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保险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7:37

生育保险论文

生育保险论文范文篇1

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

一是全面总结2000年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交流各地改革经验,明确今年的工作重点和落实工作目标,明确稳步扩大覆盖范围的措施。二是调整完善重点联系城市制度。联系指导的重点主要转向京、津、沪、穗、汉等大中城市,指导这些城市加强基础管理和完善政策。三是加强督促和检查工作。在三项制度改革联合督查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医疗保险扩面和基础管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积极配合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保险管理制度,促进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竞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药成本。

强化医疗保险基础管理

首先是建立健全医疗保险组织体系。要进一步理顺管理职能,明确医疗保障管理范围,健全管理制度。加快机构建设,特别是市县统筹地区的经办机构建设,真正实现职能、机构、人员、工作四到位。同时加大以基础管理为重点的培训力度,通过分层次、系统化、多形式的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管理水平。其次是建立健全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保证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医疗保险基本情况和基本数据。逐步规范和改进医疗保险管理运行系统,努力实现管理服务的计算机网络化,提高医疗保险事务经办和管理监控水平。第三是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管理。要在保障参保人员获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前提下,加强对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情况的监控,分析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的收支状况,重点是加强对统筹基金的支出管理,确保基金收支平衡。第四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督促各地落实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管理,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管理办法,落实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的具体措施,探索科学合理的结算方式。

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要研究离休人员等特殊人群医疗待遇的保障机制和管理办法。要全面实施和完善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规范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妥善解决基本医疗保险支付之外特别是“封顶线”以上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要指导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同时,研究探索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办法,解决城市贫困人群医疗问题。要研究规范解决多发病、慢性病患者的门诊医疗费用负担过重问题。还要研究解决扩面中困难企业参保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险基金不足的问题。

在全面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要稳步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

生育保险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妇女;就业机会平等;法律促进;生育保障

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入,就业机制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用工权力的下放,而相应的法律和监督机制却没有跟上,给妇女平等的就业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对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我国妇女就业机会不平等的现状

我国虽然已经从立法和行政执法等方面为保护妇女的劳动权益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上的保障,但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侵害妇女劳动权益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妇女就业难目前已成为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妇女的就业机会和从事职业的岗位往往比男子要少,较男性承受更大的压力。许多女大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都会遇到性别歧视问题。据2002年江苏省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曾因性别原因遭到用人单位拒绝,其中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性别歧视”成为女大学生求职中的首要的和最大的障碍,[1]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2007年3月,《济南时报》与山东人才网联合推出“女大学生求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认为性别歧视“比较严重”的占52.8%,认为“不太严重”和“不存在”的分别占44.4%和2.8%。[2]许多用人单位为了回避《劳动法》中关于不得辞退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妇女的规定,不愿意雇佣妇女,或者在雇佣时对男女求职者采取不平等的标准。目前,妇女与男性之间在就业状况上有着显著差异,妇女就业率比男性低17%,而失业率更是比男性高1倍。在40至49岁年龄段的妇女中,每3人就有1人失业,就业和再就业形势最为紧迫。而对于处在最佳劳动年龄的30至39岁年龄段的妇女群体,失业或待业的比例高达25.5%。妇女失业出现年轻化的趋势,从学校毕业不久的2l至29岁年龄段出现了14.4%的失业妇女。[3]232。总之,目前我国妇女谋求职业时受歧视的现象相当突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企业竞相压低人工成本,职称论文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加剧,如果没有足以遏制就业歧视的对策,对妇女的就业歧视就会日益严重,这将直接危及妇女的劳动权。劳动权是实现妇女生存权、参政议政权和发展权的重要保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如果妇女的就业权不能实现,将直接危及其生存权,生存权没有保障,其他人权将失去根基。[3]234

二、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妇女就业成本比男性高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就业市场的主要矛盾。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国现有下岗失业人员约l300万人,2005年新增劳动力、复员转业军人、高校毕业生等需要就业人员约l100万人,两者相加,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多达2400万人,按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能够安排的只有1000多万人,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是1400万人左右。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这几类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相当大。就业机会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劳动力过剩的状态使得劳动力“买方市场”长期存在,劳动者由此处于弱势地位,相对于男性劳动者来说,妇女劳动者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因为特殊的生理原因,《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在妇女孕期、产期和哺乳期随意辞退女职工,同时应给予产假,并依法支付产假期间的工资。这样,对雇主而言,将从两个方面影响其成本:首先,女工休假期间既不创造价值,却要依法享有一定的工资.这相应增加了其成本;其次,在此期间,原有的职位必须有其他人来填补,这既要付工资,又有可能要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而雇佣男性就不会存在这一问题。所以,为避免成本增加影响利润,企业就会尽量减少妇女的雇佣。[4]150-151

(二)保护性劳动立法中存在着性别偏见

基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工作总结国家制定了很多专门保护妇女劳动者的法律,比如,《劳动法》第59条、《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规定了妇女禁忌从事的一些劳动;还有《劳动法》和一些法规中关于“四期”保护的规定。这些规定限制妇女在经期从事某些工作,有些法律则是有关孕妇夜班和休息的规定。法律禁止妇女从事某些对身体有难度的工作。妇女不得从事对身体有害的工作,支撑这些法律的原理认为,妇女不像男性那样在生理上那样适合同样的工作机会。于是,通过法律设防以阻止妇女进入传统上非妇女从事的职业。这些法律法规的确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保护女性劳动者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从计划走向了市场,从政府统管一切走向了企业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当企业在计算自己的成本的时候就会觉得雇用女性职工有很多的条条框框,而且还要提供产假、哺乳时间和一些特别措施。因此在录用时更偏好于男性,把妇女置于劳动市场的不利位置。在经济和政治转型期,要求雇主给妇女提供特别照顾的责任转换成了雇主雇佣妇女的障碍,当对劳动力需要降低时,它又成为雇主裁减女雇员的诱因。更进一步的是,如果没有一个公正的实施这些法律的机制,推行这些法律只会增加妇女在寻求雇佣时的负担。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关注中国高度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妇女的经济状况,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对妇女过度保护而不是提供平等的机会,会形成妇女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额外障碍。

(三)生育保障制度滞后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生育保险制度,在维护女职工生育期间的合法权益、保护女职工身体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传统的生育保险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建立在企业或单位保障的基础上,女职工各项保险待遇完全由企业或单位来支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女职工的生育价值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背离,客观上造成了女职工集中的企业与女职工较少的企业负担不均,把本应社会共同承担的“生育”成本,完全由单位来承担,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虽然早在1994年底,劳动部就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开始生育保险社会化改革,但是进展十分缓慢,社会统筹覆盖范围有限,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相比较,同期生育保险参加的人数较少。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层次也较低,基金无法在大范围调剂,使生育保险难以起到互助互济、均衡负担的作用。其中有些条款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与《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有关待遇规定不一致。而且因其在执行中存在支付水平过低、结余过高等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减轻企业负担,反而造成有些企业和女职工负担加重,影响了生育保险作用的发挥,企业不愿招用女工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当前,生育保险制度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如何进一步加以完善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四)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影响

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妇女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英语论文性别是男女之间的生理区别,具有自然属性,而社会性别具有社会属性。世界各国的人们对妇女和男性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性别意识。在中国,遗留的封建意识和长期的计划经济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观念。如“三从四得”、“男尊女卑”影响,使很多人认为妇女就应该依附于男人,“男人以事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这些观念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国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它严重的阻碍着妇女与男性平等的步入社会就业领域。

三、关于促进妇女就业机会平等的法律应对措施

(一)严格实施现行的有关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使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国现行的有关保护妇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有待于完善,但毕竟已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为主体,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等在内的初步保护妇女平等就业权为主体的促进男女就业平等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都规定了妇女享有和男子一样的劳动就业权。如《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1条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该法第22条第1款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立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法律落到实处。因此,我们要严格实施现行的有关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要求用人单位严格遵守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劳动行政部门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并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广大妇女对相关法律的了解,提高她们的维权意识,妇女遭受就业歧视的不良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二)转变立法思路,修改现行立法中不利于妇女就业的有关规定,并增强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关于两性就业平等的立法依据仍主要局限于强调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的生理性别差异,将妇女置于弱者的保护地位,轻视基于社会性别的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的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生产活动对人们体力的需要减弱,对智力需求不断加大,从而使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别,在现实的经济活动和劳动过程中逐步缩小。因此,要建立两性平等就业的法律制度,首先要转变立法思路,将对妇女的偏见置于一边,从提供和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着手,消除立法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如放弃对女性进入某些行业的强制性禁止规定,赋予女性自主选择权。在宪法和以后的民法典中重申男女平等、平等就业权的基本人权地位;其次还可以在立法中补充男性的家庭责任。抚养小孩、关心老人、照顾家庭是全社会男女共同的责任。与家庭和孩子有关的福利不应只针对女性规定,而应同时针对两性规定。中国的劳动法赋予了女性很多福利政策,如产假和哺乳假的规定。同时还规定了女职工比较多的单位应当建立哺乳室、幼儿园及托儿所等设施。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立法者将照顾家庭和孩子的责任理所当然地加到了女性的身上,通过法律形式把用人单位建立托儿所产生的经济成本强加于女性。结果,用人单位认为这些设施的建造成本是女性所带来的,自然就不愿意雇佣女性,女性成了这种保护性立法的牺牲者。

(三)建立、健全生育保障制度,将生育成本社会化

妇女的生育行为不仅仅属于个人行为,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有利的社会行为。留学生论文妇女生育行为的这种社会性,以及女职工因生育行为可能给自身劳动生涯带来的各种劳动风险,客观上要求所有企业均衡地承担女职工生育保险费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征收的女职工福利保障费,要由所有企业共同负担,这样聘用女工的企业就不会因为负担女职工的福利费用而比其他企业增加额外的负担;也可以按累进办法给聘用女职工的企业适当的税收减免。企业聘用女职工越多,享受的税收减免也越多,并把这一条款纳入税法中,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用人单位对妇女的排斥心理。而在社会化统筹生育保险的条件下,企业能够相对准确地评价男女雇员的劳动能力,有助于实现男女就业机会的平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妇女运动的发展,妇女生育正在被确认为社会总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将它纳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之中,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2005年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以法律形式对生育保险制度进行确认,该法新增的第29条规定:“国家推行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与生育相关的其他保障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为贫困妇女提供必要的生育救助。”生育保险制度改革是生育保障体系改革的核心,国家应尽快制定《生育保险条例》或出台《社会保险法》,以生育保险改革带动生育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进,逐步建立、健全生育保障制度体系。

我国妇女的平等就业权利在实现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随着劳动力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自主权和所有制的多元化,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除严格实施现有法律,加强立法,从法律的角度来保障与促进妇女平等就业,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转变传统性别观念。使各种保护力量和保护方式系统化、制度化,然后形成一种社会合力,以实际行动来进一步落实对妇女就业权利的保护,为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丽霞.试论我国妇女就业杈的法律保护[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04.108.

