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2:26:25

生物技术专业

生物技术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专业第二课堂;科研创新能力

重视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的第一课堂教学是各类高校长期以来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1,2],造成了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随着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对生物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其中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了新时期生物技术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一、专业第二课堂概述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专业类第二课堂,有别于学生课余参加的体育、文艺、娱乐等活动的通识类第二课堂,指以学生在课余围绕专业知识运用而开展的竞赛、研究、实践等各类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大大地拓展了学生专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方法和途径[2]。广西民族大学是地方性高校,负责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素质的民族地区人才。生物技术专业结合广西区域特色自然生物资源设置课程体系,培养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面向东盟、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技能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广西具有丰富的自然生物资源,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响应《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广西政府特别颁布了《广西生物技术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明确了广西生物技术优化突破的战略路径。这一系列的规划对于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无疑更加的迫切。但在近20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该专业仍然停留在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层面,虽然也零星开展一些旨在提升科研素养第二课堂的实践,但是由于内容单一,效果不明显。为了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需求的提高,该专业从2012级学生开始,系统探索实施了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专业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二、政策保障和第二课堂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广西民族大学自2014年起陆续颁布了创新实践的学分管理办法,如《广西民族大学本科生社会实践课程管理实施办法》《广西民族大学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关于活动性实践课程、研究课程学分的实施办法》等,保障各项实践学分。结合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在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了基础知识训练体系课程和专业技能训练体系课程的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在大二学年起可选择进入训练类和/或实践类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第一课堂的基础知识训练体系是技能训练的基础,而经过了第一课堂体系训练后,可进入专业第二课堂课程进行训练,并与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相互融合在一起,共同达成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第二课堂活动内容

(一)与毕业论文结合,组织科研活动。毕业论文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将课题研究与毕业论文结合无疑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和使命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从以下环节开展,一是加强主持有科研项目的老师对课题前言和进展的宣讲,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接着从大二起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项目研究,结合毕业论文提出选题,老师针对学习积极主动、科研素养较高、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创新性较强的选题,而对于专业基础较差、创新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则适当降低选题完成的复杂程度,确保学生能按期完成毕业论文研究;三是加强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包括科研小组内成员之间实验进程的协调,布置学生及时查阅最新发表的科技论文及专利,与学生交流和探讨其中重要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激发其科学创新思维,定期汇报实验进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撰写科技论文或专利,在写作中进一步凝练项目创新点;四是加强系部的监管职责,即对选题审批、任务书、开题报告等环节把关,结题则融入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中,通过了则获得毕业学分,参与指导的老师可获得相应的教学工作量认可。通过以上活动促进学生在科研训练中培养创新能力。(二)与学科竞赛结合,组织创新实践活动。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直接的作用[3],其表现形式通常是实践能力的比赛,比赛过程迫使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创新。首先,学院层面专门组建由教务和团委等老师组成的创新创业组织机构,负责创新素养训练,并作为老师与学生之间联系桥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其次,组建一支能力较强的创新导师队伍,加强学生指导。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的创新训练和参赛指导。学生可从参与的科研课题、查阅的资料和社会实践中凝练参赛项目,由于从项目选题、项目书的撰写、实施、展示的整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倾注大量的心血和查阅大量的文献,而项目结题、答辩等,则需要对项目进行总结和升华,这一过程的锻炼不仅可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对信息的提炼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强有力的训练;最后,加强成果的学分转化和激励,比如创新项目的考核指标通常要求至少发表1篇论文或者申请发明一项专利,这些成果可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因此,在第二课堂模块中,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实践活动,如每年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大赛,教指委的学科创新竞赛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可靠的载体平台。(三)与毕业实习结合,组织生物产品创新实践活动。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提升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结合毕业实习,到企业进行生物产品研发,是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绝好的策略。第一,加强企业进校宣讲,让学生对专业理论之外的“专业社会”进行了解,认识专业产品及其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第二,开拓产学研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产品研发平台,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单位进行产品研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以及创新热情;第三,执行校企联合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即校内和企业各一名导师,企业导师负责学生参与产品研发过程的指导,实现产品研发目标,指导学生从产品项目立项、可行性分析、具体研发过程以及研发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到最后新产品进入生产线,都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四,加强考核评价方式,在产品研发结束后,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给学生的打分,并获得相应的学分,特别优秀的还将得到学校的表彰,优先参与各种评优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更激发了他们步入社会后的创新激情。

四、实施效果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专业第二课堂与学生的毕业论文、学科竞赛、专业实习等融合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毕业论文质量、期刊论文写作能力、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和考研就业等发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如:在学院研究生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老师们将本科生当研究生培养,使得课题的执行率和完成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发表期刊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毕业生考研率从20%提高到近年的40%,升学率从12%达到20%;自2012级以来,98.17%的学生毕业论文均为良好等级以上,近两年的抽查外审均在良好等级以上;近3年来,申报的各级创新训练项目103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171项,获得部级铜奖1项、省部级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2项、校级金奖银奖各1项、广西“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区级银奖2项、“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2019年广西本科高校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类教指委大学生创新竞赛一等奖2项等荣誉;学生一次就业率和就业能力明显提高,近3年来,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总体满意度达99%以上。

总之,建立的以科研技能训练、依托竞赛的创新实践、生物产品创新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开展的专业第二课堂体系及实践在广西民族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上获得了显著的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地方高校专业类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晓磊,齐秋菊,霍旭阳,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质量管理,2015,12:224.

[2]张静娜,王莉,粘永健,等.第二课堂教学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1):79-81.

生物技术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生物技术;医学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生物技术为支撑的生物高新技术成为支柱产业之一,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满足社会对生物技术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国内许多地方性院校开始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只是掌握扎实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具备熟练的实验技能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该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实践教学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举足轻重。实验教学体系由课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构成。但目前很多院校在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上,还只是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简单对应,整体效果较差。因此,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对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地方性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现状

国内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经历多年尝试,不同办学水平、不同层次和不同特色的大学其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侧重点各不一样。如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钱国英教授主持的“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课题,改革的内容是将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整合,增设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将实验课安排学分单独开课,并分为学生自选实验课程和必选实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后的效果表明,其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实际效率,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但也随之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增加的开放实验室的经费从哪支出及如何合理管理的问题,涉及到学校多个部门的协调与管理,因此实践中存在实际困难。重庆文理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进行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时,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遵循创新性、系统性、连贯性和综合性的原则,从直观性、验证性和巩固性实验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过渡,将实验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实验技术系列(又称为基础核心实验)、专业技术实验系列和创新实验系列。与学校生物技术专业有相似医学背景和创办历史的桂林医学院生物技术学院把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提高到为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在教学内容上,以“淡化验证性实验,强化综合性实验”的思想为指导,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加大开放实验室的力度。

