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建设政策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9 15:47:28

人文关怀建设政策

人文关怀建设政策范文篇1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社会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这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已成为新时代高校的工作重点。而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顺应了时代的需要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潮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既能对大学生进行全方面的人文关照,又能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取得的成就

(一)人文关怀的环境明显改善

随着新时代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念的重视,高校人文关怀的环境也得到明显的改善。高校人文关怀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硬环境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学楼、教学用具、多媒体等基础设施上,在原有硬件设施完善的基础上配备体现人文关怀的校园自然景观,使得高校大学生的压力得以疏解。软环境主要体现在以校风校训为核心的精神人文环境,高校通过打造独具自身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使其发挥高校人文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二)人文关怀的理念显著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理念在开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人文关怀理念的落实,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而各高校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在逐步关注和认可人文关怀理念。现阶段,各高校就人文关怀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已达成共识,这种共识既体现在标语口号层面,也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层面。

(三)人文关怀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因此人文关怀主体意识的增强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一是独立意识,在高校教育中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独立完成自身学习生活的相关事宜;二是主动意识,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引导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步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三是创造意识,它是对学生主体意识的进一步提升,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提供雄厚的师资力量,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人文关怀的实践途径得到拓展

随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深入研究,人文关怀的实践途径也在进一步拓展。高校将人文关怀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一方面带领学生参观校史馆、红色革命根据地以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身临其境的直观性教育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近年来热门的“三下乡”活动,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和完善自我。除此之外,各高校通过辅导员进驻学生宿舍,以及利用“两微一端”等途径给学生们送去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且效果甚佳。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文关怀差异化较弱

目前,高校教育者对学生的管理重心依然停留在学业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依然采用统一规范的标准来进行,而新时代学生从小的成长环境、受教育背景、学习基础等都会形成个性化差异的现状,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差异化不足。

(二)相关制度保障缺乏

建立完善的人文关怀制度是开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工作的前提,而现有的教育体系中缺乏相关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从前期的教育者筛选、准入机制到人文素养的培训体系以及人文关怀效果的考核等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施的必要因素。

(三)师生双向交流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必须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就思想、情感、价值等方面进行相互沟通。目前,高校师生之间普遍存在单向交流的现象,教育者无法真正了解到学生最真实的心理状况、心理需求,而造成新时代高校师生交流不畅最主要的原因是相关的人文关怀载体不足,一方面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无法多渠道体现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学生与教育者进行沟通的媒介也较少。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体系构建

(一)优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环境建设

高校人文环境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完备的物质环境、和谐的精神环境以及文明的网络环境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环境建设,使得受教育者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育过程。体现人文关怀的物质环境在于给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充分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又要在无声处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精神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营造和谐精神环境的重要载体,校风校训则是和谐精神环境的主要体现。因此,注入人文关怀的高校精神环境要渗透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提升信念、追求理想。而随着互联网的应用,网络环境俨然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环境建设方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构建文明的网络环境才是环境建设中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在占据网络思想教育阵地的同时要配备高素养工作人员来运营网络阵地,营造文明网络环境。

(二)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肩负着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重要责任。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队伍建设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筛选和准入门槛,在原有选择经验丰富教育者的基础上,要注重其身上所具备的人文关怀素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前提。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培训,在教育者入职前进行岗前培训,在职期间组织大家定期进行相关理论、技巧的培训和研修,这是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的基础。最后,建立思政治教育者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一方面对具有较高人文关怀素养的教育者进行奖励,起到激励、示范的作用,另一方面对缺乏人文关怀素养的教育者进行惩戒,起到警示、约束的作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关键。

(三)拓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载体建设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过程中,文化、活动、网络三方面都不能缺失。文化层面包括物质文化载体和精神文化载体,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载体建设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宿舍、教学楼、图书馆等物质文化载体的建设,又要注重高雅文化走入校园等精神文化载体的建设,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在各方面为学生送去人文关怀。活动层面,校内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第二课堂”,校外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人文知识投放于实践中去感悟以达到人文关怀的内化作用。网络层面,随着新媒体的应用而生,人文关怀的载体离不开网络,各高校可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打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而这些被学生多喜爱的网络平台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接受度和有效性。总而言之,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满足当代大学生切实需要的具体表现,是培养新时代综合发展大学生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从人文关怀的环境、队伍、载体三方面构建高校人文关怀体系可以全方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长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逻辑关系、现实挑战和提升路径[J].高教探索,2020(3).

[2]李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探究———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与方法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6).

[3]王晓婷,马桂芬.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的人文关怀之维[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1).

[4]赵雪.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的内涵与发展———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走向: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5).

[5]刘蕊,王岳喜.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实际遇与创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

[6]成永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融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

[7]曾永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人文关怀之维[J].思想教育研究,2018(5).

[8]薛赛男.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16(6).

人文关怀建设政策范文篇2

[关键词]烟草企业;工会;人文关怀

党的提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社会价值,提供人文关怀。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烟草企业面临结构空间变窄、销售增量回落等问题,员工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加重,影响了烟草企业的经营发展。因此,如何构建人文关怀体系,成为企业工会的重要研究课题。

1烟草企业工会人文关怀的作用

1.1有利于政工工作水平的提升。烟草企业政工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文关怀能从政治思想、精神、心理等方面研究问题,既是一种积极的组织行为,又指明了企业发展的方向。人文关怀的实施,就是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处理好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关系。如此,一方面能促进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提高政工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1.2有利于员工队伍建设。信息技术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烟草企业也不例外,应该留住人才、利用人才。在日常管理中,企业要关心尊重人才,为员工提供发挥价值的平台,从而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企业将员工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有机结合,才是人文关怀的有效体现,从而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1.3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烟草企业必须调整结构,提出新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要求。要想做到这些,就要构建人文关怀体系,了解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积极疏导心理压力,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如此,才能集中员工的凝聚力,为企业发展献谋献策、贡献力量,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

2烟草企业工会人文关怀体系的内容设计

2.1企务公开。烟草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要让员工参与管理决策,落实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实践证实,员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进行民主管理,既能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也有利于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促使各项政策制度顺利执行,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落实企务公开制度,能将公平公正贯穿在整个工作流程中,切实体现员工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2.2心理疏导。通过对烟草企业职员的调查,笔者发现心理压力较大的人群以客户经理、专卖员、配送员为主,工会应该分析心理压力的形成原因,并采用合适的疏导方法,提高这些人群的幸福指数。第一,客户经理的心理压力主要是竞争大、考核多,对此应该以部门为单位,组织客户经理每日、每周开展例会,用来改善人际关系,创建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工作氛围。第二,专卖员的心理压力主要是暴力抗法和打击报复,考虑到工作风险,部门领导人应该维护专卖员的利益,制定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从而减轻工作带来的焦虑和恐惧。第三,配送员的心理压力来源于客户不理解,一旦客户不满意货源要求,就将怨气发泄在配送员身上。对此,领导层要关注配送员的工作和生活,给予更多关心和尊重,及时缓解负面情绪。2.3上下沟通。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对烟草企业管理层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深入群众了解员工所想,以身作则,加强思政教育,尤其是强化上下层级的沟通交流。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例,烟草企业要想稳定员工思想,实现物尽其才,应该将思政教育贯穿在日常工作中,领导层要和基层员工沟通交流。工会组织则要采用多种途径促进上下沟通,遵循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大力宣传上级精神,推动改革工作顺利进行。2.4激励机制。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的需求具有递进性,低层次需求满足后,才能为高层次需求提供动力。因此,激励机制的实施,要坚持以物质激励为基础、以精神激励为重点的原则。具体到工作、培训、考核上,应该制定合适的物质激励措施,满足住房、工资、福利上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对存在实际困难的员工,要给予特殊关注,解决生活难题。从精神生活入手,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为员工提供精神动力,促进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3烟草企业工会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方法

