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8 18:25:00

人文素养培训

人文素养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人文教育

住院医师是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经过医学院校教育后以住院医师的身份进入医院,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以扎实临床知识、提高临床技能、提升临床思维为目的的一种规范化、标准化培训,属于医学毕业后教育的范畴。“医学人文”是指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价值融于医学实践,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是保障医者践行博爱、尊重与关怀的行医准则,而其教育则是培养和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和精神的关键途径。随着我国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概念在医学领域逐渐盛行,与医学价值紧密相扣。然而,目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缺乏对医学人文教育规范化和系统化的重视,致医学生难以形成医学人文的终身学习理念,因此,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背景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起源于德国,经美国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向世界各国。我国于200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提出要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此提升临床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2013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委联合《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划范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强调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涵盖医疗法规政策和医患沟通等内容,这标志着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入新的阶段。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界定了医师6项核心胜任力,其中人际沟通能力和职业精神与素养两项均属于人文层面。同时,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也明确指出: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尊重患者生命、关怀患者感受。医学人才的培养不再仅是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其个人素养、沟通能力、职业精神和医德医风的提升。近年来,各地方虽从不同层面致力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丰富,但鲜有形成一套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能将医学人文精神的理念有效融于培训中的新机制中。我国目前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尚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进行有效的改革探索。

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医学人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定位尚不明确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塑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及习惯内化成相对稳定的心理涵养,是目前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素质”概念。所谓“人文素质”,又称“人文素养”,是指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内在修养和品质。在既往的经验中,对住院医师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仅仅是停留在医德医风培养这样的层面上,未真正将关爱与敬重生命、尊重健康权益的医学人文观置于教育理念中,致使医师培训过程往往缺乏生动和灵气。这本质上是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和对人文素质理念的忽视,以致于对其定位无法明确,在具体的工作中更加难以体现出其内涵。医学对象具有特殊性,是具有思想情感的社会存在,这就需要加强医疗过程中对“医生人文素质”的界定,强调医学应回归人文,发挥医学的人性化与人本化。住院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定位不再仅是如何构建良好的道德理念与体系,而是还要加强医师的行为修养和形象创造能力,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关怀与照顾。

(二)医学人文教育思想难以渗透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贯穿医学人文教育思想是顺利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础。目前多数住院医师仍是从自我角度出发,存在唯临床专业技能为高的思想,片面追求医术的精进而忽视自我人文素质的提高。而一些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存在偏差,在理论与实践培训中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医学人文内涵方面的解读却未能有效贯彻,在医学人文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教育的系统性和规划性等方面同,尚显不足。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医学知识技能的培养应是建立在医学人文教育之上,知识和技能的尖峰越高,与之相对应的构筑基石也应越牢。当下医学人文教育思想难以渗透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除是因住院医师自身和培训机构的不重视外,另一重要原因在于现行的医师考核中鲜有将医学人文方面的内容纳入考评之中,在对住院医师进行综合评定时,考核的重点环节和细节往往较少涉及到诊疗服务中理当涵盖的具体医学人文表现。

(三)医学人文教育形式缺乏创新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医学人文教育,大多以讲座、会议的形式开展,授课内容局限于对伦理、法律和心理等一般性的基本人文常识讲解,教学过程中缺乏让住院医师参与讨论的双向交流互动,缺少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形式创新,而其填鸭式的单方面灌输,只会导致人文教育思想传输不到位,使医师无法深入领会人文内蕴;且其培训过程中监督力度较轻,使得住院医师在高强度的临床技能培训之后,参与医学人文培训的积极性明显不高;再加之培训效果评价机制不完善,也让住院医师存在松懈心理,故终使医学人文教育在培训过程中沦为形式。可见,理论性的人文教育,已无法对住院医师的医学人文涵养进行高层次的提升,因而医学人文教育需在实践过程中探索更加新颖突出的培训形式,以新的方式引导住院医师在课堂之下、培训之外的工作环境中主动发掘体会,将人文与医学有机结合,将人文概念自然内化成医师自身心理品质,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两者内部的一致性,提高医师的人文素养。

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医学人文教育之改革路径

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基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对于提升住院医师人文素养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十分必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探索医学人文教育的改革,应着重从认识态度、教育模式、教学形式方面进行。

(一)明确医学人文教育定位

医学人文素质是住院医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机构应当重新审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从根本上将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放置于同等地位。培训机构在修订住院医师培养方案时,应进一步明确医学人文教育的性质,明确培训体系中职业精神与素质版块有关的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具体路径与方法,使住院医师从思想上重视医学人文方面的学习。[10]进入培训阶段,住院医师应学会从自身角度建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医学人文的内在联系,更要将这种理念上的转变践行于医疗实践中。只有住院医师清楚明晰了医学人文的核心内涵,在面对患者时才能传递人文关怀,对其进行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疏导与安慰,让患者切实感受到医院的人文氛围;而这一点,是医患之间建立互信互任的基础,更是医者仁心的体现,从某种层面来说,也是打造医院人文形象的强大推力。明确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要引起住院医师、培训机构及社会三方的重视,从上至下、由点到面构建人文教育培养体系。

(二)改革医学人文教育模式

传统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通常以在床旁教学和病例讲解中融入人文元素为主,这虽能体现人文蕴意,但其实所强调的仍是理论知识的讲授和技能操作手法的运用。住院医师人文素质教育包含教师“教”与学员“学”两方面,上级医师在指导住院医师时应整合医学人文内涵,将其与PBL、CBL教学有机结合,以案例为基础,以团队合作为形式,针对具体病例与学员展开有关医学伦理、卫生法学、医疗政策等相关内容的讨论,辅以情景教学法,使医学人文概念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在模拟教学中得以体现,纠正住院医师对有关医学人文教育的错误观念。[11]而住院医师的培训效果考核也应贯穿人文教育理念,结合现行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加大医学人文考试的比值,对住院医师在规范化培训中所形成的临床态度、医患沟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与精神进行强化考核。形成性考核注重医师学习过程,终结性考核注重医师的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实际运用能力;在平时的医师考核评价中,也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建立医学人文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考核相结合的机制。

(三)营造医学人文教育氛围

营造文化氛围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需创新医学人文教育形式,营造人文教育氛围。目前住院医师的人文教育多停留在科室层面,培训机构可以充分利用住院医师的碎片化的学习时间,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直播等方式向其推送关于人文素质培训的文章或视频,实现培训机构与住院医师之间的线上互动交流,使得培训的参与面扩大。这种灵活便捷的学习交流形式可作为住院医师人文素质教育的补充。培训机构通过增加新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营造医学人文教育学习氛围,培育住院医师的同情心、同理心,使其间接受到人文环境熏陶以提升人文素养。

在具体培训过程中,也可增添趣味培训教学,例如利用俱乐部的形式,采取集中于分散相结合的教学,定期组织住院医师学习探讨医学人文内涵精神,通过集中讨论与分散个人学习和作业的方式,以住院医师为主体,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医学的发展日益重视人文属性,住院医师肩负着发展未来医学的重任,培训机构更需关注其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医学人文教育,通过明确医学人文教育定位、改革医学教育模式、营造医学人文教育氛围等途径,引导住院医师树立正确的医学人文理念,在临床工作中实践医学人文内涵,以提升其人文关怀、医患沟通能力,这将对建立医院文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海珊,王晓曼.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08):73-76.