二、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南华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是于2000年在原基础医学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本科专业,学校从该专业设立之初就着力突出其医学特色,在该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体系中包含有多门基础医学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神经生物学、医学伦理学、药理学概论、药剂学概论、制剂学、化学制药技术、生物制药工艺及设备、药用动植物学等,并于2008年获得了湖南省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如何更进一步突出学校生物技术专业医学的特色,为社会培养出既具有现代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与技能的人才,又能在医药、食品、检验检疫、环境等领域从事教育、研究、技术开发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学校生物技术专业构建一套科学合理而又可行的具有医学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学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基本展开。1.确定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适应其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将为实践教学提供指导思想与总体框架。学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大多选择继续深造或进入生物制药企业、生物技术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因此,教学目标中除了培养学生生物技术基本实践技能外,要重点突出学生独立科学实验基本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但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还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独立的实践创新能力。2.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应按照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规律,来进行系统设计,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机制的有机统一。实验教学内容要按基础实验、专业技能实验、创新性设计实验的循序渐进方式进行,并增加综合性、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将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可实行按系统进行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而生物学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以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为主。努力将当代高新生物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过程之中。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跟着做的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巧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3.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协调与管理。规范实验室的管理,建立健全的实验室制度。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从实验的准备、实验预作、实验课的管理、实验室卫生和安全、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更新等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每个实验室内都有实验员工作规范、学生实验守则、药品管理制度、安全防护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还有实验仪器的使用登记和运作情况以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多余的课外时间增加更多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已于2014年实行春、夏、秋季三学期制学制改革,在夏季学期主要开设选修课和开放性实验课。开放性实验课目前为教研室教师自己申请,学生选修,当选修学生达到一定人数时教务处准予开课,并按课程学分拨付教学经费。此项改革为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要解决好单独开设实践课程的经费预算,实验试剂的订购、配制与出台,实验室教师的协调配合以及实验室教师工作量的认定等。4.加强校外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和健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制度,努力探索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生物技术专业应用性人才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和完善校企双向推动、双向管理、产学密切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产学双方的深层次合作。学校生物技术专业为具有医学特色的专业,因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生物制药企业为主,目前已有省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其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6个。从学生和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企业要求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以及加强实习期间的工作纪律与约束力;学生则要求能参与到企业的核心技术部门和岗位实习,而不只是走马观花地了解整个企业生产流程。5.改革与探索毕业论文设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是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最后的实践环节,是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和开展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可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安排提前,让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去完成创新性和探索性较高的课题;选拔学术水平高和责任感强的教师承担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提高论文选题的创新性。同时生物技术专业具有医学特色,因此选题内容应多与疾病发病机制、天然药物化学改性、药物药理研究等相关;从毕业设计开题、实施、中期检查、论文撰写、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全程监控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从建立合理可行的本科毕业论文激励制度、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加大毕业设计的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改革,最终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钱国英,汪财生,朱秋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5):60-61.

生物技术专业范文篇3

关键词: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专升本;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

1绪论

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家提出了多层次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路,并与2019年要求全国职业院校扩招一百万。广东省是我国食品工业强省,每年的产值占到全国的七分之一,食品行业就业人数大约有400万人,行业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调研结果显示,广东省食品产业每年的本科以上学历需求人数为3万人,而广东省高校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不到2千人,远远不能满足广东省食品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为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食品产业升级的需要,加快培养食品及相关专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三二分段培养,五年专本贯通”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校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是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1]。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构建从初级到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完整培养链,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9年高职院校和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粤教职函〔2019〕9号)精神,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和肇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联合申报了广东省2019年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协同育人试点,并于2019年招生,进行“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在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习三年,获得高职毕业证,然后通过转段考核,成绩合格者到肇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年,成绩合格者获得本科毕业证和工学学士学位。然而,肇庆学院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不一致,如何建立科学可行的专本贯通课程体系,达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规格要求出发,研究专本贯通的课程体系,构建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只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规格要求明确,才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1]。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通过三年高职阶段学习和两年本科阶段学习(三二分段)相结合的方式,协同完成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好专科和本科阶段课程知识体系的有效衔接,是达到本科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满足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达到高职专科毕业要求,又要通过转段考试,最终达到本科毕业要求。因此,结合两所院校不同学段特点,要科学合理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三二分段培养,五年专本贯通”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从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既要体现高职学段的目标,又要达到本科学段的目标要求,人才培养目标要准确,并彰显专业特色[1]。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成立于2003年,经过17年的发展,师资实力较强,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完善,社会服务能力强,在区域食品行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工学结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主要培养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检测、食品质量控制和食品营销等方面的人才,服务于清远及周边食品企业的发展。肇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肇庆,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培养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从事食品生产、产品设计及安全控制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因此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三二分段”的人才培养定位是:立足肇庆,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文化素质,掌握现代食品科学基础理论、食品工程技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知识,具备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与行业监管领域从事规划管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技术管理、安全与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课程体系科学衔接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三二分段课程体系专本阶段既具有相对独立性,更重要是实现专科阶段和本科阶段的衔接贯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能力素质、课程体系是高职专科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学衔接贯通的四大要素[2]。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三二分段,专本贯通”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课程体系的科学衔接。高职学段和本科学段都有各自的培养侧重点,高职学段侧重于操作技能训练,本科学段侧重于专业创新能力。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时既要考虑每个教学阶段的重点,又要考虑课程体系的衔接,鉴于此,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首先对食品类高职专科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高职阶段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食品生产加工、食品质量检验、食品质量品控和食品营销,本科阶段的就业岗位主要为生产工艺设计、科研及成果推广、质量检测和监管与经营等工作岗位。根据调研结果,结合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三二分段,专本贯通”课程体系分为职业素养课程、基础技能课程、岗位技能课程和综合技能课程,如下表所示。根据每个学段不同的就业岗位和主要任务,主要岗位技能课程分为六个不同的课程模块(高职学段4个,本科学段2个),如下图所示。

4结语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与肇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2019年进行“三二分段,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与肇庆学院联合进行了人才需求的调研和研讨,根据人才需求形势,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三二分段,专本贯通”课程体系,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并在2019级的在校生中应用。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三二分段,专本贯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食品类专业“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龙诺春,林春景.“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J].电脑与电信,2017(8):9-12.

生物技术专业范文篇4

关键词:生物技术;校外实习;改革

生物制药、食品与临床微生物检测和生物农业等生物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21世纪的生物革命,需要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强,并具有解决问题和创新革新素质的生物技术人才[1-2]。而生物技术的校外实习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培养从业和将来创业的必要环节,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内容[3]。但许多高校生物技术校外企业的实习效果不是太好,各学校也纷纷结合自己实习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探索改革生物技术专业实习模式,提高实习质量[4-5]。江汉大学生物技术系也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实习管理,加大投入等措施,但是随着高校的改革和企业的发展,学生在生产实习时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难题,“注水实习”“盖章走过场”,实习安排不科学、时间与考研冲突,学生实习不积极等问题在本校、本专业确实存在,降低了实践教学质量。因此,实习改革迫在眉睫,本文根据实习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改革方案。

1目前生物技术实习存在的问题

1.1学校对于实习重视程度不足

江汉大学学校对于理论课程抓得很紧,但对于实习,相对较松。校外实习基地完全依靠生物技术系老师的私人关系建立,校内没有投入资金和人力去维护。经费投入有限,没有经费来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驻扎在实习基地,也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支撑每天的包车接送。公司指导老师补贴也不高,公司指导老师的积极性也不高。校内带队老师担负责任大,要做的工作也多,但几周实习工作量也就十几学时,远远低于理论课的待遇。

1.2实习环节设置不合理

我校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实习安排了8门实习,分散在每学期。学分制使学生的理论课选课不统一,理论课上课时间几乎占据整个学期,教学实习没有统一时间安排,只能安排在寒假、暑假进行,这样部分实习就错过季节性生产,学生实习内容不能完全保证落实;寒假面临年度结算和春节放假,很多企业不太愿意接纳很多实习生;部分学生由于春运抢票,回家时间不能太晚,实习不能保质保量的开展。

1.3实习时间安排分散,一次实习时间不长

目前生物技术专业除“毕业实习”和“3+1”培养模式,其他实践实习一般只有2—3周,分散在每个学期,这样的短期实习,不受企业欢迎,学生刚经过训练熟悉生产操作就要离去,企业花费的成本较高,还要担负很大安全责任,且没有收益[6]。所以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践2周,即使接受,也是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杂事,学不到多少技术。而且没有互利互惠的关系,企业也难长久合作下去。因此有部分实习都是作参观性演示性实习安排,不能接地气,未能脚踏实地开展实习。

