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护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8:43

人文护理论文

人文护理论文范文篇1

1.1规律性护理

规律性护理方法,是指管理精细化、具体化、程序化、规章化、有序化、规范化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化。按照规律性化护理方式,有利于精细化管理,将管理方式与实际工作联系到一起,在做好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将管理延伸与扩展。规律化将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充分凸显,具体问题落实到相关部门,做到责任到人,问题到户,从而保证工作有规律地进行,确保工作的质量[3]。护理工作是医疗的重要部分,护理工作环节多,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细节,加强护士工作中细节思维的训练,使护士形成细节意识,目前护理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参予人员多,且环节多,一个细微的环节出现差错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4]。

1.2注重服务细节

增强患者归属感骨科老年高龄患者多,大多数患者都是在原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的基础上再加上骨折创伤及大手术的打击,所以护理的难度相当大。某一细节稍有疏忽就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对患者造成生命危险,故工作是否细心细致,关系到患者安危和手术治疗的成败,故护士能不能做到主动关心患者,细心地观察患者的早期、微小疾病的变化,为患者赢得最佳的抢救时机,挽救患者的生命,才是我们护理工作最终目标。所以护理效果与护理工作的精细化密切相关,护士不仅要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同时将护理工作个体化,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体现同感心,设身处地的考虑患者的感受,从而有效提高护理效果,既让患者感觉亲切感,又让患者感觉到归属感,对患者的康复有显著意义。

1.3建立关爱链

建立关爱链要将日常护理与感动护理相结合,通过感情护理,使医生、护士与患者这三者之间形成关爱链。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让患者接受患病的事实,在入院其间接受和配合医护的治疗,减少抵触和消极、焦虑等不良情绪。感动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耐心、爱心、关心相结合,使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享受到更贴心的服务。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觉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爱心。我院实行“入院一壶水”的护理政策,入院时为患者打好一壶开水,使患者感觉到来自医护人员的亲情。日常护理与感动护理相结合,形成了立体关爱网络,即能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也能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日常护理工作,使各个节点联动,将感动护理关爱覆盖治疗过程[5-6]。

1.4人文护理管理

人文护理管理为将护理质量有效提高,形成优质的护理服务。人文护理的要点是加强护理的环节控制,将精细化优质护理落实到各个病区。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心中的不良情绪,对患者进行教育。通过宣传手册的发放、宣传栏、组织病患交流,来提升人文护理,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7]。在人文护理同时加强护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实行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分层管理制。

1.5提升护理质量

加强内部管理,形成制度,责任到人。定期监管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对于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分析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从主观、客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责任组长按照管理制度定期对相关患者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为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等。监控内容包括管控病情、生活护理、健康教育等相关护理内容[8]。病情较重的患者安排优秀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确保每一名患者每天每班都有一名护士负责。每一位护士上班前到床边行交接班,进入病房前先敲门,先向患者问好,再向患者作自我介绍,夜间也要落实责任人,实现全方位优质护理。

2结果

2013年6月我院施行精细化管理,自主设计问卷调查表明患者满意度呈逐月上升的趋势。以2013年6~12月为例,患者的6月满意率为95.3%,7月为96.3%、8月为97.4%、9月为97.6%、10月为97.1%、11月为97.3%、12月为98.0%;2014年1~6月满意率分别97.5%、98.9%、99.1%、99.4%、99.6%,99.8%,在2013年6月~2014年5月实现零投诉,无护患冲突。

3小结

人文护理论文范文篇2

1.1一般资料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共有注册护士841名,本次试验选取呼吸内科病房、心内科病房、重症监护病房、骨科病房、胃肠外科病房、儿科病房、消化内科、眼科病房等8个病房的护士进行试验,每个科室内随机分成2组,人数均等,一组为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措施,另一组为人文关怀试验组,给予一定的人文关怀措施。8个科室共计218名护士,护士工作年限为:1~5年67名,占30.73%;6~10年82名,占37.61%;11年及以上69名,占31.65%。性别:女性210名,男性8名。年龄21~51岁,平均(27.65±7.01)岁。职称:护士72名,护师102名,主管护师44名。2组护士的年龄、性别、职称、工作年限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正式注册的在职临床护士在本科室工作1年以上;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进修或轮转科室的护理人员。

1.2方法

1.2.1定期进行人文知识讲座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每月开展一次人文知识讲座,请知名大学的教授或者社会学者就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展开讲座,普及人文知识,使平日在医院工作的护士了解更多的社会现象,学到更多的专业之外的知识。

1.2.2开展心理咨询

针对护理工作要求高、压力大,年轻护士多是独生子女群体,抗压、抗挫折能力差以及各医院护理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临聘护士比例逐年增大,队伍稳定性差等因素,护士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势必影响护理工作成效。为此,护理部特意聘请心理咨询师为护士提供咨询治疗,并设立心理咨询热线,保障护士的隐私,让护士可以有一个倾诉平台。同时,鼓励护士自发成立关怀小组,小组内设立心理观察员,及时与护士长沟通小组内成员情况,并请咨询师为其治疗。

1.2.3增加学习交流的机会

本院与多家医院达成合作协议,选拔优秀护士到其他医院参观学习。由护理部工作人员亲自参与设计参观学习日程,安排合理,学习内容丰富,活动的开展对本院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工作有着深刻的意义,回院后护理部举办专场的护理见闻交流会,交流的护士进行汇报,与护士分享见闻。开设网络学习课程,使护士们可以在家中接受护理学习教育,并与本市医学院校继续教育学院协商,促进学分互认制度。加快职称的提升,为未来的规划提供帮助。

1.2.4护士长微笑式管理

(1)每天早上护士长与每一位护士问好,并且面带微笑。(2)提前1周排班时,考虑护士自身情况,有需要的护士提出调班申请时,尽力满足。(3)在保障工作正常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允许在排班之后,因临时情况请假。(4)处事公平,发生纠纷时,保护护士合法权益,奖金分配透明。(5)时刻注意尊重护士,在业务工作中多指导鼓励,少批评命令,对护士作出的工作成绩及时给予认可和鼓励。(6)每周在晨交班时抽出一定时间,由护士提出对科室提出不足,并就问题一同讨论。(7)在科室管理中注意观察护士的长处或优势,安排与其特长或能力相适应的科室管理任务,并授予相应的权力。

1.2.5保障护士权益,满足护士诉求

成立由护士组成的护士维权小组,当工作中遇到纠纷时,协同护理部领导,护士长一同处理,增加护士自己做主的权利,使护士们可以更好的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

1.3评价标准

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工具采用卫生部根据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问卷及优质护理服务等政策文件修订的《护理人员体验与满意度》问卷,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66,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分别计5、4、3、2、1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及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团队协作、本职工作、职业生涯展望等维度上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总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离职率15%,试验组离职率9%,离职率下降6%;对照组患者满意度91%,试验组患者满意度94%,患者满意度提高3%。提高对护士的人文关怀后,有效地提高了护士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增强了工作合作,降低了护士离职率,患者满意度相应提高,均说明增强对护士的人文关怀对护理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讨论

3.1人文关怀提高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

护士是一项辛苦的职业,除了需要基础扎实的业务技能,还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敏捷的思维和应急处理的能力等,繁重的工作及社会舆论都无形地增加了护士的压力。近些年,护士离职率逐年增高,这与护士得不到足够的人文关怀有关。本试验通过多种措施增加对护士的人文关怀,1年后,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离职率也相应减低,不仅有利于护士队伍的稳定,也促进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3.2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

提高对护士的人文关怀后,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下降,这可能与增加人文关怀后,护士对工作的认可度增加,工作热情提升,进行护理操作时更加认真,对患者十分负责,这也充分证明了加强对护士的人文关怀的重要性。降低护理差错率有利于保障患者的安全降低对患者的伤害,减少临床事故的发生,最终可以促进优质护理的开展。