[2]热点关注:《就业促进法》能否破解女性求职难[EB/OL].(2007-05-23)[2007-09-19].http://business.sohu.com/2007-05-23,n250186026.shtm1.

生育保险论文范文篇3

一、我国妇女就业机会不平等的现状

我国虽然已经从立法和行政执法等方面为保护妇女的劳动权益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上的保障,但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侵害妇女劳动权益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妇女就业难目前已成为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妇女的就业机会和从事职业的岗位往往比男子要少,较男性承受更大的压力。许多女大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都会遇到性别歧视问题。据2002年江苏省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曾因性别原因遭到用人单位拒绝,其中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性别歧视”成为女大学生求职中的首要的和最大的障碍,[1]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2007年3月,《济南时报》与山东人才网联合推出“女大学生求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认为性别歧视“比较严重”的占52.8%,认为“不太严重”和“不存在”的分别占44.4%和2.8%。[2]许多用人单位为了回避《劳动法》中关于不得辞退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妇女的规定,不愿意雇佣妇女,或者在雇佣时对男女求职者采取不平等的标准。目前,妇女与男性之间在就业状况上有着显著差异,妇女就业率比男性低17%,而失业率更是比男性高1倍。在40至49岁年龄段的妇女中,每3人就有1人失业,就业和再就业形势最为紧迫。而对于处在最佳劳动年龄的30至39岁年龄段的妇女群体,失业或待业的比例高达25.5%。妇女失业出现年轻化的趋势,从学校毕业不久的2l至29岁年龄段出现了14.4%的失业妇女。[3]232。总之,目前我国妇女谋求职业时受歧视的现象相当突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企业竞相压低人工成本,职称论文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加剧,如果没有足以遏制就业歧视的对策,对妇女的就业歧视就会日益严重,这将直接危及妇女的劳动权。劳动权是实现妇女生存权、参政议政权和发展权的重要保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如果妇女的就业权不能实现,将直接危及其生存权,生存权没有保障,其他人权将失去根基。[3]234

二、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妇女就业成本比男性高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就业市场的主要矛盾。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国现有下岗失业人员约l300万人,2005年新增劳动力、复员转业军人、高校毕业生等需要就业人员约l100万人,两者相加,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多达2400万人,按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能够安排的只有1000多万人,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是1400万人左右。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这几类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相当大。就业机会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劳动力过剩的状态使得劳动力“买方市场”长期存在,劳动者由此处于弱势地位,相对于男性劳动者来说,妇女劳动者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因为特殊的生理原因,《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在妇女孕期、产期和哺乳期随意辞退女职工,同时应给予产假,并依法支付产假期间的工资。这样,对雇主而言,将从两个方面影响其成本:首先,女工休假期间既不创造价值,却要依法享有一定的工资.这相应增加了其成本;其次,在此期间,原有的职位必须有其他人来填补,这既要付工资,又有可能要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而雇佣男性就不会存在这一问题。所以,为避免成本增加影响利润,企业就会尽量减少妇女的雇佣。[4]150-151

(二)保护性劳动立法中存在着性别偏见

基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工作总结国家制定了很多专门保护妇女劳动者的法律,比如,《劳动法》第59条、《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规定了妇女禁忌从事的一些劳动;还有《劳动法》和一些法规中关于“四期”保护的规定。这些规定限制妇女在经期从事某些工作,有些法律则是有关孕妇夜班和休息的规定。法律禁止妇女从事某些对身体有难度的工作。妇女不得从事对身体有害的工作,支撑这些法律的原理认为,妇女不像男性那样在生理上那样适合同样的工作机会。于是,通过法律设防以阻止妇女进入传统上非妇女从事的职业。这些法律法规的确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保护女性劳动者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从计划走向了市场,从政府统管一切走向了企业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当企业在计算自己的成本的时候就会觉得雇用女性职工有很多的条条框框,而且还要提供产假、哺乳时间和一些特别措施。因此在录用时更偏好于男性,把妇女置于劳动市场的不利位置。在经济和政治转型期,要求雇主给妇女提供特别照顾的责任转换成了雇主雇佣妇女的障碍,当对劳动力需要降低时,它又成为雇主裁减女雇员的诱因。更进一步的是,如果没有一个公正的实施这些法律的机制,推行这些法律只会增加妇女在寻求雇佣时的负担。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关注中国高度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妇女的经济状况,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对妇女过度保护而不是提供平等的机会,会形成妇女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额外障碍。

(三)生育保障制度滞后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生育保险制度,在维护女职工生育期间的合法权益、保护女职工身体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传统的生育保险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建立在企业或单位保障的基础上,女职工各项保险待遇完全由企业或单位来支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女职工的生育价值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背离,客观上造成了女职工集中的企业与女职工较少的企业负担不均,把本应社会共同承担的“生育”成本,完全由单位来承担,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虽然早在1994年底,劳动部就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开始生育保险社会化改革,但是进展十分缓慢,社会统筹覆盖范围有限,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相比较,同期生育保险参加的人数较少。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层次也较低,基金无法在大范围调剂,使生育保险难以起到互助互济、均衡负担的作用。其中有些条款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与《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有关待遇规定不一致。而且因其在执行中存在支付水平过低、结余过高等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减轻企业负担,反而造成有些企业和女职工负担加重,影响了生育保险作用的发挥,企业不愿招用女工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当前,生育保险制度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如何进一步加以完善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四)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影响

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妇女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英语论文性别是男女之间的生理区别,具有自然属性,而社会性别具有社会属性。世界各国的人们对妇女和男性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性别意识。在中国,遗留的封建意识和长期的计划经济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观念。如“三从四得”、“男尊女卑”影响,使很多人认为妇女就应该依附于男人,“男人以事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这些观念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国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它严重的阻碍着妇女与男性平等的步入社会就业领域。

三、关于促进妇女就业机会平等的法律应对措施

(一)严格实施现行的有关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使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国现行的有关保护妇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有待于完善,但毕竟已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为主体,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等在内的初步保护妇女平等就业权为主体的促进男女就业平等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都规定了妇女享有和男子一样的劳动就业权。如《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1条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该法第22条第1款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立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法律落到实处。因此,我们要严格实施现行的有关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要求用人单位严格遵守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劳动行政部门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并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广大妇女对相关法律的了解,提高她们的维权意识,妇女遭受就业歧视的不良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二)转变立法思路,修改现行立法中不利于妇女就业的有关规定,并增强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关于两性就业平等的立法依据仍主要局限于强调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的生理性别差异,将妇女置于弱者的保护地位,轻视基于社会性别的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的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生产活动对人们体力的需要减弱,对智力需求不断加大,从而使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别,在现实的经济活动和劳动过程中逐步缩小。因此,要建立两性平等就业的法律制度,首先要转变立法思路,将对妇女的偏见置于一边,从提供和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着手,消除立法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如放弃对女性进入某些行业的强制性禁止规定,赋予女性自主选择权。在宪法和以后的民法典中重申男女平等、平等就业权的基本人权地位;其次还可以在立法中补充男性的家庭责任。抚养小孩、关心老人、照顾家庭是全社会男女共同的责任。与家庭和孩子有关的福利不应只针对女性规定,而应同时针对两性规定。中国的劳动法赋予了女性很多福利政策,如产假和哺乳假的规定。同时还规定了女职工比较多的单位应当建立哺乳室、幼儿园及托儿所等设施。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立法者将照顾家庭和孩子的责任理所当然地加到了女性的身上,通过法律形式把用人单位建立托儿所产生的经济成本强加于女性。结果,用人单位认为这些设施的建造成本是女性所带来的,自然就不愿意雇佣女性,女性成了这种保护性立法的牺牲者。

(三)建立、健全生育保障制度,将生育成本社会化

妇女的生育行为不仅仅属于个人行为,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有利的社会行为。留学生论文妇女生育行为的这种社会性,以及女职工因生育行为可能给自身劳动生涯带来的各种劳动风险,客观上要求所有企业均衡地承担女职工生育保险费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征收的女职工福利保障费,要由所有企业共同负担,这样聘用女工的企业就不会因为负担女职工的福利费用而比其他企业增加额外的负担;也可以按累进办法给聘用女职工的企业适当的税收减免。企业聘用女职工越多,享受的税收减免也越多,并把这一条款纳入税法中,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用人单位对妇女的排斥心理。而在社会化统筹生育保险的条件下,企业能够相对准确地评价男女雇员的劳动能力,有助于实现男女就业机会的平等。