3.1一个强化,拓展工作思路。强化员工主体地位,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烟草企业制定政策制度时,要分析自身发展现状,考虑员工的合理诉求;采用民主管理手段,保障员工的知情权、决策权;尊重员工个体,积极构建企业文化,营造出民主集中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责任感。其次,强化价值引导,员工价值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获得较高的收入;另一种是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烟草企业在管理工作中,应该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三观,将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相结合,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3.2两个完善,推动工作实施。第一,完善物资投入保障。烟草企业编制年度财务预算时,要重点关注专项经费,保证经费全部投入到专项工作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出现挪用、截取的现象。同时,要扩展筹资渠道,在人文关怀上增大经费投入,作为烟草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点,纳入年度重点支出项目。此外,政策引导和体制创新要双管齐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企业的人文关怀工作中,实现员工、企业、社会三者结合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第二,完善关怀内涵创新。烟草企业工会在人文关怀工作的开展上,要注意创新关怀的内涵。①通过积极的情感引导,缓解员工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来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②从亲情关怀角度入手,在员工生日、结婚纪念日,组织相应的庆祝活动;对有疾病、遇到灾难的家庭,在节假日进行走访慰问,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心。③对关怀方法进行创新,如岗前关爱法,针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使其尽快熟悉企业环境,融入企业大家庭;双向交流法的实施,可以加强领导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使领导更好地理解员工、尊重员工。3.3三个注重,丰富工作内涵。第一,注重提升员工素养。员工自身的技能素养,直接关系到烟草企业的发展前景,站在企业的角度,要关注员工的信念和理想,提供发挥个人价值的平台。具体来说,首先,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分析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其次,落实培训体系,支持员工继续学习,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促进技能水平的提升。最后,从思想认识层面出发,引导员工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塑造更加完善的人格,从劳动和奉献中得到幸福和满足,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第二,注重解决生活需求。解决员工的工作和生活问题,要从最基础、最关心的问题开始,了解员工的诉求,开展温暖人心、稳定人心的工作,工会切实落实人文关怀工作。此外,员工需求具有多层次,除了物质需求,还包括文化、政治、精神等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除了提供生活条件、薪酬保障,还要为员工提供发展通道,解除后顾之忧。以人员晋升为例,可以采用劳动竞赛、岗位交流、岗位轮换等方式,坚持能者上、平者让的原则,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第三,注重营造温馨环境。烟草企业要营造温馨的工作环境,离不开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这是构建人文关怀体系的有效手段。企业工会应该加强思想宣传工作,帮助员工采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处理事情,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自尊自信的心态。在文化生活方面,定期组织文化活动,从而调节员工的情感,达到生活充实、精神愉悦的目标。另外,还要发扬民主精神,建立健全民主制度,为员工的发言提供渠道和时机,提高员工的主体地位。

4结语

烟草企业工会构建人文关怀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政工工作进展、员工队伍建设、企业转型升级。人文关怀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企务公开、心理疏导、上下沟通及激励机制等,这要求企业工会利用一个强化拓展工作思路,通过两个完善推进工作实施,实施三个注重丰富工作内涵,以此促进烟草企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庆峰.烟草企业工会构建人文关怀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6).

[2]朱溟生.烟草企业加强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管理的途径[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5(12).

[3]徐芬.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企业家天地,2013(1).

[4]高庆华.烟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青年时代,2015(14).

[5]张泓,欧阳莎.以人本思想重塑烟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J/OL].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5).

人文关怀建设政策范文篇3

1人文关怀制度概述

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肯定人性和对人的价值的尊重[4]。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体现出医护人员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5]。人文关怀体现在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全过程中,就是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和护理,实现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让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明显改善,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6]。很多公立医院在几十年发展建设历程中,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已经上了一个较大的台阶,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医院的部分岗位、部分工作环节中仍存在人文精神缺失状况[7]。一项对920例门诊投诉原因分析的研究显示,因服务态度欠佳而投诉的占第一位,其次是工作不认真而造成的工作差错,真正涉及医疗技术问题的投诉较少,这已成为公立医院一个致命的弱点[8]。一些医院的工作人员仍然固执地认为,患者到医院来的目的就是治病,但事实上高端的医疗不仅包括高端的技术,还应包括高端的服务。技术实力与人文关怀如同拉动医院发展和腾飞的两支羽翼,二者缺一不可,在技术实力上公立医院的优势无可争议,但也要使医疗人文关怀拉动医院发展腾飞的另一支羽翼也更加有力地挥动[9]。人文关怀制度建设在安徽省已做出积极探索,计划到2020年,全省公立医院基本建成文化认同、措施有效、制度完善、保障有力的人文关怀制度体系。除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坚持以德治院外,医院应制定相关的规范来约束医务人员的行为,如医院应明确规定患者有“五权”,即知情权、选择权、保密权、参与权和享用权。医务人员应主动向患者介绍疾病的诊断情况、主要治疗方案、并发症的防范措施等。医院还应将医患沟通的有关情况作为考核医务人员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广大患者一致称赞的医务人员要给予奖励,反之则给予批评和惩罚[10]。此外,医院在人员编制、福利待遇、环境设置等方面,也应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为医务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患者提供舒心的就医环境。