1.4“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习与考研复习时间冲突

“3+1”校企联合培养,大四一年,学生在企业培养实习,实习效果相对好,组织安排到位、实习内容到位、实习时间到位、实习考核评价到位。但是在第四学年,实习环节安排前面一个学期第七学期与学生考研时间发生冲突。据调查江汉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近几年每年几乎有80%的学生参与了考研,考研的学生不愿下到企业实习,实习期间多选择在校内实习基地内(实验室内)实习,勤于看书复习考研,而疏于实践;每年只有一小部分不考研的学生进去企业脚踏实地的参与实习,获得的企业评价也较高。但人数太少,多数学生也有意愿下企业,但与考研复习冲突,放弃了去企业实习。1.5实习评核标准较低,学生积极性不高我校生物专业的实习评分是按实习出勤、实习表现、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四部分成绩综合的,虽然多项,但是实习表现由于没有落实到企业具体顶岗实习,实习表现只73能根据与企业指导老师的互动提问打分,比较片面。由于多为参观实习,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很多学生多为网络资料的汇总,去校外顶岗实习的和没去实习的得分没有多大差异,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江汉生物技术专业实习中存在的上面这些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一些专业实习中也存在[7-9],这些问题导致实习效果大大打折,因此当前实习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实行“以本为本”的实习改革尤为必要[10]。

2实习改革措施

2.1人才培养方案中实习时间安排调整

学校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重新修订,各专业实习时间不作统一要求,各专业根据实践教学环节实施情况,合理科学安排实习时间:(1)有的实习时间安排要有灵活性,可根据生物公司的生产季节性需要,调整实习时间;实习时间除了配合理论课程的学习,也要兼顾到本专业第七学期大部分学生考研复习的实情等进行调整实习时间,否则安排的实习难以实施到位,收效见微[11]。(2)生物技术专业一个实习时间多为两种或三周,可以把几个分散的实习可以整合在一起,能够一次在企业实习至少一个月以上。这样学生可以帮企业承担一些工作,学生学到当前公司的一些新技术,企业也欢迎学生去实习。(3)结合本学院学生多在第六学期开始考研复习,整合的实习时间最好调在第四学期期末暑假,实习一至两个月,这样学生实习学习专心有效。

2.2不要全面推行学分制,给学院一定自主权

学分制全校理论课程上课时间从学期开始排到学期末,同学选课不一样,一个班级同学上理论课时间不统一,占据了整个学期。在学分制下,专业实习只能排到寒暑假,寒假时间段又横跨春节放假,企业不欢迎。建议专业实习与季节性有关的专业可不采取学分制或降低理论课程的学分。这样学生实习时间机动,可以根据实习需要调整。2.3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基地是长期稳固的教学实习有序、有效实施的保障。每个专业至少要建设一个省级示范实习基地和两个市级示范基地;学校出面维护好校企关系,与企业建立长期友好的牢固合作关系,而不是依靠专业老师私人关系来维持校企关系。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签订实习合作协议的层面。对实习基地要给予实习相关的经济支持和维护[12-13]。学校应从经济上大力支持和维护实习基地的建设。学校要解决学生在实习基地住宿的问题,要么投入住宿硬件,要么每年投入住宿的经费[14]。很多对口实习基地和现代化生物企业都远离学校,彻底能下基地和企业踏踏实实做事,必须解决学生住宿问题,否则专业实习只能以参观的形式,或者在校内实习。由于校内的实习基地规模和仪器等限制,与校外的现代化生物企业差距还是较大,校内外基地的实习效果还是有差别的。要学生掌握目前生物技术在企业中的真正应用情况,还是需要学生深入企业内部,参与实际工作才能产学真正结合起来。学校必须大力投入经费解决学生校外实习住宿问题,才能真正扫清下企业实习的障碍。

2.4教师与企业深度融合,带领学生开展“产学研”研究

学校鼓励教师与企业深度融合,开展“产学研”研究尤其是刚入职教师建议下企业实习实训一年;产学研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实践的机会,不仅加深理解专业知识及实践应用,还能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了解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实际生产、社会价值和自己将来就业的领悟和思考。产学研同时要求具有一个教学、科研和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学校要鼓励培养部分老师与企业合作项目,熟悉生物技术在实践生产中的前沿技术水平,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向实习带队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实习的经验,多参加实习培训,提高老师指导实习的能力和水平。

2.5实习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思考、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尤为重要。专业实习不是培养机械的操作员,而在生产实践中,理解生产原理,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是立即去求助指导老师,而是靠自己去应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分析和解决,启发式实践教学,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这是以后工作必须具有的素质,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如何在实习中做到启发式教学?(1)提出问题:校内指导老师在实习前,让学生用所学理论设计将要实习的生产工艺路线等,做一些关于实习内容涉及的问题。学生通过课本和查找资料,先在学校初步完成这些作业,然后再通过实践,完成最终的答案。(2)实习过程,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查资料试着解决,帮助启发点拨他们,解决不了指导老师再和学生协商解决。鼓励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实践有些环节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或创新的方法。(3)对于产研学的实习,鼓励学生创新性去设计一下实验的路线和生产的方法,在实践中摸索更合适的方法。

2.6培养双师型实习指导老师

挑选认真负责,有一定公司实践基础和实习指导经验的教师作为实习指导领导,培养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习指导队伍。学校应组织相关实习指导老师进行实习指导的业务培训,让实习老师带薪下企业挂职锻炼一段时间等,熟悉当前企业的生产技术前沿水平,83行业的研究发展动向和应用到的交叉学科知识等。同时学校要引进企业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学校讲课和担任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江汉大学生物技术系曾经邀请武汉新华扬生物有限公司、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和武汉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技术员来校讲课,在校企双方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然后再通过进入实习基地实践,理论应用于实践,学生真正掌握理论和实践。另外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后,校外实习老师由企业技术精湛的技术员来担任。

2.7健全实习考核制度

实习成绩是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完善的实习考核制度可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实践。现行的实习考核多以实习报告、日志、习题和出勤等书面报告为依据,同学们认真找资料,甚至抄袭都可以有个不错的成绩,怠慢了同学认真实践的积极性。实习改革,实习的考核标准要做大调整。制定详细的工作考核规则,考核体系多方面:首先成绩中要以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和平时实践工作表现为主,强调实习过程考核的重要性和比例,实习报告成绩为辅,量化考核指标。实习成绩来自于每天的工作积累,并结合在实习过程学生的解决问题、创新性工作给成绩和职业道德与工作作风等。实习考核项目可以包括:实践操作(分阶段现场打分)、实习表现(包括出勤、纪律、工作态度)、实习卷面考试、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等。各方面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起来成为最终成绩,同时对于没有从事实践工作的、不遵守纪律的同学给予不及格处理,有奖有罚。

2.8大力推行校企联合办学

江汉大学是与产业龙头企业合作打造产业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目前江汉大学生物技术的“3+1”(3年校内学习,1年企业实习)实习几个小企业在已经实行几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多学生实习完即被单位录用了,有的顺利进入其他企业。建议学校恳请武汉市人民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湖北省内生物技术产业的龙头企业与江汉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合作办学,共同打造行业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

3总结

生物技术专业范文篇5

关键词:生物技术;微生物学大实验;实践

生物技术是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前沿技术,生物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均很强的关键学科[1]。国家和高等院校对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很高,投入也很大。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1-2]。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3],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微生物学课程一般都会附带开设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旨在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微生物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实验技能[3-4]。但是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各个实验项目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关联性,导致学生缺乏对微生物学实验设计的系统性领会,只零散地掌握了一些实验技术[3,5]。为培养国家海洋生命科学专业人才和发展国家海洋生命科学事业,江苏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设立了生物技术专业,并加大专业建设投入,重视培养学生的生物技术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生物技术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了弥补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的不足,我校面向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开展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方向,确定实验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与同组合作者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撰写论文式报告,从而强化学生对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知识的整合,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为学生未来从事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工作打下基础[2,6-8]。