3.3患者满意度提高

人文护理论文范文篇3

现代护理的关键是人的健康,具体包括四个部分:环境、人、护理及健康。然而护理人文关怀的思想核心为以人为本,这也是护理科实施人文关怀的精髓及核心。只同时也制约医院的发展。因而,内科护理人员应尽快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多与患者沟通和交流,不断提升护理水平和护理技能,同时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融入情感因素和文化因素,建立和谐、稳定的内科互利环境,巧妙化解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矛盾,提高内科护理质量,加快患者的康复。有尊重患者的人格,以人文本,关爱患者生命,才能够让患者感受到医学抚慰生命的善意,感受到人文关怀。

2在骨科日常护理细节中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最终目的是实施人性化服务,人性化服务的核心是具有爱。医护人员的职责不只是口头的一个承诺,而是要认真做好每个动作,说好每一句好,注意每个眼神和表情,这些都可能带给患者不同的感觉。护士应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日常护理中,充分尊重和关爱患者。具体如:(1)进入病房前先敲门,随手关门,做到轻声说话,轻声走路,轻声开关门以及轻轻操作;(2)在工作期间不在操作患者时接听私人电话,将贵重药品带到患者身边,以便需要时使用;(3)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选择合适的称呼。

3在骨科护理的各个环节体现人文关怀,实施人性化护理

3.1在患者住院到出院全过程体现人文关怀

在骨科住院的患者多为骨折患者,大多数受到外伤,在入院时就忍受着巨大的疼痛。特别是车祸等伤害,患者还未从车祸的意外中稳定下来,被送到医院,面对陌生的医护人员以及周边的环境,心理产生不良的情绪,主要为恐惧、焦虑。护士在与患者接触时,第一面就应该给患者留下好的印象。

3.2患者住院后根据病情需要实施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以及牵引治疗

入院后患者并不了解如何检查,尤其是实施骨牵引的患者面对陌生的医疗器械,心理更加恐慌。护士应在实施操作前向患者详细解释操作的步骤,选择简单易懂的语言,缓解其紧张的情绪,解除思想负担。骨科患者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即为疼痛,护士应给予同情和鼓励。

3.3围手术期的人文关怀

对患者实施术前指导,教患者有效咳嗽,正确呼吸,增加自信心,克服恐惧心理。告知术前相关的注意事项,同时讲解术前禁食禁水的重要性。骨科患者在实施手术前需要根据病情需要及手术部位留置导尿、备阴毛等,一些患者存在抵触,不愿意配合操作。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与其良好的沟通,讲解相关操作的必要性,解除患者的疑虑,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的隐私进行保护,降低患者肢体暴露的程度,操作动作要轻柔,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爱。

3.4术后护理中实施的人文关怀

手术完成后,患者回到病房时,护士应立即到床边陪同,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处理好各种引流管。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应与其进行沟通,询问其感受,告知其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在讲解过程中注意语气温和,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疼痛。术后根据情况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加快患者恢复。

3.5患者出院时体现的人文关怀

对于即将出院的患者,应提前告知其家属及其患者本人,指导家属办理出院手续,做好出院准备,对于从医院带出的药品要详细讲解服用方法,可单独书写用法用量。根据每个患者的骨折部位制定康复计划,患者离院时护理人员应起身相送,说一些祝福和关心的话语,让患者感受到在医院度过了一个温馨的诊治过程。

4小结

人文护理论文范文篇4

1撰写护理论文存在的难点

起点低、累积少:尽管近十年普及不同形式的护理大专及以上教育,但目前我国护理队伍仍以中专学历为主体,即使在比较发达的上海市,在职护士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3.1%[2,3],造成文化水平的局限;目前,临床护士在业时间短,流失多,尤其是现在聘用合同制人数日趋增多,人员年轻、流动快、文化素质不高,使临床护士整体的知识、经验累积少,难以在理论上进行总结。

提高慢、更新难:护理学科的相对弱势和对工作“简单重复性”的误解,护士外派学习机会相对较少,且自身也满足于简单重复性工作,因而获取知识的途径、能力受限,知识难以更新。

主动性差、创新难:在临床工作中,护理工作平凡、琐碎,多呈被动性,限制了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创新意识的发挥。

缺乏写作技巧:对初学者来说,由于缺乏写作经验,第一道难关便是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其次是有了素材,又找不到写作的灵感、方法和技巧。尽管不同论文的撰写有其相对固定的格式,但面对不同的写作方法、形式,写作者的写作水平、经验也各不相同,有好的素材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

2提高撰写质量的对策

2.1改善自身薄弱的知识基础

2.1.1加强“三基”学习、强化“三新”:“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完成医疗、护理任务的前提,也是写好护理论文的基础。如今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三新)层出不穷,要把“三新”学习融入到工作中,带着问题学、向专家请教,勤看书、多动脑;同时,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了解专科发展前沿,获得新信息,掌握新方法,有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和确定写作主攻方向。

2.1.2立足本职、深入实践:实践是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文章素材来源的基础。立足本职、深入实践,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难点的过程中找到写作题目和素材。例如,1名膀胱肿瘤女病人因尿流改道手术后产生了轻生念头,作者在为其实施心理疏导时萌生了研究并制定可控膀胱病人心身护理模式,其经验总结发表在中华护理杂志,并获全国护理科技进步奖。立足本职还意味着护理人员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资历对待护理论文写作。如低年资护士主要抓好“三基”,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经验;高年资护士可进行“个案病例的护理分析”写作,积累必要的写作技巧和经验;主管护士应进行护理方法、器具的改进或创新方面的实践和写作;高级职称护士可对护理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完成有创意的、高质量的护理论文。

2.1.3勤于思考、促发“灵感”:灵感来自于对从事工作的投入和追求,当自己置身于复杂的矛盾中,勤于思考常会有解决方法的“一闪念”出现。这种“一闪念”常包含有创新内涵,应抓紧相关资料的检索、查新,在此基础上付诸实施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新”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不断发现问题并改进,总结出的文章才有特点和新意,并争取早日成文和获得首先发表的机会。例如尿道下裂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分泌物排泄不畅导致的尿瘘,解决分泌物引流的关键是做好管道护理。作者通过设计与众不同的冲洗、抽吸、挤压三步清理法,有效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总结的2篇文章顺利发表并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2.2增强知识累积技能

2.2.1个案病例的护理分析:主要针对某些特殊、复杂、意外、重大抢救等少见或罕见病例,当前又缺乏有效的系统治疗和护理经验,及时报道这类病例诊疗或护理的经验、教训,分析病因、机理,提出注意事项等。这种回顾性总结是护理论文撰写的初级阶段,但个案护理所积累的经验,不仅丰富了护理理论和实践,也可促进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

2.2.2护理方法、器具的改进或创新: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新的护理问题或科室开展新技术等医疗性问题,需进行方法改进或器具创新。在护理实践中,面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去引发对解决问题的联想和切入点。对于医疗所带来的护理问题,可以通过参加病历讨论、医疗查房,了解和查找解决医疗工作中面临的护理配合问题。例如,小口径引流管的连接问题,由于引流管口径小、引流袋连接头大导致衔接费力、不易套牢,在连接时造成漏液、污染。对此,作者选择一次性输血器上的连接头作为桥梁,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总结的“一次性输血器的妙用”已在杂志上发表。对新的护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介绍,可达到知识共享,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2.2.3护理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指的是某些尚未发生但可预见存在问题的探索性立题研究。它既可以通过工作调研,找出对严重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实际护理问题,也可以依托医疗进展、尤其是专科特色技术和主攻方向所带来的护理问题而确立护理研究方向与课题。例如尿道下裂的处理是我院泌尿科的特色技术,由于新尿道分泌物的淤积,手术的一期成功率低,因而,它是值得研究的护理课题,作者根据此进行了前瞻性立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完成系列护理论文。

