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资源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9:19:42

生物资源论文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农业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也是农业新品种和生命科学源头创新的材料基础。育种实质上就是作物种质资源优异基因的重组再加工,小麦矮秆基因、水稻“野败”型不育基因的应用引发了“绿色革命”。因此,保护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发掘其中的优异基因,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策略[1]。当前,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而作物种类减少、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却日益突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农业生物资源在经济社会、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食物与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高度,切实加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2]。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

1.1农业生物资源收集保存现状

山东省地处温带,由于具有良好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条件及悠久的垦殖历史,农业生物资源相当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农业行政部门和科研单位组织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农作物品种资源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在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大力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和国内外种质资源的引进收集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山东农业生物资源。初步统计,目前分散保存于全省科研和教学单位的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约4万份,这些资源有效地支撑了全省动植物育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1.1主要农作物资源目前,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搜集保存的普通小麦种质资源2200余份,其中本省地方品种441份,育成品种534份,国内征集品种(系)1025份,国外品种59份;另有国内外耐旱小麦种质156份,小麦近缘野生种属10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经过归并整理后保存441份,另有大批国内外引进种质和创新种质。国内外花生资源1800余份。棉花种质1470余份,包括野生棉及远缘杂交高代材料、彩棉、低酚棉等。谷子种质2200多份。高粱种质1200多份。大豆栽培品种835份。

建国以来,经过几次全省范围内对蔬菜资源的调查、征集和整理,到198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保存68种蔬菜(包括部分亚种和变种)共3000多份种质资源,其中收入《山东省蔬菜品种资源目录》的共计1680个。这些品种中有许多是山东名优特产蔬菜资源,如胶东大白菜、潍县萝卜、章丘大葱、莱芜姜、苍山大蒜、益都银瓜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从国内外引进了大批优良蔬菜品种,加之本省选育的新品种,使山东的蔬菜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突出的经济性状[3]。

山东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的原产中心之一,被誉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现有果树种质资源24科,50属,141种,27个变种,其中原始分布的野生果树资源有20科,34属,81种或变种[4]。山东原产果树资源在现有资源种类中占有优势地位,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枣庄石榴、大泽山葡萄等都是山东久负盛名的特产。

1.1.2畜禽资源山东现有地方畜禽品种32个,其中鲁西黄牛、德州驴等大家畜5个,莱芜猪、大蒲莲猪、里岔黑猪等地方猪种8个,小尾寒羊、济宁青山羊等地方羊8个,寿光鸡、中国斗鸡等地方鸡7个,豁眼鹅、金乡百子鹅2个地方鹅,微山麻鸭、文登黑鸭2个地方鸭。现存的地方品种按保存数量和利用程度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有一定群体数量,在畜牧生产中单独或作为杂交母本使用的畜禽品种,如鲁西黄牛、小尾寒羊、莱芜猪、里岔黑猪、微山麻鸭、豁眼鹅等,大约占畜禽品种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已得到有效利用,市场需求趋向性凸显,资源价值得到认可,并对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种质支撑。二是群体数量较少,某些特性突出,目前作为育种材料或满足特定需要的畜禽品种,如中国斗鸡、寿光鸡、济宁青山羊、大蒲莲猪等。三是尚未得到社会重视、存养地又无能力保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灭绝或处于濒危的畜禽品种,建国以来,已有荣成元宝鸡、烟台糁糠鸡、沾化黑猪等6个品种灭绝;济宁百日鸡、文登黑鸭、大尾寒羊、黑耳兔等品种濒临灭绝[5]。

1.1.3农业微生物资源山东省在农业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方面曾一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196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分离到一种专性寄生于菟丝子的墨盘孢目毛炭疽菌属的真菌,利用该菌制备的微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防治菟丝子效果显著,且不危害大豆和其它农作物,对人畜无害,成为我国将真菌用于杂草生物防治的首创。1966年以后,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6617×104hm2,防效达85%以上,平均挽回损失30%~50%。目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食用菌等优良菌株的保存数量达400余株,山东农业大学的植物病原真菌菌种及动物病原菌保存数量达200余株,青岛农业大学也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药用真菌资源。

1.1.4药用植物资源1987年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后编写的《山东省中药资源名录》共收载中药4类1470种,药用植物即达1299种,占中药资源总数的8814%,其中藻类植物43种,菌类植物32种,地衣植物2种,苔藓植物3种,蕨类植物73种,种子植物有1143种。除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研究院和各地植物园内种植少量的药用植物用于教学、科普或观赏外,大都处于野生状态。建国以来,山东开展野生种质人工驯化的药用植物90余种,较大规模(6617hm2以上)人工栽培的有20余种,其中桔梗、丹参、黄芩、黄芪、金银花等全国知名。从2005年始,在省良种产业化工程的支持下,开始了山东大宗类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工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鉴定保存桔梗、丹参、黄芪、黄芩、石竹子、紫苏等种质200余份,育种中间材料800余份;山东中医药大学鉴定保存金银花、丹参等种质资源140余份;山东中医药研究院鉴定保存黄芩种质50余份。

1.2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尽管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6~8]。

一是对生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公益性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二是管理职责不明,缺乏高层次整体规划,尚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工作体系。

三是资源保存分散,共享效率低。长期以来,资源分散保存在不同的行业机构和技术人员手中,存在部门分割、单位所有的现象,机构之间以及保存者与利用者之间缺乏联系,资源共享的整体能力较差。

四是资源评价、鉴定等技术工作不深入,典型性和关键性数据缺乏,资源潜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五是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基础性和技术支撑性等特点,短期内难以出大成果和高水平论文,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这项工作。

六是缺乏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资源的收集保存、繁殖更新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其经费至今尚未列入经常性财政预算。许多资源的保存借助一般科研项目的支持,而项目结束后,因资金断档,不得不放弃对大量资源的保存。

2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战略设想

山东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但随着农业集约化发展、生态环境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之长期以来农业生物资源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破环严重,农业品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窄。因此,加强农业生物资源的管理、保护及研究利用越来越迫切,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提出构建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初步设想[9~13]。

2.1平台建设总体思路

2.1.1指导思想从全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出发,以资源安全保护和科学利用为主线,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创新资源管理与共享机制,解决资源收集、保存、共享和利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山东省乃至黄淮海地区农业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2.1.2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农业生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保存方式多样。平台建设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按照不同类型资源的性能特点和生命规律,分步骤、分级别、分阶段组织实施。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的主导作用,同时调动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3)优化整合,高效利用。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登记,优化整合分散在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农业生物资源,确保资源安全,促进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4)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建立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参与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决策机制,构筑以资源保存和研究机构为核心的收集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咨询、运行、服务、监督、评价等管理机制,保证平台正常运转。

2.1.3发展目标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构筑起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层结构,建成资源运行管理、保存更新和共享服务三大体系,完成一批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创新和共享等基础性工作,全面提升山东省资源保存与利用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与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接轨,实现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2.2平台结构

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由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层结构组成。

实物层包括主要农作物、养殖动物、农业微生物、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库(圃、区、场)及其所保存的种质资源。通过实物层建设,形成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体系。

数据层是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对农业生物资源的形态、特性、遗传等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山东省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

网络层是建设分布式的农业生物资源信息网络软硬件环境,建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实现农业资源数据的远程查询和种质需求信息的传递。

2.3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2.3.1收集保存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农业生物资源的安全保存,避免已收集资源的再度丢失,应建立原生境保护与非原生境保护(如种质库、圃、场、园等)相结合的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保存体系。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中心。建设、完善农业生物资源中心综合楼及其相应的配套设施,包括种子中期低温保存库、微生物库、离体材料库、畜禽种质库、种质鉴定评价实验室、资源信息网络室、资源繁育和展示基地等,使该中心成为山东乃至黄淮海地区现代化的种质资源保存中心、资源鉴定与评价中心、资源数据信息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教育基地。

(2)种质资源圃。以山东省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以不适宜种子保存的多年生和无性繁殖植物资源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圃,建设、完善10个植物种质资源圃。公务员之家

(3)畜禽保种场。以优势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单位为依托,以特色、珍稀地方畜禽资源和优异资源为重点,按照生物安全规划,依据品种特性分类原则,建立20个畜禽资源保种场,保护地方资源和引进的优异资源。

(4)保护区。以生物资源原生地地方政府为主体,根据普查结果,设立10~20个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对山东特有的野生资源进行原生境保护。

(5)资源繁殖更新基地。以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单位为依托,根据实际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10个资源繁育更新基地,对保存的农业生物种质材料分期分批进行更新繁殖。

2.3.2运行管理体系建设

(1)管理委员会。成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委员会,作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的领导机构和最高决策机构,主要功能是协调、规范平台建设的政策导向,从政策和运行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平台顺畅运行。

(2)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与运行的方针、路线和发展战略提供咨询意见和决策性建议,包括科技政策与科技规划的制定、重大科技项目与科学工程的前期论证、人才培养、国内外交流合作等。

(3)管理办公室。平台管理办公室是资源平台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是平台共享服务和运行管理的枢纽,保障各项决策的实施以及安排协调相关的任务。

(4)省级资源中心。中心为非盈利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职能和任务是进行农业生物资源的搜集、引进和保存工作,开展资源的鉴定评价、创新利用、分发代存和资源数据信息的研究与,在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组织协调、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牵头作用,是全省农业生物资源共享体系的中心。

