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6-14 16:59:02

农商经济

农商经济范文篇1

[论文内容提要]陈亮作为南宋时期浙东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经济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商业、农业、财富、土地、财政、税收等等方面,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进步思想。本文选取其农业思想进行分析,认为,陈亮经济思想的核心仍是农为邦本,他为农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建设性观点,不仅对南宋后浙东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天“三农”问题解决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世称龙川先生,是浙东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崛兴于永康,无所承接,然其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嗤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经济思想是陈亮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陈亮的经济思想较为丰富,包括商业、农业、财富、土地、财政、税收等等方面,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进步思想,其中,农业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陈亮受南宋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浙东地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核心重农思想、农本思想和富民强国思想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丰富、发展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

陈亮认为保护农民,稳定封建经济,关键在于发展农业。为此,他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包括土地政策、赋税政策在内的一系列保护农民利益,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概括地看,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

以农为邦本思想为指导,提倡积极的赋税、土地等政策,保护农民,发展农业经济。陈亮认为,重农才能立国,富民才能强国。因此,他积极倡导发展农业经济,“裕民力而俾之安于耕”,对汉文帝的“不求富国而求富民,故为治之先,勤于耕农是劝,今年以开藉田先农,明年减半租勉农,又明年以除租税赐农,野不加辟有诏,亲率农耕有诏”的重农政策极其推崇。他把发展农业,保护农民,上升到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高度来看待。他指出,“古者农自耕其田,其力与相若,其食与其口数相称。上之人劝之有其诚,董之有其官,赈之有其政。国以农为本,民以农为重,教以农为先,堕农有罚。……天下无浮食之民。故民力常裕。”

发展农业,不仅在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还有赖于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针对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陈亮提出了实行积极的赋税政策,免除各种苛敛之政,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思路。自北宋中期以至南宋,政府财政日趋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政府官俸开支巨大,军费开支空前浩繁,再加上统治者的恣意挥霍,导致政府财政支出成倍增长。为弥补巨额的财政亏空,南宋政府便采取各种名目,横征暴敛,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以至达到“不可以偏举,亦不能遍知”的程度,甚至连传统的夏、秋二项正税,也巧立名目,增加了各种附加税,增加了剥削。最有力的举证就是南宋小朝廷疆域远不如北宋,但其赋税收入却超过北宋。如北宋赋税最多的熙丰年间,年赋税收入约6000余万贯,而南宋淳熙时年均赋税收入达到6570万贯。对此,陈亮强烈要求南宋王朝的统治者放弃现行的苛敛政策,效法古代圣君的做法,“用民,岁不过三日,什一而税。不立意罔民利,不喜察以导民争。上下有制,未作为察,兵不吾蠹。使之各力其力,以业其业,休戚相同,有无相通”。“裕用于上下交窘之时,布信于法禁之所不及”,则“民是用宁,礼义是用兴”。唯此,才能发展农业,保护农民,稳固国家。

在封建社会里,土地兼并问题是封建王朝不可回避的问题,农民和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土地问题。如何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提高土地经营的绩效,才是保护农民利益、发展农业经济和提高封建国家财政、赋税收入的关键。陈亮从南宋时期土地兼并的现实出发,着眼谋求国家富强的目的看待农业发展问题,有区别地看待和妥善处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土地兼并问题。一方面,倡导保护小农经济,稳定农民生活,维护农民利益,这是封建国家维护统治的根本。陈亮生活的乾、淳时期正是南宋土地兼并最盛时期,许多官僚地主占据大批良田,形成“阡陌绳联,弥望千里”,相反广大农民无地可耕,沦落为佃农,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朝廷真正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广大农民仍然难免破产流亡,成为流民。这不仅对封建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还将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因此,除积极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外,还应限制官僚地主的土地占有和制止不择手段、巧取豪夺的土地侵占。同时,作为事功学派代表的陈亮又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看到在封建社会里,无论是官僚地主的不择手段、巧取豪夺,还是有才能的人用合法手段的土地经营,其结果都将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因此,陈亮立足现实,为稳定农民生活设计方案。他认为,导致农民生活困苦的直接原因是地主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来源的不确定性,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作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陈亮反对笼统的、不分具体情况的“抑制兼并”和“打击豪强”,主张要区别看待和妥善解决日趋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他认为,那些靠自身才能,以合法手段获得土地、诚实经营的地主土地,应给予保护和支持。他倡导保护富民,反对一切“折困天下之富巨室”的行为,反对封建朝廷恣意向豪强增加赋税的做法,“时朝廷令两浙、江东人户田一万亩者,籴米三千石,抑配度牒,关子之属。公(指章服)以为:事类科敛,无体民经国之意。”在他看来,因经营有方而致田产巨大的豪强不仅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且也是引导人们走向富裕的榜样,起着榜样示范作用。

发展农业,要重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研究,搞好农田水利建设。陈亮认为,发展农业,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是关键。陈亮指出,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管理的不善、信息的不了解,经常导致所建水利工程不能发挥出预期效果,有些农田水利建设甚至于既劳民伤财,也无避免灾害之利,政府对此要高度重视。他指出要科学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就必须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研究。为此,他希望年轻人去从事农业,潜心农田水利之法的研究,造福百姓,“使实利及民而惠足以政”。

发展农业,就要重视发展商业,强调“农商一事”,“农商相籍”,这是是陈亮农业思想最为突出和最闪光的地方。历代众多思想家大都主张“重农轻商”、“重农抑商”,认为重视农业生产,必须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实现“利出一孔”,使农业生产成为人民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推行“驱民归农”措施,传统农本思想将农业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孤立系统来看待,发展农业和繁荣工商业两者被对立起来,这种农本思想使整个社会经济严格地限制在自然经济的范围内,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法宝,但并不能真正实现和达到国富民强的目标。对此,作为浙东事功学派核心人物、永康学派代表人的陈亮,对传统农本思想的狭隘性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开放的“赖商而行”的新农本思想。陈亮主张“农商一事”、“农桑相籍”。国家要以农为本,教化要以农为先,天下无浮食之民,则民力常裕,国家富强。但发展农业,并不是以抑制商业的发展来实现的。相反,农业只有与商业协调发展,才能“展布四体,通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行而乐其生”。他从当时商品经济日趋发达的实际状况出发,主张朝廷不应守旧,一昧死抱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不放,而要农商一事,农商互利,以此为目标调整改变政策,使农商相互为用,协调发展,所谓“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农商协调则为两利,相互损害,则为两病,“农与商不复相资以为用,求以自利,而不恤其相病”,则“郡县困匮,而其弊日又甚矣”。陈亮认为,农业和商业是构成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是联结其它经济要素的核心纽带,两者并无高低轻重之分。他强调:“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上下相恤,有无相通过,民病则求之官,国病则资诸民。”农商之间有行业分工,更有紧密联系,两者不仅是非对立、排斥的,相反是互利、促进的。农业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而商业的繁荣又能反过来成为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重视农业发展,就必须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只有发展商业,才能畅通农产品物流贸易,促进农业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只有协调发展,社会才能走向全面繁荣,进而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任何歧视、压制、打击商业发展的举措,不仅不利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它还将严重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由于农业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其生产的好坏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而商业的发展,既可在丰年避免谷贱伤农局面,又可在灾年互通有无,帮助农民渡过难关。

陈亮虽然公开批判与否定了千百年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重本抑商观念,倡导重视商业,发展商品经济,但并没有走向贱农极端,对于重本思想,不仅没有否定,反而一再给予强调,把重农劝农作为治国之道的一项基本内容。综观陈亮的有关论述,不难发现,他反对的是斥商为末的贱商观念,对于以农为本的思想则是持完全赞同的态度。在他看来,从根本上讲,只有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出现商业的持久繁荣,并进而发挥其职能。他强调“治具之綦大者,不过数端已:制度也,时令也,养老而乞言也,崇儒而重道也,厚本而劝农也”。陈亮主张“农商一事”和“农商并重”,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农商并重的思想,但有学者指出,“只是为了纠正传统的重农轻商偏见,才较多地强调了商业的重要性。”“农商一事”和“农商并重”的核心是农。对商业的重视,一方面表现为一种逻辑关系,是农业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商业之所以要重视,关键还在于其服务农业的功能,能为封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更好地实现富民强国。从这一角度讲,只能说是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商人阶层的代表。“不同于传统的‘重本抑末’思想而主张农商并重”。这表明,陈亮在体察社会经济内部结构和农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农本思想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农本狭隘思想的束缚,是对传统农本思想的深化和完善,并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是一种新农本主义思想,一种开放的农本思想,是传统农本思想发展的顶峰。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推动商业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实为明代思想家公开倡导“农商皆本”思想铺平了思路、开了先河。有学者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陈亮的见解对后来明代思想家正式提出‘农商皆本’的思想有着直接的影响。”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占优势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立国之本。农业的经济地位反映到思想意识领域,就形成了牢固的农本主义思想,并导致封建政府在经济发展政策上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实,从本质上讲,农本思想则是重农思想的一种极端体现形式,重农思想本身不仅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是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封建社会中,在重农思想、农本思想指导下,推行了各种重农政策,使我国农业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传统农业经济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在今天,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轻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料来源。农业发展可极大地提升农村购买力,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产品市场,还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资源等。无论是历史时期,还是在现实中国,农业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加强农业,全面振兴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陈亮丰富的经济思想,蕴含了许多重要的价值,就其农业思想而言,也不例外。如果赋予它们反映时代特点和精神的崭新内容的话,陈亮农业经济思想的价值和现代意义就显露无遗了。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做好“三农”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既要立足实际,放眼世界,认清和研究各种新形势、新实际和新变化,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也要注重挖掘历史,努力从传统农业发展思想中提取、吸收有益的东西,并赋予它们反映时代特点和精神的崭新内容。

