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研修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0:14:16

生物研修总结

生物研修总结范文篇1

10天里,我激情澎湃,因为好久没这样能安静地坐下来,静听专家的谆谆教导,感受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感动于同仁的交流鼓励。每一天都在学习、收获中感动着,快乐着。青春的生命激情张扬,舒适的心境更添了几分恬静与感动。学习着真好!

记得这样一句名言,“我听过,我忘记;我看过,我记得;我做过,我学会”。这次的培训,我认真参与了每一个专题的研修,更深刻、更全面地对生物教材的编排、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有了认识。对今后的教学如何去做,心里又有了新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我们应努力把课程理念落实到实处,从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点点去推动课程改革的进度与成就。

回忆这10天的学习有苦也有甜。刚开始的几天特别有精神,可是近几天却感到体力不支,嗓子痛、腰酸背痛,被舍在一边的年幼的儿子也开始闹毛病,学校里的教研工作也在进行,我自顾不暇,可这边的研修培训却依然进行,我很矛盾。矛盾中,我把自己放在了最后边,挤时间学习吧。不管怎么样,我都坚持下来了,感谢这次培训让我收获的不但是知识、认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还有不管面对什么我们都要有积极的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再教20年,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遍的重复”他同时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人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反思是一种态度,一种思考,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是当前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保持主动学习、反思的态度去参加这次难得的培训,一点点揣摩专家的每一句话,认真推敲每一个学友的发言,认真思考每一份作业,并与自己的教学经验联系,思维驰骋、观点碰撞中,我们才会体验成长的快乐,获得教育的真谛。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踏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之路,我们才能真正健康地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远程教育培训已经接近尾声,可我的心却不能平静。细细总结,对于生物课程我也有了很多的收获: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通过远程研修,专家讲座的内容,让我们在理念认识与所提供的课堂案例相结合,使我更新了教学理念,在理论层次上得到了提升。观念上的洗礼,知识上的增长,也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集思广益、综合提升

看到来自不同地区的老师们的精品作业,才感到自己有多浅微,听着大家真心的点评,看到大家的文章,课程简报、班级简报上登载的优秀作业,无一不为我们提供了行动上的楷模。求真务实、严谨科学、博学多才,无一不是我学习的榜样。这些都在悄无声息地激励着我,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对待工作精益求精,精研教材、精研课标,在反思中成长。

三、反思自我,不断追求

生物研修总结范文篇2

10天里,我激情澎湃,因为好久没这样能安静地坐下来,静听专家的谆谆教导,感受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感动于同仁的交流鼓励。每一天都在学习、收获中感动着,快乐着。青春的生命激情张扬,舒适的心境更添了几分恬静与感动。学习着真好!

记得这样一句名言,“我听过,我忘记;我看过,我记得;我做过,我学会”。这次的培训,我认真参与了每一个专题的研修,更深刻、更全面地对生物教材的编排、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有了认识。对今后的教学如何去做,心里又有了新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我们应努力把课程理念落实到实处,从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点点去推动课程改革的进度与成就。

回忆这10天的学习有苦也有甜。刚开始的几天特别有精神,可是近几天却感到体力不支,嗓子痛、腰酸背痛,被舍在一边的年幼的儿子也开始闹毛病,学校里的教研工作也在进行,我自顾不暇,可这边的研修培训却依然进行,我很矛盾。矛盾中,我把自己放在了最后边,挤时间学习吧。不管怎么样,我都坚持下来了,感谢这次培训让我收获的不但是知识、认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还有不管面对什么我们都要有积极的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再教20年,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遍的重复”他同时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人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反思是一种态度,一种思考,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是当前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保持主动学习、反思的态度去参加这次难得的培训,一点点揣摩专家的每一句话,认真推敲每一个学友的发言,认真思考每一份作业,并与自己的教学经验联系,思维驰骋、观点碰撞中,我们才会体验成长的快乐,获得教育的真谛。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踏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之路,我们才能真正健康地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公务员之家

远程教育培训已经接近尾声,可我的心却不能平静。细细总结,对于生物课程我也有了很多的收获: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通过远程研修,专家讲座的内容,让我们在理念认识与所提供的课堂案例相结合,使我更新了教学理念,在理论层次上得到了提升。观念上的洗礼,知识上的增长,也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集思广益、综合提升

看到来自不同地区的老师们的精品作业,才感到自己有多浅微,听着大家真心的点评,看到大家的文章,课程简报、班级简报上登载的优秀作业,无一不为我们提供了行动上的楷模。求真务实、严谨科学、博学多才,无一不是我学习的榜样。这些都在悄无声息地激励着我,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对待工作精益求精,精研教材、精研课标,在反思中成长。

三、反思自我,不断追求

生物研修总结范文篇3

一、培训相关情况总结

1.培训目的:强化科技教师的科学素养,开拓教师的发展视野,转变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教师辅导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力,为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更加蓬勃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培训方式和内容:专家讲座、模拟学习、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培训方法交叉使用,培训重在创设情境,促使教师在与他人充分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界定、分析与解决。按以下七个学科:数学、物理与工程、化学、生物、计算机、地球与空间、环境科学来设立班,一个学科一个班,共计七个班,每班参训学员30人左右。

3.项目支持:《中国科协“科教合作”共建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项目,该项目由中国科协、华东师范大学和全国60所项目实验学校共同实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从精英转向大众的当代中国普通高中教育研究》的子项目。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承办的此次培训活动是该项目开展的“项目孵化”的相关工作。