生育保险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建筑企业;社保费用;收取

甲公司是建筑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企业现状是在册职工3300余人(退休2200余人),职工大部分放假,职工没有工资,每年按期到单位缴纳个人部分社保费用,依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省市人社部门相关文件,如何合理收取社保费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关系着企业的稳定和职工的基本生活,如何解决好企业效益和职工利益之间的矛盾,需要合理规划计算社保费用的收取。在哈尔滨市和甲公司相似的企业很多,职工大部分放假,工地临时用工基本是农民工,这里把甲公司社保费用收取的经验分享探讨。

一、社保费用及其组成

社会保险费是指在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过程当中,雇员和雇主按照规定的数额和期限向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缴纳的费用,它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最主要来源。社会保险要根据各种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并按照给付标准事先估计的支出金额,求出被保险人所负担的比率。与商业保险不同,社会保险费率的计算,除风险因素外,还需要考虑更多的社会经济因素,求得公平合理的费率。社会保险主要包括“五险”。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二、社保费用收取

(一)养老保险问题。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保证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原则,保险费由单位和职工共同负担。以前建筑企业在施工前办理施工许可证,建设方(甲方)会代缴养老保险按合同金额2.86%(属于行业统筹),也经历过税务局按工程收入2.5%代扣的情况。现在建筑企业取消了代扣代缴,和其他行业一样按人员按比例收取,现在养老保险公司缴纳20%,个人缴纳8%,甲公司下岗职工700余人,企业负担重,按照黑龙江省人社厅文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在职人员的个人缴费基数按照职工2017年度月平均工资确定。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部分。低于2017年黑龙江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60%,按60%(2787元/月)为月缴费基数;超过2017年黑龙江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00%的,按300%(13935元/月)为月缴费基数,甲单位选择放假职工按年平均工资60%标准收取,2787*8%*12=2675.52元,在岗职工工资高于平均工资60%按实际工资标准收取,按文件收取。单位缴纳部分在册全体职工由单位负担20%。(二)医疗保险问题。基本医疗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原则,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甲单位由于经营困难,职工多而且大部分退休、放假,拖欠医药费。以前没有条件给职工参保,2005年经职代会决议,选择医疗保险比例6.5%的参保(区别于社会一般比例9.5%),这个比例职工每月个人账户不转钱,职工住院时享受医保待遇。企业采取职工个人交2%,单位承担4.5%,医疗保险自愿参加原则,这样既解决了职工医疗保险参保问题企业也能承担,现在企业在按这个模式收费交费,根据2018年哈尔滨人社局文件: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人员的个人缴费基数按照职工2017年度月平均工资确定。低于2017年哈尔滨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0%,按100%(5628.5元/月)为月缴费基数;超过2017年哈尔滨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300%(16885.5元/月)为月缴费基数,据哈尔滨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实施我市医疗、工伤、生育、失业(市区)保险政策涉及2016年月平均工资为5,215.25元。使用期为2017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2017年月平均工资为5,628.5元。使用期为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甲单位2018年医疗保险收费涉及2018年1-3月和4-12月2个标准,甲单位下岗职工医疗保险交费个人标准5215.25*2%*3+5628.5*2%*9=1326.05,单位缴纳5215.25*4.5%*3+5628.5*4.5%*9=4200.47在岗职工根据实际工资按文件执行。职工大病医保每年60元(简化计算不在论文探讨)(三)失业保险问题。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甲单位职工属于单位放假,不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但需按时缴纳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公司缴纳0.5%,个人缴纳0.5%,按2018年哈尔滨市人社局文件参加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在职人员的个人缴费基数按照职工2017年度月平均工资确定。低于2017年哈尔滨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按60%(3377.1元/月)为月缴费基数;超过2017年哈尔滨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300%(16885.5元/月)为月缴费基数,甲单位2018年失业保险收费涉及2018年1-3月和4-12月2个标准,甲单位放假职工失业保险交费标准5215.25*60%*0.5%*3+5628.5*60%*0.5%*9=198.91元。(四)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问题。生育保险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企业女职工在生育期间得到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的制度;工伤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企业职工在遭受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伤害时,获得医疗保障和经济补偿,享受职业康复权利,分散工伤风险,促进工伤预防的制度。工伤保险费由企业缴纳,实行行业差别费率。甲单位生育保险公司缴纳0.6%,个人不缴,工伤保险公司缴纳1.3%,个人不缴。综合五险2018年放假职工个人缴费金额如下:养老保险2675.52元,医疗保险1326.05元,失业保险198.91元,个人缴费合计4200.47元,表附后。企业缴纳养老保险6688.80医疗保险3039.39元、失业保险198.91元、生育保险238.69元、工伤保险517.16元,合计企业缴费10682.94元,放假职工700人计算,社保费用单位每年总缴费7,478,058元。2019年1月1日起,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各项社保费用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税务的征管能力是最强的,税务征收社保不是代收而是本职工作了,这一变革,企业必须给员工上社保、全额上社保。哈尔滨市建筑企业人员包袱很沉重,改制是摆脱困境的方式之一,合法用好国家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企业依据省市人设部门文件合法合规制定适合本企业的缴费政策,做好社保缴费的基础工作,企业收的清楚,职工交的明白,才能保证企业平稳发展、为改革改制打好坚实基础,实现企业平稳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2]关于使用2017年度哈尔滨市城镇单位平均工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哈人社局.

[3]关于确定2018年度基本养老保险使用的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的通知黑人社规[2017]31号.

[4]关于使用2016年度哈尔滨市城镇单位平均工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哈人社局.

生育保险论文范文篇5

为切实做好优质服务工作,中心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服务理念,健全服务机制。

一是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学习先进模范”、“职业道德演讲”等形式,号召全体职工积极发扬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参保患者的每一份费用清单、每一份病种申请,仔细甄别,务求真实、完整,既要让参保人员充分享受到政策规定的待遇,又要体现执行政策的严肃性。

二是大力开展业务知识学习。中心坚持每月第一个周六为“学习日”,制定了周密的学习制度,对全体职工提出了本科学历要求,采取激励、互助等方式增强学习效果。中心还定期选派同志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班,从各方面创造条件,提高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素质。几年来,中心职工共撰写各类研究论文97篇,被省以上媒体采用42篇,被《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医疗保险》、《中国社会保障》等专业刊物采用21篇,2篇被中国社会保险学会评为“优秀论文”,为推进我市三项保险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三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中心从强化全体职工责任意识入手,坚持把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与作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各科室签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制网络,使党风廉政教育、作风建设成为中心一项经常性工作。在工作中,凡涉及基金稽核和费用报销、经费使用等敏感问题,中心领导做好表率,坚持做到不说情、不批条,一切按章办事。领导作风廉政为职工们做出榜样,中心自成立以来未发生一起重大经济犯罪案件和社会治安重大刑事案件,也未出现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问题。

四是开展“五心”服务。由于医疗、工伤、生育三项保险服务对象主要是患病、工伤等弱势群体,他们在遭受疾病或意外伤害后,情绪低落,甚至极易冲动。为此,中心深入开展了以“爱心、关心、细心、热心、耐心”为内容的“五心”级服务,设立“共产党员模范服务岗”,积极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五是丰富便民服务手段。中心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将慢性病门诊结算由医院拓展到药店,并积极开展慢性病进社区试点管理工作;专门安排机构服务异地人员帐户提现和费用报销,梳理业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参保人员为办理业务的奔波之苦,“排队报销”的现象成为历史。

二、建立环境优美、科学有序的服务管理平台

着眼于提高服务水平,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思想活动的新特点,中心不断丰富工作手段,打造科学有序的管理服务平台。

一是加大硬件投入。2005年,我市将建立社会保险综合服务大厅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社会保险综合服务大厅。大厅一楼为医疗、工伤、生育三项保险服务区域,面积1500平方米,分为服务区、休息区和办公区。服务区设有打字、复印、免费茶水、雨具、老花镜等便民设施,休息区摆放坐椅、写字台,办公区配置2座大型电子显示屏、6台触摸屏、24条滚动电子屏等设备,用于和查询各类政策信息。

二是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着眼为参保人员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中心大力加强网络建设,依托信息中心投入2400万元建立了具有8台小型机、10台服务器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170余家定点单位遍布全市各街道社区,全市参保人员均能方便持卡就医、网络结算。

三是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为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参保人员,中心专门设立了综合服务台,制定值班长制度,中层干部每天轮流值守,为参保人员答疑解惑、引导服务。同时,根据业务流程设置了城镇职工医疗、城镇居民医疗、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金结算、大病救助和费用核报7个服务区、14个服务窗口,形成了三项保险政策咨询、待遇审核和支付、大病救助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四是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中心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了服务承诺、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补位工作、离岗告示、否定报备等二十项工作制度。“微笑服务、统一挂牌、统一着装、使用文明用语”已成为中心工作人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心认真做好事务公开,向参保人员免费提供三项保险办事程序和健康知识手册。开通了医保网站,将各项保险服务指南、工作流程统一制作公示栏,制作了工作人员公开监督栏,设立了投诉电话、监督箱,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把提高内控执行力作为中心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设置工作岗位和多级控制制度,从源头上杜绝了基金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

五是加强定点单位监管。在坚持每年度对定点医疗机构重点检查、日常巡查、突击抽查150次,网络抽查病历30万人次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定点单位分类管理制度,引入了末位淘汰机制,先后出台《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处方医师管理办法》、《**市基本医疗保险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试行)》和《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义务监督员管理办法》等办法,进一步促使定点单位加强主动管理,为参保人员开展优质服务,减少保险基金不合理支出。这一做法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向全国推广。

三、打造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的工作业绩

中心以帮助参保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不断开拓创新,打造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的工作业绩。

一是不断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几年来,为切实保障职工基本医疗待遇,我市在确保基金收支平衡的前提下,采取取消乙类药品个人自付、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扩大门诊慢性病种类等措施,不断调整提高职工的医疗待遇水平。几年来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基本医疗费用个人负担比例维持在16%左右。

