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9:31:39

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实验教学范文篇1

一、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所存在问题

1、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传统的中等教育大多存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现象。实验教学的计划是紧紧围绕理论教学而制定的.从内容到进度基本上都是依附于理论课,没有形成独立而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陈旧,多是验证课堂理论实验,忽略了对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实验设备落后,实验用品不够。从而使学生缺乏独立实验操作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实操能力。

2、缺乏专职的生物实验教学人员。实验技术人员肩负着学生实验的准备、实验仪器的维护保养、实验场所的管理、疑难技术的操作与指导.其重要作用往往是理论教师所无法达到的。然而,目前学校缺乏专职的生物实验技术人员.生物实验人员是兼职的.业务不够精通,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操技术和能力。

3、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传统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仅以实验报告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而当前学生实验报告却存在一些问题:如固定书写框架太多,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过少,相互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普遍,只按教材内容填写而不按实际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的也大有人在.这些都会造成评价结果不准确,真正做过实验的学生和没做过实验的学生成绩相差不多,不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

二、卫校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1、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教育者应以“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型和实操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是实验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实验研究被纳入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个居于同等重要地位的教学环节,对于中职教育来说,更应该重视实验教学,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实操型人才。重视实验教学,还应加大实验室的投入,更新实验设备,使人人都有实验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生物实验室应配备一名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培训,给实验人员提供出外进修和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的机会,提高实践教学人员的业务水平。调动实验人员积极性,从制度上解决实验人员的职称晋升和待遇问题。

3、改良实验教学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抱着走”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告诉学生实验原理,实验所用仪器及药品实验方法和步骤,甚至将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全都告诉了学生,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个人认为,生物实验教学中更多地应采用启发诱导教授学生的实验方法。例如,在蛋白质电泳实验中,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要求学生注意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仔细观察电泳缓冲液的配制、加样、电泳及染色等重要步骤,观看视频之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该实验的一些重点问题和难点加以强调和解释,之后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回答。这样学生对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就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即可进入实验操作阶段,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加强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加强动脑、动手,掌握方法,提高实操能力。

生物实验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当前,微课教学经过无数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方法,微课教学被当成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法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作为一种新事物,微课教学要想实现高效的课程教学目标,还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科融合,提高微课资源的教学适应性,不断提升微课资源服务课程教学的能力。

一、微课概念及其在对于实验教学课程的积极作用

(一)微课概念内涵。微课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8年,提出者为美国教育学家戴维?彭罗斯。他认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更符合现阶段的学习需求,具有更高的教学效率,应用前景广泛。随之而来的是“微学习”这一理念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地铁上、咖啡厅以及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在课堂上也是一样。一堂课程中真正精彩的部分往往只是其中的6—10分钟,若时间过长,则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出现分散,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微学习”对于课程形式有较高的多样化需求,整个教学过程必须具备灵活性与变通性,与微课的发展相对应。微课主要是通过教学视频的编辑、精剪,通过网络平台或网络付费平台,实现对于微课资源的共享,学习者可以借助有效的微课资源的筛选,获取符合自身需求的微课资源,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二)微课在实验教学中的积极作用。1.弥补实验教学的不足,进行针对性教学。目前,我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主要采取小班分组制的实验教学模式,每组配备一名实验教师,但因学校医学专业学生众多,想要随时随地使用实验室教学设备并不是易事。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下,教师很难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而且课上的实验教学时间(主要是这个原因)有限,而实验教学内容较多,很多实验只能一次带过,很多学生还没有明白实验的具体现象和原因,对于课程知识一知半解。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微课教学模式的开展,相关课程教师可以制作或下载关于某个实验操作的教学视频,并通过学习平台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对视频资源进行有效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操作过程、巩固课堂知识,提升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及操作能力。2.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高效教学。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开展中,学生的实验学习时间只能在课堂中,地点也只能局限于实验室,而实验教学时间有限,加之实验室资源不足,实验教学成果不太理想。而微课教学能够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验课程的学习,在反复学习中提升对于实验课程的认识,提升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此外,微课教学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当前医学微生物学使用微课进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微课资源质量有待提升。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普及,网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对于相关信息和资源的有效传播,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微课资源可以实现在网络平台的广泛传播。但是,正是因为网络对于相关视频资源的限制门槛较低,导致网络中的微课资源众多,质量参差不齐,同一微生物实验教学的微课视频可能有成百上千条,在这些众多的实验教学视频中,无法有效地提取其中高质量的实验教学资源,寻找优质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视频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造成学习者时间的浪费。(二)利用微课进行知识收费的现象比较普遍。知识经济时代,想要获取相应的知识产权,就需要付出一定的费用。随着各类网络知识付费现象的日益演化,微课教学资源也被作为一种知识产权通过购买的方式实现对于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这种做法虽然无可厚非,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于知识获取的难度,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成本,不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如果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微课视频资源需要在付出一定的费用后才能获取,那么很多学生就会放弃这种学习方式,教师们也可能放弃这种教学方法,这样也会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实现微课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三)缺乏教学适应性。当前,很多教师也认识到微课教学的重要性,看到微课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很多教师还将微课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课程教学方法,积极在课程教学中使用微课教学。当然,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目前在利用微课进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点问题就是微课资源的教学适应性不强。在医学微生物学微课实验教学中,有些教师直接在网上下载某一实验的微课教学视频,在实验课上,通过播放微课教学视频让学生学习实验过程、实验原理、实验反应、实验结论等。