4.参与此次培训的相关人员:

二、本人学习体会

通过17号至21号五天紧张的学习,我感到自己的收获非常大,尤其为我今后进行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打下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我将这几天的主要收获总结如下。

首先,我最大的收获是跟黄教授系统地学习了如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包括:设计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撰写研究报告、准备答辩等,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案例讨论和实战练习。通过学习,我发现了以前工作中的一些不规范之处,思路也更加清晰了。

其次,通过黄教授的讲授我知道了很多生物学的前沿知识,尤其是植物生理学和细胞工程方面的,这些资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和科研都是很有用的。生物学科发展很快,我觉得,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知识结构才不会陈旧。

此外,生物班只有我一个学员是来自安徽的,我认识了多位四川的同仁以及三位宁夏的同仁,从他们那,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生物研修总结范文篇4

一、始终坚持了指导思想不动摇的原则

本学年,我校根据《市区年——学年度中小学教师研训工作要点》《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中学部工作计划》和《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继续教育办公室学年——学年工作计划》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师、教研组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研、继续教育工作。我校始终紧扣“课堂效益年”这一主题,确定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选择校本研修、项目研修课题;切实抓好远程非学历培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积极开展了读书活动,从而实现了教研活动、继续教育活动真正服务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成长这一目的,初步了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研、继续教育文化,较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好了务。

二、精心组织,严格管理

1、学年初成立了继续教育领导组,确保了教研工作和继续教育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组长:凌校长深入教研、继续教育第一线,亲临现场指导工作,有效地促进各项活动的开展。

副组长:教科室刘主任,始终坚持踏实工作的原则,深入各教研组调查了解,及时安排任务,全程监督实施。

成员:凌老师、徐老师、刘老师、刘老师、吴老师、谢老师、田老师、梁老师、赵老师。各教研组长对本组工作尽心尽职,充分发挥领头作用,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2、继续教育辅导员:精心准备,认真辅导。

3、继续教育工作组,分工明确,各尽其职。

三、本学年完成继续教育内容概述。

本学年,我校依据区教师培训与研究中心之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以下继续教育活动。

1、组织指导教师参加了第二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教科室安排部署下,指导教师按时参加培训并督促上网学习。我校语文、数学、英语各有5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地理、生物各有2名教师参加了培训。

2、开展了读书教育专着活动。紧紧围绕“课堂效益年”这一主题活动,全体教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阅读。读后各教师撰写了心得体验文章来归纳、整理收获。

3、青年教师培训。根据青年教师培养方案,确定了4个培养对象及指导教师。采取一对一的培养与教研组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经过一年的培养,青年教师成长较快,培养效果明显。在片区及以上教学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特别是李宇指导学生科技发明获市级一等奖。

4、骨干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区级骨干培训,本校也加大培训力度。

5、远程非学历培训。本学年,我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采取教师网上自主学习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参加培训后各教师都撰写心得文章归纳整理学习所得。

6、开展“高效课堂讲坛活动”。在业务学习会上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及时了解高效课堂,魅力课堂的相关理论。

7、参加中学二片区组织的各种活动。我校积极参与中学二片区文科、理科说课竞赛。参加宜八中学科培训。

8、参加师训中心开展的各项活动。

9、本学年我校派遣凌生雄、凌育章、雷超全、潘露、吴兴宜、刘维珍等11人次到外地学习。

10、全体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开展上课、评课活动。

11、各教研组积极开展项目研修活动。

政史地组:农村初中政史地知识过手最有效的方法探寻

数学组:如何实现“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

艺体组:农村初中课间操改革初探

语文组:重视课堂提高效益的研究

英语组:乡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语境创设探索

理化生组:农村初中科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

三、不足与反思

生物研修总结范文篇5

一、始终坚持了指导思想不动摇的原则

本学年,我校根据《市区2010——2011学年度中小学教师研训工作要点》《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中学部工作计划》和《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继续教育办公室2010——2011学年工作计划》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师、教研组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研、继续教育工作。我校始终紧扣“课堂效益年”这一主题,确定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选择校本研修、项目研修课题;切实抓好远程非学历培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积极开展了读书活动,从而实现了教研活动、继续教育活动真正服务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成长这一目的,初步了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研、继续教育文化,较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好了务。

二、精心组织,严格管理

1、学年初成立了继续教育领导组,确保了教研工作和继续教育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组长:(校长、书记)深入教研、继续教育第一线,亲临现场指导工作,有效地促进各项活动的开展。

副组长:(教科室主任),始终坚持踏实工作的原则,深入各教研组调查了解,及时安排任务,全程监督实施。

成员:。各教研组长对本组工作尽心尽职,充分发挥领头作用,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2、继续教育辅导员:精心准备,认真辅导。

3、继续教育工作组,分工明确,各尽其职。

三、本学年完成继续教育内容概述。

本学年,我校依据区教师培训与研究中心之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以下继续教育活动。

1、组织指导教师参加了第二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教科室安排部署下,指导教师按时参加培训并督促上网学习。我校语文、数学、英语各有5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地理、生物各有2名教师参加了培训。

2、开展了读书教育专着活动。紧紧围绕“课堂效益年”这一主题活动,全体教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阅读。读后各教师撰写了心得体验文章来归纳、整理收获。

