训练互为有机结合。高校体育教师由于教课过程中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技术教学,而忽视体能教学。另外,教学考核方式以技术为主,对时间的要求不高,所以学生在课下训练时通常也以技术为主,未进行体能训练。

三、研究策略

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体能训练项目。高校体育选课中加入体能训练科目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最终提高高校体育的教育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主动性,将体能训练的指导思想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充分结合起来。不断改革高校体育的课程教育教学内容,不断调整体能训练项目,促进传统体育训练和体能训练互为集合。高校体育教师还应该积极地将社会中颇为流行的运动形式引入到体能课程训练中来,如街舞和攀岩等。创建多种多样的体育形式来开展体能训练,让学生能够从多元化的角度来理解运动的基本含义,最终了解到体育训练对于人体机能的重要价值。2.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高校体育教师本身要积极学习体能训练的相关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最为简单化的方式教会学生。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将体能训练课程充分重视起来,从而进行相应研究,最终提高训练体能的方式,使得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高。3.建立健全选课机制以及完善好体能训练的评价制度。在选修课程中,将体能训练项目和一些必修课程项目充分结合起来,再制定明确的体能训练目标,积极完善体能训练的评价制度。

四、结语

本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以期能够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的体能训练发展。综上所述,高校体育开展体能训练课程遇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需要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继而提高高校体育的体能训练水平。

作者:韩坤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1]杨海林.浅析影响高校体育选项课中体能训练开展的因素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115(4):206-207.

[2]刘振国.影响高校体育选项课中体能训练开展的因素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23):89-90.

[3]刘昊.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开展体能训练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44,46.

[4]黄潇潇,蒋科.浅析影响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开展体能训练的因素和建议[J].体育时空,2012,12(6):123

第八篇:高校体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一、新时期高校体育面临困境

1、体育功能的弱化。学校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不同,是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如此,也是对学生的智力培养、思想道德等方面起到了推进作用。因此,我国新课标对高校体育的重要性、功能价值与文化取向都有了明确的要求,同时对课程内容也做出了一定的规范。可是即使这样,当代大学生依旧把注重其智力的发展与竞争一时的培养,对其体育的功能逐渐弱化。其实在大学生一旦认为其竞争核心是以学术研究和人才的培养,那么体育的功能自然会出现其弱化的现象。同时,在当代的背景下,一些大学对某些学术方面过于强化,夸大其重要性,导致核心竞争外的体系受到限制,体育就是首当其冲。因此,大学体育功能的弱化,是新时期大学体育主要面临的困境。2、体育课程地位低下。体育课程的地位低下是相对于我国法律上对体育课程的地位标准进行的对比。通常来说,我国体育课程的法律地位的意义就是指体育课程有权来享受其义务资格,承担其相应的课程位置。其实,在看我国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标准与要求上来说,其实体育课程的地位一直处于较高水准,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对高校体育越发重视与关注,其地位的稳固性也逐渐提高。但是在真正地实践中,我国体育课程与其地位出现了明显的反差化,在其对设备的配置、课程建设上面都显现其不足,不仅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正常进行造成了影响,而且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的发展。因此,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与法律所定义的平等化已经势在必行。3、社会舆论对体育的淡漠。实施教育的主要路径就是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包含其思想、文化、技能等方面的传授,使其受教者的审美情趣与思想道德更加完善与成熟,最终达到个性化的培养。而高校的体育教学也是如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体质等各个方面。可是,我国目前的社会观念与个人观念都与此产生了极大的偏离。一方面来说,社会观念的偏离导致了体育教学在整个教学体制上的不重视与不关注,长期以往,对体育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说,高校对体育课程的缺失,也导致了社会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模式,后期的主要体现就是在人力方面,现今社会人才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人才已经逐渐从体力转化为脑力,但是基本的体育锻炼是或不可缺的。因此社会舆论对体育的漠视,长期以往必然会导致与社会需求人才产生极大的矛盾。4、体育理论对实践缺乏指导。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拥有良好的理论指导,但是缺乏其相关的实践性。其实,在1980年,我国的体育理论课程就已经较为完善与成熟了。可是现今回想,体育理论课程与实际教学的联系是否递进,是否对实际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体育理论教学的不断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其实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些专家主张所谓的“三自主”教学模式,都给体育教学的实践性造成了恶劣影响。因此,我国的体育课程的实践与理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脱轨现象,极其不利于体育课程的发展。

二、新时期高校体育的出路

1、推进素质教育。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的主流教育思想。国家要求各大院校推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建设当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素质教育的实施是要贯穿于学生的每个教育阶段,不仅有幼儿、小学、中学,还有大学、职业、成人等多种教育形式,帮助学生协调发展。因此,体育课程作为其中的重要指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直接要素。现今多个高校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极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深化。所以,2012年我国教育部门发表了高校加强体育课程的通知,对体育课程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使体育课程变得与文化课程一样重要。另外,随着时间的变化,素质教育的方案也在不断调整,但是其思想依旧不变,体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大师资力量的建设,帮助体育课程得到有效实施,也使高校体育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与前进。2、加强高校公共体育学科建设。目前我国教育学的一级学科就有体育学,其下还设置了四个二级学科,这说明了我国对体育的重视与关注。但是很多高校因为没有体育专业,只是把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公共课来实施,甚至有些高校没有设置体育课程。面对这种情况,体育在高校中基本可以称为“不存在”,高校也没有认识到体育学的重要性。针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做法就是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上给予体育与其它学科平等的地位,就是提升高校对公共体育学科的认知性,加强其公共课程归属感。因此,各大高校对公共体育学做出清晰认知,使体育课程与其它课程占据同等位置。另外,高校还可以选择一门与体育相近的二级学科,并结合高校体育的特性,使其将加强体育学科的归属感。甚至在条件允许的范围下,可以把体育学以一级学科来看待和建设,帮助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3、建立高校体育评估机制。高校教育职能部门经常会建立各种评估机制,来判断其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而体育学科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建立高效体育的评估机制尤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立体育评估机制之前,先要构建合理的评判体系,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公正、合理。也只有这样,才能真实的反应出高校的体育学科情况,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高有效数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诉,虽然我国把体育学科放在了与其它学科平等的地位上,但是部分高校依然漠视其重要性,不仅对素质教育的推动造成了很大影响,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各大高校应树立正确理念,把体育学科作为其基本学科对待,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机制、重视素质教育、建立强大的师资团队,真正使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进一步。

作者:李军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8(1):1-7.

[2]卢元镇.中国学校体育必须走出困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1(6):1-3.

第九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在高校体育中,体育教学是一门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随着体育事业的日益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已不能满足大家的要求,体育事业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校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顺应其更好的发展。本文从高校体育的传统教学的模式出发,找到其不足之处,总结其弊端,然后从几个方面对体育教学制定出一些改革与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1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已经对教育中各项领域的发展已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在体育教学中仍存在很大的弊端和一些不良的现象,比如学生不能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理论上的知识较匮乏,实践上不能很好地把理论运用到其中,推及原因,则是大学生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或者是对其不感兴趣,种种原因导致理论与实践很难结合在一起,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必要分析其原因并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

2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2.1实践不能与理论很好地相结合。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高校体育教学往往会重实践,轻理论,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对体育教学的理论了解并加以运用,进而使体育教学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往往不上,或者被其他课所代替。即使上体育课,老师也是不能很好地讲述其理论,使学生得以很好地学习并进行实践。即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训练,对体育教学的理论知识知之甚少,仅仅注重了身体素质的目的,全然忽视了终身体育的思想。体育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薄弱会使学生不能真正地体会到教学的真正内涵和意义。譬如没有足够的体育知识的学习,没有一定知识量的积累,学生很难掌握体育技能,进而对其理解不深入,使学生往往会忽略体育课中终身受益的最终目的。2.2教学模式的陈旧。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老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内容死板,没有创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不会主动完成应有的训练任务,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长此以往,体育教学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改革。2.3教学不足够明确。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很好地结合,没有合理地把教学理念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理念相结合。总之,教学过程中,没有特定的教学理念,没有固定的教学目标,学生也没有上课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我们要谨记在以后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设定明确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贯穿终身体育的思想。

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研究

3.1体育教学体系内容改革的研究。高校体育教学中内容的陈旧,不能使人感兴趣,衔接性不够好,重复性强,杂乱无章。教学内容目的性强,过于追求体育锻炼,没有深入终身体育的理念,有悖于既定的体育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应该对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在内容上要新颖,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们之间交流并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锻炼方法,课堂中所讲解的内容能十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立一套完整而又有创意的体育教学体系。3.2教学目标的改革与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改革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与需求,进而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和运动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学生对于身体运动以及锻炼态度的重新认识,也是实现从个人价值到社会价值转变的关键点。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运用终身锻炼的方法,并在观念上加深对其的理解和应用。3.3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项目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项目单一、枯燥,不能很好地符合现代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需求,学生久而久之也不会融入课堂当中,更不会积极地参与其中,使得体育教学很难进行下去,因此应该在体育教学的内容的项目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体育教学内容项目的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选修课上添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比如瑜伽、跆拳道、拉丁舞、网球等等。这样不仅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项目具有一定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吸引力,使得学生能选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3.4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体育课堂上,通常是老师进行简单的讲授和做出一定的示范动作,理论部分上通常上是老师单独讲解,实践上则是学生模仿老师。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路上,我们认为西方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最可借鉴,它是以游戏和心理学的结合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作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自己本身主动地参与其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内容有新鲜感,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以游戏为主的体育教学,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锻炼。3.5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在上课期间只会简单讲解整套体育项目的内容,并没有深入肢体动作的细节,没有详细讲解出动作的要领,上课的模式也是老套没有新意。从西方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践来看,运用心理学、管理学和组织学等众多领域知识进行独特的、敬业的、服务型的教学路程。各个高校应该制定出特定的政策,制定出合理的教师晋升的机制。

