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知识点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3 17:22:34

税法知识点

税法知识点范文篇1

(一)综合性税收筹划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是合法原则,企业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合理的筹划,最终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而税法是在不断变化、逐步完善的,税收筹划的备课及学习,要依据最新的税收政策,《税收筹划》和《税法》关联度高。除此以外,《税收筹划》和《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也联系紧密,在具体的筹划方案中,需要运用会计的内容如不同折旧方法的选择、财务管理的知识点如货币时间价值、现值的计算等。因此,《税收筹划》是一门综合性、时效性很强的课程。(二)专业性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经贸业务日益频繁,各国税制越来越复杂,而且税收筹划是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跨会计学、税收学、财务管理等学科,且要求从事筹划业务的人员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仅靠纳税人自身进行税收筹划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作为第三产业的税务、税务咨询便应运而生。现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纷纷开辟和发展有关税收筹划的咨询业务,税收筹划向专业化发展。(三)实用性税收是构成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格和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利润和税收就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上缴的税金多了,企业的利润就会减少,反之,上缴的税金少了,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多。因而,研究税法,调查税收环境,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税负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税收筹划是增值性的经济行为,同时依法纳税也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开展税收筹划是用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手段。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纳税筹划,实现利益最大化,已成为财务决策人员面临的紧迫问题。

二、我校税收筹划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税收筹划是一门政策性、时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目前,我校税收筹划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课程安排不够合理。对《税收筹划》这门课程不够重视,将其设置为考查课,而考查课基本上以开卷考试或者小论文的形式考核,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在得知不是闭卷考试时,往往会对这门课程产生不重要的心理,导致不愿上课或者在有点到压力的情况下即使去上课,也是在做其他的事情。其次,开课的班级不够多,重视《税法》轻《税收筹划》,学生停留在税法的简单认识和计算上,不知如何运用;最后,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一般是先学习《税法》,学完《税法》的下个学期或者下一年度学习《税收筹划》,表面来看是合理的,因为《税法》是基础,《税收筹划》是对税法的灵活运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学习《税收筹划》时税法知识早已遗忘殆尽,无法直接进行税收筹划新知识的学习,一般需要老师回顾甚至重新讲述税法的相关内容,能够直接根据老师的提示想起具体的税法知识点的学生寥寥无几。(二)教材选用不合理,税收政策陈旧。当前应用型本科的税法教材大多选用CPA教材,从学校的初衷考虑是CPA教材每年有更新的版本,税收政策不至于太陈旧,希望学生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尽可能多让学生吸收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但严格来讲,CPA教材并不适合应用型本科的税法教学。因为CPA教材专业、完整、语言表述严谨、抽象,学生的感受是税法难,税法条文晦涩难理解,再加上税法对不同环节、不同行为的规定不同,学生在税法学习的过程中不免有畏难情绪。在基础没有打牢的情况下去学习税收筹划,困难可想而知。另外,由于CPA教材内容太多,学校安排72课时显得太少,根据正常的讲课速度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CPA教材的所有内容,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考核任务,一般会把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纳入教学大纲,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对其他小税种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而即便是增值税、所得税这样的主税种,也不可能完全把CPA教材上的所有内容都讲完。在税法中未讲解,对应的筹划就无从学习。最后,税收政策更新快,时效性强,即使是注册会计师的《税法》教材,也依然跟不上政策的变动。无论以哪本最新教材为依据进行备课,相关税法的知识总是跟不上税法政策的变化,导致知识点的更新迟滞。而税收筹划要依据税法,市场上《税收筹划》的教材也是没有每年更新的,会有针对某个税种最新政策的筹划书刊,比如新个人所得税的筹划,但是没有所有税种最新政策的筹划书籍,大部分筹划的书籍不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教材陈旧或不合适,给老师选教材、备课和学生学习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应用型本科学校需要有专门的教师团队来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税法和税收筹划教材。(三)筹划手段落后。一方面,目前《税收筹划》教材里的很多筹划手段陈旧,由于政策变化或税收制度的完善,已无法实施,而网络上即便有案例也大都是根据陈旧的税收政策,使用最新税收政策编制的筹划案例很少,比如新个人所得税法的出台,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四个项目合并为综合所得,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适用的税率调整为七级超额累进税率,降低中低收入人群适用税率的同时,提高了高收入人群适用的税率和范围,教材上相关的筹划方法大部分不再适用新的个人所得税筹划。另一方面,在税收筹划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实践的缺失,使得有些筹划方法在理论上成立,在现实中无法操作,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所学的筹划内容不具有实际意义,学生在工作时依然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税收筹划。因此,只有及时补充更新税收政策,在教学中融入实践,教材及课程设置要凸显实务性,学生才能在守法的前提下进行筹划,合理安排应税行为,达到合法节税的目的。

三、关于我校《税收筹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合并《税法》和《税收筹划》两门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知识,服务于个人或企业的各类活动。由于《税法》、《税收筹划》两门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税法》是《税收筹划》的基础,《税收筹划》要依据《税法》,是对税法的灵活运用,《税法》不能只停留在认识和简单的计算上,要通过学习税法,会使用、会筹划,在合法的前提下,能为自己或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利益。因此,建议合并这两门课程,税法和税收筹划一起上,且是同一位老师,每学习完一章税法的内容,就学习对应的筹划方法,或者把筹划穿插进税法相对应的知识点里,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节省重复学习的时间,而且通过对税法知识的筹划运用,能激发学生对枯燥的税法知识的兴趣,两门课程相互促进。在开设时间上,最好将税法课程安排在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之后,这样学生有相关知识的基础,可以更好的理解税法及税收筹划的内容,提高课堂效率。(二)培养实践型教师,编写教材。由于目前市场上并没有税法和税收筹划合并的教材,国家又不断出台、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税收政策变化快,筹划方法时效性强、实践性强,既要依据最新的税收政策,又需要根据企业或个人具体的应税行为才能进行成功的筹划。因此对编写教材的教师要求高,既要能及时收集完整、准确的税收政策,又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可以在寒暑假期间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比如去企业或者税务局实践学习,让教师充分了解实践中的问题,避免编写出来的教材筹划方案脱离实际,授课时只是照本宣科,缩小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同时,鼓励老师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证书,比如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培养专业型、实践型教师团队,只有这样的老师,编写出来的教材才能满足当下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在具体的教材编排中,可以将《税法》和《税收筹划》两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合并,比如第一章介绍税法总论,即税收、税法的基本概念,税法的原则和要素等理论知识,第二章介绍税收筹划概述,即税收筹划的概念、特征,税收筹划要遵循的原则,筹划的目标等。通过前两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税法不只是国家税收政策、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杠杆,纳税人还可以通过对税收政策的能动反应即税收筹划得到税收利益,合理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从而相对或绝对的降低自己的应纳税额。另外,市面上很多书籍对税收筹划存在错误的引导,很多人以为税收筹划就是偷逃税款,其实筹划和逃税、漏税等行为有着根本的区别。通过正确认识税收筹划,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筹划和企业、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激起学生学习税法和税收筹划的兴趣。第三章开始正式进入具体税种的学习,分别是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大小税种,在每个税种内容之后分别安排对应税种的筹划,比如第三章为增值税,那么第四章为增值税的税收筹划,第五章为消费税,第六章为消费税的税收筹划,以此类推。建议将大小税种都列入教材大纲,根据重要程度对税收政策进行适当删减,必须要想办法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简明有效的知识体系,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的了解每种税,重要的税种重点掌握,小税种简单掌握。在每一章的最后,建议将纳税申报的内容也加入教材编排,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分两学期开设,分别为税法与税收筹划(一)、税法与税收筹划(二)两门课程,税法与税收筹划(一)主要讲授增值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等税收政策及筹划手段,税法(二)主要讲授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税收政策及筹划手段。这样,不仅解决了老师因时间少只讲重要章节的问题,也让学生有充分练习的时间,还为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供了时间条件。(三)更新筹划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随着“互联网+”、5G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税收筹划课程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高校应采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税法及税收筹划实训平台,与当地税务部门、税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践实习基地,同时研发或使用税收政策、税收筹划教学APP软件,培训、鼓励教师录制MOOC或微课、让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及时收集最新税法政策,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科学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网络中浩瀚的税法资源做到有针对性的筛选,整合税法网络课程和传统课堂教学内容,根据最权威网站国家税务总局网站最新的税收政策更新税收筹划方法,改善高校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内在动力。教师可以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比如项目教学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老师讲解主要税种自学小税种,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也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各税种的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实训上机进行各税种的纳税申报,然后再通过案例和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自主进行筹划方法的探究。最后,让学生去实践实习基地亲身体会涉税事项业务。这样的课程安排一方面涵盖了现行税法理论、纳税申报以及合法筹划三项内容,与社会对高端税务人才的要求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属于层层递进式,既避免对内容的重复讲授,让知识具备连续性,在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和记忆的前提下,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力、理解力不同,有些同学对于老师讲的基本知识点就感觉有难度,而有些同学希望老师能多讲一些、多拓展一些深入的内容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的内容,因此在传统课堂上,无法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老师可以在教学APP上设置不同的知识范围,指定所有同学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即学校基本考点)、拓展的知识点(如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知识点),因材施教。

四、结语

希望我校通过《税收筹划》的教学改革,改善目前《税收筹划》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师更新教学模式的意识,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扩大实践教学范围,扩充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税收筹划的教学特色,发挥独立院校应用型本科的优势,在人才培养上凸显实务性,从而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必要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掌握最新税收政策、税收筹划方法,涉税风险管控分析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税务人才,为本科独立院校财税专业培养应用管理型的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也使我校《税收筹划》课程教学趋向合理化、信息化、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计金标.税收筹划(第6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应小陆,姜雅静.税收筹划(第2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

[3]刘宏伟,陈玲玲.纳税筹划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J].教育经济,2019(11).

[4]宋丽红.应用型高校《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业,2019(11).