3、青年教师培训。根据青年教师培养方案,确定了4个培养对象及指导教师。采取一对一的培养与教研组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经过一年的培养,青年教师成长较快,培养效果明显。在片区及以上教学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特别是李宇指导学生科技发明获市级一等奖。

4、骨干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区级骨干培训,本校也加大培训力度。

5、远程非学历培训。本学年,我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采取教师网上自主学习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参加培训后各教师都撰写心得文章归纳整理学习所得。

6、开展“高效课堂讲坛活动”。在业务学习会上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及时了解高效课堂,魅力课堂的相关理论。

7、参加中学二片区组织的各种活动。我校积极参与中学二片区文科、理科说课竞赛。参加宜八中学科培训。

8、参加师训中心开展的各项活动。

9、本学年我校派遣等11人次到外地学习。

10、全体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开展上课、评课活动。

11、各教研组积极开展项目研修活动。

政史地组:农村初中政史地知识过手最有效的方法探寻

数学组:如何实现“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

艺体组:农村初中课间操改革初探

语文组:重视课堂提高效益的研究

英语组:宗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语境创设探索

理化生组:农村初中科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

三、不足与反思

生物研修总结范文篇6

一、始终坚持了指导思想不动摇的原则

本学年,我校根据《宜宾市翠屏区2010——2011学年度中小学教师研训工作要点》《翠屏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中学部工作计划》和《翠屏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继续教育办公室2010——2011学年工作计划》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师、教研组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研、继续教育工作。我校始终紧扣“课堂效益年”这一主题,确定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选择校本研修、项目研修课题;切实抓好远程非学历培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积极开展了读书活动,从而实现了教研活动、继续教育活动真正服务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成长这一目的,初步了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研、继续教育文化,较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好了务。

二、精心组织,严格管理

1、学年初成立了继续教育领导组,确保了教研工作和继续教育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组长:(校长、书记)深入教研、继续教育第一线,亲临现场指导工作,有效地促进各项活动的开展。

副组长:(教科室主任),始终坚持踏实工作的原则,深入各教研组调查了解,及时安排任务,全程监督实施。

成员:。各教研组长对本组工作尽心尽职,充分发挥领头作用,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2、继续教育辅导员:精心准备,认真辅导。

3、继续教育工作组,分工明确,各尽其职。

三、本学年完成继续教育内容概述。

本学年,我校依据翠屏区教师培训与研究中心之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以下继续教育活动。

1、组织指导教师参加了第二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教科室安排部署下,指导教师按时参加培训并督促上网学习。我校语文、数学、英语各有5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地理、生物各有2名教师参加了培训。

2、开展了读书教育专着活动。紧紧围绕“课堂效益年”这一主题活动,全体教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阅读。读后各教师撰写了心得体验文章来归纳、整理收获。

3、青年教师培训。根据青年教师培养方案,确定了4个培养对象及指导教师。采取一对一的培养与教研组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经过一年的培养,青年教师成长较快,培养效果明显。在片区及以上教学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特别是李宇指导学生科技发明获市级一等奖。

4、骨干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区级骨干培训,本校也加大培训力度。

5、远程非学历培训。本学年,我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采取教师网上自主学习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参加培训后各教师都撰写心得文章归纳整理学习所得。

6、开展“高效课堂讲坛活动”。在业务学习会上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及时了解高效课堂,魅力课堂的相关理论。

7、参加中学二片区组织的各种活动。我校积极参与中学二片区文科、理科说课竞赛。参加宜八中学科培训。

8、参加师训中心开展的各项活动。

9、本学年我校派遣等11人次到外地学习。

10、全体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开展上课、评课活动。

11、各教研组积极开展项目研修活动。

政史地组:农村初中政史地知识过手最有效的方法探寻

数学组:如何实现“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

艺体组:农村初中课间操改革初探

语文组:重视课堂提高效益的研究

英语组:宗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语境创设探索

理化生组:农村初中科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

三、不足与反思

生物研修总结范文篇7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教育部要求实施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为此,计划在五年内,有组织地开展特殊学科教师培训、班主任全员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师岗位全员培训、校长培训、新任教师培训和培训者培训等。

一、指导思想

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面向全县、倾斜农村”的培训原则,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思路,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师培训模式。通过分类、分层、分批地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和高效性的教师培训,使他们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为县教育改革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目标

优化校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着重提高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深化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教师培养培训管理制度,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培训任务

采取全员加专项的培训方式,借助县本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进行教师全员培训,借助与高等院校、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县级培训团队合作进行专项培训。通过特殊学科专项培养、全员素质提升、领航人才提升、岗位能力提升四大工程对不同层次的领导和教师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实行跟踪培养,使培训工作针对性更强,实效性更大。外派人员参加国家、省、州的各类培训以及观摩区内外教学研讨活动。

(一)特殊学科专项培养

1、针对中小学藏文和藏数学的培训

培训目标:通过培训,巩固专业思想,熟悉有关教育法规,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常规,熟悉教育教学内容,专业业务提升,尽快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培训对象及时间:一类模式高中、初中和小学校藏文、藏数学骨干教师,每年选送5-10名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

培训形式:与高校合作,由其代为培训

培训所需经费:此类培训实施五年,预计选送50名教师,按每人每年2万元计算,需要资金100万左右。

2、针对初中和高中藏物理、藏化学、藏政治、藏历史、藏生物藏地理的培训。

培训目标:通过培训,巩固专业思想,熟悉有关教育法规,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常规,熟悉教育教学内容,专业业务提升,尽快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培训对象及时间:一类模式初中、高藏物理、藏化学、藏政治、藏历史、藏生物藏地理骨干教师,每年选送2-5名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