4结语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确实至关重要。因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体育的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只有身体健康了,学生才可以缓解各种压力,是的心理也得到放松,身心健康,才可以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学习与科研上。所以,综上所述,各高校以及教师们应该深入研究体育教学的改革,让体育教育也能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最后也希望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作者:周自勇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

第十篇: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策略分析

体育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将体育、音乐、舞蹈、服饰等艺术集于一身,在高校推广过程中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最近几年,体育舞蹈在我国高校得到了迅速传播,但同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如市场化因素。当前出现的高校与俱乐部体育舞蹈水平呈现明显差异,高校培养的学生舞蹈水平不能与俱乐部相比,这种现象与健美操、艺术体操形成了较大反差,笔者结合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对我国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教育进行了深入调查,提出了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策略。

1影响我国高校体育舞蹈运动开展的因素

1.1不具备高素质的舞蹈教师。体育舞蹈起源于国际标准舞,主要由国际标准舞学会负责活动的开展。我国自1991开始认识到这一体育项目的重要性,实行项目管理,同时在正式比赛中列为主要项目。由于我国开展体育舞蹈运动时间较短,各体育院校关于此方面的学科建设也较晚,因此我国当前的体育舞蹈专业人才异常短缺。当前只有北京体育大学培养出少量的毕业生。笔者对全国12个省市高校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学校普遍反映要重视此项目的开展,但因为不具备高素质的舞蹈教师,很多高校感到力不从心。1.2市场化因素的影响。体育舞蹈在教学训练方法上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做法,实行“一对一”教学,这种学习模式虽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却需要较高的费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舞蹈后,教师的培训提高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主要问题,由于教师也只能通过“一对一”的培训模式接受教育,因此需要支付高额的培训费用,学校财务通常不会支持这种做法,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只有通过上大课或参加短期培训班才能学到核心技术,如果高校不能支付此方面费用,教师只有自掏腰包,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能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很多教师感到心理不平衡,认为自己没有这样做的义务,因此体育舞蹈教学存在较大的形式化现象,教学质量不高。这种高级人才培养模式阻碍了体育舞蹈项目的发展。1.3体育舞蹈需要较多练习时间。体育舞蹈共包括十个舞种,但国家教委制订的“课程方案”规定体育舞蹈在体育专业中的授课时间为36学时,这一规定不够学生学习其中的一个舞种,由于课时过少,学生只能浅尝辄止,无法掌握体育舞蹈的核心技术。1.4体育舞蹈动作过难。体育舞蹈不但包括体育的特点,而且也包括舞蹈的特点,要求人必须有着较好的协调性、平衡性、小肌肉控制能力、耐力、爆发力、方向感、音乐感等能力,因为体育舞蹈有着非常复杂的技术要求,因此很多学生望而却步。

2我国高校开展体育舞蹈的策略

2.1培养高素质人才。利用在体育院校与艺术院校增设体育舞蹈专业的做法,可以为我国高校开设体育舞蹈专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当前高校体育课堂中不可能出现纯粹的舞蹈,普遍高校也不可能将舞蹈列为学生的必修课。教育管理部门明确规定了高校必须设置体育课。因此可以自体育这一专业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则可有效推动体育舞蹈在我国高校的迅速普及。由于体育舞蹈同时具备体育与舞蹈二个方面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体育专业可以设置体育舞蹈专业,同时可以促进高校艺术学科的健康发展。2.2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体育舞蹈有着复杂的动作与项目,这一特点也是人们积极参与的不竭动力,因此体育舞蹈适合大众人群练习,但当前只有少数人才能担任教师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只有参与人员不断增多、爱好者不断增多,自然可以涌现高素质人才,只有保证参与者得到全面的专业训练才能解决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2.3壮大师资队伍。高校可以采用毕业分配、引进、自己培养等多种做法,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可以自艺术院校、舞蹈学校等高校引进人才,也可以采取聘用当地体育舞蹈俱乐部高级教练的做法不但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也与学校的人事安排不相冲突。2.4加快学习进度。可以使原来从事健美操与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项目的人员转为学习体育舞蹈,由于这些项目在技术特性与身体素质要求等方面有着极为相似的特点,因此从事上述体育项目的教师再学习体育舞蹈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较好的效果,这种做法也可以迅速提高体育舞蹈教师的素质,有利于短时间内培养高素质人才。2.5创建体育舞蹈学习氛围。体育舞蹈是将体育与艺术集中在一起的项目,所以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理论和训练技巧,而且还需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可以建立体育舞蹈协会,定期开展体育舞蹈活动,利用各种业余时间举办交流推广活动,可以有效增加练习人群,使其渗透进校园文化当中,在高校得到健康发展。再有,争得上级体育舞蹈协会支持,组织高水平的表演活动、培训活动、专题讲座等,也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体育舞蹈学习深入人心。2.6教师进修形成长效机制。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体育舞蹈教师才能促进体育舞蹈教学的顺利开展。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掌握最为先进的体育舞蹈知识,高校体育舞蹈教师要经常参加进修学习与活动,为了保证体育舞蹈教师的学习可以采用轮流学习的做法,学完后回到学校再开展教师间的传授,保证教师进修与学习的同步进行。

3结束语

总之,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提出,人们更加关注当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而高校利用设置体育舞蹈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只有妥善解决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体育舞蹈教学的顺利开展。

作者:刘海洋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刘颖.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的运用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33).

体能培训总结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扑救”理念,以全面提高乡镇扑火作战能力为目的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训练有素、快速反应、能征善战的半专业扑火队伍。

二、队伍设置

各乡镇、场、公司今年内必须完成半专业扑火队的组建工作。每支半专业扑火队伍人数规模在4050人。队员以1845岁身体素质好,为全面提高我县乡镇森林火灾应急处置能力。吃苦精神强的乡镇干部或民兵为骨干力量。半专业队队长由乡镇分管森林防火工作的领导或武装部长兼任。为了便于管理和调度,半专业队可根据全队人数情况设置若干个班和战斗小组一般10人为一班,5人为一战斗小组并配备班、组长。

三、装备配备

并配齐必备扑火装备。各乡镇、场、公司必须给半专业扑火队安排值班室、装备库各一间。

安装固定电话等必备的设备。同时还要安排能容纳6人以上集中住宿的宿舍12间,一值班室。半专业扑火队值班室以乡镇办公场所为依托。供不是乡镇干部的扑火队员住宿。

二装备库。每个乡镇要设置一间独立的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上的扑火工具储备库。

三扑火装备。

1.箱式森林消防运兵车1辆;

2.对讲机3台;

3.GPS卫星定位仪1台;

4.风力灭火机5台;

5.油锯2台;

6.二号扑火工具100把;

7.砍刀50把;

8.阻燃服1套/人;

9.训练服1套/人;

10.扑火鞋1双/人;

11.扑火手套1双/人;

12.头盔1顶/人;

13.手电筒1支/人;

14.挎包1个/人;

15.手巾1条/人;

16.水壶1个/人;

四、制度建设

使半专业扑火队逐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各乡镇、场、公司半专业扑火队建成后要制订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成为纪律严明、作风过硬、能打硬拼的森林火灾扑救中坚力量。

一半专业扑火队职责

1.贯彻执行《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

承担本行政区域内森林防火的预防和扑救任务。同时,2.贯彻执行当地党委、政府的决定和政令。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的统一调度下,支援其他乡镇森林火灾的扑救。

指导群众预防森林火灾和安全扑救,3.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负责本区域村级林业“三防”协会应急分队的技能培训和业务指导。

定期开展野外火源督查和巡查,4.协助开展野外火源管理工作。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内森林火情、火灾信息、天气变化等情况,制定森林防火预防措施和森林火灾扑救预案。

不断加强体能锻炼,5.熟练掌握森林火灾扑救技能。定期开展森林火灾扑救演练,不断提高扑救森林火灾战斗能力。

6.定期向乡镇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工作。

7.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二半专业扑火队队长职责

组织开展森林防火预防和扑救工作。1.主持本队的全面工作。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

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2.加强队务的管理。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合理安排各项经费开支,确保“医疗、人身保险”足额到位。

完成年度工作计划和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3.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4.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请示汇报工作。

机智果断,5.扑救森林火灾时起模范带头作用。科学指挥,确保队伍安全。

应进行案例分析,6.每次森林火灾结束后。不断提升扑救综合素质。

三半专业扑火队副队长职责

1.协助队长抓好业务知识学习、技能培训工作。

全面提高队员的素质能力。2.协助队长抓好科目训练和体能锻炼。

3.协助队长抓好森林火灾处置工作。

4.协助队长抓好队伍的设备管理工作。

5.协助队长抓好各项制度和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

保持队伍良好的精神状态。6.抓好内务管理。

四半专业扑火队班长职责

负责组织实施班组各项工作。1.队长和副队长的领导下。

承担风力灭火机主机手。2.火灾扑救中。

3.抓好班组内部管理、搞好内务卫生。

布置、检查班组工作。4.定期召开班组会议。

5.完成队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五半专业扑火队队员职责

1.队长、副队长、班长带领下认真工作。

做好读书笔记,2.认真学习森林火灾扑救等专业知识。交流学习体会。

团结友爱同志,3.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遵守队规队纪。爱护公共财产。

熟悉掌握各种森林消防设备的使用和保养,4.刻苦训练。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扑救能力。

5.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六半专业扑火队教育训练制度

1.制定教育训练计划。

业务知识培训以及体能队列训练。2.教育训练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

坚持每月一次业务知识学习,3.队员必须先培训后上岗。每月一次体能队列训练。每次培训的人员、时间、内容要记录存档。

进行实战演练;队列训练要严肃认真,4.教育训练时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业务知识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着装整齐,仪容端庄;机具训练要遵守操作规程,并对机具定期保养。