[2]李海军.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视角下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路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7(06):853-857.

[3]刘宏伟,詹建湘,张佳,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医院,2016,16(03):429-432.

[4]麻师宇,孙美平,王慧,等.国内外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况及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5,31(11):1580-1584.

人文素养培训范文篇2

关键词:阶梯式培训模式;急诊;人文关怀;护士

人文关怀也尤为重要[1],其在临床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有研究表示:急诊护士的人文水平较低[2],护患沟通较少而差,医患纠纷发生率高[3],因此提高急诊护士人文关怀素养成为当务之急。本次研究旨在将阶梯式培训模式运用于急诊护士人文关怀培养上,并观察其是否切实可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从事临床工作的注册护士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本科室护士、轮转护士以及其他医院的进修护士。根据护士主观意愿和纳入排除标准(包括:注册护士;未参加其他相关实验性研究;自愿参加)招募护士46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护士均为女性,一般资料(年龄、学历、职称、急诊工作年限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1.2方法。阶梯式培训方法:培训小组由我院附属医学院人文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任课教师、急诊科护士长和院内护理部成员组建人文关怀培训小组。阶梯式人文关怀培训安排表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阶段:详述人文关怀、整体护理理论,培养护士仁爱、关怀之心。集中授课(2周1次课程,共2节课)。内容:由培训小组自行设置人文问关怀知识问卷。第二阶段:护理伦理知识,增强护士识别工作中人文关怀需求。集中授课、小组讨论(2周1次课程,共2节课)。内容:由培训小组自行设置护理伦理知识问卷。第三阶段:将人文关怀理论和护理伦理应用于临床护理操作操作、练习(2周1次课程,共4节课)。内容:临床实际操作随机抽考(总分100)。合格标准:考评成绩达85分及以上。评分原则:①以人为本原则;②充分的护患沟通;③遵守护理伦理原则;④操作合理规范。第四阶段:学员自行分享所学知识,以共同学习,查缺补漏,小组讨论(1节课)。内容:心得体会一篇。1.3评价指标。采用护士人文关怀品质量表和护士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对培训前后护士进行测评。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验前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人文关怀得分采用t检验。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人文关怀得分的比较再次采用t检验。

2结果

2.1经培训后人文关怀品质。培训后,实验组人文关怀品质得分为(140.35±6.18),对照组人文关怀品质得分为(121.34±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维度差异详见表2。2.2经培训后人文关怀能力。培训后,实验组人文关怀能力得分为(198.20±9.91),对照组人文关怀能力得分为(188.00±1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维度差异详见表3。

3讨论

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阶梯式培训模式更能够促进护士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与徐满琴利用阶梯式培训模式对年轻护士人文素养培训效果一致[4]。人文关怀阶梯式培训模式是通过系统的安排,对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进行层层深入的培训。培训过程中:①护士都能在第一时间知道每阶段培训成果,具有一定的及时性,对自己学习有一定督促作用;及时的质量监控能够使临床工作更加科学、规范[5];②培训只有通过上一阶段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培训阶段,营造了更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了护士提升自我人文修养的决心[6];③操作考评阶段,不仅仅是传统原有操作考试,还加入人文知识考评,考评老师根据护士在实际操作中提出不足之处,再及时与护士一起探讨,找出解决之法,不仅避免了传统考试的机械化,还有效激发护士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兴趣;④人文知识与护理实操相结合,改变护士原有思维模式,将整体护理应用于临床急诊中。护士的言行、操作更加具有人性化,护患沟通加强,院内冷暴力降低,营造急诊人文关怀氛围。

参考文献:

[1]许娟,刘义兰,罗健.护理人员关怀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09,23(12):3306-3308.

[2]胡爱民,尹延伟.影响急诊医患关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08):712-714.

[3]刘于皛.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测评工具的构建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

[4]许娟,刘义兰,罗健.护理人员关怀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09,23(12):3306-3308.

[5]刘爱辉,周文华,田丽源,等.急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05):670-673.

人文素养培训范文篇3

关键词:口腔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人文教育

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在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革的同时,也悄然开启了一种新医学模式-“健康医学模式”。以“治疗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医学(生物医学模式)正逐渐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健康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逐渐得到普遍认可。健康医学模式提出,医师除了需要具备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品德外,还要对患者充满人性的关怀,这体现了当前医学发展趋势。然而,与之不协调的是我国传统医学教育长期忽视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与此不无关系,医学人文教育回归医学教育的基础与核心地位的呼声急切而强烈。为此,国家多部委多次联合下发文件,将医学人文教育提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的高度,提出了在医学生培养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指导意见。但这些政策只是顶层设计,推进医学人文教育的路径和具体方案仍处于探索阶段。口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作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住院医师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也需要在临床医学人文框架内,探索适合口腔临床医学特点和有利于提高口腔住院医师人文执业能力的人文教育途径和方案。

1我国当前口腔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在我国,口腔医学是在临床医学根基上发展、建立的,口腔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一脉相承,临床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折射在口腔人文教育的各个方面。例如医师重临床技能提高,轻人文素养提升,人文意识淡薄,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等,这与我国医学教育中医学人文教育长期缺失有关,其形成有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因素,也有教育本身的因素。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将有助于探索和解决当前口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人文教育的难题,使医学人文教育在口腔临床实践中落地。

1.1口腔医学生培养模式缺乏人文教育

我国医学生的来源是高中理科生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入学考试且志愿填报医学院校,符合医学相关专业的要求即被录取,直接进入医学教育阶段。这些高中生多数对医学没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对社会医学、医患关系、人文科学、医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知之甚少,且心智发展不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不甚清晰,人文精神相对缺乏。另一方面,口腔医学学科很长一段时间都存在于医学专科院校内或是医学院校的一个专业,口腔医学师资力量匮乏。口腔医学生需要完成几乎全部临床医学课程后才开始口腔专业知识学习,在学制不变的情况下,口腔医学生课程多、时间紧、任务重,无暇投入精力学习医学人文知识。再者,在各大医学院校中口腔医学生人数较少,多数单独上课,缺乏多学科交叉互补的优势和多元化的学术环境,与其他医学及非医学专业学生交流和学习机会也相对较少,因而人文教育缺失的现象更为严重。反观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完成4年的文理学院课程,具有学士学位,心智发展较为成熟,有明确学医志向和良好沟通技巧并修过医学预科教育课程的生源,经教授推荐,通过全国统一的医学院入学考试才能成为医学生,取得学士学位后经选拔开始4年的牙医学教育,毕业后还要经考核开始学制不同的口腔全科或专科医师前训练。因此,美国牙科医师普遍积淀了深厚的人文素养。