二是率先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为解决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真空的难题,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将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列为当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采取个人缴费与市、区政府资助相结合的办法,把市区全日制大中小学在校学生、婴幼儿以及其他城镇居民全部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在我省率先建立起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使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当年参保居民达9.45万人。该项工作受到了国务院高度关注,总理、吴仪副总理亲自听取了我市工作经验汇报,并将我市列为全国首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参保居民已经达到28.02万人,参保人员基本医疗费用基金平均报销比例达59%。

三是建立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我市在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患重大疾病参保人员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2008年出台了大病医疗补助制度,即参保人员年度基本医疗个人负担超2000元以上部分可享受50-70%的补助。该补助制度与公务员医疗补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形成我市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实施大病补贴后我市职工和居民医保个人负担比例将分别再下降6%和18%。

四是探索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医疗保险体系。2008年11月,我市出台了《关于建立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按照“制度全覆盖、筹资多渠道、保障分层次、政策可衔接、管理趋统一”的原则,在不增加农民个人交费和财政补贴标准的基础上,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整合。通过整合两项制度,一是在我市形成了统一的、可选择、可转换的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避免了以往“重复参保、重复享受、财政重复补贴”问题。二是加大了行政执行力,解决了目前费用结算中定点医疗机构与多个管理部门同时结算和参保个人与各个经办机构分头结算的矛盾,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通过共享定点医疗资源,农村居民就医更加方便。四是通过均衡医疗保险待遇,农村居民参加居民医保后可享受待遇水平较高的居民医疗待遇。今年,我市农村居民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0.47万人,参保率达99.6%。

生育保险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女性就业是女性获得生存资料和生活资源,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女性寻求自身发展、捉进家座和谙和社会和谙的根本途径。关注女性鱿业是构建和谙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是由男人和女人所构成的,男女不平等,女性受到歧视,必然导致妇女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进而阻碍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以男女和谐为基石。和谐不仅仅是人文的和谐、生态的和谐、自然的和谐,还包括男女性别、发展、生存、竞争的公平与和谐。

关注女性就业是男女社会两性和谐发展的基础,男女两性向来是相辅相存,互相促进的,相互之间具有休戚与共的自然和社会意义一方的发展总是以另一方的发展为依据。

关注女性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关注女性就业就是要体现公平正义,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一、关注女性就业与构建和谐杜会的关系

女性就业是女性获得生活资源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女性获得自身发展的基础,是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女性发展水平是人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妇女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

首先,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作为人类的另一半,不同于其他任何群体,她们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发展,作为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承担者,女性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发展,即整个民族的发展。

其次,女性作为家庭成员,她们的就业与否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稳定,女性获得经济资源的能力提高了,家庭整体的经济水平也就自然提高了,社会总体的经济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女性失去工作并不仅仅意味着社会参与的下降。女性是最经不起失业打击的人,失去工作总是与贫困与家庭解体相伴。北京市有关调查表明,下岗女工的离娇率明显高于一般家庭,在下岗不到半年的女工中,离婚率是14%,而在下岗一年以上的女工中,离婚率上升到57%。下岗女工也更容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对象。

妇女的就业权受到侵害,妇女被迫回家,使得妇女的身心均受到巨大伤害,妇女回家,被隔断了与社会的直接联系,使妇女没有成就感和希望,妇女的家务9i动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不能通过社会财富进行计量,使得妇女长期处于压抑.自卑,孤兹的L"理状况,她们的存在价值只能通过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体现出来,而一旦家庭成员鄙视赚弃她们,她们的生存意义便受到质疑。因此,妇女回家便会引发许多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和家庭的不和谐。再次,关注女性就业正是体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关注女性就业是消除就业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用法律的形式把维护女性就业权的理念固定下来。制定体现性别公正和性别关怀的法律法规.维护女性就业权。

二、女性就业的现状与和谐社会的距离

关注女性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使女性充分就业.具有工作能力和适龄的女性都能有机会从业,第二是使女性在就业过程中不会受到性别歧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能够根据自己的才能和贡献获得报偿.获得晋升的机会,而不会因为性别歧视所造成的玻璃天花板.使优秀的职业女性与职务升迁无缘。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女性和男性具有同样就业权不是和谐社会的体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通过强力推行一系列政策.相继把保证“男女平等”、“保护妇女权益”等基本原则在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中确立并推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阶层,并成为今天的一项荃本国策。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同工同酬,不同工亦同酬.致使女性就业没有任何的竟争意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人们仅仅被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发挥作用。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发挥每个人的能力。

市场经济给女性就业带来了积极的方面,让女性能有机会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选择职业.岗位.和晋升.并取得和自己的付出相匹配的劳动所得。

(1)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急剧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妇女所面临的就业环境和实际就业状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就业过程中歧视妇女的现象日趋严重.市场经济也对女性就业提出了挑战.原本由国家强制执行的保护女性就业的屏障被打破了.而新的跟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相关保护女性就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致使在从业过程中具有自身特点的女性就业者的权益受到了伤害,女性就业总体的量和就业的质都出现了下降趋势。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女性就业率下降,就业呈边缘化趋势。

1.女性成为失业压力最大群体。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妇女下岗失业人数占我国失业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妇女下岗失业人口已成为失业压力最大群体。

根据2000年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与1990年相比.城镇男女两性的在业率均有下降,但与男性相比,女性的下降幅度更大。其中城镇18至49岁的中青年女性在业率比1990年降低了16.2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显示:从1997年起,城镇妇女单位就业人数逐年下降;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也逐年下降,2002年,城镇妇女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38%,比男性低24个百分点。2.女性再就业难。由于女性失业人员多数因为自身劳动技能单一,文化程度低,不能胜任现代岗位技能要求,又由于女性被家务劳动所拖累.不能顺利进行再就业。在下岗、失业人员中女性当前再就业率.比男性低21个百分点。(摘自中华女性网)

3.女性就业呈边缘化趋势。考核女性就业的指标不仅是女性就业的人数.还有女性就业岗位的质.女性从业者所处岗位的技术含量和报酬水平。资料显示.我国近年来女性就业呈边缘化趋势。所谓女性就业的“边缘化”趋势.是指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女性越来越多,女性就业的职业层次、稳定性及福利保障有下滑的趋向。女性大量集中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服装业和纺织业的女工就业人数比重分别在六七成以上,而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女性就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例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女工比例只有1/4。即使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妇女也大多集中在技术层次低、收人低、简单而重复性的体力劳动部门,在管理部门和技术部门,女性就业机会很少。

女工很难向更高层次的工作岗位移动,而且一旦下岗,到正规部门再就业很困难,只能选择非正规就业,社会福利的保障相对较差。同时,加人世贸组织给女性的职业转换带来一些困难,对年龄偏大的女性,困难尤为突出。

4.女大学生就业受歧视现象严重。由于生育和哺乳抬高了使用女大学生的踌动军成本以及婚后的家庭拖累降低了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使得女大学生在应聘过程内中遭遇性别不平等现象。女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明显低于男生,女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只有63.4%,而男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到72.1%,在劳动市场上女大学生只有男生87.7%的就业机会,有88%的女大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的待遇.其具体表现在劳动力市场没有向她们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和适合她们能力的就业岗位.她们被迫从低就业或根本找不到工作。

同样水平的就业率背后仍然隐藏着性别不平等,不少女大学生为了落实一个工作钻单位,不得不就低上岗,形成比男大学生要普遍得多的“能岗’不匹配的就业现象,我们称之为潜在的性别就业不平等。(叶文振:(女大学生的“同民同工’-一一来自2002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启示))

沂三、关注女性就业的措施戎1.提高女性的综合素质。第一要提高心理素质。女性发展的内在因素在于女性自身。女性必须清醒地认识自我,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敢于正视自我,调整好心态。在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墓位不可能再包办员工的一切事务,员工也不可能一辈子呆在一个京单位,这就要求广大女性必须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新的挑战和风险,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i,理素质,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女性谋求发展的基础。第二要弓提高文化素质女性的文化素质是决定其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良好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女性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塑造和培养。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决定了社g会、经挤发展过程中高素质人才竞争,而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直接表现为高科技素质人才改的竞争。

提高女性文化素质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抓好一次性教育,二是建立终身教育体仁系。抓好一次性教育要降低女性在文盲半文盲人口中的比重,提高女性在各类学校中比重。消除在文化教育上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从法律上保障女性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己进一步提高女童人学率、升学率,并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照顾,同时加强监督和指浮导,减少甚至杜绝女童辍学。据统计,我国西部偏远农村仍有3oc〕万适龄儿童没有人,学,其中4/5是女童(黑龙江日报)。

加强女性劳动力职业培训,建立终生教育体系。现代社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改造要求不断提高女性劳动力的素质;行业的转移,职业流动的加快要求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进行及时的培训;农业方面未来几年释放出来的数千万劳动力必须经过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工人。这一切都呼唤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替。

终生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把教育、尤其是终生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世纪中接受挑战的重要战略。现在“终身职业’正在消亡,多次择业成为趋势,希望在青年时代一劳永逸地积累足够一生享用的知识或技能的传统观念已经行不通。因此,终生教育成为发掘人的潜能和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供养站”。中国女性要想在新的就业扫U吕面前走出低谷,接受再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迫在眉睫。

据有关部门统计,经过培训的失业、下岗人员,其就业率达60%-90%。北京市对8个行业系统的50多个企业下岗职工进行调查表明,下岗者未经培训,其就业成功率只有5%-1596。因此,忽视参加培训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就很难竞争新的职业岗位。

第三要提高女性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一切劳动者在谋求个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素质。(里约宜言》的原则规定:“妇女在环境管理和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v:月。因而她们的全面参与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而全面参与就意味着女性必然也必须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过程.而如果女性不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就难:甚至根本无法发挥她们应有的或应尽的责任或义务.其结果必然削弱女性在高新技术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并影响到她们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维护女性就业权。我国虽然有保护女性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但《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当前需要.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在违法惩治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措施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和执行性。