[参考文献]

[1]《宋元学案》卷五十六《龙川学案》

[2]《陈亮集》卷二十《汉论•文帝朝》

农商经济范文篇2

农商一体化是指身为农民亦农亦商。近来对农产品价格上扬的议论多从农产品价格上扬有利于农民收入增加的角度来阐述,然而农民是否能从中得到多少实惠还不该过早下结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将农产品按保护价卖给国家,其收入所得毕竟有限,即一般是富不起来的。而专门从事农产品经商的人们,把农产品逐层增价,最后这些农业商品到了广大的消费者手中。从中主要受利的是这些商人。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流通中前者是得到微利或无利可得甚至亏损,后者是该商品的消费者更无利可言。所以,每次的农产品涨价都是仅仅刺激了商人的利益增长。以麦子为例,农民把麦粒(农业成品卖给面粉厂),面粉厂将面粉卖给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的各厂家或商家,再经过各批发商、零售商逐层经营环节的价格递加,最后到了真正的消费者手上。可见如此循环农民是富不了的。反而会使农民在尝到一点提高产品价格的甜头后,会在他们购买副食品或其他农业必需品时付出得不偿失的代价。同时,农产品及其以此为原料的加工品的价格上涨还会加剧城市困难群体的困难,使他们雪上加霜。

因此,要真正解决农民贫困问题,必须农商一体化,引导农民把农产品直接变为终极消费者所消费的商品,通过立法给农民经商的政策,并给以一定的财力支持,才能使农民真正在较短时间内富裕起来。

我们在考虑各种解决“三农“问题时必须要清醒认识商品流通领域的长、宽、大对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和广大消费者的直接影响。如果,仍然农是农,商是商,水是水,油是油,没有真正实现农商一体化,那么”三农“问题无疑仍然是困扰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焦点。农民经商由单纯的农人向农人和商人双重身份转变,二者并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至于农业产业化、实现现代农业,那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的农业发展道路。即便达到了那一步,亦农亦商也是正常的,我国和已经普遍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国家的实例,已经证明了它的可行性。农民将转移到城市的工厂里做工、到城市经商,农民身份基本不变,亦农亦商,是农民在较短时间内改变自身经济状况的有效办法。

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做工或经商形式多样,肯定不是都转移到工厂里。如果认为大部分农民到城里的工厂,是农民脱贫的惟一出路,只需少数农民在农村务农,那是有失偏颇的。当然,随着农业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会与新型农民有着质的差别。至于“三农”问题非要靠大集团、企业的介入,否则就不能解决“三农”问题的说法,我认为这是轻视了农民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主体地位。谁最关心农民自身的利益,难道不是农民本身?难道是那些大集团、企业或者是专门搞农产品经营的城里商人?难道这些人不会首先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所谓给农民让利、谋利,实际上最后还是自己赚得钵满盆满而农民得点蝇头小利。许多农民穷人的命运并没有改变。大量事实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只有在党和政府的关注、筹划、支持、帮助下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渠道。这里我并不排斥社会力量对“三农”的支援,不否认非农民投资主体的公司+农户,走实现农业产业化,公司农户互为双赢的道路,但我认为农民自身作为投资主体,办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才是农民追求高附加值、高利润的根本出路。从事农村生产的农民的农忙和农闲,使他们能够在时间上实现角色转变——进行经商活动。这些农民尽管普遍来说还不具有从事现代商业的条件和水准,但是他们能够通过市场将自己的农产品变为商品,而使自已逐渐变成经商的行家里手。部分农民并不一定要求自己具有双重身份,他们可以只务农,不经商;而另一部分农民可以只经商,不务农。农商一体化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和科技兴农,农业产业化是同居一个统一体的,但强调的是农民是农民经济的主体,而不是配角。要缩小城乡经济差别,农民要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自已必须既是农业产品的生产者,更要成为农业商品的直接的最大的受益者。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农产品既包含田地的产出品,又含有它们的加工品。总之,我所说的“农商一体化”是指大农业及相关的大商业。加强农村集市化建设,给予农民经商农产品一定的倾斜政策、优惠扶持,就可以做得到,做得好。观点核心是,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不仅是农业产业的主力军,而且应该并能够成为农产品经济的市场主力。富裕农村的典型经验也佐证了我的观点。当然,政府的扶持,农村的组织、培训和农民自身在市场上经风雨见世面是必不可少的,困难的还有教育农民和农民自身觉悟提高的问题。同时,也需要社会舆论对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正确途径的引导。

农商经济范文篇3

一、扎实推进“红盾护农”工程,做好“保障”文章

“红盾护农”的关键,重在保障农民增加收入、保护群众切身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是深入到乡村开展“送法下乡”、现场讲解、宣传真假种子、化肥、农药的识别方法等活动,把法律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送到农民手中,增强农民对农资的识假辨假能力和维权意识。二是帮助辖区内的农资经营户建立了监管台帐,对所有生产和经营农资商品的经营者进行了清理,并全部纳入了经济户口管理,列入信用分类监管,完善农资商品监管制度。三是继续完善“两帐两票一书一卡”制度、农资商品经营承诺责任制。四是千方百计畅通放心农资下乡通道,将放心农资销售网点延伸至乡镇、村。五是在按乡镇划分分别设立一个“红盾护农工作站”、聘请一名“红盾护农联络员”、设置一个“红盾护农宣传栏”,实行“三个一”亲农服务,为农民群众了解、参与“红盾护农”工作,切实维护自身权益提供更为便捷的途径。

二、扎实推进“商标兴农”工程,做好“引导”文章

为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走商标促销售,商标促增收,商标促发展之路。基层工商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积极宣传《商标法》等法律法规,让农民和涉农企业认识到运用商标拓展市场的重要意义。同时,为系统掌握辖区内生产、加工、经营农副产品的种类、数量、规模、特色以及这些产品的商标注册、使用、声誉程度情况,应利用基层工商所属地监管职能对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的企业(经营户)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和登记,并建立了农产品商标数据库。

三、扎实推进“合同帮农”工程,做好“发展”文章

实施“合同帮农”工程,立足点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基层工商部门应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认真寻找工商工作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一是深入农户、农村经纪人和涉农企业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和涉农企业的合同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二是重点指导涉农企业的涉农合同,为广大农户铺好“订单路”。三是重点培养一些规模大、有潜力的涉农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使之成为带动当地农业发展的龙头,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作用,为“订单农业”的普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扎实推进“经纪活农”工程,做好“扶持”文章

实施“经纪活农”工程,目的是为了“活农”。以工商部门承担的使命和扮演的角色为出发点,“活农”的有效途径就是做好“扶持”。一是加强对农村经纪人的走访调查,基层工商部门要对辖区农村经纪人现状、面临的困难及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和引导工作。二是发展扶持农村经纪队伍,进行培训引到,对从事经纪活动的农村经纪人建立监管档案,逐步引导他们成为诚实守信、守法经营的经纪人。三是指导农村经纪人建立行业组织,建立和完善经纪活动规则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其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发展,切实规范经纪人的经纪行为,维护经纪活动中各方的合法权益。

五、扎实推进“注册便农”工程,做好“服务”文章

“注册便农”工程的诉求点是农民致富、经济发展,诉求点实现的关键在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充分发育和讲求社会服务效能,而这正是工商职能的用武之地。一是严格执行《个体工商户登记程序规定》的同时,开展为农民经营户登门办照、登门年检、登门咨询、登门提供信息等“四登门”服务活动。对手续齐备、符合法定条件的农村经营者,给予快捷办理服务。二是放宽准入条件,落实优惠政策,免予工商登记和免收工商行政管理的各项收费。

农商经济范文篇4

一、区农委工作职能现状

200年,石景山区根据《北京市石景山区机构改革方案》(京文[200]43号),设置北京市石景山区农业委员会,作为主管全区农村各项事业的区政府工作部门。此方案中对农委原有职能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一是划出部分职能移交相关部门

1、负责生猪屠宰行业的管理职能,交给区经贸委。

2、交给街道办事处的农村行政管理职能:

(1)双拥工作,残疾人管理,社会救济工作,农村户籍、殡葬和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农村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管理工作,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农村环境卫生、农村医疗保健工作,托幼工作,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农村义务献血工作。

(3)农村计划生育及外来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4)农村社会秩序??案率;部署重大节、假日或会议期间的治安保卫工作;做好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二是取消了部分职能

1、取消对种子检验员证、农作物种子准运证明、农药和兽药广告、兽药制剂许可证、兽药生物制品供应许可证、饲料药物添加剂文号、犬类用品销售、宠物饲料厂、人工鱼塘填塘造地、渔业养殖使用证的审批。

2、取消对农业机械推广许可证的核准。

三是明确了区农委十七项主要职责

1、研究拟定本区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年度指导性计划并监督实施。

2、研究指导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

3、组织农业、林业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

4、负责本区农、林、水、牧、渔、农机等基本建设,并进行监督检查。

5、负责本区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维修行业管理工作;负责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负责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工作。

6、负责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申报工作;组织指导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承担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和指导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

7、??疫工作;组织实施畜产资源的保护工作。

8、负责实施取水许可制度;负责地下水取水核准;承担河道、水库、湖泊的保护管理工作;监测河流、湖泊、水库及饮水区等水域的水量、水质,研究水域的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和办法并监督实施。组织、指导水政监察和水行政执法。