三、运用微课实现有效的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的途径

(一)提升微课资源质量。当前,互联网平台要提升微课资源的准入门槛,组织专家、学者和相关技术人士对于向网络中发送的微课教学资源进行严格的审查,进行微课资源的筛选,去除其中质量相对较低的微课视频,保留其中质量最好、形式最新颖的微课视频,以确保进入互联网平台的微课资源都是具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尽可能减少人们搜索微课资源的时间,提高资源共享效率。(二)开辟免费通道,进行合理收费。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崇高的事业,虽然知识收费无可厚非,但是也应该加以控制和管理,防止在微课资源的知识付费中,学生会因为收费而拒绝进行微课学习的现象发生。对此,需要相关网络监管部门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为学生的微课资源学习开辟免费通道,让学生的微课学习更加高效可行。当然,如果一定要收费,可以适当降低学生群体对于微课资源获取的费用,容许以真实身份进行注册的学生获得资源优惠下载权限。(三)提升微课教学的适应性。任何学科的学生,在后期学习过程中都会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学生的受教育背景、个体智力因素等均存在明显差异,这也为微课的合理运用创造了条件。通过合理应用微课,教师可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分配对应的学习任务,对于领悟力极高、学习基础扎实的学生,还可以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进度的前提下,为其额外指派学习任务,这也对微课的合理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结论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使用微课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的实际成效。虽然当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在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进行改正,优化微课教学设计,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就能实现高效的微课教学,实现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董静,陈萍,吕艳欣,伦志强,王玉.“微课”结合Mini-CEX评价式教学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中的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02):15-17.

[2]邓云霞,卞永刚,王露,张兴群.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纺织服装教育,2017,32(06):492-494+502.

[3]饶圣宏,姚媛媛.翻转课堂在护生《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实验课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及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23):3594-3596.

[4]王沛珍,赵林静,陈萍.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05):100-101.

生物实验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生物科学;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在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既是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生物学科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通过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从而获得实验技能以及分析、综合、归纳和比较等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1]为了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教育部2011年颁布实施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3年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改进了教师培养的机制、模式、课程;教育部2017年11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8年1月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师范生的实验教学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未来生物实验教学水平。帮助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深入了解新课标中实验教学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对师范生队伍成长的起着重要作用。探索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使其正确理解和重新认识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提升自身实验教学素质能力,为将来及早以及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育过程亟须解决的问题。而构建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体系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进行系统性评价,并从评价结果中明析当前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不足,为完善师范生培养计划与优化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和数据支撑。同时,通过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边评价、边改进、边教学,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与专业发展提供路向指引,促进高师院校强化师范生实验教学改革。

1核心概念界定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是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以“生物学实验教学”作为载体,引导学生遵循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规范,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动手实践,使之获得生命科学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并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综合能力。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进行衡量与评定,因此需要构建与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情况相符合的测评指标及评价模型。

2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研究并不多见,问卷法是最常用的测评方法。一是问卷测评法。最早的是台湾师范大学的林陈涌和童丽珠(2001)他们设计开发的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量表,详细列出45项生物教师应该具备的实验教学能力,可归类为七大类实验教学能力。[3]邓玉娟(2017)设计生物实验教学能力树状结构指标体系,由实验安全维护能力、科学过程能力、实验教学整体规划能力和实验教学实施能力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54项三级指标。[4]二是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测评法。苏振兴(2006)对生物学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中学教师和名大学生物学教学法教师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欠缺。[5]杨蕾(2014)根据实验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实验的教学能力以及实验教学的研究能力四个要素设计问卷,对高师生物专业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法,并根据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编制访问提纲,深入测评高师生物专业学生实验教学能力。[6]赵瑞华(2016)在林陈涌和童丽珠的量表基础上,结合面对面、电话和网络聊天工具三种个案访谈开展测评,研究发现“实验步骤的实施”和“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是师范生实验课学习中最突出的两个困难。[7]从以上研究现状可知,关于“生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仍未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现有对生物科学专业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以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为主,评价研究方式为静态的理论层面研究,没有形成全面的、系统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的广度不够、探讨层次不深。二是目前为止,针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师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相关研究还不多,仅有少数院校进行了初步尝试,积累的资料也十分有限,且都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总结。三是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缺乏系统化的界定。

3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提出的新要求出发,系统化地界定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将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新课程改革、师范生专业认证、教师教育四者结合起来,拓宽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视角,构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帮助师范生正确理解和重新认识生物实验教学,使师范生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针对性地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实施单位和教师教育提供教学理论指引和培养策略参考,从而整体提升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育质量。师范生的实验教学准备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体现在课堂实际实施过程中,通过最终的实验操作考试并不能全面地掌握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与此同时,在每次实验课堂上,能提出的创造性的想法,也是对师范生考核的重要参照,体现师范生的实验教学创新能力。所以本课程在进行评价时,看重学生实验过程的努力与进步。通过对学生在实作评价中的表现,使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合理。通过探究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结构要素,明确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内涵与结构模型;明析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构建“理论测评”与“操作评价”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动静结合的评价体系,设置实验设计评价机制、实验预习评价机制及实验操作考核评价机制、学生相互之间评价机制,从而构建了系统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多角度、重过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较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课程教学评价及时了解自己不足的方面,实训过程合理得当,全面提高学生实验教学能力。通过系统的体系评价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有助于提升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增强实验操作能力,为今后培养具有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初高中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健辉,朱创金.地方高校生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3):45-48.

[2]黄水文.生物科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构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8(24):109-110.

[3]林陈涌,童丽珠.生物实验教学能力重要性评估比较研究[J].台湾师范大学学报(科学教育版),2000,45(2):21-38.

[4]邓玉娟.生物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7.