5.对学习训练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

并对下年度教育训练计划进行修订和完善。6.年终召开一次教育训练总结会议。

七半专业扑火队扑火装备管理制度

1.森林消防运兵车

保障扑火运兵需求。1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

2坚持“日维修、月保养”保持车况良好状态。

2.扑火机具设备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1强化安全操作。

2做到勤检查、勤保养”确保机具运行良好。

摆放有序。3做到统一编号。

3.无线电台

正确使用规定频率、呼号,1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规定。设专人管理。

及时检修保养,2正确操作使用。确保通讯畅通。

做好保密工作。3使用文明用语。

八半专业扑火队扑救应急准备方案

打早、打小、打了原则。1.遵循扑救森林火灾“安全、有序、高效。

加强应急演练,2.非森林防火重点期间。提高战斗力。

相对集中食宿,3.高火险天气和重要节假日期间。做好扑救森林火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严格遵守集中待命,4.扑救待命期间。不得擅离职守。

半小时内出发,5.接到扑火指令后。做到三快两齐”即队伍集合快、携带扑火机具动作快、登车速度快、着装整齐和设备整齐

应清点人员、机具、装备,6.受命出发前和扑救结束后。并按规定程序报告。

7.火灾扑救应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安全有序、联络畅通、保障有力、处置得当、高效快捷。

九半专业扑火队队员守则

1.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2.忠于职守、甘于奉献

3.爱护集体、团结奋进

4.刻苦训练、提高技能

5.设施设备、精心爱护

6.安全高效、科学应变

五、经费保障

乡镇半专扑火队的正常保障经费除县统一配置的装备外其余由各乡镇、场、公司政府负责。

体能培训总结范文篇9

【关键词】形体训练;体态美;训练方法;空中乘务

形体训练常常被认为是舞蹈专业的基础,但与普通的舞蹈专业相比,形体训练更加关注的是人的体态和气质的塑造。比起专业的舞蹈,形体训练是通过舞蹈基础训练的方法塑造普通人,更接地气,因此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近几年,形体训练中还加入了体能训练的元素。

一、岗位导向下的高职形体训练教学目标分析

(一)高职学生的形体训练需求。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的发展方向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形体训练的需求来自于个人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进行形体训练。学生入学前可能具有多样的教育背景,但形体合格者往往很少,而学生正好处在体态、气质、体能训练的关键期,形体训练自然而然就成为大多数学生喜爱的项目。(二)空中乘务专业群岗位对高职学生形体的特殊需求。空中乘务专业群对应的岗位各不相同,核心岗位是空中乘务员(女)及空保(男),辐射航空地后勤服务人员,贵宾室接待服务人员等。分析一下不难发现该专业群岗位主要集中在运输部门,在线性运动的运输工具及站点上开展服务。作为对形体有特殊要求的岗位,体态、气质等成为空中乘务专业群中各岗位的基本要求。在空中乘务专业中就读的高职学生,求职时几乎都要进行面试,对形体进行考察,因此入学后要对形体进行长期、系统的训练,以确保最终成为形体训练水平较高、有终生形体训练习惯的职业人士。(三)空中乘务专业群形体训练课程教学目标分析。岗位对人的培养需求需要通过课程来传达。空中乘务专业群中的形体训练课程是否能够符合岗位要求,从课程的目标制定上就可以看出。首先,空中乘务专业群中各专业均为交通运输部门培养服务人员,这些工作人员进入岗位后需要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其次,空中乘务专业群各专业岗位普遍对个人气质要求较高,这里并不是要求学生外表颜值高,而是要求学生的整体气质佳。再次,由于上述岗位的服务都是动态的,因此对个人的形体、仪态有较高的要求。据此,应依照岗位要求制定专业群形体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形体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素质三个层面。知识目标方面,掌握形体训练体能、体形、体态三个维度的知识,熟悉体能、体形、体态训练的主要方法,其中体态包括动作体态和静止体态。技能目标方面,掌握体能、体形、体态的训练实践技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训练方法,并相应地改变生活方式,能够在体能、体形、体态发生变化时找到应对措施。素质目标方面,培养坚韧不拔、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的训练精神,切实增强身体素质,特别是体能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身体状态合格、积极向上的接班人。空中乘务专业群中的不同专业应根据岗位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再细化相关要求。

二、形体训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条件不好。空中乘务专业群中各专业学生几乎都是普通专业的学生,只有少量出自舞蹈专业,这与各专业对应岗位的要求也有相关性,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理知识基础,因而不能偏向于舞蹈艺术专业招生。所以总体上看,学生的体能、体形、体态基础条件一般,城市学生体态、体形稍好,但体能普遍较差,个别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体能好,但其他两项较差。虽然基础不好不能成为培养不好的理由,但也需要客观地看待前期基础对后期培养的影响。同时,也应当注意到,没有舞蹈功底,学生们形体训练的基础几乎为零,这在日常的培养过程中难免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障碍。例如在体态美的训练中,学生没有舞蹈功底,且自身条件不好,就很难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而且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进行形体训练的信心,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二)学生对于形体训练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在现阶段,大部分空中乘务专业都会开设两个学期的形体训练课,甚至还有一些会开设四至五个学期的形体训练课,以保证形体训练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但与岗位专业技能课程相比,形体训练课的学习效果不能立竿见影,需要长年累月的自我克制和训练,且与岗位上的具体工作表面上没有相关性,因此相关专业学生对于形体训练课并不重视,也不明白形体训练课对个人今后就业的意义,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形体训练课和体育课相似,没有必要上,少数学生上课时应付了事,从而影响了课程目标的达成,学生经过训练,体能、体态、体形变化不大,上课也就更没有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三)教学内容传统,舞蹈化情况严重。高职院校普遍没有专业的形体教师培训队伍,教学中以舞蹈类专业为主,这使得教学的内容传统单一。同时教学内容没有从岗位出发去进行设计,使得学生学习一开始就无的放矢,只能被动地学习。在教学内容中没有融入岗位的职业特点,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形体训练课带来的个人知识、素质、能力的提升,因而缺乏乐趣和兴趣。形体训练课中有一个重点内容就是运用肢体语言来进行情感的表达,课程情感目标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达成,而现在的教学内容中与情感相关的内容少之又少。(四)教学设计简单,无法全面达成教学目标。现有形体训练课程的教学几乎没有设计,就是典型的舞蹈传统教学方法——“讲——示范——练习”,即使是讲的过程也没有进行内容的设计,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对学习的目的了解不多,因而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实际上,现在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可供选择,设计一下教学过程,充分利用资源和手段,让课堂反传统,更有趣味,便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专业岗位导向下的高校形体训练教学改革

形体训练课程开设时间很长,但上述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需要从多个角度思考改革举措。(一)针对岗位需求科学合理地完善课程内容,提升学生重视度。在专业岗位导向下设计课程内容,这在高职专业课程设置中已经是非常成熟的理念,然而在形体训练课程中却鲜有此种提法。原因在于很多学校并不把形体训练课作为专业课程,而是当作公共基础课。这种课程设置让形体训练课的内容变得极宽泛,在学生的适岗学习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专业岗位导向下设计形体训练课程,是指按照学生求职、适岗、岗位迁移等的需要去设计形体训练课程,让课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重视,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也能让学生在课程中受益。(二)跟随教学内容调整教师配置,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体能、体态、体形训练的教学组织者必须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否则就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在空中乘务专业群的形体训练课程中必须增加舞蹈专业的教师,促进教学能力融合,真正做到交叉教研、相互学习。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对课程做出适当的调整,与时俱进,进行合理创新,保证形体课的内容更加贴合专业岗位的需求,满足专业学生适岗的要求。(三)利用资源丰富教学设计。现在上到国家,下至各省市,教学素材日益丰富,互联网自媒体也相当发达,加上人们对形体气质的需求日益强烈,因而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形体训练课程从教学内容、岗位情境出发,吸收高质量资源丰富教学设计,让课程不再是设计简单、资源单一的传统式课程,而变成岗位情境下有丰富资源支撑的设计式课程,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心理课指引下的因材施教。当代学生多为00后,教师们普遍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好把握,想要因材施教,一方面是怕伤害学生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怕形成情绪对立。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开设心理课程来解决,请心理教师共同完成形体现状的调查,然后由心理教师和形体教师共同努力,分层分组完成对形体的训练,让学生清楚自我情况,对未来的训练方向有全面的认识,并在心理上保持积极的态度。(五)重视线上课堂设计,发挥互联网教学的作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教学的主流方式,疫情影响下纯线上课程也成为现实,线下形体训练课程要广泛吸取线上形体培训课的优势,将思维放到形体室以外,让线上课程发挥对线下课程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也是教师解放思想的一个方向,很多教师在内心里不认可线上教学,但这种方式已经被验证是合理有效的。

四、总结

综上,形体训练课程已经不能再简单地归为公共基础课程,在很多专业里应该成为典型的与专业岗位相关的专业课程。作为专业课程,则要在专业岗位的导向下完成课程的重构,对课程内容、课程教师、课程设计、课程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整合,再加上互联网线上课程元素,使形体训练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喜爱,并且利于学生岗位就业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戴小红,吴军.女大学生形体舞蹈教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3):80-81.

[2]戴小红,吴军.普通高校形体舞蹈教学改革探讨[J].体育师友,2019,42(03):38-39.