(5)资源研究团队。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为主体,吸收社会力量,组建资源研究团队,承担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繁殖更新、共享利用等具体工作。

2.3.3共享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制定共享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界定规则,确定资源提供者、利用者和共享运行管理者等共享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研究制定农业生物资源共享保障规则,包括共享与利益分享相关政策和法规、约束与激励机制、信誉保障和咨询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

(2)建立资源信息共享网络。集成资源主要数据信息,建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为政府主管部门掌握情况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科研人员和普通公众获取和利用农业生物资源信息提供可靠、便捷的通道。

2.4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

2.4.1农业生物资源的考察与调查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多样性、濒危状况、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保存条件、管理水平和共享共用现状等进行全面调查,探索农业生物资源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2.4.2农业生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建设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库(圃、场)及原生境保护点,向各级各类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资源保有单位和个人征集现有资源,开展国内外优异资源的收集和引进,抢救性收集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农业生物资源。对收集的资源统一编目和入库(圃、场)保存。

2.4.3农业生物资源的繁殖更新及标志性性状数据的补充完善开展现存资源的定期繁殖更新工作,维持资源的生活力。对收集保存的资源深入开展农艺学、遗传学等相关研究,补充完善种质资源的标志性和关键性性状信息,增加资源信息数据,提高资源可利用性。

2.4.4农业生物资源的鉴定评价按照国家统一的资源描述标准和数据控制规范,对资源的生物学特征特性进行鉴定评价。研究各种农业生物资源鉴定评价的技术方法,特别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资源的性状特征,构建地方特色生物资源核心种质,筛选优异资源和突破性新种质。

2.4.5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按照国家统一的资源描述规范,对资源的护照信息、标记信息、特征特性信息、保存信息等进行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建立资源信息(包括图像、视频等信息)数据库,保证资源信息数据的可比性,提升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共享水平。

2.4.6分子标记筛选、基因克隆与种质创新开展农业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发掘重要性状的基因标记,克隆功能基因,创造新型种质材料,丰富遗传资源基因库。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山东特有生物资源的分子图谱,构建智能化的种质指纹图谱识别系统,建立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技术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为主体的高效分子育种技术平台。

2.4.7信息网络建设按照统一的资源信息标准、数字化标准和网络化标准,将资源实物、数据信息和网络相结合,建立数据容量大、检索查询功能全、网络服务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现代化服务体系。

基于GIS、RS和GPS技术,建设农业生物资源原生地、资源圃、保种场、保护区和更新与繁殖基地自然与经济环境空间管理系统,与共享服务系统融合,支撑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2.4.8虚拟博物馆建设建立和完善图像处理、多媒体数据采集加工的规范,开展代表性、典型性资源的多媒体数据采集工作;运用三维数据还原、视频、音频等技术制作多媒体展品,实现对资源全方位的数字化表达;建立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以“形”的方式实现对资源的检索,建成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虚拟博物馆,达到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资源保护宣传和远程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旭1作物种质资源与农业科技革命[J]1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999,2:31-351

[2]国务院办公厅1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25号文)120041

[3]何启伟,苏德恕,赵德婉1山东蔬菜[M]1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4-51

[4]张毅1山东果树种质资源及其多样性研究[D]1山东农业大学,20041

[5]赵德云,武英,郭建风,等1山东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J]1山东农业科学,2009,3:105-1081

[6]方嘉禾1中国作物遗传资源的利用、问题及建议[J]1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999,4:64-651

[7]朱明,阮仁超,聂莉1贵州省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现状与展望[J]1贵州农业科学,2007,35(5):163-1661

[8]叶昌荣,王莉花,徐福荣1云南作物遗传资源研究现状及设想[J]1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1,2(3):60-621

[9]杜占元,刘旭1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M]1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10]王喆,卢兵友1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共享机制探讨[M]1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11]羊杏平1江苏省蔬菜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J]1江苏农业科学,2004,6:113-1161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农业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也是农业新品种和生命科学源头创新的材料基础。育种实质上就是作物种质资源优异基因的重组再加工,小麦矮秆基因、水稻“野败”型不育基因的应用引发了“绿色革命”。因此,保护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发掘其中的优异基因,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策略[1]。当前,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而作物种类减少、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却日益突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农业生物资源在经济社会、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食物与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高度,切实加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2]。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

1.1农业生物资源收集保存现状

山东省地处温带,由于具有良好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条件及悠久的垦殖历史,农业生物资源相当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农业行政部门和科研单位组织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农作物品种资源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在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大力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和国内外种质资源的引进收集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山东农业生物资源。初步统计,目前分散保存于全省科研和教学单位的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约4万份,这些资源有效地支撑了全省动植物育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1.1主要农作物资源目前,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搜集保存的普通小麦种质资源2200余份,其中本省地方品种441份,育成品种534份,国内征集品种(系)1025份,国外品种59份;另有国内外耐旱小麦种质156份,小麦近缘野生种属10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经过归并整理后保存441份,另有大批国内外引进种质和创新种质。国内外花生资源1800余份。棉花种质1470余份,包括野生棉及远缘杂交高代材料、彩棉、低酚棉等。谷子种质2200多份。高粱种质1200多份。大豆栽培品种835份。

建国以来,经过几次全省范围内对蔬菜资源的调查、征集和整理,到198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保存68种蔬菜(包括部分亚种和变种)共3000多份种质资源,其中收入《山东省蔬菜品种资源目录》的共计1680个。这些品种中有许多是山东名优特产蔬菜资源,如胶东大白菜、潍县萝卜、章丘大葱、莱芜姜、苍山大蒜、益都银瓜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从国内外引进了大批优良蔬菜品种,加之本省选育的新品种,使山东的蔬菜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突出的经济性状[3]。

山东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的原产中心之一,被誉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现有果树种质资源24科,50属,141种,27个变种,其中原始分布的野生果树资源有20科,34属,81种或变种[4]。山东原产果树资源在现有资源种类中占有优势地位,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枣庄石榴、大泽山葡萄等都是山东久负盛名的特产。

1.1.2畜禽资源山东现有地方畜禽品种32个,其中鲁西黄牛、德州驴等大家畜5个,莱芜猪、大蒲莲猪、里岔黑猪等地方猪种8个,小尾寒羊、济宁青山羊等地方羊8个,寿光鸡、中国斗鸡等地方鸡7个,豁眼鹅、金乡百子鹅2个地方鹅,微山麻鸭、文登黑鸭2个地方鸭。现存的地方品种按保存数量和利用程度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有一定群体数量,在畜牧生产中单独或作为杂交母本使用的畜禽品种,如鲁西黄牛、小尾寒羊、莱芜猪、里岔黑猪、微山麻鸭、豁眼鹅等,大约占畜禽品种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已得到有效利用,市场需求趋向性凸显,资源价值得到认可,并对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种质支撑。二是群体数量较少,某些特性突出,目前作为育种材料或满足特定需要的畜禽品种,如中国斗鸡、寿光鸡、济宁青山羊、大蒲莲猪等。三是尚未得到社会重视、存养地又无能力保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灭绝或处于濒危的畜禽品种,建国以来,已有荣成元宝鸡、烟台糁糠鸡、沾化黑猪等6个品种灭绝;济宁百日鸡、文登黑鸭、大尾寒羊、黑耳兔等品种濒临灭绝[5]。

1.1.3农业微生物资源山东省在农业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方面曾一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196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分离到一种专性寄生于菟丝子的墨盘孢目毛炭疽菌属的真菌,利用该菌制备的微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防治菟丝子效果显著,且不危害大豆和其它农作物,对人畜无害,成为我国将真菌用于杂草生物防治的首创。1966年以后,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6617×104hm2,防效达85%以上,平均挽回损失30%~50%。目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食用菌等优良菌株的保存数量达400余株,山东农业大学的植物病原真菌菌种及动物病原菌保存数量达200余株,青岛农业大学也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药用真菌资源。

1.1.4药用植物资源1987年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后编写的《山东省中药资源名录》共收载中药4类1470种,药用植物即达1299种,占中药资源总数的8814%,其中藻类植物43种,菌类植物32种,地衣植物2种,苔藓植物3种,蕨类植物73种,种子植物有1143种。除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研究院和各地植物园内种植少量的药用植物用于教学、科普或观赏外,大都处于野生状态。建国以来,山东开展野生种质人工驯化的药用植物90余种,较大规模(6617hm2以上)人工栽培的有20余种,其中桔梗、丹参、黄芩、黄芪、金银花等全国知名。从2005年始,在省良种产业化工程的支持下,开始了山东大宗类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工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鉴定保存桔梗、丹参、黄芪、黄芩、石竹子、紫苏等种质200余份,育种中间材料800余份;山东中医药大学鉴定保存金银花、丹参等种质资源140余份;山东中医药研究院鉴定保存黄芩种质50余份。

1.2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尽管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6~8]。

一是对生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公益性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二是管理职责不明,缺乏高层次整体规划,尚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工作体系。

三是资源保存分散,共享效率低。长期以来,资源分散保存在不同的行业机构和技术人员手中,存在部门分割、单位所有的现象,机构之间以及保存者与利用者之间缺乏联系,资源共享的整体能力较差。

四是资源评价、鉴定等技术工作不深入,典型性和关键性数据缺乏,资源潜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五是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基础性和技术支撑性等特点,短期内难以出大成果和高水平论文,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这项工作。