1.2口腔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比例低

目前,我国84所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课程种类偏少,课时约占总学时的8.85%,课程种类占总数的10%~15%,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意识教育类课程占人文社科总数的86.21%[5]。尤其是口腔医学生5年内要进行大部分临床医学课程的系统学习,主修有关口腔医学的所有课程,并完成部分临床以及所有口腔医学见习实习,课业负担过重、课程体系失衡,对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严重不足。而欧美国家的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种类占课程总数的比例约为20%~40%,这些国家大部分医学院医学教育课程设置注重文、理、医相互渗透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如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必修课主要有医学道德与职业精神、医患关系以及职业导论等医学人文相关课程;选修课则包括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学等14类40多门课程。

1.3口腔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我国曾在相当长的时期甚至在当下,很多地方的教育管理者对人文教育的认识仍很模糊,将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淆,以意识形态教育替代人文内涵教育,这造成我国的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多数是思想政治理论专业队伍的现状,限制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相比而言,欧美等国家从事医德或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中大部分都是有医学背景的医学博士或具有临床经验的医师、护士等医务工作者,如哈佛医学院医学伦理学部,专职教师10人中7人有医学博士学位,其余3人也都从事过医学相关研究或临床医务工作。尽管我国各大口腔医学院校也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教学改革,开设了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人文教育课程,但既有医学专业背景又有人文专业知识的师资力量仍然薄弱,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短缺,师资结构整体配置不合理,教学方式以“多班授课”的输灌方法为主,内容缺乏实用性。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医学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

2口腔住培中的医学人文教育路径初探

口腔住培是现阶段口腔医学生成长为口腔医师的重要环节和必经之路。口腔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操作技能要求高、交叉学科多、治疗过程中需要医患共同决策,这就需要医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且,口腔治疗除了功能的恢复,对美观要求也很高,还需要具备更高的人文素养。口腔专业分科多,自成体系,对医师的综合处置能力要求高,而每个椅位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医疗单元,独立开展口腔诊疗活动,标准化和规范化尤为重要。因而,口腔医学规范化培训中人文教育问题更为突出,例如怎样弥补住院医师缺失或欠缺的医学伦理、心理、卫生管理、医患沟通艺术等人文主干课程及与口腔医学密切相关的美学、绘画、摄影、雕塑等通识教育;如何提高住院医师学习能力和兴趣,提升人文修养,让知识技能与人文关怀融入对患者诊疗的全过程;如何让医学人文教育成为住院医师的终身教育和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带着这些思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教学组将医学人文教育贯穿于口腔临床实践中,探讨口腔医学人文教育的临床路径和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017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规范化培训基地”,现梳理经验报道如下。

2.1转变观念,强化医学人文教育意识口腔住院

医师大多数是刚从医学院校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或从事口腔临床时间很短的从业医师。这些医师进入临床的普遍心理是:急于独立接诊,急于掌握高技术、新技术;过分关注高收入、高附加值的技术,对基础治疗不够重视;临床经验不足,缺乏医患沟通意识和技巧;医学人文素养参差不齐,人文观念淡薄,医学伦理、法学意识不足。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了集中理论学习、临床实例解读、内涵自我提升的3步教学思路,使住院医师切实认识到当今医学模式变化对医师人文素养和工作方式要求已经改变,树立人文精神贯穿于医师生涯全过程的理念。

首先,在每周定期组织的学习中,加入了有关人文知识成果的学习内容。如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明确了在任何国家培养的医师都应达到在医学知识、技能、职业态度、交流与沟通技巧、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最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刘德培院士提出的:“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医学的使命就是对人从生到死全过程的关爱和尊重”及《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走进临床,融入临床,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关于改进医学人文教学的建议》等内容,强化临床医师的医学人文意识。

其次,抓住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性特征,结合口腔不同专业特点,对临床医疗过程中每一步涉及的医学人文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如口腔临床操作中人文关怀的细节,口腔诊疗过程中医学心理学问题,治疗方案制订中的医患双方沟通,新技术开展的医学伦理学问题,口腔功能修复中涉及的医学美学、摄影、色彩艺术等的通识教育,以及过度医疗的经济学、法学及职业精神问题等,使他们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口腔医师,除了处理医疗技术外,更需要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和人文素养积淀。最后,组织他们参加交叉学科学术会议、新技术学习班,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学所感汇报、演讲等,使他们掌握口腔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异同,理解美学、摄影、绘画、雕塑等通识教育在口腔医学中的作用,了解数字化、人工智能、大数据、新媒体对口腔医学的影响,开阔视野,培养其创造性。培养他们树立做卓越口腔医师的信念,那就是将精湛的医疗技术与深厚的医学人文素养相结合,融入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熔炉中淬炼和提升,让知识技能与人文关怀融入对患者整个医护过程。树立医学人文教育是临床医师的终身教育理念,成为提升自身内涵的内在动力和追求。

2.2推进准入机制,培育高素养的口腔医学人文师资队伍

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指导者,无疑起主导和示范作用。口腔医学是注重临床实践操作的学科,口腔医师对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绝大部分在椅旁完成,独立操作性更强,从诊断疾病、制订诊疗计划到完成治疗,每一步都需要医护之间、医患之间、医技之间进行良好沟通与密切配合。这就要求带教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在传授诊断、治疗方法和操作技巧的同时,以身试教,为学生做好示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当带教老师以良好的人文素养、求实的态度去真切关爱患者、采集病史、沟通、确定治疗方案直至完美地完成治疗时,学生在现场感受到医学的人文素养、学识技能、职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这种示范效应对塑造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职业精神、临床技能和责任心、创造性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拥有高素质的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队伍是口腔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保障。

各个住培基地的教师来自于一定资历的临床医师,然而,这些医师的情况千差万别,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将优秀的临床医师充实到规范化培训的教师队伍中,则需要教育管理者和教学组、临床医师三方的共同努力。我们采取教师准入机制、培训机制和定期考核制,建立了一支具有高级职称、有志于医学人文教育的口腔科住培教师队伍,确保了教学质量。

(1)在医院教学管理部门协调下,参照研究生导师遴选机制,结合口腔各专业特点,制定严格的口腔住培导师遴选机制,将真正具有良好人文素养、文化底蕴深厚、专业技能强的复合型优秀临床专家遴选到住培教师岗位上来,使其起到“榜样”作用。

(2)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分层培训与分批培训相结合,通识人文教育与专科知识技能教育相结合,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引进、培养、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平,挖掘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文师资队伍。

(3)将带教老师执教能力综合考评作为重要指标与晋升调级、评功评奖挂钩。通过自评、学生测评、同行环评建立公平公正及优上庸下合理流动的教育人才考评机制。督促带教教师不仅要不断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临床技能,而且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加强师生沟通,培养学生沟通、合作、独立思考能力,增加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尤其对于复杂病例,善于利用医院多学科协作平台,请相关学科会诊和开展病例讨论,引导学生参与病例讨论、寻找问题、拓宽思维,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我们对住院医师建立了“一对一导师负责制”,明确了教师的责任和教学目标、标准,这些举措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努力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主动性和投身口腔医学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与荣誉感。