9、负责对石景山区农村集体房地产及农民个人房地产进行系统管理工作。

10、负责农村全系统的来信来访的查处、接待和人大、政协联络和提案处理工作。

11、负责乡镇企业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及乡镇企业局对企业的管理职能。

12、负责全农委系统的财务管理,下属企业的财务人员培训和管理;负责农委系统的各项统计及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工作;负责对农委系统各企业、事业单位和农工商公司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

13、负责农委系统劳动人事管理工作,负责农委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原社办企业计划生育、献血等行政工作;负责农民户口迁入迁出的审批。

14、负责林地使用、林木采伐、林木运输、林权证的发放;防汛抗旱抢险方案等项目的审批工作。

15、对市农、林、牧各部门对口工作。

16、完成区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此职能调整方案一直沿用至今。其中,在2005年,农委第8项职能水务工作已移交我区当年成立的水务局,农委目前实际上共承担16项职能。农委作为区政府的职能部门,对全区集体经济组织行使行政管理的职能。

农委机关下设11个行政职能科室:农委办公室、劳动人事科、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房地产管理科、财务科、审计科、统计科、农村经济综合办公室、乡镇企业科、农业办公室、行政综合办公室。自职能调整后工作人员精简近一半,现有从事行政工作公务员33人,管理着全区十二个农工商公司、十二个直属事业单位、7家社办企业。其中各农工商公司分别是:麻峪工贸中心、华美天祥贸易有限公司、华美宏信商贸有限公司、古城泰然投资管理公司、景阳天昊投资管理公司、北辛安农工商公司、向阳农工商公司、衙门口农工商公司、八宝山农工商公司、五里坨农工商公司、八大处农工商公司、黑石头农工商公司。直属事业单位有经管站、城乡信息、农科所、农机监理站、农机管理站、农培班、农研所、畜牧局、兽医站、种子站、农技站、杨庄医院;社办企业有京原奶牛厂、杨庄苗圃、四环化工厂、永丰鸡厂、银凤凰熔炼厂、三建公司、汽车配件厂。

我区农村于200年12月1日实施了整建制一次性农转居,我区城乡二元结构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完成,原农村地区开始向城市化过渡。户籍的改变,使农转居职工全部纳入社会保障管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正在有序推进,经济发展和农转居人员就业取得了初步成效,旧村改造正逐步实施,地区整体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观。

200年以来,农委系统重点发展了一批都市经济产业项目,如神农庄园、博古艺苑、休闲绿洲等。对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为今后全系统经济的转型发展搭建了坚实的框架。

二、转居后农委部分职能不顺,需要进行调整

农委在原有职能的履职上,做了很多工作,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保持了稳定的大局。但从实际出发,亟需对部分职能进行强化和作出必要的调整:

一是要强化对集体经济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农转居以来凸显了许多矛盾,但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讲还是发展不足,经济实力薄弱造成的。近年来农委大规模群体访下降,局面稳定下来,其关键点是农委狠抓了经济发展,创办神农庄园等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重大项目,为稳定局面,推动就业,改善民生创造了条件。当前看,原农村集体经济存在五方面严重不足:

(1)包袱沉重,难以轻装前进。为在册职工补、趸缴社保费7650万元,转居后的2006年,全系统缴纳社保费2925万元,发放退休费1272.8万元,6家公司在改制时,兑现改制资产处置资金30084万元,因此,大多数公司的家底空虚,发展资金明显不足。

(2)集体经济组织赖以维持经济发展的土地的可利用空间因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被挤占得越来越小,企业发展空间被不断挤压、缩小,需要走科学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3)企业在新开发建设项目上受到多重制约,如土地的使用问题、规划立项审批问题等,使得各公司按正常程序申报经济发展项目周期过长,严重影响企业经济发展。

(4)生产力水平较低,多数公司尚未形成支柱产业,企业资产收益率目前提高到11%左右,还处于较低水平。

(5)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经营管理能力有限。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农委认真总结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在坚持发展主旨的前提下,要强化对集体经济运行的调控,监督和管理。根据我区实际,在农委保障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管理、自主经营的同时,更必须要强化、细化对集体经济组织和重大发展项目的指导和监控。其重点工作是帮助各公司拟定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对公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引进外力和竞争机制;对重大项目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包装运作;协调制定区域内支持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等等。总之,农委要在现有人员编制很紧的情况下,先行调整充实经济科室人员,切实加强对农委系统集体经济的领导,全面强化农委对集体经济的管理职能。

二是深化改革,强化集体资产管理。随着石景山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我区农转居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原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农转居人员生活水平的较大的改善;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农转居人员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地域空间日益缩小。这种巨变,必然对地区集体经济组织产生猛烈撞击,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关系与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的矛盾逐渐显现。因此,集体经济组织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这不但是推动集体经济焕发活力、实现持续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强化集体资产管理、保护好农转居人员合法权益、维护我区社会稳定的需要。

我区还有5家农工商公司未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产权制度改革需要大量的资金。从这五家公司目前情况看,改制难度相当大,八宝山农工商公司粗算需要兑付改制资金2—3亿元,八大处农工商公司现在还存有历史欠债上亿元,其他三个公司衙门口、五里坨、黑石头也都存在着资金匮乏的现实难题,改制难度巨大。

加强集体资产的管理是集体经济组织增强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目前,集体经济组织普遍存在缺乏活力、集体资产利用效率不高、集体资产管理薄弱等问题。这些不足的存在不但直接影响集体经济发展,对我区和谐城区建设也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农委要通过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管理,使集体资产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特别要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民主监督、科学管理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激发集体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目前农委系统正处于向城市化迈进的重要阶段,为保证这一转变的顺利进行,农委作为政府一级部门,应该在指导全系统尤其是各农工商公司各项工作中担负起更多的管理、监督职能,力促各农工商公司向现代化、正规化、标准化企业迈进,顺利融入市场竞争领域,尽可能避免出现农工商公司因经营管理不善、个人独断专行、重大决策失误等造成集体经济出现重大损失、影响集体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局面。

具体讲应抓好三项大事,一是加大培训,全面提升领导干部队伍素质和领导水平,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要;二是在机制、体制上大胆进行探索,走社会化、科学化管理之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三是继续抓好对土地、投资和资金的三项硬性管理,适当恢复农委经管站的经管职能,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强集体经济活力。

三是有计划地削弱已纳入城市管理范畴的职能。我区的农业生产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相应的农业管理指导工作也基本停滞。区农委的管理工作已从指导组织农业生产、农业科技服务转移到保持稳定,做好农转居后续工作,指导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实现集体经济再发展和推进全区协调统筹发展上来,为确保农委适应这一变化之需要,确保农委基本职能的实现,我们要按照逐渐淡化农委城市管理职能,削弱社会化管理职能的目标,对农委现有部分职能进行大胆、必要的调整。

具体讲,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进行适当调整,一是将林业行政管理工作移交区园林局管理。我区虽在集体土地上有林地,但已没有林业生产任务,实质上是对林地的砍伐和林木病虫害防治进行管理,而区园林局对国有林地管理也是此两项职能。建议在我区一次性农转居的条件下,虽然土地未变性,但可以签订管理合同的形式一并交付区园林局进行管理,以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减轻农委管理负担;二是由于我区已全面停止禽畜等畜牧业生产,与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区一并按照城市标准进行管理,城四区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放在卫生局,而我区仍由农委负责该项工作,从政府职能部门设置和管理上看有些混乱。可考虑与城四区一样,将此项工作放在区卫生局。三是农委职责中还涉及到负责对我区农村集体房地产进行系统管理工作。实际上,农委本身并不具备对我区集体土地实施行政管理的职能,建议区政府适时或在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后将该项工作划转到国土分局统一管理。

农商经济范文篇5

一、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1、良好的政策背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扩大内需的各项经济政策的逐步实施,把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放在主要地位。同时,广大消费者对优质农特产品、大宗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要求标准化越来越高,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区,有资源环境优势,有独特的自然条件,生产出的农特产品、大宗农产品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多项优惠政策给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很多机会和条件。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农业发展产业政策,有利于大力发展板块经济和品牌经济,进一步构筑特色经济发展格局,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和实现乡村振兴;有利于促进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农产品直销连锁经营是市场的需要。项目实施后,将有力发挥区数字中心和电商平台作用,解决区农产品包装箱滞后问题,利用线上线下销售,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区农特产品、大宗农产品连锁配送是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化的新兴产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屡见不鲜,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更好生活品质的追求,新鲜农特产品、大宗农产品的销售正走出传统模式,以现代升级包装箱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和进入超市和连锁经营是大势所需。一方面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而现代化、规范化的营销业态在解除人们对“食品污染”的担心,提升人们对农特产品、大宗农产品品质的信心方面具有传统贸易市场无法比拟的优势。

3、具有优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区位于中部、市西部,黄河上游中段,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6°14′38″至36°47′29″、东经103°54′24″至104°24′55″之间。西与兰州市皋兰县接壤;南临黄河,与榆中县青城乡及靖远县平堡乡隔河相望;东与靖远县刘川乡毗邻;北与景泰县中泉乡为界。辖区东西长约47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总面积1372平方公里。地处陇西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地形总趁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946.5米。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半荒漠气候区,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干旱多风,降雨稀少。多年平均气温8.07℃,日极端最高气温37.3℃,最低气温-26℃。年均降水量198毫米,年均蒸发量1997.1毫米。太阳年均辐射量141千卡/平方厘米。累年平均大风日数51.6天。年均无霜期183.8天。区位交通便利优势明显,气候适宜发展现代种植业,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通过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拓展了渠道。