六是缺乏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资源的收集保存、繁殖更新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其经费至今尚未列入经常性财政预算。许多资源的保存借助一般科研项目的支持,而项目结束后,因资金断档,不得不放弃对大量资源的保存。

2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战略设想

山东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但随着农业集约化发展、生态环境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之长期以来农业生物资源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破环严重,农业品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窄。因此,加强农业生物资源的管理、保护及研究利用越来越迫切,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提出构建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初步设想[9~13]。

2.1平台建设总体思路

2.1.1指导思想从全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出发,以资源安全保护和科学利用为主线,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创新资源管理与共享机制,解决资源收集、保存、共享和利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山东省乃至黄淮海地区农业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2.1.2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农业生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保存方式多样。平台建设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按照不同类型资源的性能特点和生命规律,分步骤、分级别、分阶段组织实施。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的主导作用,同时调动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3)优化整合,高效利用。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登记,优化整合分散在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农业生物资源,确保资源安全,促进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4)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建立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参与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决策机制,构筑以资源保存和研究机构为核心的收集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咨询、运行、服务、监督、评价等管理机制,保证平台正常运转。

2.1.3发展目标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构筑起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层结构,建成资源运行管理、保存更新和共享服务三大体系,完成一批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创新和共享等基础性工作,全面提升山东省资源保存与利用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与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接轨,实现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2.2平台结构

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由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层结构组成。

实物层包括主要农作物、养殖动物、农业微生物、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库(圃、区、场)及其所保存的种质资源。通过实物层建设,形成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体系。

数据层是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对农业生物资源的形态、特性、遗传等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山东省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

网络层是建设分布式的农业生物资源信息网络软硬件环境,建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实现农业资源数据的远程查询和种质需求信息的传递。

2.3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2.3.1收集保存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农业生物资源的安全保存,避免已收集资源的再度丢失,应建立原生境保护与非原生境保护(如种质库、圃、场、园等)相结合的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保存体系。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中心。建设、完善农业生物资源中心综合楼及其相应的配套设施,包括种子中期低温保存库、微生物库、离体材料库、畜禽种质库、种质鉴定评价实验室、资源信息网络室、资源繁育和展示基地等,使该中心成为山东乃至黄淮海地区现代化的种质资源保存中心、资源鉴定与评价中心、资源数据信息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教育基地。

(2)种质资源圃。以山东省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以不适宜种子保存的多年生和无性繁殖植物资源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圃,建设、完善10个植物种质资源圃。公务员之家

(3)畜禽保种场。以优势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单位为依托,以特色、珍稀地方畜禽资源和优异资源为重点,按照生物安全规划,依据品种特性分类原则,建立20个畜禽资源保种场,保护地方资源和引进的优异资源。

(4)保护区。以生物资源原生地地方政府为主体,根据普查结果,设立10~20个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对山东特有的野生资源进行原生境保护。

(5)资源繁殖更新基地。以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单位为依托,根据实际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10个资源繁育更新基地,对保存的农业生物种质材料分期分批进行更新繁殖。

2.3.2运行管理体系建设

(1)管理委员会。成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委员会,作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的领导机构和最高决策机构,主要功能是协调、规范平台建设的政策导向,从政策和运行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平台顺畅运行。

(2)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与运行的方针、路线和发展战略提供咨询意见和决策性建议,包括科技政策与科技规划的制定、重大科技项目与科学工程的前期论证、人才培养、国内外交流合作等。

(3)管理办公室。平台管理办公室是资源平台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是平台共享服务和运行管理的枢纽,保障各项决策的实施以及安排协调相关的任务。

(4)省级资源中心。中心为非盈利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职能和任务是进行农业生物资源的搜集、引进和保存工作,开展资源的鉴定评价、创新利用、分发代存和资源数据信息的研究与,在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组织协调、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牵头作用,是全省农业生物资源共享体系的中心。

(5)资源研究团队。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为主体,吸收社会力量,组建资源研究团队,承担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繁殖更新、共享利用等具体工作。

2.3.3共享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制定共享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界定规则,确定资源提供者、利用者和共享运行管理者等共享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研究制定农业生物资源共享保障规则,包括共享与利益分享相关政策和法规、约束与激励机制、信誉保障和咨询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

(2)建立资源信息共享网络。集成资源主要数据信息,建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为政府主管部门掌握情况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科研人员和普通公众获取和利用农业生物资源信息提供可靠、便捷的通道。

2.4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

2.4.1农业生物资源的考察与调查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多样性、濒危状况、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保存条件、管理水平和共享共用现状等进行全面调查,探索农业生物资源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2.4.2农业生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建设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库(圃、场)及原生境保护点,向各级各类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资源保有单位和个人征集现有资源,开展国内外优异资源的收集和引进,抢救性收集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农业生物资源。对收集的资源统一编目和入库(圃、场)保存。

2.4.3农业生物资源的繁殖更新及标志性性状数据的补充完善开展现存资源的定期繁殖更新工作,维持资源的生活力。对收集保存的资源深入开展农艺学、遗传学等相关研究,补充完善种质资源的标志性和关键性性状信息,增加资源信息数据,提高资源可利用性。

2.4.4农业生物资源的鉴定评价按照国家统一的资源描述标准和数据控制规范,对资源的生物学特征特性进行鉴定评价。研究各种农业生物资源鉴定评价的技术方法,特别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资源的性状特征,构建地方特色生物资源核心种质,筛选优异资源和突破性新种质。

2.4.5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按照国家统一的资源描述规范,对资源的护照信息、标记信息、特征特性信息、保存信息等进行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建立资源信息(包括图像、视频等信息)数据库,保证资源信息数据的可比性,提升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共享水平。

2.4.6分子标记筛选、基因克隆与种质创新开展农业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发掘重要性状的基因标记,克隆功能基因,创造新型种质材料,丰富遗传资源基因库。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山东特有生物资源的分子图谱,构建智能化的种质指纹图谱识别系统,建立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技术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为主体的高效分子育种技术平台。

2.4.7信息网络建设按照统一的资源信息标准、数字化标准和网络化标准,将资源实物、数据信息和网络相结合,建立数据容量大、检索查询功能全、网络服务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现代化服务体系。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海洋功能食品;海洋资源;高端生物制品

引言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学业压力过大,平常又缺乏锻炼,身体便会吃不消。这时家长们便会给孩子买一些营养价值高的保健功能产品,来为孩子补充日常学习生活所需要的营养。这些保健功能产品中就有着海洋功能食品,那海洋功能食品究竟是什么呢?众所周知,在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而在现阶段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研究和开发海洋功能食品已经成为了食品业的热点。到目前为止,利用海洋生物研究和开发的海洋功能食品已经形成了很多种类,例如鱼油功能食品、海洋蛋白功能食品、海藻功能食品、微藻功能食品、贝类功能食品等。因为过去人们大肆开产自然资源,不注重保护自然,所以陆地上的资源日益匮乏,因此作为一种海洋生物资源的海洋功能食品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海洋功能食品及高端生物制品概述

功能食品指的是具有调整生物规律、防治疾病隐患、促进健康恢复等功能,经设计加工而制成的对人体机能具有明显调节作用的食品。如今陆地资源越来越匮乏,因此作为一种海洋资源的海洋功能食品便越来越受到重视。据悉,海洋鱼类中含有着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其蛋白质含量高达15%~25%,必需氨基酸含量也很高。另外,海洋鱼类还含有着淡水鱼类及陆生动物蛋白质中所缺乏的牛磺酸,而牛磺酸可以显著的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抑制和治疗帕金森综合征,改善脑功能和视网膜组织功能,具有利胆护肝的作用。海洋鱼类脂肪含量一般在5%~15%,含有人类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含有以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为主要成分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对人类身体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洋功能食品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开发潜力,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生物有些特异功能对人体特别有效。由于海洋生物和陆地动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海洋功能产品所含有的功能也不一样。随着海洋生物技术、分子快速筛选方法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世界范围内已从海洋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得到了近4000种生物活性成分,如牛磺酸、鱼油不饱和脂肪酸、甲壳素、壳聚糖、活性多糖、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等,这些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提高人体免疫力、免疫抑制、免疫赋活、强心、抗病毒、抗菌、消炎、降血脂和降血压、益智和预防老年性痴呆以及美容等功效。简而言之,海洋功能食品就是以海洋生物为资源而开发的功能食品,是利用海洋生物技术从海洋生物中抽取出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功能因子,且具有明确功效的功能食品。近些年,我国海洋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制出了一系列投入市场的产品,为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海洋功能食品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质量标准不够规范

目前我国的海洋功能食品的质量品质参差不齐,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的海洋功能食品的产品质量标准不够规范。一些海洋功能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获得高额利润,便不再关注产品的质量问题,为了赚钱不惜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甚至有时还会发生一些掺假现象。因此,产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就显得非常重要,海洋功能食品的鱼目混珠现象严重正是因为缺少相应的规范,标准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善。

(二)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海洋功能食品的产业化程度较低,与一些高新化的食品加工领域相比,海洋功能食品以初加工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且大多数的企业仍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态。有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约有2000家功能食品企业,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仅占1.45%,投资总额在5000万元至1亿元的中型企业占38%,投资总额在1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企业占6.66%,投资总额在10万元至1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41.39%,小型作坊式企业占12.5%。因此,功能食品产业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大中型功能食品企业所占的比例仍然偏低。