3借力平台资源,构建人文教育保障体系

医院是住院医师成长的摇篮,是他们从医学生成长为医师的关键环节和必经之路。医院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医院优美的环境、医务人员精湛的技术、规范的规章制度、医务人员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住院医师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受到了医学人文精神的熏陶,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14-15]。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是全国最大的综合医院之一,具有丰富的平台教育资源和独特的医院文化,对口腔临床医师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首先,充分利用医院文化熏陶及平台资源的策略和多层次、全方位视角打造卓越口腔医师培养基地。一方面,我们将口腔住院医师视为本科室“准员工”,使他们具有归属感和同理心,自觉融入医院和科室文化建设中,积极参加科室、医院文化体育活动,了解院徽、院歌、院史馆,感受浓郁独特的医院文化;另一方面,带领他们熟悉科室和医院规章制度、医疗规范,理解自身形象、服务和综合素质代表着医院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医院对广大患者的服务质量,也是医院文化的践行者和建设者,树立责任意识和规矩意识。另外,通过身边的感人事迹熏陶住院医师的从医情怀和职业精神。如感动国人、全国宣讲的“百岁军医”-周继林,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的奠基人之一,她“大医有情”的事迹是最生动的医学人文教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无数口腔人树立“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人生信念。其次,利用全院76个医学科室每天不同场次,涵盖医疗技术和人文教育各方面的学术讲座和线上24小时开放的医学相关交叉学科如医学美学、医患沟通、医学法学的精品课程资源,弥补和扩充住院医师人文教育的不足,使他们学会解答临床中人文相关的两难问题。利用医院定期举办的医学人文讲坛,零距离聆听国内各行业精英讲述的奋斗故事,对话他们的人生感悟。帮助协调住院医师利用医院图书馆资料,激励他们充实知识结构,增加知识的丰满度,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最后,以创建人文科室为抓手,制定符合本科室特点的科室文化、人文建设目标和具体措施,使全科形成重视医学人文建设的氛围,建立人人参与、负责人为落点的人文教育组织保障体系。

4拓展培养途径,建立人文执业能力和临床技能综合考评机制

尽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对各专业提出了细则,但却较少涉及医学人文教育目标、内容和具体要求。而建立针对住院医师的人文教育考核激励机制则不仅能促进医学人文教育落到实处,而且为医学人文教育质量提供保障,有利于维护医学人文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化。对此,我们利用医院和科室两个讲堂,线下和线上两个平台,吸纳各种资源、拓宽多种途径开展医学相关人文教育教学工作,并全程、综合考评教学效果,建立考核奖励机制。

(1)聘请专业老师讲解口腔医学人文

相关主要课程,包括《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技巧》《口腔医学美学设计》《口腔摄影技术》《口腔医疗风险管控与医疗法规》等,通过读书报告、知识竞赛、论文撰写等方式引导学生加强技能提高和人文素养积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学习掌握程度列入考核指标。

(2)采取口腔椅旁

情景教学、典型临床案例分析、义诊、培训班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诊疗活动,丰富专业知识和人文技巧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升,学习结束后提交一定数量完整病例汇报和各级学术演讲作为考核内容进行考核评价,并予以适度奖励。

(3)利用互联网、信息

化拓宽口腔住院医师的培养渠道。利用多媒体、慕课、动漫、微信平台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新型工具,鼓励教师采用视频、音频资料、VCR等新媒体手段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口腔临床技能和人文情景计算机考试,助力住院医师巩固知识,提高临床技能和人文素质,将考试成绩纳入综合评价。如从病史采集、病例分析、医患沟通能力、职业素养、临床综合处理能力等环节评价住院医师培训效果和执业能力。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评价的手段多样化、评价过程全程化、评价的内容全面化,力争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口腔医师。重拾医学人文教育,反映了医学本质的回归,是医学发展模式变革的内在需求,也是当前医患矛盾解决的有效途径之一。据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发现:9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当或不够而导致的,尤其是刚进入临床的医师难以适应新的复杂的医患关系状况和患者日益增加的医疗服务需求,常因医学人文意识缺乏而引发矛盾和纠纷,因而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探索医学人文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尤为重要和紧迫。口腔医学人文教育建构在临床医学人文教育框架内,又具有本专业的特点,分阶段、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培养口腔住院医师的人文执业能力无疑对提高口腔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与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EngelGL.Theneedforanewmedicalmodel:Achallengeforbiomedicine[J].Science,1977,196(3):129-136.

[2]张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医师临床胜任力研究及教育探索[D].长春:吉林大学,2017:25-38.

[3]张威,谢长勇,潘晨,等.中美高等医学教育比较与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1-2,69.

[4]孙莹炜,刘芳,胡正娟,等.中美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模式比较与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3):377-380.

人文素养培训范文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养培养;时间途径

人文素养是指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标准、文化修养、理想追求、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个人素养。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文素养现状在现在的阶段不容乐观。在“现代高等教育人文素养教育”,“高职人文素养培养及缺乏学术论文对策”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素养的缺失情况,文章在阐述人文内涵与教育意义,结合高职院校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1对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分析

(1)学校整体教育规划对人文教育的缺失。学校整体规划缺乏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中部分领导没有将人文素养教育放到学校发展的显著位置,导致缺乏总体规划中的人文教育。由于缺乏知识,人文素养教育始终处于教育的边缘,没有发挥其最初的影响力,所以导致人文素养教育影响力相对较弱。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也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2)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由于当前条件不够成熟,对于人文素养的教育存在一些误解,所以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文教育活动时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领导认为学校文化应该处于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上,并且将技能培训作为主要内容,但是院校领导对现状也是不放在心上,甚至有一些人认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培育是强加在学生身上的,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余的。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并没有达到实际的效果。

2人文素养培养的措施

(1)培养正确的人文教育目标。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也不是只学一门学科就可以提高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人文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结合起来,通过整合不同专业课程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由于高职院校在一定的时期内就会为社会输送一批技术性和实用性的人才,但是这些实用性人才培养的时间较为短暂,其人文素养的培育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存在的问题也就非常明显了,这就要求将人文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和技能培训,逐步培养人文素养。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而且可以通过实践提高其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的人文素养。(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两者结合的核心思想是人才与工作相结合,增强人文精神。这就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就业率,而且要为就业后的学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避免因进入社会后人文素养低下而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发展高职院校的特色教育,培养高素养、高技能的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也要符合该校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将人文素养培育好。(3)开展高职院校特色人文教育。①将人文教育纳入总体规划。要求学校在总体规划中将文化建设融入到文化建设中,要想实现人文教育和人文素养的总体发展,就必须结合学校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并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落实总体规划建设,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特色,进行大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对学生人文素养和教育的关注力度,并且逐步深入到教学实际当中;②建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不能盲目复制其他同类学校的模式,而是应结合自身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育目标。与职业教育不同,人文教育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人文教育的提高是通过长时间的教育而形成的。所以在进行人文教育时,除了课堂上的指导外,还应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积极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培育学校的文化特色,从而形成自己学校对于人文素养培养的独特方式。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社会人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文素养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个人,甚至是这个家庭的形象。所以说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一些高职院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高职院校在当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健全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机制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了。