体能培训总结范文篇10

摘要:为了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课程教学体系,该文通过对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培训的教法进行了教学研究探讨,认为在运动解剖学和运动保健课程教学中进行保健按摩师、公共营养师等职业技能培训是可行的。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基础理论课;体育专业;可行性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用工单位对一些应用技术型和有特殊能力的人才相对比较青睐,各行各业招聘时除了看大学生的一纸文凭外,更看重的是是否有满足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也就是“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两证并重的用工标准。因此,为了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根据高校体育专业特点和基础理论课程特点,对该院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课程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可行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教学探究,以期为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高校进行职业技能教育是人才就业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客观要求

国务院总理6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虽然会议决定再取消招标师、物业管理师、市场管理员、插花员等47项职业资格,持续降低就业创业门槛。取消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和去产能中人员转岗创造便利条件。但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强,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这充分说明高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迅猛增长,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将愈来愈大。再加上我国对一些职业(工种)进行了较为严格的准入制度,而且,随着人才管理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职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综合能力越强、技术越复杂的职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的时间有可能越早,这也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道屏障。因此,高校毕业生为了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必须在在校期间完成自己的学业外,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考取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否则,很多大学生刚毕业就会面临失业的危险,这就不得不出现应届毕业大学生到技校回炉学技术的现象。这样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浪费了大量的金钱。作为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和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校期间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结束后在获得课程学分的同时通过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既节省时间也节约教育成本。因此,进行职业技能教育是人才就业市场对高校教育的客观要求。

2保健按摩师和公共营养师的培训内容与课程内容的高度吻合性

在保健按摩师和公共营养师培训教材中相关内容与体育专业有关基础理论课程具有高度的吻合性,如保健按摩师培训教材中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在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运动解剖学》教学中融入保健按摩师有关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的培训内容,而其他如保健按摩基础知识、经络腧穴学基础、保健按摩常用手法、全身保健按摩操作程序和指压按摩的培训内容;可以在体育专业理论课程《运动保健》课程按摩章节教学部分中融入相关培训内容,如公共营养师培训内容中有关食品营养学基础、营养与健康、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健康现状、食品添加剂等内容;可以在体育专业理论课程《运动保健》中营养卫生教学章节中融入,这样使学生在课程教学结束时既可以取得相应学分,又具备考取保健按摩师和公共营养师的考试资格,既节约了教育成本,又节约了大量时间。

3丰富的教学资源

3.1师资力量虽然我国高职教育相比国外起步较晚,教师实际操作能力不强是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现实难题,但由于该院比较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了一批既懂理论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该院进行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都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负责《运动保健》和《运动解剖学》理论课程教学的都是副教授以上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其中有些教师已考取了保健按摩师和公共营养师的专业资格证书,完全能够满足在课程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3.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条件高校课程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必须要有充足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以满足开展职业技能教育的实践教学需求。该院有运动解剖实验室、运动生理实验室、体育保健实验室、康复理疗室以及按摩室等多个实验室,完全能够满足课程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要求。而且该院与柳州市多家大型按摩休闲场所挂牌设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见习和实习的需求。该院早在2007年就与柳州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合作进行了中级保健按摩师的培训考试,经过多年的努力培养出了一大批的优秀保健按摩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多年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该院积累了宝贵的教学培训经验,为该院在体育专业理论课程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该院与柳州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通过协商达成协议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可自愿报名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后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既节约了教育成本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2015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已突破700万,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将愈来愈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务院总理6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取消物业管理师、市场管理员、插花员等47项职业资格和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降低大中专毕业生和去产能中转岗人员的就业门槛。国家虽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大中专生的就业门槛,但在不再看重一纸文凭,而是“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并重的时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没有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就会出现毕业即失业到技校回炉学技能的现象。尤其是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性相对比较强而就业面比较窄,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在校期间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做到相应岗位零缝隙上岗的要求。因此,体育专业学生自身发展要求高校体育教育进行职业教育改革,为了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在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研究也势在必行。

5结语

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学校与学生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为了增加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不断提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成为高校体育专业刻不容缓的教学改革任务。高校体育专业应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完善高校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课程教学体系,在基础理论课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努力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作者:唐进昌 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广兰,柳华,王勇,等.体育保健学实践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0):93.

[2]汪碧涛.医学职院培训保健按摩师的可行性[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3):62.

第二篇: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的现状与研究

摘要:从高校体育专业的术科教学出发,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的教育教学现状、学生的体育素质、高校自身的体育教学环境等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当前高校的体育专业术科教学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不利于我国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和成才。提出了提高广大术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创新教师的术科教学理念;集中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等方法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对今后高校术科教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体育术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

术科教学既是体育院校学生特有的学习内容又是广大体育教师施展自己才华的重要手段,体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就决定了术科教学在体育院校教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体育教学的直观性及不同运动项目动作技术的复杂性,就客观地要求术科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还必须要有较高的身体素质和动作技术水平。当然,术科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则更能够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体育术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书本理论,其不仅要求广大体育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力方式将运动技能和技巧展示出来,还需要将动作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表达和展示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促使理论与实践的共同提高[1]。术科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象其它学科教学那样,被固定在室内和桌前,而是拥有一个较为广阔的个人和集体空间,他们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整个教学过程是具有一定生理负荷、心理负荷、一定难度的身体练习。

1我国学校体育术科教育的现状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各体育院校和综合大学的体育专业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奥运冠军和体育科研人员。可以说,学校体育教育是我国体育的中流砥柱。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特别是在术科教学领域时常表现出学生的技能掌握不牢,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院校毕业生的质量和就业形势,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1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和生产水平,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而且扩招的比例仍在逐年加大。使得那些没有任何体育训练基础和运动经历的中学生看到了出路和方向,于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体育学习的热潮。这些学生从一开始就缺乏运动技术基础和体育目标。进校以后,又缺乏对体育最基本的认识,所以很难建立起对体育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技战术的感知和理解也难以做到全面和深入。1.2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的不健全。体育场地是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和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对开展相应的体育术科教育有着重要作用。按照体育课程评估的基本要求,5000人数以上的学校,学生人均运动场地面积应为除标准田径场与游泳池外的2.4平方米~3.9平方米[2]。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的体育场地还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如何分配现有体育场馆的适用就成了每个术科老师上课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一个篮球场几个篮球就要完成一个班级的术科教学任务,实在是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另外,还有一些体育活动,对运动场馆的要求较高,比如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没有合适的场地根本就不能开展运动科目,更不用提学科的术科教学了。1.3学校体育术科课程的设置的不合理。课程设置的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现在大学里的术科课程几乎都是是竞技体育项目,大部分项目的内容和形式较枯燥,比如一些田径项目。而那些深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又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没能开展起来。所以说术科课程的设置缺乏吸引力,不能适应学生们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影响了学生们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项目过多。我国各高校目前的术科课程设置基本是各项目都要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每个项目。但事实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学生的时间,精力和自身条件都是有限的,况且目前术科课的课时数还在不断减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那么多技术课程几乎是不可能的。按照目前的课程项目和课时数,所造成的后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什么都学了,什么都没学好”。设置的课程实际用处较低。学生学习术科课程,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实际上是为来了今后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由于现阶段高校术科课程设置的项目内容陈旧,并不适合当前的社会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当前学校的学习课程大多数是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这从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学习资源和人才的资源浪费。1.4教学方法枯燥,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培养。通过对术科教师实践课程的观摩和对任课教师教案的查阅可以看出,广大术科教师上课时大体模式基本统一。经过适当的慢跑及适量的身体活动之后开始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基本部分的运动技术技能的模仿和学习。也很少看到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不同运动项目的专项准备活动。在结束时甚至不需要总结和评价。这种传统的教法对广大体育教师的技术和理论要求并不高,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固定的技术特点和发力方式,很少有教师将项目的适用性和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运动技术,完成教学计划和安排[3]。这种模式的教学除了使整个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以外,还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会采取相同的方法去教自己的学生,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术科教学一沉不变,缺乏强有力的创新。

2术科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再创造

现如今,我国的学校体育术科面对着来自历史和时代的考验,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已经过时,社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独特。面对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建设起新的术科教学模式,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些都是留给广大高校术科教师的难题。2.1提高广大术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教师素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教师素质具有时代性、内在结构性、层次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征”[4-6]。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就需要紧跟时代的脚步,根据时代的要求传授给学生不同的内容。我国的广大体育术科教师在教学时总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学生学到的内容都大致相同。其实作为教师,不能单纯的教授固定的内容,教师需要时常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与时代接轨,了解当前的国际国内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并通过学习和理解将这些内容都变为自己所有。掌握了新的教学方法在配合符合当前时代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体育课的的热情一定会提高,这无形中就增强了教学效果。2.2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专门体育人才。体育术科课的教学目标应以体育教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培养目标应和社会需求紧密挂钩。目前,体育正以蓬勃的朝气走在各行各业发展的潮头,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和比赛层出不穷,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越来越强,对体育专门性人才的需要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体育教师的培养。因此,广大体育教师应当开阔眼界,不能仅仅立足于当前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应将眼光放在社会中比较新型和处在上升势头的体育运动中来,并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多接触、早接触各类体育运动项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早练习,早熟悉,早得成绩。各位教师虽然不能预测哪项体育项目能够走上时代的前列,但是跟着时代的步伐永远是正确的选择,努力将更多有才华的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专门性体育人才,让学生学有所用才是体育术科教学真正的意义所在。2.3在技能教授时运用合理有效的创新方法。任何事物要想做好都必须选取一种合适的方法,术科教学也不例外。纵观以往的术科教学,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因此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1)目标学习法此种练习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在每次练习时给学生设立一个练习的目标。比如在舞蹈练习中,规定学生在一堂课结束后掌握“纽约步”这个技术动作,在下一堂课结束时掌握“定点转”动作;另外,在练习时我们还可以将技术动作掌握的熟练程度划分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将同一个技术动作掌握的更好。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新鲜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2)游戏学习法这种练习方法就是将游戏运用到术科教学中来。游戏伴随着我们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将游戏运用到体育项目中也能够很好的发挥它的作用。首先,游戏能够很好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其次,游戏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并充分的活动身体。另外,在不同的运动项目选用不同的游戏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上课的内容。(3)多媒体学习法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普及,而在体育术科中,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却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方便等特点,在在术科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如让学生们观看自己练习的录像等去更加直观的了解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并方便及时改正。但是多媒体术科教学技术的运用是一条很长的道路,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多方面配合才能够最终完成。

3结语

体育术科教学是高校体育专业十分重要的一环,在面临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中,广大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运用更好更多的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只有这样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才能够永远的的保持青春和活力。而作为学生,除了在学习老师教授的内容外,也应该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更好的为广大在校学生和中国的体育事业服务。

作者:周天宇 单位:池州学院

参考文献:

[1]邓飞,邝郁,谭希颖.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0,8(2):90-91.