二、总体目标

依托区数字经济发展中心,围绕我区贫困劳动力就业及农产品卖难问题,通过以奖代补的资金支持方式,支持乡镇建设农特产品馆建设和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包装销售,完善农产品销售体系,着力增加农民收入。利用3年时间,通过乡镇农特产品展馆建设和农特产品、大宗农产品品牌培育,力争到2023年成功注册农产品品牌包装箱专利25件以上,争创区品牌包装箱10个,全区农特产品、大宗农产品在具有一定影响力,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展,农特产品、大宗农产品产值和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逐步探索出一条品牌强农、品牌富农的发展之路。

三、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1、项目名称:区数字经济发展中心扶贫平台建设项目

2、项目主管单位:区商务局

3、项目实施单位:镇人民政府、陇易和贸易有限公司、中进邦农农贸有限公司

4、项目建设内容:

(1)区镇农特产品展馆项目:打造镇农产品展馆一间,约45平米;办公运营场所一间,约18平米;入驻多家电商平台如淘宝、天猫、拼多多等;购买相关办公设备(办公桌、电脑、直播设备等);大力推广我镇农产品(入介抖音、快手、新媒体等);加强相关从业人员培训;打造苹果、香菇等农产品品牌。

(2)农特产品品牌升级项目:全区长面、土鸡蛋、清香核桃、新安土豆、蒲公英茶、易霖山药、宝成醋、陇易和胡麻油、陇易和石磨面粉等11种农特产品包装箱升级,打造农特产品品牌。

(3)农产品品牌提升项目:冰糖心苹果、区蔬菜、苏式甜桃、金丝黄菊、王岘红提葡萄、武川和尚头面粉等区6种大宗农产品包装箱升级,打造大宗农产品品牌。

5、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计划总投资76.2234万元,资金来源为省财政电商补短板资金55万元,企业自筹21.2234万元,其中:

(1)区镇农特产品展馆项目投资20万元,资金来源全部为省财政电商补短板资金。

(2)农特产品品牌升级项目总投资26.2484万元,资金来源全部为省财政电商补短板资金17万元,项目实施单位自筹9.2484万元。

(3)农产品品牌提升项目总投资29.975万元,资金来源全部为省财政电商补短板资金18万元,项目实施单位自筹11.975万元。

6、项目建设期限:2020年8月—9月,共2个月。

四、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1、建设乡镇农特产品展馆是拓展农产品销售的有效渠道。全区依据独特的地理环境大力发展农产品,坚持抓产业扶贫不动摇,着力发展瓜果、绿色蔬菜等产业。镇建成优质红富士种植基地8000亩,高产玉米3500亩,绿色高原夏菜650亩,鲜香菇种植大棚8座(4冷4热),是绿色无污染的特色农产品,以个大、肉厚、色深、味浓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通过实施农特产品展馆项目建设项目,依托电商销售平台,可有效缓解扶贫产业“销售难题”,对巩固产业扶贫成效,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致富,加速全镇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创建农特产品、大宗农产品品牌使农民增收的客观要求。实施品牌经济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面对特色农特产品、大宗农产品销售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历史性变化,农业必然由数量扩张转变到质量效益的提高。提高农业效益,要求农业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创建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知名度,改变效益偏低现状,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生产资源消耗和数量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我区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引导当地农民由传统的包装模式向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包装箱发展,这是扶持我区农特产品、大宗农产品发展以及走向海外市场的重要举措。通过项目建设的实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加快农特产品、大宗农产品产业化进程,安置农民就业,其综合开发作用明显,促进我区农特产品、大宗农产品走进全国城市市场和居民餐桌,带动农民农产品收入增加。

五、效益分析

项目的实施,有力发挥区数字中心和电商平台作用,解决区农产品销售中存在的包装短板,并利用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有利于提高加工包装箱产业比重,促进国民紧急的协调发展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农产品种植面积1万亩,发展高效农业,有助于脱贫攻坚。项目的建设既能解决农产品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农产品极大地满足国内外市场,又可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积极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助力我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当地经济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双赢。

区将电商扶贫发展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着力培育富民产业,该项目实施后,将农产品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极大改善全区农特产品销售力度,进一步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农民收入增加预计带动100户贫困户增收,350贫困人口受益,增加贫困户就业50余人次,为全区发展农业生产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以直播带货,抖音、快手新媒体为根本,争取线上线下销售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六、资金使用情况明细

1、区镇农特产品展馆项目资金使用明细

项目概算总投资20万元,资金全部为省电商扶贫补短板资金出资。其中:1、展馆打造费用8万(房屋装修、展示柜等、办公桌)、办公场所费用2万;2、电商平台建设费用2万元;3、相关办公设备购买费用1万元(电脑、直播设备等);4、农产品推广宣传费用3万元(入介抖音、快手、新媒体等);5、从业人员培训费用1.5万元;6、打造苹果、香菇等农产品品牌2.5万元。

2、农特产品品牌升级项目资金使用明细

3、农产品品牌提升项目资金使用明细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按照实施方案和项目建设要求,各项目实施单位要高度重视,配强工作力量,确定专门人员,专门负责项目建设,精心组织实施,必须于今年9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区数字经济发展中心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要协调配合,加强监督检查,实行动态跟踪,及时掌握工作进度,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率。区农业农村局要负责做好项目审批工作,区商务局要根据项目建设情况做好资金拨付工作。

2、加强项目管理,严格资金使用。各项目实施单位要要健全项目建设资料,将项目批复文件、采购记录、项目验收报告等资料建档归类,确保项目档案资料管理规范,内容齐全。项目实施单位要按照《省脱贫攻坚补短板综合财力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单独建立台账,对项目资金支出单独列账,单独核算,确保做到专款专用。上级主管部门定期对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督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和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及时纠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项目实施单位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和项目建设要求,按期完成项目建设,规范合理使用补助资金。

4、加强宣传引导,广泛推介产品。充分利用区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实施农特产品、大宗农产品品牌包装箱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各类典型和扶持政策,提高全区的品牌和质量意识,提高群众对农特产品、大宗农产品品牌包装箱的认知度。政府相关部门要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各种农特产品、大宗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产品推销会等大型活动宣传推介农产品。项目实施单位要加强与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农户合作,对区内农产品进行包装升级,并充分利用区数字经济发展中心、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线上销售农特产品和大宗农产品,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4、组织项目验收,及时总结经验。项目9月底完工后,由项目实施单位对项目建设和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评估,并向区商务局提出验收申请。10月初,区商务局根据项目建设情况,制定详细验收程序,组织发改、财政、农业农村、数字中心等相关部门组成专门验收小组,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进行验收。根据验收组提出书面验收意见,并签字确认后拨付资金。要及时总结项目建设经验,做好项目效益评价,积极宣传,扩大项目实效影响力,真正发挥农特产品、大宗农产品品牌包装箱升级建设项目引领效果,推进区特色优质农特产品、大宗农产品走出,销往各地,促进增收。

申请验收时应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包括:项目实施情况总结,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全面分析总结。

2、购置设备清单(列明设备名称、型号、数量等)。

农商经济范文篇6

一概况和特点

民国初年的经济法规建设起始于孙中山领导下的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但系统的制订工作则是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成立后才开始的。1912年5月14日,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挈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1.此后,在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刘揆一和张謇任工(农)商总长期内(1912年8月2日-1913年7月18日;1913年9月11日-1915年9月18日),开始系统地制订经济法规。到了1921年,已颁布经济法规四十多项(不含各法规施行细则),包括工商、矿冶、金融、权度、农林、经济社团,引进外资和侨资等方面2.

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的初步完成

与清末新政时期颁布的经济法规相比,民初的经济法制建设向前跨进了一大步。首先,所颁法规种类比较齐全,内容较为详尽,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清末所颁的经济法规约计十余项3,其范围虽已涉及新式工业、商业、矿业、铁路、银行和商人社团,但其内容比较简略单薄,主要限于新式企业和社团的创办手续和组织方式。民初所颁的经济法规不仅在种类上已明显增加,而且在内容上也比较周详全面。如商人通例由清末的9条增至73条,公司条例由清末的67条增至251条,矿业条例增至111条,商会由清末的26条增至46条,等等。这些法规不仅规定了企业和社团的创办手续和组织方式,而且对其停闭、转让、纳税、财务、分配、奖惩等方面也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总的来看,民初所颁的经济法规已包括了社会经济的各主要部门,且不同程度地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经济管理等领域。

中西结合,广采众议

其次,近代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资本主义化国家,在制定经济法规时当然可以参考先发资本主义化国家已有的经济法规,但只有与中国的实际经济状况相结合,才能制订出比较切实可行的经济法规,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清末经济法规的制订,由于行之仓卒,订者无知,既没有很好地领会西方经济法规的精神,也未及详细调查中国的经济习惯,因此所颁经济法规的功能极其有限。正如民国初年的一篇反映资产阶级意见的文章所言:清政府虽「摹仿他人,颁布一种商律,但是定法律的人没有法律思想,也不明商业习惯,徒有规定,不能实施」4.民初经济法规的制定则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到了本国的经济状况。其中最为重要的《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系根据清末各商会所商讨拟订的《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而制订的。1907-1909年,上海商务总会、商学会和预备立宪公会受清政府委托,开展商业习惯调查和商法修订工作。他们「延聘通晓法律之士,调查各国法理,证以中国之商习惯,历二年之久」,召开两次全国商会商法讨论会,最后与农工商部一起修订了以上二律,并由农工商部呈请资政院审议颁发,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未及颁行。民国成立,张謇出任农商总长后,「即邀原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呈请袁世凯交付国会议决公布5.因此,该二律的制订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颁布后颇受工商界的欢迎。其它经济法规的制订也比较广泛地征求了工商界的意见,在1912年11月召开的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特许法、矿业章程、权度法、商会法、保息法都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后来工(农)商部在制订经济法规时均有多少不同的采纳6.