培训形式:与高校合作,由其代为培训

培训所需经费:此类培训实施五年,预计选送20名教师,按每人每年2万元计算,需要资金40万左右。

(二)全员素质提升工程

1、县本集中培训

培训对象:全县中小学(含职业技术学校,下同)、幼儿园在职教师。

培训内容:师德师风、政策法规、教育理论、教育科研、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等专题。

培训形式:教育局组织的有主题的全县性教师培训,授课教师由教育局聘请。

培训时间:每年一次每次进行1-2天

培训地点:县城。

培训经费:每年2万元,五年预计10万元

2、校本集中培训

培训对象: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在职教师。

培训内容:师德师风、政策法规、教育理论、教师技能、教育科研、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等。

培训形式:学校组织的有主题的全校性的教师培训。

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3天,由学校自行安排。

培训地点:各中小学、幼儿园。

3、校本研修活动

培训对象: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在职教师。

培训内容:教学理论、教师技能、教育科研、课堂教学等。

培训形式: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听评课、教学诊断、专题研讨等研修活动。

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8个半天。

培训地点:各中小学、幼儿园。

(三)领航人才培养工程

1、学校管理者领导力提升培训

培训目标:进一步更新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提升教育管理干部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能力和领导力,促进我县教育管理干部专业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强的教育管理队伍。

培训内容:党史与党章、教育政策法规与教育理论、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领导科学与领导力、国学与人文修养等。

培训对象: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共60名。

培训方式:集中培训、外出学习与在岗研修。

培训时间:分批进行每年10名左右,集中培训7天或外出学习。

培训所需经费:每年4万元,五年共计20万元。

2、培训者及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

培训目标:进一步提高各学科培训者及骨干教师师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更新教育观念,成为本区域参与制定和组织实施本学科教学和科研计划、掌握本学科前沿信息的引领者,在本县教育发展中起到引领、辐射的作用。

培训内容:教育理论、师德修养、课堂教学诊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学科课程标准的研读、教科研的组织与实施等。

培训对象:培训者成员和部分骨干教师成员共40人。

培训方式:集中培训、外出学习与在岗研修。

培训时间:分批进行每年10名左右,集中培训7天或外出学习。

培训所需经费:每年3万元,五年共计15万元。

培训地点:州内和县内。

(四)岗位能力提升工程

1、中小学幼儿园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

培训目标:通过培训,巩固专业思想,熟悉有关教育法规,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常规,熟悉教育教学内容,尽快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培训内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改革理念、教材教法分析、班主任工作,教学常规等。

培训对象:每年新入职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培训形式:岗前集中培训与跟岗自培自练相结合。

培训时间:集中培训2天,然后在任职学校及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培自练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培训地点:县内。

培训所需经费:每年1万元,五年预计5万元。

2、班主任能力提升培训

培训目标:更新教育思想,了解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学习先进班主任的经验、工作艺术,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创造性,培养班主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验总结的能力,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科研性。

培训内容:学校管理相关法规、班主任工作理论、班主任工作艺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辅导、学生发展与班级建设等。

培训对象:全县中小学班主任教师约200名。

培训方式:集中培训与在岗研修。

培训时间:每年培训40名教师每次集中培训1-2天。

培训地点:州内。

培训所需经费:每年2万元,五年预计10万元。

3、教师信息化技能提升培训

培训目标:加强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培训内容: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案例与方法等。

培训对象:全县正式教师700人。

培训方式:依托州电教馆进行基础培训与提高培训。

生物研修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生物工程专业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各环节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1]。相对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并不改变课程教学的性质,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有效融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提升课程课程能力[1]。党中央和教育部一直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3]。生物类专业是一类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类专业,具有多种学科交叉的特点,课程体系复杂庞大,综合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知识体系严谨,结构完整,科学性极强[4-6]。同时,生物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提示我们,生物类专业思政元素发掘、融入等教学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效。另外,《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3]。可见,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不仅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还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再好的课程思政理念、课程体系都无法有效实施。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工程类高校教育理念的广泛共识[1,7,8]。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从2005年开展以来,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持续改进,形成了国家通用标准[7]。国家通用标准对工程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思政实施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同时,国家通用标准对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水平、能力和素养等方面做了规定[1,7,8],不仅要求专业教师在数量结构上满足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要求学历、职称、生师比、年龄等结构合理,做到学源多样,学科全面,达到专业认证标准规定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数量充足、素质较高,能够满足相关课程的教学需要;同时,还要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积极聘请专家、优秀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数量符合要求[1,7,8]。可以看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工程教育认证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要求的关键核心,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起着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探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确保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高效推进,是今后工程类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推进方向。

一、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一)建设一支优秀的、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培养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生物类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教师队伍,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学和育人能力突出的服务于生物类专业的、跨学科“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二)建设一个丰富的、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教学团队深入挖掘课程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思政目标,建设一批优秀案例,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适用于生物类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三)建设一个灵活的、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引导教师积极运用信息化载体,利用课堂主讲、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参观体验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有机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构建一个灵活的、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二、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一)强化制度保障功能,创新科学管理机制