1微生物学大实验的实施

1.1实验准备

1.1.1任课教师与实验室教辅人员的准备微生物学大实验安排在大三学年第二学期的第18~19周进行,持续两周时间。任课教师至少应提前一个月完成课程计划表、开课日程安排文件、材料试剂申购清单的报备以及相应的经费申请;实验室教辅人员应协助完成实验室场所的安排、设备的准备与调试、试剂材料的购买或验收,应保证实验场所的及时安排以及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的充分供应。1.1.2学生的准备任课教师在开课前一个月左右将项目选题计划、任务书、日程安排表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所设项目自由选题,并按照四人一组自由组合,合作查阅文献,撰写较为具体的实验方案,列出所有需要用到的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并且尽可能细化到用量大小。任务书要求每组学生完成两个项目:一是产酶海洋微生物的筛选。要求从提供的一种海洋样品中分离细菌、真菌、酵母菌,并筛选产某种酶的细菌,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或者结合在研项目选择一种酶,如蛋白酶、淀粉酶、甲壳素酶、葡聚糖酶等,然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二是产酶海洋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与分子鉴定。要求每组学生对所筛选出的一株产酶细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如染色显微观察、部分生理生化反应观察、耐盐性试验,并采用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自己筛选的菌株进行分类鉴定[5]。学生要完成前期准备,必须提前查阅文献资料,按照任务书要求且结合之前所学知识理清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材料的列举以及实验流程、实验方法的完整设计,并在实验前和教师沟通交流,确认实验方案的正确性及合理性。

1.2实施过程

1.2.1具体的实验安排微生物学大实验开课时,四人一组,时间持续两周,具体日程安排见表1。1.2.2实验流程学生对照微生物学大实验的日程和任务安排,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开展实验,确定每一步实验的时间,尽量做到不扎堆、不拥挤,各组成员有序地开展各自的实验。在每日实验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在离开实验室之前记录好当日的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实验体会、实验疑问,同时制订好次日要完成的实验计划,在整理好实验台面和本组的实验物品后方可离开。任课教师和实验室教辅人员监督和检查学生的实验开展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纠错和答疑。1.2.3评价方式微生物学大实验的评价内容包括4个方面,具体见表2。由于16SrRNA基因需要送专业测序机构测序,返回时间为3天左右,此外学生还需要根据测序结果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做分类鉴定,因此学生可在两周之内即暑假开始前将实验报告交给任课教师。微生物学大实验要求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书写实验报告,包括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五部分,并且有规范的格式要求。教师根据实验报告条理是否清楚、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全面、数据是否客观真实、结果处理是否正确、分析和讨论的深度与广度能否体现出一定的专业基础等进行综合评分.

2微生物学大实验的教学成效

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独立开展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微生物学大实验的教学成效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学生了解了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掌握了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具体筛选海洋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能够使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细菌进行分类鉴定。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没有使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细菌进行分类鉴定[3],但微生物学大实验组织学生使用基因序列分析法对细菌进行分类鉴定,并通过MEGA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从而提升了教学成效,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2)学生掌握了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比如针对一些实验数据,利用Excel或SPSS软件绘制图表并给出标准差或差异显著性分析。(3)学生初次接触科研论文的规范书写,锻炼了自己的文献查阅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的书写打下了基础。(4)可以为后续的相关实验提供菌株储备。在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中,每年两个班级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可以从16~20种不同的海洋样品中分离纯化细菌、真菌、放线菌达几十至上百株,为实验室积累了更多不同来源的微生物菌株,充实了学校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为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发现更多的新酶源、开发新型抗菌活性物质、环境污染的治理等提供了菌种这一基础条件。

3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常见的问题及相应的建议

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一般存在以下问题[6,8]:(1)由于学生要根据自己提前制订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因此须确保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如果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合理,将影响整组实验的完成。然而学生缺乏实验经验,制订的实验方案仍有待完善,任课教师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实验方案的制订,大大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2)由于菌种筛选具有偶然性,有时需要组间的调配或进行菌株共享,这也需要教师在实验中及时进行指导。(3)学生在配制培养基或其他试剂时,往往无法合理计算科学用量,常常造成实验材料的浪费。针对上述常见问题,课题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在开课前加强对学生所列实验方案的检查,确保学生所列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免实验出错或遗漏关键事项,从而影响整个实验的进展和结果。(2)在实验过程中,虽然学生可自由开展实验,但任课教师和实验室教辅人员要做好检查和辅导工作,督促每位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同时须及时发现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3)督促学生正确使用和维护实验仪器、实验设备,减少对实验材料的损耗,科学合理地取用实验材料。

4结语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21世纪也是海洋的世纪。”我校坚持蓝色海洋教育的办学特色,面向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微生物学大实验,要求学生在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检索文献了解海洋微生物产酶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利用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序列分析法等,完成微生物学大实验。如此便弥补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的不足,强化了学生对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知识的整合,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研能力,提升了学生对海洋微生物这一重要生物资源的重视程度,从而为后续的科研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晗,许晔,高学林.生物科学专业应用综合大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50):171-172.

[2]陈玉娟,冀伟,李成玉.探讨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大实验教学效果[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8):200-201.

[3]刘倩,魏涛.POPBL模式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生物学杂志,2022(3):120-124.

[4]洪龙.北京大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模块化教学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4):744-747.

[5]钱猛,崔瑾,成丹,等.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4):861-866.

[6]梁宝东,魏海香,朱九滨,等.微生物学大实验模块“天然酵母菌的筛选、扩大培养和鉴定”的教改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5):1581-1582.

[7]曹梅,王兴强,焦豫良.海洋生物技术大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科教文汇,2017(29):58-59.

生物技术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动物学;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创新动物学

作为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在大多数高校的生命科学学院中都有开设。动物学是从动物的结构、生理和生活方式来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动物学与其他生物科学、医学、兽医学、畜牧业以及人类生产和环境保护都有着密切联系[1]。

今日的动物学实际上已发展成为内容十分全面的学科。它以整个生物学的普遍规律为基础,不仅研究以动物为内容的学术和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还以此来阐明广泛的生物学活动的本质,因而它已成为开拓人类未来和未知世界的重要手段。作为学子们踏入大学之门的第一门课程,它承担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生命奥秘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胆大心细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磨练学生对学习的耐心,树立严谨求实的对待科学的态度;为学好其他课程如动物育种学、生理学、免疫学、生态学、动物发育学等专业课打好基础,以及扩展专业视野;为今后拟从事农林医药相关领域的研发工作储备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磨练能力和品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助学生建立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笔者担任高校动物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数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当前动物学教学存在的一些主观和客观的问题。笔者现就这些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以下是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认为存在的两个棘手问题:第一,学时逐年缩减随着新的学科的兴起,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发展对学子的新要求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动物学理论课程由以往的54学时逐渐减至现在的24学时,实验课降到16学时。而教材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其内容量和知识点是很丰富的,如此少的学时,这对教与学而言,难度无疑是大大增加了。要在很少的学时内保证好的教学质量,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并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是每一个从事动物学教学工作教师所面临的难题。另外,就笔者了解,多个学校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安排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例如,由于实验中心实验室数量有限,有时会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安排在不同的学期来上。这可能会导致,理论课上的内容无法及时在实验课上得到验证,这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因素。第二,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学生接受了数十年小学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习惯了灌输教学方式,总希望老师就重点考点内容突出地讲授,他们负责吸收,主动思考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较弱[2]。