法规修订更照顾资产阶级利益

第三,较多地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如果说经济法规的制订以商业习惯为出发点已经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话,那么根据工商界的要求对已颁法规作修改则更进一步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这一方面,最典型的事例是《商会法》的修订。1914年9月12日,民国政府颁布《商会法》。各商会对新颁《商会法》不尽满意,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尤其是对取消总商会、全国商会联合会和行文程序把各商会视为同级政府机关下属组织,表示强烈反对,坚决要求修正。从《商会法》颁布后到1915年4月的半年多时间里,全国商会联合会和各地商会函电交加,接连不断地向农商部提出修改要求7.1915年3月25-29日,全国商会联合会上海总事务所还召集二十一个省区商会的七十五名代表,举行了全国商会临时代表大会,专门讨论《商会法》修改问题,议决通过了修正草案和意见书,并提请政事堂转呈大总统核准公布。其意见书提出了五点修改建议:(1)各省会及通商大埠应设立总商会;(2)应允许组织全国商会联合会,并得设立总事务所;(3)一县之中不以一会为限,及商务繁盛之区均可设立商会;(4)商会行文程序不能以行政官厅之阶级相绳;(5)商会图章不拟由各商会按内务部统一规定之式样各自营造,而应由农商部颁给关防8.在全国各商会的力争之下,袁世凯政府为缓和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得不考虑修改《商会法》。1915年11月9日,参政院通过了经由张謇提交的全国商会联合会修正商会法案,并谘请袁世凯「查照施行」9.12月14日和次年2月1日,袁世凯先后签发公布了修正《商会法》和《商会法施行细则》,完全接受了全国商会的修改意见10.

除了《商会法》之外,其它法规也有经工商界建议而作修改者。如对于《公司条例》,农商部根据商情,于1916年1月经袁世凯批准后,将条例中第124条原定的公司股分每股金额,分期收缴者,「至少以五十元为限,但一次全缴者,不妨以二十元为一股」,改作「分期缴者至少以二十元为一股,一次缴者得以五元为一股」,以利招徕股分。又将第186条原定的,公司在开业前可付给股东年息六厘的官利,开业后只准付余利,不准再付官利,改作开业后「准其酌给官利,仍由余利中分派,不得动用本金」,既顾及了股东的利益,又防止了公司的「以本充利」11.对《矿业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煤矿以二百七十亩以上,十方里以下,其它各矿以五十亩以上,五方里以下为限」;并由农商部附加通令,凡矿区面积不及条例所定最低限额的旧有小矿,必须在一年之内自行扩充或合并,否则「当即查明封禁」12.这自然要遭到众多的小矿业主的反对和抵制,「直隶、河南等省咸纷纷以矿区限制过严为言」。农商业部在「默察各省小矿情形」之后,感到「若不量予变通,实有窒碍难行之处」,于是经袁世凯批准后,于1915年7月又制订颁行了《小矿暂行条例》,「与矿业条例相辅而行」,允许矿区面积不足矿业条例规定之最低限额者,继续照办13.至于对其他已颁经济法规,应工商界的要求和经济形势的变动而作出一些枝节性的修改或临时变通,则难以一一类举。

由上可见,在民初经济法制建设过程中,袁世凯领导支持于上,由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执掌权力的工(农)商部主持于中,广大的资产阶级参与于下,形成了一种上中下三方面互相配合的局面,这才使民初经济法规的制订工作得以全面而迅速的展开。尤其是资产阶级的广泛参与更使之走向健全化和科学化。这一切无疑是辛亥革命造就了一个比较资产阶级化的政府和比较民主化的政治体制的一种表现。

二意义和作用

法律的主要功能是建立和维持某种特定的社会秩序,经济法规的主要功能自然是建立和维持某种特定的经济社会秩序。民初所颁的经济法规,就其所涉及的范围和本身内容的特有法律功能而言,它们使清末新政时期开始产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政府经济管理的法制化和经济化

政府把自己的发展经济规划变成社会实践和管理社会经济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但是只有在采取法律和经济的方式之后,才能取得比较普遍的社会效果,才符合资本主义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民初所颁经济法规,已程度不同地涉及社会经济和政府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这表明政府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开始走上法制化的道路。在鼓励和引导社会经济活动方面,民国政府不仅采用了舆论号召和荣誉奖励的方法,而且采用了经济手段。其一是实行保息和补助政策。《公司保息条例》规定,拨存公债券二千万元作为基金,对棉织业、毛织业、制铁业、制丝业、制茶业、制糖业六类新办企业给予三年保息。《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规定,凡扩充植棉者,每亩奖银二角;凡改良植棉者,每亩奖银三角;凡种植制糖原料者,蔗田每亩补助苗银三角,肥料银六角,甜菜田每亩补助菜种银1角、肥料银三角;凡牧场改良羊种者,每百头奖银三十元。其二是实行减免税厘政策。1914年初,对「与国际贸易处竞争之地位者」和「为制造品之原料者」的商品减免税厘14.3月,颁布《矿业条例》,所定之矿税较清末大为减轻,矿区税(每亩每年),贵重矿由0.42元减至0.30元,一般矿由0.28元减至0.15元;矿产税(按值抽税),贵重矿由10%降至1.5%,一般矿由5-3%降至1%;取消清末旧章每年提取公司余利十分之五归政府和业主均分的规定。其三是实行专利政策。《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规定:「凡关于工艺上之物品及方法首先发明及改良者」,可以享受三年或五年的生产经营专利。其四是减少新办企业注册费。1913年5月颁布的《公司注册暂行章程》,对所有公司一律按资本数额确定注册费之多少,且「从轻规定」注册费标准。1914年7月19日正式公布的《公司注册规则》和《商业注册条例》,其所定的各等公司注册费又较暂行章程所定标准降低了33-80%不等15.与清末以官爵奖励企业的主要投资者相比,民初经济法规中的上述经济奖助措施,不仅具有更大的实际效应,而且使创办者和全体投资者共同受益,具有普遍的鼓励意义,这无疑是经济管理手段经济化的重要表现。

企业和企业家的法人化

所谓企业和企业家的法人化,就是确定企业和企业家的法律地位,包括规定他们的存在资格,确认他们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赋予他们特定的经济权利和义务。关于存在资格,《公司条例》对公司的概念作了明确的界定,只有「以商(泛指工商各业──作者)行为为业而设立之团体」才可称为公司;并对无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两合公司等不同类型公司的组成方式和停闭、解散,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商人通例》把商人的范围界定为:「商业之主体之人」,包括买卖、赁贷、制造、加工、水电煤气、出版印刷、金融、信托、劳务承揽、旅店、堆栈、保险、运输、托运、牙行、居间、等业之厂店行号的业主,此外「凡有商业之规模布置者,自经呈报该管官厅注册后,一律作为商人」。也就是说,凡经注册设立之所有企业的主要开办者均属商人。

关于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公司条例》规定:「凡公司均认为法人」,有照章招集和运用资本之权,其财产受政府保护,非因依法解散、退股,任何人不得随便侵占、处置;股东有依法投入、撤退、出售、转让、清偿自己股份的权利。在经营上,各公司均有按照其注册之营业范围自主经营的权利。《公司条例》规定:「执行业务者为股东之全体或其中数人」,「代表公司之股东,凡关于公司营业事务……均有处理之权限」。《商人通例》规定:商人「有独立订结契约负担义务之能力」;「得以其姓名或其它字样为商号」;「如有他人冒用或以类似之商号不正之竞争者,该号商人得呈请禁止其使用,并得请求损害赔偿」。《矿业条例》规定:凡中国国民或法人均有「依本条例取得矿业权」的资格。矿业权一经取得,即被「视为物权,准用关于不动产诸法律之规定」,地面业主或任何他人不得抗拒或侵犯。对于企业及其经营者和股东的其它责任、权利和义务,《公司条例》、《商人通例》、《矿业条例》及各种注册条例均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这一切不仅使企业的自主权有所保证,而且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竞争的自由化和正规化

竞争的自由化和正规化,也就是企业和企业家拥有进行合法自由竞争的权利。民初所颁的经济法规使企业和企业家开始获得这一权利。如《公司条例》允许企业家在任何地区开办企业或设立分支企业。《矿业条例》则规定:金、银、铜、铁、煤等一类矿质,不论申请者是否拥有地面所有权,「应以呈请矿业权在先者有优先取得矿业权之权」;水晶、石棉、云母、大理石等二类矿质,地面业主有优先取得权,如地面业主弃权或不能按时开工,「得另准他人取得其矿业权」。此外,封建垄断性专利权的取消,也为竞争的自由化和正规化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规定:只有确属发明创造者,才能享受三至五年的专利权,废除了清末实行的那种几十年内不许别家同类企业在同一地区乃至全国境内开办的垄断性专利权。与此同时,也禁止不正当的竞争,冒名冒牌行为为法律所不许。这样既保护了发明创造,又打破了特权垄断,为合法的自由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融资渠道的社会化和国际化