税法知识点范文篇2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税法课程;应用

一、我校“税法”课程教学介绍

“税法”课程是我院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基础课,一般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课,它有有64个课时,大约6个教学班,每个教学班大约50人,课程的内容涉及税法概述、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其他与企业业务有关的主要税种,根据税制要素介绍税种,通过演习加深理解学习,课后安排功课进行巩固,每学期安排几次模拟操作。但是在税法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课程授课时间有限,为了增加讲授内容,所以存在满堂灌的现象,学生接受能力不一,造成教学效果不佳;二是课程重理论、轻实务;实务操作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常实训时间被理论教学替代,学生的实操能力不足。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税法”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税法课程适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在于课堂的翻转,学习的前期主要是学生通过老师的视频、文字资料等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只要有电子设备,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变老师讲授为主为学生为主。而税法课程知识点相对比较独立,有利于分解录制小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某一税种的内容,又不会影响其他税种的学习。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先行学习,降低课堂上的认知符合,另外,课下可以通过回看来巩固自己掌握不足的知识点。(二)学生有适应翻转课堂教学的条件。目前,各个高校既有实训中心、数字图书馆、校园也有移动网络,学生就可以利用电脑和手机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另外,大学生独立能力比较强,可以自主学习,可支配的时间比较多,有充裕的时间可以进行翻转教学学习。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税法课程中应用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教学设计。首先需要根据税法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哪些税法知识点需要课前任务及采取何种方式,然后设计好内容,为任务做准备。教学任务的可以采取录制视频、ppt+录频、文本等形式,在每章教学开始一周前进行或者在学期开始时每章学习任务单,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课前内容以简单易懂为主,便于学生理解,内容上除了知识点讲解还应包括习题,以便于学生和老师了解知识的掌握程度。(二)课堂教学设。课堂上,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定,来验证学生学习的水平,并对课前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税法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去解决。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不是对课前内容的重复介绍而是帮助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内容上帮助学生扩展、深化视频中的税收知识点。(三)课后教学设计。根据课前和课上学习效果安排不同的内容,如果学习效果可以,除了布置课下实训操作任务和作业外,还可以课程拓展学习资料。

四、翻转课堂教学课程推广存在的问题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适应税法课程的教学,可以有效的解决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在进一步的推广中还需要客服一些障碍(1)对老师的挑战:课前的内容设计与制作需要耗费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对老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课堂教学也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动态的监控了解,对于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都比较繁重的专任教师来说愿不愿意和有没有时间从事教学改革,成为了翻转课堂教学推广的第一大阻碍。(2)对学生的挑战:翻转课堂教学相比于传统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有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自主学习阶段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努力,才能保证后续课堂教学环节的继续。对于学习习惯欠佳的学生来说学习效果反而会降低。(3)对于技术和设备的要求。目前的翻转课堂视频的录制等任务的主要依靠科任教师进行,受技术和设备的限制,视频的录制和制作都处于初级阶段以录频或简单的视频录制为主,呈现效果比较差。进一步的推广就需要学校层面对老师提供设备和技术培训。

五、结语

税法课程的特点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也说明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税法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能锻炼学生的税务应用能力。但是翻转课堂教学推广也存在一些不足,所以在应用时需要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规划,让同学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税法来实训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孙铁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税法课教学的应用探讨[J].山西农经,2018(4).

[2]胡小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税法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华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7(7).

税法知识点范文篇3

关键词:涉税服务实务;案例教学;实践探讨

《涉税服务实务》是财经类院校为培养税收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国家税务师资格考试的科目之一。是培养应用型税收专业本科人才税收具体实务操作能力重要课程。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税法》等专业理论课程的知识,实现对实际办税实务的操作,较快地适应相关税收实务工作。课程效果直接体现在培养的税收人才专业素养上,影响着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一、实践性、应用性是《涉税服务实务》主要特点

《涉税服务实务》课程内容涵盖范围广,体现了如下特点:多样性。该课程业务多种多样,复杂多变。涉及的内容既有办税程序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熟悉办税流程,对办理涉税事项的各环节、各流程要掌握,又有各税种实体方面的内容。综合性。该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课程,内容涉及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经济法、行政法、会计等多学科知识。要理解和掌握该课程,必须具备以上各种知识,并且能够综合运用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实践性。该课程也是一门实践课,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涉税实务的操作能力,使学生能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办税的实际操作技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复杂的办税业务,从事涉税实务工作。

二、案例教学能促进《涉税服务实务》的实践性

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在讲解理论,传授知识方面有其优势,但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无法给学生传递具体的实践、操作性知识,只能用抽象的语言描述一些实操性知识。教师讲解累,但无法讲得清,学生听得累,却无法得出一个具体清晰的概念的结果,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涉税服务实务》的实践性、操作性特点不能充分展示,也无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涉税实务的能力。造成了学生“知道是什么”但“不知道如何做”的困境。学生实践操能力的不够,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实际操作能力的新要求。因此,需要一种体现运用综合知识、实践性较强教学方法来对该课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在涉税工作中的具体应用。美国哈佛法学院教授克利斯朵夫1987年首创的案例教学,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融入案例场景中,通过主动式研讨进行学习。案例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以需要传授的知识为标准,选择实际发生的事例作为个案,让学生运用所需的学科知识,去观察、研究案例。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根据问题的解决从中抽象出相应的结论或方法。从而一方面能够深刻的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以具体案例为教学载体,把所要传授的知识点融入案例具体业务之中,案例体现了综合性知识。比如税务登记实务案例,既有税务登记法律制度的规定,又有公司法律制度的规定,还有银行法律、会计法律的知识,还要体现学生对于行政机构的交流能力和资料的归纳整理能力。二是案例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案例都是现实的企业发生的业务,案例有时间、地点、企业,案例的事实行为具有真实性,生动形象,让学生感觉是真正的在办理相关业务,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案例本身的关注。体现了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才有兴趣关注案例,探讨案例,为分析和解决案例的问题学习相关知识。三是促进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和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首先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对学生进行讲解,而是以平等的身份跟学生一起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学生分组或分别扮演案例角色,提出解决方案、进行辩论交流,老师只是从宏观进行评判和总结,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占主动,例如讲解企业所得税申报实务,空洞的理论讲解导致学生上课分神,理解的不够深入,只有结合一个学生较为关心的实际企业的所得税申报案例,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从税收政策理解,业务解释到账务处理,纳税调整,从填写申报表到办理纳税申报,把相关知识点连贯起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做,如何做什么。使得学生不仅加深了知识的理解,还懂得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从而提升了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涉税服务实务》的案例教学实践启示

(一)注重课堂讲授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在《涉税服务实务》教学中强调案例教学,并不是否定理论教学,应该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把课堂理论讲授、案例教学、问题讨论有机结合起来。理论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法律规定性知识、新的知识点的传授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效果较好。而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巩固加深记忆,操作性的知识点,则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较好。理论、概念、基本的知识点的掌握是分析和运用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学生初步了解了所学知识点,才能去灵活运用它。例如,在出口退税实务的讲解中,涉及出口退税的账务处理、海关出口的表证单书、相关名词、出口货物“免抵退”税制度,增值税专用发票制度等税法规定等多方面知识,只有采用系统的分类的课堂讲解,解释相关概念,具体计算方法、会计处理才能说得清楚透彻,在学生了解些类相关知识之后,再引入案例教学,通过案例串起出口退税相关知识点。使得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时,理解具体的知识,并运用分析相关业务,完成申报表的填制,完成申报任务。达到在具体申报过程中完成对理论知识在实际业务的理解和操作。运用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否定课堂讲授,而是应该互相促进,互为补充。(二)注重知识更新和案例选择的目的性。案例是案例教学中的基础。案例质量决定了案例教学效果。好的案例有一定的标准。一是案例应该符合最新的税法知识要求。我国税法具体的税收规定变化较快,如果一个案例体现的税收业务是用旧的过时的税收政策进行分析处理,这就会给学生理解知识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探讨业务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选择案例应是适应当前税收业务政策的经济税收业务。二是案例的各项要素要全。案例不是课堂讲授中的举例,教师课堂“举例”一般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没有讨论环节。案例具有主体、背景、时间、具体业务和结果,案例一般来说都是通过一个具体故事的讲述,说明一种带有普遍性的道理,揭露故事中隐藏的问题,激发学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具体形象描述、生动显现、揭示问题、说明道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等的特点。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的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教师进行深入透彻的讲解、总结,把学生零散的观点系统化。三案例选择应具有目的性。案例应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只能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一些重要的内容进行案例教学,不是所有的知识讲解都要有案例。可以一个案例包含多个知识点,知识点可以连通融合。比如选择一个纳税争议的案例,就可以包括账务处理、相关税种的纳税申报、征管程序、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各种知识。通过多种知识的融合,更贴近实际,使学生对案例感兴趣。(三)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案例。一般来说,案例都需要真实的企业和业务,但因为案例素材难以取得,而教学认为需要案例时,可以根据知识点进行案例设计。一是教师设计的案例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符合教学要求。二是设计的案例符合学生的理解。一般设计案例时,应注意案例尽量以真实素材为依据,设计案例只是素材的剪辑、整合。设计要自然,不要有编造的痕迹,以免让学生反感。案例设计还需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使学生自然进入案例设计的情节之中。增加学生的兴趣性。可以邀请税务师或者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参与案例的设计,实务工作人员拥有大量的工作实务案例,理解熟悉实际操作技能,对案例有独特的认知,因其特殊的工作背景和以实务工作人员的角度看待案例,又能为学生在理解和分析案例提供不同的视角,能增强学生的好奇性和学习兴趣。(四)注重对案例教学过程和结果考核。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讨论。因此,课堂管理比教师讲授更重要,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案例教学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又要把控课堂的进展,引领教学的方向,对学生的参与活动进行总结、归纳、点评。另一方面,在课程考核时要加强对案例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的考核,增进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度。在通过笔试对理论知识考核以外,加强案例教学的课堂考核。比如加大课堂成绩比重和内容。具体考核内容包括:考勤,课堂讨论,案例分析;通过对案例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阮家福.《税收筹划》案例教学与案例库开发研究[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9(8).

[2]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术[J].宁夏大学学报,2009(6).