1.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完善“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专项团队建设领导小组,由团队负责人任组长,以生物类专业和思政育人为两条主线推选两位团队骨干成员为副组长,组成团队领导小组,以“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为目标,统筹落实团队建设任务。2.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团队通过实施定制化项目,搭建教师研修平台,组织教育教学研修活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通过以赛促学、观摩课堂等模式,团队成员对优秀教学案例和教学模式相互学习借鉴,再由具体课程教学活动的实践,探究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模式。3.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在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优化教学组织的考核评价制度,着力推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制度改革,实现以立德树人为重点的全面考核转变。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二)增强建设落实能力,创新多种驱动渠道

1.课程思政元素的科学合理挖掘对所讲授课程的知识逻辑、学科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均要有深度、广度、长度的理解与研究,需要专业教师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阅历,付出大量时间精力等才能较好地完成。同时,课程思政元素不仅仅是课程本身蕴涵的元素,还要从专业体系思考。第一,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二,课程建设。首先,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守牢思想文化阵地。其次,通过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确保教材质量。再次,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第三,课程思政的系统性体系建构。课程思政建设从系统上谋划各门课程的聚焦点,区分课程特色、注重学段差异、明确校际优势。2.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就是在“润物无声”中达成育人功效[9]。课程思政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把善与美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求真之中、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在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贯穿思想价值引领。在管理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三、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结果

(一)建成高水平的、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经过5年的合作实践,逐步形成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结合的教学模式,打造优秀高水平的、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团队及成员获得校级荣誉15项,争取获得省级荣誉8项;当前,该团队正在积极申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提升团队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坚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通过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挖掘思政元素参与建设,团队成员注重自身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2.革新团队教师“课程思政”理念认识到高校专业教师的思政融入专业课的教学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性的影响,进一步明确每门课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强化教师的育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强化团队教师对专业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充分认识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选准切入点,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加强专业本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教育。团队成员积极探索,形成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元素“七个结合”的教学经验:团队成员注重专业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相结合、与“三德”教育相结、与法律意识教育相结合、与科学素养教育相结合、与创新教育相结合、与“生物安全”教育相结合。4.提高团队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增强“课程思政”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有效性,坚持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制定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了原有的教学形式。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加入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强化德育元素的浸润作用。注重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监督和管理作用,“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不断加强。

(二)建设形成具有示范性的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通过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库,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思政”专业全覆盖;建设校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6门,邀请校内外专家、同行观摩评价课堂;获校级课程思政类教改课题立项3项,获得省部级教改课题立项1项;撰写项目建设研究报告,对团队建设做出总结和推广以期能对其他学科或专业的课程思政课建设提供示范性样本。1.引入中国科技成果,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责任意识充分挖掘中国元素,将知识点与我国科技发展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四个自信,使学生成为新时代有知识、有本领、有担当的新青年。2.以科学家的科研实践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我国科学家的科研实践经历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良好素材。例如,在“萃取”一章中,通过屠呦呦在无数次失败中发现青蒿素提取方法的故事,让学生不仅能学会萃取的机理,还能体会到前辈科学家在科学实践中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展示国产生物制品的成就,引发学生对创新的思考国产生物制品的开发涉及大量生物分离知识。例如,在“离心”章节中,以国产“爱可唯”新冠疫苗为例,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4.引入国家相关政策及国际案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相关国家政策,对学生设计评估方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职业素养的培养等极为重要。比如在“色谱”章节中,引入我国对某制品纯度的要求以及相关法规,可帮助学生建立绿色环保理念,完善知识结构,成为学科内容的有力补充。

(三)探索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方法路径

1.利用网络平台为教学载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涉及课程均制作融合课程思政视频,利用“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问卷星”等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实现即时交流、讨论,打破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2.利用案例资源为教学载体,提高“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度针对学生“理论学习不积极,实例应用兴趣浓”的特点,团队在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制定了“实例为载体,思政为目标”的基本方针。为此,教学途径主要采用基于案例的任务驱动式,结合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的BOPPPS模式、参观教学法和操作练习法等。教师通过生产、科研中的实例讲解主要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真实的情景、项目中开展教学,引申出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匠精神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自强不息、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国奉献的精神。

四、结语

生物研修总结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以省、市、县(区)、校四级培训体系为支撑,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内容,完善制度机制,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大培训”格局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我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实施原则

1.提升素质,服务学生。坚持服务于中小学教育,服务于学生有效学习,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宗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综合素养,着力解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2.加强统筹,分级负责。坚持市级统筹,以培训规划、能力建设和质量管理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业务指导,健全管理网络。高中教师培训以市为主,初中和小学教师培训以县(区)为主,完善省、市、县(区)、校四级培训体系。

3.按需施训,注重实效。坚持需求导向,加强需求调研,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逐步实行教师自主选学,创新培训模式方法,通过脱产研修、集中培训、远程培训、送培送教、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推进混合学习,促进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和行动研究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创新机制,提高质量。坚持质量为重,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质量监管机制,提升培训内涵、实施能力、管理和保障水平,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和“大培训”格局建设,促进教师培训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聚焦“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分类分层分岗按需施训,使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与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进一步更新,实践与应用能力进一步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培训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训体系进一步健全,培训机制进一步完善,培训模式进一步创新,培训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包括“国培计划”、省级培训、全员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四种类型。

(一)“国培计划”

根据教育部部署,组织实施“国培计划”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由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培训及其他部级教师培训。

