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经济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3 09:34:28

生物经济发展

生物经济发展范文篇1

[关键词]生物经济;税收负担;生物成品

生物经济(bio-economy)的概念是由斯坦·戴维斯(StanDavis)和克里斯托弗·迈耶(ChristopherMeyer)于2000年正式提出,但是,他们对此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目前,多数人认为,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新的经济形态。美国《时代周刊》预言:2020年世界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生物经济的能量将10倍于信息经济。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体系,生物经济初现端倪。目前,我国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并以每年递增近100家公司的速度迅猛增长,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建立20多家生物技术园区。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生物产业还存在产业化规模小、产品少、支撑技术及生产装备落后、研发与产业化严重脱节等问题。税收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杆杠,在促进生物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税收促进生物经济发展的缺陷

1.政府对生物经济的发展缺乏统一和长远的规划,财政资金的支持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在美国,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发展生物产业的战略思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用于生物技术基础研究的预算在今后5年内将翻一番,达到230亿美元。全美超过40个州政府颁布新政策,用以鼓励科学研究中商业价值的实现。在欧洲,许多国家如法国、爱尔兰、芬兰、丹麦都调拨专款以扶持生物技术产业。在新加坡,政府计划在5年内投入17亿美元用于行业的建设,以促进生物产业的发展。日本也已经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的口号,了《开发生物技术产业的基本方针》。我国作为一个生物资源大国,尚未制定国家生物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没有明确生物经济的战略地位、战略指向、产业化举措,国家的生物经济发展缺乏明确的方向。同时,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统管生物技术产业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政府组织管理机构,生物经济的发展缺乏全局性的战略部署。从事生物技术的企业分别隶属于各个主管部门,有些属于医药、轻工、化工,也有些属于高等院校。企业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财政资金的支持缺乏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难以形成合力,生物技术产业缺乏整体优势。

2.税收负担重于一般传统企业

在增值税方面,生物企业产品的成本结构与一般产业不同,能抵扣的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重低,以研究开发费、技术开发费、中试费用、技术引进费用为主的间接费用所占比重大,这些开支一般不能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纳入进项税额进行抵扣,从而造成技术含量越高,税收负担越重,税收成本越高;其次,目前,生物技术行业按6%的优惠税率计算缴纳金额,但流通渠道中的经销公司大多都是增值税税率为17%的一般纳税人,如果经销公司销售生物制品,进项中的增值税只能抵扣6%,其余11%税款无法抵扣。在实际操作中,流通企业认为,他们代生物技术企业缴纳了11%的增值税,因此,要求生物制品生产企业为他们提供相关的足额税票,或用其他形式补偿多承担的税。许多流通企业表示,要不就不经销生物制品企业的产品,要不就要求企业用现金补齐11%的税额差。从而导致国家对生物制品企业实行6%的税收优惠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落实。导致生物制品企业增值税的税收负担增加;在所得税方面,首先,生物企业的一个特色是人才、智力高度密集。人力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有较高比例,尤其是企业在未发展成规模的早期,而企业所得税税前计税工资最高不得超过800元的限制,再次加大了生物企业的税收负担;其次,“免二减三”政策也不适应生物企业发展,例如生物医药企业需要较长的研究开发期,从成立到赢利时间比较长,企业成立至少3-5年后产品才能获准上市销售,因此,“免二减三”的税收优惠难以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五个根本要素,其核心问题是需要大量既懂生物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双向人才。但目前的个人所得税难以适应我国现阶段生物技术人才发展的需要。个人所得税门坎较低,边际税率较高,人才的个人所得税偏高。直接影响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高素质人才将更多地在全球流动,如果在中国他们觉得所做出的贡献与所得到的回报不相符,他们就会流向别的国家和地区。

3.目前我国生物产业规模还很小

目前我国包括医药在内的广义生物产业规模只有500亿美元左右,其中现代生物产业产值约为50亿美元,占世界相关产业的比重约为1%左右。生物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主要是中小型企业,缺少拥有国际领先技术水平和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产品缺乏创新,技术含量低,多数产品为仿制品,企业设备陈旧,更新换代慢,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分散,专业化分工的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形成。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行业的新品开发经费投入过少。在国外,科研开发的费用要占到销售总额的10%以上,有的跨国公司已经达到30%,而我国的制药企业科研开发费用仅占销售总额的1%左右,好一点的也不过在3%左右。科技开发费用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后劲。

二、税收促进生物经济发展的对策

根据我国生物产业目前财税政策的现状,应当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调节作用,盘活我国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优势系统有效地集成。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应对全国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从而做到整体协调,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实现生物技术创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以及开发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具体在财税政策上包括:

1.对生产生物产品的生产企业可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25号)文件规定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生物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赋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生物产品和扩大再生产。考虑到生物技术产业能抵扣的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重较小,可在条件成熟时对生物技术产业实行消费型的增值税,降低生物技术产业的税收负担。

2.经认定的生物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所组建企业的工资支出可按实际发生额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新创办生物企业在税率为15%的基础上,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为提升生物产业的技术含量,对经认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及企业引进经认定的生物技术经过消化、吸收的新项目,在享受“两免三减半”优惠期满后,继续享受三年减半征收。增加产品开发经费。目前,针对我国生物技术行业新品开发经费投入过少,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政府有必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国家生物技术产业重大项目孵化器,以加快成果产业化的步伐。首先,经有关部门认定的生物技术企业可按当年销售额6%-10%提取技术开发费用,对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可按20%的比例提取,所提取的技术开发费当年未使用完的,余额可结转下一年度。其次,设立国家生物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扶持有潜力的生物技术产业的研究与转化。再次,发行一定规模的10年期甚至时间更长的国债,利用国债项目为发展生物高科技提供比较雄厚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鼓励生物技术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制订相应的政策,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设立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及境外资金参与风险投资。对生物产业领域的投资额占其总投资额的比重不低于70%的企业,给与税收优惠,允许其按当年总收益的3%-5%提取风险补偿金,用于补偿以前年度和当年投资性亏损。对个人投资生物技术产业而获得收益的,政府将对此收益免征所得税。激励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解决生物产业发展资金问题。此外,在生物技术企业或生物技术项目的生产和科研设备,根据实际情况,并按有关制度规定,经企业申请实行加速折旧,以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3.对生物企业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生物)及配套件、备件,除列入《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的商品外,均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考虑到技术设备具有对提高生物企业的技术含量作用,还可酌性对这些产品提供融资补贴,以推动这些产品进口的增长。

4.对经认定从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其自行研制的技术成果转让及其技术成果转让过程中所发生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出的部分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进行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上述技术成果转让及其转让过程中所发生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以技术作价投资入股参与企业分配,其按入股份额取得的收入,不征收营业税。