(三)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

我国海洋功能食品科研人员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理念,所研发的产品在功效上大量重复且并不能真正满足人们对海洋功能食品多样性、多层次的需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是因为创新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在海洋功能食品的加工技术上不够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很低,适应市场需求的海洋功能食品的产品开发急需加强。

三、海洋功能食品的未来展望

未来的海洋功能食品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营养保持的同时,也注重口味的增强。而依附海洋功能食品所开发出的高端生物制品针对性更强,能够满足不同种类人群的特殊需求,因此,适应市场需求的海洋功能食品的产品开发在现阶段非常重要。利用海洋生物开发功能食品有着巨大的潜力,那些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是开发功能食品的庞大资源,我们要好好利用。同时,我们在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时,也要保持适度这一原则,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资源,注重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因为人类的私欲就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只有保护好资源,才能让资源更好的为我所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后的未来,海洋功能食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老年人年岁已高,易患各种疾病,而一些功能食品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让老年人的身体更加健康;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身体透支严重,而一些功能食品可以缓解身体的疲劳,让他们更有精神与活力;孩子们日常学习累,缺乏体育运动,而一些功能食品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增添力量。因此,我相信这些功能产品在未来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结合目前的情况,海洋功能食品在国际上的发展十分迅速,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饮食工业发展中的一股新潮流。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海洋功能食品的发展前景将变得越来越广阔。结语海洋功能产品的开发利用,无疑对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老年人服用此类产品可以让身体更加强健,未成年人服用也对身体有着好处,可以保证他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营养。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多研发一些对人们身体健康有益的海洋功能产品,为提高人类自身的健康水平做出贡献。当然,在对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好自然,和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刘楚怡,李劲涛,钟儒刚.海洋功能食品及高端生物制品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

[2]汪文.海洋生物功能食品产业正在孕育[J].中国渔业报,2016.

[3]丁国芳,王斌,杨最素,马剑茵,徐银峰.高效食疗型海洋功能食品研发[J].第十二届海洋药物学术年会会刊,2015-10-26.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篇4

资源科学把对资源分为三大类,一是社会资源(学),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等。这方面的资源,今天各位专家发言已涉及或将要涉及。二是综合资源学科,从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信息学和法学等角度来研究资源,形成交叉学科。三是部门自然资源学,包括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矿产资源学、能源资源学、药物资源学等部门资源学科。根据会议安排,我今天主要对自然资源中的战略性资源进行分析,这接近于部门资源学研究的内容。

战略性资源,用我自己的概括是:主要指硬体资源而不是软体资源。

那么,什么资源可称为战略性资源?

我认为战略资源应具备三个特点或说存在三种矛盾:需求的基础性或刚性(比如人们吃穿用行安全等需求)与供给难以永续性的矛盾,需求额的扩张性(即巨大且不断增大)与供给的稀缺性的矛盾,产品价格的低预期值(因其使用者的普遍化)与保护或开发的边际成本递增的矛盾。

让我们看看古人如何认识战略性资源的。我们的祖先曾从哲学高度概括出五类资源即:“金、木、水、火、土”。金者,矿产资源;木者,植物资源引申到生物资源;水者,就是水资源;火者,引申为能源资源,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石油资源;土者,土地资源。以上五种资源也是现代人公认为的最具战略性意义的资源。

基于我对战略资源的三个特点的理解,又借古人的智慧,加之发言时间有限,在此我仅想就其中三种资源简要进行经济学角度的分析,这三种资源是:石油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石油资源的供求前景如何?问题何在?出路何在?

对石油资源前景看法不一,有认为到2039年中国石油将枯竭,有专家预测到10年后,20年后,石油供求缺口在6000万吨到1.3亿吨之间。也有专家持谨慎乐观态度。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即:21世纪中国石油资源虽然有缺口,但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供求基本平衡。长远的供求矛盾,则会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理由何在呢?

先看看石油储采的基本情况。根据1994年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的评价结果:全国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吨,其中74%为陆上,26%为海上石油。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亿吨,陆上占78%,海域占22%。1999年我国生产原油1.6亿吨,而当年消费原油为1.9亿吨。设以后每年用油为2亿吨。940亿吨可用470年。粗略地讲,我国石油理论上可用400-500年。但若按最终可采储量算,有专家估计在160亿吨。设今后若干年产量平均为2亿吨,再设石油储量新发现和石油消费新增长大致平衡,则可能采80年(有的石油专家过细的预测是到2063年止)。

从消费角度看。我们看到,现在我国石油消费增长强劲,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加大。我国1993年开始成为净石油进口国,当年原油和成品油出口2000多万吨,进口3000多万吨,净进口石油近1000万吨。到1999年,我国出口1000多万吨,进口5000多万吨,净进口石油4000多万吨。也就是说,净进口是越来越多。显然,随着国内经济增长,国内石油难以满足需求的矛盾将趋严重。

那么,有什么办法来解决我国21世纪石油资源的供求问题呢?

解决问题的办法正在探索,我在这里归纳了8种办法。一是利用新思路、新技术对现在油田进行再评估、再开发。近30年来,世界石油通过已知油田再评价而增加的储量远超过了新发现的储量,中国老油田也在储量减少情况下通过努力保持了产量。美国《商业周刊》1997年11月发文指出:“当前世界石油工业出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我们原来所预想的情景:石油资源没有枯竭”。这种判断,对中国也适用。二是石油勘探进程仍是乐观的,新的油藏不断被发现。近年来石油天燃气资源勘探取得较大进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1999年有12项重要油气发现,控明石油储量4亿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1999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同年发现5个油田,其中渤海湾的一个油田石油地质储量3亿吨。据科学家估计,中国各类沉积盆地500多个,进行过油气勘探和评估的仅1/3。因此,发现和生产出新的油气,仍有相当空间。三是需要在扩大利用天燃气资源上下功夫。我国天燃气可采储量令人比较乐观。按最终资源量为22万亿立方米,年产量为700亿立方米(今年年产量预计在300亿立方米之内)计算,可采300年。四是坚持发展多种能源、实现能源的转化利用大有作为。比如,今年石油涨价对中国煤炭出口带来巨大机会,使煤炭出口翻了几番。现在各方正在研究煤电、煤油的转化,研究风力利用,太阳能利用,核电利用前景等,这些资源替代思路和办法,对保护和延长单一资源生命周期是很重要的。五是开拓海外石油生产,加入国际分工。1999年我石油企业在海外的石油产量达250万吨。其中,1998年投产并出口的我国第一个海外大型油田苏丹油田,使我石油集团获得167万吨,占其原油产量的20%。这对缓解国内石油供给压力起了作用。今后,开拓海外石油供给的战略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六是建设原油战略储备体系,以求缓解石油短期危机是重要的。七是用各种办法来提高油品的使用效益、减少对油品的浪费,以延长石油资源的使用年限。八是进一步完善石油工业重组改制的成果。近两年,两大公司改制并在海外成功上市,以及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新办法出台,都是石油工业以及石油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我相信,体制改革将是增加石油生产和满足需求的可贵动力。

总之,石油资源永续利用上存在困难,但也会有越来越多克服困难的办法。

水资源的供求前景如何?问题何在?出路何在?

1995年世界银行发表的数据表明,占全球人口40%的80个国家水资源严重不足。美国《时代》杂志曾发表一文,认为:“水是下次战争的根源”。

我国占有世界22%的人口,而淡水资源只占世界8%,被联合国列为全世界人均水资源缺短的贫水国之一。我国水资源人均24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单位耕地面积占有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现在每年缺水量接近400亿立方米,全国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全国90%以上城市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空间分布也极不均衡。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进入80年代以来,多次出现断流,这成为我国水资源开始缺乏的标识性的象征。

更严重的问题是: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40%-50%,落后美国、日本30年,农业用水损失率高达60%,生活用水中也存在普遍的浪费现象。

如何办?首先是节约用水。工农业用水要节约,社会一切用水要节约。二要治污,减少污水排放,增加可用水量。三要养水,要环境保护,涵养水源。四要合理配置水资源,搞好余水区向缺水区的调配工程。同时,要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五、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

今年7月,我收到西安交大霍有光教授寄给我一本书,名为《策解中国水问题》,他在书中对21世纪中国面临的水问题作了分析,并对几大调水工程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水问题是两大类,一是水荒,即缺水;二是水害,即水分布不均引发的洪水和干旱。他提出解决中国水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一是把水害治理好,二是把水资源利用好,三是把生态建设好。解决中国水问题的基本途径是:一要开源,二要节流,三要保护。我不认识这位教授,但他在信中误认为我是研究中国水问题的专家,使我很惭愧。在此,我要向关心中国水问题的真正的专家们(我个人不是水问题的专家)包括霍教授,表示自己由衷的敬意。生态资源的供求前景如何?问题何在?出路何在?