(二)省级培训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

1.紧缺和薄弱学科教师培训项目。有计划组织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英语、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紧缺和薄弱学科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

2.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全面实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计划,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进一步落实“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训时间不少于48学时。

4.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项目。以提高教师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高质量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能力水平为目标,通过脱产研修、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和省外研修等多种途径,对教师培训团队进行专业培训。每年研修时间不少于72学时。

(三)全员培训

按照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从师德与素养、知识与技能、实践与体验三个方面,采取混合学习模式,组织实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

1.新任教师岗前培训

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常规和学生管理规范为重点内容的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

2.在职教师岗位培训

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以提高在职教师师德素养和“以学促教”的教学实施能力为目标,师德教育与业务培训双线并进,师德教育列为第一模块。五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分年度实施专题培训。

(1)师德教育

模块一: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重点提高教师职业理想和践行师德能力;

模块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教师法制素养和依法履行职责水平;

模块三:学校安全教育。提高教师安全意识和保护学生安全技能;

模块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身心健康和关心学生心理健康能力。

(2)业务培训

专题一:有效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现代知识观与学生能力培养、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修订版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要点、修订版教材分析与学科教学知识(PCK)构建、学科学习内容疑难问题分析与解决。

专题二:有效学习指导。主要包括现代学习理论与因材施教、学习心理与学生学习特点、学习设计与学习方式、学科学习策略与有效学习指导、学科学法指导问题诊断与解决。

专题三:有效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现代教学理论与学生为本、有效教学与教学模式选择、以学定教与“先学后教”模式应用、以教导学与“先教后学”模式运用、学科教学模式有效应用典型案例研修。

专题四:有效学习评价。主要包括学习质量观与学生全面发展、学习评价理论与应用、发展性评价与学习评价工具、课堂学习与过程评价技能、学科学习评价问题诊断与解决。

专题五:有效教学研究。主要包括学生有效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指导与叙事研究、学科课堂学习与课例研究、学习评价与行动研究、校本教学研修问题与指导。

3.骨干教师研修提高

以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学生学习发展与评价、修订版学科课程标准与有效教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设计与实施为重点内容,帮助骨干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训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全员培训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

(四)学历提高培训

实施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重点鼓励支持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水平。重点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本科学历以下初中教师开展学历提高培训,到2015年,基本实现小学教师专科化,积极推进初中教师本科化。

五、培训模式

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名师讲学、省外进修和境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逐步形成多渠道、开放式、符合省情、富有实效的培训模式。

优化整合多种培训方式,将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培训研修与“送培到县”、“送教下乡”相结合。

远程培训采用分校(中心校)、分学段、分学科组建网络班级的方法,教师平时在线学习。采取课程学习、在线答疑、互动交流和资源服务等方式,进行培训专题的自主学习和在线研讨活动。

集中培训采用小班教学,集中在寒暑假或分散在双休日进行。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专题的重点内容指导、远程学习的方法辅导和校本研修的操作指导。

校本研修在学校(中心校)的组织下,分学段、分学科,以学科组(或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培训教材研读、网下集中研讨、技能训练和岗位实践等研修活动。

采用基于学科、巡回送教的方式,组织培训讲师团“送培到县”、名师讲学团“送教下乡”,开展集中答疑、示范教学、课例研修和交流研讨等活动。

六、培训考核

(一)考核方式

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实行训前、训中、训后“三段式”考核。训前以问题和案例提交为重点、训中以过程参与效度为重点由承办单位进行考核;训后以岗位实践研修为重点由参训教师所在学校(中心校)进行考核。参训教师各阶段考核全部合格,由所在县(区)或市教师培训机构认定培训合格。考核结果报同级师训管理部门审核。

(二)学时认定

本周期继续教育总学时为360学时,每学年度学时数不少于72学时。

新任教师在试用期(第一年)必须参加不少于120学时的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免于参加当年度其他类别培训。

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周期内年度培训为72学时,其中校本研修40学时、集中培训8学时、远程培训24学时。

教师参加“国培计划”或省级专项培训项目,超过72学时,免于参加当年其它类别培训。不足72学时,需参加当年的校本研修。

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获得毕业证书当年按72学时予以认定。

中小学教师参加本《意见》规定的培训类型之外的,非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培训,一律不予认定学时。

七、培训实施

(一)机构遴选

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资质的培训机构,方可实施教师培训。

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承担“国培计划”、省级专项培训、远程培训任务等。

(二)组织实施

1.“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项目

在省教育厅指导下,由招标遴选出的培训院校或机构组织实施。

2.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岗位培训

(1)远程培训和远程资源服务:高中教师远程培训,由省教育厅从省内外遴选具有“国培”资质的培训机构,依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市教育局负责统筹协调。城市初中和小学教师远程资源服务,由省教育厅招标遴选推荐具有资质的远程培训机构,各市教育局从中选择培训机构依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鼓励县镇和有条件的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推进集中、远程和校本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2)集中培训:高中教师集中培训,由市教育局遴选培训院校或机构采取集中答疑、送培到县等方式组织实施。初中和小学教师集中培训,在市教育局指导下,由县(区)教育局依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

(3)送培送教:在市教育局指导下,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协助县(区)教育局组织实施培训讲师团“送培到县”(初中)和区域名师讲学团“送教下乡”(小学)活动。

(4)校本研修:由教师所在学校负责实施,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业务指导和服务支持,县(区)教育局负责检查验收。