切实保护妇女就业权益涉及到各行各业.必须借助于法律制度,只有通过立法昭示于人.通过法律实施取信于民,利用制度矫正不利于实现男女社会两性和谐发展的弊端.以法的强制性保障制度的实施,才能将对妇女就业权的保护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此强制性规范需要相应的法律责任来保证实施,否则形同虚设。而《劳动法》却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要改变现状.首先在《劳动法》中增加足以保证其实施的法律责任,然后加强劳动监察.使违法者应负的法律责任得到及时追究。

3.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面。把生育保险从企业化变成社会化,减轻企业负担.降低女性耶江的人力资本投资,使企业招用女职工的成本负担趋于合理,减少就业过程中的性别不公正现象。目前.我国处于企业制度转型与生育保险制度转型同时发生的时期,需要加强生育保险监督。生育保险正在从企业保险走向社会保险的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重点是扩大统筹扭盖面.对原有的企业生育保险可能放松监督;企业也很容易有意无意地忽视生育保险。从全国总工会等单位和个人的多项调查报告来看.我国当前生育保险不到位的情况还相当普遍,切实保证生育保险制度的实施.是女性劳动就业者得到与男子平等对待的前提条件。

生育保险论文范文篇7

一、绩效管理工作对象

全局干部职工为我局绩效管理工作对象。

二、绩效管理工作内容

本方案主要考核岗位职责完成情况,总考核基准分为100分,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综合性工作10分,第二部分为机关作风20分,第三部分为业务工作70分,第四部分为其他加减分因素,分数不限。

(一)综合性工作(10分)

1、计划生育工作计3分。能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做到计划生育率、环孕检率、“四术”落实率和及时率100%,未出现违反计划生育的人和事。发现一起扣3分。

2、综治、信访、维稳工作计3分。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全年实现“九无”,即无火灾事故、无触电事故、无工伤事故、无爆炸事故、无偷盗事故、无刑事犯罪、无治安案件、无越级上访、无群体性事件。因科室或个人失职造成非正常性上访受到上级通报批评的不得分,其它发生一次扣0.5分。

3、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4分。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服务,坚决执行廉洁自律的相关规定,未发生以权谋私、“吃、拿、卡、要”以及其它违规行为计3分,查实一次不给分;积极参加局组织文体活动计1分,不按规定参加不给分。

(二)机关作风(20分)

考核基准分20分,无违反机关作风的得满分20分,有违反机关作风的实行扣分制。

1、坚守工作岗位,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按时上、下班的,每次扣1分。

2、工作敬业、尽责,热情服务,上班期间不准玩游戏、炒股、看电视等做与工作无关的事项。上班期间玩游戏、炒股、看电视等做与工作无关的事项被发现的,每次扣5分;被工作对象投诉属实的,每次扣10分。

3、积极准时参加局里组织的会议、学习、培训(含科室组织的学习)等活动,有学习笔记或心得体会。无故缺席或不按时参加局里组织的会议、学习、培训等活动的,每次扣1分。

4、规范职工请假制度。请假1天以上(含1天)应填写正式书面请假条,分管领导审核,局长审签,办公室负责登记备案。全年事假累计不超过7天,第8天起计入公休假(公休假期满后,因事请假的,每天扣1分);病假按事假程序申请、审批,病假结束后,凭疾病证明或病历等有效证明到办公室销假,病假不计入事假和公休假;不按程序履行正常请假手续,不在岗半天的,每次扣2分;不在岗一天的,每次扣5分。

5、合理规范安排职工年休假。各科室由每年3月1日向局办公室提交本科室职工年休假安排表(原则上同一时间段最多安排2人休假,同一科室只能安排1人休假)。职工本人实际执行休假时,必须填写正式书面假条,由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再由局长审批。未经领导批准擅自休假的,每天扣1分。

6、坚持节假日值班制度。节假日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值班期间发现重大情况必须及时向领导报告。节假日期间值班人员因不坚守工作岗位,或发生重大情况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每次扣5分。

(三)业务工作(70分)

按时完成各自职责范围内工作任务的得满分70分,未完成工作任务的,按照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扣分,扣分以扣完该项工作考核分为限,不挤占其他工作考核分。

1、办公室:考核分70分

(1)负责综合协调局机关日常工作(10分);

(2)负责局机关各项工作制度、文件的起草、制定(15分);

(3)负责全局政务、机关会务、人事、工资、职改及公务接待、后勤保障工作(20分);

(4)负责文秘、综治信访、信息宣传、机关财务、计划生育、廉政建设、十大体系建设及组织开展党组织活动(15分);

(5)负责局机关日常及年度目标考评工作等(10分)。

2、职工保险管理科:考核分70分

(1)负责全市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组织管理工作(20分);

(2)负责职工团体补充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费的审核及报送、居民医疗保险转市外医院医疗费的核报、工伤生育保险待遇审核工作(15分);

(3)负责定点医疗机构监管、考评工作(10分);

(4)负责统计报表编报工作(15分);

(5)负责国有困难企业、农林水及大集体企业职工参保资料审核上报工作等(10分)。

3、基金管理科:考核分70分

(1)负责职工医疗、居民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基金的筹集、核算、管理及各种保险待遇拨付工作(20分);

(2)负责年度基金的预(决)算(5分);

(3)负责基金财务记帐工作(10分);

(4)负责向有关部门报送规范的会计报表及有关资料(15分);

(5)负责收费票据的领取、发放、管理、核销工作(10分);

(6)负责开具职工医疗、居民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费票据工作等(10分)。

4、居民保险管理科(含信息中心):考核分70分

(1)负责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工作的组织管理工作(20分);

(2)负责职工、居民医保卡制作、发放、管理工作(15分);

(3)负责职工、居民医保卡(证)工本费收取及开票工作(5分);

(4)负责城镇职工、居民保险个人帐户划拨工作(10分);

(5)负责定点零售药店监管、考评工作(10分);

(6)负责医保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5分);

(7)负责新增医保“两定机构”医保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5分)。

(四)其他加减分因素

本项考核主要以上级部门评定结果、领导评估和社会反映情况为依据,在考核基准分100分基础上适当扣分,不另行加分,减分上不封项。

1、奖励

(1)业务工作奖励。因个人工作能力出色,经办的业务工作被我市、市、省、国家有关部门评为先进,评先部门如有物质奖励的,局里再给予等额的奖励,如无物质奖励的,局里按以上等级至少给予300元、500元、800元、1000元奖励。

(2)信息报道奖励。在我市、市、省、部级媒体刊登信息的,分别给予撰写者每条30元、50元、80元、150元的奖励;在我市、市、省、部级媒体刊登业务论文(1000字以上)的,分别给予撰写者每篇60元、100元、160元、300元的奖励。

2、减分

(1)发现有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等违反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经查实的,违反一次扣10分,有损单位形象的,每次扣15分。

(2)在局机关急、难、险、重工作任务中不服从工作安排,或拒不完成的,每次扣10-20分。

三、考评办法

1、成立绩效管理考核领导小组。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局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年度目标考核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办公室的领导每月不定期抽调各科室的人员对全局执行目标考核情况予以督查,局办公室负责协调目标考核工作以及平时督查的备案工作,每月通报一次目标考核情况。

2、考评方式:

(1)局长、分管领导就各自布置的工作予以备案核查,每月梳理一次工作欠帐情况,查找问题源头,办公室定期予以登记。

(2)科室长在完成领导布置工作的同时,统筹、合理、有计划安排好本科室业务工作,并予督促落实,对科室成员期限内工作不能及时完成的予以登记(未登记且工作未落实的,由科室长负全责),每月定期交办公室登记汇总。

(3)办公室负责每日的纪律考勤及上传下达工作,对照考评内容督促检查及备案登记,做好评分、考核、奖惩等梳理工作。

(4)办公室监督考核不严,出现人情考核或不按制度考核的,追究办公室责任。

四、考评结果的应用

1、作为干部职工年度评先评优的依据。个人实际总评得分前4名的为局机关工作先进个人(但不能低于80分),给予物质或每人300元不等的奖励;如果全部职工实际总评得分都低于80分,局机关不评先进个人,上报上级有关部门评优评先的候选人按分数高低排序推荐产生,最后被、省、国家有关部门评为先进的,局里分别给予500元、800元、1000元的奖励。

2、作为干部职工年终计发奖金的依据。局机关年度有奖金或其他物质奖励的(以下均简称为奖励),以绩效考核为基础,按考核基准率乘以平均奖计发,即:奖金=平均奖×考核基准率(考核基准率=实际等分/平均得分),领导按局平均奖金核发。

生育保险论文范文篇8

(一)党建工作

1、开展了争创“五好”支部活动:认真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推广“4+2”工作法,继续落实院关于争创“五好”支部活动的意见,坚持各项制度,认真填写党支部工作手册,真实反映党员活动的情况。针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讲、树、促教育活动”中党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党支部从自身分析原因,非常认真的查找不足和差距,争取通过实实在在地努力搞好支部工作。

2、坚持了中心组学习制度:支部成员能带头参加院、所组织的职工政治学习,同时还参加院组织的中心组学习。所中心组学习6次,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创新文化建设、党务知识培训和到兰考焦裕禄纪念园、桐柏红色廉政文化展馆接受革命教育和廉政教育等。