5.在人才战略上双管齐下,尤其是对双向兼通的人才,要实施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的战略。培养人才,不仅要侧重基础理论方面的培养,更应该重视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方面的培养。通过新的办学机制建立生物技术工业硕士、工业博士和工业博士后体系,培养大批一流技术和管理兼通的人才。同时,还应努力创造条件,适当引进海外生物技术人才,尤其是学有所长、事业有成的专家型人才,让他们回国发挥一技之长和领军人物的作用。对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技术项目奖励和分配给员工的股份,凡是再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可考虑免征个人所得税,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前提下,让生物技术人才得到真正的实惠。

6.通过税收政策,建立若干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推动我国生物产业集聚化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具有非常大的外部规模形,一旦生物产业基地形成,在解决融资、加大技术研究、推动技术转化、培养人才方面动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它将通过技术外溢、丰富的劳动力市场、完备的供应商、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对其它生物企业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加快生物产业基地的形成,是未来在国际上获取生物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而生物产业基地的形成又取决与在生物产业基地的企业数量,目前,一些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基地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应的技术、人才基础,可以在这些地方实行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更多的生物企业加入到这些基地,推动产业基地的更快形成,进一步获取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产品优势,形成良好的正反馈机制,从而获取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在生物产业基地的真正形成前,应认识到生物产业基地形成后的巨大收益,认识到对这些企业实行如此优惠的政策是会获得巨大的回报的。如对生物研究开发实行零税收的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到基地建立研发中心,增强技术研究实力;加长对生产企业税收优惠的年限,推动生物技术向生物产品的转换;对产业基地内的企业提供财政贴息的贷款,甚至于对企业投资的风险资金由财政提供一定的配套资金,使企业获取资金的能力降低;对在基地内的新增企业可以设定一定年限的免税期,吸引更多的企业到基地;生物技术人才对生物产业基地的形成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方面,生物产业基地对生物技术人才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生物技术人才的增多,对生物企业也更具吸引力,在产业基地内的生物从业人员,国家应以技术补贴或其它的方式减少所得税,将企业从业人员对产业基地内企业的投资从所得税税基中扣除,增强基地对生物技术人员从业人员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生物经济发展范文篇2

【关键词】楚雄;彝药产业;发展经济

一、问题背景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我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地处滇中高原,位于云南中部,地形复杂、地势雄奇、江河纵横,境内因乌蒙山余脉逶迤于东北、百草岭雄歭于西北、哀牢山绵亘于西南、金沙江自北入境浩荡东流、礼舍江顺哀牢山蜿蜒南流,而有“三山鼎立、二水环流”之称。全州地处北纬24°13′到26°30之间,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变化不明显,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霜期短、日照充足,年降雨量偏少,因地形复杂,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年均辐射量125~13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相对湿度69%,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楚雄彝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堪称天然人类历史博物馆和古生物宝库。境内有以一亿八千万年以前的禄丰恐龙化石为代表的古生物和距今170万年以前的‘元谋人’为代表的古人类和以彝族十月太阳历为代表的古文化等丰富的“三古”旅游资源。楚雄州的彝族医药具有三早一多的特点(民族药普查最早、发掘彝药文献最早、出版彝族医药专著最早、研究彝族医药成果最多)。“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台湾、日本、美国、德国等海内外的彝医药文献大都出自楚雄州。”“楚雄全州辖9县1市,2015年总口27255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5.7%,主要有彝、苗、傈僳、回、哈尼、傣族等25种少数民族。境内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全州总面积2925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2%,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半山区。文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发展缓慢,贫穷、落后、科技含量低,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工业基础单一和脆弱,思维观念落后,是楚雄经济的主要特征。经过38年的改革开放,楚雄州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加之中国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国政府把云南省政府列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云南省政府又将楚雄列为云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楚雄)基地”,为楚雄州生物彝药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外部环境。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多重困难叠加的特殊挑战,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面对楚雄彝州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奋斗目标,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州呈现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2.98亿元,增长7.7%,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7%。符合“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现代彝药经济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与区或经济合作,共同发展。

二、研究的问题

《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这一课题系特指楚雄彝族自治州辖区内就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中涉及到的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制药业、加工业、市场营销、彝药品牌等为核心所进行的经济发展研究,在对产业发展趋势构成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和彝药市场经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楚雄州天然生物彝族医药重要骨干支柱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发展思路。

三、研究的目的

笔者父辈出身于云南省双柏县哀牢山一个民间中医世家的环境影响下,深知农村文化教育、科学枝术、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缺医少药、增收致富非常困难,所以奋发读书《医药、教育、哲学、MBA工商管理硕士、法学博士专业》。笔者全心全意为人类造福、建设国家、发展企业经济报效祖国的心愿始终坚定不移,全身心致力于教育、中西医药、农业、企业经济、法学、科枝创新的发展而积极努力奋斗,时时想着,应积极投入楚雄彝药产业经济发展研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但又时感知识智慧不足,因此,笔者考入澳门大学在职MBA工商管理硕士三年的学习毕业后,又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在职民商法博士专业三年的学习毕业。哈佛有句名言称之为:“为增强智慧走进来,为报效祖国走出去!”笔者特别是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创新彝药市场新经济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其目的是为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研发更好的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共建彝药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云南省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实施楚雄州政府发展彝药产业提供理论依据,指导该产品健康有序地开发,努力把该产品培植成集天然药物种值、制药、加工和营销、彝药市场经济为一体的新的现代生物医药经济支柱优势产业和做出彝药品牌。研究本课题的同时,笔者在认真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密切联系楚雄彝药开发现状及其发展潜力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为全州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全州的市场经济繁荣做出笔者应有的贡献。

四、研究的范围和限度

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复合增长率为26%。相较之下中国仍有较大整合空间。今后的一个时期世界药品将以8%的速度增长,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2013年整个中国药品消费市场总规模达到11463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万亿规模。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回顾2017年中国化药总体市场预测已向1万亿元以上迈进。2015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63.02亿元;力争到2020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民族医药产业集群基地和民族医药融资上市孵化基地。中国已全面运行在与世界医药市场经济轨迹中。我国作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无疑具有强颈的市场潜力。随着楚雄天然生物彝药管理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展望2017年,楚雄天然生物彝药品种在贯性作用下继续升温,刚性需求将推动着滚滚车轮前行。