2.3强化护理论文撰写技巧

2.3.1临摹法:有了素材以后,走捷径的方法可以是在护理杂志上找一篇类似的文章格式作参照,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按葫芦画瓢”完成。这种模仿他人文章格式的写作既容易掌握写作的方法,又是及时了解杂志对书写格式、表达方式要求的途径。

2.3.2经验法:当有一定写作经验,作者可针对不同内容和题材,选择不同的写作方法,在遵循不同论文撰写的相对固定格式的前提下,自成一派。这类文章主要来自临床工作的新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体会等,是有一定写作经验的临床护士常采用的写作方法。

2.3.3选题法:它是护理问题的前瞻性研究,通过选题、立题论证、方案设计、工作实施、资料整理和总结后所发表的论文形式。虽然这种论文形式较单一,但由于着重创新或新理论探讨,论文内容和格式有严格要求,这类文章写作难度相对大,对作者综合能力要求高,为护理论文的高级阶段。

人文护理论文范文篇5

1撰写护理论文存在的难点

起点低、累积少:尽管近十年普及不同形式的护理大专及以上教育,但目前我国护理队伍仍以中专学历为主体,即使在比较发达的上海市,在职护士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3.1%[2,3],造成文化水平的局限;目前,临床护士在业时间短,流失多,尤其是现在聘用合同制人数日趋增多,人员年轻、流动快、文化素质不高,使临床护士整体的知识、经验累积少,难以在理论上进行总结。

提高慢、更新难:护理学科的相对弱势和对工作“简单重复性”的误解,护士外派学习机会相对较少,且自身也满足于简单重复性工作,因而获取知识的途径、能力受限,知识难以更新。

主动性差、创新难:在临床工作中,护理工作平凡、琐碎,多呈被动性,限制了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创新意识的发挥。

缺乏写作技巧:对初学者来说,由于缺乏写作经验,第一道难关便是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其次是有了素材,又找不到写作的灵感、方法和技巧。尽管不同论文的撰写有其相对固定的格式,但面对不同的写作方法、形式,写作者的写作水平、经验也各不相同,有好的素材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

2提高撰写质量的对策

2.1改善自身薄弱的知识基础

2.1.1加强“三基”学习、强化“三新”:“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完成医疗、护理任务的前提,也是写好护理论文的基础。如今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三新)层出不穷,要把“三新”学习融入到工作中,带着问题学、向专家请教,勤看书、多动脑;同时,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了解专科发展前沿,获得新信息,掌握新方法,有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和确定写作主攻方向。

2.1.2立足本职、深入实践:实践是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文章素材来源的基础。立足本职、深入实践,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难点的过程中找到写作题目和素材。例如,1名膀胱肿瘤女病人因尿流改道手术后产生了轻生念头,作者在为其实施心理疏导时萌生了研究并制定可控膀胱病人心身护理模式,其经验总结发表在中华护理杂志,并获全国护理科技进步奖。立足本职还意味着护理人员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资历对待护理论文写作。如低年资护士主要抓好“三基”,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经验;高年资护士可进行“个案病例的护理分析”写作,积累必要的写作技巧和经验;主管护士应进行护理方法、器具的改进或创新方面的实践和写作;高级职称护士可对护理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完成有创意的、高质量的护理论文。

2.1.3勤于思考、促发“灵感”:灵感来自于对从事工作的投入和追求,当自己置身于复杂的矛盾中,勤于思考常会有解决方法的“一闪念”出现。这种“一闪念”常包含有创新内涵,应抓紧相关资料的检索、查新,在此基础上付诸实施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新”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不断发现问题并改进,总结出的文章才有特点和新意,并争取早日成文和获得首先发表的机会。例如尿道下裂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分泌物排泄不畅导致的尿瘘,解决分泌物引流的关键是做好管道护理。作者通过设计与众不同的冲洗、抽吸、挤压三步清理法,有效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总结的2篇文章顺利发表并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2.2增强知识累积技能

2.2.1个案病例的护理分析:主要针对某些特殊、复杂、意外、重大抢救等少见或罕见病例,当前又缺乏有效的系统治疗和护理经验,及时报道这类病例诊疗或护理的经验、教训,分析病因、机理,提出注意事项等。这种回顾性总结是护理论文撰写的初级阶段,但个案护理所积累的经验,不仅丰富了护理理论和实践,也可促进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

2.2.2护理方法、器具的改进或创新: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新的护理问题或科室开展新技术等医疗性问题,需进行方法改进或器具创新。在护理实践中,面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去引发对解决问题的联想和切入点。对于医疗所带来的护理问题,可以通过参加病历讨论、医疗查房,了解和查找解决医疗工作中面临的护理配合问题。例如,小口径引流管的连接问题,由于引流管口径小、引流袋连接头大导致衔接费力、不易套牢,在连接时造成漏液、污染。对此,作者选择一次性输血器上的连接头作为桥梁,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总结的“一次性输血器的妙用”已在杂志上发表。对新的护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介绍,可达到知识共享,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2.2.3护理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指的是某些尚未发生但可预见存在问题的探索性立题研究。它既可以通过工作调研,找出对严重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实际护理问题,也可以依托医疗进展、尤其是专科特色技术和主攻方向所带来的护理问题而确立护理研究方向与课题。例如尿道下裂的处理是我院泌尿科的特色技术,由于新尿道分泌物的淤积,手术的一期成功率低,因而,它是值得研究的护理课题,作者根据此进行了前瞻性立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完成系列护理论文。

2.3强化护理论文撰写技巧

2.3.1临摹法:有了素材以后,走捷径的方法可以是在护理杂志上找一篇类似的文章格式作参照,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按葫芦画瓢”完成。这种模仿他人文章格式的写作既容易掌握写作的方法,又是及时了解杂志对书写格式、表达方式要求的途径。

2.3.2经验法:当有一定写作经验,作者可针对不同内容和题材,选择不同的写作方法,在遵循不同论文撰写的相对固定格式的前提下,自成一派。这类文章主要来自临床工作的新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体会等,是有一定写作经验的临床护士常采用的写作方法。

2.3.3选题法:它是护理问题的前瞻性研究,通过选题、立题论证、方案设计、工作实施、资料整理和总结后所发表的论文形式。虽然这种论文形式较单一,但由于着重创新或新理论探讨,论文内容和格式有严格要求,这类文章写作难度相对大,对作者综合能力要求高,为护理论文的高级阶段。

人文护理论文范文篇6

一、我国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比较

(一)培养目标

1•中国:护理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并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护理学理论和技能,具备教育、科研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护理人才。

2•荷兰汉斯大学:毕业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须有管理才能,有远见,能够处理复杂情形,知晓卫生保健及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具备良好的评判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明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毕业生是能够在欧洲劳务市场发挥作用的高级职业护士。

(二)基本要求

1•中国:本专业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基础医学、预防保健、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临床护理技能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6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2)掌握现代护理学理论和技能;(3)掌握护理急性、慢性和急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操作技术及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并能应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4)具有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护理科研能力;(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写和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2•荷兰汉斯大学:通过学习,学生必须获得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明确专业发展的趋势,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自我反思能力。毕业生应能胜任5项职业角色:(1)提供护理服务;(2)组织护理工作,开发、指导护理计划和制定个体护理方针,组织和协调涉及几个学科的完整的护理过程;(3)进行护理改革;(4)指导同行;(5)护理专业人员。毕业生应具备12项能力:(1)应具备提供专业的和人道的护理服务的能力;(2)应具备应用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方法;(3)应具备对个人和群体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4)应具备协调相关护理服务的能力;(5)应具备协调落实已达成共识的措施的能力;(6)应具备开发和实施新的护理计划的能力;(7)应具备制定相关护理方针的能力;(8)应具备参与护理质量标准设计的能力;(9)应具备帮助和支持其他护士完成指定的护理任务的能力;(10)应具备提供建议和帮助的能力;(11)应具备改变专业和专业意识的能力;(12)应具备积极尝试新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1•中国:四年本科、理学学士。