笔者从教的这几年的感受是,学生对于学习是被动的,他们习惯了中学时期的那种主要由老师将归纳总结好的知识以及解题经验直接讲授给他们,即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3],毕竟这种方式是最为舒适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大学教学的主旨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一般在授课2-3次之后,让学生无记名地对该课程教学提些自己的意见、建议和看法,多数学生会提出以下几个建议:一是要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将考点强调三遍,并且要老师对授课内容中的重点考点进行归纳总结,在下一次课时再予以复述;二是希望老师能按照课本来讲,尽量不要超出教材范围;三是该课程对今后就业有什么样的帮助或者是否为研究所考试的课程?以下是笔者实施并取得一定教学效果的几个解决方法:第一,尽量精简教材上的内容,适当介绍一些有趣的经典实验。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形势下,各高校开设的课程范围越来越广,数量日益增多。由此,一些传统经典的课程(包括动物学)的课时就大幅缩减。教师不能再像以往一样,详细讲解各门类动物的结构和基本特征、分类、起源与演化、地理分布等内容。教师只能精选每类中最具代表性的物种,来高度概括地介绍一下最具特色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内容宽泛但无法深入。例如,在讲解节肢动物时,如果直接平铺直述地讲节肢动物特有的马氏管的主要功能是排泄[4],未免显得空洞乏味,学生容易误解为,原来大学只是如此浅显,也就通过背记来对付考试而已。但是,若能介绍下剑桥大学的学者们是如何设计实验,应用电子探针、X射线技术来证明马氏管的主要功能是排泄。这些实验的描述,可以让学生了解动物学知识何获得的过程,这和了解知识本身同等的重要,同等的有趣味;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他们也从前人那里学习了如何设计科学实验,并了解了一些先进实验技术,同时,领略了科学的严谨性。第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目前,多数学校的教学采用的是讲授、设问预习、探索讨论等相结合的方式,但依然是以前两者为主,探讨环节仍然较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不直接讲授知识点,而是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观察和验证相关的知识。例如,让学生观察草履虫的运动特点,草履虫遇到障碍物时,会反转它的纤毛,先向后游泳一点,然后再向前游泳,从而避开障碍物[5]。这个动作是怎样由一个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来完成的?可以将学生分组,鼓励他们课外查阅文献,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并自己动手设计一些简便易行的实验来探索和求证,从而获得原生动物门相关知识。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实验来观察溶液中不同的钙离子浓度会产生草履虫不同方向的游泳,通过去垢剂、三硝基甲苯X、甘油等处理,来阐明草履虫运动的生理机制,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对动物的生理现象、生化特征、生活习性和不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这一系列学生亲自设计和参与的实验,学生不断获得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以自己为主导的探索过程中,其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力等都得到锻炼,团队精神也得到一定的训练,这些能力或精神均是创新性人才必不可少的。这种教学与科研相融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反被动为主动,又不失趣味性。第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会应用。动物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利用物理科学来阐明动物的结构和生理学。例如对神经传导、游泳和骨骼成分的解释要分别地依靠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和材料科学等。常使用简单的数学计算来论证解释的合理性。例如,仅仅提到扁虫的厚度小于一毫米是因为它们如果厚于一毫米的话,氧就不能足够快扩散到扁虫体内,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5]。如果通过数学运算能够证明,一厘米厚的扁虫不能生存,那么学生能体会到数理化等多学科知识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纠正他们“生物专业就是理科中的文科,靠背记就行了”的误区。20世纪以来,动物学的飞跃发展正是依赖于数理化等多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才,上升到了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高峰。教师有义务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以便激励自己尽力学好各门功课,打好多学科基础,为成为国家创新性人才储备能力。第四,纠正学生的功利性学习态度。介于学生普遍关注的“这门课对将来就业或进一步深造有何好处?”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理解学生担忧毕业去向的同时,教师也要循循善诱地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有用性”并非体现在能立即带来何种形式的利益,要纠正学生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告诉他们当下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好各学科,积累知识,尽力全方位提升自己和储备能力。没有单一的哪一门课程能带来将来的就业或深造机会,而是通过多门课程中学习的知识,以及学习过程中掌握到的学习技能,并持之以恒,积累和沉淀到一定的时候自然就会有收获。也可结合一些具体事例,例如,为了研究昆虫的变态,V.韦格莱斯沃兹博士选择了最为合适的一种昆虫,一种红腹猎椿。随后他巧妙的实验设计,成功地揭示了活化激素、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是昆虫变态发育的关键分子机制[5]。韦格莱斯沃兹博士的英明选择基于其动物学深厚的学科功底,若非当年学生时期踏实地学习打下的坚实功底,那么就没有几十年后的英明选择。当然,笔者也尽可能的在相关章节介绍动物学知识在农林医药上的应用,比如,介绍鳝鱼、黄颡鱼等经济农作物的育种上的新研究进展,让学生很容易地将他们的日常生活食品与动物学研究范畴联系起来,从而感受到动物学的实际应用价值。第五,课间十分钟的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时间虽短,但是,也是促进老师和学生交流沟通的好时机。

老师可以主动地和学生聊天,聊一些轻松的话题。通过交流,老师可以大致了解当今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学习状态等,这有利于老师指定更加切合新一代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课间可以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轻松小视频,以愉悦学生们的身心,缓解上课时的紧张,真正做到让学生劳逸结合。笔者有时会选择一些著名的演讲中的幽默片段来播放,比如说历年的国际名校的毕业演讲,幽默风趣又不失教育意义,可谓一举两得;有时选择一些老一辈科学家访谈视频,摘选其中鼓舞人心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前辈们不为名利,执着追求,勇于奉献的精神。这对部分同学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动物学是一门经典的自然科学,随着生命科学日新月异的变化,如果我们依然沿袭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育人者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水平,积极主动地应对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灵活地变动教学内容,科学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符合时展和国家需要的创新性人才[6-7]。

参考文献:

[1]陈彦希,陈敦学,陈伟,等.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08):57-58.

[2]刘皓,刘丽,张艳苹,等.发育生物学先期课程之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171-173.

[3]徐忠东.浅谈大学动物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2,20(3):50-51.

[4]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R.麦克尼尔.亚历山大著(杜芝兰译).无脊椎动物学[D].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6]王海刚.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内涵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3,(3):14-17.

生物技术专业范文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生物技术专业;构建;培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靠大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院校无疑是培养这类人才的主阵地。但从近年来看,大规模扩招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加之我国大学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甚至缺乏等不足。因此,如何鼓励和引导在校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是当前我国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专业,在医药学、农牧学、园林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工作岗位青睐于具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就迫使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应该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了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除了在相关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中要求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外,还专门在大学二年级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后,结合专业实践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以组团形式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或自主申报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笔者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之一,全方位地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培养工作,颇有一些体会,本文就谈谈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和初步培养实践效果。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

(一)科技兴趣小组

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因为志趣相投而组建成科技小组,在业余时间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如海洋兴趣小组,曾经得到了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共青团中央的大力支持,每年展开海洋知识竞赛等活动;插花花艺兴趣小组得到了青海省花卉协会的大力支持,多次主办了省、校级大学生插花花艺比赛,参与了2013年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室内插花花艺比赛和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室内)比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此外,还有环保兴趣小组、网络兴趣小组。在这些科技兴趣小组中,既没有老师的严格监管,也没有绝对的学术权威,唯有的是成员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和自由平等的氛围,这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优势,在提高大学生科技文化素养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科技创新社团

本着“共同缔造校园文化,携手保护自然环境”的服务宗旨和“让我们的‘蓝眼睛’,蓝色而不再忧伤,美丽而不失和谐”的服务理念,我院于2002年9月成立了大学生“蓝眼睛”协会。该社团以国家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立足于服务青海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致力于“青海湖湿地保护”、“母亲河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各项公益环保活动,用大学生饱满的热情,成为新时代的“绿色生力军”。经过十多年的风雨拼搏,现已成为国内高校知名学生社团,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集体”、“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中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单位”、“省级优秀学生社团”、“省级优秀社会实践服务团”、“青海省保护野生动物先进社团”等。