参考文献

人文素养培训范文篇5

职业素养包括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隐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则包括: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素质、医德修养。其中,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为显性的职业素养,人文素质以及医德修养为隐性的职业素养。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是从事医学活动的基本条件,故加强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将其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是未来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趋势。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到医院、从课堂到病房、从书本到病人、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实习期间对他们进行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救死扶伤的精神及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今后养成以人为本的职业素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实习阶段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法

(一)岗前培训

学生在校接受的主要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训,缺少临床实践经验,当进入临床实习后,很多学生表现出束手无策,此时,必要的岗前培训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是从进入临床实习开始的。实习单位应加强对实习生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医德医风教育

要使医学生完成从一个医学生到实习医生的转变,首先要进行医德医风教育,使其深刻领悟到,“救死扶伤”的内涵,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意识。为医者,必怀仁者之心,善待生命,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伸出友爱之手;为医者,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维护医学神圣,守护医生的职业尊严。通过多媒体授课,提出明确的医德医风规范要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医德医风的基础、重点、方向和核心;组织实习生观看医务工作者先进事迹的视频资料,讨论观后感,让学生感受到先进医务工作者的高尚情操,进一步增强自己为医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以严谨的态度进入临床工作,为今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医护人员奠定基础。

(2)法律意识的教育

随着患者及其家属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的日益增多,医患矛盾激化,加强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使医学生全面掌握与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是培养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临床实习阶段,首先要提高实习医院对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视,为相关课程的安排及实施提供便利条件。其次,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提高临床教师法律意识,只有带教教师法律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满足医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需求,让医学生在执业准入前,就具有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健康的法律心理准备。再次,改善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探讨、学生辩论、角色扮演等,使实习生熟知患者的主要权利,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3)医患沟通技巧教育

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因此,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将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作为主要的临床技能之一进行有计划的培养教育,对保障学生将来的医疗工作顺利进行,增强医患的信任感,减少医疗纠纷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展医患沟通技巧教学,使医学生注重自身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学习运用成熟的医患沟通经验来充实自己的实践技能。带教老师在教学中,结合在各类突发事件和医疗纠纷中有关医患沟通内容的典型案例,对临床医疗护理工作进行重点剖析讲解,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模拟医患双方展开辩论和中心发言,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是防范日后执业生涯中医疗纠纷发生的需要。

(4)人文的教育

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全面综合的水平上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反映了医学技术的进步,从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对人的尊重,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临床带教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知识、人文素养,遵循人文素质教学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讲授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灌输人文知识,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思想上得到直接的熏陶,人文素养也得到一定的升华。教学医院应定期举办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精神专题讲座,使学生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5)礼仪修养的教育

礼仪修养是医患双方赢得尊重和爱戴,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最佳形式。良好的礼仪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痛苦,对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理论培训和情景模拟表演相结合,对实习生进行礼仪培训,可让医学生遵守礼仪规范,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并给患者以良好的印象,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对防止医疗事故或纠纷的发生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临床带教

带教老师在实习生实习生活中扮演着“授人以渔”的角色,其言传身教对实习生的影响不可忽视。选派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护人员作为临床带教老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临床带教老师应该“以身做则”,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以德育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正确的医护观念,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让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医德,言传身教,让实习生接受高尚医德的熏陶。

(三)考核评价

考察和评价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社会适应能力等隐性职业素养是考核医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建立针对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带教教师评价、病人评价、护士评价了解和判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沟通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和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评分,将考核的原则、内容、方法等加以科学化和合理化,并不断加以总结、修改和补充,使考核评价机制在隐性职业素养教育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人文素养培训范文篇6

关键词:护士;人文素养;护理教育;护理教学;综述

“新时代的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的战略性部署[1]强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求不断提高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而提高护士人文素养成为新时代“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2]。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应培养具有更强的创新性服务理念,综合运用医学知识、人文以及自然科学等知识的创新型人才[3]。Cheon[4]认为护理人文是以人为本,将对人的理解、护理与美学知识的整合,以及带有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其范畴主要包括护士职业道德、护士的职业形象美、人际沟通技巧及护士礼仪等方面。护士人文素养可以概括为护士具备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人文关怀以及人文科学等方面的修养,由护士必须掌握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等知识体系,以及与由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的精神体系所组成。护士人文素养在护士的价值抉择、政治取向和行为能力培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5]。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使医护人员自觉地关怀他人、关心社会,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其综合能力[6]。护士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有助于病人加速康复,营造良好的医护患关系。人文素养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护士人文素养教育是使护士了解、习得其特有的职业品质并运用于临床实践的教育方式,在校学习对其在社会化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7⁃9]。护士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取决于其在学校教育以及临床实践中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状况。

1国外护士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国外护理界最早重视人文科学教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将人文科学教育作为护理职业教育的一部分[10]。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大了伦理教育力度,但存在对护理伦理学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护理课程缺乏有计划的伦理学指导、教学时间相对偏少、教学方法受限及缺乏合格的专业伦理学教师等问题[11]。目前,护士人文素养教育研究中大多数为医学人文素养的一个维度,较少对护士人文素养进行整体描述,且缺乏系统性的评价条目。

2国内护士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国内护士人文素养教育体系主要以学校、医院、护生三方为主,以网络全面铺开构建,学校课堂教育为主、临床医院带教老师教育为辅,贯穿从护生到护士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近年来,随着国家重视民族软实力的建设,“重科技、轻人文”的发展观念已在悄然改变,社会对人文建设关注度逐渐提高,护士人文素养关注度较之前有所提高。很多高校将人文学科教育、文化教育、人类意识教育与精神修养教育作为护理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主要内容模块[12]。目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人文课程教学方法仍以课堂授课为主[13],但授课中将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法等多种方法融合进来,有效开阔了护生的学习思路。但受应试教育影响,人文素养培育工作在教材内容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战略安排,教育方法也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另外,人文素养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并非以某一具体学科为背景,而是一种需要经过长期过程、重视综合人文素养的整体教育,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效果[14]。研究发现,大多数护士目前的人文素养仍未达到新形势下所要求的水平[15],医学人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16],只有少数大学有专门的医学人文学院[17],我国专门从事护理人文教育的师资不能满足社会需要[18]。庞昶等[19]研究发现,教学医院没有将实践教学与人文素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存在重实践、轻人文的现象。谭佳慧等[20]提出,由于我国护理专业教学体系具有学术化倾向的特点,护士人文教学问题包括人际关系及社会适应能力缺乏、护患沟通教育薄弱、护生职业心理素质不足、缺乏对人文精神与理念的深入理解。