2•荷兰汉斯大学:四年本科、护理理学学士(BSN)。

(四)专业特色

1•中国: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学习管理、涉及科研。突出护理是核心,以护理为主线组织课程,课程体现现代护理学的观念,反映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护理专业课程注重人的基本需要,注重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注重人文科学知识和行为科学知识的补充,注重解决健康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技能。学生从第一个学期就学习护理学的课程直到完成全部课程,护理这条主线贯穿四年学习的全过程,使“人是一个整体”的观念不断得以强化。设置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群使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意识,寻求和利用科研成果,并参与护理科研;主动地、持续地、评判性地获得国内外与本专业有关的新知识,促进自身和专业的发展;运用管理学知识有效地计划和安排护理工作;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也在不断发展,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荷兰汉斯大学: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能力本位学习。

护理学院提供以能力本位为中心,多种教育方式为特征的教育。重点是使学生能够应付复杂的护理情形,能够在没有或不能使用现有的标准护理计划和护理方案的情形下完成护理工作。获取质量控制、质量检测和质量改进的知识和技能,控制护理质量,并具备护理管理能力。传授更具科学性的循证护理,使毕业生能以此指导和发展护理,使毕业生能在迅速发展的卫生保健事业中提供审慎而又有科学依据的护理服务。部分课程将使用双语(荷兰语和英语)教学,开设多国文化教育,以便于学生和教师到欧洲各国交流学习,推动国际合作进程。

(五)专业化方向

1•中国:(1)社区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人际沟通、传染病护理等;(2)中医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中医基本理论、针灸推拿学、中医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人际沟通等;(3)口腔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医学基础、人际沟通、口腔保健与护理、传染病护理学等;(4)涉外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英语口语、专业英语、传染病护理学、人际沟通、多元文化与护理等。

2•荷兰汉斯大学:(1)慢性病护理;(2)精神心理疾病护理;(3)重症病人护理;(4)妇产科、儿科、青少年护理。除专业化方向课程外,学院还提供几个选修模块。如:家庭护理,护理教育,护理技术,司法精神病学,护理管理,护理改革等。学生必须选择一些选修模块,才能获得足够的学分。通过选择选修模块和专业化方向,为学生提供多个职业方向,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迅猛发展变化的卫生保健事业。

(六)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1•中国:

(1)课程结构。四学年组成:40周/学年,四年160周,其中:理论111.5周,实践48.5周。第一年,以公共课和部分基础课为主,实践2.5周(军训2周,入学教育0.5周);第二年,以部分公共课和基础课为主,实践2周(临床集中见习);第三年,以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为主,实践4周(社区集中实习2周,综合实践2周);第四年,实习和毕业论文,40周。

(2)课程设置。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包括国情、英语、体育、计算机等;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3)专业课程,包括护理学、心理学、健康评估、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管理学等;4)专业方向课程;5)实践训练,包括军训、综合实践(社会实践)、临床及社区见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2•荷兰汉斯大学:

(1)课程结构。四学年组成:42周/学年,四年168周,其中:理论78周,实践90周。第一年,预备教育阶段,理论30周,实践10周,选修2周;第二年,职业准备阶段,理论20周,实践20周,选修2周;第三年,专业化方向阶段,理论20周(专业化方向4周,选修模块16周),实践20周,选修2周;第四年,毕业阶段,专业实践20周(专业化方向16周,选修模块4周),实践20周,选修2周。

(2)课程设置。1)理论,包括护理学、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法律、组织管理学、国际学、科研方法等;2)技能,包括护理专门技能、沟通技能、管理技能;3)实践训练,第一学年10周,第二学年20周,第三学年20周,第四学年40周(实习20周、论文20周);4)专业化方向。

(七)教学方法

1•中国:(1)课堂讲授;(2)示教;(3)自学讨论;(4)实验实习;(5)操作练习;(6)角色扮演;(7)病例讨论。

2•荷兰汉斯大学:(1)理论学习路线,学习在工作模式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2)综合学习路线,针对护理单个项目的学习,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3)技能学习路线;(4)进一步学习路线,附加路线:包括特殊理论和概念的学习,如科研、循证护理、各国文化学习等。

二、中国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教学计划比较结果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状况大体一致,笔者收集的几理学院教学计划大同小异。我国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比较结果如下:

1.培养目标。尽管东西方文化有较大差异,教育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在对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是一致的。即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还要会管理,要面向国际。

2.基本要求。从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方面,两国的要求大同小异。但从能力方面荷兰更加注重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专业特色。两国的专业特色与国情密切相关,各有特色。但荷兰在对不同年龄的护理、家庭护理以及心理护理方面更有特色。

4.课程结构。从课程结构看,差异较大。近几年,尽管我国的护理课程作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加强了人文方面的教育,但基本上仍以护理理论为主。相比较而言,荷兰的课程设置以能力为主,面向国际,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是专业素质。

5.实践训练。从实践教学看,由于各校招生规模大,实践教学资源有限,国内多数学校的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为2∶1,实验多采用应证性实验,临床见习多采用集中见习的方式完成,课程设置为先基础,后专业,再实习的“三段式”,因此,理论和实践是脱节的。荷兰的实践训练从第一学期开始,每学期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训练,第一年10周,第二、三年分别20周,第四年40周,超过了理论的学时,学生的能力得到加强,学习目的明确,因此,适应护理发展的需要。

三、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提高。国家的改革开放,国际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护理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人群对健康的需求,与国际接轨,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人文护理论文范文篇7

1材料和方法

在2000年中华护理杂志经3审可刊用的518篇护理论文中,抽取50篇含中文摘要、关键词的论文原稿进行检查和分析。

检查内容:①论文编写格式中的题名、摘要、关键词:论文编写格式包括的内容较多,限于篇幅在此只能就其前置部分的题名、摘要、关键词——文献检索的重要入口[1]进行讨论;②名词术语;③计量单位;④数字;⑤参考文献;⑥图表。

检查标准:题名、摘要、关键词以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和《文摘编写规则》为依据;名词术语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依据;计量单位以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标准,要求以单位符号表示;数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为标准;参考文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其他内容以中华护理杂志2000年1期刊登的稿约要求为准。

2结果

2.1一般情况50篇论文作者的年龄:20~29岁11人;30~39岁16人;40~49岁22人;50~60岁1人。作者职称:初级11人;中级30人;高级9人。50篇论文标准化方面的主要问题如表1。其中存在1个方面问题的论文6篇,2个方面问题的19篇,3个方面问题的27篇,4个以上方面问题的9篇,无1篇论文不存在标准化方面的问题。

2.2具体表现

2.2.1参考文献方面:在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上的问题主要有:2个以上作者,仅列第1作者;标点符号不符合要求;缺少文题、杂志名称或出版社名称、出版地点、期卷号及页码等。在文献使用上主要表现为:在论文核心内容如护理方法上标注参考文献,实际上仅是部分观点使用了参考文献;内部资料等非公开出版物做参考文献;缺少必要的参考文献,如“据报道”后无参考文献等。表150篇论文在标准化方面的常见问题问题次数百分率(%)参考文献3774数字3468名词术语2856计量单位2754中文摘要1428题名918图表816关键词714

2.2.2数字方面:公历世纪、年代、月、日、时刻及计数、计量等未使用阿拉伯数字,或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混用,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应为20世纪90年代;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用表示概数时用错,如5、6个人,七、八十年代,正确的表示分别为五六个人,七八十年代。

2.2.3名词术语方面:使用《医学名词》中明确规定不再使用的旧名(曾用名),如心肌梗塞(心肌梗死,括号内为规范名词,下同)、脑梗塞(脑梗死)、血液动力学(血流动力学)、周期性麻痹(周期性瘫痪)、人工晶体(人工晶状体)、眼底镜(检眼镜)、眼内压(眼压)、神志(意识)等;1篇论文中主要名词的使用不统一,如患者、病人混用;英文药名采用商品名(应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在未注释的情况下,使用中、英文缩略语代替医学名词,如慢支(慢性支气管炎)、扩冠(扩张冠状血管)、心梗(心肌梗死)、AMI(急性心肌梗死)等。