五、结论及建议

笔者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认识以后,经过市场经济调研的基础上收集资料,用科学方法,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的基本情况及成长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彝药产业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发展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是事关楚雄州国民经济增长及彝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骨干支柱产业。第二,已把涉及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建设发展相关的科学数据,理论依据、实践成果,经验总结。产业发展情况等从理论的高度首次进行了系统论述,为产业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第三,产业研发符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一带一路”发展现代彝药产业经济的突破口,符合云南省楚雄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顺应了中国加入WTO和“国药”走出国门的时代潮流,符合楚雄州政府“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工业强州,农业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已具备产业研发的基础条件。第四,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38家中药企业全力以赴进行GMP技改,已具备产业的基本条件,研制开发的彝族新药数十种,彝州有关部门将更近一步全力扶持制药工业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已形成以市场经济为目标,多种经济成分共存,贸工农一体化,集科研攻关与彝药开发,已形成多门类综合协调发展的生态型经济产业。第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种植基地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种植农户GAP种植意识淡薄;二是投融渠道不畅,技改资金严重匮乏,三是制药企业缺乏名牌产品和创新力不足,竞争能力脆弱,四是产业发展高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奇缺;五是市场开拓滞后,营销队伍力量薄弱,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六是种植、药制加工、市场开拓、营销等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链;2016年楚雄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总局、省局的相关要求,及时对未能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的三家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停产核查,防止药品生产企业的违规生产。笔者建议:一是建立“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产业种植链,使种植业形成大规模;二是改制认证完成GMP的制药企业与国际制药标准接轨,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三是尽快加强产业发展以产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的创新体制为建立“彝药重点名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建立大型彝药中药材交易批发市场,发展提供大的市场环境;五是加强信息化网络系统;六是要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以产业持续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战略,打入国内、外市场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昌盛。

作者:彭万泽 单位:昆明万泽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H(huang)黄津孚编著.《学位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Y(yan)严诚忠主编.《MBA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期论文精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3]Y(yuan)袁鸿鸣著《MBA毕业论文精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4]X(xie)叶振东主编.《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1995年12月第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5]L(liu)刘巨钦编著.《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论文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6]S(shu)舒畅编著《加入WTO就这样办好公司》.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7]C(cha)查尔斯•希尔(chqrlesW.L.Hill)著.《今日全球商务》,机械工业出版社.

[8]J(jiang)姜恒雄主编.《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中心(实用案例教材),西苑出版社.2003年8月.

[9]W(wang)王洲编著.《哈弗商典-经济管理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10]Z(zhang)张卫峰撰写.《求实杂志》中国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第4期.[11]M(man)《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2]F(fei)[美]•菲利普•科特勒著.《市场营销管理》,1997年第二版中国人民出版社.

[13]W(wang)王福晋著.《人力资源管理》,2001年石油工业出版社.[14]M(man)[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下册,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15]G(gao)[澳门],高德敏著《投资项目策划与基本动作》,云南人民出版社.

生物经济发展范文篇3

1.生态利益的形成

生态利益是生物生存和繁衍所必需的物质和生态需要,它产生于生态系统,地球生态系统通过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生物提供所需物质和生态需要。养分循环是指由于生物的生活、生长、死亡和分解,化学元素从周围环境中进入生物体和从生物体又回到环境中去的过程。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关系从一个营养级转移到下一个营养级。通过不间断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才能维持平衡,从而为各种生物体提供所需的物质和生态需要。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在探寻生态利益的具体形成之前,首先要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形式。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包括一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高等植物、藻类和地衣。除绿色植物外,还有利用太阳能或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光能自养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微生物。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不仅可以产生有机物,而且也能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同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生成的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及贮存的化学能,一方面供给生产者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用来维持其他生物全部生命活动的需要,是其他生物类群以及人类的食物和能源的供应者。第二中类型是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它们以其他生物或有机质为食。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之一,是实现物质与能量的传递。消费者的另一个作用是实现物质的再生产,所以消费者又可称为次级生产者。第三种类型是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者的作用就在于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残体分解为简单的物质,再供给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是指各种环境要素,包括湿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质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非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是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相对平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周而复始。

没有生态系统,就无法产生生态利益,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都是制造生态利益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其中的生物成分则是生态利益的制造者,也就是说,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生态利益的制造者,它们在制造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任何一个成分都不能缺失,否则,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会中断,则生态利益也就无法产生。所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利益的制造过程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生态利益与制造者之间的关系

生态利益的制造者是生态利益产生的前提条件,这些制造者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生存条件的生态需求,而人类在利用这些条件发展自身的同时,不断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为这些生态利益制造者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它们能制造更多的生态利益;其它生物则通过对生态利益的利用,维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生态平衡,从而促进生态利益制造者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此外,人类和其它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者,既是生态利益的制造者,又是生态利益的受益者。可见,生态利益为生态利益的制造者提供生存条件和生态需求,而生态利益的制造者又利用这些生存条件和生态需求创造更多的生态利益。这两者之间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二、生态利益的功能

生态利益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有形产品,以森林为例,主要是指林、木、竹以及林副产品等,有形产品有成本,也有价值,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经营者可以实现经济利益回报,这就是生态利益的功能;二是无形产品,仍然以森林为例,主要是指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提供休息、娱乐场所等功能,这就是森林的生态功能,生态功能没有价值载体,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从环境角度来看,生态环境中的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彼此依存的关系,改变其中一个部分,必然会对其他部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生态利益为一种主体提供的生存条件和生态需求较多时,另一种主体所得到的必然会减少,由此就会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要素的生成、发展、消长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和环境状况。具体来讲,一个地区河流流量丰富,雨量充沛,这个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就比较高,物种就比较丰富,生态环境就会发展良好;而那些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缺乏,植被成活率较低,无法涵养足够的水源,就会出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不良后果,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就会不断恶化。生态利益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生物提供生存和发展条件,并维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从经济角度来看,生态利益的主要功能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发展条件。生态利益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利益就是保护生产力,这符合经济发展本身的需要,反之,破坏生态利益就是破坏生产力。当然,片面强调经济发展,会削弱甚至严重损害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而片面强调保护生态利益,会影响当前的,近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必须协调好生态利益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生态利益发挥最大的功能,以促进经济发展,也使经济发展推动生态利益的增长。

鉴于生态利益功能的重要性,我们首先必须保护好生态系统,这是保障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利益在生产力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所以,重视生态利益,保护生态系统,实际上就是保护了生产力,这也是生态利益的一项基本含义。

在发展经济时,要节约利用自然资源,提倡利用可再生资源,积极开发可替代资源。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尽量避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林业,提倡可持续消费方式,全方位推进生态建设,把生态理念贯彻到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从而使生态利益的功能发挥最佳作用。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为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人类的生态利益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追求。因此,各国都通过制定生态法律来保护生态利益,使生态利益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汪劲.中国环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2]林肇信,刘天齐,刘逸农.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