有一个观点不论人们是否能够接受,也不论准确与否,都将是极为重要和发人深省的。今年5月22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斯坦.戴维斯的一篇文章,他认为,每一种经济形态都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和消亡阶段。生物经济阶段是从1953年发现DNA开始的。而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公布,标志这一阶段完成,进入了成长阶段。与此同时,因特网的出现,则表明信息经济已进入成熟阶段。因此他认为,从现在开始的25年里,将发生一件事,就是处于成长期的生物经济时代将取代已进入成熟期的信息经济时代。他认为,最早被生物经济时代改造的4个行业是制药业、保健业、农业和食品行业(我要加一个环境工程行业)。生物技术在今后20年里将把得病治疗为主变成无病预防为主,将把农场变成为超级生物工程的制造工厂。他还预言,2025年以后,当生物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将会全面改变非生物行业。当然,他也不否认生物经济会带来负作用。他说:工业时代是污染和环境恶化,住处信息时代是隐私权难保护,生物经济时代则是论理受到冲击。生物学的发展,使人类不仅认识生命,而且将操纵生命。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人种改良等,只是这场冲击的一小部分。

认为21世纪生物学将成为最重要领域并付诸实施的科学家很多。事实上,现欧美大制药公司开发的新药品中40%是以基因组全为基础的。1999年底,已有47种转基因作物农产品投入市场。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造就了一个新名词:生物蕊片。基因抢夺战也已经开始了。基因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人体共有10-14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只有一套。发现一个少一个,谁占有较多基因专利,谁就将在人类基因的商业开发方面抢得先机。可以说,基因专利的多少决定着将来生物技术企业的生存空间大小。科学家已提出了可能运用生物技术的种种领域和关于商业机会的长长名单。信息界巨子比尔.盖茨也称:下一个创造更大财富的人将出现在基因领域。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已不容怀疑了。当然,生物经济只是生态资源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仅粗浅地分析一下植物和动物两类生态资源。科学研究表明,生态环境的被破坏,过度利用,化学污染和气候变化,都会造成植物资源的枯竭,1984年我国政府首次将388种珍稀濒危植物作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专家认为,我国需要用50年时间,才能使森林复盖率达到25%左右,基本解决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用50年时间恢复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有部门测算需要几万亿资金。动物资源情况也不容乐观。世界上的动物经科学描述的有109万种,中国约为世界种类数的10%。但动物资源保护和永续利用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中国野生动物资源中有不少种类已成为濒危物种,仅哺乳动物中就有30-40%种类,约有150-200种,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包括高等和低等濒危动物的《红色目录》。总之,保护生态资源任务艰巨。

另一方面,多年来,我国政府和各界也在这方面作出了艰苦的努力。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广东肇庆建立了以保护南亚热带季雨林为主的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至1993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已达700多处,面积占国土面积近7%。1994年,由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共同,并开始实施了三个类别的自然保护区,即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类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这对生态资源保护起到一定作用。据我国科学家估计,由于多年努力,中国生物技术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处领先地位。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则有5-10年的差距。近20年来,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和制度在逐步形成。这里举一个例子,从1981年到1998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开始了较大规模投资,投资额达3600亿元。从年度情况看,其占GDP比重处于逐步增加态势,但还没达到占GDP1%。从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看,还应增加这方面投资。

党中央前不久公布的《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三个力争”:要力争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力争在集成电路、计算机、光电子材料、生物工程药物、生物蕊片、农业生物工程等领域实现产业化…力争在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态科学和地球科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这里,在技术、工程和研究三方面,都强调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要性。

据有关报道,新加坡正在全力推进生命科学。它成立了生命科学部长级委员会,邀请了国际科学专家参加国际咨询理事会,引进了180家国际生命科学公司在新设立总部。新还在大中小学全面推开生命科学的教育,设立了生命科学的专项奖学金;政府还投资17亿新元,成立研究与开发基金,并支持和参于私人生命科学公司。这仅是发生在我们邻居中的一例。放眼世界,我们在应对新世纪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将面临重大而严峻的挑战。生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和使社会生产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珍爱她,保护她。

最后,我想概括几点简短的结论:

1、战略性资源的利用也需要战略。其含义是:要从全局、长远、内部联系

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对资源勘查、评价、开发、利用进行的方略。这本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2、社会科学与自然资源科学结合是重要的。这里可举出一个典型例证:经济学诺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资源最优耗竭理论中第一条件:即资源品价格等于其边际生产成本加影子价格,这里影子价格指要从未开采此资源的机会成本角度来理解。经济学家从经济科学角度,为不可更新自然资源之最优耗用速度和条件提出了根据,其意义是巨大的。

3、政府在高效利用战略性资源方面有特别关键的作用,法律法规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已制定了多关于资源保持和开发方面的法律,这些需要人们尊重并认真执行。

4、辩证法的认识论是不可少的。70年代初期,罗马俱乐部提出不可生资源相对人类利用的速度是有限的,认为“增长的极限”将在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发生,这被称为悲观派;美国未来学者西蒙在其《最后的资源》一书中提出,人类的资源是没有尽头的,这被称为乐观派。中国人可能要从悲观派那里学会如何高度警惕资源被破坏的后果,进而保持好资源,节约并高效利用资源;可能还要从乐观派那里学会如何不断探索利用资源的新思路和新技术,努力争取下世纪乃至永续发展的前景资料来源:

1、孙鸿烈主编《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任纪舜《中国油气勘探和开发战略》,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2000年4月中国石油论坛研讨会交流论文

3、翟光明《21世纪中国石油工业持续发展》2000年4月中国石油论坛研讨会交流论文。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咨询中心。

4、赵政章《中国陆上油气勘探进展与面临的挑战》,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勘探与生产公司。2000年4月中国石油论坛研讨会交流论文

5、《中国石油》2000年各期

6、斯坦.戴维斯《什么将取代技术经济》,美国《时代周刊》5月期

7、崇松《基因战:新的圈战运动》见《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6月2日

8、张忠法《我国综合治理水利的现状与战略思考》2000年6月29-30日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专业第二课堂;科研创新能力

重视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的第一课堂教学是各类高校长期以来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1,2],造成了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随着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对生物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其中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了新时期生物技术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一、专业第二课堂概述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专业类第二课堂,有别于学生课余参加的体育、文艺、娱乐等活动的通识类第二课堂,指以学生在课余围绕专业知识运用而开展的竞赛、研究、实践等各类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大大地拓展了学生专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方法和途径[2]。广西民族大学是地方性高校,负责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素质的民族地区人才。生物技术专业结合广西区域特色自然生物资源设置课程体系,培养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面向东盟、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技能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广西具有丰富的自然生物资源,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响应《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广西政府特别颁布了《广西生物技术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明确了广西生物技术优化突破的战略路径。这一系列的规划对于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无疑更加的迫切。但在近20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该专业仍然停留在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层面,虽然也零星开展一些旨在提升科研素养第二课堂的实践,但是由于内容单一,效果不明显。为了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需求的提高,该专业从2012级学生开始,系统探索实施了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专业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二、政策保障和第二课堂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广西民族大学自2014年起陆续颁布了创新实践的学分管理办法,如《广西民族大学本科生社会实践课程管理实施办法》《广西民族大学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关于活动性实践课程、研究课程学分的实施办法》等,保障各项实践学分。结合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在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了基础知识训练体系课程和专业技能训练体系课程的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在大二学年起可选择进入训练类和/或实践类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第一课堂的基础知识训练体系是技能训练的基础,而经过了第一课堂体系训练后,可进入专业第二课堂课程进行训练,并与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相互融合在一起,共同达成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第二课堂活动内容

(一)与毕业论文结合,组织科研活动。毕业论文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将课题研究与毕业论文结合无疑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和使命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从以下环节开展,一是加强主持有科研项目的老师对课题前言和进展的宣讲,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接着从大二起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项目研究,结合毕业论文提出选题,老师针对学习积极主动、科研素养较高、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创新性较强的选题,而对于专业基础较差、创新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则适当降低选题完成的复杂程度,确保学生能按期完成毕业论文研究;三是加强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包括科研小组内成员之间实验进程的协调,布置学生及时查阅最新发表的科技论文及专利,与学生交流和探讨其中重要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激发其科学创新思维,定期汇报实验进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撰写科技论文或专利,在写作中进一步凝练项目创新点;四是加强系部的监管职责,即对选题审批、任务书、开题报告等环节把关,结题则融入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中,通过了则获得毕业学分,参与指导的老师可获得相应的教学工作量认可。通过以上活动促进学生在科研训练中培养创新能力。(二)与学科竞赛结合,组织创新实践活动。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直接的作用[3],其表现形式通常是实践能力的比赛,比赛过程迫使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创新。首先,学院层面专门组建由教务和团委等老师组成的创新创业组织机构,负责创新素养训练,并作为老师与学生之间联系桥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其次,组建一支能力较强的创新导师队伍,加强学生指导。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的创新训练和参赛指导。学生可从参与的科研课题、查阅的资料和社会实践中凝练参赛项目,由于从项目选题、项目书的撰写、实施、展示的整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倾注大量的心血和查阅大量的文献,而项目结题、答辩等,则需要对项目进行总结和升华,这一过程的锻炼不仅可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对信息的提炼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强有力的训练;最后,加强成果的学分转化和激励,比如创新项目的考核指标通常要求至少发表1篇论文或者申请发明一项专利,这些成果可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因此,在第二课堂模块中,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实践活动,如每年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大赛,教指委的学科创新竞赛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可靠的载体平台。(三)与毕业实习结合,组织生物产品创新实践活动。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提升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结合毕业实习,到企业进行生物产品研发,是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绝好的策略。第一,加强企业进校宣讲,让学生对专业理论之外的“专业社会”进行了解,认识专业产品及其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第二,开拓产学研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产品研发平台,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单位进行产品研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以及创新热情;第三,执行校企联合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即校内和企业各一名导师,企业导师负责学生参与产品研发过程的指导,实现产品研发目标,指导学生从产品项目立项、可行性分析、具体研发过程以及研发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到最后新产品进入生产线,都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四,加强考核评价方式,在产品研发结束后,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给学生的打分,并获得相应的学分,特别优秀的还将得到学校的表彰,优先参与各种评优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更激发了他们步入社会后的创新激情。