税法知识点范文篇4

关键词:对分课堂;税收筹划;隔堂对分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10月教育部了6号文件《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要优化高校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着力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企业税收筹划》这门课程是在学习了《初级会计》《中级会计》《税法》《管理会计》等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尤其是以《税法》为基础。《税法》课程的特点是法律条款,内容琐碎并且容易遗忘,课程理论性很强,导致课程容易枯燥。讲解《企业税收筹划》又必须先了解相关的税法条例,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节税筹划。而且《税法》课程的进度与《企业税收筹划》所需要的理论进度不统一,造成了必须先教授部分的《税法》理论知识。笔者以地方二本院校河南城建学院为例,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首次应用于《企业税收筹划》课程教授当中。整理了传统模式下教授课程存在的问题,如何将“对分课堂”应用在课程教学当中,总结了初步实施“对分课堂”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更好的打造顺应教育部提倡的“金课”,提升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在课程中真正的学到知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企业税收筹划》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参与度低,积极性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堂课下来基本都是老师在讲,偶尔会有提问,时间也短,涉及的人员也少。而且老师讲课的基本原则基本上都是事无巨细,全面覆盖,讲解内容都很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全面性、完整性。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跟着教师的脚步听讲就可以,在此种授课模式下,教师不停的灌输知识,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学生的参与度极低,从而兴趣点也很难被激发,积极性也就减少了。这种教学模式与小学、初中、高中并无区别,但是大学主要培养的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脱离老师与家长的安排,能够自主的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知识的汲取,而不是仍像小孩子一样,缺少主见,总是听从家长父母的安排,没有自己的思考。

1.2学习成果考核方式单一,考核成绩片面化

现如今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课考核方式都是由平时成绩,卷面考试成绩所组成。虽然加入了平时成绩的比例,但是平时成绩大多是由签到,课堂表现所组成,主观性较强,甚至于老师会提高平时成绩来使学生达到及格分,平时成绩也失去了其该发挥的作用和该具有的意义,使得学生仍为了考试而考试,或者在期末考试前进行突击,浪费了平时的学习时间,使得考试成绩片面化、失真化。1.2.1课堂效率低下一节课的时长是45分钟,哪怕是学习优秀的学生也不可能一直全神贯注的听讲,而且此课程的理论基础非常琐碎且枯燥,如果不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大部分都需要死记硬背,面对这种一贯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上课容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放弃了课堂时间选择课下自行再学习。期末考试也仅仅在考前突击,课堂效率较低,且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程度较低,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突击,往往考完试就会把所学的知识忘记。课堂本身就是让学生慢慢消化、理解、掌握知识的一个过程,这样才能真正的将知识融会贯通,深刻的记忆在头脑当中。课堂效率的低下使得教学效果大大下降,也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1.2.2师生交流较少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很少,最多是老师是当堂提问,但是提问的结果学生也未必都能回答出来。师生沟通少,使得老师不能及时发现课程效果,学生也无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单方面的输出得不到反馈,久而久之会使得教师觉得学生没有积极性,学生觉得课程枯燥,不利于课程的开展和优化。

2“对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对分课堂”这一概念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它是一种新型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张教授结合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其核心理念就是把课堂的一半时间交给学生,大致把课堂教学分为了3个部分: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称为PAD课堂。其主要流程是通过老师讲授部分的知识作为引导,再将与知识点相关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和讨论,讨论完成后进行汇报,最后由老师总结和补充。因为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不同,学生搜集资料与讨论的时间长短也会不一致,有时当堂可以讨论出来有时无法当堂得出结论,因此就会产生“隔堂对分”与“当堂对分”的情况。针对《企业税收筹划》这门课程笔者做了如下规划(如图1)。

2.1教学设计

(1)教师讲授:第一个环节就是以教师为主的知识讲授,相对于以前传统的填鸭式讲授,现在的讲授不再是全方位,详细的讲授,更多的是进行框架式的讲解,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以企业所得税为例,筹划的方式总体来说有降低计税依据、纳税人身份的选择、小微企业的纳税筹划、供货方纳税人身份的选择等等。将主要的方法进行讲解后,引导学生按照思路去寻找有关的条例法规,可以初步调动学生对于理论基础的学习兴趣。这样避免了传统教授一味讲解理论方法的弊端,不会在最初就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2)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完理论基础后,进行案例搜集的任务布置,本研究的实验班级为财务管理专业大三学生,总人数为80人,学生每8人一个小组,共10组。每组成员可自行寻找有关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案例。若教师认为讨论的话题可以在当堂讨论完毕,那么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这个平台讨论任务,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讲解。若教师认为讨论的话题无法在当堂课程讨论完毕,教师仍可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任务点进行隔堂对分,通过平台的统计模块来监督每个学生是否完成课下作业。(3)小组代表发言:完成案例的搜集后,每个小组选一人为代表在课堂上为班级同学进行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小组代表采取轮流制,这样可保证每个同学的参与度。一个小组完成讲解后,教师可对小组代表的发言及表现进行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4)教师补充总结:10组发言完毕后,老师对案例和知识点进行点评和总结,对于遗漏的案例类型和知识点进行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师的补充和总结也不再枯燥无味,在学生们对案例和知识点已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补充,大大减少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同学听不懂的情况,将对分课堂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2.2教学效果分析

笔者对于开放此课程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80份问卷,收回80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新的教学模式整体是受学生们喜欢图1对分课堂实施流程图的,课上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课上的讨论也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课堂的利用率有所提高。课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督促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而且课下任务量大部分学生也是可以接受的。虽然部分同学习惯了下课无任务不喜欢课后任务的学习,但大部分同学对于课后任务还是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对于教学模式,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课堂相比以前变的生动有趣,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点。少部分学生还不太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觉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压力小,“对分课堂”课下的任务相比之前要多,压力比之前要大。对此情况我建议学生改变心态,克服自己的惰性心理,融入以后自然会发现其乐趣。综上,从整体来说,“对分课堂”的应用提高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点。考核方面也更加的全面化,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贯穿了课程的始终,使得平时成绩更加有效化,使得期末的考试成绩更加系统化、合理化、真实化。

3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

3.1经过一学期的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很明显的

(1)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己寻找相关的法规理论政策能初步理解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自己再寻找现实案例,进而分析案例,既能将理论知识记牢,又能将知识运用在实际案例当中。真正做到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2)提高了课堂利用率,小组讨论与小组发言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迫使本来不愿意动脑的学生进行思考,不会完全放弃课堂的学习时间,在课堂上基本人人都进行了参与,不再白白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利用率。而且在每堂课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学生也会真正的将知识融会贯通,不止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应试学习”,让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自己的力量。(3)有利于老师与学生线上线下的交流以及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小组讨论会产生团队凝聚力,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环节,及时知晓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促进教学的开展。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学习与教师讲授这两个方面更好地相互配合,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3.2存在的问题

(1)因为首次实施此教学模式,对于教学环节整体的把握、专业知识的引导能力还不够加,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对教师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授课经验不够丰富,专业知识不熟练的老师还不能很好的实施该教学模式。(2)小组代表发言时因与个人相关较大也会出现小组中其他人的不作为,形成了“小组代表”之间的比拼,违背了建立小组的初衷。

4结语

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模式是教师们的终身课题,虽然在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老师们不断的优化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互相汲取经验,交流感受,一定会使课程建设的更加完善。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建立终身自我学习的习惯,满足高校当前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颉晓银.为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贡献宁夏智慧——宁夏积极探索创新素养教育新路径[J].宁夏教育,2020(12):34-38.

[2]李珊珊.地方高校“新财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新建构主义理论[J].河北企业,2020(12):140-141.

[3]任爱华,赵蔚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税收筹划”课程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2):111-115.

税法知识点范文篇5

继2006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进行重大调整后,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又通过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税法),随后具体条例也将推出,这一系列重大改革必将掀起一股企业所得税学习热潮,也必将使其作为核心税种在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高品级专业考试中更加炙手可热。然而,由于企业所得税内容篇幅冗长、条款甚重、术语繁多,加之较短时间内接连几次大调整都给大家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在此笔者仅以未来企业所得税应试准备为切入口,将企业所得税学习要领作一回顾和展望,以期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第一阶段:在理解企业所得税征收理念的基础上有侧重地阅读指定教材

对指定教材内容的熟悉是应考的基本要求,多数财会、税务人员习惯于拿起教材就埋头阅读,这种方法在一些小税种的学习中可能感觉不出有什么麻烦,但是对于企业所得税这一难度较大的税种也采取这样的办法来通读往往步履维艰,甚至有看了一大半内容却一片茫然抓不住头绪的现象。当然,就目前形式来看,必须先把相关法律法规当教材来预习。

(一)先给税种做定性分析

每一个税种的法律规定均具备的几大方面为: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基本税率、税额的计算、征收管理和纳税申报,而其他内容可以视为由各税种的特性所产生的相应的特殊规定。企业所得税也是如此,首先应明确的是企业所得税是对什么“人”的什么所得按怎样的幅度征收的问题。要特别留意新税法引入的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概念以及所负纳税义务上的差别。此外,新税法已将基本税率调整成为25%。

(二)根据税额的计算流程找到主要阅读点

人们需要逐步解决计税依据的确定、应纳税额的计算、税收优惠政策的使用才能最终正确计算出实际应当缴纳的税款,很明显,大部分拿分点就分布在这个计算流程中。如果毫无概念地依照教材顺序一条一条阅读很容易一盘散沙,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初步熟悉应纳税额计算流程来把握其中关键点的逻辑关系,从而确定出主要阅读点,而这种逻辑关系基本上是各税种征收理念的一个体现。

特别强调一点,纳税申报表在这一环节中的作用相当重要。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很多人尤其是没有相关实践经验的人员甚至还有个别培训导师几乎不触及教材各章最后所附的纳税申报表。实际上纳税申报表对于正确理解和掌握税目、税率、应纳税额计算的重点、难点和流程、减免税优惠等主要信息十分有帮助,在企业所得税的学习中尤其必不可少。考虑到两税统一和新税法的公布,现行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可能将会再次适度调整,笔者仅以其为蓝本结合未来热点变化做一个抛砖引玉式的介绍。

1.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总体思路

通过“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浏览,可以理出一条企业所得税计算的逻辑链条:先是三个“所得”即“纳税调整前所得”到“纳税调整后所得”再到“应纳税所得额”,然后以“适用税率”为分水岭,后面是四个所得税额即“境内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到“境内、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到“实际应纳税所得额”;最后是“本期应补(退)的所得税额”。需要留意的是这些所得和所得税额之间是怎样的层层递进、演算关系。