生物经济发展范文篇4

1.生态利益的形成

生态利益是生物生存和繁衍所必需的物质和生态需要,它产生于生态系统,地球生态系统通过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生物提供所需物质和生态需要。养分循环是指由于生物的生活、生长、死亡和分解,化学元素从周围环境中进入生物体和从生物体又回到环境中去的过程。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关系从一个营养级转移到下一个营养级。通过不间断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才能维持平衡,从而为各种生物体提供所需的物质和生态需要。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在探寻生态利益的具体形成之前,首先要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形式。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包括一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高等植物、藻类和地衣。除绿色植物外,还有利用太阳能或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光能自养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微生物。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不仅可以产生有机物,而且也能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同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生成的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及贮存的化学能,一方面供给生产者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用来维持其他生物全部生命活动的需要,是其他生物类群以及人类的食物和能源的供应者。第二中类型是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它们以其他生物或有机质为食。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之一,是实现物质与能量的传递。消费者的另一个作用是实现物质的再生产,所以消费者又可称为次级生产者。第三种类型是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者的作用就在于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残体分解为简单的物质,再供给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是指各种环境要素,包括湿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质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非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是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相对平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周而复始。

没有生态系统,就无法产生生态利益,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都是制造生态利益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其中的生物成分则是生态利益的制造者,也就是说,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生态利益的制造者,它们在制造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任何一个成分都不能缺失,否则,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会中断,则生态利益也就无法产生。所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利益的制造过程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生态利益与制造者之间的关系

生态利益的制造者是生态利益产生的前提条件,这些制造者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生存条件的生态需求,而人类在利用这些条件发展自身的同时,不断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为这些生态利益制造者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它们能制造更多的生态利益;其它生物则通过对生态利益的利用,维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生态平衡,从而促进生态利益制造者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此外,人类和其它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者,既是生态利益的制造者,又是生态利益的受益者。可见,生态利益为生态利益的制造者提供生存条件和生态需求,而生态利益的制造者又利用这些生存条件和生态需求创造更多的生态利益。这两者之间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二、生态利益的功能

生态利益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有形产品,以森林为例,主要是指林、木、竹以及林副产品等,有形产品有成本,也有价值,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经营者可以实现经济利益回报,这就是生态利益的功能;二是无形产品,仍然以森林为例,主要是指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提供休息、娱乐场所等功能,这就是森林的生态功能,生态功能没有价值载体,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从环境角度来看,生态环境中的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彼此依存的关系,改变其中一个部分,必然会对其他部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生态利益为一种主体提供的生存条件和生态需求较多时,另一种主体所得到的必然会减少,由此就会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要素的生成、发展、消长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和环境状况。具体来讲,一个地区河流流量丰富,雨量充沛,这个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就比较高,物种就比较丰富,生态环境就会发展良好;而那些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缺乏,植被成活率较低,无法涵养足够的水源,就会出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不良后果,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就会不断恶化。生态利益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生物提供生存和发展条件,并维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从经济角度来看,生态利益的主要功能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发展条件。生态利益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利益就是保护生产力,这符合经济发展本身的需要,反之,破坏生态利益就是破坏生产力。当然,片面强调经济发展,会削弱甚至严重损害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而片面强调保护生态利益,会影响当前的,近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必须协调好生态利益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生态利益发挥最大的功能,以促进经济发展,也使经济发展推动生态利益的增长。

鉴于生态利益功能的重要性,我们首先必须保护好生态系统,这是保障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利益在生产力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所以,重视生态利益,保护生态系统,实际上就是保护了生产力,这也是生态利益的一项基本含义。

在发展经济时,要节约利用自然资源,提倡利用可再生资源,积极开发可替代资源。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尽量避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林业,提倡可持续消费方式,全方位推进生态建设,把生态理念贯彻到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从而使生态利益的功能发挥最佳作用。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为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人类的生态利益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追求。因此,各国都通过制定生态法律来保护生态利益,使生态利益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汪劲.中国环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2]林肇信,刘天齐,刘逸农.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

生物经济发展范文篇5

1生物化工产业特点分析

生物化工产业的技术支持,来自生物科学与生物化工。生物化工产业逐渐进行规模化的协同发展模式,其产业自身的结构日趋优化升级,并已展现出了向集群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各个生物化工产业在某一指定的区域进行协同发展,并根据其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组织与合作的发展模式,就是生物化工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产业集群不是由大量企业组成的集群,而是利用网络关系所形成的具有空间特征的集群,可以保证我国生物产业资源的更好配置。从产业结构上来分析,我国生化产业涉及领域广,产业间合作日益增多,产业分化程度降低。由于产业间的持续整合,生物化工企业自身的可用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老旧的企业发展模式随之被打破。在先进科技的影响下,生物化工产品的结构趋于完善和专业化,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使工业产品的市场价值越来越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优质产品。生物化工产业的生产技术创新,如生化反应过程的不断优化、产品类型的不断丰富,在行业内形成了完整的循环体系。

2循环经济的特点和优势

2.1循环经济的特点。循环经济的特点在于开发资源循环链,尽可能多地让资源在循环链中进行循环,以提高企业资源的回收率;在企业进行生产活动,对资源造成消耗的环节,可以通过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在生产后的废弃物排放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应的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使废弃物可以被重复利用;在循环链中可再生资源产生的连接处,尽可能多地让各种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资源被回收再利用。2.2循环经济的优势。(1)循环经济可以更为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循环经济制度的倡导者提出的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以及生产后废弃物和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浪费资源,让资源的利用率更高,让社会经济发展更具有生态效益。(2)循环经济实现了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经济和生态和谐。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废弃物的排放量尽可能少,同时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资源开发,有助于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减少了对环境的废物污染量,保持自然生态清洁,减少对生态链的破坏,所以循环经济理念,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保持最大程度上统一,两者和谐共存是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的趋势。(3)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经济发展。传统的经济模式下,有大量的资源消耗,资源浪费,对人力资源的无限需求。大多数在自然环境中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大量的资源消耗,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下,资源利用得到控制,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减少了资源的过度使用和开发,循环经济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内在统一。

3生物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现状

3.1设备不够先进。在中小型的生物化工企业中,因其规模较小无力承担节能生产设备高额的价格,且企业管理者自身并无很好的节能减排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加之各项生物化工生产技术和设备还不够先进,以至于在化工生产过程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排放物,而如果这些排放物未经处理便被排放向大气、河流,将使得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3.2行业监管体系存在缺陷。生物化工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现今仍旧不够成熟的行业监管体系。产业政策未能很好地指导产业结构的建设,生物化工产品的质量检验标准以及化工生产中废弃物的排放标准也未能合理设置,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足以见得生物化工行业现今的监管体系存在不可忽略的缺陷,特别是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因为相关技术更为落后,这些问题则更为严峻。想要改变生物化工行业现状,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就需要想办法弥补这些缺陷。3.3生物化工技术水平有待提升。生物化工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决定了生产之中能源的利用率,许多生物化工企业因技术水平低下,仍旧采用较为传统的模式生产,能源的消耗量相较于技术先进的生物化工企业更高,这种高耗能低产量的老旧生产模式,会在同等生产量的情况下耗费更多的能源。人们对生物化工产品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增大,对于技术落后的生物化工企业,想要满足市场需求,生产出更多的生物化工产品,势必需要耗费更多的能源,以至于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