畅通而宽广的融资渠道是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发展的首要条件,民初所颁经济法规中,关于银行营业、证券交易、外资利用、侨资引进的规定,促使这一首要条件有较大改善。南京临时政府期间,先后颁布了中央、商业、海外汇业、兴农、农业、殖边、惠工、储蓄、庶民银行则例16,鼓励银行事业,整顿金融秩序,活跃金融市场,以扶助农工商实业,使金融制度初具规模。袁世凯政府成立后,又先后颁布了劝业、农工、农商银行条例和章程。拟设立全国性的大型劝业银行,「以放款于农林、牧垦、水利、矿产、工厂等事业为目的」;号召每县均设农工银行,「以通融资财,振兴农工业为宗旨」。与此同时,还颁布了《证券交易所法》,准许每一地区设一证券交易所,以便「国债票、股分票、公司债票及其它有价证券」之流通。这些条例、法规的颁行,促进了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制度的完善,金融市场益趋活跃,使企业的融资渠道日益社会化。关于利用外资,《矿业条例》规定:「凡与中华民国有约之外国人民得与中华民国人民合股取得矿业权,但必须遵守本条例及其它关系诸法律,外国人民所占股分不得逾全股份十分之五。」这虽然会给外资侵华造成可乘之机,但也为中国企业开辟了国际融资渠道。在鼓励华侨回国投资方面,1913年11月由袁世凯签发的《保护华侨投资实业之通令》声称:「嗣后各处侨民投资回国兴办实业者,应由各省行政长官通饬所属从优待遇,协力维持。」1915年5月,福建省制订了保护华侨回国投资办法五条,对回国华侨之人身和资产安全妥加保护。1916年1月,广东省修改了清末颁布的保护华侨条例,使之满足粤藉华侨的要求,鼓励他们回国投资17.这些通告、条例的颁行,使华侨回国投资兴办实业的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回国投资者接踵而至18.

市场的统一化

市场的统一化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前提,而市场的统一化除了有赖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之外,也需要有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民国之前,中国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混乱,种类繁多,折算颇繁,极不利于国内外商品流通。1914年2月7日,民国政府颁布了《国币条例》及其施行细则,统一规定国币标准,其铸造发行权归政府掌握,各地造币厂只准按政府颁给的祖模铸造。同年3月又颁布了《权度条例》,规定以国际权度标准与清末所定「营造尺库平制」并行使用,并逐渐取代旧制;要求「公私交易、售卖、购买、契约、字据及一切文稿所列之权度,不得用以外之名称」,以便划一。这些法规的颁行使中国的货币和权度制度开始由混乱走向统一。

三执行情况考察

民初所颁经济法规的内容主要包涵了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和组织范畴及其行为方式的界定,例如,何谓商人、何谓公司、何谓商会,以及他们具有何等之权利、义务,应如何组织、设立等。二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保护和扶持,如对企业和企业家法人权利的保护、对企业的经济奖励和资助等。三是造就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公共手段和设施如通用货币的印铸、通用权度衡器的制造推广、化验稽核机构的设置等。下面试从这三个方面,对民初经济法规执行情况作些考察。转

经济组织的身份、权利和义务

就第一方面的内容而言,各经济法规颁布以后,基本上是照章执行的。《公司条例》、《商人通例》、《公司注册规则》和《商业注册条例》颁布后,政府各有关主管部门很快就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工作。1915年2月27日,农商部谘行各省区行政长官,要求督察各主管部门按有关法规认真迅速地办理企业注册事宜,并强调指示:如有「地方不肖官吏」,「故意耽延」,或「另加勒索」,「一经查实,尽法惩办」19.工商各界也按有关法规所定的程序组设公司,申请注册。犹如农商部所言:自《公司条例》颁布,「一年以来,新公司之立遵章组织,旧公司之依照改组,来部禀请者不下数百起。」20《矿业条例》颁布后,政府主管部门不仅对新设企业基本执行了条例中关于矿权、矿区和企业组织程序的规定,而且据此对旧有企业进行整顿,使之建立新的秩序。如北京之小煤矿业,「在前清时,国家无明订之矿律,采煤者率托庇于内监王府之下,随地私采,霸占强夺,讼狱繁兴。民国以来,颁布矿律,划定矿区,此风始息。」21

对经济活动的保护和扶持

第二方面的内容,是经济法规中最不易实行,而又具有直接扶持经济发展功能的部分。虽然民国政府受财政力量的限制,在实行对企业的扶持奖励政策中,不能完全按法照办,但是还是有较多的实行,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

从保息条例的执行情况来看,在袁世凯死亡之前,有四家企业获得保息权。它们是:天津裕元纺织公司、济南鲁丰纱厂、天津华新纺织公司和中国昌恒制革公司22.单从数字上来看,获得保息权的企业微乎其微,但是如果把它们放到当时新设的合乎保息条件的企业总数中来看,这个数字已相当大了。按保息条例规定,只有实收资本数在七十万元以上的新办棉纺织厂、毛织厂、制铁厂和实收资本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制丝厂、制茶厂、制糖厂,才能享受保息。从保息条例公布到1916年6月袁世凯死去的两年多时间内,据现有资料记载,符合保息条件的企业,除了上述已获取保息权的四家企业外,尚不多见。袁世凯死后,这一条例名存实亡,不再见及符合条件的新设企业获得保息权。同时,已获得保息权的四家企业也没能得到实际保息金,因为条例规定已获保息权的企业「自开机制造之日起」方能取得保息金,而上述四家企业的开机生产均在1916年之后。所以从总体上来说,保息条例并未得到真正的实行,但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还是有所打算的。

除《公司保息条例》外的其它奖励政策,由于无需中央财政直接开支,所以执行得较好。如对机器仿制洋货物品、土布及其它自制工业品减免出口税厘,对某些新设企业的其它扶助和奖励措施,均有较好的执行。据笔者初步统计,1915-16年间,以机器仿制洋货物品例而享受减免税厘的有:各华商机器面粉厂和棉纺织厂、广东德利锑矿公司、广东江门制纸公司、上海宝源造纸厂、上海美华利时钟厂、上海泰半罐头公司、官办汉口造纸厂、官办教育品制造所、官办东三省呼兰制糖厂等23.1916-21年间,仍有北京老天利珐琅厂、北京贻来牟面粉厂、哈尔滨双合盛面粉厂、长沙升茂化学工场、中华国民制糖公司、「江苏全省凡省县市乡公款开办之各工场厂所出各色仿造洋货布匹」24.

对土布减免出口税政策,由张謇于1914年10月提请袁世凯批准实行,规定「专恃人工之棉织土布,无论是何种花色种类,所有常关、海关、厘金、落地捐、崇文门等各项税厘,一律免除」25.这一政策在实行几个月后,曾一度恢复旧税制,经各地商会力争,又变通实行。以南通土布为例,自1915年12月1日起,「土布由上海装轮出口,其税率每百斤改征工税银一两,复进东三省各口,再征复进口半税银五钱。其它各口进出之土布,亦应照此办理。」261918年10月,又在上海等商会的建议下,对减免税厘土布的种类作了进一步规定27.对茶叶减轻出口税,由袁世凯于1914年10月15日批准实施,「从前每担付一两二钱五分者,尔后减至一两」,到1915年2月,「又减轻其特种制品之税」28.对其他自制工业品减免出口税的规定,于1915年2月颁发,准「将运销外洋之草帽辫、地席两项,减半征收税银;通花边抽、通花绸中抽、通花夏布、发结髻网、蜜汁果品五项,无论运销何处,所有出口及复进口各税,一笔暂行免征」29.到1915年初,又将减半征税之两种产品的出口税再次减少,草帽辫「每担付银三钱五厘,地席「每捆付银一钱」;其它五种出口品明确规定「均免税」30.

对新办企业的其它扶助奖励政策也有较好的实施。《矿业条例》颁布后,曾有直隶巡按使朱家宝对减少矿产税提出异议,密呈袁世凯建议恢复旧税制,经过张謇的据理力争,不仅继续照例执行,而且对矿区税再度减轻31.对某些新设的棉纺织厂给与「免纳机器入口税」的优待,如1920年创办的天津裕大纱厂、宝成纺织公司设于上海和天津的三个纱厂,均有获得这一优待的明确记载32.1915年7月,农商部还制订颁布了《奖章规则》,对成绩突出的企业和企业家授予荣誉奖励,以弥补「实际上之补助」的不足33.该规则一经颁布,便付诸实行,1915-16年内,有十八家著名企业、十名企业家和二十名华侨企业家获得各种荣誉奖34.

对有发明创造的企业授予专利权,是民国政府实施较好的一项奖励实业政策。自《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颁布以后,那种长达十年乃至数十年的封建垄断性「专利」权被取消,而合理的专利制度则得以贯彻执行,许多企业被授予合理的专利权。被取消者中,最典型的是湖南华昌炼锑公司和天津华新纺织公司。华昌公司在1908年创办时,曾获得在全国专办十年的「专利」权,民国成立后企图继续这一权利,但没能得到工商部和湖南实业司的支持,加之各新设煤锑公司相继兴起,「华昌公司之专利权因此无形丧失」35.华新纺织公司在1915年筹建时,曾通过财政总长周学熙而获取了直鲁豫三省专办三十年的特权,但是不出半月,即遭到工商界强烈反对,遂由农商部依法取消36.至于其它申请长期专利权的企业,虽偶尔有之,但无不受到农商部的驳回。如1914年10月,广东巡按使谘请农商部准予商人梁鹤巢发明七色美术玻璃制造法「专利二十年」。农商部批覆:「准照工艺品奖章给予专利五年」37.被授予合理的三至五年专利权的企业,据笔者的初步统计,1914年8月至1916年6月期间约计二十六家38.此项奖励措施并未因袁世凯的死亡而中断,被一直延用下来。如1920年北京开源织呢工厂所制造的油垫,由农商部「准予专利五年」39.1924年天津八大面粉厂要求商会转请政府限期禁设新厂,给予专卖权,则因不附章则而受到了商会的依法批驳40.