2.纳税调整前所得要重点关注

现行纳税申报表第13行“纳税调整前所得”是计算出应纳所得税额的一大关键。企业所得税的计算遵循的还是“收入-支出=所得”这一恒等式基础,但具体收入、支出和会计制度归口原则却不同。很多考生常常习惯于将会计上的处理方法照搬过来,造成对税法上应税收入、可扣除支出项目理解上的混乱。考生可以将第13行的“纳税调整前所得”理解为是对企业会计账目的一个清查、整理结果,即以会计账簿所登记的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按税法口径重新归类认定的企业总体利得。“纳税调整前所得”不完全等同于会计利润,它是由税法认定的收入总额减去相应的扣除项目得到的。

税法认定的收入总额不仅囊括了企业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等收入项目以及投资收益,还包括了会计上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反映在资产负债“资本公积”中的债务重组、接受捐赠和资产评估等企业非日常生产经营行为产生的增值利得。此外,像将自产、委托加工产品用于在建工程、职工福利或赞助等虽然在会计上并没有产生收入或者利得,但从经济实质来看符合流转税(增值税)的征收要件,同时这些事项存在因人为操作而使国家遭受税收损失的风险,在税法上也将其确认为一项应税收入。这里要提醒几个问题:一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将收入总额细化为九个大类。如,现在归入“其他收入”中的接受捐赠在新所得税法中被单独列出。再如,固定资产处置在之前是以净损益数反映在其他收入或其他扣除项目中,而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是将其收入归入“财产转让收入”、相应净值归入扣除项目中。二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引入了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概念,并就其范围做了具体规定。

税法认可的扣除项目基本上包括了进入利润表的成本、支出、费用、损失项目。会计将发生的债务重组、资产评估损失记入了“营业外支出”,属于税法认可的扣除项目,与上面的收入总额的认定正好配比。体现配比的还有在利润表中没有反映的视同销售成本。不过,并非所有的利润表支出项目都可以作为收入的减项,例如捐赠。笔者认为,设定企业的正常捐赠是以不影响生产经营为前提,且捐赠的资产从性质来看应当是由企业创造的价值转化而来,因此是利得的范围,而国家为了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优惠将其中的公益性捐赠作为了税法收入的减项予以免征所得税。这也是现行申报表设置较以前发生重大改变的地方,即将非公益性捐赠从以前的纳税调整增加项目去除,而将允许扣除的公益性捐赠和免税所得、加计扣除项目等归为计算上的同一个逻辑层面放在了“纳税调整后所得”之后。(2007年注册税务师指定教材第二十七页“如实际捐赠额大于或等于捐赠扣除限额时,税前按捐赠扣除限额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超过部分即位纳税调整额”的提法,笔者以为是不恰当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再次突出了国家对公益性捐赠的鼓励,将其税前扣除标准调整为年度利润总额的12%以内的部分。

因此,考生需要在教材阅读中留意上述税法认定收入和扣除项目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关注相关税制改革中口径、标准发生了变化的项目。

3.按税法认可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之所以要进行纳税调整是因为企业对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的会计处理存在“税法认可”的问题,这是由企业的会计处理和税法之间存在利益指向不同的本质区别决定的。通过浏览现行纳税申报表新增加的“纳税调整增加以及减少项目明细表”,不难发现纳税调整基本上是针对扣除项目进行的,归纳起来有三个主要方面:

(1)会计上作为成本、支出、费用、损失的项目在税法上认可尺度不同

一类是实际发生了支出但税法只认可这笔开支的一部分甚至不认可,如广告支出只能是有限额的扣除而税收滞纳金则全部不能抵扣。特别说明一点,根据税政司2007年3月22日的解释将“取消内资企业实行的计税工资制度,对企业真实合理工资支出实行据实扣除”,这无疑是个关注点。另一类是会计上增加了账面费用而没有实际支出的,税法不予认可,最典型的是当期增提的各项准备金。

(2)企业当期已经发生了资金的给付,但不通过费用账户反映而税法认定为可以扣除

如,会计上对企业为职工支付、缴纳的医疗保险通过“应付福利费”进行反映,税法上对此采取了一分为二的处理:基本医疗保险准予全额作为所得的减项,补充医疗保险则只允许部分作为调减项目。

(3)以前年度遗留问题的调整

如,各年广告费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时予以扣除数有一个最高限额,如果这个最高限额在以前年度没有被用完,即以前年度实际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小于最高限额,差额部分可以递延到以后年度扣除,于是便产生了以前年度遗留问题的调整问题。

因此,考生需要留意企业发生的开支哪些是不允许税前扣除的,哪些又是有限额规定的,尤其是在两税统一后其计算基数和扣除标准有变化的项目。

4.所得减免不能错漏

纳税调整后所得和应纳税所得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还要根据所得上免减的相关优惠政策经过进一步调整,才能计算出正确的税基——应纳税所得额。

首先,有亏先补亏,但不是以前年度的所有亏损都可以在税前弥补。

其次,补亏后若有剩余再处理两项利得:先剔除如国债利息收入这样的法定免税收入,以及如治理三废收益等需经相关税务机关审核批准的免税收益;尚有余额才加上与该余额对应的在被投资企业已经缴纳的所得税额,因为在被投资企业已经缴纳的所得税额实际上是企业投资行为创造出的利得的一部分。

现行纳税申报表第二行的“投资收益”在新税法中明确为九大收入总额之一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但仍将不需要还原而直接以会计入账的金额反映。笔者认为此举使得“纳税调整前所得”的金额减少,相应地可以用于以前年度亏损弥补的所得减少以及可以享受的免税所得也就相应减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投资行为中利润暗箱操作的情况;也可以促使企业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业绩。

最后才能享受两项费用支出上的优惠,即先剔除公益性捐赠支出,仍有剩余才能再剔除技术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因此,我们需要留意的是这些所得的减免事项有哪些,具体内容、先后顺序以及顺序的排列在计算中是怎样应用和体现的。

5.适用税率要明断

新税法公布的税率有三档,其中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考生需要训练的是能根据某个具体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经济规模和所属行业等信息来正确选择实际适用的税率。

6.境外已税所得要补税差(税收抵免)

经过之前步骤完成的是企业境内所得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随着国际经济往来的增多,境外投资收益的涉税问题也成为近年来税法考核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企业获得在境外已税的收益由于各国所得税率不尽相同,就有可能需要在国内补税。先将境外已税所得换算成按我国规定应缴纳的税额,再抵免在境外已纳税额,在境外投资所得与之前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不发生任何关系是基本思路,需要留意的是两税统一后的税收抵免政策和计算方法。7.应纳税额的减免要有数(税额抵免)

这部分和税收优惠政策有密切的关系,新税法对优惠政策做了很大的调整,明显向行业优惠倾斜,地区优惠大大减少。应纳税额有减免和抵免优惠两个方面。其中减免优惠基本上是反映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指向高新技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就业、资源等关系民生和国家建设的问题;而抵免优惠主要是针对企业的某项可鼓励的具体行为,目前主要是指购买国产设备投资。新企业所得税中明确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这也意味着考生需要熟悉减免和抵免的具体项目以及各项目的优惠政策是如何规定的。

至此,企业所得税税额计算的关键知识点基本上在头脑里有了初步而比较精要的印象,在浏览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对照主表和附表、把比较生疏的项目和有税法特殊规定的项目可以加注标记,以引导教材具体内容的学习。

(三)对于征收管理、纳税申报重时重地

企业所得税实行汇算清缴制度,考生要注意的是什么时间预缴、什么时间清缴,上哪里缴以及申报表怎么填报等常规问题,还有新税法中强调的非居民企业的源泉扣缴、纳税地点判断上的登记注册地和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结合的原则以及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汇总缴纳的规定。

(四)侧重阅读有讲究

通常对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素质的考查是重点,实务针对性强,因此生僻的、不具有普遍操作意义的内容所涉及的题量和分数一般不多。教材预习时如果在诸多细枝末节的琐碎条文上花费太多的精力,从投入与产出比上来权衡是很不理智的。

第二阶段:重点、难点分项掌握

在对教材内容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整理出重点内容,再从中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确定出难点。特别强调的是当年企业所得税法调整和新增加的内容中具有普遍意义和可操作性的部分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除上述中已提及的方面外,还应对新税法体现强化反避税力度精神的“特别纳税调整”的具体规定和操作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时跟进如业务招待费、坏账准备等之前内、外企业扣除办法不同的项目的具体统一规定以及新税法特别列出的“三新”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等。

考生对于难点、重点内容可以采取单项熟悉、掌握的办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的强化记忆;涉及计算的可以采取单项演算和自检归纳相配合的方法。这一环节可以借助比较权威的辅导练习册中的同步练习部分来完成。

笔者介绍一个重点、难点分项掌握的方法,即借助表格自制“攻克掌中宝”,在此仅以一例示范。(如上表)

对考生而言,这个方法虽然在整理时比较耗时,但对于重点、难点的深入掌握非常有帮助,并且在后期反复强化记忆和关联知识点核查对比方面非常有帮助。

第三阶段:重点、难点综合突破

将可以影响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流转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房产税等以及税收管理法中的惩罚规定结合起来进行融合训练,以提高重要知识点掌握的准确度以及对复杂业务的分析能力。这一环节可以借助比较权威的辅导练习册中的跨章节综合练习题以及往年考试中的综合计算题来完成。

第四阶段:临考冲刺戒急戒乱

税法知识点范文篇6

继2006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进行重大调整后,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又通过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税法),随后具体条例也将推出,这一系列重大改革必将掀起一股企业所得税学习热潮,也必将使其作为核心税种在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高品级专业考试中更加炙手可热。然而,由于企业所得税内容篇幅冗长、条款甚重、术语繁多,加之较短时间内接连几次大调整都给大家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在此笔者仅以未来企业所得税应试准备为切入口,将企业所得税学习要领作一回顾和展望,以期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第一阶段:在理解企业所得税征收理念的基础上有侧重地阅读指定教材

对指定教材内容的熟悉是应考的基本要求,多数财会、税务人员习惯于拿起教材就埋头阅读,这种方法在一些小税种的学习中可能感觉不出有什么麻烦,但是对于企业所得税这一难度较大的税种也采取这样的办法来通读往往步履维艰,甚至有看了一大半内容却一片茫然抓不住头绪的现象。当然,就目前形式来看,必须先把相关法律法规当教材来预习。