4基于循环经济的生物化工企业的节能减排措施

4.1引进更为先进的设备。生物化工企业想要提高生产之中对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有毒、有害、废弃污染物的排放量,就需要引进更为先进的生物化工生产设备,这也有助于企业自身的进步,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目标的同时也能做好对生产技术、节能技术的提升工作。4.2提升生物化工行业总体技术水平。原材料的利用率高低,决定生物化工企业在生产之中的能源耗费,而目前大多数生物化工企业存在原材料利用率低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排放物的处理问题和废弃物的回收问题等,因此提高生物化工企业的技术水平是十分有必要的。各个生物化工企业之间应该互相借鉴经验,针对自身的具体生产情况进行分析,以集群模式共同发展企业经济。4.3加强企业人员节能意识的宣传工作。向生物化工企业人员进行宣传工作,使其重视节能的每一个环节,能够尽可能多地发现可以节能的机会,能够更好地落实节能技术的应用。在节能项目的管理与实施上也能做到不轻忽、不懈怠,才能让节能技术在生物化工企业使用中的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生物化工企业对企业人员进行节能宣传时,国家有关单位应当在因地制宜的情况下,使用尽可能多的方式方法来宣传。与此同时,在生物化工企业内部,也应积极进行宣传工作。可以通过专家讲座以及领导宣扬等方式进行宣传。4.4增大针对能源消耗的管理力度。生物化工行业的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国民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让三者相互制约与促进和谐发展是循环经济的主题。落实到生产中就是对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需要生物化工企业全面考虑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将生态效益进行下去。加强生物化工企业能耗管理对生物化工企业节能技术的进步至关重要。在具体实施中,首先要加强定额管理,鼓励技术人员选择各种措施降低能耗,此外,通过加强能耗管理,还可以帮助生物化工企业找出自身生产中能耗的技术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节能技术改造方案。4.5坚持对技术及人才的培新工作。为使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将节能技术在生物化工企业之中使用,生物化工企业应该给技术人员提供机会,例如对其进行专业的节能技术培训,让技术人员能够更为深入地探索节能技术,以推动节能技术在生物化工企业中的应用。4.6合理利用各类融资渠道。节能技术进步的过程中,生物化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极大,因此,融资的必要性在此体现。生物化工企业节能技术的进步,与所融资金的多少密不可分,而融资的来源间接性地决定了融资的金额。多元化的融资来源,有利于企业进行融资活动。实施融资的过程中,需要政企携手,合力办事。针对生物化工企业的特点,以促进节能技术为目标,制定专款专用的制度,协助生物化工企业的融资活动成功进行。其次,广泛的社会闲散资金也是生物化工企业可以利用的,结合自身发展,生物化工企业可以充分与社会各界合作,提高企业在融资活动中的效率。4.7加速建设节能信息相关平台。要想有利于节能技术的应用,应该搭建起可以让生物化工企业按需筛选比较的信息平台,与节能信息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也可通过这样的信息平台向企业人员进行宣传,企业与企业之间可在平台上交流经验,共同促进生物化工企业节能技术的创新与发展。4.8建设成立提供节能技术服务公司。要想更好地让节能技术在生产之中融入化工行业,可搭建从属生物化工行业的、可提供专业节能技术服务的公司,以使节能减排的技能与技术可以在生物化工行业之中的使用效果得到更大的提升,更能使得生物化工企业结合自身企业现状,对节能减排技术的改造力得到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更为有效地实施我国在生物化工行业之中的可持续发展方针,使生物化工产业的各项产品与工艺能够创新发展,并且让长久以来因化工企业生产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科学地将生物科学研究与化学工艺制造二者进行更好的结合,需要引进高新技术设备,不断完善产业调控体系,提高生物化工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等,采取了这些措施,生物化工行业才可以尽快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从而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石俊友,王红梅.生物化工企业节能减排与发展循环经济[J].化工管理,2019(15):56-57.

[2]冯少将.浅谈化工企业节能减排与发展循环经济[J].当代化工研究,2019(8):162.

[3]何树桐.化工企业节能减排与发展循环经济[J].中国化工贸易,2019,11(12):132.

[4]王健.基于循环经济的化工企业节能减排实践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7(17):218.

生物经济发展范文篇6

关键词: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林业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素称“天然制氧厂”、“大自然调度师”之称。是全球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尤其是在低碳经济形势下,林业是建设环境生态的主要载体。

1甘肃省临夏地区林业发展现状

临夏市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林业资源丰富。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整个临夏地区共有253766.67hm2的林业用地,约占临夏地区总面积的35.1%,其森林覆盖率高达10.59%,林业绿化率高达18.74%。虽然临夏市林业资源相对丰富,林业所占面积较大,但该地区林业规模较小,林业产业发展极不平衡。1.1林业产业发展制度仍不完善。在新的形势下,林业资源独特的优势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但就临夏地区而言,政府对该地区林业的低碳发展并未形成深刻的认知,虽然在推动本地区林业发展过程中出台了一定的政策法规,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远远无法满足低碳经济形势下林业发展需求[1]。1.2林业经济发展缓慢。目前,临夏地区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的匮乏。而低碳经济条件下的林业经济发展必须要拥有长期、持续、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而林业经济回报时间长。这就与当前临夏地区片面追求GDP迅速增长的目标相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愿意提供大量资金,促进林业经济进一步发展。1.3林业科技发展相对滞后。在当前低碳经济形势下,科技在临夏地区林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林业科技的应用,林业经济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得以提升,并且降低了林业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但就目前而言,临夏地区林业科技发展相对滞后,远远无法满足低碳形势下林业经济发展需求。