2安徽省公立医院人文关怀制度的现状

安徽省在医疗体制方面的改革一直走在前沿,公立医院也一直是改革的先锋队。2009年11月,安徽建立以体现公益性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重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在481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试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主要包括保障制度、管理体制、分配、人事、药品采购配送改革。2010年7月试点任务完成,基本实现预定目标。2012年12月,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再一次在全国率先启动并全面推开,并于2013年1月1日起,集中招标的药品将及时配送至县级医院。全省74个县(市)148家县级医院药品全部实现零差率销售,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各省市[11]。目前,根据安徽省卫健委数据,安徽省74家公立医院的综合医改工作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成效十分显著,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床位数分别增加至2016年的4.54人、4.56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到14类54项,补助经费标准达到50元。全省不仅加强了12320卫生服务热线和便民医疗服务平台建设,更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多项改革便民措施,网上预约挂号等便民服务达164.3万人次。全省卫生总费用2015年增加到1460.42亿元,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下降到29.82%,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600元。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至4.09‰、5.46‰、16.42/10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民健康水平提高、获得感显著增强。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医生和患者都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不可让技术成为人文关怀的障碍,人文关怀和技术深度结合才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对医疗服务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不论疾病轻重,患者都更愿意去大医院看病,再加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医院级别越高,医生工作负荷越大。在如此繁重的工作下,医生上班时往往疲于应付,无暇回答患者方面提出的疑问和必要的解释说明,更不用说关心患者、安慰患者以及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由此引发患者就医体验满意度日趋下降,医患关系日渐紧张[12]。20世纪70年代后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诞生,生物机械论的缺点逐渐展露出来[13]。世界学术界也呼吁回归自然、回归人性,并且指出医学研究除了关注疾病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患者人文情怀的关注。2016年RichardJ.Franke教授在耶鲁生物医学杂志中发表《姑息治疗和人文科学将患者集中到生命的尽头》一文提出“我们的任务是把不可避免的死亡作为生命最后一章,提出将更多的人文关怀纳入到癌症晚期的姑息治疗中,将人文关怀的精神融入生命的全过程,给患者一种更有意义、更人性化的体验”[14-15]。随着国外的医学进展,更多地强调以患者中心,在诊治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尤其在发达国家,人文关怀的建设发展较早。我国人文关怀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直到2000年以后,才有部分学者或者医务工作者撰文指出医学也需要人文关怀。与国外相似的是,国内学者以缺失和重建为切入点,论述了重“病”轻“人”、重“利”轻“义”等方面的缺失问题,并指出:“导入人文管理的理念,实行医院的人文管理”的重建方法[16]。而今国内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医院层面。安徽省也以医院为平台探索人文关怀制度的建设,推进人文关怀的发展。为使全省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觉更加舒心、服务更加体贴,进一步感受到诚信和友善,得到慰藉和帮助;合法权益进一步得到保护,医疗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医患沟通更加充分有效;全省公立医院的服务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患者身心疾苦和医务人员身心负担得到显著缓解,安徽省创造性地出台一系列政策,即在全省公立医院建设人文关怀制度,打造一批患者满意、医务人员满意、社会满意的人文关怀示范医院[3]。

3安徽省公立医院人文关怀建设的空间

近些年来,各大医院医闹事件屡见不鲜。在2012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甚至出现了恶劣的砍人事件,直接导致了5人被砍伤,其中一护士长伤重身亡[17]。而原因仅因为一次肾脏碎石治疗后效果不佳。此等令人心惊的事件也间接提醒了安徽省公立医院要加强人文关怀建设:第一,医院环境与设施等硬件方面建设需更完善。环境与设施是指改善群众就医条件,打造环境优雅、绿色生态、文明整洁、安全温馨、管理有序的医院环境,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内涵和品位。人文关怀制度软环境的建设离不开医院硬环境的配套。医院空间布局的优化、安保设施与人员的配置是使受害人员及时疏散逃离、相关人员的安全的保障。第二,医院就诊流程需要进一步优化。流程优化是指开展医疗服务的流程优化,节省医院服务过程中的管理成本和患者就诊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每天的就诊人数明显较多,候诊时间相对较长。而就诊时间过长直接影响患者情绪,意外发生的概率变大。第三,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沟通协调能力是医务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是减少医患矛盾的有效手段。与患者耐心沟通才能了解患者的处境、掌握患者的生理与精神层面的状况。及时给予关注与治疗,避免悲剧发生。第四,医院相关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是指建立和完善医院人文关怀相关制度,是医院内嵌人文关怀理念于医务人员具体诊疗行为的重要措施,也是保护医务工作者权益的重要手段。制度的完善能够保障医务工作者的人身安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有观点认为人文关怀着重于对患者身心的关注与体谅。然而,医院人文关怀制度不只针对患者,更包含对医务工作者的关爱[3]。据此,对医务工作者和医院管理者都提出不同的要求。

4完善安徽公立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建设措施的对策

为完善安徽公立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建设,以下将从完善环境建设、提升安全保障、加强医患沟通、关爱医务人员、构建医院文化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医院要建设服务员工和患者的特色人文设施。院内整体要打造整洁、温馨、安全的环境,优化内部的服务设施,根据需要合理设置缴费窗口、自助挂号机、候诊座椅等便民设施,利用楼宇电视、院内无线网络等形式为患者提供健康信息服务,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陪诊、探视、陪护的条件,让患者享受高效、便捷的服务流程的同时,增强患者安全感和归属感;关爱医护员工的身心健康,为员工提供休息、保健和锻炼条件,提高医务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二,医生和医院要尽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个人隐私。在患者就医的全过程中,要全力保障患者的安全,准确识别患者的病症,做出最适合的诊疗决策,提供最合理的用药方案,防范和减少意外伤害,医院应健全患者安全评估制度,积极开展患者安全评估和医学伦理学评价,不断提升患者安全保障水平。诊疗过程中尊重和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在门诊诊室、治疗室和病房设置隐私保护设施;对患者个人信息资料进行有效管理,杜绝患者隐私信息泄露。第三,促进医患之间要实现充分有效的交流。加强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医护人员避免态度冷漠生硬,无视患者情绪等问题,耐心回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在诊疗时要充分理解患者疾苦,换位思考才能感同身受,积极给予慰藉和帮助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医院应建立完善医务人员医患沟通知识和技能定期培训交流制度,提升医务人员与患者有效沟通的能力,同时定期召开医患沟通座谈会,重点了解医患沟通现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第四,医院需从各个方面关爱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切实保障医务人员和医院员工的合法权益,完善医务人员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保障其合法权利,提高临床一线医务人员收入水平。优化医疗服务岗位人力资源配置,避免医务人员的过度劳累也是对医务人员关爱的直接体现。为员工提供医学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培训交流机会,组织文化兴趣小组,开展多种活动,让医务人员感受到关怀和温暖,进而将这种关怀传递给患者,如此方能医患共进,打造医患健康共同体。第五,将人文关怀纳入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围绕“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建设医院文化价值,在继续教育、职工日常培训等工作中不断提升医务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在工作中注重选树和培育先进典型,挖掘先进典型精神内涵并通过媒体开展宣传,彰显医德仁心,增强医院文化的辐射力。积极推动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促进健康工作的开展。

5结论

人文关怀建设政策范文篇4

1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和人文关怀

医院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医院在实践这一职责过程中,医务人员是最为根本的保障。医院作为知识密集型的组织,具有人才相对集中、人员专业化强等特点,医务人员的职业角色也具有职业专长、职业责任、职业忠诚和职业规划等特征,这些都凸显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因此,开展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除了坚持一般的管理原则外,也要重新审视医院组织和医务人员的职务角色定位。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的价值,也就是提倡人文关怀的理念。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部门,履行其部门职能时应认识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从人文关怀的理念出发。

2人文关怀与医院人力资源战略计划制定

制定医院人力资源战略计划也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目的,利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医院未来的人力资源供需做出科学预测,并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法,要使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人文关怀理念充分体现出来。例如通过分析医务人员对各科室人力资源的配置和需求的意见和想法,对医院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评估,根据医院的发展计划和学科建设发展方向,制定人力资源的招聘引进、配置培训、培养发掘等办法和措施[21。