统一币制和度量衡

就经济法规的第三方面内容而言,曾一度取得较好的效果。在统一币制方面,《国币条例》一经颁布,就由天津造币厂铸造一元主币,其它各种辅币亦从1916年起开铸,以20万元为限,所铸新币统归中交两行发行,并拟以分期分区向全国推行41.至1918年时,新币已在除甘肃、广西、云南、湖南、新疆、西藏、黑龙江之外的各省区流通。而且信誉很好,颇受欢迎。如在北京:「行市与北洋(银元)等,此项货币社会乐用之,以无省界之限制故也」;在上海:「发行以来,以无省界限制,各处均甚乐用,其市价常较英洋为高」;在杭州:「平时亦与英洋并用,现在流行额较英、龙洋为多」42.新币发行流通后,市场货币行市渐趋统一,「民四八月,一切龙洋行市取消;民八六月,复将英洋行市取消,划一厘价,英龙洋及国币行市完全一律」43.但是好景不长,北洋政府和造币厂从追求利润出发,从1919年起将新币一元主币的成色从千分之八九二三降八八九五,造币厂也开始滥造货币,使新币的信用开始迭落。后来各地军阀政府又大肆铸造劣质货币,加之钱业商人的投机取巧,使国币制度受到严重破坏,以失败而告终。

在统一度量衡面,《权度条例》公布后,政府采取了一些实际措施,逐步推广新的权度器具。如制订《权度营业特许法》(1915年1月6日),加强对权度营业者的管理,必须按新颁标准修造权度器具;制订《官用权度器具颁发条例》(1915年2月15日),规定中央及地方官署所用权度器具必须以部颁器具为准则,并对新器具的颁发和旧器具的检查、修理、回收严加督察。组织权度委员会(1915年3月19日),研究权度条例的一切实施问题44.随后将原有的衡器制造工厂改为权度制造所,按新颁权度标准制造器具,逐渐推广施行。

民初经济法规的执行过程,与其制订过程一样,执掌部分政权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资产阶级的力行和监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少法规所以能保持下来并有所实施,都与他们的力行和监督密切相关,如关于《矿业条例》、各种减免税厘条例和专利制度的贯彻执行,就有明显的表现。这当然也反映了辛亥革命为之奋斗和开启的民国和民权主义精神。

总之,民国初年的经济法制建设,由于在法规的总体构成上已比较完善;在制订程序上既参照了外国的先进法规又兼顾了本国的商事习惯,也体现了一定的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在功能作用上有助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完善;在实际贯彻上已有所执行,因此不仅使中国的经济法跨入了近代法律的范畴,而且对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经济法规颁行的最初阶段,其对经济近代化的鼓舞作用是颇为显著的,正如当时的工商界所言:「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公司、商店、工厂之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一时工商界踊跃欢怀,咸谓振兴实业在此一举,不几年而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45

但是,法律实际效力发挥的大小,一要取决于国家统治者和社会精英的法治观念的树立和认同与否,二要取决于中央政权力量的强弱。民国初年的统治者,虽已有利用法律强化统治的欲望,却缺乏依法保护公民权利的观念,因此他们在强化统治上执法颇严,在保护公民权利上有法不依,便不可能想方设法为公民法定权利的实现去积极创造条件。如对企业和企业家的法人权利没有强而有力的保障措施;对企业的资助、津贴和减免税政策,常常以财政困难而旁置之、更改之。至于中央政权的统治能力,在袁世凯时期尚有较强的统一力量,袁世凯死后则日趋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各自为政,军阀横行无忌,使国家的法规更难以贯彻执行。这一切严重地抑制了民初经济法规的功能发挥,也限制了它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促进作用。民初经济法规建设的这种有限功效,实质上体现了辛亥革命既有所成就又没有完全成功的时代特征。

注释

[1]《政府公报》(14号,1912年5月14日)。

[2]参见农商部编:《农商法规》(北京:和济印书局,1925)。以下有关法规的引文均出于此书,不另作注。

[3]参见《大清光绪新法令》、《大清宣统新法令》。

[4]《无商法之弊害》,《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1年1号)。

[5]《时报》(1913年12月30日)。

[6]工商部:《工商会议报告录》。

[7]参见拙作:〈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的成立与中国资产阶级完整形态的形成〉,《历史档案》(1986年,4期)。

[8]参见《时事新报》(1915年3月28-30日、4月21-22日)。

[9]沉家五前引书,页215-16。

[10]《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3年2号)。

[11]《农商公报》(18期,1916年1月),「政事」页7。

[12]《政府公报》(691号,1914年4月11日)。

[13]《农商公报》(13期,1915年8月),「政事」页4,「法规」页4。

[14]沉家五前引书,页19。

[15]参见《政府公报》(389号,1913年6月6日、729号,1914年7月20日)。

[1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辑2,「银行」类。

[17]《农商公报》10期,「政事」页14-15;19期,「政事」页10。

[18]参见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50年,1、2期)。

[19]见沉家五前引书,页73。

[20]《农商公报》(18期,1916年1月),「政事」页7。

[21]吴匡时:《稿本实业调查记》,册2。

[22]《农商公报》(19、22期),「政事」;《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3年,1号)。

[23]《农商公报》(10、20期);《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3年,1期);《民国日报》(1920年7月29日);《中华新报》(1915年12月8日)。

[24]吴匡时前引书,册1、2;《实业杂志》(湖南,新刊9号),「事业界」页2;《民国日报》(1921年4月10日);《农商公报》(9期)。

[25]沉家五前引书,页174-75。

[26]《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3年,1期),「法令」页10。

[27]《湖南实业杂志》(湖南,新刊4号),「外省要闻」页4。

[28]沉家五前引书,页175-76;《中华实业界》(卷2,6期)。

[29]沉家五前引书,页179。

[30]《中华实业界》(卷2,6期)。

[31]沉家五前引书,页172-74。

[32]《时报》(1920年7月28日)。

[33]《农商公报》(13期);沉家五前引书,页274。

[34]据《农商公报》(1-21期所载)。

[35]《大中华民国日报》(1913年1月16日);张人价:《湖南之锑矿业》。

[36]《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3年,1期)。

[37]《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2年,2期),「法令」页1。

[38]据《农商公报》(1-23期记载)。

[39]吴匡时前引书,册1。

[40]参见宋美云:〈北洋时期官僚私人投资与天津近代工业〉,《历史研究》(1989年,2期)。

[41]参见金国宝:《中国币制问题》(商务印书馆,1928),页43。

[42]李芳:《中国币制统一论》(商务印书馆,1918),页6-25。

[43]金国宝前引书,页48。

农商经济范文篇7

2007年6月,重庆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这个重大决策的目的在于什么,在于推动西部发展,试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达到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而经济发展又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工商部门作为主管市场的职能部门,对经济持续有序的健康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当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新时期情况下,市场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体制环境、生存环境会发生深刻的变革;各类生产要素将加速转移,工业化、城镇化进度将快速推进,市场主体规模会日渐扩大,主体结构日趋多元、经营方式日益多样,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市场监管范围会越广,难度会越大。

为此,重庆工商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战略转型期和战略竞争期以及诸多挑战的矛盾凸显期的时候,如何创造性地建设好一流队伍,树一流工商形象,确保构建和谐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弘扬红盾人文精神,为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提供精神动力

时代呼唤精神动力,民族需要精神空间。“红盾人文精神”所指的是作为监管市场的职能部门,应该培育和弘扬在新时期情况下,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方法论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在监管市场、创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弘扬“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重庆红盾人文精神,以此来秉承人性的光辉,用一己之力,用实际行动勾勒出“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模范先锋;更多的关注服务对象的生存和发展,尊重服务对象的价值,肯定服务对象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达到用人文精神规范、指导和约束红盾工作。

红盾人文精神是和谐工商的灵魂。创建和谐工商是工商行政管理执政理念在新时期的飞跃,是工商行政管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统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思想武器。我们应把思想统一到构建和谐工商、和谐社会上来,形成内部团结、心齐气顺、风正劲足、上下协作的和谐局面;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支持改革开放,服务经济发展,多元融合、兼容并包、顾全大局,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维护市场秩序的繁荣稳定、维护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营造让党委政府满意、让经营者满意、让消费者满意的和谐氛围。如果没有精神动力,没有起码的道德标准和共同的追求目标,就会缺乏精神动力,就会缺乏士气,谈什么创一流业绩就会遥遥无期。

二、转变观念是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前提基础

在去年重庆市的公务员面试考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西部大开发最缺乏的是人才?科技或是观念?正确的答案是观念。为什么在公务员面试题中会出现这个问题,说明什么?说明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发达以及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我们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枢纽的重庆市,转变思想观念是势在必行。在这方面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就是很好的见证,而且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商系统也已经先行了一步,在服务发展、监管执法诸多领域敢于突破、勇于探索,走在了全国前列。

转变观念,即深刻认识工商行政管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所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转变观念作为强化工商行政管理的对策之一,我们重庆工商不是没有强调过和实践过,但通过实践可以看到,这一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比如对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深刻内涵还缺乏准确的把握,仍停留于监管集贸市场而不能自拨就是一个突出的证明。当前,转变观念就是要求广大工商干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认清工商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调准管理观念和管理思想,自觉提高管理层次,从狭隘的监管集贸市场和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模式中摆脱出来,增强监管的自觉性和准确性,防止“穿新鞋走老路”。要在准入上实施“非禁即入,非限即许”的政策,在管理上实行“查办大案,不究小过”的办法,在服务上采取“亲商有为,扶商有功”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放宽准入领域,培育扶持更多的市场主体和就业渠道。