2临夏地区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2.1不断完善低碳林业产业发展模式。针对临夏林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必须不断完善该地区低碳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依托于技术创新、产业转型、能源开发,积极探索低碳林业产业发展道路。首先,立足于临夏地区现状,当地政府应加强重视,对其进行充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林业产业低碳化发展详细规划,不断引领临夏地区低碳林业进一步发展。其次,实现该地区森林的分类经营策略,在重视临夏地区现有林业质量的基础上,全力推进人工造林工程,不断实现林业产业化经营。再次,进行技术创新,在积极推进低碳化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研发和推广相关科学技术,保证在低碳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新技术[2]。2.2持续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发展。进一步完善临夏地区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要不断推进当地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其逐渐形成低碳森林培育、低碳林业加工、低碳森林旅游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1)在临夏地区林业资源培植上,应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理论充分融入其中,并在现在的基础上,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大径级用材林等,不断加大该地区林业资源的培育力度。(2)对临夏地区林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充分推动林业发展。(3)将林业资源与生态旅游业有机结合到一起,尤其是针对该地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有效促使林业经济进一步发展。2.3积极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主要包括各类传统的有机废弃物、新型能源物质等。鉴于林业资源生产力强、植物种类丰富、生物量大的因素,林业是生物质能源最主要的来源。因此,临夏林业低碳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积极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开发。首先,结合当地林业资源实际情况,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研发,不断提高林业生物能源的开发力度。其次,在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时,充分遵循因地制宜、多元化的发展原则,加强多种能源林的培育和开发。最后,加强国际联系,与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较深的国家、单位之间进行科技合作,并借鉴其先进经验,努力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和临夏地区特色的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并且暴露出多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林业经济必须要不断完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推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并积极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以全面推动林业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清波.低碳经济视角下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发展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8(5)

生物经济发展范文篇7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水系支流众多、湖泊密布,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就有26条,湖泊4048个,面积24172平方公里。充足的水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长江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有记载的长江水生生物有1100多种,其中鱼类370多种、底栖动物220多种和水生植物上百种。长江还拥有许多特有、珍稀鱼类和野生保护动物。我国淡水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共有6种,其中4种都生活在长江中。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水生生物基因宝库和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条生态河流,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河。

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每个物种都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物种一旦灭绝,不仅无法再生,而且会通过生物链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其他物种的存续,甚至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长江作为生物基因的宝库,水生生物资源正呈现出急剧衰减的趋势,不少物种濒临灭绝。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白鱀豚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淡水鱼之王”白鲟已难觅踪迹;闻名遐迩的长江鲥鱼更是绝迹多年;“水中活化石”中华鲟数量也急剧下降,并有继续减少的趋势;久负盛名的“四大家鱼”鱼苗发生量也自2*年开始锐减,2004至2*年的平均鱼苗发生量仅为2*年前的10%。长江水生生物链中上、中、下端的各物种资源正处于全面衰退之中,表明长江的水域生态环境已因开发过度、利用过度、污染过度而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诫我们:我们不能过分陶醉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今年上半年太湖蓝藻的爆发,洞庭湖鼠灾的出现,又一次敲响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警钟。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表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社会才能和谐。保护好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不仅对维系长江流域生态平衡,维护流域4亿人口的福祉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尽责任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对世界的承诺,也是衡量我国生态文明和环境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

2*年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的决心和信心,必将对我国生物资源的养护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多年来,各有关部门和沿江各省(市)党委、人民政府对农业部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以及取缔非法捕捞等一系列养护长江生物资源的工作中给予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经过共同不懈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的速度,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尚未形成,加上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环境承载能力低等基本国情,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相当突出。今后一个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依然很大,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还有可能继续加剧。这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用发展的思路去解决。如何做到在保护中求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双赢目标,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治理和恢复长江水域生态环境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宏大工程。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江各省(市)党委、人民政府,建立联动和合作机制,认真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共同倡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开发和大力节约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努力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我代表农业部*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要共同倡导和落实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保护的科学发展理念。

人类是自然资源利用的得益者,更应当是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我们应着力创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长江生态保护、生物养护的社会氛围,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强生态文明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宣传,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养护生物资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实现长江流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的方针,实现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大会上强调*的“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向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的“三个转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坚持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进一步加强污染控制和治理,强化对水利水电工程开发、航道整治以及港口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督管理,努力使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相协调。

二是要共同建立养护长江生物资源的部门与地区间的合作机制。

长江是跨区域的河流,贯穿沿江十个省市,400多个市县,涉及多个部门,所以保护长江生物资源必须建立有效的部门与地区间的合作机制。我们要妥善处理好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开展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既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大局,又要通过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生物资源养护能力。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和推动工作,通过加强水域环境监测并建立预警机制服务正在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通过加强科研调查等基础性工作服务和参与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和论证工作,通过合理确定水域生态功能区服务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工作,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共同发挥应有的作用。

长江生态和生物资源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在保护公共资源方面的主导作用和相关部门的支持是做好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关键。我们要着力建立起与沿江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间各司其职、互相沟通、密切配合的生物资源养护管理机制,为推进长江生物养护工作奠定良好的组织保障。*年我部成立的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20年来在保护长江渔业和生物资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当前形势的变化和管理工作的需要相比,这个管理委员会在机构组成和职能配置上都呈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我部正积极考虑,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完善其工作机制和职能,以适应与各部门、各地方建立经常性沟通和加强工作合作的需要,使之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要共同构建全社会支持、参与长江生态保护和生物养护的良好格局。

中央和各级财政应不断加大投入,支持长江资源保护。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政府投入、企业资助、个人捐助、国际援助等多元化投入机制,为长江生物资源养护提供资金保障。要建立健全生物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资源与生态补偿制度,形成永续开发、合理利用的生态保障机制;从而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守法、全民参与、国际支持的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良好格局。

作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主管部门,农业部将在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不断加强长江生物资源养护,并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行动纲要》,扎实开展长江生物资源养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自2*年开始,我部在长江流域组织实施了长江禁渔期制度,并组织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实践证明,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和人工增殖放流,对恢复和增殖长江生物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长江禁渔期制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强化负责任捕捞管理制度;要继续积极采取各种增殖方式,重点恢复业已衰退的重要水生生物资源品种;加强水域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主动对已遭破坏的水域生态进行修复和重建。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完善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工程建设项目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确保遭受破坏的资源和生态得到相应补偿和修复;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湖泊生物控制、放养滤食鱼类、底栖生物移植和植被修复等措施,对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库区、河口等水域进行综合治理。

二、加快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长江流域生态渔业建设。

积极争取支持,创造条件尽快开展长江流域生物资源与环境综合调查工作,掌握生物资源、环境状况及变动趋势,研究制订符合实际的长江流域生物资源养护规划。长江流域已有多年没有开展系统调查了。要以综合调查为基础,以规划为依据,科学推进长江流域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实施生态渔业建设进程。一是积极探索推动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引导捕捞渔民向增养殖业、加工流通业、休闲渔业及其他产业转移,逐步降低捕捞强度;二是继续扎实推进生态养殖,推动养殖技术创新,推行无公害标准化养殖,努力打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的现代渔业发展模式;三是有针对性地通过法定程序合理设立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或禁渔区,切实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积极发挥渔业管理部门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作用。