(一)先给税种做定性分析

每一个税种的法律规定均具备的几大方面为: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基本税率、税额的计算、征收管理和纳税申报,而其他内容可以视为由各税种的特性所产生的相应的特殊规定。企业所得税也是如此,首先应明确的是企业所得税是对什么“人”的什么所得按怎样的幅度征收的问题。要特别留意新税法引入的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概念以及所负纳税义务上的差别。此外,新税法已将基本税率调整成为25%。

(二)根据税额的计算流程找到主要阅读点

人们需要逐步解决计税依据的确定、应纳税额的计算、税收优惠政策的使用才能最终正确计算出实际应当缴纳的税款,很明显,大部分拿分点就分布在这个计算流程中。如果毫无概念地依照教材顺序一条一条阅读很容易一盘散沙,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初步熟悉应纳税额计算流程来把握其中关键点的逻辑关系,从而确定出主要阅读点,而这种逻辑关系基本上是各税种征收理念的一个体现。

特别强调一点,纳税申报表在这一环节中的作用相当重要。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很多人尤其是没有相关实践经验的人员甚至还有个别培训导师几乎不触及教材各章最后所附的纳税申报表。实际上纳税申报表对于正确理解和掌握税目、税率、应纳税额计算的重点、难点和流程、减免税优惠等主要信息十分有帮助,在企业所得税的学习中尤其必不可少。考虑到两税统一和新税法的公布,现行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可能将会再次适度调整,笔者仅以其为蓝本结合未来热点变化做一个抛砖引玉式的介绍。

1.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总体思路

通过“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浏览,可以理出一条企业所得税计算的逻辑链条:先是三个“所得”即“纳税调整前所得”到“纳税调整后所得”再到“应纳税所得额”,然后以“适用税率”为分水岭,后面是四个所得税额即“境内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到“境内、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到“实际应纳税所得额”;最后是“本期应补(退)的所得税额”。需要留意的是这些所得和所得税额之间是怎样的层层递进、演算关系。

2.纳税调整前所得要重点关注

现行纳税申报表第13行“纳税调整前所得”是计算出应纳所得税额的一大关键。企业所得税的计算遵循的还是“收入-支出=所得”这一恒等式基础,但具体收入、支出和会计制度归口原则却不同。很多考生常常习惯于将会计上的处理方法照搬过来,造成对税法上应税收入、可扣除支出项目理解上的混乱。考生可以将第13行的“纳税调整前所得”理解为是对企业会计账目的一个清查、整理结果,即以会计账簿所登记的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按税法口径重新归类认定的企业总体利得。“纳税调整前所得”不完全等同于会计利润,它是由税法认定的收入总额减去相应的扣除项目得到的。

税法认定的收入总额不仅囊括了企业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等收入项目以及投资收益,还包括了会计上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反映在资产负债“资本公积”中的债务重组、接受捐赠和资产评估等企业非日常生产经营行为产生的增值利得。此外,像将自产、委托加工产品用于在建工程、职工福利或赞助等虽然在会计上并没有产生收入或者利得,但从经济实质来看符合流转税(增值税)的征收要件,同时这些事项存在因人为操作而使国家遭受税收损失的风险,在税法上也将其确认为一项应税收入。这里要提醒几个问题:一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将收入总额细化为九个大类。如,现在归入“其他收入”中的接受捐赠在新所得税法中被单独列出。再如,固定资产处置在之前是以净损益数反映在其他收入或其他扣除项目中,而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是将其收入归入“财产转让收入”、相应净值归入扣除项目中。二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引入了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概念,并就其范围做了具体规定。

税法认可的扣除项目基本上包括了进入利润表的成本、支出、费用、损失项目。会计将发生的债务重组、资产评估损失记入了“营业外支出”,属于税法认可的扣除项目,与上面的收入总额的认定正好配比。体现配比的还有在利润表中没有反映的视同销售成本。不过,并非所有的利润表支出项目都可以作为收入的减项,例如捐赠。笔者认为,设定企业的正常捐赠是以不影响生产经营为前提,且捐赠的资产从性质来看应当是由企业创造的价值转化而来,因此是利得的范围,而国家为了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优惠将其中的公益性捐赠作为了税法收入的减项予以免征所得税。这也是现行申报表设置较以前发生重大改变的地方,即将非公益性捐赠从以前的纳税调整增加项目去除,而将允许扣除的公益性捐赠和免税所得、加计扣除项目等归为计算上的同一个逻辑层面放在了“纳税调整后所得”之后。(2007年注册税务师指定教材第二十七页“如实际捐赠额大于或等于捐赠扣除限额时,税前按捐赠扣除限额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超过部分即位纳税调整额”的提法,笔者以为是不恰当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再次突出了国家对公益性捐赠的鼓励,将其税前扣除标准调整为年度利润总额的12%以内的部分。

因此,考生需要在教材阅读中留意上述税法认定收入和扣除项目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关注相关税制改革中口径、标准发生了变化的项目。

3.按税法认可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之所以要进行纳税调整是因为企业对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的会计处理存在“税法认可”的问题,这是由企业的会计处理和税法之间存在利益指向不同的本质区别决定的。通过浏览现行纳税申报表新增加的“纳税调整增加以及减少项目明细表”,不难发现纳税调整基本上是针对扣除项目进行的,归纳起来有三个主要方面:

(1)会计上作为成本、支出、费用、损失的项目在税法上认可尺度不同

一类是实际发生了支出但税法只认可这笔开支的一部分甚至不认可,如广告支出只能是有限额的扣除而税收滞纳金则全部不能抵扣。特别说明一点,根据税政司2007年3月22日的解释将“取消内资企业实行的计税工资制度,对企业真实合理工资支出实行据实扣除”,这无疑是个关注点。另一类是会计上增加了账面费用而没有实际支出的,税法不予认可,最典型的是当期增提的各项准备金。

(2)企业当期已经发生了资金的给付,但不通过费用账户反映而税法认定为可以扣除

如,会计上对企业为职工支付、缴纳的医疗保险通过“应付福利费”进行反映,税法上对此采取了一分为二的处理:基本医疗保险准予全额作为所得的减项,补充医疗保险则只允许部分作为调减项目。

(3)以前年度遗留问题的调整

如,各年广告费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时予以扣除数有一个最高限额,如果这个最高限额在以前年度没有被用完,即以前年度实际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小于最高限额,差额部分可以递延到以后年度扣除,于是便产生了以前年度遗留问题的调整问题。

因此,考生需要留意企业发生的开支哪些是不允许税前扣除的,哪些又是有限额规定的,尤其是在两税统一后其计算基数和扣除标准有变化的项目。

4.所得减免不能错漏

纳税调整后所得和应纳税所得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还要根据所得上免减的相关优惠政策经过进一步调整,才能计算出正确的税基——应纳税所得额。

首先,有亏先补亏,但不是以前年度的所有亏损都可以在税前弥补。

其次,补亏后若有剩余再处理两项利得:先剔除如国债利息收入这样的法定免税收入,以及如治理三废收益等需经相关税务机关审核批准的免税收益;尚有余额才加上与该余额对应的在被投资企业已经缴纳的所得税额,因为在被投资企业已经缴纳的所得税额实际上是企业投资行为创造出的利得的一部分。

现行纳税申报表第二行的“投资收益”在新税法中明确为九大收入总额之一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但仍将不需要还原而直接以会计入账的金额反映。笔者认为此举使得“纳税调整前所得”的金额减少,相应地可以用于以前年度亏损弥补的所得减少以及可以享受的免税所得也就相应减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投资行为中利润暗箱操作的情况;也可以促使企业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业绩。

最后才能享受两项费用支出上的优惠,即先剔除公益性捐赠支出,仍有剩余才能再剔除技术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因此,我们需要留意的是这些所得的减免事项有哪些,具体内容、先后顺序以及顺序的排列在计算中是怎样应用和体现的。

5.适用税率要明断

新税法公布的税率有三档,其中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考生需要训练的是能根据某个具体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经济规模和所属行业等信息来正确选择实际适用的税率。

6.境外已税所得要补税差(税收抵免)

经过之前步骤完成的是企业境内所得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随着国际经济往来的增多,境外投资收益的涉税问题也成为近年来税法考核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企业获得在境外已税的收益由于各国所得税率不尽相同,就有可能需要在国内补税。先将境外已税所得换算成按我国规定应缴纳的税额,再抵免在境外已纳税额,在境外投资所得与之前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不发生任何关系是基本思路,需要留意的是两税统一后的税收抵免政策和计算方法。7.应纳税额的减免要有数(税额抵免)

这部分和税收优惠政策有密切的关系,新税法对优惠政策做了很大的调整,明显向行业优惠倾斜,地区优惠大大减少。应纳税额有减免和抵免优惠两个方面。其中减免优惠基本上是反映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指向高新技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就业、资源等关系民生和国家建设的问题;而抵免优惠主要是针对企业的某项可鼓励的具体行为,目前主要是指购买国产设备投资。新企业所得税中明确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这也意味着考生需要熟悉减免和抵免的具体项目以及各项目的优惠政策是如何规定的。

至此,企业所得税税额计算的关键知识点基本上在头脑里有了初步而比较精要的印象,在浏览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对照主表和附表、把比较生疏的项目和有税法特殊规定的项目可以加注标记,以引导教材具体内容的学习。

(三)对于征收管理、纳税申报重时重地

企业所得税实行汇算清缴制度,考生要注意的是什么时间预缴、什么时间清缴,上哪里缴以及申报表怎么填报等常规问题,还有新税法中强调的非居民企业的源泉扣缴、纳税地点判断上的登记注册地和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结合的原则以及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汇总缴纳的规定。

(四)侧重阅读有讲究

通常对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素质的考查是重点,实务针对性强,因此生僻的、不具有普遍操作意义的内容所涉及的题量和分数一般不多。教材预习时如果在诸多细枝末节的琐碎条文上花费太多的精力,从投入与产出比上来权衡是很不理智的。

第二阶段:重点、难点分项掌握

在对教材内容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整理出重点内容,再从中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确定出难点。特别强调的是当年企业所得税法调整和新增加的内容中具有普遍意义和可操作性的部分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除上述中已提及的方面外,还应对新税法体现强化反避税力度精神的“特别纳税调整”的具体规定和操作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时跟进如业务招待费、坏账准备等之前内、外企业扣除办法不同的项目的具体统一规定以及新税法特别列出的“三新”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等。

