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9:19:46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篇1

一、村转社区工作

年年底,桅杆村最先在全乡实现了统征统转,年年底,炳灵村完成统征统转,经市政府批准,桅杆村、炳灵村率先设立社区居民委员会。近年来,乡党委在推进传统农民向城市居民过渡、农村村民委员会向现代社区管理过渡中,坚持深入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在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积极探索适合乡情实际的统建、自建小区管理运行模式,努力在“五个强化”(即:强化队伍建设、强化制度建设、强化就业培训、强化社区活动、强化公益设施)上下功夫,完善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困难救助、文化教育、安全稳定等社区公共服务,推动社区党建,力争党建工作有新成绩。

(一)完善制度,转变观念,推进社区基层党建

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我乡一方面不断完善社区建设管理制度和机构,推进社区规范化管理,一方面积极转变和提升社区干部、党员思想意识和服务水平,为社区党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目前,桅杆、炳灵社区均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居民代表议事制度及民主理财小组,在议事决策程序和社区财务和集体财产管理上正逐步趋于规范化和制度化。为提升社区干部服务民众的能力,我乡通过定期开展基层干部素质培训、利用社区远程教育资源等方式组织基层干部参加培训和学习;为促进社区干部思想转型,我们多次组织炳灵、桅杆社区两委班子开展社区建设及管理的知识学习,并积极到雒城镇各社区、新丰镇征地农转非社区进行了“取经”,直观地让社区干部感受到管理的多面性,提高了社区干部对社区规范化建设的认识,为社区今后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打下基础。

(二)倡导居民自制,居民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在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同时,我们注重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社区居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目前,社区在按要求做好社区党务公开和事务公开的同时,定期开展社区居民议事会,通报近期社区工作开展情况,接受群众的监督;每逢重大事项召开社区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真正做到让居民参与进来,实现社区的民主管理。在管理上,我们把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原村社干部和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事业、愿为群众服务的党员群众作为社区干部和居民小组长的候选人,由群众投票选举出来,同时,社区将按照楼栋、楼宇划分新的居民小组,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实现社区规范化管理。

(三)加快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针对炳灵、桅杆社区地域实际,我乡以“布局合理、便民利民”为原则,切实规范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标准和社区化建设实际,完善道路、饮水、管网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融入城市北区建设步伐。二是加大农村教育、卫生、医疗、体育等事业的投入,为群众提供学习、看病、健身、娱乐所需的场所、设施。三是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乡村清洁和改造工程,强化农村基础环卫设施建设,修建绿化带、垃圾池和垃圾中转站,设立卫生清洁员,每日对社区的道路、公共设施、绿化带等进行打扫,维护社区公共环境卫生。

(四)整合社区资源,推进社区服务工作上台阶

1.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完善社区居民就业服务工作

桅杆、炳灵村在实现统征统转后,劳动人口比列达到65%左右。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及我乡农转非人员在劳动技能、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城市劳动力之间的差距,我乡在办理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的同时,乡劳动保障所积极与市级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开展针对失地农民的各类劳动技能培训,使得社区居民能有一技之长,解决就业问题。年,我乡先后在乡政府、桅杆、炳灵社区组织举办了多期劳动技能培训会,包括缝纫、车工、焊工等多个工种,并对劳动者如何创业进行相关指导,累计培训800余人次。通过此类培训班的开展,提高了失地农民从事相关行业的专业技能,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强有力的创业平台。

为更好对社区劳动资源进行统计归档,我乡建立了农村人才资源库,对每期参加技能培训的人员进行登记。同时,积极与市相关部门联系,及时接收反馈的省内外招工用工就业信息,并组织有就业意向的人员参加招聘会,确保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

2.推进社区治安综合治理,保障社区居民生活安全

针对社区在统征统转后建立,存在较多不稳定因素,为切实加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我乡首先在社区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主任为主的社区治安稳定领导小组,强化职责,分工协作;二是在社区组建了治安巡逻队、联防队,将本辖区内的退伍军人等有机力量有序的整合起来,实行24小时轮值、轮巡;三是逐步建立起群防群治工作体系和社区隐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立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室,加强社区调解人员的配置,合法、合情妥善处理好社区内的各类矛盾纠纷。四是并定期在社区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并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帮教工作和流动人口的管理,维护好社区稳定。

3.开展基层文娱活动,繁荣社区文化生活

社区党员群众活动中心是凝聚人气,增进党群、干群干系,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阵地。我们充分依托社区党员群众活动中心,一是利用现有的文艺骨干,创作、编排一些群众喜门乐见的文艺节目;二是积极争取上级的文艺、文化活动下基层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为群众提供健身、娱乐所需的场所、设施;四是建好农村社区书屋,方便群众读书、阅报。配置电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方便群众了解外面的世界;五是要结合社区的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活动。目前,我们在桅杆、炳灵社区先后开展了“铭党恩、求发展、创先争优”歌咏比赛,迎新春、庆五一等主题社区文艺调演活动,把群众一些自编自导的优秀文艺节目吸收进来,较好地展现了发展变化和良好风貌,丰富了群众文化娱乐生活。

二、林盘院落风貌治理工作

今年,乡以“村容整洁”为目标,结合农村田院分布特点,以新源村16社为示范点,开展以林盘院落风貌整治为代表的传统院落治理改造工程,重在改变原来农村杂乱、零散的居住特点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把打造成工业发展的沃土名片和人居怡情的生态家园。

一是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召开村“两委”专题研究会议之后,以推进村社道路硬化改造为开篇,在每个院落进出口修建一条硬化道路与水泥路相通,形成纵横交错的农村道路网,改善群众出行。

二是进一步强化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在落实道路、田间、河道、沟渠和院落环境卫生治理的同时,增添农村环卫人员,完善垃圾池等环节设施建设。