3人文关怀与人才招聘和人才培养制度

为适应医院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医院应面向社会招聘医务人员,特别是通过引进高层次的医学专业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这对于促进医院学术科研和临床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医务人员招聘中也应体现人文关怀,例如,医院可以通过充分展现优良的医院文化,在人才的招聘管理工作中实行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办法,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招聘各类和各层次的人才。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业务水平、思想态度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影响着医院的总体业绩和发展,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医务人员的规范化培养制度,这也应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例如在进行医学继续教育时,要考虑医务人员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对年轻的医务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派送到其他医院等单位进修学习,根据不同医务人员的专业特性组织和落实科研项目和科研基金,不断提升广大医务人员的专业发展和职称晋级能力,以上措施有利于医院建立高效、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

4人文关怀和和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人文关怀建设政策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管理;制度;人文关怀;情感需求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学生切身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管理工作主要依据制度管理为基础,通过制定高校管理规章、守则等来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言行举止。制度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高校管理工作正常、有序、高效的运行,然而过犹不及,单纯的依赖制度管理则容易使高校管理工作陷入“制度化僵局”,缺乏情感关怀和人情味,阻隔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符合现代化管理的理念和要求。为此,有必要针对高校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从人的情感需求角度出发,基于制度管理前提下,寻求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参与高校管理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概念解读

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工作的具体概念,指的是围绕以人为关心为中心,从人性化和情感角度入手,做到尊重、关心、爱护被管理对象,所实施的管理工作能够符合被管理对象的情感和个性化需求,并促其实现全面、综合发展都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高校实施人文关怀管理,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观念,既符合时展的趋势要求,又符合当前高校管理工作改革的要求。实施人文关怀,确立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通过实施人文关怀,为教师和学生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平台,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使其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二、基于人文关怀下的高校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随着教育新思想、新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高校在实施管理工作过程中,基本上能够意识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管理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造成高校实施人性化管理现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弊端,严重制约着高校管理工作的推进。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文观念普遍缺失。树立人文观念是高校实施人性化教育管理的首要前提。俗语有云:“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在确立起人文关怀的管理观念,才能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自觉做到人性化管理。然而,人文观念的缺失是当前高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高校在推进教育管理工作时,往往容易陷入误区,即片面的强调高校管理工作的社会属性层面,而忽略了管理工作本身的人文性特点,侧重统一管理,忽视被管理对象个性化特点及需求,侧重宽松管理,忽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侧重学生自主管理,忽视高校学生社会经验少及心理不成熟问题。这些现象频频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教育管理者缺乏人文观念,未能从高校管理工作实际和被管理者对象的具体需求出发,因此导致管理工作出现偏颇,影响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二)制度管理尚未健全。众所周知,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落实都需要不断地建立健全制度作为保障。在对高校实施人文管理时,也应当以制度管理作为基础。但是,在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现状中,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问题比比皆是,如奖惩制度不公平、考核制度缺乏系统性、教师管理类人员晋升制度不合理等,都是掣肘高校人文管理工作实施的关键因素,造成人文管理工作仅停留在口号阶段,而在真正工作中却落不到实处。(三)民主参与程度低下。广泛且高质的民主参与是确保高校人文管理理念有效落实的重要标志。基于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工作,则更是要求一大批高素质、高文化、高水平的人积极参与其中。对于高校而言,教师及优秀学生群体无疑是参与高校管理工作的最合适人选。为此,发动教师和优秀学生积极参与高校管理至关重要。但从高校管理工作现状上看,民主参与程度低下,高校管理工作行政化趋势严重乃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一些制度的制定上,仅凭单独一人或几人在案牍前谋划、制度,而缺乏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与诉求,造成制度适应性弱,无法切实达到高校管理工作的目标。(四)人文环境创设不足。所谓“人文环境”,简而言之,即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深层次物质文化综合环境。在高校管理中,则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环境和氛围。创设人文环境是高校实施人文管理的基本“土壤”,只有真正创设出符合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才能切实促进师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为此,人文环境的创设对于高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然而,从高校管理现状上看,人文环境创设不足是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文关怀氛围不浓厚,高校管理者人文关怀观念及情感缺失,管理工作仍以传统管控为主,未能从管理对象的情感需求角度考虑,进而导致高校管理工作高耗低效,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未能得到有效激发。

三、造成高校管理人文性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上述问题的背后,有其深层次的致因,其中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负面效应作用和现行教育管理机制缺陷两方面。(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面临着一场重大而又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波及社会、经济等方面,也波及教育。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就存在着弱点和一定的负面作用,在这变革的重要关口,这一弱点和负面效应就容易影响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导致其出现诸如教育管理功利化、工具化的倾向。(二)教育管理机制存在不足与缺陷。现行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是导致高校人文管理缺失的一大致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当前我国高校管理行政机构不仅臃肿,而且重叠,缺乏有效的监督,机构管理效益低下;二是标准体系设置的缺陷。高校教育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加之制度规范又较为抽象,这些缺点直接影响高校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管理问题的对策探究

通过前文分析,已经查找到高校人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致因,下面,作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针对前文所述内容,提出人文关怀视域下解决高校管理问题的对策,以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整体效率和水平。(一)确立“人本”教育管理理念。高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工作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管理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官本位”文化影响严重,在教育管理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且因此也产生了系列管理的问题和弊端。针对这一问题,需从管理理念转变入手,摒弃传统强调教育工具作用的管理理念,而注重挖掘和发挥现代“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下的人文和情感关怀作用,充分挖掘被管理者自身的个性及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高校管理部门还要注重“简政放权”,将管理职能下放到各个院系,使其掌握一定的自主权,并促其将教育管理功能向服务功能转变,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意愿和诉求,满足其个性化的需要。(二)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和管理效力。高校管理工作纷繁复杂,要想切实达到将人文关怀管理落实到实处,不仅需要建立健全高校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而且还要敦促高校将教育管理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强化实践,提升效能,以此来促进高校人文管理工作牌真正发挥效用。从高校管理现状上看,管理职能部门行政效能较弱,管理效力低下,且在实施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缺乏对管理对象的人文情感关怀,这是导致当前高校管理质量低下的关键问题。针对该问题的解决,高校管理者应当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入手,找准“症结”,并针对“症结”,采取措施对症下药。通过分析得知,该问题的产生根源主要在于制度设计和管理体系方面存在缺陷。对此,一方面要做到在制度设计上体现人文情感关怀,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制及程序来监督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另一方面要完善高校管理体系,开设教师和学生表达意愿的窗口,使高校管理工作更加公平、透明、合理。(三)加强人文民主管理。高校还应当建立以民主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政策,积极引导高校教师和优秀学生积极参与高校管理工作,群策群力,博采众长,通过积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和才智,使其共同创设出各种行之有效且符合其主体需求的管理措施。民主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实现创新的主要形式,在高校管理中实施民主管理,一方面能够积极调动广大师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高校管理工作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和想法;另一方面,高校实施民主管理,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求,是我国推进民主管理进程的重要内容。为此,基于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工作,应当从民主管理角度入手开展相关实践和摸索。与此同时,在发动教师和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强化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的指导,努力挖掘和发挥民主管理的潜能和效率,为高校管理工作实现人文关怀奠定坚实的基础。(四)创设人文管理环境此外,基于人文关怀视域下讨论高校管理问题还应当强化高校人文管理环境的创设,即在注重管理者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应当广泛发动教师和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共创充满人文关怀的文怀氛围和校园环境。高校在创设人文管理环境过程中,应当注重从以下四方面着手:第一,要围绕以师生发展为中心开展人文关怀环境创建活动。教师及学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也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在构建人文关怀型高校,建设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管理环境,则应当回到人文关怀的本质上,即做到“以人为本”。只有确立以师生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创建理念,必然能够使建设出的高校环境具有深厚的人文气息;第二,制度建设要基于高校管理实际需求,除了要制定硬性管理制度之外,还应当制定人文管理制度,使管理对象在制度框架下也能具有一定的自由和弹性;第三,以促进管理对象整体性和个性化发展为目的,通过为师生创设更加宽松、自由的管理环境和氛围,促其个人价值实现最大化;第四,坚持人文精神导向开展管理工作,促进管理者和被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双向激发,使高校管理者能够更加注重发挥人文管理的作用,给予管理对象更多的情感和人文关怀,进一步激发其情感、素质、能力等综合、全面发展。