(三)科技项目团队

青海师范大学自2012年实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制度以来,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积极组团申报项目。截止目前,已成功申报了近30项科技创新项目,其中“药用植物独一味的植物组织培养”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一种大小鼠固体制剂的灌胃器”获青海省2015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湟水河水质分析与检测”项目于2012年获共青团中央资助10万元,这是我校获共青团中央资助的首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此外,学院以生物技术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为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同时,也鼓励每个老师围绕科研项目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成员主要涵盖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充分利用老师的科研项目平台和研究生及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项目团队。这些团队的构建有力促进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四)校企所合作团队

以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是当今高校的发展方向。近3年来,学院在“校企所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框架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互利共赢为目的,与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十余家企业及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依托企业、研究所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围绕企业或研究所的特定研发项目“,教师+学生”组成技术团队进入企业、研究所,帮助其提高产出效益。此外,学院正在与西宁市城南某社区协商筹建“教学—科研—社区”三位一体的科创团队,如果该团队能成功组建,则会进一步提升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服务功能。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

(一)实施导师制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与热情,学院经常邀请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以及专业负责人进行不定期的讲座,介绍生物技术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除此之外,学院还专门设立本科生科创导师制,对学院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实行了本科生科创导师聘任制度,每5年为一聘期,导师的指导工作纳入年终工作量量化考核中,激发了导师的积极性。在科创活动中,实行“本科生———导师”双向选择制,导师可以选择学生,组成科创团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或指导学生申请科创项目,从专业思想引导、科学作风养成、科学技术训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科创导师,主动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在导师的点拨下自主申报科创课题。自2013年学院实行科创导师制以来,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先后有20余名教师担任本科生科创导师,100多名学生直接参与导师科研项目,30余人在导师指导下自主申请了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团队目标

团队目标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它能使团队成员在心理上彼此认同,产生一体感,增强集体意识,从而产生团队精神。学院根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在导师和学生工作组老师的共同指导下,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和能力等,制定能鼓舞人心的切实奋斗目标,并把目标具体分解给每位团队成员,使每位团队成员都清楚自己应承担的任务和工作,并迸发出行动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为团队目标而努力。

(三)提供基本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

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和资金为保障。学院通过以下途径以尽量满足大学生科创所需物质和资金:开放实验室。学院目前有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动植物资源省级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湿地生态系统省级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中韩野生花卉资源研究所和青海省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大部分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可以随时进行使用。依托青海教育厅、青海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学生科创团队成功申报科创项目后,获得相应经费资助。学院引入了各种类型的创新基金,如设立校企合作基金。导师科研项目经费资助。近3年来,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创团队已获各类资助达20多万。

(四)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规范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科创团队维系的内在动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否要立项,如何资助,如何考核,怎样奖惩等一系列事宜都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使其有条不紊、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学院在学校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相关规定进行了细化,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科创团队的良性发展。此外,学校、学院设置了良好的奖励机制,既有团队奖也有个人奖,既有精神奖励也有物质奖励,譬如:学院将参与科创团队的成员按其贡献大小,在年终操行评定中加一定分值;获得科创奖励的同学优先推荐攻读免试硕士研究生;的按照论文级别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奖金等。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参与科研团队的积极性和竞争性,使我院本科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申报与获批的数量每年位居学校前列,获奖人次也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已有近30个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得学校资助,有12篇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参与发表的研究论文。

作者:王慧春 王文颖 杜军华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小兵.地方高校本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及培养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郑明涛,刘应亮,罗颖,卢其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为例[J].广东化工,2014,41(24):153-154.

[3]韦原莲,杨振德,廖秋玲,彭琼,黄秀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团队精神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6):85-88.

[4]王慧春,王文颖,杜军华.基于开放性实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4,(16):212-213.

生物技术专业范文篇8

实习目的:

(1)复习、巩固和验证所学的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进一步丰富所学的生物学知识;

(2)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形态、习性、种类、用途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3)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4)培养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好作风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珍惜大自然一草一木的良好素质与情感;

()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弘扬团队精神,促进同学,师生之间的了解与沟通。

实习意义:

(1)通过野外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而且还学到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得知识;

(2)通过野外综合学习,我们更加热爱自然,热爱专业,团结合作,吃苦耐劳,同时也提高了独立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新能力;

(3)通过野外实习,增强了我们对植物界生物的认识,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主要内容:月29日,早晨五点集合,出发赶往,下午一点左右到达参观市中山公园的动、植物园,下午2点10分集合,晚上进入水风景区。

月30日,上午在山里采集标本,下山后按小组制作标本,下午去樱桃园采摘樱桃。

月31日,挑战崂顶,点40出发,中午12点左右到达崂顶,围山顶走了一圈后开始下山,下山时由于方向性错误我们在深山里迷路了,还遇上了大雨,幸亏遇上了几名野外登山队员,才得以走出这座鬼斧神工的大山,到达营地时已经晚上7点多了。

月1日,早上8点多,在栈桥看风景,9点到下午2点在海底世界参观标本及各种海洋生物(标本馆、海底世界、海兽馆、梦幻水母宫)下午两点多向日照出发,来到李赶海园,住在海边,心情无比激动。

月2日,上午来到灯塔风景区和万平口风景区看大海,下午回到营地赶海,采集和制作标本。

月3日,上午来到国家森林公园观赏各类植物,下午回到营地采集和制作标本。

月4日,上午自由活动,下午1点去赶海园赶海,采集和制作标本,这里的海滩好大呀。

月日,上午7点出发赶往公园参观游览,午出发返回,晚8点抵达,野外实习顺利结束。

总结体会:首先,我觉得这次去,可以说是不负此行吧,我们不仅开阔了眼界,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以及大海的广阔与浩瀚也品尝了正宗的煎饼,感受到了人民的淳朴与热情,切身体会了山区人民和沿海人民别有一番风味的生活格调,的确是个好地方,尤其是,气候适宜,景色怡人,时,帆船,游泳等4项就是在这里举行。

生物技术专业范文篇9

关键词:生物技术基础;教学内容;启发式教学;前沿探索

生物技术基础是一门具有基础和通论性质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把握生物技术的全貌和普遍规律性的知识。生物技术基础涉及把握众多知识面,与后续“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微生物学”等课程相互重叠。介绍深刻改变人类医疗卫生,农业、人口、环境和食品状况的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包括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生物信息技术、酶与发酵工程,干细胞组织工程技术、基因组和蛋白质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等尖端技术,此外还引入现代尖端和新兴领域的生物技术应用及引发的变革,并审慎地选择了生物技术争议性领域内容热门话题和实例剖析,引导和激发学生体会学习经典与新潮生物技术的热情。本课程培养目标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以下素质、技能、知识和能力:1.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基本原理;2.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重要技术原理和方法;3.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专业英语与外文阅读。因此如何在有限课时内做到高屋建瓴式讲解,让学生能提纲挈领领悟生物技术核心基础知识点,为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作者大多为生物技术领域教学科研的一线工作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1.教授程度的深浅难以把握准确,需要考量如何与高中知识有机衔接,同时避免与后续专业课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太多重叠;2.由于课程延续传统教学方法,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对最新生物技术前沿的了解不足,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较弱;3.课时数相对偏少,但内容繁多琐碎,需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精简、凝练与优化;4.课堂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科研探索性知识较少、师生交流互动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忽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对生物技术基础知识中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了解度不够;5.课程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缺乏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导致学生一切为了考试,学习为了做题,影响了生物技术基础(双语)课程教学效果。基于此,我们通过凝练、调整并优化生物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结合重要知识点的提出、争论、论证、完善历程,引入讨论式教学,启发学生深刻领悟该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此外,作者还采纳多元化教授及前沿探索式的教改思路,创新生物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为生物技术基础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下介绍。