3护士人文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

构建医院护士人文素养教育教学体系需要医学院校和临床医院共同配合,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体系建设,形成系统的培训方案,提升护士的整体素质。“健康中国理念”表明了国家对健康的重视,提高了社会对医疗行业的重视。护士人文素养教育作为医学人文的一部分,理应受到应有的重视[21]。3.1医学院校护生人文素养教育理念与方法。学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增强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护理人文教育[22],国内护士人文培育体系的构建可参考国外医学院设置随机性、有效性、相交性、连续性的人文课程[23]。3.1.1设置教学目标。重视培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能力和专业人文精神[24]。护理人文素养教学目标应以人文课程为基础、以人文项目为抓手、以校园文化为载体,重点推进实施护生素质教育工程,厚植护生的人文素养,为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25]。3.1.2优化课程结构。将伦理、人类文化等相关课程纳入高等护理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26]。医学院校可根据需求,单独开设伦理学课程,增加有助于培养专业精神的学科,包括文学、音乐、视觉艺术、戏剧、表演研究、人类学、叙事医学和医学史等[27⁃28]。3.1.3改进教学方式。护理人文素养的养成需要护生在精神和情感上的内化和转变,因此,加强护理人文素养教育需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在于促进教育方法多元化,如采用叙事法[29]、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BL)等创新方法实施课程教学。新颖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如概念映射、生物科学多媒体等)可以更有效地影响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0],从而更加具备人文精神。①叙事医学:叙事医学已成为培养医护生同理心的医疗实践核心,即医生、病人和家庭之间关系的重要教学工具[31]。石晨曦[32]认为提升医护生叙事能力是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部分。采用叙事法进行教学有助于护生在临床实习中引入叙事医学的理念,加深他们对病人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人文护理。②隐形课堂:隐性课堂是针对教育发展需求及护生个性成长发展要求,采用非正式的、无意识的、未明确规定的一种教学模式[33]。Winter等[34]论证了开展隐形课堂有利于护理人文素养的教学。雷鹏琼等[35]也提到隐性课堂能有效强化医护生人文关怀理念、增长人文关怀知识、提高人文关怀能力和人文关怀感知能力。③PBL:研究表明,由非医学背景教师运用PBL能促进护生对人文学科的满意度[36⁃37],刺激认知过程,间接提高其对于人文学科的学习兴趣。④案例教学(CBL):基于影视情境的CBL有利于加强灾难护理教育中护生人文素养[38],CBL教学法将课堂自主权交于护生,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护生通过头脑风暴、灾难现场情景观摩与模拟等带入场景,形成临床思维,建立积极的人文素养。3.1.4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教师良好的人文关怀能力可影响护生将人文关怀转移至病人[39]。研究认为,将人文素养课程融入专业课程的关键是要提高教师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40]。发挥教师模范榜样作用,影响护生的专业品质,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41⁃42],教师还可以对护生的实践和行为模式产生作用,影响护生专业价值观在护生绩效中的内化[43]。3.1.5加强护理人文素养实践。学校教育需重视价值培训和职业社会化[44],重视医学人文实践教学的规划与实施,注意学校和医院的连接。张立力等[45]提出,可建设护理人文素养教育实践基地,帮助护生巩固在课堂上获得的人文知识,在基地模拟临床人文教学,搭建课堂与临床的桥梁。3.2医院护士人文素养教育方法。学习具有背景性,护生掌握的实用技能以及他们如何使用这些技能取决于他们所参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46]。护生进入临床实践时,教学医院应定期集中展开人文知识教育[47⁃48]。美国护理学院协会(AACN)2008年开始加强护理教育的基本文化能力,即拥有关于不同文化群体的知识,可以提供病人可接受的文化关怀,接受并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49],继续教育项目突出了现有护理队伍的文化能力[50⁃51]。因此,医院可按需开设继续教育课程,提高护士文化关怀能力,丰富其人文素养。研究发现,2~5min的正念冥想可帮助压力较大的夜班护士改善对他人的态度,增加对病人的同情[52],正念干预亦可改善自我效能感和同理心[53]。因此,可尝试推广正念冥想,创造培养人文素养的氛围。

4护士人文素养教育体系的评价

护士人文素养教育体系的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即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及护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两个核心环节。体现教学效果的护理教师行为包括人际沟通能力、教学能力、评价能力和人格特质[54]。可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人文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其教学主观体验,或采用问卷调查评价人文教育方法教学效果,了解护士人文知识掌握情况,亦可采用书面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的人文素养考核体系。

5小结

人文素养培训范文篇7

杜时忠教授在其著作《人文教育论》中指出:“人文意味着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是一种以主体的体验、理解为基础的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方法。”[1]扩展到人文教育,既可以代表文、史、哲等具体的学科教育内容,也可以代表一种教育改革举措,比如通识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其核心都是人文精神,且目标都是完善人格、促进个性发展、注重实现和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因此,人文教育实质上就是旨在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1]。与人文教育这一概念相对应的是科学(职业)教育。进行科学(职业)教育,目的是传授给人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使其获得具备社会生产的能力和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能力。如果我们简单把人文教育概括是关于“做人”的教育,是完善“三观”的教育,是不断追求“善”的教育;那么,科学(职业)教育就是关于“做事”的教育,是解决“方法论”的教育,是追求“真”的教育。

2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时代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职业技能与人文教育二者统一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指出,“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内容应“突出强调加强基础文化和基础能力的教学方面的改革,培养工作中的创业态度和革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面向生产和劳动世界。”[2]高职的人文教育受到各国教育家的日益关注,使人们意识到高职教育不仅只是传授某种技能或生存手段,为就业服务,更是为了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的核心所在就在于它对人的人格心灵的“唤醒”。[3]因此,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才会使高职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2.2加强高职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是避免人才单一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放眼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个行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单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社会的需求,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复合型人才不仅应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也应具有敏锐的思维力和观察力,强烈的团队精神以及一定的创造力。而这些素质的养成不是通过技能培训本身就能实现的。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避免当前高职教育过分强调技能训练的人才发展失衡现象,有利于培养对象向着复合型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和谐发展。人文教育是一种社会公民的养成教育,旨在培育人的精神世界,陶冶其性情、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修养。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加强职业人文教育是避免人才片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显然人文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从“器”向“人”的转变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焕发人文关怀的教育本质的应然选择[4]。

3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受到功利主义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环境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人文课程课时数偏少且分布不均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修业年限都是3年,而且大三的大部分时间还都用于实习、写毕业论文或者做课程设计、考证、找工作、专升本等其他事情。但是,许多高校的培养目标依然很高,要求毕业生具有“双证”———即毕业证以及某岗位从业资格证。因此,大量的课程被压缩至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内修完。以我校机械工程系机制专业某班2012-2013年第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为例,这个班在一个学期内要修完8门课程(不含选修课),最多一周要上36节课,甚至在周末还有课。在这36节课即36学时中,安排了大量的具有相当难度的专业课,涉及人文修养教育的课程只有2~4个学时(课程分单双周)。这样的课程安排,不仅把学生的课堂时间排得非常满,而且学生的课余时间也在钻研专业课的问题,需要花大量时间真正吃透专业知识。很少有学生在有限的课外时间还会自觉地学习人文知识,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之一。

3.2教师队伍整体的人文素质制约人文教育的实施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因此,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强调“双师型”教师,基本每年都会资助这些老师进修;而人文社科领域知识的更新速度较慢,因而人文、基础类教师相应的培训与进修易被忽视。长此以往,难免造成这部分教师的懈怠,在教学上缺乏激情,在科研上缺少动力。此外,专业课教师多出身于人文基础较为薄弱的理工科大学或者因自身知识结构所限,要么对人文知识不重视,要么,即使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力不从心,无法更多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即使有部分文理双全的老师有此意向,也往往因为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而被迫放弃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目前,师资队伍人文素养的欠缺成为了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瓶颈。