[5]苏振兴.新课程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杨蕾.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生物专业学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生物实验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揭示生命现象和本质的科学,是医学类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而实验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巩固学生在生物化学理论课学习效果上具有积极作用。由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部分学生为文科生,生物和化学的基础普遍薄弱,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偏低,在上生物化学实验课时,部分学生甚至连基本的玻璃仪器都不认识,缺乏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主要表现在实验技能低、基本功差,甚至有的学生连基本的实验原理都不清楚,完全不具备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颖性

由于生物化学为临床医学专业公共基础课,在教学方面未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实验条件薄弱,使得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无法开展创新性实验,大多数情况下的实验教学是填鸭式的讲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调动起来,致使实验效果不理想。

1.2实验教学方法单一,有待改进

传统实验教学过分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规范化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学模式基本都是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与试剂、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甚至将某些实验结果都讲出来,学生只是机械模仿,照着葫芦画葫芦,完成实验报告,整个过程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化学实验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作用,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要打破传统,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手来。在实验课堂上老师只需正确地引导而不要过多的干预,要让学生摆脱过去过分依赖老师的习惯。只有把实验完全的教给学生,才能激发他们在实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兴趣从而得到提高。

1.3实验考核不合理,缺乏实效性

教师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的考核,不仅要客观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更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生物化学实验附属于理论课,且所占生物化学课程整体分值比例较小,实验成绩评定通常以实验报告的书写好坏为基础,该评定方式未能正确反映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也未能反映学生课程学习的态度,造成了部分学生轻技能,重形式的作风,有的学生甚至不到实验室做实验,课后抄袭同学的实验报告,这种以实验报告书写好坏为实验成绩的考核,造成学生只注重实验报告的书写而忽略了实验技能操作,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2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对策探索

2.1优化实验内容,增强实验的实用性和探索性

根据医学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优化生物化学实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学生实验兴趣,将提高学生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主动参与度。生物化学实验中涉及很多临床现象,医学生根据检验结果将其与生化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将理论真正用到实践中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测定”,首先从采血到后续的化验结果分析,提出治疗方法等。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病例分析,需要医学生有很好的实验技能,可是在实验课上作者发现很多同学连基本的采血操作都不规范,不能正确使用采血工具,对出现的问题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等。这种现象反映了医学生平时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不过关,没有认识到实验结果对临床疾病诊断会造成什么影响,职业感不强。因此,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针对性地指导、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职业和社会责任感。

2.2转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

提倡目标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切入点,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在每堂实验课之前,布置好预习任务,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要求每组学生讨论出本组实验具体方案,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得到的实验结果,并明确每位学生的任务,写出预习报告,避免学生现场“照方抓药”,以及部分学生完全不参与实验的现象。实验过程中,教师减少讲授,加强巡视,以解决现场问题为主,放开手让学生自由操作,积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最后,学生总结实验心得,教师总结。整个实验教学,学习目的很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改进考核制度,注重技能培养

加大实验课程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分值比例,并将实验课程成绩分为平时实验操作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两块,其中平时实验操作成绩着重考查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实验现象观察和思考以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期末成绩考察学生对整个生物化学实验操作及知识点掌握的程度,通过平时检查和期末考核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学生操作技能和学习成绩提高明显。

3结语

针对现阶段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些建设性改革措施,并且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希望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如何培养具有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每一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琳琳,赵庆伟,丁肖华.设计性实验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7(04):431-432.

[2]刘媛.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5(07).

[3]刘东擘,李翔,何凤田.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05):758-760.

[4]刘彤,金小花,姚芹等.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

生物实验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预习效果;教学设想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是医学院校本科生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一般在低年级开设,此阶段学生所接触的实验技术与仪器较少,不能形成较强的科学思维;传统的生化实验教学一般为教师先讲解、学生按部就班操作,学生缺乏自主学习与思考;加之,生物化学实验课多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较少,学生对实验课兴趣不高,多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授课教师在不断探讨教学改革,包括实验内容、授课方式、实验效果评分方式等,以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一、教学实践

笔者在近两年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会提前给出预习要点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写出具体实验操作流程,鼓励部分学生制作授课PPT并进行讲解;老师授课前通过提问考核学生预习情况,教学中详细讲解实验内容、演示相关仪器使用并有意识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思考与分析;授课结束前由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与分析;书写实验报告时,要求学生注重分析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多个环节培养学生自学、思考与分析问题等能力。

二、教学效果与体会

相对于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上述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部分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与自学,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与分析问题。但总有部分同学敷衍了事,应付老师。批改实验报告时发现部分学生分析问题不够深入,甚至有分析错误的地方。尽管授课老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写出实验操作流程,但课前抱着应付态度的同学,只会对照预习要点粗略复习相关理论知识点,只会简单浏览实验教程并不会深究“为什么”;在操作中,组员手忙脚乱,几乎把全部实验课时间用于完成实验,缺乏时间思考;加之,同学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学习能力与态度也各异,因此学习效果差异较大,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学生课前对实验相关内容把握程度对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在对基本知识、技术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才会有时间思考和分析问题。但是学生实验课训练有限,学习课程多,没有太多时间用于查找文献、资料学习相关实验技术与仪器操作。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学生预习环节下功夫,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工作量、提高学习兴趣,又可以促进学生预习效果。

三、教学改革设想

针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新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预习效果。