八、加强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教育厅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指导、管理和评估,省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中心负责远程培训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师训管理部门负责培训实施与业务指导。

市、县、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均应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分管负责人为组长的培训业务指导团队。

(二)健全管理制度

坚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训管理部门、教师培训任务承担单位主要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

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应纳入教育督导、市教育局年度主要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县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中小学办学评估等考核工作中,并与“第一责任人”考核挂钩。

建立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中小学教师在五年周期内,需修满规定学分(学时)的培训课程,其完成的培训学分(学时)和参加培训考核情况,是晋职、晋级、续聘、竞聘、考核评优及教师资格定期登记的重要依据,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九、保障措施

(一)增强机构功能

以“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为契机,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培训基地承担“国培计划”项目和省级教师培训项目。

按照标准化、专业化的要求,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合格评估和示范创建为抓手,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相关专业机构的整合和联合,有效实现优质资源整合,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增强培训主体功能,形成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协调、服务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能力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教师培训师资准入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培训者队伍。

建立教师培训专家委员会。在省教育厅领导下,负责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专项调研、项目规划、招标评审、实施指导、绩效评估和课题研究,以及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等工作。

建立教师培训教学专家库。省教育厅遴选高水平专家和特级教师组成省级培训讲师团,开展“送培到县”、“送教下乡”活动。各市教育局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使用,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组建区域名师讲学团,支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省级及以上教师培训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每期(班)培训团队中,省外培训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优秀中小学教师(教研员)不少于40%。

加强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实施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计划,采取政府购买、组织开发、引进等方式,积极开发本土培训教材,重点开发一批网络培训课程资源,努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贴近教育教学实际、体现不同类别、层次教师需求的优质课程资源库,为实施年度培训计划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

完善优质课程资源评审与推荐制度。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授权组织评审的培训课程资源,方可在本省范围推荐使用。地方课程要逐步实行省级备案制度。

加强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建设。按照网络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的共性要求,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具备学习管理、资源管理、实施学习过程的支持服务等功能的远程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及支持服务系统;实现参训教师的在线课程学习、互动交流、共享资源和接受培训专家远程指导等功能。

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依托优质中小学校,建立一批教师培训教学实践基地,落实教师培训实践环节。探索和创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示范校,加强校本网络研修资源平台和实践平台建设。鼓励支持师范院校与具有示范作用中小学广泛合作,引领校本研修、安排学生实习,促进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专业发展。

(三)提供经费保障

切实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办法的通知》有关继续教育经费的政策规定,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继续教育经费由本级财政安排,经费标准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1.5%,并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附加费中按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分项目落实。

切实落实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资料费、伙食补助费、住宿费等开支。

省级培训经费由省教育厅在年初教育预算中设立,市级培训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在年初教育预算中设立。部级培训按照有关文件执行。

生物研修总结范文篇10

一、各县区地理、生物学课程开设情况

各县区领导高度重视,学校都能认真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执行国家教育政策,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每周安排2~3个课时,开足、开齐、开好地理、生物学课程,部分县区每周为每班安排了一节晚自习辅导课,如麟游县九成宫初中、金台区部分学校等。渭滨等县区隔周一次的课后服务专项开展地理、生物学教学,课时普遍充足,不存在挤占这两个学科教学时间的现象。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应满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学科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课程理念。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及一定的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二、各县区地理、生物学教师配备情况

从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各县区师资配备差异较大,只有少数县区学科专业教师人数大于或等于非专业人数,其他县区地理、生物学专业教师人数少,兼职教师人数多,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有一定影响。

三、各县区2019年与2020年地理、生物学学业水平测试情况

从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各县区初中地理、生物学两年学考平均分差异较大,反映了各县区地理、生物学教学整体水平不均衡。

四、课堂教学管理与常态教研情况

(一)软硬件设施

各县区大部分初中学校建有专用地理教室和标准生物学实验室,面积、座位数和相关教学仪器配备均达到省颁标准以上,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地理教室、生物学实验室的使用率非常高。

(二)教学管理

各县区大部分学校将地理、生物学教学纳入常规考核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切实抓好学科教学质量。1.细节入手,提升质量。大部分初中学校要求教师从学期教学计划、每课时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辅导、效果反馈等方面入手,努力做细做实地理、生物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从细微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2.重视实验,强化技能。大部分初中学校非常重视实验教学,要求地理、生物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教学资源,做好实验演示,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发现意识和创新意识。3.重视考核,奖惩分明。大部分初中学校非常重视地理、生物学教学质量考核,将教师的教学成绩和学生的学业水平检测均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奖惩分明,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如千阳县等。

(三)教研活动

地理、生物学教师严格按照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良好。同时,按照课程进度和章节相关内容,地理、生物学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借助专业设备、资源开展学科探究活动。并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地理、生物学知识进行实践探究,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常态教研

各县区应积极组织地理、生物学教师参加省市有关培训学习,使教师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同时,各县区、学校还应鼓励地理、生物学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集体备课、示范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教师通过交流学习,积极借鉴兄弟学校好的经验和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自身专业能力,提高了地理、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每周,各学校会组织开展地理、生物学备课组教研活动,校领导下组参与活动,按规定程序进行课堂教学交流、课堂教学设计研讨、新理论新经验学习、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新动向交流等,在交流、研讨、学习中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每学期,各学校还会组织期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和阶段总结,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积极做好过程性诊断矫正。例如,陇县在县级课题研究中,要求学校要兼顾地理、生物学研究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观念和选拔性考试等因素影响,部分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对地理、生物学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学生要应对中考,时间和精力有限,部分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尚未计入中考成绩的地理、生物学学习的热情不高,一些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全身心投入,部分学生甚至存在不认真听讲、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作业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等问题。