3、坚持了支委会制度:凡涉及党建、人事、财务及全所发展的重大问题等都要召开支委会进行集体研究,共召开支委会6次,召开班子民主生活会2次。

4、加强了党员队伍建设:(1)继续坚持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和民主测评制度,增强党员树立自我约束意识,在去年底全所职工对在职党员测评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先后组织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本职工作”、“焦裕禄在我身边”、“讲党性修养、做合格党员”等三项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全所党员的思想觉悟明显提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增强。(2)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素质,主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加深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理解,继续巩固讲、树、促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果,大力宣扬表彰“五好”党员,激发全体党员为实现党的宗旨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今年我所常高正同志被评为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5、认真抓好党员发展工作:(1)把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始终做到支部有安排,小组有分工。对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同志,所支部指定支委成员作为培养联络人与其经常联系,及时帮助。(2)把好发展关,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共有一位预备党员转正,一名科研骨干入党,一名同志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6、加强党务工作的管理:按照省直工委和院党委对建立基层党组织的要求,对党支部的任务及职责、党支部工作有关制度、发展党员、党员管理、党费交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一方面让党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提高了支部委员的业务水平,为我所党组织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7、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中纪委会议精神,强化廉

政意识,抓好廉政建设,树立良好形象。一是认真学习宣传中纪委三次全会和省纪委四次全会精神等,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是制定了《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分解任务,责任到人;三是落实学术道德建设、行风政风各项治理措施,对党员不断进行教育、监督、检查和考核,有效地防止学术腐败;四是根据院纪委安排,抓好本单位领导班子自身的思想作风建设和班子成员的廉洁自律工作,从源头上堵塞漏洞,严查固定电话与小灵通捆绑、私设小金库等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八项要求。

(二)思想政治工作

1、坚持政治学习不放松,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道德教育为基础,教育职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讲、树、促”教育活动为重点,主要安排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科学发展观、xx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xx副主席在我省考察时关于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等。每次学习安排都做到了有动员、有部署、有要求,并对学习有阶段性书面总结。同时组织职工、党员收看学习“科学发展观”辅导报告4次,积极组织职工参加讲、树、促教育活动心得体会展览、党性党风党纪剖析报告展览等活动。

2、结合工作实际,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对职工在工作、家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在职务变动、岗位变动、职工家庭生活中出现较大变故时,我们采取领导、党员骨干和群众三结合的方法,先后对5名思想波动较大的职工谈心,积极主动地给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克服消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的作用,确保了科研、开发、改革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坚持了“四个看望慰问”制度,4月份退休职工李兴华因病住院,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在繁忙的工作中抽调办公室人员到医院照顾,对职工结婚、生育、住院、办丧等共看望慰问12人次。

3、抓好团队意识培养,创造良好工作氛围:抓好政治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激发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开展一系列谈心交心、走访慰问、沟通交流、竞赛演讲、批评表扬、外出考察、目标管理等有效手段,不断提高员工的大局观念和全所一盘棋思想,特别是在我所开展的“五讲、五树、五促”演讲活动中,全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营造出了一种团结协作、蓬勃向上、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

4、办好专栏,发挥宣传阵地作用:今年我们先后完善党员学习园地、及时更新了网页,部分课题还建立了网站和个人博客,设立《科学发展观在我心中》、《讲、树、促教育活动》等专栏,配合科学发展观贯彻、喜迎院庆100周年、弘扬焦裕禄精神等主题教育活动和科研开发党建等主要工作,办各类宣传栏4期,展出各类文章图片62份。在“讲、树、促教育活动心得体会”优秀征文活动中,我所有两名职工分别获得优秀论文一、二等奖。

(三)工会、妇委会、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离退休职工等工作

1、工会、妇委会工作:(1)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本所职工的生日当天送去100元生日蛋糕券,为职工送上诚挚的祝福,感受工会的温暖。(2)在我所新实验楼用房紧张的情况下,按照院工会的要求,利用原准备作实验室的房间建起了“职工之家”,购置了有关书报杂志及文体健身器材等。(3)组织了春节跳绳、跳棋、踢毽子比赛等趣味活动,从所长、书记,到离退员工都能踊跃参加,既营造了节日氛围,又有益于职工的身心健康;(4)积极参加省工会组织的运动会和院工会、院妇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并获女子集体项目第一名一项、个人第二名一项和个人第三名一项的好成绩;(5)积极参加建国60周年和院创建100周年庆典活动,为迎接建国60周年有六名职工参加院合唱团;组织本所职工参加院训、锦句征集活动,共收到36条,从中挑选出比较优秀的20条呈报院庆筹备办公室;积极参加院里组织的“爱国歌曲大家唱”合唱比赛。

2、计划生育和综合治理工作:(1)按照院有关部门的要求,认真落实有关规定,加强管理,堵塞漏洞,保证计划生育和综合治理各项目标的全面落实。落实今年新颁布的《河南省职工生育保险办法》,积极缴纳的生育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用于支付符合国家和省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女职工生育医疗费、职工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等相关费用;(2)对孕龄女职工及长期临时工和出租房屋暂住人口进行入户登记检查,严把“三证”关,对苗头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妥善解决;(3)对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做到警钟常鸣,凡重要节假日都有布置、有值班、有检查;搬新楼期间,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在检查老办公楼中发现部分消防器材老化,所里立即派员购置消防灭火器、消防水带进行了更换。同时,积极配合郑州市消协进行“防火、防盗”知识讲座,普及消防知识;(4)完善落实了规章制度,今年3月份制定了《职工岗位纪律制度规定》,进一步强化了我所职工的岗位纪律,完善了考勤、考核办法,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我所又好又快发展。

3、离退休职工工作:(1)认真落实生活待遇等政策,帮助离退休职工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对退养异地的几位老同志,在看病报销等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所里尽其所能,予以帮助;(2)积极协助离退休职工做好慢性病登记、申报、体检等工作,今年新上报慢性病材料3人,已批准2人;(3)及时向离退休人员通报院、所科研、开发、人事调整以及发展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对涉及全所职工利益的大事,主动倾听离退休人员的意见;(4)继续坚持为离退休人员过重阳节的基础上,今年开始实行为所有离退人员过生日送蛋糕和鲜花制度。

(四)、存在的问题

1、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搞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生育保险论文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地方性立法;特殊群体社会保障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农村人口结构的逐步老化,农村传统的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农村人口对社会保障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安徽作为中部农业和人口大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起步较晚,但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又较为迫切。目前,安徽省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工作号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从法律制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许多制度尚未成型。

一、安徽省农村社会保障地方性立法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意识滞后,地方性立法存在大量空白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三个方面,涉及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五保”供养、优抚安置、社会救济等项目。目前,安徽省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建设滞后。首先,在立法意识上,还没有完全看到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社会保障的很多项目尚未纳入地方性立法的规划,农村社会保障的实施只是通过政府的通知性的文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进,几乎无法可依。其次,社会保障存在大量的立法空白。比如农村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处于立法空白。农村剩余的劳动力根本没有失业保障。农村妇女没有生育保险待遇可以享受。

从农民的角度来说,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和社会保障意识的淡薄,大多数人错误地认为社会保障完全是政府的责任,如果要求农民个人缴纳社会保障费用,那无疑是“乱收费”。另外,由于当前农村社会保障的规定多是政策性文件,不同于法律文件,公开性也较差,造成许多农民对制度的知晓程度较低。

(二)立法层次低,缺乏稳定性和权威性

目前,安徽省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地方性立法仅有一部政府规章——《安徽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其余的多是政府工作部门的文件。比如,目前指导农村医疗保险的有《安徽省新农合补偿实施方案(试行)》(皖卫农[2007]89号)、《关于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待遇的通知》(皖卫农[2008]19号)、《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皖卫农[2008]89号)以及2009年省卫生厅、省财政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以上的政策性文件,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变化,缺乏稳定性,导致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大家会把它仅仅看作是某个方面的政策,而不是有机的法律体系。其次,制定机关多是政府的工作部门,没有地方性立法权,也导致社会保障制度不够权威,政府、社会、部门、家庭和个人责任不清,缺乏必要的强制性和约束性。

(三)没有统一的地方性立法,缺乏整体规划性

安徽省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规定,除有极少量的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制定的规章外,其余绝大部分出自省政府办公厅、劳动与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职能部门。因为各部门的职能范围不同,导致制定规范性文件时的政策选择和价值取向不同,缺乏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性、统一性,也没有制度建设的纵向逻辑连贯性和系统性,这使规范的执行者与遵守者均无所适从,造成法制资源的浪费。

二、安徽省农村社会保障地方性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安徽省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社会保障的地方性立法

党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06]1号文件的形式,了关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包括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包括农村各项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其中,在农村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我们不能忽视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背景,那就是伴随着城市化进展,安徽农村土地被大量占用,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城市化进程与农村人口就业水平脱节,从事农业的市场风险增大,农民收入不稳定。更值得忧虑的是,在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农村社会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村居民未被纳入基本保障体系,经济基础脆弱的贫困人群有所扩大,导致矛盾加剧。如果在农村不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新农村市场经济将不会顺畅地发展起来。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应重视保护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利,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帮助农民建立起包括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这一切,最终还是要靠立法来进行制度保障。

(二)安徽省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工作日益完善,能够为地方性立法提供经济和制度支持

不少人认为安徽省目前的财力尚未达到实现农村全面社会保障的阶段,立法工作可以延后。事实并非如此。就国际经验而言,德国、法国等13个欧盟国家在类似于中国目前或更低的经济发展阶段时,已经成功地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甚至稍微落后的印度,为了防止出现因老返贫的现象,也为6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每月5美元的养老金。实行“米保障”的越南,也以特殊的方式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国外做法相比,安徽省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已经达到了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条件。

根据2006年《安徽关于贯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我省正逐步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建立与农村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范围。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和各项救灾救济政策。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2007年安徽进一步出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平均l200元,提高农村医疗救助水平,逐步建立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保障机制,尽快实现部分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农村。同时,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建立以个人账户为主、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为辅、与其他社会保险相互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

安徽省目前已建立了包括养老、医疗、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框架,并且体现出制度化、统一化的特点。比如,在新农村合作医疗方面,安徽规定自2008年始,将在现有参合费用统一、筹资标准统一的前提下,对全省100个参合县、市、区实行统一操作,包括统一补偿模式、统一起付线和封顶线、统一补偿比例、统一实行保底补偿、统一逐步取消家庭账户实行门诊统筹、统一慢性病病种和补偿办法、统一规范二次补偿和健康体检、统一基本用药目录和诊疗项目等。八大统一彻底改变2003年以来以县为单位、各参合县标准不统一的现状,也改变了贫县与富县之间由于补助差距过大而导致的明显不公。