[2]丁斌,何冠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扩招对术课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河西学院学报,2009,25(5):111-113.

[3]朱益明.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214-215.

[4]安儒亮.21世纪初体育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趋势预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3):1-4.

[5]卢天凤,魏丕来.术科教师性格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2):51-53.

[6]王健.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学科”与“术科”问题[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4):49-53.

第三篇:体育专业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可行性研究

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了为什么在高校体育专业中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为了使脚斗士运动比赛更具有观赏性,希望在脚斗士运动比赛中对这项运动进行解说,使观众更加了解脚斗士运动,并为之吸引。为此要更加完善高校体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脚斗士运动专业解说人才,使得这项运动更快地走入观众的视角,并且可以为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渠道。

关键词:高校;体育;脚斗士解说;课程

脚斗士运动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和城市开始举办脚斗士比赛,而且比赛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在比赛中我们很难见到有解说员对脚斗士运动比赛进行解说。脚斗士解说,其主要是让人们了解脚斗士运动和脚斗士的比赛规则,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据调查显示,在全国各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中,没有涉及到脚斗士解说方面的一些知识,也没有脚斗士解说这样一门课程。笔者认为,应当把脚斗士解说课程作为体育专业课程在高校体育专业中开设,并且要培养专业人员,解说脚斗士专业比赛活动。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可以完善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传播脚斗士运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高校体育专业脚斗士解说课程。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分析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的专业解说课程,其中重点研究了对脚斗士解说课程的开设,这一部分现在还是空白。1.2.2问卷调查法抽取山东体育学院(2013级到2015级)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30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90份,回收率96.7%,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96.7%。1.2.3专家访谈法通过分析在高校体育专业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的可能性,访问了山东体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体育专业方面的专家10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7名,为文章的编写提供了素材。

2各高校体育专业开设脚斗士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1必要性2.1.1完善体育专业课程的需要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体育专业理论课,一部分是体育专业实践课。各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都是基于本学校的体育专业课程和学校特点来开设专业,基于这种情况,每个高校的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会有所区别。针对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缺陷,有必要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来完善体育专业课程体系。2.1.2发展脚斗士市场化的需要现在的体育比赛都趋向于市场化、商业化,脚斗士运动是新兴的一项体育运动,它也必然受市场化的影响。全国最近几年在济南、武夷山、沈阳等城市举行了一系列脚斗士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有大量媒体不断介入,使得脚斗士运动得到传播。为了适应市场化的发展需要,培养脚斗士运动解说人才势在必行。2.1.3扩大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渠道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毕业大军的队伍不断庞大,大学生的就业令人堪忧,尤其是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面狭窄,使得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笔者抽取山东体育学院2008级至2012级的230名毕业生进行就业统计,其中75人有稳定的工作,就业率只有32.6%。体育运动趋向市场化和商业化,对体育各专业要求的人才比较多。所以,为拓宽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很有必要在高校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2.2可行性2.2.1高校体育专业有一定的专业基础高校体育专业具有浓厚的体育氛围,脚斗士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在体育专业中开设,具有很大的基础。脚斗士比赛的增加对推广脚斗士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进行过脚斗士培训的学校有300多所,举办过比赛的学校有100多所。脚斗士运动已经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因此为脚斗士运动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根基。2.2.2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师有专业优势高校体育专业教师都有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全国有超过300所高校的体育教师进行了脚斗士竞赛规则的培训和脚斗士裁判员的培训,有较系统和科学的脚斗士理论和方法。并通过组织专业人士进行学习访问等,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所以,在开设脚斗士解说的课程上,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师有极大的优势。2.2.3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对脚斗士解说很感兴趣抽取山东体育学院体育专业的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90份,回收率96.7%。96.7%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了解脚斗士解说课程,希望可以学习这门课程。因此,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对脚斗士解说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想学习脚斗士解说。调查结果表明,在高校体育专业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很有必要。2.2.4脚斗士各类活动是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的条件沈阳体育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由脚斗士大赛推广委员会出资建立了比赛基地;并且在全国14所体育专业院校举办了“全国脚斗士精英赛”和在全国普通高校举办了“全国大学生脚斗士锦标赛”。比赛的不断进行,进而就需要专业的脚斗士解说人才。所以,高校体育专业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有很大的可行性。

3对策

3.1各高校应给予脚斗士解说高度的重视社会的不断发展,媒体的不断报道,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脚斗士运动,培养脚斗士解说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各个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脚斗士解说课程,并给予一定的支持。3.2编写脚斗士解说专业教材教材是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高校教材是影响高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还关系到提高人类的整体素质。所以说,脚斗士教材的编写特别重要。3.3培养专业的脚斗士解说课程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教师是教学开展的必备条件,缺少教师,那么教学将无法正常进行,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必须配备专业的教师。由此可见,应该培养脚斗士解说课程的教师队伍。3.4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指导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指导理论。脚斗士解说课程是培养合格的、适用于社会发展需要的脚斗士解说员。在教给学生脚斗士解说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把脚斗士的知识运用于脚斗士运动中。课堂上理论的知识要在实践中消化,实践中发现的不足,要在理论中弥补,保证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此外,在脚斗士活动和比赛中,要锻炼学生的专业脚斗士解说能力,提高其解说的专业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经过研究发现,在高校体育专业中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而且是非常有必要的。4.2建议(1)高校体育专业应该编著一套完善且系统的脚斗士理论教材。(2)实践结合理论,也就是需要在脚斗士各类活动和比赛中锻炼大学生的解说能力。

作者:史艳艳 党紫君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体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吴彦达.脚斗士[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2]吴强.普及与推广青少年脚斗士项目的策略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10(3):35-37,49.

[3]白杨威.关于体育教学中开展脚斗士运动之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4).

[4]李飞骏.“斗拐”升级“脚斗士”[N].光明日报,2006-04-26(005).

第四篇:高校体育运动的风险预案与应对方法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校园日常体育健身活动与校园专门性体育集体活动及其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展开研究,研究认为:其存在着硬件隐患、人为隐患与其他不可抗力的意外隐患.建议:加强事前防范性、事中应对性与事后完善性的预案,运用全员防范、制度推进与岗位负责的方法,是化解风险、降低损失与避免次生灾害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高校体育;运动过程;风险应对;应急预案

高校体育运动作为其教育教学、日常活动与重大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风险控制能力、控制效果与控制办法,直接衡量着高校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与学生管理的质量.制定应对风险的预案以及教会师生紧急应对的办法,是提高高校体育运动安全指数、学生高校学习和生活的幸福指数的重要路径.

1高校体育运动过程中的风险类型

1.1器材意外风险

器材意外风险这是最常见的风险之一.结合高校体育工作实际,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器材磨损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在高频运用情况下,导致器材的零部件之间摩擦加大,导致在某种运动强度下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如学生空中坠落、器材断裂对学生身体造成的意外伤害等.这种风险以校园内的大型器材或场地内的固定器材为主,如单杠、双攻等.第二个是器材老化方面的风险.即指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以及保养失范的情况下,器材生锈或绳索断裂等导致的老化风险.高校体育工作实践中,也以各种固定器材为主,如篮球架、乒乓球台、网球网与足球门等,由于其质量大、突发性强,所产生的危害程度也相对较大.第三个是器材质量瑕疵方面的风险.以器材自身的质量瑕疵为风险产生的主因,包括器材连接点焊接不牢、选用材料质量差与器材自身设计缺陷等,会增加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尤其在多人、多次与高强度的累积冲击下会产生各种风险,如哑铃一端的球体掉落砸伤脚等.[1,2]

1.2人为风险

人为风险是高校体育运动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形式和成因.根据造成的主观恶意程度,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无恶意性风险.无恶意性风险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个人性意外.即指当事者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意外,以常见的技术失误、技能错误与个人控制失当等现象为主,例如在跳鞍马时手滑或起跳过早等,造成的摔伤或擦伤等情况.第二种情况是他人性意外.根据不同的情况,又可分为配合性意外与无意识性意外,前者是指两者因为配合失误或衔接不当造成的,如在体育舞蹈中一方因另一方配合失误导致的摔倒;后者是指运动者个人以外的其他任何人非主动性情况下造成的危险,如在单杠运动过程中其他方向飞来的足球等.第三种情况是群体性意外.主要是指各种群体体育运动或其他项目的运动中,造成的现场运动员或场外观众的安全风险等,如足球或篮球比赛中的意外碰撞,现场观看学生的意外扭伤脚等.第二类是恶意性风险.包括恶意破坏器材、恶意制造恐慌情绪与恶意影响运动中的同学等,这类风险较少但危害较大,如在其他同学快速奔跑过程中,有人故意伸脚搞恶作剧.