四、实施效果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专业第二课堂与学生的毕业论文、学科竞赛、专业实习等融合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毕业论文质量、期刊论文写作能力、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和考研就业等发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如:在学院研究生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老师们将本科生当研究生培养,使得课题的执行率和完成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发表期刊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毕业生考研率从20%提高到近年的40%,升学率从12%达到20%;自2012级以来,98.17%的学生毕业论文均为良好等级以上,近两年的抽查外审均在良好等级以上;近3年来,申报的各级创新训练项目103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171项,获得部级铜奖1项、省部级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2项、校级金奖银奖各1项、广西“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区级银奖2项、“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2019年广西本科高校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类教指委大学生创新竞赛一等奖2项等荣誉;学生一次就业率和就业能力明显提高,近3年来,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总体满意度达99%以上。

总之,建立的以科研技能训练、依托竞赛的创新实践、生物产品创新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开展的专业第二课堂体系及实践在广西民族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上获得了显著的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地方高校专业类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晓磊,齐秋菊,霍旭阳,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质量管理,2015,12:224.

[2]张静娜,王莉,粘永健,等.第二课堂教学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1):79-81.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篇6

一、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丰富内涵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儒家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个统一的生命系统,既表现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理性,又体现了保护自然的道德精神。儒家认为,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自己,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也是爱惜人自身的生命,人要博爱生灵,兼利宇宙万物。

(一)“仁民爱物”的惜生重生观

孔子奉着惜生、重生的原则,主张用生态从善的道德情怀来对待自然界,对自然界及自然界的万物施以爱心。提倡天道生生,仁爱万物,将义、礼、仁等伦理道德范畴推广至自然界。《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言说:“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这表明孔子懂得维持生态平衡的道理,包含有对于兽类、鸟类、鱼类不可过量捕杀、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含义。人对万物应持一种同情的善待态度,否则就是不入道,所谓“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这意味着对自然的态度与对人的态度不可分离,惜生与爱人悯人同为儒家思想题中应有之义。孔子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典型地表现了这一观点,指人类对搏杀生物要有限度、有节制;捕鱼用钓鱼竿而不要用大绳网,不用箭射杀巢宿的鸟,以免破坏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再生,造成资源枯竭。在孔子看来,保护动物,既是仁爱精神的体现,也是热爱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自己的手段。这种生态平衡观体现了孔子反对无节制的获取自然资源和毁灭生物物种的思想,也体现了孔子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弃恶向善的价值取向。孔子将对待动植物的态度与对待人等同并列起来,反映的不只是人对人的伦理道德,而是对待动植物和大自然的博爱之伦理。孔子把对待动物的态度看作是道德问题,初步实现了由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向生态伦理的拓展,这是其伟大高明之处。

孟子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热爱生命的“仁爱”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初步回答了生态道德与人际道德的关系问题。他说:“君子之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认为君子之爱包括对亲人的爱,对百姓的爱和对自然物的爱三部分,这三种爱是“仁政”的重要内容。亲亲必须仁民,只有仁爱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亲人的幸福才有保障。与此同时,仁民又必须爱物,只有珍爱保护自然万物,百姓的安居乐业才有物质保障。这是一种真正地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的道德,他把仁民与爱物相提并论。可以看出,孟子认为爱已爱人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把这一爱心扩展到自然万物,这才是真正的“爱”和“仁”。在他看来,道德系统由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两部分构成,人际道德高于生态道德,“仁民”是“爱物”的前提,通过“仁民而爱物”这一途径可以实现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荀子更是把对生态的保护视为实行“王道”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崇高、最神圣的价值选择。他认为,为了使自然界给人类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必须对天地万物施以仁家的精神,按照自然万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建立一个依时采伐林木和猎取生物资源的管理制度。荀子甚至还提出要设专职官员负责生态保护,规定“虞师”之职责为“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保证国家能够持续健康发展,“虞师”专司法令制定、颁布及实施监督。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自然资源,实行“以时禁发”,取予有度。从税收等经济政策层面鼓励老百姓尊重自然规律。爱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因此,荀子指出:“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冬藏四者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这一自然保护纲领劝导统治者只有按照自然生态的演化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使用,爱物节用,使万物各得其宜,才能有足够的食、用、材等生产生活资料来养活百姓,维持社会的长期稳定。

(二)“天人合一”的生态平衡观

“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事相通、相类或统一。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并存、协调发展,体现着和谐自然的生态伦理观,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精髓。儒家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但他的思想中却包含了这一命题。他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肯定了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后世儒家进一步发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庸》说:“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

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说:“阴阳合而万物得。”这些论述,都把人与自然的发展变化视为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运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不是把天、地、人孤立起来考虑,而是把三者放在一个大系统中作整体的把握,强调天人的协调、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而不是“天人不分”。儒家认为“天”是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的自然界。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个“天”就是生生不已的自然之天。自然界自有其运行的规律,不受人类主观意志的支配,正如荀子所说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因此,人类在为自身

的生存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必须把这种改造和利用限定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遵循上,即“制天命”须以“应天时”为前提。否则,就会破坏和危及人类的生存基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天命观,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适时而动”的生态伦理原则。“时”构成了孟子“不违农时”、“食之以时”的生态伦理原则。孟子从一般意义上认识到了这一规律的重要性,正如他所引用的谚语“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滋基,不如待时。”孟子认为,手段和工具固然重要,但条件和环境却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人的活动会影响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展,在自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事,但是人的活动不能够代替自然界自身的规律,这就内在地将生态学问题与伦理学问题联系在一起。孟子对待自然也是主张爱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例如,孟子与梁惠王论政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入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撼也。王道之始也。”孟子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掌握好度,按时收割庄稼,粮食就会丰产丰收;用合适的方法捕鱼,就可以取之不尽;按计划砍伐树木,木材就可以源源不断得到,并把保护生物资源以满足人们需要作为推行王道和仁政的基本措施,因为生物资源富足、人们生活稳定是仁政的基本要求和统一天下的基本条件。孟子的这种生态伦理观念,提倡树立永葆自然资源造福于民的生态责任意识,对于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荀子则从天道自然的角度理解自然,倡导尊重和保护自然。他否认“天”是有意志的神,认为“天”就是客观现实的自然界唯一存在的物质世界,是日月星辰、阴阳风雨,是水火草木、鸟兽鱼虫,它们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而人的职责是利用天地提供的东西来创造自己的文化。荀子认为天人关系既是相互矛盾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建立了一个以“时”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体系,描绘了一幅农业社会中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蓝图。这种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保护思想,已超越了孟子。

(三)“尽物之性”的资源利用观

遵循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流和内核。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在中国古代就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据载,大禹曾具有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儒家主张人应节制欲望,以便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儒家自孔子起就坚决反对滥用资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所载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以及曾子所说的“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都表达了取物有节,节制利用资源的思想。孟子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要求统治者节制物欲,合理利用资源,注意发展生产。他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认识到其他物类对人类的重要性,所以提倡“仁民爱物”。他认识到,只有重物节物才能使万物各按其规律正常地生生息息,人类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

儒家还认为,合理利用资源须从“尽性”开始。所谓“尽性”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本性。《中庸》说:“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虽强调“人道”,但却没切断人与自然的关系:它高扬人的价值,但又不否定自然物的价值。“尽人之性”就是“成己”,“尽物之性”就是“成物”。“成己”,就是要完成自己的品德修养,“成物”就是使物得以实现其价值。儒家认为,“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其为物不贰”,即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一种生物消失了,就永远无法再现。主张人应节制欲望,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那么,人们应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实现“成己”、“成物”,“尽物之性”呢?儒家认为,为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特定时期,即动植物的繁衍、幼体成长时期不要过分的砍伐、捕猎。儒家学说并不普遍地禁止或绝对地反对杀生,而是认为应根据时令的不同来区别对待,不要对自然界过分索取。认为合理利用和养护生物资源,才能使其繁殖兴旺,否则各种生物资源就会在人们的违时获取和过度利用中耗尽。

二、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构建“两型”社会的主要启示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伦理学基础。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突破了固有的家庭与社会伦理范畴,进一步拓展到生态自然,完成了“亲亲、仁民、爱物”伦理思想的发展轨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尊重自然秩序和生命。但在实际生活中,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速度超出了人类自己的预料,同时也正在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自食恶果。江河洪水泛滥,资源枯竭。宇宙射线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所有这些都警示人类:自然不是可以随意盘剥的对象,而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警示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越来越无所顾忌地大肆攫取和挥霍自然资源,造成了生物资源、水、土地和矿产资源的急剧减少,如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已减少了四分之一,生物物种减少了两万余种。人类目前的主要能源石油、煤、天然气的已探明的储量只能再开采50年(以上数据来自世界观察研究报告)。资源的急剧减少验证了儒家资源节约思想地正确性。只有珍惜和节约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才能维持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目的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它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首先,我们应该遵循生态规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人类对自然的改变必须限定在自然界能够承受的范围,限定在遵循生态规律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前提下。否则,就会动摇人类的生存基础,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重视并遵循生态规律,走与自然持久和谐的发展之路。我们只有尊重自然及其规律、利用自然及其规律、按自然及其规律办事才是最终的和必然的选择。