三是结合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工程要求和乡情实际,全面实施好“四改四建”(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建加工作坊、建入户道、建排污沟),在保持川西农村院落特有的传统风貌的基础上,推进林盘院落整治,切实提高农村居住环境质量和生产生活条件。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篇2

一、明确公安机关社会管理职能

(一)推进公民参与社会治安警政制度在我国行政法中有一项重要制度为行政参与,是指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公民能够间接或者直接参与到公共行政中,将自己的合理诉求进行表达。治安主体多元化理论认为,应该为民参与社会治安构建多样化的渠道。建立服务型公安机关,赋予联防巡逻队、企业保安队、群众保卫组织、社区保安队、社区团体等相关单位明确的功能和职责。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警察的做法。早在1981年起,新加坡警方就开始着手于建立完善的社区警务,采取了包括“邻里警岗”计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使得新加坡罪案率大幅度降低。到1989年,新加坡开始全面推行社区警务战略——“邻里警察战”制度,将原在邻里警岗的警员集中到邻里警,而将原归警署管理的巡逻队下放到各个邻里警局。这样一来,邻里警局的警员不仅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常规社会治安服务,还起到犯罪预防中心和信息中心的作用。与此同时,他们还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家访,负责本区巡逻,还举办座谈会和预防犯罪展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将部分警务工作回归到社区,实现社区与警察的社会治安管理互动,将原来由警方独立完成的工作转为多元化参与。实践证明,新加坡警方在治安主体多元化理论指导下,警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二)构建社会治安管理大格局社会治安管理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而是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必须实行多元化综合治理才能够完成。公安机关在新形势下如果想要有所作为,那么就必须深入挖掘社会潜能,调动社会资源、争取社会支持来为公安工作服务,使社会治安管理成为全社会、全民共同参与的工作。应结结合实际,适当向基层授权,比如,在农村应该深入开展“大调解”,以院落为单位,由派出所聘任在当地有声望,公道正派的村民担任调解员。在城镇,可以联同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部门,设置社区警务工作站将社区保安员当辅警员管理使用。

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依照公安部颁布实施的《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关于辅助性职位和专业性较强职位实行聘任制的规定,应该将社会治安管理主体丰富化,大力加强文职制度的实施步伐,将目前极其有效的警力投入到更为需要的地方,以便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治安主体多元化理论强调取消社会治安管理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广泛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的个人和组织以竞争机制的原则参与到社会治安管理中,以提高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治安管理的多元化发展是社会形式所趋,势在必行。如果合理有效的搞好社会的治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考虑:(一)职能移交公安机关应该根据需要进行细化,将一些非政府性质的文艺表演、营利性娱乐活动的安保工作任务可以转交给诸如保安公司之类的非警察机构去完成。为了解决目前公安机关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应该将着装警察最大限度地用在侦查破案和一线执勤实战上,而在办公室工作、文字工作等地方适度聘雇文职辅助警察。(二)对外承包、义务竞标公安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将部门的某几项操作业务,对外承包,可以交给物业,或者保安公司,也可以通过市场招标的方式,转移给相关的私营企业或者社会团体,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得有公安部门负责。例如:机动车安全检验业务就可以由公安部门监督,具体操作由取得检验资格且经过培训的公司和企业来负责。另外,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采取措施,维护社会的治安。适当的可以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将他们的热情充分发挥出来,使其投身于社会治安的管理。因为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工作中了解到的信息远比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了解的多,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公安人员管理治安提供大量的线索,最终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效率。从总体上讲,社会治安的管理非常重要,社会在进步,治安管理的难度也会不断的增加,实现社会治安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势在必行。从政策法律的层面界定政府和社会各自的职责,帮助公安机关工作人员集中注意力履行其核心职能,另外,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理,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以及他们对社会服务和奉献意识,使得人民群众乐于服务于社会,效力于社会,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警民之间的关系,创造警民一家亲的和谐社会。

作者:苏俊锋单位:新疆警察学院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篇3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建设具有点与面、基础与保障、具体与宏观、指导与实践等多重关系,在目标方向、基本任务推进方式、保障作用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一是目标方向的一致性。社会管理基本内涵是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和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法治建设是以实现和谐、公平、有序为要义。两者最终目的都是实现社会和谐。二是基本任务的同属性。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等,这与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建设根本的任务和要求是相同的,同属法治建设范畴。三是推进方式的类同性。社会管理与法治建设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都必须发挥好党委核心作用、政府主导作用、社会协同作用、公众参与作用,以此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四是保障作用的互动性。只有不断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健全完善各项社会管理制度,才能将法治建设基本方略落到实处。同样,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法治建设的具体举措,也必须在法治体制框架下实现管理行为,两者互为依赖、相辅相成。

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的基本特性

严格依法管理,是增强社会管理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根本保证。依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特性:

(一)管理方式科学化这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法治为原则,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为目标,树立正确的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理清社会管理创新思路,科学制定社会管理方式方法,促进社会管理实现从单一行政化管制到保障各层面合法权益的转变。比如,天津市宝坻区探索推行的“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化落实”的工作模式,即以依法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为切入点,每年排定实施一批创新项目,其中2011年围绕构建基层社会服务新模式等5个方面问题,确立了37个创新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管理机制规范化这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社会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健全依法、常态、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制度,切实规范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管理事项的程序和行为,形成一套长效机制,这样才能实现对社会管理创新行为的引导、调控和激励,才能实现社会管理成效最大化。比如,宝坻区着眼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逐步建立形成了“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工作机制,实现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管理分工精细化这是加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度融合的传统社会已不复存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诸多子系统及其制度越来越系统化、专业化。因此,社会管理创新也必须随之实现职能转变,进一步细化社会职能,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团体的社会功能,实现政府从“全能管理、单一主体”强制性管理,向“职能管理、多元主体”互动管理转变,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社区等多元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的社会管理格局。