2.2.4计量单位方面:使用国家标准中已经废弃的非法定计量单位,如能(量)单位符号使用cal、血糖使用mg/L,国家标准分别为J和mmol/L;计量单位没有以单位符号表示,如8小时、2天,应分别为8h、2d;将单位名称或中文符号作为单位的符号,如把压力100pa改成“压力100帕”或“压力100帕斯卡”;同一篇论文中单位中文符号和国际符号混用,如mg•kg-1•天-1应改为mg•kg-1•d-1;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未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mg/kg/min应采用mg•kg-1•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混用,如前例不宜采用mg/kg•min-1形式。

2.2.5中文摘要方面:将前言内容作为摘要内容;简单地重复论文题名中已经表述过的信息;将医疗的方法、结果等作为摘要要素,未交代主要护理内容;开头冠以“本文”,未用第三人称。

2.2.6题名方面用词不确切,如一般的临床观察或护理,用某某课题的研究,又如“护士在生命网中的作用”一文,只看题名很难明白“生命网”的意思,其实作者描述的是护士在冠心病二级预防网中的作用,因此生命网应以冠心病二级预防网代替;题名不能反映文章的核心内容;题目大、数据小,言过其实;或简写、或缩写,不符合规范要求等。

2.2.7图表方面:主要表现为表中主谓语位置颠倒;图的纵标目未顶左底右,自下而上;说明性的资料未置于图表下方等。

2.2.8关键词方面:不符合医学主题词表规范,使用不规范的主题词标引;将关键词写成一句内容全面的短语,如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急性某某中毒等;漏标或误标,使选择的主题词与论文主题概念不符或造成过度标引。

3讨论

3.1护理论文在标准化方面较差的原因

3.1.1护理学科的标准化较其他学科的范围大、研究浅:护理学科的标准化不仅受医学的影响,还受数理化及人文科学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大;对护理论文标准化方面的研究甚少,其标准又参考医学标准,并且无标准可循的情况也存在,故在执行时存在一定难度。

3.1.2思想上不够重视:部分作者认为护理论文只要科研内容有创新、设计合理就可以了,标准化问题可忽略不计;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大家见怪不怪,更觉得不是问题;一些资深作者,往往采用已习惯的表达方式,不愿意接受新的标准、规范。

3.1.3在标准化方面知识缺陷:我国于1979年才开始建立文献标准化工作,多数作者在校学习期间没有接受过该方面的教育;目前的大专以上护理教育对护理论文标准化的学习要求也不高,有些甚至列为自学内容;论文的作者大多数来自临床,对于复杂的理化单位和符号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理解,临床中一些与标准相驳的习惯用法更影响着作者对标准化的使用。所有这些决定了护理工作者在此方面知识不足,甚至知识缺陷。

3.2护理论文执行标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2.1标准化源于科学与实践:某一领域在世界范围的统一是在科学和客观的基础上实现的。国际标准的制定与颁布也是如此,它是有科学和客观依据的。我国的国家标准是在参考国际标准的情况下,经过专家反复论证与无数次实践,由国家颁布的。因此,它具有权威性、标准性和严肃性。

3.2.2学术要交流、学科要发展,必须执行标准化:现代科学活动已成为一项国际性活动,现代科学研究工作需要的情报、资料和信息是全球性的。在当前计算机网络与检索数据库广泛应用的情况下,护理论文只有遵循国际、国家的有关标准和规范,才有利于其进入国内外文献检索系统及被有关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使国内外的读者更方便地进行查阅和检索,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的科技名词术语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之一。护理学科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标准做规范,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护理论文只有遵循国家标准才能使自己的学科更严谨、更科学,才能保证其护理信息得以广泛的传播和利用。

3.3对策

3.3.1从基础教育入手,加强护理论文标准化学习:我国目前的大专以上护理教育虽然都设有护理科研课,但对护理论文的标准化学习重视不够,要求不高。这样的基础对护理工作者的论文撰写必然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护理论文的标准化学习应从学校基础教育开始,并将此做为考核内容,使学生既明白学习标准化的重要性,又知道其主要内容,为今后自觉认真地执行打下良好基础。

3.3.2提倡自学,重视继续教育:对绝大多数已不再可能接受学校基础教育的护理工作者来说,自学将是必然之路。特别是在撰写论文之前,阅读杂志的稿约及相关标准将有助于护理论文标准化的学习与运用。医院、学校及各级学会的继续教育部门可通过讲座、培训班等形式传授护理论文标准化方面的知识,促进护理论文的标准化建设。

3.3.3护理期刊身体力行,促进护理论文标准化:护理期刊是护理信息的重要传播媒体,期刊编辑要把宣传和使用标准化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与作者交流、修改稿件、约稿、编撰护理书刊及讲座等形式传播标准化的重要性与内容,使护理论文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效。

3.3.4重视研究护理论文标准化方面的新问题:护理专家及有关管理部门对标准化在护理论文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不断出现产生的新名词、新表达方法等要及时进行研究、规范,以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人文护理论文范文篇8

1办刊历程:危机带来的冲击与反思

本刊位于西部贵州省,创刊于1986年,30余年来,历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生物医学类核心期刊,被多家数据库收录。1992—2008年连续5次作为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2年至今,多次入选“中国统计源核心期刊”。本刊以高质量的办刊实践取得了较多荣誉,成为贵州乃至全国护理学科学术交流和人才成长的平台,为我国护理学科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科技期刊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发展态势日新月异。本刊创刊之际,全国仅有3家公开发行的护理类科技期刊,至2020年,全国公开发行的护理类期刊已有28家(含中英文)之多。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护士仅有3万余名,至2019年,全国注册护士的总数已超过400万[5]。随着0我国护理队伍的不断壮大,教育层次的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水平也在逐渐加强。虽然我国护理期刊办刊规模和水平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护理人员人均拥有的护理期刊资源仍然偏低,远远不能满足学科建设和人才成长的需求。加之我国护理期刊科研论文质量较其他科技期刊存在一定差距,学术影响力水平仍非常有限。近10年来,由于办刊理念、办刊手段滞后等因素,本刊的发展遭遇了瓶颈,影响力也呈下降趋势。如何才能发挥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本护理期刊的优势,助推护理学科的发展,真正能够服务临床和护理人才的培养,本刊在进行多次自检、自查的基础上,邀请护理专家、编辑大家审读杂志,共同评估杂志现状,找出存在的3点主要问题:1)优质稿源不足;2)办刊理念较传统,创新意识薄弱;3)传播手段相对不足。经与各方专家反复讨论分析,本刊对期刊发展进行了新的方向判断和目标调整,提出在自身不具备集约化、集团化发展条件和能力的情况下,不唯指标论、不唯数据论,在传承继往办刊定位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集中在“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学科占位”内功构建上调整,着力提升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2夯实内功建设的发展策略

2.1约组优质稿件

“内容”是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而优质稿源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本刊年来稿量在10000篇左右,但优质稿源明显不足。关注学科热点、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动态,采取约稿方式争取优质稿源是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最佳途径[6]。为此:1)我们打破传统主要依靠自由来稿的被动局面,由主编挂帅,依托专家资源,主动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拜访业内名家,约组具有引领学科发展的高质量论文。2)外派编辑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种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倾听临床专家的声音,关注学科发展动向。3)日常工作中加强与专家、作者的交流与合作,为专家搭建交流平台,提供优质服务。4)在用稿过程中发掘优质作者,并为青年作者的快速成长提供支持与帮助。2018年,本刊在与复旦大学护理学院JBI循证护理中心多次沟通后,以连载的方式对JoannaBriggs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年发表的13个文献质量评价工具进行详细的解读,为国内研究者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提供工具和参考。2019年,在得知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对糖尿病足的护理方面在业界有较好的口碑之后,编辑部立即与该院护理部白姣姣主任取得联系,约组了有关糖尿病足病和甲病护理的多篇优质文章。近年来,编辑部还通过编委向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人文护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潘绍山教授约组了“人文护理的机遇与挑战”等;向香港理工大学陈胡和安琪博士、澳门镜湖护理学院朱明霞教授约组了“护理的关顾与关爱实践”“第三种爱浅析”;向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BrendaNevidjon教授和MarryGullatte博士约组了“肿瘤护理的循证实践”和“中国肿瘤护士在癌症症状管理中的新角色”等优质文章。开拓了学术视野,助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2.2策划专刊专题