五、结语

本文从学生的情感需求出发,基于人文关怀视域下深入探讨高校管理问题,并提出完善高校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得知,新形势下的高校管理工作应当与时俱进,围绕以人为本为中心落实人文关怀管理理念,努力建构和谐、融洽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使管理工作成为管理对象个人素质、综合能力提升的助推力,促进高校管理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方娇慧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人文关怀建设政策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人文关怀;管理和服务融为一体

从广义上讲,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在整体工作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所说的未雨绸缪,以及大兵未动粮草先行等,都鲜明体现了后勤工作的保障功能。自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推动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步发展。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教育工作在各个方面也要加大改革的步伐,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更好更适用的技能人才,这一要求既为后勤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在很多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原有的方式和理念已经无法适应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因此有必要将人文关怀这一现代管理理念融入后勤管理工作中,以多角度的温暖服务,全方位的高效管理,不遗余力地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使高职院校后勤系统更好地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标和任务。

一、人文关怀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人文关怀,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把人的生存和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对人的生活关心,对人的发展爱护,对人的工作支持。在我国,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谋福利,谋发展。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基础和价值观念,人文关怀已经发展成为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在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人文关怀在两种层面上都有明显的体现。一种层面为,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部门,后勤管理者及员工要树立以服务师生、服务学校发展为本的工作理念,竭尽全力打造出温暖舒适、方便快捷的校园环境,保障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工作理念,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处理,并且要与科技和网络结合,创新后勤管理和服务模式,第一时间为师生排忧解难,保障教育教学工作有序运作。另一种层面为,作为学校诸多工作部门中的一个分子,后勤工作的管理者对于本部门内部的员工,也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对于下属员工,关心其生活,尊重其工作,帮助其发展,表达并维护其权益,发展并满足其需求,让员工们在平等民主、开放包容的工作环境中愉快生活,积极工作,促进员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员工们主动全面、快速高效地开展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强大驱动力,成为学校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责就是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综合素质好、专业技能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高等职业院校这一重要社会职责出发,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必须也将必然体现出人文关怀,并付诸具体实践。在高职院校,主体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即教师和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文知识,实践教书育人的理念,教师在社团活动和科学研究中与学生一起敬业乐业,攻坚克难,体现的是行动育人。以此相比,不同于教师教书育人、行动育人那样的显性直观,后勤管理体现的人文关怀更多是隐形微观的,后勤管理者和员工们更多的是在践行着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理念。在高职校园,教师们在此教学和科研,学生们是在这其中度过三年的学习成长时光,所以校园环境的舒适便捷与否会对师生们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在校园内部,独具特色的建筑,优美舒适的植被绿化,便捷鲜明的道路标识,都可以使师生们感到景色美丽、心情舒畅,在此教书和学习,就会慢慢积淀出开朗阳光、乐观向上的美好品质。在校园内部,专业突出的雕塑、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长廊、安全温馨的灯光照明,都可以使师生们获得美的陶冶,心的陶醉,在此科研和生活,就会慢慢培养出品位高尚、朴素端庄的审美情趣。总之,围绕着教师和学生这一高职校园的主体,后勤管理和服务人员要以满腔的热忱,精湛的技能为师生们提供全面及时、周到细致的服务,确保教师教育教学效果,使学生们在获得优质教育的同时,也获得优质服务,真正体现出后勤管理的环境育人和服务育人功效。