考生对于难点、重点内容可以采取单项熟悉、掌握的办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的强化记忆;涉及计算的可以采取单项演算和自检归纳相配合的方法。这一环节可以借助比较权威的辅导练习册中的同步练习部分来完成。

笔者介绍一个重点、难点分项掌握的方法,即借助表格自制“攻克掌中宝”,在此仅以一例示范。(如上表)

对考生而言,这个方法虽然在整理时比较耗时,但对于重点、难点的深入掌握非常有帮助,并且在后期反复强化记忆和关联知识点核查对比方面非常有帮助。

第三阶段:重点、难点综合突破

将可以影响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流转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房产税等以及税收管理法中的惩罚规定结合起来进行融合训练,以提高重要知识点掌握的准确度以及对复杂业务的分析能力。这一环节可以借助比较权威的辅导练习册中的跨章节综合练习题以及往年考试中的综合计算题来完成。

第四阶段:临考冲刺戒急戒乱

税法知识点范文篇7

[关键词]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教学设计

高校由于类型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有所区别。学术型高校追求科研创新,高职院校则更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是两者兼而有之,既注重理论又兼顾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秉承着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积极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其中,财税专业的涉税课程不仅包括基础理论型的税法、税务会计等课程,还包括实务操作型纳税实务、税收筹划等课程,而模块化教学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契合涉税课程教学目标。近年来,随着模块化教学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推广,给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应用型本科院校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概述

1.模块化教学国外模块化教学比较有代表性的流派是模块式技能培训和能力本位教育。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随后是能力本位教育,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由此可见,国外两大流派的模块化教学均是以实用性与能力性培养为主的。而国内的模块化教学则是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强调以人为本,通过模块课程的灵活搭配,将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2.财税专业的涉税课程税收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融会计、法律和财政三大专业知识于一体,与其相关的涉税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高校财税专业需要掌握的与税收相关的课程包括税法、税务会计、纳税实务、税收筹划等,其中税法是入门级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分为税收的基本原理和各税种的税收法律规定,有助于学生把握基本的理论框架,而税务会计、纳税实务、税收筹划三门课程属于高阶的专业选修课程。税务会计是将税法与会计结合的交叉学科,反映监督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形成、申报、缴纳等一系列会计核算活动;纳税实务依托税务仿真教学平台,将税法、税务会计涉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税收筹划重在综合运用税收优惠政策、税收筹划技术帮助纳税人合理合法地节约税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由此可见,这些涉税课程前后呼应、相辅相成,但课程设置上存在单门课程税种剥离、多门课程内容重复等缺点,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地了解税收全貌。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必要对涉税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与改革,确保学生能够将涉税课程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使学生成为理论与实践均优的复合型人才。

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1.涉税课程实践教学仿真度不高,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税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理论知识过关、实践经验丰富的全能型人才,而专业实习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首要途径。但是,碍于财税信息属于公司的商业机密,财税专业学生开展校外纳税实习时,只能打杂或者走马观花,没有接触到真实的财税工作环境。同时,财税专业开展校内纳税实训时,由于涉税课程学时安排紧张、纳税实训场地无法配置、纳税实验教学经费欠缺等因素的影响,也无法做到企业财税环境的高度仿真。模块化教学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在不改变现有教学资源的条件下,引入税务模拟教学软件,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层次的模块,既能节约实验教学经费开支,又能为学生模拟仿真实训提供平台,进而提高财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2.涉税课程教材结构交叉重叠,教学内容重复耗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税专业的涉税课程包括税法、税务会计、纳税实务、税务筹划等,部分院校还配有中国税制、税务案例等课程。由于课程内容与国家税制息息相关,每一部教材均以不同税种的税收法律法规为基础内容进行扩展编写。因此,很多涉税课程虽然名称不同,但内容却交叉重叠,再加之课程教学的先后安排与税收政策的更新修订,造成教师授课时相同内容的重复讲解,耗时耗力,不同内容的补充讲解也是点到为止。学生在知识点已经遗忘或者记忆不牢固的情况下,很容易混淆税法概念,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模块化教学将具有相同理论基础的内容归类为同一模块,使学生在夯实初级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高难度的案例分析技巧,减少相同业务的重复讲授,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还提高了授课效率。3.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带动,教学方式固化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税专业的涉税课程教学改革已由传统模式下的教师填鸭式灌输的单一教学方式,逐步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导向性教学法等,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充分说明了只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有的教学手段虽然多样,但仅限于理论性课程,在理论与实践融合方面却收效甚微。模块化教学以锻炼学生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先进的财税模拟教学软件,使学生能直观感受企业申报纳税的真实流程,熟练掌握涉税业务的日常工作,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

1.充分利用财税模拟教学软件,紧贴教学目标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如果只侧重于理论,容易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脱节,进入企业后不能很好地处理涉税业务。模块化教学引入财税模拟教学软件,在机构设置上分别包含企业、税务机关、银行等涉税业务相关机构,并配有3D纳税模拟场景,让学生仿佛在办税业务现场,帮助学生理解各部门的职责、作用,为进一步开展涉税业务奠定基础。此外,财税模拟教学软件的税务实训平台在业务设置上包括不同模块案例,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纳税练习。可见,财税模拟教学软件的引入,不仅缓解了高校教学经费方面的压力,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接触企业仿真纳税实务环境的需求,有效提高学生的税收专业素养,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2.整合涉税课程结构与课时安排,合理化教学内容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应将税法、税务会计、纳税实务、税收筹划等涉税相关课程横向整合,将税种按征税对象分类,每一类税种的法律法规教学完成后,为实训留一部分教学时间。如商品劳务税类的增值税税法知识讲完后,应紧跟如何进行会计记账、如何缴纳税款、如何可以节约税款等内容。按这一顺序对增值税进行全方位讲解,这样一来可以省略大量的重复讲解,各部分内容均有涉及且重点突出,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的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增值税的认知与理解。合理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站在企业的角度看待各种税收知识,更熟练地为企业涉税业务服务。3.单项税种模块与企业综合模块相结合,丰富教学方式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不能仅限于单个税种如何处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各种涉税业务的综合处理能力。因此,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应分为单项税种模块和企业综合模块。单项税种模块侧重于不同企业同一税种的申报缴纳,企业综合模块侧重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申报缴纳。企业综合模块是单项税种模块案例的综合应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税法的过程中有地进行阶段性学习,逐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模块选择,从不同的维度学习涉税课程,以得到更全面的涉税业务实践机会。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案应用型本科院校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学生理论基础、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因素,在学生理论扎实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中活学活用学到的理论,最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困境。涉税课程的模块设置根据教学内容分为三个不同功能的模块。第一个模块是基础功能教学模块,侧重讲解是什么的通识教育,也是涉税课程的初始目标。这一模块要求学生从财经、会计、法律知识等内容多角度认识涉税理论,勾勒税务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思维方式等,包括国家的财政分配与税收政策,企业的税务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征、纳税双方的税收法律关系,民商法、经济法与税法之间的从属关系等,帮助学生形成税收原理的初步认知,培养学生依法纳税的责任意识,以及成为税务储备人才的工作能力。第二个模块是核心功能教学模块,侧重讲解做什么的系统教育,也是涉税课程的焦点目标。这一模块要求学生将税务知识融会贯通,能够将分散的税收知识点构建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包括现行18个税种中每一税种涉税账簿的建立、登记、审核和保管,应纳税额的计算、税务筹划与纳税申报表的编制、税收风险管理控制等,帮助学生形成税法与税务会计、纳税实务、税务筹划为一体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依法进行税务筹划的法律意识,把学生培养成为税务中坚力量的工作能力。第三个模块是拓展功能教学模块,侧重讲解为什么的实践教育,是涉税课程的进阶目标。这一模块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先进的税务教学仿真软件(如衡信税务实训平台、福斯特电子报税软件等)进行实操演练,掌握现代化税务技能,理解国家宏观调控与税制完善的经济背景,准确把握财税体制的发展趋势,回归本源,帮助学生理解税收法律的立法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税法、分析税法等的法律思维,锻炼学生成为税务高质量人才的工作能力。