其次,我们应该节约使用生态资源。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独立的、特殊的存在形式和生长发展规律,它们既作为独立群体拥有自己的平衡系统,又作为整个生物链中的一分子,维护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正是依循天地“生生”这一最高的自然和伦理法则,深受“顺天无为”和“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尊重和爱护天地间的一切生命,指导人类自觉肩负起保护动物、植物和天地万物健全的生存与发展的责任,履行人类维护整个生存体系内在平衡的崇高义务,从而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观念基础。它还提倡人类在利用资源时“取之有时”、“取之有度”,禁止在野生动植物幼年期、繁殖期和生长旺盛期狩猎或采伐,使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持经济和社会自身可持续性。儒家生态伦理中人尽其材、物尽其用的实践准则,要求人们力主节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适度消费的思想给后人留下一个重要警示:资源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可持续性发展”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中已有之义,它要求人类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来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保护自然资源,珍惜和节约资源,依靠科技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才是维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篇7

1.我国农林牧用地人均8.5亩,仅为世界人均量的()。

A.l/2B.l/3

C.l/4D.2/3

2.我国人口构成的显著特点是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

A.90%左右B.85%左右

C.80%左右D.75%左右

3.农产品需求完全弹性也称为()。

A.无弹性B.弹性不足

C.无限弹性D.单位弹性

4.下列农产品中,()是替代性产品。

A.粮食与棉花

B.牛肉与麻类

C.棉花与猪肉

D.甜菜与甘蔗

5.生产周期长的农产品,其供给弹性()。

A.大B.小

C.不变D.等于零

6.收敛型蛛网的稳定条件是()。

A.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

B.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

C.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

D.供给弹性接近于需求弹性

7.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根本任务是解决()的种种矛盾。

A.生产与交换

B.生产与分配

C.生产与流通

D.生产与消费

8.形成级差地租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肥沃程度不同

B.农民投人多少不同

C.技术水平高低不同

D.产品品种不同

9.广义农业包括()。

A.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服务业、运输业

B.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

C.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D.种植业、林业、畜牧业

10.同类农产品的效用一般可以()。

A.互相补充B.互相转化

C.互相代替D.互相利用

11.我国农业生产目标正向()转化。

A.优质、低毒、高效

B.高产、低毒、高效

C.高产、优质、低毒

D.高产、优质、高效

12.大中型企业实施战略控制与组织系统相结合以采用()控制较为适宜。

A.集中B.分层

C.分散D.预先

13.下列关于水污染的危害错误的说法是()。

A.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可能是急性的,也可能是长期积累性的

B.水污染可能造成整体生态环境系统的失衡

C.农业灌溉用水被污染会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但不影响粮食的食用用途

D.水污染使本来就相对短缺的淡水资源更显不足

14.畜群生产的组织形式是()。

A.畜牧场B.饲养组织

C.饲料组织D.牧区

15.农工商综合经营中()是支柱。

A.农业B.工业

C.商业D.服务业

16.国有农场的法人代表是()。

A.场长B.书记

C.董事长D.职代会主席

17.农产品市场竞争的主要内容包括()。

A.农产品价格和农产品质量

B.售后服务

C.信誉竞争

D、农产品品种

18.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部国土面积的()。

A.l/3B.2/3

C.l/2D.3/4

19.农业作业专业化又称为()专业化。

A.技术B.操作

C.农艺过程D.主导部门

20.有关我国水资源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资源的人均、亩均占有量只及世界水平的l/4

B.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

C.水资源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很大,水旱灾害频繁

D.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较为丰富

二、多项选择题(下面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正确,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每题1.5分,共30分)

l.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A.人均占有量很低

B.地区分布不均

C.年份和季节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

D.水资源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

E.人均占有量较高

2.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A.矿种及探明储量多

B.矿产人均占有量低

C.伴生、共生及综合矿多

D.矿石综合利用率低

E.贫矿多富矿少

3.我国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

A.土地资源B.水资源

C.矿产资源D.生物资源来源:考试大-公开选拨领导

E.海洋资源

4.第一产业包括()。

A.农业B.林业

C.畜牧业D.渔业

E.采掘业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形式主要有()。

A.B.农民家庭经营

C.社区性合作组织D.专业性经营组织

E.国营农场

6.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有()。

A.整体性B.流动性

C.地域性D.再生性和循环性

E.数量有限和利用潜力无限性

7.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模式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A.人力农业B.土地农业

C.石油农业D.生态农业E.持续农业

8.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合同具有()特征。

A.合同标的固定性B.合同主体双重性

C.承包经营连续性D.承包期限无限性

9.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包括()。

A.农业生产手段的机械化B.农业生产手段的化学化

C.农业生产手段的生物化D.农业生产手段的电脑化

10.农民专业协会的原则有()。

A.人退社自由B.民主管理,一人一票

C.盈余返还D.进行文化、技术及合作意识的教育

11.农业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有()。

A.国家农业经济管理机关B.独立经营、单独核算的经济实体

C.农村承包经营农户D.农业事业单位

12.农产品价格构成包括()。

A.生产成本B.流通费用

C.国家税金D.产品纯收益

E.劳动报酬

13.下列各指标属于生态效益指标的有()。

A.绿色植物覆盖率B.森林覆盖率

C.人口密度D.土壤肥力等级

E.水土保持等级指标

14.农业社会经济资源的基本特性有()。

A.社会性B.继承性和扩展性

C.流动性D.主导性

15.国有农场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方针,经过实践,大致有()等形式。

A.农一工一商型B.工一农一商型

C.贸一工一农型D.以上答案都不对

16.按照不同的标准,农村集体财产有不同的分类,按照资产的表现形态分,集体资产包括()。

A.长期投资B.农户生产资料

C.流动资产D.股票

E.递延资产

17.生物资源由()部分组成。

A.植物资源B.动物资源

C.微生物资源D.水力资源

18.海洋资源包括()。

A.生物资源B.矿产资源

C.化学资源D.水力资源

19.动物资源由()组成。

A.野生动物B.畜禽

C.鱼类D.微生物

20.植物资源由()组成。

A.森林B.草场

C.栽培作物资源D.微生物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X”。每题1分,共20分)

1.农业经济法对农业经营主体权利的保护,重点是保护它们的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活动的自主权。

2.上地是国家的资源,不能进入市场。

3.石油农业的内涵是高度的现代科学技术投入。

4.自然资源丰富与否不是一国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决定因素。

5.在农业现代化的成熟阶段,农用能源结构的特征是由化石能源为主向再生能源为主转让。

6.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人工培育众多的动植物新品种,而且还可以创造出全新的生命现象。

7.农业现代化成熟阶段有很多突出特征,其中在农业组织结构方面是由横向一体化向纵向一体化发展。

8.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9.农业自然资源生产率、农业自然资源更新系数、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是农业生态经济效益指标,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农业自然资源生产率=农业自然资源更新系数×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率。

10.农业保护的客体一是农业,一是农户。

11.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包括对某种资源的多功能和成分的综合利用。来源:考试大-公开选拨领导

1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的基本政策。

13.农产品的价格构成中,最大构成部分是流通费用。

14.农业产业一体化是“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经营的简称。

15.人签订的合同都是有效合同。

16.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

17.承包合同纠纷的时间的紧迫性是指农业承包合同纠纷应及时处理,否则将贻误农时,影响生产以至绝收。

18.1990年开始,我国有关部门开始生产“绿色食品”。

19.农业企业经营决策中,最重要的步骤是发现问题。

20.农业保护的主体是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l.简述我国近期农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2.什么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危害有哪些?

3.简述农业社会经济资源有四个特点。

4.论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经营管理的服务内容。

五、论述题(16分)

试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篇8

一、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1.旅游开发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

非生物类旅游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最基本要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水体资源与环境方面。

2.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与其他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可得出三个结论:

1.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管理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

三、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达到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2.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

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和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一种惯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是实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条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从这一制度出发,根据旅游承载能力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对进入旅游区(点)人数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

旅游资源与环境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资源与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普通地区相比,旅游区的环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环境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旅游区旅游资源与环境消长情况的监测,并按照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做好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保证旅游地的优良环境,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论文关键词:旅游开发;环境保护;问题

论文摘要:在旅游开发的热潮中,存在以牺牲旅游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旅游大发展的众多问题。本文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杨贵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农作物秸秆是十分宝贵的生物资源,针对秸秆利用过程中严重浪费现状,提出了以饲料、燃料、肥料和工业原料等形式利用秸秆资源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以期提高利用率,妥善利用这一资源。

秸秆是农作物的主要副产品,也是十分宝贵的生物资源。露天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而且影响交通安全,影响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我县是个农业大县,每年秸秆资源达70万吨,若能充分利用,不仅能改善环境,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1利用秸秆资源的意义

(1)作物秸秆是一项重要的农业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具有产量大、分布广、供应稳定的特点,应合理利用。历史上,我国有利用秸秆的优良传统,农民用秸秆建房蔽日遮雨;用秸秆烧火做饭取暖;用秸秆养畜积肥还田………合理利用秸秆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之一。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一方面,秸秆利用开辟了新路子,其综合利用成为一篇必须做好的很有价值的大文章;另一方面,焚烧秸秆在一些地区愈演愈烈,成为必须认真对待、下决心解决的紧迫问题。最近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年产农作物秸秆中30%用作农用燃料,25%用作饲料,2%~3%作工副业生产原料,6%~7%直接还田;此外还有35%的2.2亿吨剩余秸秆未被合理利用。