3.3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

与本科院校的在校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客观上高考分数较低,而且心态较为功利与浮躁。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报考目的都是为了学到一技之长,毕业后找一个较为理想的工作。因此,他们的注意力基本上都在专业课上,而对公共课和人文课则不太用功。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热衷考取各种证书,比如英语四级、计算机等级证,各种从业资格证等,而疏忽对艺术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在业余时间也都热衷于上网玩游戏、打工挣钱。在心理素质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心理问题的比例也居高不下。“据抽样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不健康的人数大约占总人数的30%,这些带着不完善人格的学生走入社会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也是不利的”。造成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整体水平偏低的因素有很多,但学校人文教育内容缺失、措施不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来自于《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杂志。《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4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对策

4.1明确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过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教育的时代已经不符合当代的教育理念。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必然选择,是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提升人才素质的关键举措。技能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核心是要求学生把学习和日常行为规范统一起来,课堂与课外统一起来,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一般来讲,科学的知识技能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人文教育则侧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想象力、集体主义、关心帮助他人的品格等。高职院校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着眼点,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致力于学生的人格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品德、情感、人性等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保障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

4.2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建立一支专业知识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突出、具有人文关怀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根本保证。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训。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训是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养的有效方式之一。人文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相当的高,真知、真信、真行、真情这“四个真”,是通识课教师的必备条件[5]。高职院校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比如,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进行岗前培训时,可加入人文教育的相关内容;对于在岗多年的老教师,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其制订适宜的人文素养学习计划,采取自学、培训、同行交流等形式,并把人文教育纳入人才考核和培养计划,最终使教师能够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践行人文教育。第二,改革教师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是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把人文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其中,可以有效地推动人文教育的开展。例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发挥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6]。

4.3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

大部分高职院校现有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重视对学生知识储备及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反映形式。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真正成为教育者的自觉责任和学生的自觉行动。首先,不仅要考核学生人文课程的成绩,还应把学生平时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相关人文课程考评体系,通过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化情况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其次,加强学生人文素养评价建设,搭建学校、家庭、社会联合统一的评价组织系统,建立科学灵活的职业人文素质评价机制。学生在不同场所反映出来的人文素养更具有真实性,更能说明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实际水平;再次,实施素质拓展证书制度的评价方式。培养拥有毕业证、从业技能证书、素质拓展证书的“三证”人才,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持有素质拓展证书走向职场。

4.4加强学校第二课堂建设

人文素养培训范文篇8

1、提高教师素养,随风潜入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更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者,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一位人文素养高的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作用,因此教师创造的人文化的学习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校内语文教师培训,将学校内的所有语文教师组织在一起举办一个教学交流会,在交流会上所有语文教师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地表达自己的人文教育主张,教师间相互学习彼此的教学经验,逐步改进自己的教学不足,不断提高课堂质量。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创建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由地释放自己的情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心地阳光的青少年。

2、创造具体情景,润物无声

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具体情景不仅包括在语文课堂上也包括课外生活中。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教师要教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精彩,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更加注重加入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进行《浪花》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上给学生展示关于大海拍击沙滩激起层层浪花的图片,也可以在网络上搜集电影中关于大海拍击沙滩激起浪花的片段视频,通过电影和图片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体验,让学生对浪花的产生以及海浪拍击沙滩激起浪花的美景有个具体的全面的了解。在学生对浪花有了了解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当你站在大海边上海风吹来,吹起了层层浪花,浪花拍打着你的双腿时的感受。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浪花》中表达出的主人公对浪花的喜爱之情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另外,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可以在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中进行。通过让学生体验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情感和丰富多彩的事物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爱心,有同情心的好少年。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给学生讲述历史文物背后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五千多年来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对那些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以及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充满崇高的敬佩感,并以这些人为榜样,学习他们敢于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大无畏精神。

3、发挥学生主动,探索升华

人文素养培训范文篇9

关键词:商务英语;人文素养;障碍;对策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和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社会、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加。然而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冲击下,当前外语教育功利化倾向愈发明显,导致外语专业特别是商务英语专业弱化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而直接影响其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能。本文尝试对人文素养概念、商务英语专业与人文素养关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障碍及对策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商务英语专业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人文”一词出自《易经》:“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在古时指礼乐文化,(刘芳,2012:110)在现代则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一词在《辞海》里的解释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素养”与“素质”“精神”不同,它更强调能力,即“素质”和“精神”的外显、行为。但这种能力必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简单地说,“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由人文和素养的各自概念可知,人文素养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人文知识,知识是外在可以量化的,而素养是已经内化到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他的生活行为中的品质。事实上,人文素养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人文知识的学习是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人文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美学、文化学等内容。人文精神是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的,它是指对人的生存、发展的关怀与追求,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和衡量标尺。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到既习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知识,又具备自我完善的品质,成为一个有智慧、有良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2018年4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正式颁布《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该标准提出英语类人才培养目标即该学科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该目标虽已明确写入“人文与科学素养”这项素质,却没有强调它的核心地位,短时间也就无法改变当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问题,但令人欣喜的一点是,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了与时俱进的转变,即由单一注重语言文化知识运用能力变为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并重。这是学科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商务英语专业回归人文学科本位的客观要求。

2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文素养培养的障碍

2.1部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一方面,对基础学科和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学习不重视,学习兴趣偏重于实用知识技能。具体表现为:英美文学、中西方哲学、历史学方法、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和人文素养课程选课人数少之又少,而计算机、电子商务、生活经济学、物流等实用知识技能课程选课学生常常爆满。与此同时,对于英美文学和哲学等人文素养课程,多数学生往往持消极的学习态度,认为这些课程只用拿到学分,学的好与坏与将来就业、个人发展关系不大,无须像学习专业课那样认真。另一方面,多数学生把课余时间花在为今后找工作和职业发展上,无暇关注人文素养的提升。他们有的把课余精力放在考取各种时兴的职业资格证书上,比如计算机证、普通话证、会计师证、导游证等。有的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校外培训机构做兼职赚取外快,以便迅速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自己的收入。2.2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缺乏人文素养教育背景及教学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外语本科专业教育已经走过50多年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急需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和中学英语教师”,到20世纪60年代“除培养口笔译人员、中学英语教师之外,也培养外事翻译干部、语言水平较高的师资、高级翻译和少量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人才”,再到20世纪80年代“向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转变,着重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和通用型人才”,(张沉香,2012:120)最后到2018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能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其中,只有最后一阶段人文素养的培养才开始上升为国家外语教育政策要求,可见长期以来,在原有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下,我国外语专业教师大多没有受过系统的人文素养教育,进而导致该方面教学能力差强人意,相应的教学成效大打折扣。与此同时,随着市场化浪潮波及大学校园,急功近利的行为在我国高校教师中也屡见不鲜。具体表现为:高校教师完成自身教学工作任务之外,课下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而忙于申报各种科研课题项目和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加上教学和教研课题申报较少考虑学生的期待与需求,这些现象使得高校教师更多地关注了自身发展,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2.3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最新版《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商英国标》)明确要求,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毕业论文五个部分。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按四大模块设置,各模块占专业课程总学时的比例大体为:英语知识与技能模块为50-60%;商务知识与技能模块为25%~35%;跨文化交际模块为5%~10%;人文素养模块为5%~10%。人文素养模块应开设:英美概况、欧美文化、英美文学等类课程。(王立非,叶兴国,2015:300)从以上课程体系设置不难看出,其中人文素养模块占专业课程总学时比例明显偏低,且该模块课程种类没有充分体现人文素养教育的本质要求,缺少人文精神、人文行为教育一类。2.4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评价要求欠缺操作性。《商英国标》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该专业本科教学评价应注重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教师的职业道德、教研能力、实践能力等,以及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王立非,叶兴国,2015:301)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到,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已上升为总体评价的重要环节,这一点值得肯定,但形成性评价具体可采用哪些形式尚未明晰,且素质、能力评价仍亟待进一步细化并制成量表。