因此,在经济和制度条件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目前的工作就是通过地方性立法的方式将已经日趋成熟的经验和制度法律化,并给未来的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三)地方性立法的创制性和灵活性,能为农村社会保障提供前瞻性的技术支持

当前我国正在抓紧制定社会保险法。从目前草案看,这部法律并没有对农村社会保障进行详细规定,只是对目前农村建立起来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养老制度予以确认。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在上位法有空白的情况下,地方性立法的首要任务就是以立法的形式创制性解决由地方自己解决的问题,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拾遗补缺,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无法可依的现状。

因此,我省农保立法工作完全可以在坚持法制统一前提下,努力突出地方特色,为农村社会保障提供前瞻性的技术支持。在立法中强调针对性、可行性和地方特色,努力对国家法律的补充和细化上下功夫,把搞好创制性立法作为立法重点,对法律尚无明确规定、而我省又迫切需要且条件成熟的,大胆探索,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

三、构建和完善安徽省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制度

(一)确立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原则

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和制度建设应明确“全覆盖”、“低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原则。为贯彻这一原则,在地方性立法中要坚持以下几点:1.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能转移、可持续的制度建设方针。2.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自我保障和国家保障相结合,保障水平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3.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方式。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试点。5.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二)确立统一的立法形式和体系

安徽省农村社会保障立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立法体系的选择。根据社会保障项目的不同,可以分项立法和统一立法,但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灵活性强而稳定性不足,后者正好相反。从目前我省社会保障已有的规定来看,各种规定比较零散,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因此,我省立法采取统一性立法的方式比较可取。具体而言,由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制定《安徽省农村社会保障条例》,分为总则和分则两部分。总则规定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和保障对象和保障项目。保障项目包括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分则规定各社会保障项目的参保人、主管机关、资金筹集、资金管理、保险待遇以及法律责任等相关内容。

(三)科学立法,保障程序公开公正

农村社会保障事关农民、民生,要考虑省内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如果在制度设计和保障待遇方面差异过大,则不符合法制的统一性以及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因此,我省立法时要做到科学立法,从论证、起草、修改、、审议和通过,每一个过程都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走,不抢程序,不越程序,该调研的一定要调研,该听证的一定要听证。要将立法调研、起草、审议和法规通过后的各项工作内容具体化、规范化。

四、安徽省地方性立法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做好农村社会保障的城乡衔接、地区衔接和新老衔接

目前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转为农民工的身份,按照当前的政策,应给予其城市劳动者的待遇,为其购买养老保险。但是农民工就业不稳定,可能随时回乡务农,相应的养老制度安排也会不同,目前这两者如何衔接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医疗保险方面,一些地方要求农村中小学生加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但同时农村以家庭为单位参加新农合,二者的衔接也要加以研究,避免农民重复参保,增加负担。“新农保”实施后,如何与“老农保”衔接,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北京市的一些做法可以提供立法参考。比如,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保缴费年限可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折算。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到达领取年龄时不符合按月领取条件的,可按一次性待遇政策,将资金转入农保机构,建立个人账户,享受农保待遇。农民工加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履行了与城镇职工同等义务的,退休时可以享受同等权利。

(二)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1.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除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农民工之外,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也需要获得法律保护。目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征地补偿费中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也就是江浙等地区所试行的“土地换保障”。但是现在的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过低,无法满足失地农民未来生活的基本保障。因此建议在立法中,把失地农民纳入到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之内。失地农民大多生活在城市近郊或者就在市区生活,且已经基本不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该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一致。其次,要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保障,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专门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个人专户档案和相应的缴费证、领取证,确保失地农民进入领取年龄后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第三,要为农民参加医疗保险排除制度上的障碍。目前,失地农民参加医疗保障仍然存在身份上的不确认,应当在个人、集体“拿大头”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确保农民大病有钱医。

2.农村雇工的社会保障。农村雇工是继农民工以后出现的一个社会群体。雇主是承包集体土地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承包、转包等方式拥有较多的土地使用权。雇工有的是既经营自己承包的土地又兼职被雇用;有的是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转包给雇主,同时又被雇用;有的是可能放弃承包权,完全被雇用。农村中的雇工现象已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劳动关系。一方面,它有雇佣合同关系的特点,不完全等同于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另一方面,雇工和雇主之间也存在着劳动报酬的支付、生产安全、职业病危害等问题,要求《劳动法》上的安全生产标准和劳动时间标准,因此,继对农民工、失地农民的权益关注后,应该对正在发展的农村雇工问题特别关注,探讨农村雇工的职业病危害和工伤保险问题。

3.农村计划生育户的社会保障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推行,农村计划生育人口也在继续增长,其养老问题日益凸显。针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的养老保障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2000年在《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在农村,坚持政府支持和农民自愿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的养老保障制度。根据这一政策,我省立法中,应将农村计划生育户的社会保障问题和其他人口区别对待,建议可以采取江苏省的“财政补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交一点的办法”,为计划生育户筹集养老资金,探讨融社会养老保险与计划生育户养老保险合一的制度。

生育保险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述评

农民工正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使工人队伍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农民工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还正视不足,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还关注不够。比较分析发现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现有研究中在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进行总结的现实需要。鉴于此,笔者采用内容分析的文献研究方法,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其滞后的隐患和原因

通过整理分析发现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表现出以下两个基本特征,这集中显现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紧迫性。

第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程度低,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发育滞后,农民工群体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有人研究发现,只有很小部分农民工有一至两项非均衡的、水平极低的社会保障,而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其中社会保险各险种的参保率都在10%以下,其余75.2%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1].还有人分析指出,农民工完全处在城市社会保障网络之外,尤其在失业救助、医疗看病等方面农民工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社会保障待遇和保障机制[2].另有人认为农民工虽然进城创造了财富,但大量农民工都没有社会保障[3].

第二,某些地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做了一定的规范,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政策执行和实施效果不佳。有人分析指出,部分地区虽然出台了与农民工有关的一些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4].另外有人调研后指出,面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位及其对工伤、医疗保险的迫切需求,政府也尝试和制定了一些面向农民工的参保办法,但问题是效果难如人意[5].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这种滞后现状,会导致一系列的隐患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是社会稳定的隐患。农民工绝大部分处于中低层职业,还面临着失业风险,所以在陷入生活困境时容易铤而走险,从而积蕴社会不安定因素[6].其次,不利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目前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已推进到逐步将城市户口各类劳动者涵盖于其中,是否能进一步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包括进来,关系到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能否最终形成;再次,不利于实际推进我国城乡社会结构的转型。进城农民工如不能为相应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所吸收,就将长期处于流动状态,由此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第四,不利于推进城乡居民实质平等地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7].第五,不符合市场分配的基本原理。农民工在市场初次分配中只能获得较小的份额,在再分配中应得到适当补偿,但城市再分配却基本将农民工排除在外,尤其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没有被考虑到[8].

有些学者对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比如有人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流动性、雇主的不自觉以及农民工自身权益保护意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9],还有人认为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有社会地位方面、认识方面、资金方面和操作方面的原因[10],另有人提出农民工社会保障迟迟没有大的进展主要是因为研究视角和工作方式还没有从制度和用人单位转移到需求和个体上[11].鉴于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原因与本文将要在第三部分中仔细予以介绍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障碍因素有着互相交融的特征,故在此对其只是点到为止。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理论界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已有广泛共识,虽然有人存在异议,但认为有必要注重并加紧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研究和探索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具有其政治意义:(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城市居民同时要为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提供应有的保障[12].(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政府着眼长远的要求。如果因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劳动关系不稳定而不考虑其保险问题,那么今后再解决比现在就应对成本要大得多[13].(3)社会保障是国家赋予每个劳动者的一种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保障农民工基本公民权的需要[14].

第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表现在:(1)发展农民工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增进社会的整合与稳定,是社会顺利转型的客观需要[15].(2)是城市化战略推进的需要。合理解决我国城市化的难题,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要给农民工相应的社会保障[16].(3)农民工得失悬殊、进退两难的处境使社会主义的公平机制没有得到应有体现,亟待为其建立相应社会保障机制,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17].(4)是新时期社会反贫困的重要举措。农民工作为农村“精英分子”的身份和责任使得他们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对其家庭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极有可能导致因伤、因病而致贫甚至于返贫[18].

第三,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意义。(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引导农民工放弃兼业型转移、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从而可以改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为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必须建立一个不分所有制、不分用工形式、涵盖所有劳动者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要求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19].(3)可以引导农民工对劳动力流动的投资。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减少了他们流动的心理成本,增加了流动的间接收益和净收益现值,从而有利于农民工的流动投资[20].(4)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对于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21].(5)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维护雇佣农民工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以及企业的发展与长期利益最大化[22].

第四,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对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具有积极意义。(1)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时期弥补国有企业职工可能出现的保险金支付不足,有利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23].(2)农民工虽然持农村户口,但他们已与城镇职工一样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体现其公平性[24].(3)农民工作为社会边缘人,他们应有社会保障制度来维护自身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25].(4)从长远来看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既能减少改革的阻力与成本,又不会扭曲社会保障一元化目标,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长期目标的必然要求[26].

第五,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对农民工自身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1)数量众多的农民工享受不到应有的基本社会保障与他们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完全不对称,这是绝对不合理的;(2)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苦、累、脏、险的工种,受工伤、疾病困扰可能性非常大,社会保障是农民工实现基本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3)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关爱和保护农民工中妇女、儿童这种生理与社会双重弱势人群的需要,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更为迫切;(4)有利于对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引导,使他们在满足目前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能兼顾其长远利益[27].