(四)管理服务民本化这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要求。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标,在于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让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关注民生、惠及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上做文章,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真正让群众感受到服务便捷、管理有序。比如,宝坻区在对刑释解教人员、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等特殊人群的管理上,既严格落实监管教育措施,又注重提供解困、就业等多方面服务,实现了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的实现路径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篇4

王利明先生从法治是人们幸福生活的保障,法治使人们自由、有尊严地生活,法治社会使人们具有安全感,法治能够给社会带来公平正义等方面阐述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法治。[4]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追求,这种目标已被我国宪法所确认。当前,随着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党中央又审时度势地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战略举措,法治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关系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种关注不但是法治理论的延伸,也是社会管理创新实际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显然,法治成为保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举措。重大的社会管理创新是法治基础上的社会管理创新,因此,管理社会最先进、最可靠的方法应该是法治,而不是其他。tl]

二、法治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创新

毫无疑问,法治国家建设是我国写人宪法的目标追求,任何阶段性的经济社会建设都要服从并服务于法治国家建设大的背景。按照法治国家的建设要求,法治国家应该是有限政府、公民社会、社会自治、依法为治等要素的综合体。在法治国家不存在单一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而是社会各种管理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的过程,法治背景下的社会秩序应该是治理的结果。因此,法治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应该凸显治理的理念:第一,管理是传统社会的治理模式,在传统的社会管理下,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人民是被管理的对象,而这种管理模式是我们要打破和修正的。第二,我国本是以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并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打破这种旧的管理模式。第三,在社会管理的表达中,需进一步厘清社会管理的主体、客体和内容,重视对政府和权力的限制与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第四,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表达中,应凸显法治作为社会最大共识的基础作用。总之,创新社会管理贵在“新”字,但这个“新”是符合法治精神和客观实际的创造,是能够真正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利益的创新举措。在当前的社会管理创新中,更应该强调依法创新,使社会管理创新不致偏离法治的轨道。

三、社会管理创新一限权还是治民

从打造服务型政府的角度看,限制政府权力、制止行政权力扩张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应有之义,但社会管理创新也有可能导致行政权力的扩张,使限权变为扩权,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厘清社会管理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建设法治国家是我国宪法所确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自然要在法治国家建设的大背景下展开,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对原有机制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现实社会矛盾的应对,创新社会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以法治为基础,形成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是一场涉及管理主体、客体、内容的深刻变化。所谓社会管理,一般是指“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框架下,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⑴管理主体是社会管理的实施者,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加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同志的讲话,明确指出社会管理的主体包括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团体、人民群众。客体是存在于主体外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与主体相对应的客观存在。在社会管理关系中,客体是指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包括社会生活、社会事务、社会关系,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管理的内容纷繁复杂,内容形式多样,它主要表现为各管理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组织、管理社会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管理主体工作的具体展开。总之,从建设法治国家的角度看,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发挥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是为行政权的扩张造势,而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增加政府服务功能、培育社会主体的自治能力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社会权力一培育与规制

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与服务中的作用,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当前,我国社会组织众多,但自治能力低、服务功能差,培育并发展社会组织是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共有社会组织45.75万个,数量多但普遍发育不良,发展社会组织的瓶颈仍然存在,特别在思想认识上,对社会组织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的偏差。与社会组织成立相伴而生的是社会权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对社会权力的认识与定位是必须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按照组织社会学的一般理论,社会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必然伴随着社会权力的出现,而社会权力对政府的行政权力会形成某种掣肘,甚至有时会危及政府的统治,这是历朝历代政府对社会组织抱有深深芥蒂的重要原因。所以,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并不仅仅是建立组织这样简单,其实质是如何对待社会权力的问题。社会权力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国家和政府的权力,这种权力“既存在于一个国家内部,也存在于全球。它们不仅与一定的共同体或组织相联系,也与一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规范或现实利益相联系”。[1]社会权力存在的理论预设是黑格尔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两分理论,但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社会权力的表现也具有多样性,“它有时是国家权力的延伸,有时与国家权力形成对抗,有时又处于国家权力之外”。[2]社会权力不但表现为政治权力,也表现为经济权力、文化权力、道德权力、宗教权力甚至司法权力(所谓民间法)。所以,对社会组织、社会权力不但有一个培育发展的问题,也有一个如何规范社会组织、制约社会权力的问题。综观中国历史,在如何对待社会组织与社会权力的问题上一直以来都是以打压、提防为主,社会的治乱兴衰也与社会组织及其权力的扩张与收缩有密切关系。社会组织与社会权力存在的土壤是什么?这是我们发展培育社会组织必须要明确的问题。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认为,只有在法治的背景下,社会组织与社会权力的存在才是可预的,所以“社会权力的存立基础或载体是法治社会”[1]。同时,法治社会是社会权力的载体也蕴含着社会组织与社会权力的存在不是无序的,社会权力也应受到相应的约束,只不过这种约束与制约是在法治背景下的行为。

五、社会管理创新中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的培养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篇5

一、提高社会管理创新认识,落实社会管理创新责任

镇党委政府组织全镇机关干部、村(居)干部、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认真学习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镇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组长的镇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镇年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计划,镇与村(居)、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创新社会管理目标责任书,村(居)与社(组)、企业与车间班(组)、事业单位与科室层层签订了创新社会管理目标责任书,并将创新社会管理纳入了年终考核。

二、加强以村(居)为基础单元的社会管理模式建设

镇党委政府加大了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注重基层组织社会管理创新的硬件系统建设,如:镇便民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站,会议室,警务室,图书室,调解室,文体活动场所建成并全部投入使用。软硬件设施基本上达到了规范法、标准化,各社区全部配齐配强了村“两委会”班子,全镇初步形成了“网络化全覆盖”的社区管理模式。

三、加强和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管理

全镇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进行社会管理分类。初步形成了生产型和服务型两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管理模式。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经常到企业了解企业内部管理情况,指导企业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镇党委办公室组织协会经纪人学习党的知识,将协会经纪人中的优秀分子发展成党员。指导协会形成“枢纽型”社会管理组织。