3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对策

3.1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学习功利性动机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到大学学习目标的多重性和价值所在。为了改变这一错误观念,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可以透过各种机会比如新生入学教育、公共课、专业写作课教学,使学生正确了解大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即“一是培养对自己内在身心特质的了解;二是培养求取新知的方法与能力;三是培养适应个人生活所需要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四是培养适应社会生活所需之较髙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五是培养理解与关怀全世界、全人类所需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金焱,魏传光,2014:19)。有了远大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动机就会弱化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将学会兼顾具体目标与远大目标的关系,有用性知识、技能学习与人文素养培养的关系。3.2有效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及教学能力。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除了要具备商务语言类教师应有的语言、商务和道德素养外,还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可根据文化素养教育的具体要求,充分挖掘教材中含有的人文精神元素,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集体讨论等方式,深化学生和教师本人对人文知识的理解与领悟,同时也有益于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教育的能力。除此以外,学校应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获得感,为教师提供针对性更强的人文素养培训,从而使其更积极主动投身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去。3.3完善商务英语专业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在当前《商英国标》商务英语专业本科课程数量占比固定情况下,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建议将英语知识与技能模块比例减少到40%~50%,人文素养模块比例增加到10%~15%,具体而言可考虑删除听力、商务英语泛读等课程,增补其他人文素养类课程。另外,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设置。大一、大二可以开设涵盖大学生生活、道德情操熏陶以及跨学科知识为主题的课程例如大学生心理,文学与人生、科学史、社会学概论等。大三、大四可以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的课程,比如西方哲学概论、中西文明对比、国别文化、商业文化、企业文化、美学等。一言蔽之,这样分阶段设置商务英语专业人文素养课程,能更好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实需求。3.4抓紧研究、制定商务英语专业人文素养评价的有效方式。除了对学生的人文知识进行评价之外,我们还要注重对学生其他人文素养如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的有效评价。前者可以通过终结性考试的方式直接评测,后者则应该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察:一要通过课堂观察、学习档案、访谈、内省、日志等途径,记录、评估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存在的不足,进而激励、指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二要尽快研究、制定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评价量表,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供客观参照。

参考文献:

[1]刘芳.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与反思[J].高教探索,2012(5):110-112.

[2]张沉香.外语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构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金焱,魏传光.大学与人生导论(修订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人文素养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强化;学前教育;人文教育

幼师队伍规模越来越大,幼师师生比例不断缩小,显著改善了配置情况。《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给出了具体的培养要求。现阶段学前教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面临着尖锐的现实问题,即学生缺少人文素养,强化学生人文教育是现阶段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什么是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一个符合时代的积极概念,被普遍认可,而人文范畴具有包容性,理论界对人文教育的内涵存有不同的界定。一般有三种定义:一种是,人文主义教育指的是人为本位的教育。一种是,人文学科教育基于人文学科的基本内容教育,另一种是,有关成人的教育,也就是全人教育理念,借助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实现对完整人的培养。通常人文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知识的教育,另一个是人文素养的教育。传递人文知识的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教育有所不同。

二、强化学前教育大专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从本质上看,人文教育即人性教育,中心即涵养人文精神。幼儿教师教育对象是学前儿童,这个阶段的儿童年龄处在0~6岁,在认知能力及情感意志等方面尚不成熟,启蒙教育的开展对幼儿后续成长与发展十分必要。《标准》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做出了明确规定,从中可见,合格的幼儿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强化学前教育大专生人文教育很有必要。

三、学前教育大专生培养面临的困境

审视当前学前教育大专生培养情况不难发现,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视专业技能的教授,忽视职业素养的培育。许多学前教育专业大专以初中为起点,经由中等师范学校转变而来,经过长时间的办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具有自身优势,侧重于专业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在专业技能培训与竞赛上,如,写与唱等,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对职业素养的教育,借助有限的思想政治课及心理课等来完成,和《标准》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此外,当前社会环境较为复杂,要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二)教育实习执行缺位。教育部提出要求,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最后半年时间内进行实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未集中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学校自行和实习单位联系,使得许多学生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实习,甚至不去实习,教学实习成效很难保证。学生获得大专毕业证时,缺少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经验,未真实感受幼儿园环境氛围,必然导致人文素养严重缺失。(三)忧患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弱。在整体教育事业中,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处于基础地位,和我国教育的兴盛有很大关系。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质量意识,强化管理,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才能符合市场需求。因为部分学生忧患意识不足,不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幼儿教师的培养,侧重当前利益,长远目标设计匮乏,未深入关注学校可持续发展。上述表现为,学生管理松懈,对学生基础文化课成绩要求不高。不严格的管理是不能培养出健康人格的。

四、强化学前教育大专生文教育的具体对策

人文教育要借助多种方式开展,包括积累丰富的人文知识,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融入生活实践当中。根据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使用下述几种方法:(一)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就业意识教育。为学生学习提供动力,增强学习紧迫感,推动人文学科学习,许多子女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备受父母宠爱,不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无法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安于满足。幼儿教师教授的是儿童,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知识能力,需要积累丰富的人文知识,方能担任幼教工作;通晓人文、地理等知识,把知识内外成人文精神。(二)将语文教学活动作为支撑,将人文知识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语文学科在许多学科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均有涉及。更重要的一点,在人文教育上,语文具有独特优势,语文教师借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情感渗透给学生,进而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获得较高的人文精神。(三)统一分配在职教师培训与在校大学生的教育,从教育实习中获得成效。《标准》对在职幼儿教师也提出要求,需要终身学习。学校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集中安排在职教师培训与在校大学生的教育实习,针对岗位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以满足教育实习的实际效果。学生在实习中切身感受幼儿园教育工作,让学生从学生心理转变为幼儿教师心理,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经验,锻炼专业技能,让幼师产生幼儿教育工作感情,获得较高的职业素养。人文教育给人精神教育,促进与维护人的发展,获得自由。当前学前教育大专生人文教育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具体问题上采取相应的解决方式有效解决问题。在具体工作开展中需要从多个层面开展,以此优化学前教育大专生人文教育。事实上,人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无法由学校独立完成,需要学校和社会等共同参与,如此,才能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

作者:魏筱静单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