一、凝练、调整并优化教学内容

(一)与高中阶段已有生物知识有机衔接。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一些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生物技术基础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入门课程,如何将中学知识和大学知识有机的衔接起来并循序渐进非常重要。对于学生而言,如细胞结构、核酸结构、遗传定律等基础知识均已非常熟悉,所以在课程中对于这些已经学习过的基础知识不做过细讲解,而仅对某些关键名词(如生物技术的类型、基因和基因组、重组DNA技术、DNA指纹图谱)内涵和外延加以讲述,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课后自学(如微生物产品、生物修复、生物技术监管等),并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及研究进展(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考试题目中适当加入基础知识的考点,以保证学生有较好的自学效果。(二)与大学阶段后续专业课程协调。生物技术基础是一门具有基础和通论性质的课程,它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全貌和获得普遍规律性的知识。生物技术基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与后续授课多门专业课如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等课程相互重叠、渗透、联系。专业基础课涉及面广,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讲解,因而需要根据学科专业的设置、后续专业课程的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浓缩和凝练,聚焦于基础性、通识性知识点的阐释(如PCR基本原理及步骤、基因组基本组分),避免不必要的细节讲解(如PCR具体条件、基因组具体组件和功能)。尽量把详尽的论述留给后续的课程。在确定生物技术基础教学内容时,处理好学科课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将各门课程放在一起全盘考虑,做到既不疏漏关键,也不过分重叠。

二、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的关键技术教学。根据生物技术基础教学大纲,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设计成一系列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讲(如遗传学三大定律在什么背景下诞生?提出和发展经历了什么历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点评,然后将这些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地展开,将教学内容融入到问答之中,使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学习(如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如何提出、修正、完善),从而有条理的、系统的理解吃透教学内容(遗传学三大定律的科学内涵及划时代意义)。(二)讨论式的核心理论探究。讨论式教学注重师生互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个知识点交换看法、互相启发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生物技术基础课堂中经常穿插讨论,尤其是针对最新的技术手段的原理和应用(如基因指纹图谱用于法医学鉴定),学生们具有浓厚兴趣,这对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大有裨益,比如如何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繁育名贵白茶和兰花。在课堂上对一些存在质疑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达到以疑解惑的目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三、采用学生专题展示、师生互动式授课方式

(一)学生专题展示及答辩。生物技术基础既有经典传统知识,又有前沿技术介绍,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引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按不同的教学知识点,精心安排多个专题,设置演讲主题(如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及机制、环境污染治理的生物技术),把学生的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使学生产生高昂兴趣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教学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用直观动态的画面、丰富逼真的色彩、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枯燥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趣味化,通过演讲活动激发大家对生物技术基础的学习兴趣。通过演讲,学生们既能了解学科前沿、开阔眼界,又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分析综合知识、制作PPT幻灯片,以及临场讲演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微生物细胞”知识点为例,由于同学们几乎没有接触微生物实验,对这种细胞尺度在微米的生物体活动缺乏直观认识,为此我们制作了“细胞内正在发生的故事”的教辅材料,结合哈佛大学的3D图片,以及“细胞内正在发生什么”的小视频,为同学们进行了导论性质的微生物细胞介绍,加深了同学们对细胞组成、细胞外壁成分、真核细胞器、能量代谢、新陈代谢等生命事件的领悟,为后续知识点如“微生物基因工程”“微生物育种”“微生物代谢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等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师生课堂内外互动。当前的大学生都是95后青年,标新立异,思维活跃,如何在课堂上让他们对讲授内容产生兴趣需要技巧和耐心。如我们在课间引入“你细胞内正在发生的事(哈佛3D动画小视频)”、“芝士就是力量!自制马苏里拉奶酪”、“有一种超级细菌,听上去真的很可怕”来引发同学兴趣。任课教师要和学生互动,除了要有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课下也将与学生多交流,我们在课后也与同学积极沟通,为他们对生物技术就业、考博出国等出谋划策,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从专业角度出发,为生物技术基础课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四、拓展学生主动拓展及课外学习能力

生物学精品课程网站推介。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大多来源于实验,因此为了更好捋清来龙去脉,仅仅靠有限的课堂讲授是不够的,需要在课外多实践多思考。多个生物学精品课程网站是全开放式的,如opencourses。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推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性地学习。另外和生物学相关的专业网站很多,比如NCBI、丁香园、小木虫、生物通等网站,学生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查找文献的需求还不突出,有时还有死抠教材的陋习,为尽快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开阔专业视野、跟踪最新文献、掌握查找专业文献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在课间向学生们详细介绍江南大学图书馆检索系统,包括图书、期刊、报纸、专利、学位论文、标准、外文文章等;以及英文网站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内容,包括基因、基因组、蛋白、文献等,针对当时全球研究热点,输入不同检索关键词进行检索,寻找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论文和结果,激发了同学们探索生物技术未知领域的激情,也为他们以后查阅文章提供了便捷途径。具体如下:综合型数据库NCBI,这也是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生物类及医学类专业学生后续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数据库,同时也是生物技术基础课多个知识点的来源,里面囊括了全核苷酸数据库、蛋白质数据库、基因组数据库、结构数据库、三维结构域数据库、UniGene数据库、Pub-ChemCompound数据库、癌症染色体数据库、探针数据库等,更重要的是有各类期刊数据库。课堂上我们会抽出五分钟左右时间,对课堂知识点在PubMed做最新研究进展的检索,而且在期末归纳总结时,同样会对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做第二次检索,对研究中涉及的关键生物技术做介绍,一方面将碎片化的知识点通过研究论文的形式串联起来,让还未接触实验的同学们有一个形象而具体的认知,另外一方面,我们拓展了同学们主动学习能力。

五、开拓学生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国际视野

生物技术领域是个全球研究者合作与互动频繁的领域,这需要同学们放眼世界,了解国际上同行在做什么有助于本课程教学。首先我们强化双语教学,聚焦生物技术领域中“基因克隆、细胞工程、酶技术、工业发酵”四大领域的近千个关键的专业英文词汇,涉及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和主要技术,使学生掌握具备深入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其次,我们邀请了国际著名专家,针对课程中重要知识点为同学们开展专题讲座,以下以“医学生物技术”章节为例加以介绍。包括超级细菌在内的耐药性细菌的出现为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隐患,如果防控耐药性细菌也是国际研究热点,加深同学们对这一热点的了解,我们邀请了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光医学中心助理教授戴天红做了专题学术报告。近年来戴教授先后主持了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美国国防部(DoD)等基金课题10余项,发表科技期刊论文80余篇,研究成果先后在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频道、美国科技日报、美国微生物现状、麻省总医院《先驱杂志》等媒体上专题报道。戴教授结合他在光医学治疗感染性疾病领域开展的多年系统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运用蓝光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的研究经历,对耐药性细菌的来龙去脉(包括产生、进化、传播、控制)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受到了广大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同学们踊跃提问,对医学生物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六、积极在课堂外检验并强化课堂上知识点

室外教学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自然界观察学习生物学知识。我校位于长广溪湿地公园附近,校内也有生机盎然的小蠡湖,各类动植物及微生物资源丰富,对于学习生物技术基础课程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学这两部分内容得天独厚。引导学生深入小蠡湖湖边和长广溪湿地公园,边观察、边学习、边记录,达到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的了解,在大脑中形成对生物多样性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记忆效果,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加深对“发酵工程”(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知识点的理解,我们在课后也积极组织同学参观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发酵中试车间,对啤酒及黄酒酿造中的微生物及大致工艺做了现场介绍;为增强同学们对“微生物的应用”知识点的认识,还组织同学们参观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食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此外,我们还积极解答同学们在课外碰到的生物技术方面的疑问,如有同学在学校附近湿地公园发现叶片上类似“痘痘”的东西,不清楚是果实还是病害,我们引导他利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查阅、表型比对、环境分析,最终判断为一种植物病毒,并对后续通过病毒培养、特异性基因鉴定给予了建议,这也是同学们第一次运用诸多生物学知识点进行学术探究,也是首次把所学付诸于实践的尝试,同学们兴致盎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强化了对“植物培养”“植物病毒”“植物抗病”“胁迫与应激”多个知识点的学习与应用。这些多姿多彩的现场学习活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对生物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热情。

总之,我们通过一系列生物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式创新和探索,着力于激发学生对生物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英语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目的。并力图通过大量调研并结合实际,尝试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室外教学、网络教学等。通过本教学改革实践,使生物技术基础课堂的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生动,成为学生认可与欢迎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努力提升生物技术基础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武.生物技术概论(双语教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高玮玮.试论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生物技术世界,2012,54(5):86-88.