四、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

根据全镇社会治安管理的特点,我镇加强了集镇周边、学校(含幼儿园)周边等重点区域治安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力度。根据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调整了治安卡点,加大了“三电”保护力度,全镇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增强。

五、加强和创新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信息网络管理,制定了“电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机关工作人员未经镇党委批准,不能将党委政府信息在互联网上公告。镇派出所加大了信息网络监控力度,若发现有害信息要及时研判、封堵、删除。加强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的搜集,掌握和预警,强化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篇6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进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部署,全面安排我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环境、凝聚强大力量。

刚才,宣读了《关于成立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同志传达了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进大会精神,对我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关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张家堡街道负责同志分别作了表态发言;最后,广亭书记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握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新形势;理清思路,明确方法,健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新体系;抓住关键,积极实践,开创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等三个方面作了重要讲话。会后,各街道、区级各部门要迅速传达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的重要部署上来,充分认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扎实做好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确保我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下面,就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是在齐抓共管上下功夫。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涉及领域广、涵盖内容杂、牵涉单位多,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因此,全区上下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各街道、区级各部门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相互支持、协作配合。首先,要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上下功夫,做到区、街、社区(村组)三级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其次,要在多方参与、合力推进上做文章,确保各项工作快推进、快落实,见实效、见长效。第三,要不断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和科学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善机制、统筹推进,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是在创新工作上出亮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是一项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核心又是创新。因此,领导干部要努力掌握社会管理有关新理论、新知识,掌握科学分析社会形势的方式方法,把握社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找准社会管理创新与全区工作大局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围绕创新做文章,狠抓突破出亮点,确保各项工作形成新经验、取得新成效。市委召开了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进大会,会上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市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工作——十大工程实施意见》两个文件,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根据各自工作的实际,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全市打造“先人一步、高人一筹”的新亮点,在全省、全国开创“叫得响、推得开”的新经验。

三是在推动落实上见成效。各街道、区级各部门要把社会建设和管理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加强形势分析和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和任务落实,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保障发展、务实增效,全面推动社会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要严格落实领导责任,迅速细化分解任务,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细化到点、责任到人,扎实有效地推进工作落实;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大力推进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载体和手段途径的落实,以全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来验证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效果。同时,要建立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确保社会管理创新有成果、工作成效有提升、人民群众得实惠。

借此机会,我再强调几项工作:

一是要全力抓好经济社会各项指标,确保实现“双过半”。现在距6月底只剩下短短的30多个工作日,各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任务,砸实责任,紧盯目标,狠抓落实,各项重点项目要加速赶超,各项经济社会指标要力争排名靠前,确保提前实现“双过半”。

二是要加大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全面提升形象。作为世园会门户和行政中心所在地,我区的城市管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考验。大家要全面做好环境卫生整治、服务业提升等工作,特别要在渣土车整治、市容保洁、扬尘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决不能出现任何影响形象的事。

三是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当前,个别村安置项目虽然举行了开工仪式,但工程建设进度缓慢甚至出现了停滞现象。对此,各街道、区级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安置回迁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对已开工的项目,要加快工程进度,确保群众按时回迁;对未开工的项目,要集中力量解决拆迁中的遗留问题,加快手续办理,确保项目早日开工。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篇7

关键词:行政法;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秩序

在行政法制事业之下,法制管理必须改革创新,应当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认识,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已经全面吹响了依法治国集结号,人们的思维意识发生改变,同时法治理念不断增强,提高了对社会管理的认知。现阶段,社会管理并非是政府的管理职能,也要求公民进行社会自治,体现自身的主体性地位,加强自主管理、自主约束,辅助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落实,调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行政法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其重点在于构建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快法治社会建设步伐。

1秉承人本理念,尊重人权

人权对社会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推动力,法律尊重人权,我国法律已将国家保障与尊重人权写入到相关的规范条例中,这就说明我国对人权极其重视,坚决捍卫并尊重人权,要求法律的应用过程中,必须维护公民利益,保障其合法权益,利用国家行政权力,为公民提供法律约束,使社会发展更加秩序化、规范化,同时体现我国法律对于人权的至深关怀。因此,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士都应加强对人权的认知,尤其是行政官员更加如此,应对自身的权力谨慎行使,本着自由、平等的发展理念,对社会成员的权力行使情况进行紧密追踪,以关怀、关注的心态,体现人本信念,尽可能保障社会民众的人格尊严、政治权利、人身自由以及精神自由权利。

2树立政府职能与权力有限的政治理念

尤其是公务人员更加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遵守宪法内容、维护宪法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权力可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调度,公权力的行使过程中易出现无限扩张、滥用职权等各种情况,因此,公务员必须强化权利意识,严谨结合行政规范以及法律要求,谨言慎行,避免做出越权之事,尽可能减少负面影响,并投身于社会管理事业中,发挥自身职能优势,作出更多社会贡献。

3制定社会稳定预警机制

若想使社会运行更加稳定,就应当制定完善、系统的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相关政府部门可通过定期举办社会活动的方式,对社会民众的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了解和掌握,促使社会发展更加有序和谐,同时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比如,地方政府部门可加大社会调研力度,将下岗再就业人群、就业难大学生群体、被拆迁民众以及城镇低收入群体等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央对于民生工作的组织原则以及指导思想,制定适合民生发展的管理政策。此后,还应当对信息搜集制度加以完善,通过设立信息搜集机构的方式,使信息数据的搜集更加全面细致,加强对于民众发展需求相关信息的整合,全面掌握社会大众的客观需求,及时发现社会问题,确保社会稳定发展,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与之相反,若政府对民生问题置之不理,任由其发展,那么,长此以往,必然会给社会管理工作的落实造成阻碍。政府还应当使政令环境更加透明,通过政府电子邮箱、市民服务热线等形式,打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对政府的办事过程全面公开,使民众信任政府并依赖政府,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利于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可推进社会管理工作进程,加快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