2高校体育运动过程中的风险预案内容

2.1防范性措施

作为一种事前预防的办法,强化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的预测和管控.[3]体现在两个方面:方面是要强化隐患排查与整改.按照学校安全制度、年度安全工作计划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关于体育工作的安全排查工作,尤其针对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常用的基础性硬件设施、常用的专业器材与场地等,把常规的维修、保养与管理结合起来.如针对发现的双杠螺丝松动,开展随机地整改使其更加安全牢固等.别一方面是要加强安全教育与演练.实施中,包括专门的安全教育与学科渗透性的安全教育,重在教育学生自我保护的知识、体育器材科学运用的知识与危急时刻自救的知识等,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具备安全能力.安全演练是强化通过体验开展教育的方式,意在训练校内人力、物力与其他资源的配合和运用能力,既让大家熟悉各种能用于避险的设施、通道与物资,也让大家掌握运用各种资源的方法等.两者相比,前者侧重于通过日常安全工作创建无风险的体育运动环境,让学生们可以尽情地开展运动、发展兴趣和施展才华;后者侧重于对各种风险的假象性应对,重在培养学生的隐患意识与应急能力.[4]

2.2紧急应对性措施

研究、制定和执行具有实效性的紧急应对措施,是从预案到风险降低甚至彻底消除的切实性工作.[5]需要从两个方面加强:一方面要对风险制止与应对.这是降低风险与管控风险的首要措施,以此把各种危险控制在高校现有的能力范围内,如疏通紧急通道、疏散聚集人群、对发生坍塌或脱落的设施及时支撑等,把相关的人、财、物实现最佳整合等.另外,针对现场人员的情绪稳定工作,是顺利完成风险制止的重要性工作,直接地关系到各相关人员的配合程度,如消除紧张情绪、制止忙乱行为与正确方法运用指导等,都可以推动高效工作的实现.别一方面是要及时的急救与应对.重点表现在运用体育医学方面的知识、技术等,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去有效地完成基本的自救工作,目的在于降低二次伤害与紧急恶化的可能性等.包括止血、人工呼吸、心脏复苏按压、断肢固定、冷却消肿与其他意外情况下的最大保护等,应对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降低风险造成的危害.工作进程中,既需要专业医护人员的现场指导,也需要体育教师与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生理学知识,以开展力所能及的自救和他救工作.这种现场临机应对措施,既需要学校有着基本的工作框架和实效性的工作机制和队伍,也需要能结合医疗、体育、消防与其他手段等,整合各方面最优势的力量和资源达成最快捷的风险应对.[6]

2.3完善补救性措施

站在亡羊补牢的视角,把补救措施纳入应急预案的范畴内,是提高应对绩效的事后举措.在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需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要对故障设施进行维修.对于那些引发风险甚至造成危害的硬件设施,在代价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可以直接采取维修措施以避免其他使用学生再次受到伤害,例如平整场地、加固设施与更换零部件等.二是要对被破坏设施进行更新.对于不能继续使用的设施,学校要坚决地予以拆除与更换,既确保其再次造成其他的风险,也要保障其他人的安全运用等.例如针对被腐蚀的网球网架,应该直接换全新的安全设施等.三是要对于风险有直接关联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针对风险发生时受伤的学生与其他在场的学生,加强心理辅导工作是保持其体育兴趣与继续激活其体育积极性的重要工作.学校可以采用辅导员、体育教师与专职心理教师共同参与的方式,从学生管理、体育运动与心理学等专业视角,对学生开展全面、有重点的心理帮扶工作.为确保工作的实效性,每项工作都要按照职责部门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既减少风险扩大的可能性,也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的运动需求和权益.[7]

3高校体育运动过程中的风险应对方法

3.1全员应对能力培养

培养全校师生的风险应对能力是,应对体育运动过程中风险的最根本方法之一.[8]结合体育运动实践,需要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风险预测能力培养.按照体育、体育运动、体育项目及其器材的使用规律,培训师生预测个人体能风险、器材风险、场地及其设施风险,以及其他的不可抗力的风险等,让他们能以最敏捷的认识与应急反应.在这种能力的支持与相互提醒下,处在同一环境中的师生能形成最大的合力,去应对将要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风险.二是风险认知能力培养.包括风险类别、风险危害程度、风险危及的肢体部位、风险可能危及的群体类别、风险可能影响的范围(时间长度、场地面积等)与风险成因等,以此推动他们快速决断,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活动等.三是人力整合能力培养.即在风险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各类人员能按照自己能力、特长与相对性优势等,开展随机性的临时团队整合,使大家能以最擅长的岗位去发挥自己的力量,为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作出大家力所能及的努力.例如在群体性体育风险发生时,师生随机组成担架队、秩序维护队与急救队等.在这种工作中,既包括对全员风险意识树立的强制性教育,也有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育,如急救常识和技巧的教育等,以此把全员自救提升为全员风险应对能力.

3.2常态制度性应对

学校运用制度去引导和规范风险应对工作,让广大师生能自觉地找准位置,把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统一起来.从高校体育工作的实践看,包括三大类制度:第一类是职责分配和工作制度.包括领导小组、职能小组及其人员配备,以及隐患排查制度、问题整改制度、部门协调制度、联席工作制度与绩效评估制度等,实现以制度预防与推动工作的开展.[9]例如在发生设施问题时,制度可以最直接地调动后勤相关部门,对其展开原因排查和问题整改工作.第二类是物资供应制度.包括消防物资、医疗物资、饮食物资、衣物、清洁用品与其他的宣传性物资等,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确保物资供应的高效和合法,为风险应对工作创造最便捷的工作环境.例如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学校财务部门能按照学校的预决算,直接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受伤人员的救治工作等.第三类是责任追究制度.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责任岗位人员的追究制度,主要指各个部门及其职责人员的追究,针对风险发生的失职、渎职与恶意违反纪律等方面的追究,强调的是党纪和政纪的处罚措施;二是,针对风险现场存在过错者的责任追究,如破坏公物、恶作剧、故意干扰他人、报复性伤害他人等,在不涉及违法或犯罪情况下,学校运用学生管理制度进行追究的形式,强调的是对学生的纪律处分,如计入学业档案的警告、记过与开除等.另外,还要有培训制度、宣传制度与消毒制度等,在实际执行中以部门为基本的职责岗位,以对应部门、对应人员为基本的工作载体,确保部门、岗位与具体工作都有人抓有人负责.[10]

4结语

高校风险的预案与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11]因此,高校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也不应该只是管理层的工作,其也需要全体学校的工作人员以及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与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预案效果.[12]高校体育运动过程中的风险预案与应对举措,强化的是风险预测、风险防范与风险管控,集中、整合与优化准备性的各种资源以及现场随机性的资源,去发现潜在风险、排除风险与制止风险,把各种不安全因素提前排除与强力制止降低可能造成的危害,保护师生人身安全的同时,为培育终身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与个性化体育能力,创造安全、科学、积极地氛围.

作者:张兴 单位:淮南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晓亮,郑鑫,陈德明.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4):22-25.

[2]李晓亮.“运动风险”概念的剖析与界定[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6):26-30.

[3]侯凯.学校体育运动伤害责任归属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1):71-73,84.

[4]王军.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风险发生的因素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6(6):79-81.

[5]张艳.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风险管理与防范策略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41-42.

[6]苏玉凤.大学生体育运动风险研究进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9):17,19.

[7]陈德明,李晓亮,李红娟.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研究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108-114.

[8]田旻露,魏勇.简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5):41-43,58.

[9]邱菀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25.

第五篇:高校体育选项课中体能训练探究

摘要:我国高校选项课经历过3次较大的改革,分别是1957年、1961年、1979年,每个时代的体育选项课的改革都是基于当时的时代特点,反映了当时的教育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已有的教学大纲已经不适合现阶段的发展,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子科技迅速发展,学生活动减少,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始有所下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低于日本、韩国同龄段的学生身体素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体育选项课主要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教学中从课的类型、结构到形式,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通过体育选项课使学生掌握某一项技能,进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对这个项目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增强整个国民的身体素质。该文通过对高校选项课中体能的探究,以期为我国高校选项课体能的开展提供借鉴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选项课;体能

1体能的概念、作用

体能是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在运动训练或运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运用身体进行技术动作的形式,良好的体能是保障训练和比赛的重要基础,体育技能的掌握是在大量、重复、正确的训练动作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只有当运动员或者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能才能进行训练,当运动员或者学生在训练中体能出现下降时进行技能训练,体能满足不了技术动作的需要,此时技能很容易发生变形,所以,体能是基础,技能是提高,在训练中要特别注重体能的训练。良好的体能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在训练中当运动员的技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要想进一步的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只有加大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训练才能取得效果。在高强度的比赛中如果运动员没有良好的体能,在比赛中很容易陷入被动状态,在篮球比赛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队员平时的训练命中率较高,一旦与体能好的球队进行比赛,常常在比赛中段以后随着体能的下降,运动技术水平开始下降,命中率也随之下降。因此,在训练中要充分地认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2体能训练的一般方法

高校学生年龄较大,接受能力较强,选项课学生属于普通专业学生,在体育选项课中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手段是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的,体能训练的手段分为一般体能训练手段和专项体能训练手段,高校教师在体育选项课体能训练中要结合实际,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的专项进行不同的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力量训练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进行力量训练,力量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增大肌肉的横断面积,增加肌肉力量。高校选项课由于学生的数量较多,在训练中要尽量选择无器械的训练或者小器械训练,比较常见的俯卧撑能够增加学生的上肢力量,无负重深蹲增加学生的下肢力量,仰卧起坐增加学生腰腹部的核心力量训练。速度素质的训练包括反应速度的训练和动作速度的训练,反应速度主要是由神经系统反应快慢程度决定的,反应速度的训练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增加上课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的训练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主要是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高,学生的动作能够更经济、协调,完成动作的时候动作的效果更好,能够有效地提高动作速度。影响高校学生体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专项耐力的训练,以篮球选项课为例,在篮球选项课中耐力是非常重要的,篮球运动比赛的强度较大,全攻全守,只要比赛计时钟走表,运动员在场上几乎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在比赛的最后时刻往往是至关重要的,这时候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在比赛中显得尤为重要,在篮球选项课中通过折返跑训练增强运动员的一般耐力水平,反复的启动、急停、摆脱训练增强学生专项的耐力素质水平。灵敏性是体育运动中非常关键的因素,尤其是对于对抗性的项群训练,灵敏性能够准确地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并及时做出自己的反应,在球类项目中抢断球技术需要具有良好的灵敏素质,因此,在训练中要注意加强灵敏素质的训练。柔韧性与人体的关节构造面有关系,柔韧性好就能够很好地预防运动损伤,在训练中柔韧性的训练主要分为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主动训练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克服关节软骨的摩擦力,主动地进行肌肉的拉伸;被动拉伸是指通过他人或者器械的帮助,在训练中要注意主动拉伸和被动拉伸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拉伸练习。

3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影响体能训练的因素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引进体能教学训练的时间较晚,这就导致了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体能认识的不足,随着高校体育选项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很多高校教师和学生只重视选项课程的教学,忽视了体能的教学,因而导致学生体能素质下降。