1.云板书与微信平台结合。云板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承载体,相对于传统的PPT有更多的优势:传统的PPT形式不能将知识整体化,在没有教师的讲解时很难清楚逻辑关系,而云板书则以一个知识点为基础,通过文字、图片等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完整呈现且缩放自如,通过互联网技术于微信平台,同学关注后可以自由浏览,随时随地学习,共享学习资源。目前,我教研室教师已经在理论课部分章节的教学中尝试运用云板书,并于自己建立的微信公众号里供学生复习。根据学生关注浏览和留言情况来看,通过该形式对知识精练总结与归纳深受学生欢迎。笔者认为云板书除用于知识点归纳总结外,还可用于帮助学生实验课程的预习,但需要教师花更多时间精心制作。教师不仅需要将每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等板块按照一定逻辑关系制作成云板书,并将不易理解的实验原理、操作以模式图、流程图等形式详细阐明,还应将涉及到的新仪器等用真实图片展示出来;于实验开课前几周将云板书于微信公众号,同时还可以将与实验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源、视频文件等与学生共享,让学生自主预习,并通过平台互动留言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实验课学习。比如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实验中,实验教程为“电泳时,膜条点样端置于负极、点样面朝下,点样线不能接触滤纸桥等”,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电泳实验,对于电泳槽是什么样子、负极在哪里、滤纸桥是什么、膜条怎样放置到电泳槽上等问题不是很清楚。若教师提前将相关内容制作成云板书,学生课前只需花很少时间就能清楚这些小问题,课堂上就会更多关注与思考“膜条为什么要放在负极?图1中膜条放置错误对结果会有什么影响?”等问题。课堂上,教师再通过提问、现场操作演示等方式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与掌握。利用云板书作为教学载体通过线上互动式教学与线下传统式教学模式完美结合,发挥两者优势,可能成为促进实验教学的有效手段。

2.虚拟仿真实验在实验预习中的作用。虚拟仿真实验是借助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和网络上搭建的可以辅助、替代传统实验操作环节的软硬件操作环境。学生可以进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完成各种实验,身临其境完成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2]。生物化学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通过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对相关理论知识有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但是基本上是填鸭式学习,并不能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教学效果差;另外,由于实验时间有限,学生实验结果不理想却不能重复操作,无法全面分析误差原因,达不到综合、全面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以预先登录虚拟实验平台,通过浏览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及观看相关实验视频对实验有大致了解后,再进行虚拟实验操作。若对实验理解则可以顺利完成虚拟实验操作;若操作有不对的地方,系统会给出错误提示并解释原因,学生可以知道错在哪儿。经过多次虚拟实验操作后学生对实验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堂上,教师对重点内容和注意事项讲解,让学生再次演示虚拟操作,加深印象。最后,由学生进行真实的实验操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主动学习,对实验原理、操作更加清楚,对实验结果分析可能会更深入。虚拟仿真实验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是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应该会受学生欢迎。如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实验,预先让同学登录虚拟实验平台了解电泳基本原理、操作,再完成电泳虚拟实验,对电泳有一定了解和认识后,带着问题回到实验室课堂,在教师讲解和示教后,再实际操作。通过这样反复多次学习,学生对电泳必定有更深理解与掌握。另外,由于教学课时有限,开设实验课程较少,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还可以为学生开设一些现有实验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项目,拓展学生视野。目前,我教研室与公司合作开发出部分虚拟实验在线课程资源,若能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对于本科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都有着重要作用。

3.增加预习考核分值。近年来,我校生化实验课程评分中预习所占分值不高,学生会主观放弃或者不重视预习环节,另外,教师对不认真预习的同学也不过分追究,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增加预习分值与考核力度,促使学生注重实验预习,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

四、结语

总之,授课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有目的性地改变教学方式与手段。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将上述新颖的教学方式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促进学生预习效果,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打下基础。

作者:徐先林 单位:遵义医学院

参考文献:

生物实验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研究热点;学科问题;DNA损伤修复;创新性;自主性

实验教学是细胞生物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细胞生物学理论课程的重要支撑,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训练探索科学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手脑并用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相关课程实验教学教师应长期关注和探讨的课题。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取得了巨大进步和迅速发展,已经成为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大量研究成果的出现及相关知识和信息的井喷式增长,不断地革新着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1-4]。这些不断出现的新成果和新知识,不仅为生物学教学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素材,也是对教学工作者的挑战,只有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工作跟上生命科学发展的步伐[5-7]。为了跟踪生命科学研究前沿,将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热点引入课堂,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中引入“DNA损伤修复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1将科学研究热点与一流教学平台结合

DNA损伤修复是细胞内DNA分子在受到外源或内源损伤后,在多种蛋白共同作用下自我修复从而恢复结构的过程。DNA损伤修复研究对研究基因组不稳定性及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关键信号分子的靶向小分子药物研究,对于肿瘤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例如,在临床中运用PARP1抑制剂来抑制PARP1介导的DNA修复,对于肿瘤尤其是BRCA1/2基因突变引起的肿瘤,具有极好的治疗效果,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8-9]。由于DNA损伤修复研究在肿瘤研究和肿瘤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各国重点投入的热点研究学科。201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托马斯•林道尔(TomasLindahl)、保罗•莫德里奇(PaulModrich)和阿奇兹•桑卡(AzizSancar),就是表彰他们在DNA修复机制方面的研究贡献。将DNA损伤修复研究引入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切身体会和感受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激发他们探究生命奥秘的信心。我校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是我国首批建设的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一流的实验教学设备和实验教学队伍。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中心改变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教学的模式,全面整合教学内容,强化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中心目前已建成多个综合型实验教学实验室,实验设备先进、功能齐全,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已经具备供学生进行系统性科学实验探索的能力,是本项实验教学改革工作的坚实保障。

2教学改革目标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本项实验教学所提出的问题是开放性的,在课程前期主要是让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实验方法学习DNA损伤修复研究的主要手段。在学生理解相关的基本原理并掌握主要研究方法之后,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课题,解决关于DNA损伤修复方面的科学问题。这一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的能力。(2)在教学中添加研究元素。原有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经典的实验技术和手段,每个实验都相对独立。本项实验教学则使学生在掌握DNA损伤修复经典研究技术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3)引入细胞信号转导教学内容。目前,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而原有实验教学基本不包括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实验。本项实验教学将使学生直观感受细胞在受到损伤信号后所发生的变化,并检测DNA修复蛋白在DNA损伤位点的迁移及所形成的foci结构。