4使社会管理更具法治化特色

相关政府部门应当重视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积极肩负自身的社会职责,借助法治手段落实社会管理,为法治社会的建设打下良好铺垫,加快法制化进程,设置专门的行政机构,并对相关法律条文内容加以完善,明确各行政机构的职能范围,使政府机构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高效完成各类任务,这一过程中,要求政府对人员进行有效配置,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机制,满足社会管理的客观需求。但在行政法视野下,有必要将严格执法与依法行政有效结合,简而言之,就是要加强行政执法力度,突破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运用行政惩罚等方式,避免各社会组织以及成员等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如有必要进行劝诫、警示,加强法律教育,将法制观念渗透到其思维意识中,但不可运用暴力执法形式。还应当强化宣传力度,积极进行舆论引导,借助新媒体,比如微信、数字电视以及微博等媒介,将社会管理中的政策法规全面宣传,使社会民众了解相关政策内容,并依法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应使社会管理更加规范,结合章程体制中的内容,运用政策以及制度等各类形式,对民众行为加以约束,同时执法人员需严谨参照法律规章要求,落实社会管理工作。

5对协同治理、行政民主理念加以完善

社会管理工作是政府职能调整以及改进的重要措施,政府在履行自身职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实现行政民主这一目标,坚持平等相处、自由选择,加强行政机关成员与社会民众之间的沟通,使两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行政人员还需了解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规范以及法律条文,通过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形式,加强社区自治以及行政管理力度。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体现了一定的特殊性,常伴随着权力滥用以及无限制扩张等现象,以上问题都会制约社会管理创新的进度,所以,应当进行有效约束,主动接受社会民众的监督,如果在监督中发现行政问题,行政人员应当自觉承担法律责任,不仅如此,公务人员以及行政机构等也应履行自身的监管职能,对市场竞争行为加以规范、协调,营造和谐的市场运营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6关注民生,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

现阶段市场经济体系已经逐步完善,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分配格局分化现象,部分弱势群体仍缺少致富机会,致使其权益受到威胁,因此必须关注民生,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避免出现社会动荡等问题,这样将难以发挥社会管理的作用。所以,应当对收入分配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分配方式更加合理,尽可能减少贫富差距,增加就业机会,引导群众自主创业,提高创业意识,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进行有效拓展,尽可能使人民安居乐业。要坚持以人民为本,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管理理念加以更新,将依法行政以及依法治国等思想融入其中,最终为依法治国国策的落实打下良好铺垫。

7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加以更新

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相对复杂,如果仅仅运用行政管理方式将很难达到社会管理目标,所以,有必要运用丰富的管理措施,使管理形式、内容更加多样化,对社会管理模式加以改革,要求社会中不同阶层的群众都应参与到社会管理工作中,一改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运用经济、法律、道德、行政等多种管理手段完成管理任务,使管理行为更具服务性,在此过程中,不可利用强硬的管理措施,而要尽可能利用公平的方式,积极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发挥其应用优势,使管理方式更具信息化特色,对网络业务管理方法加以完善。

综上所述,结合分析和探讨,发现社会的发展需要借助社会管理途径,维持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使之更加和谐稳定,同时利于政治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形势,因此,必须对社会管理模式加以创新,尤其在行政视野下,社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必然要求,必须依法制定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对管理模式加以创新,力求实现服务大众这一目标。还应对管理机制进行完善,运用切合实际的管理方案,坚持以人民为本原则,有效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经济问题,为法治社会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朱振辉.行政法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8(18).

[2]李一鸣.行政法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分析与研究[J].商情,2017,26(32):156.

[3]王立新.社会管理创新的行政法治理路径探究——以NGO非政府组织为分析视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18(4):159-161.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篇8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举办的“美国政府创新奖”,因其专业、中立而赢得了极高权威和声誉。中国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例如中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于2000年设立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但中国目前还缺少对各类社团组织的有效评价机制,虽然有一个法定的挂靠职能部门承担对它们的管理、指导工作,但主要在“准入”上进行把关,缺少对过程和结果的有效引导,这需要独立的第三方来填补这一真空。人们通常将创新分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三类,普通的管理者完成的只是技术创新,只有极少数高级管理者才会触及制度创新。但从社会管理层面上看,管理创新起源于知识创新,落实于技术创新,并通过制度创新将上述创新成果加以确立。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管理创新将会对社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提升社会管理的水平,实现社会管理的目的。这样的管理创新往往是居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最顶层的群体作出的,他们的政治智慧和雄才胆略构成了知识创新的内核,并提供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动力。普通社会成员或基层社会管理参与者所进行的管理创新尽管没有这么重大的意义,但可以渐进积累,以渗透的方式点滴地改进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状况,这同样也是有价值的。