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可行性与障碍因素

有效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事业和制度建设,需要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状况和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这就要求在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作用与意义有充分认识的同时深刻剖析该制度安排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要探讨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阻碍因素,也需要对其有利条件进行必要把握,在辨证分析中探索有效的解决之道。

(一)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弊端

有人认为在我国真正建立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如果盲目推行城乡接轨,很可能会增加企业和农民工的负担,国家也将付出太大的监督成本[28].

另外有人表示反对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因为对农民工来说现在首要任务是增加即期收入而非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二是近年来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都没搞好,而且农民工流动性很大;三是让农民工加入社会保障体系会增加企业成本[29].还有人认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具有负效应表现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对我国城市化会产生负面影响,对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有不利影响,也不利于农民工的就业[30].

(二)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有利条件

有学者指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二十年,国家财力和政府承受能力已逐步增强。而且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责任在于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过分强调国家财力不足和过高估计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代价是一种思想上的误区,应分类分层对农民工进行保障[31].

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条件,具体表现在:一是具备相应的政治条件,二是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三是经济条件也已基本具备[32].

还有学者认为,建立初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的时机已经逐渐成熟,政府应该着手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尤其是一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机制,更好地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道主义精神[33].

(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障碍因素

首先存在主观方面的因素:(1)农民工没有得到基本的身份认同,一部分人单纯站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忽视农民工自身的基本权益;(2)大部分的农民工雇主缺乏自觉保护农民工的意识,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农民工的保护;(3)农民工自身由于主客观原因不敢或还没有意识到需要维护自己应有的基本权益,维权意识缺乏[34].(4)城市居民对对于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较强的抵触心理,担心会引来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35].(5)一些地方搞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往往是按照上级政府规定的扩面指标层层向企业进行安排,也不管农民工是不是真正需要,这种行政强制的工作开展方式让农民工心生反感[36].

其次是体制方面的因素:(1)现有制度安排的障碍。主要是国家为保证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严格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37].(2)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相应的立法,使相应的的社会保障工作难以实现强制性原则;(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甚至是缺失。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远未形成,与城市社会保障存在严重脱节,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38].(4)农民工虽然人数众多却由于其弱势地位和较低的组织程度使得其争取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的能力不足,他们的诉求和意愿难以引起决策层的应有重视[39].

再次有客观方面的因素:(1)农民工表现出的极大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不仅反映在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也表现在职业及单位之间[40].(2)作为保障对象的农民工规模巨大且构成复杂。我国农民工数量非常庞大且还不断增长,而且层次不一、构成复杂,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别[41].(3)农民工经济收入上的障碍。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和收入很不稳定,这种状况使其难以取得进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资格[42].(4)社保资金的障碍。近年来社会保障资金短缺状况使得维持原社会保障体系尚力不从心,如果再把农民工纳入其中将会不堪重负[43].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框架体系与基本思路

前文中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必要性以及可行性等问题的论述,最终还需归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框架体系与基本思路上,这也是化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落脚点。

在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框架体系构成上,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分析。从横向构成看,主要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应包括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三个基本组成部分[44],另一种观点是将农民工社会保障基本等价于当前的城镇社会保险,即包含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生育保险等五大部分[45],较第一种观点增加了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从纵向构成看,大多观点认为当前由于主客观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不宜也不可能求大求全、齐头并进,而应坚持分类分层分阶段逐步推进的策略和基本原则,依次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尤其是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积极而有效地逐步维护和实现农民工的基本社会保障权益[46].尤其绝大多数观点都指出工伤保险问题的解决尤显必要和迫切,应该首先建立针对农民工的以普遍性为原则的工伤保险制度,解决好关联农民工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及其全家幸福的工伤问题。

另外有人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障还应包括其他保障项目。有人提出农民工的无保障状况是引发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在大城市建立“公共劳动”形式的社会救助体制[47].还有人认为应该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并通过职业福利和社区服务等方式建立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制度[48].

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上,当前理论界还存在着较大分歧和争论,没能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更没有能为大家基本接受的成熟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应将农民工纳入到现有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有人提出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应将农民工纳入其中以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但鉴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多元化要求只能适时地分层分类将农民工纳入[49].还有人认为应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可供选择的两条途径是通过户籍改革将其变成城镇居民进而纳入镇社会保障体系或者通过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扩面将农民工直接纳入[50].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对农民工实行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人认为仍将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既不现实也不可靠,但对农民工一开始即推出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缺乏财源及其他资源,因此现阶段应推出相对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一种作为过渡形态的“三元社会保障模式”[51].另有人指出农民工身份的过渡性要求必须建立有利于城乡衔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其勾勒了一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架构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并从该制度的保障对象、保障项目、基金筹集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52].

第三种观点认为可将农民工纳入到一种“低门槛、开放式与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新计划”中,搭建中国社会保障新平台。其认为近年部分城市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的做法可能剥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是一种短视甚至是歧视,但如果把农民工纳入到这种社会保障新计划实行全国统筹则不会发生这种问题,而且这种做法具有其合理性与可行性[53].

第四种观点认为应将农民工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其认为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和参照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两种模式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不具备可行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应把农民工纳入到应加快改革和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最终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过渡[54].

除了以上的四种观点,有的解决思路中没有明确提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归口问题。有人认为农民工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其具有客观、正当而迫切的社会保障诉求,应采取分类分层保障的办法依次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55].还有人基于现实权衡考虑提出了“低起点、多层次、土地换保障”的农民工社会保障设想和解决办法[56].

五、结语

现有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除了本文论及的几个方面外,还有一些从其他视角进行了探讨,鉴于其研究比较稀薄以及本文构思和篇幅的考虑,在此不再赘述。

综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已有研究尤其是专业性的论文,可以看到该问题已逐步受到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去年以来论文数量有了较大增加,认识也日渐由感性走向理性、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这必将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化解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笔者觉得研究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有待今后注意或改进。

首先,研究在总体上还很不深入。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由来已久,但从对其研究的数量上看,笔者搜集到的该方面文章不过三十余篇,其中比较正规的专门性研究就更为稀少;从研究的拓展情况来看,现有研究大部分着眼点还很笼统,分化和展开不够;从研究的氛围来看,虽然有过一些论争,但总体还很薄弱,离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这样的重大社会政策确立还不相称。

其次,研究的实证性有待加强。已有的研究基本限于纯理论和经验研究范畴,实证成分稀缺。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以及相关情况的调研不足和缺乏第一手调研资料使得对现实状况的把握不够精确、肯定和深入,从而导致研究结论尤其是构建方案的可行性与说服力不强。

第三,研究中存在一些偏颇。首先表现在研究中的结构性偏差,即对作为农民工社会保障重要部分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很少涉及,尤其是对后者忽于关注。另外对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分析不够,重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阻碍因素探讨而轻有利条件分析。

第四,研究设定的解决方案还比较粗糙,系统性和实践性不足。究其缘由,固然有研究历时不长的客观原因,但上面提到的问题尤其是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基本问题的分析认识不够全面深入而产生的一种脱离制度安排的基础性工作即直奔具体方案设计的不合理取向难免使设定方案的有效性打了折扣。

第五,研究的国际视野与经验借鉴有待重视。我国的改革发展与赶超战略要求有充分合理借鉴他国经验教训的意识,在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上亦应如此。然而现有研究中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举措的引进与参考还明显不足,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种倾向也一定程度存在于当前农民工问题的总体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

[2]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2001,(5)。

[3]陈锡文。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4,(1)。

[4]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

[5]王文韬等。农民工社会保障调查。半月谈,2004,(7)。

[6]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鹭江出版社,2000.

[7]李迎生。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教学与研究,2002,(8)。

[8]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9]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10]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

[11]石岩。选择之惑。中国社会保障,2004,(3)。

[12]陆丽芳,杨鹏程。构建面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

[13]郑功成等。农民工社保背后的七大问题。半月谈,2004,(7)。

[14]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15]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16]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17]杨辉。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天府新论,2003,(2)。

[18]王和,皮立波。谁来为农民工的明天“买单”。中国金融,2004,(4)。

[19]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20]彭宅文。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效应分析。人口与经济,2003,(5)。

[21]袁志刚。“流动人口”与社会保障。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3,(9)。

[22]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23]李迎生。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教学与研究,2002,(8)。

[24]王玉玫。建立健全城镇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想。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12)。

[25]魏丽艳。边缘群体——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探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3)。

[26]杨辉。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天府新论,2003,(2)。

[27]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28]陈美球。农民工社保时机成熟了吗。中国改革,2003,(7)。

[29]陈平。建立中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自损国际竞争力的短视国策。参阅文稿,2002,(12)。

[30]彭宅文。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效应分析。人口与经济,2003,(5)。

[31]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

[32]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

[33]齐杏发,蒋维平。由“非典”事件谈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天中学刊,2003,(3)。

[34]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35]陆丽芳,杨鹏程。构建面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

[36]郑功成等。农民工社保背后的七大问题。半月谈,2004,(7)。

[37]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38]杨辉。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天府新论,2003,(2)。

[39]陆丽芳,杨鹏程。构建面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

[40]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41]陆丽芳,杨鹏程。构建面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

[42]伍强胜。论农民工社会保障。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3-9

[43]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44]孙树菡,张思圆。都市边缘群体及其社会保障权益。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6)。

[45]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

[46]孙树菡,张思圆。都市边缘群体及其社会保障权益。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6)。

[47]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2001,(5)。

[48]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

[49]孙树菡,张思圆。都市边缘群体及其社会保障权益。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6)。

[50]张启春。谈谈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江汉论坛,2003,(4)。

[51]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二元社会保障系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2]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

[53]高书生。关于搭建中国社会保障新平台的设想。经济研究参考,2003,(4)。

[54]杨立雄。“进城”,还是“回乡”?——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选择。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