3实验设计

3.1实验原理。DNA损伤修复是指生物细胞内的DNA分子受到内源或者外源损伤后结构的恢复现象,是机体细胞内的多种酶和信号分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当DNA发生损伤时,组蛋白H2Ax的Ser139位点会被磷酸化修饰,并且会将DNA修复蛋白招募到细胞核内DNA的损伤位点,从而对DNA损伤进行修复。DNA损伤有多种形式,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是DNA双链断裂(DNAdoublestrandbreak,DSB)。DSB发生后,细胞需要快速采取措施停止或推迟细胞分裂,为DNA修复提供足够时间。真核细胞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修复DSB:同源重组(homologuesrecombination,HR)和非同源末端链接(nonhomologuesendjoining,NHEJ)。其中,修复蛋白53BP1能够在DNA损伤发生后被快速招募到DNA损伤位点,从而介导NHEJ修复过程。DNA损伤诱导53BP1的招募,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从而检测DNA损伤修复过程的发生[10-12]。3.2实验材料准备。HeLa细胞,2cm细胞培养皿,1.5cm细胞爬片,DMEM培养基,PBS,青霉素和链霉素,DAPI染料,荧光显微镜,载玻片,喜树碱(CPT),抗体,抗癌类药物或者小分子化合物。所需实验材料由学生决定,实验教学中心帮助解决。3.3实验步骤。(1)准备细胞(HeLacell),每个小组2位同学,准备3皿细胞(提前一天种细胞爬片,由教师负责);(2)DNA损伤修复实验原理和研究前沿介绍(在普通实验室完成);(3)在细胞无菌操作室将CPT或各自准备的化合物按照各组自行设计的方案加入细胞中;(4)将细胞培养皿交给教师,放置于细胞培养箱培养2h;(5)细胞培养皿用1mL的PBS洗3次,2min/次;(6)将0.3mL、4%的甲醛(用磷酸盐缓冲液PBS配置而成),室温孵育10min;(7)用1mL的PBS洗3次,2min/次;(8)用0.1%的TritonX-100(用PBS配置而成)在室温孵育5min,300µL/片(注意滴加在盖玻片上,下同);(9)用1mL的PBS洗3次,2min/次;(10)用马血清(用细胞培养缓冲液PBST配置而成)在室温孵育15min,300µL/片;(11)一抗抗体1∶500稀释(用PBST配置而成),200µL/片,室温孵育1h;(12)用1mL的PBS洗3次,2min/次;(13)二抗抗体1∶100稀释(用PBST配置而成),200µL/片,室温孵育40min(此步骤及以后步骤均需要遮光处理);(14)用1mL的PBST洗3次,1min/次;(15)将50%DAPI溶液(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50%抗荧光淬灭封片剂)25µL滴于洁净载玻片,反扣;(16)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3.4结果与分析。图1为CPT诱导细胞DNA损伤修复的观察,其中上、下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加入CPT的实验组,左侧为53BP1荧光显色图,右侧为DAPI核酸染色图。如图1所示,CPT处理HeLa细胞2h后,能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53BP1foci的形成,说明CPT对诱导细胞DNA损伤的形成具有很强的作用。在没有通过CPT处理的HeLa细胞中,部分细胞能够检测到53BP1foci的形成,说明在正常的细胞中,有源发性的DNA损伤发生。实验还检测了其他药物或化合物,发现很多化合物都不能促进DNA损伤修复的发生。实验还发现,大多数抗肿瘤药物都能引起细胞的凋亡或死亡,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和药物作用特异性引起学生关注,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在本项实验中,学生基本上都能顺利完成所有实验,取得了比较好的实验效果。但也有学生由于所加药物毒性太大,或药物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大量死亡,而无法获得较好的实验效果。今后将增加细胞药物耐受性检测,使学生能够在适当的药物浓度下进行实验,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引入DNA修复实验,不仅让学生接触了学科前沿,而且使学生又一次得到无菌操作技术、免疫荧光技术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细胞生物学基础实验技术,为未来读研或快速开展科研打好基础。

4结语

生物实验教学范文篇7

根据教学计划,大多数高校开设的生物化学实验一般为36~54个学时,少数高校为72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如此庞大的教学内容,传统的做法是每一个实验的头尾工作由教师代替完成,教师在实验前配制好实验所需的试剂,采集、培养、处理好实验材料,准备各种仪器设备,学生只是掐头去尾操作其中的一段;为了节省时间,课堂上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等,然后,按部就班,“照方抓药”,按照思维定势,不假思索就能顺利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抑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施展。不仅如此,开设的大多是内容简单、彼此孤立的“静态”实验,各个实验间缺乏内在联系。由于缺乏学习兴趣,部分学生不仅不动脑思考,而且根本不动手操作,缺乏主动性,丧失了通过实验课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为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必须改革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2优化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策略

2.1定性与定量实验相结合

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化学应该包含定性与定量实验才是完整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就是运用物理、化学的手段,对生物活性分子进行“质”的分析,再通过归纳和演绎、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思维加工,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以了解生物大分子的存在形式。定量实验是以定性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活动,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性质、组成和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收集精确的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定性和定量结合研究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大分子赋予意义的基础上产生正确的认知和准确的定位,认识生物分子运行、变化的本质规律,揭示其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联系。生物化学实验内容包括对糖、脂质、氨基酸、蛋白质、酶、维生素、核酸、激素等生命分子的研究,还包括物质代谢与生物氧化实验,实验方法涵盖滴定、蒸馏、离心、分光光度比色、各种层析技术(薄层、凝胶、离子交换、亲和层析)、色谱技术(气相、高效液相色谱)、电泳、荧光、旋光法等。显然,相比于大学一年级开设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已稍显复杂,是一门从基础实验过渡到专业实验的专业基础课。凭借这门课程学生初次认识到上述生物分子,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有限的课时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例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关乎生物分子的提取、分离、纯化、鉴定等内容选作定性实验,这些多为经典实验,一般占25%;而定量测定多为综合性实验,内容涉及基本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般占65%;另有10%的实验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验,内容多为探究性实验。学生通过实验,从特定的性质洞察这些物质的存在,从精确的数据了解它们在生物体内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过程,根据质和量的统一促进学生对生物分子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2验证性与探究性实验相结合