二、社会演进与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的重心在于维护社会的主体性。这样的社会形成和存在都是以自然演进的方式而非人为设计的后果,在人的互动交往中缓慢生成,社会秩序也是社会空间内的诸事物、诸活动的彼此交换和补充的有机状态。从结构上说,社会包括社会成员个体和社会组织(主要是上述政府组织和社团组织),其中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实体结构,个体社会成员是社会管理的非实体结构,因为个体社会成员具有受到法律保障的独立权利,在逻辑序列上就优先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与个体社会成员的交互合作,才会形成有生机的良性社会管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身处于各种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人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条件。社会组织形成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满足了人的合群或结社需要。人要过群体化的生活,单个人面对自然界的外力以及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只有结合成各种形式的群体或集团,单个人的力量才因凝聚了无数的分力所产生的合力而变成现实的制约力量。在各种已有的人类集团(如政党、企业、教会等)中,唯有社会组织最充分地体现了人的社会性特点,因为它始终基于自愿、互利、自我需要的满足这些自立、自足的原理,所以,社会组织是最富有活力的人类组织之一。在社会组织中,社团组织又比政府组织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而且由于它的草根性,它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扶持社团组织的发展是改善和优化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之一。“公民结社的内在动因是自身利益的追求,那些恰好有相同或相似利益目标的人聚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特定的社团组织。公民结社的自主意识所表达的正是公民被意识到了的个体利益。虽然每个人都有其利益要求,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自主地向社会提出满足自身要求的行动,分散且缺乏互动关系的个人并不真实了解自己的利益要求是否与他人存在共性。如何寻找这样的共性并明确提出,这受制于社会制度的设计水平。只有在开放、法治、自信的政府及其制度框架下,公民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同时才会是在观察、参与、组建社团组织中得以完成。不过,虽然各种社团组织内的成员都围绕自身且交叉的共同利益开展活动,但社团组织的利益或目标本身并不等于全体公众的利益。即便如此,不同且同处的社团组织本身会因各自对公民个体利益的维护和彼此差异的尊重获得正当性。”[2]

由于过群体生活是人的本质体现,因此,公民通过组合、协商、合意而结成的社团组织,就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相对于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而言,公民自愿结成的社团组织是逻辑在先的,是否获得前者的许可、批准并非其存在的要件。不能将“合法性”当作社团组织的基本条件或核心特点,相反,应在充分尊重、容纳社团组织的前提下,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能,更新社会管理体系。总之,政府部门或现行的法规不能成为社团组织建立和发展的障碍。一般来说,社会的基础秩序涉及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一系列基本条件,具体包括社会的道德秩序、信用体系和基本制度体系。社会的道德秩序是根本性的,但道德秩序的形成又是极其缓慢的,只有通过社会内部长期而平稳的自我生长过程才能渐进形成。换言之,道德秩序不是社会之外强加的,相反,要在社会中形成并且由社会来支配。社会基本制度体系的部分内容与政府的作为以及特定的司法体系安排等都有关,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这一领域,政府过多介入社会的道德秩序构建过程不仅被证明是无效的,而且也是一种越位和无限政府的表现。社会信用体系介于道德秩序和基本制度体系之间,并且得益于稳定的道德秩序和合理的制度体系,此时就需要政府与各种社会团体的通力合作。仅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失灵区”表明政府并不擅长做细致、长久的基础性的思想意识或道德价值类工作,这些工作主要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要比政府更适合承担此类工作。因此,不是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体分别地催生了社会管理的成效,而是三者的高度合作和基于共同目标的相互配合,才能建立起稳固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社会管理体系。当“管理”成为社会的一个活性因子,并被当作调动社会力量的关键性因素时,人类就进入到“管理的社会”阶段。“‘管理的社会’体现了一个社会治理能力的高低,在促进社会结构调整、实现社会功能疏导时就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管理的社会’可以重构社会成员的身份和地位,塑造社会制度及其社会规则,并建立一种制度化的思维取向,实现以日常规则和合理化制度治理社会,这些因素成为维系社会发展的支柱。”[3]

“管理”尺度的引入使社会评价体系增加了效率化追求,这是技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我们也要提防将“管理”异化成单纯的工具价值,忽视管理中的人文性和文化性的倾向。从学术史的角度说,社会管理是由社会政策延伸而来,它更加强调社会政策如何“落地”的问题。当代中国正在从前30年以经济发展为主的阶段转向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新阶段,工作的重点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于前几十年欠账太多,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对“社会”的重视,“社会”的组织供应和资源供应严重不足。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重点倾斜社会的发展,再也不能以牺牲社会建设为代价,一味追求经济成就,而要夯实社会发展的基础,全力做好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为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民间活动、公民自发行为提供平台。正是在这样的草根实践中,才会孕育出社会管理创新的各种可贵尝试。目前,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已组建了社会工作委员会、社会建设办公室等各类政府机构,并开展了很多具体工作,确实改进了“社会”空间小、“社会”发展不足的问题,但其中的局限也不少,大多数政府部门的社会工作主要停留在开展社会服务、城镇管理和引导社会组织等方面,还缺少宏观统筹、规划和调控、监督等更具整体性、全局性的安排,同时,对民间的参与热情和基层群众的自主尝试缺少信任和包容。社会管理创新的动力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公民社会参与需求的增大、新型社会文化的形成、全球化的冲击等变量的综合作用结果。实施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是政府和社团组织,尽管政府的政治权力在全球化时代急速地对内对外同时分流,越来越多的社团组织开始分享原本属于政府的权力,但不可否认,政府仍然是国内和国际社会最重要的政治行为主体,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政府进行的社会管理创新主要表现为行政效率提高的技术改进或结构调整和增进公共利益的社会服务两个方面,前者是政府对内的管理体制创新或管理技术创新;后者是政府对外的公共服务创新,这两项是高度关联、互为补充的。社团组织进行的社会管理创新也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内管理体制创新,以实现正规化、法治化水平,提高自身的效率;对外寻求新的增长点,发现并努力满足民众的真实需求,更好地完成社会管理的综合目标。