生物经济发展范文篇8

一、低碳经济、林业产业及林业低碳经济的概念

(一)低碳经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对外公布的能源白皮书中,其提出背景是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暖。所谓的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理论指导,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创造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减少环境污染、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共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是各国谋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和应对气候变暖的主要经济措施。(二)林业产业。林业是重要的绿色资源,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在低碳经济下,林业概念得以进一步丰富,被定义为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承担着林业产品供给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方面,通过林木资源培育、种植、采伐、加工制作等方式制造各种各样的林业产品,创造直接的经济收益,是国家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另一方面,林业作为绿色资源,本身具备气候调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森林景观等社会性功能,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类工艺事业。(三)林业低碳经济。林业低碳经济,指林业经济活动中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及创新等,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进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林业经济产出,进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果。从其定义可以看出,林业低碳经济强调森林汇碳,主要手段主要是技术创新、科学管理等,最突出特点是经济活动低碳化,根本目标是不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利用低碳技术减缓气候变暖,发展林业能源,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地位。2011年,联合国召开第九次森林论坛,会上明确指出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关键,肯定了林业产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林业为低碳经济提供绿色资源,如木制材料、能源产品等,它们具备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势,是低碳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第二,林业在应对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控制、涵养水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突出作用,可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需要的生态环境;第三,林业产业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无数工作岗位,解决了人民生计,提高了人民收入,而且可以为人民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是造福人类的重要途径。以上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林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潜力所在。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重视林业产业发展。(二)作用。林业作为低碳经济组成的一部分,在低碳经济中自然发挥着巨大作用。第一,林业产业中的森林碳汇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林业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利用自身的碳汇功能储存碳资源,减少碳排放;第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京都议定书》中明确指出持续造林、减少毁林等在缓解气候变暖上起着重大作用。林木具备一定的吸收功能,可以大量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渠道;第三,具备调节水循环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的重大功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中起着重要作用。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肯定,人们的林业产业重要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森林的功能看,林业在碳汇产业发展和调节气候服务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应当不断发展林业低碳经济。

三、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产业发展策略

(一)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从整体上看,林业产业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且自身产值增速缓慢,经济产出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为促进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主要思路是主攻新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充分挖掘林业附加值,培育以低碳经济为发展形态的企业。具体工作操作如下:第一,加大林业第一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森林培育业,加快森林增长,提高森林资源提升,有针对性的增加第三产业在林业产业中的比重,夯实低碳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二,对林业中的第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限制过量生产,节能减排。在林业产业中,第二产业主要有造纸业、板材加工业等,通过优化调整提高产能,促进第二产业生产效率提升;第三,加速发展林区文化产业、森林旅游业等林业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第二产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二)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目前,人们对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为发挥林业的价值,重视林业产业发展基础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不断的扩大森林覆盖面,控制林业退化、毁坏等问题,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为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绿色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编制植树造林、育林等工作计划,按计划逐步开展绿化工程,对荒山实行封、造、管等措施,积极开展退耕换林、防护林等建设工作,提高人工造林工作步伐。适宜人工造林的荒山,采用植苗造林和直播造树相结合方式,统筹开展人工造林工程。对于哪些不适宜人工造林的荒山,应当先封山,恢复山地植被,增强荒山育林条件,使之可以进行人工造林。此外,加强植树造林宣传,增强人们的森林绿化意识,开创人人参与植树造林工作局面,确保植树造林工作落到实处。(三)加强林业产业经营管理。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林业产业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对传统的林业产业经营管理产生了极大冲击。为发展低碳林业经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加强林业产业经营管理是重要的。第一,加强森林火灾防范、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保护森林资源;第二,严格控制工程建设方面的林地征占、使用,保护林地资源,减少森林砍伐;第三,增强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第四,树立林业可持续经营理念,不断加强育林、护林工作,提高现有森林资源的生长量和质量,维护森林的生态环境。(四)构建低碳林业经济体系。低碳经济发展形态的提出,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应当树立大林业观,构建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全力发展低碳林业经济。基于这样的考虑,建立以低碳森林培育业、低碳林产加工业、低碳森林旅游业为核心的林业经济体系,使林业中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紧密的接合起来,形成一套新型的林业产业结构。其中,第一产业是低碳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要利用科学管理方法、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森林资源培育,扩大森林覆盖面、提高森林增长量,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五)大力发展林业碳汇业。由于林业产业中的多数生产指标持续下降,危及林业可持续发展,有碍于低碳林业经济体系形成。这种情况下,必须需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林业碳汇业,为林业经济创收提供支持。林业碳汇指森林植被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固定森林植被或土壤中,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关研究证明,森林覆盖面持续增加、林业资源退化减缓,可以明显控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此,应当积极发展森林碳汇业。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庞大,占全球市场的30%左右,这为森林碳汇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在我国发展森林碳汇业是可行的。发展森林碳汇业,创造林业产业增值的新经济点,利于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推动低碳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想要发展森林碳汇业,就要增强森林的固碳能力,在这方面森林生长量最重要。日常工作中,注重山地植被恢复,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增长量,增强森林的固碳能力。同时,开发碳汇交易市场,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机制和收益分配制度,使碳汇市场活动有序进行。(六)开发森林的生物质能源产业。生物质能源是生物体经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主要包括新兴能源植物和各类传统有机废弃物。生物质能源可以直接生产气体、液体、固体等能源,且本身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这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森林中的林木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高,是生物质能源生成的主要场地。所以,低碳林业经济发展可以从森林生物质能源产业开发入手。在当前及未来林业发展中,坚持“不争粮地、综合高效、多元发展”原则,大力研发固体成型的燃料制取、燃料乙醇提取、气热电联产等技术,开发生物柴油基地建设,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七)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低碳林业经济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新形态,作为一类新兴事物,其发展势必需要国家提供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特别是林业经济活动具备弱质性特点,如果政府不给于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将无法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更高效的进行资源配置,所以低碳林业经济发展需要政府支持。第一,健全林业执法机制,使林业经营管理工作更透明、更公开,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成效;第二,落实简政放权,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的政务环境,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预;第三,加大经济投入,引进社会资本,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结论

综上所述,林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产业要引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积极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开发森林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低碳林业经济。与此同时,加强植树造林和林业经营管理,争取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作者:彭辉 夏敏 单位:安化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1]辛姝玉,张大红.低碳经济背景下北京市林业产业结构及竞争力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4(4):357-362.

[2]李平,张继梅,王作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4(5):23-27.

[3]徐亚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四平林业经济发展初探[J].吉林农业,2011(7):203.

[4]杨芳军,杨振安,党鹏,等.低碳经济视角下凤翔县林业产业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3):84-86.