人们曾一度广泛提倡要摒弃验证性实验,认为只有大量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的探究实验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种做法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探究性生物化学实验是探索生物大分子的未知性质,了解它们的组成、生物转化和变化特征,以及在机体内与其他分子的联系等的一种实验,受学生已知知识和技能的限制。验证性生物化学实验是指为了验证生物分子已被广泛认识的性质、概念、理论,通过演示再现其事实,强调其科学性。验证性实验可以把学生从懵懂状态引入生化知识的殿堂,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继承研究方法,规范化、程序化的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甚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验证性实验还可以发挥潜在的作用,例如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一个确定的问题上比探究如何获得新成果要重要得多。所以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同时不可随意摒弃验证性实验。我们需要做的是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扬的关系,把内容单一、彼此孤立的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设立系列实验,实施层次化教学。例如,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定糖法”测定马铃薯中还原糖含量是一个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如果利用该法测定马铃薯中总糖含量就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非还原糖的水解过程,再依据其还原性测定总糖,这就成为一个综合性实验;如果利用该法比较几个同学的唾液淀粉酶活力,这就需要定义一个“酶活力单位”,掌握底物与酶专一性、温度和pH对酶活性影响等知识的基础上,将糖和酶的作用加以拓展。显然,这个验证性实验很自然地过度到了探究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性实验就像这样通过具体实验来回答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再如根据三聚氰胺事件、艾滋病、地沟油等时事关注热点,探讨相关的研究工作、提出解决方案、设计创新实验,引导学生跳出课本的局限,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说验证性实验是传授知识和方法,那么创新性探究实验是传播一种科研思想,甚至是一种科研精神和社会责任。

2.3“静态”和“动态”实验相结合

《生物化学》教科书由“静态”和“动态”两部分知识构成,所谓“动态”就是新陈代谢,简称代谢,是生物体表现其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作为实践环节的生物化学实验,往往偏重于静态部分内容,即对生物大分子的定性定量研究方面的训练比较重视,而忽视了代谢调控部分的研究。这也许是因为实验课时不好掌握,实验所需的环境条件不易控制造成的。然而,从知识完整性来考虑,这是片面的,因为生物大分子在生命体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们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不停地发生着化学变化,不断得到自我更新。所以,在生物化学实验内容中应该包含一定比例的“动态”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其特殊运动体现着生命现象,生命是生物大分子的存在形式,而且代谢使生物大分子以一定的有序性处于稳定的状态中,一旦代谢紊乱,稳定的生物分子体系就要向无序发展,机体就会病变。按照物质转化的方向,“动态”知识应该掌握两对重要的概念,即物质的分解和合成代谢过程,能量的释放和供给过程。鉴于此,生物化学实验要有的放矢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以引导学生学会综合思考问题。例如,以“肌糖原的酵解作用”实验为代表了解在缺氧条件下经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最后转变成乳酸,并供给组织能量;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检测乳酸脱氢酶同功酶,可以作为某些代谢紊乱或炎症疾病诊断的依据之一。

2.4实验的“正结果”与“负结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希望学生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于是,实验前总是给学生设计好各种操作流程,学生完全“照单抓药”,无需多加思索就能够获得预计的结果,毫无悬念,以至于学生提不起精神做实验,也无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甚至适当设置“陷阱”,使学生明确探究发现的主题,然后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解决疑难问题,以提高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在“2,6-二氯酚靛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实验中,故意选择紫葡萄、沙棘、西红柿等作为实验材料,在它们的提取液中含有色素类物质,给滴定终点的观察造成困难,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有的同学选用陶土或活性炭脱色,有的同学选择脂溶性溶剂(加1mL氯仿)萃取色素,这就很好地排除了对水相滴定终点的干扰。为了解决由于白陶土或活性炭吸附,或者氯仿萃取对维生素C造成的误差,同学们进一步测定已知标准维生素C样品的回收率来校正未知样品的结果。一个普通的验证性实验通过更换实验材料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得一个“负结果”的实验方法得以延伸和完善。此外,在实验操作步骤中有意设置漏洞,留下一块空白,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提示,同学们为了规避潜在的风险,自觉地认真预习实验项目,甚至查阅文献资料,这种效果远胜于硬性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例如在“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实验中,血清是一个混合的蛋白质样品,其中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大多在pH4.0~7.3之间,在pH8.6的缓冲液中均带负电荷,在电场中都向正极移动。因此,点样端应该置于电泳槽的负极端。在以往的教学中反复强调这一点,总有学生放反薄膜。现在我们只把原理讲清楚,不强调具体怎么操作,那些放反薄膜的同学势必得不到实验结果,这种失败他将会牢牢记住,再给一次重做的机会,获得成功之后的喜悦不言而喻。实践表明,得到一个“负结果”所起的作用远大于顺利地得到“正结果”,至少学生可以在失败中引起警觉和反思,进而主动探求解决方案。