(二)师资力量专业程度不高

目前,大部分学校地理、生物学教师人数严重不足,学校不得不把一些非专业教师安排在地理、生物学教学岗位上,非专业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对课标把握不准确,对教材认识较肤浅,教学水平急需提高。初中地理、生物学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非专业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差距相当大,加之中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较少,教师年龄结构断层明显,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学生实践机会较少

目前,各学校常态教学基本过关,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相对较为突出。1.非专业教师不会做实验、怕做实验,常常用演示实验代替分组实验,用模拟实验代替演示实验,造成学生探究、实践的机会较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2.实验室现有的人教版教材所需器材与苏科版教材所需器材不一致,导致探究实验开设不足。3.相关活体材料难以按时、按需采购,如开展探究实验“观察鱼和研究鱼”时,学生没鱼可用。

(四)硬件资源不均衡

地理和生物学本是生动、丰富、有趣的学科,很多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图片和视频,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教学质量。部分学校由于教学硬件设施不足,多媒体设备陈旧,电子白板使用时间过长、画面模糊不清,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部分学校实验室硬件设施薄弱,缺少实验准备室,缺少实验器材和用品,缺少专职实验员,实验开设不齐;个别学校无生物学实验室。

(五)小学科校本研修活动欠缺

部分县区多所初中学校地理、生物学教师普遍偏少,在小学科专业研讨活动中几乎没有同学科的教师能够互相交流、学习。各级各类培训中,语数外等大学科的师资培训较多,而地理、生物学等小学科的师资培训较少,地理、生物学教师参与的教研交流活动仅限于县域内或校内,与县域外的教研机构、教学名师交流探讨的机会很少,致使部分地理、生物学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法传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善学、乐学的兴趣。

(六)实验开设不足

初一学生刚接触地理,本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但教材开始部分的地球地图知识有一定难度,加之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够强大,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就会失去兴趣,甚至放弃学习。在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对生物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观察微观世界中的生物学现象,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无法开展生物学实验教学,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降低了生物学教学的效率。

(七)学情了解不够

地理和生物学是小科目,一个教师带一个年级的多个班级,学生人数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比较少,他们甚至都记不住学生的姓名。教师不了解学生,就不能全面掌握学情,管理起来难度较大,导致教师监督、管理工作存在漏洞,让部分学困生钻了空子。

(八)考试研究不够

我省地理、生物学学业水平考试于2019年开始实施,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研究不够深入,网上可供参考的试题也不多,教学资料很难找,导致学校对这两个学科的试题研究不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技能训练及核心素养提升。

(九)考前复习时间紧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进行的地理和生物学学考,涉及七年级和八年级上下册各四本书的教学内容。学生一般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课后很少积极主动地进行预习和复习,知识的积累和巩固较为欠缺。学生要想在学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后期的复习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复课的实效性是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

六、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各校要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要充分认识这两个学科的重要性,要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加强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思想认识。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对待教学,聚焦课堂,精心上好每一节课,让课堂教学成为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途径;学生要认识这两个学科对自身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眼光要放长远一些,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家长也要根据中高考改革的要求,及时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情绪安抚工作。

(二)严格管理,确保执行

学校要注重教学规章制度的落实与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加大对地理、生物学教学的过程性监测力度,按照其他学科同等的标准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为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争取软硬件投入,优化教学条件

各县区、各学校要在自身能力范围内,想方设法为硬件设备的改善创造条件,并主动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争取硬件设备的投入。相关教师也要拓展教学内容,争取学校的支持,多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气象局、科技馆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加强常规管理与落实,改进教法提质量

各学校应围绕教学常规管理严格要求,制订措施,紧抓落实。科任教师要积极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由“死记硬背”逐渐向主动学习、深度学习转变。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与学考的匹配,避免出现过度教学的问题,而影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加强校本研修,提升教学质量

各县区、各学校应该通过教研组活动、专业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公开课、同课异构、新老教师结对帮扶等方式,培养青年教师和非地理、生物学专业教师。备课小组或同头课教师应积极探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专业教师对非专业教师要发挥好“帮带”作用,相关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尤其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要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将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实验观察法等充分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积极改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补充教学所需要的信息素材,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还可以通过动画模拟方式,将教学中一些不容易被学生直接掌握的知识与规律形象地再现出来,这样既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又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此外,各学校应积极开展地理、生物学教学研究活动,加大名师送培下校力度,开展观摩研讨活动,通过骨干引领、专业引领、学习交流的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应加强地理、生物学教师专业培训,从教材、课标、教学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

(六)建设成长平台,加强教学指导

教育行政部门应更多地为专业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并建设复课研讨、经验交流等学习平台,为教师的学习和分享提供机会。还应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同时,各校教师应积极参与集体交流和研讨,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复课计划,开展复课教学,提高复课的实效性。

(七)研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

各县区、各学校在初中2022版课程标准未推出前,要认真研究2021版课程标准,对照课标深挖教材,科学实施教学。此外,初二阶段的地理、生物学学考前的综合复习课时相对较少,建议增加课时,以保证学生学考能够顺利完成。

(八)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