[3]陈敏,王利琳,王慧中,等.面向21世纪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8:34-35.

[4]WilliamJ.Thieman,andMichaelA.Palladino.Introduc-tiontoBiotechnology(ThirdEdition)[M].BenjaminCum-mings,Printedin,2012.

生物技术专业范文篇10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环境生物技术实验是环境专业本科生的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程,以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课程实验技能为基础,讲授现代生物技术的环境领域应用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1]。环境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是环境生物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等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理解和学以致用的主要途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影响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两大重要因素。环境生物技术发展迅猛,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实验课程体系如不能与时俱进,则会与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际问题脱节。同时,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更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适应生物技术进步和新形势下环境学科发展需求,笔者所在教学小组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已掌握的实验技能等对环境生物技术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采用了“以研代练”的实验教学方法,结合多元考核模式对学生实验操作、科研思路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估。上述改革与实践增强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动性,提高了科研素养和创新精神[2]。

一、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1.现存问题。南京大学环境生物技术实验课程最早采用本课程创建人程树培教授1995年编写的《环境生物技术实验》为教材。本教材按技术类型将实验分为四个体系:(1)环境遗传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主要涉及分子克隆、原生质体融合等污染防控中使用的现代生物技术方法;(2)污染物处理生物技术方法,主要包括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的动力学参数测定等;(3)废物资源化与能源化生物技术方法,涉及单细胞蛋白工程、产氢工程、产甲烷工程等实验;(4)环境监测和评价生物技术方法,涉及微生物群落检测、污染物毒性评估等实验。因为课程内容范围广,受课时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际教学中主要开展了污染物处理生物技术和废物资源化领域的相关实验。这些实验设计简单,多以COD、BOD和生物量等为检测指标,检测仪器单一,且部分实验内容与环境生物学和环境工程等课程实验重复。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替和现代分析仪器的广泛使用(定量PCR仪、多功能酶标仪等),相对陈旧的实验内容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环境生物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需求。2.改革措施。针对环境生物技术实验课程新形势下的发展现状,教学小组对课程体系从前沿性、实用性、系统性等角度进行了改革,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型实验,构建了涵盖基因工程、体外细胞高通量评估、微生物检测等实验系列体系,具体的实验内容如下:•实验体系1:环境中目标基因的定性定量分析。包括了环境样品基因组抽提与电泳分析、目标功能基因PCR扩增与鉴定、PCR产物纯化、目标DNA重组(酶切、片段回收和连接重组DNA的转化与质粒DNA抽提)、目标基因的实时定量PCR分析等5个部分。•实验体系2:目标污染物或水体的体外细胞高通量评估。包括了体外人源细胞的传代培养方法、细胞增殖抑制率检测、细胞RNA提取及基因表达检测等。•实验体系3(选做实验):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活力检测。包括活死微生物检测、微生物的降解动力学检测。上述综合型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则:(1)针对前期多以单个实验开展的实验内容相对独立,实验技能之间无法有效衔接的问题,本次教学内容改革以解决实际环境问题为导向,将不同实验技能交叉融合,设置综合型实验[3],每个实验体系分为多个相对独立又前后紧密相关的实验。比如在实验系列1中,第一个实验提取的环境总DNA是第二个实验PCR扩展的样本,也是第五个实验定量PCR检测的目标。(2)现在生物技术已经发展成为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相融合的综合体系,这些技术在实际环境污染防控中已成为常规科研手段,以科研技术和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案例,通过“以研代练”的思维转变,实现教学与科研实践“无缝对接”,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3)实验课程内容改革兼顾前沿性和实用性。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体外细胞毒性监测评估技术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前沿,同时保留活性污泥降解动力学实验,增加活死微生物检测试验等选做试验,巩固学生对传统污染物防控生物技术的理解。

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1.授课模式改革。针对实际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基于综合性大实验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5]。要求学生自己熟悉实验相关内容,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教师作为辅助人员在实验前不再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根据实验所用试剂盒的说明书(中文或英文原版)等自主了解实验内容及相关流程;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技术指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验结束后,任课老师再对实验内容进行系统回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这种自主实验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按照任课老师讲解的实验原理和步骤被动地“照葫芦画瓢”操作完成实验并获得预期结果的传统实验课程授课模式[6],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的能力[7]。在实验操作过程中,2名学生组成一组,每位组员独立完成自己的实验样品,在需要协作处理的过程中进行协作。如在实验体系1中,提取样品总DNA和进行PCR扩增时,每人单独进行,但在基因重组并提取质粒DNA后,每组选择质量较好的质粒DNA作为后续定量PCR的标准品,以提高实验的准确度。此外,全班在完成同一样品的不同目标DNA定量分析后,所有人数据汇总在一起共同完成一篇科研论文的书写,内容包括了目标基因的研究意义、测定结果的数理统计及结果的分析讨论等。上述授课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又增强了研究协作能力。学生在完成既定的研究内容外,还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更深入的自主设计实验。如在细胞毒性评估实验系列中,学生掌握基于吸光度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析后,可自由进行基于荧光探针的细胞毒性分析,包括采用DCF探针检测细胞内氧化自由基,采用JC1探针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等。通过自主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兴趣。2.考核模式改革。实验课成绩多是以实验报告为打分的依据,这种考核模式对学生要求很低,导致了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动力,也让任课老师无法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真实参与度进行评估[6]。环境生物技术实验课程体系和授课模式改革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单独的样品,需独立理解实验步骤、独立操作完成并获得实验结果,每个小实验的结果在同一实验体系中又相互关联。这些有效杜绝了课上不认真操作,课后不认真总结的不良现象,教师对教学效果有了真实客观的掌握和了解。环境生物技术实验课程学生学习质量考核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出勤率(25%)、实验过程操作规范(30%)、实验报告书写及结果分析(30%)和实验系列论文书写(15%)等4部分。通过多元考核督促学生对实验课的参与度,并充分了解学生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情况,最终对学生实验过程整体把握和评估[8]。在对学生开展实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满意度的调查中,学生给出了较高的评价,近五年的学生评估均分在4.93以上(总分为5分)。

三、结语

基于生物技术发展趋势、硬件仪器条件、学科发展需求等,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生物技术实验课程内容从侧重于污染物处理生物技术的单一独立实验体系改革为基因分析技术和生物监测为主的综合型大实验,适应了环境污染防控从达标、提标到健康转变需求和人才培养新要求。建立了学生为实验主导,教师为辅助人员的实验课程授课模式,通过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同时,也需要认识到环境生物技术实验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应关注国家需求和技术进步,实行动态调整,以适应环境领域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常金荣,邝枣园,谭宇蕙,等.生物技术专业开放与自主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3):155-156.

[2]鲁逸人,刘宪华,朱能,等.环境学科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55-156,170.

[3]姜红霞,王凤泽,常正尧,等.提高生化实验教学质量夯实生物技术专业基础[J].实验室科学,2018,21(1):150-152.

[4]钱洁,房健民,陈志宏.生物技术专业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07-210,224.

[5]曾琦,谢晖,陈丹,等.生物技术大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7,34(6):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