3结语

生物实验教学范文篇8

由于细菌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一般需要过夜,所以病原生物学中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这两个实验项目,不能一次完成,而是分为几次,其中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需要3次才能完成,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需要4次才能完成,前后持续一到两周的时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每次实验课只是被动地按照任课教师的指导完成实验的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2007级本科临床、麻醉、预防和全科专业开始,我们在不改变实验教学时数的情况下,通过统筹合理安排,在这两个实验项目之前先进行4个学时的化脓性球菌感染和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临床医生的角色,课堂上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医学常识分析病例,解决如何进行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问题。通过两次病例讨论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病原菌分离鉴定的程序,再接下来进行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这两个实验项目时,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明确每次实验课的目的和内容。病例讨论课的实施,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医学生丰富相关的医学知识。

2实验项目的整合

本科临床、麻醉专业的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共计36学时,2009年将2007级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整合为16次。实验项目及主要内容和排序如下。第1次(4学时):微生物学实验注意事项、消毒灭菌、细菌的培养方法、自然界细菌分布的检测、紫外线杀菌试验和细菌的生化反应;第2次(4学时):观察上次课实验结果、革兰染色、抗酸染色、油浸镜使用方法、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的观察;第3次(2学时):化脓性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4次(2学时):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5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一)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一);第6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二)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二);第7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三)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三);第8次(2学时):肠道杆菌分离鉴定(四)、流感病毒分离鉴定(一);第9次(2学时):流感病毒分离鉴定(二);第10次(2学时):综述及实验设计展示及总结;第11次(2学时):线虫(一);第12次(2学时):线虫(二);第13次(2学时):吸虫(一);第14次(2学时):吸虫(二);第15次(2学时):绦虫;第16次(2学时):其他寄生虫及食源性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为了更好地进行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决定将2011级临床、麻醉等专业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内容和排序进行再次整合。将原来2次病例讨论课,即第3次课和第4次课合并为1次4学时病例讨论课;12h的寄生虫学实验课,即第11,12,13,14,15,16次并为3次4学时;第9次和第10次合并为1次4学时。调整后的实验课学时数并没有改变,但由原来的16次合并为11次。整合后的实验课运行起来更加流畅和系统,每次实验课的主题更加鲜明,更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和掌握,同时也降低了实验课教学的难度。

3实验项目的完善

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是医学微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实验,能够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对病原体分离鉴定程序的认识和理解。其主要的过程如下:样本接种鸡胚,培养3d;3d后吸取尿囊液通过血凝实验检测是否有病毒增殖及其滴度;通过血凝抑制实验检测病毒的型别和滴度。以往的实验中,血凝抑制实验一直由教师做标本给学生进行示教,学生自己并不动手操作。由于血凝抑制实验中需要设置病毒、血清、红细胞等对照,又要配置4个单位病毒液,血清还要进行倍比稀释,实验操作复杂,实验原理也是难点,学生若不亲自操作,大多一知半解,实验效果不佳。因此从2011级本科临床、检验专业开始,对血凝抑制实验进一步完善,由教师示教变为学生自己操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对流感病毒分离鉴定的理解更加透彻,加强了对病原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以往在该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教师授课也更加容易。

4开放实验室活动的开展

自2009年(2007级学生),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开始进行开放实验室活动,实验项目逐渐从微生物形态结构观察、寄生虫学标本检查更新到目前的培养基的制作及消毒灭菌和面部蠕形螨的检查等项目。培养基制作及消毒灭菌项目正好与实验课项目细菌的培养方法衔接,使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加强了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无菌观念,也为后续实验打下了基础。项目面部蠕形螨的检查的实验标本采自学生自身,使病原生物学与实践生活联系起来。该实验项目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实验时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

5创新实验的开展

针对本科临床1-8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的特点,从2007级学生开始在临床1-8班布置有关于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某一知识点的综述写作任务。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组内自行安排各自任务,各小组要在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最后一堂实验课上形成一份纸版的综述报告和一份PPT演示文稿,在实验室进行展示,任课教师作简短总结。课后挑选内容丰富、深刻、能反映某一领域最新进展,并能提出自己见解的水平较高的综述推荐到校报发表。学生对命题综述的写作积极性很高,普遍反映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综述的写作任务,不仅掌握了相关内容的前沿知识,还学习了查阅文献方法,加强了写作能力,增强了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

6实验课考核方案的修订

生物实验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实验教学法;初中生物;运用

在初中阶段,生物不是主修课程,很多学生对于生物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较低。但为了学生能够为将来生物学科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师必须注重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1]。如果教师采用纯理论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更加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多学校中,初中生物教师运用实验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笔者从自己的工作经验出发,并结合相关文献内容,对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技巧探讨和总结,并对实验教学法的运用优势进行阐述。

一、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技巧

1、以分组的形式展开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在进行实验时,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很多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需要进行的操作比较多,单人完成任务的难度比较大。采用分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让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能够保证实验任务较好地完成,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是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组织整个活动的开展,并能够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从而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例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一课的试验中,学生可以分为几个小组来展开实验。小组内成员有的收集材料,有的负责树叶的切割,有的进行药品标记,有的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有的负责相关资料的查阅等,小组内可以选一个小组长对于组内的工作进行安排与管理,保证小组任务能够顺利的开展。当实验结束之后,小组内成员即可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心得,最后进行总结,填写实验报告等。

2、以探究的形式展开实验,让实验充满乐趣

初中生思维较为活跃,在进行实验时,如果实验内容枯燥无味,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能够让实验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就会激起学生进行实验的欲望[2]。生活中很多生物现象都是充满乐趣的,例如,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转,有些植物被风吹倒之后会重新朝着太阳生长,在一颗植物中,长在下面的枝杈会比上面一节的长等。这些现象都充满了乐趣,也充满了神秘感。教师在设置实验时,可以先由这些现象引出生长素的知识点,再提出相关的问题: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如果将一直立生长的幼苗横向放置,过几天后,植物会像哪个方向生长?如果对一株植物采用单侧光进行照射,过几天后,植物会朝哪个方向发展?这些事物现象本身就充满乐趣,当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后,学生便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实验。学生可以采用实物进行实验观察,也可以采用琼脂块、云母片以及生长素等进行实验室内的实验。