二、将人文关怀与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融为一体的措施

1.理念上,促进后勤管理和服务人员转变态度,不断强化其服务意识面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也要变化改进,与时俱进。作为后勤管理和服务人员,在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同时,更需要在理念上发生转变,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和主体,即广大师生,将师生们的具体要求和切身需要放在首位,并以此为出发点,树立人本第一的服务宗旨,明确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坚守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并且在具体实践中,真正实现以高效的管理,优质的服务为广大师生排忧解难,为教师顺利教学,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不具备市场经济的引入以及同业竞争者的缺乏,因此高职院校的后勤工作更侧重管理。后勤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站在管理、而并非服务的立场,将广大师生看成被管理者,而并非服务的对象,并以此做出管理决策和管理行为。这种类似行政管理的方式,也对后勤具体工作人员产生不良影响,使得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态度粗暴、技能拙劣等行为,后勤部门也呈现出“进门难、态度劣、办事糟”的表现形式,为广大师生所诟病。〔2〕面对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新变化,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要融入人文关怀,转变工作理念,转型工作方法,在管理工作中充分体现服务意识。第一,作为后勤管理工作的责任人和具体工作的指挥官,后勤部门领导在工作中首先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工作制度的制订,工作实施的决策以及工作程序的规范等方面与人文关怀紧密融合,在外在管理和内在理念上对部门内部员工发挥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作用。第二,在开展工作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校园文化宣传长廊、校园网等途径和方式,强化服务意识,展示人文关怀,打造出浓厚的人本第一、服务至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第三,加大力度,积极开展后勤工作一线员工的素质教育和业务培训。在高职院校,教师学历高,素质高,道德修养好,相较教师这类高水平的脑力劳动者,后勤工作一线员工大部分学历低,文化素养也表现的差强人意,因此需要借助技能培训、业务学习、拓展训练等途径和方式,帮助一线员工提高道德修养、技能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后勤工作领导者也需要改变观念,利用现代管理理念对部门内部员工实施科学管理,诸如明确岗位的责任、权利,实行岗位责任制。同时统一给一线员工配备工作服装和工作用具,并培养其礼貌服务、文明用语的工作方式。这样逐步变管理为服务,转简单直接为人性关怀。第四,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后勤管理工作涉及师生餐饮、学生住宿、校园交通等等多个方面,复杂琐碎,这就需要部门领导和员工敏于观察,全面思考,付诸实践,以与时俱进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开拓性地做好后勤管理的服务工作。2.制度上,建立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各项制度,以此大力倡导服务意识,贯彻人文关怀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如期完成,都离不开科学全面的规章制度,所谓无规矩不方圆,就是如此道理。作为高职院校后勤工作的管理者,要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社会制度、规章政策作为依据和准绳,结合校园内部后勤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确立工作目标,确立工作程序,确立考核标准,等等。使具体工作人员明确其工作岗位所享有的权利、所承担的责任、所应尽的义务等,既有人文关怀,又有制度保障,确保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有制可循,有章可依,各项工作保质保量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后勤工作部门在制度建设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清晰明确的目标,是制度建设的核心关键。建立切实可行的后勤工作制度,首先需要有清晰明确的管理和服务目标。依据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后勤工作的具体情况,确立后勤工作清晰明确的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指引和导向功能,引领后勤部门全体员工的工作方向。第二,便捷高效的实践,是制度建设的确立保障。后勤工作部门依据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和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全面、严谨细致的各项工作制度。为了避免形式主义,一定将这些制度狠抓落实,付诸实践,这样才能将好的制度贯彻实施下去,将人文关怀和质量管理融为一体,实现让师生都满意的后勤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效果。第三,与时俱进的创新,是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给后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制度建设上,后勤部门领导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引入市场经济管理模式,开展及时有效的管理变革,实现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以期最终实现满意的服务与良好的效益相结合的后勤工作模式。同时,也要借助现代科技,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等新途径方式,转管理为服务,变传统为创新,为校园的广大师生们提供便捷、立体、全面的服务,真正保证服务质量。3.管理上,实现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科学全面,以此实现人文关怀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在一所高质量、现代化的高职院校,为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需要有专业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有工作效率高的行政管理人员,有学习能力高的稳定生源。同时,为了实现学校办学条件的日益完善,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师生教育教学的便捷顺利,高职院校必须具备足够的物质基础以及稳中有升的建设经费。要实现这些目标,都离不开科学全面的后勤管理工作体系,自然更需要后勤工作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管理,高效运营,合理规划学校物品和资金的使用,既有经济效益的实现,又有人文关怀的实现。在资金管理方面,要做好年度预算,科学规划,合理使用,保障校园安全高效运转的同时,在先期预算和实际支出环节,要多向教学科研方向倾斜,既要高瞻远瞩,循序渐进地提升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又要精打细算,开源节流,避免不必要的过度建设。最终能够保障高职院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自身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在物品管理方面,要建立台账制度,从预算到购置,从逐个登记在册到合理分配高效实用,以及在使用期间的定期检查和保养维修,到最终报废处理,都在日常管理台账中明确登记,严格记录,既防止物品流失,又保证高效利用。在设施管理方面,要提高设施使用率,并确保各类各项设施安全有序运转。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十分繁杂琐碎,事无巨细,方方面面都与广大师生的教育教学生活息息相关。餐饮服务中,校园的学生食堂、教工餐厅、生活超市等要确保卫生营养、便捷丰富。住宿服务中,学生公寓、教学场所、社团活动场地等要确保安全有序、干净整洁。交通服务中,校车调度、道路绿化、环境卫生等要确保科学合理,低碳环保。以及在每一天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的水电供应,网络连接,通讯畅达,保洁清理等工作更需要加强管理,做好保障。因此,在后勤工作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科学规划,确保管理质量的同时也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体现人文关怀,确保服务质量的同时也让师生感受到关注和温暖。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满足师生日益变化的多方面需求,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服务质量,确保教育教学的顺畅开展。在管理和服务中,引入人文关怀这一现代管理理念,打造人性化的校园管理和服务环境,必将推动平安、和谐、绿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整体规划,稳步发展,创新改革,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https://baike.baidu.com/item.

人文关怀建设政策范文篇7

教育行业是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先进思想的传播地和发扬地。在学校教育中,教育理念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能够提升整个幼儿园所有人员的人文关怀重视程度。以人文本的观念并不是凭一己之力就可以形成的,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既有幼儿园园长,也有幼儿园老师,多方面组成整个校园环境。提升在幼儿园管理中幼儿教师的人文关怀,首先就要从幼儿园的园长着手。园长要充分弄清楚在幼儿园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基本含义,明白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以老师的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满足学校老师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通过多种方法打造出良好的幼儿园人文环境。园长可以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与其他管理优秀的幼儿园进行交流,学习其他幼儿园管理的长处并为我所用,结合自己园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提升幼儿园教师幸福指数。其次,也要呼吁全社会尊重幼儿教师。每个社会人在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之后,都希望得到尊重,而幼儿教师正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默默的付出自己的努力,且这个阶段的儿童是几乎没有自律能力的,这种特性也加大了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的难度,所以社会各界也应该尊重幼儿教师,重视幼儿教师的工作。

2完善幼儿园管理规范,恢复教师活力

现如今,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改革,看似与幼儿园关系不大,但是幼儿园学习是学生养成各项基本能力的基础阶段,只有老师具有活力,有工作激情,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改革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制度是所有工作开展和行为活动的准则,学校管理要从管理制度着手,从最深层的影响因素进行变革,根据老师的个性特征和实际教学要求以及老师行为规范制定出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让老师能够在教学中感受到学校打造的教学环境。学校方面还应该注重将幼儿教师的潜能激发出来,开展多项拓展训练或者是实践活动,让老师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根据自己独特的一面安排教学活动,引导老师深入到培养学生学习乐趣的教学工作中,提升老师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从而全面促进幼儿老师的发展。要承认和感恩幼儿园老师的付出和努力,社会范围内要重视幼儿老师的价值,无论是幼儿园方面还是家长方面,都要尊重幼儿教师,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付出支持幼儿园老师的工作,鼓励老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3强化对幼儿园老师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幼儿园教育领域入职的新老师在工作中会更加注重是否能够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自己制定的目标,也会注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否能够与自己的兴趣相符合,亲临的工作环境是否舒适。所以说,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学校要增强人文关怀重要性的认识,要密切关注幼儿园老师的社会需求和生活需求,善于挖掘老师的创造性,创造多种条件实现幼儿园老师在工作中的价值。学校和社会要为幼儿园老师打造一个温馨的人文环境,让老师能够感受到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够让老师在工作中感受到温馨,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率。除此以外,幼儿园管理者要通过合理的方式避免园方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尽最大的力度满足老师的需求,进而为幼儿园得以健康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注重人文关怀的方式要得当,提升幼儿园老师的积极性。

4结语

以人文本的理念,就是在活动中要充分尊重人,重视人,但也不是绝对,集体利益是会能够受到个人利益支配而进行调整的,所以说想要落实人文关怀,就要先明白人文关怀的含义。这就涉及到掌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幼儿园在实行人文管理的时候,要以老师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发展为主要依据,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进行合理化的关怀。幼儿园的管理者完全可以定期评选出优秀的老师作为先进,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多种奖励方式,激发幼儿园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总而言之,在对幼儿园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充分注重对幼儿园老师的关怀,这样不仅是能够对幼儿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对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但柳松.计划生育新政策对河南省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影响及对策[J].教师,2018(5):115-116.

[2]王承庆.关注人文关怀,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教育观察,2017(19):17-18.