对于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思想、管理方式方法的广大工商管理干部尤其是基层工商干部来说,转变观念虽不是一蹴而就,但也不能成为思想僵化的借口。必须把更新思想观念作为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先导,自觉从那些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束缚中、唯书唯上的教条中、主观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处理发展中的问题,创造性地履行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才有希望创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重庆工商。

三、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要突出服务“三农”工作

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的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不难理解就是把“三农”问题纳入了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课题,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为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重庆工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把“三农”问题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创新服务“三农”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红盾护农、经纪活农、合同帮农、商标富农、权益保农、政策惠农、市场助农等活动,引导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要从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局面。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农村市场监管存在很多“盲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在新时期情况下,农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出现了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局面。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应深入开展“红盾护农”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坑农害农行为。

在开展“红盾护农”的工作中,特别要突出农村食品市场和重点品种、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监管;要把城市较大市场、超市和城乡结合部作为重点监管地段,加强日常巡查;要把食品、饮料等高危行业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强抽查;要把春节、国庆等作为重点监管时段,作好专项检查;要注意偏远农村市场动向,适时做好监督管理,确保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应加强法律知识宣传,组织农民和涉农企业、公用企业开展《合同法》宣传培训,为其提供合同法律咨询服务,以增强农民合同意识和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一会两站”功能,由工商所人员与消费维权联络员不定期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广大农民朋友举报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线索;按照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秩序,维护农民的消费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当前情况下,服务好“三农”,高质量完成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时期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须拓宽农村市场的工作领域,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保持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系人民群众,踏踏实实走进“三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认真探索、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努力促使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工作取得成功,赢取“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重庆工商。

四、创新服务是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必要方法

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创新服务正是时代的需要,是改善和优化发展软环境的具体实践,是创一流业绩、构建和谐工商和谐社会的必要方法。

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重庆新阶段的重大使命,作为主管市场经济秩序的工商部门就要创新服务,使服务发展的水平上一个新台阶。要不断探索“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不断创新推进“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永续工程的新思路、新举措;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正确处理服务经济发展与市场监管的关系,创新服务。

1.提高服务水平。自觉服务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消费者,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在实行政务公开、提供咨询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息平台服务功能,向社会公众提供企业登记、商标注册等方面的咨询和查询服务。

2.讲究工作艺术,提高应变能力。工商部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经营者和消费者,由于服务对象文化层次和素质参差不齐,对服务的要求就不同,加上对政策缺乏全面理解,为此应实行“急、快、准、优”的工作准则,讲究服务方式,多为服务对象考虑,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原则约束人。

3.拓宽市场准入。尤其是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期,探索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设立公司,在农民自愿、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将土地作为出资,使个别农民在资金欠缺的情况下有机会参与到市场经济建设主体中,进而拓宽市场主体领域,实现城乡一体化。

4.拓展服务力度。根据企业在登记环节的需求,通过事前服务、预约服务、限时服务、重点服务、跟踪服务等手段,建立链式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帮助。在招商引资企业中,推出“绿色通道”服务举措,建立行政审批大厅,各部门现场办公,为企业解决一个项目多个环节审批的复杂程序,全面实施“一审一核”制度,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5.优化流程,提高工作效能。全面梳理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质量要求,修订业务操作规范,简化工作流程,减少中间环节,明确职责范围,杜绝工作相互推诿的现象,提高工作质量。

6.通过相关信息,引导企业及时调整方向和产品结构,引导消费者合理科学消费,切实为经营者、消费者和广大群众服务。

服务经济发展是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根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科学发展为己任,尽职尽责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尽心尽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只有在创新服务、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实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重庆工商,进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高速发展。

五、创新监督管理模式是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重要途径

创新监管模式,按照现代化大市场的要求,调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需要的监管方式方法,是提高监管效率的重要途径。创新监督管理模式,应从以下七点做起:

一是必须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动力,坚持不懈地推进体制、机制和监管执法方式的创新,充分尊重广大基层干部职工的首创精神,善于从广大干部职工中采纳宝贵经验,推进工商事业向前发展。

二是深入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三是以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为重点,不断拓展市场监管新领域;

四是综合发挥工商职能,主动服务非公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村市场监管领域;

五是利用信息平台,充分了解企业登记和消费者申诉、投诉、举报等基本情况,综合分析、评估和预测,为监督执法提供参考;

六是完善划片区域监管的岗位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措施,努力实现监管到位;

七是建立“以人为本、消费者、经营者至上”的监管思路,自觉摆正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执法者与经营者的关系,监管执法与促进发展的关系,切实纠正公仆与主人错位,管理与服务错位,权力与责任错位的传统观念和监管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监管理念,营造与市场主体和服务对象平等相待,和谐相处的监管氛围。

在重庆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工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赋予了更大责任。为此在由“传统管理型”向“监管执法服务型”转变时期,各种深层次体制矛盾亟待纵深突破。“跳出重庆看重庆、跳出工商看工商”,按照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重庆工商的要求,参考东部沿海同行业,创新监管模式才是与时俱进的唯一选择。

农商经济范文篇8

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部门,要立足职能,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奋力做好护农、帮农、兴农三篇大文章,以扎实的工作业绩激发这种动力、持续这种动力、强化这种动力!

要继续坚持“红盾护农”,保障农业生产。今年以来,仁布县工商局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开展“红盾护农”作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维护农村稳定、确保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努力建立农资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有效地维护了农资市场经济秩序。今年以来,共立案查处各类农资案件,占案件总数的%;查获、没收劣质化肥吨,假冒复合肥吨,劣质农膜公斤,假冒农药箱。在开展“红盾护农”活动中,我局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是否取得成效的第一标准。例如,我们在处理一农民投诉的化肥质量纠纷中,已确定该批化肥属合格产品的情况下,为使这位农民满意,工商所长请来农技师三次来这位农民的豆地,现场为他讲解庄稼的致病原因,讲得刘某心服口服。他说,你们工商所为我这一亩地可真没少操心啊!实践证明,“红盾护农”行动维护了良好的农资市场秩序,同时,也树立了工商执法权威,树立了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作为工商系统一名新成员,我将积极投身于“红盾护农”伟大实践中,与我的同事一道,严格落实流通领域农资商品监督检查制度,全力加大农资经营领域监管执法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各类伤农、坑农违法经营行为,着力净化农资市场经营环境,让“红盾护农”闪耀着更加灿烂的光芒!

要强力推进“合同帮农”,广开农民致富路。合同是经营者的财富,是诚信的约定,“合同帮农”是工商部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仁布县工商局建立和落实了合同帮农工作责任制,在基层分局(所)建立了合同帮农示范点,促进了农民增收。作为工商部门,要充分发挥法律赋予的合同监管职责,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国家工商局《关于深入开展合同帮农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发挥基层工商所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主动走进农资经营户(店)中,主动为农户牵线搭桥,选择信誉与农业技术俱佳的专业合作社作为受托方,帮助村民与合作社达成协议,认真审查农业合同,积极调解农业合同争议纠纷,,确保我县农民群众用上“放心农资”,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农商经济范文篇9

同志们,朋友们: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里,今天,“xx工商走近三农”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为此,我谨代表中共xx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向这次活动的启动表示热烈的祝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此次xx市工商局开展的“xx工商走近三农”系列活动,既是工商部门贴近“三农”、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也是工商部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希望工商管理部门的同志们,严格按照xx市工商局的统一部署,切实做到真切关注农村、真情关心农业、真心关爱农民,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以实际行动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农商经济范文篇10

一、指导思路,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护生产利益,维护消费安全,建立维权机制,扩大服务职能,推动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体现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举措。在工作中坚持政府主导整体推进,科学规划,典型引路的原则,扩展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点面层次。县局拟定三年工作规划,指导阶段性工作发展,积极争取县委、政府的二个重视和有力支持为发展部门作用提供强力保障。关力以开展红盾护农,经纪活农,合同帮农,品牌兴农,农场助农,维权利农的工作要求,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

_、建立“红盾护农”机制:工商部门多年来是维护农资市场的主力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发展,对农资市场的监管机制已发生了变化,但切实保护农资的质量,不让农民利益受侵害的工作要求没有变,工商部门按照上级工作要求,进一步理顺农资的市场准入,市场流通的工作机制,严把准入关,建立配送中心,连锁经营,减少中间经营环节,降低高品价差,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目前市场经营的主体有农资、供销、××农资经营部等农资经营,农资公司与供销现由于体制问题已承担不起全县农资经营能力,××公司已是××的一级批发商,已把握了××片区的尿素的经营权力,市场上的尿素__%以上是九年的商品)。

选择一家有势力的企业建立农资配送中心,在乡一级建农资连锁店,村一级设立站点的农资配送网络,网络建设:一是控制了源头农资质量,保证放心肥入田地;二是降低中间差价,农民得到实惠;三是工商部门规范管理,有大量精力,加强非渠道、扰乱农资市场的违法经营行为,同时加强对种子的抽样务案制度,和农药、农具的监测,对农资及时市场信息,引导农户正确消费。

_、合同帮农的机制。

围绕农村产业生产加工企业,规范、推广涉农“格式合同”,积极探索,稳步推进订单农业,开展涉农合同帮扶活动,确保农户、企业双赢增效。

_、建立“品牌兴农”“市场兴农”机制。

积极培育和规范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市场行成,发挥农产品商标,以品牌效应推动农产品及其加工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农发增收。

_、“维权得农”机制。