生物经济发展范文篇9

关键词:农村;能源建设;经济发展;关系

1农村能源的概念

在中国,农村能源具有两方面含义:第一,基于能源角度,农村能源指的是基于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就地开采可以使用的能源,这些能源包含了石油,煤炭,核能以及天然气等一些能源,同时还有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以及风能等一些自然性能源。不仅如此,还有一些生物能源。基于当前的发展来观察,一些非常规能源尚且不可以大规模使用,将这些能源称作补充能源或者说辅助能源。基于经济角度来讲,对于农村能源的建设包含有能源的开采与利用,同时还有能源的具体利用问题等。

2农村能源的特征和分类

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能源,能源种类数目比较大,并且分布也较为广泛,这些能源可以再生。基于能源种类数目来看,不但包含有生物能源,例如说生物质能以及非生物性能源,同时还有地下能源,例如说地热能等。基于分布范围来讲,在我国地区到处都存在着一些可利用能源,分布十分广泛,然而由于各地区能源分布得不平衡,因此呈现出地域性。并且,能源具有不稳定性以及间歇性,能源之所以具备这些特性,是因为能源受到了该地区自然条件以及地域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开采的过程里,一定要注重多能互补。生物质能源以及自然能源均是可再生能源,这种能源是消耗不完的,并且对环境无污染,例如说太阳能。基于能源互换层次来讲,例如说可以将太阳能置换成生物质能,而水能则可以被置换成机械能。农村地区的能源主要分为如下几类:一,常规性能源,这种能源又可分为可再生能源以及不可再生能源两大类;其中可再生能源有水能与电能等,而不可再生能源包含了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等。二,非常规性能源,这种能源包含了一些传统能源,例如说畜粪以及秸秆等,另外还有太阳能与风能等一些能源。

3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同时为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做好了铺垫。但是,农村设施的改善及时地满足了农村地区能源建设的条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对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则会带动农村的能源建设速度,反之,则会阻碍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发展。不仅如此,能源发展速度和消费速度是一种正比例关系,能源消费水平反映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伴随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我国能源的消费量会慢慢减少。

4农村经济发展对能源建设的要求

通常来讲,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数量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基于某种时空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首先,农村地区对能源数量的需求增长速度比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慢快;其次,农村地区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一样;最后,农村地区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慢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一类情况往往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开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水平较低,管理技术落后,并且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比较高。第二类情况往往会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中间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使得他们对能源数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最后一类情况往往是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期,在这个时期里,农村地区的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并且管理技术也有了巨大地更新,而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也降低了不少,所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不需要增长能源需求的数量,甚至有可能会减少。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能源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不同类甚至同类的不同产品均有可能会出现质量差异;假如能源产品的质量提升了,那么它们的利用率也就会提升,进而会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当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时,那么就会对能源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带动了各领域的发展,所以加快了农村地区能源需求数量的提升。

5农村能源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

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不但包含了开发使用,同时还有节能以及服务工作方面。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一,加快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能源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地物质保障,使得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性发展。第二,能源作为农产品结构的一个构成要素,基于本质来讲,农业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能量转化过程。第三,能源建设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确保农村发展保持着平衡态势。第四,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第五,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劳动生产效率。第六,推动了农村生产技术的更新。

作者:陈劼 单位: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农村能源办公室

参考文献

[1]王革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能源建设的关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1991,03:25-30.

生物经济发展范文篇10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国际生物经济大会在*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陈至立国务委员、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和海内外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生物技术创新速度不断加快,生物经济被誉为人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逐步成为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新经济形态。生物技术已成为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技术,将推动农业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工业的绿色制造、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发展生物技术及产业,成为全世界许多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共同行动。2年前,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国际生物经济大会,已经在生物经济领域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这次大会是在全世界生物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召开的,是一次高水平的国际性会议。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对促进我国乃至国际生物经济发展将会发挥重大影响。

*高度重视生物经济的发展。*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10个新兴科技产业之一。*在生物技术、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的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我们拥有南开大学、*大学、*药物研究院等一批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国际上首次分离、鉴定、制备出一个新的干细胞因子人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HAPO),开发出抗艾滋病膜融合抑制剂等一批已进入临床研究的创新药物,培育出首例克隆波尔山羊,在干细胞、生物芯片、生物药、中医中药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现有生物医药企业100多家,其中3家居中国前10大制药企业之列,在现代中药、干扰素、抗生素、激素、酶制剂等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

各位来宾,本次大会在*滨海新区召开,我相信诸位都会感受到这里追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氛围。这里是一片充满活力、大有希望的土地。1986年,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欣然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指示我们利用这里的优势,大胆改革开放。、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视察*滨海新区,明确*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指导思想。*年3月,全国人代会把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写入"十一五"规划。*年5月,国务院下发文件指出,要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与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生态型新城区。要把*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已成为规划建设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环渤海经济区,促进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面开放,更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热潮正在兴起。今年*港货物吞吐量将达到3亿吨,成为国际第六大港;一年多以后,乘坐京津快速铁路,京津相通只需半个小时;二年后,在*组装的空客A320飞机将升空起飞;三、四年后,*轿车生产能力将达到100万辆。

推进*滨海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必须要坚持科技改革与创新。我们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在办好现有高新技术园区的同时,规划建设30多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率先推动科技创新、政策创新、金融创新。

加快生物技术创新,发展生物经济,是提升滨海新区产业层次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是滨海新区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重要内容。为此,*市已采取下列措施。

第一,与国家科技部和商务部、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我们将用5到10年的时间,将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创新与人才的聚集区、药物研发和药品生产贸易基地。由财政投资10亿元的*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已于去年9月开工建设。我们还将吸引国内外资本,利用2年的时间,建设规划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的、国际化标准的,由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和孵化器等多种功能区组成的建筑群,成为全球有影响的生物医药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

第二,与中国科学院共建"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提供300亩土地,建设4.2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以及4-5个联合实验室和2条中试生产线,并给予经费支持。中科院负责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研发团队,招聘100人以上的研发骨干,纳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管理,提供相应的工作经费。努力把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建设成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基地之一,成为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第三,办好国际生物经济大会。国家科技部等有关部委和相关国际组织,已决定把*滨海新区作为国际生物经济大会的永久举办地,每两年举办一次。我们将全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我们有信心,将国际生物经济大会办成与美国生物产业大会(Bio)、欧洲生物展望大会(BioVission)和深圳高新技术交易会一样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生物技术交易和产品博览会,成为生物经济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与共同发展的一个大平台。

各位来宾,滨海新区是*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滨海新区的发展必须融入世界。我们相信,凭借生物经济兴起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凭借大家的关注和支持,凭借所有有志于推进生物经济发展同仁的不断努力,我们在生物经济领域的创新创业必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