人文关怀建设政策范文篇8

首先,注重和体现人文关怀,更加确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通过综合教育、引导、沟通、协调等方式,运用组合手段,不断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挖掘人的潜力和聪明才智,激发动力,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促进人的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就是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不仅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变化,而且更加坚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个特定的对象来开展工作,更加肯定了工作对象的重要性。这样,进一步为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原则,更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求真务实。

其次,注重和体现人文关怀,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

在过去,一提起思想政治工作,人们很容易想到是那种大灌输、大教育为主,以关心生活为辅的传统工作模式。这样的工作模式下,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工作对象的地位不是等同的。确切的说,思想政治工作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政策信息传递,实效性不强。甚至,会因为某些措施和方法的不得当,造成工作对象的逆反心理,无法实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十七大报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就是改变了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单向的说教,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的良性互动,将思想政治工作变为双向的信息传递,变成双方共同来承担和完成的工作,无疑是一个创新,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真正加强和改进。这样的良性互动,是科学合理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体现着人文关怀的良性互动,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工作对象之间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双方开诚布公,相互融合更为紧密,关系很和谐,不但使得政策信息容易被工作对象所接受,也可以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及时把握工作对象的心理预期和实际需要,来相应地调整与改善工作内容和方法,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人们的心坎上,让工作对象乐于接受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这样的体系和模式,能更好地做到“三贴近”,更加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注重和体现人文关怀,为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的细化,更有针对性。要紧密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分析研究他们的特点,深入全面把握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工作,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文关怀来。要结合行业特点,总揽全局,分层次、分类别,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工作,注意把握细节,力争将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做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人文关怀建设政策范文篇9

【关键词】和谐社会行政执法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2005年8月31日的《大河报》报道了一个令人心寒的案件。一位老人去世后,子女将其骨灰放进棺木安葬在老家的一个山洞中。当地民政部门接到举报,以为老人遗体没有火化,强行挖出棺木,在上面写明老人的姓名、住址,放在宣传车上,游街“宣传”国家政策。为此,老人的子女以民政部门违法为由,提起了诉讼。孟津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民政局行政行为违法。然而,8月19日,孟津县民政局副局长黄宏安和该局下属的殡葬管理所几位领导在谈到当时的执法行为时,异口同声地表示:“我们当时的行为并没有不妥,因为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骨灰同样不能土葬,应该安葬到公墓;对骨灰进行非公墓以外的‘二次入棺’也是要受到行政处罚的。”“我们一开始就知道是骨灰,我们就是去起的‘骨灰’。”

“骨灰游街案”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社会各界对行政执法人员的野蛮执法行为纷纷表示谴责,也对执法人员法律意识、人权意识的淡漠感到心寒。在当前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行为粗暴、态度蛮横、形象欠佳,执法方式简单粗暴,缺少人文关怀的现象并不鲜见,这与我们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是格格不入的。简单粗暴、缺乏人文关怀的野蛮执法不仅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上的毒瘤,也不利于以人为本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人文精神是法治的精神意蕴

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都存在某种决定该项事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精神力量。决定法治传统发展方向和命运的精神力量就是人文精神。

历史发展到今天,对人自身的探究和思考,对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的关注和追问,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要求。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唯人”的精神,是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思考和关怀,是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思考和关怀,是人类对自身的关注和爱心,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地位、尊严,生命的意义、人类的命运、困境、信仰,社会的出路以及人类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的思索与探讨,以及在生活中去努力实践和追求的人性与社会的真、善、美。因此,人文精神包含着历代文人的宇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人格理想和终极关怀,并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理想而具有不惜一切的执着追求精神。

一般说来,“人文的东西,主要是指心性、道德、文化、情操、信仰、审美、学问、修养等人的品性,而不是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的制度”,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王晓明等发动了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从所涉及的主要论题和核心思想看,“人文”的东西主要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就其真实的意义和实质而言,人文精神乃是人对自身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与尊严、人性与人格、生存与生活、现实与理想、命运与前途的认识与理解、思考与把握。所以,所谓人文尺度,也就是人的尺度,特别是真实的个人的尺度;所谓人文关怀,也就是人以人文尺度为标准而对其生活的关怀,特别是对真实的个人的生活的关怀。就人类历史而言,当人真正由单纯的生存而进入在生存基础上的生活之时,其作为生活之基础与环境条件的所有因素除了自然环境与资源因素之外,无论是精神、意识与观念系统,还是规范、制度与组织机构设置,都无不体现着一定的人文旨趣,表达着某种程度的人文关怀。

英国当代著名学者阿伦·布洛克曾说:“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的。”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的命题,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因此,法治无论作为人类对其日常生活世界的秩序追求与制度选择,还是作为一种治国方略与理念,都必须真切地反映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否则,一旦失去其人文内涵,法治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异化,从而走向其初衷的反面,成为对抗人、压制人和扼杀与束缚人的单纯暴力机制。

二、人文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要素

何谓“和谐社会”?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近一时期的重要任务,是我们党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目前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崭新理念,成为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从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等各个方面付出艰苦努力。和谐社会的价值蕴涵十分丰富,如民主法治、友爱诚信、公平正义、健康有序、积极向上等,但建设和谐社会首要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一,追求和谐是生活在不同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中的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不同国家受特定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对和谐社会的目标设定有所不同,实现途径和方法纷呈各异,和谐社会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水准高低不一,但无论如何,人权在任何堪称“和谐”的国家和社会都应获得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使人获得权利,更重要的在于使人达到自我解放、自我发展的目的和获得自由发展、自我解放的手段。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人类社会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追求人自身解放的历史链条,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是这一链条中的一环,每一社会形态是前一社会形态的继续,人因而也比前一社会形态获得更多的解放。因而在这个理想的社会,人权才真正实现了它的应然性的完美和充分的展现。这个时候,和谐社会也就达到了它完美的高级形式。因此,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第二,和谐社会应当是人道、宽容和理性的社会,人道、宽容和理性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与精神支柱。而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道、宽容和理性的核心价值。所谓人道,就是重视人和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根据在于人的本质的要求。人在本质上是主体,要求必须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人道意味着首先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在内的基本权利,要注重保障所有人作为人的所有权利,无论他是农民、工人,还是穷人、富人。宽容要求人们不能采取暴力的手段去争取自身的利益,也不能采用压服手段去解决人们在观念或看法上的分歧,只能采取理性、法治和妥协的方式去解决。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论是在宏观决策还是微观策略上,无论是在总体布局还是内部结构上,都要坚持把人作为第一要素,用以人为本来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用以人为本来检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效。

三、行政执法应体现人文精神

针对行政执法中野蛮执法的现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重建

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重建就是要真正的把每一个人当成人,因此,法治的人文关怀实质上是对真实的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格与精神、生存与生活、现实与理想、命运与前途的真情关切,确认并充分保障现实的人的基本人权的落实,并为其提供充分、全面而有力的规范性与制度化的救济手段。所以,对于法治而言,在其人文关怀的视界内,其关键与核心是不仅在法治的观念、意识与精神上,而且在法治的规范与制度上,都要始终遵循一个根本准则,这就是:把真实的个人真正地当作人──有价值、有人格、有尊严的人!这就要求执法人员必须有人权意识,在执法过程中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树立服务为本的理念

行政的基本职能就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秩序,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以民为本,是行政执法的基本理念。行政执法最终的目标是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秩序,以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执法人员要树立、强化公仆意识、服务意识;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行政机关的窗口建设,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努力构建与群众联系沟通平台,架起行政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在行政执法中树立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不仅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也有利于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守法,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行政执法要坚持依法行政

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执政为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国务院在2004年3月22日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工作部门依法行政提出了基本要求。

第一,合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做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第二,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第三,程序正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第四,高效便民。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五,诚实守信。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第六,权责统一。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的施政理念,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工作部门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我国尚未出台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的背景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工作部门的行动指南,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在行政执法中,执法人员应该依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依法行政,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大河报.2005-8-31.