3.1没有明确的体能训练目标

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课堂的改革,很多教师开始注重课堂的活跃气氛,对技能和技巧的研究较多,在高校体育选项课中体能训练占比很小,几乎很少有教师涉及到体能的训练。目标是指引成功方向的航海灯,只有确定明确的目标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组织和实施体能训练,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能素质。

3.2选项课侧重运动量较小的体育项目

高校体育教学采用选项课的模式,这种选项课的模式就形成了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进行选项课的选择过程中往往选择技术难度和体能消耗较少的项目。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也是会降低选项课的难度,尤其是在体能的消耗,考核的方式大多以技评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体能训练降低了要求。

3.3体育教师在体育选项课的教学中没有将体能与专项相结合

高校教师在进行体育选项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在进行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时主要以选项课的技术教学为主,忽视了体能的训练,由于选项课的教学考核方式以技术为主,没有时间上的要求,学生在课下的训练中也是以专项技术为主,没有进行体能的专项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能训练的缺失。

4高校体能选项课进行体能训练的策略

4.1依据学生心理特点,优化体能训练方式高校学生年龄较大,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体能训练方法,体能训练的方式是多样的,在选择体能训练手段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进行训练,有效地激发课堂气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体能训练的效果。4.2提高高校教师体能训练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始终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训练体能的手段上不断地变换方式,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5结语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但深入,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时俱进,将教学放在第一位,促进高校选项课体能训练的不断完善,使高校真正成为学生喜爱和促进全民健身的重要场所。

作者:刘昊 单位:太原工业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过程[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65.

[2]赵志英,郑晓鸿.对“体能”的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1):46-48.

[3]柳伯力.体育院校函授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88.

[4]熊斗寅.浅析“体能”概念[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1):1-3.

[5]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84

第六篇: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理念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阐明了体育选项课的定义、形式、特点,指出在体育选项课中创新“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性,探讨了创新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方法。提出在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应转换角色,由“饲养员”变为“牧羊人”;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参与的快乐,培养选项班体育骨干,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此来创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体育选项课;以人为本;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也发生着变化。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做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根据这一定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教育部提出了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强调“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不少地方以“三自主”体育选项课作为突破口,取得了可喜的变化。

1体育选项课的形式和特点

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是随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观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思想的树立逐步在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提出来的,并最终于2014年8月在教育部颁发的新《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标准》中得到正式确立[2]。新《标准》提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简称为“体育选项课”模式[3]。《标准》指明了开设体育选项课的内容、教师和上课时间等。学校根据已有条件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体育选项课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灵活多样,能充分挖掘学校的现有体育资源,现在被大多数高校采用,这种形式不但符合了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1高校体育选项课的组织形式

(1)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以体育选项课、选修课和俱乐部教学3种形式存在[4]。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体育选项课这种教学模式,选修课和俱乐部这两种形式由于操作难度比较大,采用的学校不太普遍。这3种模式将学生定位准确,都是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围绕学生这个核心进行体育课的教学,学生唱主角,即“运动参与”。教师定位于“牧羊人”“裁判员”的角色。(2)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上,体育教学大纲规定好了体育教师的授课内容,学生被动接受,体育老师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体育资源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按新《标准》,体育选项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推出是灵活的,既可以是传统项目的选学,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开设学生选学内容,如游泳、攀岩、户外运动等,还可以是有地方特色或者民族特色的项目,如安塞腰鼓、赛龙舟、马术、高脚竞速、蹴球、板鞋竞速、压押等。只要学生喜欢和愿意学,学校有条件开设,都可以开设为体育选项课。(3)学生对任课教师的选择。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教学要求。同一个项目有可能开设几个选项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对老师的认可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授课老师,“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起来会很轻松自如,能很好地完成自己所选项目的学习。

1.2高校体育选项课的特点

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有以下特点。(1)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基础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保证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自主选择项目、上课时间和学习内容,对比过去传统的无差别体育教学形式,学生在学习自主性上有了根本性的改变。(2)学生满足自己体育需求的主动性。体育选项课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将学生置于核心地位,教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体育需求。学生有各种体育需求,比如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观赏的需求等,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转变角色,起到一个解答疑惑和引导的作用,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要什么给什么”,这是体育选项课和传统体育课最大的区别。(3)体育选项项目丰富多彩。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千差万别,每个地方都有其优势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为地方学校体育选项课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宝贵体育资源,体育选项课应发挥地域优质体育资源,在了解学生体育基础和体育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尽可能相近或相关的体育授课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和体育需求,加强与体育教师的沟通,有利于老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2高校体育选项课创新“以人为本”思想的途径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强调“天地万物,唯人为贵”。“本”要回答的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最根本、最值得我们关注这一问题。体育课选项课创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和使社会适应性充分发展为目标。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是创新“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要求。

2.1教师应创新观念,放低姿态,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它指明了当代中国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上的终极目标。和谐、融洽、友善的人际关系也会使人心情舒畅,师生在友好合作、互相信任和亲切关怀中愉快地进行学习,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体育选项课上,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说体育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尊重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平等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和谐的。体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体育专业知识、体育专业技能和人格魅力。教师不是法官,学生也不是被告,师生双方是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的统一体,目标是一致的,没有不相互尊重的理由。在体育选项课上,一些学生对教师的不礼貌行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体育教师自身造成的。同时,受现代网络的影响,学生见惯了专业体育职业比赛,审美能力极强,教师自身的能力与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期望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学生心理上有失落感。也有体育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不注意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结果造成学生在心理上出现抵触行为。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应加强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教师谦虚谨慎,大胆创新教法,采用多元的方法和途径,加强自身学习,带动和鼓励学生,师生共同提高,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2.2积极倡导“主动参与、团结协作、探索创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态度、动机、思维、个性心理,有着不同的发育程度,身体素质差异很大,锻炼习惯、思维方式等都不相同,体育选项课上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实际情况分层次教学,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到相应的组别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并喜欢自己所学到的体育项目,有一种学有所获的喜悦,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体育选项课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做好前期的社会心理准备。体育选项课应通过进行集体项目和创新趣味性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合作意义,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氛围。体育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体育实践,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到体育选项课的实践之中,才能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并珍爱自己所学到的智慧,体验到一种学有所获的喜悦感。

2.3充分使用和培养体育骨干,形成“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局面

体育选项课具有独特的组织性,组织难度较大,因此,在体育选项课教学中需要一些体育骨干、体育积极分子,让他们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加强自身的锻炼与学习,树立榜样,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体育项目的教学目标。另外,体育选项课项目内容复杂而细致,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培养其责任心和荣誉感。实践证明,体育教师和体育骨干之间的对练和示范及体育骨干负责分组练习是种效果极佳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首先锻炼了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其次使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最后可以避免让体育教师事必躬亲,提高了体育课的效率。比如,在教学常规方面大胆放手,将器材借还、点名、热身活动、分组练习交由几个体育干部自己管理,而体育教师集中精力解决最主要的问题,使体育课项目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2.4教师“简政放权”,学生自我检查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学生的自我评价表现在情感上是自尊、自信,养成对自己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表现在意志上是自我检查、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学生就像处于“被告席”上,老师像“法官”一样宣判学生成绩,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只看重分数而轻视能力的功利思想。消除这种状况的最好办法就是改革体育选项课的评价体系,开放体育选项课的评价系统。学生在期末结合本学期自己的收获和表现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对自己成绩负责,培养学生勤勤恳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人生态度,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改革体育课成绩评价的方法与标准,结合本学期学生在体育项目上的成长进行评价,让学生在体育选项课项目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

3结语

创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方法很多,包括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是体育教育者从自身做起,创新理念,尊重学生,积极搭建学生实践的平台,了解学生想学什么。让学生勤于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什么还没有学到,自己究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通过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来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创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方法和途径,才能适应学生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要求,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

作者:杨丹亚 单位:商洛学院体育教学研究部

参考文献

[1]学生体质健康网.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的演变和发展[EB/OL].www.csh.edu.cn/wtzx/index.html.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标准[S].教体艺13号,2014.

[3]李立国.如何确立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9(21):107.

[4]刘春霞.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影响[J].教学域管理,2009(3):124

第七篇:高校体育教师激励问题研究

摘要:教师心理契约作为调整体育教师个体和高校组织相互关系的心理模式,与体育教师激励存在着高度适切性。本文论述了心理契约的内涵,分析了心理契约与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的机理,并从三个维度提出了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教师激励策略。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契约;激励

高水平的体育师资队伍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关键与根本依靠。科学构建有效的体育教师激励机制是高校赢得优势与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心理契约是高校体育教师与学校之间心理联系的纽带,是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的一剂良方。体育教师与高校间良性的心理契约有助于契约双方职责、权利与义务的稳定;心理契约违背则会导致双方不信任,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因此,基于心理契约理论探寻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激励问题是甘肃省高校人事管理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心理契约理论

心理契约研究是当下心理学、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20世纪20年代人际关系理论创始人梅奥通过对组织氛围、人际关系、人性化关怀等非物质因素研究,揭示了心理契约研究的序曲。最早使用心理契约这一术语的是Argyris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的工作契约”来描述雇佣工人与工头的一种关系,但未对此概念进行界定。Levinson等人在一个公共事业单位的个案研究中,将心理契约描述成“未书面化的契约”,是组织和雇员之间相互期望的总和,强调双方关系的互惠性。Schein把心理契约界定为任何时刻都存在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一系列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并将其划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并强调“心理契约有很大的力量,是行为的决定因素”。Kotter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体与其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契约,它将双方关系中一方希望付出的代价以及从另一方得到的回报具体化。学者们都认为心理契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其内容可能包括千万个条目,很难全部罗列出来。目前大多数文献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交易和关系两个维度。在交易维度中,心理契约关注具体的、短期的和经济型的交互关系,它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用金钱来加以衡量,如工资、奖金等;而关系维度的心理契约更多关注广泛的、长期的、社会情感型的交互关系,包括长期的工作保障、职业发展和个人问题的支持等。国内学者朱晓妹和王重鸣研究指出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中的组织责任由物质激励、环境支持和发展机会三个维度构成,员工责任由规范遵循、组织认同和创业导向三个维度构成,他们认为三维结构更符合中国背景下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特征。林澜和伍晓奕研究认为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是一个多维构念:学校责任由生存保障、制度支持、资源支持、沟通参与、成长发展五个维度构成;教师责任由敬业守规、关心学生、科研投入、认同支持、活动参与五个维度构成。应用心理契约理论,可以更好地分析高校和体育教师之间的交互关系,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规范双方的行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对高校的忠诚度。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契约的破裂会影响其工作满意度,产生失望情绪。因此,教师心理契约作为调整体育教师个体和高校组织相互关系的心理模式,与体育教师激励存在着高度适切性。