如果说政府的社会管理创新是有政治压力并且借助强大的政治力量从而有望科学、快速地推进,那么,社团组织的社会管理创新则是缓慢、渐进的,因为社团组织缺少足够的可以动员的政治资源和经济实力,主要靠成员的热情投入和组织者的个人魅力,它们很难进行客观、全局性的管理创新,但不可忽视这些点滴的创新尝试,整个社会管理的创新正是无数细小创新所推动的。而且中国现有的社团组织普遍发育不够完善,面临着公信力低、效率低、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更需要通过社会管理创新来快速提高自身的能力,加速自身的成长。管理学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的,这源于工业社会出现了将管理活动和管理理论加以分离的社会需要。这一社会需要首先表现在管理组织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以及社会中间组织的极高水平的发育上,从管理学产生的早期历史就可以发现,它是在多国(美、法、德、英等)几乎同时分别提出的,管理协会和管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将这些理论创新、社会需要完美地结合起来。在很多国家,管理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通过各种管理学会、管理协会进行的,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做得最为成功。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各种管理协会同样可以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行业协会作为同行业商事主体为实现共同利益而自愿接受行规约束、自发设立的互益性组织,可以改进和丰富行业协会的职能、角色,获得社会管理新思路,例如,可以通过创新行业协会责任担保机制,化解诸多社会问题,由此放弃单纯借助政府权力、随意立法等路径依赖。企业失信或企业产品质量缺陷等问题就可以主要由行业协会来承担。在各行业协会的财产下设立一个产品责任基金,该基金来源为会员按照各自所占行业市场份额缴纳的产品责任保证金。在协会承担产品责任时,先以基金财产予以赔偿,协会承担产品责任后,可以向失信会员追偿,若无法追偿使基金数额减少时,再由其他会员按市场份额予以补足。

三、谨防社会管理创新的“陷阱”

由于社会管理创新还是一个新事物,对它的认识难免存在诸多误区和盲区。例如,不少人认为“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对除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外的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和服务活动”[4]。这显然有失偏颇,一方面它将社会管理的主体排他性地锁定为政府,完全由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只是特定时期的特殊情况,并非普遍情况,甚至也不能说是合理、正常的情况,另一方面它极大地限制了公共事务,从而也极大地限制了社会管理的范围,且不说文化建设主要在社会管理之内,即便是国家性的经济活动也与社会管理直接相关,如再分配、购买公共服务、外包社会事业等,尽管都采取了经济手段,但同时都属于社会管理的重要事项。我们承认政府无疑是社会管理的主要承担者,但这不意味着排斥其他非政府组织(如社团组织、公民个体的自愿行动等)的介入或平等分享社会管理的权力。有效且活跃的社会团体不仅可以对行政权力构成实质性的制约,还能够对市场失灵区作出适当填充,因此,合理的社会管理结构就是有限政府、有边界的市场与自组织的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和良性互动,由此形成多元的社会治理体系。虽然创新大多是先易后难,先从容易的角度或领域进行突破,但不能总是在容易的领域低水平重复。在中国,人们通常从狭义的层面理解社会管理,即主要关注社会治安、信访和公共安全工作,主要目标是维护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但这显然不够,广义的社会管理还应包括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组织建设、公民参与动员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管理。正如产业的发展既有产能和效益方面的要求,也有配置管控与研发能力的要求一样,国家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扩张,还包括国家的政治与社会品质的提升以及社会的创新和活力的释放等内容。此时,以经济指标为衡量标准的经济发展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管理的前提,但不能根本取代社会管理的独立评价和自身运行的空间,特别是在经济相对超前发展了一段时间后更需要花大精力集中解决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以避免社会出现动荡局面。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不应该是先后的关系,而是同时并举,甚至相互补充的关系,因为就业、住房等的改善,不仅可以带来政府税收的增加,也会直接改善经济结构,医疗、教育、环保等既可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也会带动社会的活力。

那种“代价论”或“不可兼得论”显示了行政权力拥有者的傲慢,他们不愿下功夫、动真格、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简单、片面地舍一取一,完全无视实现社会公平这一具有普遍价值的重要行政目标。亨廷顿曾断言,现代性孕育了稳定,但现代化过程却滋生了不稳定。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在此过程中社会生活的不稳定、社会秩序的不稳定都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现象。我们处在一个矛盾高发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的大量社会冲突,根本原因在于原有的社会运行机制、社会管理体制与变化了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不相适应。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变迁,引导良性社会行为的形成,将不稳定因素转化为相对稳定的、或者可控制的因素。因此,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体现社会管理的本质,即务必保证取得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最小公约数,努力追求社会共同目标(社会公共福利)的达成,抛弃这一本质,为“创新”而“创新”,脱离了社会管理本质的“创新”其实只是一种“折腾”,不会产生任何正面的意义。其实,“创新”更多的是一种观念性要求,特别是对社会管理的执行者(政府公务人员和社团组织的领袖)的要求,他们要时刻保持对“创新”的敏感,但是,任何创新都不能破坏现有的社会生活秩序,更不能加重社会成员的负担,经不起正义考量的社会管理创新就是一种坏的创新,也是一种伪创新。就社会管理而言,公民基于自愿所进行的相互交往就可以逐渐确立起自身的秩序和规则,这些秩序和规则因其直白、朴素而显得日常化,大量的社会管理活动,就是在维护公民日常生活的既有秩序。此外,社会关系的不断复制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人们集体共有和彼此接受的价值观或信仰,正是这些为人们一致认同的观念联结起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此外,任何“创新”只有转化成日常习惯和日常规则才能得到巩固,成为实质性的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当下的我们似乎正在陷入一个怪圈:社会管理越是加强,社会问题越是增多,民怨越是高涨,这一现象被称为社会管理的“内卷化”。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篇9

一、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职责

(一)把社会管理创新摆在与商务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立以主任为组长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推进我办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二)严格工作考核。把社会管理创新列为年底综治考评内容,细化考核项目、标准和方法步骤,加大检查力度,推动工作不断深入。

二、发挥我办自身职能优势,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一)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排查和大调解,确保我办辖区和谐稳定。定期或不定期排查,第一时间稳妥、细致、耐心地分解各类矛盾,严防小矛盾纠纷扩大化,今年以来我办没有发生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事件。

(二)推动我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开展劝导市场主体诚信经营,普及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引导消费者合法维权、合理消费等内容为主的宣传教育;履行好我办商业监管职能,重点加强对生猪屠宰、酒类流通、餐饮住宿和商贸物流等方面的监管,依法打击商业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净化了我县经济发展环境。