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实施保障

1.教学目标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涉税课程在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应与不同的涉税职业需求相匹配,全面了解就业单位对涉税人才职业素质的评判标准。税务类职业涉及岗位非常广泛,如在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从事税务咨询、纳税筹划等工作;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等政府单位从事纳税征管、税务稽查等工作;在高校从事税务实务教学、科研等工作;除此之外,每个企(事)业单位均需要专业税务人员从事纳税实务工作。以上每一种职业方向都要求新一代的税务工作者具备懂财务、精税务、通管理、擅税务筹划的职业技能。因此,在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应以单税种业务模块为主线,穿插税务会计模块、纳税实务模块、税收筹划模块等,使其横向交融,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税务方面的理论研究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处理税务工作的全过程。2.教学内容方面目前的涉税课程教材大多以税种为框架设置每个章节,如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其他税,这种编写方式思路清晰、针对性强,适合涉税课程中的税法课程教学,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每个税种的基本法律规定,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然而,随着企业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税收制度的深化改革,扎实的涉税基础理论知识只能作为税务人才的初级必备能力,必须配套更高级别的税务会计、纳税实务、税收筹划等课程,这三门涉税课程实践性突出,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实际业务,与企业财务管理模块相协调,按企业筹资→投资→经营→收益分配等环节进行模块化教学,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先导课程无缝衔接,使涉税专业知识体系更为系统和完整。3.教学方法方面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涉税知识的积极性。一方面,利用现实中涉税时事新闻或身边的真人真事,开展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涉税模拟情境,引导学生将其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涉税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税务模拟实验中也可以引入模块化教学理念,根据税务工作的岗位标准,划分不同的角色模块,如税务局的税收管理员模块、企业的办税员模块等,让学生凭自身兴趣与需要选择学习模块的先后顺序,贴合日后的涉税工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税收岗位知识。4.考核评价方面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注重培养全能型税务人才,因此考核评价方式不能拘泥于传统的闭卷考试的考核模式,需要加入能够体现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的过程性评价,比如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涉税实习、参加全国性的涉税赛事、获得1+X的涉税等级证书等均可纳入学生学习涉税课程的阶段性成果,等等。在开展涉税课程的模块化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评价学生掌握涉税知识的熟练程度,还要评价学生整体的综合能力。课堂上侧重于定量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下侧重于定性考核学生的实操能力,两者兼而有之,才能实现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总体目标,进而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税专业的综合教学水平。5.师资水平方面为保障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的良好效果,需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多以理论型、科研型为主,实际操作技能与企业、市场脱节,尤其是实践性强的涉税业务,无法满足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培养需求。一方面,鼓励教师提升学历与科研成果,同时将税务执业资格、社会实践等纳入教师培养计划中,增加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加强校企间的合作,学校不仅可以向企业输送优秀的学生接受项目培训或实习等,重点在于还可以引进企业中优秀的税务人才,为在校税务教师开展税务实例讲座,培养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涉税能力,进而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最终保证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的效果评价笔者从榆林学院管理学院选取了2019级会计学、财务管理与2021级会计学专升本、财务管理专升本两个年级、两个专业、两种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了模块化教学改革实验。与模块化知识体系相匹配,涉税课程划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两大教学板块。理论教学部分重点讲解现行18个税种的税制要素、会计核算、纳税申报、税务筹划等知识点,使学生完成基础功能模块与核心功能模块的学习。分税种的模块化教学,便于学生对各税种的脉络关系理解透彻,教学效率显著提高。实训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不同税种的税款计算、纳税申报流程等基础知识后,通过税务实训平台、税务竞赛平台进行实训操作和模拟演练,具体包括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网上申报、企业所得税申报、个人所得税申报、消费税申报、小税种申报、风险管控等模块。在借助税务实训平台进行模块化教学以后,2019级、2021级两个年级、两个专业涉税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其中,2019级财会专业涉税课程的补考率均值为10.9%,2021级财会专业专升本的补考率均值为11.4%,而往届涉税课程的补考率一般为18%左右。此外,模块化教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涉税课程的兴趣,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生涉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2021年笔者组织财会专业学生参加全国1+X个税计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通过率100%,并获得全国个税计算(个税师)财税基础精英挑战网络赛团体一等奖;带领的由2019级财会两个专业组建的队伍参加全国个税计算职业技能大赛获得本科组二等奖;参加全国税务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参加西北五省税务技能暨个税计算与筹划大赛获得一等奖;参加本科院校税法知识网络挑战赛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可见,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更加贴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理论与实务并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定位,不仅提升了涉税课程的课内理论教学效果,同时还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升了课外实践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的税务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结语

涉税课程覆盖面广、实践性强、学习难度较大,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无法满足企业对财税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了,因而应引入模块化教学。涉税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划分模块内容,不断优化模块结构,着重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师资水平等方面入手,探索与创新涉税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培养理论与实践全面发展的财税综合型人才,以达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章秀芝,李燕.基于模块化教学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模拟实验教学改革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20(3).

[2]陆莉.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模块化教学实践创新研究[J].财会学习,2020(7).

[3]吴晓红,刘建中,袁宏稳.基于SPOC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税法”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20(8).

[4]刘惠.纳税筹划课程教学模块设计探讨[J].纳税,2020(7).

税法知识点范文篇8

关键词:“1+X”证书;课程建设;纳税实务

一、概述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提出要深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是满足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工作需求的技能证书,着力解决就业难和用工荒问题。从第二批的智能财税到第三批财务共享服务、业财一体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会计等再到第四批智能审计、薪酬管理、个税计算等证书,它们或侧重账务处理、税务核算,或侧重企业整体运营,或侧重将知识能力向高精深拓展。

二、《纳税实务》课程建设基础

(一)课程概述

《纳税实务》是财会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集税法理论知识、企业报税操作以及账务处理于一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税费计算、纳税申报和账务处理的能力,使学生胜任税费申报、纳税筹划等工作,培养学生谨慎的工作作风和岗位责任意识。《纳税实务》这门课程已经根据职业教育对课程建设的要求,编写了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案,适时开展资源库建设、师资建设等一系列建设活动。自2019年“1+X”证书制度推行,专业已经根据“1+X”证书标准进行课证融通。我校在2016年申报采购了网上报税模拟软件,购置实训用专用发票等辅助材料,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活动。但由于税收政策调整频率快,导致软件模拟与企业纳税申报有差异。

(二)课程对接“1+X”证书

《纳税实务》课程所讲授的知识与多个“1+X”证书有重合。智能财税、财务共享服务、金税财务应用等证书都包含增值税、附加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社会保险等模块,而个人所得税也作为一个独立的“X”证书。《纳税实务》课程教学主要以知识点讲解为主,模拟软件操作为辅。由于财会专业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大规模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纳税申报相关工作的实操演练,而由于企业财务信息资料的敏感性和保密性以及上课时间段的限制,教师也无法通过真账演练实现课程实操教学。而“X”证书则是以实践操作为主,比如东大正保公司财务共享服务的税务模块,引入十几家企业的真实账务,让学生进行岗位模拟实操,在操作中掌握知识,锻炼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三)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专业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纳税实务》等多门税法类课程,课程之间内容重合,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较差;多个“X”证书都涉及《纳税实务》课程中的任务模块,该以哪个证书为主,如何对学生知识技能进行考核?《纳税实务》课程主要涉及税法知识和报税软件操作,但对税费计提、税费缴纳以及减免税等账务处理讲解很少甚至没有涉及;课程内容求全面而用处不大,为了知识体系全面开设很多小税种或小众企业涉及的税种,比如资源税、土地增值税等,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最终效果差强人意,工作时仍不知道某个税种的某一个项目该如何填列,如何查找财务资料进行填列;资源库建设中视频、动画资料以及习题库、试题库也全都是围绕理论知识点展开,很少涉及申报表中的项目。比如疫情期间国家对湖北的小规模纳税人实行0%税率,而其他省份税率从3%降为1%,这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如何填列,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却没有涉及,也没有在教材中得以体现。教师能否适应行业变化,自身能力是否足以支撑教材、教学方法改革也是课程建设中存在问题。

三、基于“1+X”证书的《纳税实务》课程建设研究

(一)契合工作岗位,对接“X”证书实现课证融合

目前与《纳税实务》课程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种类繁多,教师需对各证书内容和标准进行融合,教学过程对接税务会计工作过程,讲解证书共通的内容及企业工作必然涉及的工作内容。对不常用的企业税务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等内容作为拓展知识点通过资源库的形式展现。分模块对各证书设置拓展学习模块,学生有侧重的学习相关技能,实现“课岗证”融合。2020年我校专业首先在《纳税实务》课程进行试点,将财务共享服务初级证书的税务模块考核内容及标准作为课证融通的首选,将工作任务融入课程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通过率高达100%,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后期对其他证书模块进行完善,形成拓展知识和技能,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从容应对税务会计工作岗位。

(二)重建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将税务会计作为培养目标,针对大多数企业都会涉及的所得税、增值税等工作任务设计课程内容,而部分行业的特殊规定作为选修内容,比如国家对集成电路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将其上传到云课堂并及时更新,供学生查阅。根据“X”证书标准和大纲以及企业纳税申报表重构课程体系及内容,实行分模块教学,团队分工完善教学内容和资源,集中精力共建课程。将《纳税实务》与《企业财务会计》关于税的账务处理进行融合,《企业财务会计》简要学习各税种计提、缴纳的账务处理,而《纳税实务》则对各税种计提及缴纳金额、减免税金额、其他事项导致的税额增减变动等具体经济事项进行处理,最后从税务会计日常业务处理如增值税如何开具发票及销售额计算、进项发票认证到进项税额转出、待认证以及减免税等任务的教学,对每张纳税申报表进行细致入微的讲解,在税费申报中学习理论知识,真正实现对接企业工作岗位。

(三)重新梳理知识技能点,建设资源库

根据课程体系和知识技能点重建资源库,满足教学及学生日后工作需求。以各税种的纳税申报表为起点,讲解纳税申报表项目的构成,每个项目的数据来源及金额计算,在正确申报的基础上,通过实操反向掌握理论知识,解决课程内容体系混乱、重难点不突出的问题,也能够让学生有的放矢的掌握纳税申报技巧,增强其岗位责任意识和学习的动力。以企业真实案例为起点,完善习题库、试题库、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求学过程了解企业工作岗位,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四)对接岗位标准,实现考核方案多元化

对接企业税务会计工作岗位标准梳理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进行课程教学,确保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税务会计工作岗位相适应。注重“X”证书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通过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并举的方式进行。过程考核分增值税、所得税、附加税等模块,分模块进行理论知识测试、职业道德素养考核、岗位工作任务实操考核,教师与学生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方式共同评价总结模块学习情况,并在后期模块学习中进行改进,形成闭环,真正提升学生能力。结果考核通过分层考核的方式进行,考取了与《纳税实务》课程相关“X”证书的学生根据获取情况及分数进行考核,尚未考取证书的同学通过教师改编的企业工作案例进行考核,检测学生学习的综合效果。

(五)全面进行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在“1+X”职业教育大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参与到“1+X”建设中来,首先努力考取“1+X”证书,通过对比分析筛选出适合学生考取的证书。努力转变角色,集教师、企业师傅和技能培训师于一体,将教师打造成双师乃至三师,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学习,让学生能无缝对接工作岗位。在教材选用上,教师应当发挥团队的力量,对接“1+X”证书标准与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并注重体现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目标,深入企业调研并邀请企业税务会计共同编写《纳税实务》教材,以够用实用为开发原则,引入企业工作案例,同时鉴于税法政策法规的频繁调整,鼓励编写活页式立体教材,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接收最新财税政策,进行碎片化学习。教学方法上改变“满堂灌”的理论知识灌输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信息技术的作用,做好教师的服务工作,加强学生课前课后的线上学习辅导,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答疑,随时解决学生疑问,提高学习效率。了解学生基础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开展课程教学,运用探究法、参与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活动,让学生学有所成。

四、结语

“1+X”证书对会计专业课程建设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首先对《纳税实务》课程涉及的多个“1+X”证书进行探索及培训学习,掌握相关技能,并将多个证书知识技能与考核点与人才培养进行融合,对接企业税务会计工作岗位,改变自身能力、改革教材和教法,重构课程体系、补充完善课程内容,并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完善课程资源库,在课程原有教学资源基础上,扩充“X”证书的内容,完善学生知识体系,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促使学生强化技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倩,谢红.“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要义与形成途径[J].成人教育,2020(12):68-73.