[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

[3]唐晓峰.地理学与“人文关怀”.读书,1996,(1).

[4]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169.

[5][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北京三联书店,1997.14.

[6]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185.

[7].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人文关怀建设政策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高校学生的思想发展作为核心,融合我国社会发展途径、大政方向和传统教学理念,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和政治理念教育,为高校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以及道德观。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展现为硬性传导,而在柔性管理与引导中有诸多不足,人性关怀方面还有诸多欠缺,限制了高校学生未来人格的开拓与潜能的激发。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意义

人文关怀属于人在满足生存所需及物质所需后,在精神与心理领域的高层次所需,并且无法通过其他所需而取缔。人文关怀成为社会发展的有效表现,愈发体现出人的主体作用,其存在于社会的不同领域,在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中,对社会未来的人才,也就是高校学生的人文关怀具有良好的意义。高校人文关怀属于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具有显著的促进意义。高校学生不但能够建设并创造未来社会,还是未来的父母与师长,所以人文关怀对社会发展进步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高校学生将要担负教育下一代的义务与责任,他们在人文关怀中学习到的关怀与能量会不断延续下去。高校人文关怀与当前教育理念的素质培养中的德育及理想相融合,是高校教育演变的结果,也成为维持高校教育永远保持生命力的主要精神,通过谅解、大度的心胸为具备远大志向的青年给予较好的教育环境[1]。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

1.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及个体发展尊重高校学生个体差别,依照学生实情给予教育。然而高校在这方面的投入并不充分。所有大学生在家庭教育背景乃至社会环境均不同,具有较大差异,对学生的个性乃至兴趣有着不同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发展潜能造成差异。2.欠缺人文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较为落后高校在发展时,必须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知识教育一同发展,这不但成为目前社会与新形势所需,还成为学生自我发展所需。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编排上,并未从全局着手,课程设定较为单一,极少融合历史、文学、语言、艺术等人文知识教育学生,所以造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背离的状况,从而加速了大学生人文知识欠缺与人文精神欠缺的不良情况。3.对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出现边缘化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与自身心理健康具有莫大关联,而学生心理健康则与学校心理疏导密切相关。依照现实状况不难看出,近些年由于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刑事犯罪案件不断攀升,这些案件的出现为社会及高校敲响了警钟,这不仅因为高校在管理学生时无作为,还由于欠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高校对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体现出较为明显的边缘化。在目前的快节奏发展中,大学生面临的不单单是来自负家庭的压力,还要面对自我发展及自我理想造成的压力,正是由于这些综合因素,令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过重,有些大学生不知晓该如何排解压力,也未将这些压力转变成动力,从而造成了相应的社会悲剧。这些均与高校心理疏导工作的欠缺具有必然联系。4.欠缺社会实践活动理论均源于实践。在高校人文建设中,需知晓社会实践的庞大力量。社会实践不但是大学生提升理论认知的良好渠道,也是大学生从理论至行动的必经历程。大学生通过积极进行社会实践,能够强化自己对政治与国情的认知,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建立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还有利于学生群体在新时期创建社会主义核心理念,做一名品德兼备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可是,通过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难发现,高校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构成了自身的特点,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可是在高校探寻合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实践中,依旧具有不少需要尽快处理的问题。例如大学生受到专业课程的压力,不能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是因为高校不给予重视,未有效引导学生群体,令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获得的效果并不良好[2]。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对策

1.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学生与教师两方面考量,可以看出学生是高校进行各科教学的主体,在教学创新中,也需要教师足够注重学生主体,所以,若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的执行人文关怀,不但需正确定位高校学生,还需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需意识到只有学生置身于课堂中,学生本身想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与综合素养,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为理想的效果。教师需不断激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担当活动志愿者,协助学生积极承担责任,让学生具备独立处理问题与认识问题的责任,让学生有效展现自身主体效果,从而在不断的锻炼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针对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科学引导中,令高校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置身于课堂中,从而真正学习到思想政治的理论内容。2.在灌输理论中渗透情感关怀情感是一个人最真实的展现,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忽略对学生的情感关心,令人文关怀效果不佳,学生发展受阻。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情感关怀与理论知识相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当更加注重学生课堂表现,透过分析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相应知识的体会,在社会问题的知识传授中,更为委婉的传输其中具有的知识,以免发生传授的知识过于犀利而延误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当在社会事件中解析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将此理论知识与自身发展相融合,让学生能够运用正确情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通过为学生灌注人文关怀,加快学生思想情感的提升[3]。3.注重高校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每个大学生成长环境以及生活背景均具有显著差别,令高校学生在性格、爱好、精神乃至思想等具有较大的差异,假如高校教师只从由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与教学内容方面着手,则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忽略学生个性发展。所以,为了让高校学生能够朝着正确、有个性的方向前进,在为其传授理论知识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对学生给予调查,认真研究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并且在教学之前,通过不同角度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学习所需与个性特点,在真正清楚学生个性发展方向后,建立极具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划与方案。在这一过程里,教师不可一直顺应学生个性特征进行教学工作,需针对学生在发展中具有的不恰当之处,有效帮助学生给予纠正,从而有利于学生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达成个性化发展。4.正确疏导学生心理认真分析高校大学生发展特征与学习状况,发觉高校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常会产生紧张、不安、焦躁、惧怕的情绪,只有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正确疏导,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全面掌握学生课堂表现、对于某件社会现象的反应、沟通探究过程中是否发生不合理状况等。对于学生产生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这一状态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创建完善的心理疏导制度,更加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令人文关怀能够有效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程度[4]。5.融合思想政治内容进行校园活动正确的校园活动不但能够调动校园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时体会到自身主体性、充分理解到相关思想政治知识。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时,教师则能够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向给予人文关怀,透过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掌握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当成主要方面进行校园活动。在举行校园活动时,教师也应激励学生提出意见,并将合理的意见归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展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让大学生在学会做人的前提下再学习做事,只有真正掌握了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才可以创建科学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为艰辛,却势在必行,只有建立完善的政治教学体系、不断改善执行政策,打造健全的人文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才可打造出能够为人民服务的人才。在教学中应当一直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出具备人文精神的国家接棒人。

参考文献

[1]韩春晶.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J].环球市场,2016(26):145.

[2]王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1):103-107.

[3]任健.浅谈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与对策[J].神州.2014(1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