(三)大力推进商务公正文明执法,防止激化社会矛盾。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焦点问题为着眼点,以保护人民群众和集体利益为落脚点,依法开展了监督检查。讲究工作方法,严格执法,以理服人,做到文明执法,公平执法。目前,我办商务执法口碑良好。

(四)逐步建立起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体系,不断增强了社会管理的合力。我办建立有对重点工作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我办及下属公司(中心)均签订了社会综合管理目标责任状。

三、抓队伍建设,为做好管理创新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一)抓好管理知识学习培训,我办把对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以业务实践提高管理水平。

(二)廉洁从政、求真务实。我办一直以来都要求全体干部职工牢记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做到了清正廉明、实事求是。

四、做好了党务公开工作,为群众依法监督、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全员参与、科学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和措施,不断建立健全校园综治维稳机制,凝聚教育合力,努力维护校园平安、和谐、稳定,提高办学质量,进一步夯实学校“三全”精细化管理基础,努力推动学校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各类组织服务管理体系、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体系、舆情监管体系”等社会管理创新项目,促进我校平安和谐稳定形势持续好转,学校管理能力和水平显着提高,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学生,切实推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再上新台阶。

三、主要内容

(一)学校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副组长:成员:、、、

(二)具体措施

1、安全法制课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效果“五落实”。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有计划地开展安全常识教育,尤其要把防交通事故、防食物中毒、防一氧化碳中毒、防拥挤踩踏、防火灾、防溺水、防盗窃、防伤害、防自然灾害等作为教育重点,切实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自觉遵纪守法,积极营造广大师生“珍爱生命、拒绝、远离”的浓厚氛围。

2、坚持“抓安全、保稳定、构和谐、促质量”和“一统一”、“两纵两横”、“三全”、“四化四严”、“树立五种意识,客服五种心态,做好五个强化”的安全管理思路即“一统一”即统一部署;“两纵”即校长—分管安全副书记—安保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值周班级—学生;“两横”即安全办公室—各处室、各部门(包括膳食中心),治保委—学生会—安全监督员—学生;“三全”即全员、全程和全方位;“四化四严”即责任具体化、管理科学化、程序规范化和活动系列化;严进、严教、严管和严出;“树立五种意识,客服五种心态,做好五个强化”即树立政治意识、法纪意识、责任意规矩意识和风险意识,客服侥幸心态、麻痹心态、松懈心态、抵触心态和冷落心态,做好强化领导、强化责任、强化检查、强化考评和强化问责。进一步落实学校精细化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保障广大学生拥有平安和谐的校园和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3、一月一次组织人员对学校的校舍及其附属设施、消防设施、在建工程、维修工程、教学设施(含体育设施、实验设备)、生活设施、活动场所等进行彻底安全隐患排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台账并实行销号整改,对一时不能整改的必须落实有效防范措施,确保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4、拟定安装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建立校园警务室,到县保安公司聘请5名专职保安,配备适当数量的防暴器材,调整学校安全应急小组成员,确保在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强校园巡查,防止不法人员或社会闲散人员到校肇事。定时或不定时清理收缴学生携带入校的管制刀具等危险器具,防止发生学生伤害事件。

5、积极争取当地党政领导,配合当地公安、卫生、工商、文化、建设、民政等相关职能部门,适时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严厉打击侵害师生员工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消除校园周边存在的危险建筑、消防设施、疏散通道、道路交通等危及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清理整治校园周边摆摊设店、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堆乱码等违规行为,有效管控校园周边容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清理取缔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的网吧,禁止在校园周边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生产、储存和销售活动,切实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营造安定的育人氛围。

6、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关于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八条措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的“六条措施”要求,扎实开展“警校共育”工作。聘请派出所所长江万军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与派出所建立联动工作和联席会议机制,适时清理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积极营造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严厉打击滋扰校园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违法行为,确保校园一方净土,加强师生法纪教育,杜绝师生违法犯罪。

7、制定和完善防范洪涝、火灾、地震、山体滑坡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落实相关应急保障设施,制定应急疏散工作方案,适时组织师生进行应急演练,努力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提高师生员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8、把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第一目标,以解决师生员工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按照“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建立健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依法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

(1)结合实际,在学校建设工程欠款、原代课教师要求解决老有所养、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师生涉法涉诉、务工人员子女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转)学、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学校食堂饭菜质量和价格等方面,抓排查、勤化解、破难题、促和谐,切实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和谐稳定的环境。

(2)规范收费行为、教学行为、招生行为、办校办班行为、考试评价行为和教材使用行为,避免办学行为不规范而影响学校和社会稳定。

(3)加强教师队伍的教育管理,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树立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的良好形象。

(4)加强宣传引导,健全网上舆论监管和引导机制。

9、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开拓扶贫帮困渠道,不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困而辍学。要采取“1+1”结对帮扶和减、免、缓等扶困助学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要深入开展留守学生关爱活动,建好留守学生之家,对留守学生要在生活上照顾、学习上帮助、心理上疏导,不断健全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

(三)方法步骤

1、宣传动员阶段(年月)。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学校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制定《中学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落实措施、人员、阵地、经费和考核机制。

2、全面实施阶段(年月—年月)。按照制定的工作方案,建章立制,查漏补缺,多措并举,规范管理,全面铺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并把在实施过程中的先进经验以简报的形式上报。

3、总结深化阶段(年月)。认真总结学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广试点成功经验,对学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行进一步完善优化、巩固提高,推进工作深入开展。

(四)工作要求

1、学校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新形势下学校综治维稳安全工作的新举措,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的新形式,全体教职员工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树立大教育观念和主人翁意识来积极参与此项工作,明确自身职责,落实具体措施切实开展工作。学校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领导小组下设的综治办公室负责安排、布置、检查、考核等日常工作,年级组之间要开展争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先进单位”的竞赛评比,全体教职在自己的岗位上切实履行“一岗双责”,确保学校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