专刊与专题的策划既可体现办刊人的办刊思想、职业水平及创造能力,也是构建精品期刊的重要步骤[7]。同时,专刊专题针对临床热点、难点进行多维报道,其时效性更高、针对性更强、信息量更大、更具学习性和交流性,因此会受到更多的关注[8]。循证护理(EBN)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循证医学的发展而新兴起来的一门学科,作为一种科学的护理工作方式和理念,越来越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视。自2002年起,本刊在贵阳召开了“全国循证护理暨介入医学护理学术研讨会”,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成翼娟主任对循证的相关理念进行介绍,并组约、刊发了循证护理的稿件。在此影响下,有关循证护理的论文逐年增多,但论文的同质性也非常高,甚至处于低水平的重复状态。随着循证护理研究发展的突飞猛进,原有的认知已存在明显片面和不足。而学术出版与学科建设的强耦合关系,使科技期刊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为此,编辑部与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循证护理学科发展的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取得联系,陆续派出编辑参加复旦大学JBI循证护理合作中心组织的“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培训班”。2014年,本刊与复旦大学JBI循证护理合作中心达成共识,联合推出“循证护理专刊”,所有来稿由该中心组审,其内容涵盖了循证护理的理论、循证教育、系统评价、证据汇总、证据转化、最佳证据、循证护理实践推荐等。专刊出版后,反响极强,既提升了护理人员对循证理念的认知,又促进了循证护理在临床的落地,被编辑和作者誉为“循证护理的写作蓝本”。循证护理专刊为循证护理研究及论文的规范起到引领作用。2020年,本刊再次与JBI循证护理合作中心合作,对“推动证据临床转化:证据实施方法学系列文章”进行连载。2019年,“患者报告结局中国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上海举行。利用参会的契机,本刊主编与“患者报告结局中国中心(PNC-China)”负责人约组相关稿件,并于2020年开设了“患者报告结局”专题。专题围绕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PROMIS)的开发、研制、测试、管理及临床应用,多视角全面介绍患者报告结局的研究和实践进展,以助力推动患者报告结局在我国的临床应用。近几年来,编辑部与中华护理学会各专委会合作,陆续推出了“肿瘤护理专刊”“口腔护理专刊”“糖尿病护理专刊”“人文护理专刊”。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趋势、难点、疑点及稿源情况,又陆续推出了“中医护理”“延续护理”“互联网+护理”“质性研究”“工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肺炎护理”等专题。专刊、专题一经出版,下载量、引用率、影响力呈持续提升趋势,其中,专刊的多篇文章[9-13]被评为“中华护理百篇优秀论文”。

2.3活用传媒技术,增进群体影响

随着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模式的多元化,期刊出版的媒体融合已成为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化媒体的介入有助于提高科技成果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广度,为医学专业期刊注入活力。本刊自创刊到2010年一直采用纸质投稿,2011年开始尝试电子邮箱投稿,但由于观念固化及时机不成熟,1年后又回归纸质投稿。在历经多次努力实践后,2013年才正式启用数字采编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并逐步实现了作者投稿、专家审稿、回修、校对、缴费一体化,大幅缩短了稿件处理时间,优化了出版流程,改善了作者的投稿体验,提高了审者、编者的工作效率。近年来,在线发表对科研成果的传播和争取首发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印刷厂停工停产导致出版滞后,在线发表对助力抗疫成效显著。目前,编辑部对具有创新性、时效性较强的论文开通快审、快发通道,三审通过并完成编辑加工后均先予以网络首发,再纸质出版。此外,对刊发论文中图表较多或有动态图示的,在纸媒中植入二微码,读者通过扫码即可观看,这既增加了可视性,又节约了版面资源。本刊自2017年开通微信公众号后,利用其不受时间、空间、篇幅限制,以及传播快、受众广、参与性强、更新快等特点,及时学科新动态。对已刊发的重点文章以“论文速递”的方式进行精准推送,充分发挥期刊的导向、导读作用。在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号刊发的抗疫指南、专家共识、论文速递等专题,为抗疫提供了学术支撑;同时,“一线日记”分享护士抗疫心得和战“疫”经验,引发共鸣和讨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本刊也以“防疫抗疫主题”入选“中国期刊协会BIBF2020中国精品期刊展”。2020年,本刊在公众号上推出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得到作者的积极回应和踊跃参与,最终评选出30篇优秀论文,并向论文获奖者颁发了证书。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加快了数字化建设,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提高了作者和读者的参与度。

3期刊质量与人才成长的良性互动

一流的科技期刊发表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二者相辅相成;支持一流人才的科学研究既能提升期刊影响力,又能为科技发展做贡献[3],形成期刊质量与学科人才成长的良性互动。本刊名誉主编、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院长胡雁教授,名誉副主编、苏州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李惠玲教授在学术交流中多次提到从第一次投稿与本刊结缘,到与本刊共同成长的过程和感慨。江苏省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的杨昭霞作者,读研期间先后在本刊发表了2篇论文,从投稿到刊发,责任编辑反复与她沟通,指导修改,曾多次来信表示感谢,此后凡在学术上有新的动态,均会及时与编辑分享。现特邀审稿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米元元老师,最初也是本刊作者,编辑发现其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之后经多次组约稿取得互相认同,目前已成为本刊青年编委。由此说明,学科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期刊的培养,而期刊的发展也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和优质的稿源。在期刊建设过程中,本刊编辑努力提高组织策划能力、与专家和作者的沟通协调能力、为读者作者服务的意识以及职业认同感,实现了要成为护理工作者“进修提高的实用指南,最新科技的瞭望窗口;以文会友的理想园地,排忧解难的知心朋友”的办刊初心。

人文护理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人文素质

一、引言

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的国家战略方针。随着整体化和人性化护理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以及社会大众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对护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护理专业学生的强化自身的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是顺应当代护理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相促进的趋势所需,已然成为护理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医学护理模式变革的需要,也是护理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由此看来,当前我校护理教育急需在重点强调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教授和实践护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强化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关教学,教授学生人文知识,将浓厚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提升其人文关怀能力。