二、心理契约与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的机理分析

激励是指组织创设满足组织成员各种需要的条件,确定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奖惩性措施,借助正强化或负强化的信息反馈来激发、引导、保持与归化组织成员行为,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与成员个体目标的特定行为过程。简单来说,激励就是刺激员工需求、激发员工动机、鼓励员工行为满足员工需要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个过程。心理契约与高校体育教师激励存在着高度相关性,就积极性而言,心理契约虽不是纸质契约,但是一种无形的内在约束,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调动教师积极性,促使教师个体与高校组织目标的实现。就消极性而言,心理契约违背则易导致教师的不满、愤怒、怠工甚或离职等情绪,并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引发激励失效。心理契约在高校体育教师激励中的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心理契约符合高校体育教师的需求特点。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较高学历,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注重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喜欢自主开展工作。他们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个人的成长。基于高校体育教师的这些需求特点,常规劳动契约容易达成,比如完成课时量和科研工作量。而心理契约则可以把劳动契约中不能规定的管起来,如不坐班、较高水平的学术造诣和自觉维护高校体育教师形象等。第二,心理契约能节约高校体育教师管理成本。书面契约约束了高校和体育教师的劳资关系,但心理契约的无形规约却能使高校体育教师在学校没有增加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也会主动的完成工作。这无疑会减轻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的压力,节约管理成本。第三,心理契约能有效增加体育教师的凝聚力。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契约双方认为彼此向对方提供的价值是基本对等的,心理契约此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体育教师感觉到高校没有履行其在心理契约中的义务,从而会引起教师对学校的失望或不满,教师就可能会采取降低工作绩效、离职等破坏性行动,以获取个人的心理平衡。如果高校真正实现了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契约良好管理,会消除矛盾和冲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三、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教师激励策略

范颖(2010)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取出了甘肃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三个维度,分别命名为交易责任、发展责任和关系责任。交易责任,指的是高校教师注重具体的和短期的经济利益的交互关系;发展责任,指高校教师以更好地适应长期的职业发展和维护高校的长远利益相联系为目的的心理期待;关系责任,指的是高校教师和学校建立广泛、长期的交互关系。本文基于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契约的以上三个维度,探讨高校体育教师的激励策略,以便更好地激发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基于交易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

基于交易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主要是高校要设计出一套公平的薪酬体系。公平感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契约的视角来看,具有公平性的薪酬体系反映了高校对每一位教师工作付出的认可,能够让教师切身体会到耕耘就能收获的道理,打破“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弊病,激发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公平性会最大限度地降低心理契约没能履行所引发的负面效应,即使发生心理契约违背的情况,高校体育教师也能依存于高校,认为自己仍是高校的员工,降低流失率。

(二)基于发展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

基于发展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主要是高校要拓宽体育教师的职称晋升和工作量的合理设置。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素质、高学历人群,普遍都希望评上教授职称。如果高校当中的职称评聘公开公正,高校体育教师通过努力能实现,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工作中去。另外,由于体育教师工作相当辛苦,设置合理的工作量是保证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高校要积极采纳高校体育教师对于工作量的合理建议,结合高校工作实际设置合理的工作量。

(三)基于关系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

基于关系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主要是维护好同事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和平级的同事之间的关系。高校体育教师大都学历比较高,对工作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因而容易和上级发生冲突。如果领导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主动放低身段,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倾听教师的心声,真诚地去理解、关心教师,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就能够维持。另外,体育教师比较耿直,容易和同事起矛盾,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时间在草场或体育馆,平时见面机会比较少,因此领导要通过组织活动,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相互之间的沟通,并针对体育教师之间的矛盾做好调解工作,帮助高校体育教师建立融洽的同事关系。

作者:李斌 单位:兰州工业学院体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Shein,H.,OrganizationalPsychology,Prentice-Hall,NewHersey,1980.

[2]朱晓妹,王重鸣.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契约结构研究[J].科学研究,2005,23(1):118-122.

[3]林澜,伍晓奕.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结构探索[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39-44.

[4]范颖.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西部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6,(4):426-429.

[5]姜孔桥,巴图那生,吕波.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师激励路径研究[J].成人教育,2012(12):85-86.

第八篇:体育文化建设与巴渝体育文化的融通发展

摘要: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区域体育文化互动发展可以充分挖掘高校体育人力、物力资源优势和社会服务功能;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拓展区域体育文化传播途径。更重要的是二者互动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区域体育文化传承渠道单一、覆盖面狭窄和互动机制不畅的实际问题,为区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和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内容奠定基础。在分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巴渝体育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二者良性发展的有效路径,进而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巴渝文化融通发展。

关键词:巴渝体育文化;校园文化;融通发展

21世纪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西方文化强势入侵,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边缘化。地方高校在发挥其教育功能的同时弘扬地方文化,促使地方文化广泛传播与传承也是其应有的职能。随着我国体育文化区域化的出现,体育文化传承与地方校园文化通过良性互动,谋求共同发展已成必然。因此,明确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关系并探索二者融通发展的有效方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实现区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1巴渝体育文化内涵

重庆巴渝文化的源头是产生于远古时期的巴文化。早在200多万年前,“巫山人”就在巴渝境内繁衍、劳动,用勤劳和智慧开创了灿烂的远古文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嘉陵江、乌江流域及长江三峡一带的巴渝先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巴国文明,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巴渝体育文化主要是指古代巴人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与体育相关的民间文化,具体来讲就是保存相对完好流传至今的一种民族舞蹈———摆手舞。这种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摆手舞的早期形态可以追溯到商、周之际巴人在战争中所跳的“巴渝舞”;后来,汉高祖刘邦不但充分肯定了“巴渝舞”在战争中的威力,而且还命宫中乐人习之。古代巴人不但在战争中跳“巴渝舞”,而且还在重大节日、庆典、特别是祭祀活动中跳“巴渝舞”,这就有了从战争到民间活动,从“巴渝舞”到“摆手舞的演变过程”[2]。除此之外,还有富有地方特色的踩花山、竹铃球、舞龙等。这些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是反应古代先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悠久的历史中不断积淀和发展,到今天成为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其代表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是值得后人探索和研究。

2区域体育文化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1)地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题融入富有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符号是实现区域体育文化广泛传播的必由之路,也是丰富和活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高校体育育人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也是彰显国家软实力提升区域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有利平台发展区域体育文化是地方高校应有的职能,也是传播区域体育文化的有利途径。二者通过校园网络、广播、报纸、展板、壁画等静态和动态宣传,既让学生了解民族体育文化,又拓宽了学生视野,实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区域体育文化走进校园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重要渠道。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对学生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学校内涵式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在发挥育人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发展地方经济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功能。因此,创造性的把区域体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不仅能提升学校内涵而且发挥了传承地方文化的功能。巴渝地区历史悠久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很多传统体育文化经过挖掘与打造已经形成具有地方名片效果的优秀体育文化,而且有很多传统体育项目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酉阳的摆手舞,彭水的踩花山等。(3)区域体育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形成互动机制才能实现内涵式发展。区域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借助一定传播媒介结合现代信息工具全方位多角度结合才能实现二者互动发展。以区域文化为内容,以现代媒体为依托,以互动机制为保障,广泛传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巴渝体育文化,最终实现巴渝体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区域体育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区域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特点,而地方高校除了具有育人功能外还具有发展和传承地方文化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所以,汲取传统体育文化精华发挥地方高校优势不仅能实现高校育人功能更能实现传承地方文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

3校园文化建设与区域体育文化融通路径

第一,建立合作机制,拓宽传播途径,扩大巴渝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巴渝体育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富有地域特色的巴渝体育文化逐渐边缘化甚至退出人们的视野。如何利用地方高校这一有利平台通过一定渠道对巴渝体育文化进行整理和宣传,让巴渝体育文化深入校园且广泛传播?如何把巴渝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和学校体育开展融合起来,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加强巴渝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地方体育管理部门必须与地方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利用自身有利资源形成良性互动。通过校园广播、校内报刊、学校体育运动会等拓宽传播途径使巴渝体育文化深入人心。第二,充分挖掘巴渝体育文化内涵和外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将巴渝体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全民健身计划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学校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因此,整合、开拓、优化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成为学校资源成为一种必然[3]。借此机会,深入挖掘巴渝体育文化内涵,地方高校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有利平台营造校内、外体育文化氛围,利用民族节庆、体育运动会、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巴渝体育文化活动。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相互补充和发展。第三,建立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开发校本课程。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模式在国内部分高校已顺利实施且取得一定成绩。但纵观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情况多数局限于民运会的几个项目,如高跷、板鞋竞速等传统竞技项目。而专门针对区域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高校几乎没有。而建立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校本课程不仅对区域体育文化传播和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有一定促进作用。

4结论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体育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二者的协同发展不仅对地方传统体育文化有效传承和发扬,对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也有积极意义。实现二者共赢的长效机制并健康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配合协同发展。立足现实从长远出发才能使区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深入人心,才能使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作者:刘培星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万亿,旁国栋.“巴渝文化概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21),6-7.

[2]戴伟,李良品.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8.3: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