3、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实验更具有吸引力

当教师讲述到与人类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内容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来对实验进行设计,让学生更加积极加入到实验中来。学生总是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才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将实验教学法运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内容会让学生觉得很接地气,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3]。同时,由于实验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因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现实中的生活经验相关的知识进行迁移,有助于学生对实现现象的理解。以《人体对事物的消化与吸收》一刻为例。人类每一天都在进食,但是大部分人在进食时都没有想过实物消化和吸收的原理。教师在设计与之相关的实验时,可让学生先进行思考,为什么食物在我们人体内能够消化和吸收?然后引出唾液淀粉酶的概念,让学生对于其原理有一个理论上的了解[4]。当进行实验时,学生就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去观察,并能够主动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对唾液淀粉酶以及消化酶等进行更加深度的探究。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教学模式中,纯理论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烦躁的心理,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同时,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学效率较低。采用实验教学法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增添课堂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降低生物课程的学习难度

生物课程中一些内容比较难以理解,如果光靠理论知识的传输,很难让学生理解。但是如果采用实验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学生就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一些生物现象。例如叶片的内部结构,如果教师光采用理论或者画图来进行教学,这些内容就会显得比较抽象。但是如果能够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的结构,学生便可以直观地看到叶片内的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结构,使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难度降低,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5]。

3、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教师采用实验教学法展开教学时,会增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同时,在进行实验时,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身份加入实验活动中,无形中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其学习效率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结语

近年来,实验教学法已经被很多教师应用到初中生物课堂上,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学方法能够使拖堂脱离枯燥的纯理论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较为活跃,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学实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知识的探究能力等,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

作者:徐媛 单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第七中学

参考文献:

[1]李灿洪.实验教学法用于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16,64:143.

[2]陆海春.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6,23:77.

[3]刘敏.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6,08:58.

生物实验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揭示生命现象和本质的科学,是医学类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而实验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巩固学生在生物化学理论课学习效果上具有积极作用。由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部分学生为文科生,生物和化学的基础普遍薄弱,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偏低,在上生物化学实验课时,部分学生甚至连基本的玻璃仪器都不认识,缺乏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主要表现在实验技能低、基本功差,甚至有的学生连基本的实验原理都不清楚,完全不具备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颖性

由于生物化学为临床医学专业公共基础课,在教学方面未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实验条件薄弱,使得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无法开展创新性实验,大多数情况下的实验教学是填鸭式的讲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调动起来,致使实验效果不理想。

1.2实验教学方法单一,有待改进

传统实验教学过分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规范化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学模式基本都是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与试剂、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甚至将某些实验结果都讲出来,学生只是机械模仿,照着葫芦画葫芦,完成实验报告,整个过程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化学实验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作用,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要打破传统,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手来。在实验课堂上老师只需正确地引导而不要过多的干预,要让学生摆脱过去过分依赖老师的习惯。只有把实验完全的教给学生,才能激发他们在实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兴趣从而得到提高。

1.3实验考核不合理,缺乏实效性

教师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的考核,不仅要客观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更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生物化学实验附属于理论课,且所占生物化学课程整体分值比例较小,实验成绩评定通常以实验报告的书写好坏为基础,该评定方式未能正确反映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也未能反映学生课程学习的态度,造成了部分学生轻技能,重形式的作风,有的学生甚至不到实验室做实验,课后抄袭同学的实验报告,这种以实验报告书写好坏为实验成绩的考核,造成学生只注重实验报告的书写而忽略了实验技能操作,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2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对策探索

2.1优化实验内容,增强实验的实用性和探索性

根据医学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优化生物化学实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学生实验兴趣,将提高学生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主动参与度。生物化学实验中涉及很多临床现象,医学生根据检验结果将其与生化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将理论真正用到实践中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测定”,首先从采血到后续的化验结果分析,提出治疗方法等。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病例分析,需要医学生有很好的实验技能,可是在实验课上作者发现很多同学连基本的采血操作都不规范,不能正确使用采血工具,对出现的问题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等。这种现象反映了医学生平时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不过关,没有认识到实验结果对临床疾病诊断会造成什么影响,职业感不强。因此,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针对性地指导、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职业和社会责任感。

2.2转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

提倡目标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切入点,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在每堂实验课之前,布置好预习任务,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要求每组学生讨论出本组实验具体方案,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得到的实验结果,并明确每位学生的任务,写出预习报告,避免学生现场“照方抓药”,以及部分学生完全不参与实验的现象。实验过程中,教师减少讲授,加强巡视,以解决现场问题为主,放开手让学生自由操作,积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最后,学生总结实验心得,教师总结。整个实验教学,学习目的很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改进考核制度,注重技能培养

加大实验课程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分值比例,并将实验课程成绩分为平时实验操作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两块,其中平时实验操作成绩着重考查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实验现象观察和思考以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期末成绩考察学生对整个生物化学实验操作及知识点掌握的程度,通过平时检查和期末考核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学生操作技能和学习成绩提高明显。

3结语

针对现阶段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些建设性改革措施,并且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希望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如何培养具有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每一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琳琳,赵庆伟,丁肖华.设计性实验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7(04):431-432.

[2]刘媛.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5(07).

[3]刘东擘,李翔,何凤田.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05):758-760.

[4]刘彤,金小花,姚芹等.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