二、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护理学专家意识到加强护理人文教育的重要形和必要性,其中不乏有院校作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但护理专业人员素质课程教育进展仍然还存在诸多问题。(一)人文课程师资现状及问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教师作用极其重要,教师本身应当丰富的人文知识储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和爱岗敬业精神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当前护理专业教师往往缺乏必要的人文知识,而人文学科教师又往往对护理医学知识了解甚少。面对此现状,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有效地激励政策,制定了开展计划。但从长远来看,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护理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的师资迫在眉睫。(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问题。1.人文知识基础差。护理教育大多仍然把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技术的训练方面,这诚然是不可否定的。但过分强调对专业课学习和训练,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导致了教学方式单调、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与护理实践脱节等问题。因而,如今的大部分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知识基础相对差、人文相关知识面过窄,语言组织和表达沟通能力弱,文字组织能力和撰写能力较差,甚至有部分学生连做个口头自我介绍或者作一份格式规范的个人简历都成问题,文化知识基础薄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护理专业学生个人长远发展[1]。2.人文意识淡薄。当代学生大部分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长辈们过度的保护与关注,在无形中滋生了他们的缺乏同理心、过于自我、任性自私等不良意识,再加上护理专业的教学一直看重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与考核,对人文素质教育严重忽视,因而学生人文意识淡薄,会造成将来医学护理临床工作岗位上对患者态度冷漠,缺乏人文方面的关怀,不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工作不懂得变通,缺乏主动性,怕苦怕脏怕累,不愿意和患者多沟通,服务态度生硬等问题。3.语言沟通表达能力不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生活、工作、学习、发展和进步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是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桥梁,护士与患者只有进行了良好、有效的沟通才可以建立健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家庭和心理,才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看,当前医护工作者与患者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中,占九成都是沟通不到位所致,这实际上也与我国目前医护工作者的培养体系和知识结构一味强调纯医学理论和技术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意识的培养有重大关联[2]。但目前大多数护理专业学生在人际沟通方面自身积极性极其差,语言沟通表达能力也严重欠缺,大多数还沉迷于QQ、微信及朋友圈甚至网络游戏之中,缺乏健全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这会阻碍团队建设和发展,还会对学生自身长远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三)护理人文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未能完全发挥。当前护理人员关注疾病和治疗的多数,极少关注病人与家庭社会、护理和预防,未与护理角色定位和培养目标达到匹配,导致护患之间关系的不断恶化。人文教育的关键是应用,学校的护理人文课程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人文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将人文科学融入到护理实践中去。人文课程教育的宗旨是:人文课程教学不是为护理学披一层“文化外衣”,而是使之加强对人的生命、死亡等方面的进一步思考与理解。因此,人文课程的教育教学绝不是单纯地记忆人文相关的知识,它不仅应当被渗透到护理专业教学中,更应当加入到临床护理实践和护理学科研中。

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护理专业本身工作的特殊性质导致护理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虽然之前我国很多院校包括我校已有配置人文课程教学,但课程设置对人的关注度不够,人文相关学科教学内容仅涉及皮毛之上,很难满足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个性化护理所需人才的要求,也不能切中未来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从而严重限制了护理学专业不断完善和发展。(一)加强相关师资培训。老师具有人文性,才能教授出学生的人文性,作为护理专业的教师需注重加强自身人文修养。在我国,当前护理系的专职教师都以医学类专业教师为主,知识结构相对较窄,往往缺乏必要的人文知识素养。我校在现有条件下,采取行之有效地激励政策,鼓励医学类的老师与人文科学类的老师相互听课,鼓励我校人文课程的在职教师跨专业进行系统的学习进修,使人文知识和医学护理知识一体化,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学中,激发学生从护理、心理、道德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增加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与护理专业教师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科间打破隔阂,相互了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借鉴国外护理院校人文社会学科教育的成熟经验,为我校教师所用,并形成有中国我校特色的护理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对于相关人文课程师资的培训也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关注。长期以来我校护理教育目的当然是培养高技能型的人才,但是学校培养的不仅仅是只具有“工具性”功能的机器人,还是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在授予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我校不断强调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无形中去培养学生,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为将来岗位实践做充分准备。(二)将人文素质渗透到考评体系中。护理人文课程教学应结合护理工作实践要求有针对性有指向性的设置相关人文课程并加以学习,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完全融入到学生相关考评体系之中,例如可以在国家正规的考试以及用人单位等考试中加入伦理、哲学、护理礼仪、心理、人际沟通等人文知识运用的相关问题[3]。以社会考试的强大助力,引起学校和学生对人文课程高度重视,从而认真学习并理解人文知识及其理念,使学生由被动学习人文课程转变成为主动学习、自觉延伸人文知识,在无形中增加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构建科学合理的护理人文课程体系。学校在明确了人文课程教学目标,加强了本校与人文课程相关的师资培训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合理的规划人文课程的设置,形成核心体系,与医学类课程相得益彰,互为补充。许多学校人文课程教学仍然采用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以课堂授课为主,然而在人文领域,实际情感体验永远比理论说教对人的影响要大。在我国,由于护理专业在医护类院校专业中依然还是比较年轻的存在,因此在固有的课程设置里很多学习都普遍存在忽略人文课程的设置的问题。即便设置了一些人文类的课程,往往还与专业课程的协调性比较差、课程结构过于随意、课时数少、课程体系整体失衡的现象比较严重[4]。面对这种现状,我校结合护理专业的实际特色,所有涉及到的人文类相关课程的教师和护理学专业课的老师共同针对护理专业人文课程的培养方案和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注重人文课程设置与原有的护理学专业类课程有机结合,加强各个科目在逻辑结构上的有效渗透,创建出统一全面的课程系统,使二者互相融合与互相影响。(四)突出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通过专业人文课程老师的教学使护理专业的学生更加清楚了解人文素质与将来在临床护理实践工作的密切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学校设置人文课程的学习绝不是为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而是在为他们将来能更好的做好护理岗位工作奠定坚实的内在基础,由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设置护理专业人文类课程时,必须要结合护理专业学生本身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按需进行合理开设人文类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讲座及相关活动鼓励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拓宽人文视野,培养审美情趣。(五)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学校的还应当将人文素质教学从课堂内集中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个性化体验学习,丰富护理专业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大力营造学校浓厚的人文环境。如:开设“文学艺术赏析”“护理心理学”等选修课程;开展护理礼仪、护理心理健康、护理人际沟通等讲座;让学生诵读中外经典名著来体会人文精神、邀请社会有影响力专家学者举办人文相关的讲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参加合唱、话剧表演等人文相关的社团组织活动等等,创造舒适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及道德精神的提升[5]。

四、结论

为了进一步合理设置人文课程,从多方获取具体需求和建议,我校根据有关专家和学者意见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对象的情况,共设计了三份问卷,分别是:护理专业学生问卷、护理专业学生家长问卷以及学生所在的实习医院带教老师问卷。问卷主要内容大致包括有:对人文课程的学习态度取向、对于人文相关教育及课程设置的意见。我校根据此问卷调查结果,同时参考了国内一些重点院校护理本科课程计划后,开设的人文相关课程有伦理学,哲学与人生,德育,护理礼仪,职业道德,人际沟通、美学教育等,基本涵盖了目前我国护理院校所设置的大多数的护理学相关的人文课程。人文精神是护理学教育的精神源泉,未来的护理教育应将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和人文课程教学进行融合。护理人员是与患者的关系最紧密并且是最长时间与患者的面对面接触的,我校在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时通过在护理专业课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让人文课程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既具备精湛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护理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的护理工作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长艳,张立宏,陈亚红.新形势下护士应具备的职业能力[A].吉林省护理学会外科学护理分会第十五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徐东娥,毛晓红,冯怡;人文关怀护理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08).

[3]王力.试论建立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护理规范化考试体系,护理学杂志,2004,(19).

[4]张介平,胥兴贵.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J],中国城市经济,2011,(01).

人文护理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多元文化;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

“多元文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指两种文化现象,即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社会的文化,前者是指殖民国家的统治文化和原住民的种族文化,后者是指具有不同社会和文化来源的民族虽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各民族之间以及各民族群体之间的文化特性有较大的差异[1]。因此,多元文化背景包含多元文化的差异、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多元文化的融合。美国护理专家Ma-deleineLeininger于20世纪60年代在人种学及对护理和健康—疾病照顾相关习惯、信念和价值的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跨文化护理的概念。她认为护理的本质是文化关怀,同时强调文化因素对健康的作用,强调因人施护,即护士应根据人们的文化价值和对健康的认识,为其提供有意义和有效的护理保健措施[2,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跨国界、跨区域的人,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社会群体越来越多,也就是具有多元文化的人群越来越多,同一所医院的护士面临着从护理一种文化的病人到护理另一种文化的病人,即跨文化护理。因此,跨文化护理已成为我国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跨文化护理教育也成为护理专业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跨文化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跨文化护理教育存在许多问题:①缺乏具备开展跨文化护理教育的高素质教师;②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偏重基础医学,教育理念不符合现代国际护理的要求,对语言应用及文化素养的关注不够,从而导致跨文化护理内容的缺失;③缺乏规范化的跨文化护理理论和实践教材;④现有的跨文化护理教育多以英语教学为主,未能将本土化的跨文化护理理念融合到护理教育体系中;⑤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4-9]。针对以上问题,我院尝试对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改革措施