(2)秸秆还田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释放出N、P、K等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生物活性。

(3)秸秆资源的利用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要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餐桌污染”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合理运筹肥料是关键措施之一,增施有机肥能够改善农产品品质,这已家喻户晓,而秸秆是很好的有机肥源。

(4)秸秆作饲料可以促进物质转化和良性循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禽类、奶的需求快速增长,推动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为饲料加工行业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养殖业,可以由动物将人类不能利用的有机物转化成蛋白质、脂肪等,增加物质循环,改善人类食物结构,节约粮食。

2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合理回收加工,可归纳为“4F”路线:即Fodder(饲料)、Fuel(燃料)、Fertilizer(肥料)、FeedStock(工业原料),研究人员称其为“四料”。在“四料”转换利用中,饲料、燃料利用及其转换技术仍然是主要领域。

2.1秸秆作肥料

2.1.1直接还田。一是留高桩。麦秸、油菜秸等留16.7~20.0cm高桩;后茬是水稻的,可以先耕翻灭茬,然后抛秧前灌水整田;后茬是棉花、玉米等旱作物的,空行中的高桩待以后中耕除草时灭茬。二是铺、盖草。将秸草铺盖于桑园、果园、棉花、玉米、瓜菜等行间,既把有机质归还到土壤,又起到保墒、增(降)温、降盐,提高化除效果等作用,一般均匀铺盖干草2250~3000kg/hm2,桑、果、菜园可多些。

2.1.2动物过腹还田。食草动物以秸秆为饲料,经消化吸收后,其粪便还田。

2.1.3积制堆、沤肥。用秸秆与畜禽粪积制堆肥,粪与草隔层堆积、压实。这样,可以促进熟化,提高肥效。还可以利用秸秆制作草泥塘,将秸秆投入沼气池沤制,最后还田。

2.2秸秆作动物饲料

作物秸秆可以直接用作食草动物的饲料,但适口性较差,采食量少。秸秆经氨化处理后,粗蛋白由3%~4%提高到8%左右,有机物的消化率提高10%~20%,并含有多种氨基酸,可以代替30%~40%的精饲料。此外,还可杀死野草籽,防止霉变。因此,氨化秸秆喂羊、牛等,效果很好。秸秆也可以粉碎成草糠,作动物辅助饲料。

2.3秸秆作工业原料

通过秸秆打包机将秸秆打包成80~100kg的包夹,每公顷只需45~60个包夹,运销至造纸厂作原料,或者可以将经辗磨处理后的秸秆纤维与树脂混合物在金属模中加压成型处理,制成各种各样的低密度纤维板材。再在其表面加压和化学处理,用于制作装饰板材和一次成型家具。这种板材具有强度高、耐腐蚀、防火阻燃、美观大方及价格低廉等特点。它的开发,对于缓解国内木材供应数量不足和供求趋紧的矛盾、节约森林资源、发展人造板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秸秆还可用来生产一次性卫生筷、快餐盒,使用后可自然生物降解,无毒无害不产生任何环境污染。

2.4秸秆作基料

秸秆是食用菌栽培的基础材料。一般秸秆粉碎后可占食用菌栽培料的75%~85%。秸秆袋料栽培食用菌,是目前利用秸秆生产平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的常用方法,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能大量处理秸秆的技术措施,备受农民欢迎。

1袋食用菌需秸秆粉0.9~1.2kg,每生产1万袋食用菌就可处理秸秆9~12t。

3秸秆作能源

3.1秸秆发电

秸秆发电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更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秸秆发电厂的选址应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成本的因素,通常应以就近原则建在常年有稳定秸秆供应的地区,并且处于附近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方。

3.2秸秆气化

秸秆气化广义上称谓“生物质气化”,是指生物质在缺氧状态下燃烧,使生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高品位、易输送、利用效率高的气体燃料。生物质由碳氢化合物组成,在生物质气化的过程中经过热解、燃烧和还原反映,转化为一氧化碳和氢等可燃气体。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农作物秸秆是十分宝贵的生物资源,针对秸秆利用过程中严重浪费现状,提出了以饲料、燃料、肥料和工业原料等形式利用秸秆资源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以期提高利用率,妥善利用这一资源。

秸秆是农作物的主要副产品,也是十分宝贵的生物资源。露天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而且影响交通安全,影响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我县是个农业大县,每年秸秆资源达70万吨,若能充分利用,不仅能改善环境,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1利用秸秆资源的意义

(1)作物秸秆是一项重要的农业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具有产量大、分布广、供应稳定的特点,应合理利用。历史上,我国有利用秸秆的优良传统,农民用秸秆建房蔽日遮雨;用秸秆烧火做饭取暖;用秸秆养畜积肥还田………合理利用秸秆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之一。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一方面,秸秆利用开辟了新路子,其综合利用成为一篇必须做好的很有价值的大文章;另一方面,焚烧秸秆在一些地区愈演愈烈,成为必须认真对待、下决心解决的紧迫问题。最近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年产农作物秸秆中30%用作农用燃料,25%用作饲料,2%~3%作工副业生产原料,6%~7%直接还田;此外还有35%的2.2亿吨剩余秸秆未被合理利用。

(2)秸秆还田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释放出N、P、K等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生物活性。

(3)秸秆资源的利用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要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餐桌污染”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合理运筹肥料是关键措施之一,增施有机肥能够改善农产品品质,这已家喻户晓,而秸秆是很好的有机肥源。

(4)秸秆作饲料可以促进物质转化和良性循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禽类、奶的需求快速增长,推动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为饲料加工行业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养殖业,可以由动物将人类不能利用的有机物转化成蛋白质、脂肪等,增加物质循环,改善人类食物结构,节约粮食。

2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合理回收加工,可归纳为“4F”路线:即Fodder(饲料)、Fuel(燃料)、Fertilizer(肥料)、FeedStock(工业原料),研究人员称其为“四料”。在“四料”转换利用中,饲料、燃料利用及其转换技术仍然是主要领域。

2.1秸秆作肥料

2.1.1直接还田。一是留高桩。麦秸、油菜秸等留16.7~20.0cm高桩;后茬是水稻的,可以先耕翻灭茬,然后抛秧前灌水整田;后茬是棉花、玉米等旱作物的,空行中的高桩待以后中耕除草时灭茬。二是铺、盖草。将秸草铺盖于桑园、果园、棉花、玉米、瓜菜等行间,既把有机质归还到土壤,又起到保墒、增(降)温、降盐,提高化除效果等作用,一般均匀铺盖干草2250~3000kg/hm2,桑、果、菜园可多些。

2.1.2动物过腹还田。食草动物以秸秆为饲料,经消化吸收后,其粪便还田。

2.1.3积制堆、沤肥。用秸秆与畜禽粪积制堆肥,粪与草隔层堆积、压实。这样,可以促进熟化,提高肥效。还可以利用秸秆制作草泥塘,将秸秆投入沼气池沤制,最后还田。

2.2秸秆作动物饲料

作物秸秆可以直接用作食草动物的饲料,但适口性较差,采食量少。秸秆经氨化处理后,粗蛋白由3%~4%提高到8%左右,有机物的消化率提高10%~20%,并含有多种氨基酸,可以代替30%~40%的精饲料。此外,还可杀死野草籽,防止霉变。因此,氨化秸秆喂羊、牛等,效果很好。秸秆也可以粉碎成草糠,作动物辅助饲料。

2.3秸秆作工业原料

通过秸秆打包机将秸秆打包成80~100kg的包夹,每公顷只需45~60个包夹,运销至造纸厂作原料,或者可以将经辗磨处理后的秸秆纤维与树脂混合物在金属模中加压成型处理,制成各种各样的低密度纤维板材。再在其表面加压和化学处理,用于制作装饰板材和一次成型家具。这种板材具有强度高、耐腐蚀、防火阻燃、美观大方及价格低廉等特点。它的开发,对于缓解国内木材供应数量不足和供求趋紧的矛盾、节约森林资源、发展人造板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秸秆还可用来生产一次性卫生筷、快餐盒,使用后可自然生物降解,无毒无害不产生任何环境污染。

2.4秸秆作基料

秸秆是食用菌栽培的基础材料。一般秸秆粉碎后可占食用菌栽培料的75%~85%。秸秆袋料栽培食用菌,是目前利用秸秆生产平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的常用方法,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能大量处理秸秆的技术措施,备受农民欢迎。

1袋食用菌需秸秆粉0.9~1.2kg,每生产1万袋食用菌就可处理秸秆9~12t。

3秸秆作能源

3.1秸秆发电

秸秆发电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更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秸秆发电厂的选址应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成本的因素,通常应以就近原则建在常年有稳定秸秆供应的地区,并且处于附近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方。

3.2秸秆气化

秸秆气化广义上称谓“生物质气化”,是指生物质在缺氧状态下燃烧,使生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高品位、易输送、利用效率高的气体燃料。生物质由碳氢化合物组成,在生物质气化的过程中经过热解、燃烧和还原反映,转化为一氧化碳和氢等可燃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