[2]王亚盛,赵林.1+X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实施方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13-17+64.

税法知识点范文篇9

关键词:案例导学;教学模式;税收筹划

《税收筹划》是应用型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具有特别强的实践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应用性。它服务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企业纳税筹划知识、岗位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以纳税筹划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直接为培养学生掌握从事纳税筹划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核算操作能力服务,让学生在学习纳税筹划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纳税筹划的实践能力。

一、现行税收筹划教学现状

1.学生不重视课程,课堂气氛沉闷《税收筹划》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在税收筹划课程教学中,教师主要先讲授税收筹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再按教材的例子简单分析税收筹划的具体应用。课堂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只是单向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也是比较被动地接受,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在听那些税法理论知识时普遍觉得已学过了,不是新知识,没有什么吸引力了,不重视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师生互动交流也少了,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课堂缺乏活力,课堂教学效果不佳。2.师生综合素质不高主讲《税收筹划》课程的授课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如会计、税法、财务管理等,还应熟悉和掌握不断变革的国家税收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等;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会计和财税等实践性的工作经验。而实际上,绝大部分教师都是财会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他们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高校执教,没有从事过会计或税收筹划的实务工作,缺乏实际社会工作经验,教师的综合素质不强。与此同时,税收筹划的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会计、财税等专业知识外,还特别要求学生具有灵活的、开阔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实际上,此时属于大三阶段的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学科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有些知识已有所遗忘,难以形成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较低,课堂教学质量不佳。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待提高。3.教学案例资源缺乏,教学方法单一当前绝大多数《税收筹划》的教材更新都比较慢,跟不上国家税收法律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变化,大部分筹划书籍或资料都是针对某个税种设计案例,这些案例都具有一定的税收特定环境,没有考虑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答案具有唯一性,是理想化的案例,知识点跟不上更新快、时效性强的税收政策和会计制度,案例缺乏可操作性,导致教学案例资源缺乏。教师采用单一的税收筹划教材,没有较好的教学案例,又缺少一定的税收筹划实践经验,课堂教学主要是传统的理论教学,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案例导学的提出

为了能更好地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更好地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师“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的教学现状,教师需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围绕有关核心知识或重要问题,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创设情境,选取或设计适当的案例,再根据案例中有用的信息设计问题,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不同意见或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边指导边提问,层层递进,引发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感悟本节课所要学习或掌握的税法知识;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评价,引出新知,从而导入新课。案例导学的实施,让学生能集中精神迅速参与到该课堂中,结合问题迅速地回顾最基础的理论知识,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更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使教师更能有效地实施教学。

三、案例导学在税收筹划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根据税收筹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内容,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课堂引入案例和课堂综合案例两种方法。1.课堂引入案例课堂引入案例是在学习某一知识单元时,先导入案例,围绕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出本单元的相关税法知识等,以“案例导入→问题→知识点→筹划举例”为主线,让学生逐步理解案例中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和相关理论,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枯燥与乏味。从而引出新知,导入新课。实例1,在准备讲解第5章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和税率的纳税筹划这两单元时,笔者先通过以下引入案例:深圳甲公司为我国居民企业,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公司,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近期为了扩大生产经营,本年初欲投资设立一家加工企业M公司,预计M公司在设立的第一年至第四年都会亏损,亏损额分别为20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50万元,第五年开始盈利,盈利额为300万元。甲公司在内地还有一家全资子公司N公司,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经预测,甲公司在这五年内,每年的应税所得均为1000万元,N子公司的应税所得分别为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0万元、-150万元。在选择M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时,甲公司有以下三种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将M公司建成甲公司的子公司(全资)。方案二:将M公司建成甲公司的分公司。方案三:将M公司建成内地子公司N公司的分公司。请对上述业务进行纳税筹划。请同学们计算三种方案在前四年间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总额,并分别回答下面6个问题:(1)企业纳税人的身份有哪两种?两种企业的税率如何?(2)子公司和分公司的区别?什么时候设立子公司和分公司?(3)认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须同时满足什么条件?适用税率多少?(4)还有什么企业也是适用低税率?这种企业又有哪些税收优惠政策?(5)企业在特区设立和在内地设立的适用税率一样吗?如不一样,税率又各是多少?如果把企业设在西部地区,税率又是多少?(6)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年限是几年?若存在亏损弥补期内未弥补完的情况,应如何最大限度地使亏损在弥补期内被弥补完?通过案例导入,以问题为主线,提出问题,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导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教师做好引导,层层递进,从而引出该单元的知识,再分别举例,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本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如下表1所示。2.课堂综合案例课堂综合案例相比课堂导入案例复杂,它应当涵盖本章节的主要知识要点,对学生有更高的综合性要求。需要教师熟悉教材内容,将课本与课外知识融会贯通地结合起来,并进行一定的加工整理和改造,有一定的难度和富有新意。同样在课前以“案例导入→问题→知识点→筹划举例”为主线,围绕案例,教师层层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互动交流,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答案例并进行分析评价,引出新知,导入新课。实例2,甲公司本年销售产品收入11500万元,转让技术使用权收入500万元。本年未扣除技术相关费用和未考虑修理支出的利润总额为2000万元。企业当年业务招待费为200万元,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合计1000万元,向新华小学直接捐赠100万元,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雪灾地区捐赠200万元,支付交通违规罚款1万元。发放工资200万元,无职工教育经费及工会经费发生额。发生设备修理支出1200万元(旧设备原值2300万元,尚可使用2年),本年12月完工。预计大修之后,该设备还能使用5年。发生可计入当期损益的技术研发费用200万元。年底经董事会决议,从已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中拿出20万元用于奖励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方面取得成就的员工,其中对作出突出贡献的1名科研人员奖励价值15万元的汽车1辆;对其他5名有功人员每人奖励价值1万元的笔记本电脑1台。企业发放时,借记“盈余公积”,贷记“银行存款”。年终决算,企业税前会计利润总额为500万元。请计算其应纳企业所得税额,并对企业上述处理提出税收筹划建议。学生通过计算理解后,提出某些税收筹划建议,以学生讨论为主,师生互相交流互动,在老师的层层引导和分析评价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营造一个和谐、有趣、生动的课堂,从而引出本章节的知识点,导入新课。以上案例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流程如下图1所示。

四、运用案例导学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1.案例选取的要求合适的案例导入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它不仅是教师用来引导教学内容的载体,更是教师引导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图。因此,在选编案例时,要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难易适当、简繁相宜。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多样性、启发性和趣味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案例导学实施的要求案例导学的实施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好引导,通过案例的导入,引出问题,导出新知。因此,师生双方都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案例,通过日常积累案例,做到胸有成竹,满怀热情,提高课堂的讲授质量,提高讲授的艺术性,活跃气氛,从而吸引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图1本例综合案例导入示意图而学生应该认真对待该门课程,重视课堂的学习,积极响应、配合,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如果教师能提前设计学习任务,学生能提前做好课前学习任务,则课堂学习效果更佳。

结束语

总之,案例导学教学模式很适合税收筹划课程。它缩短了税收筹划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导入案例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另外,案例导学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更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真正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曙光,陈启胜.构建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04).

[2]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62.

税法知识点范文篇10

一、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大纲变化情况、题型及题量分析

(一)考试大纲变化情况

财政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印发**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务日程安排的通知》会考[**]46号中规定,**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继续使用**年度考试大纲,即教材基本上没有变化。对于已经参加过**年度会计职称考试的考生,可以使用年考试用书进行复习,但需要注意新修订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暂行条例内容,待**年度考试用书出版后,及时将新教材的主要变化之处予以更正。

(二)题型

从近几年考试情况分析,**年《初级会计实务》考试题型仍然是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其中单项选择题20道题,每题1分,总分20分;多项选择题15道题,每题2分,总分30分;判断题道,每题1分,总分10分,答对得1分,答错倒扣0.5分。主观题包括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计算分析题有4道,每题5分,总分分;综合题共2道,总分20分。考试题型仍然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综合题五种。

(三)题量

客观题主要是检测考生对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主观题主要是检测考生对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全部业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实务操作能力。从题型分值来看,单选题在五种考试题型中难度最小,考生能否在单选题中尽可能高地拿到分数是顺利通过考试的基础,而多选题是分值最高、难度最大的题型,同时也是考生能否通过考试的最大障碍。

二、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复习要点分析

(一)《初级会计实务》

根据已公布的**年度考试大纲,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实务》教材内容仍为7章。初级会计实务内容不多,而且重点突出,每年的考试重分值的题目主要集中在第2~3章中。分析近三年考试试题,笔者将教材中的章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非常重要),第二章资产、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以及第六章财务报表,这三章的考试分值一般占全书的70%左右;第二层次(重要),第一章总论、第三章负债和第七章成本核算;第三层次(比较重要),第四章所有者权益。教材中涉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六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是历年考试命题的重点,考生应重点掌握该部分内容。考生还应认真分析以前年度的考题,因为综合题部分一般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出现,而且都是与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相结合。如**年同时考到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具体项目的计算,题型都是先做日常业务,然后计算具体项目的金额,这较以前是个重要变化,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二)《经济法基础》

根据已公布的**年度考试大纲,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考试《经济法基础》教材内容仍为章。经济法基础分为税法和经济法(含会计法)两部分内容,其中第一部分经济法内容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八章,第二部分税法内容包括第三章至第七章。从近几年考试情况分析,2007年及年税法内容所占分数为70%左右,经济法知识所占分数为左右,这和以前相比是个很大的变化。教材内容虽然比较多,但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核,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流转税法律制度、所得税法律制度和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一般都是主观题的考核内容。

三、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备考策略分析

(一)明确学习目的

参加会计职称考试目的就是要考试合格,要建立一种强有力的自信,相信自己一定会通过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态度决定一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而不是部分考生所考虑的只是尝试着去体验考试。

(二)讲究学习方法

建议考生积极参加培训辅导,或选择相关知名会计网校的网上课堂,或选择当地财政会计管理机构组织的面授,参加辅导的好处是能掌握重点、理解难点、熟悉答题技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关键是由于参加了考前培训,对一部份自制力不强的考生能起到约束作用。公务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