2.1帮助专业教师树立跨文化护理教育理念,提高跨文化护理教育能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任课教师的信任和欣赏,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只有具备了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才可能适应多元文化教育,才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选择,从而真正从行动上为跨文化护理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跨文化护理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开展跨文化护理教育的关键。为此我们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将跨文化护理教育理念根植于教师的脑海,浸入教师的骨髓。同时,我们还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教学能力:首先,要求专业教师将自己的知识结构从专业知识拓展到非专业的社会文化知识,通过博览文化群书,如《跨文化交流学》、《宗教学》、《多元文化与护理》、《民族学》等,了解和理解社会的多元性、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观的多元性,掌握多元文化护理的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知水平。其次,班主任老师都由专业教师兼任。由于我院学生来自湖南、福建、广东、云南、新疆等全国十几个省市,我们要求班主任老师在该班举行“民俗民风”分享会,使每个省的同学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独特文化,以此培养专业教师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再者,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去学校定点社区或附属医院服务学习半年以上,通过社区或医院服务学习获得对不同社区服务对象的文化特质的认识,并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跨文化交往以及获得跨文化理解与反思的充足机会。社区服务学习方法赋予了抽象化的多元文化教师教育课程以生活化的诠释,使得护理专业教师可以在社会实践情境中直面文化的多样性问题,为开展跨文化护理教育积累素材。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我院初步建设了一支具有跨文化护理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2建设具有跨文化护理特色的“3+3”课程体系模块,突出人文素质教育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为了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护理能力,我们将原来“2+2+2”的课程体系模块(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变为“3+3”的课程体系模块,即3个必修课模块(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和3个选修课模块(专业提高限选模块、专业岗位限选模块和专业岗位任选模块)。课程体系的改革着重于选修课模块的构建,即删除原有选修课中的核医学、大学语文等,在专业提高限选模块中增加《跨文化交流学》、《文化护理与沟通艺术》等课程,在专业岗位限选课模块中增加《宗教学》、《民俗学》、《护理美学》、《护理与法律》等课程,在专业岗位任选模块中增加《人类文化学》、《西方文化导读》、《英语国家概况》和《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改革以后的课程体系选修课学时增加了近20%。

2.3编写具有跨文化护理特色的教材,实现多元文化护理理念的整合

为了满足双语教学的要求,达到课程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们联合国内高校教师先后编写了护理学基础的理论与实践双语教材。2004年出版的双语理论教材既涵盖了《护理学基础》(人卫中文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将国外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与国内的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引进了许多新的知识和观点。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和国外先进护理理念的引进,人们对多元文化护理和人文护理关怀的需求日益增多。我们结合护理学基础实践双语教学改革经验和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改革成果,于2011年编写和出版了《基础护理学实践教程(中英文双语版)》。该教材结合临床案例,在操作流程中增设情景对话,做到了人文关怀,体现了护理的本质文化关怀,为跨文化护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教材。

2.4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本科护生的跨文化护理能力

2.4.1改革理论课教学方法在护理学专业基础课和临床护理课程的理论教学中灵活采用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为学生提供不同文化背景、民族和不同国家服务对象的案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树立跨文化护理的理念和意识。2.4.2改革实践课教学方法在护理学基础与临床护理实践教学中,我们大胆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和标准病人教学法等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也就是有些少数民族的学生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护理实践操作中感受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同时开展人文关怀教育,将人文关怀理念与基础护理学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在护理实践操作中运用人文关怀语言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这些方法,强化学生的服务理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灌输跨文化护理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4.3构建跨文化护理网络教学平台我们在完善现有护理学专业课网络课程的基础上,搭建跨文化护理网络教学平台。该教学平台包括跨文化护理基本知识、跨文化护理课件、资源库、下载区以及实践区等五大模块。实践区主要是针对某阶段教学的内容需要结合跨文化护理的要求而提出的课程实践。如在上完某阶段课程内容后,要求学生将课程内容结合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或某个民族的文化背景撰写一篇小论文,并制成幻灯片(PPT),从而增加学生对多元文化护理的理解和应用。2.4.4开展多种形式活动,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我院经常开展英语角、英语竞赛、英语板报、英语话剧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让学生与我校国外留学生组成学习兴趣小组,以互帮互助的形式更多地了解多国文化和风俗习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了解不同人群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为其今后进行跨文化护理奠定基础;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增加与国内和国际同类院校的交流;同时邀请医院的护理专家、社区护士进行学术讲座,增加学术氛围,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护理现状,比较其工作重点的差异,提升学生跨文化护理能力。

2.5建立连续性的跨文化护理教学评价体系

2.5.1开通在线测评平时成绩包括每门网络课程每一章节的练习、跨文化护理网络教学平台的参与和使用率以及实践区中论文撰写和PPT汇报情况,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2.5.2课程理论和实践考核中强调跨文化知识的应用课程理论考试要求强调跨文化护理理念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试题中案例要突出有较强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强调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护理学基础实验考核时提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病例,以考核学生跨文化护理的能力,并且修改实验考核标准,增加了仪容、仪表、语言、体态、沟通等非技术内容。护理临床实践评价则采用模拟现场考核,侧重于对多元文化护理临床实践技能、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的评价。改进后的评价标准更突出了跨文化护理的特点。

3改革成效

3.1师资力量发展壮大

我院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跨文化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如我院的青年教师100%获硕士学位,2人获得省级教学能手、3人获得校级教学能手、2人获得多媒体十佳教师,获奖人数达50%以上。

3.2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质量提高

护理学专业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就业率高达90%以上,其中在三甲等医院就业率在85%以上。近三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和档次分布呈现发达地区迅速增多、省城三甲医院剧增的趋势。

3.3学生客观评价高

调查结果显示:87.1%学生对我院教师的多元文化与护理的知识面感到满意,94.3%学生对建设的“3+3”新增课程感到满意,90.2%学生对双语教学课本内容形式满意,77.9%学生认为认可新的教学方法,98.8%学生对课外活动的积极性高。

3.4用人单位评价高

毕业生中,50%以上已成为医院和教学单位的技术骨干,5%以上成为单位的管理者,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专业英语运用能力和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得到用人单位充分肯定,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李昕、宋雅静等10余名学生通过托福或雅思考试出国工作或深造。

4小结

本研究在现阶段我国跨文化护理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通过拓展教师的社会文化知识和去定点社区或附属医院进行跨文化护理实践,帮助专业教师树立跨文化护理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具备开展跨文化护理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通过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人文素质教育模块,改革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方法以及搭建网络教学平台,编写具有跨文化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教材等措施,解决了以往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偏重基础医学,对人文素养关注不够,缺乏规划化的理论和实践教材,跨文化护理教育多以英语教学为主,未将本土化的跨文化护理理念融入教育体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开通在线测评,增加多元文化护理实践技能的考核,建立了连续性的跨文化护理教学评价体系。与此同时,跨文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取得了学生对改革模式的满意度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质量提高,用人单位评价高且有学生出国工作和深造等成效。由此可见,此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护理能力,同时也可为其他领域教学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

作者:段功香 万艳平 王 蓉 苏银花 赵 玲 王晓兰 单位:南华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18.

[2]WillsWO.CulturalCompetentNursingCareduringthePeri-natalPeriod[J].PerNeoNurs,1999,13(3):45-58.

[3]徐宝珍,林成凤.跨文化护理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4:17-19.

[4]陈英,苏丽西,欧阳明月,等.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国内外研究进展[J].内科,2014,9(1):76-78.

[5]王莉萍.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19-220.

[6]李娜,杨淑芳.护理本科教育多元文化护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探讨[J].吉林医学,2011,3(2):444-446.

[7]崔金波,蒋晓莲.国内跨文化护理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2):36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